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30 15:31: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特殊教育调研,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校园环境评价有73.39%的学生还是对学校的校园环境认可的,12.20%的人不喜欢校园环境是因为有一部分的设施还未得到完善,特别是对致残生和盲生的辅助设施和活动场所等方面存在一些看法。学生对校园环境的关心是学生参与各类活动的基础,在调查的过程中充分的反应了学生还是十分的喜欢现有的校园环境,这也为学生活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学生活动开展与参加活动情况本校学生活动开展与参加活动现实状况,有55.81%的学生认为本校学生活动开展情况一般,原因是其中有40.09%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参加,另外还有4.06%不满意本校的学生活动。可见目前学校开展的学生活动仍处在起步阶段,学生的参与度尚可,学生活动对学生参与的吸引力有待提高。
2、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认同在校园文化建设的体验之后,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对其功能价值主要可归结为四个方面。期中以鼓励和实践为主,就业也有较高的关注度。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动机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最终的目标是解决出口问题,也就是学生毕业的去向问题。而且参与活动的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参加校园文化建设,他们也切实的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
3、校园活动开展形式兴趣自由组织和校校联谊活动受到学生的欢迎程度,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兴趣为主要原因。调查过程中发现其中班级和学校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新颖性,与学生的实际兴趣存在不小的差距,若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并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将会得到大部分学生的积极参与。
4、参与社团活动对学习的影响分析在学生的认同中看出8.13%的人认为社团与学习会冲突,40.69%认为不会冲突,51.16%则是有点影响。由调查过程来看,其中社团与学习产生冲突的原因是较为明确的,主要是学生不能统筹安排自我学生和参与学生工作的时间,此类现象往往在低年级的学生中出现,随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此类影响将逐渐减弱。
二、特殊教育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建议与措施
基于调查结果,结合浙江特殊教育学院的办学目标与实践状况,经研究认为,以下的措施在浙江特殊教育学院本阶段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是可行的。
1、凸显特殊教育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特色
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研究对象为“特殊教育”层面的专职院校,在学生方面与其他院校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因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多元文化的组合,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多管齐下,针对我校学生的特殊性,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需求开设学生力所能及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将办学传统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建设个性鲜明、品味高雅的校园文化,最终打造校园文化独特的色彩和风格。
2、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加强领导层面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加大与其它兄弟院校的交流,学习和推广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和方法,争取在各层领导的带领和指导下把我校塑造成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示范学校。同时应当找准校园文化建设切入点,以特色学生工作突破点,分别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入手,全力推进特色校园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3、转变教育理念,重新定位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目前校园文化建设多针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自身的局限。注重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精神层面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在校园文化打造的初期转变教育理念,重新定位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载体,在其建设过程中应该着眼于学生精神层面的建设,从而赋予大学生一种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特别是对身体或其它方面存在缺陷的学生我们更应当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潜移默化的熏陶。让这些学生在浓郁的精神氛围中,形成学校“自强博爱”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
4、坚持特殊教育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关键词:特殊教育 医教结合 制度建设
分类号:G762.2
1 问题提出
特殊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每一个残疾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融入主流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实践证明,如果对残疾孩子仅仅施以单纯的教育,而没有医学方面的介入,残疾学生的发展便难以取得最理想的效果。在改革开放初期,上海的聋校已开始探索利用中医针灸技术提高听力训练效果。1993年上海低视力学校还编写出版了我国的第一套《低视力康复训练图谱》。然而,仅靠学校联合若干医生之力,虽能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制度、资金、人力保障,很难完成从点上探索到面上普及的过渡。更何况这类由学校驱动的工作,往往还未对医教结合的内涵作全面、深入的思考,便急于着手开发操作模式,致使各校医教结合工作的目标、框架并不相同。2009年,上海市教委正式颁布了以实施“医教结合、按需施教、开发潜能、人人有所发展”为目标的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0年,上海市教委和卫生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的通知》,并申报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从而转变了医教结合工作以往的发展模式。项目明确了特殊教育中的医教结合是指教育、康复、保健三个领域的结合。课程内容、教学手段的有机融合固然需要,工作理念、工作流程、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制度整合更为重要。为更好地掌握几年来上海市各区县在“跨部门整合资源、建设长效机制”方面推进特教医教结合工作的情况,特进行本次调研。
