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股权投资与债券投资8篇

时间:2024-01-23 15:41:2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股权投资与债券投资,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股权投资与债券投资

篇1

关键词:股东与债权人 冲突 投资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083-02

一、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关系

股东与债权人都是公司资金的提供者,二者的利益关系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实现,都依赖于公司经营出现盈余。公司经营好,股东的投资才可能增值,其对公司的股利分配权才能落实,债权人的债权才能得以保障。但是,公司法认为:股东是公司的所有权人,享有所有者的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而债权人则仅被看作是契约法上的一种请求权人,债权人只拥有按合同收取固定利息的权利,只有当公司处于破产时,才能取得公司剩余财产的优先索取权和对公司的控制权{1}。

股东与债权人之间利益冲突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公司股东的有限责任制度,股东只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在股东有限责任制度下,股东与债权人之间收益与风险分摊呈现非对称形式,于是股东与债权人形成了不同的投资风险偏好。股东具有从事高风险投资行为的冲动,会用尽其在公司中享有的各种控制权利向债权人转嫁风险。因此,从公司经营来看,股东的风险是限定在其出资范围内的,而利润则是不确定的,公司经营失败,股东的损失最多也就是没有收益,但如果公司盈利,股东却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股东从事高风险的经营行为。而对于债权人,无论公司盈利如何,其利润总是特定的,如果公司过分冒险,经营失败,不但债权人的预期利益难以实现,其付出的交易成本也无法得到补偿;从利益分配的角度看,股东从公司获得的利益越多,意味着公司对债权人的财产担保越少;从财务意义上看,债权人同样承担着公司经营失败的风险{3}。如果再将股东恶意滥用有限责任制度逃避义务的情况考虑进来,与公司交往的债权人的风险就更大了。

二、股东与债权人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

1.股东会利用负债进行冒险性投资。股东比债权人更愿意将公司的资金投资于风险较大的项目{2},因为股东可以利用财务杠杆的作用来增加自己的财富,而把风险留给债权人。如果项目成功,债权人只能获得按合同规定的利息和本金,剩余的高额收益均归股东所有;如果项目失败,由于有限责任,则损失由股东和债权人共同承担,有时债权人的损失要远远大于股东。其结果就是,即使风险投资使公司价值下降,股东仍可以从这种赌博中获得好处。同时,随着债务比例的上升,股东的风险激励将会增加。

2.股东会稀释债权人的请求权。一方面,如果公司在正常经营时发生了新的无担保债务,新的债务会提高公司的负债率,稀释债权人对公司资产的请求权。同时,如果公司经营失败,破产清算时,公司财产不足以清偿公司债务,公司财产将按照债权占有比例在债权人之间进行分配。另一方面,公司如果已经有发行在外的债券,再发行优先级高于或等于目前债券级别的债券,将会使得原有债券持有人的债权稀释。

3.股东利用股利政策损害债权人利益。股利政策直接决定着一个公司中债权价值与股权价值的比重,股利发放的多少就直接影响到债权人和股东的价值。对于债权人来说,公司实行稳定的股利政策有利于债权人对公司偿债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估。股利政策的变化直接反映了公司的经营状况,持续的、较高的股利意味着管理层对公司的前景充满信心,公司的资金流充足、通畅,公司处于稳健发展的时期。但如果公司过多发放股利,这暗示着公司财产通过股利的形式不合理地返还给了股东,则会增加债权人到期不能完整得到偿还的风险,从而削弱了公司的偿债能力,债权人的利益受到侵害。

4.股东与债权人冲突会造成公司投资不足。投资不足表现为股东主动放弃对债权人而言有利的投资项目。当公司拥有的投资机会的净现值为正,但该净现值小于或等于公司现有负债余额或将借入的负债额时,尽管对债权人而言,这种投资机会有利,应该投入资金,实施该项目。但从股东的角度来看,并非一定愿意投入资金{4}。这是因为,股东承担着公司投资的全部成本,但却只能得到投资净收益中经过债权人索取之后的那部分收益。因此,股东没有足够的动力接受该项目,也即对具有正净现值项目有可能发生不会投资的现象,即投资不足。

三、股东与债权人的冲突与投资行为的简要模型分析

本文设定股东与经理的利益是一致的,即不存在成本问题。股东―经理设立公司需从市场融资I,融资额即是投资额,融资后决定投资于好的项目或坏的项目,股东―经理的持股比例为a。

假设如果投资于好的项目可获得确定的收益X;投资于差的项目以概率为p获得收益X,1―p的概率获得收益为0。但是若投资于差的项目可以给股东―经理带来私人收益为B,pX+B

1.如果股东―经理发行股票,对外发行1-a。此时,如投资于好的项目,股东―经理的期望收益为aX;若投资于差的项目,其期望的得到的收益为apX+B。如果希望股东―经理选择好的投资项目,需要满足条件是aX≥xpX+B即a■。可见,如果股东―经理持股比例过低,他将不会关注公司的现金流,而倾向于投资于差的项目以获得私人收益B。

2.如果股东―经理可以先发行债券,后决定采取哪种投资方式,然后再在市场上出售其部分股权。假设公司设立时,发行面值为D的长期债务,D

0 1-p。

对于股东―经理而言,在投资于好的项目时,他的期望收益为a(X-D),投资于差的项目时,他的期望收益为ap(X-D)+B。于是,若要股东―经理选择好的项目仍需满足条件a(X-D)≥ap(X-D)+B。可见,当有债务的条件下,若想使股东―经理投资于好的投资项目,需加大其持股比例。

(3)对于股东―经理来讲,他们的私人收益只有在公司有偿债能力时才能够获得。而当投资于差的项目时,如果项目失败,公司破产时,股东―经理的私人收益B也将失去。那么此时,对于股东―经理而言,在投资于好的项目时,他的期望收益为a(X-D),投资于差的项目时,他的期望收益为ap(X-D)+pB。于是,若要股东―经理选择好的项目仍需满足条件a(X-D)≥ap(X-D)+pB。可见,当有债务的条件下并且投资于坏的项目时,公司有可能破产,此时股东―经理有可能失去私人收益,若想使股东―经理投资于好的投资项目,对其要求的持股比例可以相应减少。

四、结论与建议

当公司的股东和经理利益一致的时候,股东―经理有动机进行非效率投资行为来侵犯债权人利益。因为当公司经营状况变差时,股东会把损失尽量转移到债权人身上;当公司经营前景良好时,股东保留全部的剩余利润。如果一个投资项目风险低于公司目前的风险水平,那么股权的价值会下降,债权的价值会提高;如果一个投资项目的风险高于公司目前的风险水平,那么股权的价值会上升,债权的价值则会降低。因此,在投资项目的选择时,不同的股东―经理可能会根据自己持有股份的比例的不同,投资于一个风险很高但是净现值小于零的项目,也可能会放弃一个净现值大于零但风险很低的项目,从而产生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行为。

因此,笔者建议:第一,建立有效信息系统,规范信息披露制度。通过建立了良好的资本市场信息公开制度、有价证券信誉评级制度、完善的信息中介机构等措施,使债权人避免一些投资不足或过度投资现象的发生。第二,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市场。通过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并效仿股票市场建立相关的专门监管机构来保护债权人利益,可以大大地降低由监督带来的成本。第三,加强银行对公司的监管。银行作为上市公司主要债权人不仅具有规模优势、信息优势,而且具有人才优势。

参考文献:

1.张民安.公司法上的利益平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4

2.何源,白莹,文翘翘.负债融资大股东控制与公司过度投资行为[J].系统工程,2007(3)

3.何金耿,丁嘉华.上市公司投资决策行为的实证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2001(9)

4.童盼,支晓强.股东-债权人利益冲突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模拟研究[J].管理科学,2005(5)

5.宋小保.大股东控制与负债融资的相互作用分析[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8(6)

6.樊云清.负债融资与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关系研究――基于控制权私人收益的考虑[D].东北财经大学,2007

篇2

【关键词】 债券估价;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价值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对持有至到期投资定义与会计核算做出了解释,但是涉及会计处理问题中摊余成本的计算仍然需要进一步明确,本文正是基于债券估价这个角度展开分析的。

