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9 17:31:5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农家乐;发展;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169-02
一、引言
“农家乐”旅游作为一项新的旅游项目,已成为世界潮流。它源于欧洲的西班牙,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有些西班牙农场把自家房屋改造装修为旅馆,用以留宿过往客人,并为客人提供徒步旅游、骑马、滑翔、登山、漂流、参加农事活动等项目,从而开创了世界“农家乐”旅游的先河。此后,农家乐旅游在美国、法国、意大利、波兰等国家得到倡导和大发展。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农家乐”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农家乐”旅游以其浓厚的乡土、田园文化气息,逐渐发展成为旅游产品类型中一个新的亮点,满足了当前我国城市居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吸引了许多城市游客的眼光。一些地方随之也兴起了“农家乐”旅游的热潮。但中间存在的问题也是十分突出的,值得大家思考。
二、发展农家乐的意义
目前,随着绿色旅游、乡村旅游、自驾游等旅游形式的快速发展,农家乐的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各省、市、县政府、旅游部门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农家乐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而易见:
(一)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农家乐”经营者95%的家庭成员不需再外出务工,且每个家庭平均要雇佣服务员2—3人,旺季时最多要4—6人。特别是一些“农家乐”的女主人们,对发展家庭宾馆情有独钟,这种形式解决了农村40岁左右妇女盼转移、难离家的矛盾,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同时投入少,见效快,回报高,非常适宜农民。
(二)促进了农村的分工分业,带动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农家乐”集吃、住、游、购、乐于一体,它不仅作为一个窗口、一个渠道带动了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更大的意义是在它发展的背后,有一个不断发育成长的产业拓展链和服务延伸链,拉长了农副产品的产与出,供与求的链条,为绿色农业的产品开发创造了无限的生机。
(三)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近几年随着“农家乐”的快速发展,带动村庄环境建设、饮水工程、电网改造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有线电视通村入户工程等,在治理农村脏乱差环境、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的农民认为:环境整洁优美、交通便捷舒适、食宿卫生安全不仅是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带给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平等对话的信心和豪气。“农家乐”不只是改变了农民的命运,更唤醒了他们强烈的事业和精神追求。
(四)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带动了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和投入。“农家乐”的发展不仅致富一方百姓,促进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同时也吸引着越来越多民营资本的投入和城市公共产品向农村的延伸,为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做出了不菲的贡献。
三、农家乐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家乐旅游规划存在“城市化”倾向。农家乐要区别于城市,远离喧华,体现农家风趣。其优势集中在“农”字上,农村风光,农家饭菜,农事活动,这些才是吸引城里人的法宝。而当前大多数经营者还处于探索阶段,一些“农家乐”定位不准,经营特色不够明显,经营无个性,农家的乡土风味不够浓,与风土人情结合不够紧密。旅游项目未能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文化内涵,农家乐活动存在“城市化”倾向。
(二)未能很好地贯彻因地制宜原则,经营模式单一。农家乐开发随心所欲,特别是郊区农家乐大多按长官意志办,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忽视农家文化的深度挖掘,造成项目设置的单调性和同质性。经营户普遍各自为政,片面追求面的扩张,各类资源和要素未能得到充分整合和利用。农家乐经营项目还比较原始单一,品位不高,多局限于“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打打麻将,钓钓鱼”的经营模式,对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不够,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
(三)环保意识有待提高。“农家乐”旅游所倡导的是关爱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享受自然。一些农家乐环境卫生条件越来越脏乱差,随意处理生活垃圾,造成环境污染,加上旅游立法、环境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虽然景区的农民环保意识也与日俱增,但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排放因为人流量的增多而开始成为难题,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和环境已经遭到了破坏。这与回归自然这一旅游主题相背离。
(四)客源季节性强,市场开发不够。几个景区的经营者反映,客源季节性强,游客以散客为主,80%的客源直接来自周边城市,作为当地的农户,他们开发市场的能力十分有限,大多数“农家乐”仍处于等客上门的状况,主要依靠游客口口相传,许多游客往往都是回头客或者是经朋友介绍来的,有些虽于旅行社相合作,但由于旅行社从中抽利,使得“农家乐”经营户获利的减少。
(五)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系统培训。“农家乐”的经营主体是农民,大多以家庭经营为模式,从业人员大多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有的虽然接受景区的培训,但不系统、不全面,效果不甚明显。目前除重渡沟景区外,大多数“农家乐”经营户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或者是一味模仿周围“农家乐”经营的阶段,整体接待水平较低。