2 研究方法
2.1 对象
本研究采用区县全样本调查,即不仅包含参与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的10个实验区(卢湾、徐汇、虹口、杨浦、闸北、宝山、闵行、嘉定、青浦、崇明),也包括其它8个区县,以便更全面地掌握全市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的推进情况。
2.2 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区县推进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问卷》。该问卷由上海市教委基教处、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的项目组成员联合编制。内容涉及区域医教结合工作的制度建设、工作情况、队伍建设、保障系统等方面。
2.3 施测
问卷由各区县教育局的特殊教育专干填写,并经分管科室领导审核、盖章。问卷的有效回收率达100%。问卷提交时,要求同时提交与题目相对应的附件,包括三年来各区县制定的相关政策、制度、工作计划与总结等。
3 研究结果
3.1 制度建设情况
3.1.1 区县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
区县特殊教育联席会议是联合相关区级职能部门,共同商议、决策、落实特殊教育相关问题(含医教结合工作)的机构。目前,上海市88.89%(实验区10个,非实验区6个)的区县建立了该项会议制度。其中,68.75%(实验区7个,非实验区4个)定期召开会议(6个区一学期召开一次,5个区一年召开一次),31.25%(实验区3个,非实验区2个)不定期召开。未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的2个区均为非实验区。
在成员组成方面,87.5%的区县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包括了区教育局、区卫生局和区残联。部分区县的民政局(62.50%)、财政局(43.75%)、人保局(31.25%)也参加了联席会议。其中,实验区的闸北、宝山、嘉定及非实验区的奉贤成员组成比较齐全(还包括区计生委、区编制办、区发改委、区政府),基本兼顾了推进特殊教育发展的各个方面。1个非实验区未将区卫生局纳席会议成员单位,只是将医院作为成员单位,反映出对联席会议性质的把握不准。这种做法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区域卫生资源的充分利用。
3.1.2 医教结合专项工作制度
50%的区县(实验区7个,非实验区2个)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区县跨部门“医教结合”工作制度。另有22.22%的区县(实验区3个,非实验区1个)已经在组织框架、职责分工、合作方式、政策制度等若干方面取得了一些共识,但制度设计还不够完整。
(1)组织框架
11个区县(实验区9个,非实验区2个,共计61.11%)明确医教结合工作由区县教育局牵头。另有1个非实验区由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牵头。由于该中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管理部门,这种模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医教结合工作的全面推进。
在这12个区县中,9个区县(实验区7个,非实验区2个,共计50%)明确医教结合工作参与部门包括区卫生局和区残联。1个区县的民政局也参与了医教结合工作。个别实验区将特教指导中心、医院作为一个独立的参与部门。这与项目组在“落实政府职责、改革工作机制”理念下提出的工作机制构建要求不符,反映出各实验区对该项目工作重点与推进方式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目前上海市还有6个区县(实验区1个,非实验区5个。共计33.33%)仍未明确该项工作的组织框架。
(2)职责分工
50%的区县(实验区7个,非试验区2个)明确了参与特教医教结合工作的各部门职责。根据这9个区县实际提交的材料来看,教育局的主要职责集中在统筹协调各部门工作(100%);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88.89%)和提供硬件与经费的基本保障(66.67%)三个方面。还有区县提到社会宣传与课程改革、残疾学生信息管理等方面。卫生局的主要职责集中在对教师与家长开展康复知识技能的培训与指导(100%),组建多专业的指导医生队伍(88.89%),筛查、确诊、上报残疾儿童信息并提出相关建议(88.89%)三个方面。还有区县提到要对学生的后续发展开展跟踪评估(含健康体检和康复评估)、共享相关医学康复设备资源等。残联部门的职责为对相关康复项目提供设备或经费上的支持(100%)、协助通报残疾学生信息(88.89%)等。另有1个区县明确民政局的职责为提供资金支持。
(3)合作方式
72.22%的区县(实验区9个,非试验区4个)已开展运行部门间的日常合作,主要方式为工作例会(实验区7个,非实验区2个,共计69.23%)、专题研讨(实验区7个,非实验区2个,共计69.23%)、项目委托(实验区5,非实验区2个,共计53.85%)和课题研究(实验区5个,非实验区1个,共计46.15%)。其中,工作例会召开的频率为1学期1—2次。总体而言,实验区较非实验区采用了更多的合作方式,且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的比例更高。全市尚有5个区县(27.78%)还没有
开展具体的医教结合部门合作。
(4)政策制度
全市50%的区县(实验区7个,非实验区2个)出台了与特教医教结合工作相关的文件。其中,4个实验区的教育局和卫生局联合下发了特教医教结合专项工作意见。工作意见主要规定了残疾儿童“发现一诊断一安置”工作的流程与方法,确立了“定向转诊一定点确诊一回访上报”,及“医教结合综合鉴定一科学安置一统筹实施康复与保健”的工作模式(100%)。明确了特教医教结合的工作对象为0-18岁的各类残疾儿童,工作内容为整合实施个性化的教育、康复与保健服务(75%)。建立多科室的特殊教育指导医生制度,匹配需求与专长,建立医教结合工作的合作单位(75%)。加强专业队伍建设,稳步提升专职康复教师、指导医生等专业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75%)。还有些区县提到了改善硬件、保障经费、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等方面的内容。另有2个实验区和2个非实验区将医教结合工作要求纳入特殊教育发展规划(如三年行动计划、“十二五”发展规划)之中。1个实验区的教育局自行或与区残联联合下发了4项具体的工作意见(如成立残疾儿童入学鉴定委员会、组建区自闭症康复训练中心等)。
另有11.11%的区县(2个非实验区)虽未正式发文,但内部已经形成了一些具体的工作制度,如特殊教育指导医生制度、高校、医院与特教机构的项目合作制度等。
3.2 工作情况
3.2.1 服务流程
10个实验区和6个非实验区已经建立了残疾儿童“发现一诊断一安置”的医教结合服务流程。即各级各类医疗部门(或教育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疑似残疾儿童时,定向转介到市级指定医院接受统一标准的医学诊断和检测。综合定点医院医生的诊断意见和康复建议,区县残疾儿童入学鉴定委员会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最终确定儿童最适宜的教育安置形式。
今年所有残疾学生入学前均接受了医学检测。但还有27.78%的区县(实验区2个,非实验区3个)的残疾学生未全部到市级定点医院进行医学检测。3个非试验区(16.67%)未成立跨学科的残疾儿童入学鉴定委员会,不能对残疾学生进行专业的综合鉴定与科学安置。50%的区县(实验区3个,非试验区6个)未对就读幼儿园的残疾儿童进行入学鉴定。可见,工作流程的规范性有待提高。
3.2.2 服务对象
