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4 16:58: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企业资金流量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自由现金流量;企业价值;战略分析
一、企业价值与自由现金流量
(一)企业价值
企业价值的驱动类型可分为三种:增长驱动型,回报驱动型,成长回报双轮驱动型。京东从成立以来一直亏损,但是每股发行价格从2014年5月19日的19美元,到2015年11月30日以每股30.68美元报收。显然其价值不是依赖回报驱动,而是依赖增长;阿里巴巴自上市以来,伴随着收入与盈利的高速增长,其市场价值也在同步高速增长,可以推测,阿里巴巴的价值驱动类型为回报和增长双轮驱动型。
(二)自由现金流量
将价值与战略衔接起来加以研究,日益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自由现金流量(FCF)及其价值驱动因素模型将价值、现金流和战略一体化,提供了基于增长、盈利、风险三维度平衡战略观的战略分析思路和描述机制,将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与战略表达很好地进行了衔接,是连接价值与战略决策及其分析的最佳途径之一。公司自由现金流量的公式为:
自由现金流量
=税后经营利润-净经营长期资产值增加-经营营运资本增加
=税后经营利润-(净经营长期资产净值增加+经营营运资本增加)
=税后经营利润-净投资
可以看出,自由现金流量的驱动因素可分解为两部分:税后经营利润和净投资。根据净投资的期限长短,可将净投资分为短期净投资(经营营运资本增加)和长期净投资(净经营长期资产净值增加)。
二、税后经营利润
阿里巴巴的投资战略为“轻资产、多元化、重长期”,其盈利主要来源于服务费用,而“轻资产”的投资战略决定了其营业成本较低,非控股的多元化股权投资决定了其投资标的企业的亏损不会体现在阿里巴巴的报表上,中长期的投资战略决定了阿里巴巴营业收入猛增。如图1所示,阿里巴巴2012至2015年三年平均增长率高达54.48%,伴随着GMV增长的是阿里巴巴税后经营利润,阿里巴巴2013年至2015年税后经营利润增长率高达34.12%。
京东采取的自营商业模式注重“价值链的整合”,的投资战略可用“重资产、专业化、重长期”来概括,表现为注重市场占有率和营业收入的增长,彰显了京东牺牲当前盈利以换取未来市场的价值取向。这种投资战略的财务后果是当前税后经营利润为负值,京东的营业成本和销售及管理费用之和远远大于营业收入,直接导致营业亏损。但其亏损主要原因是股权激励费用的增加和收购腾讯部分资产所形成的无形资产摊销所致,按照非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核算,京东已实现净利3.63亿元。因此,尽管京东的税后经营利润对自由现金流的贡献为负,但这正是京东看重长期利益的重Y产投资战略的集中体现。
三、净投资:对自由现金流量占用有多大
由于京东执行的是专业化、重资产的投资战略。重资产、专业化的投资主要体现为存货投资比重大,2011-2013年京东存货占资产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6%左右,2014年因新股发行上市,货币资金增加导致存货占比降为18%;上游类金融模式的财务特征是应付账款占全部资本来源比重高,2012-2014年京东应付账款占全部资金来源的比重35%-45%之间,同样因2014年发行新股融资导致其比重降低至24.61%。
而阿里巴巴采用“轻资产、多元化”的投资战略和“筹资性负债筹资”模式,轻资产、多元化的投资主要表现为存货投资低,应付账款占全部资金来源的比例非常低。阿里巴巴存货投资一直为零,应付账款占全部资金来源(总资产)的比例维持在0.5%左右,2012年达到峰值,占比也只有1.6%。
四、讨论
京东财务战略特征是重长期的“重投资、专业化、上游类金融模式”,垂直专业化的重资产投资战略决定其投资基本围绕着电子商务领域展开,由于注重长期利益的获取,短期亏损导致了负值税后经营利润,“重投资”导致存货占比高,类金融模式尽管为经营发展提供了资本,但仍不足以弥补负值税后经营利润和巨额净投资。
阿里巴巴的财务战略特征为“轻资产、多元化、筹资性负债筹资”,基于平台模式的轻资产投资使其获得巨额税后经营利润,而税后经营利润构成其自由现金流量的主体,阿里巴巴财务战略对自由现金流量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低存货、轻投资、高盈利”投资战略驱动的正值自由现金流量。
参考文献:
[1]徐光华,沈弋.企业共生财务战略及其实现途径[J].会计研究,2011(2):52-58.
[2]胡晓华.企业现金流管理对财务战略管理的影响[J].财会学习,2016(9).
[3]黄琼宇,胡志勇,舒源.自由现金流、公司治理与财务性投资――基于2011-2013年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6,35(2):299-308.
关键词:资金流量 国民经济统计 机构部门 资金循环渠道
一、2009年金融资产在资金流量中的总体结构分析
2009年中国国内各部门的金融资产净增加为2.09万亿,2008年为3.1万亿元,减少了1.01万亿元,下降了32.58%。政府、部们、住户、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金融资产净增加分别为0.83、3.59、0.21、-2.53万亿元,住户是金融资产增加最大的部门,其次是政府。
2009年金融市场的全社会资金流量为33.27万亿元,在2008年23.53万亿的基础上增长了41.38%。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政府、住户占总的资金流量的比重为52%、23%、6%、19%,可以看出资金主要是在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中流通,其次是住户,政府在资金流通所占份额较小。
2009年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包括住户、非金融企业、政府)融资总额为13.66万亿元,2008年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7.08万亿元,增加了6.58万元,增长了92.54%。
二、各主要机构部门资金流量分析
1.非金融企业部门资金流量分析
非金融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投资主体,其自身的储蓄远远满足不了投资的需要。因此,在社会金融融通中,它是最大的资金短缺部门。2009年非金融企业部门有贷款、证券、直接投资和其他对外债权债务四个方面的融资,其总额分别为42092、8733、10271、-1322亿元。贷款比2008年增加了36898亿元,增长了87.66%,证券增加了8077亿元,增长了92.49%,直接投资下降了4930亿元,减少了48%。2009年该四项融资占融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77%、16%、5%、2%,从中可以看出,非金融企业部门融资的主要方式是贷款,其次为证券融资,说明非金融企业以间接融资为主,从国际市场融资,特别是国外直接投资也已成为非金融企业部门融资的重要途径。
2.住户资金流量分析
住户部门是社会融资活动中最大的资金供给者。住户的投资方式在于通货、存款、证券、证券投资基金份额、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保险准备金及其他7个方面的投资、2009年他们占住户总投资额的比重分别为:5%、69%、7%、2%、4%、13%、0%、5%。从中可以看出住户的主要投资方式是存款,这也印证了我国是一个高储蓄国家。同时也说明住户部门以间接投资方式为主,同时投保也已成为住户部门金融投资的一个重要方式。
3.政府部门的资金流量分析
2009年政府资金盈余为88264亿元,2008年则仅盈余61亿元。2009年政府资金运用19651亿元,比2008年增加13793亿元,资金来源11387亿元,比2008年增加5590亿元。
2009年政府的资金来源主要在于政府发行的政府公债和保险准备金,还有少许的贷款和其他资金。
2009年政府的资金大量应用于存款其数额为19581亿元,而2008年的存款仅有5731亿元,政府还有小许的通货81亿元。查阅资料可知政府存款大大增加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又主要是因为2009年的土地价格上涨和土地供给明显增加导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增加较多。
4.金融机构部门的资金流量分析
2009年金融机构部门资金盈余为2066亿元,比2008年减少了6424亿元,资金来源为168847亿元,资金运用为170913亿元,在2008年的122790亿元和131280亿元的基础上有所增加。
