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4 16:58:5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区别,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认识不到位,作用不明显。
一些民营企业老板过分看重利润,把精力都放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上,忽视了企业文化的作用。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从长远来看,势必造成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淡漠,企业的人文环境日渐恶化,员工的积极性难以充分发挥,最终将阻碍企业的发展。由于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大多处在创业和发展阶段,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尚有一定距离,因此,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对企业的兴衰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内容单一,流于形式。
从客观来看,大多数私营企业文化建设只能说是初见端倪,并未得到企业文化之精髓。如有的企业以为,把企业精神写成条文挂在墙上就是在建设企业文化,有的以为企业文化的根本就是搞好企业的文体活动,等等。这对企业文化建设来说只能算是一种肤浅的理解,而且极容易演变成一种形式化的东西。
(三)自发形成,缺乏引导。
由于党和政府对如何在私营企业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对私营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明确具体的指导,以至于私营企业文化建设基本上处于自发形成、自我发展的状态中。这对引导私营企业坚持先进的文化方向显然是不利的。
(四)员工参与不够,认同感不强。
从目前企业文化建设人员参与情况看,大多是部门行为。一般而言是由办公室或行政部门负责策划、制定、组织和实施,一般员工只是被动接受和遵循,因而很难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和广泛的认同感。
二、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推动企业文化的个性化发展。
企业从上到下都要达成共识,认清文化建设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所起的重要性,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进行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特别是企业领导者必须认识到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不只是在产品上和外在形象上,而更多是在企业的文化特色上,深层次文化能够反映一个企业本质特点,所以民营企业在建设自己企业文化时,结合企业的生产特点、技术水平、管理状况和职工素质特点,创造出具有一定特色、富有个性的企业文化。
(二)改进家族式的制度文化,进行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部分,首先打破传统的封闭产权制度,建立员工持股制度,形成利益机制,让员工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与企业共进退;其次是改变传统的过度集中的决策制度,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降低决策风险;再次是打破传统的家族人治制度,实行人事聘任制度和专业化制度,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崭新企业文化。
(三)创建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培育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照搬套用其他企业文化,要考虑自身经济社会环境、经营目标、企业组织模式等基础上借鉴国内或国外的成功经验,创立出具有特色的民营企业文化,指导企业健康发展。民营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员工精诚团结、协调一致的团队精神,使企业成为一个协调、融洽、和谐的群体。同时,要给个人以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条件机会。这样,个体意识就能融汇成群体意识,从而形成团队精神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使各项管理得以顺利实施。
(四)企业文化建设注重培育创新精神。
企业在发展、壮大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相应地企业文化也应进行变革,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否则就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阻力。知识经济时代就是创新经济的时代,文化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参与市场角逐就必须不断地实现创新工程,建设企业创新文化。具体而言,培育民营企业的创新文化,应从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四个方面进行。
(五)提升民营企业家的综合素质。
一、做好宣传争取支持
近年来,随着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妇女工作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有的企业无暇顾及妇女工作,有些单位由于女性较少,没有成立妇女组织,加上企业负责人忽视对妇女工作的领导,使妇女工作出现“盲区”。为加强民营企业妇女工作,使妇联在党与妇女群众之间的“桥梁”更畅通,“纽带”更牢固,庆云县妇联召开专题会议,统一思想,决定把创建新型民营企妇女组织当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民营企业妇女群众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来抓,切实深入企业,加强专题调研。通过深入企业了解情况,倾听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在一些重点企业召开座谈会、协调会,以及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发动妇女群众建言献策,经过两周的调查摸底,先后走访了10多个企业百名干部和女职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经认真研究后,提出“凡是女职工30名以上的骨干企业建立妇委会;女职工人数不足30名的,暂时成立妇女小组”,同时提出把企业妇委会主任的选拔同企业培养使用干部结合起来进行。
建立民营企业妇委会,涉及到众多企业。只有取得企业主和全体女职工的重视和支持,这项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一方面庆云县妇联注重抓好舆论宣传,在县广播电视台设立妇女话题栏目,专门报道各级妇女组织开展活动的事迹和建立妇女组织机构的意义等,努力形成强有力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积极同各企业主沟通,争取重视和支持。针对个别企业法人在思想认识上存在某些误区,县妇联主动找上门宣传建立健全企业妇女组织的重要性,并以某企业妇女组织做出突出贡献的事实,劝说企业主正确认识妇女组织的作用,加强对妇女工作的支持和领导。经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和沟通,广大企业干部群众加深了对建立民营企业妇女组织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转变了观念,自觉配合我们做好筹备,主动推荐合适人选,目前,全县女职工30人以上的大型民营骨干企业全部建立了妇委会。
二、搞好服务推动组建
为广大妇女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妇联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在民营企业创建妇女组织的前提和保障,庆云县妇联积极创新,大胆实践,为民营企业妇女组织建立和发展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逐渐形成适应企业发展,有利于妇女作用发挥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和运行机制。
庆云县妇联针对全县非公有制企业分布较广,人员复杂的实际情况,与个体私营企业妇委会一起积极探索创新,促进了全县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妇女组织工作的健康开展。首先,对全区个体私营企业的女工人数、经营项目、管理状况等进行详细调查摸底,登记造册,为个体私营企业的妇女组织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其次,按照“先建立、后完善、再提高”的工作思路,采取“建、联、挂、靠”等管理模式,增强组织设置的灵活性。依据妇联章程和妇女工作条例有关规定,区别企业规模大小,区别女职工数量和构成差别等情况,划分不同类别,确定组建重点,努力做到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健全一个,巩固一个。对暂时没有成立条件的企业,挂靠到其他企业,妇联组织选派联络员及时做好沟通联系工作。如:中澳集团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企业拥用员工5000多人,女职工就有3000多人,过去,由于没有一个健全的妇女组织,致使许多妇女工作无法开展,甚至一些女职工正当的权益也得不到保障。*年3月份,县妇联负责人专门与企业董事长进行了接洽,提出了健全妇委会组织的建议,企业老总非常支持,专门成立了由1名主任、1名副主任、6名委员、200多名成员组成的妇委会组织。妇委会组建以来,组织女职工开展培训,提高她们的素质,开展扶贫帮困活动,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组织各类活动,丰富她们的业余生活。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不仅提升了女工们的整体素质,也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开展活动巩固发展
