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统计学的重要性8篇

时间:2024-01-22 15:44:54

统计学的重要性

篇1

立足教材是指深刻钻研高中教材本身的内容和形式,同时立足于初中知识的基础之上。初中“数据的分析”知识是高中教材中的“统计”部分的基础,北师大版该部分统计内容可以看作是初中知识的进一步拓展。高中统计知识中的两个主要思维:第一是抽样方法,第二是用样本估计总体。对于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在初中的“数据的分析”一节中已经有所涉及,例如利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用样本方差估计总体方差。总的看来,高中几乎是初中相关知识的延伸。立足学生的实际是在开始进行教学吋,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初中知识相衔接。例如可以通过问题情境:某工厂要检查一个批次(10万个)螺钉的质量,请你给检验人员提供一些检验方法上的建议,并说明你的理由。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初中学习过的抽样调查知识点进行适当的回顾,激起学生进一歩学习的自信和好奇心,这样也方便下一步教学。

二、统计教学要善用“事”

统计教学要善用“事”就是要善于利用案例。一个好的案例胜过许多枯燥干瘪的理论,善于利用案例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案例教学是通过让学生经历事件的过程来体会其中的思维。在教学中选用案例,我们要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借助学生感兴趣的例子,创设情境,把现实生活引入课堂教学。同时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教法,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这样的设计,使导入的情境生活化,内容贴近生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把握好学习的主动权。如在必修3例题中,一个人的身高与他的右手一拃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更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目前,社会上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统计学:生物上有生物统计学;经济学上有计量经济学;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会用到质量控制的有关理论与方法,这也是统计学在起作用;就连律师为了提供有力的证据也离不开统计学。所以说,只要教师用心钻研,新鲜案例处处可见。

三、统计教学要强调“求”

统计教学要强调“求”,是要让学生亲身感受统计数据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作出决策、总结规律,体会统计思想的来源。“求”是统计教学中的中心环节。统计内容是新课程改革后高中教材中增设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现实问题的探索,引导学生对一些能较好的反映统计思想的案例进行分析,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亲身感受数据处理过程。统计知识与中学数学中的其他知识有很大的区别,统计思想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知道回归分析、随机抽样等的定义,而是让学生明白统计活动的整个过程,明确统计思维是一种不确定性思维,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因此,让学生真正地领会统计的思想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不应操之过急。在统计教学中,首先,在课题引入时要恰当地引入实际问题情境。例如玻璃的抗击打能力调查,我们只能从中抽取一定数量的玻璃作为检验的样本,并且是不放回抽取,从而引进了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及概念。其次,教学要开展对实际问题的探究。例如通过探究某赛季甲、乙两名篮球运动员每场比赛得分情况的案例,让学生接触统计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学会运用茎叶图、平均数、方差等知识比较甲乙两人水平的高低,谁发挥更稳定,从而进一歩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最后,教学要立足于对实际问题的需求。例如在学习了三种随机抽样方法之后,在需要收集数据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来选取样本。如某公司员工薪酬调查中,就需分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一般员工三类来进行抽样。

四、统计教学要突出“是”

统计教学要突出“是”就是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认知规律和统计知识内在规律性。由于统计思想的领悟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统计知识依然是统计教学中的最终落脚点。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掌握统计知识的内在规律,还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高中学生处在个体身心发展的巨变期,思维中可能仍有形象思维的成分,但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占主导地位,能够有计划和预见的解决问题。思维的抽象性、预见性和灵活性使得高中生的元认知能力大大增强,能够更好地监控自己的思维活动,具有较强的自我反省能力,理解能力也发展到了一个较高水平。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可以看出,高中生能够承担统计知识的学习任务,并且可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五、结语

篇2

一、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更加得到重视,不断深化改革,而现存的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对学生管理的要求。许多高校开始尝试使用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以提高对学生信息的管理水平,在信息管理工作中,信息管理的准确化也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点。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应该囊括了所有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所有信息,通过管理系统对这些信息进行准确无误的管理。在学生毕业后找工作时,可以直接将学生的信息进行统一打印作为个人简历,这样可以既方便又能展现出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所有情况,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诚信度。所以,在新的理念,新的模式,新的技术方面等建立更加完善的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迫在眉睫,也能够实现各高校之间的信息交互流通,实现数据的共享。

二、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的意义

教育单位不断扩招以及义务教育的普及,学生数量不断增长,需要进行管理的学生信息量爆炸性地增长,对学籍信息管理工作的准确性要求越来越严格,给学籍信息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压力。信息系统也被应用到许多企事业单位,进行管理日益增长的各种人员信息,学籍信息系统也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在高等院校中,如今的学籍信息管理工作的繁琐程度给管理人员带来很大麻烦,需要一个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对学生的各种信息进行统计管理,最基本信息包括个人信息;学习方面信息,成绩管理、课程管理以及奖惩情况管理,党建管理等;生活方面信息,业余活动情况,贫困情况等。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应该包括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信息,对学生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统计,同时也使信息管理工作更加简单便捷。传统的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和满足高等院校对学生的管理需求,在教育不断改革完善的同时,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也应该与时俱进,完成一种蜕变,更加完善,更加准确便捷地管理学籍信息。学籍信息管理的意义在于运用正确科学的管理技术进行严格控制,准确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各方面信息情况。

三、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高等院校中的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工具都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根据教育系统管理需要的信息对学生信息进行有目的性的管理,节省了很多人力资源。通过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对学生信息进行管理,查找更加迅速便捷,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想要得到的信息,以及对信息的增添和删减十分便捷,信息管理工作效率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而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1.对学生信息管理工作更加便捷、自动化、准确化。2.对新增信息的录入、过时信息的删减和备份更加简单便捷,信息保存也更加容易。3.提高查询学生信息的速度,同时可以简单地从管理系统中导出学生信息,可以打印作为查询结果凭证。

四、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前景

篇3

关键词:软件系统分析设计;系统;系统工程;设计决策

系统思想的核心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以及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亚里士多德说过“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就是说,系统设计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工程是把工程设计视为决策制定过程的一门学科,这意味着系统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以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目标为目标函数的决策制定过程。

有效的系统工程方法是成功开发复杂系统的关键因素。系统与系统工程思想是所有工程设计人员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软件系统设计人员也是一样。事实上,软件工程发展之初,即是将系统工程的一些思想引入到软件领域,以解决软件开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国外许多著名工科大学都非常注重系统工程方法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针对所有工程领域的硕士开设“系统工程”公共课,并将该课程定位为系统设计与管理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但是国内很少有学校为学习工程设计的学生开设系统工程相关课程。笔者认为在软件系统分析设计的教学中应该将其作为基础,在介绍软件系统分析设计方法中融入系统思想与系统工程方法。

