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2 14:55: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基础医学概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注重利用生活实例引入概念
概念属于理性认识,它的形成依赖于感性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是提供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所以在讲述新概念时,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人手,比较容易揭示概念的本质和特征。例如,在讲解“梯形”的概念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梯形的典型实例(如梯子、堤坝的横截面等),再画出梯形的标准图形,让学生获得梯形的感性知识。再如,讲“数轴”的概念时,教师可模仿秤杆上用点表示物体的重量。秤杆具有三个要素:①度量的起点;②度量的单位;③明确的增减方向,这样以实物启发人们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出了数轴的概念。这种形象的讲述符合认识规律,学生容易理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比较深刻。
二、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
许多数学概念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讲清它们的来源,既会让学生感到不抽象,而且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一般说来,概念的形成过程包括:引入概念的必要性,对一些感性材料的认识、分析、抽象和概括,注重概念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把形成概念的生动过程变为简单的“条文加例题”,就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可以完整地、本质地、内在地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对理解概念具备思想基础,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例如,负数概念的建立,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下:①让学生总结小学学过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用自然数1,2,3…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就用自然数0表示:测量和计算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就用分数。②观察两个温度计,零上3度:记作+3°,零下3度:记作-3°,这里出现了一种新的数――负数。③让学生说出所给问题的意义,让学生观察所给问题有何特征。④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正、负数的概念。
三、注重剖析,揭示概念的本质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基础,要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有透彻清晰的理解,教师首先要深入剖析概念的实质,帮助学生弄清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就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明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如,掌握垂线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①了解引进垂线的背景: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时,其余三个也是直角,这反映了概念的内涵。②知道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一个重要的特殊情形,这反映了概念的外延。③会利用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定义进行推理,知道定义具有判定和性质两方面的功能。
四、注重通过比较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巩固是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心理学原理认为:概念一旦获得,如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巩固概念,首先应在初步形成概念后,引导学生正确复述。这里绝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把握概念的重点、要点、本质特征,同时,应注重应用概念的变式练习。恰当运用变式,能使思维不受消极定势的束缚,实现思维方向的灵活转换,使思维呈发散状态。如“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概念教学中,可举出如“π与3.14159”为例,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有效地排除外在形式的干扰,对“有理数”与“无理数”的理解更加深刻。最后,巩固时还要通过适当的正反例子比较,把所教概念同类似的、相关的概念比较,分清它们的异同点,并注意适用范围,小心隐含“陷阱”,帮助学生从中反省,以激起对知识更为深刻的正面思考,使获得的概念更加精确、稳定和易于迁移。
五、注重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基础;反之,也只有通过解题,学生才能加深对概念的认识,才能更完整、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课本中直接运用概念解题的例子很多,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同时,对学生在理解方面易出错误的概念,要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通过练习、讲评,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彻。
【关键词】新课程 中学数学 中学教学
现代中学生学习的观念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以新课改为基础的中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意愿中,避免学生被动学习,是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新的体验,让学生对学好数学更有信心。本课题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展开了对中学数学教学的研究。
一、以新课改为基础的中学数学教学的目标
(一)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合作的精神。形成合作小组,学会在学习中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参与合作小组学习,从中学习到他人的长处,认识自己短处,从而改变自己以往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探索的精神。自主学习着重与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本身的能力,自己通过看、想、算、猜、验、写等方式,培养学生自由、开发、创新的精神,养成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不但学会了新的知识,而且能形成够独立思考,明白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除了培养学生外,同时注重教师的培养。老师在学习中就像是学生在解决难题的一盏指明灯。在新课标下,老师首先要以身作则,抛弃旧传统观念,开放式教学,由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二、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主要具有的特点
(一)互动性。在新课改为基础的中学数学教学探讨的过程中,老师要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天地让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不约束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找到灵感,学到知识,得到经验,实现教与学之间的一个互动,使老师与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互动。
(二)体验性。在新课改为基础的中学数学教学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不仅在知识方面获得了个人的满足,而且在心里上获得了更多的体验。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候的体验是从内到外,可以说是从整体上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形成性。在新课改为基础的中学数学教学探讨的过程中,老师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最终的目的还是让学生学习到知识,获得经验,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在解决数学习题的时候形成探究精神。