5.国外部门的资金流量分析
2009年国外流入我们的资金为6300亿元,比2008年减少4156亿元,下降39.75%。其中外国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为5341亿元,比2008年减少了4930亿元。
2009年我国对外国新增金融资产27211亿元,比2008年减少14541亿元。说明我国“走出去”的资金越来越少。
三、资金循环渠道分析
1.资金循环的国内外对比
资金流量表中包括国内金融交易和国际资本往来,表明各部门利用国内外两个渠道进行融资的情况。2009年中国国内融资比率为98%(使用)和92%(来源),国外融资比率为2%(使用)和8%(来源)。可以看出中国资金循环仍以国内融资为主,国际资本使用往往不足。
2.资金循环渠道的金融交易方式对比
金融交易有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交易。 2009年非金融企业部门、住户部门和政府部门的通货、存款和贷款三项合计在资金使用总计中所占比重分别为88.33%、76.51%、99.99%,金融机构部门的通货、存款和贷款三项合计在其资金来源合计中所占比重为81.29%。这说明了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仍以间接金融为主,所应用的金融工具主要是通货、存款和贷款。
四、总结及建议
通过上诉对2009年资金流量的分析可知在大多数项目上2009年的资金流量都比2008年多,说明经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在逐渐恢复中。但依然要做好资金在各部门的流通,做好各部门的平衡发展。国家统计部门要切实做好数据的及时准确公布,并不断总结资金流量统计过程中的不足,不断完善。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国际资本往往使用不足,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大量放债的国家。那么可以考虑把放债的资金进行其他更好的有效投资。投资需要一个稳定成熟的金融市场,我国金融市场还不是很完善,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更加稳健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
参考文献:
[1]向蓉美,黎春.国民经济统计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外资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156-02
经济学家认为,在资本社会,企业的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的管理才能四个方面。在我国试行改革开放初期,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吸引了众多外商投资者,大批外资企业落户
3.银行存款的核对
企业与银行之间的收支应每月至少核对一次。负责银行往来账调节的会计直接从银行取得银行对账单,并就银行存款账同银行对账单进行核对和调节。负责银行对账单调节和银行存款账面余额的会计不能同时负责现金收入、现金支出或编制收付款凭证业务,以防止应记但未记入企业收入账或支出账等不正当行为被掩盖。同时,企业也应重视与客户之间的对账,以确保资金的安全与及时。
四、内部报告控制
适时运用内部报告控制方法十分重要。企业应要求各部门建立和完善内部报告制度,全面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及时提供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增强内部管理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内部报告除了报告货币资金业务的审批是否符合审批制度、现金余额是否账实相符等,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1.资金流量分析
资金流量包括资金流入量、流出量及流出与流入的差额——净流量,而且资金流量产生于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三个方面,资金流量综合反映了企业各项财务收支和经营活动的现金盈余水平,是企业经济效益最直接的体现。虽然当期的收入和支出并不与资金流入或流出完全匹配,不能直接通过当期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的差额确定盈利,但在一定时期内资金流入的多少能反映企业的收入水平,资金流出的大小也能总体反应生产成本和费用支出的多少,而企业的资金净流量能真正代表企业实际财务能力,所以,企业未来的发展能力归根结底资金流入与流出状况制约。通过资金流量分析,为企业提供一定时期的资金流入量和资金流出量信息,企业决策者可以从中得到直接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具体情况,以及资金余缺信息,及时地进行资金调度和风险防范。
关键词:外资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156-02
经济学家认为,在资本社会,企业的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的管理才能四个方面。在我国试行改革开放初期,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吸引了众多外商投资者,大批外资企业落户中国,使得外资企业的数量迅猛增长起来。下面笔者就从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现金内部控制、银行存款内部控制和内部报告控制分析外资企业的资金控制问题。
一、货币资金内部控制
(一)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制度控制
建立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资金的管理人员应实行严格的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制度,合理设计会计、出纳及相关的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相互制约,形成相互制衡机制,确保资金的安全。会计、出纳不能相互兼职,不得由一个人办理货币资金流通的全部过程,也不能一人多岗,身兼数职。会计人员负责分类账的登记、原始单据的复核和收付记账凭证的编制;而出纳人员负责现金的收付和保管、原始凭证的保管、签发银行有关票据以及日记账的登记;内审人员负责收支凭证和账目的定期审计和现金的突击盘点以及银行账项的定期核对。会计主管负责收支项目的审核、各账户余额的真实性检查,对账单、调节表、盘点表、印鉴保管登记簿等资料的及时性检查、企业和企业负责人的印章的保管等;部门负责人负责审批收支预算、决算以及其他各项支出;会计系统利用会计档案的保管与核对,授权审批程序、现金盘点及掌握银行存款的动态等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信息,对货币资金的收付业务进行全面控制,确保收付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时性、可靠性。
(二)授权批准制度控制控制
授权批准控制制度要求企业明确规定会计及其相关工作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企业内部的各部门管理者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各自的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授权分为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一般授权是指日常状况下对正常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的授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稳定性;特殊授权是指特殊、紧急情况对正常或非常经济业务事项的特别授权,具有灵活性和特殊性,同时,这种授权方式也常常蕴含较大的风险,一般都比较谨慎。此外,对于重要的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并建立连带责任制度,以有效防范货币资金被贪污、侵占或挪用。
(三)货币资金预算制度控制
