时间:2024-02-01 15:34:1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艺术品市场;经济发展;经济指标
一、艺术品市场发展概述
笔者经过对于艺术品市场的深入调研发现,在我国文化市场的发展过程当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是文化产业链发展过程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给人们带来良好的艺术体验与感受,同时也是一定的社会地位的象征。因此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不仅能够为人民带来精神的享受,同时也还有巨大的收藏价值。此外在统计数据中表明,国画市场对于整个艺术品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规划市场的交易额在整个艺术品市场的交易额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油画是心境板块,但相对来说我国的国画仍然是处于较为稳定的比重。
二、艺术品市场与经济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对于艺术品市场发展的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经济指标与艺术品市场之间在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着一定的存在着正比关系,二者密切相关。在市场的发展过程当中笔者发现,经济市场的繁荣会为艺术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最为直接的表现便是艺术品交易额度的提升,也为艺术品的升值提供了更多的保障,而当金融市场呈现出较为萎靡的状态时,艺术品市场也会遭到一定的打击,现金流量则会极大的降低。
三、艺术品产业链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艺术品市场的不断繁荣,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艺术品市场的交易总额已经从2009年的1201亿元经过三年的时间逐步上升到了2130亿元。
(一)增加艺术品消费的需求
艺术品产业链的发展为艺术品的消费需求的提高带来了更大的刺激,艺术品产业链的不断繁荣会导致艺术品供给大于艺术品的需求,从而会造成艺术品的价格会降低。在此基础上,由于人们的购买力逐步上升,人们对于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从而导致人们在发展过程当中对于艺术品消费的需求的增长逐步上升,反过来又推动了艺术品产业链的发展。根据笔者的统计显示,在2014年的北京一家展览馆中的相关数据,有89%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成交价格在6万元以下,这一项数据表明,当前艺术品市场已经不再是高端的代名词,逐渐的成为平民化人们日常的一种生活需要。清明的价格带来了需求的进一步增长。
(二)拉动艺术品投资需求
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当中,仍然对于投资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投资的选择也更加丰富。为了更好的提高手中现有资金的使用价值,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艺术品投资日益成为投资者的偏爱。通过对近10年来艺术品市场的成交额的调查显示,艺术品资产的收益率远远大于股票的收益率,艺术品市场极高的利润,使得许多投资者选择将自己的资产投向艺术品市场,投资需求的增长也进一步推动了艺术品市场的繁荣。
(三)带来更多的间接效应
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不仅仅直接带动了投资的发展同时还带动了其他诸多领域的发展,艺术品市场是凭借着金融资本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其产业链上必然会为其他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例如在艺术金融产业,艺术文创产业等等方面都能够带来更强劲的发展动力。與此同时艺术品市场的不断繁荣还推进了我国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带来了传统文化的不断创新,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效融合,提升了我国文化的竞争力,提升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四、推动艺术品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增强电商平台功能
随着现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过程当中,需要不断的与现代互联网技术进行有效的衔接。利用互联网平台突破传统的营销模式,在互联网平台上开展相关的竞拍等一系列交易活动,既能够扩大相应的交易规模,同时也能够带动物流等相关一系列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搭建金融服务平台
在推动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过程当中,不断的加强相关的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设能够为精英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金融服务平台能够有效的为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融入更多的资金。通过建立平台数据库以及第三方的解决系统,从而保证艺术品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改变过去过度投机现象的频繁发生。
(三)加强市场环境建设
不断的完善相关的市场环境,为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营造一个稳定健康的发展氛围,通过建立具有公信力的市场评估以及相应的鉴定机构,保证市场信息的对称性能够为艺术品市场的合理交易以及其他相关事宜的顺利开展,提供更多的机会。要保护艺术家的合法权益,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在文化创新方面提出更多的激励政策,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结束语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一系列措施促进我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更强大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徐硼,罗帆.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计量经济学分析[J].财会月刊,2018(18):105-112.
