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6 14:43:2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产业链的形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生态效益 生态产业链 旅游产业
相关概念分析
(一)生态产业链
生态产业链的发展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线性发展模式而言的,线性的发展模式即是从资源到产品到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这样不仅给自然系统带来巨大的再生和降解压力,还会带来巨大的浪费。生态产业链是仿造自然界生态过程物质循环的方式构建的。通过在一个区域内企业能够分别承担起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角色,通过企业彼此的资源和最后的产品以及附属产品等为纽带形成上下游企业,通过彼此的合作实现在一定经济发展区域内资源的循环流动,最大程度地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二)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是顺应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而提出的一种评判经济发展的标准。生态效益并不是全然的只关注环境,而是兼顾生态和经济的发展。这一概念表明,社会整体的进步和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的发展,也取决于环境效益,更取决于两者的协调和兼顾。作为一种价值判断的标准,生态效益的提出目的在于促使企业在进行行为和决策的时候能够兼顾到环境的承受能力,同时在这一压力之下,促使生态产业链中作为分解者的企业的发展。
(三)生态产业链结构
生态产业链类似于自然界的生物链,存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这三者之间也不是相互独立的,而存在彼此的联系和依赖。物质和能量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转移和运动形成一个闭路系统。生态产业链则是模仿这一循环,在一定的区域内,建立起不同层次的材料加工、制造、分解、废物利用等企业,这些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形成产业集群。企业根据在区域内的不同位置以及位于生产中的不同环节承担起类似于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的角色。同时在一定的区域内,生态产业链不是唯一的,随着区域产品的增多,企业合作的进一步深入,会形成彼此相互交叉的多条生态产业链。
生态产业链形成比较研究
(一)传统研究
对于生态产业链形成的组织因素,主要研究生态产业链上企业数量的多少、不同类型企业规模的大小等。组织因素理论认为如果企业数量以及类型彼此不适应,会导致产业链出现过度竞争或者上下游企业协作不足,最终导致产业链的破裂。技术因素主要是指对企业的副产品的清洁生产、废物的资源化、废物的企业流转、循环和再次利用等技术。技术因素理论认为技术对于生态产业链的形成具有关键性作用,但是忽略了企业作为一个主观能动性的组织对于技术的态度以及是否采用技术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因为生态产业链是由位于产业链上的不同企业构成的,所以涉及不同的利益群体。政策因素理论认为对于政府在其形成上至关重要。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的政策法规、对企业的激励和管制、行政干预、税务手段等直接影响生态产业链的形成和稳定性。
(二)生态效益对生态产业链形成的影响
基于生态效益的对生态产业链形成的研究区别于传统的研究,其区别在于生态效益认识到企业是形成产业链的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彼此之间的信任以及合作,是促成原料和资源在其流动的根本因素。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企业的主体性以及主体的经济性属性。生态效益通过对企业主体性的调动形成内外两种不同的激励机制,促使废物能够在不同的企业之间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企业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同时基于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产业链的上游企业只能在一定的价格幅度范围内决定其副产品的价格,从而实现下游企业盈利的可能性和专门废弃物治理和再利用企业的产生。这种内部机制会促使企业之间相互的妥协带来效用的最大化。产业链中下游企业的发展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其能够接受上游企业废弃物的价格,从而影响上游企业的经济效益,形成彼此的约束,最终促成生态产业链的形成和稳定发展。
(三)生态效益对生态产业链形成的促进路径
1.生态效益促进生态产业链“分解者”的产生和发展。不同的企业基于生态效益的追求,会主动寻求其产品废弃物的降解和再利用。但是由于企业的生产边界所在,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催生专门的污染物治理和废物再资源化企业的生成和发展。同时这些专门化的企业会和上游企业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有针对性地改进生产的技术和工艺,促使生态产业链的形成。
2.生态效益迫使企业之间加强合作。生态效益会促使生态产业链“分解者”的产生,这些分解者是具有很强的资产专用性。传统产业链的形成往往是对产品的不同加工程序,这样的加工可以针对同一类型的企业,而“分解者”企业由于设备的专用性、地理位置的专用性、员工的专用性等使得上下游企业的相互依赖程度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加强。但是在当前开放的经济环境下,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很多的不确定性,这就更要求生产企业和“分解者”企业加强合作,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从而形成稳定的生态产业链。
3.生态效益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在一定的区域内,生态产业链中的“分解者”是针对“生产者”而言的。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企业之间也需要不断加强合作,在这样的情况下,产业链条中的企业就会形成一种大范围内的“准企业联盟”,在此基础上,企业之间文化的渗透、价值观的渗透以及彼此不同的协和效用会让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投机行为,从而有利于生态产业链的形成状态趋于稳定。
旅游产业生态产业链的形成
(一)旅游业发展模式转变
构建基于生态效益的旅游业生态产业链本质上是对旅游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对旅游产业消费和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副产品的重新认识,也就是从原来的旅游资源到旅游产品最后到旅游业废弃物排放对环境带来的影响,转变为从旅游资源到旅游产品最后到再生旅游资源的闭路循环系统。
(二)旅游生态产业链结构
旅游行业从狭义上来讲,包括旅行社、交通、餐饮、酒店和旅游目的地管理等从旅游资源地到目的地的管理。从广义上来讲,则主要是从涉及的行业来进行研究,包括农林牧副渔传统行业以及媒体建筑等方方面面的行业。但是要建构旅游业生态产业链,还必须建立旅游废弃物的处理企业,使其能变成再生可循环使用的旅游资源。加入旅游行业的环保部门之后,旅游行业的产业结构就形成,如图1所示。
在旅游行业的生态产业链中,使旅游行业能最终形成可循环再生系统的关键是分解企业,也就是旅游环保服务企业的加入,生产企业和消费企业在进行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经由环保服务企业进行降解,最终使其再次投入到旅游产业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其分解的类型如表1所示。
(三)构建生态产业链企业关键行为
构建旅游行业的生态产业链不是单一旅游企业的行为,而是需要不同的企业之间紧密合作,形成上下游企业之间资源的流动。对于位于生态产业链的上游企业来说,首先必须对旅游风景区进行必要的培育和保护,例如森林资源的培育,同时在资源的利用选择上,要积极推广对传统资源例,如煤炭的清洁使用,同时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如风能和太阳能。在旅游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要选用对环境污染影响小的、低毒的、低害的资源,从此在源头上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对于消费者而言,必须对其进行适当的教育,使其在消费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同时,控制和约束行为,减少对资源不可逆转的影响。最为重要的是以上游的生产企业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环保企业,使其所生产废物排放之后能顺利流入下游环保企业并进行废物处理。为了实现这一流动,可以对废物和副产品进行集中的交易,并由政府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最终保证产业链的形成和稳定发展。
基于生态效益的理念对旅游产业生态产业链形成的作用
旅游生态产业链的本质是分工,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分工合作,把其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和副产品分解再次投入到旅游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循环生产,因此企业是产业链形成的关键因素,而使其树立生态效益,不仅关注其本身的经济效益,更关注其带来的环境效益,并通过内外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最终使生态效益也能影响到企业最终的经济效益。
(一)生态效益促使企业产生活性,生态产业链扩大
一条产业链的生成以及生成之后的稳定发展,需要产业链成员活性的提高,生态效益理念使其区域内的企业树立长久和共同发展的理念,在关注自身发展的情况之下,也为上下游企业创造机会和价值。因为在生态效益理念的情况下,企业必须对自身所产生的废物进行处理,但是由于企业业务边界的范围所在,企业自身对废弃物进行处理,必然会带来企业的不经济行为。但是对产业链的某一企业而言,某种资源或者副产品是其无法利用的,但是对于自然环境服务企业而言,则是其生产的原材料。同时随着这两种企业规模的扩大,其原材料和资源就会扩大,则会在区域内吸引更多的企业,而企业的增多,其业务的范围就会扩大,联系就会更加紧密,区域内的网络图和共生的链条则会生成,整个生态产业链条则会更加稳定。
(二)生态效益促使企业生成创新因子,生态产业链稳定发展
生态效益对上下游企业所产生的内外部约束机制,促使价格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下游的生态服务企业就会有获益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一定区域范围内就会催生出创新的因子或者不断进行创新的企业,生态产业链条中的活性因子就会得到加强,构成链条的联系不断紧密,引力不断增强,生态产业链就会得到稳定发展。
结论
当前,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要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生态产业链是具有现实困难的,生态服务企业要求较高的技术,需要对产业形成集群,要有一定的规模性,同时又由于生态服务企业的资产的专用性,也会对民间资本投资这一产业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我国必须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首先建立实验基地,通过建立标准化的生态产业链,政府需对位于生态产业链末端的环保服务企业进行扶持,从而使生态产业链从无到有,并逐步扩展,最终使我国整体的产业结构得以升级。
参考文献:
1.徐志朋,郭晓林.基于SWORT分析的低碳经济环境背景下生态旅游产业链研究.老区建设,2011(10)
2.王广凤.基于生态效益的生态产业链形成:理论与实证.经济发展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研究,2003(10)
关键词:产业联盟,运行机制,治理,政府作用
产业联盟是为解决特定产业共性问题设立的企业间组织。产业联盟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公益性,但是其形成和运行机制是高度市场化的,企业在组织中发挥主导作用。
一、产业联盟的形成与运行要素
产业联盟在形成和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重要的环节,是产业联盟成功的关键要素。
