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7 16:13: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产业链调研,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同志们:
刚才,我们到恒丰集团、华源生态科技公司进行了实地调研,查看了生产车间、详细了解了企业经营情况。座谈交流中,各位企业家、各成员单位负责人都讲了很好的意见,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下面,就做好新型纺织产业链有关工作强调三点意见:
01
高度重视,增强做好新型纺织产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产业链发展工作,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新型工业化强市三年行动。6月11日,全市召开了实施新型工业化强市三年行动计划动员大会暨培训会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做好有关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提出坚持以打造新时代活力德州、智造名城为目标,以构建“541”现代产业体系为抓手,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优传统优势产业,做强生产业,推动工业经济链条化、市场化、智能化、资本化、协同化发展。我市实行产业链链长制,全市33个产业链每个产业链由一名市级领导任链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合力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新型纺织产业链由我担任链长,市民政局为牵头单位,投资促进、市科协、电信、威海银行、金控集团等部门、单位为成员。我市新型纺织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在德城、陵城、夏津等县市区初步形成了纺织产业集群。但链条过短、产品附加值低、品牌影响力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有企业无龙头等是我市新型纺织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新型纺织产业链的发展工作,要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型纺织产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是德城、陵城等有较好发展基础的县市区,聚焦“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坚持按图索骥、有的放矢,集中优势力量、抓住重点环节,大力招引产业头部企业来德投资发展,持续把优势产业做优、把骨干企业做强,全力推进我市新型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
02
坚持问题导向,扶植培养现有企业成长壮大
一是推进问题化解。刚才,各位企业家提出了制约发展的各种问题,市新型纺织产业链各成员单位要主动认领,主动帮企业想办法、解难题。请市民政局牵头负责,各成员单位配合,建立全市新型纺织产业链发展台账,主要内容包括:全市新型纺织产业有关企业有哪些、企业现有规模有多大、主要产品是什么、有无进出口业务和资质、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哪些、希望市、县两级帮助的事项有哪些等等。
二是经常深入企业。要建立新型纺织产业链成员单位联系县市区或企业制度,请市民政局负责落实,每个成员单位联系3—4个县市区或联系若干家企业,制作为企服务联系卡,明确联系人、联系方式。要坚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原则,经常深入企业走访调研,摸清我们的“家底”,全面了解全产业链情况;加强与企业负责人联系沟通,随时掌握企业情况、实时了解企业困难、及时为企业排忧解困。
三是用足用好政策。全市实施新型工业化强市三年行动计划动员大会上,印发了《德州市支持新型工业化强市20条意见》,在鼓励企业提质增效方面、鼓励企业智慧赋能方面、产业集约集聚方面、强化企业负责人培训等多方面提出了明确措施、拿出了真金白银扶持企业发展。各成员单位要认真梳理国家、省、市各个层面涉及企业发展,特别是新型纺织产业有关企业发展的扶持帮助政策,主动向企业送政策、送服务;各企业要组织精干力量认真研究各级出台的政策措施,能申请的及时申请,切实用足用好政策帮助自身做大做强。
03
抓好双招双引,持续做优做强新型纺织产业链
《德州市新型工业化强市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我市新型纺织产业发展目标:到2022年,纺织产业规上企业数量增至90家,营收突破135亿元,形成以纺纱为基础,产业链完整的新型纺织产业集群。要完成这个目标,要不遗余力抓好双招双引工作。
一要加强专业人才引进。人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源泉,这方面企业要落实主体责任,从自身实际出发,加大人才引进投入,大力培养管理型人才、全力吸引高技能型人才,瞄准国内专业型大中专院校开展专项招聘,汇聚更多纺织方面人才来德州就职就业。要充分利用市里出台的人才政策“黄金30条”和县市区的一些人才政策,真正吸引懂技术、善管理、能经营的人才来到德州、留在德州。
二要建立协会组织。请市民政局牵头负责,尽快组建德州市新型纺织产业协会,吸纳骨干企业为会员,建好组织,认真分析研究我市新型纺织行业发展目标方向,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从市场销量来看,4月销量环比3月未见明显增长,甚至部分钢厂和贸易商出货还是转弱的,传统的销售旺季并没有出现;结合工地配送商反馈来看,3、4月工地配送量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工地进场慢、施工拖延的情况较为普遍,无论是市政工程还是房地产项目,资金到位普遍不及时,且施工方对工期普遍无要求,进展较为缓慢。
2、从出口来看,部分钢厂4、5月不惜低价接单,以缓解国内贸易压力;但出口贸易商由于国内外价差持续倒挂,接单乏力;整体而言,现阶段出口都是低价或者降价接单为主,完全没有提价动力,说明国内外的整体需求支撑力度依然不足。
3、从钢厂利润来看,目前钢厂不含税铁水成本1350-1450不等,整体较3月有所下移。但由于近期钢价普遍回落,各品种普遍处于微利或者盈亏平衡附近,而目前钢厂普遍还存在边际利润的情况,造成了钢厂复产居多,华东以及唐山前期停的高炉都开始复产或者准备复产,而已经复产的钢厂多是满负荷生产为主。
4、从钢厂库存来看,目前山东钢厂库存已经整体下降,三德停产以及山东钢厂前期积极降价去库,都缓解了山东库存压力;华东大厂由于低价出口较多,整体库存压力也不是很大,但部分小厂出货不畅,库存压力加大,所以华东一线钢厂和三线钢厂的价差在逐渐拉大;但东北钢厂由于需求萎缩较为严重,库存压力相对较大。
2、从淘汰落后产能来看,徐州的少数小型生铁生产企业,唐山的少数小型调坯轧材企业,确实在退出市场;但高炉企业退出极为困难,唐山春节前停产的高炉,近期逐渐全面复产,并且由于当前原料价格低位,新开高炉税前铁水成本能做到1330,远低于主流1450的成本。而这部分企业之所以能复产,主要因为涉及了很多国企央企的资金,此种情况江苏也存在。换言之,由于国企资金在钢铁行业中牵涉较深,所以去产能的过程也会非常漫长而纠结。
3、从国内订单来看,多数钢厂反馈跟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或有所下降,价格高位持续时间短、接单困难;而出口订单来看,春节期间有过一次出口放量,但是3月以来国内外价格持续倒挂,供需僵持严重,导致接单较为困难。不过,最近几天钢坯大幅回落,方钢出口有所回暖。
4、从钢厂产量来看,由于生产有利润加之当前订单尚可,钢厂都是满负荷生产为主,部分前期停产高炉也在陆续复产,可以认为,由于国内产能基数较为庞大,钢厂调节生产较为快速,产量供应不会成为障碍。