一、债券估价

(一)债券估价的基本理论

债券是发行者为筹集资金而向债权人发行的,在约定时间内支付一定比例的利息,并在到期时偿还本金的一种有价证券。债券估价估计的是债券的内在价值,它是债券按照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和到期收回的本金现值之和。典型的债券是固定利率、每年计算并支付利息、到期归还本金。其基本模型是:

其中:V为债券价值,r为票面利率,i为贴现率(一般采用当时的市场利率或投资人要求的必要报酬率),M为面值,I为票面利息,n为债券到期前的年数。

在这个公式当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清楚,对于理解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处理非常重要,首先是r和i的差异问题。r是票面利率,它是指债券发行者预计一年内向投资者支付的利息占票面金额的比率,一般在债券契约中规定,与票面利率相对应的是市场利率i,即债券发行时,金融市场通行的利率。在多数情况下,债券的票面利率和市场利率是不一致的,正是由于这种不一致,才使得债券的内在价值和票面价值不一致,即债券的现值和债券的面值不一致。那么为什么债券的票面利率和市场利率会不一致呢?因为在现实中,债券的发行申请和实际发行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当申请发行时往往票面利率和市场利率是相等的,这时债券的估价(或者说现值)和面值是相等的,但是,当实际发行时,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市场利率不断变化,而票面利率是契约中规定的,这个时候就很难保证市场利率和票面利率的一致。其次是发行价值(即债券内在价值)和面值的差异问题。当然两者不同是由于市场利率和票面利率引起的,不过我们还要明白如何引起,如果发行价值小于面值,表明市场利率大于票面利率。市场利率在公式(1)的分母上,当和分子上的票面利率相等时,发行价值和面值相等;而分母大,分子不变,一除就会变小,所以发行价值小于面值,债权人在买债券时,需要最低获得市场利率的报酬,而债券发行人(债务人)只能按照票面利率给予回报,在市场利率大于票面利率的情况下,显然给债权人回报低,债券发行人为了弥补这个差额,吸引投资人(债权人),只好折价发行,即为了将来少给投资人(债权人)利息,而事先少收钱即事先付出代价。反之,如果溢价发行,则表明债券发行人为了将来多给投资人(债权人)利息,而事先获得的补偿。

(二)债券估价的计算及举例

债券购买价格(估价)=每年的利息×年金现值系数+债券面值×复利现值系数;V=I×(P/A, i, n)+M×(P/F, i, n)

例1:甲公司2009年1月1日购入乙公司同日发行的2年期债券,面值100万元,票面利率为4%,假设甲公司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即市场利率)为5%,则该债券的价值为多少?

=100万元×4%×(P/A, 5%, 2)+100万元×(P/F, 5%, 2)

=4万元×1.8594+100万元×0.9070=98.1376万元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第一,债券的市场利率高于票面利率,是折价发行,发行价格明显低于面值;第二,为了使投资人(债权人)获得5%的回报,虽然每年年末给予4%利息,但是事先给予了投资人(债权人)1.8624万元的折让,即债券发行人事先发行时付出了100万元-98.1376万元=1.8624万元的代价。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处理的基本理论

债券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定的收益,同时承担一定的风险。对债券持有者来说,购买债券后,可以定期获得固定的利息。如果发行债券的公司不违约,由债券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应该是每年的利息和债券到期时收回的本金。对于债券持有者来说,获得的债券,会计上称之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属于金融资产的范畴。它有三个特点:一是到期日固定、回收额固定或可确定;二是有明确的意图:持有至到期;三是公司有能力持有至到期。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着重于该金融资产的持有者打算“持有至到期”。未到期通常不会出售或重分类为其他金融资产,因此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主要应解决该金融资产实际利率的计算(到期收益率)、摊余成本的确定、持有期间的收益确认以及将其处置时损益的处理。为了核算的需要,通常设置“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应收利息”、“投资收益”等科目。其中“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主要应用在面值和实际发行价格差额的处理上,最终把票面利息调整为实际利息,使两者在持有期结束时计算之和相等。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及举例

企业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应按该投资的面值,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科目,按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两者的差额借记或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例2:接例1,甲公司2009年1月1日购入乙公司同日发行的两年期债券,准备持有至到期,该债券面值100万元,票面利率4%,实际市场利率5%(可用插值法求得),实际支付价款981 376元,每年付息一次。计算利息时采用实际利率法。

购入时: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 000 000

贷:银行存款981 376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8 624

2009年12月31日按实际利率确认投资收益:

实际利息收入=期初摊余成本×市场利率

=981 376×5%

=49 068.8(元)

应收利息=面值×票面利率

=1 000 000×4%

=40 000(元)

债券折价摊销=49 068-40 000=9 068.8(元)

借:应收利息 40 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9 068.8

贷:投资收益 49 068.8

分析:购入面值100万元的债券时,实际只支付了981 376元,少付18 624元,属折价购入,因此在后续的计量中,实际获得利息会比应得到的利息少18 624元,少付多少,必然少得多少。通俗地讲,摊余成本是摊销余下的成本,理论上是指资产或负债初始计量成本加上后续计量过程中前期摊余成本与实际利率之积,扣除前期本金收回的金额。2009年末应收利息49 068.8元,因为确实付出的是981 376元,希望获得5%的回报,但是只能获得40 000元,因为债券按照面值和票面利率支付利息,表面上少收到9 068.8元,其实际原因是在初始计量时少付了9 068.8元。

2010年12月31日按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确认投资收益。

实际利息收入=期初摊余成本×市场利率

=(981 376+49 068.8-40 000)×5%

=49 522.24(元)

应收利息=面值×票面利率

=1000 000×4%

=40 000(元)

债券折价摊销=49 522.24-40 000

=9 522.24(元)

由于存在误差,最后一年应将剩余折价摊销完毕,故应摊销18 624-9 068.8=9 555.2(元),误差为9 555.2-9 522.24

=32.96(元)。

借:应收利息40 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9 555.2

贷:投资收益 49 555.2

分析:本年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就是上期摊余成本981 376元,加上应该得到的利息49 068.8元,减去实际收回的利息40 000元,也就是到2010年末还剩下实际付出的金额(通俗讲就是付出的代价还剩下多少没有收回),这部分应按照实际市场利率获得收益(981 376+49 068.8-40 000)×5%=49 522.24元,但按照面值只能获得40 000元,应摊销9 522.24元,即少收到9 522.24元,当然原因是在购入时已经提前少付出了9 522.24元,因为该债券一共两年时间,因此对于剩余的折价应全部摊销完毕 ,由于存在误差,应摊销18 624-9 068.8=9 555.2元。通过分析发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借贷方余额为零,投资方之前少付出的代价,正好在获得利息的时候得到了证实,(贷方)18 624元=(借方)9 068.8元+9 555.2元。之所以出现利息摊销这样的问题,和会计上权责发生制的确认原则是分不开的,这样做使会计处理上更科学合理。

(三)结论与启示

1.债券估价间接地告诉我们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处理中问题的出现是由于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引起的,在学习会计知识的同时,首先要搞明白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存在利息调整,为什么在利息调整过程中采用实际利率法正好在到期时调整完毕。其实会计处理很简单,前提是要把这些问题都搞清楚,而不是就会计处理进行会计处理,否则学习起来就会比较吃力,进而变得似懂非懂。2.持有至到期投资在会计处理同时,还会涉及到初始计量支付价款中包含已到期尚未领取的利息、佣金和手续费等问题,在后续计量中还会涉及到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减值,未持有至到期发生的重分类调整,最后也可能提前处置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本文中都没有充分的涉及,不过只要清楚了摊余成本的形成,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3.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是财务会计学习中的一个难点,特别是会计处理中应用实际利率法进行债券利息的调整一直是难以理解的突出问题,而在财务学习中,这样的问题很多,作为初学者,首先接触到的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因此它的学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他知识的学习。4.学习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处理困难的主要理由应该是财务管理的学习滞后,其次是会计中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应用。如果明白了这两条,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处理的学习将变得容易许多,当然在会计学习过程中还会碰到很多这样的问题,因此,跨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就显得比较重要了。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 祝伯红.新编财务管理[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篇3

