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6 15:55: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简述素质教育基本内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概述摘要: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以人为本,既强调人的整体性(全面素质),又强调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从而达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目的。同时,素质教育又注重学生个性差异,提倡因材施教。在学校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要努力加强对素质教育的熟悉,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把握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促进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此外,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有和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作保证。评价不能仅仅依据一张考卷,而应当采取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方式。
在过去的几年,广大外语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为推行素质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绩,并在一些重要的新问题上达成了共识。本文拟将探索素质教育的概念、外语学科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及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一.素质是什么?
有关素质的论述很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生理特征,但素质概念和教育结合起来,其含义就广泛得很多了,常被定义为“以人的先天遗传因素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生理的心理方面稳定而巩固的属性”。即一个人在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教育后,在思想品德上、人文知识上、心理上及生理上所达到的水平总和。具体来说,人的素质,除了生理素质外,还应包括摘要: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的心理素质这三个方面。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在以上三个方面素质提高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发展。
学会学习这个新问题是的文化素质紧密相连的。学会学习的重点是学生变对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培养并锻炼主动获取新知识、分析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学会做人,就是培养人的思想品德。良好的思想品德应该体现我国传统文化道德观念以及新时代的要求,让学生从爱家乡、爱社会的感情升华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崇高情操,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人民的幸福、祖国的富强联系起来,成为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学会发展是一个心理素质的培养新问题。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能够和有团结合作、坚韧不拨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能适应社会生活、能独立思索,并具有创新意识的科学精神。
那么,具体说来,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又是指什么呢?现做如下简述摘要:
(一)文化素质方面
正确把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和教材上出现的英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知识;
具有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初步的交际能力;
具有自学英语的能力。
(二)思想品德方面
具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全心全意为祖国服务的精神;
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高尚的思想情操;
能够初步欣赏英语语言文字的美。
(三)心理素质方面
激发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强烈欲望;
培养学生对英语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句、语篇的注重力、观察力和记忆,能主动积极地学习,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对英语语法结构、文学作品和语言逻辑新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培养英语学习的正确动机、浓厚喜好和坚毅的意志。
(四)生理素质方面
注重开发左、右脑的功能,促进英语“四会”能力的协调发展;
培养学生在言语活动中的灵活度、准确度和耐力,促进学生语言器官、部位的发育;
培养学生在进行语言习惯和语言练习时的身以统一,使身体、精神处于最佳状态。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那么,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才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呢?这就要来我们广大英语教师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探索改革之路;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当作英语教学的立足点和归宿。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党中心《有关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专门把提高教师的素质列为一章,并指出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思想、学识和能力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效果。优秀的现代教师在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品德层面都应当具有较高的水平,即所谓“学为师表,行为世范”。同时,教师应在教育工作中探究和探索教育理论,调查、探究和分析新问题,探索和发现新的教育方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还要具有营造和控制教育环境的能力。两者,英语课是跨文化的人文学科,所以,外语教师必须比其他一般学科的教师具有更为丰富的目标语国家的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知识,才能有把握处理好教材,使学生学得更丰富、更全面。
