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通货膨胀的治理8篇

时间:2024-01-22 14:55:3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通货膨胀的治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通货膨胀的治理

篇1

[关键词]通货膨胀 成因 治理

[中图分类号]F8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134-01

引言

通货膨胀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纸币流通情况下,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使每单位的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减少,从而引起货币贬值和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货币主义创始人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于较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造成的。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衡量通货膨胀的价格指数有消费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和GDP平减指数。最常用的是消费物价指数(CPI),它是判断通货膨胀的主要依据。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11年我国CPI上涨幅度大大超过了近年来的同期水平,2011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1%。其中,城市上涨4.1%,农村上涨4.1%;食品价格上涨9.1%,非食品价格上涨1.9%;消费品价格上涨4.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0%。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3%。其中,城市上涨0.3%,农村上涨0.3%;食品价格上涨1.2%,非食品价格下降0.1%;消费品价格上涨0.5%,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2%。2011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4%。

一、我国当前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成本推动引起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由于提高工资或者是市场垄断力量提高生产要素价格,致使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其中,由于提高工资而引起的生产成本增加的情况又称为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由于生产要素价格垄断而导致的生产成本增加又称为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已十分明显。

(二)需求拉上导致通货膨胀

所谓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就是在经济运行中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即“太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货物”,从而导致货币贬值,物价普遍的持续上涨。目前世界市场上由于石油价格的上涨,导致西方一些国家加大对大豆等的需求,使国际市场上的粮食价格不断上涨,从而引起国内粮食价格的上涨,进而引发通货膨胀。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热

近十年来,我国GDP增长迅速,而这样高速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来实现的。但是,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会导致相关商品价格过快上涨,从而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

(四)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影响

2005年中央银行开始宣布实行新的汇率制度,这就进一步增大了人民币汇率浮动的幅度,导致人民币持续升值。无论是人民币升值导致热钱大量流入,还是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都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扩大,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二、抑制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多种货币政策的群聚效应

针对我国目前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有关部分采取了一些货币政策来进行调整。尽管这些措施对缓解目前的通货膨胀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因此,央行应该实施多种货币政策的组合,在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再贴现率,减少银行体系的准备金量,从而减少货币的供给。只有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群聚效应,使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的作用有效体现,才能更好地解决目前我国较高的通货膨胀率问题。

(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GDP增长率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造成的。针对局部地区出现高耗能行业盲目扩张的现象,要综合采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不断加大对高耗能行业的结构调整力度,实行更加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是经济运行的“调节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我国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相对不足,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调整国民收入占GDP的比重,特别是要提高农民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四)加强国际经济运行监测,提高治理通货膨胀有效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逐步走向世界,中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国际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我国目前的粮食价格上涨与国际市场上对大豆等需求的增加有关。因此,要建立对国际经济运行的预警系统,加强对国际经济运行的监测,防止由于国际因素对国内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通过膨胀是一种复杂的货币现象,它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通过采取有效措施,科学合理地解决我国当前存在的通货膨胀问题,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政府工作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季伟杰.中国式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J].金融与经济,2008(2).

篇2

[关键词] 通货膨胀 汇率 利率

我国在走出了1997年至2001年的通货紧缩后,经济出现了从局部过热到全面过热的演绎。2007年后物价上升很快,2007年全年CPI比上年同期上涨4.8%。进入2008年第一的季度CPI更是比上年同期上涨8%,PPI达到8%,大有赶超CPI之势。这表明我国已进入了一个全面的通货膨胀周期,需要在经济调控中作为首要问题加以解决。

一、通货膨胀的经济学涵义

通货膨胀(Inflation)一般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全面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

但对于通货膨胀的认知,经济学界众说纷纭。最有代表性的,笔者认为可分为两类:以新古典综合派代表,认为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所引起的物价持续的全面上涨的现象;以货币学派为代表,认为通货膨胀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发生在货币增加的速度超过产品增加的速度时,每单位产品所包含的货币量增加的逾快,通货膨胀律也就逾高。

对通货膨胀的测度一般以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批发物价指数(wholesale price index)、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来定。

二、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对于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一般理论认为货币发行过多、需求过度、成本推动及生产结构失衡等原因造成的。但通常情况下,通货膨胀都是有诸多原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这里重点谈三个方面的原因。

