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8篇

时间:2024-01-23 14:54:5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

篇1

论农村改革――第69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

2010年8月7―8日,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共同主办,以“城乡一体化:趋势与挑战一一中国‘十二五’时期的农村改革”为主题的第69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于海口隆重举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彭森,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段应碧,中圆经湃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昌元,来自中央有关部委、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各大媒体和25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来自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巴西、印度、韩国等国家的学者和官员共计400多人出席本次论坛,

与会专家就新阶段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十二五”农村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热点进行深入探讨,专家普遍认为,“十二五”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意义重大,是实现我国发展方式转型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举措。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现实需求出发,“十二五”将是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时期,需要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本刊摘取论坛发言,供决策参考。

“目前,从统计数据上看,中国城镇化率达到46,6%。但是,中国的城镇化率实际上被大大高估了。因为在目前统计的6亿城镇人口中,包括1.5亿农民工在内,至少有2亿人并没有享受市民的权利。”

陈锡文认为,目前,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国每年有数百万亩的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但是,与“土地的城市化”相比,“人口的城市化”却进展缓慢。主要的标志是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无法享有市民的权利。

据他介绍,2005年,公安部统计的农业户籍人口为9.49亿人。但是,此后由于有13个省宣布取消农业户口,城镇人口与农业人口难以准确区分,2006年后,公安部不再公布全国农村户籍人口总量。

在他看来,近年来,中国城镇化的成果到底有多大,应该有实事求是的评估。至少有一点,目前的城镇化模式,并未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据他估计,2006年以来,中国新增的数千万城镇人口中,真正转为城市居民的农民工可谓凤毛麟角。

陈锡文警告,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村人口融入城市。但是,中国各地正在推进的城镇化,更多是农村土地的城市化,更多强调城市边界的扩张,更多是站在城市的角度去制定政策,而在“农民的城市化”上进展缓慢。

“在现有模式下,虽然中国城镇化率每年都在提高,但农民的数量并没有明显减少,城乡二元结构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大量进城农民工根本没有享有市民的权利。”陈锡文指出。

近年来,一些地方强力推进村庄撤并,大量农民被迫集中上楼居住。从统计上看,农民人口减少了,但由于这些农民缺乏二三产业就业机会,集中居住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生活成本,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而且侵害农民的土地权利,加剧了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篇2

论农村改革――第69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

2010年8月7―8日,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共同主办,以“城乡一体化:趋势与挑战一一中国‘十二五’时期的农村改革”为主题的第69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于海口隆重举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彭森,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段应碧,中圆经湃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昌元,来自中央有关部委、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各大媒体和25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来自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巴西、印度、韩国等国家的学者和官员共计400多人出席本次论坛,

与会专家就新阶段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十二五”农村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热点进行深入探讨,专家普遍认为,“十二五”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意义重大,是实现我国发展方式转型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举措。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现实需求出发,“十二五”将是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时期,需要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本刊摘取论坛发言,供决策参考。

“目前,从统计数据上看,中国城镇化率达到46,6%。但是,中国的城镇化率实际上被大大高估了。因为在目前统计的6亿城镇人口中,包括1.5亿农民工在内,至少有2亿人并没有享受市民的权利。”

陈锡文认为,目前,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国每年有数百万亩的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但是,与“土地的城市化”相比,“人口的城市化”却进展缓慢。主要的标志是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无法享有市民的权利。

据他介绍,2005年,公安部统计的农业户籍人口为9.49亿人。但是,此后由于有13个省宣布取消农业户口,城镇人口与农业人口难以准确区分,2006年后,公安部不再公布全国农村户籍人口总量。

在他看来,近年来,中国城镇化的成果到底有多大,应该有实事求是的评估。至少有一点,目前的城镇化模式,并未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据他估计,2006年以来,中国新增的数千万城镇人口中,真正转为城市居民的农民工可谓凤毛麟角。

陈锡文警告,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村人口融入城市。但是,中国各地正在推进的城镇化,更多是农村土地的城市化,更多强调城市边界的扩张,更多是站在城市的角度去制定政策,而在“农民的城市化”上进展缓慢。

“在现有模式下,虽然中国城镇化率每年都在提高,但农民的数量并没有明显减少,城乡二元结构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大量进城农民工根本没有享有市民的权利。”陈锡文指出。

近年来,一些地方强力推进村庄撤并,大量农民被迫集中上楼居住。从统计上看,农民人口减少了,但由于这些农民缺乏二三产业就业机会,集中居住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生活成本,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而且侵害农民的土地权利,加剧了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篇3

