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压强教案8篇

时间:2022-06-11 04:27: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压强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压强教案

篇1

濮阳市第五中学卜德民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会在实验中记录必要的数据,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教具:

演示用: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水、盐水、200mL的量筒、玻璃板、第三节练习第2题和习题第9题装置。

学生用:压强计、200mL的量筒、水、盐水(以上器材,每两位学生一组)

(三)教学过程

一、旧课复习

1.什么叫压强?写出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

2.压强的单位是什么?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3.以上问题,由学生回答,回答有错的请另外的学生纠正或补充,然后由教师评讲。

二、新课引入

问题的提出:

放在水平面上的固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液体也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盛在容器内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会有哪些特点呢?(板书课题:第二节实验:研究液体的压强)

三、进行新课

1.演示、讲述

(1)演示实验:将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开;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筒内(倒水前,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筒口相平),请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侧壁开口处扎有橡皮膜的圆筒(倒水前,也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侧壁筒口相平),又请同学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外凸出)。

(2)讲述:根据以上实验表明,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教师板书)

2.学生分组实验:

(1)讲述设问: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这个压强有什么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自己来研究,找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介绍压强计:介绍时,用手指轻轻按一按金属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U形管中两管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力稍大点,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也越大。

(3)讲述实验步骤:

一面讲述,一面演示。接着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实验步骤”,弄清楚应当怎样做实验,通过实验要研究什么问题。实验时,注意金属盒口朝着什么方向,并要保持橡皮膜在液体(水或盐水)中的深度相同的同时,观察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认真做好记录。

(4)学生按步骤进行实验(一部分同学用水做,另一部分同学用盐水做)。

实验中,教师注意指导、检查,着重检查橡皮膜所朝的方向、记录数据和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以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5)实验完后,请同学们对实验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液体内部是否有压强?液体内部压强有什么规律?分别请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一组同学说一说,在同一深度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两部分同学所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课堂讨论(教师问,学生答)

问:当把压强计连着的扎有橡皮膜的金属盒放入水中(或盐水)时,在U形管中观察到什么?(学生答:U形管的两管液面出现高度差)

问:出现这个高度差,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表明液体内部有压强)

问:把橡皮膜朝不同的方向,U形管两管液面还有没有高度差?又说明什么问题?(仍有高度差,表明液体内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问:将橡皮膜保持在同一深度,朝着不同的方向,这个高度差是否相等?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这个高度差相等,表明液体内同一深度处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问:橡皮膜在3厘米、6厘米、9厘米处时,这个高度差有什么不同?又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6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比在3厘米处大,9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更大,表明液体内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问: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在同一深度为什么盐水比水大?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答:因为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表明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的压强也越大)

4.小结:

教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师生对话,简要进行归纳,表扬同学们认真做实验的情况,鼓励同学们对问题的研究精神,然后教师再把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简述一遍,分别把各点结论进行板书。

四、归纳小结本课学习情况

1.讲述:这节课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和同学们分组实验,知道了液体压强的产生和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同学们很有收获,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发扬这种研究问题的精神,认真学好物理知识。

2.请同学们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五、课堂练习

1.演示第三节课文后练习第1题和章后习题第9题的实验。

2.课堂讨论,学生举手发言回答对演示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

六、布置作业

篇2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会在实验中记录必要的数据,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教具:

演示用: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水、盐水、200mL的量筒、玻璃板、第三节练习第2题和习题第9题装置。

学生用:压强计、200mL的量筒、水、盐水(以上器材,每两位学生一组)

(三)教学过程

一、旧课复习

1.什么叫压强?写出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

2.压强的单位是什么?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3.以上问题,由学生回答,回答有错的请另外的学生纠正或补充,然后由教师评讲。

二、新课引入

问题的提出:

放在水平面上的固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液体也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盛在容器内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会有哪些特点呢?(板书课题:第二节实验:研究液体的压强)

三、进行新课

1.演示、讲述

(1)演示实验:将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开;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筒内(倒水前,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筒口相平),请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侧壁开口处扎有橡皮膜的圆筒(倒水前,也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侧壁筒口相平),又请同学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外凸出)。

(2)讲述:根据以上实验表明,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教师板书)

2.学生分组实验:

(1)讲述设问: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这个压强有什么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自己来研究,找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介绍压强计:介绍时,用手指轻轻按一按金属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U形管中两管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力稍大点,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也越大。

(3)讲述实验步骤:

一面讲述,一面演示。接着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实验步骤”,弄清楚应当怎样做实验,通过实验要研究什么问题。实验时,注意金属盒口朝着什么方向,并要保持橡皮膜在液体(水或盐水)中的深度相同的同时,观察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认真做好记录。

(4)学生按步骤进行实验(一部分同学用水做,另一部分同学用盐水做)。

实验中,教师注意指导、检查,着重检查橡皮膜所朝的方向、记录数据和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以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5)实验完后,请同学们对实验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液体内部是否有压强?液体内部压强有什么规律?分别请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一组同学说一说,在同一深度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两部分同学所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课堂讨论(教师问,学生答)

问:当把压强计连着的扎有橡皮膜的金属盒放入水中(或盐水)时,在U形管中观察到什么?(学生答:U形管的两管液面出现高度差)

问:出现这个高度差,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表明液体内部有压强)

问:把橡皮膜朝不同的方向,U形管两管液面还有没有高度差?又说明什么问题?(仍有高度差,表明液体内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问:将橡皮膜保持在同一深度,朝着不同的方向,这个高度差是否相等?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这个高度差相等,表明液体内同一深度处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问:橡皮膜在3厘米、6厘米、9厘米处时,这个高度差有什么不同?又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6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比在3厘米处大,9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更大,表明液体内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问: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在同一深度为什么盐水比水大?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答:因为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表明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的压强也越大)

