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30 15:05: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管理决策的含义,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学校管理决策;优化
现代管理科学指出:完善的管理过程应从决策为主要指导,由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几个方面组成,不断循环最终达到管理模式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目的。决策作为机构运营的指导者,在整个学校管理的战略角度上来讲可以说是牵一发动全身,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还存在着诸如封闭式、简单化、集权化等问题。只有不断更新和改善教育理念,将学校管理逐渐组织化、系统化才能适应当前复杂、创新式的管理模式。同时为更进一步的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就必须从决策的创新与发展着手,实现学校决策水平的深化改革。同时也是全面提高学校决策水平与质量的重要手段。
1.学校管理决策的含义与特征原则
以育人为目的的管理特征让学校管理有别与其他领域管理。学校管理可以定义为学校决策层为实现学校各项教育目标并对学校未来教育活动的发展,在策略、内容和原则上进行选择的过程。学校决策的组成可以从管理决策主体、管理目标和管理方向三个方面来概述。首先是决策主体,管理决策的主体是决策者和决策层人员构成。其次是为了个人活动和决策组织来对问题进行选择来实现学校管理目标。最后是根据学校目前情况就学校未来发展方向对学校各项工作内容和活动方式进行确定。
分析学校管理的主要特征是决策者更好行使管理只能的关键,学校的管理决策的特征原则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目标性与人本性原则,目标性是决策的基础和核心,学校管理决策正是以教育的目标为中心来对学校发展的方向进行定位和开展的。人本性是学校决策管理的载体,学校管理是以育人为目的的,人本性正是学校管理决策的基础。在充分发挥师生的人本机动性,可以有效的让学校管理高效化、人性化。第二、可行性与动态性原则,可行性是学校管理决策能够科学合理开展的重要特点。管理的执行是需要一定的教育资源的,对于决策方向的选择和拟定不仅需要考虑到学校未来发展的必要性而且还应注意教育资源对决策的支持程度。动态性是学校管理过程中呈现的一种特点,随着学校改革的发展,更具开放性的学校管理成为学校与周边物质环境相协调的主要方式。通过对周边环境变化的把握,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第三、公平性与教育性原则,公平性是教育公平性在社会公平性价值体系的延伸,它体现在学生的入学机会的平等、教育结果和教育过程的公平性等,如何能够公平的享有优质教育资源是目前学校教育发展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教育决策的教育性与教育效用有直接联系,积极的教育决策能够达到正确的教育目的,也就是育人的目的。涪陵十九中对学校教师的要求是争做教学楷模,这正是积极教育效用的重要体现。
2.学校管理决策现存的主要问题
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传统的教育决策模式存在的诸如封闭式、集权式和单一化等模式的问题日益凸显。只有教育理念上的不断创新,打开学校组织的公平开放度以及教育主管权利的下放等才能不断适应变化迅速的新时代。学校管理决策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决策参与形式化的趋向的问题。现存的决策参与形式往往缺乏实效性,并且决策参与的程度和采取的方式最终的结构都是个人决策的结果,形式化的决策方式日益呈现出其弊端。关键事儿不开会,大事儿开小会等现象的产生正是这种方式下的结果。其次是决策主体集权现象。现行教育模式下的决策主体是校长负责制,校长作为学校法人其权利往往没有制约而是受到相关政策的保护,一旦校长个人出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在学校管理决策上就会出现问题。再次是决策过程的单一化问题。目前学校教育决策多存在单一化现象,决策者往往会急于求成,在决策的过程中缺乏完整性和实效性。最后是决策认知的常识化问题。学校管理中关于决策认知的先入为主现象是目前学校决策管理中常见的一个问题。这种问题会直接造成决策缺乏科学合理性。
3.学校管理决策的优化
3.1 注重因地制宜,把握决策原则
随着全局观校园管理模式的兴起,日趋开放化和社会化的管理特点成为当下决策管理主流。为适应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决策管理环境,学校在进行校园管理时要注意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模式,在决策制定的时候要注意如下几个原则。首先是民主化原则,作为学校管理的必然要求,民主化的决策方式是学校教育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化的决策方式可以有效的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教育决策顺利进行提供保障。这也是集体的力量与智慧的体现形式。其次是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学校管理者大局观的重要体现,将系统整体的总目标下放到学校各个教育职能部门,从总体的角度来看学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科学合理的制定解决问题的决策方案。再次是科学性原则,建立健全完善的体制体系,将决策、反馈、执行和监督等决策过程环节进行合理安排和制定,科学化原则是决策能够有效执行的保证,也是一系列决策原则的综合体现。只有制定了科学的、系统的、民主的决策运行机制才能确保管理决策能够更好更适宜的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提供服务。
3.2 加强理论学校,有效提升决策水平
对学校管理决策的正确认知是进一步提升决策水平的保证。将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和各方面的知识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教育工作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剖析和认识,理清教育现象与社会、学生、知识等各方面的基本关系是保证决策的实效性的关键。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与许多教育中师生关系理论都有联系,真正做到教育工作的有教无类、学有所教的效果。为避免教育工作中出现知行不一的现象方式,就必须善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相结合,同时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研究分析来制定相适宜的决策方式,这是提升学校自身管理素质和决策水平的重要前提。
3.3 倡导多元方式参与决策,加强决策程序的理性化与规范化建设
传统的决策方式中单一决策方式占据主导,这无法实现决策的科学合理性。积极实行集体决策、教师家庭活动参与决策、社区参与决策等多元化的决策参与方式。多元化决策参与方式是学校决策管理创新与发展的重要体现。同时加强决策过程理性化和规范化建设,转变传统的决策观念,避免一些诸如依靠直觉和经验进行决策的问题的发生。将决策过程细化为问题分析――设定目标――搜集资料――拟定优选方案――实施、追踪的循环方式。这样就能够保证决策朝着多元的、科学的、合理的方式发展。
4.小结