庆云县妇联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和企业妇女组织的积极参与,使妇女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真正形成妇女组织思想上有感召力,组织上有凝聚力,活动上有影响力,服务上有渗透力。
【关键词】民营经济 现状 制度 对策
一、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由于中国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企业成功的原因也有很大区别。
1、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初期
这个时期一般被称为“寻租”阶段。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10年,短缺经济使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了卖方市场的状态。
2、20世纪90年代初期
这个时期称为“一招鲜”阶段,中国从短缺经济走向了过剩经济。在一些最先开放的行业,例如家电行业,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过渡。消费者开始享有选择权,也就是对产品有了差异化的要求。
3、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
这个时期企业进入“全面竞争”阶段,市场真正从“过剩经济”快速走向“饱和经济”。“饱和经济”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产能过剩。中国绝大部分的行业都有产能过剩的问题,产能严重过剩的结果就是价格战。在这个阶段,企业想保持领先地位,需要高层次的创新能力、系统的管理能力和组织架构的搭建能力。只有在这个阶段,企业家才会真正关心如何建立“基业长青”的企业,也只有在这个阶段之后,才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好企业”。
从我国企业发展的总趋势来说,系统的管理能力对企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会越来越大,这与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这要求我国民营企业在新的环境下必须做好相应的转变。
二、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1、向自然垄断行业拓展,涌现出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企业
过去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在行业分布上主要以轻工纺织、普通机械、建筑运输、商贸服务等领域为主,而现在已经开始向重化工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拓展。在冶金、汽车、电力等行业,已经出现投资规模为几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的私营企业。在道路桥梁建设、城市环保、公共交通等领域,不少私营企业成为了大型项目的中标者。
据全国工商联2002年对会员民营企业统计,我国前500家大企业大集团的平均资产规模为12.9亿元,销售收入14.1亿元。《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第三卷(2005-2006)》预测,未来五年,民营企业的规模将继续明显扩大,私营企业平均注册资金规模可能增长50%以上,户均资金规模可达250万元左右;规模私营企业的户均资产和销售收入规模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
从行业分布看,2006年度“民营企业500家”主要集中在市场竞争比较充分、具有比较优势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中,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63家企业入围,占12.6%,数量位居第一;其次是建筑业有58家。而在2004、2005年度曾连续两年位居行业第一的纺织化学纤维制造业则只有50家,位居第三;其后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45家;另外批发零售业42家、综合36家。
2、向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发展
在组织形式上,非公有制经济从以个人、家族企业为主,逐渐向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发展。过去非公有制企业大都是个人、家族制企业,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是个人独资。近年来,股份多元化的私营公司发展迅速,民营企业已开始自觉实现股权结构和管理模式的改变,向现代企业制度靠拢,治理水平逐渐提高,并积极利用资本运作实现跳跃式发展。2002年,在全国私营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已达到174万家,企业数量、从业人员、实收资本、营业收入已分别占到私营企业总数的46%、50%、68%和64%。2005年全国已有200多家私人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的20%左右。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变,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全国工商联调查表明,超过1/3的民营企业设立了股东大会,超过1/2的民营企业设立了董事会,超过1/4的民营企业设立了监事会。
3、整体发展较快,但地区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沿海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直比较快,现在仍保持着良好势头。2003-2005年,上规模的民营企业的地区分布集中度较高,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比重较低。3年来东部地区上规模民营企业的数量分别是1770家、1674家和2172家;中部地区则分别为337家、302家和358家;西部地区分别为161家、143家和158家。
4、逐步向国际市场进军
过去,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基本以国内市场为主。随着国家近年来逐渐放开私营企业进出口经营权,一大批私营企业的业务纷纷转向国际贸易。私营经济进出口业务发展非常迅猛,速度不仅高于全国,还高于外商投资企业。2003年,私营企业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152%和157%;2004年1月-10月,分别增长101.8%和76.6%。浙江民营经济出口已占全省出口的约40%,超过国有及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浙江省出口第一军团。
5、民营科技企业引领民营经济新方向
目前国内已有500多家民营科技企业与50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民营经济大省浙江,区域龙头企业大都是民营科技企业,在全省850多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了95%以上。在广东省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民营科技企业占总企业数的80%以上,全省民营科技企业数量从去年底的4740家增加到目前的5015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从190家增至262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的一半以上。
三、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制度问题及对策
1、转换政府职能
在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在执行政府职能时经常会出现“越位”、“缺位”或“错位”现象。新形势下,要避免出现这种混乱现象,实现政企关系合理化,政府职能必须实现两个转变:即政府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由“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进而逐步改变政府对资源的配置权力过大和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的局面。政府应该坚持依法行政原则,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完善相应的法规和制度,做好执法和监督,维护正常的经济环境,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构建完善高效的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创业、经营和发展提供全程的优质服务,充分发挥政府在开拓市场中的组织和推动作用,提升服务水平。同时,按照“精简高效、行为规范”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手续、审批环节和规范审批程序,为民营企业提供方便、优质、低成本的服务。
