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陶瓷的艺术特征8篇

时间:2024-01-30 15:05:0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陶瓷的艺术特征,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陶瓷的艺术特征

篇1

关键词:长沙窑;陶瓷装饰;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075-02

湖南长沙窑又名铜官窑,是唐代南方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之一。长沙窑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终于五代,时间延续300多年。其烧制出来的瓷器品种丰富,美观精致,实用性强。这些瓷器在青釉下加绘彩色花纹,冲破唐以前单色青釉一统天下的局面,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长沙窑的陶瓷装饰美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它的色彩美、意蕴美、绘画美、造型美等等,这里将它的艺术审美特征概括为三个方面,即色彩美、纹饰美和造型的多样性。

一、长沙窑的基本概况

铜官窑遗址,即长沙窑,是湖南省古遗址中唯一的文物保护单位。长沙窑位于长沙市望城县石诸湖一带,南距长沙城27公里,北与闻名遐迩的铜官陶城相接,东依连绵的山丘,面临湘江。长沙窑主要生产釉下彩绘和各种单色瓷器,它的装饰艺术不仅吸收了中国绘画、书法、堆塑和雕塑的特点,还吸收了中西方的地方特色以及伊斯兰教和佛教的一些艺术表现形式,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长沙窑彩瓷,它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二、唐代长沙窑陶瓷装饰的艺术特点

唐代长沙窑陶瓷装饰以釉下彩绘为主,釉下彩的发明和应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冲破了唐代以前单色釉装饰一统天下的局面,唐代长沙窑釉下彩装饰,色彩丰富,形式多样,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艺术特征:

(一)唐代长沙窑陶瓷装饰的色彩美

唐代长沙窑的釉下彩装饰,从注重瓷器的釉色美转移到瓷器彩绘装饰美的发展,从最初单一的褐彩逐渐发展到褐绿两彩,褐彩的成色剂为铁,用其描画,色泽稳定。唐代长沙窑陶瓷釉下彩丰富色彩,特别是透过釉面突现的各种彩绘纹样,有一种活泼、富有生命力的感觉。唐代长沙窑陶瓷在当时之所以能广为流传且远销海外,被誉为“天下第一窑”,正是因为它丰富的色彩满足了人们审美心理的需求,而这种优美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色彩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是窑工们在学习优秀技术和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创造出来的先进的釉下彩新工艺。

唐代长沙窑陶瓷装饰表现在其彩釉的色料变化上。根据色釉颜色分为青、酱、白、绿、红和三彩釉等,特别是青釉下描绘以铁铜为着色剂的褐、绿纹饰,烧后彩绘再也不会脱落,呈现出一种柔和含蓄的效果,为我国彩瓷制作工艺奠定了基础,从而创造出色彩丰富的陶瓷装饰艺术品。其釉下彩装饰艺术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非常接近,都是使用毛笔进行描绘,形成一种气韵生动而近似现代水彩效果的写意画,它大量运用勾勒、勾花点叶、泼彩等技法, 达到“画人欲语,画花欲滴,画鸟欲飞”的境界,颇具艺术感染力。虽然唐代长沙窑陶瓷画工在文化修养上不及文人画家,没有很深的绘画理论指导,但其艺术的创造精神与文人画家是一致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善于从生活中吸取营养,创造更具生活情趣的釉下彩绘装饰艺术,这在绘画史上也是了不起的贡献。

(二)唐代长沙窑陶瓷装饰的纹饰美

唐代长沙窑的美不仅表现在它的色彩上,而且还表现在它的装饰纹饰上。唐代长沙窑常见的彩绘纹饰有几何纹,如四方形、六方形、菱形等等。还有云带纹、山峰纹之类,这种纹饰多用点彩而成,有的还绘成各种飞鸟、走兽、鱼纹、花卉、人物等。这些绘画用笔简练,自然洒脱,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

一方面唐代长沙窑属于青瓷体系,其装饰手法多样,有刻花、划花、镂刻、堆塑、印花、贴花、绘花等。绘花最富创造性,在釉上和釉下绘出各种花纹。这种釉上彩绘是将釉施在坯胎上,待釉阴干之后,直接在上面作彩画,入窑煅烧,一次性完成。这种釉上彩绘一般是绘彩云、彩山、彩带、彩斑、彩树叶等纹饰,由于彩、釉交融在一起,所以显得自然、生动、流畅,有水墨画淋漓尽致的生气。

另一方面唐代长沙窑在装饰纹样题材上还有人物、植物、动物、山水等几个方面。唐代长沙窑的装饰纹样除部分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唐代长沙窑独特的装饰风格。在唐代长沙窑的装饰人物中的传统图形形象生动,自然洒脱。在装饰图形中,还有些是釉下彩绘的波斯人,模印贴花的骑士、吹笛的胡人、骑马俑的雕塑。制作长沙窑陶瓷的工匠们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特别注重从生活中吸取装饰的题材与形象,他们善于在极为平常的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纵观唐代长沙窑陶瓷的装饰纹样,其丰富性和对生活美的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在唐代长沙窑的釉下彩绘中也出现了大量抽象图案,有的由连珠纹组成作串珠状,类似波斯地毯的效果。有的则如行云流水般自由舒展,变换丰富的线条,似蔓草、宝石纹理。这种装饰的形成,主要是迎合伊斯兰教徒在习惯上对抽象纹样喜爱。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装饰纹样的运用具有独创性,山水、人物、花鸟大都是湘江两岸极平常的景物,窑工们随手拈来,画上器具立即变得生动而有趣,既是湘江两岸自然风情的写照,也是窑工们那种生存智能与意趣的遗存,表现了一种率真、质朴的美感。

(三)唐代长沙窑陶瓷造型的多样性

唐代长沙窑的造型品种丰富,有盘、碟、碗、杯、瓶、罐、盒、文房用具、人物、动物、玩具等等,类别很多,式样繁杂。唐代长沙窑产品中常见一种壶,口宽、短直颈、溜肩、长腹,腹至脚底渐收,身有瓜棱形和长圆形,底足有一圈外撇,底可分平底、璧底、圈足。平底的是早期产品,璧底的略后,圈足最后。肩部设流,流分长曲流和短流两种,短流刀削六面或八面,显得古拙富有民间气息,很有时代特征。

唐代长沙窑器物造型特点:大件器物不多,常见的有壶、罐、碗、盒、枕等。前期器型形态丰满端庄,线条圆润柔和,色调斑澜,后期的器型除保持的气势、规范外,形态趋隽丽,色调趋向淡雅,有一种出新意以应时宜之势。大都具有雄浑潇洒的唐代韵律。

唐代长沙窑花鸟画造型雅拙生动,逼真夸张。其造型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取于自然,对客观形象有细致的观察与深刻体会,画出来的物体不是简单地描摹,而是在描摹的基础上大胆取舍、提炼、夸张、变形。长沙窑生产了大量捏塑的动物玩具,题材包括:狮、象、豹、牛、羊等等,这些形象都憨态可掬,造型概括生动,就连狮、虎一类凶猛的动物也塑造得可爱,童真,如顽皮的孩童,充满了那个时期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结束语

唐代长沙窑的釉下彩绘有张有弛,舒展洒脱,物我两忘,俊逸不羁,唐代长沙窑的釉下彩虽没有唐代越窑的“千峰翠绿”般的碧绿迷人,但它有自己独特的厚重、朴实的艺术语言。唐代是一个开放和吸收的时代,从唐代长沙窑艺术中,我们可以略见,唐代长沙窑的各种艺术形式,他表现了一种随意、洒脱、放松的意味,长沙窑的发展是在唐代,它的鼎盛是在中晚期,当时社会开放而文明,中西文化互渗互融,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才出现了有别于其它窑区的装饰,形成独具特色的装饰洒脱、自由的长沙窑。唐代长沙窑艺术风格和精神气质是唐代这个时代造就的,它的不拘谨与旷雅风度也是唐代所特有的。同时,长沙窑,融合中西文化和佛教文化,才有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长沙窑艺术风貌。

参考文献:

[1]周世荣主编.长沙窑作品集.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7月.