[2]龚聪颖.中国艺术品市场金融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关键词:哲学;指标;经济发展
从哲学理论的意义上讲,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让人们生活的更幸福、更有价值。总理曾说过“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经济发展指标水平与社会发展程度未必是成正比的,甚至还可能使这个国家在发展之路上出现异常。因此,我们应该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设置评估标准,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正确参考。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从哲学的角度进行反思和批判,因此,我们应该从哲学的角度上来看社会的事物是不是合理的,是不是需要完善和改进的。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对经济发展衡量指标进行客观的思考。
一、从哲学角度审视经济发展衡量指标
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的核算体系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亚当·斯密的教条是:“每一个单个商品——从而合起来构成社会年产品的一切商品(他到处都正确地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的价格或交换价值,都是由三个组成部分构成,或者说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这个教条可以还原为:商品价值=v+m,即等于预付可变资本的价值加上剩余价值。”他的错误在于把年产品价值和年价值产品等同起来,认为全部收益,全部总产品,对一个国家来说都可以分解为纯收益,即认为商品价值最终会全部分解为收入即工资、利润和地租。这也正是当前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核算体系的问题,它并没有反应出价值是从哪里创造出来的,而且将一些重复的、无效的劳动也累加进去计入经济的增长。例如,政府组织一批人把钱埋在地下,然后再雇人把它挖出来,以此来求得一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在一个现实经济中,一笔初始的投资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使社会的经济总量发生成倍的增加,这就是乘数效应。但是这种做法是有大前提的,那就是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社会有大量闲置资源。如果在资源已经充分利用,没有闲置资源,社会发展布局仍然参照“把钱埋在地下”、“破窗经济”这些创意,就将成为画蛇添足的徒然损失社会财富的事情。因此,当前经济发展衡量指标严格意义上说是违背了哲学的部分原则的,没有全面、发展地看问题,还有可能给经济发展的布局给出错误的指引。应该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原则,让经济的发展评估更加科学。
二、经济发展衡量指标现状在哲学体现上的不足
第一,经济发展衡量指标不能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做出客观、全面地反映。即使是一些微小因素的变化,或是被忽略的行为,都会影响经济发展衡量指标的数据,使得这种数据的客观反映出现一定的偏差。比如,农民在家自给自足的生产劳动、不法分子进行的地下交易、走私活动以及其它隐性经济都很难在经济发展衡量指标中体现出来,这很可能会导致主观判断和客观实际不符,最终引起决策的失误。又如,经济发展衡量指标不能反映人们对社会多元文化的要求,不能反映出幸福指数、教育质量、医疗保健、安全感等,并将这些客观因素遗漏在经济的边缘,而这些正是最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客观指标。
第二,经济发展衡量指标没能体现出经济进步与社会代价的辩证统一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在此过程中,一直坚持着先赚钱后花钱、先浪费再生产、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理念。经济发展衡量指标反映出了我们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却不能体现在这一过程中为经济发展所付出的代价。这种指标体系所反映的问题是不全面的,即使经济取得显著成就,但是却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污染了环境,这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的幸福感。没有兼顾经济增长的长期性与短期性、没有重视劳动的有效性和无效性的统一,这会导致经济发展衡量指标走向恶性循环的道路。
总之,经济发展衡量指标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不能全面的反映社会发展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从哲学层面客观地、全面地去分析,找出问题所在,以找到更科学的方式来弥补经济发展衡量指标的不足之处。
三、从哲学角度研究经济发展衡量指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哲学层面研究经济发展衡量指标,对作出科学的政策决策、客观全面地把握当前局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从哲学角度研究,可以从总体上把握经济发展衡量指标,找出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地方。经济发展衡量指标所反映的内容是有限的,它不能客观地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生态的浪费、污染、损害情况。经济发展衡量指标作为评价体系,需要大量的数据作支撑,而这些数据对于现实真实的反映是有偏差的,这就会直接导致经济发展衡量指标所反映的结果是与现实有出入的,并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实际情况。决策者在参考经济发展衡量指标过程中就会出现主观能动性失误,最后会造成举措上的失误。因此,从整体上把握经济发展衡量指标,可以找出与客观实际不相符的地方从而进行纠正。