针对我国外语教师目前的目前状况,在教师队伍中要大力提倡“爱岗、敬业、奉献”的精神,鼓励教师岗位培训、自修提高,大练“听、说、读、写、唱、画”六项基本功。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测试评估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传统的教育评价将学生的学习作为唯一的评价对象,将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素质教育应当是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即把形成外语能力的各个要素及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评价对象。评价的内容除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以外,还应包括品德和科学文化素养、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等。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层次和多种形式的,如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评价可采用问卷调查、教学观摩、采访、表演和课内外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文化素养的评价可采用观摩、写作文、口试、角色扮演和小组项目和探究等方式;对语言能力的评价则可采用客观测试、作文考试、口试及汇报表演等方式进行;对学生的整体评价可采用建立学生档案,资反映学生多方面能力的资料系统地收入学生的个人档案,从而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公正性、发展性和有效性。评价的组织形式可以有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家长评价、观众评价、教师评价以及主观和客观测试等,使突出性的评价和整体性的评价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改进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目前我国外语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新问题是“费时较多、收效较低”。在外语教学中只看重知识点的讲授和记忆,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这显然和我们“强调基础性以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不同层次的外语人才”的原则相违反。要改变这一目前状况,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摆脱传统教学的羁绊,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创设情景,制造英语氛围,实现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再把语言技能转化为运用语言的能力。
20多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更多地被看作是教学技巧新问题,现在把它提升到素质教育的高度,我们就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长期统治外语教坛的那种重教法,轻学法的局面会立即结束,使语言教学和人的全面发展辩证统一起来,即在帮助学生把握英语知识和提高交际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养成良好的个性、品德和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实现语言教学的归宿。
在各类书籍和资料上介绍的教学方法很多,笔者认为,正确地运用“交际法”,能较为全面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因为摘要:
1.交际法对教材处理的指导思想和方法都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大相径庭。如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或故事情节的讨论,往往可以使一些如何做人的道理,即思想品德教育潜移默化,深入学生心坎。这是其他教学法所无法比拟的。我们在教授新编SEFC教材时,发现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常布置了Pre-readingDiscussion,这是编者的有意布置,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好场所,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这一环节删除掉了,明显有悖于素质教育。
2.交际法从本质上分析,最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要求。在交际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是一切语言操练活动的主体,而且在模拟的或实际的交际场合中,学生的主观意志、态度、情感以及他们的英语水平等变量都会影响到他们对语言形式的选择或语言功能的发挥。因此,整个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为主。教师的责任是给学生提供交际的情景,让学生在其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见解和情感。
总之,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外语教师应当为实施素质教育做出努力和贡献。
主要参考书目
《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柳斌主编(1996,3)
《素质教育的课程和教学改革》顾明远主编(1996,7)
《英语教学交际法》胡春洞王才仁主编(1998,5)
论文摘要:在体育与健康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简述了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给农村学校体育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分析了学校体育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构想,着重强调了学校体育要树立现代体育素质教育的观点。
实施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每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等文件,给教育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对我们广大的农村中学来说,更是意义非凡。本人根据多年对学校体育工作的了解和研究,查阅了许多文献资料,结合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试着对农村学校体育中贯彻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改进措施作进一步的分析思考,从而推动农村学校体育也能向素质教育方向很好的发展。
一、目前农村学校体育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当前在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对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或只图于表面工作,这就直接影响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发展空间,好多农村中小学校,体育在一些教育工作者心目中地位不高,认为它不是主干课程,可有可无。或者说,平日开口闭口说重视,真正操纵起来困难太多,什么资金困难,场地有限,器材太少等,都限制了素质教育在农村中学的全面开展。因此就有:说起来重要,实际上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很普遍。
2.现阶段广大的农村学校体育目标不够明确,与素质教育不适应。由于学校体育理论的落后,导致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当今社会要求有较大的差异,体育素质与身体素质混淆不清。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体质教育就是身体素质教育;也有人简单地认为,学校体育就是身体素质教育,等等。这些观点过于简单化,把学校体育弄成枯燥乏味的身体素质锻练,这是学校体育教育的误区。身体素质仅是体育教学中一种简单的练习手段,它不能代替学校体育的根本宗旨和总体目标的全部,只有体育素质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融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等于一体,才能真正体现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与素质教育相一致,共同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3.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要求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体育教师本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多数体育教师热爱体育工作,热爱学生,基本功扎实,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能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但按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相当部分体育教师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我们有不少体育教师习惯认为只要专业技术好,篮球打得好,排球也有两下子,就是一个好教师。为人师表不严,举止仪表不端庄,语言行为不够谨慎,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形象和社会地位,这些问题困扰了体育教师那么多年,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必须引起广大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