4.小结:

教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师生对话,简要进行归纳,表扬同学们认真做实验的情况,鼓励同学们对问题的研究精神,然后教师再把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简述一遍,分别把各点结论进行板书。

四、归纳小结本课学习情况

1.讲述:这节课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和同学们分组实验,知道了液体压强的产生和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同学们很有收获,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发扬这种研究问题的精神,认真学好物理知识。

2.请同学们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五、课堂练习

1.演示第三节课文后练习第1题和章后习题第9题的实验。

2.课堂讨论,学生举手发言回答对演示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把刚才所做的两个演示实验(即第三节后练习第1题和习题第9题)的解释写在课本上题目的旁边。有条件的同学回家可把这两个实验做一做。

2.把第三节课后练习第2题和习题第8题做在作业本上。

(四)说明

1.本课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关键是要学生做好实验。课内,老师讲解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和要研究的问题非常必要。这个实验的操作较为困难,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多加指导。

2.实验中量筒的内径应大一些,否则压强计的金属盒不易放入,如果实验室没有合适的量筒,可用去颈饮料瓶代替,在饮料瓶外壁贴上带有刻度的纸条即可。

3.按教材,是用盐水和水比较不同液体(即密度不同)在同一深度处压强不同的实验,也可以用其他密度比水小的液体,如煤油或酒精(最好是在学生实验完后,由教师演示来进行验证),不过用盐水是最方便的。

篇3

【关键词】压强 教学 案例 评析 反思

笔者在市级研讨会上听到关于《压强》的示范课,亮点很多,颇受启发。下面笔者针对本节课的几个亮点进行评析。并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物理课堂教学进行反思。

一、案例

1. 新课引入精彩新奇

在本节课开始,教者用简单的小游戏引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将一气球置于讲桌上让力气大的男生用手掌缓慢压气球。因气球打气不是很足,故他的手掌接近桌面时气球也没有破。压气球是一个常见现象,气球被压破是学生意料之中的情况,所以他们都在紧张的等待气球被压破的响声,可结果却出乎意料。这就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激发了学生探究兴趣。教师接着问有什么办法很容易把气球压破?学生思考后上台演示:只见他用笔尖轻轻一碰气球便破了。紧接着设问为什么?从而引入新课。很简单的道具,很常见的现象,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新课有质量。

2. 创设情境丰富多彩

“一,在茫茫的林海雪原上穿雪板和不穿滑雪板的人的行走;二,在沙漠行走的骆驼长着又大又宽的脚掌;三,把铅笔一端削尖,用两只手的食指分别压住铅笔的两端;四,手掌平压和食指顶住气球的形变。”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和随手可得的器材,甚至包括学生的身体让学生进行观察,亲身体验,并且对这些实例共同的特征进行分析,学生由此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安排将学习过程由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寻求,让事实说话,进行认识的自我调节,可以把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兴趣、操作及了解外界事物奥秘的需求转化为掌握知识技能的一种内驱力。

3. 科学探究有序高效

本节课很注重探究点的设计和挖掘。如用沙子做实验其现象不稳定,也不利于观察,如用实验室的厚海绵做效果又不明显。教者选择用市场上出售的1.5㎝厚的海绵,并把钉尖钉入木板,钉子尾部作为受力面积制成小凳子放在海绵上,效果非常明显而且不会戳破海绵,体现了教具的创新性。教学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为呢。

4. 回归生活激发兴趣

压强概念在生活、社会中应用比较广泛。有时我们需要增大它,有时需要减小它,怎样来增大或减小压强呢?学生根据压强计算公式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及时给予肯定。教师展示压路机、坦克、切菜、图画钉4张图片,由学生分析其中是增大压强还是减小压强,方法是什么?紧接着问学生如何改变人体自身对地面的压强?并请学生到前面表演:有的抱着一摞书站在地上来增大压强;有的抬起一只脚来减小压强;有的脱去外套来减小压强;有的趴在地上;有的坐在地上;有的把书放在地上人站在书上,来减小压强。学生在表演中通过探究合作获得了增大、减小压强方法的新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学习推向一个新的。

二、反思

1. 我们需要创新的课堂

本节课我认为教者在课堂创新方面颇下功夫。从教学引入,改进教具,突破难点,设计习题等方面都在进行创新。创新是本课的一大亮点。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需要在实际教学中积极思考,勇于实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开创充满活力的课堂。

2. 我们需要快乐的课堂

在本节课中,教者通过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设计习题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快乐。师生民主、平等、和谐。教师教得快乐,学生学得快乐。听课教师听得也快乐。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们在浓厚兴趣下所获得的一切,常会掌握得迅速而牢固。积极的情感,浓厚的兴趣是要靠诚挚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培养造就而成。要想使学生能体验到物理学习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有使学生愉快的因素,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充满快乐的气氛,让物理课堂更有朝气。

3. 我们需要实效的课堂

本节课教者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处理,把压强的计算例题改成课后阅读,把书上探究人站立时双脚对地面的压强改成课后实验。突出压强概念的建立和压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设计紧凑,张弛有度,注重课堂实效。这就要求我们:第一要研究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第二要研究教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第三要研究学法,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篇4