(一) 产业联盟的形成
产业联盟形成的动因。产业联盟形成的动因主要可归为两类。一类是产业发展面临威胁,威胁可能来自全球化或其它技术的竞争。一类是产业发展存在重大发展机遇,机遇常常来自技术进步创造的新的市场需求。产业发展的机遇或威胁是推动产业联盟形成的客观原因。
产业联盟的目标。产业联盟的目标是解决特定的产业共性问题,即单个企业没有能力或没有积极性解决的共性问题。如研发某项共性技术、制定某个技术标准、解决某项创新的产业链配套问题等等。产业联盟要解决的问题都是直接关系企业利益的实际问题,因此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高。合理确定目标是产业联盟成功的关键因素,目标不能超越联盟的能力,更不能与成员的利益相冲突。一般而言,联盟的目标制定得越明确具体,越有利于联盟的发展。
产业联盟的发起者。产业联盟的发起者包括产业联盟形成的提议者和组织者。产业联盟的提议者可能是个人、企业、政府、研究机构或高校,也可能是多个机构或个人商议的结果。产业联盟的组织者一般为具有一定地位的机构,如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权威研究机构、政府支持的组织等。产业联盟的组织者不仅需要具备强大的号召力,而且还要投入一定的资源。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是合适的组织者。如果行业内缺乏龙头企业,政府支持的机构常常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产业联盟的成员。产业联盟的目标是决定产业联盟的成员策略的关键因素。由于产业联盟的目标差异大,联盟的成员策略也千差万别。绝大多数产业联盟要挑选成员,以平衡资源互补和减少协调成本两个相互制衡的因素。有些联盟成员相对固定,有些联盟采取了开放性成员策略。有些产业联盟实行分级会员制度,不同级别的会员拥有不同的权力和义务,机构或个人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参与。
产业联盟的法律形式。产业联盟的法律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以简单的协议形式存在,有的以非盈利组织形式存在,有的以合资企业形式存在。从实践看,绝大多数产业联盟采取了非盈利组织的形式。产业联盟的目标和参与者的性质是决定产业联盟法律形式的重要因素。
产业联盟的治理。产业联盟的治理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产业联盟成员间的关系;二是产业联盟成员控制或激励联盟组织实现联盟目标的机制。良好的联盟治理是联盟成功的关键因素。产业联盟的法律形式与产业联盟的治理密切相关。
(二) 产业联盟的运行
产业联盟的资源投入。产业联盟需要投入多种资源来实现目标。联盟成员拥有的许多资源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为联盟服务。联盟成员直接投入到联盟活动中的资源包括支持联盟活动的资金、人员、场地、知识和知识产权等等。联盟的资源主要来自于成员的投入,有些联盟可以获得政府的资助,有些联盟的执行机构通过创收获得部分资金。
产业联盟的组织结构和行政管理。产业联盟的组织结构差异很大。有的联盟是结构复杂的庞大组织,有的是结构简单的小型组织。联盟的行政事务可以由联盟的执行机构管理,也可由联盟成员代管,还可外包给第三方机构,混合采用以上方式也很常见。
产业联盟的业务管理。不同类型产业联盟的业务差异很大,如研发合作产业联盟的主要业务是技术研发,市场合作产业联盟的主要业务可能是联合采购或联合市场推广。产业联盟的业务可能完全由执行机构来做,也可能全部或部分委托给成员,也可能外包给第三方。
产业联盟的利益共享。有些产业联盟完全是公益性的,对联盟成员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有些产业联盟则在提供公益性产品的同时,也对产业联盟的成员产生了直接的利益,例如研发合作产业联盟可以产出新技术和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产业联盟可以将成员的知识产权埋入技术标准中。对于后者,联盟需要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以激励联盟成员支持联盟的发展。
产业联盟的协调机制。产业联盟的目标是解决产业共性问题,因此联盟成员客观上存在“搭便车”的投机激励。如果投机倾向得不到有效遏制,最终就会出现“囚徒困境”的结果:尽管参与者相互合作可以得到最佳结果,但是参与者的投机行为导致合作的失败。产业联盟的协调机制分为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内部机制包括合作契约、信任关系和有效的沟通,合作契约指联盟事先在相关文件中对权利和义务尽可能给出详细规定,信任关系指联盟在挑选成员时尽可能选择有信任关系的成员,有效沟通指联盟成员建立经常性的有效沟通机制。外部机制包括声誉机制、政府协调等。声誉机制指成员因顾忌声誉受损而不愿投机,政府协调指政府参与联盟的监督并对投机者进行一定的惩罚。
二、产业联盟的法律形式与治理方式
产业联盟的法律形式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协议形式,即产业联盟成员之间签订正式的协议,按照协议承担责任和享有权利,联盟成员间不单独设立执行机构。二是非盈利组织形式,即产业联盟成员共同组建一非盈利组织,作为产业联盟的执行机构。三是合资公司形式,即产业联盟成员共同出资组建一公司,作为产业联盟的执行机构。后两种类型都要单独建立执行机构,但是执行机构的类型不同。
联盟的治理方式与法律形式密切相关,因此按照法律形式分类说明公司的治理方式。
(一) 协议型产业联盟的治理
协议型产业联盟是组织结构上最简单的产业联盟。
1.治理结构。协议型产业联盟的治理结构简单,层次少。最简单的结构是单层结构,即联盟成员之上没有任何层级。复杂的结构包括两个层级:联盟成员和联盟理事成员。在联盟成员较多的情况下,联盟成员通常选出理事成员并委托理事会代表全体成员进行议事活动。协议型产业联盟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没有专门的执行机构。
2.治理机制。协议型产业联盟的工作方式是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协商会议,成员各自执行协商会议的决定。
在单层级结构中,联盟成员一般要推举召集人。召集人承担一定的义务,主要是负责联络工作。召集人可能由联盟成员轮流担任,也可能由领头企业长期担任。
在双层级结构中,联盟理事成员一般是产业联盟的重要成员,在产业中具有较强的市场力量和号召力。理事成员在联盟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联盟的运行过程中也是重要力量。多数境况下,理事成员的行为决定了联盟的决议是否有效执行,非理事成员是跟随者。理事成员中设召集人,召集人承担较多的义务。
3.基本特点。协议型产业联盟具有以下特点:
结构简单、运行成本低。协议型产业联盟不设立执行机构,联盟成员无须承担执行机构的相关费用,因此运行成本低。
关系松散、灵活性高。协议型产业联盟成员对联盟投入的资源少,承担的责任也比较少,成员之间的纽带关系比较弱。联盟成员进入或退出的成本很低,因此联盟的灵活性高、稳定性低。
执行力缺乏保障。联盟的执行力缺乏资源支持,执行效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联盟不设立执行机构,实际的执行效果取决于成员特别是召集人的积极性。很多情况下,联盟主要成员容易陷入自身工作而无暇顾及联盟事务。
(二) 非盈利组织型产业联盟的治理
国外产业联盟多数采取非盈利组织形式。非盈利组织的基本特点是:以公共服务为使命的民间独立组织,享受税费优惠,不分配组织的盈余。非盈利组织可以是正式的法人,也可以是非正式组织,与组织的性质和税收等问题有关。许多国家法律对于非盈利法人有明确定义,但是定义的方式不同。一些地方(如日本、德国、美国部分州)从功能角度界定即限定非盈利法人的活动领域为慈善、教育、文化、宗教等公益范围,一些地方(如美国加州)从经济关系角度界定即非盈利法人为不能分配法人所得的法人。各国对非盈利法人是否可以从事商业活动的限制不同,多数国家允许非盈利法人从事商业活动。我国法律对于非盈利组织和非盈利法人没有明确的定义。《民法通则》提出了“社团法人”的概念,政府制定了“社会团体”和“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条例。我国的社团法人和事业单位在功能上与国外的非盈利组织相近。
1.治理结构。非盈利法人型产业联盟的治理结构依赖于各国的法律规定。国外法律对非盈利法人的治理结构的规定借鉴了公司的治理结构。美国的《示范非盈利法人法》规定,非盈利法人的治理结构由成员大会、理事会、管理人员与独立会计师三层组成。德国民法典要求社团法人必须建立社团总会和董事会。日本的《特定非盈利活动促进法》规定,非盈利法人要设立社团总会、理事会和监事会。
非盈利法人型产业联盟的成员可以是平等关系,也可以分为多个等级,不同等级的会员具有不同的义务和权力,外部机构或个人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加入。
2.治理机制。非盈利法人型的产业联盟的治理机制也要遵循各国的法律规定。各国法律规定的治理机制大致类似:成员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拥有变更章程、开除成员、解散社团、任命董事(理事)和监事、监督董事和监事等权力;董事会(理事会)是非盈利法人的执行管理机构,在非盈利法人的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董事会(理事会)对外代表法人进行活动,对内执行管理事务;管理人员依据董事会的授权负责日常运行管理。
非盈利法人的治理机制与公司的治理机制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监督机制上。公司治理中,股东因拥有剩余索取权而积极发挥监督作用。非盈利法人中,成员利益与组织利益不直接相关而只是间接相关,成员大会发挥的监督作用有限。因此,有些国家设立专门的机制加强监督,如美国要求设立独立的会计师,实施严格的信息披露等。
非盈利法人型产业联盟的治理机制还依赖于章程的有关规定。章程应详细描述成员大会、董事会(理事会)和管理人员的权力和义务,对治理的流程也应给出明确规定。
3.基本特点。非盈利组织型产业联盟具有以下特点:
结构较复杂,需要一定运行成本。非盈利组织型产业联盟设立了非盈利性组织作为产业联盟的执行机构,成员要投入较多资源来保证执行机构的有效运行。
成员合作关系比较紧密,同时具有较高灵活性。联盟成员投入较多资源成立非盈利组织型产业联盟,表明联盟成员愿意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联盟执行机构的存在也能加强成员间的关系。同时,成员进入或退出非盈利组织在法律手续上非常简便,组织的灵活性较高。
具有一定的执行力。由于设立了专门的执行机构,联盟的执行力得到了加强。非盈利组织型产业联盟的实际执行力差别很大。有些联盟资源投入很少,联盟的力量较弱。有些联盟资源投入巨大,可以集中多方力量完成单个成员难以完成的大事。
(三) 公司型产业联盟的治理
公司是盈利性法人,各国的公司法对公司治理都有详细的规定。
1.治理结构。公司型产业联盟在法律形式上为公司,联盟成员就是公司的股东。其治理结构遵循各国公司法的要求。
2.治理机制。公司型产业联盟的治理结构特点决定了治理机制的特点。联盟公司在治理机制上通常要协调多决策中心之间的矛盾。联盟公司的股东都是独立的、具有很强业务能力的公司,股东之间既可能是产业链上纵向互补的关系,也可能是横向竞争关系,股东之间利益关系复杂。同时股东自身的业务与联盟公司的业务存在密切关系。因此,联盟成员作为股东不仅参与治理的能力强,而且积极性高,联盟公司一般容易建立较规范的治理。
3.基本特点。公司型产业联盟具有以下特点:
结构复杂,运行成本高。联盟设立公司作为执行机构,公司是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需要投入较多的资源,建立必要的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队伍,运行成本很高。
关系紧密,但灵活性低。联盟成员在公司设立时就要投入大量资源,包括必要的注册资本和业务骨干。由于资产的专用性和劳资关系问题,联盟解散的成本很高。联盟成员的进入或退出涉及股权变更的谈判和复杂的法律手续。联盟成员与联盟公司之间一般存在密切的业务关系。因此,公司型产业联盟是合作关系最紧密的产业联盟,同时组织的灵活性低。
执行力强。公司是高效率的组织,因为公司在治理上具有很强的激励效能,公司要经历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公司型产业联盟是执行力最强的产业联盟。
(四) 产业联盟法律形式和治理方式的选择
产业联盟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法律形式和治理方式。
1.不同类型产业联盟的特点比较
协议型产业联盟、非盈利组织型产业联盟和公司型产业联盟在结构上表现为从简单到复杂的特征,在运行成本、关系紧密程度、执行力方面表现出从低到高的特点。
2.产业联盟法律形式和治理方式的选择
产业联盟法律形式和治理方式的选择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主要有:
联盟的目标。如果联盟的目标容易实现,采用低成本的联盟比较合适。如果联盟的目标高且实现难度大,宜选择关系紧密度和执行力高的类型。
成员的性质。如果成员之间合作基础不牢固,比如成员之间竞争性强或者缺乏信任,宜选择关系紧密程度高的类型以增强合作的稳定性。
联盟的类型。研发合作联盟、技术标准联盟、产业链合作联盟、市场合作联盟和社会规则联盟等都有各自的运行规律,需要选择合适的联盟类型。如技术标准联盟,实践中几乎都是采用开放式的非盈利组织。
联盟的资源投入。如果联盟成员需要投入较多资源,宜采用执行力高的联盟,以保证资源投入产生效益。
