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6 14:43: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畜牧业发展前景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背景
1.1草食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草食畜牧业是现代畜牧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区草食畜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但是生产总量和生产方式仍然明显滞后,尤其是饲草料供需缺口巨大,严重阻碍了草食畜牧业乃至整个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步伐。
1.2农牧结合的需要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一连增”,但是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的巨大约束,“调结构、转方式”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当务之急,迫切需要加快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
1.3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推行“粮改饲”种植结构调整,变粮、经二元种植结构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增加青贮玉米、青贮甘蔗和优质牧草的种植面积,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通过粮食过腹转化增值,加大农家肥和有机肥的施用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才能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农业之路。
1.4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
据统计,从1990年到2012年,我国人均口粮消费下降了16%,肉蛋奶消费上升了226%。未来的粮食问题不是口粮短缺,而是饲料粮保障问题。大家普遍认为小麦、玉米、稻米是人们俗称的粮食,其实,畜产品实际上也是粮食。从这个角度来讲,发展食草型畜牧业也是为了改善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选择。
1.5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国家更加严厉的环保法规相断出台,特别是我区“美丽广西”建设活动的全面深入推进,对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处理排放提出了更高要求。发展粮改饲,可以将养殖粪污施肥还田,很好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符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符合国际畜牧业的发展方向。
2发展前景分析
2.1粮草资源丰富
广西气候温暖、降水充足,适宜鲜草生长,目前天然草地有1688万亩,可利用面积1266万亩,年鲜草总产量900万吨。另外,玉米是广西第二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894万亩,玉米籽粒产量269万吨,秸秆产量540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48万吨;甘蔗是广西最大宗经济作物(广西是全国产糖第一大省),种植面积1620万亩,原料蔗产量7630万吨,秸秆产量2290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120万吨。丰富的粮草资源为广西推进“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奠定了有利基础。
2.2草食畜牧业基础好
“十二五”期间,我区畜牧业稳步发展,主要畜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2015年末,我区牛存栏445.94万头,出栏149.28万头;羊存栏202.64万只,出栏205.33万只;奶水牛存栏8.98万头,鹅出栏1082.4万只,兔出栏757.1万只。良好的草食畜牧业基础,对牧草饲料需求量非常大,发展“粮改饲”有可靠市场。
2.3产生效益可观
2.3.1经济效益
我区种植青贮玉米亩产量大约为6吨/年(全株),按照目前我区收贮公司对全株青贮玉米收购价350元/吨计算,亩产值2100元。而种植普通玉米亩产玉米大约0.9吨/年,按收购价2000元/吨计算,亩产值1800元。种植青贮玉米比普通玉米每亩增收300元/年,提高16.67%。以试点项目计算,种植青贮玉米饲草料2万亩,产量12万吨,产值4200万元,助农增收600万元。而据资料可查,全株青贮玉米的可消化率可以比秸秆加玉米高30%以上,一般每3~3.5千克全株青贮玉米中约含0.5千克玉米籽粒。如育肥牛每天喂青贮玉米20千克或喂玉米秸秆加玉米粒26千克(24.5千克秸秆+1.5千克玉米粒),同样获得日增重0.6千克;按市场青贮玉米青贮料600元/吨、一般玉米秸秆青贮料400元/吨计算,每天喂青贮玉米成本为12元,而喂一般玉米秸秆加玉米粒的成本12.8元(玉米粒2.0元/千克),喂青贮玉米比喂玉米秸秆加玉米粒减少饲料成本0.8元,饲料成本降低6.25%。
2.3.2社会效益
规模发展“粮改饲”草食畜牧业,既可以增加农民就业机会,还可以对稳定肉制品、奶制品市场供应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还可拉动家畜屠宰业、餐饮业的蓬勃发展,增加税收。全株青贮玉米收割时省去了脱粒、晾晒、处理秸秆等环节,能够有效缓解收割时农村缺青壮年劳动力的问题。另外,规模种植青贮饲草料,也需要一定的劳动力,按人均可种植5亩计,每种植1万亩可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同时,大规模推广粮改饲,可以拉动肉牛、肉羊等草食家畜养殖业的发展,并可带动辐射周边农户,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生态乡村”建设。
2.3.3生态效益
“粮改饲”的前提是一定要种养结合,草食家畜养殖产生的粪便经过处理后,就近消纳利用,既可以培肥地力,又可改善耕地结构。“粮改饲”还可以带动秸秆循环利用和转化增值,通过全株青贮养殖,不仅不用考虑秸秆的二次收贮问题,而且还避免了秸秆焚烧引起的环境问题。也就是通过收集家畜粪尿,推广“家畜-有机肥料-粮食(牧草)”生态养殖模式,促进生态能源开发建设。同时,利用家畜粪尿或沼渣,起到了改土肥土的作用,解决因化肥用量越来越多所造成的土壤理化性状日益劣化的问题,同时减少了化肥用量及有害物残留,这既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又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3存在的问题
3.1种养加工生产规模小
种植业各家各户小地块分散种植,养殖场和饲草加工厂规模也小且分散,不利于规模化生产,导致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益低。
3.2“粮改饲”尚未形成产业
由于“粮改饲”刚起步,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种植、加工、销售和养殖产业链还没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形成,没有形成一体化,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3.3机械装备和科技支撑不强
没有适合南方坡地小块地作业的饲草收获机械,人工收获成本高;青贮微贮加工储存一些关键性技术难题尚未突破;缺乏适合广西的优质高产青贮玉米品种。
4建议
4.1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确保“粮改饲”工作的顺利实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对新常态下发展现代畜牧业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畜牧业工作的领导。要高度重视“粮改饲”工程推进,形成从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机制,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围绕发展中遇到的,如金融协调、土地流转等问题和困难,不断优化完善扶持推进粮改饲发展的政策,营造出有利于粮改饲发展的政策环境。
4.2推广试点经验及时总结