2、打破行业垄断、地方保护,保证公平竞争
市场竞争规则是保证市场主体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充分竞争的行为准则。就民营经济发展而言,改善竞争的体制环境首先必须清除市场准入方面的障碍。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医疗、民航、通信、住房、水电、煤气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产品或服务质低价高的问题相当突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供给的相对不足(不排除垄断提价因素)。而这些恰恰都是行政性垄断极强的部门,整个社会都在为行政性垄断无奈地支付过高的“成本”。内需不足、过度竞争、供给短缺、结构升级等一系列经济问题都与此有关。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技术进步、社会筹融资体系发达以及成本收益的变化,许多传统上只有政府才介入的领域都在转由民间资本介入。而且,引入民营经济对于提高经营效率、缓解财政压力具有积极作用。2005年2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以下简称《意见》),为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扫除了制度障碍。但是,我国大部分传统基础领域依然维持着较强的行政性垄断,对民营企业的进入障碍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发展民营经济,重在给予民营企业同等的国民待遇,放宽市场准入的限制,按照市场原则向民间资本开放包括现代服务业在内的所有可能领域,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序竞争,促进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充分调动民营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要致力于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强化市场监管和行业自律,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要维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坚决取缔无照经营,打击走私贩私、假冒伪劣、偷税漏税和欺行霸市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引导民营企业规范经营和守法经营,逐步规范市场运行以及各项经济活动,维护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秩序。要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的精神,继续推动在基础领域引入民营经济的实践,并逐步扩大到金融、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垄断行业和领域。
3、完善民营经济产权保护制度体系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组织形式一直以个人、家族企业为主,而这种家族式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民营企业的成长。近年来,股份多元化的私营公司开始迅速发展。在我国民营企业开始向现代企业制度靠拢的时候,产权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
完备而规范的产权保护制度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成功的精髓。(1)政府在贯彻执行宪法有关规定的基础上,要突出强调对公民财产权利的保护,维护各市场主体的平等、合法权利。在立法原则上应由过于偏重管制转向注重权利与责任、义务对称、重视权利的授予和保护,重视产权保护对于构造现代市场经济信用关系的基础作用。只有保证各类性质的不同产权在市场交易中的平等权利,良好的信用关系才能得以确立,公平竞争和市场秩序才能真正形成。(2)细化有关产权保护的法律。有效的产权保护,必须有一系列相关法律对财产权利、责任以及遭受侵害后的诉讼、法律适用等内容进行明确、具体的规定。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或者虽有规定但过于简单,很难实现对产权的有效保护。因此,政府应针对现实经济关系变化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有重点、有步骤地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使产权保护切实得到贯彻和实施。
4、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
资金匮乏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从外部环境看,虽然中央已经出台相关政策,同意银行向民营企业增加贷款,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银行还是更多地向大企业投放贷款,而没有向规模不大的民营企业放开代款业务。从内部情况来看,民营企业一般都是从自身的积累起步发展的,资本的原始积累往往靠自身积累或者是从亲朋中借款,所以民营企业普遍存在本钱小、底子薄的问题,缺少银行贷款所必需的担保品,导致从银行渠道贷款融资的空间就非常小。
在直接融资方面,企业内部职工集资和社会集资曾是民营企业筹资的一条重要渠道。经过近年来的金融整顿,民营企业原有的融资渠道关闭了,与中小企业发展相配套的融资体系又没有相应地建立起来。在资本市场上融资也很困难,尽管目前股票发行实行核准制,企业上市不再由政府推荐,预示着将有更多的民营背景的公司能够上市融资,但对于大多数规模很小的企业来说,其企业现状根本不具备上主板的条件,而创业板的退出还在讨论中。因此民营企业从股市直接融资仍然很困难,债券市场的情况则更明显。
由此可见,政府应进一步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融资便利,大力推进民间融资。除了在政策上对民营企业的融资采取更为灵活的措施之外,最根本的还是发展民间融资,本着“民资民用,民用民资”的原则,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向非公有经济投资。同时,国有银行应改变对民营企业的“惜贷”心理。
要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应加快民营企业信用制度建设,逐步建立民营企业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实现民营企业信用查询、交流和共享的社会化。以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依法纳税为重点,推进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合理的企业信用评估和管理体系以及企业信用信息依法披露制度。(2)应进一步推进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分散和化解担保风险创造条件,积极推动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互助担保机构的建立,也可以由政府成立第三方的担保公司或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担保服务。(3)允许私人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加快发展与民营企业相适应的各类非国有商业银行和非银行商业机构。
(基金项目:北京市属市管高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51070038。)
【参考文献】
[1]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第三卷(2005-2006)。
[2] 2006年度中国民营企业调研报告。
[3] 陈永杰:非公经济面临十大突出问题.北京中心企业网。
[4] 2005年度全国工商联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报告。
[5] 民营经济高歌猛进民营企业出口促进网[DB/OL],2004。
[6] 吴晓磊: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11)。
进入壁垒的概念首先是由贝恩所提出,其义为“一个产业中原有企业相对于潜在进入企业的优势。这些优势体现在现在原有企业可以持续地使价格高于竞争水平之上而又不会吸引新的企业加入该产业”。这一概念的提出从理论上是基于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的不完全竞争理论对现实市场垄断竞争程度的划分。在一个具有垄断因素的市场定价模型中,存在着企业的市场力量,这种市场力量存在而又不会诱发进入的程度就表明了一个市场进入壁垒的高低,并将其表示为引发进入的价格与竞争价格之间的差额,这种差额是由进入者而不是由在位者承担的单位成本。这一概念成为贝恩以来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的核心。
后来,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斯蒂格勒从成本的角度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进入壁垒可定义为必须由一个寻求进入某产业的企业而不是由已经在该产业内的企业承担的(在一些或每个产量水平上的)生产成本”。这就将进入壁垒限定在影响潜在进入企业的需求和供给条件上,从而对企业规模产生影响。