4.当前在农村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等。但是,体育课堂教学作为体育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单调呆板、内容陈旧,方法与手段简单落后,考试标准过死,考什么教什么,为达标而达标,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体育教学就这样简单重复、周而复始,使本来应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育课变得枯燥无味。因而,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严重后果。
二、农村学校体育改革设想
1.转变学校教育思想观念,提高认识,加大投入。素质教育也推广了好多年,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也都深刻地认识到传统的应试教育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不可能担负起全民的综合素质,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革。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体,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只有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牢固树立和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与全民健身协同起来,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出发,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素质教育服务,这是体育教育思想认识的升华,更是教育本质观念性的变革。另外,学校加大对体育资金投入,添加必要的体育设施与设备,这对学校发展有利无弊。
2.明确学校体育目标,重视体育素质教育。由于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程,也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培养目标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因此,学校体育目标必须与时代要求、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必须与素质教育相统一、相配合。现代学校体育在发展进程中,应高度重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营造有利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加强体育工作的环境、氛围。
3.开发资源,激发潜能,师生共进。“引进流行时尚教材、挖掘地方特色运动、发动自编自创内容”,目前,全国各地已掀起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热潮。像江苏海安的“三门球”、湖北武汉的“台式排球”、安徽蚌埠的“毽球”及“沙包垒球”等等,这些都是地方特色运动项目,很受广大师生和社会的欢迎。农村教师要以身作则、因地制宜、发明创造各种切实可行的体育器材。
4.加大培养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加强对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教育已成当务之急。农村体育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向学生灌输终身体育精神,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真正体会到体育给他们带来的无限乐趣和无穷魅力。
新的课改教育理念已走进课堂,它给农村中小学孩子带来的改变是:勇敢、顽强、自信、自制、灵敏、果断、冷静、豪爽、开朗、热情与热心,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正确的人生方向。我相信,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引下,经过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齐心努力,我们农村学校体育会迎来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朱慕菊.走进新课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农村学校体育 冲击
实施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每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等文件,给教育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对我们广大的农村中学来说,更是意义非凡。本人根据多年对学校体育工作的了解和研究,查阅了许多文献资料,结合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试着对农村学校体育中贯彻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改进措施作进一步的分析思考,从而推动农村学校体育也能向素质教育方向很好的发展。
一、目前农村学校体育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当前在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对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或只图于表面工作,这就直接影响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发展空间,好多农村中小学校,体育在一些教育工作者心目中地位不高,认为它不是主干课程,可有可无。或者说,平日开口闭口说重视,真正操纵起来困难太多,什么资金困难,场地有限,器材太少等,都限制了素质教育在农村中学的全面开展。因此就有:说起来重要,实际上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很普遍。
2.现阶段广大的农村学校体育目标不够明确,与素质教育不适应。由于学校体育理论的落后,导致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当今社会要求有较大的差异,体育素质与身体素质混淆不清。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体质教育就是身体素质教育;也有人简单地认为,学校体育就是身体素质教育,等等。这些观点过于简单化,把学校体育弄成枯燥乏味的身体素质锻练,这是学校体育教育的误区。身体素质仅是体育教学中一种简单的练习手段,它不能代替学校体育的根本宗旨和总体目标的全部,只有体育素质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融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等于一体,才能真正体现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与素质教育相一致,共同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3.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要求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体育教师本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多数体育教师热爱体育工作,热爱学生,基本功扎实,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能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但按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相当部分体育教师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我们有不少体育教师习惯认为只要专业技术好,篮球打得好,排球也有两下子,就是一个好教师。为人师表不严,举止仪表不端庄,语言行为不够谨慎,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形象和社会地位,这些问题困扰了体育教师那么多年,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必须引起广大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
4.当前在农村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等。但是,体育课堂教学作为体育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单调呆板、内容陈旧,方法与手段简单落后,考试标准过死,考什么教什么,为达标而达标,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体育教学就这样简单重复、周而复始,使本来应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育课变得枯燥无味。因而,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严重后果。
