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2 14:55:3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医养结合发展前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总医院医务部,辽宁沈阳 110015;2.总医院医务部,辽宁沈阳 110015
[摘要] 目的 了解我国药剂科的现状及动向,洞悉我国药事管理的本质及精髓,剖析和明确药剂科药事管理对医院正规发展过程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方法 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药剂科药事管理与医院管理的联系和影响,凸显药剂科药事管理的重要性。结果 得出我国药剂科应该优化管理制度,将医药职能分离,完善监督检查机制,促进售后服务指导工作进入工作发展计划中。结论 药剂科药事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显著,且日益重要,出于对医院工作发展的尊重,医院管理者应该重新定位,好好重视。
[
关键词 ] 药剂科;药事管理;管理制度;审查机制
[中图分类号] R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a)-0070-02
[作者简介] 王晓璐(1979-),女,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医疗保险管理及药事管理。
[通讯作者] 杨蕾(1976-),女,满族,山东德州人,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社会医学与医院管理。
一个企业运营发展以及发展前景如何的关键在于管理,作为管理者,决策和谋略必不可少,应做到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而医院管理也不例外。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医药卫生工作的重大改革以及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一套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平的医药管理制度迫在眉睫,唯有将管理融入到医学中,医院药品工作才能日趋合理,日益完善;但推出管理制度的前提便是正确的认识药剂科在药事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作用,药剂科作为医院重要技术科室之一,集政策性、学术性、技术性、实践性于一身,带动着医院的正常工作运营。
1 我国医院药剂科的现状
药剂科作为医院药事管理的重要部门,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它是一个拥有药品采购,制造和加工以及制成品监管和应用的完整体系的科室。在高指标、高质量的严格要求下,药剂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制药并在保证药品合理性和经济性的情况下通过货币的减缓交给患者,但这仅仅是工作的一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售后服务工作,保障患者合理安全用药以及关注用药后的药效反应和接受患者关于药学科技方面的问题咨询,解决临床药学的相关问题,进而保证患者健康恢复,保障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所以药剂科依然任重道远,而抓住此刻医院药事管理出现的“医院药科人员观念落后,知识结构散架,医院用药现象迷乱,医院药房工作模式落后”[1]等一系列问题为契机,以一个新的角度,用一个新的理念进行药剂科药事管理的改革,注入现代化国际化的管理精髓,才可以将医院的发展提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才可以用更好的服务理念和更高的技术服务人民,这是我国药剂现状的缺陷所在,也是当前面临的挑战。
2药剂科承担的任务和自身特点
医院药事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药品管理和药学工作管理两部分,其中核心部分是药品管理,分为药品供应及监督管理两个方面,只有做到各个部分的相互协调合作,以供应督促管理,用管理控制供应,药事管理的真正职能效果才能发挥出来。医院药品供应管理主要从药库药品的采购及保管,药品的调剂与配发和医院制剂的配置3个方面进行运营管理,我国医院药学部门通过法律、行政和宣传教育等常用方法普遍建立了严格的药品质量管理监督制度[2],以药品检验室为中心,做到每一个细节都有详细的规章制度,防止伪劣药品流入医院,药品流通的每个渠道都透明化的呈现在群众面前才能增强医院的公信力。
2.1医院药剂科的任务
药剂科作为医院的前沿阵地直面所有患者,它责任重大,技术领先,服务科学,用理论结合实际来生产高质量高疗效的药品,将患者的生命安全永远放在第1位,在国家的政策要求和人民的实际需求中药剂科具有以下几个任务:①结合历年各类药品需求量的实际数据以及对未来需求量的预估的情况下进行药品原材料的采购;②秉承科学原则,走一切正规化程序,实事求是的制药,切勿弄虚作假;③为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必须建立和健全监督和检查制度,加强药品质量监管;④联系实际临床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积极做好售后咨询,通过对临床服药后的药效表现的观察和检测来评定药品是否达到了预想的疗效以及找出改进药效的方法;⑤运用新技术创新剂型积极研究中西药的新制剂以满足临床需求;⑥承担医学院校学生实习,药学人员进修[3]。药剂科既是一个医技科室,又是一个职能科室,医院的精神风貌以及形象的树立都与之息息相关。药剂科人员从医院接受患者开始就频繁的与患者进行接触和交流,他们的言行举止和服务态度都息息相关于患者和家属对医院整体印象的评价,他们的责任心和细心耐心的指导则是患者用药安全的保障,还有许许多多药学价值的研讨和发掘,药学理论的发表都是医院整体水平上升的标志,所以,医院的发展离不开药剂科的壮大,而药剂科的壮大也离不开医院的支持和规划,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共同发展。
2.2医院药剂科自身特征
药剂科由于其自身工作性质的影响决定了它的特性:其一是专业技术型强;二是管理经济性;三是咨询指导性。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新药领域新理论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药剂科不在仅仅局限于药品的制造加工,根据临床需求创新研究新药的任务也随之而来[4]。药剂科同时掌控着医用药品的经济脉络,高效合理的管理才能保障医院经济的发展;同时药剂科为医疗工作提供药品保证,通过医疗第一线为患者服务,提供准确科学的指导,其中的药事管理承接了专业技术与咨询指导的纽带连接关系,用医疗技术服务患者来保障医院的经济效益,有盈利的经济效益促进医师对患者咨询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3 医院药剂科药事管理的远足发展
一个医院的发展大部分取决于药剂科的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程度,药事管理的作用尤为显著,一个能够服务于人民且有经济效益的医院要想屹立不倒,决不能满足于现状的效益而不思进取,保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理念才是一个医院远足发展的灵魂。医院的运营管理制度不能始终一成不变,要因时制宜,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表明:前一刻绝优的管理制度在下一刻已经弊病百出,所以时刻关注管理体系和外界因素的变动,时刻做好创新的准备才是医院高等人才必备的素质[5]。医院领导者通过职权和条例加强管理力度,建立健全各种监督检查制度,有效推行临床药师制度以加强对临床药师工作的考核与评估,对药师职责提出新的要求和奖赏制度以调动医师的工作积极性,最终制定出最新最适合的工作规范及符合发展需求服务项目标准。医院药剂科管理工作目前处于一个转型期,各个方面都需要重新变动以寻求质的飞越,承接以科学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原则,围绕服务至上安全至上的服务理念,采用公开公平的原则和投票制度,防止药品管理上的暗箱操作,从而提高药剂科的整体业务水平。
随着医疗体制的变革,药剂科的传统经营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社会进步的要求,新的有内涵有创新性的经营模式呼之欲出。伴随质量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人们自我保健意识进一步的加强,医院制剂规模生产必将被压缩;医院存在的许多弊病也会显露出来,在这一个新旧改革的交替时期,医院应该把握好这百年一遇的契机,重新规划医院的经营方略重点,合理分配管理力度,给予药剂科以及药事管理一个全新的定位,从而塑造一个有未来的医院,给患者看到新的希望。
4 医院药剂科药事管理对策
4.1推行医与药职能分离
传统的以药养医的模式使医院领导者忽视了药剂科的技术服务功能,致使药剂科设备陈旧,药师队伍知识结构不完整,科研工作开展少的窘困局面;而医与药职能分离的实质是分开核算,即经济上走向独立,技术服务上更加紧密结合,医与药是左膀右臂,医院所设立的药房不仅是纯粹的推销药来增加经济收入,而是指导临床用药,以发挥和挖掘药的真正价值。另外,推行医与药职能分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医院药物滥用,加强用药管理,降低社会因看病贵、药品腐败引起的广泛关注,提升和塑造医院在人民大众心中的形象,做到使人民信任赞扬。
4.2提升临床药学实践能力
身为发展中国家的医院,应该积极找到自身与发达国家医院的差距,我国医院技术落后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缺乏临床技术人才,而现在疾病的治疗趋势明显倾斜于临床治疗,所以我国急需一批临床型技术人才以弥补这一劣势,医院应该有针对性和专业性的培养临床医学人才,让他们明白我国医学面临的处境和遇到的挑战,用于挑起肩上的重担将落后的差距追补回来;在培养的过程中更应该注入创新的理念,不能一味的模仿发达国家的东西[6]。
4.3 建立一流的窗口服务
作为药事管理工作中的最后一个工作环节,也是药事工作的重中之重,药事会通过每月检查的强有力手段来执行并直接与质控奖金挂钩;当前医院实行的药房窗口化管理政策也是极为有用的人性化管理方法,或者直接建成柜台式药房,让咨询、划价、交费、取药等全过程公开透明化,这种大窗敞开发药模式可以让患者直面医师,拉近了患者与医师之间的距离,药房人员也要做到对患者接待态度诚恳,条理清晰化的为患者介绍药物效用,做好与患者的交流沟通,这样更有利于药剂科药事的发展。
5结语
针对科技迅猛进步的现代化,医院即将迎来一个全新的转变,这既是一个发展的好机会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药剂科药事管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药学卫生发展形势的改革,药剂科药事管理职能技术各方面的革新化转变也迫不及待,作为医院管理的枢纽,药剂科更应该积极主动的探索出适合医院和自身发展的创新之路,起到真正的中流砥柱作用。
[
参考文献]
[1] 张丽君.解读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工作[J].首都医药,2007(2):23-24.
[2] 谢家海.医院药事管理内容和思维方式的转变[J].中国卫生事业的管理,2014(1):57.
[3] 杨志忠.药事管理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4(4):7-8.
[4] 张耀梅.医院药事管理情况的分析及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4):10-12.
[5] 张寿,苏万里.医院药事管理开展方式的探讨与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7):12-14.
