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媒介融合发展现状8篇

时间:2024-01-22 14:55:3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媒介融合发展现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媒介融合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媒介融合;全媒体;新型文化媒介人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

在全媒体之前,出现过与之类似的相关概念,比如多媒体、跨媒体以及当下热门的媒介融合。在网络媒体出现之前,电视媒体从受众数量到经济产值都一直领衔大众媒体,在发达国家还形成了一些跨媒体和多媒体的传媒集团。比如时代华纳公司就是之前时代、华纳、特纳三个媒体公司合并而成,横跨出版、电影与电视产业。随着Internet和网络技术的巨大冲击,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公司正被新的趋势缔造者美国在线吞并。2000年1月10日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日子,这天完成了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世界最大的ISP:AOL(美国在线公司)和世界最大的传媒集团时代华纳公司宣布,两公司将合并组建一个庞大的互联网和传媒集团――“AOL―时代华纳公司”。随后,还出现了MSNBC(微软―全国广播公司)、新闻集团(默多克)等横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的跨媒体和多媒体集团。然而,以上这些跨媒体和多媒体的早期实践主要表现为各种媒体形式之间彼此的独立运营,没有达到真正的融合,比如当时很多网络报纸不过就是报纸的网络版而已。

1什么是全媒体

理解全媒体这个概念,关键在于“全”到底是什么含义。通过百度搜索,找出以下三条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全媒体概念应用的新闻报道:《移动中的全媒体――中国移动的媒体战略布局解析》(人民网),这里的全媒体是指中国移动开展的手机报、手机游戏、手机电视等多种媒介形式的增值服务。《央广广播电视网络台获批――全媒体战略加速推进》(红网),这是继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之后,又一个获准建立的中央级网络广播电视台,意味着广播台开始涉足电视台的业务。《家庭期刊集团日前推出全媒体杂志》(凤凰网),这是平面媒体借助互联网、通讯平台,实现了印刷杂志、手机杂志、电子杂志等立体协同发展。由此可见,全媒体概念的背景是媒介融合,也就是说之前的各种媒体要融合成一种大而全的统一媒体形式。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全媒体都包括哪些媒体,以及它们如何融合成一个“全”的概念。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媒体形式有很多,就目前来看,最重要、最有效的媒体形式就是大众媒体: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包括手机网络),它们又可以三分为平面媒体、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同时包括与之密切相关的三网融合(电信网、电视网、互联网)。之前的跨媒体和多媒体出现在网络媒体之前,是一种混合型的媒体――各种媒体形式保存着自身原有的实体和功能,独立生产,统一管理。全媒体出现在网络媒体之后,是一种化合型媒体――各种媒体形式彼此融合成一种全新的实体,统一生产,统一管理。面对相同的传播内容,前者会分别用电视直播,报纸评论,网络互动,后者将是在单一的全媒体形式上完成所有的工作。全媒体的媒介形式单一,只有载体不同,你可能用手机,可能用电脑,也可能用电视。它们同时具备直播、评论、互动的功能,只不过是你为了方便才选择它们其中的某一种而已,因为它们统称为全媒体。

2全媒体的发展现状

在媒介融合的化学作用下,全媒体这种新型的媒体形式必将具有一些特殊的传播属性,并影响先有的传播模式与传播体制。

2.1全媒体的出现使得意见表达方式产生了新一轮的革新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传统的大众媒体为了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纷纷完成了数字化改造,出现了网络报纸、电子杂志、数字广播、网络电视等新的媒介形式。 0/1代码依其独特的技术优势,统合了文字、声音与影像的差异,并赋予其一定程度的网络媒体的传播属性。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已经充分的阐述过媒介形式对媒介内容变迁的深刻影响,并充分肯定了传播技术的关键作用。由于时代的局限,他没有告诉我们全媒体作为传媒业的数字化改造的产物将会对舆论表达方式产生怎样的影响,但是数字媒介已经产生出比电子媒介更大的“内爆”效应,多媒体网络和数字电视可以比模拟电视更好地完成“神经中枢”的全方位延伸,人们在数字媒体里渴望更多的信息参与和思考,这势必对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产生能动作用。在这一点上,尼葛洛庞帝提出了“数字化生存”的概念,认为“信息的DNA”正在取代原子成为人类交换的工具,电视和计算机的差别仅仅在于屏幕的大小不同,传统的大众媒介正在变成群体个人间的双向交流,信息时代不仅促使媒介形态进行革命,而且在对现实生活的原有秩序进行更新,使得它更加人性、自由和公平。具体有关各种大众媒介的数字传播技术研究,国内外有大量的著作和文献,它们都或多或少的论证了数字媒体对社会舆论的表达带来的新问题和挑战。

2.2全媒体需要国家权力机关和媒体机构更加重视对社会舆论的管理

媒介融合使得人们能越来越便捷地接受信息和参与传播,互联网络、数字报刊、数字广播、数字电视的诞生,为媒体产业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也带来一系列令人忧虑的问题,诸如国家信息安全、非主流舆论的引导、华夏文明传播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等。“知识沟”已被“数字鸿沟”所代替,全球信息的“不对称传播”是当前世界各国公认的现实。在全媒体上的突出优势,可被奉行霸权主义的超级大国用作操纵世界各国公众意见的工具,互联网无连接分组交换方式的迂回前进功能及商业性运作模式还是滋生网络无政府主义的温床。在全媒体上形成的非主流舆论不可避免地成为舆论场的组成部分。这种非主流舆论与主流舆论间的相生、相、互补、互消,决定着社会舆论的最终方向与最终效果。在国际舆论战、信息战新格局的大背景下,需要重新把握并恰当处理全媒体里反映的社会舆论,对国家管制既顺应、又抗衡的态势及出现的相关问题。

2.3全媒体必将打破现有的媒体管理体制并建立新的管理制度

按照当前国内的媒体管理体制,新闻出版局,宣传部,广电局等分管各自的媒体形式。有些地区已经实现了管理体制的改革,成立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但是,这还不能适应未来全媒体的特殊要求,至少还应包括电信部门和网络管理部门。如果相关的管理部门不能合理、有效的融合,必将影响全媒体未来的发展效率和质量。除了管理体制的调整之外,当前的管理模式也需要一定的改革。全媒体给予受众比网络媒体更加强大的自由表达意见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全媒体管理应该更多的疏导而不是阻碍信息的传播。之前与当下大众媒体多采取反馈(先播后馈)的方式与受众进行异步式的双向交流,全媒体需要充分注重意见市场的前期反馈(市场调查),并在传播信息当中同时注重传受双方的动态。最后,全媒体的全功能性要求有一个强大的数据库和搜索引擎,前者保证全媒体可以满足更多受众的需求,后者保证受众需求的满足是有足够效率的。