1.货币供给增长过快

持续的贸易顺差,迫使中央银行投放大量基础货币,是我国目前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由于特殊的结售汇制度,近年来我国广义货币M2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速。2003年至2006年我国M2年增长率平均高出GDP增长率5.4%。从货币流通速度来看,按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的著名货币数量论,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实际上也增大了货币供应量。如果以M2/GDP的比例来衡量货币流通速度的话,2007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为163.4%,而2002到2005年平均高达180%以上,明显处于过高的水平。

2.成本输入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外贸依存度也越来越高。其中对大宗资源性商品的依存度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预计2008年原油对外依存度达47%,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将达57%。以铁矿石为例,2005年我国钢铁企业被迫接受日本与澳大利亚订立的基准价格承受铁矿石价格上涨71.5%的压力。2008年在2007年价格的基础上,又不得不接受65%的涨幅。从2006年以来国外大宗商品期货价格不断攀升,在这种情况下上游产品价格上涨通过价格传导机制传导到下游产品,从而引发了成本推动型的输入型的通货膨胀。此外,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推升了企业的成本。

3.美元的持续贬值

按照货币主义者的看法,通货膨胀是一种纯货币现象。美国自IT泡沫破灭后,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从2001年到2003年6月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6.5%连续下调到1%,致使在以后几年间美元流动性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2007年9月18日美国为挽救次贷危机,不顾潜在的通货膨胀威胁,又连续降息4次,致使美元短期内大幅贬值。美国的国内信贷与GDP的比率从1999年的84%上升到2006年的98%[4]。这样的超宽松货币政策,造成美元全球泛滥,持续贬值。美元从欧元诞生时的1:1,到2008年一季度末的1:1.4724,美元贬值了近50%。美元的大幅贬值,使美元计价的国际能源和国际大宗货物的价格出现飚升,引发全球性的通货膨胀。我国也不例外,只不过是国外通胀因素和国内通胀因素发生共鸣而已。所以成本推动是表象,货币推动是本质。

三、治理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政策取向

既然本文前面论述可知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是有多种成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治理上就不能只用一种治理手段,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R.A.Mundell)提出的“政策配合说”,当经济处在顺差和通胀区域时,应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但鉴于国内经济的复杂性,对有些政策手段也应有取舍。

1.增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适当加快人民币升值速度,减少通胀国际传导压力

长期来看,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其实际汇率必然升值,这是一个必然规律。此规律已通过2006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断创新高得以佐证。实际汇率升值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名义汇率升值,另一种是通过通货膨胀的形式实现。而实际汇率是名义汇率通过通胀调整过的汇率,所以如果名义汇率不升值,就会产生通货膨胀,如果要想抑制通货膨胀,就得让名义汇率升值。人民币升值不但对抑制通货膨胀有好处,对我国在国际上的货币购买力的提升作用也是明显的,这对于近年来我国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以及加强其他大宗商品如有色金属大有裨益。

2.提高利率是抑制通货膨胀的一把双刃剑

货币主义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个货币现象,强调货币政策目标的单一性,所以治理通货膨胀应提高利率。在这种理论指导下,2007年已连续提高7次利率,利率达4.14%,往后还要不要再提高利率,国内学界正在热议。但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下滑的预期下,在企业上游原材料涨价,而下游产成品涨价难以转移的前提下,我国已有迹象表明经济有所回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幅度提高利率,有使经济硬着陆的危险。另外,存款准备金率从2004年4月25日的7%,经过18次调整,存款准备金律已达18%,再提空间有限。因为,国内已出现一些中小银行已出现流动性紧张的情况。笔者认为虽然存款准备金率提升空间有限,利率还有提升空间。

3.价格管制

由于我国正在大力进行市场化改革,按理说这种有悖于市场化精神的做法不应提倡。但考虑到我国目前所面临的通货膨胀的输入型特征,实行价格管制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等到时机成熟,在放开价格。具体要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价格实施管制,比如水、电、油、粮食等。所幸的是目前我国正在这样做。

4.我国政府应联合世界对美国施加压力,从而改变美国对美元贬值听之任之的态度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美国一直对我国的经济政策指手划脚,特别是1997到2002年我国通货紧缩期间,美国一直认为中国向世界输出通货紧缩。近年来又一直不断的对人民币汇率施压,要求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而本文认为当前世界面临的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美元的大幅贬值,是美国到了为世界负责任的时候了。美国应采取切实措施,扭转美元持续贬值的趋势,使美元从弱势货币变为强势货币,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全球通胀的根源。