买入跨式期权策略是投资者面临大幅波动市场的一种策略,在假设未来市场会大波动的前提下,该策略并不需要明确市场波动的方向。本文从我国证券市场的现行情况出发,运用当前市场的市场工具构建具备跨式期权特征的投资组合,并计算在市场大幅波动的情况下,该投资组合可能的收益,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可行的策略。

【关键词】

跨式期权 投资策略 可转换债券 股指期货 CAPM模型

使用期权构建投资策略在国际主流的证券市场上并不少见。由于期权的杠杆性,适当使用期权构建投资组合,能较好的实现投资者投资目的。在复杂的投资环境中,投资者往往面临着这样一种情况,大盘经过一段时间的小幅波动后,可能会迎来大波动,但却难以判断是向上波动还是向下波动。于是,部分投资者会选取买入跨式期权的策略进行套利。跨式期权策略是指投资者同时买进条款相同的一手看跌期权和看涨期权,即两种期权有相同标的、订约价和到期日。通过买入跨式期权,无论标的物价格朝哪个方向运动,只要运动得足够远,买家都有大量的潜在盈利。而最大的亏损时已经锁定的,那就是期权买入成本和资金成本。由于期权的杠杆型,如果市场波动足够大的话,该策略能给投资者带来较大利润。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多年,由于股改的原因,在2005年至2010年期间我国曾经出现一段时间的权证市场,但由于品种不多造成资源稀缺,当时市场上的权证定价普遍溢价,并且交投十分活跃。随着股改完成,我国交易所的期权市场的发展有所放缓,目前已经没有上市交易的品种。然而,尽管期权市场暂时缺失,但是股指期货以及可转换债券市场的发展,仍然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些构建投资策略的品种。本文主要展示的就是使用股指期货和可转债构建一种类似跨式期权套利的策略。

1、可转债市场现状

我国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推出了可转债品种,但是由于之前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可转债品种对行业的覆盖较少,基本集中在制造业。随着我国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我国当前的可转债市场品种已经初具规模。据统计,交易所共有21只可转债,发行总额1316.55亿元,分别从属于11个行业。

表1 我国交易所可转债品种按行业分类表

目前,保险行业的中国平安和银行业的民生银行也拿到了发行可转债的批文,随着我国大力推进直接融资的战略来看,可转债市场今后的品种更为丰富,将为投资者进行投资组合提供更多的选择。

从交易所的可转债来看,往往是一个集债券和期权为一身的综合体,可转债的期权一般由持有者的美式买权,持有者美式卖权,发行者的美式买权构成。以工行转债为例:条款约定:当正股价格连续20日内至少有15日高于当期转股价格的130%时,发行方可以以合约定价提前赎回。(发行方的美式买权);与其他转债不同的是,工行转债没有回售条款,因此比起普通可转债,少一个期权,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使用该策略。由于可转债本身具备债券的性质,其债券价值在短期内锁定了下跌空间。另一方面,在牛市时,股价接近转股价的可转债往往具有较大的活性,可转债内置的美式买权往往具有较大的溢价。

2、选择工行转债的原因。

从转债的期权上看,共有10只可转债价格位于100元之上。其中,新钢转债、博汇转债以及唐钢转债由于存续期小于2年,由于即将到期赎回,因此债性较强,而期权处于虚值状态; 重工转债由于触发转股下调条款,当前存在一定的套利预期,因此尽管还处于预案阶段,但是转债价格对此信息有较好的反应。从下表的转股溢价率可以看出,可转债期权具备实值时,往往大幅溢价。

数据来源:和讯网 2012年11月1日

从中可以看出,工行转债中的美式买权已经处于实值状态,但是却没有大幅溢价,可以选取其作为策略标的。如果市场在未来走出大幅上升的状态,可以判断,工行转债至少能到达工商银行股票相似的涨幅;如果市场未来大幅下降,可转债的债券价值将使得工行转债下跌幅度要小于工商银行股票,如果市场在当前点位窄幅震荡,随着期权的时间价值流失,工行转债可能难以超越市场。

因此,投资者在预期市场会大幅波动情况建立这样一种套利头寸,效果类似不完美的跨式期权策略,在市场大幅上涨或者下跌时,会具有明显的赚钱效应。就市场时机而言,当投资者面临一个可能大幅震荡的市场但无法判断方向时,可以运用此策略。但需要注意的是,买进的可转债品种,其正股价格应比较接近转股价格,这样会具备较为有利的操作空间。以交易所标的品种看来,向下远离转股价的可转债,一般活跃度不够,只在市场下跌时具备正的阿尔法。市场上涨时,往往无法超越正股,这是我们选择工行转债的原因。

3、投资组合的构建与模拟

投资者选择买入转股价与市场价相近的品种,并且期权处于略微溢价或者平价状态的可转债,同时,根据可转债正股的贝塔值,卖出相应的股指期货进行对冲。因此我们实施这个策略是有以下三个假设的:

1、能买入处于略微溢价或折价的可转换债券。以2012年10月8日至2012年11月1日的工行转债和工商银行价格序列为例。工行转债大部分时间处于小幅负溢价,因此,这段时间是可以构建工行转债头寸的。

2、可转债的内置期权处于实值状态时,可转债价格的涨幅应该基本与正股一致。根据无套利原则,如果可转债出现大幅落后正股的情况,投资者可以转股实现套利。

由于在2012年10月8日至11月1日期间,工行转债内置期权达满足期权处于实值状态且溢价不大,而工商银行作为沪深两市的大盘权重股票,其走势较为稳定,可视为有稳定的贝塔值。我们可以构建该套利策略。总体而言,构建该头寸的最大成本是锁定的,即为借入资金的成本与交易费用(这里我们不考虑)。

3、投资获利情况模拟

假设投资者于10月8日至11月1日期间买入了实值但未有大幅溢价的工行转债(假设以年利率3.5%融资买入100万成本为102.63元的工行转债)。同时利用工行转债进行回购操作,融入资金卖空沪深300相应的合约,根据CAPM模型计算出来的贝塔值约为0.495,因此做空股指期货头寸为49.5万。假设投资期为1年,由于我们无法推知未来市场的走势,我们假设大幅上涨、大幅下跌以及窄幅围绕当前点位震荡的概率各位三分之一。以沪深300未来点位三种可能性为上涨20%,下跌20%,以及维持现有点位。

考虑三种情况下获利情况:

A、大幅上涨时,可转债获利“9.9万元+期权溢价”,沪深300亏损9.9万元,因此期权溢价能否覆盖资金成本是该操作能否获利的关键,如果可转债溢价超过3.5%,那么就能获得套利利润,而这在一个上涨市场中,是很有可能的。

B、市场大幅下跌,沪深300合约获利9.9万元,工行转债头寸亏损5.46万元,资金成本为3.5万元,套利操作获利0.94万元。

C、市场维持现有水平时,头寸将亏损3.5万元的资金成本。

因此,该策略在市场大幅上涨和大幅下跌时,具有较大获利的可能性。在上涨的情况下,尽管能确定正溢价,但溢价程度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时可以用传统的B-S-M期权定价方法进行预估计。而下跌的情况,债券波动较股票市场而言波动较小,获取丰厚回报可能性更大。另外,该策略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在一年后了结头寸,如果大盘在短时间内波动的年化收益超过20%,则可以提前将头寸了结,完成一次跨式期权套利。事实上,若投资者在2012年11月1日建立了上述组合,如果在2012年11月13日了结头寸,则股指期货头寸盈利17886.37元,可转债亏损1948.93元,资金成本为1246.58元,头寸盈利14690.86元,年化收益为41.24%。

4、结论

使用可转换债券和股指期货进行投资组合,能使得投资者能利用跨式期权策略对市场波动率进行套利,当投资者无法确定未来市场方向,但是能确定市场会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只要可转债市场中存在合适的操作品种,就能实施跨式期权套利策略。

参考文献:

[1]博迪 《投资学(第四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2]张潇 郑怡(2012) 阿尔法收益的来源与阿尔法套利机制的研究 《文化经济》

