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建筑语言8篇

时间:2022-08-27 11:17:4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建筑语言,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建筑语言

篇1

【关键字】景观建筑、建筑要素、艺术评价

景观建筑作为景观与建筑交叉结合的一种物体,其界定范围是含糊的。在柔性的景观中利用硬质的建筑要素是非常常用的空间环境处理手法。而材料、结构、技术运用是否合理,是否达到了视觉上良好的效果是决定景观建筑处理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景观建筑

在评价景观建筑艺术之前,最初需要明白我们评价对象即景观建筑的界定范围。把事物一分为二,分别探讨一下景观与建筑。

景观是一个地区的基本结构,对组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基本要素进行布局,如影响我们生活和社区环境的土地和地形、水和植物、建筑的布局和相互关系、步行小径和道路、围墙和台阶、照明、小品以及其他等。

在探讨建筑的时候,我们剖开其变幻莫测的外在形式而深入本质,就可看到建筑有三方面含义:(1)建筑是人们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有着明确的目的,即满足社会活动的需要。因此,建筑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2)建筑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构成的实体和由实体限定的空间的综合而实现的。物质的实体与科学技术是影响建筑的重要因素。(3)建筑的实体与空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实体形成建筑的内外部空间,实现着建筑的功能;空间容纳着社会活动,并赋予实体以形式。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由此,我们似乎得出建筑的定义:建筑是人们为满足社会活动的某种需要而创造的物质实体和实体抽象形成空间,两者相互依存而构成综合体,共同完成建筑的功能。

在讨论两者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景观与建筑是难以界定。首先,景观包括建筑的布局和相互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建筑是景观的一部分,它丰富着景观,甚至在景观环境组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对于建筑,抛开其深刻复杂的社会意义,我们不难发现它的物质空间需要与景观的配合。建筑的发展趋势是不再局限于它的内部环境,一个好的建筑设计,一定有与之协调的外部环境。甚至有些是外部空间内化,将景观引入建筑内部。所以,总结来说景观与建筑相辅相成,互相联系配合。

也许在人类的最初,我们会说树木花草、山川河流就是景观,人住的房子就是建筑。认识是浅显的,但是多少可以看到其本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关注人们的生存环境,力求创造宜人的空间。我们把花花草草引入到房子里,也在花花草草中立上一堵墙,放置些许的座椅。在此,我们不妨给景观建筑一个定义:景观建筑是在户外环境中具有不同功能的人工构筑体和界面。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就可以很清晰的了解此次评价的对象范围。

建筑要素

建筑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的组织部分,以其多变的体形和丰富的空间理性的向人们展示着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历程,展示着各种文化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点。概括来讲,它是功能、技术、形式的统一。建筑功能的物质方面表现在建筑是社会活动的容器和载体,精神方面则反映了建筑对社会责任和文化特点的理解和表达。建筑技术是建筑实现的手段,是以科学为标准的。建筑形式包括实体的形象与空间的形式,表现着建筑的艺术水平。功能与技术、技术与形式、形式与功能三者间和谐统一,即功能合理,技术精湛,形式完美是建筑追求的目标。

自古就有紧随社会发展的建筑,涉及面很广,以各种角度解释建筑的说法层出不穷: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反映了历史的发展,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物化积淀。建筑是凝结的音乐――建筑具有如音乐一样的韵律美感。建筑艺术与其他兄弟艺术门类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建筑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建筑同时与技术和艺术紧密相关。在此我们着重探讨其技术经济要素放映出来的美感。

对于建筑实践而言,离开了一定的科学与技术的成果是无从谈起的,因此可以说技术经济要素是建筑的有利支撑。建筑物总是在一定科技基础上得以实现的。随着科技发展的脚步,建筑实践有了愈来愈广阔的天地。当前人们日趋增强的环境保护意识正在全球范围内倍受关注。人们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建造中开始认识到要时刻考虑节约能源以使人与生态环境相融,这样才能在建造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给建筑带来革命性的发展,建筑的发展也不断对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提出要求,二者在建筑的发展中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在我们的讨论中,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建筑要素中的结构语言与材料语言。结构中是否充分发挥了其力学内涵?材料是否充分发挥了它的性质?结构体是否有充分的视觉表现?材料连接是否展现了一定的秩序?简单来说,我们就是探讨结构与材料是否达到其性能最大化,在此基础上是否创造了最优视觉效果。

艺术评价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的,“美是难的”。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广义的美包含三方面的含义:科学的真,行为的善,形式的美。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往往混淆了广义的哲学的美和狭义的形式的美。

建筑艺术是传承历史的艺术,她以美学与功能、技术、经济的和谐统一,满足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这正是建筑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其创造发展的内在动力。传承历史,与时俱进,将有时代特征的美与持续发展的时代工程技术相结合,构成永无休止的建筑艺术长河,正确把握建筑艺术内在诸要素的相互关系,因工程而异,妥善处理主次关系,不断创新,是任何建筑方案构思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在对建筑的品评中我们达到的是对建筑的广义的审美评判,它包括科学的真与形式的美两个方面的含义。建筑的真表现在物质材料的合理利用与表达、结构与技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等等。这是理性的判断。可以得到科学的证明或数态、物态的表达。建筑的美表现在对建筑形式完美的理解,对建筑形式美的规律与法则的理解,如比例、尺度、色彩、体量、对比、韵律、均衡、稳定等等。这是感性的判断,难以甚至是无法进行全面地表达。由此可见,对建筑的品评是一种综合的、全面的认识,包含理性的分析和感性的判断。

结构、技术、材料是评价建筑艺术比较重要的因素之一,结构是建筑的骨骼,结构与造型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统一于建筑之中。材料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与结构相互呼应,达到最优的美学效果。在此,我们不妨从建筑的要素即结构、材料方面去评价、分析和解释建筑艺术。

篇2

我以为,建筑一旦落成了,它就不再属于建筑师,它属于社会,属于人类。于是,建筑设计更多地变成了一种责任,建筑设计的压力不再是一种唯美的追求,更多地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一个更适合人使用的空间场所。老生常谈的建筑三要素:功能、艺术和经济,虽然不能简单地去排序,可在设计中,使用功能与形式表达一旦发生冲突时,我基本会选择前者。