货币资金的预算控制旨在对企业一定时期货币资金的流入和流出进行统筹安排。货币资金预算编制是否准确,会影响到企业货币资金的流转和货币资金的利用效益,甚至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因此,企业应加强货币资金预算的可靠性控制,避免或减少预算编制的主观性。货币资金预算编制完成后,财务部门负责人应认真监督预算的执行,定期比较经营过程中实际收支与预算的差异,并对重大差异进行深入分析,及时修正以确保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二、现金内部控制
现金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将现金流入与流出相分离,这也是现金使用安全的保证。现金流入与流出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业务流程,它们通过银行形成两者的有效联系。
(一)现金流入控制
现金的流入控制就是要搞清楚现金的来源、形式、金额等。同时,对于已取得的现金收入必须及时入账,不得私设小金库,不得账外设账,严禁收款不入账。
现金流入的主要来源是销售收入,每笔现金收入都应及时向客户开具正规发票,及时核对。为了实现相互制衡的控制机制,负责开发票及记录的岗位与负责保管现金款项的岗位严格分离,同时,严禁未经授权的任何人员直接接触现金。为了保证现金收入及时正确地存入银行,公司财务部门的出纳和会计应该督促有关人员及时将收入交存到企业的账户。
(二)现金流出控制
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在每天若干笔资金的支付中,现金支付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判定哪笔现金支出合法、合理,而哪笔现金支出有问题的关键点是看现金流出程序是否合法、合理,具体来说,就是要搞清楚这笔钱为什么要支出。判断现金流出程序是否合法、合理的依据主要有五点:一是审查现金流出范围,首先看是否遵循《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其次看是否符合对例外事项进行的特殊规定,保证满足所有现金支出的需要;二是审查支付申请是否有理有据;三是审查支付程序,看审批程序、权限是否正确,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四是审查支付复核,看复核工作是否到位;五是审查支付办理,看是否按审批意见和规定程序、途径办理,出纳人员是否及时登记。
(三)库存现金控制
企业的库存现金必须在规定限额内,收入的现金应及时送存银行,当天未能送存的现金应集中存放在保险箱内,不得坐支现金收入,做到库存现金日清月结。主管部门和负责人应进行现金账款核对和定期或不定期的现金盘点核对,具体来讲主要是检查账款是否相符,是否有挪用现金、白条抵库、超限额留存现金等现象。对于超限额留存的现金,要及时送存银行,如果账款不符,应及时查明原因,并按规定进行处理。
三、银行存款内部控制
(一)银行存款收入控制
1.银行存款账户管理控制
企业的收入及销售收入除了现金形态外,更多的会以支票、本票、汇票、银行转账、境外外币汇款等形式结算,企业应按照《银行开户管理办法》的规定,申请开设银行账户,不得跨行开户、多头开户、随意开户,也不能将企业资金以个人名义私存,以防有人在开设银行存款户中为个人谋取私利。
2.银行存款管理责任控制
企业发生的各项收支款项,除允许以现金方式直接结算外,其余款项必须通过银行转账。为加强银行存款内部控制,企业应该建立银行存款管理责任制,销售部人员负责销售;由出纳人员专门负责办理银行存款的收入业务;会计部门做好银行存款的核算工作,随时掌握银行存款的动态和余额,搞好企业资金的调度和收支平衡,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供应;内部审计部门应通过对银行存款内部控制系统的评审,促进企业加强银行存款管理,防止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
(二)银行存款支出控制
1.银行账户的管理
所有银行存款户的开设需有正式的批准手续,同样,银行存款户的终止也要得到正式的批准,不得随意更改或注销账户。
2.票据及印章的保管
各企业要明确各种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背书转让、注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并专门设置备查登记簿,防止空白票据的遗失和被盗用,备查簿需作为会计档案加以管理。保管支票簿的会计人员不能同时负责现金支出账和调整银行存款账。同时,企业必须加强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个人名章必须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并且严禁由一个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以免舞弊,需要有关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的经济业务,必须严格履行签字或盖章手续,每一次印章使用都应作记录。
3.银行存款的核对
企业与银行之间的收支应每月至少核对一次。负责银行往来账调节的会计直接从银行取得银行对账单,并就银行存款账同银行对账单进行核对和调节。负责银行对账单调节和银行存款账面余额的会计不能同时负责现金收入、现金支出或编制收付款凭证业务,以防止应记但未记入企业收入账或支出账等不正当行为被掩盖。同时,企业也应重视与客户之间的对账,以确保资金的安全与及时。
四、内部报告控制
适时运用内部报告控制方法十分重要。企业应要求各部门建立和完善内部报告制度,全面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及时提供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增强内部管理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内部报告除了报告货币资金业务的审批是否符合审批制度、现金余额是否账实相符等,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1.资金流量分析
资金流量包括资金流入量、流出量及流出与流入的差额――净流量,而且资金流量产生于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三个方面,资金流量综合反映了企业各项财务收支和经营活动的现金盈余水平,是企业经济效益最直接的体现。虽然当期的收入和支出并不与资金流入或流出完全匹配,不能直接通过当期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的差额确定盈利,但在一定时期内资金流入的多少能反映企业的收入水平,资金流出的大小也能总体反应生产成本和费用支出的多少,而企业的资金净流量能真正代表企业实际财务能力,所以,企业未来的发展能力归根结底资金流入与流出状况制约。通过资金流量分析,为企业提供一定时期的资金流入量和资金流出量信息,企业决策者可以从中得到直接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具体情况,以及资金余缺信息,及时地进行资金调度和风险防范。
关键词:金融市场;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演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2-0003-03
一、概述
资金流量表是以全社会资金运动为对象,核算各部门资金的来源和运用。通过分析资金流量表,可以清晰地反映全社会各种资金在各部门间的流量、流向及其相互关系。该表分为实物交易和金融交易两部分,前者反映商品流转状况,称为实物交易部分;后者反映资金流转状况,称为金融交易部分。分析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如白重恩、钱震杰)、探究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如李扬、殷剑峰),都更多地研究实物交易部分,因为通过该表可以全面地展现收入在各部门之间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而研究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部分,则可以观察到全社会资金流动规模、各部门资金余缺状况及其投融资格局变化、金融市场工具发展情况。正因为资金流量表能够全面反映资金在不同机构部门之间的流量与流向,以及资金的余缺情况,具有许多其他统计报表所不具有的功能。因此,利用资金流量表进行分析,特别是通过研究对比某些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可以很好地发现趋势性、苗头性问题,从而为宏观经济调控,特别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现有的单纯研究资金流表金融交易部分的文献较少。最权威的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在其年报上的前一年度资金流量分析,该分析主要集中在当年度的数据变化情况;此外,如李宝瑜、张帅(2009)试编了我国2000年和2005年两年的“部门×部门”矩阵表,探索性地分析了部门间金融资金流量数据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部门间金融资金流量格局、部门间资金流入流出动态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林发彬(2010)通过资金流量表考察了各个部门的资金流动和整个经济的融资格局,结果发现我国金融结构不尽合理,存在一定金融抑制现象,但也指出这意味着我国金融发展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上述文献要么集中研究某个年份,要么按照表中分类逐个分析。本文则一是取2000~2009年度序列数据对比分析,二是就某些重要指标重点分析金融发展态势,以期探究中国宏观金融发展的一些