各区县应为各类安置形式中的各类残疾儿童提供医教结合服务,但具体落实程度并不一致。具体而言,各区县的幼儿园及小学阶段都已开展特教医教结合工作。在0-3岁(16.67%)、初中阶段(83.33%)和高中(22.22%)阶段开展工作的区县相对较少。各区县广泛开展了对脑瘫(100%)、自闭症(94.44%)、弱智(94.44%)及多重障碍(88.89%)儿童的相关工作,对盲(27.78%)、聋(55.56%)儿童提供相关服务的区县较少。全市所有的特教学校(幼儿园)、特教班、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点、学前特教点已开展医教结合工作,但在送教上门(61.11%)、0-3岁儿童早教中心(16.67%)及普通幼儿园随班就读(33.33%)中开展相关工作的区县数量相对较少。
3.2.3 服务内容
所有区县的相关教育机构都对残疾学生开展了康复训练。既有通过康复课程实施的集体训练,也有个训时开展的个别康复,主要内容包括认知训练(实验区7个,非实验7个,共计77.78%)、运动康复(实验区7个,非实验6个,共计72.22%)、感知觉训练(实验区6个,非实验6个,66.67%)、行为情绪辅导(实验区7个,非实验5个,共计66.67%)、听觉言语康复(实验区5个,非实验5个,共计55.56%),有2个区县还开展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综合康复训练。但开展视功能康复的区县数量较少(11.11%)。
66.67%的区县(8个实验区,4个非实验区)为残疾儿童提供特殊的保健服务。在这些区县中,绝大部分(96.28%)开展的是卫生保健专题教育,内容主要集中于疾病预防与紧急情况处理,还未涉及针对残疾学生特点的营养搭配、运动计划、服药指导等方面。而为残疾儿童制定并实施个别化保健计划的区县更加有限,只占3.67%。
3.3 队伍建设
3.3.1 结构与数量
表1显示,上海市83.33%的区县(10个实验区,5个非实验区)成立了特教专职康复教师队伍,共计65人。大多具有特殊教育专业本科以上学历(88.28%),有相关医学背景的人较少(7.36%)_9]。上海市有专兼职的特教保健教师,共计31人。大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83.89%),其中5人(16.67%)有医学背景,其他以学科教育背景为主(36.67%)。
50%的区县(7个实验区,2个非实验区)有专职的巡回教师队伍,共计23人。其中6个实验区和2个非实验区还同时配有兼职巡回指导教师。44.44%的区县(3个实验区,5个非实验区)只有兼职巡回教师。1个区县(非实验区)至今没有巡回教师。33.33%的区县(4个实验区,2个非实验区)有专职资源教师队伍,共计39人。其中,2个实验区和1个非实验区还同时配有兼职资源教师。50%的区县(4个实验区,5个非实验区)只有兼职资源教师。3个区县(2个实验区,1个非实验区)至今没有资源教师。具体人数配备情况见表1。
61.11%的区县(7个实验区,4个非实验区)成立了指导医生队伍,共计63人,以康复科、精神心理科、儿科的医生为主,部分区县还配备了儿保科、五官科和外科的医生(详见表2)。
总体而言,实验区指导医生的种类和数量均优于非实验区。其中,闸北、徐汇的指导医生涉及的种类最多(5类),更能兼顾特殊学生多方面的医学需求。
3.3.2 工作领域
一般而言,特教康复、保健教师负责所处特教机构内学生的康复、保健工作的计划、组织与实施。巡回教师和资源教师除常规工作之外,也需要涉及康复、保健工作。特教指导医生主要负责指导合作教育机构内的康复、保健教师开展相关工作,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医学评估,并参与个别化干预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为残疾学生家长提供相关咨询服务。
38.89%区县(实验区6个,非实验区1个)的特教指导医生还参与了送教上门工作,对残疾程度较为严重的学生进行康复。72.22%区县(实验区8个,非实验区5个)的指导医生参与到特教康复指导中心的工作中。参与残疾学生的综合评估与入学鉴定,指导中心教师开展随班就读学生的康复训练,开展区域性的教师培训与家长咨询。
3.4 工作经费
调查显示,区县之间特教医教结合的经费投入不平衡。22.22%的区县(4个实验区)已发文设立了专项经费。以教育局的专项经费为主,数量从10万到30万不等。其中1个区县还同时有残联每年8万的专项经费。此外,44.44%的区县(实验区5个,非试验区3个)虽无专项经费,但可根据工作需要申请项目经费。
以2011年实际立项投入的经费情况来看,以教育局的项目投入为主,部分区县残联也提供相应的补贴。33.3%区县(实验区1个,非实验5个)至今未设专项经费,也没有正式批准相关项目的经费申请,实际工作缺乏经费保障。
3.5 困难与需求
94.4%的区县(实验区10个,非实验区1个)在调查问卷中列举了当前开展特教医教结合工作的主要困难与需求。涉及人才稀缺、专家紧张、培训不足、资金设备及人事等保障不充分,以及工作要求不明确、部门之间协调困难、家长不配合等几个方面。
为进一步推进工作,各区县比较集中的需求是出台市级特教医教结合工作指南(实验区3个,非试验区6个,共计52.94%)、组织系统的专业培训(实验区5个、非试验区3个,共计47.06%)、提供更多工作经费(实验区4个、非试验区4个,共计47.06%)。还有2个实验区提出了对专业指导医生的需求。
4 讨论
4.1 区县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基本建立,但作用发挥有待提升
由于特殊教育的医教结合工作需要教育、卫生、残联、民政等部门的通力合作,建立跨部门的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是此项工作开展的基础。目前,上海市该项制度的建立率虽已达88.89%,但还有2个区未成立联席会议,且有5个区不能定期召开会议,两者比例相加已近40%。这极大地削弱了它在搭建与特殊教育相关部门长效协同工作平台中所能起到基石作用,另外,各区县提交的材料中基本没有如何运作这一会议制度的具体内容。从高质量的议案产生、提交、审议、落实这个角度来说,该项制度的作用发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2 区县特教跨部门医教结合工作制度开始形成。但具体内涵差异较大
全市已有半数的区县着手架构区域性的医教结合工作制度。但实验区之间对牵头与参与此项工作的部门都未达成统一意见,出台文件的规格参差不齐,这都反映出各区县对特教医教结合具体内涵及运作方式的理解差异较大。医教结合绝不是一项新加出的工作,而是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显现出一种特殊教育特点。医教结合作为上海特教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建立跨部门的合作工作机制是核心。区教育局牵头,区卫生局参与是该项制度必然的主体架构,区残联、区民政能对多项工作提供具体支持,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前的医疗水平下,残疾学生多元的医疗需求决不是一、两家综合医院就能全面、充分满足的。及时、准确的残疾学生信息通报更不可能离开区卫生局的网络化管理。
由于特教医教结合制度还处于初创时间,为确实推进这项工作的落实,明确各相关单位的具体负责处室十分重要。在局领导达成共识后,日常工作可由各负责处室联合发起、组织。区县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由于承担了一定的区域指导、服务功能,可以作为区县教育局基教科的重要助手参与进来。而制度保障等方面的协商工作可以通过原有的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得到落实和解决,相关单位不一定要加入。理顺各相关机构、组织之间的关系既是建设医教结合工作机制的需要,也是完善、强化原有各机构功能的重要抓手。
总之,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是一项牵涉面广、系统性强、专业性高的工作。决不是零星几个工作通知就能涵盖。应在综合建构的基础上,由教育、卫生、残联、民政等部门联合出台工作指南,对各条线上的工作提出全面的要求。加以法律保障,促进残疾儿童医教结合工作的长效化、规范化和法律化。
4.3 医教结合工作已广泛启动,切实推进要靠跨部门长效工作机制建设
