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8篇

时间:2024-01-29 15:34:1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

篇1

(一)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搞好高标准农田规划,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地块因地制宜、科学编制。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思路,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重点落实好节水增粮行动项目、落实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稍加整治)项目,重点建设102沿线两侧乡镇。到2020年,全市每个乡(镇)至少打造一片20公顷以上高标准农田,102沿线乡镇打造万顷高标准农田。全市高标准农田达到300万亩。

(二)加强黑土地保护。一是合理利用有机肥资源增肥。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有机肥资源,重点推广机械粉粹还田、覆盖还田和秸秆堆沤还田等技术。同时鼓励农民利用畜禽粪便积造和使用有机肥。二是应用新技术节肥。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缓释肥料、水溶肥、生物有机肥等新型肥料,推进病虫害防治和绿色防控,实施化肥、农药减量施用。三是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有效推广玉米宽窄行等保护性耕作技术,逐步扩大种植面积,实现乡(镇)整体推进。

二、着力提高物质装备水平

(一)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着力推进农机装备和作业能力快速提升。到202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25万千瓦,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以上,争取在全省率先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

(二)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入,加强灌区防汛抗旱能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推进智能农业高端信息平台项目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快构建监测预警、应变防灾、灾后恢复等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好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增强灾害预警预防能力。加强种子、饲草料等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调运条件建设,推广相应的生产技术和防灾减灾措施,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能力。

(四)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十三五”期间重点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为广大农民提供专业的信息服务平台。一是建立“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中心;二是开展手机客户端应用;三是建设农业物联网。抓好3个基站,逐步在全市铺开。

(五)设立现代农业发展基金。市财政决定每年拿出1000万元作为现代农业发展基金,用于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农业防灾减灾应急储备,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三、着力提高农业技术应用水平

(一)打造玉米种子硅谷。“十三五”时期,发挥公主岭市特有的玉米种子资源优势,打造玉米种子硅谷,促进玉米种子科技研发,推动玉米种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一是建立种子产业园。规模达到100公顷以上,引进大的种业集团10户以上,科研院所5个以上。二是引进和选育100个左右新品种(系)。其中成为主导品种的20个以上,具有良好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达到5个。三是建成千亩优良品种展示中心。打造3~4户注册资金1亿元,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集团。建成2户以上玉米育种工程中心。四是建设吉林航天育种工程研究中心。到2020年,建成现代农业装备博览园,建设生物育种研究中心和博士工作站。五是建立职责明确、设施先进、监管有力的种子管理体系。

(二)加强各类试验示范项目推广应用。一是开展粮食高产攻关田示范。在每个乡(镇)落实一块10公顷以上亩产吨粮的高产攻关田,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田间指导,推广高产技术。二是落实中墨高产栽培模式试验任务。利用墨西哥先进技术和设备,采取全程机械化作业,逐步扩大试验面积,促进粮食增产。三是建设千亩玉米良种展示基地。建立新品种展示区,面积100亩,展示国内各大种业玉米新品种300个。科研育种区,面积100亩,种植自交系1万份以上。科研鉴定区,面积300亩,种植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丰田种业、利禾种业、登海种业、敦煌种业等科研院校和知名种业玉米新组合3万份以上。新技术新模式实验区,面积500亩,进行玉米直收脱粒实验,应用大垄双行免耕、一垄双行、穴播等技术。

篇2

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是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西平:高标准粮田建设越来越好

来到西平县的麦田里,会发现田野里竖着一块块白底红字的牌子,标注着麦种名称、管理方法;在粮田一角的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中,风向、湿度、光照度等监测仪各司其职;开阔地上的高清彩色大屏幕,及时更新的农情信息一目了然;大田里行走的专家,间或停下用仪器监测小麦生长情况。

据当地技术人员介绍,这套系统叫作小麦苗情数字化远程监控系统。简言之,就是利用安装在大田里的摄像头,将大田实景实时传送到平台,并自行建立起数据库。无论专家身在何处,只要登录物联网平台,进入系统,就能清晰地“看”到大田,“对症下药”了。

据了解,西平县今后将加大投入该系统,尽早让西平县全县高标准粮田都“上网”。另外,当地将更新一批大马力农机,将高标准粮田集中连片并打算购买无人机飞防病虫害,再试购几台无人驾驶的收割机、播种机,西平县的高标准粮田建设将越来越好。

商水:千百里外监测小麦

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大型收割机轰鸣前行……想目睹这喜人的中原丰收景象,你不必置身田间地头,只需轻点鼠标,或者点击联网的智能手机,就能在屏幕上看到千百里之外一幕幕实时画面。

