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5 14:41:1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移动支付的缺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因特网的飞速发展,3G时代来临,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发展的不断交融,智能终端等基础设施的普及和不断更新完善,移动支付逐渐步入人们的生活,受到重视。在不断的研究、探索下,移动支付在一些领域中开始尝试应用,在用户和市场规模方面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移动支付是继自助银行、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后,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它通过移动终端为客户所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提供账务结算支付的服务[1]。移动支付通常使用的移动终端包括手机、移动PC、掌上电脑(PDA)或是其它当前较为复杂的电子设备。而由于手机的广泛应用,使得其在移动支付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故通常将移动支付狭义地称为手机支付。
移动支付之所以受到业界的普遍关注,是因为比起传统的支付方式,它具有以下的优势:一是成本费用低。移动支付可以省去商家和用户支付过程中许多中间环节,减少业务流转过程,支付更加方便、快捷,可以有效减轻银行的柜台压力。二是效率优势。移动支付可以提高资金的运转效率,无纸化办公消除了现金交易带来的假币、保存和携带等风险,提高了商户的资金运营效率和安全性。三是便捷优势。移动支付可以提高支付的便利性,移动通信网络覆盖面广,移动终端能机随人动,可以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支付服务。据调查,截止2006年,我国固定、移动电话用户超过了7亿,并且手机使用的普及率远远高于计算机,这意味着移动互联网具有先天的客户群优势。[2]
面对这个未来最具有发展前景的移动支付新兴市场,业界各方均表现出巨大的热情。自1999年移动支付的概念在国内出现起,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许多专家提出了大量移动支付相关应用的设想,为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绘画出一幅美好的蓝图,但是现实中其具体应用范围仍旧较小,预期的大规模应用一直都未实现,也就是说目前移动支付的发展状态并不乐观,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善。
一、移动支付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移动支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还未形成主流的解决方案
移动支付参与机构众多,产业链较长,各参与者通过电子信息的交互来完成支付业务。目前我国移动支付存在两种标准:银联主推的13.56MHz和以电信运营商为主导的2.4GHz。通过大量的实践与探讨,这两种标准各有优缺点,并都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但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给产业链各参与方带来了巨大的困惑,也给用户的使用造成不便。现提出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主要有智能SD卡、双界面天线卡、NFC手机等[3],移动支付产品虽然不少,但这些方案各有其利弊,目前尚未形成主流、完善的产品解决方案,产品技术有待提高。
(二)移动支付的技术支持仍需提高
全球主要的智能手机品牌有很多种,不同的手机可能采用不同的开发部署和操作系统。手机终端的多样性决定了移动支付运营商提供的服务必须要考虑到不同手机的差异性,对不同操作系统的手机能够兼容,增加自动适配机制。因而需要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相关产品的设计、开发、测试、运维环节中。此外,目前支持移动支付业务的相关产品和基础设备等硬件设施还不完善,如让持有NFC功能手机的客户实现“刷”手机,则需要投入和改造大量的设备。
(三)安全问题
这是用户普遍关注的问题,包括账户、密码、认证、交易信息的存储、传输安全、个人账户资金、小额沉淀资金的安全等[4]。现有的大部分用户手机不具备安全性较高的硬件加密、认证条件等安全措施。如何解决手机丢失、信息泄露、唯一身份识别等问题是移动支付安全的重大问题,是开展大额支付的首要条件,需要完善的相关安全基础设施,如在重要业务中引入电子签名、数字认证等安全机制。
(四)法律法规环境还不成熟
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之相对应,其发展状态也呈现出一个产业发展初期的无序特征。在没有法律政策规范下,许多业务快速发展,但有些正处于灰色地带,则未来某些业务可能将面临被管制或取缔的风险。
上述这些问题,有些属于发展中的问题,可以逐步得到解决。随着移动支付的进一步发展,还会出现很多新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深入分析研究国内外移动支付发展、实践,探求阻碍我国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移动支付业务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统一标准,尽快形成主流的产品应用方案
对于银联和电信运营商主导的两种标准,均存在明显的优缺点,最终哪种标准更符合我国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需要尽快明确并统一,以便移动支付产业链中的各方可以明确权责,各司其职。根据移动支付业务的特点,加紧制订和完善移动支付业务开展的业务管理办法,按照统一标准和管理要求对移动支付业务中各相关机构进行监管。同时根据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国内移动支付的产品解决方案。
(二)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加强支付产业链的各方密切合作
移动支付产业链较长,涉及的参与者主要包括银行(银联)等金融机构、电信运营商、支付服务提供商、商户及个人用户等[5],它们都有各自的资源优势,只有相互紧密合作,整合各环节的优势资源,形成专业分工,优势互补的产业模式,才能有效地促进移动支付市场的快速、稳健发展。如移动营运商要确保支付网络畅通无阻、稳定,而金融机构要加强优化支付环节流程,准确处理支付指令,并加强风险防范等等。
(三)加快全面创新
在移动支付发展中,要不断探索研究新兴技术理念,如“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将这些新技术应用到移动支付产业中,加强不断创新对于移动支付市场和整个产业链的发展都非常重要。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和进展情况,创新移动支付服务。对前期进行试点的移动支付工作进行总结,逐步拓宽移动支付服务的业务领域。因时制宜地进行移动支付产品推广工作,提高移动支付服务的附加值。
(四)注重培养用户移动支付理念
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目前用户对它的接受、认可度还较低,所以加强用户的移动支付理念和使用习惯的培养对于移动支付的发展十分重要。首先支付组织应加大对移动支付的宣传力度,让广大用户对该新产品有一定的认识感知;其次通过提升产品品质和不断更新技术服务来消除用户的使用疑虑,在用户放心的基础上才能带来更多的用户;第三,采用合理有效的促销方法吸引用户,提升产品的客户体验,从而扩大移动支付产业的客户规模。
三、结论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广阔,移动支付将成为支付业的未来,因而我们要抓住机遇,合理妥善地解决移动支付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国内已有的应用出发,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推动我国移动支付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蔡东.大力推动移动支付产业发展[J].金融电子化,2011(11):194.
[2]管帅.移动支付风险分析及安全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8(01).
[3]龚敏.移动支付的技术标准、格局及前景探析[J].计算机时代,2012(02).
[4]张燕燕.移动支付的安全机制研究[J].科技信息,2010,21.