三、探讨新课改为基础的中学数学教学下的对策
同一个班级上的学生的知识面和能力参差不齐,假若在教学中按照同一个标准来教学,就会产生部分学生数学成绩进步飞快,另一部分学生停滞不前或退步的情况了。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的学科,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抽象性。在新课下的教学,我们必须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要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并了解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到解决数学难题的喜悦。作为中学数学老师,要如何在课堂上落实新课程?具体要怎么样做?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否适应中学生学习的习惯?达到了新课程实施的要求没有?等等。这些问题正是在新课程改革下亟需用实践证明数学教育方法。下面就新课改过程中的探索中浅谈一点个人的意见:
(一)提出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发现问题,从而自主的解决问题。数学难题的解决过程中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中学数学课堂学习的本质就是老师如何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的从学中学会问。每个学生都有一颗好奇的心,在理解老师的教学之后,主动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形成一题多解。有的时候学生提出的设想都会使老师产生困惑,把原本具有确定性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角色不仅仅是学生,而是变成了“问”者、“思”者、“解”者,在整体的学习过程中灵活多变,成为课堂上的主体。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学会听老师的说与解,同学间还要相互的问与答。
(二)把枯燥的课堂教育变得灵活多变,富有艺术特点。新课堂下的中学数学教学,上课不再枯燥无味。老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独特的课堂教学艺术是把学习和艺术有机结合起来。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个人魅力,将艺术延伸到课堂教学中来,把教学融入艺术中,为教育事业注射新活力,使学生与老师产生共鸣,使解决数学难题变得富有色彩,深化知识结构。
(三)全面了解新教材,关键在于新的课堂设计。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紧扣教学目的,把一堂课分成不同难度层次,为教学的难点与重点设计新问题,根据学生的掌握知识程度,利用手中一切工具,把问题具体化,使学生全面了解、共同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把每一个教学内容都分化成一个细小、细小的“台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走上“台阶”,最终发现“宝藏”。在合理设计问题的时候,也要科学地提问,提问对象要符合问题的难易点,把握提问的时机,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上。假如学生回答得好,应适当鼓励;假如学生回答错误,应在合适引导,避免学生一直站着尴尬。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奥妙,体验不同的乐趣,对学好数学具有自信心。
结束语:
在新课改下,老师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但由于划分更加细了,许多时候需要老师们思考的问题就更多了,要求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花费的心思更加多。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学凝聚了老师的智慧,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学习方式和解题模式的多样性。学习使学生获得受益,教学使老师受益,使老师服务于数学教育中,使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才是以新课改为基础的中学数学教学探讨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徐永明.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教学策略探讨.中学教研(数学)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学习;鼓励学生
数学教学活动的主要部分是课堂教学,可以说是师生开展教育学习的主阵地,是课下的教学、课下的自学及合作学习都应引起教师足够关注的学习形态。
传统的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课堂存在一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小学生的学习效果,面对陈旧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如何改革这些不合理的、不科学的教学形态,是新课改理念对教师教学所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标。
一、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
数学知识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反过来数学又是为了服务生活而诞生的。数学知识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生活工作工具,也就是说,数学与学生的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生活实际与教学过程联系起来,关注小学生学习数学过程的生活体验,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方向。
当一个学生了解数学在自身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后,就会主动学习知识。因而,小学数学教师要精心构建和设计在教学中应用的生活化情境,将数学的学习融入学生实际生活中。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下,教师可顺利导出教学问题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感体验下开展学习并探索。
比如,在开展《小数的性质》教学时,我就先安排学生跟家长到超市或便利店去看一看各种商品的价格标签,在本上记下来一些商品的名称和价格。课堂上我就用多媒体展示一个超市的购物场景来当教学背景,将学生融入一个生活情境,然后让学生来说一说课前调查的情况,19.50元、9.88元、8.00元等数字代表了什么意思?学生对这个学习情境很容易接受,很快就进入“为自己购物算算账”的学习状态。
合理的情境设计可以帮助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使数学教学的气氛变得轻松开放,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有效激发,教学效果自然就会提升。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独立思想的尝试,叛逆心理已初步显现,教师强制管理学生的效果会适得其反。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开展数学学习
数学的学习需要抽象性思维,小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还存在欠缺,要想使小学生提升对数学知识理解吸收的效果,教师就应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主动交流和探究提供平台和条件,从而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学习也可以从情境设置开始,从兴趣和氛围的角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如,在《圆的认识》这一章节,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并掌握圆的特征。我在教学时不急于直接进入教学,而是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能见到的圆形物体,先将他们带入一个生活情境中,然后,我用多媒体展示一个车轮子的PPT动画,还让学生上台来用电脑画轮子,我再用PPT动画让学生画的轮子转起来,让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圆心的特性――因为学生画的车轴与圆不同心,转起来很搞笑。
三、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鼓励学生疑问
启发式教学是传统而有效的教学形式,是值得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应用的。如果能培养出学生自我启发的能力,通过对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建立,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启动启发教育,不是更好的教育形态吗?