参考文献:

[1].国家为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

[2]陈彦斌:“中国当前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经验研究:2003-2007”,《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2

篇3

【关键词】通货膨胀 危害 成因 治理措施

衡量通胀的主要指标是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判断是否存在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依据,国际学术界对通货膨胀的标准已取得共识,即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3%。

通货膨胀的危害

对于通货膨胀的坏处,家庭主妇感受最深。发生通货膨胀时,日常必需品的价格普遍上扬,一个家庭如果要维持原来的消费水准,开销一定会加大,甚至还会入不敷出。

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力会因人而异。在通货膨胀期间,如果个人的所得会跟随增加,通货膨胀的损害则会相对减轻。通货膨胀会使债权人受损,因为收回来的本金,购买力已经不如从前;但对债务人的影响刚好相反。因此,通货膨胀会使某些人的所得及财富增加,但某一些人的所得及财富则会减少,从而使全体国民的所得及财富进行了再分配。通常,中、低固定收入且无自用住宅者,受通货膨胀危害最重。在通货膨胀严重时,今天能买到一斤米的钱,明天可能只能买到半斤米。因此,人人不再储蓄,而争相囤积货品,或者是将钱投入购买房地产、黄金及外币等投机性或不具生产性的用途。结果,正常的生产事业缺乏资金来源;企业也因为成本及收益难以掌控,造成投资停顿;于是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都消耗在对抗或适应通货膨胀上,严重影响经济成长。

更甚者,如果社会大众普遍存有通货膨胀预期心理,惜售、囤积、抢购、投机风潮四处蔓延,通货膨胀会愈益严重,而引发所谓的恶性通货膨胀。此时,价格上涨剧烈,人民对货币的信心荡然无存,整个社会的经济、金融活动失去了依据,无法正常进行。结果,不仅一国的经济会濒临崩溃,政治、社会的不安定也伴随而来。因此,通货膨胀的祸害不能等闲视之。

在历史上,很多国家曾发生过严重的通货膨胀,受害惨重。以德国为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23年,德国陷入恶性通货膨胀,物价较战前上涨约1.4万亿倍,一份报纸售价达2千亿马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再度出现恶性通货膨胀,1947年间,德国大半的交易被迫改用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这个惨痛的经验,使得后来德国政府对通货膨胀一直抱着戒慎恐惧的心情,将控制通货膨胀视为重要的政策目标;德国的物价也随之较很多国家稳定。

通货膨胀的原因

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量的增长可由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中国通过购买金融资产、降低利率使大量资金注入市场,引起货币流量增加。还有金融政策刚刚过去的两三年的信贷,大量的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及股市债券市场。短时间内基础货币量上升,为通货膨胀的发生打下了基础。

扩张的财政政策及财政赤字。一系列财政政策实施如:保障弱势群体、减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增加等要大量资金作后盾,“七五”以后,我国出现财政赤字,此后赤字越来越大。

成本推动。次贷危机爆发的近几年来,以欧美为主导的全球主流货币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美联储这个世界性央行大量印钞,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传导至国内市场造成了生产成本的全面上升,从而推动物价上涨,全球通胀预期明显上升,发生“输入型通胀”,中国国内投资需求也令能源、资源、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升,推高了价格。

强制结汇。我国长期出口顺差过大,带来大量的外汇占款,为了对冲,央行被动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导致流动性过剩,我国长期以来采取以增发国内货币去换取美国债权的做法。

市场制度不健全。市场制度混乱(尤其是商品定价制度混乱),眼下的商品价格体系是一个非常不正常的体系,一是物价暴涨暴跌,人为炒作痕迹明显;二是“涨价无需理由”,想涨就涨;三是定价机制混乱,甚至存在价格垄断现象。混乱的价格体系只能产生这样一种畸形的“负”激励机制,企业只需简单地通过涨价即可提高收益和利润。

农村政策的失误。因为城市化进度,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下挫,大量土地荒芜。农村本应成为城市粮食、食品与蔬菜的重要供应地,而不少农村如今也需求农产品,两相重叠,供求关系就会加速失衡。

一系列的通胀链就形成全面的通货膨胀,过多的货币先流入强势行业及部门(如房地产),然后由这些行业去投资或消费来推高商品或服务的物价水平。于是关联行业又增加投资或消费,再对这些行业需要的产品价格产生影响。最后价格上涨才传到整个经济薄弱的环节―农产品及食品的价格上。