1.1 生成性教学内涵

生成性教学就是教师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意向,与学生就相关课题进行积极互动,并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对学生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及时给出价值判断并机智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生成性教学旨在通过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获得个性的发展。它遵循原则又不拘泥于规律,极其关注学生与教师的双向发展关系。由于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复杂性,资源的生成性,交流的互动性,生成性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敏锐洞察、随机应变,合理引导学生有效对话,及时抓住课堂教学契机的教育智慧,需要教师具有对生成和发展的新趋势、新问题准确把握并妥善抉择新的策略,设计新的教学方案,以调节教学行为的教育智慧和能力。

1.2生成性教学的特征

生成性教学并不是遵循着“对称的、简单的、序列性的秩序”,而是具有“非对称的、混沌的、分形的秩序”它蕴含了深厚的后现代知识教学观,是一种过程论的新的教学哲学,它是对师生关系认识的超越,具有现代哲学转向的整体特征。它具有差异性、相对性、多元性、不确定性、创造性、过程性等特征。 第一,生成性教学以尊重生命的自然成长规律为基础,视关爱、尊重学生及让学生的个性品质、创新精神的自主发展为己任。

第二,生成性教学以学生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为教学内容,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而不局限于课本上单一的文本资料。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始料未及的事情都会成为教学的资源,成为师生对话的对象,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契机。为了有效促进和把握生成,教师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

第三,生成性教学的课堂是一个平等对话、开放互动、充满人文关怀的场所。它的教学过程突破了知识和技能的“授一受”围笼,表现出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的互动的过程,表现了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使双方的主体性科学合理地发展和建构。

第四,不存在永恒不变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要根据学习主体及具体教学情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教学活动,凸显生成教学的动态性、过程性、流变性、开放性。 第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动态发展是教学的根本旨归。自主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让他们遵循生命生长的规律自然的发展建构。生成性教学通过“生成”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学达到不教而学的境界,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总之,生成性教学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创造性、非线性、过程性、多样性、流变性等,强调教学中人与人的关爱情怀,反对教学严格按照预设的目标执行,反对教与学的过分同一,注重个性的彰显及创造性和建构性的发展。

2 如何实践大气压强实验的生成性教学

物理实验教学的课前准备的无论多么充分,在实施的过程中,都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果对此置之不理,可能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果能够因势利导,则教学过程会进展顺利,实现预期目标。图1表示生成性教学在大气压强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生成性教学作为一种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彻底地改变了物理教师的实验教学方式、学生的物理实验学习方式,突显出普通实验教学方法无法达成的优点。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下,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能力、施展才华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平台,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及时给学生搭建“脚手架”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至于“盲目”地对待要实验的问题。同时生成性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指导者,要求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在最恰当的时机给予学生以指导。教学过程的无序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学过程的参与性激活了学生探究的动力。

图2表示在按照大气压强的实验设计来实施教学的具体情境中,生成了新的教学资源,教师也运用了教学智慧,给予了恰当的教学评价,并依照生成的资源和教学情境的发展来调控教学实施的过程,总之它们三者之间任何一个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之间都具有相互生成、相互关联、相互融合的立体网状的空间关系。我们现以大气压强的实验教学为例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探讨生成性教学的一般过程。

2.1弹性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由许多具有立体网状的关系事件组成,任一事件学生都有种种无法预料的表现,教师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旨归,宏观的为教学预设出开放的路径轮廓,尽可能完备的为教学中的每一情况映射出多种策略,并灵活的为学生的反应留有空间,智慧的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做出抉择。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表现为教师宏观的预设出实验方案,依照实验中生成的问题及时进行感知、判断和操作并灵活地调控实验方案,使物理实验教学不断地走向深入。如:在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中,教师首先弹性的预设了“瓶吞鸡蛋”的实验和医用洗耳球在瓶内升降的实验,来说明的大气压存在,然而课堂中在学生的思考讨论和教师的启发、开拓下,学生却提出了另外两种方法,一种是用两个带塑料“吸盘”的挂衣钩,将两个衣钩上的吸盘对在一起,用手挤压,排出中间的空气,两个吸盘便紧紧地贴在一起。提起一

侧衣钩,另一侧衣钩上挂上重物;另一种是先将注射器活塞反复抽拉几次,感觉用力大小,然后将注射器活塞推到底部,用橡皮堵住出口,把活塞向外拉,手感觉很费力,像有什么在向下压着注射器的活塞一样;学生又通过与注射器有关的一系列简单的小实验,感觉到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2.2灵动的教学实施

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蝴蝶效应”,即一个小小的偶然事件就可能改变整个事件的结局。灵动的教学实施指教师在将教学设计付诸实施时,对现实与预设情境间及教学过程情境中细微的差异变化保持着敏锐性并运用及时抉择、调控的教学智慧,使教学过程朝向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展开。灵动的教学实施首先表现在教学过程的灵动性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愚忠地一味去执行教学设计,而是保持着对生成性资源的敏感性并妥善的对此开发与利用,其次在教学情境的灵动性即教师对原有的教学设计与变化着的教学情境同时进行调控并把握好度,使其向着学生更好的方向发展。再次在教学组织形式的灵动性即在同一节课内教师不一定完整地采用同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而可能根据情况建构别种或其某些部分的教学组织形式;接着在教学内容的灵动性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冲破预设的教学内容的限制而采用更适宜的教学内容;最后表现在师生关系的灵动性即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要像钟摆一样来回转换地位。