2.4全媒体要求传播者和接受者快速适应新技术媒介形式的更新

全媒体不仅要求媒体工作者是采编播合一,而且还要充分了解并能熟练操作新技术条件下的新媒体。未来全媒体的外在形式不好预测,可能是全部统一于手机载体,也可能是类似当前QQ这样的多功能软件,但是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生产全媒体产品的人和消费全媒体产品的人都要具备新的媒介素养。布迪厄在其消费社会学巨著《区隔――关于品位判断的社会批判》中,特别关注到新型文化媒介人(new cultural intermediaries)。这些人(全媒体记者、全媒体广告人等)采取向生活学习的策略,不断推出新的媒介产品样式。未来全媒体的消费者将上升为全媒体产品的阐释者和主导者之一,他们可能通过创新而非模仿来向新型文化媒介人的霸权提出挑战,并最终也将成为新型文化媒介人。

3未来的趋势与应对策略

当前全球全媒体的发展呈现不均衡的态势,主要表现为西方发达国家为全媒体的发展早已积累了充足的人力物力,并开始了初步的全媒体运营实践。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为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是一些有实力的个别媒体机构已经开始了全媒体探索。以默多克的新闻集团为例,目前已经覆盖了所有的媒体领域。在英国,40%的报纸都由他控股,6张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其中包括《泰晤士报》、《每日电讯》、《镜报》、《卫报》等日总发行量达到2 500万份;在澳大利亚,新闻集团也控制2/3的报纸。在美国,它拥有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福克斯网络和35家电视台,占全美电视台总数的40%;在拉美,默多克与3家电视台合作,通过卫星播送150套节目;在欧洲,默多克有天空电视台;在印度,有EETV;在中国,3 500万个家庭可以通过卫星收看到默多克的电视节目。现在,新闻集团可以用7种语言,通过40多个频道向亚洲5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娱乐和信息节目。目前,新闻集团正在与苹果公司、谷歌公司进行对话,探求未来全媒体时代新媒体的盈利模式。这种成熟的硬件准备和消费市场,使得实力强大的新闻集团很容易向全媒体转型。

就国内来说,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传媒集团就开始出现,但是至今仅限于同行兼并,尤其以报业集团的发展最具代表性。虽然有第一财经这种报纸办电视,以及猫扑电视台这种网站办电视的先例,但是这些还都属于个案,经济体制约束与媒体市场的整体不健全使得我们还没有经历国外跨媒体集团的重要阶段。来自北京晚报的消息说,近日中央电视台推出改革新动作,“中心”制将改“频道”制。随着频道制的改革,中央电视台的人员也将相应进行调整,其中之一就是将会在全台范围内公开招聘各频道总监、常务副总监。中央电视台的体制变革反映的是当前急剧变化的媒体生态下媒体经营者的应对策略,这是对全媒体时代的一种生存适应。然而,体制改革远远不及全球媒介融合的快速发展态势,因此,国内全媒体的发展应该尽快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前国情,不同于国外经验的新的发展途径。我们可以借鉴凤凰集团的做法,以电视为主体,不是通过兼并重组,而是通过发展自身的报纸、杂志、网站来实现媒介融合,达到全媒体的要求。国内的大众媒体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媒介融合的初级阶段――比如几乎所有电视台早就拥有广播电视报,一些有实力的省级卫视还办有相关的期刊、杂志和网站,并通过中国特有的强大的行政手段进行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

[2][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篇2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U高校媒体是社会信息系统的重要分支,在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方面具有深远影响。一些学者就高校媒体媒介融合的宏观研究、报网融合研究、媒介管理研究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对媒介融合和内涵与外延的认知

(一)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

“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于1983年由美国学者I?浦尔首次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戈登归纳了所有权融合、策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闻表达融合等五种媒介融合的类型。

陶喜红进一步指出,“融合”这一概念与大众传播真正意义上的联姻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叶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郑保卫、樊亚平、彭艳萍研究发现,“媒介融合”属于互联网兴起之初所产生的取代论和共存共荣论相互争论时期。这里所说的融合,是指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和平共处,联合发展,显然它与现在舶来意义上的媒体融合属于不同的概念。

(二)认识的深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新闻实践的不断发展,我国学术界对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认知已不再停留于表面上的理解。吴海荣从研究个案出发,认为媒介融合既可指宏观的产业、人力层面的相对集中,又可指微观的新闻制作的各个环节的资源共享。⑴李红祥认为媒介融合的界定要从技术/软件融合、产业/市场融合、内容/服务三个层面加以界定。m蔡雯则认为媒介融合的深层次含义是指在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推动下的通过新介质形成的各类型媒介的汇聚融合。

在表现形式上,媒介融合应该既包括硬的新闻实体的融合,又表现为软的媒介技术、管理体制的融合。王闻俊从动态过程的角度出发,认为媒介融合包括组织结合、收购合并、传播手段、媒介形态等四个阶段,孟建、赵元珂认为,媒介融合既包括在传媒业界跨领域的整合并购,并借此组建大型的跨媒介传媒集团;媒介技术的融合,将新的媒介技术与旧的媒介技术联合起来形成新的传播手段,甚至是全新的媒介形态。

二、高校媒体融合研究现状

相比之下,学界对高校新闻媒体的媒介融合研究相当薄弱。当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宏观媒介融合研究、报网融合研究、媒介管理研究。

(一)宏观高校媒体融合研究

张文莉研究指出,高校媒体的媒介融合主要体现在内容、终端、组织和管理方式等方面。作者认为,高校校园媒体应该从内容重整和组织重构两方面人手。在内容重整上,重视整体策划,注重互动。在组织重构上,组建全校统一的新闻管理机构,建设一支专业化、全能型的采编队伍。娄雷认为,高校的校园媒体资源融合,既包括不同新闻主体、经营主体的融合,也包括不同传播技术、传播方式的融合,在组织构成、人员配备、职责分工等方面相互协调,优势互补。

°高校传媒整合既符合高校媒体的发展诉求,又是当代高校宣传工作的发展需要。梁燕燕认为,高校传媒可探索构建“新闻中心——实训基地”模式,将新闻中心开放为高校新闻学科的实践教学平台,将校园宣传任务分解为高校新闻学课程的实训作业。此举既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高校传媒缺乏专业人才的问题,同时又极大改善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困境。

(二)高校报网融合研究

高校“报网融合”是不同新闻主体、传播技术、传播方式的融合,以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实现立体化的新闻报道、捆绑化的客户服务和多样化的传播手段。李秀芹认为,高校报网互动有利于校报与网络的“快”与“慢”、“容量大”与“容量小”、“交互性”与“单向性”的优势互补,是高校校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工作理念上,张碧红认为应该实现媒体的重心从报纸转移到网络,搭建读者网友的互动社区,通过打造“新式在线编辑部”、注重校园网事“深加工”、整合校园宣传资源等方面,推进高校“报网融合”创新发展。

赵立兵,杨宝珠研究了高校校报与微博的融合发展,认为微博等新媒体的及时性、现场性、互动性等优势,能够与高校平面媒体的权威性、深度性、全面性进行有效互补。在具体融合路径上,主要表现为“微新闻”、“微专题”、“微采访”、“微活动”、“微服务”等形态,推动高校校报的新发展。"