1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软件系统分析设计的水平普遍偏低。国内软件行业有能力设计实现一个可用系统,但是,难以设计优秀的、复杂的大系统,已经设计的软件系统的可持续性普遍较差,软件系统设计的内在质量难以与国际顶尖的软件系统相提并论。这与国内的软件分析设计教学有直接关系,目前软件分析设计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注重工具,不注重设计方法。

许多时候,教学中更崇拜工具使用及表达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如将UML误当作分析设计方法,其实UML是一种辅助分析设计的描述方法,并非分析设计方法。

2) 注重技术,不注重设计决策与评估。

在许多教学与设计实践中,将技术提升到最核心的位置,然而技术是为系统目标服务的,技术的选择应以系统目标为设计决策目标,需要考虑功能、性能、人员、周期、经济等因素,科学地进行设计决策。通常,这些设计策略的抉择往往完全依赖于开发人员模糊的经验与直觉,而设计评审 [1-4]也同样依赖于“专家”及同行的经验与直觉。

3) 注重细节,不注重系统整体效果。

由于从教师到学生都缺乏系统思想,在软件设计过程中,他们更关注细节,而忽视系统整体。如过分关注可有可无的功能、界面风格等,设计中常常由于局部过于优化而影响整体性能。

4) 注重实现与应用,不注重优化。

系统设计是一个不断迭代优化的过程,可用的系统与好的系统有很大的差别。一个好的系统应有很好的可扩展性、适应性等,这样的系统有很强的生命力,如微软的Windows、Office等软件系统。

要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在软件系统分析设计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系统思想,让他们具备复杂系统的分析设计能力。

2在教学中引入系统思想

2.1让学生掌握系统思想

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系统论的核心思想和以下基本概念,并且习惯性地用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 系统的整体概念。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要素的目标一旦背离了系统的整体目标,那么要素应被放弃或修改。

2) 系统的要素。任何系统都须具有九个要素:目标、环境、边界、部件(子系统、模块、类或函数)、相关部件、接口、输入、输出、约束。在系统分析时要明确这些要素,缺少要素的系统规格说明是不完整的;在系统设计时要基于目标、环境、边界及约束确定部件、相关部件、接口、输入、输出。

3) 系统的关键特征。系统应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① 一致性:一个系统应该有这个系统统一的特征,使系统是协调一致的,而非混乱拼凑不协调。让学生在设计系统时,不论是人机交互、系统结构、编码规范等各个方面都应保持一致。

② 功能依赖性:子系统间的关系是基于系统的功能或目标要求,而非由于与系统目标无关的因素而建立关系。让学生在设计系统时,明确每个部件与其他部件间的依赖关系,以及提供的功能服务。在评审设计方案时,孤立的部件应被删掉或重新设计。

③ 有用的目标:系统的目标应该是有用的、有意义的。让学生在确定系统与部件的目标(包括功能)时,评估其价值,应放弃无用的系统或部件。

2.2将系统思想融入软件系统分析设计中

在介绍系统思想的基础上,教师在讲授系统分析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融入系统思想,让学生在潜移默

化中学习基于系统思想的分析设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将系统的整体概念融入系统分析设计中。

在分析设计时,应从整体到细节,就如胚胎发育的过程一样,先有整体,然后逐渐发育出各个器官。因此,学生学习分析设计一个系统时,首先要明确系统的总体目标;然后确定系统的范围、边界和约束;之后确定系统与环境的交互,包括输入、输出、接口;最后才是各个功能模块及其交互等。

2) 用系统的核心要素构建设计决策模型,评估、优化系统分析设计。

将软件设计看做一个决策过程,这种思想将艺术化的设计变成科学的工程化问题。可以将设计看作是一种问题求解,设计问题可以用目标、约束、候选方案、代表、答案来描述[5],绝大多数设计问题是没有确定性答案的NP难题[6]。构建决策模型时,目标和约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任何工程问题都会有成本约束。软件设计必须考虑经济因素,这在目前的软件系统分析设计教学中很少涉及。

3) 基于系统特征设计、评估系统。

系统的特征是人们从自然系统中总结出来的系统固有属性,但是在人工系统中,这些属性往往会因设计缺陷被破坏。教师应不断强化这些理念,让学生在任何一个设计活动中都不忘这些设计原则。例如,系统要满足一致性,那么,从外观上,一个系统的色彩应该协调一致才美观;从结构上,整体的结构也应具有一致性,软件整体若采用层次体系结构,那么所有的子系统都应在这个整体的层次结构中。此外,一致性还应该体现在目标一致性上,各个要素都应该为了共同的、一致的目标工作。尤其对于多人开发的复杂大系统,一致性设计尤其重要。教师应培养学生这样的基本理念,学生们才有可能在以后的实践中完成复杂大系统的设计。

系统的各个部件要满足功能依赖性,这就要求系统中的每个部件或部件的子集都满足下面两个条件:

① 每个部件的特性或行为必须对整个系统的特性与行为产生影响、做出贡献;

② 每个部件的特性或行为至少依赖于一个其他部件的特性或行为。

学生在设计系统时应该以此为原则,如果某个部件未对整个系统做出贡献或与任何其他部件没有接口,那么这个部件或者不属于该系统,或者设计错误。

从系统的角度,为了毫无意义的目标,或者错误的目标而设计的任何子系统或要素,无论多好都是错误的。

4) 用系统工程方法进行设计评估与决策。

确定软件设计决策时,应借鉴系统工程的决策方法,在约束条件下,均衡相互冲突的设计目标,优选出满意的设计方案。软件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决策问题,选择或评价软件设计的优劣往往有多个目标可资比较,如功能、性能、可维护性等。这些目标有些可以定量描述,有些只能定性描述,且相互冲突。对于

这样的决策问题,一般没有最优解,而是通过折中选择一个满意解。

3结语

本文提出在软件系统分析设计中让学生掌握系统论的核心思想与概念,给出了需要重点讲授的几个关键方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基于系统思想的分析设计。如果希望学生深入理解系统工程方法,那么应该在讲授软件系统分析设计课程前,将“系统工程”作为先修课程介绍,这样学生可以较深入、全面地掌握系统工程的方法论,然后在软件分析设计课程中贯穿系统思想,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Antony Tang, Fei-Ching Kuo, Man F Lau. Towards independent software architecture review[C] // R Morrison, D Balasubramaniam, K Falkner. Proceedings of Software Architecture - Second European Conference, ECSA 2008, v 5292 LNCS, Berlin:Springer-Verlag,2008:306-313.