妥善解决城市贫困居民生活困难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任务。为此,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党和政府帮助城市贫困居民解决生活困难问题的重大举措,是改革传统社会救济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配套工程。它的建立和实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的成果;有助于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社会进步。根据《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规定退职的人员每人每月增发10元。

四、这次正常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经费来源,凡参加当地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含实行省行业统筹企业,下同),按当地政府规定统一提取比例并足额上缴了社会统筹金的,由社会保险机构从统筹金中解决;按当地政府规定提取比例分步到位上缴统筹金的,由社会保险机构承担三分之一,其余部分由企业承担;虽参加当地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因各种原因超过一年以上未缴纳统筹金的,由企业自行解决;未参加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的,按原资金渠道解决。

参加当地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的由当地社会保险机构审批,未参加当地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的由同级劳动部门审批。开户银行凭社会保险机构和劳动部门审批手续支付新增加的退休金。

五、实行岗技工资的企业,退休人员在退休时超过规定带走的退休金,仍未冲销完的应继续按《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劳动厅关于1995年调整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意见的通知》(黔府办发〔1995〕92号)规定予以冲销。

篇4

关键词:电子治理 行政体制改革 善治 政府管理

政府及其权力能够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反之政府权力就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伤害,并造成资源的浪费。中国政府改革是一场社会再造运动,是借鉴学习国际经验并结合基本国情进行的政府管理体制创新。

一、中国政府改革的历程

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为适应经济体制和社会变化,在理念创新、职能调转,机构优化,制度完善等诸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1982年的改革针对的是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结构性失衡状况。经过此次改革诞生了五级政府机构。此次改革未能破除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致使政府机构改革出现了“精简―膨胀”的循环怪圈。

1988年的改革提出了实施政企职责分开、简政放权、调动企业积极性。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改革确立的“职能转变”主线奠定了中国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的基础,职能划分、关系梳理、职责归类成为改革的主基调。

1993年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侧重于对专业经济部门的改革。此次改革是目的清楚,目标模糊,过于强调压缩减少。

1998年的改革是对前期改革理念的发展,将政府职能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方面。提出依法治国,推进法治建设,实行精兵简政,初步明确政企、政市、政社的关系。完善市场监控体系,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此次改革加大了政府精简的力度,但政府职能转变节奏缓慢。

2003年的改革的重点是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2008年改革的目标是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政府机构及人员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转变,逐步完善2003年政府职能改革的目标、深化行政机构改革、创立“大部门”体制。

十报告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要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改革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经过六次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国社会步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转型期和重大战略机遇期。六次改革成果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指导思想,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过渡,社会结构从封闭走向开放,政治体制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向发展,文化建设转为汲取西方先进文化,弘扬传承发展本土文化,政府管理由统治型、管制型向服务型、生态型转变。

二、中国政府治理理念与形式

政府治理凸显了政府是治理的主体,治理对象是公共事务,职能是政策的制定、执行及监督,运行方式是科层制。政府治理应当率先从调整政府的治理理念入手,以“公民为本”作为政府治理理念的价值基点。超越传统的“以民为本”,校正“以人为本”,并以此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最基础性价值支柱和认知资源。政府治理的特点是参与主体多元化、体制多样化、机制法制化、信息公开透明化、绩效考核科学化。奥斯本和盖布勒提出了“企业家政府”,认为政府的职责是“掌舵”,而不是“划桨”。

随着公民社会的崛起,市场模式将成为最受政府欢迎的革新理念。网络化治理与协作性治理,德治与法治,善治政府与生态型政府的有机结合,将是未来政府治理理念的核心,政府治理的根本目的是服务社会。

三、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职能是指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应履行的职责及其应起的作用与能力。政府职能的转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行政控制色彩浓厚,市场与社会组织发展缓慢。二是政府行政权力结构不合理,政府机构行政权力结构冗余,事权,财权不匹配。三是政府自身利益意识较强,寻租现象,土体财政难以解决。

政府职能转变要取得重大进展,必须从四个方面着手,一要改变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改变政府行政控制的社会管理模式。二要将考核指标从经济总量导向转变为公共服务质量导向,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三要优化行政权力结构,逐步实现决策执行与监督制约相分离,根除执行力差,监督失灵的问题。四要重塑政府自身,破除利益集团。

四、中国政府体制机制创新

政府在制度创新上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创新与现有体制机制不配套,不便操作;二是创新超出了当地社会的理解水平和承受能力,难以进行。历次政府创新存在四个误区即口号化,形式化,绝对化,教条化。

