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4 14:56: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职业病危害与预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前言
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其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存在着许多职业危害因素,威胁着作业人员的健康。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从源头避免职业病是唯一途径。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来源
收集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3―2013 年编制的 20 份机械制造业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由于其中 15 份报告受到项目工艺、规模等因素的限制,不具有代表性,最终选择 9 份报告进行分析。
1.2方法
查阅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对机械制造生产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机械制造业职业病危害特点和控制措施。
2.结果
2.1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基本情况
9份典型报告所涉及的建设项目均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涵盖了典型的机械制造业的主要工艺,其中以焊代铆、以液压代替冲压工艺的有8项,抛丸机采用自动化、隔离操作方式的9项;落砂、清砂作业采用自动、密闭隔离操作的有 7 项。9份报告共识别26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共评价了42个有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其中超标的岗位有9个;6 家企业对集中超标岗位进行了实际整改。
2.2机械制造业生产工艺分析
机械制造业的主要生产工艺包括:铸造工艺、锻压工艺、热处理工艺、机械加工工艺(钻、铣、镗、车、刨、磨等)、金属表面处理工艺、焊接与气割工艺、涂装工艺和组装。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超标情况及超标原因分析
2.3.1 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有3个项目焊接车间部分岗位的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浓度超标,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 8 h 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范围分别为 0.21~0.22 mg/m3、6.7~12.5 mg/m3,超标原因主要是车间仅采取了全面通风,未采取局部通风和净化处理装置。
2.3.2 二甲苯、环己酮。有2个项目涂装车间调漆岗位的二甲苯、环己酮超标,二甲苯、环己酮 CTWA范围分别为 50.2 ~ 78.6 mg/m3、52.6 ~ 81.6 mg/m3,超标原因主要是设置的机械通风的位置高,未考虑有害物质的密度和净化处理,机械通风的气流组织不合理。
2.3.3 矽尘。有 2个项目铸造车间手工落砂处及手工清砂处矽尘(呼尘)的超限倍数 > 2,短时间接触浓度(CSTEL)范围为3.4~5.7 mg/m3,CTWA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标准。其超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手工落砂处及手工清砂处未采取局部通风除尘设施。
2.3.4 噪声。有2个项目机加工车间的数控机床操作岗位的 8 h 等效声级超标,噪声强度范围为 88.2 ~90.2 dB(A),超标原因主要是机加工岗位用气枪吹干切削液产生的噪声强度过大,使用频繁,未采取隔声、消声装置。
2.4 超标岗位整改措施及效果分析
2.4.1 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对超标的电焊岗位设计了移动式焊烟除尘器,配备有除尘手臂。
2.4.2 二甲苯、环己酮。对超标的调漆岗位的轴流风机的位置进行调整,经检测超标点的二甲苯、环己酮浓度全部合格。
2.4.3 矽尘。铸造车间的落砂、清砂处采用自动、密闭隔离操作,从而降低粉尘浓度。
2.4.4 噪声。对机加工岗位用气枪进行消声、阻尼隔声后噪声强度下降了 15 dB(A),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
2.5 机械制造业职业病及中毒案例特点
2.5.1 慢性职业病。粉尘类所致职业病主要为矽肺、电焊工尘肺和石棉所致的胸膜间皮瘤,矽肺常见于翻砂、清砂作业岗位,据健康危害监测信息系统的“太原市 2011 年的尘肺报告”,电焊工尘肺近年有 5 年接触工龄发病的报道;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主要是职业性噪声聋和手臂振动病,噪声聋常见于锻压、冲压操作工,据健康危害监测信息系统的“太原市 2014 年的职业病报告”,近年也有数控机床作业员发生噪声聋的报道;手臂振动病则常见于清砂、造型岗位;化学毒物所致职业病主要有溶剂汽油、甲基正丁基酮中毒导致的周围神经病,苯系化合物所致的职业性慢性中毒等。
2.5.2 急性中毒。见报道的有锅炉制造、罐装容器制造刷漆岗位发生二甲苯中毒;浇注岗位由于通风不良、熔炼炉排风装置故障,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焊接特殊的管件(锌)发生金属烟热。
3.讨论
通过分析9份评价报告,总结机械制造业项目职业病危害总体特点为:涉及的建设项目属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其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括铸造的矽尘、涂装车间使用的有机溶剂、焊接车间的电焊烟尘、机加工和锻压车间的噪声,这些环节是机械制造业项目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
本次调查发现,机械行业职业病危害中铸造作业的粉尘、高温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涂装车间使用的有机溶剂、焊接车间的电焊烟尘、机加工和锻压工艺的噪声仍是机械行业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在防护措施方面,针对焊接工艺,可采用分层送风治理方案,在分层送风系统中,是以低速在厂房的下部分层送风,新鲜空气直接送入工作区,同时在作业点采取轻便、高效的通风净化设装置。
4.结语
近年来,机械制造行业在原辅材料的使用及工艺方面均有了明显改进。然而,在职业病危害评价有些方面仍存在不足。例如,在职业病危害评价识别中,应注重涂装使用的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尤其注意甲基正丁基酮等容易被忽视的化学品。在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的确定程序上,应从工程防护、卫生管理、个人防护的角度提出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如何加强涂装、电镀、锻压、铸造车间生产中化学物质、通风防毒设施的管理,受限空间作业操作规程的管理,应急救援预案的落实,以及职业卫生检查和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在有效控制机械制造的职业病危害中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一、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VOCS是指在室温下会变成可吸入气体的有机化学物质。如溶剂、粘合剂、清洁剂等。建筑材料中通常使用甲醛、苯、乙二醇、氯乙烯等VOCS。对VOCS进行控制仍然是控制室内空气污染并减少对装修工人的健康影响最重要的考虑事项。 许多年来,油漆中加入大量的VOCS溶剂,以增强颜色和流散性,并可防霉和虫蛀。但VOCS在油漆过程和油漆固化过程中会释放出气体,甚至在油漆干燥后也会释放出气体。所释放出的这些气体会引起头痛、呼吸道疾病以及过敏反应。