治理通胀的几点措施

通货膨胀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因而治理必须针对具体的成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是紧缩政策。首先是紧缩财政政策。主要是对财政支出削减和对税收的增加,限制支出来减少政府需求,使总需求缩减。具体措施为:削减国家投资支出与基本建设,减少公共事业投资,对政府各部门经费支出加以限制等。

其次是紧缩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过多是通膨的直接原因。紧缩型货币政策就是减少流通中货币供应量以降低通膨率。

最后是紧缩收入政策。一方面是工资管制。工资管制的办法主要有三种:道义规劝和指导、协商解决和开征工资税。另一方面是利润管制,指政府以强制手段对可能获得暴利的企业利润实行限制措施。利润管制的办法有管制利润率,对超额利润征收较高的所得税等。通过制定一些法规限制垄断利润,以及对公用事业产品直接实行价格管制等。

二是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实现由“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转变,通过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劳动力要素和生产率的提高,来化解要素成本上升带来的通胀压力。企业必须要进行体制创新,体制创新的重点在于降低成本,成本必须加速下降,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企业是生存不了的。

政府应推动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要进一步的调整,减少消耗,创建新的产业,提高投入产出的比例和经济效益,同时,调整产品与产业结构,增加短缺商品的生产,更多地发展环境污染更小、附加值更高、知识密集度更高、能源依赖更低的新兴产业。政府选择性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消除基本产品的供给瓶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对产业技术研究开发进一步强化,加强产业竞争力。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企业增加总供给,政府调整政策,促进国内居民的总需求,使得总需求与总供给同时向右移动,在新的均衡点上,降低价格,增加产出,实现经济增长新的突破点。

三是调整对外经济结构,增加内需。要降低国家的纸外汇储备。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外储还是应该分散币种和投资形式,改变强制结汇。建议将一部分货币和债券储备转为实物资产,如黄金或大宗商品等,或者可以到海外投资固定资产,比如矿产。这些做法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美元贬值带来的投资风险。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化发展,世界的角力已经在通过货币这一武器进行着,尤其是中美这样两个巨大经济体之间的汇率较量会在长时期内存在。也就是说“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会长期存在。它与中国经济长期以来的过度对外依赖有关。如何将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向内需拉动经济,也是缓解通胀的有效手段。调整对外经济结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两年可以解决的问题。更何况中国过度的对外依赖的经济结构的形成,有着极其复杂的动力与机制,并不是一个降低出口量和出口额、增加进口量和进口额就能解决的问题。内需不足是导致中国降低出口与顺差困难的根本原因,内需不足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收入分配上的两极分化造成的,因此消费成为总需求保持稳健增长的重要支撑。若能提高城市低收入家庭及农民等弱势群体的消费需求,内需扩大效应的产生将十分可观,长期的经济快速增长就有了强大的内部动力。主要措施包括:

一是发放消费券给贫困及低收入者。二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弱势阶层。对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信贷。三是给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及农业发展。四是总供给过剩的原因是因为资本太便宜,需要加息,通过市场的方法限制投机性的需求,鼓励消费。

四是强化农业地位,加强市场建设。经济发展方式需加快转变。农业基础地位需继续加强,改变结构性通胀因素,主要副食品(如奶、禽、肉、蛋及粮食等)需增加生产量,储备体系及农产品收购应建立完善,市场的规范及粮食的充足供应要保证。对商品市场价格行为需规范,打击行业、价格垄断及囤积粮食等投机倒把行为。政府对农产品的价格市场,应从维护粮食安全、提升农民消费能力及增加务农收入的大局出发,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应适当提升,炒作及非法囤积行为要严厉打击。市场及商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应加强,物畅其流应予以保障,商品市场流通成本需降低。特别要大力整治区域市场壁垒、公路乱收费等问题,这样市场经济血脉中的梗阻就能从根本上消除,流通环节的成本就可降低。

篇4

本文共分四部分。开篇阐明对通货膨胀作出定义的必要性。第一部分通过引述 历史 上通货膨胀的定义和 分析 其缺陷,进一步阐明下定义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列举了历史上几个典型的通货膨胀的案例;第三部分通过对所列举案例的分析,得出通货膨胀的实质并非弗里德曼所讲的货币现象,而是一种 社会 经济 现象;第四部分以第三部分得出的结论为依据,提出一些解决通货膨胀 问题 的浅见,认为解决通货膨胀的根本 方法 在于分配结构的控制。

