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素质教育教学理念8篇

时间:2024-01-29 17:31:5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素质教育教学理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素质教育教学理念

篇1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历史教学 教学方法

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常常会面临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表面看起来简单,其实它涉及到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尤其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它反映的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技术性、技巧性的问题,更深层次体现了教学理念问题。

一、树立正确教师理念

新形势下的教育,应从教师教得如何,转变为学生学得如何上来,突出将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教育工作者要立足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学校教育的目标转变为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理念。一是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确保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二是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和谐的发展,具体包括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三是教育教学要突出学生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教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五是教育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新形势下历史教学理念

中学历史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可以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进一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

1.追寻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教学的整体目标必须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将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把握教学的基本模式,使其由传授知识的类型向发展思维型转变。

2.追求构筑心目中的历史。历史教学活动真正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不追求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而追求学生对历史原本的分析与理解,突出培养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的能力,实现学生能够客观识别历史解释,并形成自己的历史观。

3.追求能力的培养。着重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使学生对历史感受、了解和认识,是依据各种历史资料而产生的,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4.追求性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且要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进一步提升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5.追求正确的历史观。突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进而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

三、正确地把握历史教学方向

1.以探究问题为目的。常规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仅表现为肤浅的问题,往往令人头痛。要明晰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而,教学方法都必须根据探究的问题来设计,给学生提供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带领学生去深入探讨。

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改变历史学习促成思想固化的现象。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其实同学习数学一致,都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更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

3.以学生参与为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是确保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于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进而与教师、同学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

4.以史料运用为条件。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问题。

5.以周密设计为准备。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甚至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观念。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以认真的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

6.以教师引导为助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在素质教育观念的指引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大有可为的,教师可以从三个方向上对历史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一是移植,即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移植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二是改造,即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赋予新的活力,对传统的讲述、讲解、讲读、问答、演示等方法加以创新,突破旧有的模式,使之更适应学生的学习。三是创新,即在教学实际中摸索和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我们要特别强调研究学生的学习历史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真正使学生通过历史教学,逐渐掌握开启历史之门的金钥匙,成为能够认识历史的真正主人。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素质教育;创新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51-01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初中的教学改革也在顺利推进中。数学是一门基础、重要的课程,数学课程的内容也博大精深,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很大帮助。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各种代数知识、几何知识,更要加强对这些知识的应用,将数学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在教育过程中,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和理念已经不适应于当前的时代背景,必须要对其进行改革。在素质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必须要改变,要结合新时代的特征,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学理念比较陈旧、教学方法比较落后、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不高等,这些都将会对初中数学教学水平带来影响。

一、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比较陈旧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应试教育,由于传统教育的理念根深蒂固,因此对当前的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初中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会涉及到一些生涩难懂的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还比较陈旧,依旧采用一些比较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对很多内容并不是很理解。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水平的要求较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要学会如何使用数学,而不是只学会如何解答数学问题。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因此使得教育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得很多学生都成为考试能力强的人。

2、教师综合能力水平有待提升

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初中数学教育的质量,传统的师生关系只是一种讲解着与听课者之间的关系,在现代化教育理念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必须要改变,才能使得初中的数学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当前初中数学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水平还比较薄弱,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沿用比较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将大纲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资源,使得学生只会被动地学会如何去完成作业、取得更好的成绩,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的考核不到位。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措施探讨

1、加强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简单枯燥,对初中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的限制,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应该要积极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适应新时期初中人才培养的目标。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的基础。初中数学课程教育的主旨是要让初中生通过实践学习,使得初中生能够应用所学到的各种数学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在教育过程中要定期对教职人员进行相应的宣传,使得学校领导以及具体的教师能够认识到素质教育对初中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加强现代化教育理念在初中数学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加强对素质教育的理念的运用,在数学教学中以初中生为教学主体,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水平为目标导向,让初中数学教学作为提高初中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抓手,不断提高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加强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新媒体的应用