学校管理决策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科。只有科学的研究精神和全局观的决策眼光才能将学校管理决策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更正,确保学校管理水平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是学校未来发展能够得到更进一步提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许杰. 文化管理语境下校长行为方式的转变[J]. 中国教育学刊. 2008(09)
[2]丁建国. 以人为本:校长品格培养的基点[J]. 学校管理. 2004(04)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1(02)
[3]宋嘉. 学生是“先”生[J]. 当代教育论坛. 2006(01)
[4]谢学仁. 论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的以人为本[J]. 成功(教育). 2009(09)
1、管理及管理学的性质与特征:管理与管理学含义、性质与特征等,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等。
2、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的发展演变: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的形成、管理理论各发展阶段的基本内容、管理理论发展的代表性人物思想等。
3、管理计划职能与方法:计划的构成与作用、目标管理、项目计划技术以及管理决策的基本原理、决策过程、决策方法、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等内容。
【关键词】大数据;企业管理决策;影响分析
大数据时代即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应用程序共存并不断推陈出新的时代,其中囊括的数据内容远不是目前常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所能及的,在分析、搜集、存储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不仅资源丰富,反应迅捷,而且存储空间大到难以想象。大数据在企业管理决策中的应用,将对企业决策数据、环境、参与者及组织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一、大数据的特征
1、大数据的概念
大数据是一个抽象化的概念,目前在整个学术界尚无统一定义。大数据的实际意义更偏重于将某一含义的数据进行专门处理,而不仅仅只是掌握海量数据内容,即假设大数据的内容是某一产业模式,则分析重点应放在怎样提高数据的“加工”能力,以确保大数据内容升值。
2、大数据的特点
(1)迅捷性。众所周知,大数据在对数据的搜集、整合、处理方面具有迅速敏捷的特点。各种社交软件如QQ、微信、微博等的盛行,各式传感器在日常生活的普及,都在某一程度上反衬出信息的输出、传播、接收等过程只是转瞬之间的事。(2)多样性。数据内容在大数据中是以多样化的形式存在的,一般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产生于正常的交易过程,需经过专门处理才能对数据内容进行记录和储存;非结构化数据内容是一种技术内容,由原有内容衍生出或随着各项技术手段的诞生而出现,是人和机器之间各种交互变形产生的数据。(3)海量性。大数据里的数据经整合后呈现海量趋势。以普通企业数据进行分析,一般存储单位为TB,更有甚者以PB为单位储存数据。这种现象倘若上升到更大更广的科学领域或者商圈,存储规模恐怕会更大。
二、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影响分析
1、影响管理决策数据
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管理决策内容得到了极大丰富,其中当量准确性数据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企业对数据内容的疏于管理会导致数据内容的流失,致使企业无法通过数据分析监测市场状况,从而做出错误决策。以下从两方面内容分析大数据对管理决策数据的影响。(1)数据管理方面。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管理,呈现出形式、结构多样化的特点。一方面,由于数据管理过程繁杂,需首先对整个内容进行大致选取再重新整合,将实时数据分析的内容作为重点,在保证处理的数据准确可靠的同时注重数据内容的时效性;另一方面,大数据背景下数据内容之间的关系已不是原有的因果关系模式,而是相互关联模式,这种关系模式的转变,使得数据内容之间信息的相互挖掘成为现实,提升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度。(2)知识管理方面。从知识管理的视角来看,数据中潜藏着丰富的知识内容,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内容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唯有从各个方面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从中提炼出适合于本企业管理决策制定与运行等方面的知识体系,才能实现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2、影响管理决策环境
随着大数据内容的不断更新充盈,数据量已从原有的TB(1024GB=1TB)、PB(1024TB=1PB)级别,上升到EB(1024PB=1EB)级别,甚至是ZB(1024EB=1ZB)级别,数据存储量上涨趋势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数据内容总量中,近两年出现的数据内容超过数据总量的92%,这预示着大数据时代早已到来。大数据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决策内容需要大量的数据内容做支撑,因此,数据内容的搜集、筛选、整理、整合、再利用这一过程,对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云计算的背景下,大数据环境影响着企业搜集信息的方式,决策方案的选择、决策制定及评估等过程,进而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内容也有深远影响。
3、影响管理决策参与者
(1)数据分析师的出现。数据分析师是在大数据背景下衍生出的新兴职业,主要工作内容是以大量数据为基础,通过自身对数据敏锐的感知力,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及分布式处理等数据处理方式,将企业某类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整合,提炼出决策者希望看到的有助于决策制定的信息,大大便利了企业决策制定人员的工作。(2)管理决策参与者职能转变。大数据背景下整合出的数据内容,使得传统的经验判断、直觉判断、仅靠自身学识分析判定等较为冒险的决策制定方式不再盛行,转而屈服于能“说话”的精准数据内容。大数据的存在,使得企业决策者能理性的站在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状况和管理者多年的管理经验,做出更为准确的决策,管理决策参与者的职能由此发生了转变,全员参与决策制定已成为大势所趋。
4、影响管理决策组织