在不断地对功能的研习和设计实践过程中,愈来愈显现出,同一种功能模块,在一段时期存在着相对固定的模式语言,它是被人的心理和行为所决定的,体现出实际的社会内容。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一再反复发生的行为,演变成为模式,而约定俗成的模式即成为模式语言。虽然,保守的建筑使用空间会对人产生不可抗拒的约束力,而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行为变革又会对建筑使用空间提出新的要求,但是人的这种行为需求的改变是缓慢的,是积累中的变化。这就不难理解,建筑师在为自己设计建筑工作场所时能够出新,创意无限,而碰到不同见解的业主,却时常矛盾重重无法施展。还有,好的西方建筑移植到中国来,会显得怪异。因为,决定建筑使用空间的因素是人的意识和行为需求。正所谓《黄帝宅经》中提到的,“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人的行为需求,是建筑的根本需求。

在设计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北大企业家研修院和北大经济学院,调研了一些国内外教育建筑之后,愈发地热衷于去实现和编织教育建筑模式语言所表达的内容,非但没有感到枯燥,而是发现了更加真实的不变特征。体验到了深入研究功能所带来的灵感闪烁。我愿意将其有的几个元素与大家分享。

不同类型教学建筑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下面的内容适合于研究生院。

大量的教员办公室

大学的运行逻辑是要创造知识这就意味着要把最优秀的人聚集起来。国外优秀大学的教员都在从事本学科最前沿问题的原创性研究,再将成果带进课堂,引导和激发学生。为此大学的目的就是要选拔和吸引最优秀的教授,并提供一流的研究场所,最终获得一流的研究成果。考察国际一流大学,为每个教授和副教授提供独立的研究室,已经成为一种教员办公模式。这部分功能要求安静,设计在顶层最合适。

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即教员办公室相对集中有利于交流。国外曾进行过一项调查,研究了在一幢三层的大学建筑内,几个部门之间的人员是如何相互认识的。其结果为:在同一层楼,认识的人为12.2%隔一层下降至8.9%隔两层达到2.2%。换言之,隔两层以上,人们之间非正式的接触机会几乎没有。全球化浪潮的来临,使人才更流动,信息更流通,不断有新的交叉学科诞生,这种情形要求,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应有更频繁的非正式交往机会。那么最好的布置方式,就是使所有的独立办公室集中设置,这不仅仅是方便管理,而是以促进教员之间的交流为出发点。在办公区域内,安排公共秘书服务区,公共教师休息活动室和公共复印区等均有助于节省资源,促进交流。例如:在北大企业家研修院的EMBA办公区内,在面对博雅塔的方向,设计了教员沙龙茶座。

高效的教学管理空间

在大学里,存在着行政管理和教学研究两个体系。两种体系对人的素质要求完全不一样,导致工作环境空间也存在着差别。大学的主要功能即创造知识和传授知识,是通过教授来完成的。行政机构是为服务于教授和学生而衍生出来的非原始需求。在美国大学,教授和行政管理人员比例为1:4到1:5,在国内,行政管理人员相对少些。培养一个教授成本非常高,所以教授有终身制,试用期也会在三年之久,为此,工作环境相对固定。行政管理人员不同,工作特点是事务性工作多,人员工作层次多,要求工作效率高。大学机制的建立是为1%~2%的人才(教授)设计的。虽然教授人数少,但占用的研究空间总面积比例大,人均使用面积为15~20m2,使用空间变化小。而行政人员人数多所占用的工作空间总面积比例小,人均使用面积4~8m2。在大学改革的变化中,在办公室和各工作组团之间,规模和功能都会发生不可预见的变化。所以组团式的灵活办公空间更适用于行政管理的行为需求。大学的行政管理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规模的培训计划,划分细目十分繁杂,会生成许多交叉的小工作组团。这决定了在灵活的大办公空间中,要设计出多种用途的开放或半封闭空间。教学管理空间要与教学空间相邻。

多种规模的教室

大学是思想的市场,为了创造学术自由以及交流和发展思想的机会,必须提供便于师生交流和思辨的活动场所。其中,不同规模和形式的教室就是维持这种传授知识结构最重要的实体结构。高等教育不同于初级教育,它不是照本宣科。目前的大学都向研究型大学方向发展,教授通过宣讲各种不同的思想,带动和激发学生共同进入研究领域,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教授更需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愿意在教室中走动,产生更积极的互动效果。在这种行为模式下,最好的教室是方形或横向长方形,座椅为马蹄型布置簇拥着授课者。另外,针对不同的受众学生群体,使用不同形式的教室,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知识的传播范围均会有所不同。多种教室空间和独立办公空间尺度上的巨大差别,通常会对建筑结构设计提出挑战。教室区一般设置在一、二层。

最实用的研讨室

学习具有多种途径,仅是听课和从书本上学习味同嚼蜡。许多大学的实践表明:教师让数人组成小组,在实践中跟随老师做某件事或解决某一问题,而不是讲授抽象的概念课题,这种学习方法最容易成功。而且这种学习模式的各种变形,可存在于多种不同的学习领域之中。事实也不断证明了,数量众多的研讨室在大学建筑中成为最受欢迎的学习空间。一般研讨室控制在6~12人左右室内基本配置有长条桌椅、电视、投

影设备和书写白板。讨论桌也可以是组合式或考虑更多的设计细节。这部分功能靠近教室区较合适。

方便的院长办公区

在大学里,校长和院长很不同校长和副校长均为全职管理者,有独立的校长楼。大学的基本教学单元是各院系研究生院。作为院系领导可以既搞研究又当院长,实际上,往往会选择著名的教授来兼任院长职务。所以,院长除了在院长区域内有办公室,在教员办公区也有独立的研究室。院长办公区履行着对外交流,对内管理的行政职责,功能是由院长办公室、多个副院长办公室、接待室、秘书区、卫生间、茶水服务间、衣帽间、公共休息空间组合而成。一般会设置在教学区与教师办公区之间的楼层或顶层。前者方便内部管理,后者更强调接待与交流的职能。