数学教学是初中的主要任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传统的黑板教育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数学教学水平,对此要积极加强对数学教学理念和数学教学模式的改进,使得初中的教育可以逐渐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新媒体平台以及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实现数形结合,使得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立体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提升,并且能够将一些抽象的问题简单化,从而可以对各种问题进行解决。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新媒体等加强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将学生引入到相应的数学环境中,比如图片、视频、音频等,都是新媒体平台中的各种教学资源,比如在讲解对称关系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将一些图片的对称变化关系展示出来,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有更加立体的意识,对对称这个数学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再比如在对一些函数关系进行讲解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画出相应的函数的图形,比如对函数关系的各个要点进行分析,从而对具体的问题进行解决。

3、加强初中数学教师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

初中数学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对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有较大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对自己的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通过不断地充电,接受再教育,使得自身的能力水平可以不断提升。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该要注重培养初中数学教师的信息意识,使得教师能够借助各种计算机平台、新媒体平台实现信息化教学管理,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育,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主动进行问题的思考,而不是一味地依赖教师。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借助各种媒介平台加强与其他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就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经验进行分享,将自己对数学教学的看法讲出来,不同的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进行反思,累积更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是初中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有很大的帮助。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明确自身的引导职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教学的突破点,加强对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的改进,借助新媒体和多媒体技术,加强数学课堂上的情境的设置,真正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 新.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育策略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2)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素质教育

Teaching of mathematics in primary schools to carry out quality education concept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Shen Bing-zhen

【Abstract】In mathematics teaching to train students in a variety of capacities, improve their quality, basic knowledge through teaching and basic skills training, to achieve this purpose of teaching. In teaching and self-learning method should combine teaching, student learning in the church, and then using the child's curiosity, ambition characteristics, so they are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learning content generated strong interest, thereby affecting their emotions, eager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of psychology. Primary education teaching mathematics is one of the main course, also a student to spend more time courses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if implementing the concept of quality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is the primary key and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to discuss.

【Key words】Primary Mathematics;Teaching; Quality education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当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而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学科,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修养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义务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智育轻德育的“应试教育”现象,要改变这些现象,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发展他们的主体性,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1.注重差异性,因材施教

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吸收知识的过程是相同的,但学习效果却有很大差别,这是因为每个人在接收能力和理解水平上有差异,传统“应试教育”的“齐步走”和“一刀切”之所以未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所有的学生都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导致了学生学习不适,教师教授困难。素质教育则要求看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和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对待不同的学生。如在作业方面,要在不增加负担情况下,区分差等生,中等生和优等生,针对他们各自的水平采取不同的标准。例题相仿型的作业比较适合差等生,训练他们牢牢掌握基本知识,为举一反三,开拓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中等生,作业的题型要稍难,要求他们通过例题,发散思维,解决一些新旧相关的题目。而要将一些具有探索价值的题型介绍给优等生,激发他们主动求知的积极性。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为中心,采取教师讲授,学生被动聆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素质教育培养的是主动探索求知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内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能简单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要把各种各样的学习,解题方法介绍给学生,鼓励他们举一反三,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问题,通过学习此题来发散思维解决彼题,把学生逐步带入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课堂是不仅是学生吸收知识的场所,更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场所,教师要学会分割课堂时间,要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并转化思考结果,质疑问难,使其和教师互动起来,活跃课堂气氛,保持学生们学习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还要锻炼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避免其发展成高分低能的畸形人才。小学数学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小学生们队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差,这时,要鼓励他们动手练习,引导其在不断的实际操作中,观察,分析,比较和总结,训练他们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

3.实施科学的评价机制

篇4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比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教学;在论及教学方法时,主要是在说教师教的方法,甚至是教师教知识、教教科书的方法;组织观摩教学,也多是留意教师在怎样教,引了什么材料,用了什么方法;即使是搞一些教学实验,也难免从教师工作的角度出发,把学生作为被试,来探寻教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总之,习惯使我们从教育者的角度去观察教学的实际问题,把教师看作是教学这个舞台上的主角。从这样的层面上来思考问题,似乎也没什么错,这难道不是教师力求做好本职工作的一种体现吗?