四、基于“农家乐”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一)端正认识,规范政府的主体行为,走节约高效可持续发展之路。农家乐旅游开发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但农家乐旅游项目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急于求成将于事无补。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视,增强紧迫感,抓住机遇,切实加强对发展农家乐旅游的领导,将发展农家乐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要明确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将发展农家乐提升到培植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位置来抓,把发展农家乐旅游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二)科学规划,发挥规模效应。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旅游发展前景等因素,科学合理搞好农家乐整体规划,努力使“农家乐”发展与旅游总体规划相协调,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衔接,与乡风民俗相统一,与生态景观相和谐,达到“设计科学、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各具特色”的标准。在房屋建筑、环境营造、活动设计等方面充分考虑区域民俗特色,深挖文化内涵,增强吸引力,逐步形成一个村庄一种风格、一条道路一道风景,实现村村有特色、户户有绝活。
(三)打造农家乐精品,塑造区域整体品牌。开展农家乐既不能为满足少数客户要求而使之“城市化”,也并非越“土”越好,而要花大力气,逐步把现代化的服务和设施与农村古朴民居、民风、民俗紧密结合起来。城乡文化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是农家乐旅游的重要吸引物,其差异越大,吸引力也就越大。因此,各地发展农家乐要与民俗旅游、健身旅游、劳动休闲旅游相结合,推出精特节目,提升旅游品位,扩大农家乐的活动内容,增加农家乐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四)突出特色,注重产品的开发体验性和参与性。乡村旅游具有使游客深入体验乡村氛围和田园生活的功能,是体验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农家乐产品的开发上,应该摒弃那种游客来了就是简单的几天“住农屋、吃农饭”的理念,发掘当地的民俗风情,提高活动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让游客感受和体验乡村旅游地的形象,使得乡村旅游、农家乐成为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
(五)开发产品,提升旅游品位。积极引导扶持经营者和景点附近群众,开发以地方农副产品、土特产、工艺品为主的旅游纪念品,如将核桃、板栗、柿饼、丹江风干鱼、粉条、熏腊肉;布鞋、小孩穿的绣花鞋、绣花鞋垫、绣花枕头;豆腐乳、豆瓣酱、豆豉等进行包装或配以竹篮柳筐呈列销售柜台,不仅能满足游客需求,扩大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还能提升“农家乐”的旅游品位,扩大知名度。
(六)加强对“农家乐”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培训,促其自觉遵纪守法,诚信经营。农家乐要上规模、上档次,必须重视人才培养,人才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和提高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需根据农家乐发展特点,遵循“培引”结合原则,以培养当地人才为主,引进人才为辅。通过加强经营管理者、从业人员、村民等相关人员的旅游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以便更好地为乡村旅游服务。组织开展“农家乐”厨艺大赛、乡土采风等活动,提升“农家乐”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宋咏梅,孙根年.关于深层生态旅游开发的思考[J].生态经济,2006,(6).
[2]王民生.合理规划农家乐,助农民走上富裕路[N].中国旅游报,2008-1-4.
[3]洛阳“农家乐”现状调查报告.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Ruraltourism)尚没有达成统一的界定认识,但一般都认为乡村旅游是依托农村地区原来就存在的田野、草场等典型的自然的景观、传统民居建筑和文化遗产等资源,开展农村休闲游和农业田园生态游的基础上,进行小规模会议接待、素质拓展训练营以及渔猎、滑雪、漂流等与健康、文化、教育相关的各种休闲活动项目的旅游方式,一般来说,乡村旅游大都注意宣传、强调人对大自然的亲近关系,强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当前,乡村旅游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通过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展,如观光采摘农业、农家乐、民俗村等,带动观赏类的经济作物如桃花、荷花等的种植,其中餐饮接待是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主要经营项目,有条件的地方开始较积极的推介民俗文化消费,这在贵州、湖南、云南等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表现的比较突出;将农村景区化,用景观意识建设农村,用旅游理念经营农业,培养新型农民,使乡村民居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形成环保、生态、文化旅游强劲发展势头。总之,未来乡村旅游前景看好。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乡村旅游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目前乡村旅游从业者大都是从农民直接转型而来,其乡村旅游运营经验必然存在不足;而另一方面,高校等方面对乡村旅游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总结相对滞后,加之,受乡村旅游所遇到的交通、区位等自身经营条件的限制,应该改来说,社会各界对我国乡村旅游必然存在一些认识偏差,肯定会制约我国乡村旅游的业绩提高和健康发展。其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够深刻;对乡村旅游者研究不足;乡村旅游经营上没有针对性,乡村旅游产品所具有的特色少、同质化贩卖严重,对乡村民风民俗等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欠缺后劲;乡村旅游缺乏规划和策划,开发粗制滥造,人工痕迹过于明显;乡村旅游景点或者景区比较分散,旅游者不得不为此付出不必要的时间、体力、金钱以及心理成本。再就是,乡村旅游方面的专门或者本土人才严重缺乏在很多情形下都制约着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无用讳言,国内一些地区的乡村旅游管理相当不规范,为人诟病,积重难返。其他因素,诸如乡村旅游品牌意识淡薄等问题也普遍存在。