其它因素。如企业文化、产业特性等,都不同程度地发挥作用。
三、政府的作用
从实践看,政府在产业联盟的形成和运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各国的经济基础和制度环境不同,各国政府对产业联盟作用也不同。
政府在产业联盟中的作用可以分为两类:促进和监管。政府促进产业联盟的发展是为了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政府监管产业联盟是为了防止产业联盟在市场形成垄断。
值得指出的是,产业联盟理论上有多种功能,由于各国政府重视产业联盟的促进和监管政策,产业联盟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联合创新的组织。
(一) 日本的经验
日本在发展产业联盟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在1947年制定的《反垄断法》对产业联盟发挥监管作用,但是日本政府的反垄断执行机构日本公平交易委员会对产业联盟采取了非常宽容的态度。公平交易委员会对市场份额低于25%的企业联盟基本不进行管制,对于企业间的各种研发合作更是采取了积极支持的态度。
日本政府将研发合作联盟作为实现追赶战略的重要手段。日本的技术合作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如日本照相机工业技术研究组合。为了推动产业合作研发,日本于1961年制定了《矿工业技术研究组合法》。根据该法律,企业可以就特定的研究课题共同提供研究人员和资金组成非盈利性的研发合作联盟。日本制定该法的背景是:60年代之后急速发展的贸易自由化使得日本企业在本土市场面对欧美大公司的激烈竞争,日本企业的研发费用与欧美大企业相差悬殊,日本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创新能力。制定该法律有两个目的:一是促进日本企业集中力量加强重点技术的研发,提高创新的能力和效率。二是为政府的财政支持搭建平台。
日本研发合作产业联盟在上世纪的主要目标是研发产品和工艺技术以追赶欧美公司,联盟成员是直接相互竞争的企业。虽然在欧美企业竞争压力下日本企业有相互合作的动力,但是企业潜在的投机激励随时可能导致联盟瓦解。日本政府的深度参与是促使联盟顺利运行的重要因素。日本政府参与研发合作产业联盟的具体方式是:大学、国家实验室、产业促进组织等机构的专家首先提出研究主题和研究计划,供通产省参考。通产省确定研究项目后,开始选择最合适的参与企业,并利用政府资金来诱导目标企业参与。通产省常常直接动员选定企业参与联盟,有时还要向个别大企业施加压力促使其参与。通产省在联盟形成阶段的主导作用确保联盟获得强大的研发资源,为联盟成功打下基础。在联盟的运行阶段,通产省不进行直接干预,但是会聘请大学和研究机构作为独立第三方对联盟的运行进行评估,防止个别企业出现投机行为。另外,通产省还要积极与政府其它部门协调,以保证政府资金的持续稳定支持。
(二) 美国的经验
美国存在严格的反垄断法律体系。该法律体系以1890年制定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sherman antitrust act of 1890)为基础,涉及到数个相关法案。美国反垄断法对于价格共谋、分割市场、限制产品特性、设置销售条件等诸多影响市场竞争的行为有严格限制。美国的反垄断法对产业联盟的发展存在很大的限制作用。
由于全球化的深入和国际竞争的加剧,美国认识到企业合作创新对提高美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并开始借鉴日本合作研发的经验。美国于1984年通过了《国家合作研究法》(national cooperative research act,简称ncra),允许企业进行竞争前技术的合作研发。美国于1993年又对《国家合作研究法》进行了修正并扩展到生产领域,通过了《国家合作研究和生产法案》(national cooperative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act,简称ncrpa),继续放松了对企业合作创新的反托拉斯限制。美国于2004年又增补了《标准开发组织促进法》(the standard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advancement act,简称sdoaa),放松了对技术标准制定组织的反托拉斯限制。同时,法律也要求企业合作创新组织要向政府反垄断执行机构进行登记,说明组织的成员、性质和目标。
美国政府对产业联盟采取了间接的促进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政府对部分重点研发合作产业联盟给予大量资金支持,如美国政府对半导体技术研发合作产业联盟(sematech)给予了8.5亿美元的资助。美国政府将该合作模式作为政府资助合作研发的标准模板。二是政府加强与私营部门合作,尽可能参与技术标准联盟的活动,积极采用技术标准联盟制定的技术标准(voluntary consensus standards)。
(三) 国内的经验
中国的产业联盟具有独特的发展条件和环境。首先,中国没有专门的反垄断法,也没有建立有能力的反垄断执行机构,产业联盟创新发展的空间大。第二,中国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并且经济对外开放程度高,国内企业面临国外企业的强大压力。一方面国内企业存在联合创新的客观需求,另一方面国内企业通过产业联盟形成市场垄断的可能性极小。因此,政府部门主要采取的是促进政策。
政府在国家层面尚未制定单独的促进产业联盟发展的政策,地方政府制定了一定的促进政策。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例,中关村管委会专门制定了《促进中关村科技园区产业技术联盟发展的实施办法》,推动园区产业联盟的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中小创新企业多,二是国家重点科研院所云集,产生不少原始创新。中关村园区企业和研究机构具有一定的技术发明能力,在产业化和商业化环节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园区管委会根据以上特点着重推动发展市场合作产业联盟和产业链合作产业联盟,前者帮助中小创新企业跨越市场门槛,后者帮助原始创新实现产业化。园区管委会在产业联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手段包括:根据园区产业特点鼓励企业组建产业联盟,对产业联盟给予多种形式的资源支持,帮助产业联盟解决法律身分问题。
参考文献:
〔1〕金锦萍:《非盈利法人治理结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jeffrey h. dyer, benjamin c. powell, mariko sakakibara and andrew j. wang, determinants of success in r&d alliances, 2006。
〔3〕yosuke okada, tkahito kushi, government sponsored coorperative research in japan, 2004。
〔4〕john.a.mathews, the origins and dynamics of taiwan's r&d consortia, 2000。
〔5〕suzanne e. majewski, how do consortia organize collaborative r&d: evidence from the national cooperative research act. harvard law school, 2004。
〔6〕vinod kumar, sunder margun, the role of r&d consortia i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dustry canada, 1995。
〔7〕inter-firm cooperation? research consortia in japan and the usa,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1997。
资源的供应链包括资金供应链、技术支持链和智力支持链。技术方面的资源指与媒体相关的高技术的投入;智力支持链包括对媒体生产前期的目标设定及市场战略策划等。①产品生产链主要指通过新闻采访写作与编辑评论等环节制作新闻信息产品的过程。市场销售链由与媒体相关的产品开发、销售渠道两部分构成。信息反馈链是对媒体产品的反馈,也就是针对媒体的调查咨询。
资源供应链、产品生产链、市场销售链和信息反馈链共同构成传媒产业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上一个环节制约着下一个环节,为链条上的下一个环节提供充分的营养与动力,这样,就可使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实现资源的互补与共生,正是通过生态链上的资源的循环利用,才使传媒产业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和能量转换得以实现,传媒产业的生态平衡才得以实现,才能够实现生态传媒的目标,才能够营造一个健康的传媒产业生态链。
目前制约我国传媒产业生态链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一、法制因素
我国传媒产业运作的法制环境亟待规范。靠行政手段而组建的传媒集团,更像一个事业集团,还没有学会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营。行政力量、微妙的非市场因素都将继续影响集团的经营战略,而且从全国范围来讲,以行政区划为基地的布局将演绎成新的地方割据。要营造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的真正有竞争力的传媒巨舰,还需要在这种事业集团的基础上重新洗牌后才能诞生。
二、“条块”分割因素
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抑制了媒介系统多种优势与整体功能的发挥,导致有限资源的分散与浪费,不能产生规模效应。我国传媒在业务上接受上级主管单位的“条条”指导,但是在具体的实际业务操作中则以“块块”为主。作为一家现代化的媒体,就要充分发挥它的系统及整体功能,来实现整体功能优化的现代传播体系。
从世界传媒业发展的潮流来看,中国传媒经济要做大做强,必须实现跨行业、跨地区、跨媒体经营。随着传媒经济的发展,传媒集团的经营必然要从核心业务,扩展到上下游相关产业,甚至是多层次的混业经营,产业结构多元化的直接优势是分散了单一产业的风险,开拓了赢利渠道。同时,在数字化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传统媒介与娱乐业、电信业、网络业之间具备了整合的技术平台。这样,不同类型的媒介之间的并购、联合、重组,不仅使传媒集团跨媒体产业链的形成成为可能,而且是传媒集团实现规模经营的必然要求。我国传媒业没有大规模实现跨区域、跨媒体经营,有政策方面的原因,但是更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地方保护主义的限制。②
“各媒体在激烈竞争的态势下,一方面在自己的地盘上不断发展和滚动,把自己做大做强,在自己已经占领的传播区域中,利用熟悉本土文化的特长,利用本土化的亲和力,稳定住已有的传播区域和传播优势;另一方面以获取新利润作为自身发展的动力,把传播的方针、传播的策略、传播的范围定位在突破区域的更大范围内。”③随着我国传媒产业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外来先进的管理、资金、技术(新闻采编水平)的引进,跨区域媒体合作是一些传媒求得快速发展的捷径,比如,2003年11月11日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与光明日报报业集团联合在京创办了《新京报》,使南方日报的人才资源、财力资源和媒介的品牌资源得以输出,能够进行合理流动,可以发挥传媒产业生态资源的最大价值和效用,从而能够优化传媒的生态环境,使媒介生态系统内外资源和能量得到充分的循环及转换,实现双赢的目的。
三、专业调查咨询机构的缺失
随着传媒产业竞争的加剧,传媒的决策者很难再像以前那样依靠经验、直觉和主观判断进行有效的市场决策,所以,有必要获得一些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调研和数据的支持。专业调查咨询机构的缺失,就使得我国传媒生态环境中缺少向传媒产业化提供传媒资讯、国际合作、运营评测、经营培训和管理咨询的专业机构,而这些专业调查咨询机构的缺失对于我国传媒产业生态链的各个环节产生着很大的制约作用,使我国传媒产业生态链的资源供应链、产品生产链、市场销售链和信息反馈链各个环节不能客观真实地了解到传媒市场的需求状况。
我国传媒产业的咨询调查起步不久。依照西方的媒体运营规则,依附在传媒产业上的调查咨询,产业规模大约为传媒产业的3%到5%。据估计,中国传媒的经营规模目前不超过1500亿元。根据上述比例推算,中国媒体调查咨询业的产业规模应该在40亿元到50亿元之间。④虽然调查咨询占传媒产业规模大约仅为3%到5%,但是它对传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专业调查咨询机构的繁荣对于进一步规范我国的传媒环境,有效规避虚报发行量、收视率等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不恰当的媒介经营管理方式