政府创新是实现目标的方式而不是目标本身,政府创新的重点是解决问题服务于民。政府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社会的发展需求是内在动力同时也是根本动力;外在动力是对环境变化的调整。一站式服务,大部门体制,整体协作,适时调整将是未来政府体制机制改革的必由之路。创新提高效率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善治运动,是重塑政府对政府的信心和信任的重大举措。

五、中国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

中国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变革应紧紧围绕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中央与地方权力划分,人事制度改革,行政法制建设,监督制约机制完善,构建满意政府而展开。

(一)优化结构,回归本位。优化机构职能,提高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为民利民意识,不断深化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重视基层政府的改革,加大基层政府的信息公开化,提高政府公信力,加快基层电子政务建设,减少信息壁垒,加大对基层矛盾的解决力度有助于推动政府职能合理转变,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执政能力是政府创新的核心目标。(二)权责清晰,合理配置。确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职责分工,合理界定各级政府责任与权力;适应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合理划分行政区域,适度扩大省管县的规模;确立以服务为导向的财税收缴关系,合理调整国税和地税的税种,保障地方政府财力;继续深化大部门体制改革。(三)规范用人,德才兼备。确定科学合理的干部人事制度显得尤其重要,干部人事制度应紧跟国际发展形势和中国实际国情进行改革,干部录用制度改革必须坚持法制化,规范化,公开化,民主化,形成唯才是举,考用结合的录用制度,能上能下,能出能进的流通机制。始终遵循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做好干部人事薪酬制度的改革,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和薪资待遇,将以往改革优先转变为服务优先,强化培育法制服务理念。(四)完善监督制约机制。要坚持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和实效。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光军,政府职能界定与政府职能转变[J],河南社会科学,2007(6).

篇5

《意见》提出,从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强个人所得税调节、改革完善房地产税、促进中低收入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加强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管理、健全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等方面,落实和推动收入分配改革。

收入分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根本性、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整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收入分配方式经历了从单一的按劳分配,到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辅,再到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演变过程。然而,收入分配领域也出现了利益分配格局失衡并持续恶化的问题,普通居民与劳动者收入低、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13年社会蓝皮书》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超过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3倍;劳动收入占总产出的比重从2009年的46.62%下降到2011年的44.94%;国内生产总值在住户、企业和政府间形成的初次收入分配格局中,企业收入所占比重相对稳定,政府收入比重不断上升,住户收入比重则持续下降。

党的“十”提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需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扎实基础。

目前存在的收入分配问题主要是由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彻底、不平衡和收入分配管制制度及调节制度的不完善所造成的。真正扭转失衡的利益格局和规范失范的收入分配秩序,难点在于:如何尽快缩小分化明显的城乡差别,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如何推进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如何规范和整顿收入分配秩序,消除各种非法非正常收入。

篇6

关键词:财税管理;税收体制改革;税收水平;创新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也越演越烈,传统的财税体制也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大财税工作力度,分析原有财税体制的不足和缺陷,提出有效的举措来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体制,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化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财税体制是关于社会资源和收入在人民和政府之间以及政府各部门之间的配置安排,它对社会经济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现行税收制度的一大特点就是减免税制度,企业享受了各种各样的减免税待遇,就更可能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去追求跨行业的经营。其次,现行税收制度的另一特点就是企业按其隶属关系交纳企业所得税,也就是说中央企业向中央政府交纳企业所得税,而地方企业则向地方政府交纳所得税。这个政策在客观上鼓励了地方保护行为,对于本地企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再次,现行税收制度具有社会行为规范意义,政府按公平合理的原则征税,可以为社会树立行为典范,可以有力地促进政府对社会经济秩序的管理。

二、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现状

1.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我国的财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家的财政管理水平,为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我国财政税收体制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财政支出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为改进了财政支出制度和加强财税绩效管理,实行由政府集中采购和政府统一支出;对于财政支出也要进行评估,与税收绩效挂钩。二是预算管理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为加强了预算管理,实行部门预算、单一账户制度以及收支两条线制度。三是实行税制转型,主要表现为对企业所得税进行改革,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制度;对增值税进行改革,建立以增值税为主、以营业税和消费税为辅的新型流转税制度;实行分税制度,对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进行限定。