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问题。这就是要把教师职业这一角色,放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视野中来定位,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转而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从教师教得如何这一角度,转变为学生学得如何的角度上来,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首先是要具有以下的理念:1.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2.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态度、价值观等;3.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教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5.教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以及就业。

上述这些理念,实际上就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我们在当前及今后搞好教学工作重要的指导思想。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历史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基本理念,应该强调以下几点:

1.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2.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

3.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4.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5.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经过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

在当前,素质教育观念下的历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历史教学的很多领域,诸如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师培训等等,每一个领域都可能会制约教学实际的创新。但是,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空间还是很大的,这是因为:

1.在目前直接制约历史科教学的课程编排、教科书编写、考试方式等未有实质性和突破性改变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率先进行探索,以实际的创新带动对课程、教材、考试的改革。

2.虽然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但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渠道,因而课堂教学方法就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3.教师在教学中是起着主导作用的,是教学改革的生力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主要是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体现出来的,而且教师可以用主要的精力,充分利用对教学实际的主动权来探寻教学方法的改进。

4.学生尊重的老师首先是尊重学生的老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之发挥,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是喜欢老师和他们一起进行创新的。

历史学科的性质是对人类历史进程的认识和解释,历史学习的性质则是学生对过往的人类社会的把握、理解和认识。所以学生心中的历史如何生成,他们对历史怎样认识,就是历史教学要解决的主要任务,历史科的教学实验和方法的探索,应围绕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来进行。

在当代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具有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1.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3.以学生参与为形式。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4.以史料运用为条件。

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5.以周密设计为准备。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甚至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观念。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以认真的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他认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全班学生的程度、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和长短处、教师本人的特点和能力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计划。

6.以教师引导为助动。

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唱主角戏的,好像教室这个舞台是为教师搭建的。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在素质教育观念的指引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大有可为的,我们的教师可以从三个方向上对历史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一是移植,即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移植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例如讨论、辩论、论坛、模拟、角色扮演,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法等。二是改造,即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赋予新的活力,例如对传统的讲述、讲解、讲读、问答、演示等方法,加以创新,突破旧有的模式,使之更适应学生的学习。三是创新,即在教学实际中摸索和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

附带一提的是,对于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在教学实际中要注意避免以往传统模式下运用方法时的弊端,例如,或是片面地强调某一种方法的效用,以为某一种方法是万能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用到哪里都会灵”;或是僵硬地照搬和套用某一种方法,而不去考虑学生、教材等具体情况;或是只注重方法运用时暂时的、表面的效果,而忽略学生的心理活动反应,等等。

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 以人为本 素质教育 质量观 “双师型”教师

[作者简介]柏平(1963- ),女,山东临清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法律教学;朱卫芳(1974- ),女,河北大名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和英美文学。(河北 邯郸 056001)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032-02

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方面,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渠道不畅、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等;学生方面,就业期望值过高、岗位职业能力低、就业区域过度集中等;尤其是高职教育教学方面,简单的重复办学、专业结构不合理、重专业理论而轻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等。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高职教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缺乏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因此就出现了高技能人才供求错位的局面:一方面,高职毕业生找工作难;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目前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严重短缺的情况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却仍在增大。这就说明现阶段的高职教育还未完全适应市场的需要,还未全面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还未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要想应对社会挑战,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级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就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不仅是一种价值取向,同时也是一种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尊重人性,肯定人的能力和尊严,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条件,以人的自由发展为旨归。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校园文化趋向多元化,大学生的独立、平等观念越来越强,主体意识日益明显。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现代社会,“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有其独特性,其重要职能就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主动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重专业轻素质,重科学轻人文,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德育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也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

以学生为本,要求高职院校时刻把人才培养的使命体现在自己的工作中,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思想,时时事事为学生成长着想,积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和机会,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以教师为本,就是要充分相信和依靠教师,满足教师个体和群体的素质发展要求,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激发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教师是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学生是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的载体,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并渗透到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才能推动高职教育改革事业的跨越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全面素质教育是21世纪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呼唤和要求,同时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时代,而竞争的关键是劳动者的素质。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经历了点、线、面、体和综合化的过程,现代高等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强调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与宗旨,素质教育是实践“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与“以人为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没有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根本不能称之为素质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还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培养什么人”指的是学生能学到什么,“怎样培养人”则是指教师怎样教。因此,在高职院校中践行“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就是要把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两方面紧密结合起来,并且真正渗透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等工作中去。要做好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更需要高职院校的各级领导在各方面工作中更多地关心爱护、尊重信赖教师和学生,给学生和教师留出个性发展和自我创新的空间,大力促进高职师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高职教育的整体发展。如何把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两方面紧密结合起来,并且真正渗透到高职院校的各项工作中去,这正是高职院校需要积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二、以学生为本,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服务质量观