在物理课堂的实验教学中经常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即使在老师准备充足的情况下,仍会出现许多意外的异常情况,教师若能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耐心予以引导和调控,则既培养了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提高了学生探究、设计实验的能力,发展了教学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新理念。比如:在物理实验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并没有如老师预设的那样去用“瓶吞鸡蛋”的实验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而是提出了用挂衣钩和注射器两种方法,教师敏锐的意识到这一教学情境的变化,并根据学生设计的实验及时调整教学过程,重新组织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讨,后来在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合作协商下,学生又提出了将矿泉水瓶内装热水,拧紧瓶盖,再浇上冷水,由于瓶内蒸气遇冷液化,瓶内气压降低,小于瓶外大气压,矿泉水瓶就变瘪了。和把一个漏斗倒转过来,并把它的喇叭口压在一个充气的气球上。在漏斗的另一端猛地吸口气,迅速用食指堵住漏斗的小口,气球竟被吸在漏斗上了,原来漏斗的喇叭口被气球堵住吸气后漏斗的小口有食指堵住,中间部分空气稀薄了。大气压就会把气球托住的两个实验,说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并自主做实验验证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2.3过程性的教学评价

教学是在过程中、情境中发生的,相应的评价也应该是没有固定模式的过程性、情境性评价。首先过程性教学评价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状态和过程,并结合具体的情境和人物灵活的融合适宜的方法进行正式或非正式评价;其次它要求教师及时准确的洞察教学活动中有价值的资源,不仅重视已经被利用得很好的生成性因素;还要善于发掘被忽视的生成性因素。再次它要求教师及时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否则会因时间久了学生遗忘了当时的学习行为和感受。最后它强调评价的主体性,要求教师在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意见和想法下,与之进行深入的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单方面地对被学生进行鉴定。总之,过程性教学评价强调评价的情境性,反对使用刚性的原则和抽象的方法僵硬地执行预定的评价方案,而是在评价过程中根据教学中生成的评价项目不断地修订评价方案。比如在学生提出了用挂衣钩和注射器的两种方法时,教师及时鼓励了他们的想法,并激发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来验证他们的想法,当学生用实验的确证实了他们的想法后,教师又及时肯定了学生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发散和创新思维。

3 结论

生成性教学是混沌中的有序,它如行云流水,随神赋形,关键要在把握其度下让它与预成性教学和谐共生。生成性教学不仅使学生在自主建构、持续对话、不断发现的过程中获得了自然、社会和人文知识而且注重了知识、能力的多元建构和完美人格的培养,使学生游刃于协调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使教学进人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境界。总之多元融合的生成性教学不仅使学生成为和谐发展、实践创新、有个性的人才,而且使他们成为开放、动态、生生不息的开拓者。

然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常被界定为操作失误、学生捣乱或被功利化的实验考查所囚禁而于不经意中流失,封闭式的实验课堂总被技能的简单堆砌所吞蚀,而不是试图激发学生在求异创新中去追根溯源。第一,生成性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建构性、境遇性、开放性,忽视了知识的稳定性、客观性和普遍性,实际上只承认了知识的不确定性,容易丧失对事物评判的一般标准并滑向相对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牢笼,使学校教育和知识教学难以把握。第二,生成性教学提倡的多元融合的人文取向与在科技、效率优先的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里被强化的科学理性是冲突的。虽然它把教学看作生命发展、即时创造、多元建构的情境过程的观念消除了限制,但也因此失去了历史、保证和方向,致使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很多的伪生成和假生成。第三,生成性教学过于反对精英教育,其实社会需要精英,精英和大众的知识教学是协调互补、相互转化、并行不悖的。它只看到了他们的矛盾性,却忽视了两者的动态平衡性。第四,生成性教学不再注重甄别和选拔的评价目的,而更注重过程性等观念有其积极的意义,但它反对量评、主张质评的评价标准过于模糊和宽泛,使教学评价结论的信度和效度难以保证。

篇5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压强和浮力”第四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2)了解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3)了解生活中跟流体压强与流速相关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学会收集、处理、交流实验中的信息,学会运用归纳、逆向思维等研究方法,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实验,提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领略流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亲近感。

【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展示三个情境:

(1)飞机起飞过程的视频录象。

(2)乘客站在安全线以外的位置等候地铁的图片。

(3)卡洛斯踢的经典香蕉球的视频录象。

提问:请同学们欣赏画面,画面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画面中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学生积极发言,说出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

刚才的三个情境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呢?它们是否包含着相同的物理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这些现象背后的奥秘。

2.学生实验,确立课题

请同学们来做一个小实验:在倒置的漏斗口处放一个乒乓球,在不借助其他器材的情况下,移开手后要使乒乓球不掉下来,你能想出哪些办法?

学生通过实验找到方案:从上方管口处用力吸气或吹气。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猜想从上方管口向下用力吹气时,乒乓球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可能是:当空气流动起来,压强会变小。

引出探究课题1: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的实验可能有:

(1)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两张纸向中间靠拢。

(2)用吸管向轨道上的两个乒乓球中间吹气,两个乒乓球向中间靠拢。

(3)将纸条一端靠近下嘴唇,另一端自然垂下,沿纸条上方水平吹气,纸条会向上“飘”起来。

(4)在硬币上方水平吹气,硬币会“跳”起来。

(5)在装有乒乓球的纸杯上方平行于杯口吹气,乒乓球会从纸杯“跳”出来。

得出结论:气体在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4.类比迁移,得出共性

液体同气体一样具有流动性,引出探究课题2:探究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学生实验:把两个瓶盖放在水中,使其漂浮在水面上,用大注射器(针头弯成90°)加快中间水的流速,看到两个瓶盖向中间靠拢。

得出结论:液体在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介绍流体定义:具有流动性的气体和液体统称为流体。

学生归纳共性得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5.探究飞机升空原理

提出问题:几十吨重的飞机是如何飞上天的?