2.我国现行财政税收体制的不足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财税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国现行的财税体制仍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归结起来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财税管理难以控制,主要表现为有关财政税收管理难以有效控制,现行的财税体制缺乏监督机制,财税管理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监督监管不到位,财税管理人员队伍极不稳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部分地方甚至没有设立财税管理机构,当然也没有专业的财税管理人员。三是民主管理制度不完善,许多地方虽然成立了民主理财领导小组,但是仍然不能很好地落实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四是财政资金转移支付不够规范,政府部门之间的财政资金转移存在着流程不规范、转移周期长、资金使用率低等现象,虽然中央政府实施了分税制度来缓解这些问题,但是仍然存在着需要尽快改善并加以解决的问题。五是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由于行政体制的改革,地方公务员队伍还未得到有效地精简,为了保证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就将各种税费摊到了人们头上,乱收费、乱罚款的现象也就得不到有效地治理。

三、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措施

1.建立分级分权财政体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一方面,要对各级政府以及政府部门之前的分级分权财政体制进行合理地划分,适当加强中央政府的收入比例;加大中央政府的直接支出,减轻地方政府的财务管理压力;同时对地方政府的支出进行规范管理,既要给予适当的财政权力,又要控制好财政自由。另一方面,要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例,针对一般性转移支付与专项转移支付进行合理搭配,妥善处理转移支付的结构比例;还要改革转移支付的分配方式,建立合理公平的资金分配体系。

2.规范政府财政税收收入来源,促进财政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财政税收收入增长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政府需要承担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智能,财政支出大大增加;政府部门为了缓解财政税收的收支矛盾,只能默许地方政府以收费方式筹集收入,整个社会就会陷入“乱收费”的体制怪圈。只有改革现存的财政税费体制,规范财政收入来源,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财政多以投资或补贴的形式来支持中央企业的发展,这就扭曲了公共财政的目标,会造成财政资源的浪费,只有正确处理财政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对于中央企业的帮助必须以公共财政原则为基础,要投资于公共基础设施,要为经济主体提供公平的发展环境,优化社会经济结构,促进财政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3.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税制度创新,健全国税和地税的协调配合机制

一方面,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财税体制改革一直以来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财税体制中,合同制就是创新地方税务管理工作的一大举措,合同制不仅可以加强地方政府财政税收的自,还可以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税制度的协调配合就是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现行的财税体制实行的是分税管理体制,大多数地方政府都设置有国税和地税两个税收征管部门,因而,税务机关工作人员首先应当理清国税与地税的关系,两个机关部门也该充分交流和沟通,要共同探讨税收政策,共同解决税务问题,从而实现国税与地税的协调发展。

总之,财政税收制度是国民经济的根本,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政府部门应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坚定不移推进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和调整,切实地提高我国税收水平,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勇.关于我国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探讨[J].商业文化,2011(08).

篇7

今天召开校办产业工作会议暨改革推动会议,主要是落实区委、区政府年初确定的工作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快推进我区校办企业改革和发展。刚才,*、*同志分别作了改制动员讲话和工作报告,*同志就《校办企业改制工作实施意见》作了重点说明,部分企业代表也进行了表态性发言。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在改革认识上实现新突破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企业改革工作,年初对改革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提出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各项配套改革,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校办企业改革作为全区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板块,随着国家对校办企业的政策性调整,也被列上议事日程,成为今年全区企业改革的重点。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充分认识深化校办企业改革的重大意义。

第一、坚持把改革作为加快校办产业发展的动力。校办企业是城市集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校办企业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政策优势,敢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并在市场竞争中逐渐成长和壮大起来,为全区经济和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不容回避的问题是,校办企业由于受政策性的制约,在一些同志思想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依赖思想,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足,进展还不快,一些企业规模较大的企业也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相当一部分企业经济效益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还有一些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随着国家对校办产业政策性支持的取消,校办企业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不改革,不解决企业的机制和活力问题,校办企业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生机,生产力就不可能实现大的解放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向改革要发展,向改革要效益,向改革要规模和水平。

第二,坚持把改革作为加快校办企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十六大以来,全国各地进一步认识到抓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区委、区政府也反复强调抓好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推进国有和集体资产的合理流动和重组。如果说校办产业在发展之初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实体,在国家政策的保护下还能发展的话,那么随着校办企业全面融入市场,实现同等竞争,这种产权结构和产业结构就会形成很大体制性弊端,就会产生不利于发展和竞争的劣势。因此,必须依靠改革,加快调整校办产业经济布局,努力做到进而有为,退而有序,实现抓大要强,放小要活。校办企业深化改革是过程、是手段,加快发展才是目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有机遇意识,以改革为契机,通过改革,真正将校办企业融入到推进建设生态石化基地的进程之中,力争在全区整体发展中抢得更多的商机,特别是能够在原有发展基础上,进入新的行业和重要发展领域。企业经营者,要有做大做强企业的信心和决心,以改革为动力,构筑新优势,实现新跨越。