第二,从哲学层面研究经济发展衡量指标,可以更好的把握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我们一再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只有经济的良好发展才能带动整个国家的整体发展。但是要想使社会全面健康的发展,还必须兼顾政治、精神文化、生态环境等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处于一个良性的发展状态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展的不好,都会影响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利用经济发展衡量指标所反映的情况来把握整个社会发展的矛盾所在,着重解决主要矛盾,并兼顾解决次要矛盾。
第三,从哲学层面研究经济发展衡量指标,有利于政府官员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新的政绩观。当前我们的政绩评价体系主要看经济的发展情况,有的地方参照经济增长率来作为评判政绩的标准,这也让许多干部官员对政绩的认识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这也导致有的干部为追求短期经济的增长,不惜以污染环境、损害生态、浪费大量资源为代价。甚至为了自己的政绩,不惜弄虚作假,在基层的统计数据上做假,玩数字游戏。这些做法直接导致经济发展衡量指标数值出现严重偏差,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相符。因此,政府在评价官员政绩时应该以社会总体发展目标为评价标准,从整体上把握经济发展衡量所反映的情况,从而引导政府官员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科学的政绩观。
总之,从哲学角度研究经济发展衡量指标就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更好地利用经济发展衡量指标的指导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1975.
2.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今年,被称为中国版RoHS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一场绿色环保风暴席卷了电子配件企业和众多家电厂商,一方面生产RoHS配件的众多配件企业订单大幅上升,另一方面家电厂商的利润一再减少。电子产品遇到了难题。
过去人们常常把产品的高技术含量当做重要的指标,现在标准又在提高,例如现在的欧洲不仅把生态指标提高,而且对高科技电子产品也提出了更高的指标。所以我们的出口产品,不断地遇到新的挑战。
从世界工业发展史来看,只注重企业生产不顾环境保护的例子也有不少,有名的英国伦敦雾都就是如此。当今的发达国家,也经历过先发展后治理的过程,所以20世纪以来,环境保护、产品本身的污染程度,甚至电子产品的辐射程度都被提到重要的高度。这是21世纪以来的新动向。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如何应对?这是应该深刻思考的大问题。聪明的人,不仅善于在自己的实践中总结经验,也要从别人的实践中吸取经验,不要再犯前人已经犯过的错误。
实际上,人与自然的关系,涉及到几个层次,生活环境、生产环境,而在生产环境中,又包括工业生产、农业生产、渔业生产、畜牧业生产等等,每个领域的生产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自然环境。
目前我们遇到的一个大问题是:生产发展与自然环境如何协调,如何做到既发展生产,又重视环境保护,达到生态平衡?
我们注意到,一些小企业实际上只考虑企业本身的利益,甚至可能存在着侥幸心理,好像觉得,我这个企业很小,这条河很大,这条江很长,我排点污水没有关系。于是你觉得没有关系,我觉得没有关系,结果汇聚起来就形成了严重的后果。因为事物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部分是要影响全局的。所以,这里有一个思维方式问题。
企业要发展,地方要发展经济,这种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进一步看,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什么?不能只是简单地追求GDP。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要使人民生活在一个清洁的环境中。即使从经济的角度看,如果陷入边污染、边治理的循环中,那也是得不偿失的。所以,我们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就是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ifficult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many domestic enterprises have also appeared the difficult problem in employment. College students find the right job difficultly; companies can not find capable staff. The main problem is that the college students at present lack of strong competition soft power, such as the correct concept of employment, the necessary career competence, and good quality. Enhancing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soft power" has become a social concer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lasses is an important platform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oft power". Schools can adjust their teaching philosophy, reform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 the teaching content, further strengthen the ideals, beliefs, ethics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 students were able to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employment outlook.