二、农村学校体育改革设想
1.转变学校教育思想观念,提高认识,加大投入。素质教育也推广了好多年,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也都深刻地认识到传统的应试教育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不可能担负起全民的综合素质,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革。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体,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只有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牢固树立和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与全民健身协同起来,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出发,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素质教育服务,这是体育教育思想认识的升华,更是教育本质观念性的变革。另外,学校加大对体育资金投入,添加必要的体育设施与设备,这对学校发展有利无弊。
2.明确学校体育目标,重视体育素质教育。由于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程,也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培养目标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因此,学校体育目标必须与时代要求、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必须与素质教育相统一、相配合。现代学校体育在发展进程中,应高度重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营造有利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加强体育工作的环境、氛围。
3.开发资源,激发潜能,师生共进。“引进流行时尚教材、挖掘地方特色运动、发动自编自创内容”,目前,全国各地已掀起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热潮。像江苏海安的“三门球”、湖北武汉的“台式排球”、安徽蚌埠的“毽球”及“沙包垒球”等等,这些都是地方特色运动项目,很受广大师生和社会的欢迎。农村教师要以身作则、因地制宜、发明创造各种切实可行的体育器材。
4.加大培养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加强对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教育已成当务之急。农村体育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向学生灌输终身体育精神,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真正体会到体育给他们带来的无限乐趣和无穷魅力。
新的课改教育理念已走进课堂,它给农村中小学孩子带来的改变是:勇敢、顽强、自信、自制、灵敏、果断、冷静、豪爽、开朗、热情与热心,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正确的人生方向。我相信,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引下,经过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齐心努力,我们农村学校体育会迎来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朱慕菊.走进新课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实验引导探索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完成教师给定的探索性实验,在教师的指导、启发、点拨下,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获取新的知识的教学方法。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就需要改进,实验引导探索法的运用,使化学实验教学如虎添翼。为此,笔者就运用实践,探讨自己的几点看法,与同行参考。
1 实验教法的理论基础
1.1中学化学教学的特征是由教学特征和学科特征所决定的
首先,进入情境和再现情境也是情境教学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学生进入情境主动积极地学习是情境教学法的目的,是开发学生智慧潜能的重要保证,是形成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的重要阶段。再现情境也就是情境再现,这是学生由“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转变后必然发展结果,也是学生各方面素质得以提高后整合的结晶。同时,再现情境是保持学生高昂的学习兴趣的动力和催化剂。情境教学法是一种素质教育,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符合当前教育的新发展。
其次,化学以实验为基础,化学教学的各项内容都要体现这一基本特征。要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操作,从实验中找出规律,从而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既能掌握一定的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善于观察、思考、敢于质疑、探索等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培养良好心理品质。
1.2新时期中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人才
化学教学要有利于转变学生的传统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努力突破传统学习过程的继承性学习和维持性学习模式,将已成人类间接经验的化学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演绎成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索直接经验的素材,灵活运用和处理有关信息,发扬创新精神。
2 实验教法的基本步骤
“实验引导探索法”可分为“设问激疑、实验探索、启发点拨、讨论释疑、检测讲评、运用创新”六个基本步骤,现简述如下。
2.1设问激疑
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要突出重点,要新颖、难易适度,要着眼于启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多方面的思考。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使学生一开始就处理积极主动状态,有一个学习的良好开端。
2.2实验探索
是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关键一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和给定的实验素材(仪器、药品、步骤、方法等)进行探索实验。关键是教师给定的实验素材要能在学生现有的知识上能够完成好(注意要让学生适当跳起来摘“苹果”)。这是关键的一步,实验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本节课的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2.3启发点拨、讨论释疑
化学是中学生的启蒙学科,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广,对根据实验现象来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是必然要遇到困难的,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有充分的估计,课中适时恰当启发点拨(注意:要“准确形象”,要“点到为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
2.4检测讲评
是对整个教学效果的系统反馈环节。以测验检查的形式及时掌握学生达到的程度。并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修正和调整教学活动,及时补救,达到教学目标。检测的目的不单是为了考察学生能得几分,而主要是看教师教学的设计是否合理,以便控制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
2.5运用创新