冯·威泽克从社会福利的角度,将进入壁垒与社会福利效应相联系,在进一步扩展了斯蒂格勒的定义后认为,只有当进入壁垒导致了一个次优的资源再分配时,它才会引起政策的关注。进入壁垒是必须由一个寻求进入某产业的企业而不是由已经在产业内的企业承担的生产成本。从社会的观点看,这种生产成本意味着资源配置的扭曲。这一概念说明需要对进入壁垒的正负外部效应做进一步的衡量。
二、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及现状
民营经济概念从什么时候正式开始使用也许很难确定,但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种补充,极大地推动了个体经济的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突出现象。1988年,修改宪法时又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的内容,充分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地位,同年国务院还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此后,我国的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于是,民营经济作为一种涵盖面更宽的概念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党的十五大以后,国家也相继出台了规范个体和私营经济主体的有关法律,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民营经济概念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就认识到,必须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以缓解当时已相当突出的劳动者就业的压力。并认识到个体经济能活跃市场,方便群众生活,发挥“拾遗补缺”、“有益补充”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个体经济也从配角升格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民营企业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以后,现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大概全国有300多万户个体和私营企业,在他们中从业的员工大概有1.5亿人,新增就业的70%是在个体和私营部门,而个体私营部门也积极参与到国有企业的改制和重组中,其中有一部分已经成为了上市的公司。中国的个体私营企业所占中国GDP大概50%左右,并且每年都以30%的速度在成长。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显露出它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以及维护供需平衡、扩大就业、稳定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但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我国目前的许多民营企业都选择了家长式管理模式,当企业具备一定规模的时候,他们的局限性、随意性往往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许多民营企业的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的相对滞后,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由于其先天的原因,较低的员工素质也制约了企业技术更新的速度。
三、我国民营企业的进入壁垒
(一)政府管制
1.市场准人方面存在着较多的限制
我国民营企业受政策的制约,目前进入的产业范围较狭窄主要局限在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如纺织服装、制造加工、餐饮等行业,而在电信、铁路、金融石油、天然气、矿产开采等许多产业禁止民营企业进入。
2.民营企业合理的税费负担仍然过重
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税费负担较重,如对所得税的重复征收,民营企业除与国有企业一样缴纳25%的企业所得税外,税后利润还须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国家对外资企业实行免三减二的优惠政策(创立头三年免税,之后两年减税。在“两税合一”之前,外资企业的所得税是15%),对民营企业则从开办期起就征收企业所得税。这种税收政策不利于激发民营企业投资扩张的积极性。
3.在政府管理方面的低效率提高了民营企业的经营成本个别政府职能部门办事的作风和效率以及办事的制度化、透明度等方面存在问题,提高了民营企业经营成本。一些政府部门在行政过程中歧视刁难民营企业的现象仍然存在而无法制止。有些政府部门的办事程序,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大企业和小企业有不同的区别对待,如在民营企业的劳动用工、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出入境政策方面,与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都还存在一定的待遇差别。
(二)融资困难
1.民营企业自身缺陷的制约
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从集体企业发展而来,处于初创时期,在经营理念、管理手段、治理结构方面相对落后,不能满足金融机构贷款的“准入条件”。如财务信息不透明,资信程度差。民营企业由于没有健全的财务管理体制,缺乏高素质的财务人员,造成财务信息披露不规范,导致民营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我国民营企业通常采用的家族式的公司经营模式,无疑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制约了金融机构向其贷款的积极陛。
2.资本市场不健全,融资渠道不畅
(1)间接融资渠道不畅。金融机构内部信贷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由于长期以来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考虑更多的是贷款的风险性问题,因此,金融机构对基层分支结构的信贷经营权控制十分严格,贷款审批程序十分复杂,导致许多民营企业间接融资渠道不畅。
(2)直接融资渠道不畅。主板市场的“高门槛”造成了民营企业的“此路不通”。我国证券法对企业上市设定了严格的标准,在已有的上市公司中绝大多数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仅有的一些民营上市企业都是资本规模雄厚的、已经具备相当规模的企业,而对正处在发展期,迫切需要资金的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主板市场融资是遥不可及的。
3.政府职能缺位,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我国现有的政策主要是以大、中型企业为服务对象的,没有针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融资政策;我国缺乏针对民营企业的立法。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美国就专门立法,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为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而我国在该领域立法尚为空白;我国没有建立起民营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银企合作缺乏政府支持等。
四、打破进入壁垒的对策
1.摆正民营企业的地位和形象
中国的民营企业,一直处在协助公有制经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地位。直到“十五”期间,民营企业才明确地与公有制经济站在同一高度。巩固民营企业现已取得的地位,将会在“十一五”期间继续下去。政府应通过必要的、固定的媒体向社会大力宣传民营企业对国家经济建设的作用。政府也应该向公众宣传如何建立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权利和义务、民营企业的组织形式等基本问题。
2.政府确立服务于企业的观念
政府是为企业服务的,企业才是创造社会价值的主体,所以政府应以企业的健康发展为制定各种政策的出发点。通常来说,政府服务于企业的职能主要有三个方面:(1)维护正常的、良I生的市场秩序。(2)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维持经济稳定与增长。(3)协调和保护本国企业和行业的发展。所以政府在处理问题时,要以是否有利于我国企业发展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3.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行政审批是国家制约和调节经济的一种有效手段,国外也采用行政审批来调节经济。但是我国政府在行政审批上较多地干预了民营企业。因此,必须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改进。要取消和减少原有的审批项目,大力推行市场准入制和备案制,只保留最低限度的审批项目。
4.开发资本市场,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各金融机构要根据地区的资金需求适度下放贷款审批权限,扩大授权授信,拓宽地区金融资金营运空间。要以效益为目标,积极寻找、培育和扶持优良民营企业客户群;要适应民营企业贷款需求特点,对一些规模相对较大、信誉较好的民营企业实行授信制度,减少对客户的管理层次,简化审批程序;对一些关系密切的民营企业可实行联保贷款方式,努力满足民营企业合理的信贷需求。健全金融机构管理体制,拓宽民营企业间接融资渠道。