脉络。
二、金融交易项目状况变化
2005年前,资金流量表将金融交易项目分为通货、存款、贷款、证券、保险准备金、结算资金、金融机构往来、准备金、库存现金、中央银行贷款、其他(净)、直接投资、其他对外债权债务、国际储备资产、国际收支错误与遗漏,从2006年开始新增证券投资基金份额、证券客户保证金两项目,并于2008年取消结算资金项目。从金融交易项目状况变化(图1)中可以看出:金融机构的交易项目中,存款和贷款占的比重最大;逐年来直接投资、证券的比重有所提高;金融机构往来突然比重急剧增多;2001年以后国际储备资产、准备金的比重也开始逐渐增加。可见,由于社会分工及部门的细化,交易活动越来越频繁,金融交易项目越来越细致;且随着我国逐渐与世界接轨,资金在国际交易项目的核算也日趋完善。(资料:1999年,将保险公司纳入到金融部门,社会保障基金纳入政府部门,加强了资金流量核算(金融交易)与国际收支的相互协调,提高了整个统计体系的数据质量,使该体系基本符合国际标准。)
三、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变化
现采用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中资金来源中贷款和证券比例指标,从流量角度考察我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的变化,2000~2009年我国间接融资(银行贷款)比例平均为64.47%,直接融资(证券)比例仅为35.53%,表明尽管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很快,市场规模逐步扩大,但融资依然以间接融资为主,我国金融系统属于银行主导型金融模式。
从非金融企业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比例变化看(见图1),2007年直接融资比例相对较高,达到了49.03%,随后2年逐渐下降;2003~2007年直接融资比例呈上升趋势,间接融资比例呈下降趋势,2005年直接融资比例达到48.68%,这一时期也是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繁荣时期;2007~2009年股票市场处于低迷时期,直接融资比例有所下降,2009年低达21.63%。可以看出,直接融资比例的变化与股票市场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在股票市场繁荣时期,直接融资比例相对较高,在股票市场低迷时期,直接融资比例相对较低。但尽管在股票市场繁荣时,直接融资比例也不超过50%,我国融资依然以间接融资为主,以直接融资为辅。
四、居民部门资金分配比例变化
2000~2009年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流量中,银行存款比例最高,平均达到了69.71%,其次为保险准备金,比例为14.23%,证券和通货的比例分别为8.68%和7.38%。从居民部门金融资产流量分配比例变化看(见图3),2000~2005年居民部门存款比重逐年上升,2005年高达76.13%;2006~2007年居民部门存款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2007年跌至历年最低值达48.90%,之后逐渐回升;2000~2009年居民证券投资比例波动较大,2000~2005年比例逐年下降,2005年下降到0.98%,为2000年以来的最低点;2006~2009年显著上升,这应与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繁荣程度有很大关系;2000~2003年居民部门保险准备金比例平均仅为9.67%,2004~2007年这一比例呈上升趋势,2007年上升到了29.23%,这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社保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关;2000~2009年居民部门通货比例比较平稳,仅2007年高出平均比例5.50个百分点。
五、各部门净金融投资运用变化
从金融交易角度看,净金融投资是金融资产的增加额减金融负债的增加额之后的余额,反映机构部门或经济总体资金富余或短缺的状况。如果净金融投资是正值,那么该部门是资金融出部门;反之,则该部门是资金融入部门。在图4中,零轴之上的部门表示资金融出部门,零轴之下的部门表示资金融入部门。该图较为直观地显示出,国外部门在整个经济融资格局中的位置,非金融部门一直是资金需求部门,住户部门一直是资金提供部门,政府部门则扮演者资金融出和融入两种角色;2006~2008年国外部门对资金的需求超过了非金融企业,成为最大的资金需求部门。
六、结论
金融市场演化趋势取决于资金赢余部门金融资产分配的决策和金融政策的取向。如果资金赢余部门是风险厌恶型的,金融资产中银行存款占较高的比例,这将决定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从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可以看出,居民部门是资金赢余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是资金短缺部门,居民部门的赢余资金通过金融中介或金融市场,间接或直接地流向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市场的演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居民部门的资金分配取向,因此,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演化趋势估计的主要思路是,根据居民部门资金分配比例的可能变化,来推测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的变化。当然,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程度会对居民金融资产结构产生影响,但以往的经验数表明,这种影响不大,而且是缓慢的,即使在资本市场繁荣时期,居民赢余资金的流向仍以银行存款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居民的投资风险偏好。直接融资内部结构,即债券与股票融资的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政策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如果政府放松对企业债的管制,推进企业债的发展,那么企业直接融资中债券的比例将会提高。同样,一个稳定繁荣的股票市场也会为企业直接融资提供稳定的渠道,直接融资中股票比例将会提高。因此,直接融资中债券与股票融资比例的演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政府金融政策取向的判断。随着企业债管理与监督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估计未来企业债将成为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企业直接融资中债券比例将会逐步
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1)[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 吴兴旺.从资金流量表看中国金融发展趋势[J].西部金融,2012,(8).
[3] 岳国强.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变化分析[J].中国投资,2010,(3).
[4] 林发彬.从资金流量表看我国金融发展的潜力[J].综合竞争力,2010,
(6).