其它空间元素

1.集约的图书阅览区

学院内的图书阅览区规模都比较小一般是为了提供学院相关学科最新资讯、珍藏善本资料或方便教师研究生的使用而设立。其功能越来越综合化。许多学院开始将博士生研究室和计算机中心与图书资料室混合安排。强化信息中心的概念。

2.可用的公共“交通”空间

公共空间在教学建筑设计中是最活跃、最应被重视的场所。公共空间串联着各功能组团块。它不仅是为了交通而设计,更期望它能留住人,真正成为公共建筑的“起居室”。以促进师生之间多层次的交流需求。

3.不可缺少的辅助用房

随着对教学使用需求的深入了解辅助用房也增加了新的内容。在公共空间附近,不仅会设置卫生间,还会设置茶水服务间,甚至小厨房、衣柜、库房等,以满足课间的茶歇或公共交流活动。

4.有魅力的花园

教育建筑讲究场所精神,推崇一草一木参与教学的环境理念。外部环境空间作为建筑室内空间的延续,不仅仅是建筑学方面的考虑,而是内部使用功能的扩大和延续。

结束语

篇3

摘要:本文试图尝试能够建立一种新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一一“绿色建筑模式语言”来为当今绿色建筑设计提供另一种选择的余地。模式实体的阐明以及实际案例分析,希望能够为建筑设计师和公众间建立一种可以相互共享和易操作的绿色设计系统。

关键词:绿色建筑 模式语言 关联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trying to attempt to establish a new method of the green building design --"green architecture pattern language" one by one for the green building design provides another option. Model entities and actual case analysis, the hope can for building designers and can establish a mutual sharing between the public and operation of green design system.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 patt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一 绿色建筑模式语言概念的形成

1.1绿色建筑的概念

目前国家上比较能被认可的定义为: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活动空间,同时最高效率的利用资源,最低限度的影响环境的建筑物。2004年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权威机构组成的专家组也提出了一个概念: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

1.2 模式语言理论的产生

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于上个世纪60年代产生,任何理论的产生都不能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割裂开,当时是整个西方建筑理论的黄金时期。从1964年开始,亚氏相继出版著作阐述了模式语言理论这一对建筑和规划的全新观念。[1]

1.3 绿色建筑模式语言的概念

通过对建筑模式语言的分析和对绿色建筑的阐述,我们现在就很好理解绿色模式语言的概念:“符合‘减少对地球资源与环境的负荷和影响;创造健康和舒适的人居生活环境和与周围自然环境相融合’原则的建筑模式语言。”简单的概括就是:以节约能源、健康舒适、保护环境为原则的建筑模式语言。其目的为设计者及其广大的使用者之间建立一个可以共享、方便应用和简单操作绿色设计系统。[2]

二 绿色建筑模式语言

2.1 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观

建筑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随后的施工建设、运营管理及最终的拆除,形成

了一个全寿命周期。只有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来考量建筑各个方面,才有可能创作出理性、全面的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首先要有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观,要求我们不仅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确保施工过程中对环境得影响最低,运营管理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的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并尽可能使拆除的材料再利用。

2.2 选址与布局

在人居建筑设计中的选址应该适应自然条件、保护自然。在绿色标准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分利用建筑场地周边的自然条件,尽量保留和合理利用现有适宜的地形、地貌、植被和自然水系;在建筑的选址、朝向、布局、形态等方面,应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征和生态环境;建筑风格与规模和周围环境保持协调,保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

2.3 光电池

太阳能发电具有火电、水电、核电所无法比拟的清洁型。安全性、资源的广泛性和充足性等优点。光电(PV)技术指用被成为太阳能电池的半导体元件将太阳能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光电池几乎不需要维护,而且寿命很长。

2.4 屋顶绿化

作为建筑的第五立面的屋顶,生态和美化同样重要。屋顶绿化作为一种不占用地面土地的绿化形式,其生态效益非常广泛。生态和环境组织调查指出:使城市获得最佳环境。人均占有绿地面积需达到60 m2以上。[3]城市的开敞空间多是硬质铺地,雨水无法被涵养、储存、屋顶绿化因其表面的植物、土壤利于雨水的储存,达到涵养水土的目的。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和土壤的蒸发,致使空气绝对湿度增大。加上绿化厚其温度有所降低,故其相对湿度增加更加明显。可见,屋面绿化对城市的“干岛”有减弱作用。有资料表面屋顶绿化可降低室内温度3℃~5℃,空调可节电20%,改善人居环境和节能。屋顶花园的生物气候缓冲带,为建筑系统提供良好的微气候环境;提高建筑系统生物组成的多样性。一个城市如果把屋顶都利用起来进行绿化,那么这个城市中的CO2 要比没有绿化前少85%。[4]

三 绿色建筑模式语言的实际案例分析

我们以清华大学设计中心楼为例:

清华大学设计中心楼是我国较早的绿色建筑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利用南、北两个中庭组织室内自然通风,西立面设置遮阳隔墙,南立面设置遮阳隔板,室内设置较大的休息厅,将植物引入改善景观环境等。具体措施分析如下:

1.缓冲空间设计:在建筑的南面设置“热缓冲中庭”,在冬季,中庭是一个全封闭的暖房,成为办公空间的热缓冲层,减少了供暖能耗。在夏季,利用遮阳板遮挡直射阳光,冷却室内空气,减少了空调能耗。

2.太阳能的利用:采用太阳能光电板发电技术,在屋顶架设太阳能光电池,虽然代价昂贵,但仍然是开创性和试验性的技术手段,符合光电池(24)模式。

3.绿化引入室内:绿色植物的引用也可以起到某种调节器的作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绿色手段”。在夏季,植物通过蒸发作用,可以使建筑室内温度低于一般建筑,并可使相对空气湿度增加10%一20%。植物还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清除甲醛、苯和空气中的杂质,提高环境空气质量。