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飞机的图片,教师指出:飞机的形状虽然各种各样,但是机翼的形状是相似的。让同学们观察飞机机翼的形状后,说出机翼的形状特点。

学生总结:机翼的形状上凸下平,呈流线型。

教师进一步提问:机翼的这种形状为什么可以使飞机飞上天呢?请同学们来做一个对比实验。

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流线型机翼模型和长方体机翼模型,然后用嘴对着机翼模型前端细线的位置用力水平吹气,看到流线型机翼模型向上“飞”了起来,而长方体机翼模型“飞”不起来。

通过对比实验,学生认识到上凸下平的流线型机翼形状是飞机升空的奥秘所在。

教师通过巧妙的问题设置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出飞机升空的原理。

然后教师顺势介绍鸟类翅膀与飞机机翼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让学生了解鸟在空中展翅滑翔不会坠落下来的原因。

6.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1)乘客为什么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的地方候车,并分析我国第六次铁路大提速所带来的安全问题。

(2)“船吸”现象(举例:1912年“豪客”号撞击“奥林匹克”号的重大海难事故)。

(3)汽车尾部的气流偏导器(运用逆向思维分析)。

7.回顾总结,梳理反思

学生回顾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畅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悟、困惑和疑问。

8.检测评价

将检测题以智力闯关的形式分梯度展现。第一关小试牛刀,设置4道基础题;第二关智力比拼,设置4道难度稍大的题目。

9.布置作业

(1)查找“香蕉球”的奥秘,弄清它的物理道理。

(2)制作一个飞机模型,在操场上进行表演,比一比谁的模型飞机在空中飞行的时间最长。

【课堂精彩片段】

片段一:学生实验,确立课题

师:请同学们来做一个小实验――在倒置的漏斗口处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如图1),在不借助其他器材的情况下,移开手后要使乒乓球不掉下来,你能想出哪些办法?小组同学讨论出方案,并亲自做实验验证一下。

学生立即行动起来,大部分小组的同学都马上想到从上方的管口处用力吸气的方法(如图2),并且实验成功。

生:老师,我们采用吸气的方法可以使乒乓球掉不下来。

师:同学们头脑很灵活,能解释一下吸气为什么能使乒乓球掉不下来吗?

小组同学讨论分析。

生:我们觉得这个道理跟用吸管喝饮料的道理相同,是大气压的作用。当用力吸气时,乒乓球上方管子里的空气被吸走一部分,气压减小,小于乒乓球下方的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克服了乒乓球的重力,使乒乓球掉不下来。

师:分析得很正确,就是这个原因。看来要想让乒乓球掉不下来,必须设法使乒乓球上方的气压小于下方的气压。

生:是的。

师:除了吸气这种方法之外,还有没有小组想出别的方法?

有的小组摇摇头,表示还没找到别的方法,有的小组继续思考讨论,寻找其他方法。

过了一会儿,忽然第1小组的同学兴奋地大叫:老师,我们又找到了一个方法,用力向下吹气也行(如图3)!说着,这个小组同学马上演示了一遍,果真从上方管口处用力向下吹气,乒乓球没有掉落下来。

其他小组的同学显得非常惊奇,纷纷议论:这怎么可能?不吹气乒乓球由于重力都要下落,何况是用力向下吹气,吹气应该把乒乓球吹走才对呀?

我也佯装惊奇:对呀,给我的感觉也是吹气应该把乒乓球吹走才对,怎么反而好像被吸住了一样呢?

这时第5小组的同学马上质疑:我们刚才也试过吹气,但是乒乓球掉落下来了,为什么你们组吹气,乒乓球没有掉落下来呢?真是奇怪。

第1小组的同学马上解释:那是因为你们吹气的力度不够,要使劲用力地向下吹气,我们组一开始也是没有用力吹,结果乒乓球掉落下来,后来我们无意间用力吹气,乒乓球反而没有掉落下来。

其他小组也纷纷按照第1小组同学说的那样去做实验,结果每个小组都获得了成功,同学们互相鼓掌鼓励,欢呼雀跃,十分高兴。但是同学们心中的疑惑仍然存在,有些同学小声嘀咕着: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见学生思维的火花已经被点燃,我顺势引导,引出要探究的课题。

师:不吹气时,乒乓球为什么会掉下来?

生:乒乓球受重力的作用。

师:下方不是有向上的大气压吗?不能托住乒乓球吗?

生:乒乓球上方也有向下的大气压,向上和向下的大气压相等,互相抵消了。

师:吹气后,乒乓球不下落,这说明乒乓球上下的空气压强是否还相等?

生:不相等,上方的气压小于下方的气压。

师:不吹气时上下气压相等,吹气后上方的气压小于下方的气压,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空气压强发生了变化?

生:空气流动起来了。

师:你认为空气流动起来后,压强会怎样变化呢?

生:变小。吹气时,乒乓球上方的空气流动起来后压强变小,乒乓球下方的空气不流动,仍然等于外界大气压,这样上方的空气压强小于下方的空气压强,产生向上的压力差,就是这个向上的压力差托住了乒乓球(如图3)。

师:那为什么第5组同学也运用了吹气的方法,乒乓球却掉了下来呢?

生:这是因为他们吹气的力度不够,乒乓球上方的空气流速不够快,压强不够小,产生的向上的压力差不够大,无法克服乒乓球的重力,所以乒乓球就掉了下来。

师:也就是说,同学们认为气体流速越快,压强会越小,对吗?