油漆中的VOCS不但在空气中发生反应,还和其它化学涂料发生反应,产生人体对健康影响尚不完全明确的新的化合物。另外通过自然源或人造源,也可摄入VOCS。因此摄入源不同,对健康影响差别也很大。
甲醛一直是建筑材料中普遍使用的。人受甲醛暴露后会引起脑部损伤,其症状包括反应时间延长、平衡异常、动作笨拙、短期记忆力障碍、易怒以及思想混乱。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研究表明,甲醛暴露与肺癌和鼻咽癌之间存在联系。温度和湿度升高会加快甲醛向外释放速度。
预防:控制VOCS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用环保型油漆。现在大多数品牌油漆生产厂家已经大幅度降低了其产品中的VOCS含量。这些“低释放出”油漆减少了对装修工人的刺激和室内空气的污染。
二、沥青烟雾:沥青是由蒸馏后的原油制成的固体或半固体材料,主要用于路面和屋顶铺盖以及用在沥青基屋顶油漆中。据调查表明,沥青烟雾会造成一系列健康危害,接触沥青烟雾后会出现呕吐、胃痛、食欲下降、头疼、疲劳、刺激皮肤和眼鼻喉。足够的证据证明许多急性下呼吸道症状与沥青烟雾暴露有关。
预防:医学科学家建议采取安全措施包括使用个人防护用具防止皮肤暴露,沥青温度应尽量降低,并对呼吸道采取适当的保护。
三、石英:石英是一种来自地壳地矿物质,常见于砂、玛瑙、水晶等物质。即使低浓度的石英吸入和不注意保护的暴露吸入都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在对建筑物进行喷砂及进行作业过程中,石英会破碎成非常微小的颗粒。如果不穿戴适当的防护用具,操作人员可将直径在5微米以下的硅颗粒吸入肺中。更大的颗粒物质可被吸入鼻腔或咽喉并被吞咽。矽肺病
通常是长期暴露而吸入的结果,但是病症要在暴露后5~10年才会出现,也有的暴露1~2年发病。
预防:职业卫生专家建议作业人员使用含石英量不超过1%的砂或磨料,操作人员使用经国家职业安全卫生认可的防尘口罩。
四、金属烟雾:当工人进行高温焊接作业时,汽化金属会迅速冷却并形成直径小于1微米固体颗粒烟雾。由于颗粒极小,金属烟雾可吸入呼吸道进入肺泡。职业卫生专家对烟雾中存在的某些有毒金属极为担忧,如铬、镍、镉和铜。
特别令人担忧的是一种叫做六价铬的铬化合物。六价铬一般用作油漆、墨水和塑料中的色素,保护性涂层中的抗腐蚀剂,以及用于电镀。作业人员在焊接或切割不锈钢等含铬金属时,可能会受到六价铬的暴露环境。据职业安全和职业卫生专家研究提供的资料,六价铬是一种公认的潜在人类致癌物质。
吸入此类烟雾还会引起金属烟雾病,其症状表现与重流感相似。进行不锈钢和锌热加工的工人有患上金属烟雾的风险。吸入银焊时产生的烟雾可引起化学性肺炎,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危及生命。
预防:根据职业安全和职业卫生管理要求,在狭小空间进行焊接或切割作业,或者焊接区域内有结构影响前后通风,必须采取机械通风措施。在室内进行不锈钢焊接或切割作业时,必须戴规定的呼吸器,作业点必须具备局部排气通风措施。
五、铬化铜砷合剂(CCA):人一旦接触CCA处理过的木材后,透过皮肤吸收少量的砷。儿童若在用CCA处理过的设备上玩耍后,再将手放入嘴巴中吮吸,摄入砷的水平还会更高。工人在切割用CCA处理过的木材时可能会吸入尘埃中的砷,这会对语言和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预防:在切割前戴好防尘口罩和橡胶手套以及防护服。
六、铅:含铅油漆用于内外装饰漆已超过一个世纪。油漆工人和其它接触含油漆的工人可能会受到铅的影响,临床表现包括食欲减退、呕吐、恶心、疲劳、忧郁以及关节或肌肉疼痛。受其影响造成的严重健康问题包括因中枢神经受损引起颤抖、惊厥、痉挛以及因肌肉神经受损造成的腕下垂。急性铅中毒可致命。由于旧材料中含铅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旧建筑物
的翻修和拆除对作业人员来说就更加危险。含铅油漆也常用于钢梁,以防止钢梁受风化侵蚀。维护修理过程中使铅升华。
预防:采取通风措施或使用帷罩可以抽滤或隔离有毒气体,从而对维修作业人员起到保护作用。职业卫生专家建议:戴呼吸器等个人防护用具,离开工作场所前应淋浴并更换衣服,定期检测作业场所空气中的浓度和血液或尿中的铅浓度。
七、石棉:石棉曾被用作隔热和防火材料。美国1980年以后的建筑物不再使用石棉。但是直到现在,石棉的存在和清除仍造成很大健康问题。
吸入石棉纤维会引起石棉肺和肺部损伤,造成呼吸困难。石棉暴露与一种胸膜和肺癌有关,并会增加患肺癌的风险。
在美国和世界其它地区,几十年前装设的石棉仍然会威胁建筑工人们的健康。据芬兰职业健康研究所提供的数字,截止1999年,全球大部分地区已经禁止使用石棉,但这已经是在石棉达到高峰暴露水平30年以后,西欧、北美、日本以及澳大利亚每年有4~10万人被确诊患上与石棉相关的癌症。
另外,许多发展中国家仍在使用石棉,这必然会导致往后几十年内某些癌症和疾病的上升。在2003年9月份举行的第12届欧洲呼吸道疾病学会年会上,医学科学家指出:2002年全球石棉产量超过200万吨,生产较多的国家:俄罗斯生产了70万吨,中国生产了45万吨,加拿大生产了33万吨,几乎全部出口。
预防:职业卫生专家,要求对清除石棉工采取的保护措施包括穿戴全身保护装备,禁止在有石棉存在的场所进食、吸烟等。
八、霉菌:建筑物中存在的毒霉菌是一个新出现的问题。高水平霉菌暴露会引起各种症状,包括过敏反应。有的霉菌还会加剧呼吸道疾病。建筑物中引起最大关注的霉菌包括曲霉菌、青霉菌。
造成建筑物内霉菌与潮湿的原因有关,包括未对湿度进行控制,通风不足,屋顶漏水,以及建筑物底下的排水沟。造成霉菌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石膏墙板的大量使用。这种墙板给霉菌提供了理想的纤维寄生源。如果表面涂饰了有机材料,霉菌也可以潮湿的玻璃、金属和混凝土表面生长。
关键词:职业病有害因素;烟草;职业病防治
1概述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正处于高速发展中,然而工业的职业病危害相对却是最大的。目前,在我国每天有20%的劳动者遭受着或大或小程度的职业病危害,已经有2000万家公司企业的工作场合存在职业危害。在职业病危害中灰尘危害占百分之八十,化学有毒物质占百分之二十。由于职业病危害直接或接近导致了4000亿元以上的经济损失,给职工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让数百万个家庭承受着职业病的折磨,严重影响着社会稳定、健康的和谐发展。
目前陕西中烟有限责任公司Z卷烟厂对职业性有害因素有自己的一套管控方案,基本可以滿足国家规定。但是我们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管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Z卷烟厂也不例外,为进一步改善职业性有害因素管控,我们需要对此进行更深的研究。
2职业病有害因素分类
职业病的概念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一般是指劳动者在特定职业环境下工作时,因为工作环境原因,如高温、低温、噪音、高压、低压、粉尘、辐射、有毒气体等有害物质影响下,从业者发生的疾病,按来源可概括为三类:与生产过程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与劳动过程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与作业环境有关职业性危害因素。
3职业病有害因素现状评价
3.1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
3.2确定评价因素
本文采用二级分层评价。
一级评价因素分为粉尘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人为因素和建筑因素。
二级因素:
粉尘因素:煤尘、烟草尘和其他粉尘。
物理因素:工频电场、照度、噪音和高温。
化学因素: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硫酸、氯化氢和氢氧化钠。