三、乡村旅游发展方面的对策分析
乡村旅游发展要以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魂,逐步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要综合考虑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所涉及的人口、生态、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现实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影响因素。
(一)乡村旅游开发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乡村旅游开发设计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铁律,确保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而不能涸泽而渔。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围绕乡村旅游提出游居、场景时代等原创新概念和新理论,使乡村旅游内容丰富化、形式多元化,有效缓解日益严重的乡村旅游同质化问题。
(二).规范开发程序
保证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满足社区公众的需求和符合社区居民的利益,结合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进行修订,千方百计筹集发展资金,本土乡民切忌目光短浅眼红投资者收益,鼓励引入乡村以外的社会资金投入,使乡村旅游开发如期投入运营。乡村旅游的开发始终要照顾到当地农民的利益,切切实实使当地农民因乡村旅游受益,减少相关发展阻力。
(三)要注意理顺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要积极实施对民居建筑和村落文化空间的保护,理顺产权归属与相关制度安排以及管理模式与利益分配机制;科学认识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积极对接城市空间发展、产业调整、以及文化挖掘等多方面诉求,放大乡村旅游的空间整合力,提供可持续的空间发展框架,妥善科学规划农林景观生态缓冲区,营造乡村田园生态环境氛围,防止过度扩张,合理保留村落内自然机理的生命力、生机勃勃的人文景观和村落的灵魂,通过自下而上的民间保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实现自我更新和可持续发展。
(四)积极探索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道路
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需要注意抓住机遇、提升认识水平,加强科学规划与管理,走合作发展模式发挥乡村旅游的乘数效应和拉动功能,加快产业化进程。
(五)认真开展乡村旅游者的相关研究
要重视研究乡村旅游者行为,搞清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分析他们在具体的乡村旅游过程中的认知、决策状况,对满意度不高的旅游体验要积极组织补救,减少旅游者的后悔情绪,提高其本人以及周边人群的和满意度和重游次数。通过乡村旅游者行为动机、认知行为、体验行为、重游体验行为等方面的研究,找出乡村旅游者的消费心理、能力等多方面特征,有针对性的开展乡村旅游设计、开发和管理工作。注意调查乡村旅游消费者的文化层次、消费惯性、职业类别等统计因素,摸清游客基本特征,准确定位乡村旅游的主题特征、产品特征,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出现旅游失误时,及时给予服务补救,尽量使乡村旅游游客的实际游感与其出发时候的期望值达成一致,有过之而无不及,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意愿,发掘重游游客的市场潜力。
[摘 要]国家公园制度在我国实行的财政、行政管理、法治等条件尚未成熟,而且效率条件即使在美国是否满足仍然值得进一步研究。遗
>> 世界遗产旅游发展中的政府.定位研究 旅游发展与世界遗产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 遗产资源保护及旅游发展中的政府作为研究 中国世界遗产旅游研究综述 旅游发展背景下的黄山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路径研究 世界遗产旅游地旅游开发的社区参与问题研究 中国世界遗产的现状研究 世界遗产地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绿色管理的世界遗产地旅游管理模式研究 中国世界遗产类旅游产品的感知度研究 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分析与开发模式研究 世界遗产边缘地旅游开发研究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福建省世界遗产保护和发展研究 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下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中的利益协调研究 论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浅谈淳安旅游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政府职能准确定位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日本民办高校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定位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世界遗产旅游发展中的政府.定位研究 世界遗产旅游发展中的政府.定位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国家公园制度在我国实行的财政、行政管理、法治等条件尚未成熟,而且效率条件即使在美国是否满足仍然值得进一步研究。遗产旅游的政府经营存在一个悖论:规模经济在行政性垄断条件下效果并不理想。政府应该立足于经济规制职能的发挥,突出表现在遗产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的维护。本文以一个价格下限模型为例,说明通过控制旅游者数量的方式限制经营者的可能实现途径。[关键词]遗产旅游;效率;市场化;政府规制;价格下限[中图分类号]P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4)04―m79―06
关键词:基层政府;行政作为;乡村旅游发展