生:是的。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但是仅凭刚才这一次实验能下定论吗?

生:不能,一次实验可能存在偶然性,应多做一些实验。

师:下面我们就把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作为一个探究课题,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片段二:探究飞机升空的原理

师:刚上课时我们观看了飞机起飞过程的录像,同学们很想知道几十吨重的飞机是如何飞上天的,其实奥秘就在飞机的机翼上。

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飞机的图片,学生欣赏图片。

师:飞机的形状虽然各种各样,但是机翼的形状是相似的。仔细观察飞机机翼的形状,你能说出机翼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吗?

生:机翼的形状上凸下平,呈流线型。

师:机翼的这种形状为什么能让飞机飞上天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下面先请同学们来做一个对比实验。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让大家准备好的用纸做的流线型机翼模型(如图4)和长方体机翼模型(如图5),然后用嘴对着机翼模型前端细线的位置用力水平吹气,看看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教给学生正确吹的方法。

生:我们看到流线型机翼模型向上“飞”了起来,而长方体机翼模型“飞”不起来。

师:看来上凸下平的流线型机翼形状是飞机升空的奥秘所在。

师:为什么上凸下平的流线型机翼能让飞机升空呢?多媒体课件展示四个问题:

(1)飞机向前飞行时,空气相对机向后运动,在相同的时间内,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与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

(2)机翼上下的空气流速是否相同?

(3)机翼上下的空气压强是否相同?

(4)你能说出飞机升空的道理吗?

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问题提示,尝试自己探寻出飞机升空的原理。

小组同学分析讨论、交流看法。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flas讲解飞机升空的原理(如图6):飞机飞行时,空气相对飞机向后运动,气流在机翼前方分开,在机翼末端会合。由机的机翼的形状是上凸下平,所以相同的时间内,机翼上方气流走过的路程比下方长,空气流速比下方大,由于流体流动时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所以机翼下方气流的压强比上方气流的压强大,上下的压力差就产生了作用在机翼上的向上的升力,飞机就是在向上升力的作用下腾空而起的。

教师顺势将知识进一步拓展与延伸:人类发明了飞机,实现了飞天梦想,其实最初的灵感来自于鸟类的翅膀,可以说飞机的研制成功是仿生学的典型例子(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鸟类翅膀与飞机机翼的对比图片(如图7)。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发现,飞机机翼的形状和鸟类翅膀的形状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自然而然就明白了鸟在空中展翅滑翔时不会坠落下来的原因。

片段三:逆向思维,升华知识

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现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了,同学们注意观察过它吗?(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汽车的图片(如图8)汽车的车身外形有什么特点,使你想到它类似于什么的形状?

生:汽车的车身外形类似于机翼,也是上凸下平,呈流线型。

师:为什么要设计成这种形状?

生:减小风阻,提高速度,降低油耗。

师:这种外形设计会产生什么不利影响呢?请同学们来看老师做一个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用吹风机向静止的、自制的汽车模型吹风,模拟汽车高速行驶时的情境,看到汽车向上“飞”了起来。

师:为什么流线型汽车在高速行驶时,会发飘呢?

生:因为汽车的车身外形类似于机翼,当汽车高速行驶时,会像机翼那样受到向上升力的作用,使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减小,所以发飘。

师:如果你是一位汽车设计师,你会给汽车安装一个什么形状的装置来削弱这种不利影响?

生:给汽车安装一个类似倒置的机翼形状的装置,这样会受到一个向下的压力差的作用,使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增大,汽车就不会发飘了。

师:同学们很聪明,能运用逆向思维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类似倒置的机翼形状的装置,学名叫气流偏导器(如图9),因为它通常加装在汽车的尾部,我们也叫它尾翼。(多媒体课件展示几款车不同造型的漂亮的尾翼图片让学生欣赏)

【专家点评】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活动的宗旨要素是唤醒潜能,开启心智,放飞思想。通过多元互动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感受、参与、体味和思考,在多向互动中表达、交流、质疑并创造,使学生在生动的活动情境中获得心灵的滋养,能力的生成。初三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感性的东西接受得比较快,喜欢有趣味性的课堂,特别是物理课,更需要一种直观性的体验与感受。本节课紧紧抓住了这一点,自始至终围绕着趣味性、直观性、可参与性,看、做、思、说,手脑并用,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素材引入,创设情境

本节课一开始,通过多媒体素材让学生欣赏令人振奋的飞机起飞、卡洛斯的漂亮香蕉球、火车站的站台黄色安全线,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三种现象是否有联系,是否遵循同样规律而设置悬念,使学生一下子就进入“我要学习”的兴奋状态。

2.搭建平台,互动探究

本节课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和启发式教法贯穿教学的始终,开始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欣赏的同时设疑提出问题,继而通过分小组实验,只给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协作探究,上台演示,解释现象并得出结论,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等素养,着力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学生参与热情高涨,探究积极主动,课堂发言踊跃,是一个“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感悟知识,联系实际,获得能力。教师为学生创造了宽松的氛围、展现自我的舞台,鼓励并赞赏他们表述自己的观点、思想、情感,体现了生动、主动、互动的课堂特色,教学效果显著。