同过对实例的分析,我们发现一栋建筑并不一定要把所有的绿色建筑模式

用上,只要精心的对某一或某几个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就能改善其建筑品质。

四 结语

通过对绿色建筑模式语言的建立,我们可以大致的接触到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并可以方面的去操作它,但是由于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有限,所接触和总结的绿色建筑模式还只是绿色建筑模式语言中的冰山一角,例如在利用能源方面,除了太阳能,可再生能源还包括风能、地热、潮汐等等能源应用模式。在未来的实践和学习中我将会继续研究并不断地去丰富绿色模式语言中的绿色模式。

[1]亚历山大,《建筑模式语言》(上),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2金磊,“造福城市的屋顶花园”,专题专论

[2]罗杰•斯克鲁登著刘先觉译,《建筑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2

篇4

关键词:建筑材料;地域;色彩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038-01

当地的建筑材料,也代表了其历史发展,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气候环境,使当地人根据时代的经验下钻研出了最适应自身的不同的建筑材料。建筑材料色彩多样多种,不同质感的材质对同种色彩给予人眼视觉的感受又不同,色彩的最终效果通过建筑外立面的建材而决定。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运输和新兴科技的突破,地域的建筑材料的限制越来越弱,新材料新技术的产生,个性化的材料的使用渐渐成为新趋势。这使设计的限制无限缩小,各个地方的设计风格趋见相似,这就要求在设计规划中,设计师在整体风格的把握需要有着更强烈的意识控制住整体色彩的和谐度。

建筑材料是整个社区环境景观规划中人工元素的最终物质,在大气的能见度良好的情况下,建筑的外立面色彩通过两个因素来决定:建筑材料的特性和光源色。物体的色彩来源是光源的色彩和不同质感的物体而选择性吸收的光源和反射的能力,光源影响是物体的色彩。建筑材料的特性是物体色,在通过不同的光源的照射下,人眼的视觉上会产生不同的反射色彩,而材料本身的材质和特性,会影响视觉神经产生不同的色彩感觉。而表面不透明的物体色材质给人视觉的色彩感受是基本稳定的,半透明的物体则反射了自身物体色和周围物体反射到自身的光源色,透明物体则没有自身色,都是透视和反射周围物体的效果。

建筑材料分为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自然材料的种类有限,常用与建筑的则包括天然石材、砖、木材等。天然石材分为花岗岩和大理石两类,由于产地环境不同和石材中含矿物量的不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花色种类。建筑饰面的材料需求材质坚硬耐磨耐腐且酸碱性好,表面质地肌理色彩持久,花色丰富的材质。人工材料基本上在外观保持了自然材料的特性,由于技术的加持,给予了人工材料的色彩变化的范围大大增加。现代景观规划中,玻璃的高度反射性是其高度被使用,它无时无刻的反射着周围环境的变化形成多种色彩斑斓的效果。色彩是景观设计的重点组成因素,建筑材料则是色彩中重要的表现因素,通过不同的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使用开拓出变化多样的色彩肌理质感搭配。

建筑材料作为景观规划的主体,作为色彩的载体,常年曝露在外受到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气温是气候中变化的主要因素,气温会直接影响人类的心理感受则使人们对与色彩的感觉变化,同样一个色彩,在温度高低不一的条件下,产生的色彩度鲜艳度不同。长期处于高温环境的人类则容易接受安静,清淡的色彩搭配,这使得人类的心理与外界的温度相平衡。而长期处于低温环境的人们易接受视觉上表达温暖的色系,或者暗色或者纯色。不同地区产生的不同艺术工艺产生了不同的色彩搭配,这恰恰也是生活在此地域的人类心中易于接受的色彩搭配。

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建筑景观色彩会因为其不同的地理位置的影响大不相同。这个影响,不但包括了自然因素也包括了人文历史的因素,这个两个因素共同影响,最后产生这个地域性质的色彩建筑风格。自然因素对地域的影响主要在于气候条件和其当地的建筑材料上,该地域的人会因为该地长期处于的气候特征来人们对色彩的倾向,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又会产生不同的地域性质的建筑材料,这对在交通不便的时代里,建筑的建材材料有很大的影响,人们不能选择远距离的其他材料只能就地取材根据在生存的地理位置范围中的建筑材料来选择。这种客观条件影响着主观的认识,在时间的冲刷下,形成当地特色的意识形态。

篇5

Abstract: Audio-visual Language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architecture flash. With the increase of audience's appreciation, it appears very urgent to use appropriate techniques and skills of expression of audio-visual language.

关键词: 建筑动画;视听语言;艺术形式;艺术规律

Key words: architecture flash;audio-visual language;art form;art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TU-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090-02

1建筑动画数字技术与视听语言的关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数字技术在建筑动画领域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建筑漫游动画简称建筑动画,作为一种信息时代特征性强的数字展示艺术形式,能够完美达到模拟真实建筑空间环境的目的。一部建筑漫游动画片时间都不会很长,一般都在5~10分钟内,通过多种展示工具能够全方位、直观地展示建筑外观、室内空间、园林景观、城市规划的片段和画面,建筑漫游动画片可使城市的各种真实感的场景信息提前虚拟展现。

建筑动画漫游的脚本、模型和视频的前期制作,与后期视听语言的表现方法关系密切。可以说,后期编辑是在建筑动画前期的制作基础之上进行的艺术再创作。建筑动画设计人员利用计算机三维软件数字技术,依据建筑图纸相关数据,在计算机中建立模型虚拟一个三维空间的场景,真实地再现建筑与环境的形状,根据设计规划方案指定3D场景模型材质、虚拟摄影机的运动轨迹和虚拟灯光制作的动画参数,运用设计软件渲染出一段或多段三维建筑漫游的动画视频文件。根据建筑表现的美学形式对完成的动画视频文件进行处理,运用视听语言的表述方法进行影像的后期编辑,对建筑动画文件进行合理的调整并加入文字、图片、音乐、音效、特效等内容,完成一部建筑动画短片。要制作一部雅俗共赏的建筑动画作品,视听语言这个表现手段是不可缺少的。