优点:
便捷性,在过去的支付方式中,消费者需要携带现金进行交易,有时还需要商家找零等,而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消费者只需要一部手机即可完成支付;安全性,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时,货币成为了一串数字,可以防止盗窃的出现;环保性和可持续性,在移动支付出现之前,纸币被广泛应用,但是纸币在流通的过程中,会出现损耗、破损现象,银行需要回收该类纸币进行销毁,浪费了资源也破环了环境,而移动支付实现了货币无纸化,更加环保了。缺点:
增加了被盗风险,由于移动支付是在手机上完成,而手机木马层出不穷,犯罪份子很容易通过手机病毒的方式进行盗窃;可能导致个人隐私泄露,消费者通过移动支付进行消费,商家掌握了很多消费者的相关数据,不良商家会将这些数据进行交易,导致消费者个人隐私泄漏。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移动支付模式电子商务
一、引言
移动支付是指利用客户的手机,通过短信、语音、射频识别等方式进行的银行转账、缴费和购物等商业交易活动。与传统的现金支付相比,移动支付具有方便、快捷、安全的优点,在开展该业务较早的日本、韩国及一些欧洲国家,移动支付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在我国,移动支付还处于市场培育阶段。有调查显示,国内手机用户每月增长数量超过500万户,2007年用户总数将突破5亿。这显然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对移动支付业务的开发,将为产业链上的各方,包括设备制造商、银行、信用卡组织、商业机构、移动运营商、服务提供商等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带来的将会是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从客户应用的角度,将移动支付归纳为两种模式,介绍了各自的适用场合、技术特点及发展现状,并对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做了分析。
二、移动支付的两种模式
客户若要使用移动支付业务,前提是须将手机号码与银行卡进行捆绑,此后在交易过程中所支付的金额会直接从银行卡上扣减。
在此前提下,移动支付可以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是非面对面的支付模式,主要迎合了客户不希望亲临现场就可进行交易的需求。客户可使用短信、语音、WAP、K-Java、USSD等操作方式,完成日常生活中的水电煤气、物业管理、交通罚款等公共事业缴费,或者用于彩票购买、手机订票、手机投保等交易。这种支付模式不受时间、地点约束,无需排队,为客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国外如爱立信公司的Mobilee-Pay解决方案,在国内如北京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的“手机钱包”业务,都支持这种支付模式。
在当前2G/2.5G的通信环境下,手机还只能浏览一些简单的网页,要进行网上购物还不太现实。因此,可以考虑将非面对面的移动支付与基于PC的网上支付结合起来,构建成统一的电子支付系统。例如与支付宝结合,现在支付宝是用客户的E-mail登录,如果服务提供商之间加强协作,使客户用手机号码也能登录,这样就可以将移动支付与网上支付合并为一个ID,既方便于管理银行账户,又扩展了非面对面移动支付的应用范围。与支付宝一样,手机号码已采用实名登记,因此较好得保证了客户的信用度。
移动支付的另一种模式是面对面的支付模式。如今,人们虽然能够足不出户地在网上购物,但网上购物永远也满足不了人们在商场里亲身购物时所体验到的人文享受。亲身购物的过程就是一种休闲方式,那么在此过程中如何使交易最为简便呢?面对面的移动支付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有点类似于人们在商场内的刷卡消费。
曾经出现过用发送短信的方式来完成这种支付,但是短信在发送、回复的过程中信道易受干扰,期间的延时难以预计,而且零售交易金额少但次数多,频繁地发送短信容易使消费者产生厌烦情绪。因此,今后的趋势是在客户的手机与商家的终端之间采用近距离无线通信方式,客户只需将手机靠近终端,再输入密码就可以完成支付。
较早的移动设备普遍采用红外线技术进行近距离通信。其缺点有二,首先是发射端和接收端必须处在笔直的视线内且要精确对准,另外,红外通信缺乏有效的安全协议。作为建立个人局域网(PAN)的一种技术,蓝牙目前广泛应用于手持设备的无线连接,然而在人员密集的地方它的连接速度存在问题。射频识别(RFID)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传输特性,实现对目标物体的自动识别。RFID被业界公认为是一项极具发展前途的应用技术,今后,面对面的移动支付将主要基于该技术。客户只需将内置RFID芯片的手机或PDA靠近商家的阅读器,阅读器识别用户ID和存储在芯片内的金额,并传送交易信息及电子签名至支付平台实现扣款,系统内部接口遵循移动运营商专门制定的标准协议《小额支付交易协议MPTP1.1》和《小额支付通信协议MPCP1.0》。
当前,在亚洲有日本、韩国、新加坡,在欧洲有英国、法国、德国,已经应用RFID技术开展移动支付业务。日本第一大通信运营商NTTDoCoMo的FeliCa手机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从2005年推出至今已经吸引了4000万用户,可见其发展潜力之大。随着RFID技术的成熟,基于该技术的面对面的移动支付系统在中国的实施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移动支付系统框架图
移动支付系统框架如图所示,虚线框(A)为非面对面的支付模式,虚线框(B)为面对面的支付模式,两种模式有各自的适用场合,今后的手机将同时具备这两方面的功能。
三、有待加强的方面
无论哪种模式的移动支付,由于手机号码与银行卡账号捆绑在一起,因此账号内存款的安全就与手机直接相关。如此情形下,除了银行必须对用户的身份和密码进行加密以外,运营商需要对手机信号进行加密,手机制造商需要提高手机操作系统的保密性能。在过去的两年内许多厂商已经花费了大量精力来开发移动支付的安全框架,包括开发出多种无线PKI方案。
对于习惯了只把手机作为通话工具的人们来说,移动支付的概念还比较陌生。因此,提高市场认知度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要向消费者宣传移动支付的可用性和易用性,而且要让商家、运营商及银行都充分认识到移动支付可能带给他们的好处和商机。
今年7月初,中国移动北京公司与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有限公司联合“移动NFC手机一卡通”应用,NFC技术首次应用于国内交通行业。中国移动在NFC手机支付方面的投入巨大,早在6月初就与中国银联共同推出了移动支付联合产品——手机钱包。中国移动表示,为加快规模推广,全年计划销售NFC终端超过千万台,“移动NFC手机一卡通”的推出也标志着“手机钱包”开始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想来北京人用上公交卡也不过10年时间,如今用手机就能“刷卡”了,这的确令人兴奋。但人们很快发现这“卡”不是谁都能刷的:首先用户要在移动营业厅花费20元“换卡费”办理NFC一卡通专用SIM卡,还要购买具有NFC功能且经过中国移动认证的手机。如果说20元的换卡费已经让一些用户不爽,当看到符合要求的手机清单时,记者本人也放弃了“刷手机”的打算:现阶段支持“NFC手机一卡通”业务的手机大多为3000元以上的高端机型,且均为移动定制机。
尽管中国移动下了大力气来宣传NFC手机支付,但从目前来看,用户对此并没有足够的兴趣。而这种尴尬,不仅发生在国内。2011年的移动世界大会上,谷歌董事长施密特曾将NFC视为一个“超大规模的机会”,他预言这种技术会把智能手机变成信用卡,从而给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带来一场“革命”,谷歌也推出了基于NFC支付的“谷歌钱包”。时至今日,尽管移动支付发展迅猛,NFC支付和谷歌钱包却进展缓慢。6月,美国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今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额将达到2354亿美元,而曾被寄予厚望的NFC支付却仅占其中2%。甚至有观点指出,面对市场的不认可,NFC实际上已沦为“Not For Customers”(不适合消费者)。