【关键词】全域旅游;健康养生旅游;发展策略
当前,全域旅游不再只注重提高旅游人数,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旅游质量上,从而通过旅游的方式来提升游客的生活品质。将全域旅游和健康养生旅游有机结合成为了当前的主流方向。
1.全域旅游对健康养生旅游的意义
全域旅游已经成为了推动现代旅游业健康稳定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全域旅游的价值和途径》该篇文章的问世,全域旅游受到了国家各旅游企业的广泛关注。所谓全域旅游指的是优化调整旅游地区的发展模式,扩大旅游经营管理的内容,不仅仅只涉及相关景区、旅行社、饭店等,还必须充分考虑关联产业、体制机制、社区居民等各环节内容。
对健康养生旅游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自然资源有很多,如自然资源(温泉、花卉、森林、草原等);人文资源(中医养生、休闲农业、健康服务等)。健康养生旅游的内容较为广泛,包括“旅游+”战略,“旅游+”森林、“旅游+”温泉、“旅游+”医疗等,对整个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市场宣传结果,健康旅游涉及范围较广,涵盖了医疗健康旅游、生态养生旅游、养生度假旅游等,这些旅游种类之间是相互交叉发展的,是将度假、康复、中医药、养生等环节置于旅游业中。要想促进健康养生旅游的持续发展,就需要旅游部门、医疗部门、体育部门、林业部门、水利部门等各部门配合协作,优化调整发展理念,摒弃旅游业过去单一发展的理念,贯彻落实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目标。所以健康养生旅游应尽快实现集旅游产品、有关产业、公共服务和营销网络为一体的全域发展目标,从而提高全域旅游整体效率。
2.全域旅游视野下健康养生旅游的发展策略
2.1以中医药资源为核心,设计创新全体验产品
一直以来,医药文化都是我们国家的瑰宝。而当前,随着我国中医诊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现已具备了多样化的医疗手段如针灸、拔罐、刮痧、食疗药膳等。最近几年推行的医药与旅游相结合的发展理念主要是促进中医养生文化和旅游、度假、体育几方面的优势互补。在国家颁布实施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强调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设计创新中医药健康旅游项目,充分发挥中医药康复理疗、养生保健等作用。
各地区应深入挖掘本地区特有的优秀中医药资源、高效完善的医疗技术并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全方位促进中医药资源和观光旅游、中医医疗服务和度假旅游的渗透融合,制造集中医药保健养生、康体疗养为一体的新型旅游项目。提高中医处方的利用率,并进行精美的包装,将药材、民间医药、民族医药等融合起来生成购物养生类旅游项目。此外,注重研发森林、温泉、康体等健康养生旅游项目。
2.2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推行全链条健康养生旅游示范点
为了保证游客有个良好的体验,应树立科学的组团式发展意识,构建一套完善可行的全链条产业体系,将该体系具有的规模效应淋漓尽致发挥。对于经济水平雄厚的区域,应实行切实可行的健康养生旅游产业体系,加快“旅游+”医疗、度假、体育、养老的发展进程,实现各类新型业务如旅游度假、休闲养生等。当前,国家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各个地区构建十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示范区,近百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近千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项目。
现阶段,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全面推行具有当地特色的健康养生旅游景点,在一些旅游业发展迅速的区域如北京、海南等,充分运用精湛的中医诊疗技术,发挥医疗旅游服务体系的作用,形成健康旅游产业一条龙服务。通过自身优势资源打造出独具地方风格特色的有助于游客健康养生的旅游项目。
2.3建立健全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为了保证全域旅游的持续健康运行,应加强构建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机制。当前,有部分旅游重点区域前后安排组织了关于加快旅游发展的专业委员会、旅游巡回法庭、旅游警察等保障措施,潜移默化中促进了旅游管理部门的统一工作协调能力。还有的旅游区域组建了专门的维持旅游秩序的警察大队、旅游综合执法大队,以期在和谐的法治环境下推动全域旅游稳定发展。
建立健全涵盖旅游信息咨询服务、旅游安全保障服务、旅游行政服务、旅游交通服务等综合体系的健康养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实际中,旅游相关管理部门应和中医药部门、卫生部门、体育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协作关系,共同努力推动健康养生旅游产业的全方位发展。对于具备实施健康旅游产业条件的地区,应安排组织专门的全域旅游发展委员会以及旅游产业协会,协调处理各职能部门间的矛盾问题,确立科学合理地发展战略目标,及时筹集大量的发展资金,实行旅游发展服务平台,加大相关技术的研发力度,制定详细的规范标准,注重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提高交易服务质量,完善资金保障制度等,力争实现全方位、综合化的服务。
2.4促进旅游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
在现行的《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中明确强调,将传统的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渠道与现在的移动互联网、微信等渠道有机融合,构建先进高效的旅游目的地营销体系。该体系有助于实现覆盖全媒体的营销网络,全媒体具有开放性特点,涉及了传统与新兴的所有媒介,通过对电视、广播、音像、网站等各种媒介形式的综合使用,实时接收各用户终端传送的多样化信息。
现阶段,在一些温泉会所、山地疗养度假以及养生休闲小镇等旅游区域均实施了医旅结合、医养结合的健康养生旅游模式,更有部分区域正逐步朝着智慧养生旅游方向发展,涉及了准确检测健康管理活动、加强生理与生理健康评估等各项服务业务。运用了各种新兴产品,比如将石墨烯中医“号脉”手环戴于手腕处,通过手机中下载的相关App软件观察脉搏的变化情况,并第一时间获得体质诊断结果以及中医给出的改善措施。
以上所提到的健康养生旅游服务内容和旅游产品都适合以全媒体网络营销为主要手段,从而实现预期的I销目的。建立健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保障每位游客都能获得良好的售后服务,向游客提供独具特色风格的产品。通过采用全媒体营销网络手段,有助于对各种媒介的高效利用如微信、网络、即时信息等,在全面采集、有效处理、及时存储和准确分析健康养生旅游产品需求信息时,主要以大数据处理技术为主,这样无论是供方还是需方,都能方便快捷的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从而为广大客户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2.5加强资源优化整合
积极开发田园风光、历史人文景观、温泉养生等旅游景点,真正落实生态、养生、乡村三大目标,优化整合休闲养生、康体理疗等优势资源。一方面,在旅游胜地的带动下,对附近健康养生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注重发展系列旅游产品。另一方面,通过主题对远距离的资源进行整合打造,沿线建设美丽乡村,做到点线结合,主题突出,交叉运用。在一些偏远和交通不便的地区,应构建养生会所或者养生类酒店,进而促进区域的均衡发展。通过私人研发的生态养生产品,与康体治疗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配合协作,从吃即国药、生态食物,行即在乡间道路上行走、参加采摘和劳动活动,听即积极融入养生讲坛,养即养身、养心,疗即药疗、温泉水疗等渠道全面实现。
3.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基于全域旅游的健康养生旅游满足了全区域协同共进的要求,为广大游客提供了各类优质的健康养生服务活动,受到了各大旅游业的广泛关注,市场发展前景巨大。
参考文献
[1]周波,方薇.国内养生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论坛,2012,(1):40-45.
[2]金京.生态旅游发展的新思路---武义县发展养生旅游的对策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1(21):302-303.
解决好当前养老服务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声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应对我国养老服务和产品供应不足、市场发育不健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性任务。《意见》共分为4部分19条,包括了总体要求、主要任务、政策措施和组织领导等方面,对加快发展我国养老服务业做出系统安排和全面部署。
夕阳产业破题意义重大
养老服务业是为满足老龄人群的消费需求和养老需求而提品和服务的各产业统称。它具有带动行业数量多、涉及消费面广,发展前景好的产业特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满足老年人群的精神需求、物质需求和养老需求,利于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安享晚年,促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因此,发展养老服务业,不仅能够有效促进消费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还能够有效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多重问题,具有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意义。
一是有利于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老有所养”。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占总人口的14.3%,预计在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加,“老有所养”问题日益紧迫地摆在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面前,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议题。
二是有利于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对于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十分重要。养老服务业涉及长期照料、医疗康复、居家支持、精神慰藉乃至饮食服装、营养保健、休闲旅游、文化传媒、金融地产等方方面面,蕴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是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加快发展一批以龙头企业、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养老服务产业集群,能够进一步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有利于解决养老服务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老年消费市场初步形成,老龄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总体上看,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完善、养老服务的扶持政策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十分突出。解决好当前养老服务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声。
2020年养老路径明确
《意见》对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锚定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路径,可以概括为“总原则、总目标、总要求”这三个总。
提出了“完善体系建设、推动产业发展”的总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全国社会养老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5-40张。养老服务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全国机构养老、居家社区生活照料和护理等服务提供约1000万个就业岗位。
确立了“深化改革、保障基本、统筹发展、完善市场”的总原则。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干预,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激发各类服务主体活力。明确政府在保障基本养老服务方面要发挥主导作用。要求统筹城市和农村的均衡发展,推动养老与医疗、家政、旅游等相关领域的互动发展。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提供养老服务的主体。
明确了“多措并举,多方合力”总要求。提出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通过简政放权,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社会活力,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努力使养老服务业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成为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养老服务业圈定六大任务
《意见》立足于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基本构成,针对薄弱环节明确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作了部署,提出城市养老服务设施、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养老机构建设、农村养老服务、养老服务消费市场、医养结合等六项主要发展任务,即“六个加强”。
加强城市养老服务设施规划统筹。地方对新建城区和新建居住(小)区要按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
加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政府要支持建立以企业和机构为主体、社区为纽带、满足老年人各种服务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支持社区引入社会组织和家政、物业等企业,兴办或运营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项目。
加强养老机构建设。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在资本金、场地、人员等方面,进一步降低门槛,简化手续;鼓励外资投资养老服务业,鼓励个人举办家庭化、小型化的养老机构,支持规模化、连锁化服务。
加强农村养老服务。健全服务网络,完善农村养老服务托底的措施,将所有农村“三无”老人全部纳入五保供养范围。
加强繁荣养老服务消费市场。各地要引导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优先满足老年人基本服务需求,拓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服务和消费产品;鼓励发展养老服务中小企业,扶持发展龙头企业。
加强推进“医养”结合。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建立社区医院与老年人家庭医疗契约服务关系。
全面分析《意见》提出的六大任务,有三个方面是《意见》实施的着力点和亮点,是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精髓。
一是坚持发挥社会力量主体作用。《意见》明确要“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社会活力,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在资本金、场地、人员等方面进一步降低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的门槛,简化手续、规范程序、公开信息,行政许可和登记机关要核定其经营和活动范围,为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提供便捷服务”,并在投融资政策、土地供应政策、税费优惠政策,补贴支持政策等方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给予优惠政策。全方位、多途径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探索建立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床位公共财政补助制度,对于自办、租办给予不同标准的床位补助;探索利用签约外包、特许经营、凭单制等途径推动社会资本提供养老服务;支持社会资本对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的方式进行养老服务。
二是坚持政府保基本。《意见》强调要“以政府为主导,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着力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确保人人享有养老服务”。“各地公办养老机构要充分发挥托底作用,重点为‘三无’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要实用适用,避免铺张豪华”。“要完善农村养老服务托底的措施,将所有农村‘三无’老人全部纳入‘五保’供养范围,适时提高五保供养标准,健全农村‘五保’供养机构功能,使农村‘五保’老人老有所养”。这些论述围绕基本养老服务重点人群,完善贫困老年人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健全经济困难高龄、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推动实现社会互助共济,切实保障了城乡困难老年人基本生活;同时,《意见》提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等情况,进一步完善落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适时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政府兜底责任进一步明确。
三是坚持体制改革试点。我国不少公办养老机构效率低下,管理不善,亟待改革。《意见》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积极稳妥地把面向社会提供经营的公办养老机构转制成为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政策投资兴办的养老床位应逐步通过公建民营的方式管理运营,积极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委托管理等方式,运营公有产权的养老服务设施。探索实施养老机构的分类管理,鼓励采用BOT、TOT等PPP投融资模式,吸引民间、国际资本投资各类养老服务;尝试进行重组转制,将条件适宜的公办养老机构转制为民办机构运营。
《意见》鼓励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在财政、金融、用地、税费、人才、技术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为全国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经验,提出国家选择有特点和代表性的区域进行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全国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经验。
配套措施保政策落地
为推动养老服务业各项任务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促进发展的六项具体政策措施,即“六个完善”,确保养老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
完善投融资政策。《意见》提出要支持养老服务业的信贷需求,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有效信贷投入,鼓励和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养老服务领域,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鼓励养老机构投保责任保险,保险公司承保责任保险。
完善土地供应政策。《意见》提出:“对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用地,按照国家对经营性用地依法办理有偿用地手续的规定,优先保障供应”。国土资源部要“制定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土地政策”。随着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土地政策的出台,养老方面的土地供应瓶颈制约将会逐步破除。
完善税费优惠政策。《意见》在多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一是各地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包括改、扩、建)要免征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二是对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要减半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三是对养老机构提供养老服务也要适当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四是要制定和完善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完善补贴支持政策。《意见》中既有补人的政策,又有补机构的政策;既有补地方的政策,也有补社会组织的政策,各种补贴政策指向明确具体。
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支持高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从事相关工作。推动养老机构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提高职工福利待遇。
完善公益慈善组织作用机制。《意见》提出积极支持发展各类为老服务志愿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支持老年群众组织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服务社会活动,探索建立健康老人参与互助服务的工作机制。
北京养老探索新模式