兴宾区、武宣县作为我区2016年“粮改饲”试点县的好做法好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并加以推广,遵循政策引导、农户自愿、市场拉动、因地制宜、合理改种、种养结合、为养而种的原则,根据草食家畜养殖规模和发展潜力和当地土地、水资源、气候等自然因素,结合种植条件,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合理选择“粮改饲”作物种植品种,发挥耕地产出最大效益。
4.3加大资金投入
通过中央财政资金的补助引导,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群众投入的积极性,特别是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尽可能吸引社会力量和资金来参与“粮改饲”项目实施,积极协助项目承担主体通过贷款或引进民间资本,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融资机制,确保饲草料种植和收贮工作任务按时完成。
4.4提供技术支撑
成立“粮改饲”技术指导小组,由县(区)农业、水产畜牧兽医部门分管领导担任正副组长,县(区)农业、水产畜牧兽医部门二层有关单位负责人和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水产畜牧兽医站站长为成员,并以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广西畜牧总站等相关科研院校为依托,解决种植、青贮和加工环节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在种植加工等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开展技术指导,加强协作攻关,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组织学习培训与技术交流,提高技术支撑水平。
4.5加大宣传力度
[关键词]吉林省 生猪生产 预测
一、吉林省生猪生产的发展现状
吉林省在1989年实现了猪肉自给,1990年首次外销生猪,完成了由生猪调入省到生猪调出省的转变,此后外销量逐年增加,1995年外销数量首次超过100万头。另外,1992年全省生猪饲养量达到1009.2万头,突破1000万头大关;1997年达到2179.2万头,突破2000万头大关;2005年达到3050万头,突破3000万头大关。
目前,吉林省为生猪生产自给自足略有调出省份,近年来,尽管生猪市场价格不够稳定,也曾出现过价格大起大落,养猪严重亏损的现象,但是总体上始终保持着稳定增长的发展势头。
生产规模方面,近几年,吉林省生猪生产有长足的发展。生猪生产呈现稳定增长势头,人均猪肉占有量也逐年增加。2004年和2005年全省生猪发展到2750万头、3050万头;人均猪肉占有量分别为52.96公斤、58.52公斤,都在全省人均肉类占有量的50%以上,2005年猪肉产量与肉总产量的比为50.97%。可以说,生猪生产占据了吉林省畜牧业的“半壁江山”。
吉林省生猪的出栏量、存栏量和猪肉产量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04-2007年生猪出栏分别为1750万头,1950万头,2000万头,2200万头。2004-2006年末存栏头数分别为1000万头,1100万头,1200万头;猪肉分别为143万吨,158万吨,159万吨;生猪出栏率分别为175%、177%,167%。其中,2004年与2005这两年增长速度较快:出栏速度增长超过10%,存栏头数增长超过7%,猪肉数量增长超过5%。2004年吉林生猪出栏率175%高于全国平均生猪出栏率128.25%。从作为产业发展成熟程度标志之一的出栏率来看,吉林生猪生产率较高。从整体上来看,最近几年生猪出栏头数增长率稳定在11%左右;生猪存栏头数增长率稳定在10%左右。体现了吉林省生猪生产的平稳性。
生产方式方面,长期以来,吉林省养猪业一直停滞于千家万户小规模生产的状态,直到1989年以来,吉林省生猪生产方式由推广使用暖棚喂猪开始,加大品种改良进程,增加生猪饲养、饲料等的科学含量,生产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生产水平和商品率迅速提高,相当一部分养猪户开始走上了规模化生产道路。随着吉林省经济的全面发展,生猪饲料来源日益丰富,过去“以青、粗饲料为主,适当搭配精料”的养猪原则已经基本改变,养猪业正朝着科学饲养的方向发展。同时,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日趋完善,促使养猪业逐渐由零散饲养、粗放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地域差异对生猪的生产方式影响比较大。吉林省按各地饲料的构成、自然环境、饲养技术和社会需求的地域差异性可划分为三个畜牧区:西部平原区、中部平原半山区、东部山区。中部平原是吉林省商品粮基地的主体部分,粮豆产量和商品粮产量均占全省半数以上,铁路纵横、公路成网,以农副业饲料为基础的舍饲养猪业发展趋势最好。西部平原属于科尔沁大草原的一部分有丰富的草场资源,同时由于该区域耕地多,水利条件好,养猪业有一定发展。东部山区,因受土地资源限制,人均耕地,人均粮豆产量均少于中、西部,养猪业发展水平一般。
二、吉林省生猪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猪生产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吉林省生猪生产的传统模式是农户家庭的分散饲养方式,饲养过度分散,集约化程度偏低。全省规模饲养的生猪占总数的比重小,农民传统饲养的猪还占主导地位。规模化饲养程度方面:省内比较,不如羊和家禽;国内比较,不如北京等地区。吉林省猪肉供给主力仍然是每户养猪4、5头的家庭农户,生产规模小,效益不明显。从饲养规模来看,饲养规模越大的,收入和利润相对越高、每个人工和每头生猪所带来的利润越多,成本利润率越高。吉林省生猪生产规模和所具备的发展条件相比,玉米资源等自然条件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养殖水平也难以保障。吉林省发展生猪的主要优势是饲料充足、劳动力价格低廉。然而,正是低廉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吉林养猪业一直在“千家万户一齐上”的低水平上徘徊,大多数农户沿袭传统的小规模分散养殖方式。农户散养存在着管理水平低、养殖技术落后、猪的品种差、生产具有较大的盲目性等缺点。这种小规模、低质量、低效益的生产模式,不仅耗费大量的劳动力,也浪费了大量饲料,生猪出栏时间较长,猪肉质量不高。其中脂肪型的肥猪,由于不符合城市居民消费习惯,很难卖出好价钱。生产规模小,分散饲养不仅使先进的生产技术难推广,劳动生产率难提高,更重要的是小批量产品进入运销环节较困难,增加了流通成本,包括屠宰、分销和产品标准化的成本。另一突出特点是农牧结合,劳动分工不明显,效率不高。分散饲养的农户由于在种地的同时养猪,对市场价格波动缺乏预测,对生猪的市场价格及变化趋势不十分了解,常常反应过度,非常盲目,因此抵御生猪市场风险能力很弱,使自己养的生猪无法卖出好价格,容易亏损,还最终导致生猪的产量难以稳定。这些因素反过来又影响农户养猪的积极性,导致恶性循环。
生猪养殖业是竞争性强的行业,但是我省农村富余劳力多、致富门路窄,养猪业是传统行业,成为广大农户的首选,传统的家庭饲养,一部分自食,一部分出售。规模化养殖方面,一家一户的分散的生产方式、极小的生产规模与国内生猪生产发达省份以及先进的农业大国相比确实差距很大。国外、省外的实践表明,发展养猪业应尽量专业化、集约化,办专业村、专业乡和大型养猪场,真正启动产供销一体化的功能,养殖亏损经营补,低谷亏损高峰补,只有这样,生猪生产才能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对此,应当看到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应当是养猪乃至整个农副业生产及优化的方向,应当看到吉林省在这方面上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自己的国情省情,不盲目攀比,不急于求成,尤其是政府不能大包大揽,拔苗助长,只能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三、吉林省生猪生产前景预测
吉林省生猪生产在完全自给的基础上还有剩余,且剩余量逐年增加。近年吉林省猪肉供给量增长加快,这主要是因为吉林省粮食生产的发展和畜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的结果。最近几年出栏量增长比较接近,按照2004-2007年的出栏增长速度拟合计算得出2015年生猪出栏量将达到3305万头。按照2004-2006年的增长速度拟合计算得出2015年生猪存栏量、猪肉产量将分别达到2100万头和233万吨。因为生猪存栏量、猪肉产量增长总体为加快趋势,所以届时的实际数据可能比上述的预测数字大些。
参考文献:
[1]姜会明,苗齐,鞠善宏.吉林省建设畜牧业大省的奋斗目标与政策选择.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7,(02):7-13.
[2]秦贵信,于维耀.吉林省养猪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吉林畜牧兽医,2001,12.
[3]王桂霞,郑秀峰,李淑杰. 吉林省养猪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l999.21(2):103-105.