关键词:部门货币流通速度;非金融货币流通速度:资金流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5-0031-06
一、引言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趋势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学者关注的焦点,在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经验数据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但是还没有学者从不同经济部门的不同货币流通速度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角度研究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以来,货币流通速度分析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不同经济部门货币流通速度的差别以及各部门相对比重的变化对总体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事实上,对货币流通速度的部门差异进行分析是研究货币流通规律的一个必要阶段,对部门货币流通速度的考察能使我们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宏观分析建立在微观观测的基础上,深入揭示货币流通变化的原因过程及规律性。
二、文献回顾
部门货币流通速度分析最早体现在凯恩斯的《货币论》(1930)中。在《货币论》第24章“流通速度”一章中,凯恩斯区分了货币速度(V)和货币效能(E),前者指单位时间内交易总额对现金存款(cash-deposits,即活期存款)的比例,后者是单位时间内交易总额对银行存款总额的比例。凯恩斯将活期存款与充当价值储存手段的储蓄存款区分开来,从而用“流通速度”一词来表示活期存款的周转率。在此基础上,凯恩斯将活期存款区分为收入存款和营业存款。前者指作为收入取得者的公众所持有的存款,后者指工商企业为营业目的而储存的存款。如果用M1、M2、M3和M代表收入存款、营业存款、储蓄存款和总存款,M1、M2、M3的速度为V1、V2和零,M1和M2的平均加权速度为活期存款流通速度V,M1、M2、M3的平均加权速度(即货币效能)为E,令B为货币周转总量,则B=M1V1+M2V2=V(M1+M2)=E(M1+M2+M3)=EM。因此V和E的变化既可能来自真正速度V1和V2的改变。也可能来自M1、M2、M3对M的比例的改变。因此,“重要的问题在于辨别各种不同用途的货币的‘平均’速度和特别用途的货币的‘真正’速度,‘平均’速度的变动可能不是由于真正速度发生变动的缘故,而是由于不同类型的交易的相对重要性发生变动的缘故。”凯恩斯认为,“为某种目的而持有的银行存款的流通速度不容易有很大程度的改变。我们在通货效能(E)或整个活期存款速度(V)中所观察到的短期急剧变动,往往主要是各种不同目的的存款比例方面的变化所造成的。”基于上述分析,凯恩斯认为。用年收入总量与货币总存量的比例来界定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没有具体意义的混杂概念”。在《货币论》中凯恩斯还分析了收入存款和营业存款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认为收入存款流通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习惯和例规的函数”,如工资发放时隔(按周、按月等)、支出的规律性、收入日期之间的续储量等。收入存款的逐年流通速度相对说是稳定的,而企业保持的营业存款量是与和经济活动水平相联系的营运资本需求、投资信心、利息率、通货膨胀预期等因素相关的,因此营业存款流通速度的变动性较大。当经济活动扩张时,营业存款流通速度将会上升,从而营业存款流通速度具有顺周期的特征。凯恩斯关于货币流通速度的结构划分为我们分析部门货币流通速度提供了思路。
继凯恩斯《货币论》之后,关于部门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体现在萨登(1961)、Megouldrick(1962)、Garry(1959)等人的著作中。货币主义学者萨登在《战后货币流通速度的上升――部门分析》一文中从部门角度研究了美国战后货币流通速度上升的原因,他指出,基于一系列解释变量对整体货币流通速度建立回归方程的分析方法其可靠性正逐渐降低,而基于资金流量帐户的部门货币流通速度分析方法正是考虑到经济各部门不同的行为方式和对总体货币流通速度的不同影响。萨登基于美国资金流量帐户对经济部门的划分,测算了居民、企业、联邦政府、州及地方政府、非公司企业五个部门的货币流通速度,分析了各个部门的货币流速水平、周期波动和趋势,并详细分析了按规模、行业分组的企业部门货币流通速度及其变化原因,指出1940-1946年美国总体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幅度的1/3可归因于货币持有量从企业部门向居民和政府部门的转移。Garvy(1959)在《货币流通速度的结构分析》中提出了研究货币流通速度的两种思路:其一是研究经济总体支出流量的不同类型和持币动机的变动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其二是研究各经济部门内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及货币供给量在不同部门的分布对货币流通速度的长期及周期影响。Garvy强调经济各部门的货币流通速度在经济周期中的具有不同的波动特征,并分析了公司账户和个人账户的不同特点及其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Mcgouldrick(1962)在《流通速度的部门分析》中区分了收入流通速度(Income velocity)、存款周转率(Demand deposit turnover)、非金融流通速度(Non-financial velocity),指出由于居民非金融支出绝大部分计入GNP,而企业的非金融支出只有不到1/3计入GNP,因此收入流通速度不能反映企业和居民部门真实的货币流通速度水平和二者比例关系,非金融流通速度更适宜用作部门货币流通速度分析。Mcgouldrick测算了1952-1962年的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货币流通速度的周期变动,指出居民部门货币流通速度一般在GNP达到波谷后一年出现上升趋势。而企业部门货币流通速度则滞后GNP一个季度或同步变化。同时,Mcgouldrick还分别以不变交易额和货币持有额定基,分析了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货币流通速度的各自变化对总体非金融流通速度的影响。此外,关于部门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还体现在Marget(1938)、Hart(1953)的著作中。
在我国,有关货币流通速度研究的大量文献均从因素分析的角度阐述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规律,也有一些学者从结构分析人手探讨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问题。例如赵留彦、王一鸣(2005)考察了二元经济结构变迁对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伍超明f2004)提出了货币流通速度的“两分法”即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货币流通速度,汪军红、李治国(2006)分析了产业
结构变动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从国内文献来看。还少有学者从经济各主要部门货币流通速度的不同变化特征及对整体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角度来研究我国货币流通速度,而这正是本文的入手点。
三、我国部门货币流通速度分析
(一)部门货币流通速度释义