是一种课后作业的形式,下课前布置给学生,内容要在课堂练习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问题的灵活性和难度,要尽可能变换问题的类型,引导学生广开思路,启发联想,能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进行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学探索精神。使学生对课堂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系统、完善和深化,为学生学习的迁移打好基础。
3 实验教法的基本特点
“实验引导探索法”,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教学结构的主体性,教学对象的全体性,教学观念的发展性,教学方法的实践性,教学形式的开放性。
3.1教学结构的主体性
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则是有其独立性、能动性,为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体。实验引导探索法,在教学结构上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从开始的“设问激疑”到最后的“运用创新”都是围绕学生“思”――动脑、“做”――动手、“说”――动口、“练”――动笔,“立”――创新,通过主体的学习、操作,使学生既能学会,又会学习、研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3.2教学对象的全体性
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素质教育的最根本的特征,实验引导探索法,在这一点上有较大的优势。首先它依据“思维以问题始”的心理学原理,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接着是小组的探索实验,小群体的协作研究,学生人人都必须“在经验中学习”;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进行个别指导,使班级教学、小组学习、个别指导有机结合,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
3.3教学观念的发展性
素质教育重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知识,使学生一日学习,终身受用。实验引导探索法,它用发展的眼光设计现代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既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训练,又进行了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方法,以及探求新知识的科学态度。为新世纪培养创造型人才打下基础。
3.4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实现引导探索法,以实验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新知,解决问题,体验“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论文摘要】 简述现代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分析高校图书馆的现状,及其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为201002。
一、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概括
1、信息素质的定义。
信息素质一词,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工业协会的会长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的。当时他对信息素质下的定义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发展到今天,对它最广泛性的解释为作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具有一种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有效的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的能力。信息素质是现在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发表的信息素质研究报告指出,具备信息素质的人,是能够敏锐地察觉信息需求,并能够进行相应的信息检索、评估以及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人。
素质教育的内容。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百度百科)
2、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受到西方思想侵蚀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教育逐步趋于应试化和模式化,不能在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期给予正确的指引,造成很多大学生的自主思想退化严重,这在高校素质教育中是一个盲点,而在信息素质教育方面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有些学生已经认识到创新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并且愿意参与大学创新活动,具有创新动机。然而在现实中,学生对知识缺少强烈的探索欲望,在学习中缺乏批判性思考,在勇于批判、大胆怀疑等创新思维上惰性还比较强,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擅长积极主动地学习,对时代信息的探求缺乏主动性,更不用说利用信息的能力等诸方面。
二、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浪潮中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以往传统图书馆主要收藏以纸张为载体的信息,它的服务必然围绕着纸张文献和图书馆馆舍而展开。中国图书馆由于受封建时期皇家图书馆、古代藏书的影响,馆舍及文献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图书馆的藏书是以保存为主,形成了“重藏轻用”、“重馆轻用”的办馆思想,往往把读者放在次要位置。图书馆设施的建设也是以更好地保证藏书、管理藏书为重点,可以说传统的图书馆在服务模式、服务观念、服务结构、服务组织、服务重点等方面形成了特有的规律和特点。具有封闭型建设模式的传统图书馆是公益机构,具有被动型服务方式,服务特点局限在单纯型、浅层次文献。另外图书馆工作人对文献的加工,主要是对整体文献的加工和处理,也可称为“粗加工”,就图书馆整体动作而言,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在当今信息社会,信息化建设是不变的主题。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也逐步与信息发展接轨,使传统图书馆的工作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图书馆信息化的内涵也丰富起来。图书馆信息化,就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信息社会的要求,组织、开发和管理图书馆各项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优质信息服务。其本质就是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传输、应用知识和信息资源,使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更强和收益更多的一个动态过程。具体来说,图书馆信息化就是信息存储数字化、传输手段网络化、管理控制智能化和人员素质信息化。
受到原有的传统图书馆模式影响,现在绝大多数的高校图书馆不能准确的找准自己的定位,仅仅局限于传统模式下的图书借阅,在现在全民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不能发挥出图书馆高效阅读,快速检索,师生互动等必备的信息要求。学生只会在急需某一种书籍资料时才会去图书馆,而图书馆管理人员感觉只做到传统图书馆的取借书籍即可满足学生的要求,从而不能积极参与到图书馆信息建设中来,这种传统的借阅模式在双方思想中固化,从而形成了一个循环怪圈。
三、浅谈如何巩固和提高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首先要从图书馆管理上入手,增强图书管理者的信息化管理意识。