各学龄段、各类教育安置形式、各类残疾儿童的各类医教结合工作都有区县在尝试开展。康复与教育工作的整合已初具雏形,基本保健服务普遍开展。由于跨区县的盲、聋教育指导中心目前未能和服务区内的区县教育局建起有效的合作模式,很少有区县将盲、聋学生的医教结合工作统筹到自己的全局工作中来。这既增加了盲、聋中心跨区工作的不便,也极大地限制了此类医教结合工作的落实,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机制建设问题。
从残疾儿童发现到进入适合的教育机构接受有针对性的教育、康复、保健,整条医教结合的服务流程已初步建立。但各个节点工作的规范性仍需加强,特别是要保证定点诊断与多学科参与的综合性入学鉴定。各类专业队伍的建设已受到关注,不少区县配备了专职的教师、组建了特教指导医生队伍,但人员的数量和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特别是要重视指导医生科室的多元化和匹配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长,提升卫生部门对各项工作的参与度。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点上,实验区都有明显的优势。参与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促进区县对医教结合问题的系统思考。构建的工作规范和保障体系可以持续性地推动医教结合具体工作的不断深入,最终带动区域特殊教育综合优势的提升。因此,切实推进医教结合工作离不开专家、医生与一线教师的深入互动,需要搭建跨部门的长效工作机制,全面保障合作的持续、深化。
5 结论
综合本次调研的结果可见,特教医教结合工作已在上海全市各区县普遍展开,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实验区在制度建设、保障措施等方面明显优于非实验区,且卫生部门对于这项工作的参与度更高,部门间的沟通合作更为深入。搭建跨部门的长效工作机制,才能全面保障医生、教师、专家持续、深入的合作互动,从而在切实推进医教结合的过程中,提高特殊教育的适切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6 建议
6.1 医教结合工作制度建设需进一步完善
首先,上海全市各区县均要成立跨部门的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并定期召开会议,切实搭建起教育、卫生、民政、残联、财政、人保等部门问的沟通、合作平台。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医教结合专项工作制度。不仅明确该项工作的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更要理顺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的组织框架和职责分工,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制定和完善部门工作制度,形成并联合有地区特点的区县特教医教结合工作指导意见。
6.2 重视和加强医教结合专业队伍建设
首先,要配齐配足医教结合工作所需的各类工作人员,特别是专职康复教师、专职巡回指导教师与专职资源教师。
其次,要十分重视区县特教指导医生队伍的建立,不仅要逐步增加指导医生的人数,更要增加医生的种类,提高指导医生专长与残疾儿童需求的匹配度。同时要关注各类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开展医教结合工作的水平。
6.3 加强对医教结合工作的经费保障
首先,各区县要加大对特教医教结合工作的经费投入。区县教育局和卫生局都应设立专项工作经费,纳入区财政的整体预算之中。可按生均方式制定工作经费,保障日常医教结合工作的运转。
其次,在残疾儿童辅具、特殊规格书簿等物资的适配方面,可与区县民政、残联部门原有的资助政策整合。在医教结合的背景下,用好每一笔经费,为残疾儿童提供最需要的设施设备。
同时,各区县可在特殊教育联席会议的协调下,由民政、残联等部门提供针对年度重点工作、特色研究项目等的经费。整合各部门资源,多渠道筹措经费。
6.4 进一步完善特教医教结合工作实践
1、学习现状分析31名学生一直保持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27名学生想学好,却常常事半功倍,21名学生有厌学情绪,9名学生不好才会想订学习计划,5名学生迫于压力才学习,7名学生抱无所谓态度学习。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从数据结果得知:基本功不扎实(51人)、学习兴趣不浓(43人)、背负过重的思想包伏(30人)、教师素质低(21人)、残障原因(11人)等。对于特教学生来说,认为自身残障情况影响学习的仅有18人,认为最需要学习的知识排名是:社会生存技能(70人)、人际关系能力(55人)、专业知识(43人)、电脑外语(37人)等。这两题调查均为多项选择。
2、学习态度分析对于接受特殊教育的学习机会,27名学生表示非常珍惜,40名学生表示比较珍惜,25人一般,5人表示不太珍惜,只有3人表示非常不珍惜。在上课时,13名学生表示会认真听课,47名学生说会较认真听课,22名学生表示自己看书,10名学生不太专心,偶尔听课,8名学生非常不专心,自己常常在课堂上任意妄为。对于旷课的行为,16名学生表示坚决反对;40名学生表示比较反对,认为某些情况情有可原;23名学生认为个人自由无权干涉;13名学生支持,认为不影响学习成绩就好;另外8名学生支持,认为有些老师水平差可以不上课。
3、学习方式分析22名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39名学生课前不预习和课后复习,22名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不复习,14名学生既不课前预习又不课后复习,3名学生既不课前预习又上课,更不课后复习。51名学生喜欢自己独自学习,27名学生喜欢和同学一起学习,10名学生喜欢边听音乐边学习,9名学生无所谓任何学习环境都可以,3名学生从不学习。7、学习成绩分析从某次单元测试平均成绩来看,这100名学生中,80分以上的有20人,60分以上的有42人,50-60分之间的有25人,50分以下的13人。
二、调查建议
从调查情况可以知道,当前学习情况较差的学生存在基本功不扎实、厌学情绪高,但综合众多数据分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主体地位不明显。调查显示有少数学生存在一种学习真空状态,即将学习认为可有可无的事情。基于此,本人特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特殊教育教学管理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特教学生自制力和约束力比普教学生更缺少,所以需要用更加严格的学习纪律进行约束,让他们由他律逐渐转化为自律,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作为学校而言,在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和加大对硬件设施投入力度的同时,更要抓好教材、专业、课程、师资等软环境的建设,多多站在特教学生角度想问题,如何从管理着手,不断满足特教学生的学习需求,让他们从被动学变成主动学。同时构建特教学生考核管理体系,完善特教学生听课制度,一手抓需求一手抓管理,两手都要硬,促进特教学生全面发展。
2、强化特教学生的学习督导建议增设特教学生专门心理辅导课程、开通微博、微信、网站等供特教学生利用的现代化信息设备进行互动学习。在互动学习中,帮助和引导特教学生掌握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形成健康的学习观。开展适合特教学生的学术交流活动,特别针对班级特教学困生进行具体一对一的针对性的辅导,在辅导中探索残健学困生融合的有效模式和可行模式,探索提高特教学生学习有效性的特殊渠道。
3、改变特教课程教学方式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很多特教学生对于教师存在不满现状,采访中得知大多是因为特教老师教学方式单一造成的。基于此,建议特教老师在进行课程教学前,先就每个特教学生进行一次具体学习情况的摸底调查,主要针对教学偏好进行统计,在上课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灵活教学,以提高特教学生整体学习效率。