众人拾柴 优势明显
NFC支付的裹足不前,让不少人对其发展前景产生了怀疑,NFC真的没有希望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正如前文所述,刨去产业链整合、安全等移动支付领域存在的普遍问题,与其他移动支付手段相比,NFC支付的主要缺点是成本高。但和很多新产品一样,如果可以得到大规模的普及推广,成本的下降只是时间问题。而能否得到推广,最终取决于NFC支付是否具有其他移动支付手段所不具备的优点。
NFC支付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安全性高:NFC通信距离不及RFID、蓝牙等,NFC手机支付需要在小于0.1m的范围内才能完成,并且只能进行点对点的通信,这些特征对于移动支付安全来说非常重要。第二,便捷性好,高度集成化:和移动刷卡器设备相比,NFC支付手机在便携性方面优势明显,和目前的RFID支付设备相比,NFC射频设备在手机上,因此没有天线的累赘,可靠性更高。第三,耗能低:NFC支付手机即使在关机情况下也可以工作,不用担心手机没电的情况下无法完成支付和其他功能。此外,除了近场支付以外,NFC技术还可应用于门禁卡、票证、文件传输、电子名片、游戏配对等,应用场景广泛。
正因为上述优点,NFC在国外推出时就备受瞩目,获得了各个领域巨头的支持。NFC技能论坛的140多名成员中,包括三星、诺基亚、LG等手机生产商,T-mobile、sprint等运营商、ISIS、Visa等金融机构以及谷歌等软件开发商等。而尽管近年来进展缓慢,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厂商加入到了NFC的阵营中。这些都说明NFC支付的前景是光明的。但用户使用习惯的培养、产业链的整合、手机的更新换代等因素都决定了NFC支付的普及将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业内有观点认为,NFC支付预计将在2015年以后迎来发展的。Gartner预测,到2017年,NFC交易将占移动支付交易总量的5%,预计将从2016年当NFC手机和非接触式读卡器的普及率增长时,NFC会大举增长。
银行发力 方案频出
尽管全面普及尚需时日,但看到其中巨大商机的各家银行纷纷发力,掀起了NFC产品推出的小。目前的NFC解决方案主要有三种:NFC全终端方案,即将安全模块存储在手机硬件中;NFC-SWP方案,即安全模块存储在SIM卡中间;第三种为NFC-SD卡方案。其中,NFC-SWP方案是通用开放的国际标准,在获得央行移动支付技术标支持后,该方案也成为国内NFC未来发展的主流。
早在今年5月24日,浦发银行就推出了与中国移动合作的NFC手机支付产品,这是我国第一款正式上市的手机支付银行卡。出于安全考虑,浦发的NFC手机支付采用了双账号解决方案,即手机关联小额支付和信用卡两个账户。当客户刷卡时,系统根据金额自动识别:1000元以下的交易通过小额支付账户自动支付,无须输入密码;1000元以上的,则通过信用卡账户支付,需要输入密码,从而较好地兼顾了安全和便利。早在2010年,浦发银行就前瞻性地投入移动金融领域研发,基于NFC-SD卡方案先后推出了手机支付、手机银行、手机汇款、手机缴费等系列创新产品。随着浦发银行多款手机支付产品的推出,其手机近场支付用户已接近百万级,成为国内唯一实现手机支付业务规模化发展的商业银行。
去年11月,招商银行联合中国联通了基于NFC-SWP卡的“手机钱包”解决方案,该项业务已于当年12月开始在上海商用,今年陆续面向全国推广。今年2月5日,招商银行又与中国移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NFC-SWP方案开展合作,实现符合中国人民银行规范的PBOC2.0等系列标准的移动支付方案,包括但不限于电子现金应用、贷记卡应用等多项金融支付应用。
此外,今年1月,建设银行发行了手机支付信用卡。建行发行的手机支付信用卡基于NFC-SD卡方案,卡内包含信用卡主账户和电子现金账户,通过配套移动支付专用手机使用,可实现NFC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功能。7月,光大银行与中国银联、中国移动联合推出手机支付平台“阳光e付”该产品由光大银行与通讯运营商及中国银联合作开发,基于NFC-SWP方案,据最新消息,“阳光e付”业务的下载人数已超过四千人,累计用户数量跃居同行业第一。8月,中信银行与中国联通签署手机钱包业务全面合作协议,所推出的NFC支付同样基于NFC-SWP方案。
未来方向——空中发卡
从产业链条上来看,移动支付囊括了银行、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用户终端四个环节。如果仅把电信运营商当做流量通路来看,其余三个环节都可能引发支付的安全问题。
以银行为例,用户若需要开通手机支付或者网上银行,必须携带身份证到银行柜台办理,向银行提供银行卡、身份证、手机号码等信息并签约才能够完成。相较之下,第三方支付开通相应产品的手续环节就要简化得多――其注册和开通相关服务,均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在这个过程中,用户并不需要面签。这就意味着,个人信息存在着不对称性。记者了解到,目前支付宝的注册开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邮箱注册,并通过邮箱来激活;二是通过手机注册,通过手机验证码来完成激活。身份认证是在注册成功后进行――绑定身份证和银行卡,而财付通则通过QQ号码、Email、手机号码及银行卡快捷注册四种方式。
对此,移动互联网安全公司网秦认为,在用户信息的采集上,银行信息更具真实性,由于面签,用户资料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出现虚假、冒用等行为,从而保证了资料和意愿的真实性。但是,第三方支付由于属于互联网注册和认证,其存在着信息不真实的可能,实名认证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短板。这也成为了目前移动支付尤其是二维码支付和虚拟新信用卡等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业务遭到质疑的根本原因。
但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本质是技术推动的业务模式的变化,而不是金融本身性质的变化。并且,技术所引发的安全问题,最终仍旧要归结到技术上的方案来解决,而不仅仅是行政上的禁限。
技术路径
尽管以二维码为主要形式的移动支付遭到了各种质疑,但是对于移动支付本身,它却有着多样的技术实现路径。
移动支付按照支付地点远近可分为近距离支付(又称F2F支付,即Face to Face)和远距离支付。远距离移动支付的主要技术实现方式有SMS、WAP、IVR、Kjava/BREW、USSD(非结构化补充服务数据业务)、超声波技术Naratte等;近距离移动支付的主要技术实现方式有RFID、NFC(近距离非接触智能芯片)和读卡器模式Square等。同时,每种技术所适合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也不尽相同。
以RFID为例,这种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其支付功能实现的模型为:模拟Mifare数据逻辑结构并符合PBOC2.0以及EMV电子信用卡的规范要求,支持空中开卡和充值 。当然,在近距离非接触形式的技术里面,NFC、SIMpass以及RFSIM等三种也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尤其是NFC和SIMpass使用13.56MHz频率,该频率和协议已经广泛地在交通、金融等多个行业应用,是世界公认的标准。RFSIM技术是将包括天线在内的RFID射频模块与传统SIM卡功能集成在一张SIM卡上,在实现普通SIM卡功能的同时也能通过射频模块完成各种移动支付。