关键字:通货膨胀 定义 本质 治理

正文

60年代以后,绝大多数 工业 话国家出现了10%以上的严重通货膨胀,以及通货膨胀与衰退并发的滞胀。在严峻现实的迫切要求下,西方对通货膨胀的 研究 出现了一个。各种关于通货膨胀的 文献 汗牛充栋,五花八门。维也纳理工大学教授赫尔穆特•弗里希把这些 理论 整理出来,系统地加以研究。发现不论是传统的还是 现代 的通货膨胀理论,都没有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通货膨胀的定义。“通货膨胀的概念未经进一步说明就加以使用了。”

二、 历史 上几个典型的通货膨胀案例

许多人认为通货膨胀是纸币条件下的特有产物,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这种看法是很不确切的。以下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中,有纸币条件下的更有金属货币条件下的。这要求我们更深刻地探求通货膨胀的本质。

(一)古罗马的通货膨胀:铸币成色下降的恶果

公元138-301年,古罗马军服的价格上涨了166倍,自2世纪中叶至3实际末,小麦价格——物价水平的主要标志——涨了200倍。这一次通货膨胀,无论如何也不能归罪于纸币,因为纸币要到其后1000年才出现。

古罗马实行的是金属货币制度,包括金、银、铜和青铜。政府财政基本上采用现金形式。帝国的皇帝们为了强化他们对资源的控制,相继削减铸币尺寸或在铸币中添加贱金属。同时却希望凭这自己的权威保持其价值不变——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这种违背 经济 规律 的行为在罗马帝国 时代 代代相传,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铸币贬值,物价上涨。公元235-284年,古罗马 政治 陷入无政府状态,通货膨胀臻于极致,铸币急剧贬值。在公元253-268年之间,银币的含银量还不到5%。

(二)黑死病与价格行为

14世纪中叶,欧洲普遍出现了温和的通货膨胀。在3年的时间里,物价至少翻了一番。作为通货膨胀,这一时期并不引人注目,值得重视的是它的背景——黑死病。这是一种能致人猝死的病疫。在当时,此病夺取了2000万人的生命,是当时整个欧洲人口的1/3。在病疫流行期间,商品的价格出现了突然的、短暂的下降。原因很明显,人口锐减导致需求下降,而流通中的货币及商品存量却基本不变,但幸存者的需求却是有限的。而随着疫情的过去,物价又回升了。原因是储存消耗殆尽,同时由于人口减少,产量随之下降——因为生产者的生活条件恶劣,因而生产人员减少的数量远大于有稳定需求的富人。

(三)西班牙:白银与价格革命

16世纪,西班牙物价上涨4倍多,年上涨率1.5%,贵金属过剩是这次通货膨胀的根源。1501-1600年,由墨西哥和秘鲁神话般的矿山产出的1700万公斤纯银和18.1万公斤纯金涌入西班牙。除官方渠道,走私的数量估计相当于官方进口的10%,相对于已有的储存,来自新世界的金银可谓数额巨大。无论如何,贵金属的涌入掀起了一场价格革命。这次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缓慢,没有对西班牙的各个经济部门产生什么 影响 。想想年增长率1.5%,这在 目前 来说是经济 发展 过程中一个再合适莫过的数字了。它证明了这样一些观点:

1. 货币不等于财富;

2. 和缓的通货膨胀可以和经济增长兼容;

3. 白银减缓了制度变革的压力;

4. 以贵金属为保证的货币制度并不能预防通货膨胀;

5. 西班牙最终没有留住海外流入的金属;

6. 始于西班牙的通货膨胀扩散到其贸易对象;

7. 对经济规律的懵懂无知并不妨碍人们自行其事;