该系统不仅能对麦收情况“直播”,农田里的温度、湿度、墒情等数据也能实现远程监测,物联网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正给广袤农田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助力中原农业实现新的腾飞。

这是河南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正在建立的作物生长远程感知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在农田里设置各种感知终端,装配摄像头,可实现对农田作物的远程实时监控。2014年,河南省农科院就在商水县舒庄乡的高标准粮田里设立了一处监控点。

一个摄像头就可以监控农田的情况,离得较近的农田,拉近镜头,成熟的麦穗清晰可见。远在千里之外打工的舒庄乡百姓,只要在电脑或手机上下载相关软件,家乡农田里的麦收情况可随时查看。

邓州:“智慧大棚”果儿甜

智能监控种地,触屏配方施肥,地下管网机电化……眼下,在邓州湍河街道“智慧大棚”控制室里,一系列先进科学技术正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从“望天收”到种“智慧地”,邓州农民也越来越多地尝到了科学技术带来的甜头。

篇3

过去一年来,我们实现了――

规划落地。制订2016年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实施意见,督导14个县制定本地《规划》和5年任务清单,打造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重点培育发展5至8个标志性典型。

督导落实。组织14个重点县与省政府签订2016年率先工作责任状,制定下发《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督查指导工作方案》《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14个县(市、区)考核办法》等政策文件,督促各地抓好落实。

建设高标准农田。将33亿元涉农资金集中投向高标准农田建设,全省项目开工建设面积64.57万亩,已下达项目资金约20.58亿元。

一言以蔽之,总体上项目建设进展良好,主体工程大部分完工。

“从全国看,吉林处于实F农业现代化的第一方队,要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争当农业现代化排头兵。”一年前,在我省考察时提出了殷切期望。

2016年春,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提出的“建设三大体系”指示要求,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现代化,扎实做好农业农村工作。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使命是光荣的,同时,压力也是巨大的。特别是白山松水间这片“疲惫”的黑土地,更是难堪重任――

农田灌排基础设施薄弱。全省8个大型灌区有40%的工程不配套或老化破损。125个万亩以上中型灌区有近80%的建设任务无法完成。6处大型泵站无法全部完成更新改造建设任务。全省54片重点涝区,通过验收达到10年一遇治涝标准的只有1片。中西部旱区仅有23.1万眼机电井和部分喷滴灌设备。我省仅有1161万亩旱田耕地具备作物生育期全程灌溉能力,占旱田耕地面积的15.9%,旱区农业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黑土地退化现象比较严重。一是黑土层变薄。据监测资料表明,我省黑土区每年流失表层土壤平均为0.3~0.7厘米。二是土壤养分失衡,有机质数量和质量下降。三是土壤生物学特征退化。土壤微生物的总量减少,原有土壤的微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土壤持续供肥能力下降,作物病害发生频率提高。四是黑土生产功能退化。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环境变坏,土壤对养分的转化和调控能力下降;土壤结构和土体构型的恶化,对水分的贮藏和调节能力降低,加重了干旱的危害。五是西部风沙、盐碱、渍涝等中低产田仍有3500万亩,数量大,单产低,严重制约粮食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农田配套设施不完备。田间道路不配套,机耕道“窄、差、无”、农机“下地难”问题突出。部分现有机耕道建设设计不规范、标准不高、养护跟不上、损毁严重,难以满足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农机作业的需要。全省1/3以上农田机耕道需修缮或重建。农田输配电设施建设滞后,农田灌溉排涝成本高、效率低。农田防护林网体系仍不完善,存在树种单一、林网残缺、结构简单等问题,整体防护效能不高。

资金渠道分散且建设标准不统一。长期以来,我省农田建设由各部门分别编制规划,分头组织实施,缺乏统一的指导性规划和规范的建设标准,造成项目安排衔接困难,建设标准参差不齐,难以统一考核评价。同时,由于建设资金渠道分散,形不成合力,造成许多项目建设标准偏低,多数农田建设项目难以同步实施土壤改良、地力培肥、耕作节水技术等措施,工程建设效益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工程管护长效机制未建立。农田建设中“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较为普遍,田间工程设施产权不清晰,耕地质量监测和管理手段薄弱,建后管护责任和措施不到位,管护资金不落实等问题突出。有的项目竣工移交后设备和设施损毁,得不到及时、有效修复;有的项目建成后没有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对已建成农田的用途和效益统计监测工作不到位。

面对诸多问题,怎么办?