2建筑动画的视听语言的规律

建筑动画片的视听语言元素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通过各种镜头调度的方法和声画组合技巧,用艺术的手法创作向观众传播建筑空间信息。建筑动画的视听语言是满足观众的想象力的一种感性语言,随着多种视听媒介的大量出现,具有市场价值建筑动画片的影像更有视觉与听觉双重冲击力,任何文字描述或绘画都不具有视听语言那样的艺术价值。由于视和听都是人们最容易接受的传媒方式,以建筑动画方式介绍的建筑项目内容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能使观众更方便地浏览到各种大量的信息。视觉语言对促进建筑动画艺术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视觉语言是除文字之外的其他视觉形象的语言形式。建筑动画片使用的视觉语言是借鉴了影视艺术的视觉语言的表现手法上发展而来,其视觉语言所创造新的风格和类型在形式表现上独具特色,在表达的感性状貌空间里具有丰富的审美艺术形态,承载着虚拟世界丰富的影像信息。因此,建筑动画的视觉语言的研究已经是当前艺术理论研究的热点课题。声音以丰富多彩的表现力,成为建筑动画艺术中渲染情绪、烘托气氛的重要元素。在建筑动画作品中,声音一般以背景音乐的形式出现,同时以音乐、音响以及人声解说形成旁白的形式出现,强调声画结合的特性使音乐被大量运用。音乐的动感给建筑动画作品的叙事性形成了节奏和韵律的特点,设定动画人物以配合建筑与环境进行自然生活化的运动轨迹,容易让观众进入作品的叙事环境。而音乐的戏剧性可强化建筑动画作品叙事段落性,可在某些情节性较弱处设定如跑步、划船、跳舞等肢体活动性强画面,让趣味性影像形成亮点。另外,音乐的抒情性较容易打动观众,如在风吹花草树木的场景使用抒情性音乐能够使作品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画面和声音的合理同步是建筑动画作品实现与观者交流的重要课题。建筑动画表现特征主要由构图、音乐、色彩、文字等影音元素构成,要形成建筑动画视听语言总体结构,不仅仅是声音与画面的简单结合,还要考虑场面调度与摄像机运动的结合、蒙太奇与剪辑的结合,仔细分析每个因素的特点,实际编辑操作中必须以整体的思维综合考虑。只有充分了解建筑动画视听语言的叙述方法,才能带给观众真实、趣味与感动的感受。

3建筑动画的视听语言表述方法

3.1 色彩与色调在视听语言中,建筑动画作品的色彩不仅仅是自然色的还原,而是制作者体现美学价值的再创造。对色彩的选择要针对不同人群的视听感知经验,把握色彩在时间流程中的统一与对比的,形成大场景与小物体之间的和谐意境,创作出富于艺术意味的色彩形象,使人产生出强烈的心理反应,营造出流动性画面的审美体验。色彩基调具有传达出建筑动画作品内在主旨的总倾向。色彩基调是由作品的内容和主题确定的,色彩色调对作品的总体情绪、气氛起着重要的作用。色调在建筑动画中的象征作用能延伸与拓展主题,具有鲜明透亮、含蓄淡雅、稳重神秘等不同的特点,每一种色彩的主色调都有鲜明强烈的风格,体现出不同的韵律感或节奏感,起到渲染气氛、创造情绪、表达情感、深化主题的作用。比如展现简约现代的建筑设计项目,使用建筑破土而出的画面配以快节奏的特效,在画面的色调选择上以偏向冷色的色调,给人以时尚、前卫的新锐酷感。

3.2 景别与镜头建筑动画的景别大小,由计算机虚拟摄影机与场景中拍摄对象间的距离决定。建筑动画的景别的镜头主要担负描写、叙述的作用,而场景写、近景和远景、全景可以形成建筑空间的心理感受和主观情绪,起着变化画面的效果。如俯摄建筑室外空间的远景,人物被处理得较小,以突出整个场景的宽广宏大,而在全景构图中小桥流水的画面,能形成抒情浪漫的情调和情绪,另外特写、近景可表现细腻心理状态或物体详细细部。

建筑动画片的画面是由每个单独的镜头拍摄组成,镜头和镜头的组接产生新的信息语意形成短片。建筑动画片的风格的决定了取景形式,运用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的各种类型的镜头,表现景、物和人在不同空间里的尺度。建筑动画片一般以广角镜头表现大全景为主,以形成建筑的室外空间或规划的整体场景,而采用近景与特写的片段较少,只是表现建筑细部、场景局部或人物表情才会选用,以形成对比强烈的效果。我在制作湖北省咸宁市潜山寺概念设计的建筑动画片时,就加入线路设计轨迹较长的飞鸟,运用各种类型的镜头,镜头随着飞鸟运用仰视、平视和俯视等视角长距离的穿梭,充分展现建筑物的尺度变化和场景的细节变化,使动态的各种美景在虚构的三维空间中不断呈现。

3.3 画面与声音建筑动画片的画面由各种叙事和表意的形象元素组成。画面应该以表现主体为中心来构图,生动地表现建筑主体和场景空间,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运动组合,衔接时要注意画面的主要形象的视觉美感,从而使观众观赏画面时找到诗的意境、形的美感。建筑动画片的声音包括音乐、音响效果和人声三个部分。在作品中它们与画面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组成完整的视听系统。音乐在建筑动画片中能强烈表现作品主题,增加动感和节奏感,渲染不同气氛,整合不同场景,形成一部作品的整体感。音乐是从声音方面来强化作品的主题,利用快与慢的节奏音乐来强化艺术的表现力,增强了听觉的刺激性。音响效果具有转换场景、调整情绪的功效,如潺潺流水的哗哗声、风吹树叶的沙沙声、飞禽的鸟鸣声、人物的欢笑声等音响效果,极大的丰富了作品的现实感。人声常常在建筑动画片中配合背景音乐或滚动文字的方式参与叙事,充当线索,利于语音和语调的变化,体现生活化和性格化的特征,以对白、旁白或独白的语言艺术形式,给观众带来一种亲近感、现实感。画面与声音是视听语言两个重要的元素,画面与声音的同步协调在建筑动画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在制作潜山寺概念设计的建筑动画片时,根据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画面选择传统的音乐素材,使画面与声音是有机地成为一个整体,让观众无需看到画面,便从音乐判断出建筑动画作品的类型。