从技术和应用上来讲,后三种支付方式仍然有缺点。比如使用SIMpass技术就会占用用于OTA业务的C4/C8接口,因此在通信模式上该技术属于单向被动通信,NFC的推广涉及硬件成本。RFSIM采用2.4GHz通信频率,推广的难度会较大。
但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整体移动产业链的逐渐成熟,技术上的更新迭代和规模化应用场景的出现,最终会弥补技术和成本上的短板,比如目前在中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上,NFC功能已经开始成为标准配置。
商业模式
不同技术实现移动支付的路径不尽相同,其延伸出来的商业模式也不尽相同。
针对SIMpass技术,菲律宾手机运营商Smart用最经济的方法实现了大多数运营商的梦想的产品――采用大内存的SuperSIM卡,使得用户能够通过在线或无线的方式将增值SIM应用程序下载到手机上,用户使用移动支付服务时,将不必记忆复杂的SMS代码。Smart通过与Mastercard的联姻,借用其成熟的商家网络和银行网络,从而获得了形成TSM(可信服务管理者)控制环节的核心能力。
另一个成熟的样本是日本的运营商NTT DoCoMo,选择了FeiliCa作为移动支付技术。在便利性和安全性间实现了很好的平衡。一方面,通过注资的方式掌控产业链,其先后注资三井住友信用卡公司和UC-card公司。这一举措使NTT DoCoMo的移动支付业务逐渐渗透到消费信贷领域;另一方面,为了确保支付的安全性,NTT DoCoMo规定消费额超过预存款和DCMX移动信用卡业务每笔消费超过1万日元都需要输入4位验证密码。更为关键的是,用户可以通过已注册电话告知NTT DoCoMo锁定移动支付业务,阻止其他人使用。同时,针对DCMX信用卡业务推出的定制手机中有指纹和面部识别功能,使安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因为技术的革新,移动支付这块“十年都没有做大的蛋糕”,现在除了被国外的各方IT巨头重新再认识,在国内更是被众多IT行业大鳄、第三方支付企业、金融机构、电信运营商甚至是手机企业本身开始重新“烘培”。
IT评论家谢文曾说,智能手机将会成为人类双手的延伸。如今,这只手正在挨个领域颠覆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也正在将无数产业“毁于一旦”或“点石成金”,移动支付显然就是下一个金光闪闪的行业。尽管大家还都只是在跑马圈地的布局阶段,暂时相安无事,看不到短兵相接的态势,但谁也不敢保证,两年之后,移动支付市场还能如此云淡风轻。
国外巨头盯紧手机钱包
入口之争可能影响巨大
或许很难有什么东西能同时吸引苹果、谷歌、Facebook和亚马逊这四大IT巨头的注意力,但这次移动支付做到了。四巨头为什么对这个领域如此上心?答案可以从一个数据中找到:截至2016年,移动支付将成为一个独立的万亿资产级产业。
谁能掌控移动支付市场?一场以用户的钱包为战略目标的鏖战正在打响,甚至有专家评论说,这一场新的科技战争的结果关乎巨头们在创新领域的排位问题。
被国内诸多第三方支付企业称为移动支付“鼻祖”的Square,以及它的芯片供应商兼竞争对手——来自欧洲的Payleven,以及擅长QR-NFC解决方案的LevelUp,只是这场战争参战公司名单里的一小部分。
上市还没有多久的iPhone 5正在帮助苹果在移动支付领域完成一项长远投资——Passbook,这件被国内IT评论人士称为“乔帮主留给我们的最后一件东西”的手机应用,很可能会引导受众“更加乐意”接受移动支付。
连锁企业商户对Passbook的热情可能比个人用户更加强烈:星巴克已经登上了Passbook这艘大船,这意味着用户可以通过苹果系统终端实现星巴克积分计划。随后,麦当劳、Eventbrite(美国一个在线活动策划服务平台)和Airbnb(一个旅行房屋租赁社区,短租网站)也加入了Passbook序列。这种方式可能会刺激消费者,让他们对优惠券、会员卡、积分卡的热情比过去有过之而无不及——或许以后在买咖啡的时候直接把手机伸到扫描仪下面去付款,伴随着一个简单的“确认”,你的iOS上就有一个移动支付系统了——iTunes培养了大批订单用户,也让苹果因此拥有了世界上最庞大的信用卡信息数据库,这可以随时为它的移动支付系统所用。
相比还在雏形中的竞争对手,谷歌钱包已经运行了一段时间,但因为认同NFC支付方式的商家和消费者以及支持这个系统的终端有限,还没进入稳定发展的时期。可是依旧传言,谷歌将推出更多的支持NFC和类似移动支付功能的Nexus系列安卓系统手机,显然,谷歌正极力扩充它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市场占有率。
乍一看Facebook好像跟移动支付没什么关系,但是它发展的“虚拟支付”应用已经在美国、英国、德国试行,这个系统使支付行为变得很快捷,用户也十分买账。Facebook指望它能成为自己业务链条里一个新的利益增长点,外界评论也认为,Facebook的这套支付系统要落地是很容易的,因为Facebook在用户身份确认上具备先天的优势。鉴于Facebook刚上市就遭遇了融资压力,因此,作一些发展移动支付的尝试并在这个万亿产业里分一杯羹,并非没有可能。
在这场科技大战的所有参战者中,亚马逊似乎还在按兵不动。但已经有消息称亚马逊正研发一种小额付费的移动支付方案,旨在对抗Square。联系去年就有类似消息称亚马逊正在研发NFC移动支付系统判断,亚马逊显然正在酝酿移动支付领域的大动作。亚马逊在实体商品和虚拟产品交易两方面算是双管齐下,无论是像Kindle这样的硬件设备还是在各大智能手机运行的应用软件,占据了相当数量的终端渠道。如果亚马逊要开展移动支付业务,其便捷程度就如同苹果iTunes获得其订单用户的信用卡数据一样。
以上几家IT巨头在移动支付业务上的动作,对中国移动支付市场来说,苹果和谷歌的影响显然更大一些,作为智能手机上占据了绝对优势的两个系统,二者的技术或软件门槛,无疑会在“入口”端成为无形的标准。
诸多利益纠葛博弈
国内近场支付尚不清晰
如果说国外的移动支付市场还是几家掌握技术创新的IT巨头牵头进行的竞争,那么国内的移动支付市场则显示出了一种混乱竞争的迹象——试图进入这个领域的竞争者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背景。
德勤在8月的《2012—2015年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趋势与展望》中称,目前,中国移动支付产业的主要推动力量来自金融机构、移动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各方都分别进行积极的尝试,2015年这一局面仍将继续。
银联电子支付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战平表示:“移动支付诞生于互联网的延伸以及支付工具的革新,移动支付在未来三年后将成为网民购物的主要支付方式,而第三方支付在移动支付领域也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面临着再次洗牌的行业竞争格局。”银行、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都有各自的特色,运营商提供的是支付工具的载体;银行掌握着亿万人的存款账户、拥有强大的电子平台和清算设施以及成熟的信用体系,具有得天独厚不可替代的优势;而类似银联电子支付这样的第三方支付也拥有自己的技术优势,能为商家一次性连接好国内大部分银行。孙战平认为,银行、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都将发挥各自的特色,成为移动支付市场的主力军,但在其各自行业的竞争无可避免。
在第三方支付经历了激烈竞争之后,移动支付成为了获得移动支付牌照企业争夺的又一个战场。这其中,以金融机构和三大电信运营商组成的“国家队”的表现,对于移动支付中的“近场支付”显然影响巨大,也成为所有第三方支付企业和媒体关心的焦点。在中国,远程支付领域发展相对成熟;而近场支付,多数产业链参与企业持观望不敢贸然跟进的态度。但近场支付,却是国外移动支付未来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但是因为通讯运营商、银行、银联等实力机构均在争夺主导权,近场支付因缺少更加统一和标准化的方案、产品而推广进展缓慢。