人为因素:职业卫生组织机构、职业病防治领导机构和规章制度。
建筑因素:采暖、通风、空调、采光、墙体和地面。
3.3确定评价因素权重
评价因素的权重值由Z卷烟厂5位专家分别给出权值,通过平均算法得出:
3.3.1一级因素权值确定。粉尘因素在Z卷烟厂职业病影响占30%,以此类推,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人为因素和建筑因素分别占20%、30%、10%和10%,A=(0.3,02,0.3,0.1,0.1)。
3.3.2二级评价因素权重确定。二级评价因素权重也是有Z卷烟厂5位专家分析后给出,详细投票结果不进行展示,最终结果如下:
粉尘因素:煤尘、烟草尘和其他粉尘分别为0.3、0.5、0.2,A1=(0.3,0.5,0.2)。
物理因素:工频电场、照度、噪音和高温别为0.2、0.3、0.3、0.2,A2=(0.2,0.3,0.3,0.2)。
化学因素: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硫酸、氯化氢和氢氧化钠别为0.3、0.3、0.1、0.2、0.1,A3=(0.3,0.3,0.1,0.2,0.1)。
人为因素:职业卫生组织机构、职业病防治领导机构和规章制度别为0.3、0.3、0.4,A4=(0.3,0.3,0.4)。
建筑因素:采暖、通风、空调、采光、墙体和地面分别为0.2、0.3、0.2、0.1、0.1、0.1,A5=(0.2,0.3,0.2,0.1,0.1,0.1)。
3.4综合评价
Z卷烟厂职业病有害因素分布及评价如表3-2:
一级因素权重为:A=(0.3,02,0.3,0.1,0.1)
二级因素权重为:
A1=(0.3,0.5,0.2)
A2=(0.2,0.3,0.3,0.2)
A3=(0.3,0.3,0.1,0.2,0.1)
A4=(0.3,0.3,0.4)
A5=(0.2,0.3,0.2,0.1,0.1,0.1)
确定一级模糊综合评价判矩阵为:
对各个子因素集进行一级模糊综合评判得到: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判矩阵为: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判:
评价结果:评判值相加等于0.9988非常接近于1,结果可以判定可信。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认为Z卷烟厂有害因素现状评价结果为良好,一般结果和良好结果值非常接近,所以应该加强对烟厂有害因素管控,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4职业卫生预防改进对策
4.1完善规章制度。烟草行业是比较特殊的一个行业,很多规章制度都是国家出台的,但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政府对其管理也是因地制宜。Z卷烟厂已经有了一套针对职业卫生管理规章制度,基本符合我国烟草行业的要求,但是我国对职业病防控起步晚,要求低,仅仅只是为了达到国家要求而制定相关制度,反而适得其反。为了能有效的落实职业病管理工作,在Z卷烟厂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要进行完善:强加职业病有害因素的控制管理制度,要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环境有严格的要求,员工在有危害情况进行劳动时,必须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对防护设备要加强检查的力度。
4.2加强作业场所建设。生产区和辅助生产区,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集合当地交通运输,使布局更趋于合理化。总平面布局中,需要把化工车间等有害性因素的设施与其他车间分开布置,在厂区车间与车间之间、厂区与生活区之间加强卫生防护绿化带。车间办公室靠近厂房布局,不能与处理危险、有毒物质的场所相邻,尽量满足采光、通风、隔声等要求,部分照明不符合要求。锅炉房盐酸管道、蒸汽管道等管道避免经过辅助用室的空中和地下。酸堿储罐等具有腐蚀地方要采用防腐蚀密闭式灯具。
关键词:新建铸造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要点
我国人口基数大,对于各方面产品的需求量也更大,相应的劳动者数量也更多,因此我国各个工业生产领域的产品出产量都比较大,尤其是铸造业,铸造品产量连续十几年稳居世界首位。虽然我国的铸造行业发展比较快,但是整体行业技术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较低,其中应用到的铸造技术以及设备都比较传统,从业人员长期处在嘈杂、布满粉尘的作业环境中,接触大量对人体有害的金属物质,身体健康状况堪忧[1]。一直以来,从业人员的职业病都是铸造业管理中的一大难题,目前我国的工业生产正处于转型升级期,铸造行业也在迅速发展,如何解决制约铸造业发展的职业病问题,是该行业迈向全新未来,实现稳定长期发展的第一要务。
1 总平面布局
铸造厂房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到整体生产流程以及各道工序,同时,也要考虑各个产品零件的运输,设计出最佳物流路线,消除生产过程中的赘余环节,提高生产效率。为了保障劳动者权益,提高厂房环境卫生,就必须做到将作业场所与员工居住生活区域分开,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分开,同时将高毒高位作业场所隔离开来,在不同的工作区域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与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在总平面布局上,必须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明确各功能区职责,做到分开建设,高效布局,提高生产效率,便于管理。
一般来说,铸造企业的厂区都比较大,会涉及到不同厂棚建筑,有些生产车间粉尘较大,而有些生产车间噪音比较大,这些车间都会影响到工人的作息,因此必须远离生活区,而且在这些车间建筑周围,最好设置防护林或者G化带,尽量将作业危害范围缩小。还有一些生产区域,其危险性比较高,比如说制氧站和锅炉房,很容易发生火灾,引发生产事故,因此必须将其建设在厂房密度较小的位置,而且应该在上风侧[2]。
在铸造车间中,对作业人员危害最大的应该是电力辐射,尤其是在探伤室中,为了检测铸件是否符合生产要求,需要颈射线进行无损检测,具有很强的辐射性,为了降低辐射对作业人员与周围居民的损伤,应该吧这一类电力辐射高的车间建设在较为僻静、人迹罕至的地方,禁止闲杂人等入内。
2 建筑物设计
在新建铸造项目中,厂房设计、建筑物构建以及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设备与操作规范都应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的相关规定制定,以劳动者的身体健康为前提,根据实际生产需求,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研究生产工序,采购安全环保的原材料,避免员工过度接触有害物质[3]。
在铸造业中,必须根据各个生产车间的作业特点,设计合理的建筑构造,保证通风、采光,同时根据生产的高危因素进行对应设计,比如说有的车间由于金属融化等需要较高的生产温度,使得厂房中闷热异常,就必须设置较多的通风口,保证散热效果;有些车间容易发生爆炸,比如说锅炉房没救应该加强消防建设,使用防火材料,留有消防通道,配备完善的消防设施;有些车间粉尘、烟雾比较大,也应该保证通风,避免空气中的有害粉尘含量过高,作业人员长期呼吸这样的空气,引起肺部疾病。
3 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防护措施设计
通风除尘系统是铸造业生产车间中必备的一套系统,一般在建筑设计环节以及工艺生产流程设置环节,就应该考虑到通风除尘系统的安装问题,包括其途经线路、以及系统材料等等,必须确保系统的密封性,最好能做到污染源的全封闭处理,或者在系统的密封罩上安装活动门以及防泄漏围护栏,以免污染物外泄,造成车间污染。与通风除尘系统相匹配的设施,就是泄漏报警装置,一般来说,一些有毒气体或者易燃易爆物质其生产运输都是相对密闭的,但是很有可能发生大量有害物质泄漏的事故,因此必须设置报警装置,一旦检测到空气中含有超标的有害气体或者粉尘颗粒,马上进入预警状态,停止生产,根据应急预案排除出故障环节,降低生产风险。