5、从钢厂库存来看,3月中旬以后,钢厂进入到销大于产阶段,库存逐渐下降;但是3月底以来,随着销量的下滑,库存压力又开始上升。不过整体而言,目前钢厂库存压力较春节期间已经明显减轻。
一、产值结构的比较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1995~2004年间大连市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构成状况,如表1所示
表1 国内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构成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辽宁统计年鉴2005》 中国统计出版社
从表1可以看出,大连市国内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构成,在同一时期,虽然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辽宁省平均水平,但与典型的重工业城市沈阳市相比并无太大区别,而且产业构成的优化程度还明显低于北京、上海等城市。从1995-2004年十年间大连各产业产值的变动来看,大连第一产业产值的变动趋势是呈下降态势,第二产业的变动在1995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但在“十五”期间,第二产业比重又逐渐上升,这无疑是国家提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方针对东北、大连的许多重化工业项目支持发展的结果。与中国平均水平以及其他城市第三产业比重发展趋势相反,大连的第三产业比重十年来的变化不大,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略高于于国内平均水平和沈阳、上海等城市水平,但与北京市的差距则很大,表现为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不够,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缓慢。仅从产值构成可见,大连市虽仍处于工业化时期,但从产值的产业变动来看,大连市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
二、就业结构的比较
十年来,大连市与全国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的差别状况 可从表2来分析:
表2 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构成%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辽宁省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
从就业的产业构成来看,大连市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三产业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九五”期间二者逐渐接近。
从表2可以看出,除了全国平均水平变化比较缓慢外,大连从业人员的三次产业构成的变动水平低于其他城市,也低于辽宁省的平均水平。在1995-2004年间,大连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逐渐减少,这与其他城市的发展趋势一致,但十年间大连市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增加了近8%,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十年仅变化了0.8%,这与其他地区的情况正好相反,其他地区均是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逐渐降低,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大幅度提高,包括重工业城市沈阳。大连市的这种变化反映了虽然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在大幅下降,但从业人员不是向容量大的第三产业转移,反而向第二产业转移,这种现象与其他城市的变化和国际经验是不同的,反映了大连市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较弱。上述状况表明,大连市加快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对提高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意义重大。
三、大连市产业结构的的技术经济分析
1、产业结构变动度分析
为衡量产业结构的变动程度,现引入产业结构变动度指标。它表示一地区一段时期内三次产业构成变化值的绝对值之和。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K为产业结构变化值,Qij为报告期i次产业构成百分比,Qi0为基期同次产业构成百分比。经计算的大连市1995-2004年间产业结构变动值如表3所示:
表3产业结构变动度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辽宁省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
从产业结构变动度的对比可以看出,大连市从1995年至1999年这5年间的产业结构变动度达5.7%,低于表中除沈阳外所有作为参考对比的城市的产业结构变动度水平,甚至低于全国同期的10%的平均水平,表明了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全国所有地区都在抓住机遇迅速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大连市调整产业结构的速度缓慢。从2000年到2004年间,大连市产业结构变动度为9.66%,高于除沈阳外的其他城市,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近六个百分点,说明东北振兴给了沈阳、大连很大的机遇,利用国家政策的支持,两市均加大了产业调整的力度。以上分析表明,大连市为了适应变化的市场需要,曾采取过积极的措施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提高全市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但是,在九五期间大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和采取的措施已经走到全国的后面,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充分巩固大连在十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产业结构调整更大的成绩是我市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
2、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当前测度产业结构效益的一种有效的、较直接的方法,其含义为劳动力结构与产值结构(本文指GDP的百分比构成)之间的一种不对称状态,偏离度越大,说明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越不对称,说明产业结构的效益越低。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P为产业结构偏离度,Li为i产业从业人数比重,Ci为i产业产值比重。