表面上看,今年6月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牵手合作,中国移动正式接纳了13.56MHZ的近场通信频率标准,10月,中国联通也开始与银联进行签约,这意味着近场支付的标准基本统一,各方推进开展移动支付已无太大障碍。
可移动支付产品开发仍处于上述实力机构各自牵头推进的阶段。近场支付推进的关键在于终端和发卡端。目前刷卡终端在中国银联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的积极推进下,非接触式POS机的数量已突破100万台。而在发卡端,处于近场支付产业链上的企业出现了各自结成合作阵营多头推进的局面。例如,有的银行与银联合作,有的银行与手机厂商合作,还有银行与通讯运营商合作,而银联还与手机厂家进行合作。而且支持移动支付的芯片卡品种较多,包括银联推出的SD卡(安全数码卡)、运营商推出的SIM卡(用户识别卡)等。
这其中,银行与运营商之所以难达成一致,原因在于银行和运营商均想成为移动支付真正的主导方,都希望客户近场支付时“滴”声响的瞬间,刷的是自己公司的账户。银行希望客户刷金融账户、运营商则希望客户刷话费账户。
“再加上使用NFC手机的用户较少,以及近场支付迟迟未形成规模,难以通过规模效应来覆盖高成本,因此有的银行在推进移动支付方面并不积极。”一家国有银行深圳分行人士如是说。
正是因为这样的“博弈”,很多金融机构在移动支付业务方面虽然与银联或电信运营商签了合作协议,但尚未有实质动作。此前已推出移动支付产品的某家银行也暂时不打算推出新产品,“先推广老的移动支付产品和金融IC(集成电路卡)卡,等适应移动支付的群体培养起来再说。”
不过,有业内人士表示,处于观望状态的银行并非不看好移动支付的前景,随着银联标准基本受到认可,与银联合作推移动支付的模式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银行采纳。
用多元化建立各自的平台
国内诸强“跑马圈地”
根据易观智库的《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趋势预测2011—2014》显示,2011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迅速,全年交易额规模达到742亿元,同比增长67.8%;移动支付用户数同比增长26.4%至1.87亿户;预计未来3年移动支付市场将保持快速发展,2014年交易规模将达到3850亿元,用户数将达到3.87亿户。
而上述中的数据,无疑是诸多拥有移动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企业纷纷布局下一个市场的支撑点,而他们共同的梦想,都是希望自身能够成为一个移动支付的平台,或者是将原有线上支付平台里的用户信息,“转移”进入移动支付。
由于没有苹果和谷歌那样垄断移动终端入口的能力,开发“附属”在智能手机上的产品成为了中国国内诸多第三方支付企业的特有“创新”。易观分析师张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整个产业周期来看,移动支付还是处于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样的一个阶段下,市场上的参与者更多的是通过这种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的方式,进行市场的一个探索和尝试,远没有到大规模的、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那个阶段,主要还是培育用户和培育市场的这样的一个阶段。”
事实也正在印证着专家们的判断。
第三方支付“一哥”支付宝,近期了其移动支付产品“超级支付”刷卡器。阿里巴巴集团公众与客户沟通部王子凌说,就支付宝目前的状况来看,手机支付与PC支付的比例为1∶9,预计到2015年手机支付与PC支付的比例将达5∶5。“支付宝已经推出条码收银、条码支付、摇摇支付和二维码扫描支付‘悦享拍’等产品,未来将会有更多移动支付产品产生。”
占据了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1/5强的财付通早在今年年初就推出了财付通手机刷卡器“乐刷”——解决方案几乎与Square一模一样:读卡器同样通过手机的音频插口接入,甚至连缺点也与Square类似——通信不加密且只能单向通信。这个读卡器售价9.8元人民币,配套的应用程序支持iOS及安卓系统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用户将乐刷读卡器插入耳机接口,然后连上银行卡或信用卡,通过提示即可在“乐刷”上完成支付。不过“乐刷”至今在市场上似乎并未获得特别好的反响,9月18日,财付通庆祝成立七周年之际,财付通总经理赖智明表示,财付通将与微信和腾讯电商等业务进行深度合作,这意味着财付通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尽管业内人士对支付宝、财付通的手机刷卡器看起来都更像一个“应急产品”,但“刷卡器”显然已经成为了国内第三方支付企业绕开“终端入口”瓶颈的一个突破点,国内另一家第三方支付企业快钱也在刚过去的9月推出了自己的手机刷卡器“快刷”。
1.基于2.4G频段的RF-SIM技术RF-SIM是一种新型的移动支付技术,它使用2.4GHz频带实现无线通信。这一技术的优点在于将RFID模块、天线和应用模块全部集成在SIM卡中,用户只需要更换SIM卡即可使用移动支付功能。从成本和控制角度来说是移动支付的最佳选择。这一技术是我国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并具有数据传输稳定,存储容量大、安全性高、功能开发完善等优点。这种技术前几年曾风行一时,中国电信、中国移动都依托此技术开发出了自己的移动支付产品。RF-SIM技术最成功的应用案例就是深圳地铁的“深圳通”卡,只需要更换手机SIM卡,而无需更换手机就可以实现完整且安全的移动支付功能,目前,深圳通拥有80万左右的用户。然而,这一技术并没有得到各大金融机构和银联的支持。原因在于银联现有的金融机具和行业应用较少用到2.4G频段,银行、公交等主要行业的POS机都不支持这一频段,而POS终端的改造和更换需要巨大的成本。另外,从安全角度来说,2.4GHz片段的通信范围比较大,机卡之间的感应范围理论上可以达到十几米,因此,对于支付安全方面的担忧也是这一技术没能得到大规模推广的原因之一。
2.13.56M频段的RFC技术方案NFC技术是一种主要用于移动设备的近场识别和互联技术,使用13.56Mhz频段实现通信。其特点就是把RFID读卡器与智能卡的功能整合在一起,可以直接利用各种现有的RFID基础设施,非常适合手机移动支付使用。手机通过内置的NFC芯片,可以实现非接触式交易的功能,并通过SIM卡来实现身份鉴别等安全功能。简单地说,NFC芯片既可以当做传统的非接触式IC卡,实现公交卡、门禁卡的功能,也可以当做微型的POS和读卡器,实现与老式IC卡之间的读卡和交易功能。NFC方式目前是技术最成熟的方案之一,并且得到了银联的认可和推广,但NFC方案最大的问题在于需要定制手机终端,没有NFC芯片的手机无法支持这一功能。而且由于核心专利被日本索尼公司所拥有。技术壁垒和巨额专利许可费用的问题是近几年来NFC技术一直无法得到大规模推广的原因。
3.银联和运营商统一技术标准,共同推动NFC方案技术标准不统一是长期以来手机支付难以推广的根本原因,主要集中在13.56MHz和2.4GHz两种频率之争。采用13.56MHz频率的NFC方案需要定制手机终端,而用户更换终端成本以及相关产业链的不成熟阻碍了NFC的推广;2.4GHz方案不用更换手机终端是主要优点,而且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有了成功的应用案例,但2.4GHz技术的缺陷主要是非传统行业标准,POS终端需要改造、通信范围过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等。2012年12月,央行的《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最终明确推行13.56MHz的NFC技术标准。2013年,中国银联提出了协调产业链各方的利益,推进产业链各方全面合作,实现多方合作共赢的盈利模式:运营商提供租赁空间,资金走刷卡POS机网络,三方就移动支付收益的分配也达成一致:银行及银联延续传统POS机时卡行、收单行及银联手续费7:2:1的分成比例,而运营商可以对使用移动支付平台的银行及特约商户收取一定的租金。这样就解决NFC技术方案得到发展的最大障碍,移动支付的前景逐步看好。