要想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一是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二是调动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提出问题所带来的成功感,三是能力的建立,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有能力对知识进行简单的个性思考。
四、积极开展在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新课改理念下,特别强调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的合作学习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互补互助式学习。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合作学习的开展时,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松和谐的合作学习条件,注意在开展合作学习时给学生更多自由,鼓励学生个性化地与同学展开合作学习。当然,合作学习不等于放任自流,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必须全程有教师的参与和指导、组织、评价,这样才能取得预期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方法的不断丰富和优化是新课改理念下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准确把握新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在这个前提下依照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尝试、反思、优化、改革,为给小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学服务而努力。
参考文献: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但课后解题特别是遇到新题型时便无所适从,这就会导致跟不上学习步伐,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的数学基础差该怎么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的数学基础差该怎么学习一、快速掌握基础知识
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来说,课本就是他们第一步需要掌握的提分法宝。想要提高数学成绩,你需要记熟数学课本里的每一个知识点,看懂每一个例题,一章一章的进行掌握。
你可以先记公式,背熟之后在接着研究例题,最后去看课后习题,用例题和习题去思考该怎么解,不要急着去计算,先想就好,然后在翻看课本看公式定理是怎么推导的,尤其是过程和应用案例。对于课本中的典型问题,更是要深刻的理解,并学会解题后反思。这样才能够深刻理解这个问题,跳出题海这个怪圈。
做好错题笔记,记录容易犯的错误,分析错误的原因,找到正确的办法。不要盲目的去做题,必须要在搞清楚概念的基础上做这些才是有用的。
二、学会运用基础知识
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学会知识的运用,这样你才能在考试中拿到分数。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是:速度快、容量大、方法多。而这对于基础差的同学来说,有时听了会记不住,或是记住了却不会解题。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把笔记记好,不需要一字不落的记下老师说的话,只需要把关键的思路和结论记下来就可以了,课后在去整理、回看笔记,这也是再学习的一个过程。
想要学好数学题就必须要多做题,只有做了一定题目才能学好数学,而且做题是高中数学学习的主旋律。但是这里的做题不是盲目做题,而是要看题思考,学会思考、反思、总结才是学习数学的王道。
其实数学解题并不难,分析题干,挖掘已知条件,寻找这些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得出一个有用的结论,这个结论是我们所要用来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就是数学解题的形式。所以想要学好数学,主要靠的是答题的思路,而不是作出某道题的方法。
高一的数学高效学习方法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
作为一名高中生,要和小学初中区分开的是,高中生已经具备了成年人的意识,做事和思考的时候都会有一定的逻辑性,面对高中数学的学习时,要改变以往的单纯接受式学习方法,采用自主式学习,在接受的同时要以探究、体验、合作学习额的那个多样化方法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做到: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展开讨论,形成新知,应用反思。
重视基础题和领悟数学思想方法