近年来,甘肃省皋兰县什川镇以著名的古梨园为依托,大力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这里的乡村旅游地是嫁接于开放社区中,当地居民与旅游地彼此之间相互依存,是依托乡村生态环境开发的开放式乡村旅游地。开放型乡村旅游地由于更加充分考虑了当地居民的参与,全民共享旅游发展带来的收益,是解决“三农”问题较为有效的方法,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属于我国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主导模式。如何保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基层政府的行政作为效果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自2006年,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连续两年组织了名为“陇原物华”的社会实践小分队,对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进行了乡村旅游发展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小分队由专业指导老师高亚芳副教授带队,对旅游经营者、投资者、旅游管理部门和各类游客等进行了全方位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在调查过程中,发放调查问卷累计355份,问卷回收及有效率近91%。
1对什川镇政府行为的调研研究
什川镇政府借鉴国内外经验,采用节会型旅游模式,大力发展什川旅游,带动什川经济发展。他们的一系列行政作为对旅游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调查中发现,下列三大举措具有对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生死攸关的决定意义。
1.1“梨花会”――政府主导的节会型旅游发展模式
1.1.1举办“梨花会”,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发展。自2003年以来,再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由县人民政府和兰州市旅游局联合主办的“兰州什川之春”旅游节连续七年取得圆满成功。2003至2007年,全年接待游客数量在不断增长,年均接待游客数量达到约45万人次,旅游业收入也不断增长,年均总收入达到870万元,客源市场逐步由以兰州、白银为主向周边县区扩展。旅游规模接待点由2003年的6、7家最高增长到2006年的39家,农家乐接待点近百个。2005、06年什川镇经营户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875、855万元。可以看出,在当地基层政府的正确引导下,什川镇乡村旅游项目在不断丰富,总收入也在逐年增加,总体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
1.1.2该模式在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梨花会”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调查表明:该乡村社区旅游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大规模扩张,低水平发展”的状态,缺乏特色、乡村氛围商业化与环境污染等。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由于农户、经营者和基层管理部门利益不同,政府的行为往往得不到理解,一些管制措施还得到经营者的排斥,甚至抵制,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日渐显露。
1.2修建上车村民俗文化街――政府规划行为
2005年,什川镇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开始组织专业人员规划什川镇上车村民俗文化街,政府部门旨在通过修建民俗文化街完善什川镇当地旅游的多样性,协调性,民俗文化街的修建队什川镇旅游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它表现在:①有利于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承,对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具有积极作用。②有利于当地政府部门针对旅游发展招商引资,建设旅游型小城镇。③有利于发展特色农业产品的多样性,形成规模化产业链。政府部门这一举措对改变农民农业单一化增收模式有积极促进作用,其目的最终是为了建设新农村,发展新经济,最终促进农民增收。④丰富新农村建设内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7年上半年,上车村民俗文化街开始按照规划修建,当地村民和经营者对该项目的理解度如何呢?
从表1中不难看出,大部分人还是支持民俗文化街的修建,有28%的人表现出不满和抱怨。调查表明,表示出不理解的这部分人,主要分布在修建区附近,抱怨的原因主要是要整改自家房屋,或施工影响自己生活和正常经营。这其中,政府部门对着眼于大局,促进当地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宣传工作不足也是主要原因。支持的理由主要有两个:①增加旅游项目,可以招揽更多的游客,更好地带动经营者的增加经济收入。②文化街的修建不会很深程度的影响其生活状况,反而美化了生活环境。
基于农户与经营者关注自身的和眼前的经济利益的基本心态和行为,政府一定要加强对当地人民发展旅游过程中的宣传教育和组织领导工作。
1.3征收乡村旅游景区停车费--政府的利益的再分配行为
什川镇几年来的乡村旅游发展,基层政府为此投入巨大。最初的投入纯属“政绩资本”的注入,是扶持性和诱发性投资,政府并未索取经济回报。但随着投入的增加,乡村旅游业迅速发展,农户和经营者收入逐年增长,旅游业的经济回报开始凸显。同时,随着兰州周边乡村旅游多元发展的竞争格局出现,什川镇政府面临可持续乡村旅游发展的再投入压力也不断增大,旅游业经济利益在不同主体中的再分配问题浮出水面。2007年新的旅游旺季到来之时,什川镇政府通过统一的收费站,利用收取停车费的办法(20座以上每辆20元、10座以下每辆5元),来切得乡村旅游经济的一块蛋糕。
1.3.1有利方面:合理利用征收费用,用于景区各方面建设。①基础设施的建设。据调查,什川镇每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超过一百万。同时,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也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去解决;②什川周边的道路维护。经过对当地游客的调查,游客反映较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周边地区到目的地的道路问题,这方面的资金投入,是政府发展旅游的长远之举。③保护古梨树。“华夏第一古梨园”的乡村生态资源特色是什川发展旅游的资源依托。什川镇树龄超过三百年以上的古梨树达到近10 000棵,古梨树的保护和当地空气质量的治理是当地旅游发展的基本保障。如果什川乡村旅游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那代价一定是惨痛的。但随着什川旅游发展,游客数量在不断增长,(如表三),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资源掠夺使用问题也越来越多。征收停车费费的行为一方面限制了游客的数量,缓解了环境承载的压力,使脆弱的生态环境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另一方面,增加了古梨树保护的费用,这也是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的长远之计。