出路:在“五个原则”引领下,以“五个集中”的模式,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

走进敦化市沙河沿镇和青沟子乡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虽然工程尚未完工,但路、渠、桥、涵、井配套齐全,实现了“田成方,路相通”。此外,还新建了晒场、库房及物联网信息中心。用项目负责人的话说,就是着力完善水利设施配套,着力加强道路设施建设,着力打造高产稳产农田,着力巩固生态环境建设,同时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工程配套。而这正是他们认真实施省里确定的“五个原则”取得的结果。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确定之后,如何提高黑土地的承载能力,是实现既定目标的关键。副省长隋忠诚带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精心调研、反复探讨,针对我省农田建设的现状,总结多年来农田建设的经验教训,最终确定了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的“五个原则”。

――突出率先,合理布局。综合考虑区域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粮食生产基础,以长春市及其他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重点,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在资金投入和项目安排上实行“五个集中”原则,即向长春市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集中、向水田(旱改水)集中、向土地流转连片地块集中、部门资金向同一区域集中、“十三五”规划资金向前两年集中。

――整体推进,集中连片。实现土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农艺农机技术先进适用,使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相适应。坚持按灌区、流域和区域整体规划,采取分年实施,集中投入、连片治理、整体推进的建设方式,确保“建一片,成一片”。

――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水土流失,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发挥农田在生产、生态、景观方面的综合功能,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相协调。

――政府主导,广泛参与。调动和发挥地方县市政府项目建设积极性,积极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参与;鼓励和引导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积极筹资投劳;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

――部门联动,合力推进。明确部门职责,建立部门协调机制,促进信息共享。以县市为单元,编制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分工,落实技术标准,规范验收程序,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各类项目建设按标准化要求建成后要及时确权登记,健全管护机制,强化信息管理,确保工程规范、良性运行,长久发挥效益。

虽然秋实的美景已随风远去,但永吉万昌现代农业先导区那1万亩规模化高标准水田仍然展现在我们面前。据介绍,这里的水稻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信息化。坐在信息中心,就可以全程、全方位地掌控水稻的生L情况、土壤的温度、湿度等。如果不是统筹整合了方方面面的农业资金,建设这样先进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简直不敢想象。

过去多头投入造成资金分散、配套困难、管理缺失,结果事倍功半。在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必须出新招,那就是引导各类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统筹使用和规模投入,做到“多条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整合落实中,主要体现在“五个集中”上――

向长春市各县(市)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集中。2016年,省发改委千亿斤粮食工程计划投资10亿元,投入14个县高标准农田建设6.22亿元,占总投资的62%;省国土厅土地整治项目计划投资20亿元,投入14个县高标准农田建设9.30亿元,占总投资的46.5%;省农发办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计划投资12亿元,投入14个县高标准农田建设9.22亿元,占总投资的76.7%;省水利厅投入农业水利建设资金10.15亿元,投入14个县资金4.87亿元(不含灌区改造),占总投资的48%。

向水田(旱改水)集中。经过项目整合协调,2016年14个县市集中建设水田96.55万亩,集中打造6大片区,占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的55%。一是榆树市东北部、南部以及黑林镇、保寿镇、新立镇、环城乡的3个高标准水田示范区共30万亩。二是永吉县万昌先导区高标准水田示范区12万亩。三是前郭县高标准水田示范区,主要集中在红旗农场、红光农场高标准水田片区8万亩。四是德惠市岔路口镇、朝阳乡高标准水田片区10万亩。五是梅河口市高标准水田示范区,主要集中在红梅镇、中和镇高标准水田区7.48万亩。六是九台市高标准水田示范区,集中在其塔木镇和上河湾镇水田大方,建设面积6.6万亩。

向集中连片耕地集中。这次高标准农田项目集中整合落实到集中连片地块,最小的片区不低于1万亩(667公顷),大的片区在10万亩以上,低于万亩的项目不作安排。

部门资金向同一片区集中。各个县(市、区)按照统一片区、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验收、集中实施的要求,将各部门资金项目落实到同一片区、同一地块,各部门共同实施、共同推进。

篇4

郑州市先行先试,积极适应新常态,探索发展都市生态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展提升农业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步伐。

在主导产业培育上,郑州市突出区域集中布局,围绕优质良种、绿色蔬菜、现代渔业、花卉、大枣、石榴、草莓、休闲观光和山地特色农业等主导产业,在全市规划建设10个面积在3万亩以上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依托沿黄渔业、林果、花卉、休闲观光等示范区,规划建设生态景观农业公园、黄河湿地生态露营公园等多个生态农业主题公园,打造100公里长的沿黄都市生态农业产业带。在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推广应用滴灌、喷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启动建设农业投入品追溯系统、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和农田资源智能监测站,大面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