摘要养羊业是我国畜牧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区畜牧业经济的主要来源。对盈江县山区养羊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建议,以期为山区发展养羊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养羊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建议;山区;云南盈江
养羊业是我国畜牧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区畜牧业经济的主要来源[1]。盈江县全县15个乡镇,其中山区乡镇8个,半山半坝的乡镇2个,山羊饲养户多数集中在这一地区。山区农民养殖山羊已有悠久的历史,其主要原因是山羊适应性强、繁殖率高、疫病少,生产周期短,深受山区农民群众的喜爱。但是从盈江县养羊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发展现状
盈江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位于东经97°31′40″~98°16′0″,北纬24°24′16″~25°20′10″。国土面积4 429 km2,东西相距54 km,南北距离114 km,总人口29.3万人。全县山地面积占85.2%,坝区面积占14.8%,耕地3.111 4万hm2,林地30.053 4万hm2,荒地5.586 7万hm2。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于山羊的生长繁衍,是发展草食动物的理想之地。还有丰富的秸秆资源,年产甘蔗梢、冬包谷秆、稻草约30万t;大量的麦秸、豆杆、花生蔓和农副产品下脚料为养殖草食动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县人工种草和草场改良面积5.506 7万hm2,还有大片的林间草场供草食家畜放牧。据2009年末统计,全县山羊存栏26 118只,比2008年同期增加1 200只,增长4.8%,其中能繁母羊15 114只,占存栏数的57.8%。全年出栏肉羊14 246只,出栏率57.17%,肉产量356.15 t。山区山羊存栏数23 245只,占总存栏数89%,其中能繁母羊13 738只;坝区山羊存栏数2 873只,占总存栏数11%,其中能繁母羊1 376只。
2存在的问题
2.1认识不足,管理粗放
多年来,对于养羊山区群众思想中缺乏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效益观念,只将其作为一种象征性的财富积累。羊只仅用于丧事、祭祀和偶尔解决家庭的部分肉食。羊肉主要依靠宰杀老弱残缺及淘汰母羊补充,处于“靠天养羊”的状况,生产基础薄弱,出栏率和商品率低,母羊比例小,养羊效益不高,羊肉生产水平低,表现为个体胴体小、屠宰率低、人均占有羊肉量少;羊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群众对养羊业的认识得到了提高,但始终摆脱不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山羊的饲养缺乏科学的管理[2]。
2.2品种退化,饲养分散,林畜争地矛盾突出
山区农民养羊基本实行自繁自养,不加选择地任其发展,长期群内繁殖,导致品种严重退化,山羊的个体越来越小,产肉量低。饲养成本逐年增加,效益逐年下降。全县15个乡镇,养羊户主要分布于山区乡镇,饲养比较分散,规模小。据2009年年末统计,全县饲养山羊50~100只的有89户,存栏5 776只,占总存栏的22.12%;饲养山羊100只以上的有15户,存栏2 056只,占总存栏的7.9%;大部分养羊户一般养殖10~30只山羊,形成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随着国家荒山造林,退耕还林政策的施行和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原有的草场、牧场大部分被植树造林,牛、羊等草食动物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受到限制,对群众养畜积极性造成一定的影响[3]。
3建议
3.1提高认识,加大投资
各级党委、政府要对养羊业高度重视,将发展养羊业作为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一个新途径,列入山区发展畜牧业的重要议事日程;还应给予必要的财政资金投入,作为养羊业的发展基金,用于良种繁育补贴及市场风险的调节,对引进优良种羊和出栏肉羊达到一定规模的养殖户给予重点扶持和奖励;同时,充分利用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用于养羊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在现有的50个科技养羊示范户基础上,加大科技示范户的建设。
3.2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传统养殖观念
针对林畜争地矛盾突出这一现状,要合理利用资源,改变传统养羊方式,实行“两改”:一是改变饲养方式。改普通羊舍为高床楼式羊舍,在羊舍内增设饲槽、水槽和补草架;改公母混群放牧为分群放牧;改放牧为放牧加补饲。二是改变繁殖方式。改初配年龄过早为1岁左右配种。改常年乱配为春、秋两季配种,集中产羔。
3.3加强科学养羊技术培训
业务部门应主动联合其他部门,深入各山区村社,举办山羊饲养管理技术、疫病防治、品种改良、牧草种植等技术的培训,充分利用广播宣传、会议讲解、座谈交流等形式广泛宣传科学养羊技术,组织专计人员到农户家中传授经验,对山区群众养羊实行“三推”[4]:一是推广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专业户;二是推广山羊短期育肥,提高个体产肉量和肉品质;三是推广适时出栏,优化羊群结构,减轻冬春饲草压力。“四配套”[4]即:山羊生产和育种繁育体系配套;山羊生产和饲草饲料配套;商品生产和羔羊培育配套;山羊饲养与疫病防治配套等,使群众真正掌握科学养羊技术,增强商品意识和市场观念,为将来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打下基础。
3.4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羊肉品质
当地群众饲养的山羊几乎都是本地品种,长期近亲繁殖,导致品种严重退化,山羊个体小,产肉率低,饲养周期较长。业务部门曾经引进过黄山羊等优良品种进行改良,但数量不多,效果不明显。一方面应继续大量引进优良品种,对本地山羊进行杂交改良,使其发挥杂交优势;另一方面应搞好本地品种的选优选育,提纯复壮,选优去劣,杜绝近亲繁殖和过早配种,从而使本地山羊具有适应性强、个体大、生长快、产肉多、肉质好等特点,缩短出栏周期,减少养羊成本。
3.5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盈江县人工种草和草场改良面积5.51万hm2及大片林间草场,有大量甘蔗梢、冬包谷秆、稻草、麦秸、豆杆、花生蔓和各种农副产品下脚料。这就为饲养山羊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可根据不同的季节进行科学的饲喂。夏秋季节各种植物和牧草生长旺盛,应充分利用各种草场的鲜草,多余的牧草进行青干草处理,对一些农作物秸秆进行青贮或氨化保存,留作备用;冬春季节牧草干枯,是全年缺草的季节,可充分利用林间草场和山边水尾的草滩放牧,补饲青干草、青贮料、氨化料及农副产品的下脚料,使山羊的饲料得到充足供应,保障营养平衡,这就能避免当地的“夏起,秋肥,冬瘦,春死”的现象发生。
3.6充分利用地理优势
盈江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西部,西面、西北、西南均与缅甸相连,有省级开放口岸那邦,还有卡场、红崩河对外口岸可进行牲畜及畜牧业产品的进出口贸易;盈江县的东部与腾冲相连,东南与梁河毗连,南与陇川接壤,在国内交通便利,为畜产品的流通销售提供了便利条件,市场前景看好。还有我国的国际绿色通道很快就要打通德宏州,从而为盈江的养羊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3.7充分利用环境优势,引进外资
盈江县的山羊养殖户主要居住在山区村寨,且比较分散。那里山清水秀、树木繁多、空气清新、气候宜人,蕴含着极大的开发潜力。但由于资金不足、信息闭塞,严重制约了养羊业的发展。通过招商引资、组建龙头企业带动养羊业的发展,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进行管理,实行企业担保,订单收购,农户饲养,技术部门把握引种关,保证产品的绿色健康品质。
3.8延长产业链,开发新市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绿色食品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羊肉是无公害绿色肉食品,这一点在国内外市场上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同。加之,社会分工的调整刺激了饮食习惯的变化,消费的简单化、方便化、精制化、地方风味化和外国口味化已经成为时尚。由于羔羊肉鲜嫩、、味美、胆固醇含量少、所含氨基酸的种类与数量符合人体生长与组织修补的需要,越来越受到城乡人民的青睐。可以将羔羊肉进行加工后采取多种形式向大、中城市销售,扩大产品的销售市场,促进养羊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4参考文献
[1] 姜怀志,郭丹,陈祥,等.中国绒山羊产业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10):100-103.
[2] 乔墨.石嘴山市肉羊产业化发展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18):370-371.