[2] Ednaldo Dilorenzo de Souza Filho, Ricardo de Oliveira Cavalcanti1, Danuza F S Neiva,et al. Evaluating domain design approaches using systematic review[C]//R Morrison, D Balasubramaniam, K Falkner. Proceedings of Software Architecture - Second European Conference, ECSA 2008, v 5292 LNCS, Berlin:Springer-Verlag,2008:50-65.

[3] Uwano Hidetake, Nakamura Masahide, Monden Akito, et al. Exploiting eye movements for evaluating reviewer's performance in software review[J]. IEICE Transactions on Fondamentals of Electronics, Communications and Computer Sciences,2007,E90-A(10):2290-2300.

[4] Vahid Garousi. Applying peer review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 experiment and lessons learned[J]. 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2010,53(2):182-193.

[5] G. Smith, G Browne. Conceptual foundations of design problem-solving[J].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1993,23(5):1209-1219.

[6] William L Chapman, Jerzy Rozenblit, A Terry Bahill. System Design Is an NP-Complete Problem[J]. Systems Engineernig,2001,4(3):222-229.

The Importance of System Thinking in Teaching of Software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

KANG Yimei

(College of Software,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Beijing 100191, China)

篇4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式抽象;非实体性

论文摘要:(1)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2)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3)由西画表现形式出发,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千载,魅力依然,在世界艺术之林永放灿烂夺目的光辉。其中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我们艺术创作中最为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为我们现代绘画艺术与设计教学及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在“民族性”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表现内容与形式。现代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是现代设计与绘画的训练基础,是培养设计师美术家形象思维和表现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认识形态和创造新物象的重要基础学科。民族传统文化是这门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作为一门艺术,把民族传统文化融人其中,是其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与实践基础,同时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也可以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不断得到滋养与有益的补充。在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中,文化的民族性是其内核与灵魂的最终展现,是以本民族文化为支撑的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主流。随着当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国外教学体系在中国年轻一代人心目中及生活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是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然而纵观中国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发展方向,20世纪60至80年代出现的当代绘画艺术及设计发展史上最辉煌的历史时期以后,至今一片沉寂,再也找不到明确的发展方向。

现今传统中国画已渐行渐远,不知怎的,这些画让人想起赵无极。我们天天对“现代”的努力已倾向于将传统连根拔起。可若是失去了根,那就是再“现代”也不是中国的“现代化”,而是“同化’。在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否则,无根无源,便是毁灭,是用“现代”在消蚀我们的传统。中国画即“近”而“远”。很“近”的物体塑造却获得一种悠远沧桑的感受;“实”而没有放弃空灵、自由,同时又在超逸的味道中获得一种隽永的境界。我们不应为观念所迷惑,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是向纵深走去;这个“纵深’就是中国的“像”与“境界”。境:境界是中国文人曾在山水中遥望的“彼岸”,是中国文化的形而上之境。对于中国文化模式,她的手段是“象”,而“彼岸”是空灵的“境”。如果说确有“接近抽象式的表现”(或日“中国式抽象”)存在的话,那它的目的不是导向“绝对理念”,而是指向生气氰显的“境”。我们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宋元山水画不仅代表了“中国古典文艺繁荣”时代的“高峰体验”,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形而上世界—-宇宙生命流变的空灵之境。象:为我们展现中国文化本真之源的只能是中国画的“象”,而不太可能是西式的“X X抽象主义”。作为传统的灵魂之所在,是中国艺术“现代化”的结点。“象”是一个世界,它代表宇宙与人的禅机,寓于境界之中的表征,不是实体的因素。因而不能太“写实”,也不能取消形象。以往“民族化”的经验让我们相信,只有实证化的探索才能确证,在现代绘画与设计中从内里真正建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与“当代”的沟通与跨越;这不仅指理论学术,也是指创作探索本身,更重要的是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基础如何发展的走向。

我们传统的绘画根源实际上是从宋元山水人手打开古代文化的精神空间。借助西画表现的结构化的形式创新之所长,在个人绘画与设计的语言中找到了发展的空间维度。由此出发,或者我们可以重建某种主体意识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的境界: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方式、概念内涵不尽相同”,以心象静观字宙之气韵流变,以山水遥望体悟人格与自然一体的彼岸之境;这无疑在重视中国山水美学乃至古代文化精神的脉搏。而在深层意义上,它对我们当代艺术教学对民族文化的反思与觉醒,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如前所述,作为“象”与“境”的世界,其意义不仅仅是激活我们民族原有的流变、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激活一种求新求变的精神动力;更是在这种“宇宙之境”上与现代思维的同步与超越。如果说我们现代绘画与设计在基础教学中再不把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更好的发展起来,我们的现在艺术教学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当今国际上站在最前沿的现代物理学家们已识到了这种宇宙本质的“非实体性”,他们的论证已证明中国传统“象”的范畴所具的深远的世界意义,中国的文化将会引领世界文化。最后无论是从画家和设计师,还是从民族文化考量:这是一条摆脱世俗浮躁氛围,秉持超越信念,又发扬中国精神文脉的“当代”之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按照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把我们传统文化切切实实的融入到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中。

篇5

一、目前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观念无法与时俱进

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于统计学的教学目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而目前很多学校非统计专业的教师往往只是孤立地看待统计学,对于统计学在建立学生完整知识和能力体系两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学校对于统计学研究和教学资源的投入不足,以及教师对统计学教学热情不高的现象。

2“.重知识,轻能力”和“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仍然十分严重

在这种观念下,学校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而学生的统计思维和能力很难有效地建立起来。统计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学中缺少了实践环节的支撑,教与学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教师的热情和学生的兴趣也很难被有效调动起来。

3.教学内容综合性、应用性和先进性严重不足

目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统计研究领域的拓展使统计学理论和实践本身有了很快的发展,同时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使统计学在其他学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目前教材内容往往不变,陈旧的内容缺少学科的交融。

4.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不足

传统“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以及“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教师教学的方法简单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1)案例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差。教学案例基本上是重复其他教材上的例子,严重缺乏时效性,即使举例也是经过处理的简化例子,与当前的经济生活差距很大。而统计学中的教学重点又要求有很强的时效性,缺少时效性和针对性的案例使学生很难有学习热情,学到的知识很难应用到实践中去,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

(2)教师偏重理论知识讲授而忽视了理论的应用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往往过分注重知识的培养,对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往往不够重视,从而造成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效果不满意。学生在学习其他课程时,不能熟练地使用统计这一基础手段进行分析,使统计学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教学方法上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缺乏师生互动、缺乏对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特别是在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上都缺少有效手段。

(3)单一的教学形式严重制约着教学效果。在目前学校有限的条件下,教师基本采用案例讲解法,但未与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实验相结合,导致教学缺乏生动性、形象性和实用性,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影响。虽然计算机已相当普及,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足和学校计算机环境建设上的滞后,导致统计软件在统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远远不够,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相差较远。