过去我国传媒那种“行政命令式”的媒介经营管理方式使我国传媒资源造成大量的浪费,传媒的生态系统经常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我国传媒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传媒产业的生态资源要得到有效的循环和利用,就应该充分发挥传媒市场的功能,主要依靠传媒市场来配置、优化媒介的资源,形成以传媒市场为主,以行政措施为辅的传媒经营管理的理念。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优胜劣汰、公平竞争,只有通过竞争才能提高媒介报道的质量,使传媒产业的生态链处于稳定和不断升级之中,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市场经济体制下传媒资源或要素应主要是通过传媒市场来进行调配。
注释:
① 《传媒咨询:传媒背后的财富》,IT经理世界网站省略,2003-06-16。
② 李良荣 蔡颖:《传媒经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新闻界》杂志2004年第1期13-14页。
③ 沈国芳:《中国传媒大趋势》,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135页。
全球价值链(clobal Value Chmn。简称GVC)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全球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出售、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UNIO 2002)。
美国杜克大学学者格里芬(Gereffi)是GVC领域目前最具影响的学者,他对价值链进行了扩展。分析角度从过去单纯地局限于一个国家而扩展到整个全球价值链,强调不同国家在全球贸易中的价值链合作的重要性及其关联,为了将价值链理论直接连接到全球经济或产业组织中去,20世纪90年代,一些学者在价值链等理论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新的研究理论,即全球商品链理论(GCC)(格里芬,1999)。全球商品链理论是基于全球购买商(主要是零售商和品牌商――格里芬称之为“没有工厂的制造商”)作为全球分离的生产和分销体系中关键驱动者的地位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格里芬(Gereffi)将这种采购者驱动(Buyer-dfiven)的价值链与生产者驱动(Producer-driven)的价值链条进行了比较研究。后者基本上对应于跨国企业对全球生产体系的垂直整合。这两种类型的价值链分布可以由图1、图2来说明。
全球价值链模型最近在产业集群分析中很盛行,基于上述两种不同的价值链分布,以全球价值链的观点看,形成的地方产业集群的基础也会有所不同。全球价值链模型正确认知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大部分是全球价值链的一部分,但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如何更有效地成长与培育很少涉及。
全球价值链中各个价值环节在形式上虽然可以看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过在全球化过程中这一完整连续的价值链条实际上是被一段一段分开的(片断化),在空间上一般离散性地分布各地,通过表Ⅱ可以对此空间多层次性有一认识和了解。
当代的国际经济竞争是产业集群的竞争。而区域产业集群不仅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还常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之所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制造业实际上已经逐步进入全球价值链中,因此研究区域产业集群创新管理问题,也必然要将视角升华到GVC的高度,但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尚属空白。
地方产业集群一般都是全球价值链条在空间上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之所以能够成为竞争力角逐优胜者,很大程度也是各种治理模式交错发展的结果。地方产业集群一般是全球价值链片断化的结果,那么其最终的发展轨迹或提升路径也应该是沿着全球价值链一步步来完成。有必要强调地方产业集群融入到全球价值链中虽然有自我不断强化的效果,但这一过程不是自然而然的。也不是一条直线,而是需要各个经济行为体的共同的持续努力才能完成。
二、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资源型产业集群
(一)资源型产业集群的价值链构成
资源型产业集群总是基于某种资源而产生和成长的。那么在该类资源型产业集群的成长中,就会依赖自然资源在产业成长中的利用方式不同、生产特点不同、需求不同、技术特点不同、政府作用等不同方面的原因而表现出各种成长特点。作为基于自然资源成长的产业集群,其在区域上集聚的特征往往是全球价值链环节(片段)本地化的一种表现。同时,由于资源型产业集群对资源的依赖,通常资源型产业集群的本地化往往靠近产业价值链的前端。
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发展在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这里基于前面所论述的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集群发展来探讨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发展。从全球价值链的观点看,价值链基本上就是技术与原料和劳动融合在一起形成各种投入环节的过程,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过程。而且,在从过去一个国家内部的价值链扩展到全球时,不同国度的资源、生产、市场以及国家之间的贸易,将使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形成不同的片段,也会因为创新的因素而产生价值链的延伸或派生出新的环节(片段)。
基于资源成长的产业集群的价值链分布,其中产业价值链的基础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在价值链的构成中,由于资源基础不同,价值链的延伸以及可能的延伸与扩展的部分也会不同。不仅如此,其扩展和延伸的各个片段(或产业环节)的本地化而形成的地方产业集群的类型也不同。从价值链的扩展看,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延伸和向相关领域扩展,从而使价值链构成复杂化,从资源型产业本身的发展看,则会形成基于同一类资源而成长的多行业分布的横向相关性或纵向相关性的多行业产业集群。
(二)资源型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价值链
基于上面资源型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在派生的扩展和延伸价值链上的各个片段(环节)由于技术的进步和专业化的分工又可能进一步派生出新的片段,这些价值链片段的本地化则形成了基于自然资源成长的地方性产业集群。从产业价值链到企业价值链的分析看,在资源型产业集群的产业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落实到企业,并在企业层面形成企业价值链。
在资源型产业集群的成长中,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全球分布以及各个价值链片段的再分解和本地化,将出现依托产业的全球价值分布以及与资源的结合程度而在不同的产业环节和地理环境产生相应的资源型产业集群。如在我国羊绒产业的发展中,羊绒资源以及制品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明显的竞争优势,但在市场以及营销等方面仍比较薄弱。
三、全球价值链中的资源型产业集群
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和需求市场的全球化发展,使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表现出全球分布的特色,这种全球分布的特点在资源的开发、加工、深度开发、消费市场等方面有可能表现出来,如石油产业的发展,由于石油蕴藏分布相对集中,于是其开采、炼油、石化加工、石化产品消费等各个环节表现出全球的分布和基于石油资源价值链各个片段(生产与销售环节)的全球分布,并由于石油资源生产和加工的特点,在有关环节上出现生产的相对集中。
以我国羊绒产业为例来看,资源型产业的全球分布而形成的全球价值链在不同的环节上由于片段(环节)的本地化而形成相应的产业集群。
从全球看,产绒山羊主要分布在北纬35°~55°,东经5°-120°的区域,主要产绒国为中国、中亚五国、俄罗斯、蒙古、伊朗、巴基斯坦和土耳其。而全世界有70%的羊绒来自中国。目前,我国的白山羊绒主产于内蒙古、辽宁、宁夏、甘肃等地,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产绒品质最好。同样是白绒,根据其产地不同、绒质的细腻程度、绒毛纤维的长短、柔韧性的不同。其价格差别从每吨十几万元到100多万元不等,鄂尔多斯白绒曾有过每吨120万元的国际市场价格。被世界公誉为软黄金“纤维钻石之冠”的鄂尔多斯羊绒系列制品,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2003年获得了由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证书》。
我国羊绒加工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羊绒加工基地。国际市场上海年有2/3以上的羊绒加工制品来自中国,目前,中国的羊绒加工企业已达2600多家,但真正具有竞争实力的企业不足50家,具备自营出口权的企业150家,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并存,企业地区分布和品牌生产区域发生了很大变化,羊绒加工企业呈现出“南北两派”,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企业竞争格局。南派以春竹、兔皇、珍贝为代表,三足鼎立;北派以鄂尔多斯、雪莲、鹿王、圣雪绒、清河、临河为代表,六雄称王,其中,南北两派有7个羊绒衫品牌,在2002年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以鄂尔多斯、雪莲、圣雪绒、兔皇、春竹、鹿王为代表的中国大型羊绒加工企业,撑起了中国羊绒业的脊梁。河北清河是羊绒梳纺初加工的主要生产地,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等地所构成的羊绒生产企业比较集中,形成地区集中的集群化发展趋势。
一、产业技术联盟的概念和特征
1.产业技术联盟的概念
产业技术联盟是指基于某一产业的技术研发、技术产业化、市场拓展等成员的共同目标,通过适当的组织形式和运作制度,多家具有或类似产业背景的企业组织(也可能包括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等)联合起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组织形式,它为联盟成员在集聚优质资源、分担创新风险、提高合作深度和效率、实现合作共赢等方面发挥显著作用。
2.产业技术联盟的特征
产业技术联盟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发展速度加快及企业实行跨国经营的必然趋势,是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而结成的一种较复杂的战略关系。技术联盟的主要特征是:1)技术联盟成员有权不采用主要依赖于信任而形成的非正式技术交易安排,而是选择交易事项被严格界定的正式安排的权利;2)技术联盟成员被发现进行欺骗而被迫退出技术联盟的惩罚要严厉得多。
二、产业技术联盟形成的主要原因
1.产业技术联盟满足经济组织发展的需要
由于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经济行为对创新要素的需求,大学、科研组织和其他知识服务性组织开始大量介入经济活动之中,政府也由于创造新的经济机会和经济创新活动中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而加大了对市场内部企业盈利行为和盈利方式的政策和组织介入。
2.产业技术联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技术联盟是为了实现联盟成员间技术领先的目标,以及建立和保持技术的市场优势目标,是创新和领先的动力源泉,也是产业技术联盟形成的原动力,具体而言可以归纳一下一些主要原因:(1)增强单个企业的研发实力;(2)进入技术创新前沿领域
三、产业技术联盟形成的主要风险
1.产业技术联盟对企业生产经营所产生的风险
企业加入技术联盟后,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地风险。只有当进入产业技术联盟的收益大于风险时,企业才愿意加盟,其中潜在的风险包括:
(1)机会成本损失。合作伙伴在研发活动中的表现并不像期望的那样,或企业进入市场状况不理想,这样就削弱了技术联盟的对外竞争优势,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利益回报率。