【关键词】通用航空,现状,发展前景
前言:通用航空水平直接发映出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人们生活质量以及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通用航空较之以往,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通用航空水平仍然比较低,因此,要对我国通用航空发展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我国通用航空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从而为我国通用航空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1、通用航空的概述及综合效益
1.1通用航空的概述。通用航空是指除军事航空和商业航空外,对社会开放的民用航空,通用航空涉及到航空服务保障、金融保险、航空制造等多个领域,在农业、工业、建筑行业、畜牧业等都有广泛的应用。通用航空具有机动灵活、快捷高效等特点,能在自然灾害、战争等其实,为人们提供及时的救援,同时通用航空还能为社会公共服务提供有利的支撑,因此,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事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通用航空的综合效益。通用航空具有很高的综合效益,据统计,在农业作业中,利用通用航空飞行作业能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完成大面积农业喷洒作业,其喷洒效果和效率都远远高于人工作。以造价为75万元的小型私人飞机为例,按每年飞行时间为100个小时计算,其维护费用为6-7万元,同时还需要3-4个飞行员,如果全国拥有1万架这类小飞机,就能创造75亿元购买费用,并且还能创造6-7亿元维护费用,还能为社会提供3-4万个工作岗位,由此可见,通用航空事业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外,通用航空事业的社会效益不仅仅局限于提供社会工作岗位,通过通用航空事业,能极大的提高我国航空工业发展水平,为我国运输航空水平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通用航空的发展现状
美国是当前世界上通用航空发展最快的国家,到目前为止,共有20多万架,这些通用飞机每年可飞行2770.5万个小时,同时美国还为这些通用飞机设置有20500多个机场,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的通用飞机每年能为美国创造1500亿美元的经济价值,同时还能为社会公众提供约130万个就业机会。同美国相比较,我国的通用航空事业发展十分缓慢,据统计,在2011年底,我国通用航空飞机仅为1154架,供通用航空飞机使用的机场仅为70多个,通用飞机的年飞行时间仅为50.27万个小时,同时在通用航空的基础设施方面,我国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而美国的通用航空设施则十分完善,由此可见,我国的通用航空发展还比较落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通用航空的发展前景
3.1市场发展趋势。目前,我国通用航空与国外发达国家的通用航空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要借鉴国外航空发展成功经验,来促进我国通用航空的发展。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我国通用航空将会有更加良好的发展市场环境,据我国民航部门预测,在未来的5年里,我国通用航空飞机将会增加到1-1.2万架,供通用飞机使用的机场将会达到1000多个,创造的价值达到1500亿人民币,同时通用航空的发展,还会带动通信、电子、制造工业等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随着《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的颁布,我国通用航空领域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并推行先行试点的发展策略,同时预计在今年将会完成低空低于设备、空域划分、空管标准体系等基本工作,逐步开放低空空域。
3.2技术发展趋势。在通用航空技术方面,美国代表着世界上最先进的通用航空技术,首先在航空导航方面,美国的通用航空导航采用星基和陆基相互结合的方式,航空飞机上配备多种无线电导航设备,然后利用无相信标导航台、甚高频全向信标导航台、测距地面台、仪表着陆地面台等对航空飞机进行导航,从而实现对通用航空飞机的实施导航。在监视方面,美国通用航空飞机采用ADS-B技术,并结合1090ES数据链和UAT数据链进行协同监视,实现对通用航空飞机的动态监控。在管理方面,美国构建有一套完善的通用航空交通管理体制,美国的机场能为通用飞机提供飞行计划服务、气象服务等多种飞行服务。而我国在这些方面还比较落后,因此,要积极的借鉴美国的通用航空的发展技术经验,大力发展我国的通用航空技术,从而为我国通用航空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3.3通用航空娱乐消费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人们逐渐将消费重心转移到娱乐方面,尤其是在城市中,人们在娱乐消费方面,得到极大的提升、通用航空娱乐消费是一种享受型消费,近几年,人们对通用航空娱乐消费的热情越来越高,同时人们学习私人飞行驾照的热情也越来越高,在今后几年内,我国的通用航空娱乐消费发展趋势将会越来越好。
3.4航空制造业发展。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我国工业逐渐由轻工业转向重工业,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而重工业的快速发展,就为我国航空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大型飞机市场被一些发达国家垄断,因此,我国航空制造业将发展重心放在通用航空方面,这就极大的促进了我国通用航空事业的发展。
4、总结
通用航空的全面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在通用航空发展方面还比较落后,因此,要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积极的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通用航空发展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通用航空发展策略,稳扎稳打,树立良好的战略眼光,从而为我国通用航空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康永,周建民.通用航空发展现状、趋势和对策分析[J].现代导航,2012,(05):360-364.
一、马铃薯滞销事件所体现的我区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因地制宜,确立我区主导农业项目
根据海拔1400米,无霜期100多天的地理及气候环境,我区确定了以奶业、肉业及薯业为指导,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其中部分农牧场也积极推进农作物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引进和筛选出了一批适合本地区气候条件的专用、优良品种。目前,我区农村己形成一定的特色优势区域,并涌现了一批马铃薯生产的专业场区、专业户。在优势集中产区,马铃薯已成为农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形成特色区域,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以先进的生产方式改造传统农业,引进和培育一些龙头企业是做强产业、提高效益的根本途径。我区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与种植户、基地联合发展稳固的马铃薯生产基地;在优势产区和基地引进、兴建了一批马铃薯加工企业,逐步形成了以淀粉、马铃薯粉为主,加工马铃薯休闲食品为辅的加工体系。农牧民按照市场需求生产,以区域示范促进整体农业经济的推进,提升了我区农业种植及经营水平。
(三)着重发展绿色农业,农业产品质量逐步提高
近年来,我区加快了农产品的标准建设进程,形成了以绿色产品为龙头的质量标准体系。围绕主要农产品生产制定了相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扩大了认证规模,仅我区赤峰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总面积达到1458.43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88.7万亩,而部分地区则着重发展马铃薯的优良品种种植,建立脱毒无公害种薯良种繁育基地,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提高马铃薯的种植水平。
二、马铃薯滞销事件说明我区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分散种植,没有形成区域化和集约化的模式
我区农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农产品生产的重视,尚未形成真正产业化模式,如去年马铃薯价格暴涨,很多农户寄希望于今年,都加大了种植面积,可是今年的丰收却没有让他们看到希望,这不是因为农民的信息掌握得不够准确,而是因为中国的农户都是散户,缺乏市场信息的整合,容易突破限度,造成供大于求,农产品价格暴跌的结果。这种分散种植,致使生产基地发展不平衡,生产规模化的程度低,无法形成区域化及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模式。
(二)现代信息掌握程度低,造成产业链条不完善
我区并没有完全形成与加工相关的龙头企业,做不到自产自销,市场组织化、公司化的程度低,抵御风险能力较小。而作为农民则缺乏对市场的敏感度,农业生产基本上是盲人摸象,靠瞎碰,生产面积扩大了,而良种繁育却没有保障,从种植模式、整地、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到收获、贮藏等环节的规范化操作水平低,生产水平不高。对高产优质、适应性好、抗旱性强的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不到位,绿色产品的达标程度较低。
(三)政府缺乏政策上的指导,补给项目单一