经计算,从表4可以看出,2004年大连市产业结构偏离度最低,说明大连产业结构的效益比较高,这种情况表明大连市整体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的组合状况调整的比较适宜,各个产业的人力资源配置状况比较合理。从三次产业的偏离度看,大连第一产业的偏离度为负值,反映了大连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比较低,产值比较高,表明第一产业效益和效率比较好,高于其他城市,接近于辽宁省的平均水平。第二、三产业的偏离度均为正,表明这两个产业的产值比重略低于就业比重,第二产业偏离度为1.27%,第三产业的偏离度为1.14%,第二、三产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会对大连市经济的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
表4 2004年大连市与全国部分城市产业结构偏离度对比%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辽宁省统计年鉴2001》整理得出
四、促进大连市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1、针对大连的实际情况,寻找产业结构的优化路径
在全市三次产业构成上,以提高与产业集群关联的第三产业比重为重点,进一步充分发挥大连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注重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尽快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带动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升级转型的新格局。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支撑点,做优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力求在“十一五”期间把三次产业构成调整得更加合理,为国民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可靠基础。
2、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着力提高产业结构效益
从各国与各地产业发展的实践来看,提高产业结构效益,大连市重点产业选择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是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有利于拓展新的消费领域;
二是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较强的产业关联性,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经济增长的集约化水平;
三是具有较明显的区域特色,有利于发挥我市的综合优势;
四是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于较快收回投资,扩大就业。
3、改变第三产业发展迟滞的状态,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吸纳第一、二产业的劳动力,向产业结构高级化推进
大连应该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制定适合自身的产业政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贸易、旅游、会展、交通等行业,引导劳动力向其转移。大幅度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尤其是增大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促使大连城市的开放功能、综合服务功能和国际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增强。重点扶持适用性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发展“三高”农业、信息产业、环保产业等)、新兴服务业(主要发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租赁服务、法律服务、社会调查服务、物流、审计服务、广告服务等)、商贸旅游业、建筑与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五大领域。
4、建立适合大连市产业结构优化的人力资源配置体系,提高各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
调整教育结构,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技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对新一代从业人员提出更高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要求,这需要加大教育投入,调整教育结构和专业结构,加快培养新兴产业、支柱产业所需的有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力,力求使专业结构、人才规模、人才质量与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相适应。
注:辽宁省社科联立项课题《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06lnsklktjjx-254-219)
辽宁省社科联立项课题《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促进我省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项目编号:2006lnsklktjjx-254-219)
【关键词】云南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增长
产业结构调整决定着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就业状况,劳动力数量的多少、素质的高低及流动方式,往往决定了产业发展状况。研究云南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联度,可为促进云南地区就业结构的更加合理提供依据。
一、云南产业结构与就业的现状
根据表1数据的分析,可看出云南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对应关系。
从云南产业结构上看,2001-2009年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减小,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居主要地位,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上升。从劳动力构成上看,2001-2009年间第一产业劳动力构成比重在不断减少,从2001年的73.9%下降为2009年的62.3%,劳动力的非农化就业趋势上升,但2009年比重仍高达62.3%。第一产业就业份额过大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一产业有向外转移劳动力的压力。第二产业劳动力构成比重上升的比较缓慢,而产值的比重有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断减弱。第三产业的产业和就业结构的不断上升对就业的贡献不断加大。
二、云南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就业的相关性研究
1、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