(4)考核手段落后,教学效果评价动力不足。统计课一直沿用期终闭卷笔试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教与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学质量。但是这种考核手段忽视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在全面测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存在着缺陷。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基本靠死记硬背学习统计学,没有从本质上抓住统计学的知识精髓,没有形成灵活运用知识和分析方法的能力。学生毕业走上社会后,缺乏正确选择和灵活运用理论、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1.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的结合更加紧密,统计学更加重视应用性研究

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统计方法来自于实质性学科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与经济学、哲学和数学等并列的一级学科的发展趋势。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是相交的,统计学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的发展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研究将会沿袭这种发展模式,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的结合将更加紧密。统计教学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当前社会需要的人才,是统计学教育改革应该关注的问题。

2.计算机科学与统计学紧密结合,为统计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统计所涉及的复杂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统计软件的发展使各种统计方法有了高速计算的支撑手段,其他专业的工作者也可以凭借统计软件进行各类现实问题的数据分析,而不必对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计算变得简便、准确,同时也使教学由抽象繁琐变得生动、轻松。所以说计算机和统计软件的使用对统计学发展是一场革命,现代统计学已经离不开计算机和统计软件,计算机教学已经成为统计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统计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1.教学理念

与时俱进,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经济与管理类高素质统计人才。统计学教学重要的不是只帮助学生了解统计方法的数学细节和数学证明,而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统计思维和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从“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观念向着重提升学生统计素质和统计分析能力转变。其中学生的统计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据处理能力,二是调查研究能力。

2.教学内容

教材是统计学教学的基础,在统计学教改中尤其要重视教材的改革。教材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其一,在教材中,除了包括原有的基础理论和案例以外,还需要增加一些在经济社会分析中具有清晰应用前景的统计理论与方法,以及统计学最新进展的内容。其二,要加强与其他实质性学科的相互融合,增加应用实例以及这方面的最新进展。其三,要加强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教材中需要增加计算机的案例与练习,帮助学生真正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的技能。其四,重视统计学案例库的建立。案例教学是一个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而案例库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其五,应选择容易理解、与

实践衔接密切的教材,或参与教材的编写工作。这有助于教师掌握教材的精髓,对于课下学生的预习和复习提供帮助。其六,加强科研攻关,更好地开展“统计学”课程多媒体教学,对多媒体技术进行系统研究。了解并熟悉多媒体教学特点、功能及主要目的,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总结等部分。加入实际的案例,讲究图像色彩和动态效果,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形象直观地表现教学内容,有利于师生之间知识交流。

3.教学方式

(1)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在集体备课活动中交流经验。这样使教师们看问题的视角更开阔,理论研究深化了,形成一批有益的教学成果。同时有助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讲课技能。

增加启发性教学的比重,要教会学生收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会学生统计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能够通过思考,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能够通过演绎和归纳的方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多采用互动式教学,在课堂上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率,通过问答或者小组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教与学共鸣。

(3)建立统计学习题库。习题库根据教材各章的内容,以标准化的单项选择题为主,判断题和应用题为辅,使学生在学习完每章课程之后,能自行了解对所学部分的掌握情况。同时还应提供练习题的详细解答,给教师提供方便,也可以供学生参考。

(4)改进考核方式,进行综合应用能力考核。一方面,改进原来单一的闭卷笔考方式,采用撰写调查报告、案例分析、计算机操作、社会实践与笔试结合的立体式考核方式,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来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考试要与其他相关的专业结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写调查报告、大作业或者是社会实践的方式,考查学生在统计综合应用方面的能力。

4.教学手段

(1)加强案例教学的比重和质量。案例教学是一个全方位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手段,它在整个统计学原理的教学中可以起到主导作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教学改革可从几个方面加强对案例教学的研究。首先要针对重要的知识点和综合应用的知识设计专门的案例,使案例教学的范围覆盖这些知识点。建立统计学案例分析辅导材料,案例素材的选取与教材每章的内容相对应。其次,加强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进行案例教学,减轻学生进行复杂计算的压力,让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案例的分析上,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最后,教师可以选用案例在课堂上讲授,也可以布置给学生作为案例作业,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中统计方法的理解。

(2)加强计算机教学。首先注重统计学教学与统计软件的有机结合。围绕教学大纲,在每一个知识点上都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使学生通过统计软件和相关的练习掌握这些知识点。加强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统计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学生的一个最基本技能。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掌握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和数据处理软件以及其他预测软件的使用,另一方面要通过案例、课外作业、上机考核的方式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些软件处理实际问题。

(3)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是顺利进行统计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教师是统计学教学中最重要和最能动的因素,教师的综合素质与统计学的教学质量息息相关。随着统计学的不断发展,客观上增加了“统计学”课程的深度与难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

篇6

关键词:金融学;本科生;统计学;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225-02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加深、金融学学科体系及内容的不断发展和变革,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越来越多地涉及统计学的相关知识。但长期以来,大多数金融学专业在招生中文理兼收,学生的数学功底参差不齐,学习专业课的难度加大,在教学中注重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统计学思维训练无疑是改善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推动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本文专门就如何在教学中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统计学思维训练的问题提供了以下几点有益的思考及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一、在教学中注重统计学与金融学知识的交叉融合

(一)注重体现统计学与金融学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专业课程内容对统计学特别是数理统计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但统计学与金融学各自的课程体系之间却缺乏足够的内在沟通,课程体系目标不够明确。造成的结果往往是,一些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学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原理甚至金融统计等,却不懂得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去分析金融领域的实际问题,两者脱节现象较为严重。

因此,在教学中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统计学思维训练,首先应注重统计学与金融学两门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两者各自的地位和作用。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和应用性学科,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统计学只有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发挥强大的数据分析功效。在统计学与金融学的相互关系中,统计学为研究金融学服务,统计方法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金融学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和自身的发展均提供了契机。

(二)注重统计学和金融学交叉融合的实践内容

注重统计学与金融学的交叉融合,反映在课程体系改革上,应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和重新设计教学方案(特别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原理、金融统计等课程),使之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建设相适应;反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关键任务在于告诉学生如何运用统计知识,利用各种统计分析的工具(如统计应用软件)去分析现实中得到的数据,将培养统计思维习惯和训练统计应用能力有机结合。

在统计学和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统计思维的基本思想与金融学的授课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统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大量运用金融学的案例;在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大量传输统计思维,使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统计和金融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如何用统计思维去观察、思考和处理金融问题的能力。

二、合理设计统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

统计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与特定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统计学思维训练需要改革金融学专业学生的统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金融学专业学科发展的需要对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统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和重新设计。