关键词: “软实力”;“两课”;就业竞争力
Key words: soft power;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employment competence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182-02
0引言
从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调查的情况来看,很多企业反映大学生欠缺就业竞争“软实力”,他们择业理想化、薪资要求高,就业后缺乏责任心、不愿吃苦、纪律散漫、不够诚实等,这样的道德素养问题严重影响了单位的形象,增加了企业管理的成本以及运营的风险,也破坏了企业的竞争力。所以,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比较看重学生的就业竞争“软实力”,这也成为大学生求职者在竞争激烈和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获得并维持一份工作的必备条件。高校可以充分发挥“两课”的育人功能,把它当作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的“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帮助学生坚定信念克服困难,提高修养,以使他们的拥有正确的就业观、积极的创业观、良好的品行修养、必备的职业素养,让他们自身的条件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和国家社会需要相适应,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1发展个人“软实力”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面对大学生就业竞争的压力只增不减,且越来越多的企业看重就业竞争的 “软实力”,高校毕业生要想顺利就业不仅要有扎实的“硬实力”,还必须培养过硬的“软实力”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才能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1.1 大学生就业竞争“软实力”与“硬实力”20 世纪90 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前任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JR)提出了“硬实力”与“软实力”(SOFT POWER)两个概念。大学生就业竞争的“软、硬实力”是由国家“软、硬实力”发展引申而来的,是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上形容大学生所拥有的综合素质。“硬实力”是指相对于具体专业岗位而言的,从业人员所必须具有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是一种相对显性的、固定的、静态的存在形式,如学历、计算机与英语等级证书、各类职业资格认证、专业知识及技能等。而“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是隐性的,是一种吸引力、影响力,主要是指除“硬实力”以外的个人精神、素质,是一种持续的作用力,如思想道德素质、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等。
1.2 就业竞争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大学生的综合实力是由“软实力”和“硬实力”两方面组成,这两方面的能力只有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才能增强大学生的综合实力。一方面,“硬实力”在求职过程中非常重要,甚至被许多人形象地称为就业的“敲门砖”,是发展“软实力的”知识技能基础。但另一方面,“软实力”是“硬实力”充分发挥的保障和精神动力。大学生要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地转化为专业能力,很大程度上需要“软实力”来铺路搭桥。此外,特别强调的是如果就业竞争力的“软实力”被视为零时,无论其“硬实力”有多大其综合实力都等于零。但是,当“硬实力”不具备优势时,“软实力”还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
1.3 “软实力”在就业中的作用就业竞争“软实力”体现出来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仅对大学生的顺利就业起着关键作用,而且对人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首先,多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和500强企业的招聘策略正在发生改变,对学历的纵向要求逐渐松动,对人才素质的横向要求则日益提高。如工作中敬业、责任、忠诚、主动、创新、合作、谦虚等隐形的诸多精神因素构成的软实力。而同时,“软实力”也决定大学生就职后的职业生涯能否可持续发展。这种能力具有后发优势,毕业生进入岗位后,自己的人生信条、工作态度、个人品行都会决定是否值得信赖或被重用,是否能坚持目标克服困难完成别人不能或不想干的事。只有“软实力”过硬才能逐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认可,在自己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达到人生的终极目标。
1.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与最新进展
2.论多元方法论框架下的计量经济学观
3.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
4.计量经济学局限性研究
5.观计量经济学的局限性,望大数据背景下的计量经济学
6.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
7.经济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及发展前景
8.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革命
9.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思考
10.计量经济学中的潜变量模型:一个方法论角度的考察
11.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12.计量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的若干新近发展及展望
13.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14.计量经济学精确性研究
15.我国计量经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与现阶段的三项任务
16.中长期负荷预测的计量经济学与系统动力学组合模型
17.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解析
18.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应用
19.基于WinBUGS软件的贝叶斯计量经济学
20.再谈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研究
21.中美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22.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兼论探索性实验教学方法的运用
23.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24.国外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回顾、进展与述评
25.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功能与局限
26.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计量经济学教改方案研究
27.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综述