在铸造业的各个生产环节,涉及到的高危化学品比较多,比如煤气、氧气、丙烷、液氩、氨气、稀释剂等,这些化学物的储存、管理、运输、使用都有严格的标准,必须按照我国2011年修订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各类化学品的管理方法进行操作,同时做好安全防范措施[4]。
在铸造车间的某些生产环节,机器轰鸣声较大,如果生产设备不够先进,就只能对噪声源进行隔声、小声、吸声或者隔振处理,尽量从源头降低噪音。此外,工作人员在进入高噪音生产车间时,需要佩戴耳塞,或者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长期处于高噪音环境中。
在铸造过程中,有些生产环节需要极高的生产温度,比如说金属的融化,因此这些生产车间应该做好降温隔热处理,以免生产设备表面温度过高,随时威胁到作业人员的安全。根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制物理因素》中的标准,一般高温生产设备其表面温度不得超过50摄氏度,一些高温的半成品或者产品不得在生产车间过久停留,而且应该缩短运输距离,以免这些高温零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使得产房温度升高[5]。除此之外,还需要进行降温隔热处理,对一些高温作业点设置降温装置,对辐射强度超过350W/m2的作业点或者生产热源进行隔热处理,尽量降低厂房温度。同时,进行高温作业的员工,还需要进行个人防护,比如说穿戴高温防护服,多喝水,补充体内水分以及体力,管理层应该合理安排高温作业人员的工作时间,以免员工体力透支。
4 结语
在工业生产中,很多行业都存在职业病危害,从业人员的工龄一般都比较短,在工作几年后就因为伤病而不得不放弃这份工作,所以很多职业都属于“短命”职业,工资高,福利好,但却是以劳动者的生命为代价的。在铸造项目中,噪音大,厂房中总是粉尘弥漫,员工有很大的可能会接触到有毒金属物质,长期作业将会引起呼吸道疾病以及肺功能障碍。要想实现铸造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就必须从保护劳动者权益,捍卫员工身体健康做起,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的实行,消除或者减少铸造生产各个环节会影响到作业人员身体健康的因素,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提高企业凝聚力,万众一心,为公司的发展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建武,任颖,王学峰,陈刚.职业病防护设施评价程序与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4,07:112-116.
[2]詹方明.职业病防护设施评价程序与评价方法研究[J]. 化工管理,2015,35:50-51.
[3]陈慧峰,刘明,张灶钦,温薇,陈惠清,李小亮,李荣宗,陈建雄,闫雪华,苏世标.HACCP体系在某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铅职业病危害分析和控制中应用[J].中国职业医学,2015,01:81-84.
关键词:职业病;风险;评价;突变级数法
中图分类号:X9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16204
1引言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是指使用工程分析法、资料调查法等方法对作业场所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判断作业场所发生职业病以及职业卫生事故的可能性,从而为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然而关于职业卫生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一直是一个难题。我国在GBZ/T 194-2007《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中采用了单项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单项指数法是指通过某单一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超限倍数作为评价指标对作业场所进行评价分析。综合指数法是指在各单项指数基础上进行加权对作业场所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由于各单项职业危害因素并不仅仅是加权的关系,所以综合指数法与现实结果一般具有较大出入。
我国学者通过研究先后提出了诸如MES法、单项指数法、综合指数法、有毒物质控制效果分级法、模糊综合数学法、蒙德法、集合比数法、人工神经网络法、Fuzzy模型等职业病危害评价方法。[1~3]在这些方法中定性方法居多,其中模糊综合数学法应用较多[9],较好的解决了职业卫生评价上的一些问题。然而模糊综合数学法是依赖权重选择的方法,其权重的准确性与评价人员的素质等多个方面有关,而且这些方法计算比较复杂,对于一般的企业并不适用。因此,建立一种适合企业自身风险评价方法,有利于科学、全面地评估各企业职业卫生健康程度,也有利于职业卫生工作深入开展,减少降低职业危害的发生概率,对于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以某家具厂为例,提出的突变级数法是一种基于突变理论和模糊综合隶度指数的多指标评价方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不同的是,突变级数法无需人为确定权重,只需把握各评价指标的重要度,分清主次关系。该方法运用简单,同时又不失客观性、科学性和全面性。目前突变级数法已经广泛应用与多个领域,但是应用在职业卫生评价上的较少。
2基于突变级数法的职业卫生风险评价原理及步骤
2.1突变级数法
法国数学家Rene Thom先生于1972年提出的突变理论,在突变理论中,将描述系统状态的参数称为状态变量,将引起突变状态的因素称为控制变量。势函数是描述系统控制变量和状态变量相互关系与相互位置的函数。突变理论研究势函数的变化使得状态变量从一种稳态到另一种稳态的理论。
突变级数法是由我国都兴富教授在突变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多目标评价方法[5]。该方法是一种利用突变理论与模糊数学相结合形成突变模糊隶属函数,按归一公式可以计算出各控制变量的中间值,称为突变级数值,再利用系统中各突变模型的归一公式逐步向上综合直到归一为一个总隶属函数值,从而对多个目标进行重要度排序分析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
2.2基于突变级数法的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步骤
2.2.1构建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利用职业卫生基础理论将待评价系统划分为多个作业单元,再根据相关理论对每个作业单元进行职业有害因素辨识,辨识出作业单元内所拥有的职业有害因素,构建职业卫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职业有害因素的接触人数的大小进行指标重要度排序,接触人数多的重要性大,将重要性大的因素排到最左侧。
2.2.2评价指标的量化分级
根据相关标准对对每个作业单元的单项有害因素进行监测并记录。根据职业有害因素的实际监测情况,借鉴常用风险评估等级划分的标准并结合毒物划分标准,将各个单因素风险分为5个等级,即Ⅰ、Ⅱ、Ⅲ、Ⅳ、Ⅴ,分别对应轻微危害、轻度危害、中度危害、高度危害、极度危害。对应的也给评价指标赋值,分别为1,2,3,4,5分。将总隶属函数也分为Ⅰ、Ⅱ、Ⅲ、Ⅳ、Ⅴ五个等级,分别对应“优,可忽略风险”,“良,低风险”,“一般,一般风险”,“差,高风险”,“极差,极高风险”。
2.2.3对最底层的控制变量指标的分值进行规范化处理