除了做基础训练题、立体几何每日一题外,还可以做一些综合题,并且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多种解法的优劣,反思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而总结出它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并把思想方法相近的题目编成一组,不断提炼、不断深化,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逐步学会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重视错题本的建立和应用
准备一本数学学习“病例卡”,把平时犯的错误记下来,找出“病因”开出“处方”,并且经常地拿出来看看、想想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怎么改正,这样到高考时你的数学就没有什么“病例”了。我们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一定数量的数学习题,积累解题经验、总结解题思路、形成解题思想、催生解题灵感、掌握学习方法。
从以往考试中找到规律加以利用
有关专家曾对高考落榜生和高考佼佼者特别是一些地区的高考“状元”进行过研究和调查,结果发现,他们的最大区别不是智力,而是应试中的心理状态。也有人曾对影响考试成功的因素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排在第一位的是应试中的心态,第二位的是考前状况,第三位的是学习方法,我们最重视的记忆力却排在第17位。事实上,侧重对考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核已经是各类考试改革的大趋势,应试中的心态对应试的成功将日趋重要。具有良好心理状态的考生,可以较好地预防考试焦虑,较好地运筹时间,减少应试中的心理损伤。
掌握公式和解题技巧,做到娴熟应用
对经常使用的数学公式要理解来龙去脉,要进一步了解其推理过程,并对推导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能变化自行探究。对今后继续学习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对生活实际经常用到的常识,也要进行必要的训练。例如:1-20的平方数;简单的勾股数;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以及高和边长的关系;30?、45?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样做,一定能更好地掌握公式并胜过做大量习题,而且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基础知识要重视
在复习过程中夯实数学基础,要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系,将新知识及时纳入已有知识体系,逐步形成和扩充知识结构系统,这样在解题时,就能由题目所提供的信息,从记忆系统中检索出有关信息,选出最佳组合信息,寻找解题途径、优化解题过程。
关注考试动向,提高做题效率
要把握好目前的高考动向,特别是近年来上海的高考越来越注重解题过程的规范和解答过程的完整。在此特别指出的是,有很多学生认为只要解出题目的答案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只要是有过程的解答题,过程分比最后的答案要重要得多,不要会做而不得分。
提高高一数学成绩六大技巧1.用心感受数学,欣赏数学,掌握数学思想。
2.要重视数学概念的理解。
高一数学与初中数学最大的区别是概念多并且较抽象,学起来“味道”同以往很不一样,解题方法通常就来自概念本身。学习概念时,仅仅知道概念在字面上的含义是不够的,还须理解其隐含着的深层次的含义并掌握各种等价的表达方式。例如,为什么函数y=f(x)与y=f-1(x)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而y=f(x)与x=f-1(y)却有相同的图象;又如,为什么当f(x-1)=f(1-x)时,函数y=f(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而y=f(x-1)与y=f(1-x)的图象却关于直线x=1对称,不透彻理解一个图象的对称性与两个图象的对称关系的区别,两者很容易混淆。
3.对数学学习应抱着二个词——“严谨,创新”。
所谓严谨,就是在平时训练的时候,不能一丝马虎,是对就是对,错了就一定要承认,要找原因,要改正,万不可以抱着“好像是对的”的心态,蒙混过关。至于创新呢,要求就高一点了,要求在你会解决此问题的情况下,你还会不会用另一种更简单,更有效的方法,这就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平时,我们看到一些人,做题时从不用常规方法,总爱自己创造一些方法以“偏方”解题,虽然有时候也能让他撞上一些好的方法,但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因为你首先必须学会用常规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你才能创新,你的创新才有意义,而那些总是片面“追求”新方法的人,他们的思维有如空中楼阁,必然是昙花一现。当然我们要有创新意识,但是,创新是有条件的,必须有扎实的基础,因此我想劝一下那些基础不牢,而平时总爱用“偏方”的同学们,该是清醒一下的时候了,千万不要继续钻那可怜的牛角尖啊!