三、结束语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全省112所特殊学校教师、学生,其中教师、分管领导112名,学生500名。调查时间为2004年7月—2005年4月。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对全省112所特殊学校教师或领导进行函调,发放问卷112份,回收102份,回收率为91.07%;对10所特校进行走访,并对学生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56份,回收率为91.2%。
2.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国内文献资料为本研究参考、分析和利用。
3.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结果进行常规性归类统计和分析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特校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
渴望上体育课非常喜欢喜欢一般不喜欢26.871.22
表1特校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兴趣)
情况调查统计一览表(%)
由表1可以看出特校学生渴望和非常喜欢上体育课的占总调查人数的98%,由此可见,残疾学生对体育课是充满兴趣的,且他们活动的欲望要比普教学生高,在体育活动和比赛中有较强的表现性。走访调查得知,各特校体育开课上表率占100%,每周每班上课节数不同,一般是2—4节。课的内容份量占最多的是篮球84%,跑步63%,乒乓球51%,羽毛球18%。而武术、排球、健美操、游戏等项目,只有个别学校开设,但占比例较小。从整体上看,课的质量差异性较大,可划分为三大类,即规范类、一般类和发展类。存在着开课不正常,有的虽开课正常而不求质量等现象。课的内容单一,趣味性差,与学生的需求内容有一定的差距,且不能满足他们的锻炼欲望。
(二)特校体育师资情况调查
表2特校体育师资情况函调统计一览表(%)由表2可以看出,全省特校体育教师学历偏低,无学历而任教者占19.23%,非体育专业而从教者占26.96%,大专以上学历者(其中2.7%非体教专业)不到总人数的一半。这与国家教育部门规定的相应学历比有一定差距。在全省特校中无专职体育教师,由班主任或其他教师兼任的约占全省特校的16%。走访调查中发现,专业体育教师中有科研或发表过有关论文的寥寥无几。师资力量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校体育的质量、发展与提高。
(三)全省特教学校场地情况调查
表3特校场地情况调查统计一览表(%)由表3可知,全省特校有10.3%的利用校园进行体育教学,35.9%的学校有100—200M跑道的小型田径场,30.77%的学校有篮、排球场(1—2个),10.3%的学校有简易乒乓球台,12.8%的学校学生活动场地较小。全省特校学生人均活动面积7—14平方米,与国家教育部要求的人均活动面积20—25平方米(普教)有一定差距。
(四)全省特校体育器材配备情况调查
表4全省特校体育器材配备情况调查统计一览表(%)由表4可以看出,全省10.3%的特校学生没有活动器材,他们只能靠跑步、做游戏来进行体育锻炼,积极性较差,教师也表现出无奈。41%的学校学生只能利用少量的器材进行有限的活动,按92年教育部要求配备器材的学校只占5.1%,配有联合器械等较高档训练器械的学校只有2.6%。由此可见,特校体育器械较匮乏,严重影响了残学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是制约特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全省特校竞赛、课外活动开展情况调查
表5全省特校竞赛、课外活动开展情况调查统计一览表(%)
从表5可知,全省特校中有61.5%的学校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校级运动会,94.87%的学校每天组织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学校只是提供一些器材,或学生自备器材自由活动,教师参与较少,师生共同参与健身氛围不浓,学生缺少保护与帮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特校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是良好的,态度是端正的、积极的,有较强的上课欲望和明确的目的:运动娱乐,增强体质,补偿不足。
2.全省特校师资力量较薄弱,专职教师不足,学历层次不高,科研力度不强,领导思想认识不够,某些学校领导对残学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甚至不要的现象仍然存在。
3.运动场地太小,器材匮乏,经费不足,各项活动受到限制,是影响特校体育发展、提高的主要客观原因。
4.体育竞赛开展不足,市级运动会及大型单项竞赛太少,未能与国际残运接轨;群体活动项目较单一,缺乏指导、保护与帮助,师生共练健身氛围不浓。这也是影响特校体育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
(二)建议
1.提高特校办学理念,树立“健康第一”的发展观,注重全面发展。正确认识残学体育对学生缺陷的补偿作用,及其对人生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2.特校及主管部门应重视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和器材增置,逐年加大体育经费投入,改善现有场地、器材的条件,保证学校能有计划、有重点的增置体育设备,维修场地,为残学提供一个较好的体育参与平台
3.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指定某些师范院校体育系增设特教体育班,培养专职教师。另外,组织在职体育教师培训,提高教学创新能力和业务水平,加强自身思想修养,要有“润物细无声”的博爱和奉献精神。省教育期刊增设特教体育园地,为体育教师科研、学术交流、提供载体基础。
4.改革校园竞赛、群体活动,突出特色,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加强教师课余指导,提倡师生参与,加强保护和帮助,共创健身氛围,在学生中积极构建“三个一”工程(即每个学生掌握一种健身术,人手一件健身器材,确保每天一小时健身时间)。
本次行动调查中,通过走访江苏省内的几所特殊教育中小学校,了解了此类特殊学校对英语教师的需求并观察英语教师的工作状况,展开小组讨论,并将调查内容及范围拓展,再次以访谈形式进一步地询问了学校相关的工作人员,根据几次访查结果作出总结和进一步分析。
二、特殊教育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1.关于就业单位的调查调查显示,除3.1%的学生继续升学、1.3%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外,其他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不再只是语言类工作岗位,就业岗位各不相同,其中3%就职于政府机关;2%从事特殊教育行业;40%从事普通教育行业;0.6%选择自主创业;50%在三资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工作。2.关于能力的调查数据显示,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所开课程不十分认同,认为学校所学知识和社会需要存在一定偏差,学校里学的技能不能适应职场需要,所以希望开设更多实务型课程;80%的学生意识到自身就业竞争力不强,存在知识结构缺陷和实际能力不足,与本科专业学生竞争存在很大的压力;20%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就业形势和未来职业定位不明确的问题。3.关于未来就业前景的调查应届毕业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未来就业将受到巨大的挑战,约80%的被调查对象对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缺乏信心,很大程度上对能否顺利就业表示担忧。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我国逐渐走向国际,需要越来越多的英语人才,而当时精通英语的人才却少之又少,因此,国家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英语人才的培养,其中就包括加大对英语类专业学生的招生幅度[1]。