[3]吴玲颖(2005) CAPM理论在上海证券市场的实证检验。《经济管理论坛》

篇4

[关键词] 合并报表 会计准则 差异

合并会计报表一直是国际会计界公认的三大难题之一, 虽然我国财政部为适应的需要,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于1995年颁布了《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对合并会计报表和实务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与国际会计准则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本文主要从实务编报的角度来分析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抵消时的差额处理;(二)母公司投资收益项目与子公司利润分配项目抵消时的差额处理;(三)盈余公积是否需要补提;(四)内部长期债券投资与应付债券抵消时的差额处理。拟利用同一会计资料,通过两种不同的编制,直观地来阐述差异何在,并找出按照我国会计准则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缺陷,亦即我国修订合并会计报表相关准则时值得关注的方面。

一 、 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的抵消

根据我国《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母公司对子公司权益性投资项目的数额与母公司在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股权份额相抵消后的差额作为合并价差处理,并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专设一个报表项目,作为长期投资的调整账户列于“长期投资”之后。但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母公司对子公司权益性投资项目的数额与母公司在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股权份额相抵消后的差额,应还原为各项资产、负债公允价值的增减和商誉。当上述差额较大时,国内外的这种会计处理差异对合并资产负债表的公允性将会产生较大的,后者能更真实地反映合并后集团的资产结构。

例1:假定A公司于2003年1月1日以80万元的价格购入B公司的全部股权,购买日B公司的股本30万元、资本公积10万元、未分配利润20万元, B公司部分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不同,如下表所示。 经过一年的经营后,B公司2003年实现净利润10万元,按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并向投资者分派现金股利3万元。

项 目 账面价值 公允价值 摊销年限 03年摊销额

存 货 15 13 1 (2)

固定资产 25 30 10 0.5

应付债券 8 6 5 (0.4)

合并商誉 80-(60-2+5-2)=15 10 1.5

股权投资差额 80-60=20 10 2

按照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母公司在2003年年末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A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与B公司年末所有者权益项目的抵消分录如下:

借:股 本 30

资本公积 10

盈余公积 1

期末未分配利润 26

合并价差 18

贷:长期股权投资 85(80+10-3-2)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母公司在2003年年末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A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与B公司年末所有者权益项目的抵消分录如下:

借:股 本 30

资本公积 10

盈余公积 1

期末未分配利润 26

固定资产 4.5

应付债券 1.6

商 誉 13.5

贷:长期股权投资 86.6(80+10-3-0.4)

二 、母公司投资收益项目与子公司利润分配项目的抵消

我国的“合并价差”至少包含了商誉(母公司购买成本与母公司按股权份额的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和资产重估增(减)值(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而母公司购买成本与母公司按股权份额计算的子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即为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股权投资差额。也就是说,股权投资差额是我国“合并价差”的一部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投资》的规定,股权投资差额应当按照按一定期限(一般不超过10年)平均摊销,计入损益。但《暂行规定》却没有对合并价差是否予以摊销作出明确的规定。由于准则本身的原因,导致实务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没有对“母公司确认的该项投资收益”与“母公司按股权份额计算的子公司净利润”之间的差额进行处理。而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这一差额应当还原为各项费用。也就是股权投资差额在有关资产、负债和商誉之间进行分配,并按照各项可辨认资产和商誉各自的尚可使用年限逐项确定摊销额的结果。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这方面的会计处理差异,会对合并利润表的真实性产生不同的影响。

如上例1,按照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母公司在2003年年末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将A公司投资收益与B公司利润分配项目的抵消分录如下:

借:投资收益 10

期初未分配利润 20

贷:应付普通股股利 3

提取盈余公积 1

期末未分配利润 26

按照这种处理方法,就会出现“投资收益”的抵消额大于母公司因该笔投资而在母公司个别报表上确认的数额。因为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投资》的规定,母公司个别会计报表上就该笔投资业务所作的会计处理为:

① 2003年1月1日,A公司购买B公司股权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投资成本) 60

——B公司(股权投资差额)20

贷:银行存款 80

② 2003年12月31日,A公司因该笔投资而确认投资收益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 10

贷:投资收益 10

③分得现金股利时

借:银行存款 3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

④ 2003年12月31日,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

借:投资收益 2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股权投资差额)2

可见,母公司因该笔投资而在其个别报表上确认的“投资收益”的数额为8万元,然而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就该项“投资收益”的抵消额为10万元,即在编制合并抵消分录时,没有对母公司确认的“投资收益8万”与子公司“净利润10万”之间的差额进行处理,从而导致合并净利润出现负数,为-2万元。按照这样的逻辑,假如“股权投资差额”的数额非常巨大,那么,按照这样的规定合并出来的合并利润表的真实性是值得怀疑的。

但如果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来编制2003年年末合并会计报表,就不会出现这个,母公司编制合并报表时抵消的“投资收益”的数额即其个别账上确认的数额9.6万元,真实地反映了经济实质,体现了合并会计报表的实质重于形式的宗旨。其抵消分录分为以下两步:

(1)借:投资收益 10

期初未分配利润 20

贷:应付普通股股利 3

提取盈余公积 1

期末未分配利润 26

(2)借:管理费用 2(1.5+0.5)(商誉的摊销和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

财务费用 0.4

贷:主营业务成本 2

投资收益 0.4

三 、盈余公积的补提

对于子公司提取的盈余公积,按照我国的要将原先全部抵销的数额按母公司持股比例再重新加以转回。理由是根据我国《公司法》规定,盈余公积应当根据单个来计提,因而子公司计提的盈余公积已形成其内部积累,减少了企业集团期末可分配利润。就上例1,按照我国准则规定编制的抵消分录如下:

借:提取盈余公积 1

贷: 盈余公积 1

假如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则不需要作这笔抵消分录。

本文认为我国的这种处理方法不太合理,因为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基于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即要将母子公司个别会计报表各项目的合计数中重复的部分予以抵消。那么,合并报表净利润须将重复计算的利润加以剔除,根据合并净利润来披露企业集团本期提取的盈余公积正是对实质的真实反映,并且有利于合并会计报表与母公司个别报表的勾稽关系(若要对盈余公积进行补提的话,会出现母公司期末未分配利润与合并会计报表中的期末未分配利润不相等)。另外,合并会计报表的编报对象强调的是企业集团这个经济实体为而非主体,因而,即便是我国《公司法》对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有关盈余公积计提的事项进行了规范,也不能将其等同为对合并报表关于提取盈余公积做出的限制性规定。因此,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不应将原先全部抵消的数额按母公司持股比例再重新加以转回。

四 、 内部长期债券投资与应付债券的抵消

按照我国《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长期投资中内部债券投资与应付债券相抵消时产生的差额也作为合并价差处理。但实质上,当母子公司的任何一方从二级市场上购入另一方发行的债券时,从企业集团的角度来看,构成债券的推定赎回,应付债券账面价值与债权投资购买价格之间的差额是一项推定损益:当购买方在购买债券时所支付的价格大于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债券面值加未摊销溢价或减未摊销折价),则发生推定损失;相反,则为推定利得。在实务中,由此产生的推定损益应计入当期的合并损益中,并在以后年度调整因债券利息产生的利润。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正是遵循了这一原则来处理的。

例2:子公司于2002年7月1日在二级市场以1095万元的价格购入母公司2002年1月1日平价发行的五年期公司债券,面值1000万元,年利率为10%,到期一次还本付息。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母公司在2002年末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应编制的抵消分录为:

借:应付债券 1100(1000+100)

投资收益 45(50-5)

贷:长期债权投资 1140(1095+50-5)

财务费用 5(50-45)

02年母公司简化的合并工作底稿 单位;万元

项 目

母公司

子公司

合计数 抵消

合并数

借方 贷方

长期债权投资 1140 1140 1140 0

应付债券 1100 1100 1100 0

财务费用 100(50+50) 100 5 50+45

投资收益 45 45 45 0

注释:母公司财务费用100万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从2002.01.01到2002.06.30这期间对集团外形成的50万元,这部分是不用抵消的;另一部分是从2002.07.01到2002.12.31对集团内部形成的50万元。

而按我国准则2002年末所作的合并抵消分录为:

借:应付债券 1100

合并价差 40

贷:长期债券投资 1140

借:投资收益 45

贷:财务费用 45

02年母公司简化的合并工作底稿 单位;万元

项 目

母公司

子公司

合计数 抵消

合并数

借方 贷方

长期债权投资 1140 1140 1140 0

应付债券 1100 1100 1100 0

财务费用 100(50+50) 100 45 50+5

投资收益 45 45 45 0

注释:母公司财务费用1万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从2002.01.01到2002.06.30这期间对集团外形成的50万元,这部分是不用抵消的;另一部分是从2002.07.01到2002.12.31对集团内部形成的50万元。

根据上述,按照我国的会计处理原则,将债券推定损益计入合并价差而非计入合并损益,容易造成母公司操纵利润的现象。上例中,两种方法下的合并净利润相差40万元。也就是说,如果母公司想避免债券赎回损失,可以让其子公司购入它的债券,则由此而产生的推定损益计入合并价差中,这样母公司个别会计报表上的净利润和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净利润就不会受到,从而母公司便可以在遵守会计准则的前提下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显然,国际会计准则的处理方法较我国的更为、合理,值得我们借鉴。

[]:

1、施兵、杨凌浩,2003:《合并会计报表中存在的分析》,《财会月刊》第9期。

2、张国玲,2005:《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有关问题的探讨》,《会计之友》第6期。

3、阎达五、耿建新、戴德明,1997:《高级会计学,》人民出版社。

篇5

关键词:合并财务报表;权益法;成本法;内部交易;流程

以企业集团为报告主体的合并财务报表,是会计理论与实务界的重大难题之一。如何抵销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的内部股权投资和其他内部交易①的影响,是母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关键问题。2014年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取消了母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按照权益法调整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下文简称“基于权益法”)。这意味着,可以在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的基础上,直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下文简称“基于成本法”)。

现有的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研究,主要是基于权益法抵销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内部股权投资,并且集中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调整与抵销处理,较少考虑企业集团的其他内部交易抵销及递延所得税影响对子公司净损益的调整,进而对企业集团内部股权投资的调整与抵销带来的影响。另外,基于成本法的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研究很少,考虑集团内部交易抵销及递延所得税影响的研究则更少。因此,本文分别基于权益法、成本法,系统地梳理集团内部股权投资、其他内部交易的调整与抵销,为贴近合并财务报表实务,提供可视化的编制流程。

一、集团内部股权投资的调整与抵销

(一)基于权益法的集团内部股权投资的调整与抵销

在合并工作底稿中,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由采用成本法核算,按照权益法核算调整后,控制权取得日后的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变动及其净损益中归母公司享有的份额,已经全部反映在母公司财务报表中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收益”项目。所以,基于权益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需要将母公司财务报表中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按权益法调整后的数额,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归母公司享有的份额对应抵销。而且,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需要以购买日子公司各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及净损益,对内部股权投资进行调整与抵销处理。

因此,基于权益法编制不同时点的合并财务报表时,对集团内部股权投资的调整与抵销,可以区分合并类型(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其内在逻辑梳理成“基于权益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基本流程”,如下表1所示:

一般地,按照如表1所示的“流程①”―“流程②”―“流程③”―“流程④”,顺序地对集团内部股权投资进行调整与抵销处理。若该流程标示“Χ”,说明不需要编制该流程,按顺序编制下一个标示“√”的流程。

例如,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编制控制权取得日后当年的合并财务报表时,需要先以购买日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及净损益(流程①),再根据按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后的子公司净损益,确认按权益法调整母公司财务报表中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数额(流程②);然后,将按权益法调整后的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数额、按公允价值调整后的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数额归母公司享有的份额进行对应抵销(流程③);最后,将按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后的子公司净利润中归母公司享有的投资收益、子公司利润分配项目进行对应抵销(流程④)。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不论编制控制权取得日合并财务报表,还是控制权取得日后当年或是连续各期的合并财务报表,都不需要按公允价值调整子公司个别财务报表(流程①,跳过),从流程②开始,直接以子公司的净损益为基础,确认按权益法调整母公司财务报表中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数额;再顺序地编制流程③、流程④,对集团内部股权投资进行对应的抵销处理。

(二)基于成本法的集团内部股权投资的调整与抵销

基于成本法的集团内部股权投资的调整与抵销,是指在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的基础上,直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由于采用成本法核算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是按照企业合并的初始投资成本计价(除非追加或收回投资时需要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成本)。除子公司分配股利外,并不反映控制权取得日后的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变动及其净损益中归母公司享有的份额。所以,基于成本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只需抵销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控制权取得日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归母公司享有的份额。

因此,基于成本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主要问题是,将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控制权取得日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数;另一部分是控制权取得日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数。

相较于基于权益法,基于成本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不再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权益法核算调整,因而不需要编制表1中流程②。参照上述“表1基于权益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基本流程”,梳理基于成本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基本流程,描述如下:

1.按公允价值调整子公司财务报表(同表1中流程①);

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子公司,需要以购买日子公司各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子公司,不需要此项调整。

2.抵销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类似表1中流程③,抵销数不同);

需要注意,基于成本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的抵销数,不同于基于权益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的抵销数,是将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控制权取得日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归母公司享有的份额进行抵销。对控制权取得日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不归母公司享有的份额,按少数股权比例调整,单独列示“少数股东权益”。

对于控制权取得日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数:其中归母公司享有的份额直接并入合并所有者权益,不需抵销;不归母公司享有的份额,应分别按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项目及少数股权比例,编制调整分录,单独列示“少数股东权益”。具体地:按子公司本期净损益归少数股东享有的份额,单独列示“少数股东损益”;按控制权取得日后子公司以前年度累计净损益归少数股东享有的份额,调整“未分配利润―期初”;按子公司除净损益以外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归少数股东享有的份额,调整“资本公积”。

3.抵销内部股权投资收益、子公司利润分配(类似表1中的流程④)。

对于子公司向股东分配的股利,分别按照归母公司、少数股东享有的份额,抵销“投资收益”、“少数股东权益”。对于子公司提取的盈余公积,由于子公司本期净利润中归少数股东享有的份额已计入少数股东权益,故应按照归少数股东享有的份额,调整“盈余公积”。

二、考虑集团其他内部交易及递延所得税影响的内部股权投资调整与抵销

(一)抵销集团其他内部交易及其递延所得税影响对子公司净损益的调整

除内部股权投资以外,集团成员企业之间发生内部资产购销、债权债务、债券投资等其他内部交易时,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还涉及其他内部交易的抵销问题。而抵销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相关资产减值准备、债券收回损益等其他内部交易及其递延所得税影响,都会对子公司净损益产生调整。

1.抵销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以及确认递延所得税对子公司净损益的调整

对子公司存在少数股权、子公司向母公司或向其他子公司出售资产(或提供劳务)产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2014年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规定,应按照母公司对出售方子公司的分配比例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和“少数股东损益”之间分配抵销;同时,也应当对固定资产折旧额或无形资产的摊销额与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相关的部分进行抵销;因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同时调整所得税费用。

因此,需要考虑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抵销以及因确认递延所得税而调整所得税费用对子公司净损益的调整。

2.抵销内部交易相关资产减值准备及递延所得税调整对子公司净损益的调整

因抵销内部交易相关资产减值准备,包括内部存货跌价准备、内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内部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等,而需要调整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会对子公司的净利润产生调整;当内部交易中的相关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及其导致的递延所得税调整,也会对子公司的净利润产生调整。

因此,需要考虑内部交易相关资产减值准备及递延所得税调整对子公司净损益的影响。

3.抵销内部债券投资收回损益对子公司净损益的调整

对子公司为发行方的集团内部债券投资所发生的债券收回损益(债券投资成本与发行债券账面价值的差额),虽然会计准则暂未对此做出规定,但是依据经济实体合并理论,应当按照母公司对发行方子公司的分配比例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和“少数股东损益”之间分配抵销。

因此,需要考虑子公司为发行方的公司间债券投资所发生的债券收回损益对子公司净损益的调整。

(二)考虑集团其他内部交易及其递延所得税影响的内部股权投资调整与抵销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抵销集团其他内部交易及其递延所得税影响,会对子公司净损益产生调整。由于对子公司净损益的调整,会进一步影响集团内部股权投资的抵销,因此,不论是基于权益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还是直接基于成本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都应该考虑抵销其他内部交易及其递延所得税影响可能对子公司净损益产生的调整,根据调整后的子公司净损益,对内部股权投资进行调整与抵销。