北京市老龄化、高龄化水平高于全国,养老服务业发展也着手较早,自2008年以来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等政策规划,经过几年的探索,形成了“格局明晰、定位明确、养为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促进了全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一是构建9064养老服务发展模式。北京市养老服务坚持以“全面关怀、重点照顾”为理念,努力构建“9064”养老服务发展模式。即“到2020年,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逐步建立起集中照料服务与社区居家服务互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老年福利服务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二是明确基本、准基本和非基本三类养老服务定位。政府“保基本”,政府投资建设的保障型养老服务机构,以城镇“三无”、农村“五保”及其他低收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政府通过政策扶持社会力量建设的普通型养老服务机构,或者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的社会办养老机构,一般服务对象为工薪老年人,这类“准基本”可以社会办,也可以公办民营、民办公购;非基本的经营性养老服务由社会资本来办,主要是高档型、护养型养老服务,以满足养老服务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十一五”我国医药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国际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1、美欧日控制全球市场,新兴国家市场快速增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总量的增长、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全球医药市场持续快速扩大。2005年全球主要国家药品市场规模已达6020亿美元,以7%的速度继续增长,远高于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预计2010年将达到7600亿美元。
北美、欧盟、日本是全球最大的三个药品市场,约占全球药品市场份额的87.7%。从增长趋势看,除北美市场增长比较平缓之外,多数区域市场增长迅猛。2005年欧盟市场增速达到7.1%,日本达到6.8%,上升至自1991年以来增速的最高点,拉丁美洲市场增速高达18.5%,亚洲太平洋地区(日本除外)和非洲市场增速为11%,市场规模达464亿美元。中国成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最大亮点,增速达到20.4%,连续3年超过20%,预计将在2009年之前成为全球第七大医药市场。
2、大型跨国集团推动医药经济全球化
目前排名全球前50强的大型医药集团均属美国、日本和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这些医药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和技术实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购并重组,使市场份额增加,市场控制力增强。他们投入巨资进行研发,成果颇丰。通过国际化的市场运作,产品畅销全球。因此,大企业、国际化、畅销产品已成为当代世界医药产业发展的显著标志。
3、国际化分工协作的外包市场正在形成与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际医药集团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外部的优势资源,重新定位、配置企业的内部资源。
为了节省药品研发支出,提高效率,降低风险,推动本土化发展,跨国制药企业将研发网络进一步扩大到临床资源丰富、科研基础较好的发展中国家,研发外包比重不断提高。据预测,2005年全球制药业研发外包(CRO)市场将达到163亿美元,2010年达到36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6.3%。
由于发达国家环保费用高,传统的原料药已无生产优势,因此,跨国制药企业逐步退出一些成熟的原料药领域,转移到环保要求较低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医药制造工艺日趋复杂,为追求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部分企业将生产制造的业务外包出去。2002年全球制药业生产制造外包(CMO)市场规模已达300亿美元,年增长率约为11%。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医疗器械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实验、开发、制造、测试、销售、售后服务等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上,重新配置各种资源,调整企业发展定位,实施国际集优化协作分工配套模式,构筑自己的竞争优势,形成了部件制造外包(OEM)、部件设计制造外包(ODM)及生产专业化部件和专业化模块产业。
4、发达国家和跨国医药集团争相发展生物技术
随着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生物医药产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发展阶段。正如化学医药在20世纪取得的巨大成就推动全球医药产业的高速发展一样,生物医药越来越成为新药创新的主要来源和未来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21世纪将是生物技术世纪,今后的10~20年生物技术产业将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各国政府及众多的大型医药企业,纷纷制定优先发展、重点发展战略,竞相占领生物医药产业的制高点。
5、国际非专利药市场快速发展,竞争加剧
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困扰着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各国政府,为了降低医疗支出,各国纷纷鼓励和增加非专利药的使用。随着一些年销售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所谓“重磅炸弹”级药品的专利相继到期,非专利药领域呈现出明显的快速增长趋势。2003年全球非专利药市场为400亿美元左右,年增长率达到20%,远高于专利药市场年增长率,2004年增长虽有所减缓,仍达到10%左右水平,预计2008年市场规模达到800亿美元。与我国医药企业产品结构、技术水平和规模相近的印度制药公司,已通过收购等方式进入欧美国家主流药品市场,在国际非专利药市场开拓上抢得先机。一些大型跨国制药也进入到非专利药市场领域,竞争日益加剧。
“十一五”医药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发展现代医药生物技术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生物医药是未来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领域。
1、应用高新生物技术推动我国医药产业的优化升级
建立以大学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大型医药企业集团为依托的新药研发公共平台,主要发展生物芯片、蛋白质组学等基础上的大规模新药筛选技术,为新药研发提供新的手段,推动我国医药产业从仿制阶段向仿创结合、自主创新阶段过渡。
运用基因重组技术、原生质融合技术进行医药发酵的工业菌种改良和工艺流程优化,提高产率,减少能耗、降低成本,产生效益。
2、加快发展新一代生物技术药物
紧跟世界生物医药技术发展潮流,发展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等重组药物和预防疾病的基因工程疫苗,以及疾病诊断防疫用的PCR、生物芯片等体外生物诊断检测新产品;重点开发长效、口服、肺部给药等新型生物制剂,推动国内生物医药产品的更新换代,抢占市场高端领域。
3、提高产业化水平
重点突破高密度发酵、大规模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和蛋白质纯化等关键技术,发展在线检测装置的大型分离柱,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专用分离设备,高效分离介质、生物反应器和自控系统及配套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提升下游产业化技术水平,发展我国生物医药产业。
(二)继续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天然药物的发展
我国天然药物资源丰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制药手段,开发现代中药新药及天然药物,并实现产业化,发挥中医药特点优势,满足国内外回归自然、崇尚天然药物的需求。
1、制订和完善中药标准和规范,积极开发中药新产品
坚持继承与创新并举,制订和完善中药标准和规范,开发出一批疗效确切的中药及民族药新产品。优先开发有中医药疾病治疗优势的药品,特别是用于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糖尿病和老年性疾病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稳定可控的中药新药;加快发展作用机理明确、技术含量高、具有显著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中药复方药物。根据自然条件,遵循“地道药材”原则,加强地道中药材优良品种的选育和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以及濒危稀缺中药材的人工种源繁育;实施中药饮片生产加工的GMP认证;推进藏、蒙、维、傣、彝、苗药等特色民族药物现代化。
2、重视中药工程装备的开发与运用
针对中药事业的发展,加强技术投入,研制开发适合中药制药技术的配套设备。重点开发单元制药技术及配套设备,新型中药饮片生产工艺与装备,包括提取、分离、浓缩、纯化、干燥、灭菌、制剂、包装及物料传送等生产过程在内的组装式自动化生产线,中药制药工艺参数在线检测和自动化控制系统,中药制药过程质量监控技术。
3、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天然药物
参照国际标准,借鉴国际天然植物药发展经验,按照有关国家的药品注册要求,发展我国的天然药物,实现在发达国家的药品注册,进入国际药品市场。优先发展超临界萃取技术、连续逆流循环、大孔树脂吸附等高效活性物质提取分离技术。
(三)加快创新药物和特色非专利药的研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国际分工的细化,应突出优势、特色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握国际医药市场一批销售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药品专利到期的大好机遇,提早准备,加快产品、产业化技术研发,促进化学药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国际市场开拓,提升在国际医药产业中的分工地位。
1、巩固和提升我国传统化学原料药和普药生产的优势
加大优势化学原料药基地和骨干企业的技术进步,重点攻关酶法、生物转化、膜技术、结晶技术、手性技术等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的关键性、共性产业化技术和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及装备,提高我国原料药的生产技术水平,推动我国化学原料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开发特色原料药
认真分析和把握国际市场和产品专利状况,对市场需求潜力大、发展前景较好、专利即将到期的产品有针对性地提前进行研究开发,仿创结合,在工艺技术上对产品进行二次创新。重点选择抗忧郁类、心脑血管、抗肿瘤、抗病毒、抗艾滋病药物等老年性、慢性、传染性等疾病临床用药。
在国内GMP认证基础上,积极推进进入欧美市场的产品认证,满足国内市场对更高水平医药产品的需求,同时以质优物美、合理价格开拓国际原料药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出口产品的档次水平。
3、加强创新药物的研制
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加强作用机制新、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药物的研制。重点开发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系统药物、抗病毒感染药物、神经精神系统药物、降血糖药物、老年病药物等。
4、开拓制剂国际市场,改善出口产品结构
加大药物制剂开发力度,提高制剂产品的技术水平,积极参与美国FDA和欧盟的药品注册。针对一些专利准备到期的产品,充分利用Bolar条款,抢先开发、提前申报,抢夺上市先机,争取在国际药物制剂产品上实现新的突破。
(四)分阶段有步骤地发展医疗器械产品及其关键部件
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信息技术,更新传统医用成像产品,研究新型医学影像系统,及体现我国传统医学方法的舌象脉象分析技术产品。
发展离体诊断仪器设备及其诊断试剂,特别要研究发展用于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绿色无害的医用成像技术产品及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发展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血液学仪器、生化分析仪器和临床免疫分析仪器以及床旁即时分析仪器。
加快生理信息检测及监护仪器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进程,发展作为医学信息数据库和远程医学体系技术支持的医学信息产品;推进医学仪器的模块化专业生产设计。
发展微创、无创的诊治医疗装备器具,发展机器人外科系统及精确治疗设备和图像引导下的定向能量外科新型设备,实现治疗前精确有效预置,治疗过程中精确有效监测控制,解决体内靶区测温控温等关键技术。
发展医用微型智能化系统,机器人外科系统以及加强各类医用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技术及相关部件的开发,如X射线数字成像板、微型一次性生物传感器、可植入式连续检测的生物传感器、基因芯片等等。
研制具有生理功能的组织或组织器官的生物替代物、纳米级医用材料和部件,以及生物功能检测设备;发展高技术而操作简单化的家庭和自我护理诊断测试产品。
(五)整合各种资源,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医药集团
继续推进和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医药行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鼓励优势企业采用联合、兼并、参股、控股等手段,按照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加大现有产业资源的整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医药集团。鼓励科技型企业向专业化和特色方向发展,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合理的产业格局,发挥整体规模效益。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以参股控股、并购、租赁、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或在外在设厂等方式,利用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研发能力和优秀人才,生产在国际上适销对路的产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六)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坚持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制定中药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严格控制野生药材的采挖,加强生态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保障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化学原料药的节水、节能、节约资源和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可利用效率,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尽可能回收利用再生资源。
四、政策措施
(一)推进医药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提高持续创新能力
制定积极的财政、税收和政府采购政策,加大对医药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科技创新体系。扶持优势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引导并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建设技术交易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实现新药研制从仿制为主向创新为主、仿创结合发展。加快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为原始创新提供重要支撑,打破部门、地区封闭,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共用、共建体制,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专业化的研究开发基地,以及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新药安全评价、药物制剂技术等研究开发中心。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国际水准的信息科技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药品评价体系。
(二)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促进各地区医药经济协调发展
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发展战略的契机,根据各地区生态资源环境状况,按照“突出特点、特色发展”的方针,优化医药产业在全国的总体布局,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三个综合性生产基地和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若干个专业性生产基地。形成区域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促进各地区医药经济协调发展。
(三)鼓励医药产品出口及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发展战略
加强国际合作,研究国外市场需求,建立医药产品出口信息平台。加强医药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指导医药企业境外注册和相关认证。适时调整医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妥善应对国际间的贸易摩擦,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在“十一五”期间,设立医药制剂产品出口专项,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确切、国际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产品出口,提高医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鼓励有条件的医药企业以参股控股、并购、租赁、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或在外在设厂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建立完善的境外投资管理监督机制,简化审批程序,主动为企业“走出去”搭建平台,对重点企业在对外投资信贷、海外投资所得税、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
(四)创造良好的医药行业发展环境
1、推进医药卫生等领域的体制改革
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积极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卫生投入,解决医疗机构的收入补偿问题,根本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
加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进一步扩大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
2、加快医药流通体制改革
进一步规范药品名称管理,实施药品通用名处方制度,建立向社会药店开放的处方管理制度,加大“医药分开核算、分开管理”、药品分类管理的实施和改革力度。
完善药品定价管理,为企业生存发展(科研开发、环保投入等)保留必要的价格空间,按公平竞争、质价相符原则,缩小国产药与合资药、进口药的价差,提高医疗必需、因价格过低而停产的药品的价格。
规范药品招标采购行为,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实施过程中不执行招标合同、不使用中标药品、收受回扣、提成、对竞标企业乱收费以及不按规定按时交货或付款等问题,加大查处力度。
3、继续加大淘汰落后力度,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严格把好GMP认证关,对在规定期限内未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坚决依法关停并转。加强环保监督,对污染严重、治理不力的药品生产企业加大查处力度。
加强宏观调控,根据经济发展要求,制定医药产业发展政策,修订和更新工商、信贷投资领域制止重复建设目录以及《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等,引导行业发展。根据产品和技术发展要求,定期修订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提高技术门槛,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产品和装备。逐步建立以技术、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行业管理机制。
4、加大对医药科技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
加强金融创新,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推动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发挥风险投资在科技创业和高新医药技术产品产业化、市场化中的作用。
对国家确定的重大医药科技项目以及产业化项目继续给予财政支持和税收支持;对涉及重大卫生安全的医药研发、工业投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对医疗器械国产化、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重大疾病药物产业化以及现代中药等专项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
中国医药经济研究中心首席顾问牛正乾把2003年看作是中国医药行业的“平价年”。“那一年,长沙老百姓、南昌开心人、山西万民等地的平价大药房‘降价45%’的口号,迅速吸引了大批顾客,也令多家药房跟着降价,部分药品价格真正地突破虚高,这是利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降低了药品价格。”牛正乾如是说。
忽如一夜春风来。不久,平价药房在全国各大城市纷纷登台亮相、跑马圈地,登陆北京、上海、武汉等中心城市。
药品层层加价百姓不堪重负
看病难、买药贵已经成为老百姓反应强烈的一个民生问题。药品价格高但不是真的高,所以人们才对现在这种不正常的高药价起了一个专用的名字叫“虚高”,那么,药价虚高高在哪呢?