篇2

关键词:“新民间”陶瓷艺术;兴起;特征;意义

0 引言

中国古代民间陶瓷艺术也即一般所称的民窑,是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民风民俗,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随着中国工业化脚步的加快,社会正经历着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剧烈转型,民间陶瓷艺术所赖以依存的土壤正在快速消退与嬗变。在这种背景下,一种全新的民间陶瓷艺术形式应运而生,我们可以称之为“新民间”陶瓷艺术。“新民间”陶瓷艺术是对传统陶瓷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弘扬,在现时代的兴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当代“新民间”陶瓷艺术概念阐释与兴起概说

“新民间”陶瓷艺术是陶瓷艺术领域中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建立在传统民间陶瓷艺术基础上的新的陶瓷艺术形式。“新民间”陶瓷艺术的基本元素来源于民间陶瓷艺术以及其他民间姊妹艺术,但同时又结合了现代艺术语言,从而形成了既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而又不失传统民间艺术气息的新型陶瓷艺术。为了更好地理解“新民间”陶瓷艺术的概念,我们还需要阐明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新民间”陶瓷艺术的地域范围。事实上,“新民间”陶瓷艺术家创作群体集中于都市之中,其创作的“新民间”陶瓷艺术作品主要满足的是都市中日益富裕的人群而非乡村和普通市民。因此,“新民间”陶瓷艺术实际上已经蜕变成一种新型的精英化陶瓷艺术。

“新民间”陶瓷艺术兴起可以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秦锡麟倡导的现代民间青花为起点。现代民间青花汲取了传统民窑青花自由的精神和挥洒的笔法,并大胆地将现代艺术形式融会其中,从而形成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青花表现形式,成为“新民间”陶瓷艺术的先驱。

在现代民间青花的带动下,各种形式的“新民间”陶瓷艺术不断兴起,各主要产瓷区均在各自的传统民间陶瓷艺术的基础上进行着创新与突破,以景德镇陶瓷学院等院校陶艺专业师生为主体的学院派也在不断尝试着进行“新民间”陶艺的创作,使“新民间”陶瓷艺术成为当代最具活力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创作阵营不断扩大。

2 “新民间”陶瓷艺术特征剖析

“新民间”陶瓷艺术是在当代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形成的,具有非常显著的当代性特征。当代人的审美能力与文化修养已经普遍提高,对民间美术的审美倾向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年轻一代有着更现代、更时尚的审美观念,对民间美术形式美感的欣赏远大于对内涵的解读。因此,各种现代与后现代艺术形式大量进入到“新民间”陶瓷艺术的创作当中,其思想内涵与审美形态均与传统民间陶瓷艺术有显著区别。为适应都市人的需求,“新民间”陶瓷艺术制作日益精巧细致,与过去朴素粗放的民窑陶瓷艺术不可同日而语。

“新民间”陶瓷艺术所显现出来的当代都市特性决定了其创作绝非是普通工匠所能驾驭,具有学院派背景的艺术家成了引领“新民间”陶瓷艺术的主导力量,因此,“新民间”陶瓷艺术从崛起到发展基本是由学院派所推动的,具有突出的学院化特征。学院风格在“新民间”陶瓷艺术中随处可见:民间图案的移植与再创造、民间艺术的解构与重构、民间造型的打散与肢解等等,这些学院风格的存在使得“新民间”陶瓷艺术具有强烈的现代陶艺韵味。

同样是受精英化趋向的推动,文人化的倾向在“新民间”陶瓷艺术中变得日益明显起来。在传统艺术当中,文人一向是与民间相对立的,而在当代陶瓷艺术语境中,文人这一特殊历史阶层早已不复存在,包括学院派在内的知识阶层的审美倾向不再与民间文化相对立,其本身已成为都市这一新的民间艺术土壤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新民间”陶瓷艺术也必然会将文人文化包容其中,这样,我们便看到“新民间”陶瓷艺术显现出文人化的趋向。陶瓷绘画与雕塑形象的日趋写意化、意象化是“新民间”陶瓷艺术文人化的最突出表征。

3 当代“新民间”陶瓷艺术兴起的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民间”陶瓷艺术无疑具有非常积极而重要的意义,它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是乡村的,更是城市的,只有立足于“新民间”语境,当代民间陶瓷艺术才会传播得更久远,更具有活力。

首先,“新民间”陶瓷艺术对于民间陶瓷文化的保护和抵御西方陶瓷艺术的过度侵蚀具有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以后,西方陶瓷艺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大量涌入中国,已经呈现出过度浸染的态势,不少陶艺专业师生高张现代陶艺的大旗下,将西方艺术理念不加选择地植入陶瓷艺术创作当中,给传统陶瓷艺术带来极大冲击,特别是具有鲜明民间文化色彩的陶瓷艺术如古彩瓷,陷入传承危机当中。因此,民间陶瓷艺术如果不与时俱进加以发展,势必面临生存困境,“新民间”陶瓷艺术正是在这种危机时刻应运而生的,它将传统与现代紧密结合,使民间陶瓷艺术以新的形式存在,从而达到抵御过度的西方艺术思潮影响、保护民间陶瓷文化的目的。

第二,“新民间”陶瓷艺术对于传统民间陶瓷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世纪末,一些传统的民间陶瓷艺术形式不再受到现代人的关注,被排斥在现代审美之外,呈现不断衰退的迹象。而随着一些民间老艺人的辞世,一批传统民间陶瓷艺术形式甚至可能有失传的危险。“新民间”陶瓷艺术的兴起则为保护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随着“新民间”陶瓷艺术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濒临消失的民间技艺重返陶瓷艺术领域并重新活跃起来。

最后,“新民间”陶瓷艺术对于中国文化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也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新民间”陶瓷艺术为中国陶瓷艺术重新赢得世界舞台提供了新的机遇与可能。更具有文化包容性的“新民间”陶瓷艺术能够不断融入新的时尚元素,只要“新民间”陶瓷艺术家能够更加娴熟地以现代形式包装中国民间文化元素,准确传达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就一定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和欣赏中国陶瓷艺术,从而达到传播中国民族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钟福民.“新民间”语境中的民间美术[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0(01).

篇3

陶瓷艺术的实质是土与火融合的艺术,而书法艺术是笔墨传情的艺术,它们都以独立的艺术形式存在于艺术殿堂,然而将它们的共性进行契合往往可以达到锦上添花的独特艺术效果。运用书法艺术的形式装饰陶瓷,与一般的陶瓷图案装饰有根本的不同,其能使陶瓷具有书法艺术的装饰形式和表现特征,并且装饰手法巧妙、独特,由于书法艺术的字体有篆、草、隶、行等形式,从而借书法艺术装饰陶瓷,其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在陶瓷艺术中运用书法艺术进行装饰,有时是寥寥数字或仅仅是一字,都能使陶瓷艺术具备十足的书法艺术韵味,在陶瓷艺术中结合书法艺术的装饰特征,可以达到陶瓷艺术与书法艺术的完美融合和统一,从而可以让陶瓷艺术绽放出书法艺术的风采。

1陶瓷书法概况

陶瓷具有悠久的历史,原始文字出现后,陶瓷和文字便像孪生兄弟一样结合在一起。展望历史,陶瓷与文字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早期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大汶口文化以及马家窑文化的陶器上,就常见有作为记事的符号性文字;到春秋战国时期,陶器上便多带有篆书雕印的文字;唐代书法装饰出现在茶壶、酒坛上,多以名人诗句或“酒”、“茶”文字的形式出现在不同的器物造型上,文字的书法特征表现为圆润遒劲、酣畅淋漓、纯真自然,具有古朴、简约美;宋代由于陶瓷发展达到鼎盛,在陶瓷上的书法装饰特征更为明显,陶瓷和书法的融合更和谐完美。在陶瓷造型上,宋代书法装饰陶瓷已有“大巧若愚”的自然韵味美;至元、明、清时代,由于此三朝的陶瓷都要明显的时代特征,同样书法装饰陶瓷也表现出每个时代的独特艺术装饰形式和独特书法艺术装饰美。纵观陶瓷艺术历史,陶瓷书法装饰仅仅是作为陶瓷装饰的一种形式,其所处的地位仅仅是“配角”。

这与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审美标准相联系,在强调工艺性和实用性的同时往往是不太看重艺术性的。同时受陶瓷工艺技术水平及其材料属性的限制,在陶瓷艺术装饰中书法装饰比较其实用功能性是附属性的。伴随时代的发展与科技水平的提高,在当代,陶瓷和书法的结合样式更多,艺术融合水平更高,表现手法也个性化、多样化。同时艺术品位也越来越高,从而也展现了当代陶瓷独特的书法艺术装饰美。在众多的陶瓷书法作品中,笔写、刀刻,釉上、釉下,品种繁多,风采独特。特别是近年来各地陶瓷艺术工作者因地制宜地运用各地不同的材质和具备地方特色的工艺,创作出了大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陶瓷书法装饰艺术作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陶瓷书法艺术。如景德镇的陶瓷书法堆字和刻划,淄博的色釉刻瓷等,这些作品都充分展现了利用书法艺术的形式美和陶瓷艺术的材料质地美,在文化内涵和形式上将陶瓷艺术与书法艺术结合得淋漓尽致,开拓了陶瓷书法艺术的新境界。