现在很多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中投入力度很大:先进的智能化仪器设备,完备的图书文献和学习资料及学校充足的资金投入等都对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图书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现代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高校图书管理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计算机技术、缩微技术、复印技术、录像照相技术、视听设备和视听资料的使用及保护技术等,都将在图书馆得到广泛应用,这就要求学校图书管理员必须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对图书资料进行管理和应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文献信息等,经过一系列的加工,使本校图书资源更丰富更全面,更好地满足师生的学习需求,为学校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2、建立图书馆与师生间的互动机制,提高图书馆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视度。
作为师生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高校图书馆可以建立一些例如研讨室、图书馆论坛等便于广大师生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对当前学校组织的某个课题展开积极的讨论,也可以针对当前的科技信息、社会信息进行广泛交流。
总之,希望师生们在这里能共同探讨学习,有效达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及师生与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互动。搭建良好的信息互动平台,除了探讨学习还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吸纳一些意见和建议,令图书管理者在管理上做到有的放矢,这样高校图书馆才能在信息化建设中巩固和提高其地位。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
2 《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作者:侯占奎罗玉英张立秋
【论文摘要】 简述现代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分析高校图书馆的现状,及其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为201002。
一、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概括
1、信息素质的定义。
信息素质一词,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工业协会的会长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的。当时他对信息素质下的定义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发展到今天,对它最广泛性的解释为作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具有一种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有效的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的能力。信息素质是现在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发表的信息素质研究报告指出,具备信息素质的人,是能够敏锐地察觉信息需求,并能够进行相应的信息检索、评估以及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人。
素质教育的内容。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百度百科)
2、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受到西方思想侵蚀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教育逐步趋于应试化和模式化,不能在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期给予正确的指引,造成很多大学生的自主思想退化严重,这在高校素质教育中是一个盲点,而在信息素质教育方面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有些学生已经认识到创新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并且愿意参与大学创新活动,具有创新动机。然而在现实中,学生对知识缺少强烈的探索欲望,在学习中缺乏批判性思考,在勇于批判、大胆怀疑等创新思维上惰性还比较强,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擅长积极主动地学习,对时代信息的探求缺乏主动性,更不用说利用信息的能力等诸方面。
二、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浪潮中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以往传统图书馆主要收藏以纸张为载体的信息,它的服务必然围绕着纸张文献和图书馆馆舍而展开。中国图书馆由于受封建时期皇家图书馆、古代藏书的影响,馆舍及文献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图书馆的藏书是以保存为主,形成了“重藏轻用”、“重馆轻用”的办馆思想,往往把读者放在次要位置。图书馆设施的建设也是以更好地保证藏书、管理藏书为重点,可以说传统的图书馆在服务模式、服务观念、服务结构、服务组织、服务重点等方面形成了特有的规律和特点。具有封闭型建设模式的传统图书馆是公益机构,具有被动型服务方式,服务特点局限在单纯型、浅层次文献。另外图书馆工作人对文献的加工,主要是对整体文献的加工和处理,也可称为“粗加工”,就图书馆整体动作而言,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在当今信息社会,信息化建设是不变的主题。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也逐步与信息发展接轨,使传统图书馆的工作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图书馆信息化的内涵也丰富起来。图书馆信息化,就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信息社会的要求,组织、开发和管理图书馆各项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优质信息服务。其本质就是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传输、应用知识和信息资源,使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更强和收益更多的一个动态过程。具体来说,图书馆信息化就是信息存储数字化、传输手段网络化、管理控制智能化和人员素质信息化。
受到原有的传统图书馆模式影响,现在绝大多数的高校图书馆不能准确的找准自己的定位,仅仅局限于传统模式下的图书借阅,在现在全民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不能发挥出图书馆高效阅读,快速检索,师生互动等必备的信息要求。学生只会在急需某一种书籍资料时才会去图书馆,而图书馆管理人员感觉只做到传统图书馆的取借书籍即可满足学生的要求,从而不能积极参与到图书馆信息建设中来,这种传统的借阅模式在双方思想中固化,从而形成了一个循环怪圈。
三、浅谈如何巩固和提高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首先要从图书馆管理上入手,增强图书管理者的信息化管理意识。
现在很多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中投入力度很大:先进的智能化仪器设备,完备的图书文献和学习资料及学校充足的资金投入等都对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图书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现代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高校图书管理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计算机技术、缩微技术、复印技术、录像照相技术、视听设备和视听资料的使用及保护技术等,都将在图书馆得到广泛应用,这就要求学校图书管理员必须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对图书资料进行管理和应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文献信息等,经过一系列的加工,使本校图书资源更丰富更全面,更好地满足师生的学习需求,为学校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2、建立图书馆与师生间的互动机制,提高图书馆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视度。
作为师生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高校图书馆可以建立一些例如研讨室、图书馆论坛等便于广大师生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对当前学校组织的某个课题展开积极的讨论,也可以针对当前的科技信息、社会信息进行广泛交流。