(2)丧失企业的主体地位。在加盟前,企业可自主支配研发和生产、销售活动。加盟后,企业的这些活动要受到限制。另外,企业加盟后会对合作伙伴的技术、资金和信息产生依赖。如果这种依赖长期化,一旦联盟解体,企业正常进行研发和生产、销售活动的能力将受到考验,影响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3)缩小了发展的选择空间。企业加入技术联盟后,发展主要在联盟相关的领域,从而失去了在其他领域发展的可能性。由于技术联盟的排他性,联盟中的企业一般不能再与联盟外的经济组织建立同类技术合作关系,尽管与这些组织合作更为理想。
2.产业技术联盟合作技术创新产生的风险
产业技术联盟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合作技术进行技术创新,合作技术创新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过程,而且也是一个社会互动过程。合作能否达成,能否取得预期收益,不仅取决于各方技术、资源方面的互补性,以及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因素,还取决于合作方对对方的信心、信任程度、双方的关系、沟通的有效性等等。由于合作过程中的信息因素而导致的风险是产业技术联盟合作创新独有的风险。导致合作技术联盟合作创新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有:
(1)信息沟通。流畅、完善的信息沟通是产业技术联盟合作的基础。充分的信号传递是不同利益主体间达成最优合作结构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全方位的信息沟通状态下,才能保证合作各方互为最优选择并以最优的方式来安排合作模式,所以信息交流是弥合各方关于创新观点差异的最有效途径。
(2)产业技术联盟合作伙伴的组织结构。产业技术合作本身要求各个伙伴组织结构要具有互补性和能力协同性,因此技术合作伙伴的组织结构存在着差异。但差异太大时甚至会导致合作创新活动的解体,这要求合作联盟在一定程度上要有相容性和融合性。
(3)产业技术联盟成员间信用风险。产业技术联盟失败很大程度上被归结为合作伙伴之间缺乏相互信任。这时因为伙伴间的合作关系实际上基于一种对未来行为的承诺,只有彼此间充满信任,各方信守诺言,才能使这种承诺成为可靠的计划并最终得以实施。
(4)产业技术联盟成员技术水平是否一致。产业技术联盟成员所采取的技术思想、技术平台不同,伙伴间的成果或信息在相互集成时出现技术衔接的困难。
四、总结
本文主要探讨了产业技术联盟形成的原因和面临的主要风险,产业技术联盟的形成有助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政府应积极促进有力产业技术联盟因素的形成,同时有效减少影响产业技术联盟有效运作的风险发生。
参考文献:
[1]王胜光冯海红:产业技术联盟内涵及其发展背景研究―基于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发展现状[J].科技与管理,2007(6):1-6
【关键词】产业结构;城乡收入;关联性
一、甘肃省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的现状分析
(1)甘肃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1978~2010年间甘肃省的生产总值在绝对数量上增长了近63倍。其中,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分别增长了45、51、123倍,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最快。从产值比重的角度观察,甘肃省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符合一般的演进规律。20世纪50年代初的甘肃省还处于工业极不发达阶段,产业结构呈现出“一、二、三”态势;继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之后,第二产业产值便超过了第一产业成为主要的产业部门,呈现出“二、一、三”的态势,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1986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于1987年也超过了第一产业,开始呈现出“二、三、一”的态势;自1999年起,甘肃省响应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而第三产业在2004年又开始出现下降趋势,目前甘肃省的第三产业发展仍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较低层次。(2)甘肃省城乡收入现状分析。自1978年以来,甘肃省城乡居民的收入在绝对量上都发生了很大幅度的增长。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相对缓慢,自1996年以来绝对量的增长差距开始大幅度拉大。1983年城乡收入之比达到最低值2.30,之后的大部分年份都呈现扩大的趋势,1994年高达3.67, 2007年达到顶峰4.30,此时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差额为7683.42元。1978~2010年间,甘肃省城乡收入比与第一产业比重成反向变动关系,即城乡收入比随第一产业比重的减小而增大。
二、甘肃省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1)三次产业产值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关性分析。运用Eviews6.0软件对甘肃省1978~2010年的三次产业产值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进行了平稳性检验、差分协整、加权处理分,最终得出计量经济回归方程:lnY1=0.068467-0.154976lnX1+0.337121lnX2+0.109798lnX3。此方程的可决系数为0.9999,接近于1,说明该模型对数据的拟合度较好。各项指标均通过了T、F检验,说明三次产业产值的增加会对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有较好的解释。通过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对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边际贡献最大的是第二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而第一产业对其有抑制作用,这也说明农业的发展存在不合理性,有待改变。从上述模型分析中亦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的发展很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消费水平的提高,进而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样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三次产业产值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关性分析。将所收集到的甘肃省1978~2010年的三次产业产值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数据进行整理、计算,运用Eviews6.0软件对其进行处理分析,可得计量回归模型:lnY2=0.004516+0.458482lnX1+0.052179lnX2
+0.271537lnX3,该方程的可决系数为0.9845,接近于1,说明此方程对数据的拟合度很高,通过了T、F检验,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上述回归方程显示,对农民影响最大的还是农业,农业一直处于发展低迷状态,部分农民转向第三产业以获取工资性收入。相对于第一、三产业,第二产业对农民生活水平的影响较小,这说明了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之间的互动太少。
三、政策建议
(1)促进农产品深加工。甘肃省须不断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使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得到显著发展,也使特色农产品的高附加值得以显现。(2)加大畜牧业的发展。甘肃省的草地资源目前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反而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所以,应当对甘肃草地资源较为丰富且地理气候呈现多样性的优势加以利用。(3)促进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甘肃省应对各区域的主导产业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根据自身的情况促进优势农业的发展,开发出具有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产品。(4)增强产业间的联动性。第一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第二、三产业的支持,尤其是农村产业结构中的第二、三产业。一些深加工企业的建立不仅可以使农民拒绝低价收购从而大大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还可以吸纳过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参 考 文 献
[1]刘伯霞.甘肃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调整对策[J].开发研究.2009(6)
关键词:环境成本 价值链 循环经济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环境质量仍处于下降趋势,生产型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尤为突出,从产品的设计、材料采购、生产到产品的销售与售后服务,最终形成产品价值,在一系列的价值增值活动中,每一项活动都会对环境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为抑制环境进一步恶化,在发展模式上,我国提出实施循环经济模式,使资源可以得到反复使用、充分利用、减少废物排放,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一直以来存在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冲突的问题;在管理方法上,我国提出将环境成本纳入会计核算体系,通过环境成本控制来有效降低生产型企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环境因素以成本化的形式纳入到价值管理体系中,使企业价值链有了新的拓展与科学内涵。本文基于循环经济与价值链相结合的循环经济价值链对环境成本控制提出相关建议。
二、企业循环经济价值链概述
目前,对于价值链理论与循环经济理论相结合的理论研究及实践还比较匮乏。彭秀丽(2008)在界定区域循环经济价值链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区域循环经济价值链的构成及运行机制。米潇(2008)以煤炭行业为研究对象,在煤炭价值链的基础上运用循环经济思想重构了煤炭价值链的组成内容,并对其价值链的形成机制做了相应分析。赵春雨(2009)界定了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并构建了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运行机制及模型框架,从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形成机制、传导机制与工作机制等方面进行透彻的理论分析。肖序等(2010)在循环经济价值流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组合多学科的,能充分解释循环经济物质流路线中的资源价值变化信息的循环经济价值流理论与方法体系;王琳等(2013)构建了循环经济价值链的灰色测度模型,并提出了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优化运行的政策建议。
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实质就是在价值链理论中加入环保的概念,是企业、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战略。循环经济价值链不仅延长了企业的价值链,还赋予了企业价值链新的内涵,强调资源在价值链过程中的循环利用,是对企业价值链的一种创新。传统经济下的企业价值链仅仅是一种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价值链单向流动、简单的开环价值链。而循环经济价值链是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对企业价值链的重构,采用各种高新技术手段,以“3R”(再利用、再循环、减量化)为基本原则,深入分析企业内部与外部各个价值增值活动,优化各个业务流程,在生产活动之间及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之间增加了回收再生利用活动,从而降低资源与能源的浪费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赢。