2陶瓷书法装饰艺术的审美特征

陶瓷书法,从形上看具有图画特征,从书法运笔上看又具有音乐起伏的特性,因而书法艺术一定程度是绘画与音乐的锲合。书法是自然形象的高度浓缩,书法的表现式样是线条,但是这些线条是书写者精神意蕴、审美趣味化的凝练,线条的纵收、枯润、粗细、刚柔、浓淡都是书写者个性特征的体现,同时也是人类审美情趣的反映。陶瓷与书法的融合所形成和谐统一的审美情趣是由陶瓷和书法共同的艺术性决定的。书法作品是通过线条的表现来表达作品的情感品格和审美情趣的;陶瓷艺术则是通过造型的线型和体面结合变化以及空间虚实和体量大小变化、体型轮廓的起伏变化来构建陶瓷艺术造型美的。而创作者的艺术审美必须通过造型来体现,陶瓷与书法结合所得到的陶瓷书法艺术就形成了形势美和气势美的和谐统一。

2.1陶瓷书法装饰艺术的形式美

中华书法书写的主要是汉字,汉字历史源远流长,其发展也历经了从甲骨文到现代各种印刷装饰字体的演变历程。书法艺术有别于印刷字体与美术字体的根本在于书法艺术讲究艺术内涵,而陶瓷装饰书法艺术除讲究艺术内涵外,更注重精神文化品位。同时在陶瓷载体材料上装饰书法具有易保存性,这是帛、纸书法材质不能比拟的。文字的发展历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等不同书体,这些字体根据需要都可在陶瓷装饰中得到表现。纵观汉字的发展历史以及一定历史时期的艺术审美特征,一定历史时期也形成了具有相应历史时期文化与艺术特牲的独特艺术字体。如秦篆、汉隶、唐草等,这些字体在陶瓷书法装饰中都可充分加以运用。在陶瓷艺术史中,明清陶瓷书法艺术品装饰所用的字体多以名人字体为多,如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等的字体;而草、隶、篆、行等不同的字体也有出现;元、明时期,景德镇和龙泉的陶瓷书法装饰比较盛行文字纹,特别是明代在瓷绘上也出现过汉字外的阿拉伯文、梵文、藏文。清代康熙朝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高峰,陶瓷书法装饰盛行运用短篇古文,其中《兰亭集序》以及《赤壁赋》便出现在陶瓷书法装饰作品中,并且装饰风格采用国画装饰形式,图文并茂,形式多样。总之,在陶瓷书法装饰艺术中,汉字艺术的频繁出现是人们对传统文化传承需求的现实体现。

2.2陶瓷书法装饰艺术的内涵美

陶瓷书法装饰艺术的本质是书法借以陶瓷材料载体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陶瓷载体造型的多样性,陶瓷书法装饰艺术也呈现多样性。陶罐、瓷瓶、瓦当等都是具有明显特性的陶瓷造型形式。结合这些造型运用不同内容的字体进行装饰,可达到“寓意、款识、表意、记事”等目的,并留芳千古。陶瓷款识书法装饰艺术是陶瓷书法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份,人们通过陶瓷款识可以鉴定陶瓷产品的年代、质量,甚至是陶瓷产品的产地和生产窑口,因而其具有重要的断代作用。此外也可从陶瓷款识装饰艺术领略到款识书法艺术的魅力。伴随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书法艺术陶瓷款识题款工艺技术的发展。装饰手法的多样化,刻划、模印、书写等形式以及釉上彩、釉上彩的出现,使得陶瓷书法款识的艺术装饰审美品味在提高。陶瓷款识的种类有纪年、具名、吉语、花样、寄托等类型,此外也有画字合一的陶瓷款识。同时结合不同形式的落款边框,陶瓷款识书法装饰艺术得到了深层次的发展。陶瓷款识装饰所用的文字主要以汉字的行、草、隶、篆及各种书体文字为主,从而使得陶瓷款识书法装饰艺术更为丰富。陶瓷书画装饰艺术是真正能够体现陶瓷书法装饰艺术趣味的形式之一。

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使陶瓷工艺技术趋于完善和成熟,材料的成熟以及各种釉彩和色料的出现为书画创作书写提供了便利性,同时也为陶瓷艺术者展示娴熟技艺提供了必要条件。在传统陶瓷产品中,其造型多以瓷瓶、陶罐以及餐茶具等形式出现。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陶瓷产品的造型呈现多样化特征,并且已经扩展到陶瓷建材系列的瓷砖、卫浴以及室内摆饰品等。从而陶瓷书法艺术装饰在伴随陶瓷造型式样的变化也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特性,已完全突破了传统的以陶瓷题款印记式为主的书法艺术装饰功能,并向着以陶瓷书画艺术综合装饰的方向发展。同时在自觉自发的发展中也趋于完善,这也是现代信息社会大众审美意识变化及其信息经济现状市场所需求的。在现代信息市场需求的自然推动下,运用各种陶瓷装饰技法将书法和绘画艺术全面系统地融入陶瓷产品装饰,是一种大众需求趋势。同时在需求趋势的推动下,书画艺术这一传统文化元素将在陶瓷艺术装饰中发展得更加宽广和完美。

2.3陶瓷书法装饰艺术的形式美

陶瓷书法装饰艺术的形式美是指书法字体的外在艺术美感。书法装饰艺术的形式美表现为书法字体的形势美、线条走势美。形势是书法作品字体呈现的姿势,形势美是书法作品给人的外在造型感受;书法艺术美是靠线条来表现的,书法线条走势美指的是书法艺术线条运用的趋向、快慢、轻重、粗细等的运动变化所表现出的艺术美,书法艺术美依靠线条的气势来体现,而势是依附于书法字体这一“形”的,所以书法艺术美是书法字体“形”和“势”的统一。在书法艺术中,书法艺术的每一根线条通过提按、顿错、缓急变化来呈现创作者思想情感和个性特征。书法艺术中线条的关系犹如木质建筑中的柱子、横梁和椽子,它们不是自我封闭、孤立的线条了,它牵一发而动全身。

从整体看,字形的轻重、粗线、浓淡都别有一番风味,给人眼前一亮的享受(见图1)。陶瓷书法在设计和运用时往往多依其造型而定,器形不同,书法装饰就需要变化,不能拘泥于宣纸平面字体的行列规矩一致,不然书法艺术的迭宕多姿、妙趣横生就无从谈起。书法艺术运用于陶瓷艺术中也是陶瓷艺术创作者在创造过程中加强陶瓷表现性和抒情性的重要手法。在陶瓷创作中运用书法艺术装饰可以创作出更有审美力度和审美价值的作品,这些作品形成的“气势”,有如如轻流漫淌的小桥流水,有如静谧安祥的林中老树,也有如落于九天的飞流瀑布,这些都是陶瓷书法艺术所展现的独特艺术魅力。

2.4陶瓷书法装饰艺术的意境美

陶瓷书法艺术装饰美表现为意境美,意境美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景境贯通。陶瓷艺术家的作品是其在创造过程中从艺术审美形态出发通过艺术精神寻求艺术语言的自然表现,也是其具有的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个性特征的综合体现。陶瓷艺术创作的本质是通过艺术形式并寻找与自己心灵与情感相一致的艺术语言形态来表达创作者的艺术思想情感,因而书法艺术装饰意境美的实质就是书法对陶瓷艺术装饰的气势、神采、风味的概括与浓缩。“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这是南齐王僧虔《笔意赞》中的语句。从图2书法作品就可以直观看出南齐王僧虔所语的内涵。因而就书法作品而言,“神采”作为意境的内涵是欣赏书法的标准;“神采”也是书法作品个性化特性的表现。

而韵趣则表现了书法的格调,也是作品意境的体现。意境是无形的,只可于书法作品字里行间体会感知得到,这正是书法超越了文字本身成为独立艺术的根本原因。同样,运用书法装饰的陶瓷书法艺术的意境也体现在“神采和韵趣”上,再加上情景交融的山水风景衬托,表现出悠远而深厚的艺术意境美。同时陶瓷书法在陶瓷造型、釉质、色彩的映衬下,更增添了书法“笔墨”的风采,使陶瓷书法表意和章法所承载的“意境美”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3陶瓷书法装饰艺术创作的独特性