3.资源融合,高效实用

本节课积极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动静结合的资源素材切近生活、关注科技与社会,彰显了物理课程的时代性、实用性,体现了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整节课多媒体应用、学生实验探究、教师提问、回答点评等各个环节安排有序,是常规的课堂讲解无法比拟的,其便利和教学效果是有目共睹的。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物理课程的突出特点,本节课不论是探究规律的过程,还是得出结论之后,始终围绕着流速不同引起了压力差这个知识要点,对课堂中的实验现象、飞机升力、汽车尾翼等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释,与课堂引入前呼后应。将比较复杂的香蕉球问题布置为课后思考及需要查阅资料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既有课堂学习有所收获的喜悦,又带着好奇与疑问进一步思考与自主学习,延续了求知欲望。

篇6

[关键词]公交安全;逃生;外壳分离;气压传动

[DOI]10.13939/ki.zgsc.2015.41.051

1 引 言

公交是人们出行使用最多的交通工具,然而公交存在不少安全问题,尤其在人员拥挤的高峰期,一旦公交出现火灾或者其他安全问题,由于拥挤和逃生通道狭小,人们很难从中逃生。现行的安全锤砸开玻璃获得逃生通道的方案可行性低,在危险环境下逃生效率低。基于此问题,通过改造公交的结构从而达到安全逃生目的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2 总体设计

2.1 整体结构设计

2.1.1 结构设计

本设计的公交安全逃生墙如图1、图2所示,外壳自动分离装置主要由紧急门、安全气囊、气缸装置、限位自锁装置、紧急安全电磁阀、报警器、紧急安全电磁阀伸收臂装置构成。

2.1.2 设计原理

当公交汽车发生紧急事故后,关闭汽车驱动力直到汽车停止运动,紧急安全电磁阀伸收臂断电关闭,紧急门“1”安全阀自动打开,司机按动紧急门“1”开启,报警器报警,通过紧急门气缸作用,紧急门“1”按照轨道轨迹往上升,直至到达最高点停止,在限位自锁装置作用下被锁住,防止紧急门掉下,然后安全气囊开始释放,人们就可以拉着安全气囊顺利逃生了。如果气缸气动失灵,可以通过人力把紧急门“1”向上提动,直到紧急门“1”被锁住,为了防止气动装置在事故发生时失灵,车内或车外人员可以手动把紧急门“1”升高。

2.2 气动系统设计

气压传动是以压缩空气为工作介质进行能量传递和信号传递的一门技术。其气压传动系统由气源装置、控制元件、执行元件、辅助元件四部分组成。

2.2.1 气源装置

气源装置采用往复活塞式的空气压缩机,通过带动气缸内活塞的运动实现吸气与排气过程,从而为气压系统提供足够的气体。

2.2.2 气动执行元件

气动执行元件是将压缩空气的压力转换为机械能的装置。实现右侧箱体的升降,选用气缸用于直线往复运动或者摆动。右侧箱体在快速升起的过程中,由于速度过快必然会产生冲击,为了使气缸运动平稳,所以使用QGB系列具有缓冲的气缸,即采用气液组合的方式的气液阻尼冲击缸。根据资料,以厦门金龙XMQ6122G(FCB1)公交车为例,由于气压缸的伸长距离的限制,所以气液阻尼缸把活塞杆缸作为液压缸,依据强度与压杆稳定性校核,这样使得油压两腔的排油量基本相等,这样既节约油量,也使得启动、启停平稳。此时油箱内的油液只用来补充因油缸泄漏而减少的油量,一般用油杯补充,所以使用多级气压缸,根据受力与效率分析及计算,气压缸的外筒选用直径为3.5 cm的缸筒,2级活塞与气压接触的直径为2.5cm,这样可以在一个较短的缸筒内实现较长的升高高度,正好符合设计的较长的伸缩要求,而当依次缩回时又能使气压缸保持很小的轴向尺寸。

2.2.3 气动控制元件

气压系统中,气动控制元件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压缩空气的压力、流量和方向,保证执行元件按照正常的程序进行工作。

(1)安全阀。在公交升起过程中为了右侧箱体升起后保持一定的状态,这时就要保压。使用安全阀进行保压,当贮气罐或回路中压力超过某调定值,要用安全阀向外放气,安全阀在系统中起过载保护作用。

(2)减压阀。减压阀采用QTY型直动式减压阀,通过阀口的节流作用减压,靠膜片上力的平衡作用来稳定输出压力,调节旋钮可以调节输出压力,使出口压力降低并保持恒定,以保证公交右侧箱体稳定升起后保持一定状态。

2.2.4 气动系统总装

工作原理:空气压缩机产生的气体,经过过滤器、干燥器最后进入贮气罐,在必要时气体经由控制装置进入气缸,使之完成向上运动。图2~图3中的11为并联的液压保压减震装置。在需要归位时通过回气管道将干净的气体再次进入贮气罐,使气体反复利用,减少压缩机功率的消耗。系统的启闭由电器元件控制。

3 结 论

这款基于气压传动系统的公交安全逃生装置,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逃生装置效率低的弊端,稳定性好,安全系数高,对现行公交逃生装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市场期望,值得大范围地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许福玲.液压与气压传动[M].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篇7

生成性科学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教材为教学资源,以动态生成为主旋律,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探究欲望,促成课堂资源的再生成,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从僵化的线性教学走向开放、灵活的板块式教学,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因此,教师必须要以动态生成的观点来认识课堂教学,根据教学中的生成因素,随时能够关注生成,让学生的问题带着我们的课堂进行飞翔,从而在课堂中创造出精彩。

教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把握教学中生成的特点,掌握课堂中生成的规律,适时做出反应和调整,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弹性设计教案——“精彩课堂教学”的前提

开放生成的科学课堂教学是对“以备课为中心、以授知为目的”的传统教学的革新,这对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教师要学会“弹性”设计教学方案,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