我区政府对农业一直进行着专项扶持,但却缺乏有关市场预测上的引导,农民知道有政府补贴,就加大了种植政府支持下的农产品,造成突破界限、供大于求的尴尬情况。农户易依仗专项补贴来推测市场,加之我区大都是散户种植,无法整合信息,突显了政府补贴在这一问题上的误导作用。而近几年,我区随着农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资金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由于缺乏相关补给资金,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工作滞后,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程度不变,生产规模发展不快,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三、我区农业生产发展前景分析
(一)我区特殊的区域及气候条件,为调整产业结构打开了新的出口
由于存在过度放牧及自然灾害影响的问题,我区整体上草原生态失衡,草场退化、沙化日趋严重,畜牧业成本逐年加大。在此条件下,减轻天然草场压力、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成为我区经济发展一直坚持的首要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道路,也为调整我区产业结构打开了新的出口,在积极发展绿色生态畜牧业的同时,我区又引进了马铃薯种植业,作为其经营自身扶持的经济来源,为农牧民带来了更多效益。从近些年的效果看,马铃薯种植对自然和社会效益明显。它保证了土壤可持续利用,春秋两季的马铃薯选种和成品分类等相关工作环节也为我区就业提供了市场,缓解了压力,有利于农牧民增收。
(二)市场对绿色无公害产品的需求促进了我区农产品的发展
随着人民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绿色无公害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我区由于天然的地理环境、盛产肉类及奶类食品,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加工及销售企业,并产生了自己的品牌如小肥羊等等。而随着我区经济的发展,开始出现类似肯德基、麦当劳等以油炸薯条为特色的西方餐饮业,这也加大了我区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农民在市场引导下,积极投入到马铃薯的种植加工上,促进了不同类型产业的相互促进及转化,使收入呈多元化方向发展。按市场需求安排我区农业的生产,不仅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也突破了我区以肉食品加工为主的单一的产业结构,增加了我区经济发展的活力。
(三)我区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增加
农业是第一产业,它制约着我区的经济发展。近几年,我区在发展特色经济的同时,一直没有放松对农业的重视,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农牧民增收一直是我区相关政策发展的重要导向,如在引导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同时,我区还设立了鼓励种植马铃薯的专项补贴,这是融合了我区自然环境的条件及经济特色的结果,它对引导我区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促进我区农业的发展
(一)由“分散”到“集约”,完善我区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我区地广人稀,土地沙化情况严重,气候条件复杂。农业的发展,必须依托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走集约化的发展道路,这就需要整合有关市场需求信息,加大对优良品种培植加工上的投入,建立相关企业,使我区的农产品能在很大程度上依托我区的市场,避免对国家市场信息估计不准所造成的滞销情况的出现。在马铃薯种植问题上可积极引进马铃薯加工企业,以此为龙头,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精深加工和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发展壮大加工、流通企业,带动加工专用薯和食用鲜薯基地建设,形成加工、流通产业集群和合理的产业结构,建立和完善马铃薯市场信息体系和销售网络,引导相关企业开展订单生产,让农业生产规模化,并且公司化。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真正提升农产品对市场的敏感度,促进我区农业生产的产业化进程。
(二)政府转变观念,积极促进由专项补贴到农业生产整合上的投入转化
由于我区农牧民掌握市场信息的程度不高,这就需要政府在政策上多加引导,这样可以增加农业经济发展上的抗风险能力。我区一直在农业发展上对个别项目有着专项补贴,这是增加农业投入的一个方式,但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产品种植规模的无限制的扩大。因此政府需转变观念,加强领导,进一步提高对我区农业发展现状及特点的认识,从品种上的补贴变为市场信息整合上的投入,如在农业统计上变事后统计为事前统计,将全国相关产品的种植信息汇集,然后让我区农牧民据此做下一次的种植决定,并促进农产品种植基地的形成。政府对农业要进行专项扶持,在农业生产物流上减免相关税费,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我区农业长期健康有效的提高。
关键词:郑州市;都市农业;甜糯玉米;前景
为推进都市区现代农业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满足都市区居民不断增长的农副产品消费和休闲食品需求,郑州市根据本市实际,提出建设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的项目。鲜食甜、糯玉米的品质优良、生长期短、适应性广、丰产性好、经济价值高、市场销路好,在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中实行鲜食甜、糯玉米产业化开发是切实可行的。发展鲜食甜、糯玉米前景广阔。
1鲜食玉米产业现状
1.1研究现状
育种方面,河南省鲜食玉米育种起步较晚,育种单位不多,审定品种较少,主要品种是河南省农科院选育的郑糯、郑甜系列。加工技术方面,河南省的鲜食玉米加工技术研究起步晚,所做研究少,大多从国外或外省引进。栽培技术方面,2000年以前主要是从外省引进糯玉米品种并试种,2000年以后主要是对本省郑糯、郑甜系列玉米新品种进行示范种植。
1.2发展现状
河南省地处中原,全省范围都适宜种植鲜食玉米。河南省鲜食玉米的种植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面积不大,零星分布。鲜食玉米销售主要方式:农户主要以鲜穗销售为主;“公司+农户”主要以产后加工为主。河南省鲜食玉米产后加工主要以速冻保鲜为主,产品为速冻玉米穗和甜玉米粒罐头。
1.3市场现状
近年来我国鲜食玉米市场发育良好,鲜食玉米市场价格保持在相对高位。河南省鲜食玉米市场主要以饭店、超市、快餐店、菜市场为主,消费群体主要为城市居民,而广大农民对鲜食玉米的认识比较少,消费水平低。总体而言,河南省鲜食玉米消费市场还处在开发初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2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甜糯玉米育种基础,但是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低,利润空间小。目前河南省甜玉米的种植面积还不到1万hm2。糯玉米种植面积更小,只有个别农户零星种植。甜玉米加工企业只有双汇、科迪等,且加工规模较小。另外河南省的鲜食玉米生产加工技术落后,对于产后保鲜、籽粒速冻、罐头加工等技术研究较少,加工技术大多靠从国外和其他省引进。河南在鲜食玉米的市场开发上也比较落后,产品单一,渠道有限,市场占有率不高,缺乏专用品牌品种,质量监测体系滞后,产品质量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3发展对策
3.1加强研究,丰富品种
优良鲜食玉米品种是鲜食玉米产业化的基础。目前河南省育成的鲜食玉米品种呈多样化,其中糯玉米有白糯和黄糯,甜玉米品种有普甜、超甜和加甜等。2005年审定的糯玉米品种郑黄糯1号,适合做籽粒深加工,能生产罐头和速冻籽粒等多种深加工产品。2003年审定的郑超甜2号,抗性好,而且加工品质优良。随着我省甜糯玉米品种审定的增多,将越来越有利于河南省甜糯玉米加工业发展。目前,河南省培育的鲜食玉米品种与国内外优良品种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应加大对鲜食玉米新品种选育的扶持力度,以加快产量高、品质优、穗型齐品种的培育。另外,密植甜糯玉米也是今后育种的方向。鲜食玉米密植不仅可以增加穗数,提高产量,也可以获取较高群体生物产量以作青贮用发展畜牧业。
3.2合理规划,规模种植
甜糯玉米由于受隐性基因控制,种植时需要隔离,小规模种植体现不出其效益,要大区连片,形成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订单式”种植。近年来,河南省的甜糯玉米种植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种植规模,并加强对农户的农技培训和指导工作,严把种植质量关,促进甜玉米种植向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据推算,农户每种植667m2甜玉米,产鲜穗约3000个,产值1200~1500元,扣除生产成本600元,可获利600~900元[1]。
3.3强化管理,科学种植
一是要严格隔离。甜糯玉米不同于普通玉米,其受隐性基因控制,只有当该隐性基因表现为纯合时,才能表现出甜玉米的特性。因此,在种植甜玉米时,要与普通玉米严格隔离,防止与普通玉米串粉,发生花粉直感现象,降低甜糯玉米品质。二是要精准播种。甜糯玉米播种时要做到:保证种子质量高、整地精细、适当浅播。三是要合理施肥。甜糯玉米主要是以鲜穗和加工玉米籽为主,所以应推广无公害规范化栽培,多施有机肥,控制氮肥。病虫害防治要以生物防制为主,收穗1周内不打农药,确保生产出的玉米有良好的食用风味和贮藏品质[1]。
3.4完善标准,安全质优
甜糯玉米生产相对集中,主要在加工公司的基地和大中城市近郊,以便于对其进行品质监测。要重视甜糯玉米的田间检测和产后检测。一是大力推广无公害甜糯玉米生产栽培技术,按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技术要求,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生长激素、重金属等残留,确保甜糯玉米安全优质。二是加强甜糯玉米鲜穗的质量监测管理,严把产品质量关,实现从生产到餐桌全程监测。三是加快质量认证步伐,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按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的五统一模式,加快我省无公害甜糯玉米生产基地建设,打造绿色食品品牌。