在陶瓷上进行陶瓷书法装饰艺术创作区别于传统书法创作。陶瓷书法创作是在釉上或坯上借用陶瓷色、釉料书写或雕刻;而传统的书法艺术是在宣纸上用笔墨书写,笔墨易于宣纸结合。而陶瓷书法装饰艺术创作可以结合陶瓷造型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如对于茶具造型就可以根据不同茶具的方圆或异形的器形来选择相适应书体和色调,以达到造型上的适应和和谐,获得相对如意的艺术效果(如图3)。篆刻是陶瓷书法装饰艺术创作运用比较多的一种手法。篆刻不仅其字体本身美观大方,有时结合器形还可起到增强气势和填补空间的装饰作用。篆刻书法具有形象的韵律,能够给人以动静结合的艺术感受,这也是篆刻书法艺术的特色之一。陶瓷与书法的结合,写、塑、雕、融是陶瓷书法装饰艺术创作手法的常用形式。

但在具体运用上必须考虑书法线条的变化和手法必须与陶瓷器物造型、色彩、质地等内在韵味和外在形态相契合。此外,陶瓷书法装饰艺术创作也应当考虑不同产瓷区因材质的差异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具有不同的特质。如“青白”色是景德镇陶瓷材质的效果;“月白”色是淄博瓷陶瓷材质的效果。因而书法在陶瓷创作中的运用就必须对待不同材质加以区别利用。书画结合是陶瓷书法装饰艺术创作运用最多的一种形式手法。书画结合的创作手法可以增加作品意境,艺术感染力强。书与画在形式是截然不同,然而追求意境的目的是一样的。书与画结合,用文字表达图画,用画面映衬文字,通过相互补充,可增加画面蕴意,能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4陶瓷书法装饰艺术的发展及其前景

陶瓷书法以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和独特的艺术特性在陶瓷装饰中占据重要地位,这是历代陶瓷艺术工作者艺术智慧的成果和结晶。在现代信息经济社会,伴随现代审美意识的变化以及现代艺术的发展,现代陶瓷艺术创作者往往敢于突破传统思维,以创新的思维和手法对书法文字的字体与文字的寓意进行大胆深层的探索发掘和深入研究。构思出更有利于装饰造型的书写方法来进行文字的改变和装饰,创造出形态夸张又与朴质的古文字相协调的更有气势和意境的现代陶瓷书法。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电脑技术可以把古文字变成装饰画,同一个汉字的不同字体都有不同的装饰美感,这就是“甲骨、篆(大、小篆)、隶、楷、行草”书体各具艺术特色的主要原因。

篇4

关键词:陶瓷工艺美术作品;美术形象特征;技术;景德镇;花鸟题材粉彩瓷

陶瓷工艺美术工艺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艺术类型,它拥有实用、技术细腻和美观大气的基本特征,非常注重对美术形象特征和技术特征的有机融合。

一、陶瓷工艺美术作品的美术形象与技术特征分析

陶瓷工艺美术作品不仅仅是“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单纯艺术品,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美术实用性,而且这种实用性已经渐渐成为我国陶瓷器的主要功能之一。可以讲,陶瓷工艺美术作品不能丢失它的实用性,所以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陶瓷品,它的制造工艺准则都是“美观、实用、经济”。陶瓷在我国历史悠久,从古至今都服务于人们的生活,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陶瓷制造工艺也体现出了不同的风格特色,例如我国“陶都”宜兴的精陶、彩陶、均陶,我国“瓷都”景德镇的釉下青花陶瓷等等,都是已经占领了国际市场的重要陶瓷工艺美术产品。如何鉴定陶瓷工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实用性”关系?随着时代的不同,人们对于陶瓷品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改变,谈到陶瓷工艺美术作品的这两大特色就不得不分析它所展现出的美术形象特征。在其生产过程中,包含着极高的艺术成分,但是技术并不等同于艺术,因为艺术拥有其强烈的自由性和创造性发挥成分,所以应该正确理解陶瓷作品的美,它应该体现在题材创作设计的构思方面,也包括对材料的运用和对艺术创作技巧的发挥上。以江苏宜兴的紫砂壶为例,它外观美观,且具有重要的实用性,能和金银搭配,单独摆放也独具艺术特色。它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它的巧工、巧形与巧色表现。从外表来看,紫砂壶的造型非常奇巧,体现出一种俊而不俗的风格。从整体工艺处理来看,它在视觉美观与触觉舒适度上也非常到位,基本兼顾了工艺美术品应有的艺术趣味性和它附加的实用功能性;所谓巧色就是利用紫砂泥的天然色泽来突出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所体现的是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术艺术美感;最后是巧工,宜兴紫砂壶运用到了雕、镂、塑、捏等工艺技巧手法,每一步工艺的的细致到位才让作品整体艺术效果达到形神兼备。如此美轮美奂的陶瓷工艺美术作品配合金银配饰就更显它的绚丽多姿,非常符合紫砂壶自身的艺术价值品位。可以讲,这种传统艺术配合高档材质的工艺美术作品创作,将陶瓷的那种天然美感和人工美感浑然一体,凸显了作品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美术形象特征[1]。再以景德镇的青瓷水罐为例,它在美术设计上就运用到了荷叶作为主体,整体水罐所采用的是影青的青瓷釉,给人一种清澈如玉的工艺美术美感。在水罐侧面点缀了红色的荷花花蕾,它在飘逸的荷花池边荡漾宛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可以见得,整个作品在主题意境方面渲染到位,展现了作品主体清新脱俗的自然美感。同时在美术美感以外,还充分凸显了工艺与艺术之间的辩证关系。这说明设计者在构思每一件作品过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底蕴,它也寄托了作者深厚的美好愿望与情感取向,需要鉴赏者反复品味,才能感受到作品中的工艺之美和技术之美,进而潜移默化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准[2]。

二、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与特征鉴赏

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作品在我国具有极其特殊的艺术地位,它在近现代工业产品博览会上屡获殊荣,这说明它在美术形象工艺与技术工艺方面展现出了很高艺术造诣,值得人们去深入鉴赏研究。花鸟题材粉彩瓷美术工艺品依附于陶瓷造型而存在,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与艺术价值,特别是强调自然审美价值观念,它的花鸟题材美术工艺也十分细腻。从其造型创作及工艺选择上来看,它属于我国陶瓷工艺美术范畴。1、花鸟题材粉彩瓷的造型特色花鸟题材粉彩瓷是景德镇陶瓷美术工艺中的一绝,在陶瓷造型上,它采用了花鸟粉彩艺术进行多元化设计,其本身所展现的独特效果给人传达的正是一种和谐、平衡、韵律舒缓等等传统文化美感,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它对于粉彩瓷的装饰效果已经超过了其它陶瓷工艺美术之于陶瓷本体造型的搭配效果。因为从观感上来看,它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细腻和造型多变,而且它的造型与装饰形成对立统一标准,是相辅相成的完整共同体,协调性十足。整体来看,它的造型特色也是紧随时代特色变化,打破传统的,拥有着强烈的当代气息。2、花鸟题材粉彩瓷的物质形态特色从物质形态建构来看,花鸟题材粉彩瓷更加注重造型形态的改变,它基本沿用了我国康、雍、乾三朝皇帝所青睐的艺术造型,例如古朴的花瓶、瓷板、杯碗等等,其中的花鸟图案寓意吉祥如意。某些特殊的花鸟粉彩艺术装饰强调花鸟祥瑞,意趣相当浓厚,这与传统中国画工笔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透露出传统的中国文化气息。以景德镇陶瓷美术工艺品大师张景寿的作品《富贵长春》粉彩碗为例,它就运用了绘画形象非常生动的百鸟图,其绘画工艺相当自然逼真,象征大富大贵、大吉大利。在整个长春碗上所采用的是手工绘制花鸟纹路,并采用陶瓷与手工绘画协调处理方法,造就了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作品中难得的精品[3]。

三、总结

总而言之,我国陶瓷工艺美术作品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形象特征,它代表着我国优秀独特的传统文化,也象征着前人智慧的伟大结晶。而在现代,陶瓷工艺美术作品在艺术创作上又登上了新一级台阶,它对主题、造型与技术的突破将人们的审美意识及理念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也为我国陶瓷艺术领域开辟了新天地,这是非常值得发扬和鼓励的。

参考文献

[1]傅华中.解析陶瓷工艺美术作品的形象与特征[J].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2013(7):66-67.