所以,考虑集团其他内部交易及其递延所得税影响的内部股权投资调整与抵销,首先对集团其他内部交易及递延所得税影响进行抵销处理,并分析抵销其他内部交易及递延所得税影响对子公司净损益的调整,然后根据调整后的子公司净损益,对内部股权投资进行调整与抵销处理。

因此,如果基于权益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那么,可以在“表1基于权益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基本流程”的基础上,重新系统地梳理集团内部股权投资、其他内部交易的调整与抵销的扩展流程,描述如下:

1.抵销其他内部交易及其递延所得税影响;

2.分析抵销其他内部交易及其递延所得税影响对子公司净损益的调整,根据调整后的子公司净损益,对内部股权投资的调整与抵销;

(1) 按公允价值调整子公司财务报表(基本流程①)

(2)按权益法调整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基本流程②);

(3)抵销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基本流程③)

(4)抵销内部股权投资收益、子公司利润分配(基本流程④)

同样地,如果基于成本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也需要首先对集团其他内部交易及递延所得税影响进行抵销处理,并分析抵销其他内部交易及递延所得税影响对子公司净损益的调整,然后根据调整后的子公司净损益,进行基于成本法的集团内部股权投资的调整与抵销处理。

三、综合案例③

2009年1月2日,利华公司支付银行存款7740.18万元从非关联方购入利泉公司90%股权,并对其实施控制。利华公司收购利泉公司的股权登记簿显示: 2009年1月2日,利泉公司的股东权益总额为8360.2万元,其中股本为7060万元,资本公积6万元,盈余公积239.2万元,未分配利润1055万元;2009年1月2日,利泉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为8360.2万元,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8600.2万元。利泉公司有一项办公楼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为825万元,公允价值为1065万元,该办公楼的剩余折旧年限为25年,其他资产和负债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相同。

利泉公司2009年实现净利润828.75万元,利泉公司按当年实现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未对所有者分配利润。2009年末,利泉公司股东权益总额9188.95万元,其中,股本7060万元,资本公积6万元,盈余公积322.075万元,未分配利润为1800.875万元。2010年4月20日宣告每10股分派现金股利0.5元,并于2010年5月28日实际发放现金股利353万元。利泉公司2010年实现净利润660.75万元,利泉公司按当年实现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2010年末,利泉公司股东权益总额9496.7万元,其中,股本7060万元,资本公积6万元,盈余公积388.15万元,未分配利润2042.55万元。

其他内部交易的相关信息如下:

(一)2010年,利泉公司向利华公司赊销存货200万元,其销货成本160万元,利华公司当年全部未实现对外销售;

(二)2010年,利华公司向利泉公司经营租赁轿车2辆,管理部门使用,当年租赁收入8万元,该租赁轿车当年计提折旧6万元,利泉公司已经以支票支付。

(三)2010年,利泉公司应收利华公司账款为234万元,计提坏账准备23.4万元。

另外,已知利华、利泉公司的所得税税率均为25%。假设未来期间各公司均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可供暂时性差异抵扣。(详见表2)

最后,比较基于权益法、基于成本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结果相同,其中少数股东损益63.87万元 ,少数股东权益为970.505万元,其他项目的合并金额也一致。

注释:

①其他内部交易是指发生于企业集团内部除股权投资以外的内部交易,例如,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的内部资产购销,以及内部债权债务,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债券等。

②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比照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股权投资的抵销方法,将长期股权投资与其对应的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相互抵销。

篇6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核算;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19日

我国400多万户企业中,小企业占97.11%、从业人员占52.95%、主营业务收入占39.34%、资产总额占41.97%。针对小企业的实际情况,2009年9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4年4月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制度》,2011年10月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准则》。此举标志着我国适用于大中型企业的《企业会计准则》和适用于小微型企业的《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基本建成。

我国小企业规模较小、业务较为简单、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相对单一等实际情况,《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小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行了简化处理,减少了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内容与空间。

一、统一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或公允价值等会计计量属性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而《小企业会计准则》仅要求小企业采用历史成本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

对小企业的资产要求按照成本计量,不再要求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实际损失的确定参照《企业所得税法》中的有关认定标准。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如果资产存在发生减值的迹象,应当进行减值测试,计提减值准备并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依据《小企业会计准则》,资产不再计提减值准备,当小企业资产确实发生损失时,要确定参照《企业所得税法》中的有关认定标准,标准如下:

小企业发生下列资产损失,以清单申报的方式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扣除:在正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公允价格销售、转让、变卖非货币资产的损失;各项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固定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报废清理的损失,等等。

以固定资产损失为例:(1)固定资产盘亏、丢失、被盗损失时,报经批准前,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非流动资产损溢、累计折旧;贷记固定资产。已经批准后,借记原材料等科目(残料价值)、其他应收款(可收回的保险赔偿或过失人赔偿)、营业外支出;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非流动资产损溢;(2)固定资产报废、毁损、出售、对外投资损失时,报经批准前,按固定资产清理会计处理方法处理。已经批准后,借记营业外支出;贷记固定资产清理。

小企业法则下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固定资产不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确实发生亏损等损失时,直接做亏损的账务处理。因此,少了一道账务处理程序,简化了会计核算工作。

二、统一采用直线法摊销债券的折价或者溢价

在长期债券投资(或持有至到期投资)中的债券折价或者溢价的摊销方面,《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债券的折价或者溢价在债券存续期间内于确认相关债券利息收入时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而《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债券的折价或者溢价在债券存续期间内于确认相关债券利息收入时采用直线法进行摊销。

债券摊销的实际利率法是指各期的利息费用以实际利率乘以期初应付债券账面价值而得。由于债券的账面价值逐期不同,因而计算出来的利息费用也就逐期不同。在溢价发行的情况下,债券账面价值逐期减少,利息费用也就随之逐期减少;反之,在折价发行的情况下,债券账面价值逐期增加,利息费用因而也逐期增加。当期入账的利息费用与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的差额,即为该期应摊销的债券溢价或折价。而直线法是指将债券的溢价或折价平均分摊于各期的一种摊销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方便,又便于理解。

三、统一采用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在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及是否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否可靠取得等情况,分别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进行会计处理。而《小企业会计准则》则要求小企业统一采用成本法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会计处理。

权益法下,初始投资时,就要判断是否调整初始投资成本,具体方法是: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这时,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贷记银行存款、营业外收入(差额)。持有期时,被投资单位实现盈利或亏损,投资单位都要作长期股权投资损益的调整。盈利时,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贷记投资收益;亏损时做相反的会计分录,长期股权股资科目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如还需承担的投资损失,应将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应收款等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时,也要作账务处理,借记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或相反的分录)。

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时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借记长期股权投资、应收股利(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股利),贷记银行存款。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借记应收股利,贷记投资收益。

从以上账务处理可以看出,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比权益法的会计核算简单得多。权益法下,初始投资时,就要根据初始投资成本和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来判断分别做不同的账务处理;而成本法下,账务处理单一。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的权益变动,投资单位都要做账务处理;而成本法下,被投资单位的权益变动,不需做账务处理。因此,小企业会计准则下小企业统一采用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简化了账务处理,简化了会计核算。

综上,小企业会计准则更立足于我国小企业发展的实际,简化了会计核算要求,又与我国税法保持协调,体现了极其鲜明的特色,是一部为我国小企业“量身定做”的企业会计标准。

主要参考文献:

[1]财会[2011]17号.小企业会计准则[S].2011.