(一)统计学原理课程内容的调整

以统计学原理课程为例,建议调整的内容包括,一是简化统计指标理论,增加统计学数学理论基础的讲授内容。将原来统计学教学中重点讲授的时间数列分析、指数法等内容变为有选择的介绍;将概率论的有关内容纳入统计学课程,并在原有基础上充实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教学内容。二是强化统计定量分析方法,向学生介绍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因子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原理。同时,考虑到金融领域以时间序列数据为主,因此,在教学别要让学生对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模型有所把握和理解。这样一来,不但丰富和充实了统计学的教学内容,而且也会大大改善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关于金融统计学课程内容的调整

对于金融学专业开设的金融统计学,需要为金融统计建模做准备,所要掌握的内容更多、要求更高。这就要求在金融统计学课程教学中,结合金融建模思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统计思维下分析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连续性随机变量的分布为例,金融资产收益率序列的统计分布大多是非正态的。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一是要介绍非正态分布数据在模型应用中的常用的处理方法,如取对数等;二是要注意非正态分布的学习,可以向学生介绍t分布:贝塔分布、威布尔分布等非正态分布。

统计学相关课程的具体教学方案和内容确定以后,将会有利于统计思维与授课内容的有机结合,譬如概率论、随机过程知识就是用来描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现象的,平均数、方差用来刻划现象的集中与波动程度,数字资料的搜集开发是为这些现象的过程控制提供决策依据,如此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并把统计思维的基本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三、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能力

(一)注重培养学生熟悉统计思维和随机性思维

统计思维是统计学中蕴含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良好的统计思维不仅是学习统计学的需要,也是统计学向其他学科嫁接的一条有效途径,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一般认为,统计思维就是人们自觉运用数字对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描述、分析、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方式。统计思维从内容上讲,包括了从资料收集到资料分析再到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以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为其终极目的。其中,资料分析和统计推断的理论基础是随机性思维。

在教学中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统计学思维训练应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能力。所谓随机性思维,就是以随机性问题为载体和视角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对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的一般性认识的思维过程。随机性思维是统计思维的思想内涵和本质内容,贯穿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内容体系的始终。

(二)注重解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培养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清楚认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虽然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不同的两门学科,他们研究的对象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但它们却是联系紧密、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前者偏重于基础理论,后者偏重于研究应用。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是数理统计研究对象的最重要的特性。概率是对随机性的一种度量,基于概率的知识,将随机性归纳到可能的规律性中,这是随机性思维的基本特征。由于对随机现象的观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用数据来表现,因此对随机性进行描述的一个重要方式是拟合一个适当的分布。

(三)注重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和应用随机性思维

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前提是能够深刻体会和认知随机性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能力还应当经常在课堂上联系现实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体会“随机性”的内涵,并激发学生自觉、自我培养随机性思维的意识。让学生的思维方式由“确定性”向“不确定性”过渡,认识到随机事件广泛地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并且无处不在。

四、通过实验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一)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增设实验课的意义

在金融学的专业课程里增设实验课程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更是金融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必然趋势。金融学学科建设中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是不重视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统计方法与金融建模、定量分析脱节,缺乏统计案例和统计软件的结合。没有实际的数据分析训练,学生们就无法对统计的广泛应用性有深刻的体会,也不利于保持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对金融专业的本科生来讲,不掌握一门专业的统计软件,很难完成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工作。因此,在统计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中,必须注重把统计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训练,在实践中提高统计思维能力,使统计思维在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在对金融学专业课的学习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统计学、金融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工程等课程均可以考虑开设一定的实验课。

(二)有效率地上好实验课

处理金融数据所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众多,每种分析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对象,同时彼此联系。在实验课程的开设中,建议每种方法均遵循一现场演示二案例分析三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处理实际金融数据的学习过程。譬如金融学专业本科生会接触到大量的金融时间序列数据,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链接功能强大的统计分析软件,用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金融时间序列数据的演示,并结合软件的输出结果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统计理论方法和统计软件输出结果的含义。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学生学会使用一种以上的统计应用软件进行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不但提高了实际处理金融统计数据的能力以及金融统计的分析技能,产生比较具体的感性知识,而且加深了对金融统计规律性的认识,激发了对统计学和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为实现统计理论与金融实践的顺利结合奠定基础。

此外,将统计应用软件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已是国际统计教育的主流。金融统计的案例分析主要体现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在案例教学中,应综合应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同时,所选择的案例要与当前备受关注的金融问题、金融现象密切联系,难度也要适中,避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对案例分析过程有比较好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学生开始自己动手处理实际金融数据就水到渠成了。

篇7

一、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主要特点

(一)数理统计的主要特点

数理统计就是通过对随机现象有限次的观测或试验所得数据进行归纳,找出这有限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并据此对整体相应现象的数量规律性做出推断或判断的一门学科。概括起来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随机性,就是说数理统计的研究对象应当具有随机性,确定性现象不是数理统计所要研究的内容。二是有限性,就是说数理统计据以研究的随机现象数量表现的次数是有限的。三是数量性,即数理统计以研究随机现象的数量规律性为主,而对随机现象质的研究为次。四是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归纳法。最后,数理统计通过对小样本的研究以达到对整体的推断都具有一定的概率可靠性。用样本推断总体误差的存在是客观的,但是数理统计不仅重在研究误差的大小,还指出误差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从数理统计的学科特征来看,数理统计是应用数学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学科之一。由此可见!数理统计从学科划分来说,应属于数学学科,但是其重在应用!而不是纯数学理论或方法的研究,故其采用的方法也就重在归纳法,而不是数学的演绎法。

综上所述,数理统计的主要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数理统计是一门对随机现象进行有限次的观测或试验的结果进行数量研究,并依之对总体的数量规律性做出具有一定可靠性推断的应用数学学科。(二)统计学的主要特点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论科学,其目的在于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统计学从其研究的范围来说有三大领域: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和数据的分析。首先,这三大领域随着统计学的不断发展,已很难分辨出哪个领域更重要些。也许有很多人认为数据的分析要相对重要些。在对1900年和1910年美国两次农业普查资料进行分析时,列宁曾指出:“全部问题,任务的全部困难在于,如何综合这些资料,才能确切地从政治上经济上说明不同种类或类型的农户的整个情况。”这足见数据整理的重要性。近年来困扰我国统计研究的并不是数据的分析方法,而是缺少充分真实有效的统计数据,造成无法用数据去检验或证实相应的经济理论、经济模型和经济政策。数据收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其次,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在这众多的方法中,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大量观察法、统计指标法、统计分组法和模型推断法。特别是大量观察法更成为统计学最重要的基本特征方法之一,也可以说这是统计学与数理统计的根本区别之一,否则,统计学也就真的成了现代西方数理统计学了。随着统计学由早期的纯粹描述统计不断拓展为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并重,直至有的学者认为现代统计学应该以推断统计为主,描述统计为辅,暂且不论这种观点是否有不妥之处,但可足见推断统计学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上,推断统计已成为现代统计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再次,统计学从其成为一门科学的那一天起,就把对现象数量方面的研究作为自己的基本特征,但是,同时强调要以对现象的定性认识为基础。