一方面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金融机构应扩大客户范围,要制定适应民营企业特点的信贷政策,如建立专门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适度减少贷款审批程序和环节等。另一方面应积极培育和发展企业债券市场,逐步放宽对企业债券发行主体的规模限制,适度放开债券利率并丰富债券品种,鼓励经营业绩和信誉良好的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募集发展资金。
【关键词】:私营企业;项目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私营企业是指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其所有权、血缘、工作这三种要素构成工程类私营企业的组织机构。
目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中,项目施工企业中私营企业已经占到了56%以上。在一项对全国21个省的250多个县、区、市的937家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显示,从投资主体看,52.6%的企业为业主独资企业。在全部被调查企业中,业主本人投资占到了投资总额的81.6%,而在其他所有投资者中,又有18.4%是业主的亲戚,这种产权构成了工程类私营企业的资金来源状况。
一、工程类私营企业经营管理特色
当前,从我国工程类私营企业管理模式来看。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1.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高度集中。我国工程类私营企业对两权界定向来都比较模糊,工程类私营企业高管成员掌控企业的最终所有权。工程类私营企业高管成员将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集于一身,他们拥有企业绝大部分股份,处于绝对控股地位。。
2.融资方式多样化。工程类私营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依靠内部融资,通常情况下采取外部融资的举措较少。企业一般通过内部成员自筹业务资本,在后续的增资过程中,逐渐引入一定的银行借贷资本,但是在融资方式以及使用量的选择上不均衡,内部融资仍占主导地位。总的来说,内部融资比例超过了其他的融资形式,资本投放在一个项目中,投资风险较大。
3.企业研发能力较弱。施工的设备使用年限长,技术含量低,企业技术改造相对滞后。工程类私营企业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的企业,缺乏高科技的生产设备和高水平的工程产品研发能力、研发部门。工程产品多停留在以往水平,没有实质性的,对市场消费群体的吸引力较弱。另一方面,工程类私营企业由于较低的发展起点,员工整体素质水平也较一般。
二、工程类私营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工程施工行业存在着较多问题,如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投标过程中存在过度竞争,相互压价、低价中标等现象;由于业主处于买方市场,合同中不合理的要求、不平等的条款等,常常使业主摆脱责任,承包商地位十分被动;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不能很好的履行职责,职能错位常常发生;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与私营企业存在着不正当竞争,影响公平与公正;行业保护、地区保护仍然较为严重,建筑工程市场行业、地区间的壁垒,阻碍和影响着市场的健康发展。由工程类私营企业管理特色所决定,在施工业务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高层人员激励机制不健全。企业为了留住一些有能力的高管和技术人才,往往采取股份赠与的形式。虽然他们拥有了一部分股权,但决策权很少,激励目标未取得很大成效。尤其在企业利润的分配上,仍然依据的是出资者出资比例大小的分配原则,当人力资本创造了企业主要利润的时候,人才的价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肯定,严重挫伤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产生了消极因素,甚至引起企业内部矛盾,影响企业积极健康发展。
2.缺乏现代管理制度。工程类私营企业的决策者作为最高领导者或长者,拥有绝对权威,决策往往依据个人的能力和经验提出,决策下达过程中所通过的具体管理者,又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缺乏来自内、外有效的监控、反馈。工程类私营企业经营者的局限性、随意性,往往容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3.企业内部缺乏民主监督机制。目前,大多数工程类私营企业主独揽管理权和重大决策权,并强调下属对自己的绝对服从,在日常管理中喜欢事必躬亲,放权机制不健全。在员工管理上,依据亲缘关系的亲疏性区别对待对不同员工,民主监督机制缺失,非亲属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自主性受到影响,甚至会导致优秀员工的流失,有损于企业的长足发展。
三、工程类私营企业管理的对策
项目施工管理就是要求我们将管理科学理论应用于施工管理过程中,提高企业施工能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如何将其及时有效地运用于企业的管理、工程施工实践当中,对于企业主而言关键是结合项目施工进行定位管理。项目施工定位管理的原则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定位管理模式的要求也不同。目前,随着“高、新、大”(即技术含量高、设备新、产量大)设备、机具的使用,工具使用成本在劳动成果中的比重增多,它已成为关注的焦点。有效的协调生产力三要素组合,充分发挥并使之发展,这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所遵循的原则。我国工程类私营企业要实现持续稳定地发展目标,就必须实现向科学化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从以下几方面出发,全面提升工程类私营企业管理水平:
1.加强项目管理人才的培训工作。由于项目管理在我国开展的历史不长,不少民营企业只是近几年才开始学习应用。为此,民营企业进行项目管理人才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民营企业要多层次地选拔、培养项目管理专业人才,使他们通过培训获得更多的项目管理知识和技能,在工作中能够更多地运用项目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关于项目管理方面的培训机构,全国闻名的有现代卓越、国家外国专家局、中科院研究所等。
2.改革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现在许多企业都实行职能式管理,结果部门之间为各自利益而互相争夺资源,造成企业对外界反应缓慢。而项目管理强调项目化操作,它是利用项目团队的方式进行项目化管理,大家是为了一个共同的项目目标而奋斗,有良好的团队凝聚力。
3.实施特殊的薪酬和激励政策,提高项目团队成员的积极性。项目管理与常规管理要有所区别,特别是对员工的激励不能沿用传统的方法,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和规则。
4.以法治为主辅以行业规章综合治理。提升企业自身的道德情感管理水平的同时推行以法治为主辅以行业规章综合治理,要与企业文化特色紧密结合,积极树立业主个人的权威形象和人格魅力,强化职工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的素质,增加职工的归属感,加强企业内部交流。将职工的道德自律与行业规章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途径,再辅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情感治理。
5.塑造企业品牌形象。导入企业CIS形象识别系统,增强社会责任,塑造企业品牌形象和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
6.实施知识管理,建立学习型企业。工程类私营企业是以技术立足于工程项目市场之中,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企业竞争已从物质资源和货币资本的竞争转向知识资产技术的竞争,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能更好挖掘技术潜力,利用个人潜能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夺标能力。这就需要企业把知识管理融入到企业具体业务实践中,建立CKO与知识管理制度,进行知识和技术革新,大力引进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激发员工对知识、技术、经验的求知欲,加强员工技能培训,不断向学习型组织靠拢,从做大到做强,发展成一个知识学习型企业。
结束语
总之,引入激励约束机制,以法治为主辅以行业规章综合治理,塑造企业品牌形象,实施知识管理,建立学习型企业的终极目的是打造企业核心文化。任何企业的文化都植根民族文化的土壤中,企业价值理念和管理风格要印在员工脑子里,形成具有现实意义与独特风格的文化观念。所以,创建企业核心文化应该成为员工自觉的行动,选择吸收优秀民族文化的精髓,打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全面落实工程类私营企业文化管理战略。
参考文献:
[1]潘俊奇.家族企业管理问题研究[J].魅力中国,2009(16).