大数据背景下倡导的全员参与决策转变了决策制定者的角色,决策制定权的重新分配问题,势必会给企业管理决策的组织结构和文化带来变革性的冲击。(1)企业管理决策组织结构。企业管理组织结构中最重要的问题有两个,一是集中决策组织或分散决策组织的选择问题,另一个是决策权的分配问题。对于问题一,企业组织理论认为可预测环境对组织决策过程影响相对较小,在这种情况下,集中决策组织更易形成;反之,在不可预测的环境下,分散式决策组织更为有利。电脑技术常常用来帮助企业在动态变化环境中提高数据处理能力,而动态变化环境作为不可预测环境的一种类型,因此更倾向于选择分散式决策结构。除此之外,企业知识财产分布、转移成本以及权力转让成本等也会影响企业组织结构,倘若知识财产散在分布,则应选择分散决策结构;倘若上级主管分布集中,则应选择集中决策结构。大数据背景下的决策更注重时效性,并且环境复杂多样,各种决策知识散在分布明显,因此,大数据下的决策形式主要是分散式。对于问题二,决策权没有适当分配是导致企业决策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大数据背景下,全员参与决策制定,即使是普通员工也有决策制定权,因此,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更为有利,决策分配问题应该更多的参考借鉴这种变化趋势。(2)企业管理决策文化。企业借用大数据理念进行决策的制定,必须转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当面临重大决策时,首先应该收集、整理数据,再做出决策,而决策者的思维转变会提高员工充分利用大数据的行动力。倘若员工能做到用最新的数据分析结果,说服上层领导改变仅凭直觉做出的决策,那么企业管理决策文化将迎来一场革新。综上所述,大数据背景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就企业本身来说,不止是一种数据处理方式的应用,更确切的说,应该是一种全新的有助于企业未来发展的手段。大数据内容的高效运用,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自身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还能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战胜对手,完善自我,让企业的未来更辉煌。
【参考文献】
[1]遇冰琪.大数据对企业决策行为影响及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4(31)
[2]张沁兰.大数据对企业生产影响文献综述[J].管理观察,2014(11)
[3]邵华清,戴宇彤.大数据对企业战略决策的影响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07)
[关键词]行政型教学管理 机械性思维模式 适应性思维模式
一、高校传统教学管理的要害是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机械性思维模式)
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是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这种管理模式具有集中统一、有章可循的优点,可以避免任意行事,各行其是,在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起过积极的作用。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显现出许多弊端:行政权力管理多、学术权力管理少;共性管理多,个性管理少;低层次的管理多,高层次的管理少。低层次的管理只满足于教师在“教”,学生在“学”,只满足教学不出问题,不出事故。而高层次管理则要求真正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中心任务来抓,不仅注重教师在“教”,学生在“学”,而是更注重“教”和“学”的质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行政型教学管理的弊端,归根结底就是“机械性”三个字,它利用机械思维模式来管理教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决策和计划是封闭的。行政型教学管理强调管理者的权威性,往往按照上级指示根据权力意志作出教学决策、制订教学计划、教学改革措施和教学评估标准、编排指挥教学人员,忽视专家、教师、学生和有关人员的参与,决策民主程度很低,透明度不高。决策和计划缺乏咨询、监督和评价机制,呈现―个封闭状态。
2、计划内容是高度统一的。多年来,高校按照国家行政命令,实行学计划、统一课程设置、学大纲、材和教学方法、统一考试形式。这种统一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起过积极作用。但计划内容的高度统一容易导致课程结构呆板,选择空间狭窄,教学内容陈旧,难于创新,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的新世纪人才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3、计划的执行是强制的。行政型教学管理强调从上到下直线管理,强调权威与服从。上下级之间,管理者和师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平等交流与协商。按任务实施管理控制成份多,按针对性原则开展引导服务少。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如教务处和各级管理人员成为支配教学工作运行的核心和主体,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和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
4、评价分析是形式化的。在行政型教学管理的模式下,计划制订和实施效果的评价是以决策者为中心,被管理者的评价往往只作为一般信息的收集工作,而不是作为改进工作和参与决策的重要手段。许多高校评价体系欠科学,收集信息不全面,定性分析用得多,定量分析用得少,评价结果落实不到位,使评估很大程度流于形式。
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只能维持规范化条件下教学工作的常规运行,面对市场经济环境下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适应性很差,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呼唤高校教学管理思维模式的转变,即从机械性思维模式变为适应性的科学思维模式。
二、高校教学管理必须朝着适应性科学思维模式转变
21世纪是人类走向知识经济、走向开放和全球化的世纪,对于中国,最大的时代特征就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一转变引发社会的极大震动,对政治、教育以及人们的思想行为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国家和社会对用^标准的变化,家长和学生求学需求的提升,教学管理体制的变革,教育收费办法的调整,都使高校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处在一个变动的环境中,原来只注重维持规范条件下常规运行的强制性的教学管理,难以适应市场条件下外界环境的变化,机械性思维模式的教学管理已经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严重阻碍。
孟繁华教授在《教育管理决策新论》一书中指出,教育组织决策的适应性思维模式,是以现代科学方法论为基础的。在管理决策领域,与过去的机械决定论一统天下的情况不同,统计决定论应成为教学管理者应该遵循的方法论。以统计决定论所体现的科学认识和人们的价值认识两条轨迹的融合,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管理决策的适应性思维模式。高校教学管理也需要以适应性思维模式为指导,具体来说教学管理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管理科学化,决策计划开放化。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含义是: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以教学管理基本原则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建立起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过程监控系统,进而实现对教学管理全过程的有效管理。