研究我国部门货币流通速度。首先要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内涵做出界定。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货币数量论的概念。在收入型货币数量方程式MV=PY中,PY表示名义国民收入,M表示货币存量。这里的V称为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指货币实现国民收入的流通速度,即一年内的平均货币存量媒介该年国民收入时周转的次数。目前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研究中广泛采用的狭义货币流通速度(GDP/M1)和广义货币流通速度(GDP/M2)概念正是基于收入型货币数量方程。由于狭义货币流通速度(GDP/M1)和广义货币流通速度(GDP/M2)概念较好地体现了国内生产总值与反映交易货币量M1和总货币量M2的关系,因此得到广泛运用,但是这种货币流通速度指标忽视了经济各部门货币的流通速度的结构差异和不均质性,特别是由于忽视了与最终产出交易额相联系的大量中间产品交易,在对企业部门货币流通速度的计算时必然存在扭曲,因此本文用非金融货币流通速度(Non-financial velocity)作为总体货币流通速度的代表来分析我国部门货币流通速度。非金融货币流通速度是基于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概念提出的。在费雪(1911)提出的交易方程式MV=PT中,M表示可立即付款的货币存量,即通货和活期存款,即交易货币M1,T表示交易量,P表示价格水平。PT即按现值计算的总交易额,它同时等于总付款额。这里的V被称为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在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中,T是对包括清偿货币、中间产品和劳务及最总产品和劳务、过去生产的商品及新生产商品、金融资产在内的所有交易的衡量。在费雪公式的基础上,Cramer(1986)拓展了交易方程式,交易方程式被表述为: MoVe+MdVd=CT+IT+AT+IM。其中McVc和MdVd分别代表通货和活期存款的支付额,CT表示产品和服务的交易额,IT表示收入转移,AT表示包括资本品、股票、债券、房地产在内的资本易、IM表示与定期存款等其他金融资产转换相联系的闲置货币。基于Cramer的交易方程式,我们可以把(CT+IT),(Mc+Md)称为非金融货币流通速度,把(AT+IM)/(Mc+Md)称为金融货币流通速度,因而在Cramer的表述中,货币交易流通速度体现为包括非金融支付额和金融支付额在内的总付款额与货币存量的比例。其中,非金融支付额一般与GDP保持一定比例关系,从而非金融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具有相近的变动趋势,而金融货币流通速度则往往具有相对独立的运动规律。由于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部门货币流通速度特征及其对总体流通速度的影响的考察,揭示一定时期货币供给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因此本文用非金融货币流通速度,即一年内各经济部门的非金融性支出总额对各部门交易货币持有总额的比例来表示总体货币流通速度。总体货币流通速度与部门货币流通速度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V=S/M=S1M+S2/M+…+Sn/M
=(S1/m1*m1/M)+(S2/m2*m2M)+…+(Sn/mn*mn/Mn)
其中V为非金融货币流通速度,S为各经济部门的总支出,Si为第i个部门的支出,M为总货币存量,mi为第i个部门的货币持有量,Si/mi为第i个部门的部门货币流通速度,mi/M为第i个部门的货币持有量占总货币量的比重。由此可以看出,对总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各部门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二是货币持有量在部门间的转移及各部门货币持有量占总交易货币量的比重的变化。
(二)数据和指标说明
本文依据我国资金流量表对经济部门的划分。选取了非金融企业、居民、政府三个部门作为分析对象,略去了对金融机构部门和国外部门的分析。各部门货币流通速度等于资金流量帐户下该部门非金融资金运用总额与该部门货币持有量之比,总体货币流通速度等于企业、居民、政府三部门支出额总和与三部门货币持有额总和之比。由于我国的资金流量核算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核算的初始流量,因此企业部门支出额的计算还应包括中间产品交易所形成的支付额。按照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中对国内生产总值的产业划分,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择了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代表性行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作为企业部门中间交易支出额的近似指标。加上资金流量表账户下企业部门生产税净额、财产收入、经常转移、资本形成总额四部分资金运用之和,构成企业部门支出总额。由于我国目前居民的交易货币以现金为主,而企业交易主要采用银行转账方式,因此本文用居民持有现金量和企业活期存款作为两个部门交易货币持有量的近似指标。此外,我国现行的政府统计在资金流量表账户中只有一个总的政府部门,没有进一步细分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政府部门存款按银行统计科目主要包括两项,一项是财政存款,另一项是机关团体存款,由于计入我国M1统计口径的政府部门存款仅包括机关团体存款,因此我们用资金流量账户下政府部门非金融资金运用总额与机关团体存款之比计算政府部门的货币流通速度。各部门货币持有额均使用年均余额。由此得到各部门流通速度计算公式:
企业部门货币流通速度(CorpV)=企业部门支出总额,企业活期存款年均余额:
居民部门货币流通速度(ConV)=居民部门支出总额,居民现金持有额:
政府部门货币流通速度(CovV)=政府部门支出总额/机关团体存款年均余额
由于我国资金流量表的编制开始于1992年。我们计算得到1992-2007年我国部门货币流通速度,见表1:
(三)我国部门货币流通速度分析
由表1可以绘制出我国部门货币流通速度趋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三部门货币流通速度的不同时序特征(图1),三部门货币流通速度的差异体现了各部门交易性货币需求水平的差异。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企业部门货币流通速度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企业部门货币流通速度水平的因素包括企业规模结构、行业分布结构、企业金融资产结构等。从企业规模角度说,由于资金成本等差别,大公司的货币流通速度明显低于小公司,公司规模结构是影响企业部门货币流通速度的重要变量(Selden,1961)。从行业分布结构上看,不同的产业及不
同行业部门企业具有不同的货币周转速度,在各产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情况下,产业结构的变动会对整个企业部门的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汪军红、李治国,2006)。同时,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滞后,企业金融资产结构单一,企业对银行信贷资金过度依赖,导致了企业货币流通速度的降低(易纲,1996)。从图l还可以看出,企业部门货币流通速度周期波动较居民部门更为明显。由于企业部门交易性货币需求的波动小于交易额的波动(Baumol,1952),因而经济扩张时期企业收入额的增长幅度大于企业货币余额的增幅,表现为企业货币流通速度的上升,反之,经济衰退期则表现为企业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从而企业部门货币流通速度具有顺周期变化的特征,企业部门货币流通速度可以看作是GDP波动的同步指标(见图2,图3)。
影响居民部门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包括:月工资制度、消费信用的发展、准货币流动性、通货膨胀预期等。在影响我国居民部门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中。收入分配差异是一个重要因素。王宇伟,范从来(2007)证明了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对交易性货币需求的负向影响。此外,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手持现金量占我国居民资产持有比重波动较大,这也对我国居民部门货币流通速度的波动产生一定影响。从图1可以看到,1992年到1998年间我国居民部门货币流通速度波动较大,其中1992年到1994年居民部门货币流通速度持续下降与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及现金过量投放有关,1999年后居民部门货币流通速度则较为平稳。从总体上看,居民部门货币流通速度呈下降趋势,2003年后则略有上升。