在所有被调查者中,来自华南地区的HR比例较高,占34.6%,其次是华东地区,占27.7%,来自东北地区的HR相对较少,只占4.2%,地区差异较为明显。
HR群体的年龄分布趋向年轻化,22-28岁年龄的HR占到67.5%,29-35岁的占25.9%;35-40岁的占4.7%;40岁以上只占1.9%。与之相对应的是,从事HR工作1年以内经验的占20.3%,1-3年的占46%,4-6年的占23.2%,7-9年的占6.6%,10年以上占4%。
在学历方面,在所有从事HR的工作者中,大专、本科的学历居多,大专学历的有36.2%,本科学历的有55.9%;从事HR工作的高学历人士较少,其中硕士占5.2%,博士仅仅占0.1%;
在职位方面,所有的调查者中,从事助理工作的比例为16.2%,从事专员工作的比例为29%,担任主管的比例占30%,经理的比例占22.3%,总监的比例为2.5%。调查中了解了HR所在企业的性质构成,结果表明,来自私企HR的比例为28%,民企为31%,国企为10%,中外合资企业为12%,外商独资企业为19%。
在从事HR工作的人员中,男性总体所占的比例较少,占38%,然而在高端职位中,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男性占30.8%,而从事高端HR职位的女性只占女性总人数的4.4%,大部分女性从事低端HR职位,占女性总数的55%,中端职位则占40.6%。尽管在HR的高端职位上,例如,HR总监,男性比例占大多数,但是56%的被调查者认为性别并不是影响HR工作晋升的主要原因,只有占6.5%的人认为性别和工作晋升有很大关系。
虽然目前从事HR工作的女性占很大比例,但是随着HR的工作在企业中的作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把HR看成是决策层的战略伙伴,此时性别的差异在HR工作中非常明显。HR是一份适合女性的工作,与员工打交道时,女性的细腻、温柔、敏感都让她们比男性更富有亲和力。而本次调查表明,53.2%的人则认为男性比女性更适合做HR工作,他们处理问题更加果断,有全局观,说明现代HR工作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人事与薪酬管理,它要求HR从业人员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视野,站在企业的决策层的高度看待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只要具备了相应的前瞻性和开创性,不管是女性还是男性,都一样,不会有太多的区别。无论是作为男性还是女性,在职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能够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取决于其职业个性的高度,从这一层面上来说,性别的因素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了。
HR的工作随着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当企业在建立期的时候,HR部门是企业管理的辅助部门,进行人员招聘,培训,薪酬管理等事务性工作,体现了很强的技术背景;当企业进入稳定发展期时,HR部门就成为了企业决策层的合作伙伴,对企业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规划等核心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在本次调查中,63.2%的被调查者认为HR工作需要技术含量的工作,27.6%的人则认为HR工作是没有技术含量的,这说明对于很多小型企业,或者正处在建立期的企业,HR工作者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本职工作的认识。
本次调查表明,绝大部分HR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远见,有激情的工作者,他们熟悉公司的业务流程,并且他们在工作中很多时候会做到人情与制度兼顾。当然,在问及HR工作的收入和付出是否平衡时,74.4%的HR认为收入和付出是不平衡的,收获远不及付出,只有25.1%的人认为收入和付出是成正比的,而这些人大部分来自国有企业或者外资企业。在这一点上,与企业是否重视HR工作有极大的关系,21.3%的人认为企业不太重视HR,他们在企业充当着%26ldquo;出气筒%26rdquo;的角色,HR工作只是简单的事务执行;47.7%的人认为企业对HR的重视程度一般,他们把自己定位为成企业的%26ldquo;救火队员%26rdquo;;25.8%的人认为企业比较重视HR,仅有5.2%的人认为被企业非常重视,对企业的战略有很大贡献,他们把HR工作和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企业的%26ldquo;谋士%26rdquo;,参与策略的制定,对企业发展有很大贡献。
薪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某一职位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一般而言,HR的薪酬要低于同级研发、营销、生产等部门,这正是HR重要程度未能获得企业认可的体现。存在这种情况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传统观念上,往往将人力资源管理混同于人事管理,认为其是行政性、后勤性的工作,无法与生产、营销等一线生产部门相提并论,从而无形中降低了HR工作的重要程度;第二,HR从业人员的构成。在很多企业中,大部分从事HR工作的人来自原来的行政后勤部门,缺乏专业的HR知识与眼光,更无法立足于企业战略高度实施与开展工作,这也从客观上削弱了HR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在大多数企业里,HR的重要性远不如研发、营销等职位。综合以上这些原因,不难理解为什么本调查发现大约59.1%的人有近期跳槽的打算,寻找更适合自己发展的企业。本次调查还重点分析了不同性质的企业对HR工作的重视程度。如下图可以看出调查的数据显示,不同性质的企业对于HR的重视程度存在很大的不同,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以私营企业、民营企业等为代表,另一类以国有企业、合资企业、独资企业等代表,前者对HR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后者,不到10%的私营企业非常重视HR,而超过25%的外企企业非常重视HR。
之所以存在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存在对HR不够重视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大多是以家族式形式存在,家族的裙带关系成为了录用企业员工的标准。而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则不同,尤其是外资企业很重视人才的选拔,对人才的要求也十分严格,企业的发展依赖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和能力。其次,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规模教小,管理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有别于外资企业,他们把HR部门放在企业决策的辅助角色,还没有把HR部门提升到战略制定的伙伴关系上来,这使得HR的重要性在企业中不能显现出来。
关键词:民营企业;优势;挑战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034-01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制度的逐步完善,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起来,作为民营经济的载体,民营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的关注。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度里,民营企业也有其特殊的含义。民营企业,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不仅包括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而且包括股份制企业,集体企业等。在中国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缓慢增长,进入21世纪后,民营企业的数量才有了快速的增长。截至2011年9月,全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已超过900万家,个体工商户3600万户。私营企业注册资金总额超过25万亿,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超过1.5万亿。民营企业能有如此迅速的发展除了国家政策的扶持,也有民营企业自身的优势。
1民营企业存在的优势
1.1民营企业内部产权清晰
民营企业是私有制企业,其内部产权自然是清晰的。具有这样性质的企业,完全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1.2民营企业具有灵活性和竞争性
民营企业作为非国有制经济,因此无法得到像国营企业那样的优惠政策扶持,所以民营企业是完全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性。与此相适应,在投资,生产,销售,分配等各个方面,民营企业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在企业用人方面,民营企业对有才能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才的重用也一直是其明显有别于部分国有企业的内在优势。