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核心部分,它指挥着教学管理系统的运行。教学管理决策是指教学工作的领导者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一二级学院(系)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一定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选择目标和行动方案的活动。由于教学管理的决策所依靠的是教学过程中信息的传递、交流、加工,因而教学信息管理又成为教学管理决策的基础。
目前高校教学管理决策存在的问题是:自上而下的下达指令和自下而上的请示汇报偏多,校长享有教学管理决策的最后决定权,教务处作为协助和落实校长决策的职能部门存在着。这两级机构都有很大的决策权力,相反二级学院的决策权力偏小,因此应改变这种集权式体制,决策者应适当分权,转变校长和教务处的职能,增强其宏观规划和指导职能,将部分决策权和管理权下放到二级学院,同时应制订出教师和学生参与决策、计划和管理教学过程的切实可行措施,开辟创造性开展教学管理的新局面。
2、教学计划内容多样化,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在教学管理体制中,有一条基本的链,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授课(选修)――考试管理制度。这―链条反映的是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是教学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制度。因此,科学的教学管理,应首先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要求,建立建全教学规章体系,只有规范的教学系统,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教学管理的随意性,提高教学管理科学化的程度。
高校至少应建立三个方面的教学规章制度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各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以及学校、学院、系反应的教学管理体制的各种规章制度;二是制定教学大纲以及有关授课、实验、生产实习、考试、毕业设计、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的制度、规定等;三是完善有关师资、学生、教材等教学管理的制度和规定。
适应性思维模式要求教学计划内容应根据市场经济不断变化的情况,实现教学计划内容多样化。在宏观层面的统一标准指导下,各高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创造和个性化,如多开选修课供学生选择。目前各高校实行的学分制就是这种多样化的典型。
弹性学制是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项重要内容,它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也为教师提供了较好的激励、竞争机制。弹性学制有利于克服目前高校教学计划过多、培养目标模式单一、学时偏多、专业面窄等诸多弊端,使学生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来安排教学,突出教学个性化的要求,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开拓能力的培养。
3、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逐步实现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和高效化。要大力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是先进管理方法之一。为有效管理教学过程,应推行教学工作的目标管理,即在教学过程开始之前。通过上下结合的方式,制订各种教学工作目标并尽可能量化,然后将目标交给执行者,充分尊重其意见,发挥其智能,实行自我管理,以便有效实现预定的目标,最后进行评估,依据教学目标实现程度作出客观公正评价。
实行教考分离也是教学管理科学化的方法之一。所谓教考分离,就是教师只负责授课环节,不负责所教课程的考试和阅卷工作。教考分离要求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学生也必须全面掌握所学课程的内容,通过教考分离,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考分离制度操作严格规范,也是目前较为完善的考试制度,是提高考试信息的有效措施。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广泛运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设备,以实现教学管理的微机化。微型机有强大的功能:一是存储教学数据,如可对有关授课、试题、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等大量资料进行存储与分析统计;二是分析评估教学状况,可运用计算机分析处理教学过程中有关动态状况,以及教学效果、质量等问题;三是支持教学决策,高校应充分发挥计算机优势,研究开发教学管理领域的决策应用软件,尽力运用计算机提供决策支持系统,以促进教学管理决策的科学化。
4、实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励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刺激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向所期望目标前进的动力,由此而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激奋,导致个人从事满足需求的某种目标行动达到目标,需求得到满足,激励过程也就宣告完成。
将激励这一概念用于高校人才管理,就是要将组织目标与教师的需求结合起来,通过合理、有效的方法,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它是针对高校教师内心状况和心理需求进而激发其工作动机的一条现代管原则。在激励理论模式下,高校教师的需要、动机和行为是有着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具体而言,在客观事物的激励下,高校教师的需要可以转化为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行为指向目标,目标达到了,原来的需要实现了,又会产生新的需求,新的需求又会引发新的动机。这样循环往复,高校教师自身的知识就会不断增长,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工作积极性也会长期得以维持,这样就会把人力资源由潜能转变为高校现实的财富。
有效运用激励机制,可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首先在教学管理中认真调查了解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需求,并创造条件满足其合理的需求,注重引导这些需求同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搞好教学、努力学习成为教师和学生最高层次的需求,这样他们就从内心深处产生教与学的自发动力,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其次要在保证教学规章制度有效实施的基础上,尽可能给师生留有一定的自由度,尽可能使教学过程的管理由外在强制性控制转化为内在的自我控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一、财务管理的两种模式
一般而言,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主要有两种模式:集权型和分权型。