8. 货币幻觉尽管充满了神秘,但如果人们警惕周围的变化,其迷惑性必将大大降低。

(四)德国:经典的通货膨胀

1923年间德国的经济状况——恶性通货膨胀,迄今为止只有1946年的匈牙利和1949年的

四、通货膨胀治理的浅见

在此定义下,物价上涨并不等于通货膨胀,只是通货膨胀这个 社会 问题 的一部分。解决通货膨胀的思路在此定义下得以拓展。一方面考虑物价为什么变化,一方面考虑社会制度对其的 影响 ,例如信用制度、分配制度、工资制度等。关于物价为什么变化,一直以来是人们 研究 的重点,而社会制度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则需要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笔者认为, 目前 条件下,首先实现完全 电子 货币化是可以缓和货币问题的压力的。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用下图表示:

l gnp

b i c0

c y s i

b-中央银行 l-银行贷款规模 c-现金发行总量 i-全社会投资规模

y-个人收入 c0-消费 s-储蓄 gnp-国民生产总值

篇5

【关键词】通货膨胀 货币总量 经济结构

1. 通货膨胀的经济学涵义

通货膨胀(Inflation)一般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全面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通货膨胀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所引起的物价持续的全面上涨的现象。货币学派为认为通货膨胀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发生在货币增加的速度超过产品增加的速度时,每单位产品所包含的货币量增加的逾快,通货膨胀律也就逾高。

对通货膨胀的测度一般以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批发物价指数(wholesale price index)、GDP平减指数(GDP?deflator)来定。

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若干观点(1)

2.1中国的需求拉上说。在中国,比较传统的是从需求拉上的角度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较有代表性的思路曾有两种:一种思路是把货币供给增长过快归因于财政赤字过大,财政赤字又由投资,特别是基本建设投资过大引起。这种思路的形成是与改革开放前财政分配居于国民收入分配的核心地位相联系的。另一种是将通货膨胀直接归结为信用膨胀的结果。这种思路的形成是以改革开放后信贷分配货币资金的比重急剧增大为背景的。

2.2中国的成本推动说。重视成本推动因素作用的,也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重点强调工资因素的关键作用:另一种观点则是强调应综合考虑原材料或资源类产品涨价对企业造成的成本超支压力和工资增长速度过快这两者的作用。

2.3结构说。中国的结构性通货膨胀说的基本论点是:在供给与需求总量平衡的前提下,如果某些关键产品的供求出现失衡,同样会引发通货膨胀。具体的分析是,初级产品的短线制约是结构性通货膨胀的主要促成因素。

2.4体制说。相当一部分人倾向于从体制上寻找中国通货膨胀的终极原因。

2.5摩擦说。摩擦性的通货膨胀是指在现今特定的所有制关系和特定的经济运行体制下,计划着需要的经济结构与劳动者所需的经济结构不相适应所引起的经济摩擦所造成的通货膨胀。

2.6混合类型说。有人认为,中国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是十分复杂的,应该将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分成三类,即体制性因素、政策性因素和一般因素。

结合近年的情况,在轮机混合型通胀时,不少人还通过“流动性过剩现象”,探究了我国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这一深层次诱因,认为引发通货膨胀的“流动性过剩”这一直接原因背后,除了确有国际流动性过剩因素影响外,主要还是国内体制、政策方面的缺陷使然。

3.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3.1流动性过剩、货币超发是通货膨胀形成的主因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中国通胀风险增大。IMF报告通过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和贝叶斯VAR模型(Bayesian VAR)两种方法对1996年以来中国通胀成因进行推导,结果表明,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国内需求对通货膨胀的拉动作用有限,而国外需求对通胀拉动作用十分明显。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与中国一直以来外向型主导,国内消费需求有限密切相关。

经济危机以后,中国更加对于经济结构的反思。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增长由外向型经济转向内需拉动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强劲内需带动下,通胀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近几年,中国货币数量激增,为通胀埋下隐忧。货币数量论者认为,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而物价水平的高低是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的,由于MV= PT(价格乘以交易量等于货币供应量乘以货币流通速率),而交易量与货币流通速率表现相对稳定,货币供应量增长将直接导致价格的按比例提高。从中国历史通胀来分析,每次通胀前都伴随着货币投放量的增加。如今中国的货币流动性已经超过以往,通胀风险岂不更令人担心。

历史上通胀与货币供应的关系(2)

(1)2009年和2010年,M1、M2均位于20%以上,M2占GDP比重接近200%,均为历史最高水平。

(2)2009年以来,中国的M2与名义GDP之差一直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从国际经验来看,一般货币供应量增长和GDP名义增长率的之差较高,则通胀风险积聚。