生产型企业其主要特征是有实物产品产出,其内部价值链一定是从原材料到产品的生产再到下游客户。循环经济下生产型企业价值链同一般企业价值链一样,同样可以企业本身为节点分为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从材料的投入到产品的生产再到产品的营销这一主要价值链就构成了企业内部价值链,企业所获取的价值就是这些内部增值活动所形成的。而生产型企业的循环经济价值链主要表现为在其主要价值增值链上将循环经济思想融入其中,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原材料投入时要考虑投放的减量化、生产过程中要考虑资源的再利用、废弃物处理时要考虑资源的回收再处理(如下页图1所示)。
三、循环经济价值链与环境成本控制的内在联系
环境成本是企业为了降低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负担,为了执行国家环境保护相关政策采取的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活动所发生的各种耗费。现行的会计系统并没有将这样的成本纳入到核算系统中,环境成本也就成为了企业的不相关成本,不利于解决环境问题。现有的社会环境问题迫使企业必须要改变以往以利润为唯一目标的落后思想,要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企业对环境、社会、公众的贡献。生产型企业的特征决定了其对整个环境的影响程度较大,因而将生产型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到最低是企业自身与社会更为关注的问题。采用怎样的有效控制方法是生产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核心问题。价值链理论与环境成本控制高度相关,循环经济又与价值链密切关联,因此从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生产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顺理成章的,也是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一)环境成本控制伴随着价值链的创新发展。在理论探索方面,环境成本的控制方法随着价值链的延伸而有所拓展。当价值链仅限于企业产品生产过程时,环境成本的控制也就仅限于在生产阶段降低资源耗费与减少废弃物排放;当价值链延伸至从研发设计到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时,环境成本的控制也拓展到各个环节的环境成本降低方法;但是这并没有完全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环境成本,因此,价值链又从企业内部发展到企业外部,从横向价值链到纵向价值链,为了更加全面地反映企业环境成本,其原有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法与控制方向也在不断创新;近年来提出的循环经济价值链更是价值链的一种创新,将原来单向的、开环的价值链,在循环经济理论的基础上转向为循环的、闭环式价值链,由此,环境成本控制也应该有其新的拓展。
(二)环境成本为企业循环经济价值链管理提供了重要信息。任何一个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必然会对其利益相关者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又必须考虑其利润目标。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最优点就在于企业是否遵循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发展规律,是否能够协调企业自身内部价值链、产业与区域循环经济价值链等之间的复杂关系。环境成本作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信息要素之一,它贯穿于整个企业价值链中,其大小决定着企业价值活动的合理性、有效性、完整性。因此,环境成本的发生能够及时反映出价值链中任何一个环节的优势与不足,给企业循环经济价值链的管理、创新与发展提供重要信息。
(三)循环经济价值链为环境成本控制提供有力指导。企业价值链的延伸,使得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链在不断延长和拓展,控制方法也随着价值链的创新而不断改进,进而形成一套适用于企业自身性质的控制方法体系。循环经济价值链是价值链的创新发展,它为环境成本的有效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此基础上环境成本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出来,进而有利于环境成本控制。
四、循环经济价值链下生产型企业环境成本的分类及其内涵
环境成本是近年来理论界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相关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探讨了环境成本,使环境成本的内涵与外延都有所扩大。对于企业环境成本的内涵与分类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循环经济价值链视角下的环境成本可以从产生原因、根本目的、指导思想、核算范围与计量手段等多个方面来考虑,周航(2011)提出了循环经济下环境成本的定义:某会计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循环经济发展为基本战略模式,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指导思想,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原则下,为保护环境,降低环境负荷,以取得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在相应的时期内进行的一系列环境保护活动和其他的一些必要经济活动,由此企业产生的可以货币化或非货币化的支出。并将环境成本分为减量化成本、资源降级成本、资源回收利用成本、环境管理成本与环境机会成本五大类别,表1列示了其具体内容。
笔者认为该分类并没有有效、系统地将环境成本的内容完全表达出来。例如,在研发阶段企业发生的环保论证费支出;在材料采购阶段为了减少产品在价值链后续阶段的环境污染、上游企业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包装物污染而发生的环保材料费支出;在销售阶段为减少和治理企业在销售环节如包装环节、定价环节中发生的污染以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支出,以及运输、仓储中为减少环境污染而发生的支出等。环境成本不仅仅存在于产品的生产阶段,也始终贯穿于整个产品价值链,存在于每个价值增值环节。因此,企业环境成本应该按照企业价值链来分类,这样才能完整包含企业行为中的全部环境成本。在循环经济价值链视角下的环境成本应该包含但不限于以上五大类环境成本。
五、循环经济价值链下生产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
循环经济价值链下生产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不仅要求企业重视生产经营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更要关注环境成本对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不仅注重环境成本控制是在循环经济模式下进行的,更要将环境成本的控制纳入到从产品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及服务等各个环境中来;不仅关注企业内部环境成本的控制,更要将上下游相关企业的环境成本作为企业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尽可能将环境成本降到最低,全方位地确保企业的经济活动对环境带来的负荷最小。本文仅对企业内部价值链上环境成本的控制进行简单探讨。基于循环经济价值链的理论知识,为了体现循环经济与价值链相结合的基本思想,对于企业内部循环经济价值链上的环境成本应该采用事前规划、事中监控、事后控制的全过程价值链管理控制方法,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链为基本分析工具,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基本控制思想,将两者有效合成,形成循环经济价值链,从而贯穿于环境成本控制的全过程,力求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最优状态。循环经济价值链下的环境成本控制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循环经济价值链视角下生产型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在整体上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
(一)事前规划。在规划阶段环境成本的控制主要在于产品的生态设计方面,要求企业在进行产品研发时,能将环保意识、消费者健康与社会责任等有机融入到产品当中,全面考虑产品在生产、销售、使用与回收等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环境成本支出,同时将由于生态设计所带来的成本增加纳入到企业成本管理系统当中,根据成本效益原则选择最佳实施方案。
(二)事中监控。这一阶段是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最核心阶段,也是环境成本控制中最能体现出循环经济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1)材料采购。生产型企业生产经营的首要活动就是原材料与各项辅助材料的购买,按照事前规划过程中对于原材料的要求,在选择合适的材料时,也要考虑在采购各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不适当的采购活动会带来更多的运输负荷与包装负荷。运输负荷会给环境造成更多的大气污染,包装负荷会给环境带来更多的固体废弃物污染,同时有可能使企业的相关采购成本增加。因此,在采购阶段要注意各个采购环节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综合降低企业可能发生的环境成本,从而降低采购总成本。(2)产品制造。在这一阶段,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控制方法,这种方式比较有效,特别是针对生产型企业,从原料的投入开始到废弃物的产生都始终贯穿“清洁”二字,并且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求具备科学而严格的管理措施,实现“投入清洁、生产清洁、排放清洁、服务清洁”的生产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就使得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达到原材料的减量化投入、充分化利用、循环化使用,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减少废弃物排放。(3)产品营销。使企业产品价值最终实现的阶段就是产品的营销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成本控制主要是包装物与运输两方面的控制。这一阶段与材料采购阶段相对应,企业在包装物的选择方面要尽量降低产品包装废弃物的产量,使用可重复使用、可回收利用、易降解无毒的包装物材料;在运输工具上选择污染较小的运输工具,在运输渠道上建立自己的运输物流中转站,减少运输过程中资源的耗损与浪费。
(三)事后控制。目前,一些生产型企业往往会忽视售后这一阶段,而现在的产品营销系统很注重产品的售后服务,这一阶段可以将消费者退回的商品进行回收处理;可以将维修后的“废弃物”进行重新制造;更重要的是可以向下游企业或者广大消费者进行环保宣传,让更多的企业与大众加入到环境保护运动当中来。
综上,从宏观上来看,通过事前规划制定有效的环境成本控制实施方案、事中严格把控各个环节中环境成本的合理性、事后注重环境成本控制的实施效果,并反馈给事前规划阶段,这是循环经济价值链下环境成本控制的外循环。从微观上来看,企业在产品生产的材料采购、生产、流通、营销以及售后服务等价值链环节上实现了资源投入的降低、资源的循环利用,资源使用效率提升,这本身就是循环经济的本质要求,构成企业循环经济价值链下环境成本控制的内循环,这是一条可持续的、循环的完整价值链。S
参考文献:
[1]王晓燕.试论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J].现代财经,2009,29(2):41-46.
[2]刘沓,周航.循环经济价值链的系统思想与管理会计方法的契合[J].经济经纬,2012,(1):77-81.
[3]付滨.循环经济价值链下企业环境成本计量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4.
[4]肖序,熊菲.循环经济价值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体系[J].系统工程,2010,28(12):64-68.