二、NFC技术方案的实现
NFC技术方案的实现依赖于以下几个重要的模块:首先必须有完善的技术规范:包括逻辑链路控制协议技术规范、数字协议技术规范和活动技术规范:这些技术协议用以实现设备之间通信和保障通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其次必须有合适的终端设备,包括NFC芯片,手机终端和POS交易终端。最后是涉及银行的资金账户和涉及SP的电子钱包账户,以及相对应的身份认证规范,以保障资金和交易的安全。
1.NFC技术方案中的硬件基础(1)POS终端基础NFC支付首先需要大量符合标准的POS,由于NFC技术和银联“闪付”POS都使用13.56M的无线频段,所以可以在支持金融IC卡“QuickPass闪付”功能的POS上完成支付。2011年启动的金融IC卡推广工作同时带动了POS的快速改造升级。数据显示,在中国银联和各商业银行的大力推动下,银联已在全国范围内完成约200万台非接触POS终端改造,未来几年将支持NFC的“闪付”终端改造将达到400万台左右。(2)移动终端支持NFC服务的移动终端也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没有受理终端,所有的移动支付都无法进行。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NFC手机在应用中可以有三种模式:①读卡器模式:可以读取IC卡信息,RFID标签等,实现个人POS终端应用。②智能卡模式:可以实现闪付、小额交易、模拟交通卡、门禁卡等应用。③点对点模式:可以无线和蓝牙配对等应用,实现“当面付”等功能。目前,各大手机厂商都推出了集成NFC芯片的手机。
2.NFC技术方案中的软件基础(1)身份认证机制为了解决交易中的身份认证机制,NFC手机需要两大功能模块:SE和SP。SE是身份认证模块,用以实现客户身份的认证、认证信息的加密和传输,按照中国移动的NFC-SWP方案,SE模块被放在SIM卡上:身份的认证通过运营商的SIM/UIM卡完成,SIM卡和手机上的NFC芯片通过C6单线进行通信,用于放置各种不同应用的钱包数据,这也是银联主推的方案。而SP则是各商户的应用,各SP的密钥都存放在SE里面,而不是在手机上的NFC芯片中,各SP可以共用一个电子钱包账户,也可以分别拥有自己的电子钱包账户。简单的说,这种模式就相当于银行的私人保险箱服务。运营商的SIM卡就相当于金库,金库的钥匙和管理掌握在运营商手里,客户只有通过SIM卡完成身份验证后才能进入金库。金库里还有很多加锁的保险箱,供各商户(SP)租用,保险箱的钥匙掌握在各商户(SP)手里,运营商也开不了保险箱,不同的商户即使进了金库也只能开自己的保险箱,开不了别的商户的保险箱。(2)资金账户机制NFC移动支付对应的资金账户可以属于银行也可以属于运营商,通行的做法是在SIM卡上设置一个或多个“电子钱包”区域,“电子钱包”将用户的常用的各种实体卡(如银行卡、公交卡、校园卡、会员卡等)电子化,分别作为不同的SP封装在SE中。这样用户使用NFC手机即可对不同的SP进行电子现金充值、商户闪付交易以及银行远程账户交易等。并且,用户需要使用运营商定制的专用手机SIM卡,并需要和银行联网加载银行账户。但出于安全的原因,目前还不建议客户使用“电子钱包”进行现场大额交易。
3.NFC手机支付的安全性问题从用户角度而言,他们首先关注的除了移动支付的便捷性和支持移动支付的商户数量之外,最主要的技术手机移动支付的安全性问题。对于移动支付来说,安全是最重要的。NFC协议规范所规定的传输范围比RFID小得多,传统RFID的传输范围可以达到几米、甚至几十米,但由于NFC技术采取了独特的信号衰减技术,这一技术要求给NFC带来了一个关键的优点。NFC刷卡手机支付需要在小于0.1M的范围内才能通信,并且只能点对点的通信,这保障在移动支付通信时数据传输的高度的保密性与安全性,减少了被盗刷的可能性。除了设备的安全性之外,手机支付中账户的安全性也有足够的保障,NFC账户交易的安全是基于人民银行PBOC2.0标准和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行业标准,采用中国银联和中国金融认证中心提供的证书体系,充分保障了账户本身和使用过程的安全。手机中的电子账户并不是向公交卡的那样刷卡即付,而是凭密码消费。如果手机丢失,客户只需及时向银行挂失银行卡,并向运营商挂失SIM卡,即可确保银行账户和手机电子钱包账户的安全。
4.影响NFC手机支付发展的因素目前国内电子支付领域使用NFC技术拥有比较成熟的技术标准,并具备识别速度快、交易符合安全距离等特征,但仍然有许多障碍限制了手机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1)发展用户成本高昂虽然NFC芯片的制造成本很低,但由于用户需要更换手机才能使用NFC功能,所以用户转化成本比较高。据统计,手机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人均持有周期约为两年左右。用户如果想要使用移动支付功能的话,不得不去更换带NFC功能的手机,这就造成了用户由于考虑成本问题,不会大规模的更换手机。(2)用户使用习惯的改变周期比较长据相关调查统计,把传统用户从现金支付吸引到信用卡支付上,用了将近10年时间。而用户从银行支付转化到移动互联支付,更加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实现。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习惯改变需要的时间周期会大大缩短,但如果没有良好的推广方案,等待时间仍然会很漫长。相对手机支付几年来的步履艰难,2014年初由阿里和腾讯主导的打车软件大战在短短三个月里,迅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在这一方面,运营商和银行在业务创新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去做。但在NFC手机大规模使用之前,完成这个转化仍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成本。(3)对账户安全的担忧影响移动支付的推广此前,运营商的一些短视的做法影响了客户使用移动支付的信心。手机用户对垃圾短信和短信诈骗的担忧,是阻碍手机支付发展的首要原因,大多数手机用户都遇见过莫名其妙的被定制服务扣费的问题。担忧SP商户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对客户进行强行消费,会极大地加重对移动支付的抵触心理,致使用户不愿意通过移动网络发送手机或银行的账户信息。其次,安全技术的发展是否能保障网上购物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手机病毒和木马的泛滥和大多数普通客户对计算机安全知识的缺乏,使消费者不愿用手机参与网上购物。特别是在移动支付中,订单、密码等信息都是以无线的方式发送,一旦信息被截取,那么消费者账户安全将得不到保障。在支付过程中,无验证则不安全,严密验证则过于麻烦,繁琐的操作流程会使用户放弃使用移动支付业务,还不如直接用手机银行来支付。最后,是对身份信息泄露的担忧,最近,有媒体披露出NFC手机只要靠近IC信用卡无需知道密码就可以读出最近的十笔交易记录。之后几家相关银行纷纷出来辟谣,说读出的交易信息只有部分并非全部,而且不会造成银行资金的盗用。尽管如此,但客户的个人信息被泄露毕竟是不争的事实。在当前信用卡诈骗频发的严峻形势下,谁能保障不法分子不会使用部分个人信息就能实现诈骗犯罪行为呢?IC卡设计和推出的时候,NFC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在当前情况下,银行对IC信用卡的安全仍然需要作出改进。(4)移动支付和商户信用体系方面的法律不完善没有法律的保护,消费者必然处于弱势地位,由于移动支付是完全虚拟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很难得到物理上的消费凭证。当系统发生错误时,如何保障消费者的资金安全?这种担忧心理使得消费者不能放心地使用移动支付,影响了移动支付业务的快速推广。
三、移动支付在银行业务创新中的应用