由于在归一化过程中,控制变量代表的是系统状态变量在不同方面的特征,每个指标的数据取值范围以及量纲均不相同,导致数据之间无法相互进行比较。因此,在使用归一化公式之前,需要将各控制变量的指标的原始数据转化为0~1之间越大越好型数据,就是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无论控制变量指标是越大越好型还是越小越好型数据,都可以通过标准化处理将其转化为0~1之间的越大越好型指标。
2.2.4确定各层次突变系统类型
根据突变级数法的基本原理,确定各指标的突变系统类型。突变系统类型一共有7个,最常见的有3个。即尖点突变系统、燕尾突变系统和蝴蝶突变系统[4]。
尖点突变系统模型为: f(x)=x4+ax2+bx (3)
燕尾突变系统模型为: f(x)=15x5+13x3+12bx2+cx(4)
蝴蝶突变系统模型为: f(x)=16x6+14ax4+13bx3+12cx2+dx(5)
上面f(x)表示一个系统的一个状态变量x的势函数。状态变量x的系数a、b、c、d表示该状态变量的控制变量。若一个指标仅分解为两个子指标,该系统可视为尖点突变系统;若一个指标可分解为三个子指标该系统可视为燕尾突变系统;若一个指标能分解为四个子指标,该系统可视为蝴蝶突变系统。
最初的控制变量代表不同质态,无法进行比较。归一公式将各控制变量的的不同质态归为可比较的一种质态,即用状态变量表示的质态[6]。根据不同的突变系统选择对应的归一公式。可以通过突变理论的分歧方程导出归一公式。
3基于突变级数法的职业风险评价在某家具厂的应用
3.1家具厂基本情况概述
某木质家具厂主要生产实木椅子,其生产工艺为木料开料、木料加工(包括弯料、锣机等)、油磨、喷底漆、喷面漆。四楼生产车间作业岗位有木料加工岗位、油磨岗位以及喷底漆岗位,五楼生产车间作业岗位有喷面油岗位,基本作业情况及各个岗位接触危害因素如表1所示。
3.2职业危害因素体系建立
根据车间的职业危害有害因素以及各个岗位接触人数和接触时间进行重要性排序,接触人数越多,则重要性就越前。若按职业病危害因素划分,则此家具厂的重要度顺序为噪声、粉尘、化学毒物。若按生产单元和岗位划分,接触人数一样,则按照接触危害因素的数量进行分类,若都一致,则按照接害因素的种类数量进行重要性排序,构建该家具厂职业危害因素指标体系(表2)。
3.3各单项危害因素量化分级
依据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对该家具厂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化学毒物、粉尘以及噪声检测结果分别如表3、表4以及表5所示。
在《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定,用人单位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能超过限值,以此作为化学毒物以及粉尘评判等级最高级的标准。使用的最低评判等级;若用人场所设置的是无尘车间,则可以直接判别为最低评判等级。另外,参考茅辉军在《模糊数学模型评价方法在喷涂作业环境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的分级方法[9],化学毒物以及粉尘的评判标准为检测的浓度值与浓度限值的比值,在同一岗位所接触的化学毒物中,以检测出浓度值最高的物质作为计算。而噪声的评判标准以LEX,8h作为分级标准,评判分级标准如表6所示。
4五楼生产车间喷面油岗位5――1
3.4原始数据规范化处理
化学毒物、粉尘以及噪声的得分是越大越好,因此属于越大越好的指标。根据公式(1)可得各岗位职业有害因素的标准化数值如表8所示。
3.5确定各层次的突变模型
根据建立的家具厂职业危害因素指标体系,确定各层次的突变系统类型,经分析,只有尖点突变模型与燕尾突变模型。
3.6归一公式风险递归计算
将各层次的突变模型确定以后,将每个作业单元职业有害因素标准化之后的数据带入,根据不同的突变模型选择不同的归一方程,先对每个工作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归一化逐一计算,得出各个岗位的隶属数值,再根据生产单元逐层计算,直至算出总隶属函数,在该家具厂中,各个指标的选择都具有相当的独立性,所以采取相互平均值来计算。计算结果为0.8649。
3.7该家具厂职业风险标准制定
一般风险评价五个等级将风险评价指数分为0.2,0.4,0.6,0.8,1。然而由于归一公式的特点,导致突变级数法算出的评价值一般较高。所以需将绝对意义下的综合指数转化为突变级数法下的各级分级标准[8]。从理论意义上,最后转化成突变级数法的隶属值如表9所示。
3.8结果分析
经现场调查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分析,该家具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噪声、粉尘和化学毒物有害因素,其中木料加工岗位的噪声等级为Ⅳ级,属于高度危害,木料加工岗位的粉尘等级以及五楼喷面油岗位的化学毒物等级为Ⅴ级,属于极度危害。通过突变级数法算出该家具厂的计算结果为0.8649,说明该家具厂存在的职业卫生风险等级为Ⅳ级,代表该家具厂的职业卫生风险情况为差,具有高风险。
4结论
目前在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中,仅仅是简单的将监测结果分为合格、不合格两部分,本文将各单项因素分为5个等级,相比于合格以及不合格,更加科学和客观。将检测结果分为五级并评分赋值了之后,采用突变级数法进行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通过在某家具厂的应用,证明突变级数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而且突变级数法相对于其他定量评价方法计算简便,有利于企业自身评估和政府对企业职业卫生的监管工作,值得在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方面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符传东. 化学因素职业危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1.
[2]胡训军,徐慧萍,朱毅贞,等. 化学混合物GHS分类方法在职业危害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初探[J]. 环境与职业医学,2015(6):88~92.
[3]李戬. 基于Fuzzy模型的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评估方法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9):90~95.
[4]田冬梅, 姚建, 蒋仲安,等. 粉尘作业场所风险评价模型的研究[J]. 金属矿山, 2009(7):122~126.
[5]翁钢民,鲁超.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以西北五省为例[J]. 软科学,2009(6):57~61.
[6]陈晓红, 杨立.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障碍诊断模型及其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3, 33(6):1479~1485.
[7]陈克亮, 时亚楼, 林志兰,等. 基于突变理论的近岸海域生态风险综合评价方法――以罗源湾为例[J]. 应用生态学报, 2012, 23(1):213~221.
[8]魏婷, 朱晓东, 李杨帆,等. 突变级数法在厦门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19(7):1522~1528.
[9]茅辉军. 模糊数学模型评价方法在喷涂作业环境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中的应用[D].苏州:苏州大学,2013.
[10]杨乐华. 类比法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中的应用与问题探讨[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09(3):230~231.
[11]王焕强, 张敏, 李涛. 高危职业危害监测内涵及预警系统探讨[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8, 4(4):135~139.
[12] 吴传安, 谭庆平, 刘开钳,等. 职业卫生1-2-0分类管理模式构建研究[J]. 中国热带医学, 2008, 8(7):1106~1109.