[5]王琳,肖序.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测度与优化研究[J].求索,2013,(1).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无形资产;竞争国际化;经营绩效
中图分类号:C9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05-0036-0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取得飞速发展,主要工业化国家先后进入信息时代。在中国,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也出现爆发式增长,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9.9%,IPv4地址数量为3.30亿,拥有IPv6地址12 499块/32,域名总数为873万个,其中.CN域名数为398万个,网站总数250万个[1]。互联网技术在显著提升各国企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对消费者的行为方式、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批纯粹基于互联网提品与服务的互联网企业应运而生。在中国,以百度、腾讯、新浪、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互联网企业快速发展并陆续登陆国内外证券市场,成为中国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的典型代表(见表1)。
与传统企业相比,互联网企业有其自身特点:首先,无形资产是互联网企业竞争力最重要的来源。与传统企业相比,互联网企业大多数属于知识密集型企业,它们主要向消费者提供服务以及不具有物质形态的虚拟产品,企业即不需要为产品生产建立大规模的生产线、采购大量的生产资料,也不需要为产品的推广和销售建立庞大的营销网络与营销团队。因此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讲,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不再是企业利润增长和市场竞争力提高的主要来源,而研发能力、企业知名度、网站浏览量等无形资产则对企业的经营绩效甚至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其次,“天生全球化”的互联网企业面临来自全球的竞争。互联网企业提供的服务与产品不像传统的实物产品那样受生产设备、销售网络、运输方式等条件的限制,通过互联网企业就可将产品和服务直接、迅速地送达至全球市场与客户,所以相对于传统企业而言,互联网企业可以视为是“天生全球化”的企业,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可以在短时间内覆盖全球市场和消费者,当然,企业同样也需要面对来自全球市场的竞争。但现实中,互联网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会受到各国法律法规、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化经营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在中国,目前虽然互联网的开放程度已大大提高,但仍有部分国际知名的互联网企业尚未获准在中国大陆经营,如全球最大的网络搜索引擎Google()、最大的社交网络Facebook()、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以及最大的微博客Twitter()等,这就使得在部分细分领域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处于一个竞争相对不足的市场环境中,这为一批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迅速成长提供了空间。在相对应的细分领域,中国已产生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与规模的互联网企业,如网络搜索引擎百度网()、社交网络人人网()、视频分享网站优酷网()、微博客新浪微博()等。
随着互联网企业国际化的进一步推进,以及中国互联网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际主要互联网企业必将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由于产品与服务的高度同质化,部分细分领域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必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所以在此通过研究无形资产以及细分市场竞争国际化程度对中国互联网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探讨中国互联网企业如何利用自身无形资产优势应对国际竞争并保持在中国内地互联网市场的领先优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一)无形资产对互联网企业的作用和影响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特有、难以模仿或者替代的资源能够为公司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Barney,1991;Amit & Schoemarker,1993)[2-3],而无形资产正符合这些特点,无形资产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化过程,难以模仿、替代和交易(Barney,1991)[2]。同时,无形资产使用灵活且不会因使用而贬值,所以根据资源基础理论,无形资产是决定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因素。互联网企业所拥有的重要的无形资产包括:网页点击率、声誉(Rothaermel,Kotha & Steensma,2006)[4]以及研发强度等。网页点击率是互联网企业一项特有且重要的无形资产,网页点击率体现了消费者对网站的兴趣程度以及对互联网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使用频率,互联网企业的价值随着网站点击率的增长呈几何级数增加(Rajgopal et al.,2000)[5],同时,随着网站点击率的增加以及所代表的网络多样性的提高,网站点击率的价值会进一步增加(Shapiro and Varian,1999)[6]。声誉被认为是最难以模仿和替代的无形资产(Dierickx & Cool,1989;Barney,1991)[7][2],著名的、美誉度高的公司会获得消费者更多的关注(Fombrun and Shanley,1990)[8],公司声誉也会影响市场上消费者选择该公司新产品的速度(Yoon,Guffey and Kijewski,1993)[9],所以声誉是公司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研发强度也是互联网企业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互联网企业多为知识密集型企业,研发的投入对于维持互联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互联网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企业国际化或国际市场进入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Dess,Gupta,Hennart & Hill,1995)[10]。企业国际化决策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内部因素包括公司拥有的且能够有效进行国际化转移的特定优势(Hymer,1976;Dunning,1980;Chang,1995;Zaheer,1995)[11-14],外部因素则包括当地政策、通讯设施、技术因素、税收和汇率对公司商业模式的支持程度等(Kuemmerle,1999)[15]。公司需要拥有特有优势来克服因不熟悉当地经营环境而产生的劣势,所以公司在国内发展的品牌战略以及声誉等技术和营销技能也是公司成功进入国际市场的关键因素(Buckley & Casson,1976,1998;Dunbar & Kotha,2000;et al.)[16-18]。在互联网企业国际化或进入国际市场研究方面,(Kotha,Rindova & Rothaermel,2001)[19]通过考察100多家在美国公开上市的网络企业及其国际扩张的动因,研究了互联网企业如何全球化以及公司内部特征与行为对国际化程度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表明网络公司的国际化与其无形资产和战略活动正相关,无形资产包括企业声誉、站点的点击率,战略活动包括竞争性活动与合作性活动。Rothaermel,Kotha & Steensma(2006)对互联网企业在海外扩张时面临的特有挑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国家风险、文化差距与不确定性规避降低互联网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可能性,而利己主义与男子气概则提高可能性,国际市场规模则具有调节作用,减弱负向影响,加强正向影响[20]。
目前,国内学者对互联网企业无形资产、国际化及市场竞争国际化程度对互联网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数量有限的对互联网企业的研究基本还停留在对典型企业的描述性分析上,缺乏理论研究以及对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分析,更缺乏实证研究。
二、实证研究设计
(一)研究模型
我们假设互联网企业的无形资产(Intangible Asset)(包括网站浏览量、研发投入、声誉)以及所在细分领域的竞争国际化程度对其经营绩效有一定的影响。
假设1:互联网企业所拥有网站的浏览量与企业的经营绩效正相关。
网站浏览量是互联网企业特有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无形资产。较大的网站浏览量,表明企业网站被较多的消费者所关注,以及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被较多的消费者所接受。虽然互联网企业向消费者直接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相当大一部分是免费的,但这类互联网企业往往会通过在其网站商业广告的方式获得收入,而网站浏览量的增大,有助于提升网站商业广告的价值,进而提升企业的经营绩效。
假设2:互联网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的经营绩效负相关。
假设3:互联网企业研发强度与企业的经营绩效正相关。
互联网企业所处的信息技术行业技术更新速度较快,企业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升级自己的产品与服务,才能够确保自身的竞争力不被削弱,进而维持较好的经营业绩。所以研发投入是互联网企业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但研发投入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企业当年的研发投入会直接计入企业成本,进而降低企业的经营业绩;另一方面,企业的研发投入有助于增强企业产品与服务的竞争力,研发投入较大的企业,其产品创新能力往往较强,拥有的技术专利也往往越多,这都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所以互联网企业的研发强度,如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会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产生正向的影响。
假设4:互联网企业的媒体曝光度与企业的经营绩效负相关。
有研究表明,企业的声誉会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好的声誉有助于提升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进而改善企业的经营绩效,反之,差的声誉将损害企业的经营绩效。企业的声誉往往与企业在媒体上的曝光率有一定联系,当企业的正面消息曝光频率较高时,企业的声誉会有所提高,而负面消息曝光频率较高时,企业的声誉会受到一定的损害,由于目前企业的负面消息在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上的传播速度和广度普遍超过正面消息,所以企业在媒体上的曝光率可能会与企业的声誉负相关,进而与企业的经营绩效负相关。
假设5:互联网企业所在细分领域的竞争国际化程度的高低与企业的经营绩效负相关。
国际知名互联网企业普遍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与企业声誉,通常也是互联网各不同细分领域的创始企业,总体来讲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与竞争优势。国际主要互联网企业的进入会增加国内互联网相关领域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进而影响其经营业绩,即细分领域竞争的国际化程度越高,相应国内互联网企业的经营绩效越差(见图1)。
(二)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互联网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网络点击率、研发投入、企业声誉三项无形资产以及国际主要竞争对手市场进入程度对互联网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研究对象选择。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进入Google公司2011年公布的“全球前1 000名网站排行榜”且2011年底在国内外证券市场公开上市的所有中国互联网企业,上市地点涵盖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香港联合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以及深圳证券交易所。样本中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有10家,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有9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有4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有2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有1家,共计26家企业①。
数据收集。笔者通过上市互联网企业网站、证券交易所网站、Wind数据库收集企业净利润、营业收入、研发投入、上市时间、员工人数等相关数据;根据企业经营领域,逐一判断企业所在细分领域的竞争国际化程度;利用网络搜索引擎逐一搜索计算样本企业的媒体曝光率数据。
(三)核心变量
1. 因变量。互联网企业经营绩效。该指标选用样本上市互联网企业公布的2011年净利润(Net profit)。数据通过查询企业年度报告以及Wind数据库获得,由于样本来自美国、中国内地及香港的多个不同的交易所,故相关财务数据使用人民币与美元两种币种表示。为确保数据可比,本文使用2011年末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的中间价将所有以美元计量的数据换算为人民币。
2. 自变量。(1)网站浏览量(Page View)。该指标数据来源于Google公司公布的“全球前1000名网站排行榜”。网站综合浏览量是指网站各网页被浏览的总次数,是目前判断网站访问流量最常用的计算方式。(2)研发投入及研发强度。企业研发相关指标被分为研发投入指标(R&D)与研发强度指标(R&D Ratio)。其中研发投入指标是指企业当年在研发方面的开支,数据通过逐一查询企业对外公布的年度报告获得;研发强度指标是指企业当年研发开支与当年营业收入的比例,该指标通过计算企业年度报告中研发支出与营业收入的比例获得。(3)企业媒体曝光度(Visibility)。该指标通过计算一定时期内新闻媒体对企业新闻报道的数量得出。具体计算方法为,通过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网的新闻搜索功能“”,逐个检索样本企业名称在2011年度新闻标题中出现的数量。(4)竞争国际化程度(International)。指标采用虚拟变量1和0表示,具体计算过程为,逐个分析判断互联网企业所在的细分领域以及该领域国际领先互联网企业在中国的经营情况,如在该细分领域国际领先的互联网企业已进入中国市场,我们则认为样本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的国际化程度较高,相应的该指标取值为1,反之,如在该细分领域国际领先的互联网企业尚未进入中国市场,我们则认为样本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的国际化程度较低,相应的该指标取值为0。以国内领先的互联网企业“优酷网”()为例,该企业主营业务为互联网视频分享,由于该领域全球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尚未获准在中国内地经营,优酷网对应的竞争国际化程度指标取值为0。经过对各样本企业所在细分领域的分析,本文认为国际主要互联网企业在视频分享、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网络游戏四个细分领域的进入程度较低。