这项政策导致近年来各大高校英语专业招生过热,英语类毕业生总体上趋于饱和状态,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大量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4.关于专业就业状况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中只有40%从事英语教学工作,这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各学校的英语教师需求量接近饱和,教师编制考试难度逐年增加,对英语教师要求日益严苛。特殊教育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只有2%选择特殊教育行业,90%以上的学生从来没有想过利用身在特殊院校的优势进入特校工作,而且很多学生认为只有不够优秀的师范生才会去特殊学校工作,由此可见,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影响特殊教育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1.毕业生缺乏就业能力,专业水平不高由于受传统办学模式的影响,学校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和课程设置一直偏重语言、文学等理论知识的教授,忽略了市场的需求,不能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也没有真正满足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学生除英语以外的职业技能的需求,最终导致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不够明显,使得在这个急需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里,特殊教育院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2.毕业生对自我能力的认识不正确,对就业的期待值过高根据调查,50%的学生对留在大城市工作抱有极大兴趣,7%的学生会选择留在小城市或乡镇工作。很大一部分毕业生被大城市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经济收入、发展机会以及信息资源丰富等优越的条件所吸引,不愿意到英语人才缺乏的落后的中小城市就业。面对各种诱惑和选择时无所适从,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对自身正确的认识和定位,甚至觉得不用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获得待遇不错的工作,却忽视了自己没有能力去胜任一个好的工作岗位,眼高手低,宁愿在家里待业也不愿意从事待遇较低的职业。3.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加入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有些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甚至已超过了英语专业的学生。因此,熟练掌握英语,又有自身专业的学生更加受到就业单位的青睐[2]。
四、提高特殊教育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
针对特殊教育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应该从多个角度考虑、分析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这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当然,最重要的是毕业生应该正确地进行自我定位,转变传统的就业求职观念,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去适应社会,迎接就业的挑战。1.社会需要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就业制度,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中之重。因此,政府要加强相关就业政策及制度的建设,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或去贫困偏远地区就业,政府也应出台相应的扶持奖励政策,引导他们正确就业,拓宽其就业渠道。2.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1)提供就业指导,树立正确就业观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应把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咨询有机结合起来,设立专门的就业咨询机构,定期向毕业生就业信息,做好就业指导,使毕业生在求职期间能够保持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更好地帮助他们顺利就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一定要鼓励和引导英语专业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合理的就业目标,积极参与竞争,努力抓住机遇,降低职业期望值,珍惜就业机会。(2)以就业为导向,对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学校应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英语人才,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不断改革课程设置,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进行组合,整个教学过程要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一齐抓,夯实基础专业知识。学生在大学初期教育阶段,可以注重培养其基础英语学习能力,进入高年级后,要细分出更适合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专业方向,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学习。(3)准确定位,发展学校特色特殊教育院校应当发挥其特色,引导学生在学习英语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特殊教育知识的学习,包括手语学习,使自己掌握一技之长。特殊教育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接受过特殊教育知识和教学技能训练,具有专业素养,所以应该利用特殊教育院校的特点,让毕业生更有就业优势。
五、结语
作为中国古代传统雕塑造型艺术之一的中国佛教雕塑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雕刻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哲学家西卡尔曾说过:“艺术在它的萌芽时期,似乎就是与神话联结在一起的,即便在后来的发展进程中,它也从来未完全摆脱神话与宗教思维的影响和力量。”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和文化的主要形态之一,佛教艺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与中国本土文化相接触,由相依附、相冲突、相激荡到逐渐地融合、协调,从而逐渐形成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佛教雕塑艺术。