[13]周捷森. 建立职业暴露评估模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08, 21(2):126~128.
[14]袁伟明, 冷朋波, 周莉芳,等. 应用国外两种风险模型评估职业危害的对比研究[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5, 32(1):51~55.
[15] 郑文慧, 王志平, 柴鹏飞,等. 美国EPA吸入风险评估模型在某电镀企业职业危害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4, 31(10):764~769.
1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害
1.1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导致医务人员职业,的罪魁祸首是污染的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如针头、缝针、刀片等,约占86%,其他途径为粘膜(眼、口腔)接触病人的体液,以及手部皮肤伤口接触病人体液。护士是医院中针刺伤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急诊科、手术室、产房和透析室是针刺伤的高发科室。针刺伤最容易发生的环节是在针头使用后到针头丢弃这一段过程,如进行过多的处理:回套针帽、摆弄针头、取下针头、浸泡、毁形、送针头去处置等。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其危险性不小于拿着一个暴露的针头,由此动作所发生的针刺伤占针刺伤总数的10%~25% ,甚至高达50%,将病人的体液标本从注射器注入标本容器、针头使用后没有及时或就近丢弃针具等也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因素。除了针刺伤以外还有传递尖锐器械,刀片、缝针刺伤,玻璃割伤,处理被体液污染的尖锐器械等都是导致针刺伤以外锐器伤的最常见情形。一些非刺伤性接触,如气管插管、紧急处理大呕血、采集和运送血液标本、接生等都可能因为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用品,而使病人的体液进入破损的皮肤和粘膜或飞溅到口腔、鼻腔、眼睛。
1.2 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性大多数的职业暴露是不至于引起感染的,引起感染的因素是:病原体的种类、什么样的接触、接触的血量、接触病人血中的病原体的量。HBV:如果注射过HBV疫苗并已经产生了免疫力,基本上不会被感染,没有经过HBV疫苗注射者,若被含有HBV病毒的针头刺伤或割伤一次,其感染的几率是6%~30%。 HCV:医务人员被HC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的几率为1.2%~10%。 AIDS:被含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针头刺伤后,平均感染率是0.3%。被含有HIV的血溅到眼睛、鼻腔后,平均感染的几率是0.1%,含HIV的血接触到皮肤上的感染几率估计是小于0.1%,但如果皮肤的完整性被破坏(新鲜伤口)或者大而积的皮肤长时间接触大量的血,则感染的机率将增加。由于职业原因,医护人员持续的攀露累计起来感染HIV的危险较大。一个外科医生累计感染HIV的危险可高达1%~4%,护士是医生的2倍。针刺伤后是否引起感染还与针头种类及受伤时是否戴手套密切相关。同一直径的静脉穿刺针比缝合针可携带史多的血液,针头越粗、刺入深度增加或直接刺入动、静脉则感染的机会增加;医用手套可明显减少缝合针上所带血液量,两层手套效果史好。另外,当病人处于疾病急性期或晚期时,血液中病毒定量高,或接触的血液越多,很显然会增加感染的机会。
2 经血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
2.1 标准预防措施美国是一个非常注重职业感染的国家,早在1985年艾滋病流行的早期,美国就提出了“普遍预防”的概念,1996年又推出标准预防,标准预防针对所有在医院中治疗的病人,不必考虑其诊断,适用于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包括汗液,除非被血液污染)、不完整的皮肤、粘膜等的隔离措施,阻断疾病的传播途径。
2.1.1 洗手: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接触每个患者前后、每次操作前后都要洗手,如果手被体液或人体组织污染应在安置病人于安全的环境中后,立即用肥皂和水清洗,有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
2.1.2 戴手套:手套在病人、医务人员和其他人之间有着屏障作用。必须戴手套的情形有:进行进入病人体腔和无菌组织的侵入性操作;操作时需要接触病人的体液、粘膜和破损的皮肤;接触和处理被体液污物的物件和锐器;估计到手可能会被病人的体液污染时等都要戴手套;特别是医务人员手上有伤口时必须戴手套操作。戴手套可以降低手被体液污染的机会,一旦针刺伤发生后也可以减少体液进入人体的量而减少感染的机会。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一副手套只能使用一次,一副手套也不能使用不同的病人,操作中如手套破损要立即史换,脱手套后仍需立即彻底洗手。
2.1.3 预防针刺伤:虽然医护人员被锐器(针刺)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评定表明62%~88%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预防措施有:及时处理针器和锐利物品;非一次性的污染针头在输送时要放在刺不破的容器内;手持的针头和锐器不要让锐利而对着自己和他人;在为不合作患者穿刺和注射时,应取得他人的协助;绝对不要赤手处理破碎的玻璃;不要传递锐器,最重要的是操作后要立即将使用过的一次性的注射器和锐器丢弃在针器收集器中,不必套回针帽、分离、毁形,当必须套回针帽时,要采取单手操作。使用防刺破、防渗透的塑胶收集容器是理想的减少针刺伤的方法,可降低50%的针刺伤。因此,为医护人员提供符合标准的针器收集容器是当务之急。2.1.4 其他保护用具的使用:如口罩、护目镜、而罩、隔离衣、防水围裙等,用于防止血液或其他传染性物质接触医务人员身体,减少医务人员通过破损皮肤和粘膜感染的危险性。医护人员在操作前要评估被体液污染的危险程度,根据情况合理选择防护用具,如气管插管和吸痰时要预料体液可能飞溅到操作者的眼和口腔,则应戴护目镜和而罩,急诊科处理大出血的病人要考虑戴防水围裙iii,妇产科医护人员接生时应穿防水围裙等,以避免羊水喷溅的污染等。
2.1.5医疗废物的处理:所有医疗废物,包括一次性锐利器械、各种废弃标木、感染性敷料及手术切除的组织器官等,都应放在有标记的塑料袋或专门容器内,送往规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卫生人员误伤或运送途中流失。
2.1.6 血渍清理:当病人的体液污染了地而、墙壁、仪器上时,先用1 000 m几的有效氯溶液喷酒在血渍上,1530 min后戴手套用抹布擦拭,擦后立即彻底洗手。被血液和体液污染的被服应先装在不透水的污水袋中,然后再送去消毒、清洗。
2.2 职业攀,,后局部处理医务人员职业攀露后现场处理非常重要,相关研究表明,皮肤粘膜接触病人的血液、粘液后,用清水、肥皂水清洗,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的危险性。
2.2.1 若皮肤意外接触到体液,应立即以肥皂和清水冲洗;若是患者的体液意外进入眼睛、口腔、鼻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1hm,_水冲洗。
2.2.2 被体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翻开伤口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和流水冲洗伤口、消毒、包扎、戴手套。
1钢铁工业生产工艺及主要职业病危害
现代化的钢铁工业集团包括矿石采选厂、焦化厂、烧结厂、炼铁厂、炼钢厂、轧钢厂以及制氧、运输、发电等主要生产工艺过程和环节,主要生产设备有焦炉、烧结机、高炉、转炉、轧机及其相关的动力、运输等公辅设施。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图1)造成的职业病危害有:1.1高温和热辐射存在于从焦化到轧钢的整个钢铁生产工艺过程中,焦炉、烧结机、高炉、转炉、轧机等生产设备产生大量高强度的热辐射,使得工作环境区域的温度可以达到50~60℃甚至更高。在夏季,高温和热辐射可以使劳动者发生以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中暑等疾病,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劳动者的生命。1.2有害气体在焦化生产过程中产生苯、甲苯和二甲苯,其毒作用主要是苯在体内的代谢产物酚类,尤其是未被结合的游离酚类化合物所致,慢性毒作用主要影响骨髓造血功能,表现为骨髓毒性和致白血病作用,骨髓变化早于外周血血液中的细胞减少[2];焦炉逸散物中含有多种致癌的多环芳烃,它们是构成煤焦油沥青挥发物的主要致癌物,其中最主要的致癌物是3,4-苯并芘。长期接触苯系物可以引起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及神经系统损害,严重的导致发生白血病[3]。焦炉作业工人发生肺癌的可能性明显高于其他职业,发生肾癌、肠癌和胰腺癌可能也会增高;煤气是钢铁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并被广泛使用的物质,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分别为6%~9%、23%~30%、60%~70%。一氧化碳主要通过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使其失去携氧功能,对人体产生危害。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可以导致死亡发生,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则可以产生神经系统病变。此外还有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可以对人体产生相应的损害。1.3粉尘在焦化、烧结、炼铁、炼钢工艺的生产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粉尘,而且往往是2种或2种以上组成成分的粉尘混合存在。长期吸入粉尘可以使劳动者发生尘肺病、肺组织纤维化等疾病,使机体产生刺激、中毒、过敏和肿瘤等反应,同时伴有心肺功能降低,机体抵抗力下降,发生肺部非特异性感染[4]。