28.本科计量经济学“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的教学效果实证分析
29.健康计量经济学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在我国卫生领域的应用展望
30.关于现代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31.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基于计量经济学的研究
32.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33.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解析及其展望
34.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比较
35.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及其反思
36.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问题探讨
37.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及小而精案例探讨
38.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39.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40.中国计量经济学发展之路
41.基于计量经济学的陕西省建筑企业经济分析
42.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分析
43.计量经济学研究范式:批判与超越
44.关于计量经济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
45.论PBL教学方法在经济学各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
46.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总体回归模型设定
47.文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问题与改革
48.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
49.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50.本科计量经济学“任务驱动型”教学改革探讨——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
51.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模式研究
52.省域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扩展及其决定因素——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
53.计量经济学探索性实验教学研究
54.国内计量经济学的文献计量分析
55.打破应用计量经济学的迷思
56.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57.计量经济学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58.《计量经济学》课程中“最小二乘法”的教学方案研究
59.应用蒙特卡洛方法辅助理解计量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基于Eviews程序设计的两个实例
60.本科计量经济学案例库建设研究
61.计量经济学的经济学特性
62.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探讨
63.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案例分析的整合
64.财经类高校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
65.注重应用能力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及反思
66.《计量经济学》本科课程“三维”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施
67.对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68.应用型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以三亚学院国贸专业为例
69.诺贝尔经济学奖、计量经济学与现代贝叶斯方法
70.我国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进与探索
71.计量经济学高级课程的设置与内容体系研究
72.从本科毕业论文看《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方向
73.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74.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视角下的线性回归模型——再议线性回归模型的设定
75.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汇率预测的综述
76.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77.论大学本科教育中计量经济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78.关于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探讨
79.灰色计量经济学模型在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80.基于“学、拓、化”架构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探索
81.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学术文献可视化分析看计量经济学的演进
82.《计量经济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刍议
83.本科与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衔接问题探讨——以计量经济学为例
84.现代计量经济学中的非均值模型:一个方法论角度的理论综述
85.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86.本科学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87.计量经济学实证项目的设计与案例分析
88.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的教学设计
89.网络环境下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研究
90.合约计量经济学研究综述
91.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新思考
92.计量经济学在中国服务业生产率测度中的应用
93.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
94.研究型大学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95.简述现代计量经济学及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96.关于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实践的研究
97.结合应用软件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初探
98.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数据的依赖性
【关键词】 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间依赖,空间异质