总之,希望师生们在这里能共同探讨学习,有效达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及师生与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互动。搭建良好的信息互动平台,除了探讨学习还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吸纳一些意见和建议,令图书管理者在管理上做到有的放矢,这样高校图书馆才能在信息化建设中巩固和提高其地位。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
2 《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作者:侯占奎罗玉英张立秋
【关键词】课堂 主体参与 教学模式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课堂教学研究的永恒主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语文教学应当在注意教学内容价值取向的同时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80年代后期,我国就已明确提出“主体教育”的理论,认为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要真心实意地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在于重视发挥学生自身积极性主动性,而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主体性教学,体现出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主动地参与解决问题的方法。鉴于以上的认识,笔者从2000年开始,探索主体教育理论应用于语文教学,在试点班中摸索出语文课堂“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由此更好地指导了自己的教学实践。语文教学要真正走向素质教育,贯彻新课程标准,落实主体地位,必须构建与主体参与培养相关的模式,但笔者深感构建“主体参与”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艰巨性,且目前的研究水平远未达到“实验化”的科学研究层次,只是就目前的实践来看,就大致框架而言,也算取得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以下,简述本模式的重要内容。
1 本模式构建的基本思想
1.1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模式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参与探索为特征的一种教学模式。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这里的学习者是主体,而“主体主动参与”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标志。
1.2 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本模式将语文学习与应用结合起来,强调听、读、背、思、说、写综合训练。据此,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带着兴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揣摩”、“体会”、“领悟”,重“感悟”、重“积累”、重“探索”参与、重“合作”交流,亲自体验,感受教学内容。
1.3 促进学生的发展。本模式着眼于人的一般发展,根据终身学习的要求,大胆提出“思”的训练,把“思”(想)列为应用能力的培养,因为“思”总是伴随着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2 本模式的预期目标
本模式针对当前乡村初中语文教师教学中仍存在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两个问题,将主体“自读”能力培养作为贯彻新课标,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努力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1) 从初中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参与;
(2) 从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转变为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为主;
(3) 从以初中学生“静听”为主转变为学生积极思维为主;
(4) 从“以师到生”的单向交流转变为“由师到生,生到师”和“生与生”的多向交流;
(5) 从以学生的机械练习为主转变为听、读、背、思、说、写多种练习活动的综合学习为主;
(6) 从重视结论的掌握转变为重视对学习过程的参与;
3 本模式运作的基本程序
在研究中,我们根据“主体教育”的基本原则,结合初中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归纳出本模式在操作上的程序如下:
基本环节:激趣导入――创设情境――引导自读――指导点拨――再读、精读、品读-----启发整理――当堂反馈
主体参与:初步感悟――乐学新知――自读、品读、质疑――细读研讨――自我回顾――综合积累运用
其主体参与要点分述如下:初步感悟:读课题,读导读部分,初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感悟人和物的形象。乐学新知:注重课文学习的背景设置(如情景图)设情境作为激发学习的动机。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可利用文中情景图再现课文第一段的情境,学生描绘图意的过程,就是在说第一段的内容,因为学生被图中那绚丽的色彩,繁多的姿态,调动了情感,激活了思维,忍不住把看到的、想到的表达出来。
1 自读质疑:学生依据目标或教师导读整体感知课文,并自觉针对重点词句进行圈划批注或质疑问难。 在引导学生全面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单元目标让学生主动质疑,尝试完成课后作业。
细读研讨:学生围绕学习重点、难点自觉运用学法熟读精思、主动研讨,领悟文章思想,品评文章语言,从而主动积累语言。
2 自我回顾: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领悟语言文字的规律,并主动充实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若学生总结有困难,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整理学习新内容的方法,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打好基础。
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1],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 最初的阐述。
与此相适应,我国生物课程标准结合学科自身特色,将中学生物课程目标表述为课程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其中具体目标从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能力这三维三分别进行设定的。
上述两种三维都是在课程目标层次做出的阐述。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层次的三维,《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将对具体内容标准的表述所用的动词分别指向知识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情感性学习目标,并且分为不同的层次[2],这表明生物教学目标也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设定。通过三维教学目标的完成最终达到课程目标地三维。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存在一定的偏差:
第一,部分教师错误地理解三维教学目标为一堂课的硬性指标。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在拟定具体教学目标时,要依据生物课程标准中相应的内容标准,并充分考虑到具体教学内容和任务的特点。[3]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同时包含知识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情感性学习目标,比如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一中的细胞中的无机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细胞增殖等内容只有知识性学习目标和技能型学习目标,没有情感性学习目标。所以,针对这些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需针对前知识性和技能性的学习目标进行设计,不必为了涉猎所有目标而牵强地给学生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二,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致使教学效果不显著。例如,在讲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二中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一节内容时,除了要达到知识性学习目标和技能型学习目标外,本节内容还应向学生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大多数教师在本节内容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时,都只是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材料,最后让学生思考转基因的安全性。但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有限的资料并不能全面的看待转基因的安全问题。