(°三)媒介管理融合研究

在媒介经营管理层面,高校校园媒介融合,有利于实现新闻业务上的资源共享,增强校园新闻的舆论引导能力。赵明认为,高校校园媒体的融合应该从新闻媒体从业者及新闻工作体制人手,在新闻工作体制方面,整合校园媒体,实现资源共享,学校宣传部门在体制上保证组织运作。

王世华认为,从传播内容、组织架构与人员构成来看,高校的媒体融合远没有成功,作者指出,应明确现有媒体的主从关系,不同媒体形成优势互补,避免同质化,同时还要实现组织机构、运行模式与从业人员的有机融合,从理念、组织机构、运行模式、从业人员等多方面全力打造多媒体融合的髙校“全媒体”。

三、结语

媒介融合是当前学界的研究热点,从一开始被引人的舶来品,到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的本土化研究,学界都有较为深人的分析,研究视角也十分丰富多元。相比较而言,高校新闻媒体的媒介融合研究过于薄弱,这与高校新闻媒体及其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匹配,而且与高校新闻媒体的实际发展状况不符。媒介融合是包括高校新闻媒体在内的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所以有必要加大对该问题的研究和思考。

对髙校新闻媒体的媒介融合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研究、报网融合研究、媒介管理融合研究等内容,呈现纵深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总体上数量不多,力度和深度均不足,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界对于高校的新闻媒体及其媒介融合领域不够重视。高校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宣传工作,巳经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战略工程。而高校新闻媒体及其媒介融合的实践发展,是这一战略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这一领域的实践探索和学术研究。

篇3

[关键词] 媒介融合;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5-83-3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niversity Library in Henan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Media Integration

――Taking WeChat Service Platform as an Example

Wu Qing

(Academic Administration of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technology, people have stepped into the age of media integration, and the emerging of new media has enriched the ways and contents of receiving information by the public. The service system of new emerging media was taken as the background,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WeChat service platform by part of Henan university libraries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ir development status were put forward. In the era of media integration, combining university library and new emerging media in Henan, the digital mode of maximizing service and efficiency was constructed in attempt.

Keywords: media integration; university library; WeChat service platform

媒介技术的发展为传统媒介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传播采取的方式和途径变的多种多样,促使公众进入到了信息化时代,无形中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高校图书馆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下,运用新型媒介传播方式――建立微信服务平台,更好地为在校大学生服务。然而,在河南众多高校图书馆中,建立微信服务平台的高校屈指可数,在服务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某些问题和不足。河南高校在新媒介融合大环境中,如何有效地利用新媒介技术来扩展图书馆服务的时间和空间,将新媒介的优势作用于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是需要我们不断推进和探索的。

1 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河南高校图书馆发展现状

1.1 新技术的出现是促使媒介融合的动力

“手机”和“互联网”这种自媒体的出现,成为当前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传统媒介与新型媒介相结合,多种功能朝着一体化趋势发展。“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9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在上网设备方面,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增长到78.5%,手机作为第一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1]。自媒体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媒介之间的相互融合,信息借助于媒介终端大大提高了其传播的方式。河南部分高校图书馆借助新型媒介改革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1.2 河南高校图书馆新媒介利用情况

就河南高校图书馆来说,在运用新技术领域,多数已经使用了“一卡通”系统、电子图书馆、联合网站以及联合电子图书馆。但运用微信服务平台系统的却少之又少。在新型媒介融合时代,如何更好地利用新技术为学生们服务是值得各高校图书馆学习和探索的。利用一些新的自媒体技术产生的信息双向互动,不仅能更好地反映读者的需求,也有利于高校图书馆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

2 河南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平台发展现状

2.1 微信开通情况统计

通过手机微信打开“通讯录――新的朋友――查找微信公众账号”进入模糊输入,可以查找到河南高校开通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的图书馆分别是郑州大学图书馆、河南大学图书馆、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河南城建学院图书馆、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详情见表1(表中各高校图书馆的先后顺序以搜索时顺序排名)

2.2 微信服务平台运用现状分析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图书馆运用微信服务平台的高校屈指可数。在仅有的5所高校中,可以看出除了郑州大学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开通于2014年,其余4所高校均为2015年开通。在这五所高校中,信息的频率都不算高。相比较而言,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虽然开通的时间较晚,但的次数比其他高校多,郑州大学图书馆虽然也了10条信息,但由于其2014年10月就已经开通了微信服务平台,因此可以看出微信利用率比较低。而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自2015年1月微信服务平台开通以来,未过任何信息。就微信服务平台的主要内容来看,郑州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城建学院三所高校的信息较为多样性。主要内容一般都涉及通知、讲座公告,基本图书借阅的业务知识培训以及书单排行推荐等。除此之外,的内容也体现出了各自高校不同的倾向性。比如郑州大学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展开了电子问卷调查,同读者展开双向互动;河南理工大学开通了佳片欣赏专栏;而河南城建学院主要针对图书借阅、论文写作、文献检索等方面展开了相关知识介绍。从上述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河南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平台的利用率还是很低的,的消息和内容仍处于探索初期,因此,也暴露出了在利用新技术的同时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3 河南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平台出现的问题与不足

3.1 开通微信服务平台的高校数量少

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体大多数为本校学生,“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所发消息都是希望覆盖面广,而不是点对点单独发送,所以群发消息非常适用于高校图书馆”[2]但就目前河南高校图书馆来说,大部分还是依赖于图书馆的网站来信息,并未开通微信公众号。

3.2 微信服务平台宣传推广力度小

高校微信服务平台建立的目的就是拓宽信息传播的渠道,使读者随时随地了解图书馆的信息和内容,为读者带来更方便的服务。宣传和推广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微信服务平台开通的宣传;二是微信针对高校图书馆的宣传和推广。纵观目前高校微信服务平台的宣传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账号的二维码,利用学校的网站、学报来告知微信二维码来吸引读者参与其中。就推广和宣传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而言,已开通微信服务平台河南大部分高校都或多或少对本校图书馆进行了宣传。比如河南大学图书馆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了图书馆的历史以及各阅览室的开放时间,但自开通以来,也只了两条宣传图书馆的信息,并没有新的内容更新。

3.3 内容单一,信息多为单向性

就已开通图书馆微信服务平台的信息来看,内容较为单一,多为服务型信息。并且信息采取的方式多为文字性信息,一般搭配一张图片,视频形式的信息几乎没有。而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基本都是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其中还有“视频百科”和“音乐下午茶”专栏。这样的信息传播方式不仅可以及时的传播信息,还能吸引大批量的受众,获得直观和美好的阅读感受,多样化的信息传播内容比单一的传播内容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获得读者的喜爱与好评。