在具体项目摆布上,按照“基地园区化、园区景观化、田园生态化”的建设理念,规划建设100个1000亩到2000亩的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100家休闲农庄(园),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把休闲农业纳入全市旅游规划布局,打造滨河风光览胜游、果岭山水体验游、天地之中养生游、慢享生活休闲游、田园风情观光游等5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开发农业全产业链体验游,初步形成三全、思念食品加工体验游,大枣、石榴风情游,黄河鲤鱼、雁鸣湖大闸蟹美食游,生态农业园区采摘休闲游,乡村民俗度假游。

安阳:全面规划建设高标准粮田

安阳是农业部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国家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耕地面积415.4万亩,规划到2020年建成高标准粮田185万亩,支撑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50亿斤以上。

去年,安阳市高标准粮田建设遵循“六个高标准”的要求,按照“三统、三高、四整合,六良、八化、三超过”的工作目标,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85亿元,集中打造了广润坡10万亩示范区等“五大重点片区”,新建高标准粮田面积30.99万亩,完成全年计划任务30万亩的103%。高标准粮田规划区建成农技推广区域综合服务站14个,开展千名科技人员包千村活动,全面推广统一供种、精准施肥、统防统治等集成技术措施,高标准粮田建成区内良种覆盖率达100%,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100%,秸秆还田率达100%。今年,安阳计划整合资金3.86亿元,高效推进,高档次新建高标准粮田30万亩,进一步提升粮田基础设施水平,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增长。

鹤壁:全方位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快速发展

近年来,鹤壁市把信息化当作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全方位、多举措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管理、农业服务等方面的示范应用,推动了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有效融合。2013年,鹤壁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整体推进型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2014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

通过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鹤壁市规划建设了大田物联系统、设施农业智能物联系统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并在粮食生产、设施农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已初见成效。物联网的全方位、多领域示范应用,为传统农业的改造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南阳:多策并举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

南阳市注重培育做大龙头企业,提升集群聚集能力;拉长产业链条,提升集群发展层次;建设标准化基地,提升集群原料供给能力;推进科技创新,提升集群持续发展能力;开展对接服务,提升保障支持力度。去年,南阳市重点培育的20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实现销售收入579.99亿元,直接带动种植基地234.7万亩,畜禽养殖场(小区)175个,涉及62.58万农户,原料供给率70%以上,就地加工率90%以上。

今年,南阳市将完善联结机制,通过“龙头企业+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组织模式,做好20个重点集群与农产品生产原料基地的联合、合作,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着力培育壮大科尔沁肉牛、牧原生猪、赊店酒业有机粮食三大产业集群。

济源:改革创新求突破 务实重干促发展

去年,济源市按照全省农业工作会议提出的“培育壮大‘一个主体’,精心实施‘三大工程’,完善提高‘五个体系’”发展思路,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招商引资和项目引领带动,坚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稳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城、一廊、两带、四区、五大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273元,增长11%,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预计达73.6%,均位居全省前列。

今年,济源市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抓好粮食生产、现代农业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把实现粮食稳定发展、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生产方式转变“一稳两转”作为基本途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技支撑为引领、以依法护农为保障,全面发展生态、效益、智能、品牌、开放、安全“六型农业”,走技术先进、产品安全、规模适度、资源节约、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力争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篇5

关键词:粮食生产;问题;对策

引言

高淳地处江苏省南京南端,拥有先天的山湖资源,具有江南典型的生态特征。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区,曾被列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商品油基地。但随着多年的农业发展,由于粮食生产的整体效益提升不明显,高淳区农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调整,特别是粮食生产呈现了一些新变化。为此,通过分析高淳区粮食生产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粮食生产现状

1.1粮食面积逐年减少、单产稳中有升

高淳区“十五”以来(2001~2015年)平均粮食种植面积39.62万亩、亩产503.4kg、总产19.95万t,其中:水稻种植28.96万亩、亩产574.1kg、总产16.63万t。稻谷为高淳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总产占粮食总产量83%。2015年粮食种植面积为29.67万亩,亩产526kg,其中:水稻种植面积21.38万亩、亩产593kg,粮食单产包括水稻单产保持了稳中略升的态势,增产增效的基础得到有效夯实。

1.2规模化生产水平明显提升

自1981年农村实行起,粮食生产从村组集体生产转为一家一户生产。多年来,随着农村劳力逐步外出打工,农村责任田又逐渐向种田能手流转,演变成家庭承包户与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格局。据初步调查,目前高淳区种粮面积5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总户数182户,主要集中在东部丘陵山区的桠溪和东坝镇,规模经营面积5.9万亩,约占全区种粮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种粮大户110户、种粮家庭农场62户、种粮专业合作社6户、种粮农业企业4户。种粮经营规模主要集中在100~300亩,规模增效的示范作用逐步体现。