因此,教师应当结合所要渗透给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网络、媒体等资源开发新的课堂教学资源,同时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最后让学生以辩论或小组汇报展示的形式再深入学习这部分内容,从而达到对转基因安全的全面认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达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独立思考等能力。这种教学设计会比生搬硬套的教学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二、对素质教育提出的培养目标理解片面
素质教育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中学生物的课程目标也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来与此相对应,最后将课程目标细化到教学目标进行落实和完成。但是,当这些目标都达到后,学生是否就真正的具备了素质教育所期望的能力?结果不得而知。深入分析,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实质在于提升学生素质,让学生具备生存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获得幸福的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一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节内容后,达到了知识性目标要求的说出叶绿素种类和作用;说出叶绿体结构和功能;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简述化能合成作用[4],也达到了技能性目标要求的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4],也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研究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原理的探究过程,使认同科学是在不断观察、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5]的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所掌握的是三个方面分散的能力与素质,基于让学生具备生存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获得幸福的能力的要求,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此,而是应该进一步给学生时间与空间来应用课堂所学,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还缺少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和巩固所学,最终通过实践来整合三种分散能力的环节。
学生只有将学到的分散的能力进行综合的运用和实践,最终才能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能力或素质,在其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外化为强大的生存能力,独自生活能力和获得幸福的能力。
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学不应该仅停留在三大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应帮助学生整合所学知识与能力,同时尽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来应用课堂所学,才能达到素质教学目标的实质要求。
三、教师不能恰当的运用教学模式和教学原则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即是创新教育。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中学生物教学中大多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并辅以启发性教学原则。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一些教师存在着诸多误区:
第一,部分教师未充分考虑学情,所选教学内容偏难。探究式教學模式是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一部分与所探究内容相关的知识而进行的教学模式。而部分教师在选择探究内容时,未充分考虑学情,所选探究内容偏难,导致学生不能自主进行探究,既影响教师的教,也影响学生的学,不能很好地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因此,教师应精准把握每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条件,在全面分析知识内容和学生学情的情况下,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进行教学。
第二,部分教师创设的探究情景存在局限性。探究式教学模式一般要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一系列探究过程最终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植物激素生长素的发现一节内容时,教师多以语言描述创设情境,结合图片展示让学生发现问题,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对学生的思考和理解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假如将创设的情境变为真实的情境,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用自家的植物做一些简单的实验,增加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更加直观、更加真实的了解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知识,也能帮助学生将该问题的探究过程内化为自己的一套方法或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
第三,部分教师片面地理解启发式教学原则。启发式教学原则不是简单的提问题,也不是提简单的问题。《论语》和《学记》给启发式教学原则做出了最恰当的解释。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为心求通而未得之,即心里想想明白,但又想不通,悱为口欲言而未能其貌,即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教师要在学生这些理解的关键知识给予启发即可,不必对一些琐碎浅显的陈述性知识进行提问。
除了在学生思维的关键点启发之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学记》里提到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导学生学,但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学,但不压抑学生个性;启发学生拓展思维,但不替学生做出结论。
四、忽视环境对素质教育的影响
谈及教育,必定涉及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教师、学生、环境(其中环境可以分为教育环境及社会环境)。目前提出的促进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大致涉及改革教学方法和创新学习方法两个方面,在改革教学方法方面以生物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6]、课堂教学要设法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方法和媒体[7]等措施为主,在创新学习方法方面以一要指导自学,二要指导观察分析、三要指导实验、四要指导抽象概括[7]几个角度为主。但无论是改革教学方法还是创新学习方法,大多是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为出发点,忽视了环境对于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