从水平值上看。我国政府部门货币流通速度高于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且具有逆经济周期变化的特征。1992年以来我国政府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之和占GDP的比重一直在19%左右,考虑到政府资本转移净支出,政府部门支出活动对我国经济运行具有重要影响。由于政府部门在我国特定的经济体制下发挥着重要的经济建设职能,我国货币供给可以看作是政府财政和银行信贷双重作用的结果,因此考察政府部门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对于分析我国货币流通速度整体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从图1可以看出,1997年以后,我国政府部门货币流通速度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这主要来自于政府存款的快速增长。2007年我国政府部门存款年末余额达到19032,6亿元。财政收入和债务发行是我国政府存款的主要来源。1994年,我国国债发行量突破1000亿元,1995年以后,每年发行量增速均远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和GDP的年均增长速度。1998年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国债发行量进一步上升,2007年末中央财政国债余额达到52074.65亿元。政府部门货币流通速度的快速下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财政资金的沉淀效应和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的逐步弱化。
(四)我国部门货币流通速度对总体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到,从总体上看,企业和居民部门是影响我国总体货币流通速度的主要部门。1992年到2003年我国总体货币流通速度呈现下降趋势,这可以从同期企业和居民部门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得到解释,2003年后总体货币流通速度的上升则来自企业和居民部门货币流通速度的上升,其中企业部门货币流通速度的显著上升是导致总体货币流通速度上升的主要因素。同时,由于政府部门货币流通速度的显著下降以及政府部门货币持有量比重的上升,总体货币流通速度的上升幅度低于企业和居民部门。从图4和图5可以看出,除少部分年份外,我国狭义货币流通速度(GDP/M1)与总体货币流通速度具有相同的变动趋势,二者体现出变化的同步性。
四、部门货币持有量比重变化对总体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一、集团财务管理系统
财务管理系统主要完成企业法定会计核算、法定会计报表,以及强化内部管理功能,适用于集团企业及其下属机构。主要模块包括:
会计核算模块:按照国家颁布的会计准则、行业会计制度、证监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准则、人民银行外汇管理规定统一设置的会计科目,提供会计凭证制作、分权限审核、查询及打印等功能。利用系统分级设置的机构、业务类型、管理会计、预算项目等编码,在会计凭证编制的同时,提供自动集成或更新有关内部管理与控制所需要的会计数据信息功能,以构成分级核算、统计和财务管理的基础。
法定报表及法定财务信息披露模块:该模块包含个别会计报表和汇总/合并报表两部分。提供一定的手段来定义不同版本会计制度所对应的会计报表;提供各基层单位编制法定会计报表功能;与法定会计核算模块连接,并利用系统先进的财务智能化优势自动处理业务整合活动,自动使数据从各个单独的报表直接传送至合并报表;利用灵活完善的报表生成工具,充分挖掘会计信息,提供多层次和多角度的财务分析功能,能够按照相关会计准则的要求,向公司利益关联方提供能体现公司获利能力的各项财务信息,以实现公司报告的透明度。提供不同版本会计制度所对应的会计报表及企业内部自定义各类报表的定制、生成和输出;提供各基层单位编制法定会计报表功能,将基层单位财务报表与法定会计核算模块连接,自动核对更新报表信息,并自动使数据从各个单独的报表直接传送至合并报表。
应收账款管理模块:从分经营单位、分责任人、分欠费对象等多维角度,提供应收款项状况查询、供应商信用管理和账龄分析功能;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台账,提供基层专业人员编制催收计划、登记催收记录,以强化对应收账款债权的管理和控制,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根据应收账款账龄分析统计和具体业务核算规则,提供计提坏账准备功能;提供单据审批流设置功能,支持应收账款核销审批工作流程。
其他应收款管理模块:可处理职工差旅借款及其他应收款项。提供对其他应收的挂账审批、账龄控制、清理催收、坏账核销等会计核算、查询、统计及财务管理功能。
应付账款管理模块:提供对应付款的挂账审批、账龄控制、清理催收、坏账核销等会计核算、查询、统计及财务管理功能。
资产管理模块:提供对固定资产的分类及账实统一管理,提供有关资产的折旧与摊销、修理、更新、报废、盘点等的日常管理和固定资产内部调拨等功能;提供资产减值准备计算功能;通过本模块折旧率参数的不同设置,支持折旧政策的变更和折旧方法改变的功能;支持固定资产集中核算和管理的需求,满足商业集团的操作流程;在资产集中管理的基础上,依据公司制定的资产管理政策,提供对资产使用机构资产数量、结构、分布及变动的管理功能。财务分析模块:财务分析模块是管理会计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下属企业的决策层和管理层提供服务,面向集团的财务分析决策在决策支持系统中实现。财务分析模块主要通过系统间的数据集成和数据仓库技术的应用,实现法定会计和管理会计信息可以随着业务的执行同时生成,互相参照,及时、准确地向各单位决策层与管理层提供有关与资产负债管理、盈利能力、偿付能力、业务经营结果、风险防范与控制等管理会计主题有关的决策辅助数据。
预算管理及控制模块:该模块由下属企业使用,集团层使用全面预算管理模块。业务系统中的业务预算数据的数据传递接口,根据业务预算数据提供编制基于业务活动的管理费用预算的功能。根据对费用科目的可控性分析,寻找可控科目。能够辅助识别可控业务费用项目与销售收入之间的计算关系。能够辅助识别可控管理费用项目的成本动因以及它们之间的计算关系。预算编制提供灵活的模型维护功能,用于维护各类模型,例如计算、模拟分析公司战略计划确定的各项分类别、有层次的经营指标以及根据利润费用率来确定的费用指标。提供预算调整功能。提供预算控制功能,通过与其他子系统的互连以及与其它系统的接口,实现实时预算控制以及事后监督预警。能够管理与控制预算控制的例外情况。预算分析模系统提供以实际的各项考核指标的基本数据为基础,编制各层次和部门年度财务及业务数据清单;根据财务管理系统中的各项基本数据和各部门的业务数据提交相关数据及公司总体财务数据(含报表),对各层次、部门、各项业绩考核指标的基本数据及年度报表进行汇总、录入处理。计算总体业绩考核指标,编制主要业绩考核指标汇总表,同预算指标和年度工作计划进行比较,计算差异及差异比率,并将之细分至各层次、部门;对年度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差异分析,编写年度差异分析报告;对各层次、部门和相关负责人全年的业绩进行考核评估。
二、集团资金管理系统
集团企业可以通过资金管理系统,规范资金业务的流程和标准,加大资金监控的力度,加强资金的统一调度、统一结算和统一借贷,在整个集团内部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与控制,实现集团利益的最大化。主要模块包括:
资金预算模块:资金预算管理包括资金预算编制审批、预算执行、预算调整、预算控制、预算执行情况查询和分析等内容。通过资金预算可以预测各期间现金流量情况及资金需要,有效控制整个公司的经营费用支出及资金运用,做到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资金预算内容包括资金来源(如经营收入、往来占用、融入资金、投资收入等)和资金流向(如经营成本费用、往来占用、融资偿还、证券/实业投资、购置资产等)。按预算期间分为月度、季度和年度预算。
资金账户监控模块:集团公司下属企业在工行、建行、财务公司等多个金融机构开有资金账户,有的企业在一个银行开有多个账户。目前银行提供了网上银行系统的客户端,可以实现网上划款、按单个账户的查询(余额、明细)、数据下载,但无法直接看到股份公司所有下属单位在所有银行的存贷款余额等总体情况,不利于公司总部对资金的及时掌握和调度。为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和在公司范围内资金的统一调度、有效利用,必须集中对下属企业在银行的开户情况、账户种类、账户头寸和业务流水进行全面监控,为及时掌握所有分子公司在银行、财务公司存贷款业务的全貌,需要一个能将银行、财务公司业务数据集成在一起的资金监控系统。
筹资管理模块:根据不同的资金来源、不同的管理方式,可以涉及以下方式:授信管理、信贷管理、票据管理、筹融资管理。该系统主要通过对集团所属分子公司资金授信协议的管理,及时掌握各公司授信额度及使用情况,为管理者提供快捷方便的数据查询功能,为公司提供一种有效的决策辅助手段。信贷管理系统是针对信贷管理部门(财务公司)而设计的。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存贷款合同管理、客户管理、业务处理、计息、合同跟踪与监控、存贷款业务统计分析等。本系统可作为业务系统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系统集成使用。