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将子公司的业务看作是母公司(集团公司)业务的扩大,母公司对于整个集团采取严格控制和统一管理。其特点是大部分财务管理决策权集中于母公司,子公司只享有很少部分的决策权,其人、财、物及产、供、销统一由母公司控制,子公司的资本筹集、投资、收益分配、资产重组、财务人员任免等重大事项都由母公司统一管理。集权型管理的最大优点是有利于统一调剂集团资金,有利于母公司发挥财务调控功能,完成集团统一财务目标。
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是指子公司拥有充分的财务管理决策权,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以间接管理方式为主的财务体制。分权型管理的优点是决策快捷,易于捕捉商业机会,缺点是难以统一指挥和协调,有时子公司会因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甚至损害公司的整体利益。
随着经济的日趋发展,集团规模日益扩张,集权型的财务管理模式被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同。世界500强企业中,80%都采用了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并且这一比例仍有继续上升趋势。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在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的
进程中,也开始向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靠拢。
二、财务管理现代化的手段
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来提高企业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支持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需要。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方法是要解决如何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问题,是指在财务管理实践中为了实现财务管理目标、规范财务管理活动、履行财务管理职能而应具备的程序和运用的先进技术。
财务信息是决策和管理的依据、基础,财务信息需要系统来支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会计信息系统。为适应日益精细的管理需求,应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有必要建立一个能够实时采集、监控整个公司财务数据的核算与管理系统。集团能通过网络对其下属分、子公司实行数据处理和财务资源的集中管理,包括总账核算、报表生成和合并,并可将众多的财务数据进行集中处理,集中调配集团内的所有资金,并进行预算的编报、控制。与单个企业相比,集团内部支撑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实际上是一个结构复杂、纵横交错的体系,企业需要构建有效的信息平台来满足财务信息的快速传递。
这个系统应具备的功能是:能够提供与决策密切相关的财务信息,能够对资金实施集中管理、实时控制,具备以财务预算管理为中心的财务运作机制。依托这个系统要实现三个“达到”:达到实时反映,实现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在时间上的基本同步,使会计核算从事后变为实时;达到远程控制,实现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基本同步,在技术上实现“过程控制”功能;达到协调统一,逐步形成以财务信息为核心的各种业务信息的集成,满足企业决策的需要。
三、财务管理的重点
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是资金,资金是企业流动的血液。企业的资金具有狭义和广义两层含义:狭义的资金即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可使用的现金总和;广义的资金则是指企业一切资源价值的货币表现,它的实质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运动着的价值。
在日渐开放的经济环境中,资金运动日趋重要。资金管理工作将主动支配企业的再生产过程,引导企业提供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灵活地进行各类有利可图的投资,并根据市场需求调度资金,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
目前,企业集团资金管理常存在以下问题:资金预算管理“虚”,资金结算管理“散”,监督考核环节“弱”和管理手段“落后”,效率低下等。具体来讲就是:预算制度形同虚设,资金管理有章无序;资金的收支缺乏统一的筹划和控制,随意性大;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低下;子公司多头开户,资金失控;对分子公司监督控制、考核不力;集团管理方式和手段落后,随意性大;信息滞后失真、效率低下。
笔者认为,可依托网络系统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资金的管理:
(一)组织控制
所谓组织控制,就是为保证企业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而在企业组织结构层面采取的措施,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和相应的权责利分配。在集权制下,资金管理的组织控制主要可通过资金管理中心来实现。资金管理中心把财务公司的运作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对分子公司的资金实行统贷统还管理。它利用企业内部所属单位资金收支的时间差,把分散在企业各部分的资金集中起来,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分配和统一使用。
(二)信息传递
在资金管理集权制下,公司总部更多的是扮演管理决策者的角色,下属单位充当执行者角色。公司总部对下属单位的资金管理的所有重大决策起直接的、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总部需要及时、充分地获得与下属单位相关的资金信息。而总部作出相关决策后,需将决策信息传达给下属单位并要求他们遵照执行。一个有效的双向信息传递体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资金管理决策的正确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会计信息系统应提供快速生成并随时上报资金报表的功能,在消息中心可选取人员定向资金信息。
(三)资金预算
资金预算是资金管理的基础,是实现资金良性循环的首要环节。资金预算制度能为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有效使用资金打下良好的基础。预算组织体系对应到会计核算主体,也对应到会计核算中的部门,采用自下而上,逐级批复的编报流程。这个流程是个可多次反复的编报、批复、修改再报、再批复的过程,并且编制的状态实时可视。在执行数据的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支持预算的滚动编制。公司的资金预算可细化到每季、每月、每周,以提高可执行预算的执行精度,使月度滚动计划和资金调度计划紧密结合。预测月度资金的溢缺情况,保证资金调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使预算在不断地变化中尽量与实际相符,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四)资金监督
[关键词] 多目标规划; 资源优化配置; 整体目标; 项目贡献度
[中图分类号] F22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4- 0061- 03