质量观问题,是高职教育改革中十分重要的问题。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高等教育的一般属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性,其中,服务性就是高职教育质量的基本特征。因此,高职教育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树立正确的服务质量观。在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一定要把握好服务质量观,明确高职教育质量应以社会服务为基准。高职教育要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必须强化服务意识,充分认识其社会地位,全方位提高服务质量,推动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其次,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服务方向和服务范围,不断增强服务能力,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最后,要从现实和未来的市场需求出发,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服务质量。

以学生为本,体现在高职教育服务质量观上就是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育为根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岗位竞争能力为目标,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高职教育服务质量观下,教育质量评价对象以学生岗位能力为主;教学要以服务地域经济、专业和经济建设为基础;课程内容注重岗位能力实践,强调职业道德教育;教师科研以促进学生岗位能力提高为主;完善高职教育质量监督和评价体系,引入ISO9000体系认证质量管理办法,使职责清晰、工作到位,确保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的服务质量。

三、以教师为本,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但是,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新建高校的增多,师资队伍在数量、比例、来源和结构上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高职院校更甚。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过硬的实践技能和岗位指导能力。然而,目前高职院校不仅缺乏“双师型”教师,就连传统的学科教师的数量也严重不足。因此,建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既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环节,也是贯彻“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理念的保障。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仍然没有将“双师型”教师建设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其数量、结构和质量方面都不尽合理。将“双师型”教师建设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必须要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含义,找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途径。

首先,要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含义。基于高职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双师型”教师是指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教学能力,而且还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和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既可胜任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专业实践实训的教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强调教师不只是通过书面考试,能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而且要求有较长时间的企业实践经历,具有指导学生岗位实践的能力。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本校专职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还必须重视企业兼职教师和退休专家的参与,从而形成多元化师资队伍,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其次,要明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双师型”师资队伍主要由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组成,所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也要围绕这两方面进行,同时要注意管理运行机制的完善。

一是“走下去”,即校内专职教师走出校门,深入到社会企业,解决好“教什么”的问题。一方面,学院可以通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青年教师进修等措施提高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提升教师队伍的层次;另一方面,学院要明确教师实践锻炼的具体要求,积极鼓励教师定期到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顶岗实践,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水平。这样,教师不但可以丰富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还可以将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使教学效果更贴近企业的人才需求。

二是“请进来”,即高职院校把校外专家请进来,充实教师队伍,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随着企业对学生技能要求的提高,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充分利用社会和企业的智力资源,注重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聘请越来越多的企业工程师、高级技师、退休专家作为学校教学和实践培训的指导人。企业兼职教师对专业建设和实践教学的作用,是学院专职教师所无法替代的,他们能更好地完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弥补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不足。

三是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切实保证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教师,要求高、综合性强,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争取实现专业与行业的人力资源共享,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提供保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综上所述,深化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在“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念的前提下,树立正确的服务质量观,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每一个学生和教师提供发展进步的条件及阶梯,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从而实现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金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质量观的探究[M].中国高教研究,2011(1).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4]刘太刚.高等职业教育探索创新实践[J].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5]刘改,雷亚玲.关于高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1).