就的服务信息而言,除了内容单一,服务型信息一般都是通知、讲座公告,这种公告类型的信息都是单向性的通知,很少与读者产生互动,除了郑州大学的图书馆新媒体问卷调查,但由于此问卷只针对本校学生开放,因此其他受众无法查看。双向性的信息交流有助于高校图书馆及时了解读者的需求,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受众反映的意见和问题及时做出调整,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和读者的满意度。

4 河南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平台发展对策

4.1 加大微信服务平台的宣传力度

“所谓趣味就是要有足够的吸引力,用户看到就愿意主动使用”[3]高校图书馆针对的人群主要为本校的大学生,他们更容易被新鲜有趣的事物所吸引。了解受众的特点和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相关信息,吸引读者的关注。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众多信息中,有些活动信息比较能够引起受众关注。例如读者可以通过微信的信息进行测试,测试读者为复仇者联盟中的哪个超级英雄,在测试之后揭晓答案,并且可以获取读者本人的专属英雄头像。这样有趣的信息可以吸引更多的受众参与互动,进而不同程度的对微信服务平台进行了宣传推广。另外高校也根据学校不同的活动来随时变更微信内容,例如重庆大学图书馆微信平台利用毕业季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来吸引读者关注,寻找与学生们的共鸣,变相对微信平台进行宣传。除此之外,“图书馆还可通过各种活动进行宣传并与读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让用户有深层次的体验,并且采用有奖投票、竞猜、试用等方式鼓励用户使用图书馆微信账号”[4]。

4.2 增强微信信息的推送频率

根据对河南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平台的调查来看,开通微信的高校所占比重已经很低,即便是有些高校已经开通了微信,也很少主动推送信息。这样造成的后果是读者长时间看不到新的信息推送,久而久之就会淡忘甚至取消关注。因此,想要获得更多读者的关注,加强微信信息的推送频率是首先要有所保障的。全国许多重点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平台,都以保证信息发送频率为首要服务宗旨。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几乎每天都有新的信息内容更新,其设置的“图书馆微课程”为每周一期,以细分的知识点、短小的视频动态呈现图书馆丰富的资源和深入的服务、信息资源检索和利用技巧以及信息管理工具等。其次,从信息的形式来看,微信公众号信息可以采取一次多条内容,合理搭配一次多条内容进行,不仅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量,也可以通过图文并茂、视频穿插等形式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

4.3 改善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质量

改善信息发送质量是河南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的重中之重。没有高质量的信息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即便频繁的推送信息也很难获得更多读者的信任和关注。

改善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质量首先应当提升信息内容的多样性,多向优秀的大学图书馆学习经验。信息的发送内容不再局限于图书馆的开放、图书的借阅以及讲座公告等通知,“微信的特点在于支持发送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格式信息”[5]。混合型信息传播形式比单纯的文字性内容更容易较读者接受,并根据受众的特点适合读者阅读的信息。微信服务平台有着其他信息终端没有的特点和新的技术优势。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利用微信平台开通了发现系统的微信检索功能。点击微信菜单,读者会看到新增了一个“知识发现”栏目,嵌入了summon学术资源发现系统,该系统可以检索到全球3亿多条学术资源信息,并且可以对信息进行分条筛选。也就是说,微信的新技术和图书馆服务相结合,根据受众的需求创新出新的方法和功能,能够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其次,还应当提高微信服务人员的编辑水平,以保证微信信息内容的质量。微信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出现,也属于网络传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把关人”显得尤为重要。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内容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读者群体,更能体现出一个学校的整体素质水平。微信服务人员应当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和丰富的知识、广阔的视野,与读者保持良好的互动,了解读者的需求,运用多种表现形式信息,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技术的进步直接影响了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改变。但纵观河南高校图书馆,能够成功运用新技术的高校所占寥寥。河南高校图书馆在以自媒体为主导的媒介新环境下,应当适度改变一些传统的信息推广方式,拓宽信息推广渠道,更好地为读者服务。而如何利用微信技术使图书馆资源和服务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也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

http:///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7/P02013071

7505343100851.pdf.

[2] 张秋,杨凌,王曼.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J].2014(2).

[3] 肖金华,黄丽红.基于微信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13(6).

篇4

三网融合 电视网络 融合发展

一、三网融合时代对有线电视内容产业的要求

从三网融合的目标模式中不难看出,融合不仅是一种技术、利益、产业、市场博弈的过程,更是资源和管控制度的博弈过程,因此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和挑战。在这一过程中,有线电视产业需要明确目标架构、认清自身优势,从而尽早调整战略,以适应三网融合时代的新变化、新要求。

1.三网融合博弈的焦点

电信与广电的竞争由来已久,然而,电信与广电虽然没有介入对方的业务,但在发展进入相对饱和阶段后,都面临着发展的瓶颈。对电信而言,单纯通过话音服务、短信服务、互联网接入等业务已不足以支撑进一步的扩张和升级到NGN的成本,在进一步降低通信费用的呼声日渐高涨和市场饱和度增加的情况下,仅仅提供信息通道服务而在信息内容采集、制作、传播上受到限制的电信部门已经不再满足于现状,它们希望通过对内容与渠道的双重集成来拓展增值业务,开辟新的利润空间。对于广电而言,由于基本的广播有线电视内容生产和传播服务所具有的公共属性和公益特点,使其不能寄希望于通过基本服务来迅速扩张、增加盈利、扩大规模。因此,广电行业也亟待通过升级双向广播有线电视网,借助NGB和CMMB实现增值服务多元化的多点盈利格局,以此方式,在保证内容优势的基础上,突破传播渠道和模式的瓶颈,实现整合发展。

2.有线电视内容产业面临的挑战

三网融合背景下,有线电视行业之所以存在挑战,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利益之争,因利益之争而衍生了不同的技术标准之争。二是功能责任三网融合背景下有线电视内容产业升级战略之争,电信网是一张以商业服务为己任的商业性网络,而传统的广电网则是主要担负着国家文化与舆论安全功能的公益性网络,但是这种划分是历史沿革和现实人为操作的结果,从技术角度而言,两网之间完全可以打破这种“成规”,彼此也可以实现对方的功能、担负对方的责任。三是管制模式之争,由于两张网由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管理,因此具有较大的协调成本。三网融合对有线电视业而言最大的挑战者便是具备渠道优势和市场运作经验优势的电信产业。

二、三网融合时代有线电视的机遇

1.平台融合带动内容融合

有线电视媒介过去制作的节目一般只供传统有线电视的平台播出。然而,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有线电视应当在平台融合方面做出努力。当然,短期内控制各种平台终端可能不现实,但可以马上改进、立竿见影的便是将制作的内容与各种平台对接,增加内容对于各种差异性平台的适应性,使过去专为传统有线电视平台设计制作的内容经过重新编辑、加工后,更适应不同平台的特性,实现内容在不同平台间的差别化融合。