(3)M1-M2增速剪刀差在2010年1月份扩大到12.87,是历史最高水平。从理论上来说,M1-M2剪刀差反映预期变化,M1是由M0加上活期存款构成;M2是M1加上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构成,如果通胀预期上升,货币持有人会将货币活期化,M1增速就会加快;如果相反,那么,M1的增速就会减慢,M2增速就会加快。

(4)新增贷款。2010年11月份,新增贷款达到5640亿元,至此前11月的贷款增长已达7.44万亿元,接近全年的货币投放目标。因此2010年信贷目标已由7.5万亿上调至7.8万亿,全年贷款非常宽松。

尽管从历史上看,货币供应量与通胀之间的传导具有时滞亦非稳定,但由于长期货币供应量已经造成流动性宽松,未来通胀压力仍然不容小视。

3.2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使美元的持续贬值是我国通货膨胀的外在因素

从历史数据来看,中国的通胀周期一贯与全球商品价格走势紧密联系。2007-2008年那轮通胀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传导到国内而引起的。当时美元指数一路走低,最低时曾降到71.66(2008年3月)。美元大贬促进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IMF初级商品价格指数显示,截止到2008年7月,能源价格较2007初上涨了230%,食品价格指数上涨了150%,金属价格指数上涨108%,各

分类指数普遍翻倍。可以说,当时的通胀压力是全球性的。

此外,还有巨额外汇储备、要素成本上升、内外游资助推资本市场形成泡沫等因素造成了我国前一阶段的通货膨胀,并使之长期存在,直到存量货币被消化。

4. 我国应对通货膨胀实施的货币政策

我国在2010年及2011年实施的货币政策主要有上调银行存贷款利息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提高存贷款利率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收紧,缩小社会融资规模,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减少基础货币的供应,从而应对流动性过剩问题。

央行在2010年至2011年进行的货币政策调控(4):

2010年

1月12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月12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5月2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6月19日,央行“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的新闻稿。这意味着央行开始重启2005年7月至2008年6月的汇改进程。人民币汇率不再“紧盯”单一美元,而是重新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10月19日,央行宣布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11月10日,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11月19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12月10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12月25日,央行宣布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2011年

1月14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月8日,央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

2月18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3月25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4月5日,央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

4月17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5月12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6月14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经过一系列加息与加准政策后,稳健货币政策成效逐步显现,货币信贷增长向常态水平回归,与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相适应。2011 年9 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 余额为78.7 万亿元,同比增长13.0%。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9%,比年初增加5.68 万亿元,同比少增5977 亿元。CPI及PPI稳步回落。

5. 运用货币总量调节“治标不治本”

中国货币当局在两年内所实施的频繁的货币政策看似已有效稳定了物价,抑制了通货膨胀,但并为解决通货膨胀引发的深层次问题,如收入分配差距的加大。而且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如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加大,催生出民间“高利贷”,导致失业率提高,对资本市场冲击过大等。

总结

“货币超发不一定会带来通货膨胀,但通货膨胀一定是由货币超发引起的。”所以,在应对通货膨胀时我们首要想到的是回笼货币、减少流动性过剩,但是如果只侧重于通过实施货币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在长期看来并不能达到理想目标,不能有效解决通货膨胀引发的社会深层次内部冲突。所以,既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社会融资总量合理增长。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加大对结构调整特别是农业、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又要使财政政策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应针对通货膨胀引发的结构性失衡,从结构上进行调整。

(1)缩小收入分配。政府应在两个“转移”上面加强用力,即“转移收入”和“转移支出”。 “转移收入”方面,政府应该加快社会福利建设,增大社会保障范围和力度,在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民生方面增加补助,把国家的财税收入转化为更多的国民收入,更好地改变当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不和谐状况。“转移支出”上面,国家应该有效地调节事关公众的税费、水、电、煤气、公共交通等民生支出。政府应尽快清理和减少普通老百姓头上的一些税费,在水、电、煤气、公共交通等民生支出上不要片面强调“市场化”、什么都与“国际接轨”。政府可推行财政直补(可对公众,也可直补公共部门),这样既解民生之困,亦纾公共部门成本上升之难。此外,政府在关注弱势阶层和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的同时,“控高”工作更需加紧和落实,特别是规范公务员、国有企业高管的薪酬,财政税收的收缴和杠杆作用也必须加强。