3.5精深加工,提高收益
3.5.1提高保鲜加工、深加工技术水平
甜糯玉米采收期比较集中,要发展壮大甜糯玉米产业,必须掌握相应的甜糯玉米收后保鲜技术。甜糯玉米深加工主要指对籽粒的加工,主要产品有甜糯玉米罐头和速冻玉米粒。通过加工转化,拉伸产业链条,解决甜糯玉米鲜穗的季节性生产过剩,减轻市场压力,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河南省甜糯玉米特色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目前河南省的甜糯玉米深加工水平较低,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3.5.2加大秸秆饲料的加工技术研究
鲜食甜糯玉米收获后,秸秆的还处在生长旺期,其营养含量十分高,是极其优良的饲料,可将鲜食甜糯玉米部分效益转换成秸秆养殖业增收。通过“公司+基地”的形式,增加甜糯玉米的产业链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减少环境污染。
3.6培育市场,发展物流
市场流通方面,一要加快培育辐射带动力强的甜糯玉米加工和销售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实行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推进鲜食玉米产业化生产经营,提高产业化生产水平。二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获取信息,开拓市场。三要做好物流市场的开发和建设,为甜糯玉米的集散、交易、转运提供良好的条件。
4前景分析
4.1用途广阔
鲜食玉米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是集果、蔬、饲于一体的新型经济型玉米。甜玉米胚乳中含有较多的糖分,是普通玉米的5~10倍。甜玉米营养价值高于普通玉米,赖氨酸含量是普通玉米的2倍,籽粒中蛋白质、多种氨基酸、脂肪都高于普通玉米,并含多种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可制成谷物饮料、玉米火腿肠、玉米罐头、玉米真空油炸籽粒,既易消化吸收又营养健康。玉米鲜食有预防癌症病变、防治便秘、防治肥胖病、健脑提神、降血压降血脂等多种医疗保健功效[2]。甜玉米中亚油酸和纤维素等对人体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软化血管,防治冠心病的作用[3]。玉米花粉中的黄酮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的功效[4]。此外,糯玉米中的淀粉具有较高的粘性和吸水性,其凝胶透明度高而且稳定,是造纸、纺织、酿酒、建筑等工业的重要原料[5]。鲜食玉米的秸秆和穗轴可作为燃料,苞叶可编织成坐垫、地毯等工艺品。玉米秸秆还可以生产食用菌[6]。鲜食玉米茎叶可作为牲畜的优质饲料,促进畜牧业的发展。鲜食玉米产出效益是普通玉米的2~3倍,采摘后的青秸粗蛋白含量是普通玉米的1~2倍,是奶牛理想的饲料[3]。甜、糯玉米集食用、蔬用、药用、饲用等性能于一身,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
4.2符合高效农业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种粮比较效益下降,传统的种植业面临巨大的冲击,这就给鲜食玉米产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鲜食玉米作为新型农作物种类,其经济价值比水稻、大豆等高6~25倍,在国内外有巨大市场。同时,种植鲜食玉米新品种投资小,风险小,效益高,适合规模化种植。此外,鲜食玉米的栽培技术与普通玉米基本相同,容易推广。发展鲜食玉米生产,在优质的基础上实现高产,分期收获陆续上市,并通过旺季加工或速冻保鲜待淡季供应市场,实现周年供应,既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又缓解了大宗农产品过剩的压力。
4.3郑州市发展甜糯玉米产业的优势
郑州地处中华腹地,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接黄淮平原,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并各具特色。在郑州发展甜糯玉米产业有明显的优势。
4.3.1条件优越
郑州市地理和气候条件十分优越,非常适宜甜糯种植玉米。与此同时,郑州是全国重要的铁路、公路、航空、信息兼具的综合通通讯枢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交通通讯条件,使郑州成为发展甜糯玉米的理想基地。
4.3.2市场巨大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畜牧养殖大省,郑州是其省会,甜糯鲜食玉米和副产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的多元化已成为主流趋势,同时鲜穗、籽粒加工产品可以销往南方或出口国外,鲜食甜糯玉米将会有很大的消费市场。
4.3.3劳力丰富
甜糯玉米在我国主要以食用鲜穗为主,发展甜糯玉米生产和加工将是我国玉米产业新的增长点。甜糯玉米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郑州作为河南的省会城市,劳动力资源丰富、低廉,有较强价格优势,因此,郑州有进行甜糯玉米生产加工得天独厚的优势。
4.4郑州市甜糯玉米产业化前景
甜糯玉米的产业化包括甜糯玉米科研、繁育、生产、加工、秸秆利用等各个环节,且每个环节紧密相联缺一不可,任何一环节的脱节都会使整个产业链条收益受损。总而言之,郑州市要发展鲜食玉米产业必须做到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才能使郑州市甜糯玉米健康、有序发展。郑州市发展甜糯玉米产业可以走加工型玉米产业化新路子,首先培育鲜穗消费市场,再以市场牵龙头企业,龙头带动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形式推动甜糯玉米产业的发展。龙头企业为甜糯玉米品种及系列产品的发展做好规划,组建零售市场网络,进而发展专业批发市场,农户可以和专业批发市场直接对接,降低风险。其次是对甜糯玉米进行初加工和深加工,只有完成甜玉米的加工转化,才能最终实现甜糯玉米的产业化。甜糯玉米鲜穗收获后植株可以饲养奶牛,奶牛生产基地和甜糯玉米生产基地可签定秸秆回收协定,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给农民带来了增收,还能有效地保护环境。此外,还可以开辟玉米采摘园。种植绿色鲜食玉米,开辟玉米采摘园,能吸引城里人现场采摘,观赏农村田园风光,体验劳动乐趣,品尝真正的土特产,由此可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郑州市具有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市场优势、价格优势、劳动力优势、政策优势,这为其发展甜糯玉米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育、繁、推、产、加、销各方为了共同利益组成有机整体,齐力助推郑州市甜糯玉米产业化发展。由此可见,郑州市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产出高、效益大,鲜食玉米产业将成为郑州新兴绿色产业。
5结论与讨论
河南省甜糯玉米起步较晚,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育种滞后,种植规模小,利润空间小,加工企业少,生产加工技术落后,市场开发能力差,品牌效应不强,没有畅通的市场渠道,缺乏专用品牌品种。质量监测体系滞后,产品质量安全存在一定隐患。要解决上述问题,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加强甜糯玉米育种研究;二是合理规划,规模种植;三是推广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四是推进甜玉米标准化建设,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五是提高河南省甜糯玉米的产后加工水平;六是提升甜糯玉米产业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市场流通体系。郑州市发展鲜食玉米产业必须做到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才能使郑州市甜糯玉米健康、有序发展。郑州市具有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市场优势、价格优势、劳动力优势、政策优势,这为其发展甜糯玉米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望郑州市的甜糯玉米产业化发展,前景广阔。若在发展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将会使郑州市甜糯玉米产业更加有序健康。一是政府应出面整合当地资源,淘汰生产条件落后的企业,消除恶性竞争,协调各方利益;二是政府进一步给予产地加工企业优惠政策,对吸纳劳动力较多和对农民增收有贡献的加工企业进行鼓励,给予贷款优惠支持;三是尽快制定鲜食玉米收获后加工工艺、技术和厂房等技术规范行业标准,从多方面保证鲜食玉米产品的安全和质量,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四是必须适时调整行业政策,特别是对优良品种要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加快特优品种成果转化,推动鲜食玉米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俊恒.河南省鲜食甜、糯玉米的发展现状与对策[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2]杨若明,李玉田.玉米鲜食的功效和鲜食玉米的研究开发[J].北京农业科学,1997,15(5):40-42.
[3]于锦梅,徐福海.我国鲜食玉米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241-242.
[4]许新新,詹勇.玉米资源的深加工及综合利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5):53-54.
[5]张功礼,柳金山,陈志性,等.关于优质专用玉米发展前景的思考[J].种子科技,2000(3):144.