记者采访了一位原医院药剂科主任,他剖析了药品价格虚高的原因。
从表面上看,药品作为一种商品,它的价格所包含的内容是一目了然的,有出厂价、批发价、零售价。而且批发价、零售价都是国家定的,是不能动的;从购销渠道来看,生产厂家医药公司医院患者也是很清晰的;从赚钱的角度看,药厂赚的是出厂价减去成本价后的利润,医药公司赚的是批发价减去出厂价后的利润,医院赚的是零售价减去批发价后的利润。这些看上去都是中规中矩的,按照国家的规定在运行。但是,生产厂家医药公司医院患者这里面隐去了三个重要环节:药商、医药代表、大夫,应该说他们才是药品营销活动的主角。
有人开玩笑地说:“劫道儿的不如卖药的。”指药品是一个很大的暴利行业。据了解,药品从出厂最后到老百姓手里,至少比出厂价要涨至5倍左右,所以说卖药是不折不扣的暴利行当。
物价部门给药品定价的时候,很难确认这种药品的实际成本,并且也很难进行有效追踪,不能适时掌握药品成本下降的情况而对药品价格做出恰当调整,往往是一定终身。药厂报成本价的时候里面就有水分,药品尤其是化学药品实际生产成本是很低的,并且生产时间越长,成本越低。也就是说,药品的批发价与实际成本之间的空间随着这种药品生产时间的加大而不断加大。这一点很重要,它是药品能够产生暴利的基础。
药品的销售是市场经济型的。药厂一般没有销售人员,所谓的销售人员就是药品经销商(简称药商)。药商在药厂把一个药品的经销权争取下来,带着药厂出具的相关手续以药厂工作人员的名义到医药公司挂单、验证,再拿着药厂和医药公司出具的手续到医院销药。
以批发价100元一支的抗生素为例,其零售价应该是在批发价基础上再加价15%,也就是每支115元。但这种产品的实际出厂价每支一般不会超过15元。药商以15元一支买到后,由于批发价是100元,他就有100-15=85元的盈利空间。他与医院谈判,以批发价的63%(63元)卖给医院,医院按照国家规定可以在批发价的基础上加价15%卖出,医院赚的钱就是100-63+15=52元。
药商15元进货,63元卖出,自己留下了63-15=48元。这里面,药商要给医药公司3%的费用,也就是3元作为他的药品在医药公司中转的费用。在这里,医药公司承担的是仓库保管作用。药商与医院谈妥后,告诉医院药在哪家医药公司,医院再去提货。药商还要拿出22%~25%,也就是22元或25元给医药代表,由医药代表做大夫的工作,医药代表以零售价的10%~15%,也就是12元至15元左右的回扣,诱使大夫多开这种药。这一点非常重要,一种药千辛万苦进了医院,如果没有做通大夫的工作,大夫不给你往外开,很快就会被淘汰掉。因为进什么药医院说了算,使用的权力却在大夫手里,因为他有处方权。
医药代表一般在每月月初与大夫们结算回扣额。医药代表不能每天跟着大夫,他怎么知道大夫们开的药品量呢?过去是由大夫自报,医药代表汇总后发放回扣,但大夫们往往都要虚报,想多领点回扣,这就存在一个黑吃黑的问题。医药代表为了自己的利益,就要与回扣大夫们周旋,有的还被迫“反腐败”,下大功夫查清某个大夫虚报药量的事实,把这个人剔除出去以儆效尤。现在医院实行微机管理,到月底的时候就有人从机房给医药代表打一份清单,既省事又不会出错。
由此来看,药品购销各个环节的获利情况已经清晰了:我们仍以上面的这种价位的抗生素为例,从这支抗生素身上,药厂的利润是出厂价减去实际成本;药商的利润是63-15-20-3=25元,这25元也不是药商一个人的,还有到医院高层公关的费用,医院的利润是100-63+15=52元,医药代表的利润是12-15元,大夫的利润是12-15元左右,医药公司的利润是3元保管费。
“我看到一些报纸上说医药行业是暴利,医疗行业是微利。药厂和医院都赚不到钱,医院卖药得的只是个“烟屁股”,卖药的中间商都发了大财。那是对这个行业不了解,不然也就没有以药养医这一说了,药品不但养大夫还养着医院。”那位原药剂科主任强调。
在医院大厅,人们总能看到一块大大的显示屏,还有很现代化的药品查询触摸屏。药品的批发价、零售价都公开列在上面,患者的知情权好像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如果哪一天在药品价格显示屏旁边再立一个显示屏,显示的是每种药品的实际出厂价,把价格115元的药品其实只有15元的出厂底价兜给患者,不知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
在药品营销的过程中,最吃亏的是患者,他们只有一个权利―掏腰包。最可恶的是那些不顾治疗的需要,不顾患者的健康乃至死活,为了获取回扣多开药的大夫。这些人已经变异为药厂的推销员,医药代表的傀儡。
现在,国家为了广大患者的利益,要求药品实行顺价销售。我们仍以每支100元批发价的抗生素为例,过去医院的利润是100-63+15=52元。现在顺价销售,医院只能在实际进价的基础上加价15%(各地政策不同,加价比率稍有不同),即:63+15=78元。每支的净利润只有15元,原来的37元折扣利润让利给患者了。这样一来,患者的负担的确减轻了。顺价销售把医院获得的虚高药价砍下来了,但是药品营销的本质没有变,药商、医药代表、回扣大夫的利益没有丝毫损失。
从传统药店的营销方式上看,一个药品从药厂出厂到患者手里要经过9道门槛,依次是:生产企业买断总经销权的大型批发企业全国各大片区或者省级地市级医药批发公司销售商医院药事委员会认定各科室上报的采购计划(或向零售药店支付进场费) 医院药剂科科长(或零售药店配送中心) 医生(或零售药店店长) 统计药方的统方员(或零售药店店员)。这些环节里面没有“雷锋”,每一个环节都是要加价的。如此层层加码,等药品到了患者手里,当然与出厂价相比是天壤之别了。
正是医院现有的以药养医的模式和药店层层加码的做法,在让药价持续虚高的同时,也给有识之士以新的机遇。
不久前,天天好大药房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陈金良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平价药店的利润从哪里来?为什么你们的价格低?陈金良微笑着告诉记者:我们价格比其他药房低,有多种原因,大批量购进,直接从厂家,或者是从最低的商业公司购进,最关键的是我们全部用现金支付,批量又大,我们自然而然就能把水分挤干。别人一次进300元的货,我们则一次进30万元的货,价格当然不一样,比如进口药,从国外进到中国,第一个环节就是一级批发商,一级批发商之后基本上是不对准市场,他们要寻找二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再供给分销商,再由分销商转到各个批发公司,由批发公司转到二级批发公司再到药店,再给消费者,这里面有五六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层层加价。而我们低价大药房进货最多是两个途径(环节),它的相差价格为20%至30%。另外,我们大药房是‘低价’而不是‘平价’,有些人误认为天天好大药房是开业搞促销才这么便宜,其实这里365天都是这个价格。而不是靠降价哗众取宠,这是市场运作方法。”
其实,如果药店撇开那些中间环节,把两头瘦、中间肥的“橄榄状”营销模式变一下,改成直接从厂家进货或者尽可能地减少中间环节,把“橄榄”里面的“水”挤出来,药品价格不就自然“水降船低”了吗?
于是,药店营销领域的有识之士开始试水。这不是单纯的药品价格的调整,这是关乎中国药品销售未来发展的带有奠基意义的举措,这是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必然遭到强力的反弹。
平价药店动了谁的奶酪?