2001-2009年间,第一产业下降4.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了5.0个百分点。就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下降1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2.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8.8个百分点。劳动力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从2001年的73.9%降为2009年的62.3%,但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与产业比重相比,却高达45%。
为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劳动力比重与产业比重的不协调性,找出产业调整的原因,采用结构偏离度指标来衡量。其公式为:结构偏离度=各产业在GDP中所占的百分比/该产业就业在总就业中所占的百分比-1。结构偏离度越接近零时,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越合理。结构偏离度大于零,该产业应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以使产业的发展与其吸纳劳动力能力保持一致。结构偏离度小于零,意味着该产业存在隐形失业,解决的方法是促使劳动力从该产业转移到其他产业部门。据云南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计算得出2001-2009年间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2001年第一产业为-0.71,第二产业为3.62,第三产业为1.11。2005第一产业为-0.72,第二产业为3.12,第三产业为0.92。2009年第一产业为-0.73,第二产业为2.50,第三产业为0.59。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从2001年的0.71到2009年的0.73,变动的比率很小,但仍然有上升趋势。这一趋势表明,第一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愈加不合理,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劳动力非常困难,原因是第一产业的劳动力的素质普遍偏低,难以满足第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但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小于零,意味着存在大量隐性失业,第一产业的劳动力终将向第二三产业释放。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从2001年的3.62下降到2009年的2.50,有下降的趋势,说明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不断减弱,原因是第二产业的产值有下降的趋势,对劳动力的需求在不断减小。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大于零,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从2001年的1.11下降到2009年为0.59,下降幅度较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已趋于合理。由于第三产业的行业技术含量偏低,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高,就业的壁垒较低,容易吸纳劳动力。
一方面,就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大量滞留在第一产业。另一方面,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阻碍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应以稳定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壮大第三产业为重点。保持第一产业产值稳步上升和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提高科技附加值,保证第二产业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适当降低所占比重。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交通运输、餐饮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有效吸收农村劳动力,减轻劳动力在第一产业滞留的状况。
2、未来云南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
未来云南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总体按三次产业内的“三二一”顺序推进,调大第三产业、调强第二产业、优化第一产业。根据“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预期,全省第一、二、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结构关系,以“15:40:45”为宜,由此形成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的阶段性目标。这样,未来五年间,产业结构调整将在2009年17.3:41.9:40.8基础上,使第一产业下降2.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4.2个百分点,达到第一、二、三次产业间的“15:40:45”,实现“三二一”结构目标。对应的三次产业间的就业结构则以55:14:32为宜,与2009年相比,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继续减少,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增加最多,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略有增加,从而达到优化第一产业,强化第二产业,调大第三产业的目标。
三、云南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贡献
据云南统计局数据,与2001年相比,2009年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是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623.18亿元,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1715.47亿元,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2519.62亿元。而对应的就业情况为第一产业劳动力从1710.4万人减少到1672.5万人,减少了37.9万人。第二产业劳动力从207.9万人增加到321.3万人,增加了113.4万人。第三产业劳动力从404.2万人增加到691.0万人,增加了286.8万人。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带动了就业的增长,成为吸收就业的主要力量。
为反应云南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贡献,需用就业弹性指标来衡量。
就业GDP弹性=某一产业计算期与基期相比的就业增长率/同期该产业经济增长率