4.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另外还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自学时间,以便加宽知识面和培养自己再学习能力。
5.多听、多作、多想、多问:
此“四多”乃培养数学能力的要诀,“听”就是在“学”,作是“练习”(作课本上的习题或其它问题),也就是把您所学的,应用到解决问题上。“听”与“作”难免会碰到疑难,那就要靠“想”的功夫去打通它,假如还想不通,解不来就要“问”——问同学、问老师或参考书,务必将疑难解决为止。这就是所谓的学问:既学又问。
6.要有毅力、要有恒心:
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新课改
一、前言
小学数学教学作为基础性学科,在众多科目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计算教学又是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部分,一直以来是教师和学生们投入较多课时来进行学习的。一年级计算教学是整个计算教学系统部分的起点阶段,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特别重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学课时逐渐减少,而教学内容却相对较多,课堂上进行计算演练的时间越来越少,计算教学开展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如何有效地开展计算教学,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师不断探讨的焦点。
二、目前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时减少带来的演练不足
新课改的实施,使教学课时明显减少,然而教学内容却相对较多,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紧张的原因,计算演练被理论教学大量取代。教师也只进行计算的演示,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详细的算理讲解。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对计算的解题过程理解不透彻,再加上对小学生而言,他们没有形成自学的能力,因此,计算对他们而言是一项很枯燥的学习,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能够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计算的习惯性训练,也使很多学生因此而养成了不良的计算习惯。这些弊端都是由于有限的课时时间所带来的计算教学难以开展的典型因素。
2.心理影响
小学生接受的教育属于启蒙教育,一方面,要对小学生进行学习习惯养成的引导与思维习惯的训练;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启蒙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是一门理性思维与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同样是伴随人们成长的终身教育学科。在小学的启蒙阶段,如果不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引导和启发,将会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兴趣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在学生发展的道路上造成阻碍。很多学生受注意力、思维、记忆、情感等心理因素的干扰,而对计算教学表现出缺乏兴趣的状态。计算是细致学习范畴的内容,需要较强的注意力配合已掌握的数学知识来进行解答,因此,感知不正确、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出错或者思维不清晰等等任何一种干扰因素都会影响到计算教学的学习。究其根源,是由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所造成的。
2.1.学生角度
(1)读题、审题
学生计算时往往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不看清题目就急于计算。因此,我首先让学生“读一读”,即仔细阅读每一道题。然后让学生交流:刚才是怎么读题的?都思考了些什么?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知道正确运用运算定律的前提是学会审题,同时注意观察题中的数字特点和运算符号,并思考如何合理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这样既避免了计算的盲目性,又培养了良好的审题习惯。
(2)讨论、反思
反思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极好途径。因此,我有意识地设计学生易错易混淆的题,让同桌之间讨论这样的计算是否合理,再反思:看了刚才这些题,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或者你想提醒自己注意些什么?从而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再犯,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动手计算
复习课上题目的具体设计是值得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我力求练习题少而精,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边做边审题,运用整体思维观察算式,寻找特点,并综合各法,以算得又对又快,进而形成娴熟的运算技能。
(4)编题、运用
影响计算能力的不仅是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还在于计算策略问题。四则运算是小学生解决计算问题的基础,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较难理解,因此分数应用题是小学阶段的教学难点。
二、提高小学生计算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1.多方法开展计算教学