2.市场融合带动受众融合

市场融合是带动受众融合的重要手段。在这种形势下,若传统有线电视不通过市场融合带动受众融合的话,就会造成传统有线电视媒介信息传播力、影响力的下降,直接损伤的是其核心竞争力。因此,有线电视媒介机构在三网融合时代应当将传统的“有线电视节目”观念延伸为现代的“视频内容”观念,也就是为能够播出视频内容的各种平台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同一档节目的差异化版本,以此继续巩固原有内容的传播覆盖率,从而保证在传统有线电视观众人数和收视时间降低的情况下,内容的真正受众数量并没有减少。

3.服务融合带动产业融合

有线电视内容产业从“有线电视节目”到“视频内容”再到“媒介产品与服务”的过程是内容与渠道协同作用的结果,是不同内容创意整合的结果,是增值服务延伸应用的结果。因此,要为受众提供多层次、立体化、高品质的媒介产品与服务,又需要通过业务合作、资源合作、资本合作等方式来实现,进而促进产业融合的进程。到这个阶段,三网融合便可进入一种内在的水融的融合阶段。

三、有线电视产业升级的挑战

1.内容分层推进战略

内容分层推进战略可以在内容上细分,制定适应多渠道传播的战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新闻节目、综艺娱乐节目和有线电视剧成为有线电视节目中播出比重最大、收视比重也最高的内容类型,因此也成为有线电视媒介机构之间竞争的关键。在三网融合的时代,这些传统的内容竞争依旧,但是加入了渠道和互动这两个重要变量。因此,对于新闻节目而言,应在过去坚持新闻立台的基础上,加入观点立台、思想立台的理念,通过具有一定深刻性的观点呈现、思想阐释来吸引受众、影响受众、取信于众,这样才能使众多被各种渠道编织的信息网络笼罩的受众在信息海洋中找到方向、看到未来,从而将内容的价值充分释放。对于综艺娱乐节目而言,设置游戏规则时要充分考虑不同渠道的特点。由于多渠道带来的互动性更强的特点。因此,如何带动不同渠道的受众成为综艺娱乐节目或者说游戏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旁观者,这一点尤其重要。对于有线电视剧而言,适合不同渠道的特许版本和互动性选择是关键。

2.产业渗透交叉战略

内容升级战略必然涉及内容与终端的衔接和对渠道的使用。在这个层面上,广电机构便可通过内容与终端绑定等策略,借助NGB和CMMB布设相关的渠道网络,进一步巩固传统市场、开辟新兴市场。内容升级战略进行到这个阶段的时候,便会出现广电与电信业务的渗透与交叉,这时广电需要借助内容争取扩大终端控制权,形成从单一终端到多元化的终端,从提供终端内容产品到提供延伸服务产品。这样的内容产品、渠道服务、终端控制战略的综合实施,才能够大大增加APRU值,从而将蛋糕不断做大。

3.资本市场运营战略

电信行业在资本市场上已运作多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通过金融资本的运用,众多项目和创新得以更快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广电行业应积极吸取经验,通过资本合作扩大内容生产力,通过资本运营获得更多传播终端的控制权和传播力、通过资本扩张提升整体效率和经济实力。当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为内容升级插上金融资本的翅膀时,内容升级战略才可能进入成熟阶段,众多的创意才能真正在最短时间内转化为市场的内容产品和服务。三网融合给有线电视行业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也带来了开拓融合的机遇。有线电视行业需要强化内容产业方面的优势,在继续过去的公益性和文化舆论安全性特点基础上,全面升级内容的创意制作体系、传播把关体系和内容与渠道适配体系,在“七种融合”、“六个带动”的融合发展观指导下,构建内容升级的五大体系,实施三大具体战略,以此化解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在三网融合过程中强化自身优势,抓住发展机遇,将市场蛋糕不断做大,将产业自身做强做大,为进一步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毛烨.赢享三网――网络电视台建设之路[J].现代电视技术,2010,(10).

篇5

媒介融合的背景

媒介融合的推进对我国新闻出版行业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随着我国科学水平的进步,各种现代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广电以及通讯领域中,给传统媒介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另一方面,我国现在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潮流的发展使社会阶层更加碎片化,市场环境和观众对媒体的接受能力亦是如此,而媒介的受众也逐渐发展为给用户定制娱乐、咨询服务的模式,因此新闻行业的发展也应该符合大众的需求。

媒介融合下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现状

出版形态更加全媒体化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出版行业逐渐呈全媒体化发展。出版的物品可以用最传统的纸质,也可以用互联网、手机等设备进行同步数字的出版。全媒体化的出版是未来社会和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也给信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渠道。目前人们由于各种原因其实很少看纸质书籍,相比之下数字出版这种便捷式的阅读更能得到人们的喜爱,这种方式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便于携带。

出版主体更加集团化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各行各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在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下,出版企业也逐渐朝集团化发展,企业之间的并购、融资和投资也更加频繁,由此来组建一个更加强大的出版企业。集团的出现,一来是为了符合当下媒介融合发展的需要,二来也是当下市场竞争的结果。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行业与国外出版集团之间的竞争压力逐年增大,因此对于国内的出版企业而言,集团化的发展是非常正确的。此外,现在的读者对媒体内容和形式也有了不同的要求,所以只经营单一业务是很难满足发展需求的,传统出版业逐渐式微。由此可见,出版企业要想长久发展下去,必须做出必要的改革,向更加多元化的集团型企业发展。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出版行业存在的问题

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冲击

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2018年,国内数字出版行业的整体收入规模在不断增长,已经超过了8330亿元。这里面电子期刊、电子图书、报纸等传统数字出版收入占85.68亿,跟上一年相比增加了3.6%,在数字出版总收入中占1.02%,且依然处于下降阶段。传统数字出版物的占比和增长幅度相比于移动出版、网络游戏、在线教育和互联网广告等新型数字出版物都较低,可见新型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出版行业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更新,目前出版产品的种类已经更加丰富和完善,但是仍然有部分问题。第一,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之间的发展存在矛盾,传统的出版转型缓慢,而且产品的结构较为单一,主要是以教材和教辅的出版为主。第二,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完全融入市场的自由竞争中。第三,我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导致中部和东部地区以及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发展较快,西部地区的出版物种类较为单一,而且出版速度慢,导致了地区结构发展不平衡。新闻出版行业融合发展的策略当下传统的新闻出版正处于生存危机中,所以转型成了当下行业需考虑的重点问题。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对媒体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促进传统出版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数字技术在出版行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数字出版给传统出版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随着数字出版的应用,传统图书的出版数量每年都在下降,纸质图书时代正在逐渐衰弱。而一系列的电子出版物以及网络书刊等数字出版产物正在不断增长。所以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出版行业的多元化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传统出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加快向数字出版的转型,提升我国出版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发展为出版强国。

调整出版产业结构

数字出版的广泛应用给我国出版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目前数字出版也已经超越了出版物发行和书报刊发行,逐渐发展为新闻出版行业的最高增长点。受互联网的影响,传统出版也表现出了积极的调整趋势,发展了更多的出版渠道,不仅能够降低传统出版的成本,简化出版流通环节,同时还能缓解数字出版带来的压力。