资金结算模块:资金结算系统是针对财务公司前台业务需求而设计的。是财务公司业务管理的核心,同时也是支持财务公司信息化的基础平台,所以设计规划必须应从系统的实际应用性入手,把系统功能和稳定性作为系统的重点。其主要目的是实现:结算账户管理、结算业务处理、计息、账表生成等。本系统可作为业务系统单独使用,也可以与账务和信贷管理系统集成使用。
内容摘要:资金流量分析是金融研究中的一种分析方法,在进行宏观金融分析时,应通过资金流量分析了解经济中各子部门的资金来源与运用,以掌握社会资金流动的演变趋势。本文通过对资金供求关系的分析,指出我国资金过剩主要由资金配置不合理造成,并非真正过剩。贡献率分析阐明了金融机构部门和非金融企业部门通过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对社会的贡献。
关键词:准公共产品定价原则定价方法
资金供求现状分析
在核算国民经济的储蓄和投资时,一般将国民经济分为五个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家庭部门和国外部门。根据1992—2000年统计数据,我国国民储蓄主要来源于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1992年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增长,总储蓄和总投资也在增长,2000年总储蓄规模达到32555亿元,总投资规模达到32500亿元。企业部门一直是投资的主力,但近几年来政府投资份额有所增加,由1992年的6%上升到2000年的10%,企业部门的投资比例由78%下降到75%。考虑到企业是最大投资者,而家庭部门储蓄远大于投资,总体来说,向社会提供资金的主要是家庭部门。国民储蓄来源主要是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自1998年之后,家庭部门所占比例不断下降,可能与近年来住房商品化、个人住房贷款不断增加有关,一部分储蓄在家庭部门内部转化为投资,导致家庭部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上升。同时,金融资产和负债上升,说明家庭内部的储蓄投资转换加快。从家庭部门金融资产构成来看,由于证券、保险和抵押贷款的兴起,1998年后家庭部门金融资产日渐丰富,但总体来看,金融市场欠发达,金融产品欠丰富,资金配置缺乏效率。
1992年以来,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持续增长,银行吸收存款总量一直大于发放贷款总量,出现巨额存贷差。经济迅速增长,国内投资需求加大,但居民储蓄并未全部转化为投资。相反,相当一部分储蓄被国外部门吸收,金融体制并不完善。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相比,我国金融工具缺乏。如国外用的很多的市政债券,在国内就没有。而国内面临的城市化战略,实施中就存在缺少资金和资金未来偿还的问题,而市政债券正是用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并以地方税收为保障的一种债券。资产证券化亦有类似情形。金融产品不足造成资金流向障碍。前些年民间投资积极性不高,需要政府投资带动经济。实际上,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可以促进民间投资的扩大,解决此类问题,发达国家都有比较好的金融工具。所以,需要讨论的是我国如何利用合适的金融工具进行投资。我国资金过剩更多由资金配置不合理造成,而不是真正过剩。
我国机构部门贡献率分析
(一)企业部门贡献率下降,住户部门贡献率上升
企业部门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但贡献率趋于下降;住户部门贡献率上升。我国企业部门贡献率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较高,但自1995年起直线下降。住户部门则相反,从1993年的26.32%上升到2000年的31.38%。国民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住户部门生产的增加。住户部门生产无论从经营规模还是管理层次上都与企业性质的生产单位不同,无法与现代化大生产相提并论。企业部门贡献率的下降和住户部门贡献率的上升说明生产社会化、现代化和市场化程度下降。为找出构成与社会发展程度之间的关系,笔者选择英国与美国为参照系进行对比分析。美国自1929年以来,企业部门贡献率均在82%以上(除1944年和1945年),企业部门贡献占绝对优势。英国虽低于美国,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上升,我国企业部门贡献率不仅远低于美英,且呈下降趋势。
(二)社会贡献分析:以非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部门的社会贡献为例
1.非金融企业部门与金融机构部门的相对贡献率。生产活动的增加值首先要经过分配环节进行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形成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才是各部门可用于投资和储蓄的资金总量。经过分配环节,每个部门剩余的可支配收入不仅不再等于该部门创造的增加值,而且各部门从增加值到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比例也并不相同。有的部门剩余的可支配收入多些,有的部门则相对少些。如果可支配收入占增加值的比例较小,说明该部门通过分配环节流出了较多资金,反之亦然。所以可通过可支配收入比例分析非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我们将企业部门可支配收入占该部门增加值的比重界定为相对贡献率。1992—1996年,非金融企业对社会的贡献率相对较高,1997—1999年,非金融企业部门与金融机构部门对社会的贡献率基本持平。
(二)非金融企业部门与金融机构部门通过初次分配对社会的贡献比较
初次分配是生产活动形成的增加值在参与生产活动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及政府之间的分配。其中,劳动力所有者通过提供劳动获得劳动报酬,政府因直接或间接介入生产过程获得生产税或支付补贴。从劳动者和政府的角度看,其所得是对参与生产活动的补偿,从企业角度看,企业对劳动者和政府的支付是通过初次分配对社会的贡献的体现,可以通过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及生产税净额所占比重反映。
1.从图1可以看出,1992—1996年,金融机构支付的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远远低于非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虽然劳动生产率低于金融机构,但吸纳大量劳动力,支付的劳动力成本高,挤占了非金融企业可支配收入份额。但总的说来,这一阶段非金融企业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降低,金融机构部门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升高。1997—2000年,非金融企业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继续降低,金融机构部门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不稳定,但总体上是上升的。因此,在非金融企业劳动力成本不断降低和金融机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双重作用下,金融机构支付的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在1997年超过了非金融企业。
2.平均来看,金融机构通过生产税支付对社会的贡献大于非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生产税净额占增加值的比重虽呈上升趋势,但变化不明显,金融机构在1992—1996年上缴的生产税净额平均略低于非金融企业,1996年以后,金融机构生产税净额占增加值的比重提高了近20%,远远高于非金融企业生产税净额比重。
(三)非金融企业部门与金融机构部门通过再分配对社会的贡献
再分配是通过对初次分配总收入进行转移支付,从而形成各个机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转移支付的形式有收入税、社会保险付款、社会补助和其他经常转移。对于一个具体的企业来说,有可能获得经常转移收入,也有可能支付经常转移费用。经常转移支付与经常转移收入相抵后的净支付所占比例高,说明对社会贡献大。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