计算教学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其中不仅包括传统意义的笔算,还包括口算。对口算训练的强化,也同样是计算教学的一部分。从算理教学的角度入手,口算是对小学生说算理能力的一种锻炼,张口说的过程同样表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采用说的方式将会对学生的思维展示得到更加直观的了解。开展口算教学,能够通过说的方式直观地检验出学生对算理的掌握程度,从掌握口算方法做起,进而提升口算的能力。速算、心算等都是计算教学的重要方法,尽管口算的效果更加直接,但速算与心算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与能力,只要教师能够进行较为吸引力的教学,对学生加以指导,都可以作为计算教学的重要手段,多方面的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组织多样化计算训练,激发计算兴趣
计算教学的过程与演练过程都相对枯燥,特别是对小学生而言,在他们的兴趣领域内通常会觉得计算很乏味,不如其他生动的课程接受起来更加新奇、有趣。计算带有一定的抽象性,在小学生的年龄段,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开展多样化的计算训练,例如采用游戏、竞赛等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可以将抽象化的计算变得更加具体和形象。采用卡片进行分组的限时计算来开展计算竞赛,可以增强学生的竞技能力,同时在小组间的共同协作模式,也能够使学生间进行计算习惯的修正。听算、口算等多种形式的训练,可以综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3.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计算能力的提高必须要有良好的计算习惯作为基础,计算习惯包括仔细校对习惯、认真审题习惯、端正书写习惯、主动验算习惯等。通常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心思不够细腻,就很难养成仔细校对的习惯,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计算抄题做起,并对抄题的差错率有所要求,学生可以放慢抄题的速度,但要降低差错的发生,从而逐渐养成仔细校对的习惯。审题是解题的先决条件,只有进行了认真的审题才能够保证解题思考方向的正确和方法的得当,因此,审题过程中要注意数字与符号的联系,为下一步计算打好基础。格式规范、字迹端正是进行书写的起码要求,同时也是学习态度的体现,培养端正的书写习惯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认真程度。此外,在教学中教师同样要注意对学生验算方法的传授,从逆算、估算等方式入手,养成自我检验的习惯,监督学生进行计算后的主动检查,保证题目的正确率。
4.重视算法多样化的培养
每一道数学习题的设计都是配合该阶段算理要求的,因此,在进行有针对性的计算训练基础上,要对学生进行算法多样化的培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再能够运用一种算法得到正确结果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发散思考,寻找其他的解题途径,这也是新课改要求中的一个闪光点。计算教学并不是将学生集中在同一个计算模式下进行解题的训练,与之相反,计算教学只是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习惯,进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计算方法去进行解题。提倡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表现,同样也是尊重学生思维的体现,每个学生的思维结果都是学习过程中的宝贵财富。通过对不同方法之间的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表达、讨论、讲解的方式得到自我的提高,从而进一步深化思维,得到本质上的提高。
四、结语
总之,在计算教学中,思考是教学的核心,首先要给予学生思维充分的解放,其次是算理的掌握,通过各种手段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程度,从基础培养的角度为计算实际演练打好基础。最后是通过计算训练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一种良好的习惯养成可以使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改教学
一、不能刻意追求教学的情境化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不能完全抛开教材。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化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要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味”,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不要忘了有时课本也是一种很好的情境。
二、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 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
任何课堂,没有良好的氛围是不可能有良好的效果的,数学课堂尤其如此。“数学乃思维的体操”,一套没有节奏感、没有艺术性、没有气氛的体操,谁都不会有激情做,只会懒洋洋的昏昏欲睡――这样的数学课,学生连想问题的兴趣都没有,更不用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了。
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一是它的流畅性。流畅性就是观点的自由发挥。是指能产生大量念头的能力特征。
这就需要教师营造一个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不要搞一言堂。要允许学生发表意见、允许学生发表各种不同的意见,要在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时给以支持和鼓励,在学生发表错误意见时不要打击学生,还要引导学生在别人发表意见时认真聆听、不要嘲笑讽刺他人的错误。同时,教师必须摒弃“满堂灌”、“面面俱到”、“细致入微”等教学习惯,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分析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愿意想、敢于想、有时间想;才能使学生愿意发表意见、敢于发表意见、有时间发表意见,从而调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思路活跃,思维敏捷,尽可能地提出大量可供选择的方案、办法或建议,提出一些新颖的甚至别出心裁的、完全出于意料的新鲜见解,使问题奇迹般地得到解决。只有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树立情境意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敢疑