从表3中可以看出,截止到2009年,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分别为0.02、0.05、0.13,其中第一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最小,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带动能力最强。从第一产业看,就业弹性为0.02,已经接近于零,说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已经相当弱。第二产业就业弹性有缓慢上升的趋势,一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可以拉动一个百分点的就业增长,上升的幅度较小。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第二产业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对劳动力的需求在逐渐较少,尤其是专业技能和素质较低的劳动力已经难以满足第二产业的需要。尽管第三产业也存在就业弹性下降的趋势,但其总体就业弹性远远高于第一二产业,说明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非常强,云南省的就业主要靠第三产业拉动。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下降表明劳动生产率提高,将劳动力配置到第三产业,边际收益率逐步降低。另一方面,该产业就业弹性的降低与其内部结构的变化有关,因为第三产业既包括如批发、零售、餐饮这样的传统部门,也包括金融保险、科技服务、房地产开发等新兴部门。前一类部门的劳动密集程度高,后一类部门资本技术密集程度高,就业机会相对少,导致就业弹性下降。由于相对于传统第三产业来说,新兴服务行业的经济增长相对较快,因此第三产业的总体就业弹性就呈现下降趋势。尽管如此,第三产业中的传统产业部门吸纳新增就业的能力非常强且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就业人员的增量部分应尽可能多地配置在第三产业。
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等,提高第二产业劳动力素质,推动第二产业发展。千方百计的动员各方力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挥其在吸纳劳动力方面的独特优势。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推动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专业建设是提高?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关系高职院校全局及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为推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优化专业结构,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对接产业、服务产业”向“提升产业、引领产业”转型发展,使高职院校专业布局调整工作更具科学性、专业发展更具核心竞争力,形成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专业体系,就必须进行专业布局与结构的调整,这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一、当前湖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趋势
1.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产值逐年增长。湖南省作为我国中部的一个农业大省。近年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加大惠农力度,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适度规模效益及生产效能不断提高。湖南省的GDP值2015年达到29047.2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8.6%,持续保持全国水平,排列前位。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14年的11.6∶46.2∶42.2调整为2015年的11.5∶44.6∶43.9。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630.75亿元,每年递增。湖南是农业大省,但还不是农业强省,弱质农业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改变农业生产转型升级方式。稳定粮食、生猪、油料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有针对性地培育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继续实施“百千万”工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积极发展绿色、观光、休闲等生态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2.商贸物流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快速成长,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近年来,湖南省深入实施“开放崛起”战略,物流产业集群茁壮成长,市场规模越来越大。自1991―2011年,湖南省社会物流总产值从40.31亿元上升到1107.46亿元,增长了27.47倍,年均以21.7%的速度递增。《湖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提出,到2017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技术先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随着民族民俗文化与各行业的融合进一步增强,湖南文化和创意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湖南省实现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1714.2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9%,已成为湖南重要的新型支柱产业。湖南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十二五”重点培育的七大领域之一,确立了创意设计产业、数字媒体产业、数字出版产业、动漫游戏产业和创意园区等七个方面。
3.智能制造产业、建筑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湖南核心支撑产业。“十二五”期间,湖南自从推进“四化两型”以来,制造业体系不断完善,竞争实力显著增强,专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等优势特色产业在国家制造业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很多产品均排名全国第一。从产业布局来看,已形成较为齐全的制造业优势产业梯队,机械工程、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电工电气和汽车为主导的五大优势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制药机械、船舶制造等正加速转型成为新型湖南工业发展的支撑点。同时,建筑产业发展迅速,迫切要求全面推进绿色建筑理念,发展新技术。2015年,湖南省施工项目48898个,投产项目36939个,完成投资5449.0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21%,湖南省建筑业增加值1877.7亿元,实现湖南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的跨越。