有人把平价药房问世以后的遭遇总结出三种死法:其一,在这第一条“鲶鱼”下水后,会遭到无论是“块头”还是“力气”都要比它大得多的对手单个或联手的迎头痛击,它会在“围追堵截”中壮烈而死;其二,在被竞争对手“巧妙提示”后,它的供货商齐齐倒戈,被“釜底抽薪”悲痛而死;其三,在市场中左突右冲,由于气候、环境的因素,“水土不服”无奈而死。
2001年,就在平价药房风起云涌之时,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却发出一纸禁令,要求在全省范围内禁止零售药店使用“平价”“特价”“超市”等字样冠名或进行宣传。
此举引起舆论大哗。
在湖北,武汉当地10家规模较大的药品零售商联合发起组成“价格联盟”,对平价药店进行制裁。后来,几家大幅降价的平价药品超市相继遭到不明身份者纵火、打砸。
当时有人公开站出来,对这个禁令提出质疑:药品零售市场的逐步放开,就是要依靠价格手段,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实现优胜劣汰。“平价药店”的出现,在适应市场需要、争夺市场资源的同时,必然冲击了那些传统经营者的利益,如果他们仍然抱残守缺,就有被清盘出局的危险。药价虚高,药品经营环节利润过高,一直为广大消费者所不满。“平价药店”通过加强经营管理,寻求生存之道,反而遭到打击,受到“封杀”,这显然是在限制竞争、保护落后,这也与政府逐步放开药品零售市场、推动竞争的初衷相悖。公平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法则之一,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如果失去了统一的、公平的竞争环境,最终损伤的不仅是竞争主体的利益,也会让整个市场呈现畸形发展,更为可怕的是,让经营者、消费者失去信心而远离这个市场。
价格是最有效的竞争手段,作为市场经济的裁判者―政府有关部门,依据价格信号对经济活动进行适时调控和监管是十分必要的,可一旦政策失当,价格信号扭曲,调控就难免失灵。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平价药店”进行“封杀”,我们无意去判断是否存在私利方面的考虑,但禁止零售药店使用“平价”“特价”等字眼进行冠名和宣传,是否就是要让大家都回到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统一价格上去呢?这种对价格形成机制的人为干预,难免会让价格信号失真。尽管当地政府部门出台这样的“禁令”,宣称是为了整顿和规范市场,但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并没有针对“平价”、“特价”等字样禁止使用的条款,只要“平价药店”的药品价格不高于国家规定的最高限价,又不低于成本价,政府这只“有形手”何苦伸得如此之长呢?再则,零售药店如果存在价格上的无序竞争,物价部门完全可以依据价格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
事实上,平价药房从出世那天起,就遭遇了一路坎坷。2002年8月,南昌开心人大药房曾经遭遇过300多家供货商要求撤货,几千个品种的药品短缺。去年年初,西安老百姓大药房遭到供货商的联合抵制,3000多种药品断货。南宁的老百姓大药房竟然被贴上:“限一周把价格调上来,否则后果自负”的威胁告示。去年9月,广州祝福你平价大药房刚刚开业,畅销药品和保健品就被其他商家“抢购”一空。北京德威治平价大药房的一个分店还没开业,店面的玻璃就被砸碎。
北京天天好大药房开业还不到半天时间,一些品种便卖光了,有的药品几乎是一上货架就被抢购一空,尽管公司精心储备了能够维持一个月销售的库存量,可是当天就告急已经短缺100多个品种,第二天短缺了200多个品种,第三天上升到300多个品种,第四天虽然补了一些品种,但是无法改变目前严峻的局面。在轰轰烈烈排队购药的繁荣背后,其实是一些拆台捣乱的同行,他们走进天天好大药房,就像鬼子进村一样,根本不考虑药品用途疗效,也不考虑品种类别,不管“三七二十一”,只是疯狂抢购,一篮、一车,三万元、五万元……有人亲自上门,明目张胆地来这里吵架闹事,还有的同行打电话要厂家切断他们的货源。在天天好大药房向虚高药价宣战的第三天,果真有二十多个药品生产厂家明确表示停止续货,三十多个厂家和供货商强烈要求药价上调。与此同时,好多嚣张的电话打进了总经理的办公室:“你损害了北京市场的利益,有可能我们会采取其他措施……”天天好大药房针对百姓开展的公益性“过期药品置换”活动,同行们也在里面搅和并混水摸鱼。营业员发现,有人竟拿来价值四万多元的过期药品,而普通百姓哪家能购买存放这么多?经有关部门审查,证实这个人是其他药店的老板。还有人多次来换“曲美”,营业员问他:“这么贵的药怎么放过期了也不吃?”他说不出来。又问他:“你在哪儿买的药?多少钱买的?”他又说不出来。为了不引起怀疑,有的同行甚至雇人换药,把他们店里的过期药发给不同的人前来置换。天天好大药房不得不公开打出了“请同行自重”的公告。“在刚进入北京的时候,我们已经预料到会有很大的压力和阻力,但没想到会有这么大。”陈金良意味深长地感慨。天天好大药房用现金从厂家进货,厂家是最好的受益方,为什么还在非常时刻停止了供货?陈金良解释道:“关键的原因是那时市场上像我们这种模式的药店还比较少,如果按照现在的比例来讲,我们平价药店只占整个零售份额的5%至10%,所以他们不会因为我们而得罪了那些90%至95%的客户。”
湖南民生堂药店连锁有限公司旗下的百济堂药品超市于2005年4月22日和8月5日分别在北京市西城区和清河开了两家连锁店,营业面积分别在1500平米和1100平米。
董事长唐清伟说,在开业之际,他们也遭遇了同行的恶意收购,还发生了药品商标被撕,一些人在大厅高声喧哗“药价其实不低”的现象,接着不断有威胁电话,并有人上门挑衅。在糖尿病专卖柜,有人一次性购买价值2万多元的药品。唐清伟笑着说,“百济堂”的开业,对10公里内的药店影响特别大。据专业人士评估,周边药店的营业额下降了一半,而离“百济堂”距离稍近一些的药店,营业额下降了三分之二。由于是合法经营,加上北京市西城区政府的大力支持,药店除推出平价药品外,还实行“关怀式”专业服务,开设免费送药、熬药、切片、打粉和健康咨询服务等,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因此“百济堂”的阵地牢牢地巩固下来。
唐清伟说,目前药品出厂到零售之间的总利润是40%至45%,而“百济堂”赚取的利润却是10%,那么,我们是怎样稳赚又不赔钱?一是加强资源整合,因此,“百济堂”的经营规模营业面积都是在1000平方米以上,目的是减少资源浪费。比如,一个小店需要安装2台空调,而相当十个小店面积的大店,只需要10台空调就够用了,由此就可以节省一半的费用。员工也如此,大店用的不多,小店不可以少用,如果是小店,10%的利润根本无法在市场上生存。二是进价低,“百济堂”已经与全国30家连锁企业建立了PTO采购联盟,年采购量达80亿元,可享受较低的采购价格,在进货方面能够保证绝对的优势。同时,“百济堂”还独家几百个品种,直接从厂家进货,减少中间流通环节,虽然是平价,但是整体的毛利不错,能够真正达到薄利多销的目的,“百济堂”的利润自然上升。
平价药房任重而道远
“平价药房就是平抑药价的第一‘杀手’”,唐清伟激动地对记者说。“百济堂’开店选址喜欢离医院近一些,一些患者在医院里看完病,拿着方子就跑到这里来了。”因此,有些医院也研究对策,一是控制药方外流,再就是购进一些平价药房没有的药。
唐清伟形象地把“教育”“房子”“医疗”比喻成压在中国老百姓头上的“三座大山”。尤其是医疗方面,老百姓看不起病,吃不起药是生活中的第一件头疼事。尽管平价药房是平抑药价的第一杀手,然而在北京就有三大“瓶颈”制约着平价药房的发展,一是选址开店需要前后左右350米的距离限制;二是医保问题。在湖南老百姓的医保有医保卡,在医院和药店都可以自由选择刷卡而在北京,如果在平价药房买了药,不管多么便宜,医保那里都报不了,而在医院买的药再贵也能报销。因此平价药房对北京的医保消费并没有太大的刺激。如果医保改革像湖南那样,每年将节资上百亿元。还有处方药的问题,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平价药房的发展,抗生素凭处方卖,保证安全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是政府医疗主管部门却忽略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把处方权交给了医生,尽管药房的药便宜许多,但是在医院看病时,患者一般还是依照医生所开的处方,基本上都是在本院取药。因此又助长了从10%到30%“给回扣、开处方”的不正之风,如果同样把处方权交给药房的执业药师,老百姓就能在平价药房买到实惠的抗生素药。
牛正乾指出,自1997年以来,为了把医药费用不合理负担降下来,物价部门先后十多次降低药品价格,然而理论上降价很多个亿,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事实证明,平价大药房的低价策略吸引了广大的消费者,迅速占领了部分市场,也一定限度地冲击了医院和其他药房。这种“低毛利高销量”追求规模经济的经营模式是对过去“高毛利低销量”的传统模式的挑战,在医药行业内部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重大震荡,是我国一次“医药产业革命”的开始。
牛正乾指出,目前,以廉价为特征的平价药店正在快速发展着,医药行业已经出现“价格破坏”的低价倾向,给现有(传统)的整个医药行业产业链带来巨大压力。“价格破坏”使整个医药流通领域的收益明显下降,也波及到了医药生产领域,这样迫使整个医药产业链的所有环节(包括制造业、批发业、零售业等)均在经营方式、组织形式以及管理技术上进行变革,以促使“医药产业链全体效率提高”。过去医药分销业存在着流通渠道长而复杂的问题,以大批量销售为特征的药品平价大卖场的发展,将淘汰一些效率低下的中间环节(批发企业),缩短药品的流通渠道。这些已经产生的和将要发生的变化我们可称为“平价推动医药产业变革”。
牛正乾说,药品零售平价业态是以采购的低成本、销售的低毛利、经营的高效率以达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而取胜。它们的快速发展,迫使企业重新审视自己所参与的价值链过程,把不具有优势的或非核心的一些环节分离出去,利用市场寻求合作伙伴,共同完成整个价值链的全过程。企业价值链的分解缩短将成为一种经营战略,多家企业在一个完整的价值链中,各自选取能发挥自己最大比较优势的环节,携手合作,共同完成价值链的全过程,从而最大幅度地降低经营成本,实现更高的增值效益。
牛正乾认为,上游的生产企业和下游的零售单位所形成的“上下联合挤中间”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医药批发企业要想从这种被动的“夹心饼”中摆脱出来,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坐商角色:由“发货商”向“购进商”转变;由“收货商”向“销售商”转变。这就要求医药批发企业改变厂家“卖什么”自己“买什么”的现状,把握购进主动权,紧密结合分销客户的需求信息,按市场和分销客户的需求挑选经销品种。
牛正乾对“平价革命”充满信心,他认为“平价革命”直接冲击了传统的医药零售经营模式,“千店一面”的传统医药零售经营方式将会被不断涌现出新的医药零售业态所丰富。多种盈利模式并存的局面肯定会对行业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多业态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对整个社会都是一个好事。聊到天天好大药房的发展前景,陈金良非常乐观,他自信地说:“自从在杭州第一家店的开业,至今有过一年多的摸爬滚打,可以说已经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经营之路,事实证明我们来北京是对的,也是成功的,大规模、大品种很有市场空间,我们会在北京不断地开店,并且已经把目光对准了上海。”
陈金良给记者打比方,业态的改变任何人无法阻挡,像“家乐福”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也引起过供销社和百货商店的恐慌;“国美”在北京登场的时刻,各大电器商场也乱了阵脚,但是现在不都发展得很好?我们也是如此,我们现在的模式是医药零售业的未来模式,消费者的意识也在改变,如果到传统的小卖店买牙膏,一般不会买肥皂。而到大型超市就不同了,也许是想买牙膏,逛着逛着就不由自主地买了肥皂,买了食品。到我们这里来的也是如此,如果你去传统的药店买康泰克,你一般不会买板蓝根冲剂,到大型医药超市就不同了,本身是想买康泰克,因为这里不光售药,还有日常用品、保健用品,常备的家庭药,品种全价格低,你就会觉得,这个药必须备一点,那个也需要来一些,就像在超市一样,逛着逛着就买了许多。再就是三大环节造就了我们的优势,一是大规模,多品种;二是大物流产生了大采购;三是超市型人员细管理。由此,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才能双丰收,既为消费者做好事,又为企业的发展筹备更大的利润空间。可以说,天天好低价大药房不存在着能撑多久问题,而是大有发展前途。
北京德威治大药房是本土的平价药店,总经理张玉宽对“加价太高,水分太多” 的症结所在特别熟悉,因此德威治从两方面控制成本,在经营中,对内,采购人员不作采购计划,而是由几个部门共同商定。采购人员拥有一定的公司股份,使其自身利益与公司利益挂钩。结账时要有采购、财务等三个以上的部门共同参加。一线销售人员是轮岗,使经销商找不到内线等。对外,直接从厂家、经销商处进货,最大限度地省掉采购的中间环节。
对厂家、批发商的抵触情绪,“德威治”有自己的对策。中国的制药企业有6万余家,北京的医药批发企业有300多家,全国的医药批发企业也有二、三千家,品种有12000种左右,再加上厂家相互之间重复生产、仿制生产的药品特别多,“东家不卖西家卖”,现在信息、物流都比较发达,平价药店的选择还是余地很大。
[关键词]医药分销物流;变革与演进;多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11-0031-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772088)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8BJY078)。
一、导 言