[2]黄蔚,李振华.现代陶瓷的绘画艺术探究[J].陶瓷研究,2010(1):81-82.

篇5

醴陵陶瓷发源于湖南,在我国古代时期,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并且各家人民自给自足,物产丰美,是制作陶瓷的最佳选址。因为醴陵古老的历史,所以被人们称为“瓷城”,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使得醴陵很早就开始成立专门的制瓷场所,研究陶瓷工艺。清末以后的瓷器发展,逐渐开始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引导我国的陶瓷工艺制作手艺在未来迈出了更坚实的一步。

二、工艺技术

釉下五彩瓷在制作时,对原材料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在经过拉坯、滚压等工艺制成坯体后,便要经历这醴陵独有的“三烧制法”。改进后也必须入窑烧两次才能完成其全部工艺流程。将坯体多次进行素烧和多次焙烧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将坯体中的结晶水分等有机杂质排除,以使坯体纯净,二是增加坯体强度以利于装饰绘制时各种技法的发挥。多次焙烧是为了增加瓷胎的清透与光亮度。看似简单的工艺制作对于技艺的要求却是非常之高,不仅要有很高超的工艺技巧,还需要对釉下五彩瓷的绘画特性非常熟练。色彩在成瓷后会有一定的色差,对于颜色的调配也要慎重选择,以此保证瓷器的精美。

三、艺术特征

首先,具有无毒、耐酸、耐碱、耐磨损,永不褪色的特点。釉下彩料能够牢固地附着在瓷器釉层的下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高温烧成的过程中,彩料中的熔融物与已熔融的坯釉互相粘合着,同时也是釉层覆盖的作用。这样不仅不存在铅毒和其它毒性物对人体的危害,而且由于釉层的保护作用,还能抵抗自然酸碱的侵蚀,同时在使用中又具有耐磨损的作用。只要瓷器听釉层不受到强力破坏,花色就能永保清晰、鲜艳和明亮。故釉下彩瓷是一种理想的日用瓷器。第二,其画面感平滑光亮、视觉上晶莹润泽、格调清雅明快,具有饱满的水份感;其通透水亮的画面,给人一种很美好的视觉享受。这种富于韵味的装饰效果,除彩饰技巧外,也是釉层的作用。覆盖在纹饰上的这层釉,通过高温烧成后,变成了一种玻璃质薄层。由于这个薄层具有莹润、光洁、透明的特点,色彩缤纷的画面就能通过它而显现出来。所以纹样平坦光滑,有玉一般的润泽和光彩。第三,纹样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美艳而不落俗套,淡雅而富有神韵,色彩变化也较为丰富。这是釉下五彩瓷器在色彩效果上所具有的独特性,基于此原因,促使其使用范围也更为广泛。现在的居民对于装饰品的色调等都有一定的喜好,或浓烈美艳,或清新淡雅,在制作瓷器的过程中,还要满足不同群众的各种喜好,造型、纹饰都需要相应的进行变化,“淡妆浓抹总相宜”是对工艺师艺术水准的较高要求,也是对我国陶瓷工艺技巧发展的新要求。结合“安居乐业图”分析,其符合陶瓷的三大特征,在绘制花鸟时,为了能够较好的把握叶子间的空间感和整体的感觉,将个别的树叶部分和鸟儿的颜色涂得厚一些,背景的叶子部分作为全图的衬托,涂得薄一些。工艺师利用分水工艺将花瓣和花叶部分展现的淋漓尽致,花叶饱满,看起来古朴淡雅,立体感较强,让人爱不释手,给人的视觉效果较为享受。花鸟鱼虫纹饰清晰、造型美观,营造了一种瑰丽淡雅的视觉冲击,做到了“艳而不俗,淡而有神”,作为家庭装饰是很好的装饰品之一。经釉层覆盖和高温烧成,其色彩就显得格外调和、雅致、温柔。因此即使用红与绿等量相配,也不会产生强烈的刺激;运用淡彩或多色的装饰,以容易获得清雅、富丽、和谐的艺术效果。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陶瓷雕塑;塑造;写意风格

1 引言

作为我国主要传统造型艺术的一种,陶瓷雕塑艺术大量汲取了其他传统造型艺术的精华,尤其是借鉴了许多中国绘画的创作技法,这一点可以从陶瓷雕塑艺术“得其形,不若得其韵”的意境追求体现出来。陶瓷雕塑的写意起源于中国绘画,它讲究手法简练,风格粗犷,完美呈现物象的意态神韵。但是陶瓷雕塑的材质是陶瓷,陶瓷的表面不平,质地硬,不能着墨,只能雕刻,而绘画的材质是纸,表面平整,易着墨,所以它和绘画的创作手法存在差异,因而它的写意风格与写意特征和绘画也是不同的。绘画直接在纸上创作,自然干燥即可,是一种“水”的艺术,而陶瓷雕塑则需要经受火的千锤百炼才能成为具有艺术价值的艺术品,是一种“火”的艺术。陶瓷雕塑的器胚需要经过锤炼,这个过程无法控制,变化形态、失缺、扭曲、凹陷等情况都是无法提前预测的,这种不确定性增加了陶瓷雕塑作品的写意种类。除此之外,陶瓷雕塑作品的题材不同、赋彩手段不同,写意风格也不同。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陶瓷雕塑作品写意风格的多样性。

2 陶瓷雕塑的写意特征

2.1 陶瓷雕塑很好地利用了陶瓷瓷泥的自然特性

陶瓷雕塑需要有技艺高超的陶瓷雕塑创作者,他们对于陶瓷瓷泥的要求会比一般创作者的要求要高。他们能够在进行陶瓷雕塑的过程中随着雕塑手法的改变从而对每一块瓷泥进行纹路肌理分析,从而更加有利于写意特征的表现,使得创作出来的作品更加的精美绝伦。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要讲求天人合一,强调物质本身特征,不能随意改变物质材料结构,要准确利用瓷泥的纹路肌理,减少作品发生形变的几率,从而提高陶瓷作品的煅烧质量,使得陶瓷雕塑作品更加具有艺术价值。

2.2 陶瓷雕塑使得产品变得更加具有艺术价值

陶瓷雕塑可以很好地利用夸张的创作手法,使得作品化丑为美,陶瓷雕塑家要对自己所要创作的对象有足够的感悟和理解能力,要让大众都能够欣赏作品的内涵。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其文学价值就在于“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陶瓷雕塑作品的艺术价值也体现于此,不同的观众对于同一件陶瓷雕塑作品的鉴赏观点存在差异。为此,要让公众都能够感受到陶瓷的艺术美,陶瓷雕塑家要向公众传递美的作品,就要让公众都能够用审美的情趣去创作作品。陶瓷雕塑需要经受火的千锤百炼才能成为具有艺术价值的艺术品,是一种“火”的艺术,艺术品要面向公众,就要给公众传递艺术的审美情趣和深层内涵。现实生活中的丑需要有美的艺术品进行参考,陶瓷雕塑家要有好的写意手法,很好的利用简单凝练的手法使得艺术品具有艺术的美感,将丑化为美,用简洁、夸张的造型,彰显陶瓷雕塑的精神,衬托艺术的美感,体现美的情趣。

3 陶瓷雕塑塑造的的写意风格

在写意特征的基础上,陶瓷雕塑艺人作为创作者,在创作中无形中就会融入自己独特的生活情感、自己独有的技术手法、独具一格的创作风格。对于一件陶瓷雕塑作品,只有将其“写意”呈现出来,才能形成其独有的写意风格。艺术作品之所以可以亘古长存,永葆青春,就是因为其对于意境的不断追求,对于人们思想的不断抨击,陶瓷雕塑亦是如此。我们对于陶瓷雕塑塑造的写意风格的追求,一般可以追溯到下列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于作品原创性的塑造;第二个方面是对于创作题材的精挑细选;第三个方面是不同设色赋彩手法的巧妙应用。