1.3.2存在的问题:旅游经营主体和游客的认同度低(见表2),造成了游客锐减,引起了经营户的强烈反对。
调查表明:①非旅游经营农户多为对这一政府举措报无所谓态度,说明政府这一举措并没有深层次的影响到他们眼前的生活状况。②旅游经营者对政府这一行为坚持反对态度,原因很简单,政府部门征收停车费影响了客源,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游客数量,另外,大部分经营者认为他们要赚的钱,被政府部门“赚”去了。
对于征收停车费的问题,如何才能实现政府和当地旅游经营者的利益共享,互动共赢,是当地政府必须要面对的难题,也是什川乡村旅游发展的一定要解决的问题。
2 基于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府基本作为
以上调查资料显示: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引导、扶持和管制是极为重要的,但如何扶持和管制,如何兼顾乡村旅游各主体的利益,政府的作为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规模、速度和可持续性。所以,政府部门应该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高度,明确自身在旅游发展活动中的行政作为,为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做好裁判员和服务员。
2.1提高对发展乡村旅游价值的再认识,切实加强组织引导工作
政府部门应该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要意义和作用的认识。要明确自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紧紧围绕如何把发展旅游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切实加强乡村旅游发展的组织引导,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来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新农村建设。
2.2对当地乡村旅游进行精心规划
制定规划是发展乡村旅游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工作,规划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近期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以及未来和长远目标的实现,因此,政府主管旅游部门必须聘请资质部门做好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完善乡村旅游要素配置,满足旅游市场需求。
2.3打造乡村旅游吸引力
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是吸引。因此打造有生命力的乡村旅游吸引物是政府主导和引导的重点工作。首先要建立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配套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其次要注重突出乡村自然景观的优势,用独特的田园风光、山水景观等乡村生态旅游吸引物来满足游客审美、休闲的需求。第三,应该挖掘乡村的传统文化优势,包装具有特色的传统乡土工艺技术,展示现代农业的科技水平,使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历史知识、农业知识、现代科技知识,满足精神享受的需求。将地方的风情、习俗、建筑、服饰、饮食、歌舞乃至旅游活动的设计等方面组合在一起,满足游客感受、参与和体验的要求,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2.4加强对旅游从业者的培训工作
加快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需要加强旅游“硬件”设施的建设,也需要不断提升旅游“软件”服务的质量。要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卫生状况和接待能力等多个方面规范农户家庭的接待服务标准,并加强评审检查工作。要加强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服务人员的能力培训工作,同时要十分重视对村民的文化教育和文明素质的提高的培训和培养,增强村民的文明意识和开放意识,培养文明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营造文明、和谐、有序的旅游环境。
2.5加强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工作
由于乡村旅游刚刚兴起,知名度还不够高,宣传促销也多为自发和分散的行为,因此,需要政府部门主导的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工作。政府应根据客源市场和旅游活动的变化情况,特别是结合“假日旅游”的规律和特点,找准目标市场,有组织有重点地进行宣传促销;要充分借助媒体、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种影视制作等传播途径,营造“口碑效应”,加大宣传促销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2.6创新当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手段
政府部门要深入研究乡村的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不断创新保护和开发并重的管理措施。通过加强自然村、农居、房前屋后的绿化和美化,加强卫生和保洁的各项工作,对已经遭到损坏的自然环境要进行恢复和治理力度,努力营造优美的自然景色和田园风光;要积极借鉴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成功经验,尽快培育一批不同资源特色、不同类型、广受游客欢迎的乡村旅游示范点,积极探索适应各地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旅游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该研究系高亚芳主持的西北师范大学三期知识创新工程《基于新农村建设的甘肃乡村旅游开发创新研究》和阮金鹏主持的2006年西北师范大学大学生科研资助金目之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模式开发探讨[J],旅游学刊,2004(4),33-37.
[2]林峰,旅游运营方略[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3.