在现代医疗供应链体系中,分销商发挥着重要的物流与整合服务提供商的职能,这与传统的药品经销商有很大的不同,现代的药品分销商起着为医疗供应链提供关键物流、运输、库存管理和信息管理服务的作用(Ward and Mills, 2001)[1]。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在医疗服务提供机构和分销商自身,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沟通,以优化库存水准,实现最小的库存成本;第二,与健康服务提供机构进行有效的合作,优化偏远地区和其他分散医疗机构的药品配送成本和库存水准;第三,提供药品定价信息和产品规格等信息(宋远方、宋华,2005)[2]。因此,如今的分销商正从原来简单的经销主体转向全面的综合物流服务和集成管理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客观、有效地评价分销商的绩效以及运行规律成为了理论研究的焦点。在分销商绩效的衡量上,迄今国外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研究(Arnold Maltz and Elliot Maltz, 1998[3];Rosenbloom, 2002[4]; Kim and Frazier, 1997[5]; Ghosh et al, 2004),这其中尤其是Rosenbloom开发了一套有效的分销商评价体系,但是这些评价指标一是虽然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了分销绩效的产生作用,但是如何更加系统地整合各种绩效维度,并且将之与分销企业供应链物流运作的特点和管理变革的规律相结合仍然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二是这些指标体系都是针对于发达国家的分销商绩效评估,缺乏像中国这样发展中国家分销企业的评价标准,特别是像中国的医药分销行业,由于分销企业正处于变革发展的裂变阶段,其中会出现各种不同运作形态和绩效诉求,因此,能够更好反映和衡量这一行业和阶段分销商的运行规律和绩效无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正是立足在修正以往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对中国典型企业的多案例比较研究,探索了当今中国医药分销绩效表现形式,以及进一步发展的轨迹。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一是对衡量分销商绩效的理论文献进行的回顾和总结,并且基于以往文献的回顾,提出了衡量分销物流绩效和竞争力实现的指标体系;二是描述案例研究的方法;三是对中国医药分销典型企业进行多案例比较研究,探索相应的绩效和竞争力维度;四是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结论和对中国医药分销变革绩效和前景的认识。
二、分销物流绩效和竞争力的衡量――文献总结
分销商作为供应链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其绩效的表现直接影响了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而企业能够有效地衡量分销商绩效,无疑能极大地提高渠道的分销效率(Ross, 1985)[6]。分销商行为或渠道绩效往往是多维的,需要从多个纬度来衡量,例如Stern和El Ansary提出分销商的绩效可以反映为效能、权益和效率(Stern and El Ansary, 1996)[7],其他一些学者也认为分销商绩效是多角度的,并且分别对不同的纬度进行了研究(Frazier 1983[8]; Noordewier et al, 1990[9])。Rosenbloom提出了一套加权的因子来测度渠道绩效,分别包括销售绩效、库存维持、销售能力、态度和增长前景。Arnold和Elliot则认为所有的分销商客户服务绩效可以归类为可比较的两类绩效测度体系,即客观因子和主观因子(Arnold and Elliot, 1998)[10]。
基于以往的研究,我们认为分销商的绩效模型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和衡量,一是绩效的价值表现,二是产生绩效的驱动因素。价值表现一方面是财务性收益,传统的财务收益指标主要是销售额、销售利润等因素,但是考虑到在分销物流变革过程中,仅仅考虑某一时点的销售额或利润难以反映物流运作的效果,而且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企业很难直接用销售额和利润的绝对量进行绩效比较,所以需要采用相对指标来进行财务价值的衡量,即销售变化率(分销物流变革前后的销售变化),可以认为这一指标是一种外延财务收益,即它是指通过外部市场以及数量的积累而产生的财务收益。在财务绩效的衡量方面,还有一种内涵财务收益,即通过有效的管理和协调而实现的财务收益,这主要包括净利润率(扣除所有分销成本后的利润率)。此外,投资报酬反映的是企业要素投资的效益,它反映了企业分销运作的投入产出比,因而也是一项重要的财务绩效指标。 除了财务绩效指标外,分销绩效价值的表现还应该反映在潜在竞争力的提升和战略利益的实现上。这是因为由于竞争环境的改变,使得分销商需要转换职能(Hlavacek et al, 1983[11];Narus et al, 1986[12];Stern et al, 1987[13];Forbes, 1993[14]),而这种职能的转换才能使分销商提升其在分销渠道中的地位和潜在价值,从而更好地实现未来的收益(Michman, 1990[15];Rosenbloom et al, 1989[16])。特别是中国医药分销行业在电子市场的影响和机制的变动条件下其生存和效益受到了严重挑战,这时未来的竞争收益显然要超过短期的财务收益(宋华,2005)[17]。
从分销绩效的驱动因素看,应该说此前研究的三个方面基本反映了绩效的衡量体系,即分销活动因素、分销过程的行为因素以及整体供应链运作因素。在此前三方面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我们将这些因素进行重新归类,分成了流程因素(Process Factors,PF)、关系因素(Relational Factors, RF)以及经营因素(Operation Factors, OF),并且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对潜在竞争收益和财务收益产生了影响。
经营因素指标(OF)反映的是分销企业面向市场在分销物流运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绩效,包括产品可得性或库存控制、订单周期时间、分销系统的柔性、分销网络、客户应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La Londe, Cooper, 1998[18]; Mentzner et al. 1989[19];Bowersox and Closs, 2002[20]),这些因素都是此前文献所提及的。 此外,竞争性价格也是决定分销绩效的关键因素,例如Tracey和Tan认为竞争性的价格对分销绩效有较大的影响,虽然在其实证研究中没有通过检验,但是通过分析研究仍然认为它对绩效产生影响(Tracey and Tan, 2001)[21]。
关系因素指标(RF)主要反映了分销商与供应商或下游客户之间的关系体系,这种体系的建立能稳定分销供应链的结构,并最终实现良好的分销绩效,而且这种绩效是超越于单个企业之外的关系性租金。这种关系绩效的要素首先表现为专用性资产的投资,只有企业愿意做出关系性特定资产的投资,才有可能从供应链中提高经营绩效(Klein, Crawford & Alchian 1978)[22]。威廉姆森进一步将资产的专用性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厂址的专用性(site specificity)、物质资产的专用性(physical asset specificity)和人力资产的专用性(human asset specificity)(Williamson 1985)[23]。此外信任也是关系体系中重要的衡量纬度(Morgan and Hunt, 1994[24]; Jeffries and Reed, 2000[25]),Dyer的研究表明除了专用性资产和信任是关系绩效的重要变量外,还有两个变量也是长期合作关系和经营绩效实现的因素,即关系连续性和信息分享(Dyer and Ouchi, 1993[26]; Dyer et al, 1998[27])。在企业的经营中,影响关系性因素的另外一个关键性因素是产品的组合和结构,这是因为有效的企业经营产品结构会增强客户的满意度,进而实现良好的财务绩效(Tracey and Tan, 2001)。
流程因素指标(PF)是从分销物流运作的内部流程或组织管理来衡量,它反映了分销供应链内部流程的顺畅度和资源整合程度。 基于供应商产品质量、可靠性的供应管理,在大多数分销绩效中提及的较少,但是一些从供应链整体绩效的研究表明,这一因素对分销服务,以致企业的绩效是具有较大影响性(Tracey and Tan, 2001;Anderson and Katz, 1998[28];Mclvor et al, 2000[29]) 供需的匹配和整合(Sales & Operations Planning,简称S&OP)是另一个需要关注的要素,S&OP也是一种流程因素,通过这一流程因素,企业的销售、营销、财务、运营各部门共同制定最贴近需求的年度预测,并实现业务目标(Smith, 2004[30])。 资金管理和供应链融资在最近的研究开始得到了关注,Uzzi的研究反映企业与银行的紧密合作,能增强企业的财务能力和资源,提升其对交易伙伴的管理能力,并且由于企业及时的资金结算能避免滞后结算所带来的惩罚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营活动的绩效(Uzzi and Gillespie, 2002[31])。 除了上述因素外,一些学者也提出成本因素是物流活动中的主要绩效指标(Chopra and Meindl, 2001),这一因素与其他因素相结合共同决定了分销企业的运作绩效。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某些因素所带来的报酬递增决定了制度运作变迁的方向,即路径依存(Path Dependence)或闭锁(Lock-in)效应,并且最终影响到了整个制度的经济绩效(North, 1990)[32]。在分销物流模型中,各个潜在变量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联系,首先各个驱动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流程因素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经营,而经营要素的实现又强化了流程,同样流程、经营与关系之间也可能存在着两两互动的关系;其次在绩效价值表现中,潜在竞争力的提高会强化财务收益。正是这些变量间的相互关系,使得分销企业在变革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和相应的经济绩效,这较为符合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过程中,企业变革多样化的特征。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多案例比较研究,即通过对多个企业进行深度访谈和调查来探索和分析企业管理模式和差别化的绩效表现(Yin 2003),在案例研究的技术上,采用了模式匹配的方法,即将企业调研的现状与建立在预测基础上的标准相对比,分析在各个指标上的异同,以探索企业变革发展的规律,这种模式匹配被认为是多案例研究最值得提倡的分析技术(Trochim, 1988)。本案例研究的对象限定在中国医药分销行业,首先是选取潜在的研究个体,中国医药分销行业目前有各类企业16,000多家,从中我们根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历年的排行以及行业内专业人士的提名确定了11家备选企业;其次,对这些备选企业中我们于2002年先进行了一次预调查和各企业资料和数据的初步分析,以对这些企业的基本状况有基本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再一次的筛选。在筛选过程中,我们认为选取的典型企业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较大程度上反映不同类型的企业经营绩效,从而能完整的反映中国医药分销的现状和格局。为此,我们确立了选择的三个标准和类别,即根据性质,应该分为国有、集体、民营和合资四个类别;根据规模应该涵盖大型、中型医药公司和小型医药公司;根据分销范围分为全国性、地域性和地方性三个等级。依据以上三个标准和等级,我们从11家备选企业中选定了4家企业作为调查访谈对象,但是考虑到备选企业都是属于行业内的知名企业,缺乏小型地方性企业,我们又在北京选定了2家该类别企业,进行对比判断后选取了其中1家作为分析对象,这样构成5样本的深度访谈调查对象(样本基本情况见表1)。
我们对5家企业进行了长达4年的追踪调查和访谈,访谈的人员均为公司的总经理、副总经理或主要业务经理。2002年~2003年对这5家企业进行了一次访谈和调查,以了解企业在当时环境下各个方面的情况,2005年~2007年我们又追踪进行了调查,并且进行了面谈或者电话交谈,以确定各要素的变化程度(访谈的情况见表2)。
四、中国医药分销企业分销物流变革模式与绩效
中国医药分销企业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生存环境,但是,也正是这种状况才迫使商业分销企业致力于医药物流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2004年12月11日开始允许外国企业从事全方位的销售服务。这些权利将对几乎所有产品,包括药品的采购、仓储、配送、批发零售及售后服务等,由于我国医药分销运作模式的落后,入世后医药商业受到的冲击可能是最大的。此外,中国政府主管部门也认识到中国医药流通领域改革的紧迫性,为此提出“将培育5~10个面向国内外市场、多元化经营、年销售额达5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促进建立40个左右年销售额达20亿元以上的区域性医药流通企业集团,并努力使这些企业的销售覆盖全国市场的70%以上。”(欧新黔,2002[33]),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医药行业商业企业纷纷投入医药物流建设的,并形成了各自建设和发展物流的经营战略和绩效模式。
1.样本企业的基本情况
S公司:S公司是经中国国家经贸委批准,于1999年12月21日正式成立。2002年11月27日,S公司5,300万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注册资本13,300万元人民币。其经营范围包括药品生产;化学原料药、西药制剂、生化药品、生物制品及中成药的销售等,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大中城市。
G公司:G公司是某市政府授权经营管理国有资产的国有独资公司。以中西成药制造和销售为主营,包括中西药品、医疗器械、生物医药、保健食品和卫生材料与医药整体相关产品的研制开发和生产销售,经营网络主要是华南地区。
J公司:J公司成立于2000年1月28日,总部位于中国华中地区,是一家专营各类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中药材、化学药制剂、抗生素、生物药品、生化药品、诊断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的大型民营医药批发企业。其营销网络扩大至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基本构成了医药集团雏形。