移动支付是金融领域的一次重要的创新,必然会造成市场的重新分割与利益的重新分配,直接关系到运营商,银联,银行等产业链各方的切身利益。在移动支付上抢占先机已经成为了大多数银行的共识。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智能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各大银行均推出了自己的移动支付产品,比如手机银行、二维码支付、微信支付等,据统计,国内各家银行推出的手机银行应用多达百余款。在手机银行客户端的累计下载量统计中,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的手机银行客户端下载量位居前五名。既然如此,银行为什么还要和运营商一起加入手机移动支付的阵营呢?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智能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手机对人们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当今社会,人们可以忘记带钥匙,忘记信用卡,甚至忘记带现金,但绝对不会忘记带手机。所以在手机移动支付方面,运营商和银行都可以成为主导者,而关键的问题在于两者之间是竞争还是合作的关系。如果银行仅仅把目标放在“支付”上面,希望能直接从银行账户完成支付行为,甚至用自己的非接触IC信用卡替代服务提供商的储值卡(地铁、公交卡)为目的,那么和运营商、服务商之间只能是竞争的关系。而这些企业在各自的行业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可能挤压银行的空间,让银行在移动支付上步履维艰。”所以对于银行来说,抢占手机移动支付市场的关键并不在于支付环节的创新,而在于未来个人资金账户与移动终端的进一步融合带来的巨大商业机会。所以,银行想要在手机移动支付上取得更大的进展。必须把目光放在交易之外,找到一种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商业模式,不能简单地让移动支付成为手机银行和账单支付的延伸。银行不必与运营商、服务商竞争“交易支付”环节,而是应该集中精力做自己最擅长的事:为客户提供一个安全、可信赖的资金管理环境。利用消费者对银行系统专业性的信任,并通过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将这种信任扩展到移动支付领域。把自己的经验、市场渗透力和品牌认知度带到移动支付领域。尽力成为合作运营商电子账户的入口银行,并尽力争取服务提供商的收单、结算业务,以及培养新兴富裕客户群的消费习惯和品牌忠诚度,从而影响和引导客户的消费习惯,先一步抢占市场,带动传统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份额的提升,借移动支付的创新来做大银行的传统业务。
1.选择正确的战略伙伴关系是成功的关键因素选择正确的战略合作伙伴至关重要:良好的移动支付基础设施,不但能快速整合移动支付系统、而且还能支持移动营销。目前,中国移动通过与中国银联的合作、已经在这方面走在了其他运营商的前面,中国移动的手机支付在功能上已经支持400多项日常开支及账单应用,包括水、电、燃气、暖气等,并覆盖了全国95个大城市。而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与银联的合作方面已经落后。在与服务提供商的合作与业务推广方面,银行及合作伙伴可以通过共同开发和共同营销,分摊研发费用,整合社会资源,达到双方共赢的目的。
2.设计产品方案和推广计划想要在移动支付领域先人一步,对于银行来说,创新产品是关键所在,运营商只提供身份的认证和电子钱包的支付,而银行除了做好电子钱包的充值和账户管理之外,创新有特色的产品,是打动服务提供商的关键所在。
(1)针对公交地铁等公共设施服务商的推广思路当前,对于手机移动支付,最广泛和最容易得到推广的业务就是和公交地铁等公共设施服务商合作的售票支付业务。在这些服务中,运营商需要做的很简单,无非是手机钱包的闪付和提供对老式交通卡的兼容。而商业银行如果仅仅着眼于资金的充值,而没有自己特色的话,很容易就陷入产品同质化的怪圈,泯然众人。那么,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呢?就电子钱包充值一块而言,银行可以从客户的角度出发,除了普通的资金充值之外,还可以开发自动充值和自动对账等功能,当电子钱包资金少于限定值后,自动从约定账户扣款充值。扣款金额可以由客户指定;同时,可以为客户提供详细的充值和消费的明细对账单,解决客户对资金使用情况的担忧。同时,银行还可以在地铁站周边发展支持银联闪付的商铺、便利店、自动售货机,让客户可以方便的使用手机移动支付购买小额商品。并对电子钱包的支付制定上限,一方面保障客户资金安全,另一方面引导客户养成“小额支付走手机电子钱包,大额支付走手机银行”的消费习惯,借手机移动支付的东风发展银行自己的电子银行业务。同时,借与中国移动的战略合作优势,争取让电子钱包的充值只绑定或优先绑定固定的银行账户,达到排他性的目的,抢占市场份额。或者与运营商、设备商携手,推出银行定制NFC手机,并与揽储、理财和黄金等销售进行捆绑,对满足一定条件的客户采取赠送或换购方式赠送NFC定制手机,通过和运营商共同分摊产生的营销费用来降低运行成本。另外,可以借助与运营商、服务商在移动支付上的合作优势,以及周边商铺布放闪付终端的机会,积极营销收单、信用卡、存贷款等银行传统业务,促进传统业务的增长。
(2)针对医院、社保等社会服务商的推广思路除了公交地铁等公共服务企业以外,NFC移动支付的另外一个潜在市场领域是医疗行业。目前银行和医院合作推出的“银医通”类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银医通”也存在自己的缺点。对于银行来说,投入相对巨大,每家医院动辄需要数十万的设备投入,和每年十几万元的线路租用和设备维护费用。而且,每家医院往往同时有几家不同银行同时提供服务,不能达到排他性目的和抢占市场的战略目标,对医院而言,银医通只是相当于增加了挂号和缴费的窗口,虽然一定意义上解决了排队的问题,但功能还是相对简单。当NFC技术应用在医疗行业可以做到些什么呢?首先是最普通的刷手机挂号和缴费结算,在完成这些基本功能时,银行无需投入大量的设备和线路费用,只需投放支持银联闪付的POS终端即可,节约了大量设备和线路费用。同时还可以带动发卡和电子银行业务。另外,患者除了通过闪付挂号之外,还可以通过银行和医院共同设计的APP应用实现预约挂号和远程挂号。另一方面,针对患者就诊中要多次排队、检查和付费的现象,使用NFC移动闪付可以快速完成付费,或者进行社保账户金额的同步暂时冻结,待全部检查、治疗完成后统一解冻和划账。这样既减轻了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又节约了患者的排队等待时间。同时,对银行方来说,也是把结算、支付等传统业务积极拓展至社保中心、各大医院等相关医疗领域的极好的机会,并由此带动信用卡、存贷款、理财等银行传统业务的发展。最后,如果银行有意向进一步开拓医疗支付领域,还可以通过银行和医院共同设计的APP应用建立完善的医疗应用体系。客户在排队等候时可以通过APP自行输入病情的详细描述、病史和用药要求等信息。这些信息通过APP应用直接反馈给医护人员,节约医护人员问诊和输入病历的时间,同时可以连同仪器诊断、病理化验数据直接进入医院的诊疗数据库当中,同时患者的电子病历、检验数据、消费信息也可以通过APP直接反馈给患者。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提高对单个病人的疗效,而且还可建立起强大的医疗信息数据库。由于电子病历的完善,和银行的中间作用,支持同一应用的医院之间的远程会诊也会变得更加简单,相关的会诊费用支付、医疗账户结算、费用账单查询都可以通过APP应用实现汇聚和归集。因此NFC应用将成为医疗行业下一个爆发点。而首先推出相关应用的银行将在这一领域占尽先机,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对于银行,除了交易、支付带来的中间收入以外,通过在医院和患者之间提供良好的服务体验,还可以带动银行传统业务的发展。
一、第三方支付发展现状