空间计量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处理地理单元( 或由网络连接的个体) 之间空间相互作用效应的学科,它着力解决空间依赖与空间异质两大主题。空间依赖是某一空间单元与其他空间单元的功能性关系,是空间过程与空间( 行政区) 边界不一致的结果。空间异质是空间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它在模型中体现为异方差、因空间变化的系数等。
经过近三十年来的发展,空间计量逐渐从边缘发展成为应用计量经济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流,被广泛运用至各个社会科学方面,包括社会学、犯罪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最近研究尤其关注经济学领域,涉及的内容包括空间溢出、城市发展和组群经济、贸易和经济增长等。
本文主要总结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涵义其发展过程,并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未来做了简要的预测。
一、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
1、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起源
1979年,Paelinck和Klaassen出版了《空间计量经济学》,在《空间计量经济学》中,Paelinck和Klaassen全面论述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基本模型,从而标志着计量经济学的诞生。
一般认为,空间计量经济学起源有两个。一个是可以追溯到地理学的定量革命,这一阶段的代表性著作是Berry和Marble(1968)《空间分析》,并且出现了一些著名学者经典的论文。到20世纪70年代,一些定量的地理学家开始研究空间模型的估计问题。第二个起源源于区域科学和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工作,他们把空间效应纳入到模型中。
萌芽期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主要集中于以莫兰指数(Moran's I)检验方法为主的空间相关性检验、空间计量模型的设定、空间计量模型的基本估计、模型的识别以及模型的识别检验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大量的学者关注模型的识别和模型设定的检验,这一时期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模型设定检验的方法,比如Anselin(1984,1986)提出的非嵌套假设检验。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空间计量时空模型的初步研究,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关于时空模型设定方面的研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空间似无关回归模型方面的研究。
2、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是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迅速发展阶段。与第一阶段相比较,这一时期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范式逐步正规化、严格化,尤其对模型估计量渐进性质的证明方面。这一阶段利用各种检验和估计方法对有限样本性质进行了深入地研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广泛应用的模拟实验方法也为有限样本性质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这一阶段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估计和检验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模型的设定方面,这一时期出现了新的模型设定形式,如空间误差分量模型。在空间计量模型估计方面的进展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在计算速度上的技术改进,另一方面表现为其他估计方法的应用,如贝叶斯方法在空间计量模型中的应用、蒙特卡罗模型(MCMC)和吉布斯抽样在模型中的应用。在空间检验方法的研究方面新进展包括:考虑空间相关性与异方差同时存在情况下的空间相关性检验,稳健形式的LM检验统计量,针对不同模型的莫兰指数统计检验方法的扩展等。随着空间计量经济学广泛应用于实证研究,各种统计、计量软件应运而生,已有的统计计量、软件都相继增加了对空间统计的软件包。
进入21世纪后,空间计量经济学作为一种主流的应用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被广泛认可。这一时期,空间计量经济学不仅应用于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领域,而且被广泛应用到劳动经济学、能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以及国际贸易等传统领域。空间计量模型估计方法进一步深入。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模型设定也得到进一步地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空间计量模型检验方法的理论研究进入了成熟期,其标志是为了检验和诊断空间计量模型的各种误设情况进行的LM检验有了突出的进展。空间经济预测研究一直是空间计量研究较弱的领域,21世纪以来取得了较大进展,代表性的研究是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空间预测研究。
总而言之,这一阶段空间计量经济学发展迅速,在应用计量经济学领域的地位得到了普遍地认可。这一时期,一些主流的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杂志开始刊登关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论文,主流计量经济学教材增加了对空间计量经济学进行专门介绍的章节。空间计量经济学从边缘逐渐走向主流。
二、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未来趋势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方面,空间计量经济学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这些不足之处是空间计量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其一,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空间经济学处理空间效应的主要方法是通过空间权重矩阵来描述。然而,在目前的文献中,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几乎都是基于作者的主观判断,且没有一种固定的评判标准。因此,如何较为准确地设定空间权重矩阵、检验空间权重矩阵的有效性是空间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其二,非线性模型和限制因变量模型的空间效应设定。目前的文献大多关注了线性模型的空间效应问题,而较少涉及非线性模型或限制因变量模型。然而,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比比皆是。这就需要学者们更多地考虑除线性以外的模型空间效应问题。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定义;科学性;不精确性;局限性
一、计量经济学的含义
1.计量经济学的早期含义