二、湖南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湖南大部分高职院校是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以学科逻辑分类建设专业群,而不是与区域产业对接构建专业群,未能充分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未能起到带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专业群聚集度不高,专业布局定位与产业群的对接不够清晰。目前,湖南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涉及门类较广,专业教学资源共享性不够强,办学效益不够高。很多学院专业布局在对接传统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在结合学校办学条件的基础上确立了相应的专业群建设,但由于顶层设计不科学,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集群的对接关系还是显得不够清晰,特别是专业对接的工作岗位群的对应关系不够紧密,一方面产业链中人才需求仍然存在空白点,另一方面某些专业找不到明确的产业与之对接,专业群与产业群的耦合发展机制仍然不完善,从而导致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不能紧贴产业的人才需求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服务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的特色彰显不够。
2.专业动态调整相对较缓,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够完善。很多学院常年组织专业教学团队深入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查,聘请行业、企业、高校专家进行专业论证,通过调研、论证、实践、反馈、完善五个环节的实践,逐步形成了行业引领、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但学校对市场变化的反馈及企业新的人才需求变化反应迟缓,对新技术的吸收能力有限,产教融合度不够高,新专业开发与老专业改造力度不大,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
3.专业建设发展不均衡,部分专业群还没有形成集群优势。由于专业开设的时间不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群之间,专业和专业之间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传统特色专业发展较艰难,各专业办学参差不齐,招生就业旺盛的品牌专业数量不够多,部分专业出现规模下滑。另外,一些新开办专业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教学团队,部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整个专业群建设中,仍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能形成集群优势的示范性特色专业群。
三、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具体对策及内容
1.深化校企合作,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高职院校成立专业布局与专业结构调整校企合作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为委员会成员,校企合作委员会负责学院专业布局与专业结构调整的宏观指导,确保专业布局与专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方向和具体工作的有效实施。
2.科学规划,构建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为宗旨的专业集群。根据全面学习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湖南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文件,深刻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特征和湖南省产业及区域支柱产业发展趋势。组织人才需求市场调查,聘请三方专家论证,结合学院办学历史和具体实际,进一步完善学院顶层设计,明确学院发展战略、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
3.对接优势产业,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在明确学院办学方针,紧跟产业发展形势,深度把握产业群中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结合学院自身现状,找准对接产业的相应专业,合理计划新增设专业数量,淘汰专业数量,合理控制专业数。高职院校要想发展,必须要注入新的活力,调整自身的专业布局及结构,当然在适量增设新专业的同时,也要有计划地合理淘汰一些比较陈旧的专业。
关键词湖南生猪产业链;组织效率;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TB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37(2013)02-0040-04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生猪养殖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迅速发展,生猪屠宰加工业也在成长壮大,猪肉产业一方面突破了原有的乡土村落组织状态,变为具有现代化内涵和发展意义的利益互动组织,也使不同环节的生产者明确了自己的利益追求,契约成为各环节链接的主要方式,产业链不同环节参与者之间的谈判也越来越注重公平,结成了不同形式的利益共同体,生猪产业的组织化水平、社会化水平有了很大程度提高;成为生猪加工增值,质量溯源体系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的重要组织载体.引领着生猪产业的组织化改造.
湖南省作为生猪养殖大省,2010年湖南省生猪出栏8500万头,湖南省人均生猪出栏量及外销量位居全国第一,全国养猪百强县湖南占14个,养猪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几年来,湖南省生猪的规模化、工厂化养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10年出栏肉猪50头以上的养殖规模统计,全省有生猪规模养殖专业户26.8万户,其中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专业大户有450户,年出栏万头以上的有 53户.据笔者对80家屠宰加工企业的调研问卷结果,选择养殖大户作为主要上游供应商的占到90.4%.提高上游养殖户(场或合作社)与加工企业之间的合作效率成为了提高产业链组织效率的重要内容.
国外学者[1]对农业产业链组织效率做了大量的研究.Buchlin(1993)最先提出合作效率.Den Oudeds (1996)等学者相信农产品链的特殊市场定位以及生产的自然属性能够促进联盟的形成[2].Robert和Christian,(2002)提到影响供应链反应能力的主要因素是信任[3].Das和Teng (1996) 在他们的研究中提出了评价合作效率的理论假设模型[4].随着农产品加工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学者也开始了这个领域的研究[5-10],谭涛(2004)指出供应链的组织效率可以用合作效率与供应链整体的成本削减二个指标反映[7].吕美晔(2008)构建了蔬菜产业链组织效率假设模型[8].田露,张越杰(2010)对牛肉产业链的组织效率进行研究[9].