3.4 特效与蒙太奇建筑动画片后期特效是利于计算机合成软件进行数字化处理的特殊视觉效果。在建筑动画片的各种虚拟环境表现中,运用非线性软件制作新颖的片头,往往令人耳目一新。又如风、雨、雪、云、雷鸣、喷泉、星光等特效,在影像氛围营造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可谓是编辑动态画面的“魔力棒”。另外,三维软件不易制作的形体,如购物的人群、欢乐的人群、特殊地理环境等视频素材,合理的剪辑到作品中,丰富了视觉的特效效果。

蒙太奇是建筑动画片最重要的创作手段。建筑动画片是由许多镜头组合而成的,通过蒙太奇有逻辑分切组合,形成段落后再组合成作品。为保持建筑动画情节的有机的连续性,在完成前期脚本前提下,确定合适的作品风格,运用蒙太奇形式多样的编辑方式,保持场景转换与人物情节的流畅性。强调作品清晰的时间与空间的序列关系,完成从开始铺垫、进入、到片尾结束等几个阶段,运用时空的压缩、延伸、转换、交叉、并列等蒙太奇的艺术技巧,重点去渲染和表现建筑空间的场景的部分,完善画面的通顺过程和细节,使作品具有深刻逻辑和美学特征。

4结语

从以上对视听语言规律和表述方法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建筑动画片制作中,视听语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事建筑动画片创作的人员,不仅要娴熟的操作设计软件,还要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观,熟练掌握视听语言的创作方法,才能创作出成功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刘立滨.视听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2]郭婷婷.论视听语言在动画中的重要性[J].电影评介,2009,12(377):21-21,30.

[3]程学军,王会芳.计算机建筑动画发展和制作过程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5(191):86-86,335.

[4]张志腾.浅析当前建筑漫游动画的优势与发展前景[J].丝绸之路,2009,

18(108):79-80.

篇6

一、隐性语言-镜头的类型

镜头大致可分为三类:标准镜头;广角镜头;长焦距镜头。不同焦距镜头决定了不同的画面造型特征。

广角镜头:视角广、景深大、视野范围宽,成像比小的特点,夸张了纵深方向景物之间的距离感。广角镜头适合拍摄空间层次比较丰富的场景,如全景和远景。广角镜头对于表现宏大、辽阔、壮观等具有多层次空间的场景能产生独特的魅力,如果配和运用不同的角度,能在画面中营造出强烈和震撼的视觉画面。在建筑动画中,广角镜头在交代整体环境方面得天独厚,其镜头特点可以很好传达建筑的整体效果,并形成强烈的景深效果。

长焦距镜头:视野窄、景深小、表现的空间范围小,能够强化横向运动的速度感。长焦距镜头把远处的物象拉近放大表现,在拉近的同时把空间距离压缩了,从而减弱了画面的纵深感和空间感。镜头的焦距越长,这种压缩效果就越大。在建筑动画中应用时要巧妙的利用长焦距镑头的这种特点,比如用它表现环境的拥挤、闭塞、狭窄效果时取得的效果要比其他镜头要好。

标准镜头:所表现的画面效果最接近人眼观察事物效果。它能产生与人眼观察同样的透视深度,而且景深也大致相同,具有与眼睛接近的视觉感觉。所以,在制作建筑动画时除了需要追求特殊效果,标准镜头是经常使用的镜头类型。

在建筑动画中,镜头的选择对镜头语言的表现有潜在的影响力。不同镜头的艺术表现力各有特性,也各有自己的局限性,在选用镜头时要扬长避短合理利用不同镜头的特点,这样,才能让各种不同的镜头,在建筑动画艺术创作中才能充分发挥镜头语言的表现力。

二 隐性语言-机位设计

建筑动画中虚拟摄像机模拟的光学摄像机,机位设计也是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如何找到最佳机位?从三个方面来设计。一是从哪个方向去看。从不同的方向看,看到的被摄对象的形状会有很大不同,即使是同一个被镊对象,由于拍摄方向的不同,所拍摄的画面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选择拍摄的方向,对于拍摄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二是从什么高度去看。摄制点的高度不同.所表现出的被摄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关系也不同:三是从多远去看,即景别的选择。远看和近看的效果有很大不同,而这将关系到观众看到的是被摄物的整体还是局部,是大的环境还是具体的细节。

1、拍摄方向

建筑动画的对象都是立体的,具有三维尺度,但显示画面是只有高度和宽度的二维平面。画面中物体的体积感的呈现与选择的拍摄角度有很大关系。从而将被摄物的深度展现出来。拍摄方向通常有正面、背面、侧面和半侧团几种类型。”????

(1)正面拍摄以建筑动画而言,正面拍摄是摄像机对着主体物的正前方拍摄;这种柏摄方向有利于表现被摄对象的正面特征,能把被摄对象的横向线条充分展不在画面上,表现出主体的稳重、端庄之感。比较庄重、大气的风格大都采用这个拍摄角度。但是正向拍摄也有不利的方面,它只能让观众看到被摄物的一个立面,即只有正面能得到体现,其他纵深的面无法表现,使画面缺乏深度和立体感。

(2)侧面拍摄

侧面拍摄是指摄像机从物体的侧面对物体进行拍摄。纯粹的侧面拍摄时,和正面拍摄效果类似,有利于表现主体的侧面形象展现,但因为纯粹的侧面表现还是比较平淡缺乏立体感。为了全面表现物体并具有立体感往往采用半侧面进行拍摄。

(3).半侧面拍摄

半侧面拍摄是指在人或物前方左右两面30-45度的角度进行拍摄。在这个角度进行拍摄可以同时表现正面和侧面,使得物体有一定的纵深、立体感,这种角度也是最常采用的。在建筑动画中,作为主体的建筑,其立体感是重要的特性之一,所以为了表现其体量感,半侧面拍摄是最好的方式。

(4).背面拍摄

背面拍摄是指从物体的背面进行柏摄,这个角度只能表现物体的背面。但是拍摄方向在表现对象是人物时,摄像方向与人物视线方向一致,因而可以使观众获得和被摄人物一样的视角。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2、拍摄高度