3.1 原创性塑造

在陶瓷雕塑塑造中,一味地模仿是不会得到人们认可的,只有原创性塑造才值得人们称赞。那么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称之为原创性塑造呢?这是由两方面决定的,一方面指的是创造者在塑造一件作品时,不需要刻意追求鹤立鸡群,只需要融入自己的创新思维,融入自己的内心想法,遵从自己的内心即可。另一方面指的是注重利用自己的双手,用双手创造价值,致力于呈现人类的勤劳与大智慧,升华作品的“形”,进而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传统陶瓷创作中,先是做一个石膏模型,然后注浆,批量生产胚体,然后将分体用泥浆依据样品粘结起来,再利用锉刀等工具完成修复,制成成品。在上述修复过程中难免会使得陶瓷雕塑不够圆润,棱线受损也比较严重,而运用手工制作可以很好地避免因操作不当而造成变形走样的情况。因为手比较灵活,容易控制力度,在处理凹凸起伏的纹路肌理、线型折叠等问题时有很大的优势,进而棱线、轮廓的体积感更为浓重,更能带给人美的享受。手工创作带来的美感在后期制作中可以得到完美体现,而在前期制作中创造性思维的巧妙运用才是决定写意风格的主要因素。

3.2 题材选择

同文学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陶瓷雕塑作品创作题材不同,其体现出来的写意风格也是有所差异的,即使是由同一创作者所作,写意风格也大有差异。因为相同的材料其艺术语言是相同的,技法上也大同小异。不同的创作者选择的题材存在差异,物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必然不同,因此只要依照内心,其所选题材也是有不同之处的,因而也会形成千变万化的写意风格。比如,有的创作者以表现日常生活为主题,返璞归真;有的创作者以表现鸿鹄之志为目的,大开大合。而且在同一创作者的不同生活时期,写意风格也有所不同。这些因素都是形成写意风格千变万化的主要因素。

3.3 设色赋彩手法的运用

陶瓷雕塑的设色赋彩手法一般有浓妆淡抹和返璞归真两种。设色赋彩手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陶瓷雕塑作品主题思想的体现。“返璞归真”就是以陶瓷涩胎的色质肌理纹路为主体,不添加任何彩釉,使得作品朴素自然。“浓妆淡抹”则是凭借高温窑改变釉彩自然流动的肌理,使得作品浑然天成。美的陶瓷雕塑品,青釉温润如玉,静雅思听,从它们都很容易看出,设色赋彩手法是写意风格独特性的关键性因素。

4 结语

本文首先多角度介绍了陶瓷雕塑的写意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从题材的选择、设色赋彩手法、瓷泥特性等三个方面深入探析了陶瓷雕塑的写意风格,并且渗入了自己对于陶瓷雕塑写意风格方面的原创性看法。陶瓷雕塑的写意特征与写意风格丰富多样、与时俱进,创作手法理念的革新换代,而且观众的审美情趣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写意特征及写意风格,为此,陶瓷雕塑创作者要深入生活,看透社会,在陶瓷雕塑写意上加深研究深度,加大研究力度。

参考文献

[1] 孙燕明,郭立.陶艺雕塑塑造的写意风格[J].中国陶瓷工业,

2007,02:55~56.

[2] 陈明智,陶瓷雕塑的写意特征及其写意风格研究[J].艺术科技,

2013,02.

[3] 陈在梅.浅谈陶瓷雕塑形与神的和谐统一[J].中国陶瓷,2012,11.

[4] 何芹,解君.现代陶瓷雕塑的写意特征[J].美术大观,2008,11.

篇7

陶瓷绘画意境营造研究的独特性及其与中国画的关系

陶瓷绘画营造意境是陶瓷绘画创作者对人生的体悟以及触景生情及其意象物化、心物交融的具体环节于陶瓷上的转化。意境深厚的陶瓷绘画作品因整体意境营造得当而有特别的艺术效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创作者的构思过程与原貌,同时也因陶瓷工艺的独特性而散发出特别的陶瓷艺术趣味。因而陶瓷绘画意境营造的研究对于陶瓷绘画艺术造境来说是独立于陶瓷装饰之外的纯绘画,是用以“意”制“胜”的画面充分体现陶瓷独特性的艺术处理过程,因而这也是陶瓷绘画的审美价值独特性的具体表现区别,它是区别于其他艺术绘画形式的。陶瓷绘画借鉴了中国绘画的艺术形式,是对中国画艺术成就由表及里的吸取与发扬。陶瓷绘画与中国画都以线造型的绘画手段来塑造意象和构筑独特的艺术意境,陶瓷绘画意境营造理念从中国绘画的源头开始萌发,是在中国画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形成的。从陶瓷发展史看,中国画与陶瓷绘画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从原始的彩陶文饰到现在的陶瓷绘画,陶瓷绘画与中国画有传承延续和并进发展的关系;彩陶文饰是中国书画及其装饰发展的源头,原始彩陶装饰的意象化造型便是中国书画意境审美的思想渊源和本源艺术语言。从历代意境优美的陶瓷绘画作品看,它们有着共同的优点是画面形象生动,造型简练,并具有“以神传意”的写意性特征。这些都是艺术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真切体会通过寄情于物和借物寓意的艺术方式表现的结果。在中国画的发展与成熟过程中,从事陶瓷绘画者在笔法、构图等方面自觉与不自觉的汲取了中国画技法,从而中国画对意境的营造技艺也就被融入到陶瓷绘画中,这些从陶瓷青花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可清楚看出,中国青花的书画意味鲜明的表达了中国画的人文画境,特别是清代的浅绛彩瓷,在意境营造更是从空灵的构图以及笔色浑融的技法等多方面再现了中国画的形式与技法。陶瓷绘画区别于中国画的最明显特征是工艺性。陶瓷技术的工艺发展过程是漫长的,从而陶瓷绘画在艺术审美与意境营造表现上不能和中国画一样毫无拘束地自由发挥,一定程度上受制于陶瓷绘画工艺因素的束缚。只是到了明清时期因陶瓷工艺技术的长足进步,陶瓷绘画的表现力才得到超越的发展与发挥,这也是工艺进步为陶瓷艺术绘画意境表达创造了更为宽广的施展空间。从陶瓷绘画的发展看,历代帝王的重视也极大促成了陶瓷绘画艺术意境营造的发展。官窑的设立及其完美以及御制图样等引领了陶瓷绘画艺术意境营造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文人画和文人画家对陶瓷绘画的渗透与影响更为深远,正是这样陶瓷绘画的艺术价值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特别是文人直接参与陶瓷绘画,不仅使陶瓷绘画在艺术、美学上得到了本体性变化与发展,而且也使陶瓷绘画一定程度脱离其原始的装饰目的而成为以营造意境为目标的超越陶瓷本身的纯绘画艺术。着眼于绘画艺术范畴,艺术修养是十分重要的,从事陶瓷绘画的艺术家的艺术修养的高低直接决定其作品境界高低。以书入画是中国画的民族特色,同时书画同源,诗文与画境同构,因此绘画的意境是画家的品性的体现,而书法的高下也决出着绘画意境的高下。陶瓷绘画也一样,因此书法也是陶瓷绘画境界拓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陶瓷绘画的意境也体现了创作者学识和文化素养,中国画注重人品,具有独立文化价值的陶瓷绘画也讲究品性。

艺术的个性化和现代陶瓷绘画的意境营造

由于陶瓷的批量生产以及不断的重复仿制,传统的陶瓷绘画相对来说个性特征不强,同时古代画工在对艺术的个性自我认识及追求不强也使得陶瓷绘画缺少个性而仅仅表现为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在陶瓷绘画的发展过程中,自学敬业的画工在学习和体悟中国画时感悟到了绘画的真谛,他们通过对自然与生活的观照,在笔下塑造能够传达让人回味的具有物心交融意境的生动艺术形象,从而实现了他们从感知到再现的艺术文化转换,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融入了其个性化灵性。因此,历代陶瓷绘画的发展就是陶瓷绘画者的个性特征的自省自觉的社会化共识转化过程,同时也是陶瓷绘画意境营造的发展历程。此外,文人的参与使陶瓷绘画更强调个性觉醒并使意境营造得以自觉,于是陶瓷绘画便成为可以“披图幽对,坐究四荒”的纯艺术形式。伴随陶瓷绘画艺术的发展,陶瓷绘画走入现代,已经从工艺美术走向了对追求精神的超脱,陶瓷绘画的意境营造已经成为创作者个性心灵感悟的化境,这也是“含道映物、天人合一”传统造境理念的结果。陶瓷绘画的发展与中国画发展是相似的,陶瓷绘画对意境营造的笔墨、图式规范的探索是其超越并独立工于艺美术之外的根本动力,而文人的参与与影响使陶瓷绘画从重装饰走向重意境并自觉追求意境且成为独立于陶瓷装饰之外的纯绘画艺术。现代陶瓷绘画创作摆脱了传统思想观念以及对工艺认知不足的束缚而走向艺术个性化,创作者置身于现代社会的人文意识中把自我人生感悟、审美趣味以及自我修养等个人因素融入其作品的品格中,在作品意境营造中充分体现自己的个人人生境界,因而现代陶瓷绘画艺术具有个性化特征,在艺术意境营造也是“因心造境,风格即人”。