1.3农业基础设施有效改善

围绕农业生产制约因子,高淳区紧抓各级支农政策契机,大力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土地整治、耕地质量提升、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水稻生态补偿等项目建设,不断改善粮田基础设施条件,截止2016年全区建成高标准农田38.7万亩(部分已发展为水产养殖),全区高标准农田面积占比达到了63%,为节本增效实现粮食高产稳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4机械化生产水平逐步提高

近年来高淳区积极落实购机补贴政策,不断推进农机技术推广,强化农机技术人员培训,着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逐步提高机械化水平。2016年,全区购买各类农机具93台(套)。享受农机购置补贴的农户、农民合作组织达48个,享受补贴资金114.4万元。2016年全区机耕、机插、机防、机收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2%。特别是在粮食烘干项目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结合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积极实施,高淳区粮食烘干机具推广取得突破性进展,据统计,2016年全区新建粮食烘干中心11家,新增粮食烘干机具57台,同比增长93.4%,粮食烘干机具总保有量达到118台,经测算全区目前产地烘干能力已达43.7%,比2015年同比增长23.7%,烘干能力取得突破性提高,为粮食及时收仓减损增收及创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1.5农业科技服务成效逐步凸现

近年来,高淳区坚持强化农业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技示范推广力度和基层服务体系投入,大力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切实利用省农委农技耘APP及职业农民培训等平台,把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创业致富经验、市场信息、国家省市农业政策等及时送至农民手中,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达48%。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秸秆还田等高产创建技术得到有效示范。南粳46等优质稻米、小麦新品种得到有效推广,为粮食提质增效提供了技术保障。

2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减少

2001年高淳区粮食种植面积为42.35万亩,到2015年粮食种植为29.67万亩,2016年粮食种植面积只有28.25万亩,下降了14.1万亩,平均每年下降0.88万亩左右。一是由于粮食生产的整体效益偏低,加上农资、人工、机械等价格不断攀升,农民种田两季,不如外出务工一月,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二是近年来围绕结构调整发展高效产业,高淳区水产养殖、经济林果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不断“蚕食”粮食生产规模。

2.2耕地质量水平有待提升

由于高淳区圩区及水源较多、较为平整的山区田块大都发展为水产养殖,导致高淳区整体粮食高产农田比重下降。长期“重化肥、轻有机肥”,过去一段时期家庭承包户施肥结构不合理,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土壤肥力、有机质和土壤耕层厚度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高产农田的比重。

2.3规模经营风险不断加大

由于高淳区目前水产养殖等土地流转费用逐年攀升,导致目前粮食生产用地流转费用也水涨船高。目前,山区粮食生产土地流转成本一般700元/亩左右,有的1000元/亩(半山半圩与水产养殖区毗邻地区)以上,还有不断上升之势。种粮大户虽然通过规模化、机械化来降低成本实现利润的提高,但由于规模有限,品牌效应难以发挥,优质高价无法彰显,导致整体收益甚微。特别是目前实际粮食销售价往往达不到国家的收购保护价,加上不可控自然因素,多年的盈利可能会被一年的亏损扯平,如果粮价连续偏低,高淳区种粮户经营信心受损、效益风险也将进一步加大。

2.4基础设施配套瓶颈需政策突破

目前各级惠农政策不断加力,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如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对解决粮食生产制约因子建成高产稳产粮田、实现粮食安全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由于项目部分政策的限制,如国家高标准农田规定粮食面积需在50%以上,市级高标准农田规定粮食面积需在70%以上、且不可与国土的土地整治项目区重叠。根据高淳区目前产业现状,西部圩区高标准农田项目无法申报;东部丘陵山区由于高低落差较大、大量土方费用项目不予支持,造成这些区域基础设施改善进展缓慢,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考核的作用难以发挥。

2.5公共品牌建设需集中发力

由于受土地流转价格高、融资难度大、整体效益不高、自然风险大等因素的影响,高淳区粮食生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量还不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还有待提升。尽管高淳区有着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但粮食生产的生态优势、质量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的价格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表现为品牌不少,但影响力不够;家庭承包户直播现象还较为普遍,种植精细化管理规范生产还需提升。需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提升高淳区粮食的整体竞争力,实现粮食的可持续生产。