(1.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2.新疆天业节水灌溉股份有限公司)
收稿日期:2014—04—10
*通讯作者:李俊华(1972-),男,汉族,陕西汉中人,教授,研究方向为有机肥与土壤肥力。E-mail:ljh630703@163.com。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兵团第八师7个团场的有机肥施用现状,旨在为改善兵团的耕地质量和农田生态环境,大力开展有机肥推广、培肥地力工作提供数据支持。结果表明,目前第八师可利用的有机肥总量在252.07万t,其中:秸秆类119.42万t,人畜禽粪尿类132.65万t;仅有18.85%的农户、22.60%的耕地施用了有机肥,对农田养分的贡献显著低于化肥;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农民更加愿意施用传统有机肥料;有机肥价格较高、性价比低直接导致农户不施或少施有机肥;团场职工受教育程度低、不再饲养禽畜致使有机肥肥源不足和对承包土地缺乏稳定感,也是农户轻视有机肥的原因。
关键词 :有机肥;施用现状;影响因素
施用有机肥培肥地力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农业得以发展的悠久传统和精华所在[1]。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各种无机、化学肥料由于见效快、使用方便而广泛应用,直接导致有机肥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使用比例下降。据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测算,我国有机肥施用量占肥料总量的比重由1984年的90%降至1990年的37.4%、2000年的30.6%、2003年的25.0%左右[2]。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类型为典型的绿洲灌溉农业,农田土壤在一年内干湿交替明显,土壤有机质矿化旺盛,这直接导致了该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新疆兵团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传统的农业施肥方式已被现代优化施肥方式取代,土壤有机质补充仅依靠农作物(棉花、玉米、小麦等)收获后的自然残留,土壤养分动态平衡中的“输出”大于“输入”,土壤质量和肥力面临衰退的潜在危险[3]。同时,新疆有机肥资源丰富但利用效率极低,提高有机肥的使用量和利用效率,有利于保护脆弱的农田生态环境。为此,本研究通过对北疆第八师农业团场有机肥资源量、农户施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以期掌握本地区有机肥的利用现状及发展特点,这对合理利用和开发有机肥资源,实施有机无机相结合的施肥结构,对提高农田土壤质量和肥力,减少环境污染都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地处天山北麓中段,准噶尔盆地南缘,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缘,即东径84′58" ~ 86′24",北纬43′26" ~ 45′20"。垦区地形由南向北依次为天山山区、山前丘陵区、山前倾斜平原、洪水冲积平原、风成沙漠区。土壤多系灰漠土、潮土、草甸土,土质多系砾质土、沙质土、粘质土等。平均海拔300 ~ 500 m,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而炎热,年平均气温7.5 ~ 8.2 ℃,日照2 318 ~ 2 732 h,无霜期147 ~ 191 d,年降雨量180 ~ 270 mm,年蒸发量1 000 ~ 1 500 mm。2010年总人口64万,人口密度为96.43人/km2,2010年区内生产总值为84.6亿元。垦区内农业现代化水平高、畜牧业发达、有机肥资源储量丰富。
1.2 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于2011年11月选取兵团第八师7个代表性团场,共计发放210份问卷对农户基本情况、有机肥施用情况及来源进行了调查。本区域基本特征见表1。
2 结果与分析
2.1 有机肥施用情况现状
2.1.1 有机肥种类及总量估算
新疆有机肥资源来源广泛,按照来源和堆制方式不同可划分为10类,即粪尿类、堆沤肥类、秸秆肥类、绿肥类、土杂肥类、饼肥类、腐植酸类、农用城镇废弃物类和沼气肥类等[4]。兵团农业种植和施肥方式同传统农业相比已发生了根本变化,目前本区域内还在利用的仅有秸秆肥和人畜禽粪尿肥2类。本调查对兵团第八师历年来的有机肥资源量进行了统计,其中,秸秆肥类指的是收获了经济产量后各种作物的剩余部分;人畜禽粪尿类指的是人畜禽的排泄物[5]。如表2 ~ 4所示,目前兵团第八师每年可利用的有机肥总量为252.07万 t,其中:秸秆类119.42万t;人畜禽粪尿类132.65万t。
通过对近几年第八师农作物秸秆量、人畜禽粪便排放量的统计数据来看,随着兵团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作物种植及牲畜养殖所产生可利用的有机肥数量已趋于稳定。如何充分的利用有机肥资源,减少有机肥的浪费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我们目前值得研究的问题。
2.1.2 有机肥施用情况
有机肥施用户数的多少可反映出有机肥在各团场的普及推广程度,播种面积和施用量则反映了有机肥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从表5可以看出,第八师各团场仅有22.60%的耕地面积施用了有机肥, 19.05%的农户施用有机肥,有机肥用量仅占总用量的15.07%,各团场间差异并不明显。吴志勇[6]等调查表明,兵团20年现代农业发展中,种植模式的改变直接导致肥料施用结构和比例发生了重大变化,化肥用量持续、稳定增加,养分纯量从1992年的20.7万t上升到了2009年的49.5万t。有机肥施用比重从上世纪80年代的99.7%下降到了30.0%,本文调查结果同前人的研究一致。
2.1.3 不同农作物有机肥施用现状
有机肥同化肥相比具有营养元素全面不可代替的优点,其在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提高土壤肥力等方面作用显著[7]。在新疆传统农业中对有机肥施用特别重视,但由于受到施用方式、可机械化播撒等的制约,同过去相比有机肥在不同农作物中的施用比例显著降低。第八师生产团场不同作物施用比例如图1所示,小麦、玉米、棉花和加工番茄等大田作物的有机肥施用面积均显著低于蔬菜、葡萄和瓜果类等经济作物。尤其是蔬菜和瓜果类,有机肥施用比例大于25%。这表明,在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上,农民更加愿意使用传统有机肥料,大田作物使用有机肥则较少。
2.1.4 不同形式肥料提供养分比例
不同形式肥料对农田养分贡献率的大小是反映有机肥施用量的重要指标。兵团现代化农业经过20 年的发展,节水滴灌种植模式得到大面积普及推广,种植模式的改变使施肥结构从单一有机肥料施用发展到以化学肥料为主、有机肥仅配合施用的模式。由图2可知,有机肥对农田养分的贡献率显著低于化肥,有机肥中对农田养分贡献率顺序为K > N > P,这与黄鸿翔[8]等对我国有机肥资源对农田养分贡献率的统计结果相同。化学肥料在绝对数量上增加的同时,施用比例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兵团2009年统计年鉴显示化肥施用比例N ∶ P2O5 ∶ K2O为1 ∶ 0.42 ∶ 0.13,距离较适宜的1 ∶ (0.40 ~ 0.50) ∶ (0.20 ~ 0.25)仍有较大差距[9]。这表明,兵团第八师农田养分供应氮素、磷素和钾素均以化肥供应为主,同时有机肥仍可提供部分钾素(主要为农作物收获后秸秆还田带入土壤的部分)。
2.2 影响农户有机肥施用的因素分析
2.2.1 成本
有机肥施用比例目前在我国已降至极低的水平,虽然影响我国有机肥施用范围和比例下降的因素很多,但与施用化肥相比投入成本较高和性价比较低是决定本地区农民是否愿意施用有机肥的决定因素。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各项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作为有机肥重要来源的畜、禽养殖环节成本不断升高,这间接促使畜、禽类有机肥价格上涨较快。本调查区域畜、禽粪有机肥价格在50 ~ 70元/ m3,作为基肥施用为2 m3/667 m2,成本约为120元/667 m2。若以尿素做基肥,用量15 kg/667 m2,其成本仅为30元,若以磷酸二铵做基肥,用量10 kg/667 m2,其成本仅为45元/667 m2(如表6所示),平均施用有机肥和化肥价格成本比约为4 ∶ 1,且化学肥料有效果快、使用方式简单和利用效率高等特点,因此,农民更加愿意施用化学肥料。长期不施或少施有机肥,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对原本就质量不高的耕地质量形成潜在的威胁。
2.2.2 农民受教育程度
本研究在调查有机肥施用情况的同时,还调查了农民受教育程度对有机肥施用情况的影响。如图3所示,在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户中施用有机肥的比例仅为18%,随着农户受教育程度的增加,农户施用有机肥培肥地力的积极性更高,这表明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农户施用有机肥的一项重要因素。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户,对有机肥可显著、长期、有效提升土壤肥力,改善农作物品质,同时提高化学肥料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有较深刻的认识。
2.2.3 其他影响因素
在本调查研究中还发现,随着兵团种植业、养殖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团场职工大多不再饲养禽畜,有机肥源缺乏是导致绝大多数农户不施用或少施用的重要因素,大部分农户有机肥补充主要以当季作物秸秆残留还田为主。其次,团场职工使用的土地大多数虽然实行了长期承包,但大多数农户仍旧缺乏稳定感,有机肥虽具有培肥土壤功能,但如果只考虑成本不考虑培肥土壤,有机肥投入在经济上很可能不如化肥划算,这也是农户轻视有机肥的主要原因。
3 结论与建议
3.1 兵团第八师有机肥施用现状
新疆有机肥资源来源广泛、种类多。兵团第八师目前利用较多的主要有秸秆肥和人畜禽粪尿肥2类,据估算总量为252.07万t。有机肥在各团场的施用比例均较低,仅有18.85%的农户、22.60%的耕地面积施用了有机肥,用量仅占肥料总用量的15.07%,有机肥用量的减少对原本就脆弱的耕地质量存在潜在下降的风险。小麦、玉米、棉花等大田作物施用面积均显著低于蔬菜、葡萄和瓜果类等经济作物,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农民更加愿意施用传统有机肥料。有机肥对农田养分的贡献率显著低于化肥,其对农田养分贡献率顺序为K > N > P。
3.2 影响因素分析
在影响有机肥施用的因素中,同施用化肥相比价格较高、性价比低是导致农户不施或少施有机肥的决定性因素。其次,随着农户受教育程度的增加,农户施用有机肥培肥地力的积极性更高。再次,团场职工大多不再饲养禽畜、有机肥源缺乏,职工对承包土地缺乏稳定感,也是农户轻视有机肥的原因。
3.3 建议
为解决以上问题,提高有机肥在本地区的施用,实现农业和耕地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如下:(1)施用有机肥成本高是降低农户使用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建议兵团增加有机肥施用补贴,通过补贴提高农户的积极性;(2)传统有机肥全凭人工播撒,不适宜兵团机械化农业的需要,建议兵团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将传统有机肥加工成颗粒,利于机械施肥。(3)兵团相关部门应从产业角度出发,统一生产标准,制定价格参考,以利于有机肥的商品化流通。(4)鼓励科研院所进一步研究开发随水滴施的滴灌有机专用肥料。
参考文献
[1]赖波,董巨河,单娜娜,等.新疆有机肥资源的区域差异及分布特征[J].新疆农业科学,2012,49(4):625-63.