鼓励原创作品

内容的质量和创新是出版行业发展的基础,所以坚持走精品化的出版战略,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现在出版行业的发展现状被人们形象地称作“有高原、无高峰”。“高原”就是时代出版内容的普遍水平,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出版物堆积起来,就形成了当代产业的文化高原。“高峰”就是在高原之上更加具有特色、更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精品。出版行业的发展,丰富了现代出版物的种类和数量,但同时也缺少了更加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作品。所以为了让出版行业能持续发展,必须要有新的产物出现,鼓励原创,坚持精品化出版战略同时还要尽量挖掘并培养更多优秀的作者,以及对市场需求的观察能力,提升我国出版作品的竞争力。

树立版权经营理念

版权一直以来都是刊物出版的核心,无论是以前的传统出版还是现在的新兴出版。在阅读这个大的市场环境下,出版社也在逐步提高内容的质量,在此基础上加强版权经营的意识是接下来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在这个新媒体时代,版权的质量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出版的目的就是给广大群众提供优质的内容,对知识进行传播,所以版权理念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而出版行业对于版权的概念是非常广泛的,甚至比实际应用还多。作为出版社不要单纯的停留在版权概念上,应该将版权的经营理念以电视、电影、游戏、手机等多种方式进行呈现,给出版行业创造更多价值。

篇6

1.1艺术设计概述

艺术设计的内涵十分广泛,囊括了设与计所有的含义。文化和文明衍生出设计这一高层生活理念,设计又不断创新和充实着文明和文化,一个发展健康合理的文明社会一定是一个艺术设计和文明文化良性循环的社会。当前艺术设计得到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广告设计、饰品设计、服装设计、影视艺术设计等都是当前大众广泛关注和高度需求的设计项目。

1.2新闻传播概述

新闻传播原指新闻和传播,但当前社会普遍认为新闻传播泛指新闻传播媒介(影视公司、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等),传播的目的在于通过传播内容和方式给予受众精神体验。当下新闻传播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的特点,能充分发挥监督和制约社会不良发展态势的作用,同时是促进优良传统发扬、各行各业宣传的重要手段。

2艺术设计与新闻传播的联系探究

2.1艺术与新闻传播的联系

艺术品是一种基于精神层面的创造,也是艺术意识的具体表现。艺术活动一经产生就需要经历传播才能到达感受者产生精神体验,可以说艺术创作是为艺术品鉴而生,而传播就是艺术创作和艺术品鉴的重要纽带。如:在突尼斯举办的中国画展经媒体报道掀起了民众对油画和粉彩画的品鉴热潮,同时还增加了中国人民国家自豪感。

2.2广告艺术设计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广告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信息,从字面上看广告即广而告之,因此广告和新闻传媒的功能本就有重合之处,二者关系密切。广告设计即有浓重的艺术色彩也具有承载传播信息的特点,因此广告的构思、标题、语言、文字、色彩都需精密设计,以方便传播和获得受众认可。

2.3装潢设计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室内设计与新闻传播的联系在当下呈现日渐紧密的趋势。室内设计是以改善室内布局和修饰居住空间、美化生活环境为目的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新闻传播对室内设计进行监督、宣传是促进民众装潢安全、健康意识的重要途径。室内设计活动与新闻传播的合作在创造双方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实现一定的社会公益效益。

3艺术设计与新闻传播融合发展现状

艺术是富有生命力的,艺术门类之间常有相互关联和相互融通的现象,而一门新兴艺术的兴起往往和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吸收借鉴、相互应用配合有莫大关联。实践中艺术设计和新闻传播因其共性而融合发展态势良好。

3.1服装设计和新闻传媒的融合发展

服装设计具有实用性艺术性,分为造型、结构、工艺设计几个类。服装设计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人们对服装设计领域的关注由来已久,新闻传媒对服装设计的传播尤为重视。国内纸质传媒有销量很高的时装杂志(《时尚》(VOGUE)、《世界时装之苑》(ELLE)、等),巴黎时装周、米兰时装周等服装设计秀长期被国际传媒热捧,是各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此外一些电视节目也尝试与服装设计领域合作争创收视率,如:女神的新装。新闻传媒对时装设计的传播实现其自身经济效益目标的同时也完成其社会传播义务。就目前而言,服装设计与新闻传播融合发展实现了双赢。

3.2影视艺术与新闻传播的融合发展

影视行业的蓬勃发展提高了影视艺术设计专业的热度。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新闻传媒可谓攸关影视作品生死。《阿凡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优秀影视设计作品正因充分利用了新闻传播的力量才创造其超高票房,实现其经济效益和艺术鉴赏价值。

3.3室内设计与新闻传播的融合发展

篇7

关键词:播音主持专业;学科定位;定位问题;定位策略

1播音主持专业学科定位问题

播音主持专业学科涉及了广播电视学、传播学、新闻学、语言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等丰富的内容,也正因为如此,不同教育机构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科所做出的定位也存在一定差异,这导致了播音主持专业学科定位问题成了播音主持专业学科建设中始终争论不休的问题。具体而言,当前,不同教育机构对播音主持专业所做出的定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播音主持专业定位为新闻学科。这种定位是当前大部分高校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科所做出的定位,而这种定位所产生的原因,则是因为许多高校都对“北广模式”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做出了借鉴,但是在此过程中,这些院校却忽略了对自身办学能力的考量,从而导致了播音主持专业学科定位与自身实际出现不符。二是将播音主持专业定位为语言学科。播音主持工作者所承担的工作内容,决定着播音主持专业与语言具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一些学者也主张将播音主持专业定位为语言学科。然而,这种定位存在过于狭窄的特征,而且也忽略了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下播音主持专业的变革。三是将播音主持专业定位为艺术学。这种定位与我国的播音主持专业发展史具有紧密关系,自己播音主持专业学科的产生,源自北京广播学院对话剧、戏曲等艺术学科的净化进行挖掘的过程。虽然播音主持专业学科所具有的艺术性不容忽视,但是播音主持专业学科的功能却并不局限于艺术学领域,因此,这种定位同样具有过于狭窄的缺陷。