(三)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比较

通过上述对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特点的分析,可以把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主要异同归纳为如下几方面:

1.从其研究目的来看,两者都重在揭示总体现象的数量规律性,而统计学更声称要以对总体现象的定性认识为基础。

2.从其研究的途径来看,数理统计希望通过对总体部分个体的数量特征的研究,以达到对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认识;而统计学既希望通过对构成总体的全部个体的数量特征的研究(如果可能$或值得的话),以达到对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认识,同时也希望能通过对构成总体的部分个体的数量特征的研究,以达到对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认识。

3.从其研究的手段来看,数理统计主要依赖于小样本特征值统计分布的数学原理来推断总体的相应特征值;而统计学或者说推断统计学主要依赖于大样本特征值统计分布的数学原理来推断总体的相应特征值。

4.从其研究的主要范围来看,数理统计侧重于对样本数据的定量分析;而统计学不仅重视样本数据的定量分析,而且重视对所获得的总体全部数据的定量分析,同时,重视数据收集方法、数据整理方法的研究。

5.从其利用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推断的数理机理而言,概率论是其共同的基础。特别是作为统计学基本方法之一的大量观察法,其数理基础正是概率论中的大数定律;统计学中用大样本可以方便地推断出总体特征的数理基础正是概率论中的中心极限定理,而无论是大数定律还是中心极限定理也都是数理统计的根基。

6.数理统计尽管强调应用性,但是它本身还是一门数学学科,重在应用方法的数理基础的研究;统计学更侧重于对解决社会、经济等现实问题数量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而方法本身的数理基础的科学性研究,则由相应的理论统计学去研究,事实上,推断统计方法的数理基础的科学性研究,正是数理统计的研究范畴之一。

从上述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特点及其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现代统计学的发展及其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越来越大的趋势,数理统计研究问题的理念及其方法已对统计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革命性影响,但是,数理统计与统计学毕竟是两门差异较大的学科,不可能简单地加以“统一”。

二、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地位

数理统计与统计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不可相互取代,也不可能像多年来有些学者提出的那样,要建立所谓的大统计,或者说融合统计学,其实质就是要把数理统计与统计学融合起来。但是其融合的直接后果就是现在某些高校所使用的统计学教材中,既有统计学的内容,也有数理统计的成分,不伦不类,细读之,其实就是数理统计的内容与统计学内容的简单拼接。这不能不说是近年来,中国统计学、统计学教材、统计教学的一大悲哀:迷失了自我,盲目地要“与西方接轨”。笔者认为要想理顺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关系,就必须对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地位加以深入的研究。

(一)数理统计在统计思想发展中的地位

统计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统而计之”,就是人们对统计的朴素认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当代的统计已不圄于“统而计之”的范畴。

1.统计作为人们认识社会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已广泛应用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众多领域,而每一个领域有其复杂多样性,若采用简单地“统”,即全面调查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全面地了解每一个领域的基本情况及不同领域之间的数量联系的规律性,又为现代社会管理所必需。数理统计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自然而然地为统计学所利用,即数理统计为现代统计学的发展点燃了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科学思想火花——为用总体的部分去说明总体奠定了数理基础。

2.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政府要有效地干预国民经济理念的形成,政府以社会经济生活直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基于对全局数据的掌握,大大地推动了统计思想的发展,不仅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统计这支“武器”进行开发,更重要的是从立法的角度对统计行为进行规范。在当今许多国家的统计法规中,都明确地规定抽样调查在统计调查中的重要地位。比如,在我国1996年5月经修改后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二章第十条就明确规定:“统计调查应当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以必要的统计报表、重点调查、综合分析等为补充,收集、整理基本统计资料”。而抽样调查的基本原理就基于数理统计的推断原理。可见,数理统计的推断理念在统计实践中的地位已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3.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单位,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不仅没有足够的资金、技术支持从事某一方面的全面调查,有时也没有必要通过全面调查以获得生产经营方面的全面数据资料,而抽样调查就足以提供相应可靠的数据作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依据。这也说明数理统计有着微观的现实需要,为微观经济管理活动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在微观统计应用中有着坚实的思想根基。

4.统计的理念,已不仅仅在于用历史数据描述历史的发展特征,而当代更强调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去预测未来,而这种预测的基础同样基于数理统计的原理。即从历史的时序数据中找出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把握未来的走向,即数理统计的分析原理在时间序列数据预测中的作用,同样功不可没。

(二)数理统计在统计方法中的地位

随着数理统计解决现实问题的理念在统计思想中地位的确立,数理统计在统计方法中的重要地位也相应地得以确立。

1.大数定律为数理统计应用于统计学搭起了连接的纽带。大量观察法是现代统计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而大数定律又是大量观察法的基础。统计学若没有大量观察法的支撑,则统计分析中的基本指标——平均数与相对数,则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可见数理统计在统计方法中的基础地位不容置疑。

2.中心极限定理为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应用铺平了道路。用样本推断总体的关键在于掌握样本特征值的抽样分布,而中心极限定理表明+只要样本容量足够地大,得自未知总体的样本特征值就近似服从正态分布。从而,只要采用大量观察法获得足够多的随机样本数据,几乎就可以把数理统计的全部处理问题的方法应用于统计学,这从另一个方面也间接地开辟了统计学的方法领域,其在现代推断统计学方法论中居于主导地位。

3.数理统计中样本抽样分布的理论,为现代统计学中的方差分析、正交设计等方法的应用同样提供了方法上的理论保证。特别是正交设计在现实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及其对经济的贡献已引起国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据日本某些专家估计:“(日本)经济发展中至少有10%的功劳归于正交设计。”这足见数理统计的方法在统计方法中应用的现实意义。

(三)数理统计在统计内容中的地位

统计学是一门关于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一门方法论科学。不管数理统计对统计思想的发展有多大的影响,也不管数理统计在统计方法中居于何种地位,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地位还是主要体现在统计分析中的地位。数理统计对数据的收集方法与整理方法的实际影响要比其对统计数据分析方法的影响小得多。也就是说,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科学,其研究领域要比数理统计宽广得多。试图用数理统计取代统计学的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同样试图用大统计学取代数理统计的观点也不正确,毕竟数理统计作为一门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不可替代的特点。因此,数理统计在统计内容中的地位,也只能主要体现在统计分析方面。