第三,坚持把改革作为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举措。校办企业只有通过改制,才能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把无限责任变为有限责任;通过清产核资,产权界定,夯实集体资产的底数;通过改变产权结构,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防范和化解教育部门的风险,使校办企业一心一意抓发展、学校集中精力抓教育;通过落实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校企人事、资产、经营和责任的分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充分尊重经营者的人力资本价值,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最大限度地实现集体经济的保值增值。

二、立足实际,在改革思路上要不断创新

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此,要在认真总结以往企业改制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校办企业发展和改革的实际,坚持尊重历史与承认现实相结合,维护集体资产权益与兼顾各方面利益相结合,肯定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价值与调动其积极性相结合,认真做好改制的总体方案、职工安置方案、股权设置方案。在推进校办企业改革中,坚持改革形式多样化与操作程序规范化相统一,立足实际,着眼发展,实现改制思路的新突破。一是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根据校办企业的

实际情况,由区体改办、教育局和集体办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了全国一些地方改制的做法,依据国家和我市的相关政策,确定了在产权界定、人员安置、股权设置等方面政策,这些政策充分体现了发展、改革和稳定的统一,希望各企业认真消化。并在制定方案时得以很好地落实。二是在形式上力求多样。校办企业的改制,在形式可以实行因企制宜,对于规模较大的、产品有市场、发展前景好、赢利能力强的企业,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实行部分固定资产租赁使用;部分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租赁、承包、联合等形式维持企业现在的生产局面。总之,实行一厂一策,因企制宜,适合什么形式,就采用什么形式。三是操作上寻求新突破。校办企业改革既然是我区企业改革的最后一个板块,就要充分借鉴和应用以往或其它所有制企业改革的先进理念,比如在对经营者的期权问题上,借鉴了驻区国有企业主辅分离的做法,有关部门要抓时间,抓紧研究,力争7月份之前,拿出一个既能体现经营者人力资本价值,又易于操作的办法来;对于位于城区东扩内的企业,对土地置换问题,要集中力量,抓紧协调,达成具有操作性的意向,切实解除改制企业的后顾之忧。对改制企业的政策支持问题,有关部门要统筹考虑,按照公平一致的原则,在完善鼓励发展政策中一并予以考虑。

三、把握关键,在改革措施上要认真落实

企业改革是各方利益的重新调整,确保改革措施的全部到位,就必须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好职工思想工作是校办企业改革首要工作,要及时传达国家、我市和我区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企业改制的实施方案以及职工的各项社会保障措施通过宣传渠道公布于众,使广大职工了解改制的意义,明白改制的程序,清楚改制后自己的权利和责任,使他们接受改革、支持改革。二是严把评估和产权界定关。企业改革中评估和产权界定非常重要。一定要参照《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公正、合法、合理地进行产权界定,明确改制企业的资产范围,对资产性质和所属做出严格界定,将集体资产与个人资产划分清楚,将学校资产与企业资产划分清楚,一切操作均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改革工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三是维护职工的合法利益。改制涉及每名职工的切身利益,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依法维护职工利益。校办企业的特殊性在于有部分职工是教师身份,对于教师身份的职工,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愿意在企业继续工作的,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不愿意在企业继续工作的,按规定重新安排工作。

四、加强领导,在改革工作中要高度重视

篇8

今天召开校办产业工作会议暨改革推动会议,主要是落实区委、区政府年初确定的工作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快推进我区校办企业改革和发展。刚才,、同志分别作了改制动员讲话和工作报告,同志就《校办企业改制工作实施意见》作了重点说明,部分企业代表也进行了表态性发言。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在改革认识上实现新突破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企业改革工作,年初对改革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提出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各项配套改革,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校办企业改革作为全区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板块,随着国家对校办企业的政策性调整,也被列上议事日程,成为今年全区企业改革的重点。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充分认识深化校办企业改革的重大意义。

第一、坚持把改革作为加快校办产业发展的动力。校办企业是城市集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校办企业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政策优势,敢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并在市场竞争中逐渐成长和壮大起来,为全区经济和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不容回避的问题是,校办企业由于受政策性的制约,在一些同志思想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依赖思想,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足,进展还不快,一些企业规模较大的企业也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相当一部分企业经济效益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还有一些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随着国家对校办产业政策性支持的取消,校办企业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不改革,不解决企业的机制和活力问题,校办企业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生机,生产力就不可能实现大的解放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向改革要发展,向改革要效益,向改革要规模和水平。