运筹学是近40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学科。它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线性规划是运筹学发展中比较成熟的重要分支,其本身具有一套成熟而完善的理论体系。对于一些单目标的决策规划问题,线性规划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1]。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现实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很多情况下目标之间不仅互为影响,甚至充满了矛盾和冲突。譬如:目标A要求某任务的质量达到最高水平;目标B要求实现该任务的成本必须达到最低水平,显然两者对同一个任务来说是互为制约的目标。由此可见如何科学地平衡这些目标进而达到整体效益最大化,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通过研究人们发现,传统的一些管理办法是不能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为此多目标决策问题的研究便应运而生,其中又以多目标线性规划问题最引人注目,这是因为一般日常工作中的决策优化问题,很多情况下目标函数与变量之间,约束条件与变量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线性函数关系,即使某些复杂的非线性函数关系也可采用一些线性逼近法进行处理。多目标线性规划与传统方法在方法论上是有所不同的,它的核心思想是强调系统性:即多目标规划方法在于寻找一个“尽可能”满足所有目标的满意解,而不是寻找绝对满足这些目标的值[1]。
1 多目标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及特点
一般形式(向量形式)为[2]:min Z = CQ满足AX + Q′+ Q″ = B X,Q,Q′,Q″ > 0,这里 C、Q、A、X、Q′、Q″、B均为矩阵或向量的形式。与线性规划相比,多目标规划标准型的特点在于:
(1) 构建偏差列向量Q′、Q″ 。分别为负、正偏差列向量,各有 m(m是约束方程的个数)个元素。负偏差变量的含义为当实际值小于目标值时,实际值与目标值的偏差为负偏差,正偏差变量则为当实际值大于目标值时,实际值与目标值的偏差为正偏差。
(2) 价值系数行向量C。C的元素最多不超过 2m个,由目标优先权等级Pi (i = 1,2,…, 2m)和目标优先权系数ηi组成。目标优先权排序P[1],P[2],…,P[2m]给出了多目标规划迭代过程中实现目标的顺序。低级目标的实现不能影响高级目标的实现。
(3) 在多目标规划的目标函数中,出现的变量只能是偏差变量。目标优先权等级 Pi既不是变量,也不是常数,它只是说明不同目标实现的先后顺序,Pi的确定一般是由决策部门根据单位具体情况及各目标的轻重缓急加以确定的。而同级目标优先级系数ηi,则通常用来说明同一优先级目标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比例关系的确定应按具体问题的性质和决策要求来定义。
(4) 多目标规划的目标函数是向量值函数,一般情况下不存在通常意义的最优解,而是一组解的向量空间。因此多目标规划主要考虑如何使问题的向量目标在某种意义下获得非劣的有效解。必须根据决策者的满意程度在有效集中找到最终满意解作为决策的依据。
2 多目标规划在项目管理中的意义
纵观项目管理领域,决策问题可谓种类繁多,因为除了一些普遍的原则以外,更多的决策问题取决于项目本身的关注点和具体的目标要求。然而有一点是能达成共识的,即在多项目组合管理中,如何在确保实现某单位整体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兼顾各个项目的目标,并自上而下地平衡和协调各个项目的资源使用,使得现有的资源能得到最大化地利用是项目组合资源优化管理中的核心问题。实际工作中通常的情况是项目管理委员会可能会从两方面来考虑:第一种情况,要求项目A完工时间必须最短,项目B预算成本最低,项目C质量最好,项目D所使用的人员最少等,这种情况下,各个目标的关注点不同,因而目标相互之间独立,无明显的冲突和矛盾。第二种情况, 要求每个项目无论是成本、完工时间、质量和资源配置等目标都要同时最优化。这种情况下,目标之间往往互为影响,甚至存在严重的冲突。前面的分析已经指出,很难利用线性规划来解决上述问题。因为线性规划只研究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单一目标函数如何取得最优解,线性规划也并不区分各个约束条件重要性。而多目标规划能弥补线性规划的这些局限性,特别是当出现多个目标互为制约和矛盾时,通过多目标规划方法,使一些线性规划无法解决的问题能得到满意的解答。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研究现有资源的优化和配置问题,特别是针对第二种情况,通过分析具体问题建立相应的规划模型,以期获得各个项目应具有的贡献度,并在此基础上为今后的各项具体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3 研究方法
3.1 首先设定项目管理部门的整体目标
对于一个项目管理部门来说,需要制定一些整体目标。这些目标的制定可以通过统计推断历史数据,或通过线性规划,也可通过其他定量化方法得到。总之, 一般来说我们总可假设, 在作多目标管理决策前, 这些整体目标数据是存在的。
3.2 区分各个目标的优先等级
因为现有资源总是有限的,且当目标之间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必然需要将目标按重要性的不同分成一级目标、二级目标,等等。可以把目标优先级作如下约定:
(1) 对同一个目标而言,若有几个决策方案都能使其达到,可认为这些方案就这个目标而言都是最优方案;若达不到,则与目标差距越小的方案越好。
(2) 不同级别的目标的重要性是不可比的。所以在判断最优方案时,首先判断较高级别的目标是否达成,如果达成的话,再进行下级目标的判断。
(3) 同一级别的目标可以是多个。它们之间的重要程度可用数量(权数)来描述。
(4) 若多目标规划问题的解能使所有的目标都达到,就称该解为多目标规划的最优解;若解只能满足部分级别较高的目标,就称该解为多目标规划的次优解或可行解。若找不到满足任何一个目标的解,就称该问题为无解,这表明当前所有的约束条件互为矛盾,提示管理层应该重新设定可行的目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大数据;数据融合;数据治理
中图分类号:TN911.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3-0075-03
一、引言
高等院校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已完成了校园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数字平台建设,实现了高速校园网有线无线覆盖、管理业务流程自动化[1,2]。这些信息化建设项目在学校取得了很好的实际应用效果,节省了办公成本和办公效率,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了诸多问题[3-5]。比如:(1)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孤岛现象,从而造成数据不一致,类似的在校生数量各部门统计都不一致等等;(2)信息化和管理业务没有充分融合,停留在信息化仅仅作为管理的支撑或者辅助手段,反而造成在某一方面对业务部门来说信息化是一种负担的负面形象;(3)信息化不足以支撑学校管理业务流程的变革,往往信息管理系统随着学校管理业务流程的变革而无法应用;(4)信息化没有走向深度的应用,不能很好的支撑学校的决策,不能有效地支撑学校的各项工作业务,诸如学生奖助学金评比、年度教职工考核、学科竞赛等等。本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重点探讨随着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形成的数据资产如何高效利用,如何对数据资产进行治理等论述。面对学校庞杂的数据资产,作为信息化统筹部门,文中从数据融合的视角,探讨在互联网+、大数据等背景下高校数据融合的路径及其治理框架,从而为互联网+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思路探讨。