1.4噪声从煤气鼓风机、空压机到各种工业泵、炼钢炉、轧机及其他机械设备,噪声存在于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中。噪声对人体的不良作用是多方面的。50dB以上开始影响睡眠,70dB以上妨碍交谈,使人心烦意乱[5]。长时间接触噪声可引起头昏、头晕、头痛、耳鸣、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脑电图异常(慢波增多),心率加快,血压不稳(多数增高)[6],心电图有心率不齐和缺血型改变,同时可见食欲下降,甲状腺功能亢进、改变、月经不调等。噪声对人体最为明显的影响是损害听觉器官,长时间在90dB以上噪声作用下,听觉器官的敏感性下降,进而听力减弱、持续下降,造成“永久性听阈位移”,严重者进一步发展成为“噪声性耳聋”[7]。1.5繁重的体力劳动通常情况下,繁重的体力劳动可以扰乱人体各系统或器官的生理平衡,使代偿能力减弱,抵抗力下降,促进或加重职业危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1.6电离辐射辐射源项广泛分布在矿山选矿、烧结配料、炼铁焦槽、炼钢连铸结晶器、轧钢系统、焦化配煤、干熄焦塔等工作场所,用于钢铁工业生产的计量、料位、测厚、探伤的仪器中[8],电离辐射在分子水平上对人体产生损害,通过直接损伤细胞DNA和染色体而对造血、免疫、神经、内分泌等多系统造成损害,过度接触电离辐射可以发生放射性疾病。此外,长期从事办公室工作的人员接触各种办公机具发出的电磁辐射也可能对人体视觉、生殖系统产生健康危害[9]。1.7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在物流输送及检修环节除以上职业病危害因素外,还存在着振动、电弧光辐射等职业病危害。手臂振动可能引发的不可逆转的手指和手的变化,首先是手指疼痛和(或)麻木,手指尖变白,手指变白只是持续几分钟,并且间隔时间很长。但随着症状加剧,变白的面积增大,持续时间延长,工人感觉手指刺痛;后期,手指变白现象会在不同季节、不同情况下出现,干扰正常的工作生活,在严重的情况下,手指会因供血不足而需截断。全身振动则是通过不同的路径进入人体,例如司机是通过脊柱传入的。全身振动会引起潜在的急性安全影响和慢性健康影响。慢性健康影响如腰部疼痛(腰部脊柱)、腰椎间盘退化、体液损失、颤动及侧滑。在各种检修中,焊接产生的电弧光,其中的中波紫外线(波长290~320nm)通过光化学作用对人体产生危害,它损伤眼睛及的皮肤,引起角膜结膜炎(电光性眼炎)和电光性皮炎。
2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措施
做好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工作主要分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本质化措施,首先应该采用新的工程控制技术,减少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生产过程、生产环境和生产方式,减少劳动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机会和时间;二是加强对作业环境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的监测评价,降低接触水平,保证工作场所的安全性;三是加强对劳动者的个体防护,构筑预防职业病危害的最后防线,同时也要做好职业健康教育促进工作。四是做好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及早发现职业危害并予以挽救。现代职业卫生工作针对的不是一个劳动者,而是面向整个国家的职业人口,职业卫生工作的目的不仅是发现职业病患者并给予治疗,更重要的是做好预防控制工作,真正消除职业病危害。以下对做好职业病危害分级预防控制工作进行论述:2.1第1级预防:本质化工艺技术措施采用现代化的工程控制技术,减少劳动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机会,主要是指通过不断改进和优化生产工艺过程和劳动组织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产生量和劳动者接触它们的机会。目前在我国的钢铁工业中还存在许多落后的甚至是国家明令淘汰的工业生产工艺和技术,还存在许多不科学不健全的劳动组织制度。改变生产工艺过程,减少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就是要通过使用无危害或低危害物质取代高危害物质,提高工业生产的大型化、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减少直接接触职业有害因素的作业人数,以本质化无危害为目标和起点,构建安全无害的工作环境。比如在焦炉炉顶和炉侧、高炉出铁场、转炉炉顶采用烟尘捕集设备,可以大幅度减少烟尘泄漏污染,从而改善工作环境条件。在夏季加强厂房内通风对流,改善局部环境气候条件,降低温度,预防中暑。制定科学合理的劳动组织制度,就是通过调整工作时间、工作频次等方式来避免或减少劳动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时间和机会,比如在高温作业岗位,就可以通过多倒班多轮换多休息的方式来减少劳动者接触高温热辐射,从而有效预防中暑发生。2.2第2级预防: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加强对工作环境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的监测检查,准确评价危害因素污染程度。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的目的是制定危害因素的最低接触水平,为评价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状况和接触水平提供依据,为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供依据,为调整生产节奏和劳动组织工作提供依据,为做好有害作业危害条件分级提供依据,为健康监护提供早期信息[11]。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应该做到定期与随机相结合,根据生产情况,对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进行动态监测管理,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治理,不断改善劳动者工作环境条件,使之符合国家标准[12]。2.3第3级预防:个体防护与职业健康教育促进消除或减少职业病危害发生的另一项重要措施是使用个体劳动防护用品,个体防护措施不是辅助措施,而是最后一道十分重要的防护措施[13]。通过教育并要求劳动者正确佩戴使用个体劳动防护用品,避免或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直接作用于劳动者身体造成职业病危害,比如通过佩戴防尘口罩、护耳罩或耳塞可以有效地预防减轻粉尘和噪声对人体的侵害,因此说劳动防护用品是保护劳动者安全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并不为过[14]。职业健康教育促进就是通过对劳动者开展职业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制定工作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向劳动者进行职业病危害告知,在工作场所设立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15]。2.4第4级预防:做好对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监护《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对职业健康监护的定义是:为及时发现劳动者的职业性健康损害,根据劳动者的职业接触史,对劳动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健康检查和连续的、动态的医学观察,记录职业接触史及健康变化,评价劳动者健康变化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系。职业健康监护主要包括职业健康检查和建立完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等工作,职业健康检查主要是通过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应急性的健康检查以及复查,发现职业禁忌证,发现职业病危害的早期征象,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治疗干预。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对健康监护检查结果进行动态观察,对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状况进行定期评定,形成规范化管理[16]。根据评定结果调整和修正健康监护工作方向,使劳动者保持良好的健康水平,最大限度减轻或延缓职业病危害的发生。职业健康监护可以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控制接触相结合,监护结果可以为改进生产工艺技术、调整劳动组织、加强个体防护提供反馈信息,也可以据此改进完善健康监护方法手段,同时也可以为发生职业病危害后的赔偿争议提供用于裁决的依据。职业健康监护工作是大多数国家明确规定的雇主(用人单位)的义务,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积极推进的工作[17]。使用现代化的计算统计方法还可以对劳动者个体或人群发生职业病危害的前景进行预测,为进一步做好健康监护工作指引目标。总之,通过对职业病危害进行分级预防控制,就能够起到了解掌握和确定职业病危害的分布和变化情况,找出其中的规律,评价防治效果的作用,从而达到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有效预防职业病的目的。
作者:王艳斌王诗斌 单位:安阳钢铁集团公司安全管理部
【关键词】制定职业病 预防控制 战略要点
中图分类号:R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341-02