第二,坚持把改革作为加快校办企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十六大以来,全国各地进一步认识到抓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区委、区政府也反复强调抓好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推进国有和集体资产的合理流动和重组。如果说校办产业在发展之初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实体,在国家政策的保护下还能发展的话,那么随着校办企业全面融入市场,实现同等竞争,这种产权结构和产业结构就会形成很大体制性弊端,就会产生不利于发展和竞争的劣势。因此,必须依靠改革,加快调整校办产业经济布局,努力做到进而有为,退而有序,实现抓大要强,放小要活。校办企业深化改革是过程、是手段,加快发展才是目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有机遇意识,以改革为契机,通过改革,真正将校办企业融入到推进建设生态石化基地的进程之中,力争在全区整体发展中抢得更多的商机,特别是能够在原有发展基础上,进入新的行业和重要发展领域。企业经营者,要有做大做强企业的信心和决心,以改革为动力,构筑新优势,实现新跨越。

第三,坚持把改革作为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举措。校办企业只有通过改制,才能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把无限责任变为有限责任;通过清产核资,产权界定,夯实集体资产的底数;通过改变产权结构,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防范和化解教育部门的风险,使校办企业一心一意抓发展、学校集中精力抓教育;通过落实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校企人事、资产、经营和责任的分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充分尊重经营者的人力资本价值,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最大限度地实现集体经济的保值增值。

二、立足实际,在改革思路上要不断创新

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此,要在认真总结以往企业改制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校办企业发展和改革的实际,坚持尊重历史与承认现实相结合,维护集体资产权益与兼顾各方面利益相结合,肯定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价值与调动其积极性相结合,认真做好改制的总体方案、职工安置方案、股权设置方案。在推进校办企业改革中,坚持改革形式多样化与操作程序规范化相统一,立足实际,着眼发展,实现改制思路的新突破。一是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根据校办企业的实际情况,由区体改办、教育局和集体办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了全国一些地方改制的做法,依据国家和我市的相关政策,确定了在产权界定、人员安置、股权设置等方面政策,这些政策充分体现了发展、改革和稳定的统一,希望各企业认真消化。并在制定方案时得以很好地落实。二是在形式上力求多样。校办企业的改制,在形式可以实行因企制宜,对于规模较大的、产品有市场、发展前景好、赢利能力强的企业,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实行部分固定资产租赁使用;部分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租赁、承包、联合等形式维持企业现在的生产局面。总之,实行一厂一策,因企制宜,适合什么形式,就采用什么形式。三是操作上寻求新突破。校办企业改革既然是我区企业改革的最后一个板块,就要充分借鉴和应用以往或其它所有制企业改革的先进理念,比如在对经营者的期权问题上,借鉴了驻区国有企业主辅分离的做法,有关部门要抓时间,抓紧研究,力争月份之前,拿出一个既能体现经营者人力资本价值,又易于操作的办法来;对于位于城区东扩内的企业,对土地置换问题,要集中力量,抓紧协调,达成具有操作性的意向,切实解除改,制企业的后顾之忧。对改制企业的政策支持问题,有关部门要统筹考虑,按照公平一致的原则,在完善鼓励发展政策中一并予以考虑。

三、把握关键,在改革措施上要认真落实

企业改革是各方利益的重新调整,确保改革措施的全部到位,就必须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好职工思想工作是校办企业改革首要工作,要及时传达国家、我市和我区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企业改制的实施方案以及职工的各项社会保障措施通过宣传渠道公布于众,使广大职工了解改制的意义,明白改制的程序,清楚改制后自己的权利和责任,使他们接受改革、支持改革。二是严把评估和产权界定关。企业改革中评估和产权界定非常重要。一定要参照《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公正、合法、合理地进行产权界定,明确改制企业的资产范围,对资产性质和所属做出严格界定,将集体资产与个人资产划分清楚,将学校资产与企业资产划分清楚,一切操作均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改革工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三是维护职工的合法利益。改制涉及每名职工的切身利益,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依法维护职工利益。校办企业的特殊性在于有部分职工是教师身份,对于教师身份的职工,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愿意在企业继续工作的,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不愿意在企业继续工作的,按规定重新安排工作。

四、加强领导,在改革工作中要高度重视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