二、高校数据融合的含义及实施的难点
1.数据的含义
本文所指的数据包含两个层面的数据:
(1)基本数据或者称为静态数据。这类数据基本不怎么发生变化,或者即使发生变化,变化的频率也很低。例如学校的校园分布、建筑,教职工从入职以后的姓名、籍贯、身份证号码、出生年月,学生从入学以后的家庭信息、姓名、籍贯,仪器设备的名称、型号等类似的信息文中都归结为基本数据。
(2)动态数据。在这里将动态数据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过程数据,这类数据是目前常见的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等产生的过程结果性数据。比如教师的学期授课信息、学生的选课信息、学生的课程成绩、学生上网的上下线流量等等类似信息,也是日常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看到的数据;另一类是行为数据,这类数据文中有称之为浸润式数据/伴随式数据,目前大多数的管理信息系统并不太关注此类数据,这类数据是管理信息系统使用者的行为数据,比如在线教学平台中学生在学习某个知识点能够从视频、网络中收集到其行为数据,上网过程中其浏览内容、停留时间等都可以成为行为数据。
目前大多数高校使用基本都是基本数据和动态数据中的过程数据,这类数据方便收集,大多数的高校也在利用此类数据做数据统计和分析,而真正要做到大数据分析,挖掘出对学校的管理决策能够服务时这些数据还远远不足以支撑,需要动态数据中的行为数据来做支撑,动态数据中的行为数据才是能够做好数据深度利用,挖掘出有价值的资源。
2.数据融合的含义
本文所指的数据融合包含两方面的含义:(1)按照学校的业务领域,将数据划分为不同的主题业务域,比如人力资源域、教学资源与管理域、学生工作管理域、科研成果管理域、财务资产域、学校档案域、公共服务域、系统管理域等,对这些不同主题业务域的数据开展交叉、关联应用的形式称为数据融合;(2)基本数据和动态数据的融合,就是将基本数据和动态数据进行关联,做大数据的分析和深度利用,为管理决策提供有价值的结果。
3.数据融合实施的难点
数据融合实施的难点:(1)学校主数据不完整,高校在以往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没有制定相应标准规范,使得现在产生的数据缺项,不完整,同时标准不统一,造成数据使用起来困难重重;(2)动态数据中的行为数据收集困难,目前的大多数管理信息系统不太关注行为数据的收集,比较重视过程数据的管理;(3)信息技术部门和业务部门的人手有限,信息技g部门人员疲于应对日常的管理和维护,业务部门人员关注业务管理,没有精力收集和分析动态数据潜在的价值,同时其关注到数据也仅仅是部门内部管理权限范围内的数据,无法从综合角度关注动态数据可能给业务带来的潜在价值;(4)高校内部没有设置专门从事针对自己学校数据的大数据分析专门人才,这一点和国外高校具有一定的差异,国外高校在某一领域会设置专门的分析师,比如,在教务部门设置专门的教务专员,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综合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在教师课程设置、进度安排、知识重难点、考核要点、知识点补充,学生上课时段、复习安排等多个方面建议意见,而这些建议意见基本都是要通过对动态数据分析给出的科学决策建议,所以现在的高等教育基本还是大众教育,没有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开展的个性教育或者定制化教育。(5)现在部分从事数据分析和挖掘的企业也在慢慢重视教育大数据的分析,但目前这些企业一般还是从宏观层面对高校校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综合分析方面和某一专业领域分析方面研发的还不够,这也就造成了目前一些高校上马的校情分析系统或者挖掘分析系统不能更好推广的原因之一。
4.数据融合实施的有利条件
数据融合实施的有利条件:(1)学校基本都建设了高速的有线无线校园网络,为师生员工提供了便利的网络环境,也为管理信息系统收集用户的行为数据提供了基础。(2)大数据、商业智能等技术日趋成熟,为校园大数据分析提供了技术保障。(3)经过长时间的运行,校园内的部分管理信息系统逐渐进入更新换代阶段,可以利用管理信息系统改造的机会添加一些行为数据收集的功能,为数据融合提供基础。(4)学校现在比较重视信息化建设,信息化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融合逐渐深入。
三、高校实施数据融合及数据治理的探讨
1.实施思路
高校要实施数据融合,利用大数据对校园数据做深度处理和利用,首先要做好校园数据的治理,校园数据的治理包含两方面:(1)完善数据标准、规范,制定学校的主数据和元数据,明确数据源头,做好数据的收集,针对基本数据可以采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主要数据的收集,在线服务大厅(报表或者办事)平台进行额外的数据收集和补充。(2)提高数据质量,针对数据质量不高的数据采用逐步规范化的形式进一步完善,同时伴随信息系统建设和升级改造,牵引数据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提高数据质量。其次搭建好学校的基础平台,在学校基础平台方面建设好学校的数据中心、数据交换及监控管理平台、企业消息总线、业务流程平台、大数据平台、数据可视化平台、第三方开放平台,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学校数据融合和利用的生态系统。最后做好校园数据服务的应用及监管,数据融合的最终目标是为学校各级管理和业务部门提供决策,为师生员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2.治理框架
根据上述数据融合的思考和探讨,文中设计高校校园数据治理的框架如图所示。该框架共划分为五个层次:数据层、交换层、平台层和展示层,同时利用标准、规章、制度和规范为数据治理提供保障。
在标准规范方面主要考虑:数据标准、主数据定义、元数据规范、数据接口规范、数据管理规程(含申请、使用、)以及数据安全规范。
数据层:主要是数据的存储,涵盖主数据、元数据、动态业务主题数据和管理信息系统数据。
交换层:数据交换及监控管理平台、企业消息总线,实现数据之间的交换和数据质量的治理。
平台层:主要包含业务流程平台、大数据平台、数据可视化平台、第三方开放平台,以满足上层的服务灵活应用,并构建校园数据治理和利用的大生态环境。
展示层:校园数据服务的应用及监管,数据融合的最终目标是为学校各级管理和业务部门提供决策,为师生员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四、数据融合及数据治理的未来趋势
根据目前信息技术领域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趋势,势必将给高校的校园信息化建设带来深刻的变革。那么,文中在可以预见的几年内,高校校园数据融合及数据治理将会有如下变化:(1)高校校园数据在某一专业的业务领域将会建立数据挖掘及分析模型,针对某一方面对数据进行深度利用和挖掘,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撑;(2)学校将会设置专门的数据分析岗位,该岗位的人员全面了解和管理高校校园数据,配合某一方面的数据挖掘分析师进行数据挖掘,根据数据挖掘分析师需要的数据进行全面支撑,同时将业务管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转化成数据以便数据挖掘分析师利用;(3)数据融合和利用到一定程度,开展定制化教育,更好地对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提供精准的决策服务,比如可以针对课程和对应的学生制定出教学方案,针对突出的学生制定出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等等。
参考文献:
[1]池涛.从数字化校园到智能化校园[J].信息通信,2015(1):97,98.