关键词:乡村旅游;区域经济;开发
一、乡村旅游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促进农村居民多元化经营,增加农民及财政收入。乡村旅游依托的资源主要是当地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而这些资源都与农村居民有着密切的联系。要进行乡村旅游活动,必然少不了旅游的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所以,由旅游“六要素”所带动的相关服务与产品也必然得到发展。农村居民可以将一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经营性资产,为游客及其他经济活动提供服务与物质需求,同时也使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和农村劳动力得到增收,农民自身的收入增加的同时也相应促进了当地财政收入。
(二)乡村旅游能有效促进第一、二、三产业升级。今年中央一号首次提及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而乡村旅游无疑是最好的融合器,第一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直接增加了农产品的需求量,催生了休闲农业的全面繁荣;第二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可以带动旅游用品、旅游商品和房车等大型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第三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能拉动文化、信息、金融、商业、运输等服务业发展。
(三)乡村旅游能提高农村就业率。农村人口的就业一直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问题。乡村旅游依托于乡村的生态环境、农产品供给及农村产业链结构上,可为区域提供多样化的就业岗位,解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另外,向乡村旅游产业转移的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通常会比单一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获得的收入更多。因为农民在参与经营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也能够获利。
(四)乡村旅游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区域的经济发
展。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促进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房屋、道路、桥梁等,而这类基础设施一般具有公共性,它们的改善也意味着投资环境改善,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后,农村区域内更易获得投资,投资又将吸引消费,再配合各种措施宣传,提高景点(区)知名度,如此乡村旅游可以创建一个良性循环的经济圈。
(五)乡村旅游促进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发展。乡村旅游中的文化资源指的是独特的乡村文化,包括地方性的历史文物古迹、特色村落、丰富的民俗活动,传统的手工艺术以及具有当地传统特色的文化产品等。文化资源属于乡村旅游中的特色资源,相对来说,文化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比较持久,文化产品的附加值较高。乡村文化资源被开发后,可以为外界打开一个了解当地民俗民风的窗口,借助这些文化资源,乡村区域的知名度得以提升,能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消极作用
(一)扩大区域内居民的贫富差距。乡村旅游的发展会改变农村区域原有的经济结构,即原有的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将受到旅游业的冲击。由于旅游业对从业者有一定的素质要求,基于区域内居民素质和能力不同,使得区域内居民旅游业获得的收入差异很大,这势必扩大他们之间的收入差距,甚至引发的较大的贫富分化,这将引起部分居民对乡村旅游的不满,使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受到影响,进一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增加区域经济的风险。乡村旅游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区域内居民解决不了,将会交给外来投资者来经营。外来投资者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回收投资,获得利润,大肆修建别墅、餐馆、旅舍等设施,许多农村用地被占用和毁坏,这可能会造成传统产业的消失,使那些依赖于传统产业的农村居民面临失业的危机。
(三)社会成本上升。乡村旅游者相对乡村居民而言,消费水平较高,他们在乡村的消费会占用相应的资源,从而导致供给的减少,这样会使得当地消费品和服务价格上涨,从而使得区域内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另一方面,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通常只有一部分居民能从旅游开发中获得实惠,而大多数人都会感到发展旅游带来的社会成本上升,社会成本的上升又会导致在区域内的其他投资需要更大的支出,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乡村旅游开发的原则
(一)政府引导、扶持原则。政府部门应引导乡村区域居民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对于不具备旅游潜质区域内居民的开发热情,政府部门需要进行积极的协调,以避免他们不理智行为所带来的损害;而对于具备乡村旅游开发条件的区域,则要积极鼓励当地居民进行有效开发,并参与到旅游经营活动中去。
政府还应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扶持。主要包括四点:第一,由政府出资对乡村区域内居民进行培训,使他们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术,增强其经营乡村旅游的能力;第二,对无力投资旅游设施建设的居民,政府部门需要对其提供信贷支持,相对来说,低息或贴息小额项目抵押贷款是比较合适的;第三,对刚起步阶段的乡村旅游经营者,政府应考虑税费方面的优惠;第四,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改善乡村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包括:水、电、道路、桥梁等,为旅游开发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区域内居民广泛参与的原则。区域内居民广泛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中,不仅可为当地带来更多经济效益,还有利于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参与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直接参指直接为游客提供服务,如接待服务服务、餐饮服务等;间接参与指参与与和旅游有关联的产业活动,如养殖业、食品加工、纪念品生产等。
(三)利益分配公平原则。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只有一部分乡村居民参与其中,而没有参与的居民也要承担社会成本的上升及旅客的打扰,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发展乡村旅游应该使当地乡村区域居民普遍受益,尤其是区域中的贫困人口获益,才能体现公平,才能激励当地居民自觉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所以,公平分配旅游收益不仅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所必须的条件。
(四)乡村性及可持续发展原则。乡村旅游开发的乡村性原则要求乡村旅游地的旅游产品保持和体现乡村性特色,住宿产品和餐饮产品都要求具有当地乡村风味,其他旅游产品要求有广泛的参与性,使游客能够深入到乡村居民之中,体验真实的乡村生活。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在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过程中,要确保旅游资源能够不受损害或受到尽可能少的损害,以使旅游资源能够永续利用。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和依托,只有确保旅游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结语:乡村旅游作为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最有效手段已毋庸置疑,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乡村旅游对经济的反作用影响,只有坚持正确的开发原则,乡村旅游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作用才能越积极、越健康。
参考文献:
[关键词]乡村旅游 村民参与 村民利益
一、问题提出