3. 控制变量。(1)企业规模。规模较大的企业一般拥有较多的资源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进而会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的企业规模指标选用样本互联网企业的年度总营业收入(Revenues)表示。(2)企业上市年限(Public Age)。上市时间较长的企业,一般拥有较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进而会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3)企业员工人数(Staff)。对于互联网企业这样的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来讲,人力资源对于企业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固定资产等其他资源,所以有必要考虑员工规模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企业员工人数指标通过查询企业年度报告获得。
(四)研究方法
1. 描述性统计。对样本数据进行初步的统计分析,以了解资料、数据的基本特性。
2. 回归分析。在模型中逐一加入核心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核心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构建的分析模型为:
NET PROFIT=?琢10+?茁11×REVENUES+?茁12×STAFF+?茁13×PUBLIC AGE(1)
NET PROFIT=?琢20+?茁21×REVENUES+?茁22×STAFF+?茁23×PUBLIC AGE+?茁24×PAGE VIEW(2)
NET PROFIT=?琢30+?茁31×REVENUES+?茁32×STAFF+?茁33×PUBLIC AGE+?茁34×PAGE VIEW+?茁35×VISIBILITY (3)
NET PROFIT=?琢40+?茁41×REVENUES+?茁42×STAFF+?茁43×PUBLIC AGE+?茁44×PAGE VIEW+?茁45×VISIBILITY+?茁46×R&D (4)
NET PROFIT=?琢50+?茁51×REVENUES+?茁52×STAFF+?茁53×PUBLIC AGE+?茁54×PAGE VIEW+?茁55×VISIBILITY+?茁56×R&D +?茁57×R&D RATIO(5)
NET PROFIT=?琢60+?茁61×REVENUES+?茁62×STAFF+?茁63×PUBLIC AGE+?茁64×PAGE VIEW+?茁65×VISIBILITY+?茁66×R&D+?茁67×R&D RATIO+?茁68×INTERNATIONAL(6)
方程(1)为自变量仅含有控制变量与常数项的基本方程。方程(2)至(6)则在基本方程中逐一添加核心自变量网站浏览量(Page view)、媒体曝光度(Visibility)、研发投入(R&D)、研发强度(R&D Ratio)与竞争国际化程度(International)。方程(6)为含有所有控制变量及核心自变量的回归分析模型。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样本企业的核心变量中,网站综合浏览量(Page View)指标最大值为1 100亿,最小值为2 600万,平均值为73亿,中值为7.15亿;研发投入(R&D)指标最大值为26.85亿元,最小值为1 179.6万元,平均值为3.99亿元,中值为8 690万元;研发强度(R&D Ratio)指标最大值为39%,最小值为2%,平均值为12%,中值为9%;媒体曝光度(Visibility)指标最大值为8.69万,最小值为120,平均值为1.73万,中值9 070;竞争国际化程度(International)指标中,69.23%的企业该指标取值为1,30.77%的企业该指标取值为0。
(二)回归分析
本文为横截面数据,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对模型方程逐个进行回归,权重系数为残差绝对值的倒数。模型回归结果见表3。
1. 模型6个方程的F统计量和p值显示,6个方程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5个含有核心自变量的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以及修正的决定系数■2(Adjusted R2)值均超过99%,表明模型方程拟合度均较好,且均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2. 核心自变量的回归情况为:(1)网站浏览量(Page view)。方程(2)至(6)中自变量网站浏览量(Page view)的回归系数及t值均显示,互联网企业的经营绩效与其网站浏览量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本文提出的“假设1互联网企业所拥有网站的浏览量与企业的经营绩效正相关”得到验证。(2)研发支出(R&D)与研发强度(R&D ratio)。方程(4)至(6)中研发支出(R&D)的回归系数及t值显示,互联网企业的经营绩效与企业的研发支出显著负相关,其中方程(4)的显著性水平为5%,方程(5)与(6)的显著性水平为10%。方程(5)与(6)中研发强度(R&D Ratio)的回归系数及t值显示,互联网企业的经营绩效与企业的研发强度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本文提出的“假设2互联网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的经营绩效负相关”与“假设3互联网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与企业的经营绩效正相关”得到验证。(3)媒体曝光度(Invisibility)。方程(3)至(6)中变量媒体曝光度(Invisibility)的回归系数及t值均显示,互联网企业的经营绩效与企业媒体曝光度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本文提出的“假设4互联网企业的媒体曝光度与企业的经营绩效负相关”得到验证。(4)竞争国际化程度(International)。方程(6)中竞争国际化程度(International)的回归系数及t值显示,互联网企业的经营绩效与企业所在细分领域的竞争国际化程度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本文提出的“假设5互联网企业所在细分领域的竞争国际化程度的高低与企业的经营绩效负相关”得到验证。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1. 网站浏览量是互联网企业特有且重要的无形资产。几乎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需要通过网站向消费者提品与服务,或者利用网站登载商业广告以获得收入,较高的网站浏览量表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被的较多消费者所接受,也表明网站的广告位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所以网站浏览量的大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互联网企业的经营绩效。
2. 加大研发强度是互联网企业提升自身经营绩效的重要手段。本文研究显示,虽然较高的研发投入会提高企业成本,进而降低企业的利润,但是研发强度的加大,将有利于提升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进而提升企业的经营绩效。
3. 竞争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将降低国内互联网企业的经营绩效。国际知名的互联网企业拥有较高的知名度以及较先进的技术水平,他们一旦进入中国市场,将有可能显著分流国内互联网企业的客户,加大国内互联网企业的经营压力,进而降低国内互联网企业的经营绩效。
4. 企业在网络媒体上过高的曝光度可能会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目前负面消息在互联网上比正面消息有更大的传播范围和更快的传播速度,较多的负面消息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声誉,进而会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但企业媒体曝光度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机制并不属于本文的研究范围,未来还可做进一步研究。
(二)管理启示
1. 无形资产对互联网企业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企业相比,无形资产对互联网企业的经营发展,甚至存亡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企业管理者需要在经营中更加重视提升自身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而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与经营绩效。
2. 互联网网企业管理者需要围绕“如何增大网站浏览量”这一核心问题来制定经营策略。网络浏览量是决定互联网企业经营绩效的关键性因素,互联网企业的经营管理战略、营销策略、产品创新方向、市场推广手段等均应该围绕提升以及维持网站浏览量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对于互联网企业,即使暂时面临亏损,但只要能够保持自身网站浏览量的持续高速增长,企业也仍然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一旦寻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企业经营绩效将得到迅速改善。
3. 进一步加强研发投入,增强企业竞争力。互联网企业所处的信息领域技术更新较快,同时网络的便利性也为网络虚拟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提供了可能性,这些因素都决定互联网企业想要保持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与影响力,就必须时刻紧跟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并不断根据消费者的需要更新、改善自身的产品与服务,这都需要企业不断加强对研发的投入,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
4. 做好应对国际竞争的准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内的互联网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届时,国内互联网企业将不得不面对来自全球知名互联网企业强有力的竞争。为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国内互联网企业需要利用目前国内互联网市场尚未完全开放的有利时机,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改善经营管理方式,建立品牌形象,巩固文化与语言优势,提高客户粘性,确立在国内互联网市场的领先优势,以降低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后对自身经营绩效的不利影响。
注释:
①样本中“人民网”的上市时间为2012年,研究数据采自于2011年度报告。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7).
[2]Barney,Jay.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 99-120.
[3]Amit R,Schoemaker P J.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1):33-46.
[4]Rothaermel F T,Kotha S,Steensma H K.International market entry by US internet firm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ountry risk,national culture,and market size[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6,(32): 56-82.
[5]Rajgopal S,S Kotha and M Venkatachalam.The Relevance of Web Traffic for Internet Stock Prices.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Washington,2000.
[6]Shapiro,Carl and Varian H.Information Rules:a Strategic Guide to the Network Economy[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9.
[7]Dierickx I,K Cool.Asset stock accumul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J]. Management Science,1989,35(12):1504-1511.
[8]Fombrun,Charles J,Mark Shanley. What's in a Name? Reputation- Building and Corporate Strateg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0,33: 233-58.
[9]Yoon E,H Guffey,V Kijewski.The Effects of Information and Company Reputation on Intentions to Buy a Business Servic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3,27(3):215-228.
[10]Dess,Gregory G,Anil Gupta,Jean-Francois Hennart,and Charles W L Hill.Conducting and Integrating Strategy Research at the International,Corporate,and Business Levels:Issues and Directions[J].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5,21,357-393.
[11]Hymer.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Arms: A Study of Direct Investment[M].MIT Press,1976.
[12]J Dunning.Toward an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80,11(Spring/Summer):9-31.
[13]Chang,Sea-Jin.International Expansion Strategy of Japanese Firms: Capability Building Through Sequential Entr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5,38:383-407.
[14]Zaheer S.Overcoming the liability of foreignnes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5,38(2):341-363.
[15]Kuemmerle,Walter.The Driver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t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9,30:1-24.
[16]Buckley P J and Casson M.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M]. London: Macmillan, 1976.
[17]Buckley and Casson.Analyzing Foreign Market Entry Strategies:Extending the Internalization Approach[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8,29(3).
[18]Suresh Kotha,Roger Dunbar.Multimedia Business Cases[M].McGraw Hill Higher Education,2000.
[19]Suresh Kotha,Violina P Rindova,Frank T Rothaermel. Assets and Actions: Firm-Specific Factors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U.S. Internet Firm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1,32(4):769-791.
[20]Frank T Rothaermel,Suresh Kotha,H Kevin Steensma. International Market Entry by U.S. Internet Firm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ountry Risk,National Culture,and Market Size[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6,32(1),56-82.
The influence of Intangible Assets and Competi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Degree on the 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the Internet Enterprises
Jiang Hao
(Business School,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8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