3对策

3.1着力加强对耕地质量的保护和提升力度,以提质增效促增收

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提升等项目。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减少农业耕作对土壤层的破坏。鼓励和引导种粮户采用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等土壤改良技术,固氮肥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平衡土壤养分。推进农机深松作业,通过耕作层深松耕,加深耕作层,改善耕地理化性状,增强耕地保水保肥能力。开展耕地质量级别评价与监测,控施化肥农药,减少不合理投入数量,加快耕地质量的提升,进而提升粮食生产的质量和产量,实现绿色可持续生产。

3.2着力加强对粮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以规模经营促增收

调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重点抓好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农场的培育和壮大,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适度规模经营,在粮食保险、信用借贷、土地流转、机械购买、资金奖励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对粮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帮助和扶持。政府要加大投入和补贴,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让粮价保持在合理水平,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粮食生产风险。鼓励和吸引更多的新型经营主体从事粮食生产,实现粮食规模生产和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3.3着力加强科技服务组织力度,以完善服务促增收

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稳粮增收、提质增效还必须靠提升科技服务来实现,要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要强化农技推广队伍建设,逐步完善农技推广队伍,防止农业人才队伍出现年龄断层,增强农技推广服务的连续性。进一步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把现代科技成果、新商业模式引入到粮食生产中,提高粮食生产科技进步贡献率。加强粮食科技服务创新,大力推广粮食绿色增产模式,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单产和质量,全力做好粮食生产科技服务工作,助推粮食生产。

3.4着力加强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以提升合力促增收

积极争取各级支农政策及资金支持,鼓励和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发力,围绕粮食生产基础设施配套,综合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提升、水利配套等项目,实现土地平整、设施配套、耕地质量提升、生产保障同步推进,避免出现水桶短板效应,导致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益得不到完全发挥。

3.5着力提高粮食品质,以打造品牌促增收

篇6

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以推进农业基本现代化总揽三农工作全局,以农民增收为目的,重点实施“三级同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水利现代化建设试点区”等工程,深化农村改革,全力推进我区农业现代化工作进程。

二、主要目标

2014年全区农业基本现代化综合得分力争达到82分以上,在全省涉农县市区中的排名再前进15位,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六大类21项指标中的:“乡镇或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比重”、“高标准农田比重”、“认定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占耕地、水面比重”、“持专业证书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8项指标提前实现目标值。

三、工作措施

1、以统筹协调、分类指导、重点突破为方法,有效推进现代化指标达标工作。对照现代化指标体系,在全面掌握我区各项指标建设实际进展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提升优势指标,确保高标准农田比重等8项指标提前完成,在扎实推进其他指标的同时,重点围绕4项有难度的指标分别采取针对性措施,在今年取得进展的基础上予以重点突破。一是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目标值为14.2亿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大机插秧面积、引导扶持发展农业现代服务业、开展农业加工企业的招商引资、落实各镇目标任务等措施,全年完成13.16亿元。二是高效设施农业(渔业)面积比重。目标值为21.2%,通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推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落实布局等措施,全年达到19.33%。三是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目标值为2.2:1,通过在西夏墅镇工业园区规划筹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引进深加工农业企业、培育扶持本区农业龙头企业等措施,全年实现1.6:1的目标。四是林木覆盖率。目标值为23%(市下达的目标值为18.5%),通过将年度造林任务按不同形式细化分解,并积极对上衔接争取开展第二次林业普查,使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16%以上。

2、以三级同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抓手,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作。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中大多数指标都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有着紧密联系,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对于从整体上推进指标建设达标至关重要。一是注重规划引导。按照“一园一业”的要求,立足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优势,对于已创建成功的省、市、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进一步修编完善园区产业规划,根据主导产业特点和入园企业计划,细化园区的功能分区,明确分年建设任务;对于要创建的市、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根据各镇、村实际,明确建设重点,科学编制园区发展规划。二是夯实发展基础。将高标准农田、中低产田改造和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等项目和资金向各类园区倾斜,进一步完善园区内沟、渠、路、林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园区农田基础设施都要达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提升园区发展层次。三是加强招商引资。严格制定入园企业标准,提高入驻门槛,选择有实力、有潜力、效益好、带动强的农业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进驻,重点发展种子种源、农业科技孵化和规模化生产等优质农业项目,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链。四是健全管理体制。明确省级农业产业园区管理机构职责,及时配套建设相关硬件设施,在基础设施管护、入园企业的政策与科技服务、农产品质量监管以及社企矛盾协调等方面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健康有序发展,以此促进全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篇7

【关键词】兖州区;生态水网;生态水利;实践

兖州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区水利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全区水利工程设施基础薄弱,多数河渠年久失修;城市排水系统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河流的自然功能、社会服务功能严重退化,水系条件不能满足兖州区未来发展需求;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对防洪功能考虑的较多,对生态性治理考虑的不足。