【Abstract】Combining Liao sun is actual while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occupation health legal theory, in tallying up empirical foundation, studied from the strategic height current with the result that from now on, occupational disease harm of development and counterplan.Put forward the method and suggestion of science towards preventing control occupational disease from endangering, .Its science standpoint comes from;Be engaged in the experience and intelligence of the o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sonnel of occupation health work, drew up the science method of the Liao occupation hygiene in sun City work and to the prevention control of the occupational disease measure.Its establishment important point has catholicity and covered the basic measure method of nation and place occupational disease prevention control and knew well to solve the related law laws that the national occupational disease prevention controls,
【Key words】Developmentoccupational disease control and pveventiun strategic points
本文研究探讨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结合我市职业病危害状况,主要针对我市规模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预防和控制,研究做出的:中长期战略性对策和途径。本文是在《辽阳市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与检测》、《辽阳市职业病预防控制战略研究》两个课题研究基础上,结合工作实践,综合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与辽阳市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国内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形成的宏观战略思想。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可直接为政府在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方面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的理论研究成果。其理论可以指导职业卫生科研开发,研究理论的学术价值和指导作用,可以提供给我市从事职业卫生工作的人员使用。
1 职业病预防控制的战略要点
1.1 前期预防
1.1.1 对策与方法
根据国家《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前期预防规定: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的设立除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设立条件外,其工作场所还应当符合下列职业卫生要求:
(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2)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
(3)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
(4)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
(5)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6)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关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其他要求。
1.1.2 要点 1、完善法规建设。2、加强教育培训。3、健全申报和批准管理程序建设。4建立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组织。5建设项目的职业卫生设计。6建设项目的职业卫生。7、应急救援站。职业卫生设施建设的“三同时”。
1.2 生产过程中的预防和控制
1.2.1 对策与方法
1.2.1 生产过程中的预防控制,是前期预防控制的补充或补救办法。我国《职业病防治法》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采取下列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
(1)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2)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3)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4)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5)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
(6)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2.2 具体措施 1、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机构。2、职业病防护设施。3、技术改造和工艺技术更新。4、职业病危害告知。5、工作场所日常监督管理。6、强化劳动者的职业危害个人保护的法律意识。7、职业健康监护检查。8、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和单位职业卫生档案。9、职业危害应急处理预案。
1.3 其他控制方法和策略要点:
1、政府管理策略2、整合职业卫生监管技术资源,强化技术支撑体系建设。3、完善职业安全卫生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4、建立健全职业安全卫生监督管理体系。5、建立健全职业安全卫生应急救援体系。6、加快职业安全卫生信息化建设.。7、加快职业安全卫生技术保障体系建设。8、加强职业安全卫生宣传教育体系建设9、加强重大职业危害源的监控和重大中毒事故隐患的治理。10、加强职业危害监督检查,形成监管协同机制。11、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职业安全卫生监管。12、促进职业安全卫生产业发展。13、深化职业卫生专项整治工作。14、加强职业卫生执法体系和法律保障建设。15、落实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制。16、完善职业卫生投入保障机制。18、建立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相结合的机制。19、实施职业安全卫生许可制度。20、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督和法律援助作用。21、大力推进职业安全卫生文化建设。22、开展职业安全卫生科学技术进步工程。23、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全面加强职业卫生工作。24、有计划地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职业病防治基金和运行保证机制。25、强化“三同时”审查力度。26、职业安全卫生促进工程建设。27、明确治理重点,突出治本措施。28、依靠科技进步,加强职业卫生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29做好职业病普查、申报和检验检测工作。30、中长期职业病预防控制规划战略纲要。31、加强职业安全卫生领域的交流合作。
2 讨论与结语
职业病危害的预防控制研究,是一个涉猎许多方面的综合性科研课题,我们主要在《职业病防治法》的原则指导下,结合工作实际,总结概括了目前职业病预防控制相关方法,原则,措施,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战略决策,其要点主要方面是;全社会要强化劳动保护,劳动卫生管理 、法规的普及、预防控制技术的进步、及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 、企业的社会责任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张敏,李涛,周安寿等,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进展与控制对策,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2008.8,V26(8)
[2]张敏,李涛,周安寿等,加快应对体面劳动全球战略目标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 2008.8,V26(5)
[3]张敏,李涛,周安寿等,对如何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思考,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2008.8,V26(5)
[4]李涛,张敏,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实用指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5]李涛,张敏,化学品职业危害分类控制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6]李涛,张敏,密闭空间职业危害防护手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7]张永伟,法定职业病预防与控制指南,海洋出版社
[8] 国际劳工组织,中小企业职业安全卫生防护手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9] 赵良省,噪声与 震动控制技术,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