自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乡村旅游开始蓬勃向前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不少乡村社区通过发展旅游,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小康道路。正如许多农民所说,“节日农村游,游客得享受,农民得增收”。中国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成为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的一个亮点。中国的乡村旅游取得了很多成绩,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而其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便是乡村旅游地的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如村民之间、村民与当地政府之间、村民与外来投资者之间)的矛盾,甚至出现对立情况,有的还引发激烈的冲突。乡村旅游开发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固然是由多方面因素所决定的,但旅游开发模式不能适应当地情况,不能照顾到乡村旅游地的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甚至剥夺了他们表达自己利益的权利和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权利,这必然会引起他们的不满和强烈反对,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就在所难免了。根据国内外乡村旅游投资开发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乡村旅游投资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必须牢固坚持“村民参与”的原则。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村民参与的原因分析
从旅游活动内容层面看。目前,乡村旅游尚无统一认可的概念。一般认为,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进行休憩、观光、体验及学习等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乡村独特的田园生态风光和人文景观;二是各种农事劳动,即与农、林、牧、副、渔各产业相结合的一些参与性强的劳作体验活动;三是乡村特有的一些民俗和风土人情。或者形象称之为“观农家景,吃农家饭、住农家房、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物”。从上述乡村旅游的内容和特征可以看出,在游客进行的乡村旅游活动中,有诸多环节离不开村民的参与。
从法律法规层面看。乡村旅游是属于村民自治范畴:首先,乡村旅游赖以维系的物质基础土地,以及附着在土地上的乡村自然风光、乡村环境,属于乡村集体所有。宪法第10条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发展乡村旅游,势必利用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资源以及附着在土地资源上的乡村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乡村环境,而这无疑会涉及村民的诸多利益,不论何种投资主体开发经营,都必须充分照顾村民的利益;其次,乡村旅游赖以维系的文化基础乡村人文遗迹、民俗风情,无疑是乡村居民世代传承的精神财富,对其进行旅游开发,更需要乡村居民的主动参与,积极配合,而不能不顾村民意愿,由政府大包大揽或者由公司和个人等其他投资主体单纯为了盈利而恣意开发; 最后,乡村旅游赖以维系的现实基础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事关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更是属于村民自治范畴,对其进行旅游开发,无疑更需发挥当地村民的主体作用,由乡村社区主导进行。因此,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利用乡村资源进行旅游投资开发,是属于村民自治范畴,理应由当地村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由村民“主导”其事,各级政府和各类公司或个人只能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实施科学开发经营。
从旅游资源永续利用层面看。目前已经达成共识的是,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奉行原生态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社会效益第一,经济利益第二,坚决捍卫自然生态环境,高度重视对当地最优质、最稀缺的文化资源的典藏,追求自然、经济与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以当地的旅游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条件为凭借,这些旅游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有的是当地人民世世代代建设创造下来的,如古建筑、古工程等;有的则是当地居民祖祖辈辈守护下来的,如自然生态环境,森林景观等;而文化旅游资源更是经过当地居民世代传承、发展下来的,并由当代人承载着这些传统文化。当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活动之中,并从中获取经济收入,旅游收入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来源;而旅游的发展是依托乡村社区中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和美丽宜人的生态环境。村民自然明白当地资源环境与旅游持续健康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资源环境是发展旅游的最重要资产,保护它们,就是保护自己经济的命脉。所以,一旦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活动之中,他们就会自觉地保护当地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也会积极地传承和弘扬有特色的民族文化。
从旅游软环境层面看。村民参与旅游经营服务活动也有利于形成对待旅游的正面和积极的态度。当地原著居民态度是乡村旅游地重要的软环境,旅游目的地或旅游景区景点居民之所以支持和欢迎发展旅游,是因为他们对发展旅游有较好的利益预期。如果发展旅游后,他们不能参与到旅游经营活动中,也不能从旅游发展中获利,则会严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他们的态度会从正面转向负面,对旅游表现出冷漠和反感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将大大降低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使旅游地获得不好的口碑。村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经营服务活动,能使之获得旅游带来的利益,感受到发展旅游所带来的快乐,他们对待旅游的态度无疑是正面的。当村民对待旅游持正面和积极的态度时,他们对待游客充满热情,愿意与游客进行交流,游客的旅游活动会与村民有着广泛的交流,游客遇到什么问题也易于得到旅游地村民的帮助。旅游体验质量高,会给游客留下美好的印象,也会给旅游地带来良好的口碑。而村民也会从与旅游者的沟通交流中获得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信息、新的思维,有助于开阔眼界,提高素质,从而增强建设自己家园的动力和能力。
三、乡村旅游发展中村民参与模式
对于村民参与以何种方式参与乡村旅游的投资开发与经营,则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而定。表1总结了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村民参与的几种模式。由表可知,在各种乡村旅游投资开发模式中,都必须有村民的参与。如果按照是否直接参加旅游服务或管理活动,乡民参与旅游活动的类型有两种,即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直接参与是参与到直接为游客提供服务和管理的工作之中,如接待住宿服务、餐饮服务、向游客出售旅游纪念品和其他旅游商品、旅游景区管理和维护、景区内旅游交通服务等。村民可以是自己经营旅游服务(如开办家庭旅馆、向游客出售旅游商品)的形式从事直接参与旅游活动,也可以是在当地的集体、合资、个体旅游企业内从事有关的旅游服务或管理活动。间接参与则是不直接参与面向旅游者的服务等活动,而是参与到与旅游有关联的产业中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些产业包括乡村旅游地的种养业和轻工业,涉及到乡村中的耕作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食品加工、旅游纪念品生产、家具生产等多个方面。
表1 乡村旅游中村民参与模式
因此,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当地乡村社区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选择合适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为乡村旅游地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充分表达利益诉求的机会,构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交流对话和协商的机制,使各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村民都能平等地参与到旅游开发经营之中,公平地分享乡村旅游开发带来的收益,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才能够真正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邵琪伟: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j],《求是》2007(1)