1.3民营企业具有完全的市场导向
民营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实现资本增值,追求资本收益最大化,有将其利润进行再投资以实现进一步的资产增值的内在投资欲望。在这一目标的驱动下,民营企业最大的特点是其经营活动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将资本向市场需要的产品上转移,将资本投到边际生产率高的产业。
当然,进入新世纪后,更多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民营企业面临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民营企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得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方面了解自身的缺陷,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2民营企业存在的缺陷及面临的挑战
2.1在民营企业内部,大部分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目光
民营企业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对未来的形势缺乏准确的判断。民营企业的产生是国家的需要,市场的需要,从而造成很多企业的创建是冲动式的,只是看到当期的短期利益,没有对未来的形势加以分析,推测,导致大部分企业最终难以摆脱失败的结局。其次是企业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定位,企业的目标是赚取利润,只要有利可图,很多企业宁可铤而走险,游走在法律的边缘,没有给自己的企业制定一个合理的,长久的目标规划,很难使企业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的战略就是企业的发展蓝图,没有战略的企业就像没有舵的小船,会在原地打转。可见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上世纪90年代的三株口服液,沈阳飞龙药业都是通过强有力的广告策略使产品深入人心,但是这些企业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在前进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虽然他们都有过短期的辉煌,但最后都逃脱不了失败的结局。
2.2民营企业缺乏正确的人力资本管理概念
我国目前的民营企业中,大部分管理者只重视人才的招聘而忽视了人才的培养和激励;缺乏培养职业经理人的意识,所以职业经理人短缺是我国民营企业的普遍现象。同时企业对职工的培训缺乏认识,没有一个系统的培训方案,大部分培训工作都是被动的,临时的,片面的,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只重视培训的形式和数量,而忽视培训的质量和内容。同时由于民营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导致大量的人才流失,不仅带走企业的技术,商业秘密,及大量的客户,给企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而且增加了企业人力重置成本,影响工作的连续性和工作质量,也影响了员工的稳定性和忠诚度。
2.3企业没有形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我国目前的民营企业大都选择了家长式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家族化和亲缘化特征,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化决策,决策者即是企业经营者又是企业所有者,经营权和所有权不分离,导致企业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当企业规模发展壮大后,家长制管理造成的决策层和执行层界限模糊,缺乏纠偏机制;同时民营企业家决策的局限性和随意性往往会给企业发展带来影响。
2.4民营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发展形成的,是企业在长时间的市场竞争中立足的根本。这种能力使企业不断地对各种要素,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组合,从而使企业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民营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缺乏创新意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因循守旧,不能随着新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的企业必然是死路一条。这就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秦池酒厂的案例就反映了企业创新的重要的作用。当1996年秦池酒厂以6666万元勇夺央视标王之时,为秦池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声誉,秦池一夜之间从无名小辈成为公众明星。产品知名度,企业知名度大大提高,各地经销商纷纷主动上门提货,在很短的时间里企业在全国建立了广泛的销售网络。1996年底时,企业最大的矛盾已经不是企业的市场开发能力了,而是企业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即面临着改进生产工艺,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的问题。但是由于企业管理层缺乏敏锐的经济头脑,没有把重心放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而是继续在央视广告投标中进行豪赌,沿用去年成功的经验。1996年11月8日,秦池以3.2亿元卫冕标王,但是企业的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进而被报道通过收购川酒进行勾兑的事实,从此秦池的市场形势开始全面恶化。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面对变化的形式,过去的方法和制度可能已经失去价值,成功的经验也会成为未来失败的根源。第二,品牌意识不足:品牌作为一项无形资产,在市场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企业区别与其它企业的标志。品牌的主要代表是商标,而我国的企业商标意识和品牌意识淡薄。王致和商标在德国被抢注,同仁堂商标在日本被抢注,康佳商标在美国被抢注等等,致使我国优秀商品进入部分外国市场的渠道被封杀,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在民营企业外部,融资难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民营企业主要有三种融资方法:银行贷款,发行债券或股票和企业内部积累。受政府政策调控和企业内部政策法规影响,企业融资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税负过重,降低自我内部积累。由于民营企业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缺乏高科技含量,造成企业很难得到国家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以2009年A股全部上市企业为例,国企所占比例达到6成,平均税负仅为10%;而民营企业平均税负达到24%,远高于国企平均水平。
第二,银行对民企贷款难,金额少,期限短。民营企业属于非国有经济,与国有银行在所有制上的不同,导致国有银行对民企贷款不重视,采取歧视性政策导致很多国家政策难以实行。而非公有制股份制银行如民生银行对民企的贷款金额小,期限短,无法满足企业长期的资金需求,导致民企信贷资金供给严重匮乏。
第三,担保公司和各类基金较少,管理不够规范。我国民营企业筹措资金主要靠间接融资,而间接融资的主要渠道是银行贷款,大约占到70%左右。除此之外,一些基金公司和担保公司是企业融资的另外渠道,但是由于我国的基金公司和和担保机构处于初建阶段,数量较少。截至2011年底国内正式注册的担保公司1367家,而中国民营企业已经达到900万家,个体工商户达到3600万家,只有极少数的企业可以从基金公司和担保机构获得融资服务。况且由于国家缺乏相关的法律约束,缺少对担保机构的约束力。
第四,民营企业上市融资道路艰难。目前主板对中小民营企业有严格的硬性要求和条件限制,海外上市也极其困难,而且还受到国内一些相关因素的影响。满足中小企业上市的创业板也是2009年10月才设立的,对于中小企业的上市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综上所述,民营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充分适应国家政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同时还要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当前,民营企业所面对的形势,有机遇也有挑战,但是只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民营企业一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婷.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J].企业经济,2007,(2).