摄像高度是指摄像机与被摄主体在垂直平面上的相对位置或相对高度。按照摄像机与对象相处的相对高度来讲,可以将拍摄的角度分为俯角拍摄、仰角拍摄和水平拍摄三种类型。一般情况下,以水平拍摄为主,但是一部动画如果全部使用平摄,就会使人感到平淡乏味。所以拍摄高度和角度的变化,会使影片产生丰富的变化,产生丰富多彩的画面效果。

(1).俯角拍摄

俯角拍摄是摄像机高于被摄主体向下拍摄。这种拍摄角度有利于展现面积、被拍对象在地理上的方位及周边环境,是最易表现全貌的一种角度。俯拍的画面开阔,对整体性场景的表现优越,如小区的全景、城市街道等,都可以采用俯拍。俯拍的角度若与地平线垂直或接近垂直.就成了顶拍。建筑动画中最常见的顶拍形式是在高层建筑顶端的俯拍,能给人整体的视觉恢弘的效果,成为建筑动画中最有表现力的于段之一。

(2)仰角拍摄

仰角拍摄是摄像机镜头低于被摄对象向上拍摄。仰角的拍摄,前景的高度能够被夸张化显示,而中远景的物体高度被压低显示。画面给人以崇高和景仰的感觉。在建筑动画中,仰角拍摄建筑物,会产生直插云霄的效果,显得高大伟岸。仰角拍摄也可使运动着的物体显得速度更快,会结观众以风驰电掣之感,如果镜头在仰角的同时有倾斜,同时也会让观众感觉处在被摄物体下方,有压迫、紧张的感觉。但是如果距离过近拍摄,也会形成上下比例失调、上部变形失真的问题.

(3).水平拍摄

水平拍摄是指摄像机镜头与被摄物体水平高度持平。这种拍摄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与日常生活中人们观察事物的情况相似,画面中不会出现因为透视变形的情况,镜头语言表现比较真实、客观。水平拍摄在实际的应用中也不一定保持绝对的水平,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做轻微的变化。水平拍摄时.可以根据画面需要,从物体的正面、背面、侧面、半侧面不同的角度进行柏摄,以取得最佳的画面效果。

三 隐性语言-动态镜头

-动态镜头是指在拍摄中,摄像机位置、镜头的焦距或被拍摄物体等要素发生连续变化所产生的镜头。建筑动画区别于其他静态艺术在与其画面的运动性,建筑动画的镜头画面设计不仅需要符合静态艺术的审美特点,还需要体现出动态镜头的特点。常用的动态镜头主要类型有:推镜头、拉镜头、摇镜头、移镜头、跟镜头、综合运动镜头。

1推镜头

推镜头是最常见的一种镜头运动方式,主要通过镜头的向前移动来拉近与被摄物体的距离。推镜头的作用丰富,主要有1、运动感表现。约束观者注意力。通过推镜头的这种强迫性聚焦作用可以达到描写细节、突出主体作用。

2拉镜头

拉镜头中摄影机由近往远拉开,画面范围由小变大,产生由局部到整体的作用。因为拉镜头是以近景或特写开始所以容易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抓住观者的注意力。有小到大的景别变化也能以最少的镜头表达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建筑动画中拉镜头经常运用在由局部到整体的镜头转场和衔接阶段,可以流畅的进行表现场景变换或衔接,使整个叙事节奏顺畅、连贯。

3摇镜头

摇镜头是摄影机位置不动,镜头在水平方向摆动拍摄,它所产生的效果很接近人头转动观察的效果。它能把内容表现得有全面。建筑动画中摇镜头在表现场景方面,有两大优点1、摇镜头可以在机位不变的情况下,把较大范围内的场景纳入镜头范围,交代环境连贯。左右横摇的镜头表现出的空间感比较开阔,能表现空间横向延伸感,用它纵览场景全貌,介绍特定环境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2、摇镜头的运镜模式最接近人的摆头观察视觉效果,可以产生强烈的主观感,产生的画面有很强代入感。

4移镜头

移动镜头是指摄影机沿某个方向进行运动拍摄,沿水平方向左右移动的叫横移镜头,沿垂直方向移动的叫升降镜头。它拓展了镜头画面表现范围,可以无间断的从横向或纵向表现开阔的空间。移镜头在建筑动画中经常会用到,尤其在表现大范围场景并且要求中景表现的时候,移镜头可以持续沿某个轴向对场景较详细的表现。因为移镜头表现大场景的便利性,目前市面上有些建筑动画也出现滥用移镜头的现象,造成镜头节奏拖沓,让人感觉乏味。

篇7

关键词:服装设计;建筑风格;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046-01

服装设计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属于工艺美术范畴,服装设计的定义是解决人们穿着生活体系中诸多问题的富有创造性的计划及创作行为。服装设计具有一般实用艺术的共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但在内容与形式以及表达手段上又具有自身的特性。“中国风”是在讨论到西方的具有中国因素的艺术作品时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汇。这也是笔者会长文章中提到的东方元素,明代的艳俗、清代的繁杂等将中国元素作为主要装饰设计,由于中国的建筑与装饰艺术较早通过丝织品和瓷器传入西方,所以在西方服装中,中国建筑的色彩与外部结构经常被变化为装饰而出现在中国风的服装设计中。借鉴和吸收民族文化特性,不是摹仿某一个民族服饰,照搬图案或修改款式等浅层的表象,设计师完全可以通过一个民族的习俗、绘画、音乐、用具、面料甚至宗教的特征等等诸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素材,进行独到的创意设计。其目的是择其精华用其精神为服装设计所用。