首先,弹性预设既指明教学达成的大致方向,又体现高度的灵活性。我们预设教学目标,但只是基本的目标,预设目标可以在教学中修正;我们预设教学重点,但只是基本重点,预设重点可以在生成中调整;我们预设教学流程,但只是基本流程,预设流程可以在实施中变化。随时可以修正、调整、变化的预设就是一种弹性预设,只有这种弹性预设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也只有这种生成才是真实的、生动的,因而才是有效生成。

其次,我们在进行弹性预设的同时,还要不断改进预设,提高预设的有效性。这样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生成,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成,使课堂教学的生成更具有方向性和成效性。

二、捕捉动态信息——“精彩课堂教学”的源泉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捕捉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动态过程,开放、互动的课堂具有较强的资源性。因此,教师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捕捉新信息,选择有效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

2.在实验过程中捕捉

对于实验教学,教师课前精心预设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预设不等于封闭,学生会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兴趣和灵感等参与实验课堂,使实验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

例如,在讲授“液体的压强”内容时,在利用底部和侧壁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研究了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后,在教学中,“液体内部压强”往往是按照教材先介绍液体压强计后用压强计去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这样教,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容易给学生产生一个错觉,以为液体内部压强只能用液体压强计来测量,因此会束缚学生的思维。

其实,上述教学会错失让学生进行探究的良好时机。若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教师有意识预设如下问题情景: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那么,液体内部是否也有压强呢?如果有,怎样来观察呢?使学生容易想到“把底部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插入液体中去进行观察”。运用学生提出的方法去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结果发现橡皮膜有变化但不明显,此时教师可趁机激发学生思考,寻找更佳的测量器材。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出示“液体压强计”必定能达到水到渠成之效果。这一实验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快乐。

三、驾驭教学过程——“精彩课堂教学”的保障

教师要摆脱课前教学预设的束缚,全身心投入课堂,用心倾听,细心分辨,并针对各种资源的实际状况及时灵活地做出判断和反应——或欣赏肯定,或点拨疏导,或聚焦深化,或归纳整理,努力促进更高质量资源的生成。

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程改革;教学策略

传统的科学教育都是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即向学生讲授自然科学的概念、原理和规律,把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知识面的扩宽,视野的开放,除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索兴趣以及能力,良好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因此就特别强调要从科学知识内容的简单承袭向理解科学过程转变,从强调单纯积累科学知识向探究科学知识转变。对此,我对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了几点思考和尝试。

一、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

在目前的中学物理教学中,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通常要加班加点地给学生补课,大搞题海战术,从而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妨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最终只能培养部分高分低能的“尖子”生。所以,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即从传授知识和为分数而教的观念向培养能力、挖掘潜能、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转变。在教学评价上,从某一节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判断教学效果向看学生智力状况达到的层次转变。在教学质量上,从单纯的以学习成绩优劣来衡量教学质量好坏的教育质量观向全面提高综合能力的教学质量观念转变。在教学主体上,从教师为主体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转变,明确教师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例如,在教学《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时,不要一味追求理论知识的灌输或公式的推导,应引导学生做好课本中的探究实验,尽可能结合学生实际把实验中的用电加热器加热煤油的实验换成电灯泡来做。在串联或并联的情况下,根据电灯泡发光的明暗程度,从而形象、直观地得出探究结论。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的教学中是一对矛盾.作为教师必须摆正自已的位置.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而教师的教更离不开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否则学生的能力、智力的开发、个性近好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初中物理课堂中,应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生做完伏安法测导体电阻分组实验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如将实验桌子安培表拿去并同时放上一定值电阻r以及几根导线,是否能再次测得导体电阻呢?如拿去伏特表呢?这样的问题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总之要提高课堂有效教学,应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要教学生去思考,发现问题。

三、个性教案与共性教案相结合

共性教案就是集体备课的结晶。同年级的物理教师对一学段的教学内容进行明确分工,每人承担相应的备课任务;每个单位由一人主备,列出该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写出教与学的思路、过程,以及练习设计等,再由年级组的所有同志对其进行集体讨论,最终形成活页教案、电子教案或备课本。个性教案则是执教者在共性教案的基础上,根据本班的班情、学情、教情,对共性教案进行调整补充、拓展,使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更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个性教案要充分显现个人教学的特色,凸现自己的教学风貌。教学活动中如果注意了,个性教案与共性教案相结合,既可以汇聚集体智慧减少重复劳动又利于个性的发挥,更有助于新教师的成长。

四、“教后反思”的跟进

我们刚刚投身新课改,无论实践还是理论方面都显得十分苍白,有必要通过“教后反思”的跟进,对自身教学的能力水平进行充实提高。教学反思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它对于教者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简单说来,教师的成长很大一部分源于教学反思。教师在教案中增加“课后反思”这个内容,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主要检讨自己的教学行为,记录在教学中的新发现、新见解、新问题、新规律,然后从理论高度进行分析和反思,这样做,有利于今后教学活动中的自我矫正和自我完善,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艺术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

五、加强合作与交流

加强合作与交流,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新要求。合作评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沟通,促进自身发展。通过小组内自评,小组互评,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互相交流能力。在互评时,教师应该及时地给予正确的引导,向大家指明活动的真实意图和正确方法。学生学会了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别人,适时地、恰当地给别人赞扬和鼓励。这样不但营造了互帮互学,轻松愉快、和睦相处的课堂气氛,而且培养了将来立足社会的一种为人处世的原则和生存能力。

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