[2]王晓辉,郭楠,刘清s.数字化校园的总体规划与建设[J].信息系统工程,2014(10): 12-13, 18.
[3]张俊祥.“十二五”时代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4): 305-308.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含义及作用
财务报表分析,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财务分析,就是以企业所有财务活动为对象,以财务报表为核心信息源,采用专门的分析方法和分析系统,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多方面入手对企业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评判,为企业管理层的决策制定提供客观依据。单单靠财务报表所呈现的数据还不能精准、客观和全面地对企业发展状况作出反映,特别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实际发展状况,这就需要对财务报表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然后对相关指标进行综合考量与评判,以此来解读报表背后的经济含义。财务报表分析能够准确判定出企业盈利状况、偿债能力和发展潜力,通过了解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负债状况和偿债能力,信息使用者能够较为全面客观地看到企业经营风险,及时发现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所以,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管理决策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企业为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会对自身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了解,会对财务报表进行深入分析,以便为企业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但是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着主客观方面的多种局限,会对财务报表分析结果和企业发展方向产生负面影响,其局限性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财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
本质上来讲,财务报表的数据都是企业过去所发生的经营数据,属于历史数据的搜集与分析,而这就是其本身存在时间局限性,因为企业在做决策时针对的是企业最新发展状况。此外,财务报表在内容完整性和真实性方面存在较大局限,财务报表数据统计的都是以货币交易所产生的数据,但这就漏掉了非货币交易所产生的数据。财务报表在形成过程中,信息提供者会结合使用者实际需求,人为做出一些数据更改,但这样就造成了报表内容的失真,影响了报表分析的精准性。
(二)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三种,即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虽然三种方法之间不存在孰优孰劣之,但各自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如下:
1.比率分析法,只是针对报表数据的对比分析,以数据为根本依据对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其他能力进行分析,但是这样一来就忽视了对这些数据背后的实质性事物的对比分析,不利于形成全面客观的报表分析结果。
2.比较分析法,是对历史数据的对比分析,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生会计处理方式的全面更改后,这些历史数据对比结果的精准性和真实性就大打折扣了。
3.趋势比较法,过于依赖比较分析法,如此便造成了数据有效性的极大削弱,进而影响了企业预测的准确性。
(三)财务报表分析主观局限性
主观方面局限性就是财务报表分析人员的局限性。目前,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还是以人工为主,离不开专业人员的全程操作,而这无疑加大了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观性。财务报表分析人员自身的专业能力、实践经验、分析方法以及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等因素,都会对财务报表分析结果带来一定影响。可以说,不同层次的财务报表分析员所分析出来的结果也是不尽相同的,一个专业水平较低的财务分析人员在财务报表分析过程中的偏见性会影响财务报表分析结果,而这就形成了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观局限性。
三、优化对策及建议
针对上述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三方面局限性,笔者结合实践经验,针对性提出了以下几点优化对策与建议:
(一) 优化分析方法
在财务报表分析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做好彼此之间的合理组合。比如,在进行对比后要分解,以便深入了解差产生的原因,而做完这一步后还要深入分析其特征。此外,还有针对具体情况,灵活采用回归分析和模拟模型等分析方法,比如在对财务报表质量进行分析时,就要以会计三大要素为起点,进行深入分析,以构建一个健全完善的技术分析法体系。
(二)完善分析指标
所有的指标都需要以会计数据为基础,而会计数据受非财务指标的影响性也较大,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人员在进行分析时,要重视对一些会对会计数据带来影响的非财务指标的分析,包括经济环境、物价水平、会计范围变更和会计政策变更等。这些指标有些可以附注于财务报表中,有些则需要自己去挖掘,但这些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这是报表体系之外深入了解企业发展状况的重要途径。若是可以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进行完美结合,报表分析体系会变得更加完善。
(三)完善财务报表披露
企业要加强对财务报表披露的规范,对报表披露做到及时、准确、高效,且不可随意改变会计处理方法,若是需要进行变更必须在附注中能进行及时指出,对其他非财务指标的加入也要在附注中进行说明,以充分确保财务数据的可比性,提高财务报表数据分析结果精准性。
(四)主观优化对策
主观优化就是对财务报表分析人员的改主观改进。不管是会计人员还是非专业人员,都必须不断提高与完善自己,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以充分适应企业发展的现实要求。除了财务人员自身外,企业也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专业培养,提高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人员队伍的整体水平,为提高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结果的真实性和精准性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