结语

篇8

【关键词】博山窑儒家文化民间陶瓷艺术文化内涵审美理念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76-03

博山窑亦称“淄博窑”,是中国古代名窑之一,以琉璃和陶器见著。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蕴含着深厚的儒家文化美学思想以及民间艺术独特的造型审美观念,它所表现的是多层面、立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始于汉,北朝时烧制青瓷,有青黄、青褐等色,制作粗糙。唐代盛烧黑釉瓷,釉质晶莹滋润、色黑如漆。宋代烧制白瓷、黑釉陶等,黑釉陶以“雨点釉”和“茶叶末釉”名传于世。而后各种陶瓷器物的质地、造形、装饰手法,基本与宋代的窑村窑相似,大部分是碗、盘、杯、罐、枕、盏等民间生活用品,造形一般都朴实厚重、富有变化。釉色以黑釉、青釉为主,也有白釉以及用化妆土剔刻纹饰或白地黑花纹胎等装饰。其中工艺成熟的青瓷叠花,以浅浮雕方式将各种图案纹样巧妙地印制在碗、盘器皿的内部,釉色明快,线条清晰,具有简朴健美、流畅活泼的装饰艺术效果。从明到清,是博山窑的昌盛时期,博山藉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原料、燃料资源,制瓷技术的积累和进步,又因“饮食之器,天下之大用”从而发展成为陶瓷业的中心。博山窑民间陶瓷带有粗厚色浓的特点,让人们从中感受到自然和谐统一的内蕴,传递着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儒家文化思想。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文化性的特殊之处,不仅在于它反映广泛的民间社会生活、大自然、文化、习俗、哲学、观念,而且它是一种立体的民间文化载体。这些民间陶瓷艺术作品,有的激越,有的深沉,有的热情,有的理智,有的色彩缤纷,有的本色自然,构成一部无与伦比、摄人心魄的博山窑陶瓷文化大型史诗。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凝聚着民间艺术创作的情感;带着泥土的芬芳;留存着创作者心手相应的艺术形象;表现着儒家文化美学思想;展现着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描述着民族的心理、精神和性格的发展与变化。同时,给人的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立足于儒家文化思想,用“和谐”理念指导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创作,让这一承载着儒家文化思想的精髓的古老载体再次得以传承与发扬。

一、儒家文化思想是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核心理念

儒家文化思想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其凝聚力和生命力来自其基本精神: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这些对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作为一种实用的物质产品,以其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成为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儒家文化思想对博山窑陶瓷艺术审美理念具有整合作用

儒家文化思想是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理论基础,在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发展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儒家文化思想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广泛吸收了其它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也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审美思想使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在思维方式、理想人格、伦理观念、美学思想等精神文化方面得到整合。使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和传统儒家文化思想完美融合,形成一种独具魅力的陶瓷美学思想,也树立了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粗狂、豪放、率真、大器的艺术风格,内容上的真实、健康以及臆想的以物寄情,反映出浓郁的儒家思想的人文特征。

儒学是以宗法社会的伦理道德为人之本的人学,儒家始终是围绕社会理性与个体感性的关系来思考审美问题。儒家文化认为强调美的实质是社会理性,只有社会理性化育出来的感性、积淀而成的感性,才称其为美。儒家美学思想的根据在于人,在于人的伦理人格,当这种伦理人格具有了一定的感性形式,能够给人一定情感体验的时候就构成了美。儒家文化审美的基本观点是美的本质——理义;美的形态——中和;美的功能——成德,这是儒家美学体系的主体结构。博山民间陶瓷艺术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儒家美学观点审美情趣的渗透,折射到陶瓷艺术创作的审美观念中,其审美形式充分体现了儒家美学思想,如博山窑黑、酱釉类作品(模印鱼纹罐、福寿纹扁形酒壶、黑釉猫枕、双鱼形扁壶、龙首葫芦形模印纹扁形壶)。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是儒家美学思想各种美的形式在民间所表现的形态,其作为一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造物形式,它直接充实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反映了人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它不仅表现在功能与审美的一体化,其审美形态创作思维模式,艺术风格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也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博山窑陶瓷艺术审美本质具有质朴的语言风格,有着儒家之美的审美诉求,在取材、加工时遵照自然规律的态度,不过分修饰,不做作,流露自然本色,质朴、纯真的心灵是民间陶瓷艺术形成风格特征的决定因素和内在根源。这就是儒家文化思想对博山陶瓷艺术的根本整合作用。

2.儒家文化思想对博山陶瓷艺术审美理念具有社会作用

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在满足传统艺术审美情趣的前提下,还肩负着对社会需求的功能性满足和对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的责任,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作品外表形式的粗犷、简洁或是细密繁缛总是与百姓内心的纯真一致。它所显示的是民间陶瓷自身的内在特征,是率真心灵的自然流露。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是象征化的以物寄情,艺术表现题材、纹样、色彩等成为特定观念内涵的替代物,而具有儒家思想审美象征寓意的“符号”在民间艺术作品中最为普遍。其寓意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字:“福、禄、寿、喜、财、吉、和”,寓意手法为“谐音”、“象征”,常见的动植物题材图案纹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而被赋予象征寓意,如:龟、鹤、龙、凤、梅、竹、松、柏等,还有像连(莲)年有余、吉(鸡)庆有余(鱼),三阳(羊)开泰、喜(鹊)上眉(梅)梢等,都是取谐音,讨吉利。作为自然界的视觉色彩也同样具有寓意吉祥的象征意义:黑、白、赤、黄、青五色被视为“正色”,与五常(仁、义、礼、智、信)、四灵(龙、凤、龟、麟)并称,也可反映出人们与客观现实的实践关系以及蕴含的儒家文化思想内涵。因此,儒家美学思想在民间艺术中的人文导向,就是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实现。在博山窑民间艺术中常常赋予作品以吉祥寓意,无论从元素内容到精神功能,从立意到实用主题分配,从本身的表义内涵到陶瓷之间符号关系,都孕育着丰富的陶瓷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儒家传统文化底蕴。儒家文化是以“中庸”精神为核心的礼乐文化,中庸思想对博山窑陶瓷艺术精神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庸思想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也是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中最具有价值的核心精神和观念。“中”是适合,“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作为博山窑民间陶瓷传统文化,“中庸”精神就是适度把握,按照适合的烧造方式,并力求保持一个合乎儒家文化审美情理的制陶工艺流程。儒家文化中的“礼乐”是指人通过自身的主体意识,同产生于自己意识之外的“文化存在物”之间的沟通,它起着一种社会规范整合作用。礼的特点便是“有秩序”,“乐”是指一种“和谐”的状态,也泛指一种自由的理想。在博山窑民间陶瓷中既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要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严格的遵循了这些儒家思想文化的理念,同时儒家文化思想对博山窑陶瓷艺术审美特征起了决定性的社会整合作用。

从儒家文化审美思想与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关系中,看到了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审美的不断自我完善和升华,最终成为自然情趣与儒家文化思想相融合的产物,从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审美理念中看到了当时当地的民风民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社会人伦观的体现;看到了儒家文化思想对其审美理念的整合作用和社会作用。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陶瓷艺术博大精深的文化力量,体会到了儒家文化思想是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审美的核心理念,积淀了数千年的儒家文化还将为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二、儒家文化思想在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中的美学思想特征