2播音主持专业学科定位策略

2.1拓展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媒介融合人才培养

播音主持专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需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而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广电人才的培养已经与市场发展环境产生脱节,而为了解决播音主持专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滞后性问题,播音主持专业应当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塑,即推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适应传统广电环境向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适应媒介融合环境转变。在此过程中,播音主持专业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需要认识到专业开源发展以及媒介融合发展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新需求与新要求。从播音主持专业的开源发展需求来看,播音主持专业在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一方面,播音主持专业教育资源有限而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这让专业教育资源短缺问题被放大;另一方面,播音主持专业领域中的低端人才需求趋于饱和,而精英人才需求则呈现出较大空缺。在此背景下,许多学者认为播音主持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工作需要重视缩减办学规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虽然这种策略对于推动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是有益的,但是却会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制约作用,为此,播音主持专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有必要着眼于网络化的“开源”发展,即通过设置口语传播等专业,在培养播音主持人才的同时兼顾演讲人才、传播人才、谈判人才的培养。当然,从当前我国播音主持专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发展现状来看,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格局仍旧局限于为传统广电领域服务的领域,这对于人才培养有效性以及学科持续发展而言都是不利的。从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人才需求来看,媒介融合虽然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所具有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播音主持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但是与此同时,媒介融合也为播音主持专业的开源发展以及人才培养格局的拓宽带来了更大的可能性。具体而言,在互联网与新媒体平台中,网络主持人这一群体的出现,拓展了社会大众对播音主持人才的认知,与此同时,媒介融合的发展也催生了日益旺盛的播音主持人才需求,如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每户网站主持人、互联网电视主持人、自媒体主持人等都相继出现,在这些主持人当中,不乏有一些从业者并不具备专业教育历程,这些主持人充满个性而又继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规范性,而这种需求则为播音主持专业的开源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在此背景下,播音主持专业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重视针对互联网主持人、新媒体主持人专业素养的发展,对专业课程设置以及理论建设等做出做出拓展,从而确保播音主持专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环境。

2.2变革人才培养理念———重视信息的全方位产控

媒介融合的发展,让传统媒体、新媒体之间的界限被逐渐打破,事实上,传统媒体在通过构建新媒体矩阵推动自身传播范围得以拓展的过程中,已经实现了向融媒体的转变,因此,从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信息传播领域发展趋势来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概念界限也将会逐渐消失。当然,无论是在传统媒介传播环境下还是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虽然传播形式的多元化发展能够为信息传播带来更好的便捷性,但是内容质量仍旧是吸引受众关注传播内容的关键所在,因此,“内容为王”在任何一中传播环境中都不会过时,而这也决定了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应当重视提升学生的内容生产能力。在此要求下,播音主持专业不仅需要重视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目标格局做出拓展而且应当重视对人才培养理念做出变革,推动人才培养理念从关注学生二次创作能力发展向关注学生信息全方位产控能力的发展转变,从而确保学生所具有的内容生产能力能够适应传播环境的变革。具体而言,传统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二次创作指的是传统播音主持人才呈现出了“专岗化”的特征,他们需要对文字稿件进行观察、分析与提炼,并使用语言与声音对文字稿件内容做出表达,这种表达过程,也是对文字稿件进行二次创作的过程。在这种背景下,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更为偏重提升学生所具有的语言技能,促使学生语言体现出规范性与亲切性。而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仅仅依靠语言能力很难在激烈的播音主持领域中展现出自身的竞争力,而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播音主持人才需要能够具备创作内容的能力,而不能仅仅依赖于节目团队所提供的内容,而这种要求则推动着播音主持人才二次创作能力向信息的全方位产控能力发展,即播音主持人才不仅需要具有播音主持能力,而且需要具备新闻采编能力与新闻内容产控能力,只有如此,播音主持人才才能够在播音主持过程中对信息内容以及个人魅力做出更好的呈现。

篇8

【关键词】电视;新媒体;融合发展模式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加速了媒体的发展与创新,特别是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产生,代表性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等。目前新媒体发展速度迅猛,正在不断改变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对电视等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新媒体利用新兴的网络化思维,令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深受广大人民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新媒体代替电视媒体获取信息。为了应对新媒体的到来对电视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体应该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与新媒体技术进行融合,并且推出创新型业务,从而优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资源配置和信息传输。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我国新媒体技术虽然起步较世界其他国家晚,但是发展迅速,对传统的电视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了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探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特点与发展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键性区别在于新媒体通常以互联网、多媒体等高科技作为依托,从而实现媒体所具有的信息传播与交流的功能。与此同时,随着当前社会中信息碎片化的趋势加强,智能手机和电脑等设备的使用率逐年攀升,每个人都可以利用手机、个人电脑等工具实现彼此之间的信息传播和信息接收,因此社会中每个团体甚至每个人实际上都是一种新媒体的组成部门。由于新媒体的技术依托,其传播方式以及时间选择更为自由,同时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更高的互动性,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多方面多方式的信息传播与接收。

与此同时,新媒体中进行信息接收的个人在选择上具有更高的自主性,如电视等传统媒体按照固定的时间播放相关的节目,观众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利用电视机进行观看,而利用新媒体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何时何地观看何种类型的自由,不必熬夜或起早观看自己喜爱的节目,这种特点便捷了受众对于时间的选择和调控,又促进新媒体的继续发展,形成新媒体发展的良性循环,而传统媒体进入了迟滞发展的误区,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传统媒体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各个方面的挑战,对传统媒体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这些冲击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促进了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电视媒体技术的传播与发展提出了挑战,电视媒体一方面受到地域的限制,即使在我国不同省份的电视机通过机顶盒都不能完全接受到电视信号,其他国家的电视节目更难以观看,但是新媒体可以利用互联网观看世界各地的视频、网络剧等节目,其覆盖率明显高于电视节目,新媒体的内容中信息具有时效性强的特点,观众在可以便利掌握最新信息的同时灵活调控观看节目的时间;第二,新媒体凭借互联网、卫星传播等技术方便了受众进行信息传播与交流的方式,与传统媒体的被动接受信息不同,新媒体中受众可以不断接收信息、发送信息以及传播信息,具有更强的主动性,特别是目前一些视频网站上“弹幕”的出现令观众可以实时发送自己的感想,并与其他人进行信息共享,促进了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与传播;第三,传统媒体多利用视频和声音的视听感官传送信息,新媒体不仅利用视频和声音,还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文字、图像等传播信息,应用范围更为广泛,如一些新媒体利用动画、漫画等元素制作游戏,更加增强了受众的参与度;第四,新媒体的产生必将影响电视观众的市场份额,由于新媒体的独特性,其受众必将越来越多,造成电视观众的流失,对传统媒体造成了新的挑战。

虽然新媒体的发展对电视媒体提出了新的挑战,但也应该看到信息时代中的机遇,传统媒体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将传统媒体信息资源的可靠性高和完整性高的特点与新媒体实时性强和自由度高的特点相结合,不断研发新的媒体产品,如在电视媒体的平台中加入互联网等信息时代的产物,将视听感官与观众的实时性感受充分融合在一起,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资源配置,形成优势互补,进一步进行传统媒体的改革创新,促进我国媒体事业的发展,走向新媒体时代。

二、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模式

电视媒体为了改革图存,其中重要的变革途径是与基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新媒体进行融合,以便形成取长补短的融合模式。电视媒体在把握信息时代特点的基础上顺应历史潮流,将先进的技术应用到电视媒体中,才能谋求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电视与新媒体进行融合的模式主要有两种,分别为手机电视和网络电视。