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发展十分迅速,用户数量也在持续飙升。第三方发展的实体基础为网上银行,自2002年以来,中国银联成立,它实现了各商业银行系统间的信息资源共享,银行卡可以跨行、跨地区使用,有效解决了以往异地跨行的支付问题,且消费者可以在网络上完成支付操作。同时,计算机、宽带以及电子商务基础等也属于促进第三方支付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国内第三方支付涉及的产品数量逐?u增多,其中包括支付宝、财付通、易宝支付以及京东支付等[1],尽管服务企业较多,但业务的主要份额依然集中于部分大型企业,其中占比最大的便是阿里巴巴的支付宝,它也是国内最大的支付平台,居于第二位的是财付通。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完善,用户正在养成使用移动支付方法的习惯,且这种习惯的固化将会进一步带动手机充值、线下支付等日常消费支付的快速发展。
二、第三方支付服务平台的优缺点
2.1 优点分析
首先是操作简单,相较以往复杂的支付方式,第三方支付平台与众多银行合作的模式,方便了网上交易行为。第三方支付属于开放体系,可以支持国际范围内的多种银行卡,且覆盖了所有的支付服务。同时,第三方支付平台也支持用户利用多种终端进行交易活动,不但支持计算机客户端,还支持手机客户端,为人们带来了很大便利。其次是可以减少商家与银行的交易成本,第三方支付平台将零散小额交易集中化处理,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第三方支付平台高度集成了多家商业银行,节省了银行与其他银行之间网关界面的开发与维护费用。最后是相对安全,第三方支付平台具备完善的服务系统,后台详细记录了电子交易信息,以防交易期间出现抵赖行为,也可以为此后的纠纷问题提供更多的依据。同时,交易时不需让每一个收款人知道银行卡以及账户信息,有效降低了银行卡以及账户信息的泄密风险,确保了付款人的经济利益。
2.2 缺点分析
首先是与银行存在竞争,第三方支付仅处于虚拟层次,真正的支付操作依然不能离开银行机构的支持,为此,第三方支付必须与银行展开合作。但部分银行为了进一步拓宽业务范围,往往会与用户直接接洽,此时银行便不再是第三方支付的合作者,而变为了竞争者。其次是安全问题,互联网通信技术属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运营基础,但受互联网开放性、分享性以及协作性等影响,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支付期间很容易暴露客户的信息。同时,目前网络病毒十分复杂,这也增大了第三方支付的危险性。比如部分黑客会侵入用户计算机盗取银行卡号与密码,或者直接截取交易信息等。再次是相关法律条例并不完善,国内互联网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使得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完全无法跟上其发展步伐,网络交易过程中经常出现纠纷问题,甚至还会出现利用互联网诈骗的违法行为。由于这些违法行为都发生于互联网系统,增大了取证的困难性,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也使得相关部门处理事件时无证可依。最后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监管缺乏力度,第三方支付企业虽然提供支付、结算等金融业务,但其却并非银行机构,不适用银行机构的监管体系,这也使得第三方支付行为得不到有效监督,为资金的交易行为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2]。由此,当用户因第三方支付服务出现资金缺失问题时,相关部门往往无法明确承担主体,甚至没有明确的机构进行监管处理。
三、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趋势
3.1 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广阔,很多第三方支付企业已经开始调整格局,开始涉及预付卡发行、互联网支付以及移动支付等业务,且它们不仅发展上述的常规业务,也开始面向新型的业务领域。在广度方面,第三方支付平台开始涉足服务行业,而在深度方面,第三方支付企业也利用自身优势,出台了更多新型业务,为企业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比如当前的支付宝业务已经开始涉及信用卡还款、滴滴出行以及外卖等领域,未来还会继续扩展至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多元化发展,在线支付与线下支付业务的结合趋势也变得越来越明朗,比如从事银行卡收单等业务的线下企业开始涉足在线服务,而在线的支付企业也开始将业务扩展至在线的移动支付业务等,改变了以往单一业务行业的发展模式时,支付多元化已经成为主流趋势。
3.2 迁移至移动商业模式
当前第三方支付行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布局至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随着用户数量的不断增长,用户支付需求也必将迈向多元化与差异化。对此,第三方支付企业除了找准自身定位,并不断创新产品及业务技术外,还应实行差异化服务,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在线支付格局已经成为固定发展模式,此时第三方支付企业可以有效利用移动支付方式,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在线支付最大的竞争者是移动支付,为此,第三方支付企业也开始涉及移动支付产品,比如支付宝推出了手机二维码扫描支付以及条形码支付等业务,中国银联以及移动、联通等运营商也开始推出移动支付产品[3]。除此之外,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以及移动支付安全性的不断提升,也必将推动我国移动支付市场的快速发展,且随着用户对支付安全性要求的不断提升,移动支付也必将成为互联网支付发展的业务主流,未来第三方支付必将迁移至移动商业模式。
3.3 布局重点集中于跨境支付
2013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了《支付机构跨境电了商务外汇支付业务试点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支付机构可以为小额电子商业交易双方提供跨境支付服务,由此,支付宝、财付通、融通通信等多家第三方支付企业获得了跨境支付业务的试点牌照,而这也为第三方支付企业提供了新的业务增长点,对跨境消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暂行规则》也标志着人民币的跨境支付系统开始正式?营,而依托金融支付系统的第三方跨境支付业务的安全性也得到了明显提升,有效规避了汇率风险,提升了公众对跨境消费的积极性。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用户在跨境支付时更倾向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由此,第三方支付企业应抓住机遇,将跨境支付业务作为未来的布局重点,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
3.4 与商业银行共赢发展
随着第三方支付企业的不断普及,商业银行与其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但双方也始终存在合作关系。在风险控制以及资金管理方面,商业银行具备较大的专业优势,而在小额支付、业务创新以及用户体验方面,第三方支付企业明显更具优势,由此,两大结构应展开多渠道的合作模式,利用彼此的发展优势实现共赢。当前,第三方支付企业的信用依然是广大网络用户最为关注的问题,而其与商业银行展开合作,可以提升自身的安全技术水平,降低安全认证系统的风险成本。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与第三方支付企业共同建立完善的防范信用体系,降低了电子支付风险,提升了交易的安全性,为广大用户营造了更为健康有序的支付环境[4]。在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的位置无可替代,第三方支付企业只有与银行展开合作,才可以获得长远发展,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