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观念实施策略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亦呼之欲出,也是大势所趋。但是在我国的中学教育中,尽管国家实施素质教育已有多年,由于种种原因,尤其受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英语教学大多是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目标,重视学生成绩高低,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等。产生了一代代只会做不会说、只会看不会写、只能自己听懂而别人听不懂的“高分低能”型次品。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需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同时按照一定的原则,使用适当的策略,才能彻底地贯彻素质教育观念。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及其实施策略。

一、更新英语教学观念

观念是一个人灵魂的镜子,也是一个人的行动指南。如果观念陈旧,势必导致行动和实践落后。所以,中学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就显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去观察教学的实际问题,把教师看作是教学舞台上的主角。而素质教育下的英语教学模式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去发现,在学生发现的要求下促使教师去启发,师生密切配合,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教与学的“共鸣”。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笔者认为教师应具有以下的理念: (1)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包括知识、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等。(2)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淡化学生考试、升学和就业观念,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养成终身学习观念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执行者,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同志提出“只有高素质的外语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的素质是成功落实素质教育的保证。如果教师的素质不提高,就不能领会素质教育精神,无论是教材、教法如何完善,仍然是“穿新鞋, 走老路”。在新形势下,教师光有埋头苦干的精神是不够的,还要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学习和掌握一些专业知识以外的知识,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需要、学习兴趣,以便在教学中灵活施教。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要能讲一口流利得体的英语,大量的语言信息的输入,才能让学生听得多、记得多,进而能说英语。

三、树立德育为首观念

由于青少年正处于心理成长阶段,英语课教学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首位,在教学中要渗透德育教学。俗话说,做事先做人,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根本。素质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要让道德教育为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教师要为人师表,不仅要以丰富的知识去教育学生,还应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工作尽职尽责,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上认真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学生模仿力强,可塑性强,教师的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学生从教师那里学习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严格要求自己,具备刻苦勤奋,踏踏实实的学习精神。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自觉的道德意识及良好道德习惯,进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建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观念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问号”。英语学习应该是一个创新思维的发放,而不是刻意的去背诵和练习,教师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时候也应该尝试一些创新思维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情、意、行形成的客观规律,准确地把握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力争在日常英语课堂教学中,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正确地评价学生,以发展的观点肯定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真诚地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激发创新动机,培养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丰富的思维训练题,但教师不教会学生如何独立开启创新思维,仍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五、融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观念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一旦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感兴趣,就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从各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变“学会”为“会学”。要做到这点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脑、动口、动手上下工夫,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为目的的素质教学模式。

六、坚守课业减负观念

减负与提高教学质量不矛盾。有的教师认为,减负就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学生减负了,教学效率就不高。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冲击,减负是其中关键,减负的主战场在课堂,出路在于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 只有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才能在减少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等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做到精选习题。

七、摒弃单纯终结性评价观念。

篇7

一、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紧张而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着“问”是教师的专利,“答”是学生的义务,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失去了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抑制了学生的正常思维,更谈不上有所创新.创新是从怀疑开始的,怀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从创新意义上说,学习的过程就是质疑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绝对不能一言堂,要创设良好氛围,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把学生和自己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用探讨、商量式的口吻组织教学,使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亲切感,这样学生才敢于探讨,敢于提出问题.其次,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正确对待,对学生提出的错误问题,教师不要嘲笑,应给予鼓励.对不善提问题的学生,一旦提出问题,教师应鼓励他们.对能提出有探讨价值问题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表扬,鼓励他大胆创新.最后,教师应允许学生给自己提缺点,使学生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这样学生才敢想、敢问、敢说.

二、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共同讨论

平常的许多“发现”是凭直觉猜想得到的.牛顿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如“万有引力定律”就是从观察苹果落地现象中发现,然后才去证明或验证.猜想对于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教师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与学生共同讨论.在讨论期间,教师要尽量做到不代替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讨论,联想,畅所欲言,互相评判,辩论,对不同证法的学生给予鼓励,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三、点到为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高三的时间,对任何一个高中生来说都是很宝贵的,学生面临着巨大的高考压力,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好的成绩?数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它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学生不但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外,更要有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点,都一一为学生列举出来,教学只能按照大多数同学们的需求进行讲解.讲解的内容对某些同学来说,这些内容已经掌握了,那么这部分学生就可以学习自己比较薄弱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有很好的自学能力.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对于某些知识点,可以点到为止,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平常的上课中学会思考、总结.在课下,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们答案,而应通过适当的讲解,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课后要求学生多归纳总结.