首先,要创设一个充满理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只有保障学生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才能使学生大胆质疑。如果学生的质疑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认可,反而经常遭到批评、讽刺、挖苦,那么学生的质疑欲望和行为就会受到压制,久而久之就没有学生再敢质疑了。因此,教师要扮演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和相互尊重,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充分交流、自由交往、民主讨论,彼此激励,平等对话的小组合作学习网络。最大限度地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的接受,达到问题情境的共鸣和融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和探索。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评价”,教师应站在建设性的高度、赞赏的立场,尽可能多地给予鼓励、肯定和表扬,倡导学生大胆想象,提出别出心裁甚至古怪的问题。
其次,要帮助学生冲破迷信权威的心理障碍,给学生以质疑的信心。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教辅等权威书籍中的不足、遗漏甚至错误,以及教师“无中生有”的故意出错。让学生明白任何人都会出错,没有绝对的权威,老师专家也不例外。鼓励学生大胆向权威的观点提出挑战。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生“免疫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批判精神和质疑品质,有助于质疑意识的形式。
关键词:初等数学;概率和统计;教学方法
概率和统计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部分内容,就其内容而言,初等概率论属于数学思维的范畴,而描述性的统计学属于数学常识的范畴。中学“概率和统计”教学也只是初步传授概率思想和介绍数据的分析与描述。当然,概率论的教学能提供更多的培养数学思维的机会,而统计是不能离开思维而进行的,它对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运算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等都有很大益处。更重要的是,它对于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学生今后的全面学习和走上社会从事劳动生产及研究现代技术都有很大帮助。
一、通过介绍数学史使学生明确学习概率和统计的意义
教学应从概率论的渊源讲起,如关于赌场的概率论从16世纪就开始了,1797年第一次出现了统计这个词。历史上,帕斯卡、费尔马和贝努利都对统计学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但与研究确定性现象的数学问题相比它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才作为一种数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登入科学殿堂。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概率统计学科教育的现状,20世纪60年代大学数学系才有概率课,80年代以后才在理工大学普及,但也出现了许宝J这样驰名世界的数理统计学家。通过数学史的讲述,使学生明确学习概率统计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常用到的工具,也是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基础。
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概率”部分中概念较多,公式规律性较强。教师应通过大量实例讲清它们的意义,使学生正确理解并准确区分概念,学会利用有关定义和公式计算事件的概率,掌握求解一些事件概率的方法。在统计部分主要和数据打交道,如计算很大数据的平均数、方差等,需要一定的计算能力和灵活的计算方法,应该引导学生选择最简便的方法,使学生熟悉数学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
三、引导学生领会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观念
在众多数学问题中,随机性数学与确定性数学紧密联系。一方面,概率论的使用方法主要是确定性的数学方法,只是对推导出的结论作不同的解释。如初等概率论中的概率计算主要使用排列组合的计算方法,而将结果给予概率解释。另一方面,概率思想反过来推动确定性数学的发展,例如著名的蒙特卡洛方法就是用随机数学方法求确定性的数学问题,这些都可举例向学生阐述。
统计数据隐藏着概率特性,统计数字虽然枯燥,但有概率分析就活了起来。统计的任务是通过对样本分析来推断总体的特性。统计部分渗透了许多数学思想,如转化、比较、估计等。当数据较大且在一定位置上下波动时求平均数或方差,若用常规方法计算量大且较烦琐,因此可以“转化”为用简化公式的方法,通过对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比较”,从不同角度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还可以通过样本平均数或方差来“估计”总体平均数或方差。
四、展现知识形成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本章概念较多,而正确理解概念是准确解题的关键。如引入概率定义时,可举“生日问题”,与学生打赌,激发其学习兴趣。统计部分中涉及的问题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如求数学平均成绩,比较两班学生成绩哪个班较好,计算商店销售额与纯利润相关程度等。这些问题学生都很感兴趣,都能主动阅读本章内容。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课后的习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感到数学并非枯燥无味。本章教学若能注意到这一点,将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引导学生透过偶然看必然
【关键词】公共艺术基础教育;转动课堂;实践能力;创造力