佛教雕塑是以佛教美学为核心的宗教艺术,在东方雕塑史上占据着主流艺术形式。据史料记载,公元67年西汉汉明帝遣使入西域求法,后印度佛教传入中原。在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相交融,历经数百年的风格演变之后,中国佛教雕塑艺术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造像风格。中华民族是一个宗教文化包容性很强的民族,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吸取精华,不断创新。佛教文化源于古印度,传入中原后佛教造像的形式与内容大都呈现异域风貌,魏晋南北朝以前本民族特色的佛像雕塑样式比较少见。历史进入唐代以后,由于“贞观之治”带来的社会繁荣,社会风气开放,丝绸之路的发达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这些因素使得唐代雕塑艺术的发展进入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唐代雕刻艺术家以饱满富有激情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把这种体现中原文化大器质朴的艺术风格的创作形式运用在佛教造像雕塑的制作上。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比较,唐代的佛像风格已不再具有那种超凡脱俗、遥不可及的神秘感,而显得温和圆润、生动柔和;在造型上也从之前的清瘦飘逸转向丰满端庄。从敦煌飞天的发展可以看出唐代雕塑艺术的越来越民族化,如唐代飞天已经将外来艺术形式巧妙地融入本民族的艺术特点,形成唐代艺术上独特的风格。石窟墙壁上的飞天翩翩起舞,或脚踏祥云、或乘风飞翔,如同从天而降,显得那么轻盈而富有动感、萦绕着仙人缥缈的神秘气息。这时的佛教造像艺术,无论表现形式还是艺术风格,都体现出古老的中原文化所具有的艺术特征。
佛教雕塑艺术逐渐渗入民间的同时,作品更趋于生活化、现实化。古代艺术家通过作品形象来表现现实人物的性格和情态,世俗化的味道更浓,丰富了佛教艺术反映现实的能力,拉近了佛教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使菩萨形象更为亲和、女性化,成为佛教信徒精神寄托的一种载体。佛教雕塑艺术的世俗化削弱了雕塑所表现的宗教性,从而增强了艺术性的表现。佛教讲求佛性,教化人们不为外物所左右,把外物看作是空幻的东西,这样就可以不为现实的利害所烦恼,达到超出一切爱憎是非的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为了达到教化目的,佛教雕塑贯以塑造具体的以佛、菩萨、罗汉、力士等形象来表现人间的理想生活状态,也就形成了这一时期佛教造像写实性的制作方法。如唐代敦煌石窟的菩萨造像,皆是以“胖”为美的典型女性形象。衣服、饰品等着装方面符合当时女性的身份样式。唐代在制作处理佛教群雕人物关系时,更加注重把握不同形象性格之间的关系,将理想化的精神世界通过具象化的表现手法世俗化地表现出来。这种特点运用在宋代佛教造像方面发展出新的意趣和风貌,其主要方面体现在塑造观音菩萨的造型上,逐渐由男性形象转化成为了端庄秀丽的女性形象。由此可见,佛教造像随着时展和社会变迁,有着各种不同的审美标准和美的理想,通过世俗化生活的影响,日趋注重表现现实人物的性格和情态,进而通过造像阐释出佛教教义中的主旨以达到感化世人、普度众生的宗教目的。
佛教艺术传入中国之后,受到中国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影响,同时也被中国传统儒、道学思想和艺术风格所影响,从而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特征。为了服务于统治阶级、教化民众,中原佛教造像风格在雕塑空间占地上规模庞大,注重体量感,突出体现浑然浩大的气势。如山西的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以及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等,这些佛像石窟造像群落不仅经典而且规模庞大,并且巨大的立体圆雕佛像石刻并不是单摆浮搁地坐落在那里,而是一个相互衬托、相互关联的石刻群落。雕像大都以本尊位于中心,弟子、菩萨等形象都位于两旁,同时在本尊与菩萨等神像的影背处还雕有体现“佛光”的石刻浮雕装饰;龛楣处多绘有翩翩起舞的飞天以及装饰性花朵,窟内墙壁壁画描绘着佛教故事情节,形成主体明朗、中心突出、有衬托、有呼应、节奏起伏变化丰富的统一石窟整体,使错落有致的画面在洞窟中营造出浑然、超脱的神秘空间感。
“传神”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要求。以形写神来表达情感因素,产生共鸣。中国佛教雕刻在造像上非常注重“以形写神”,“头者精明之王也”,所以特别强调头面部造型与细节等塑造。通常,佛的庄严、观音的慈祥、天王的愤怒、力士的彪悍等,都是要通过人物的眼部神态和口部轮廓等微妙变化加以传达。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雕塑艺术家在塑造佛像时,都秉承着虔诚的,竭力在传神上下功夫。根据宗教的仪规理想,捕捉神韵,悟得技巧。如脱胎佛像《西方三圣》作品,西方三圣是由主尊阿弥陀佛与其两位肋侍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组成的。主尊阿弥陀佛头饰螺发,大耳垂肩,面形丰满圆润,眉如弯弓,双目俯视前方,端立于莲花宝座上;莲瓣错落有致,佛像衣纹线条流畅,具有唐代薄衣贴体之遗风。主尊左侧为肋侍观音菩萨,右侧为大势至菩萨。整件作品都十分注重佛像面部细节的雕镌,呈现出亲切自然的艺术美感。
五年制特师学生是初中毕业考入特殊教育专业的,正处于青少年步入青年阶段,既是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又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因此对特师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
二、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潍坊学院幼教特教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08级、09级、10级中抽取了80名学生,共发放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76份。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调查中发现,特师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32.90%特师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良好的,而有65.79%特师班学生属于中等焦虑水平,还有1.32%的特师班学生属于高焦虑水平。
表1特师班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从各因子分布情况看,特师班学生有64.47%的存在学习焦虑,10.53%的存在对人焦虑,5.26%的存在孤独倾向,18.42%的存在自责倾向,46.05%的存在过敏倾向,28.95%的存在身体症状,14.47%的存在恐怖倾向,5.26%的存在冲动倾向。
表2特师班学生各因子总分分布情况
从特师班学生与父母的沟通时间、家庭月收入、班主任年龄等方面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否有显著性差异进行了分析。
表3与父亲沟通时间多少对特师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注:*表示p
表4与母亲沟通时间多少对特师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注:*表示p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特师班学生与父亲沟通时间的多少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在身体症状维度上有显著差异,经LSD事后检验,在对人焦虑维度上,与父亲沟通时间少的学生的焦虑程度明显高于与父亲沟通时间多的学生;在孤独倾向维度上,与父亲沟通时间少的学生的焦虑程度明显高于与父亲沟通时间多的的学生;在自责倾向维度上,与父亲沟通时间少的学生的焦虑程度明显高于与父亲沟通时间一般的学生;在冲动倾向维度上,与父亲沟通时间少的学生的焦虑程度明显高于与父亲沟通时间多的的学生。
经LSD事后检验,在孤独倾向维度上,与母亲沟通时间少的学生的焦虑程度明显高于与母亲沟通时间多的的学生;在自责倾向维度上,与母亲沟通时间少的学生的焦虑程度都明显高于与母亲沟通时间多的学生和与母亲沟通时间一般的学生;在冲动倾向维度上,与母亲沟通时间一般的学生的焦虑程度明显高于与父亲沟通时间多的的学生。