篇7

关键词:集团公司;资本市场;IPO;债券;股权投资基金

集团公司资本运营的三个主要市场是证券市场、债券市场和产权市场,主要途径是通过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长期负债和长期股权投资,到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其筹集公众资本、债务资本和机构资本的机制作用如下:

一、通过证券市场,对重要投资进行有效控制

1.通过证券市场对重要投资进行有效控制,是集团公司资本运营的关键控制点之一。集团公司大多实行母子公司体制,主要业务、经营机构和子公司在母公司资产负债表中归属于长期股权投资。

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通常表现出具有重大影响或能够控制的投资比重高,参股性投资比重低的结构特征。主要的业务、资产、人员、财务、机构归属于投资比例>50%,能够实施控制的投资。集团公司一般能够控制被投资企业的人事控制权、财务控制权和重大事项决策权。会计准则上定义为“有权决定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因此集团公司资本运营的重点是从股东的角度出发,对控制性投资进行有效的重组、整合并通过证券市场上市。

2.对主要业务进行改制重组并设立股份公司上市,是通过证券市场筹集资金,将重要投资资产证券化,继而通过公司治理结构进行有效控制的主要途径。以中央企业所属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的样本为例,到2011年12月底,117户中央企业共控制348家上市公司,其中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有275家,约占80%,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有67家,约占19%。

3.集团公司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资本运营,一般包括主营业务上市、分板块(分拆)上市和上市公司再融资等方式。以电力行业五大电力公司为例,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以火电业务为主的上市公司包括华能国际(600011)、大唐发电(601991)、华电国际(600027)、国电电力(600795)、中国电力( H K .2380)等二十余家上市公司,火电主营业务先上市。

2009年,在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行业政策影响下,五大发电公司加大投入风电场和可再生能源的建设。风电项目的建设模式普遍采用30%自有资金,向银行贷款70%的融资方式,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通过对风电业务重组,整合风电资产并改制设立股份公司的做法,电力公司以风电场业务净资产和部分现金出资,成立新能源公司并分板块上市。2009年12月10日,龙源电力( H K .0916)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融资201亿港元;2010年12月17日,大唐新能源(HK.1798)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融资53亿港元;2011年6月10日,华能新能源(HK.0958)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融资66亿港元。风电业务分板块实现上市。

上市公司再融资主要通过资产注入、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等具体方式。以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为例,常规发电资产的平台是国电电力,新能源(风电)资产平台是龙源电力。2006年平煤集团收购原草原兴发(000780)36.29%股权后,经过定向增发、无偿划转、资产注入等连续操作,国电集团下属国电内蒙古电力有限公司控股平庄能源,在发电业务上游建立煤炭资源资本运营平台。

4.在证券市场建立上市融资平台,融资支持业务持续发展,然后进行上市公司再融资,进行资产注入、增发、配股进行产业整合,是集团公司到股票市场进行资本运营的成熟机制。

二、借助债券市场,进行债权融资

1.债权融资和股票融资都属于直接融资,企业直接到资本市场融资,借贷双方存在直接的关系。债券融资区别于银行贷款,银行贷款是间接融资,借贷活动必须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银行向社会吸收存款,再贷给需要资金的企业,因此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融资成本不同。

以贷款利率为例,1年期银行贷款利率为6.56%,5年以上贷款利率7.05%。而债券市场中2012年存续的债券融资成本为:172支公司债,发行总额的中位数为12亿元,期限中位数5年,票面利率中位数5.93%;813支企业债,发行总额中位数为12亿元,期限中位数7年,票面利率中位数5.8%;608支短期融资券,发行总额中位数为5.55亿元,期限中位数366天,票面利率5.75%;904支中期票据,发行总额的中位数为12亿元,期限中位数5年,票面利率中位数5.24%。债券市场融资成本至少低于银行贷款2个百分点,并且可以通过到期发行新债券方式,持续借入资金。

2.集团公司需要选择合适的债权融资品种。债券市场可发行的有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公司债的发行主体是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债的发行主体是中央政府部门所属机构、国有独资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一般通过将募集的债券用于补充中长期流动资金,改善 负债结构,减少对短期债务资本的依赖,降低融资成本。以下是几种债券融资发行方式的对比。

三、使用产权市场,设立股权投资基金

1.传统的产权市场(北京、上海、天津、重庆产权交易所)机制起到的是发现价格、形成交易的功能。集团公司除了通过产权市场出售长期股权投资外,需要重点研究在股权投资基金(PE基金)中作为有限合伙人(LP)的角色,引导股权投资基金投资于集团内实体经济。

2.股权投资基金是以“321合约”形成的有限合伙企业。三个主体分别是:PE基金的投资者,主要提供货币资本;基金管理公司,主要从事基金管理工作,一般作为普通合伙人;被投资企业,是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对象。基金中有限合伙人和普通合伙人签订“合伙协议”,是在有限合伙企业法框架下成立的企业;基金要和被投资企业签订投资协议,即常见的增资或者受让股权的协议。普通合伙人在形式上需要对PE基金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但在实践中,由于普通合伙人多以在境外注册成立有限责任公司形式存在,所以实际不对基金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这点需要集团公司衡量股权投资基金的机制,在基金治理结构上做出有效安排。

3.股权投资资金的资本增值循环,反证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实证研究中。国内学者宋常通过实证研究,对我国2002-2009年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4328个A股公司样本进行统计检验、学者王秀丽通过研究现金流量、利润和企业生命周期的关系,采用现金流量定量方法逻辑判断企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这些研究的成果认为,企业经营现金流在成熟期、成长期和衰退期由高到低,投资现金流和筹资现金流在成长期需要最高。以下是实证研究中认为的企业生命周期对资金的需求规律。

股权投资基金的资本循环机制依据是,企业在导入期由于刚刚起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利润通常为负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小于利润额,依靠外部融资扩大经营,由于资产规模的限制,较难获得间接融资,而我国企业普遍具有股权融资偏好;成长期,经营逐渐由亏损转为盈利并表现出较快的收益增长速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仍小于净利润,依旧需要外部融资,此时资金来源包括银行贷款和第二轮股权融资;成熟期利润规模以及营运资本相对稳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达到最大规模,净利润也达到最大化,股权投资基金完成低流动性的资本周期增值循环,通过产权市场和股票市场完成资本的增值退出,获得资本收益。

4.股权投资基金为集团公司资本运营提供了一种资金来源与运用机制。但是由于普通合伙人实际并不承担无限责任,因此集团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成立股权投资基金时,需要解决好自身在基金中的角色定位。有限合伙制的股权投资基金作为独立的责任主体,作用机制是将机构投资人的资金转换成为被投资企业的资本,作为有限合伙人,可以联合其他机构投资者,将基金投入到集团内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中,减少内部输血的资金依赖,同时当被投资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时,还可以通过基金对股权的增持或者出售,行使买入或者卖出的期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修订草案)》对有限合伙型的基金组织形式、非公开募集基金的设立、募集以及基金合同格式等内容进行了立法修订,这说明有限合伙制下的股权投资基金将是我国法律法规框架内认可的资本制度之一。

四、集团公司资本运营如何用好三个市场

1.三个市场的适用范围有差异。三个市场机制别适用于国有企事业、有限责任公司和有限合伙三种资本制度形式,资本来源分别是国有资本、公众资本和机构资本。我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分别对国有企业、公司制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不同的主体地位进行了明确。因此,应用以上三种企业制度需要区分不同的范围,三个市场机制对应着同一个企业主体,共存于企业的不同阶段,集团公司资本运营需要根据企业阶段发展的重点而应用不同的市场机制。

2.三个市场的应用层次有区别。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产权市场融通的资本来源不同,国有企业聚集国有资本,公司制企业聚集公众资本,有限合伙企业聚集机构资本。资本运营的层次性体现在,国有(全民所有者)企业主要通过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聚集资金,通过改制上市后,主要依靠股票市场筹集公众资本,集团公司应保持绝对的控制权。其次,通过私募股权基金来筹集资本,是集团公司的投资行为,不涉及集团公司自身的所有者权益,不宜混淆二个层次的行为。

三个市场为集团公司资本运营提供了融资机制和渠道,资本的来源并无绝对的对错和优劣。在集团公司中从事资本运营工作的人员,宜顺应资本市场的规律办事,“山不转水转”,按照政策、规则、程序到资本市场融资。

参考文献:

[1]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对比表.ishare.iask.sina.省略/f/10623281,2012-03-12.

[2]邓世雄 格日勒图:PE企业与公众企业资本制度的时代差异[J].国有资产管理,2010,(7):37-44.