1.儒家文化精髓与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美善相乐之美

儒家文化审美思想为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审美进行了文化奠基,架构了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美学方向。儒家美学经常把美善密切联系在一起,要求艺术既尽美,又尽善,美善统一。所以“礼乐相济”、“美善相乐”,便是儒家审美的中心话题。善是对人性的普遍要求,善而达到美的程度,乃是一种高尚的道德,称之为“美德”,美德是带有理想成分的人格精神。善表达的是人的内在美,也是理想人格的最终体现;美则是其形式表现,只有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才是最高境界。(《乐论》)在“美善相乐”的境界中,心志与行动,情感与理智,生理与心理,个体与社会都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乐”是一种审美属性,“善”而达到“乐”也就具有美的性质了,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也是荀子所说的“美善相乐”的高尚境界。在这种境界中,美善合一,给“善”赋予具体的生动的美感形式,需要一种艺术风格的美来贯彻,强调一种质朴自然、平淡有味的风格美,反对华丽纤巧,刻意造作。博山民间陶瓷艺术含有自然而然的韵味,强调将给人精神愉悦的感性形式与内在伦理道德的理性要求和谐统一。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充分体现了典型的儒家文化思想的造型审美特征,注重美与善密不可分,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和归属感。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形式,除了对美的追求外,都表现出对善的强烈诉求。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是通过具有深刻象征寓意的造型、图案、色彩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望,注重的是传情达意的形式美。它通过造型与色彩、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将生活、艺术、社会文化、民俗观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儒家文化思想中“美善相乐”的追求。例如,“黑花青黄彩带盘花鸟纹合碗”呈现出一幅变形较甚的“喜鹊登枝”纹图案,后来在某些县乡成为邻里乡亲为新人“送饭”的专用器皿;“白底黑花蝙蝠纹碗”是件白釉黑彩纹大碗,手拉坯成型,内底留色圈,外壁绘大写意蝙蝠纹,蝙蝠形象抽象概括,如撇兰竹,只三两笔便成,表现出画工的大胆和自信;“青花黑彩花开富贵纹酒坛”全器满绘梅、兰、竹、菊及牡丹等各式花纹,层层叠叠,绘制用心,这是博山陶瓷审美意趣上极贴近民众心理的产品,这种“美善相乐”之美至今仍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道。

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重视审美对象的象征意义,立足于寻找有意味的外观造型,在外观造型和色彩设计的创新过程中,力求从传统器物造型和民间色彩中寻求灵感,这样既能满足大众对美的特殊要求,又有助于建立和丰富设计风格。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崇尚能够陶冶情操、催人奋进的审美精神,对高雅与高尚之美的形式情有独钟,创造了儒家文化思想“美善相乐”的崇高之美。

2.儒家文化根植于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自然朴素之美

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体现了就地取材、朴实无华的艺术特色,是儒家文化平民化、生活化的标志,给人以强烈震撼,具有粗狂、豪放、率真、大器的美学特征感受。器物的材质能给人的欣赏带来美妙、丰富的心理和审美感受,因此历代的能工巧匠,在对器物的表面进行加工处理时,既注意保持材料的自然质地和纹理,又巧妙的通过多种工艺手法,丰富材料质感和纹理的变化,创造出形式多样的材质美。它浓郁的山野民俗气息,给人以“自然”、“评说”、“平易”的意味,集中展现了当时民间生活风貌在博山窑民间瓷器传统审美理念中,只有自然、朴素之美才是美的最高境界,例如:陶艺作品“青釉双鱼变形壶”是用粗陶制成的鱼的形式,一股浓重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寓意着“年年有余”,和民间的吉语风俗融合在一起,让人们感觉到一种回归自然、回归乡土、回归人性的渴望与眷恋,带来一种愉悦的审美感受。面对以民间传统文化为主题创作的作品,博山窑陶瓷民间文化中的凤戏牡丹、喜鹊登梅、鲤鱼闹莲、莲生贵子等象征阴阳相生的手法,多表现为一种繁衍、生殖、联姻的思想,在陶艺作品中强化那种对生命繁衍的意象崇拜。陶艺作品《阿福》充分体现了民间艺术中写意创造的根本,以写意传神为宗旨,形成一个具有民间喜庆、吉祥色彩的娃娃形象,这也是儒家文化根植于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特征和体现。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从用料到造型,无一不体现质朴的风格特征,由于对材料自然特性的格外尊崇,朴素反而使它们更具有生命力,至今仍然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有崇尚自然的传统,体现到造型设计上,就是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到民间使用者的地域特征、生活习惯和审美需求,崇尚自然是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设计创新的源泉。

自然、朴素是指万物的非人为的本然状态,而雕琢是指人为进行的装饰,儒家文化思想崇尚自然与朴素的审美原则,它认为一切美皆出于自然朴素,认为美是事物本身未加修饰的自然纯粹之形态,让质地本身放光彩,才是真正的美。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审美是重内容、轻形式,追求朴素适宜之美的审美特性,保持事物的本质特征,就是儒家文化根植于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自然朴素之美。

3.儒家文化与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和谐统一之美

和谐统一之美的追求是贯穿中国美学自始至终的特点,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特征。儒家学说“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始终贯穿于中国古典美学之中。董仲舒《春秋繁露》载:“以类合一,天人一也”,其实这些理论思想实质上都是在统一“和谐”原则下达到对审美主体的“满足”,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严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和谐统一之美。儒家的“天道”“人道”合一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天道”指自然界的现象及其运动变化规律,“人道”指人应遵守的社会规范,儒家学说认为不仅要实现社会内部的协调,而且社会应与自然相和谐,儒家的文化思想内涵对博山窑民间陶瓷文化的影响十分深刻持久,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二者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中。

在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中表现为追求“人——陶瓷——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追求民间陶瓷艺术与自然的有机美,要求博山窑陶瓷与民间的自然空间环境融为一体,主张在形式和功能上有机结合。这种“天人合一”的有机观念在博山窑民间陶瓷中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①顺应自然:董仲舒认为天之美,在于大自然之美,人类能“得天地之美”,就是要顺应自然,按照四季之变和万物生长的规律,实现人体之美和生命之美。博山窑民间陶瓷从选材制作到民间应用早已达到它的最高水平,将深沉的对自然谦逊情怀与崇高的诗意组合起来,形成其他文化都未能超越的造型、纹饰及图案。博山窑陶瓷在和谐统一之美的创作方面,无论是形式还是技艺,都有新的探索、新的汲取、新的时尚、新的变化。彩绘方面更出现了色彩艳丽、对比强烈、成本低廉、迎合当时兴起的市民阶层喜爱的新手绘。博山窑陶瓷最醒目之处莫过于它浓郁的山野民俗气息,集中展现了当时民间自然、自由、和谐的生活风貌。活蹦乱跳的游鱼、悠闲自得的牧童、负重如牛的农人樵夫,以至育儿的婆婆、纳凉的瓷枕、烟花柳巷的三寸金莲、水烟袋等全都表现着百姓生活的实况和大众对和谐之美的向往。徜徉其中,仿佛置身于百余年间山乡村落生活的历史长河,似乎能听到犬吠蓬户、鸡鸣于埘、女喧溪岸、蛙噪池塘,看到男耕女织、婚嫁迎娶、豆棚瓜架、请神送鬼。那横扫千军的线条笔画,无所顾忌的色彩对比,坚如磐石的块面结构,简约传神的形象描绘,处处洋溢着一股冲天豪情。从画面看,它虽然没有南方窑系的精致俏丽、妩媚淡雅,但是其宏大的气度、遒劲的风格、恣肆的想象及天马行空的笔触,却是同时期其他窑系所不能望尘的。这构成了博山艺术和谐之美的特色,并使之傲然屹立于世界陶艺之林。董仲舒的以自然为美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博山窑陶瓷艺术的发展,同时儒家美学思想对自然的关注,对天地自然形态之美的追求也无不影响着博山窑陶瓷。②师法自然:即模仿自然,巧妙地吸取自然的形式,使博山窑陶瓷艺术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作为陶瓷装饰主要装饰手法的陶瓷绘画,利用中国绘画的成就,在陶瓷表面开辟了不同于颜色釉的另一种美的境界。祥瑞题材是一种民族心理的表现,不管处于何种时代、何种处境,都热爱生活,追求幸福与和谐。因此,表现喜庆、幸福的祥瑞题材,自古及今,一直是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一个重要题材和基本的文化特征。儒家文化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亲和的关系,赋予花、鸟、虫、鱼、兽等以祥瑞寓意,这便是儒家文化思想亲和关系的特征表现。要欣赏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就需要了解传统文化和儒家美学思想精神,否则,很难把握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审美特性。

推荐期刊
  • 陶瓷
    刊号:61-1143/TU
    级别:省级期刊
  • 山东陶瓷
    刊号:37-1221/TQ
    级别:省级期刊
  • 陶瓷研究
    刊号:36-1136/TQ
    级别:省级期刊
  • 陶瓷学报
    刊号:36-1205/TS
    级别:北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