Z公司:Z公司是中国商务部正式批准成立的第一家中外合资医药分销企业,成立于2003年5月16日,它是由隶属于瑞士裕利集团的裕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一公司共同投资形成,投资额达1.2亿元人民币,其中,中方占51%的股份,外方占49%的股份。Z公司在全国各地有4个大型批发公司和7个办事处,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药品分销网络。
B公司:B公司成立于1988年7月28日,由北京某区卫生局劳动服务公司投资成立,经济性质是集体所有制,1997年正式注册为B公司,注册资金增资为104.4万元,其经营范围主要在北京部分地区。
2.样本企业的分销物流运作现状
(1)经营因素
在经营因素方面,5个样本企业在大多数变量上表现出了较高的水准和一致性,特别是在产品可得性(S公司为93.4%、G公司98%、J公司97%、Z公司95%、B公司90%)、订单周期(S、G和J公司本地为6-12小时、Z为12-24小时、B为6-24小时)客户应变能力、分销系统柔性和信息处理能力上5企业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投资,这与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客户的满意度以及经营效益有一定的关系。 在竞争性价格方面,最具有竞争力的是Z公司和J公司。Z公司从事的主要是外药的分销物流,而不是国内的普药,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超越其他经销企业的药品经营模式,而且有效地避免价格竞争,保障自己的利润空间。J公司则通过强大的分销供应链整合,尤其是上游的协调和管理,在普药价格上平均比竞争对手低20%。而S和G的价格也具有一定的竞争性,相对而言,B公司表现的略弱(由于无法直接接触制药企业或形成谈判力所至)。 在分销范围上,前面在论述样本选取时已经表明,S、J以及Z属于全国性分销企业,G属于地域性分销企业,而B是地方分销企业。
(2)关系因素
在关系性绩效表现方面,各样本企业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在专用性资产投资方面(即为从事药品分销而投资的物流中心或专用设施、设备、系统等),S公司投资巨大,近两年来S公司在物流中心和其他各方面投资了1个多亿。G和J公司不同,这两个企业在专用性资产上投资属于适度投资,G公司2004年投资5,000万建立了现代物流中心,而J除了信息平台的建设外,在物流设施和固定资产方面投入较少,2005年在其中原地区建设了一个较为先进的物流中心。Z公司在固定资产和设施方面实际上比G和J都要少,其库容面积只相当于J公司的1/3,但是在信息系统平台和资产投入方面比G和J都要大,因此,总体上也属于中度投资。B公司在分销物流的专用性资产方面投入很少,但是,其与地域内的甲等医院进行合作,在医院医药分离的大背景下,投资做特定医院(特别是三甲以下)的大药方,这样既能依托医院保障自己的利益,又能使医院在摆脱以药养医指责的同时继续寻租,所以,其专用性资产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可称之为中低度。
在与供方和需方的关系持续性方面,S与G由于是后向一体化(既从事药品生产,又从事药品分销业务),与供方沟通不存在主要障碍,在与客户的沟通方面,由于S主要直接面向三甲医院,而且其经营以新药和麻特为主,因此,也较强。但是在信息分享方面略显不足,这是由于S的整个业务流程和管理缺乏有效整合,集团公司在全国的经营和物流网点实行的是独立核算,彼此之间也缺乏相应的调节,市场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因此,总体上S公司在信息分享方面较弱。与此相反,G公司一方面使用PDA下订单,提高订单的反馈速度,另一方面将订货系统与后台的ERP连接,来加快企业对市场的反应,提高企业柔性。除此之外,G还向下游管理延伸,把握二级分销商的库存,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目前已经做到分销商1个月报1次库存。因此,在关系持续和知识信息分享方面较强。在J公司,供应商、分销客户能够通过其建设的网站及时了解公司的相关动态信息。如供应商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产品在J公司的销售情况、库存情况等以便及时补充货源、调整市场策略;分销客户只需在家就可以通过J医药批发网了解到他们经销的所有产品信息且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订购(目前网上交易占J总交易额的5%),而且从2006年的访谈中,进一步发现目前J已开始为部分终端医院托管药房库存,提高其对终端医院的分销效率,因此,信息分享度较高,但是由于其经营主要是非三甲医院,甚至半数以上依靠的是商业调拨,品种又以普药为主,经营依靠的是竞争性价格,因此,其客户群容易流失,而另一方面,新药和特殊药品的供方关系几乎在J公司没有建立起来,因此,伙伴关系并不强。 Z公司通过与裕利的合作,直接让后者设计和确立符合中国特点的药品分销物流模式和流程,并且参与到日常的管理中,这样既能够直接汲取裕利在药品分销物流上的经验和诀窍,又能与裕利在亚洲其他地区的物流平台进行整合, B公司在沟通和信息知识分享方面,由于在药品经营方面直接与终端结合,在利益上紧密捆绑,客户沟通显著,但是由于其处于分销的二层,难以与生产企业进行有效协调,因此,也属于中低度。
在供应商信任度上,S、G、和Z都较高,J则有些不一样,由于J目前经营的品种大多属于普药,而且在经营中又主要以商业调拨为主,因此,在特殊药品和新药供应商方面信任度较低,但在普药中具有较高的信任度,因此,总体上信任度为中度。B虽然属于二级分销商,但是积极与大药批进行合作,作为它们的药品配送商从事药品的配送业务,特别是大城市以外的边远地区,大型医药分销企业不可能顾及,由他们直接经营和配送,费用成本十分高昂,所以,对于这些地区和药品,由B来组织分销,其信任度为中等。
(3)流程因素
在供应的有效管理上,各企业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S公司和G公司由于是产销纵向一体化的公司,供应和分销管理都是企业的内部管理行为,因此,显著性理应很强,但是S公司由于很多上游资源是通过国家行政组合而成,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管理,供应管理事实上较弱。J公司与上述两个公司不同,它是通过大量采购以及与国内大型制药企业的长期合作,实现优惠进货,就同一价格相同品种而言,单次购买量增大使得单位货物的成本降低,而进购量加大本身还会使价格下降。依据中国医药行业的惯例,针对不同年销售额的商业公司,厂家的药价扣率会有所不同,大多是销售量递增扣率递减(阮丛 2003[34])。J公司凭借强大的分销能力,使其赢得了很低的进货扣率。此外J公司和积极地与上游供应商进行有效的合作,与部分制药企业共同组织分销,甚至共同开发一些药品,目前全国有上千家药品生产企业给J直接供货,采购的中间环节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其从上游获取的盈利点大约为1%)。因此,该变量很显著。Z公司在供应管理方面也很显著,但是其供应管理是通过合作方来实现(即直接由外资方裕利来实施供应管理)。B公司由于属于地方性小型分销企业,处在分销渠道的第二层,因此,供应管理表现的很弱。
在供需计划的协调方面,G公司主要面向的是三级甲等医院和连锁药店,能较好地根据医院日常的用药以及药店的经营进行及时补货和供应,其中1999年全公司实行无缝隙管理(即产需协调管理),1995年入库验收的时间1周,目前只有2天多,药品周转的天数从1995年100多天降到2002年50多天,进一步到2006年的10~20天,全公司存货30~40天,因此,S&OP要素逐渐显著。S公司则有所不同,虽然其产品可得性、订单周期都较好,但是其内部的代价较高,企业供应、分销和物流管理相互独立,全公司存货30多天,药品周转28天,S&OP要素较差。J公司产需之间衔接较好,整个集团的业务沟通每周不少于两次,各地市场动态信息被及时汇总和整合,单个品种在各地的价格差异能够及时掌握,并且通过J公司医药批发网,能够有效的整合所属的7家公司的上游的供应商信息、下游的分销客户信息。Z公司由于其产品的供应和客户都是外资所控制,应该说在这一要素上并非国内公司管理。B公司的S&OP由于其供应无法实施有效的生产企业的组织管理,上游协调能力一般,但是其对需求的把握和整合能力较强,因此,总体上S&OP不是特别显著。
在资金管理或供应链融资方面,S公司2006年的资金周期状况是外埠34天,内埠56天,此外库存占压资金较高。G公司的资金运用状况一般,库存占用资金不大,但是现金流量周期也较长,平均为2个月。Z和J公司在资金管理和供应链融资方面较好,由于Z公司经营的是具有高度竞争力的大品牌药品,而且管理的一体性较强,因此,不仅库存占用资金少,而且现金周期很短,现金交易居多;J公司从业务流程和资金流的整合能力看,应当讲是非常强的,这表现在从进货、核查、入库、仓储控制到出货,都形成了一个顺畅的工作流,客户到J公司都可享受到二楼开票、一楼提货的一站式服务。100万元的药品,可能只需要2个小时,这样就避免了原来那种东城开票、西城提货的麻烦,为客户极大地降低了时间成本。不但如此,客户只需把计划一报,开票、交款、付款这样的事情,J公司完全可以代替客户去做,当然应当看到的是,J公司之所以能做到这点,也是因为其主要的市场不是三甲医院,而更多的是社区医院、乡镇诊所等,因此,现金交易居多,同时交易过程中的交易成本较低。B公司在资金管理方面为中等程度,占用资金相对较少,现金周转一般。
3.样本企业的价值表现
(1)财务价值
财务价值反映了企业的经济收益,从4年的访谈调研看,各样本企业表现出了不同的财务绩效,S公司在销售变化率上看,应该说发展较快,2002年销售收入100亿元,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约200亿元,增长率为100%(需要指出,根据案例调查,其销售收入中有很大一部分为系统内商业调拨),但是纯利润率却较差,其毛利率为16.9%,但是纯利润率为9.3%(其中包含了麻特药品和新药的纯利润率),如果将麻特和新药的利润扣除,普通处方药的纯利润率仅为0.5%。投资报酬从目前看,一直是负数,这是由于前期物流中心和设施的投资过大所至。G公司的销售变化率也很高,2002年销售额45.47亿,2006年第三季度就实现销售额78.28亿,增长率为72.16%,纯利率约2.16%,投资报酬基本上是正报酬。J公司在所有医药分销企业中属于财务绩效最明显的企业,2002年销售额15.6亿,2006年销售额为130亿,增幅8.3倍,在利润率方面,J公司虽然毛利总体只有3~5%,但是却有2%以上的纯利,而且投资报酬较大。Z公司的销售变化率不太明显,2002年合资一方的中方企业年销售额3亿,2003年正式成立合资企业,到2006年销售达到在7亿左右,这与企业刚刚起步有较大的关系。纯利率和投资报酬在访谈中公司认同较高(缺乏具体的数据披露),这与Z公司经营外药有较大关系。B公司2002年销售额1.2亿,2005年1.8亿,增幅50%,纯利率与业界平均水平相当,约为0.7%,投资报酬基本上为正数。
(2)潜在竞争收益
潜在收益反映企业对未来的预期和竞争地位的改变, S、G和Z都表现出了急剧发展的趋势,目前S公司正在整合其内部的资源,并且开始与美国最大的药品分销商McKesson进行合作;而G公司于2007年1月29日与英国联合美华组建合资公司,联合美华将通过受让股权及增资方式取得G公司50%的股权,为此,联合美华将支付现金约5.45亿元,其中增资金额达4.85亿元。联合美华主要通过与G公司的合作,转向高端药品和设备的经营,因此,在客户稳定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方面具有明显的增式。他们连同J企业共同构成了中国医药分销行业的5大企业,占据了22%的分销市场,市场集中度明显提高。但是对于J而言,竞争地位的稳定性并不明朗,如同前面访谈中了解的情况那样,由于其特定的商业模式(以商业调拨和社区医院为主的经营模式)和产品的低端化,使得其形成的竞争地位不稳定,其经营模式容易被复制。B公司由于采用了为特定医院托管药方,因此,很难真正实现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五、分析结论和研究不足
从经营因素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看,产品可得性、周期时间、分销系统柔性、客户应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竞争性价格以及分销网络与各企业销售变化率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关系,即这些因素的实现对销售变化(增长)产生较大的作用。但是这些因素似乎与当前各企业的纯利润率和投资报酬没有必然联系。此外,从经营因素与潜在竞争收益的情况看,产品可得性、周期时间、分销系统柔性、客户应变、信息处理、竞争性价格和分销网络与未来预期和竞争地位有一定的关联,尤其是信息处理能力、竞争性价格和分销网络较为明显。从关系因素与价值表现的关联上讲,通过对5家典型企业的分析,这些因素似乎与企业的财务性绩效没有必然的关系,特别是专用性资产的投资,J公司虽然在专用性资产上投资中低度,但是引起的财务收益却很好,而从关系因素与潜在竞争收益的关系上看,显现出了较强的一致性,这说明关系因素的加强,对医药分销企业未来竞争地位的影响较大。从流程因素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看,流程性因素似乎与各企业的销售变化率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这些因素与内涵性的财务绩效有关系。这说明各企业内部物流流程和组织管理程度越高,往往反映出来的投资回报和净利润较好,但是这些因素并不一定直接对企业销售增长和企业未来的发展或潜在竞争力产生影响。
基于以上案例研究可以看出,在环境不断变革,以及招投标所引发的巨大挑战下,中国医药分销企业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变革发展道路,并且产生了不同的绩效和价值。在这一背景下,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从而导致了差别化的制度变迁。从多案例比较研究的结果可以进一步看出,流程因素、经营因素和关系因素的不同组合对价值绩效的影响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并最终决定了各自企业在医药分销行业中的发展前景和战略绩效。表3反映了上述绩效的决定范式。如果流程因素、经营因素和关系因素都很强,往往相互之间就会产生较强的路径依存,从而同时推动外延和内涵财务收益的提升,同时潜在竞争利益也往往对内涵财务收益的提高产生正效应,这类企业会发展成为一体化的大型分销商。严格意义上讲,中国尚不存在此类公司,但是这是中国大型分销企业发展的目标。