(一)手机电视

手机电视是电视媒体通过推出手机APP等形式将电视节目以视频的形式上传到手机APP中,利用手机作为媒介传输电视节目。随着智能手机用户的使用率越来越高,手机APP便捷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手机购物、手机订餐等业务不断发展,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解决自己的各类生活问题。智能手机具有便携的特点,在零碎时间中人们往往会利用手机APP消遣时间,手机电视则将手机的操作系统与电视节目的视频充分结合在一起,将本电视台中播放的节目同步到手机APP中,如果在特定时间观众没有观看电视节目,可以利用其余时间观看视频,便捷了人们观看电视的方式,同时还可以设置评论区和弹幕以供观众进行信息交流与传播。手机电视将智能手机的便携性、电视媒体中各类节目的真实性与新媒体的双向传播性充分结合在一起,是一种电视与新媒体充分结合的良好模式。

(二)网络电视

网络电视立足于电视媒体的电视节目形态,并将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融合在电视节目中,通过建设电视台的网页、个人电脑软件实现电视媒体的改革与发展中,将电视中的信息通过网络的途径进行传播,充分将网络的实时性与电视节目的真实性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电视节目向网络视频的转换,人们可以按自己的时间合理观看视频。

目前,我国网络电视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即最先构建网络电视的央视网、凤凰网后,地方电视台也不断推进网络电视的构建,逐渐实现网络电视不断推广、完善的过程。目前,我国网络电视的构建从信息技术和规模上看离世界发达国家还有一段距离,特别是我国电视台存在覆盖率低、内容局限性强、互动性差等缺点,针对上述缺点,采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的网络电视应向高覆盖率、内容丰富、互动性强且具有个性化服务等方面发展,实现“海量信息+双向传输+高度专业”三位一体的建设目标。因此在构建网络电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于电视节目信息量的要求,抵制电视节目存在内容空洞、剧情冗长等问题;构建双向信息传播要注意网络电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要注意电视节目的专业化以及网络构建的专业化,逐步构建以电视节目的视听信息为主,辅以信息双向交流的网络电视的高度专业化、高覆盖率、高稳定性的网络电视平台。

经过手机电视与网络电视的构建,电视媒体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增加观众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增强了电视媒体的竞争力。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固地自封、不求发展的电视频道必将被历史所淘汰,为了应对新媒体的挑战与机遇,传统媒体必须进行改善,将新媒体技术与电视充分融合起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谋求自身的持续发展。

三、促进电视与新媒体融合的措施

为了进一步促进电视与新媒体的进一步融合,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电视与新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形成电视媒体的可持续发展趋势。本文将从健全网络电视产业链以及促进网络电视创新机制两方面进行探讨,对于网络电视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健全网络电视产业链

电视行业的产业链中,电视节目是关键内容,以卫星技术与机顶盒技术为依托,电视机为传播信息的媒介;而电视与新媒体融合的产业链中,关键内容则为数据库中的视频节目以及周边的信息,其数据量具有较大的提升,技术依托为互联网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传播信息的媒介变为手机或个人电脑。在上述产业链中,电视节目多以免费但加入广告的形式出现,同时也有一些付费但没有植入广告的形式获取收益;网络电视的收益实际上与电视节目相似,通过在各类网络视频中加入广告或直接卖出视频换取收益,在收益上具有一致性,为网络电视的构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健全网络电视产业链有助于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在建设过程的主要措施包括:第一,构建网络化产业链,即网络电视的产出与运营均在网络中进行,特别是电视节目的制作需要使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视频的采集与存储利用网络实现,而网络电视平台起到播出或是接收节目的媒介作用,在网络电视的管理中均采用网络化的规范形式;第二,产业链中的生产方式应具有度特定,电视媒体可能同时播放一个节目或是在不同时间段播出相同的节目,由于网络电视的便捷性,在构建中应该将相同信息、相同内容进行提炼;第三,信息的多向交互,电视媒体主要是将电视节目传输给观众,尚未建设良好的观众反馈过程,网络电视中应该建设双向以及多向的信息传播方式,使网络平台的管理者了解观众的想法和兴趣,观众可以同时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第四,生产领域多元化建设,电视节目主要依托节目的内容进行生产,而网络电视通常涉及到多领域,比如将网络畅销小说、网络游戏、动画漫画改编成电视剧或将娱乐节目、电视剧改编成游戏等等,实现跨领域的融合;第五,建设数据库资源,由于电视节目与网络视频仍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构建数据库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信息的交流传播,实现网络电视的个性定制、海量信息、高度专业和高度智能的网络电视平台,实现电视与新媒体融合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建设网络电视创新体制

传统的电视体制中节目的内容较为单一、盈利模式单调、生产与经营方式落后,已经远不能满足信息时代的要求。为了实现电视与新媒体的不断融合,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电视行业的发展,电视台必须对网络电视实行创新体制。

网络电视创新体制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创新网络电视的经营体制,网络电视的建设需要在生产、输出和接收等方面进行数字化和网络化统一管理,因此网络电视的经营体制必须进行创新,如进行特定节目付费业务、VIP除广告业务、构建游戏平台或自制网络剧等等,颠覆电视媒体仅依靠广告进行盈利的模式;第二,创新网络电视的传输体制,网络电视与传统媒体的首要差异在于传输的媒介依靠网络,良好的网络传输体制能够将受众的体验好感度上升,有利于网络电视的推广与传播,构建稳定、安全多向信息传输必将是网络传输发展的趋势;第三,创新网络电视中投融资体制,进行网络电视的建设中必须需要大量的启动资金,以便建设大容量的数据库资源,目前我国电视台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利用网络化的投融资体制可以解决网络建设中的资金问题,打造完善的网络电视平台;第四,创新网络电视的管理体制,目前电视台广泛采用的管理体制电视产业现行管理体制是宣传、生产以及管理一体化建设,但是随着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管理体制已经远不能满足网络电视平台进行管理的需要,网络电视的管理更应该注重对于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各项职能的分工,特别是网络电视对于各类文化组织的管理需要不断进行改进,促进网络电视的规范性,在建设网络电视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市场中竞争形式、观众需求和产业链的发展,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与高级的管理模式,改善传统的电视媒体在传播方式、内容、管理体制以及盈利模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促进网络电视平台的全方面发展。

四、结语

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进行融合是媒体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市场经济的大势所趋。电视台为了谋求自身发展,可以通过手机电视APP以及网络电视的构建实现电视媒体的直观性与新媒体的便捷性的充分结合,手机电视与网络电视的发展以“海量信息+双向传输+高度专业”三位一体为建设目标,逐步构建以电视节目的视听信息为主,辅以信息双向交流的网络电视的高度专业化、高覆盖率、高稳定性的网络电视平台。通过优化网络电视的产业链和建设网络电视创新体制实现网络电视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我国媒体行业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赵臻.电视与新媒体的互动融合[J].新闻传播,2015,(14).

[2]易绍华.电视的活路――数字化背景下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