在大众文化中,“艺术”这一名词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可谓是艺术无处不在,现代人认为,艺术不一定要在特定的意境中,不一定要在特殊的环境下,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可能就会迸发出艺术的火花,而建筑会以多元的艺术表达形式呈现出来,建筑作为一个公共的场所,应该试着接纳和走进人们大众的生活,而不是再让人看起来高不可攀或者可望而不可即。就像服装一样再好的设计不被人们所穿戴将会失去它本身的意义。建筑与服装很早就有渊源,黑格尔曾经把服装称为“流动的建筑”,也有称为“贴身的建筑”。笔者认为服装设计和建筑设计:设计意见能穿在身上的衣服很容易,但是要设计意见符合对象气质的的服装就没那么简单了,你不仅要了解对方的性格、职业、行为习惯,还有对色彩的分析等等。服装的设计基本款现在也有固定几个款式,就建筑设计中也有固定的使用功能排列形式,多数是约定俗成的,有些习惯也是历史遗留下来,好用的就是这个样的。但是现代的服装和建筑会很多不是那么规矩,比如说每个几年举办一次的世博会中各国的展馆,虽说大部分都是临时搭建,但是却充分的展现的他们国家的文化也传递大量的信息,再看看他们的建筑造型也是各显千秋,外观不仅从材料、线条、颜色等都是集聚设计师的想象而创造出来的。北京奥运会体育场中标施工方案的“鸟巢”建筑和巴黎著名设计师帕康夫人的鸟笼服作品都是由线而成、由面成体,二者在表现形式上是一致的。“鸟巢”的设计师赫尔佐格、德梅隆(在其建筑实践中持续不断地表现出的对表层处理的关注,并毫不讳言受到服装设计中对布料编织手法运用的启发。当然,服装设计中也有创新异形的,服装的多样性体现在不同的材质,款式的微调、不同气质的人穿,不同场合穿……真正决定一件服装好坏的,往往是这些方面,这些软件因素才是一件衣服的灵魂所在。

篇8

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瓦和瓦当在西周中晚期,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发达。最具有代表性的瓦当是汉代的瓦当,它极具装饰美感,成为中国古建筑最有代表性的艺术语言。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建筑方面也取得了很多重要进展。西汉时期以长安为中心的宫殿建筑,如长乐宫、未央宫、明光宫、北宫、桂宫、建章宫等,规模宏大壮丽,而在这些建筑上必用瓦当以显示皇家的气派与威严,这就为瓦当在汉代大放异彩奠定了广阔的发展基础。

瓦当的图形美

汉瓦当图形十分丰富的,有文字图形、动物图形,植物图形、吉祥图形和象征图形。以动物图形最为优秀,除了有代表性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当外,还有龙纹、蟾蜍纹、玉兔纹、鹿纹等品种繁多,造型生动,形神兼备。这类题材的瓦当,既是对动物形体的崇拜,又是对生命活力的向往,具有自然的美和浪漫的美。

文字图形在汉代汉瓦中占的数量最大,具有突出的地位,内容多吉祥颂德之辞,例如“千秋万岁”、“与天无极”、“万寿无疆”等,绝大多数为阳文,字数从一到数十不等。字体有小篆、鸟虫篆、隶书、真书等,布局疏密相间,用笔粗犷,成为中国陶制品中独具魅力的珍藏。吉祥图形瓦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云纹,这种瓦当一般在圆形上作四等分,各饰一卷云纹。圆心饰以多为圆钮,或饰以三角、菱形、花瓣纹等。其变化比较多,或四面对称,中间以直线相隔,形成曲线与直线的对比;或作同向旋转,富有节奏感。瓦当上饰以云纹,耸立在屋檐,形象的显示了祥云缭绕,瑞气东来。这类图形是对现实生活中具体形象的高度概括、提炼和抽象,具有抽象的美。

瓦当的造型美

瓦当的造型包括瓦当自身体积的造型和瓦当上所饰图案的造型。汉代瓦当瓦头一般是半圆形和圆形,圆弧是一种富有动感和韵律美的造型,作为纹饰造型的背景和映衬,更容易表现画面动静关系,充分发挥瓦当自身体积造型的衬托作用。人们常用“秦砖汉瓦”来形容秦汉两代在建筑材料方面的成就。汉瓦当在成熟期的制作是当面和筒瓦的一次成型,通常瓦当的制作主要有几个步骤:制瓦当坯、续制筒瓦、切割晾干、焙烧。有花纹和文字的瓦当的制作方法,都是先刻出木模,然后用木模在泥胎上压制出图案,将瓦当范放入窑内烧制。因此汉瓦当的造型流畅、朴素浑厚,很少有生硬的刀痕,这种艺术风格与汉代的制陶工艺有一定的联系。

汉代瓦当在图案的造型上,融汇了浪漫主义色彩。如四神瓦当,它是由四种动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组成的一组瓦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别代表春、秋、夏、冬四个季节。如图1四神瓦当以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奔放不羁的线条塑造出生动古朴、豪迈奔放的艺术形象。外轮廓线夸张变形,不做细部的描绘,但这一切却增加了它们力量、气势的美,构成汉代艺术古拙质朴的风格,夸而不饰,饰而不娇。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那种昂扬向上、天真狂放的气势,呈现出中华民族整体性的精神。

瓦当构图美

瓦当的美还体现在图案的构图上,多采用对称构图、同心辐射构图和均衡构图,这几种构图能使图案主次突出,节奏明确,画面效果统一,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这种构图考虑到瓦当作为建筑配件,在相当高度的檐头的位置,在有限的面积上,在远视或仰视的条件下,以最明晰的构图实现自己的装饰性。

对称构图是艺术基本的构图形式。它是以中轴线或中心点为支撑,向上下左右配置相同形状和大小的纹饰,使整个画面既庄重大方,又富有节奏和韵律。如图2金鸟瓦当,以鸟的头到尾巴为一条竖直的中心线左右对称,外轮廓线简单概括,线条的组织有主有次、疏密变化有序,使对称构图朴拙中透漏着生命的灵动,画面整体洋溢着飞扬流动的美感。同心辐射构成以圆心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伸出辐射线,如太阳纹,伸出的辐射线条,尤如太阳光芒,给人一种旭日东升、朝气蓬勃的感受。此外有葵纹,图案从运动状态向左或向右旋转,强调图案的相互衔接和画面的完整性,整个画面具有强烈的韵律感和活泼向上的审美情趣。

均衡构图是以一个图形为主体,如四神瓦当,画面虽不对称但是视觉均衡,汉代表现动物的纹饰主要是这种构图,画面自由舒展,不拘一格,都有一个主体纹饰占去画面绝大部分,以不对称的灵活构图烘托出形象的动感,以朴拙生动的线条勾勒出一种单纯、烂漫的生命形象,整个画面古拙朴实,构图饱满。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