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一、确立素质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说到底,就是使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就是培养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确立的素质教育观念是:结合实际,提高思想素质。教学时,要增强德育意识,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面向全体,提高智力素质和培养心理素质。教学中,这一观念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1、优化教材内容

优化教材内容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也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

⑴应树立正确的教材观,主动驾驭教材。教师绝不能过分地迷信教材,做教材的“奴隶”,而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如:适当改变课时教学顺序,自行设计练习题甚至例题,重组教材等,使教材内容真正成为教者易于表达、传授,学生易于主动接受的知识体系。我在教学中,把教材第一册一单元分成“10以内数的认识”、“10以内数的口算”、“解决问题”三大块进行教学,节省了教学时间,效果也很好。

⑵把握教材内容的承启联系,找准知识“切入点”。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吃透”本期教材,而且要深钻全套教材。只有这样,教者心中才能形成一个部分与整体相互联系的知识框架,才能整体把握好各章节各课时教材内容,从而找准知识“切入点”,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教学多位数乘除法的过程中,只要抓住“定位”下功夫,重难点便迎刃而解。

2、优化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是课堂教学中各部分的顺序和时间的分配,也是教师从每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出发,把教学内容分解成内在联系紧密的几个部分,从而由低到高、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地组织课堂教学的程序。优化课堂结构要根据课型和内容的不同来进行设计。

⑴新授课。新授课应按照复习准备、学习新知、学习反馈、综合练习、学习小结五个环节来组织教学。以“11减几”教学为例:①复习准备:复习“10减几”的减法,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新知“11-1”,使学生在主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实际操作中,在积极自觉地复习旧知的同时发现疑难,产生思维冲突,提出问题,激发动机,形成学习目标意识。②学习新知:先让学生讨论“11-2”:“不够减怎么办?”教师再直观演示,讲清算理,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打散一捆,从10根里面拿。”最后学生反思,知识正向迁移,得出“破10减”的计算规律。③学习反馈:出示“破10减”10题,学生单独练习后全班订正;教师检查,及时矫正。④综合练习:利用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巩固新知。⑤学习小结:简要总结计算“11减几”的要点。

⑵练习课。练习课应按照“基本练习”、“基本内容练习”、“新旧知识综合练习”、“分层深化练习”四个环节组织教学。基本练习包括“口算”、“笔算”、“听算”等练习。基本内容练习是前课时新授内容的练习,练习时可提高速度,加大容量。新旧知识综合练习要让学生把握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熟练巩固,形成技能。分层深化练习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提出的目标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

⑶复习课。复习课可按照“回忆再现学习内容”、“复习内容的整理、归纳”、“局部性内容练习”、“综合性复习练习”、“自我测查和评价”五个环节来组织教学。通过复习,着重让学生掌握复习方法,培养复习习惯,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版块知识体系,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

3、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关键是联系自身素质和学生实际,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恰当选择符合本班实际的教学方法。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复习法”,以及现在提出的“自学辅导法”、“引导发现法”、“合作学习法”等等。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选择教学方法,把“口、心、笔”有机结合,能够省时、高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⑴合作性。合作性是指教学中要有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即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的学习情境。因此,在教法的选择上,应注意学习的合作性,通过合作学习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间相互讨论、相互操作,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能增进友谊,培养相互理解和关心的良好品质。

⑵个体性。个体性是指在教学中要重视个别差异,实行因材施教。在一个班集体里,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导致学习成绩有差异。教学由于操作性较强,知识迁移较快,更易造成优差悬殊的现象。因此,教学方法必须适用于全体学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让好、中、差学生都能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各有所得。

⑶自主性。自主性是指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活动。现代教学更加注意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学生已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特别是在高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时间要相应增加,旨在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如:“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六步教学法”等都具有自主性的特点。

⑷综合性。综合性是指多种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综合运用。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以一种方法为主、多种方法为辅的综合运用,以期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如:“合作掌握学习法”和“引导发现教学法”都是这一综合性的尝试。

⑸启发性。启发性是现代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启发性原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营造友好和谐、轻松愉快、协作向上的教学氛围,不断调节教与学的关系,促进教法为学法服务,从而实现教学方法的真正优化。

4、优化作业评价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