在17世纪时期,计量经济学第一次在戴夫南特和金的研究中出现,但当时,计量经济学这个专业术语并未出现,直到挪威的一位名叫弗里希的经济学家在其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计量经济学的概念。计量经济学表示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在研究中发现在统计学和数学以及经济学的相互关系中存在着一种规律,发现这个发现的发现者将其命名为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对理论政治以及纯经济学的主观抽象法则进行试验和数据检验并由此来将纯经济学最大化的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1933年,计量经济学会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通过经济学与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以实现经济问题理论定量与经验定量相统一的目标。这个定义表现了计量经济学是由统计学数学以及经济学共同组成的,缺一不可。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数学在经济理论领域的应用,也不能笼统得以为是经济理论问题的简单统计,只有将三者构建在一起才能发挥出特定的效力。
2.计量经济学的现代含义
由于计量经济学的早期目的在于科学化经济理论研究,因此在随后的经济理论研究方法的不断拓展完善中,计量经济学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其定义变的更加具体也更加具有内涵。第一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是利用统计学和数学的方法来分析经济学理论数据,将经济学的经验理论包含在内一起分析,通过分析来证明经济理论的正确与否。”第二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的目标是建立经济模型来分析经济学中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模型来确定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对其他变量会造成多大影响。使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工具来解决发生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变量变化问题,并引导人们对此类问题分析和了解并解决。小结:发展至今,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但其基础和目标并未有多大改变。还是将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三者合一共同解决和推断经济理论假设的实证研究。不管是哪一门学科都可分为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因此,计量经济学也可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自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其后果影响至今。作者认为这不一定是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研究问题,其可归结于应用计量经济学的问题。由于人们对计量经济学的滥用和理解的不透彻所以才无法从理论计量经济学中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二、计量经济学的特性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可以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独特一面。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标志在于其严谨的数学方法逻辑性和正确指向性的统计推断。当然,对于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质疑也从未间断过。凯恩斯认为计量经济学是“统计的炼金术”,“蹩脚的魔术”。他认为计量经济学到目前为止还算不上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此作者统计出了科学标准并表现了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1.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首先,科学哲学标准为:逻辑实证主义科学标准:其核心是事物的可证实性。包括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和柏林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及“亨善尔”逻辑主义。证伪主义科学标准。这种证伪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是证实和证伪之间的逻辑不对称。凡是可以被证伪的那就不是科学的。其次,我们可以在计量经济学中发现逻辑实证主义的特性:重视证实,观测,反对因果关系的存在,反对理论实体。从计量经济学中我们更能找到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影子,计量经济学的作用就在于对原有的经济理论或问题进行模式分析,不断假设推断,通过证实和证伪发掘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这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在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
2.计量经济学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
首先,计量经济学具有不精确性。其实这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从基础来源上来看,庞大的经济数据本身就具有不精确性,通过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也只能得到一个近似的结果。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我们能得到一个理想的世界,但未来是否真是如此还有待商榷。统计学也是计量经济学的构建者之一,这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是一个随机事件,是否得到想要的结果还需要共同的努力,这与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并未冲突。其次,与其它学科一样,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之外还有其局限性。从研究方法上而言,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经验实证的模型方法。这既是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所在也是其局限性所在。从经济学的语言层面而言,以统计学和数学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的经验实证的模型语言有着其自带的局限性。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的气息太重,这种以不平衡的逻辑为出发点的方法论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局限性。
三、结论与展望
时代在进步,人民富有了,消费提高了,伴随的经济危机也爆发了。经济危机的爆发更加重对计量经济学的质疑。无法准确预测经济危机的到来,在解决经济危机上的能力不足都存在于人们疑惑中。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了模型,在此模型中我么能够看到理想的世界,能够正确预测经济的走向,但是计量经济学中的统计学成分决定了其理想结果之外还存在其他结果。我们应当做的事理解透彻计量经济学并不滥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证明其是科学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够理解经济领域中变量的变化以及影响的大小并知道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或有制定对策,那么应该会有效的应用计量经济学。
参考文献:
[1]洪永激.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经济研究,2007(5):139-156.