1生态水利建设现状

1.1水系建设方面

兖州区委托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标准编制了《兖州区水网规划》。先后投资1.2亿元,完成了泗河拦蓄工程、滋阳橡胶坝、杨家河生态湿地等重点建设项目,泗河、洸府河兖州段实现了成功蓄水,既满足了农业、景观等用水需要,又补充了地下水源。投资1.2亿元完成了大安河、谭村河、朝阳河、府河下游改造及洸府河清淤治理,并对治理后的河道实施高标准绿化美化和亲水平台建设,实现了河道防洪、资源利用与生态观光的有机结合。农村饮水安全方面,高标准实施了农村自来水升级改造工程,形成了覆盖全部农村的供水网络,真正实现了供水“城乡一网、同网同价”。

1.2加强水资源管理方面

兖州区制定出台了《兖州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合理确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并将任务目标分解到有关职能部门和镇街,列入年度考核。同时,全面停止城区自备水源井审批,严厉打击各类违反水资源管理的行为,确保了节水型社会建设顺利推进。完成了现代农业小麦产业项目重点县3年项目建设任务,项目区全部实现了道路硬化、IC卡封井、排涝工程、节水灌溉工程全覆盖。

2生态水利建设实践

2.1加强河道工程整治,提高河道防洪能力

坚持“南北贯通、东西互济,沟河相联、蓄泄兼筹”的治水思路,通过开挖新河,整治老河,使现有河网水系达到互联互通。通过兴建河道梯级蓄水工程,尽可能多地拦蓄地表水源,多节点全方位地引水入城,调水入河,逐步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和城市的景观效果。在恢复、提高和巩固以泗河、洸府河防洪河道和以黄狼沟、大安沟、府河等排内涝河道防洪排涝标准的基础上,全面清淤疏通以大地园林化路沟为主体的田间排涝工程,不断提高河道防御洪涝灾害的能力。

2.2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

按照“水田路林村统一规划、旱涝砂碱渍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农田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整合开发农业、国土、水利等项目资源,在全区范围内大力实施以“水源工程、节水灌溉工程、防洪除涝工程、农田交通工程、现代信息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成后,使全区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2.933万hm2,为农业生产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2.3发展集中供水事业,提高农村供水质量

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总体思路,坚持水质安全、规模化供水、多元化投资、高标准建设和技术管理创新的基本原则,在全区范围内推行“一区一网”的农村集中供水模式,统一布局全区的农村集中供水网络。通过互连互通的供水网络,使独立运行的水厂之间达到并网运行、相互调剂的供水目标,不断提高农村供水标准。

2.4建设拦蓄水工程,改善水生态环境

依托泗河、洸府河和内部小型河道沟渠管线的相互连通,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发挥中水资源数量稳定的优势,分别在泗河、洸府河、大安河、杨家河等骨干河道上建设拦河闸坝,在污水处理厂与相关河道之间开挖沟渠、铺设管线,蓄集和调配水源。通过层层建闸、节节拦蓄,在泗河、洸府河、杨家河、大安河以及城区河道和贫水区长条井等水利工程中拦蓄雨洪和中水资源,形成连续水面,维持河流生态系统运转的基本流量,改善河道水生态环境,补充和涵养地下水源。依托3处污水治理工程,开展污水处理和湿地净化,对城区废水进行全面处理净化,通过提水引水工程注入河网水系,解决河道生态用水短缺的问题。使兖州城区泗河、大安河、护城河、府河、杨家河水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恢复和改善。

2.5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化管理体系

1)严格控制区域用水总量。到2015年,全区年用水总量控制在1.62亿m3以内(其中地下水0.79亿m3,地表水0.83亿m3)。按照“优先使用再生水和外调水,合理利用地表水,限制使用地下水”的原则,做好辖区内各类水资源的统一规划、联合调度和优化配置。

2)强化水资源保护。到2015年,全区河流、拦蓄工程等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0%,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和水系生态保护,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从事与水质保护无关的生产建设活动。

3)建设完善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平台。重点加强对重要水源地、地下水超采区等监测站网建设,对重要断面的流量、水位和重点地区的地下水埋深变化等逐步实现实时自动监测。

4)认真落实水资源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区政府组织对镇街主要指标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区水利局会同有关部门具体组织实施,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对相关领导干部和相关企业负责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2.6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管理和服务能力

深化水利工程建管体制改革,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逐步推进政府重点水利项目代建制。不断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区、镇、村三级水利工程管理责任,在加强专业水利工程管理队伍建设的基础上,探索水利工程市场化管理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完善区级相关配套水利法规和政策,大力推进水行政综合执法,加强水利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不断完善执法体制机制,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水平,保障水利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3建议