【关键词】政治联系 民营企业
国外的政治联系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开始注意到一个公司背后的政治联系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各国学者的研究表明,在美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泰国、马来西亚、巴西等国家,拥有政府背景的懂事或者管理层能够让公司更容易地获得债务融资、享受更低的税率等好处.国内对于政治联系研究不是很多,研究者的研究往往集中在政治联系能否给企业带来优势(胡旭阳,2006;余明桂和潘红波,2008;罗党论、刘晓龙,2009;吴文峰、吴冲锋和芮萌,2009;余明桂,回雅甫和潘红波,2009)以及政治联系对公司经营业绩和公司价值的影响(邓建平、曾勇,2009;杜兴强、郭剑花和雷宇,2009;杜兴强和周泽将,2009;)较少有研究政治联系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别是盈余质量的影响,而且在不多的研究文献中,其得出的结论和观点差异比较大,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政府会放松对有政治关系的企业的监管(Agrawal和Knoeber,2001),从而这些企业盈余质量较低。Chaney,Faccio和Parsley(2008)研究发现与没有政治联系的企业相比,有政治联系的企业提高信息质量的动力较弱,从而其盈余质量显著地低于没有政治联系的企业。但是另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又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比如燕紫(2010)从盈余反应系数和盈余管理的角度分析了沪深两市A股民营企业2006-2008连续三年的盈余质量,认为无政治联系的民营企业比有政治联系的民营企业进行了更多的盈余管理。
一、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有必要对文中提出的“民营企业”和“盈余质量”两个概念进行界定
首先是关于“民营企业”概念。狭义的民营企业概念仅仅指私营企业和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联营企业,不包括外商独资和控股企业。本文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在操作上使用沪深A股中沿着产权控制链向上追溯到最终控制人为中国大陆自然人、家族、集体、社会团体以及职工持股的企业被界定为“民营企业”,将实际控制人为国有的企业定义为国有企业予以剔除。对于难以明确判断的公司,也予以剔除。
其次,关于“政治联系”的概念界定。国内外的关于政治联系的文献,由于政治体制的差异以及研究者研究视角目的的区别,往往有着不同的界定。本文力求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国情同时又保持同过去文献的相对一致性做出如下的界定:从高管的政府背景出发,将董事长或者总经理曾经在政府任职的公司界定为具有政治联系的公司。另外人大和政协在中国政治中扮演的重要的角色,人大作为最高权力机构,政协作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机构,同样是政治联系的一个维度,因此将董事长和总经理现在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企业同样界定为具有政治联系的企业。
二、计量模型与回归结果
本文采用了计量观下的会计盈余质量评价方式,利用在沪深A股上市的民营企业2012年的财务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的方式,研究政治联系对民营企业盈余质量的影响。
为了研究影响会计盈余的因素,我们对下述方程进行回归:
其中指的是操作性应计的绝对值;zl变量指的是政治联系变量,有政治联系其值取1,没有政治联系,其值取0;one指的是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gm变量指的是公司规模,其值为公司总资产取自然对数;gg变量指的是财务杠杆,其值为平均资产负债率,指平均总负债与平均总资产的比例;zq变量指的是经营周期,采用存货周转天数与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之和取自然对数。
对2012年数据的回归结果如下:
模型的F值是显著的,而从回归结果看在10%的置信度下,是否具有政治联系变量也是显著的。可以认为是否具有政治联系确实对企业的盈余质量管理产生了影响,同时该项的系数为负,说明具有政治联系的的企业盈余管理程度较小,盈余质量较高。同时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一次项为负,二次项为正,也验证了前面所说的股东持股比例和盈余质量管理的倒U型关系。
本文通过对2012年上市民营企业样本的定量分析,初步研究了政治联系对民营企业盈余质量的影响,从回归的结果看,我国的民营企业存在显著的盈余质量管理现象,并且这种显著性主要体现在向上调整盈余上,同时拥有政治联系的企业反而较没有政治联系的企业进行了较少的盈余管理,对于这个结果一种可能的原因是12年总体企业的经营绩效不佳,尤其是没有政治联系的企业由于较少地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盈利空间更小,为了规避退市等风险,向上调高了盈余,而拥有政治联系的企业较没有政治联系的企业,其经营绩效略好,所以只是进行了较少的向上调节盈余的管理。
三、政策建议
通过对有无政治联系两种民营企业的的盈余质量管理的比较,我们除了应当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健全公司治理等方面以外,还应当受到如下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