表5不同家庭收入对特师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注:*表示p
经LSD事后检验,在过敏倾向维度上,家庭收入1千以下的特师班学生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家庭收入1千~2千的特师班学生,家庭收入4千以上的特师班学生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家庭收入1千~2千的特师班学生;在身体症状维度上,家庭收入4千以上的特师班学生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家庭收入1千~2千的特师班学生;在冲动倾向维度上,家庭收入4千以上的特师班学生和家庭收入2千~4千特师班学生的焦虑程度在都显著高于家庭收月入1千~2千的特师班学生。
表6班主任年龄对特师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注:**表示p
经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班主任年龄对特师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在孤独倾向维度上有显著差异。班主任的年龄在40岁以上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40岁以下班级的学生。
四、对策及建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开展多种学习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特师班学生的父母要注意多与自己的孩子沟通,注意教给他们应对挫折,缓解压力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娟梅.师范专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社会支持和有尊水平的关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李开霞.浅谈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职教之窗,2007,(8).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 家庭教育 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027-02
“关爱自闭症儿童,走向美好未来”。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特殊儿童最大程度实现补缺挖潜,扬长避短。对于每一位特殊儿童来说,家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有关社会支持的问题得到了W者们深入而细致的探究。韦伯斯特《新大学字典》中将支持定义为一种能够促进扶持、帮助或支撑事物的行为或过程。Cohen和Mckay(1984)指出,社会支持是指保护人们免受压力事件不良影响的有益人际交往。这几位学者的观点均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经历被爱、有价值感和他人所需要的一种信息,是一种在社会环境中促进人类发展的力量或因素。
有研究表明:“家庭应付特殊儿童带来的影响的能力与其得到的社会支持有极大关系”,“社会支持越大,父母的压力越小”。可见,如果提供充分的社会支持,就能有效缓解特殊儿童父母的压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提高其家庭教育的质量。本研究探究其所受的社会支持情况以及所需要的支持,从而为自闭症儿童家庭教育提供更高质量更好的各方面支持,这不仅仅有利于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政府将残疾人事业及相关福利政策落到实处、有利于全社会营造关爱自闭症儿童的友爱氛围。
一、相关概念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也是“养成”教育。教育好孩子是家长的天职,也是历史和社会赋予家长的重任。家长在特殊儿童的一生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特殊儿童比普通儿童更需要温暖的家庭和良好的家庭教育。
家庭社会支持:指特殊儿童家庭(包括特殊儿童及其家长)所受到的社会支持。它强调自闭症家庭所受的经济物质支持、对自闭症儿童父母个人精神的减压和对社会的减压。
(一)家长对子女的支持
在调查问卷分析的结果中发现: 78%的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自闭症儿童接受更好的家庭教育。当然也有非独生子女家庭中两名男童都为自闭症儿童的个例,最终结果是家长必须放弃一方的康复训练。
在调查结果中,293%的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414%家庭月收入在2000―3999之间,172%家庭月收入在4000-5999元之间,121%家庭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70%的家庭教育主要负责人是母亲,20%的家庭教育负责人是爷爷奶奶,8%的家庭教育主要负责人是外公外婆,10%的家庭由父亲担任家庭教育负责人。由此可见,在训的自闭症儿童家庭主要是中低收入家庭,这为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提供了微观的经济支持。带养人主要为母亲,父亲工作,或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养自闭症患儿,父母工作,这体现了家庭内部对自闭症儿童教育的全力支持。
家庭教育主要负责人中,小学及以下学历占375%,初中占188%,高中占218%,中专占62%,大专占62%,本科占62%;研究生及以上占31%。
从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注重情况看,大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是一般注重的,较少部分家庭很重视家庭教育,占375%。大多数在训儿童家长在经历过挫败和灰心感之后,都对孩子进步的期望有所降低,仅有少部分家长还能一直坚持不懈地开展家庭教育,大部分家长有忽略家庭教育的倾向。
在从家庭成员得到的支持和照顾的量表一题中,主要家庭教育的负责人提供的家庭支持量最多并且是全力支持,其次为第二照顾人,如配偶或主要负责人的父母亲。一般视家庭成员的亲疏程度而定,随疏远程度的递减,家庭支持量相应递减。大多数的兄弟姐妹的关心程度最弱。自闭症儿童家长由于孩子特殊性而烦恼时,如果受到较好的人际情感支持是很有利于家长减压的。
家庭内部的支持还表现在家长对自己教育精力投入的期望情况。家长认为自己还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做出努力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投入最多的是康复训练,其次是益智玩具、生活用品,较少的是教育辅导和求医问药。
(二)儿童对家长的影响
有375%的家长表示:虽然孩子进步慢,但是自己不会放弃家庭教育。有2835%的家长坦言自己曾经有过放弃家庭教育的想法。也有家长无奈表示,自己已经放弃家庭教育。在孩子总是闯祸时,有4686%的家长表示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是愤怒甚至有过体罚的,也有家长在后标注,自己不能自控地体罚自己的孩子。3438%的家长反应平和,会帮孩子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有625%的家长会很焦虑但是从未体罚过孩子。约1875%的家长已经厌倦并且对其置之不理。
二、 中观支持
(一)家庭与学校合作
调查结果表示:有7825%的家长会主动请教同类患儿父母康复的相关技能并将其应用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1713%的家长偶尔会主动请教,625%的家长不会主动请教。同类患儿父母对自闭症家庭的社会支持主要是技术支持,情感支持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