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看,国外对供应链组织效率研究起步较早,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而国内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但涉及到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不多[11],且国内对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效率主要是针对东部发达地区,少有对中西部地区的研究,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中西部地区的农产品产业链组织效率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差异,发展水平不及东部发达地区高,再者湖南省地处中部地区又是生猪养殖大省,研究生猪产业链的组织效率对于促进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能够为中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组织效率以及生猪产业链组织效率的提高提供一条思路.
1理论模型、研究方法及样本说明
1.1理论模型及假设
产业链组织效率是指链条上各个利益主体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通过协作将产业链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最终促进产业链全体获利.Ellram(1996)指出组织效率的高低决定于合作效率以及成本削减两个方面,同时对合作意向进行研究,认为信任和承诺能够降低供应链的相关成本,使供应链更加具有竞争优势[12].
方程模型对农产品产业链组织效率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影响农产品组织效率的相关因素,笔者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13-15],认为组织效率的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合作能力、合作意向、组织强度.同时基于笔者试调研的情况初步提出6个假设:H1:合作能力能提高组织效率;H2:组织强度直接影响组织效率;H3:合作意向会对组织效率产生正向影响;H4:合作能力能够提高组织强度;H5:合作意向会增强组织强度;H6:合作能力对合作意向产生正向影响,并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假设模型.
1.2问卷设计及样本说明
本研究基于上述组织效率的理论模型以及对潜变量的取舍,设计了一份关于湖南生猪产业链组织效率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企业的概况、企业与原料生产者的关系;第二部分是影响组织效率的因素,包括合作能力、合作意向、组织强度.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自笔者的亲自调研,首先走访了湖南省乡镇企业局、湖南省商务局了解到湖南省生猪屠加工企业的面上情况,然后考虑到个人的社会网络资源选择了92家企业作为调研样本,在2012年7、8向企业寄送问卷,其中有20家企业是作者亲自上门对企业负责人进行访谈,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完成问卷,对回收问卷进行整理,其中有效问卷80份,有效率87%.在调研过程中得到了长沙市、湘潭市、吉首市、娄底市、邵阳市等商务局的大力协助和支持,80个有效样本企业遍布湖南省14个地州市.样本及构成如表1所示.
3结论与启示
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认清趋势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必须要夫声疾呼:无线互联是一场革命!
革命的创新性:打破传统的开发者
革命不是对传统思路的革新,而是彻底的颠覆。无线互联的产品不再是简单地照抄互联网应用,而是抛弃传统的sP思维,大胆地用前所未有的创新产品去满足用户自己都无法清晰表达的需求。
Steve Jobs的革命始自iPod,因为iPod使苹果第一次超越了电脑厂商。在iPod的会上有记者问他,你研发iPod之前做过市场凋研吗?Steve Jobs答曰:“达芬奇在画蒙娜丽莎之前做过市场调研吗?”为什么不做市场调研,因为调研只能做评价,而用户在你拿出产品之前根本无法做评价,没有一个完美的产品是能从调研中得到的。
无线互联的时代就是要求创业者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敢于挑战权威。
我和很多的无线互联从业者谈过,他们有的占有很强的资源优势,有的在这个领域里坚持自己的理想很多年。但遗憾的是,曾经的资源和坚持经常成为他们面对未来、接受挑战的障碍。这使我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残酷的真理:一个新思想被接受,不是因为接受老思想的人转变了观念,而是因为接受老思想的人渐渐老去,而从小就接受新观念的人已经成长起来。
革命的彻底性:IT化的开放产业链
革命的关键不是打破旧秩序,而是建立一个更加合理的新秩序。
无线互联网拥有很多传统互联网不具备的尔西,比如身份唯一、实时、位置功能、便捷支付等等,更不用说未来的大量传感器应用和环境智能、群体智能、人工智能应用了。当带宽够的时候,固定互联网会成为无线互联网的缺功能的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