一、公共艺术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转”起来
(一)树立美好理想。大学阶段的青年人生正处于人生阶段中的黄金时期。渤海大学基础教研部公共艺术基础教研室通过对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等不同类型的公共艺术基础课程进行深入讨论和研究,注重推广艺术文化内涵的学习,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公共艺术基础教育的“转动课堂”坚持将“学习”、“思考”、“实践”三者相结合,设计知识点模块化,学生根据模块进行兴趣探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分享实现小范围知识交流,再通过课堂教学与讨论进一步拓展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分享与积累。打开个体间的壁垒,建立知识互通联系,有利于青年人创新学习方法的建构与情感交流,在实现美好理想的道路上结伴而行。(二)提升人文素养。公共艺术基础教育的“转动课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具有艺术性、健康高雅的“转动式”实践性艺术课程教学,指导带动小组成员更为有效的参与课程实践中。公共艺术基础教育的“转动课堂”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升人文素养,增强与人交往、团结合作的能力的同时初创学习与生活的团队,搭建研究与实践人脉资源平台。(三)增强创造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类的左右脑分别从事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加大形象思维训练有利于促进右脑创新能力开发。而艺术和科学本是相通的,人类对知识的积累,正因为有了无限的想象才能不断发展与发现。非艺术类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左脑的记忆与逻辑思维长期处于训练状态,而公共艺术基础课程中的视觉图像与丰富的色彩、优美旋律与舞蹈姿态都能刺激右脑的中枢,促进学生左、右脑思维方式的多元化交汇,开启创造力的源泉。
二、公共艺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转”起来
(一)重视艺术理论学习和艺术实践。从此阶段公共艺术基础教育开展的“转动课堂”调研情况看,学生艺术素养的维度有较为明显的提高。在艺术知识的探索模块中,以兴趣为先导的自主学习状态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理论学习研究。艺术理论课程模块中,将“艺术”作为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把艺术成就结合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科学发现,更多元化的解读“艺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学生对人类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优秀艺术成就及作品的鉴赏,积累基本的艺术知识,提高艺术鉴赏力和艺术表达能力。艺术创作实践的课程模块中,学生以小组形式确定实践题目,每个人都是艺术创作的实践者。这样的实践环节可以促进他们更好地感受艺术,并有助于提升他们基本的艺术表达能力。课后的作业中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艺术”发现美、记录美、表现美的方式抒感、美化生活。针对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课题反馈中可以发现,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表示艺术类课程可以缓解学习压力,开阔交往圈,提升生活质量,因此在公共艺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开展的“转动课堂”正是满足了学生对艺术实践参与和操作的渴望。(二)建立艺术素养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课程教学中设计与生活的模块中,介绍艺术设计前沿成果的同时优选设计与生活内容,引导学生身边的美,将日常用品及废物进行艺术创造,材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却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中的艺术美。此过程既是平淡生活过程,又是发现生活魅力的过程,关注身边新出现的大众审美文化现象,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当今世界各种艺术流派、艺术风格千变万化,艺术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不断被打破的现象表明艺术越来越走向与生活的多元融合。绘画艺术的数字化表现、音乐艺术曲式、曲风与多元化的乐器混搭、书法艺术的古法新写与新媒介展现、影视艺术的多维体验都将现实生活变得更加艺术化。(三)创建浓郁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精力高峰时段,也是一个人心态成长中容易冲动的时段。而近年来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公共艺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大学公共艺术基础教育开展的“转动课堂”通过愉快、轻松的学习方式来传授知识,可以很好的缓解大学生的紧张与疲劳状态,通过学生亲身的艺术实践来愉悦身心、提升艺术审美,使大学生能够在兴趣中学习,更为积极、乐观地面对现实。
三、公共艺术基础教育
“转动课堂”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一)课时与班型。通过增加学时和缩小班型的方法,在实践环节中增加了小组实践与展示机会。使学生艺术基础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有明显提升。(二)学生的差异性。在此段时间的教学反馈中可以发现,较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转动课堂”的生动有趣化的授课方式,但部分同学因自主能力稍差,没有做好课前自主学习部分内容而在课堂上无所适从。针对掉队学生进行调组,以多数的积极组员带动个别自主能力差的组员,用优化环境的方式“以线带点”去帮助。(三)网络覆盖。通过与通讯机构合作,进一步拓宽了无限网络的覆盖面,“课堂”满足移动化、时时化的个性需求。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