[2]李苗,苏武峥,李江梅,等.新疆畜牧业有机肥资源供需现状分析[J].可持续发展,2011(2):36-39.
[3]郑德明,姜益娟,朱朝阳,等.新疆主要有机肥料资源及其利用[J].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2003,15(4):7-11.
[4]刘睿,王正银,朱洪霞.中国有机肥料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310-313.
[5]王方浩,马文奇,窦争霞,等.中国畜禽粪便产生量估算及环境效应[J].中国环境科学,2006,26(5):614-617.
[6]吴志勇,闫静,张新国. 新疆兵团肥料施用状况及评价[J].新疆农业科学,2004,41(6):435-468.
[7]韩晓日,郑国砥,刘晓燕,等.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土壤微生物量氮动态、来源和供氮特征[J].中国农业科学,2007,40(4):765-772.
[8]黄鸿翔,李书田,李向林,等. 我国有机肥的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J].土壤肥料,2006(1):3-8.
[9]孙法臣.兵团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213-264.
【关键词】三大产业 国内生产总值 计量经济学模型
作为人口大国,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使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逐年提升。现在以越居世界第二。在总量的背后,各产业对总值的贡献作用各不相同,了解各产业对GDP的贡献作用有助于合理调整经济结构,推动我国经济良性发展。
一、三大产业及国内生产总值相关概念
(一)三大产业
第一产业:指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直接以自然物为对象的生产部门。
第二产业:指加工产业,利用基本的生产资料进行加工并出售。
第三产业: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行业广泛。包括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餐饮业、金融保险业、行政、家庭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各国划分不完全一致。
(二)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二、我国三大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现状分析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在逐年增加,三大产业产值也在逐年提升。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开展,我国逐渐由农业国像工业国到现在注重服务业发展为主,相应的三大产业对GDP的贡献出现变化,第一,第二产业占比的下降和第三产业占比的上升也说明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效。但相比而言,第三产业发展还是相对较弱,总量较低,仍旧坚持扶持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方向。
三、数据的选取
第一,国民生产总值,在建立模型中用Y表示,作为被解释变量。(单位:亿元)
第二,第一产业,在建立的模型中用x表示,作为解释变量。(单位:亿元)
第三,第二产业,在建立的模型中用x2表示,作为解释变量。(单位:亿元)
第四,第三产业,在建立的模型中用x3表示,作为解释变量。(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5》中3-1国内生产总值
四、建立模型
线性回归模型设定如下:
Y=β0+β1X+β2X2+β3X3+μ
其中:
Y=国民生产总值(亿元)
X=第一产业产值(亿元)
X2=第二产业产值(亿元)
X3=第三产业产值(亿元)
μ=随机扰动项
β0,β1,β2,β3为参数
五、运用模型检验
(一)经济意义检验
有检验结果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与国民生产总值呈现正相关,与现实意义和假设都相符合。
(二)统计推断检验
由上表看出,R^2=1.000000,调整的R^2=1.000000,F=1.53E+08,表明模型在整体上的拟合程度良好。
(三)计量经济学检验
1.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运用Eviews软件进行简单相关系数法检验多重共线性得到下表:
这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第二产业每增长1亿元会使得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255120597亿元,第三产业每增加1亿元会使得国民生产总值增长0.9463099283亿元。因此可以看出,我国目前还是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较为明显和显著,虽然我国一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我的第三产业仍旧处于尚未完全发展的阶段,对国民经济总产值的影响还不够深,依旧需要进一步的扶持和发展,同时也可以表明,第三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增长速度较快,加上国家政策的扶持,具有新的创造力未来将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更为突出的贡献。
模型的不足之处:
第一,选取的数据是来自中国统计年鉴,样本容量不够大,如果能够扩充样本容量将会增加模型的可靠性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第二,模型中出现了多重共线性、异方差和自相关的修正和补救问题,修正后的结果对原建立的原模型将会有较大的调整,会给我们期望的结果带来一定程度的偏差。
第三,在考虑影响国民生产总值的因素时,为了全方面,按照一般划分,引入完整的三大产业综合考虑,希望可以得出全面的分析结果。并且,按照正常的经济视角,第一产业将对国民生产总值起到正相关作用,并有着很重要的占比和影响。第一产业涉及国计民生的根本产业,是第二三产业的基础,地位重要。打在我们建立模型和检验的过程中,由于三个变量x(代表第一产业产值),x2(代表第二产业产值),x3(代表第三产业产值)之间存在着多重共线性,我们必须为之进行相应的修正,在修正后要求剔除变量x(即第一产业产值)以保证模型的优化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根据最终的模型结果,我们将进一步分析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并未我国经济更好发展提出建议。上述情况会使得分析全面综合性降低。
六、结论
第一,在检验多重共线性和修正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三个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三大产业之间本身就呈现了相同的趋势,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密切的联系。第一产业往往是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原材料。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反过来又为第一产业注入新鲜劳动力促使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二产业有时也为第三产业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促进第三产业更快地发展。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代表,为第一和第二产业可以获得更加优质的服务。因此,当这三者同时作为解释变量时,就很有可能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
第二,在自相关的修正时,可以发现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和第二三产业产值增长上具有一定的滞后关系。在经济发展较好时,三大产业会迅速进行反应,增速放快,在经济下行时,也会较快的反应出来。但表现在国民生产总值上就不会那么明显,作为一年一统计的数值,除了占主要因素的三大产业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对这个数值产生这或多或少的影响。同时,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反映出来。
第三,最终的模型中反映了第三产业并没有第二产业目前对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贡献作用大。影响不深,作用不大,并不说明这个变量不重要。在另一方面,反而说明了很多尚且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新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作为正在崛起的国家,第三产业作为重要的发展对象对经济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国民生产总值仍主要靠第二产业拉动和主导都说明了我国经济结构存在问题,新兴的产业和生产力发展不充分。我国需要完成由数量向质量,由高投入高耗能经济向低投入环保节能的经济转变,在其中第三产业的发展必不可少。这就要求要坚持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解决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问题,带动经济增长循环,良性和高效的健康发展。
七、模型分析建议
(一)重视扶持第三产业发展,提升第三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程度
第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可推迟。发展第三产业,促进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首先要订立具体可行的规划,科学发展。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科学的规划的引导相关行业发展。事前做好发展前景分析,建立完备基础设施,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打好基础。接着扶持重点行业的发展,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代表,服务业中也各不相同,大力支持创新性行业和绿色行业发展,突出重点,形成产业集聚。最后,营造创新环境,大力吸引人才。坚持创新原则,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大量吸引各行业尖端人才,推动产业深度发展。
(二)合理调整各产业的布局结构,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