1.统计数据收集方法的研究仍然是现代统计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正如前所述,在我国现阶段如何获得大量真实有效的统计数据,是我们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之一。不真实、不全面的统计数据,使国家的宏观管理"经济理论’经济模型和经济政策的统计检验,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预测、决策,都不能有效地进行。可见,“统计数据的质量是统计全部工作的生命”的观点的正确性。而数理统计在统计数据收集方面的影响仅体现在统计数据调查方式方法方面,即抽样调查如何组织实施的方式方法,在统计数据收集方法中得以突出和强调。

2.相同的原始统计数据,采用不同的整理方法所获得的整理资料可以完全不同,并由此对其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分析所得的结论,可能完全相反。这足以说明统计整理的重要性。但是数理统计在统计整理方面却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毕竟,数理统计研究的依据是小样本,而统计学研究的依据的是大样本。假如统计学不是以大样本或总体的全部个体为研究依据,统计学也许就真的沦为数理统计了。

3.数理统计对统计数据分析方法的影响是显著的。不仅体现在对大样本总体参数估计、非参数估计、相关与回归分析、总体分布型态的判断、一个总体参数与两个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正交设计等许多内容上,而且体现在描述统计学中最基本指标:平均数、相对数的计算原理等方面。也许真不可想象,若在现代统计方法的内容体系中缺少了数理统计的关于大样本的分析方法原理,将是怎样一种景象。

三、统计学传播理念的转变

对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特点作了比较研究,以及对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地位作了分析之后,让我们再回到统计学知识传播的现实实践中来,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我们现在正在做什么、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今后该怎样把工作做得更好。

(一)统计学知识传播理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统计是什么。这是对统计的最基本的认识,可以通过加强对统计知识的宣传达到。在现代统计工作中,尽管“统而计之”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我们的统计学教学与其它途径的统计知识的传播中,绝不能仅限于此。不仅要让不同阶层的人,认识到统计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巨大认识作用,而且要让他们了解统计在国家宏观管理、企业经营预测、决策,以及对经济理论#经济模型、经济政策检验中的重要性,从而使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自觉地参与和配合各级统计机构所开展的统计调查活动,以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完整。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加强统计知识普及教育及统计法规的宣传教育!开辟多途径多手段的统计知识传播途径。这是统计学传播的基础理念。

2.统计为什么,即让统计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显然,这是对统计学传播的较高层次要求。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即要知道统计的原理,这并不需要所有的公民都知晓。事实上,只能是具有一定知识基础的人才可能真正理解,且其途径主要是通过高等学校的统计教学活动。由此就对高校的统计学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统计学课堂上应向学生教授什么。笔者从事高校统计学教学多年,认为高校统计学课堂上应向学生解释统计方法的原理。高校统计学教学课堂不应过分地强调对统计知识的宣传和如何具体地从事统计活动,而应强调重视统计方法机理教学的传播理念,但这在我国现实的高校统计学教学中并没有真正地形成。

3.怎么做统计,这是统计方法具体应用的问题。可以说当前我国高校统计学教学实质上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实际统计工作。如何收集、整理数据,如何用公式去计算某些指标等。显然,这样的工作中学生就可以胜任。而真正为什么要那样组织实施数据的调查、整理,为什么要那样计算。不仅老师介绍的不够!而且教材编写的深度也不够。

由此可见,统计知识的传播理念应大致界定在三个层面上:一是统计基本常识的传播。二是如何开展具体的统计活动。三是为什么那样开展统计活动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不同层面的传播对象是有差别的。知道统计是什么、怎么做统计,相对于懂得为什么要那样做统计,其要求是相当低的。也许只要会记数、会写字的居委会大妈,就可以从事数据的收集工作,而会套用公式的一个中学生就可以计算服从X*2分布的统计量的样本数值。而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相应的数理统计知识是万万不行的。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及统计数据处理软件的开发,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分析已变得异常简单,甚至一个孩童都可以教会使用统计处理软件,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让学生懂得统计为什么就变得不重要了呢?正相反,在统计学的高校课堂上让学生懂得为什么就更重要了。

四、我国统计学教材改革的方向

从对统计学传播理念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及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地位和学生的知识结构来看,改革现行高校统计学教材内容体系及教学理念势在必行。

1.去除现行统计学教材中与数理统计相重复的内容,加强关于大样本的数理统计内容,即增加大样本统计分布的数理基础的内容。

2.强调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内容的教学。尽管这两个定理是纯数理统计的问题,但由于其在数理统计的教学中,教师通常重视不够,因为小样本问题才是数理统计研究的主要问题,因此,可能一带而过,而它们恰恰是联系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重要纽带。因此,在统计学教材中必须增加并突出其内容。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统计学 教学改革 对策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科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经济数据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作为一门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方法论的学科,统计的应用范围已经越来越广。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和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高职院校的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与各领域统计方法应用的要求相比较,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还是测评方式,特别是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当前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偏重理论,与社会发展对高职学生的要求不相适应

目前的教材和教学过多地偏重于理论研究对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的讨论,使过时的观点和陈旧的例子在反复重复着,缺乏新鲜感和实用性。高职院校生源的文化基础总体比较薄弱,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内容枯燥的内容则学习效率较低。教材理论化过强,加重了他们这方面的负面因素。

(二)教学手段结合计算机的应用和培养能力不够

主要针对SAS、SPSS等大型专业软件应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学生接触的往往只是其中一部分功能。WORD、EXCEL等软件的统计运算功能,统计课几乎不介绍,不少高职院校学生不会使用甚至根本不知道大多数普通函数计算器都具备的求和、平均、方差和标准差、相关系数等统计功能键。很多学生不会运用统计学的思维和方法去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在进行调查时,不会选用正确的调查方法获取资料。

SPSS课程教学不是单纯教会学生使用一种软件,而是要在统计理论的指导下正确地使用它。高职院校的学生掌握SPSS软件并不容易,其有限统计学背景知识是影响学生掌握该软件的最大障碍。受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所限,教师讲授的统计知识内容主要围绕描述统计和简单的推断统计,用于分析社会问题的多元统计方法(如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在课堂上很少涉及。由于授课对象缺乏必要的统计知识,可用的教材又没有相关理论知识的介绍,这给教师授课、学生学习带来了诸多困难。 (三)统计方法使用价值不高 统计学课程所涉及的统计方法,主要是将使用条件加以标准化的方法,这一方法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但作为认识工具,这一方法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如线性回归分析,无论是一元还是多元,都有一些基本假定:误差项的零均值假定、同方差假定、无自相关假定等。倘若数据不满足这些基本假定,就不能直接用OLS对回归系数进行估计,否则就会得到错误的样本回归方程。在实际问题研究中,绝大多数的情况是回归模型不能满足所有的基本假定,而我们对高职院校学生所介绍的回归分析方法,很少会涉及违背基本假定的处理方法,甚至不提及基本假定这回事,只介绍使用条件已被标准化的回归方程的建立步骤。可想而知,高职院校学生所掌握的回归分析方法使用价值不高。