[2]冯红英:乡村旅游中乡村资产的构成、作用与保护[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7(3)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对策;荔波。
20 世纪80 年代,我国乡村旅游开始起步以来,经历了30 多年的发展历程。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以其参与形式的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旅游效益的综合性,尤其是能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和统筹城乡发展而受到各地政府和百姓的普遍欢迎。它是在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等常规旅游基础上的提高,是对传统常规旅游形式的一种发展和深化,是将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旅游类型。乡村旅游因其广阔的市场前景,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已经成为推动城乡和谐建设、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1-3]。
1.荔波乡村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乡村旅游以自然生态、农耕景象、农民生活、农家习俗、民族特色吸引于人。荔波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民族文化资源底蕴深厚,交通较便利,政府政策良好。近几年来,特别是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荔波旅游以来,我县依托绚丽多姿的自然生态和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以“品农家菜、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初步形成了自然生态游、水上娱乐游和文化休闲游。据旅游部门统计,目前全县农家乐有100 多家,床位800 多张,直接从业人员1000 多人,间接从业者1 万余人。
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整体规划。
在荔波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基本上是自发组织,规划意识淡薄,各自为阵,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2 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较差。
乡村卫生观念落后,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都比较差;对乡村旅游突发事件的安全应急系统保障还不够完善, 缺少必要的消防设施和医疗设施。
3娱乐模式缺少特色。
大多数都是简单的吃喝形式,比如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打打牌、钓钓鱼、吃吃饭,项目较为单调,缺乏新意,民族娱乐文化不完善。
4 各种管理人才落后。
乡村旅游景点设施基本上都是村民自己建设管理,缺乏专业的策划、管理经营、营销、规划设计等方面的人才,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管理不规范。
5 宣传力度滞后。
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上不够,宣传策略缺乏重点突出,宣传手段没能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互联网等现代传媒。
3.发展对策。
1 政府主导,政策支持。
乡村旅游的发展,当地政府应该要起主导作用,要有明确的思路和具体设施,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软硬环境需要加强建设。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持续全面进步的战略范畴。
2 找准发展定位,围绕市场发展需求。
应利用自己的资源打造具有荔波特色的模式,发展一些游客感兴趣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植物园、森林游乐园、渔场、采摘、垂钓、民族特色文化等旅游产品。
3 科学合理制定规划。
乡村旅游必须要进行科学规划和精心指导。既要鼓励发展、又要控制总量,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科学性,要全面分析当地的特色、优势和不足,综合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各区域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4 加强人才的培训。
政府应组织相关管理者到外地学习成功的经验,引进专业的人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对服务人员的旅游知识服务、本地风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等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促进农村旅游人才的培养。
5 强化宣传推广。
要进一步加强旅游宣传力度, 建立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联合宣传机制。通过制定合作优惠政策,实现与旅行社的联姻,促进旅游景区和企业之间的交流,针对性地拓展客源市场,实现游客结构的合理化。
7 建立农户参与机制。
乡村旅游的主体是农民,动力在农民。只有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依靠农民的智慧,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才能是乡村旅游真正发展起来,这是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根本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国文。关于乡村旅游发展之思考[J].内蒙古水利,2011(4)179-180 高优仙,刘文静,唐玲娣等。对农家乐的理性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9):302.
肖亚波。景区旅游安全问题的思考[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7):13.
张瑞,杨涟,何磊等。云南省宾川县寺前村农家乐发展研究[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7):17.
杜兴翠。茂兰保护区生态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483-18485.
于艳萍,王西峰,麻应大。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森林旅游活动反思[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16-18.
>> 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河南省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南省农村客运场站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河南省金融业发展问题研究 探讨河南省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南省投资担保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风险与对策 福建省金融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河南省金融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河南省纺织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从金融业增加值角度看海南省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金融业发展现状研究 河南金融业发展中的问题与战略重点 河南省金融业集聚现状及问题研究 浅析河南省金融业现阶段的弱点和发展重点 河南安阳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南省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江苏省金融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河南省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骆波.河南省金融业发展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06).
[4]何海霞.河南区域金融结构特征的统计描述[J].科技和产业,2012,(04).
[5]张永波,程晓娟.河南省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的金融协同发展问题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04).
[6]李雅丽.河南金融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01).
[7]王呈祥.论组建中原发展银行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作用. http:///city/2012-12/28/c_124163348.htm2012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