[2]Frisch,1993,editorialEconometrica,pl.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定义;科学性;不精确性;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F0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1
一、计量经济学的含义
1.计量经济学的早期含义
在17世纪时期,计量经济学第一次在戴夫南特和金的研究中出现,但当时,计量经济学这个专业术语并未出现,直到挪威的一位名叫弗里希的经济学家在其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计量经济学的概念。计量经济学表示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在研究中发现在统计学和数学以及经济学的相互关系中存在着一种规律,发现这个发现的发现者将其命名为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对理论政治以及纯经济学的主观抽象法则进行试验和数据检验并由此来将纯经济学最大化的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
1933年,计量经济学会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通过经济学与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以实现经济问题理论定量与经验定量相统一的目标。这个定义表现了计量经济学是由统计学数学以及经济学共同组成的,缺一不可。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数学在经济理论领域的应用,也不能笼统得以为是经济理论问题的简单统计,只有将三者构建在一起才能发挥出特定的效力。
2.计量经济学的现代含义
由于计量经济学的早期目的在于科学化经济理论研究,因此在随后的经济理论研究方法的不断拓展完善中,计量经济学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其定义变的更加具体也更加具有内涵。第一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是利用统计学和数学的方法来分析经济学理论数据,将经济学的经验理论包含在内一起分析,通过分析来证明经济理论的正确与否。”第二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的目标是建立经济模型来分析经济学中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模型来确定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对其他变量会造成多大影响。使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工具来解决发生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变量变化问题,并引导人们对此类问题分析和了解并解决。
小结:发展至今,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但其基础和目标并未有多大改变。还是将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三者合一共同解决和推断经济理论假设的实证研究。不管是哪一门学科都可分为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因此,计量经济学也可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自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其后果影响至今。作者认为这不一定是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研究问题,其可归结于应用计量经济学的问题。由于人们对计量经济学的滥用和理解的不透彻所以才无法从理论计量经济学中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二、计量经济学的特性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可以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独特一面。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标志在于其严谨的数学方法逻辑性和正确指向性的统计推断。当然,对于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质疑也从未间断过。凯恩斯认为计量经济学是“统计的炼金术”,“蹩脚的魔术”。他认为计量经济学到目前为止还算不上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此作者统计出了科学标准并表现了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1.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首先,科学哲学标准为:逻辑实证主义科学标准:其核心是事物的可证实性。包括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和柏林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及“亨善尔”逻辑主义。证伪主义科学标准。这种证伪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是证实和证伪之间的逻辑不对称。凡是可以被证伪的那就不是科学的。
其次,我们可以在计量经济学中发现逻辑实证主义的特性:重视证实,观测,反对因果关系的存在,反对理论实体。从计量经济学中我们更能找到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影子,计量经济学的作用就在于对原有的经济理论或问题进行模式分析,不断假设推断,通过证实和证伪发掘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这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在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
2.计量经济学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
首先,计量经济学具有不精确性。其实这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从基础来源上来看,庞大的经济数据本身就具有不精确性,通过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也只能得到一个近似的结果。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我们能得到一个理想的世界,但未来是否真是如此还有待商榷。统计学也是计量经济学的构建者之一,这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是一个随机事件,是否得到想要的结果还需要共同的努力,这与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并未冲突。
其次,与其它学科一样,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之外还有其局限性。从研究方法上而言,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经验实证的模型方法。这既是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所在也是其局限性所在。从经济学的语言层面而言,以统计学和数学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的经验实证的模型语言有着其自带的局限性。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的气息太重,这种以不平衡的逻辑为出发点的方法论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局限性。
三、结论与展望
时代在进步,人民富有了,消费提高了,伴随的经济危机也爆发了。经济危机的爆发更加重对计量经济学的质疑。无法准确预测经济危机的到来,在解决经济危机上的能力不足都存在于人们疑惑中。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了模型,在此模型中我么能够看到理想的世界,能够正确预测经济的走向,但是计量经济学中的统计学成分决定了其理想结果之外还存在其他结果。我们应当做的事理解透彻计量经济学并不滥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证明其是科学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够理解经济领域中变量的变化以及影响的大小并知道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或有制定对策,那么应该会有效的应用计量经济学。
参考文献:
[1]洪永激.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经济研究,2007(5):139-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