3.1要明确生态水利规划的目标和方向

一要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要推动节水防污型社会的建设。三要恢复和建设良好的水环境和生态系统,弘扬水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四要依托科技进步,不断创新、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依法治水、依法管水。

3.2要建立相关的工作机制

一要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责任机制。二要建立符合依法治水精神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水务行政管理机制。三要建立培养、吸引高素质水利专业技术人才和水务管理人才的人才引进机制。

3.3加大水利建设资金投入

篇8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短板现象日渐凸现,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矛盾增多,生产经营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尤其是浅丘陵地区,户均耕地少,地块小,方向杂,不易机械化作业,规模经营受限制,农业新科技应用缺乏动力,农业“靠天收”形象依然存在,农民增收变得困难。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1 以开展农田整理和建设高标准农田为抓手,为农业增产增收打好基础

土地承包到户后,除平原地区外,很多地区农田都存在地块小、方向杂乱问题。每户平均七八亩地,地块有五、六块,有的一户几亩地,却有十几块。地块小,田埂多,高低不平,且远近搭配,既不利耕作灌溉,更不利调整和实现产业化、农业现代化。我们在考察新农村新老典型时发现,几乎所有典型都是从整理农田开始,而且经过整理都程度不同地增加了耕地面积,也便于大型机械作业。安徽天长市的上泊湖、牧马湖农业生态示范区,田成方、树成行,路渠成网,田园风光人见人爱,耕作喷药灌溉省时节本,年年高产高效。农田整理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政府以奖代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引导农业经营主体主动投入,削高填洼,减少田埂,第二步再按高标准农田建设。二是积极主动对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大面积高标准农田改造。

2 以培养新型经营主体为抓手,推进农业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

分散经营的农户存在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抵御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出现了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型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多种经营主体,这些经营主体既充分汲取家庭农户经营的天然优势,发挥精耕细作的传统,又适时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可以将更多现代生产要素、经营模式、发展理念引入农业,推进农业机械和科技成果应用,开拓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业组织化、产业化、市场化水平。各级政府要因势利导,积极利用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研究制定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体系,解决新型经营主体求技用电用地融资难等问题,引导和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发展壮大。

3 以绿色发展为抓手,促进农业资源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要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经则经,提高农业生产与环境匹配度。滁州市农业生产创造的稻田养鱼、间作轮作、庭园经济、种养加一体、休闲旅游结合等成功范例,应传承和发扬。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精准喷洒农药和节水灌溉,推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膜等农业废气物资源化利用。要下决心通过多方面努力,把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农业生产退出来,把过量使用的投入品、过多的污染物减下来。

4 以加快发展专业化服务为抓手,完善农业服务化体系

从我国国情看,家庭经营在相当长的时期都将占据基础性地位,特别是“老人农业”现象将长期存在,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出现新的服务要求。各级政府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社会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有效模式,开展精准服务,办好农户(新型经营主体)想办自己难以办到的事,在做好提供种子、农资、植保等传统服务的前提下,侧重在降低生产成本、信息传递、标准化生产、产品深加工和市场开拓以及仓储、烘干、金融、保险等环节上开展深层次服务。通过提供社会化服务,可以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经营变成千家万户相互联结、共同行动的合作生产、联合经营,实现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大幅度降低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把各种现代生产要素注入家庭经营之中,不断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5 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抓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培养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传统农业是经验型农业,而现代农业则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它要求从业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农民教育要接地气,应立足本地主导产业,围绕现代农业急需的关键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及市场信息开展培训。同时开展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培养,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抓好两类重点人群:一是让更多初高中毕业生受到职业教育和农村适用技术培训;二是村组干部、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和种田能手先学一步。大力推进送教下乡。结合农业生产特点、农民教育规律和学习特点,采取送教下乡、教师进村等农民易于接受的方式,把教育培训办进农村、办进田间、办进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实现就地就近培养。

6 以整合粮食品种为抓手,打造品牌农业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粮食种子市场上,种子多而杂,据测算,一个县(市)不同品牌水稻种子有200多个,麦种有100多个,虽说都是良种,但这个品种东种一片,那个品种西种一片,出售粮食“大杂烩”,加工“一锅煮”,形成不了品牌优势,价格上不去,很难获得丰厚利润。各级政府要把整合粮食种子市场列入议事日程,向种子经营户约法三章,出台奖励措施,支持销售最受农民欢迎、产品行情看好的品牌种子,优化本地农产品区域布局,打响本地大米和小麦专用品牌。同时,注重农业的标准体系建设,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提升本地农产品形象。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