篇8

一、企业集团内涉及不同企业的股份支付交易的会计处理

集团股份支付可能同时涉及母公司职工和子公司职工,因此结算企业一般是母公司,而接受服务企业可能是子公司,也可能是母公司和子公司。其账务处理如下:

(1)结算企业(母公司)以其本身权益工具结算,接受服务企业(子公司)没有结算义务。结算企业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贷记“资本公积(按权益结算股份支付计量原则确认资本公积)”;接受服务企业借记“管理费用等”,贷记“资本公积(按权益结算股份支付计量原则确认资本公积)”。合并报表中应编制抵销分录:借记“资本公积”,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合并报表中反映的是,相当于母公司授予母公司职工权益结算股份支付的结果。(2)结算企业(母公司)不是以其本身权益工具结算,接受服务企业(子公司)没有结算义务。结算企业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贷记“应付职工薪酬(按现金结算股份支付计量原则确认应付职工薪酬)”。接受服务企业借记“管理费用等”,贷记“资本公积(按权益结算股份支付计量原则确认资本公积)”。合并报表中应编制抵销分录:借记“资本公积”、“管理费用等(差额也可能在贷方)”,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合并报表中反映的是,相当于母公司授予母公司职工现金结算股份支付的结果,合并报表中最终体现的是按现金结算股份支付计量原则确认的应付职工薪酬和管理费用,因接受服务企业确认的管理费用是按权益结算股份支付计量原则确定的,所以合并报表中会出现差额计入管理费用。(3)结算企业和接受服务企业均为母公司,且授予本企业职工的是其本身权益工具。借记“管理费用”,贷记“资本公积(按权益结算股份支付计量原则确认资本公积)”。(4)结算企业和接受服务企业均为母公司,且不是以其本身权益工具结算。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应付职工薪酬(按现金结算股份支付计量原则确认应付职工薪酬)”。

[例1]甲集团由甲公司(系上市公司)和乙公司组成,甲公司为乙公司的母公司。2009年1月1日,经股东大会批准,甲公司与甲公司50名高级管理人员和乙公司10名高级管理人员签署股份支付协议。协议规定:①甲公司向集团60名高级管理人员每人授予10万份股票期权,行权条件为这些高级管理人员从授予股票期权之日起连续服务满3年,甲集团3年平均净利润增长率达到12%;②符合行权条件后,每持有1股股票期权可以自2012年1月1日起1年内,以每股3元的价格购买1股甲公司普通股股票,在行权期间内未行权的股票期权将失效。甲公司估计授予日每股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为12元。2009年至2012年,甲公司与股票期权有关的资料如下:

(1)2009年5月,甲公司自市场回购本公司股票600万股,共支付款项4800万元,作为库存股待行权时使用。(2)2009年,甲公司有2名高级管理人员离开公司,乙公司无高级管理人员离开,本年甲集团净利润增长率为10%。该年年末,甲集团预计甲公司预计未来两年将有2名高级管理人员离开公司,乙公司无高级管理人员离开,预计3年平均净利润增长率将达到12%;每股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为13元。(3)2010年,甲公司有1名高级管理人员离开公司,乙公司无高级管理人员离开,本年净利润增长率为14%。该年年末,甲集团预计甲公司预计未来1年将有1名高级管理人员离开公司,乙公司无高级管理人员离开,预计3年平均净利润增长率将达到12.5%;每股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为14元。(4)2011年,甲公司和乙公司没有高级管理人员离开公司,本年净利润增长率为15%。该年年末,每股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为15元。(5)2012年3月,57名高级管理人员全部行权,甲公司共收到款项1710万元,相关股票的变更登记手续已办理完成。

甲集团会计处理如下(单位:万元,下同):

(1)甲公司回购本公司股票时的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库存股 4800

贷:银行存款 4800

(2)甲公司2009、2010、2011年与股份支付有关的会计分录如下:

2009年应确认的费用和资本公积=(50-2-2)×10×12×1/3=1840(万元)。

借:管理费用 184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840

2009年应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和资本公积=10×10×12×1/3=40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 4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00

2010年应确认的费用和资本公积=(50-2-1-1)×10×12×2/3-1840=1840(万元)。

借:管理费用 184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840

2010年应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和资本公积=10×10×12×1/3=40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 4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00

2011年应确认的费用和资本公积=(50-2-1)×10×12-1840-1840=1960(万元)。

借:管理费用 196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960

2011年应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和资本公积=10×10×12×1/3=40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 4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00

(3)乙公司2009、2010、2011年与股份支付有关的会计分录如下:

2009年应确认的费用和资本公积=10×10×12×1/3=400(万元)。

借:管理费用 4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00

2010年应确认的费用和资本公积=10×10×12×1/3=400(万元)。

借:管理费用 4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00

2011年应确认的费用和资本公积=10×10×12×1/3=400(万元)。

借:管理费用 4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00

(4)甲集团2009年、2010年、2011年合并报表中与股份支付有关的抵消分录及各年合并报表中的结果如下:

2009年抵消分录

借:资本公积 4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400

合并报表中结果应确认管理费用和资本公积=1840+400=2240(万元)。

2010年抵消分录

借:资本公积 4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400

合并报表中结果应确认管理费用和资本公积=1840+400=2240(万元)。

2009年抵消分录

借:资本公积 4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400

合并报表中结果应确认管理费用和资本公积=1960+400=2360(万元)。

(5)甲公司和乙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行权时的相关会计分录

甲公司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171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5640

贷:库存股 4560[4800÷60×57]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2790

乙公司会计分录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200

贷: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1200

二、企业发行认股权和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会计处理

所发行的认股权符合权益工具定义及其确认与计量规定的,应当确认为一项权益工具(资本公积),并以发行价格减去不附认股权且其他条件相同的公司债券公允价值后的净额进行计量。如果认股权持有人到期没有行权的,应当在到期时将原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的部分转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其会计处理如下:发行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付债券――面值(债券面值)”、“应付债券――利息调整(差额)”、“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应付债券一级科目反映的是应付债券的公允价值。“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科目的发生额也可能在借方。发行债券的发行费用应计入发行债券的初始成本,反映在“应付债券――利息调整”明细科目中。期末计提利息,每期记入“在建工程”、“制造费用”、“财务费用”等科目的利息费用=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每期确认的“应付利息”或“应付债券――应计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借记“在建工程、制造费用、财务费用等科目”、“应付债券――利息调整”,贷记“应付利息(分期付息债券按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应付债券――应计利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按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科目的发生额也可能在贷方。认股权证行权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股本”、“资本公积――股本溢价”;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贷记“资本公积――股本溢价”。应付债券到期归还本金和利息,借记“应付债券――面值”、“应付债券――应计利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利息)”、“应付利息(分期付息债券的最后一次利息)”,贷记“银行存款”。

[例2]甲公司有关分离交易可转债资料如下:经批准,甲公司于2011年1月1日按面值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期限为5年,票面利率为2%,按年付息,每年付息日为12月31日,每张面值人民币100元,共发行1200万张债券。债券所附认股权证按比例向债券的认购人派发,每张债券的认购人可以获得公司派发的15份认股权证,即认股权证数量为18000万份。发行时二级市场上与之类似的不附认股权的债券市场利率为4%。认股权证的存续期自认股权证上市之日起15个月;认股权证持有人有权在认股权证存续期最后5个交易日内行权。本次发行所附每张认股权证的认购价格为5元。甲公司发行债券所筹资金用于某基建项目,项目建设期为3年。

已知:(P/F,4%,5)=0.8219;(P/A,4%,5)=4.4518。

假定不考虑相关费用,按年确认利息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甲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1)2011年1月1日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的会计分录如下:

负债成份的公允价值=1200×100×0.8219+1200×100×2%×4.4518=109 312.32(万元)

应确认的资本公积=1200×100-109312.32=10687.68(万元)

借:银行存款 120 0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10 687.68

贷:应付债券――面值 120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0687.68

(2)2011年12月31日计提利息及支付利息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在建工程 4372.49(109 312.32×4%)

贷:应付利息 24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1972.49

借:应付利息 2400

贷:银行存款 2400

(3)假定认股权证持有人于2012年3月31日全部行权,则:

甲公司收到的现金=18000×5=90000(万元)

借:银行存款 90000

贷:股本 180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7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