(四)教学方式死板,高职学生能理解的内容少

上课仍然是教师讲和写,学生听和记,学生真正理解的内容不多,应用更谈不上。例如“正态分布”让学生记住曲线的形状和数字特征,但很少有学生能够理解其深刻的内涵和普遍存在性,更谈不上用来分析社会财富结构、个人条件等现实问题。传统的统计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样,深深地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学生分别成为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机器,这种教学模式下成长起来的高职院校学生势必严重缺乏创新能力。

(五)考核方式内容单一

高职学生往往机械性的记忆一些抽象的统计名词以及烦琐的计算公式,而随着考试通过,那些死记硬背的知识也荡然无存,违背了统计学的教学目的。统计学课程的传统测评方式一般为闭卷笔试,主要测评对有关概念、统计原则和方法步骤的理解程度。测试的题目类型主要为名词解释、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计算题。总的来讲,测试结果很难体现学生对统计方法的真正掌握程度,更难以体现高职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统计学的学科教学性质分析

(一)遵循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定位

在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中,规定了本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数学科学知识,会计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统计科学知识;强调本专业应培养基础扎实、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指出了本专业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这些都是进行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改革所应遵循的前提。

(二)以统计专业的主干学科为依据

统计学专业的主干学科规定为:数学,统计学,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应用等学科。因此,该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设计的改革应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重点突出这些学科知识。

(三)考虑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首先,要坚持厚基础,重点加强基础知识和主干学科知识;其次,应坚持宽口径,考虑高职学生应具备的人文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最后,应重视高职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课程设置应考虑知识传授,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统计学人才获得全面发展。

(四)精选统计专业应具备的知识点和能力素质点

高职作为专业教育而言,由于学制有限,不可能也无必要将各个学科的所有知识都纳入本专业的知识体系之中。为此,应从复合型应用型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结构的需要出发,按照必备性、够用性、科学性原则,从各个有关学科中选择其分支学科知识,并考虑其课程设置。

(五)遵循系统性和整体性原则

统计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设计改革,应注意统计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各种学科知识应互为联系,互为补充,共同构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而课程体系设计改革应体现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系统性和整体性,注重改革课程设置的整体效应,使知识传授更具系统性和整体性。

(六)遵循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

由于统计专业人才应具备多构面的知识结构,因而课程的设置必然出现多门类化。为此,应遵循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正确处理重点课程与一般课程、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

三、关于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根据笔者的多年实践,结合统计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统计学教学的原则和方向,对统计学教学改革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统计方法的实用性很强,加之专业统计课程的课时毕竟有限,故应把重点放在统计方法的应用上。所以,有必要从数据来源人手,着重介绍现成数据如何收集,若没有现成的数据,如何采用不同的调查组织形式进行数据的收集,问卷怎样设计,怎么做好访问员等;若进行抽样调查,又如何取得抽样框,如何保证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等。

所以,对高职院校学生除介绍传统的统计方法外,有必要引入国外比较通行的、实践证明有应用价值的一些统计方法,比如:回归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以提高统计方法的可学性和运用性,为高职院校学生今后,运用统计方法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教学内容可根据课时的可能性和课程的开设情况以及专业的特殊要求作适当的改革,统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重在体现统计方法的有用性和可行性。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作为实用性很强的统计学课程,更应加快教学方法改革的步伐。首先,统计教学中要强调“重实践,重应用”,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掌握处理问题的统计思想。其次,要逐步引入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主的合作教学,是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模式,特别是真实的案例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统计方法的应用条件和应用思路,搞好案例教学关键是案例的收集与编写、案例的选择、案例教学的实施。有条件的情况下,学生可参与案例的编写。案例教学的实施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把关作用。再次是安排一定的课时让高职学生走出课堂,进行专题统计调查。从选题到收集资料,到整理分析资料,最终得出统计结论,让学生参与全部的统计过程,既体验统计工作的艰辛和成功的欢乐,又能真正体会统计的意义所在和统计的方法思路。

优化教学方法有多种措施,应当更加注重案例教学法、答疑释导法、自学指示法、讨论教学法等教法,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统计学课程教学手段的改革

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借助于现代的教学手段,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手段难以满足统计方法介绍和运用的要求。因此,统计学课程,应强调与计算机的结合,要逐步加强SPSS、SAS等统计软件及EXCEL软件加载的统计分析工具宏软件在统计教学中的应用。处理多元变量及庞大的数据应借助专门的软件,仅介绍统计思想、分析步骤,学生很难真正掌握统计方法的应用。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涉及多元变量的统计方法,应尽量少讲统计方法的数学原理和数学证明,而着重介绍每种方法的统计思想、使用条件及如何利用统计软件加以实现,特别是数据如何输入,怎么读懂输出结果,以及几大统计软件在解决问题上的特点,教会学生灵活使用统计软件,如时间序列分析,可同时使用SPSS软件和SAS软件。判别序列平稳性时,SPSS所提供的图示更加清晰,而用SAS软件编程建模更加灵活、有效。

统计学课程相对来讲难度较大,高职院校的学生就更难接受这些方法的统计思想。利用计算机辅助教育开发软件,制作课件,使统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有助于学生提高对统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统计学内容的理解。

此外应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教学手段。实施统计学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方便、快捷地处理统计图形、图表,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可以链接功能强大的统计分析软件,便于在课堂上处理大规模的实际数据资料,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解决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够使教学重点得到突出。通过大量实例的比较分析,使高职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条件和实际应用效果。

(四)统计学课程测评方式的改革

统计学课程的测试应多样化,闭卷部分占1/2,着重测试高职院校学生统计理论的理解程度,这部分测试可采用笔试形式,也可以与计算机等级考试一样在计算机上完成。开卷部分占1/2,着重测试高职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试题形式以案例分析题型为宜,上机完成。当然案例本身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各门专业课程尤其是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先进性,思想性是决定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充实和完善。反映科技进步的新水平和新的研究成果,使教学内容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教学的同时,重视基本技能训练,特别是统计分析,市场调查与预测,多元统计分析统计应用软件,计量经济学等课程应重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使课程教学实现知识传授、能力素质培养的统一,符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要求。

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化枯燥为乐趣,提高教学效果。广泛应用统计方法寻找各领域的各种现象的规律性,已成为一种趋势,高职的学生学习统计学课程的重要性已无可争议,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怎样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真正理解统计思想,真正学会统计方法的应用,特别是借助统计软件实现统计方法的应用,为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