如果经营因素较高、关系因素较强,而流程因素较差,往往会表现出较好的外延财务收益和潜在竞争收益,但是内涵财务收益较差,而且管理绩效和经营绩效之间缺乏相应的互动关系,此外,外延财务收益和潜在竞争收益与内涵财务收益之间也缺乏传导性,所以,这类企业往往是追求扩张型发展,供应链整合管理较差,如S公司属于这种状态。这类公司虽然也能发展成为大型分销企业,但是如果不能够有效的解决管理绩效,以及建立良好的绩效价值关系,进入到行业的成熟期或稳定期,就会产生制度结构与经济绩效之间的闭锁效应。特别指出的是,像Z公司这样借助外资来同时发展管理和经营绩效要素的企业,其价值的最终体现往往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时间的因素,即它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价值绩效,这是因为要素的投入是需要一个过程才能产生效益;二是外资方投入的程度,因为外资方的投入和持续性往往决定了组织从中可以获取的各种知识、技能及学习机制,而这些因素将反映内含于制度约束中的报酬支付――激励形式,这种激励又将直接影响制度变迁的方式和路径依存(North, 1990)。
如果经营因素较低,流程因素和关系因素较高,这类企业内涵收益较高,潜在竞争力也较强,而外延财务收益较差,要素间的相关性要强于上一类。这类企业的发展会有两种状态,一是在保障良好内涵财务收益的基础上,再加大经营绩效的投入,最终同时提高内涵和外延财务收益,并且与潜在竞争收益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向大型一体化分销企业发展,如G公司就属于这类,对于G公司来讲,如何在争取竞争力供应商的同时,增强自身的分销能力(如网络覆盖、分销成本控制等)成为他能否转化的关键;二是维持正常的经营绩效投入,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市场或空间,通过良好的或适度的管理绩效投入,来保持自身稳定的生存和发展,像中国医药分销行业一些区域性的企业基本上属于这种类型。
如果经营因素和流程因素都较强,而关系性因素较低,这类企业在现阶段往往在内涵和外延收益方面都很好,但是其潜在竞争力不稳定,即这类企业在行业中会表现出强烈的竞争性,也具有很好的地位,但是从长远看,发展的路径不确定,其取得的地位容易随着未来环境和制度的变化而呈现出高度不确定性,这类企业的发展前景有两种可能:一是在现阶段及时调整其关系性因素,特别是与供需之间的伙伴关系,增强关键供方和客户的信任度,同时提升自身的品种结构,最终向一体化分销企业转化;二是随着分销行业的聚变和环境变迁,逐渐丧失其取得的地位,或者退为一体化分销企业的配送商,J公司属于此类。
如果经营因素较好,而流程因素和关系因素较弱,这类企业有一定的外延收益,但是其内涵收益和潜在竞争收益都较低,这类企业往往维持正常的经营绩效投入,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市场或空间,通过良好的或适度的管理绩效投入,来保持自身稳定的生存和发展,B公司属于这种运用利基战略,寻求在夹缝中求生存和发展的聚焦型分销企业。如果经营因素、关系因素和管理绩效都很差,则即不能产生内涵财务收益,也不可能实现外延和潜在竞争收益,目前多数的中小医药分销企业属于这种类型,这类企业将丧失生存的空间,或者退为大型医药分销物流企业的产品配送商。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多案例比较研究揭示了中国医药分销企业绩效实现的不同路径,从而反映了在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和企业变革过程中,多元化的发展形态。但是,本文的研究是基于案例研究进行的,缺乏大范围的样本数据,进行检验。此外,在探索中国医药分销商绩效的过程中,没有更多考虑企业战略因素(如并购、联盟等因素)对分销绩效的影响,提出的供应链战略和绩效范式尚需要进一步的论证,这些都是本文的不足之处,有待后续研究深入。
[参考文献]
[1]Michael Ward, Rich Mills.The Role of Wholesaler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J]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Pharmaceutical Wholesalers, 2001,Sep. 6.
[2]宋远方,宋华.医药物流与医疗供应链管理[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
[3]Arnold Maltz and Elliot Maltz.Customer service in the distribution
channel empirical finding[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1998, 19(2):103-129.
[4]Rosenbloom Bert. Marketing Channel: A Management View [M] . Dryden press, 2002, 7ed.
[5]Keysuk Kim and Gary L. Frazier. On distributor commitment in industrial channels of distribution: A multicomponent approach[J].Psychology & Marketing, 1997, Dec. Vol. 14(8).
[6]Ross, W.T..Managing marketing channel relationships[R].working paper, 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1985.
[7]Stern, El Ansary. Marketing Channel. 6th ed[M]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1996.
[8]Frazier, G.L..On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firm power in Channels and distribution [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83,20(2):158-166.
[9]Noordewier, T.G. John G. and Nevin, J.R..Performance Outcomes of Purchasing Arrangements in Industrial Buyer-Vendor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Marketing, 1990, 54(4):80-93.
[10]Arnold Maltz and Elliot Maltz.Customer service in the distribution channel empirical finding [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1998, 19(2):103-129.
[11]Hlavacek J.D. and McCuistion T.J. .Industrial Distributors: When, Who and How?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3, March-April:96-101.
[12]Narus J.A. and Anderson J.C..Turn your industrial distributors to partner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6,March-April:67-76.
[13]Stern L.W. and Sturdivant F.D..Customer-driven distribution system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7,July-August:34-41.
[14]Forbes C..Distribution faces the forces of change [J].Industrial Distribution, 1993, 82(4):12-14.
[15]Ronald D. Michman.Managing structural changes in marketing channels [J].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 1990,Summer/Fall, 5(2):5-13.
[16]Rosenbloom, B. & Warshaw, PR.Perceptions of Wholesaler Functional Role Prescriptions in Marketing Channels [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1989,23 (2):31-46.
[17]宋华.中国医药分销物流变革存在的问题与前景展望[J].中国软科学,2005,(5).
[18]Bernard J. La Londe Martha C. Cooper, and Thomas C.
Noordweier.Customer Service: A Management Perspective [R]. Oak Brook, IL: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p.13.
[19]John T. Mentzner, Roger Gomes and Robert Krapfel Jr..Physical distribution service: A fundamental marketing concept?[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989,17(1):53-42.
[20]Donald J. Bowersox, David J. Closs and M. Bixby Cooper.Supply Chain Logistics Management[M].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2:75-76.
[21]Michael Tracey and Chong Lenf Tan.Empirical analysis of supplier selection and involvement,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1,6(4):174-188.
[22]Klein B., R.G. Crawford and A.A. Alchian.Vertical integration, appropriable rents, and the competitive contracting process[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78,21:297-326.
[23]Williamson, O.E..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M]. New York: Free Press,1985.
[24]Morgan R.M., Hunt S.D. .The commitmen-trust theory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J].Journal of Marketing, 1994,58(4): 20-38.
[25]Frank L Jeffries; Richard Reed.Trust and adaptation in relational contracting[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5(4):837-882.
[26]Dyer, Jeffrey H; Ouchi, William G.Japanese-Style Partnerships: Giving Companies a Competitive Edge[J].Sloan Management Review,Fall,1993,35(1):51-63.
[27]Jeffrey H Dyer; Dong Sung Cho; Wujin Chu.Strategic supplier segmentation: The next "best practice"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Winter,1998, 40(2):57-77.
[28]Mattehw, G. Anderson and Paul B. Katz.Strategic Sourc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1998,9(1):1-13.
[29]Ronan Mclvor and Marie McHugh.Partnership sourcing: An organization change management perspective[J].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ummer,2000,36(3):12-20.
[30]Frank Smith. Plan with the big ‘S’ [J].MSI, 2004,22(11):42.
[31]Brian Uzzi and James J. Gillespie.Knowledge spillover in corporate financing networks: embeddedness and the firm’s debt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2,23:595-618.
[32]North D.C..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33]欧新黔.5年内将培育5-10个年销售额50亿元以上的药品流通企业[DR/OL].2002年全国医药行业工作座谈会,国家经贸委网.
[34]阮丛.理顺医药物流供应链[R].中国医药经济研究中心,2003.
The Evolution and Innovation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Distribution: Evidence from Multi-cases Study
Song Hua1,He Feng2
(1.School of Busines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100872, China;2.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99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