(2)加大城镇化建设。从统计数据上看,中国2009城镇化率达到46.6%。但是,中国的城镇化率实际上被大大高估了。因为在目前统计的6亿城镇人口中,包括1.5亿农民工在内,至少有2亿人并没有享受市民的权利。目前,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国每年有数百万亩的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但是,与“土地的城市化”相比,“人口的城市化”却进展缓慢。主要的标志是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无法享有市民的权利。城镇化建设是中国最大的内需市场,如果这个市场能够有效地被开发,能够帮助解决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所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刻不容缓。

(3)扶持中小企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更大程度上依靠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吸纳了近80%的就业人口,所以目前通货膨胀率下降带来的失业率上升的状况下,为稳定就业率,更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我们可以借鉴一下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解决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有:第一、完善中小企业法律制度体系。如美国的《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小企业法》、等,日本的《中小企业基本法》、《中小企业金融公库法》等;第二、建立专门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如美国政府的联邦小企业管理局(SBA),主要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第三、健全直接融资渠道。各国政府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包括从贷款担保、贷款抵押、贷款贴息等方面扶持中小企业;第四、完善资金扶持政策体系。主要有税收优惠政策、补助金政策等。

注释:

(1)黄达著,《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2)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CEIC,瑞穗证券。

(3)资料来源:CEIC、瑞穗证券

(4)数据来源:人民网。

参考文献:

[1]黄达著,《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

[2]沈建光,《结构性通胀还是全面通胀的开始?》,2010.12.14.

[3]张爱群、吴春蕾,“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时代金融》2011.9.

[4]《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5]中国经济网.

[6]人民网.

[7]瑞穗证券.

篇6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在巨额投资计划和天量信贷的推动下,超过预期的通货膨胀在过度的流动性供给中不断加剧。货币和准货币供应量(M1、M2)、CPI、PPI、CGPI等大量数据也表明目前我国存在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而随着美国宽松货币政策的不断推出,我国通货膨胀的形势将在风险抵御能力弱化的情况下继续演化。通过分析通货膨胀对资金积累、物价水平和经济滞胀等层面的影响,提出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个方面寻求遏制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手段。

目前通货膨胀的状况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CPI是描述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自2010年6以来,除2010年12月~2011年2月的这三个月间出现小幅下降以外,一直呈增长趋势。截至2011年3月,官方公开的CPI已达5.4%(表1),处于新的历史高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部分数据根据计算得到,下同。

货币量(M1、M2)。一段时期以来,政府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表2)。截至2011年3月,央行M2已持续增长至75.81万亿元。在巨大流动性的持续作用下,通货膨胀的压力必将继续加大,同时会在一定的时滞期过后,将这种作用力反映到CPI上面。

表2 2010年6月~2011年3月央行货币量(M1、M2)

企业商品价格指数(CGPI)。CGPI能够比较全面地测度通货膨胀水平,反映经济的异常波动。从2010年6月~2011年1月,CGPI都保持了较高的水平(表3)。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PPI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截止到2011年3月,据官方数据测算的PPI已达到7.3%,即从2010年6月以后该指数呈现小幅回落后,在接下来的数月间几乎保持了持续的上升势头(表4)。

通货膨胀的影响层面分析

通货膨胀对物价水平的影响。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向来密切。物价的上涨一般被看成通货膨胀的终极表现和必然结果,理论界对此有一定的共识。“现阶段,我国的物价上涨成分里难以剔除通货膨胀的因素,而随着通货膨胀的加剧,这种影响变得越来越大,有发展成为当前物价上涨的最主要原因的趋势。”①但是即便如此,这部分因通货膨胀而引起的物价持续上涨,并不能全面反映通货膨胀的具体内容。这是因为,在价格上涨的成分中,还包括价格改革的因素,但是由于该因素引起的物价上涨在物价总水平中占有极小比重,所以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民众,都对此表示可以承受,甚至不曾察觉。因此,在考察通货膨胀对物价水平的影响方面,要看到价格改革在抑制物价上涨方面的积极作用。否则,为了遏制物价上涨而把价格改革停止下来,就会顾此失彼,延误解决物价上涨的时机。

通货膨胀对经济滞胀的影响。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同时实现反通货膨胀的紧缩,难度很大甚至是不现实的,非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并为此付出必要的代价是不能做到的。但是其中一点是可以明确的,即在所要付出的代价中并不包括所谓的“经济滞胀”。按照货币经济学的原理,虽然实行治理经济环境、遏制通货膨胀的紧缩政策,在近期内会拉低过高的经济增速。但最终结果往往是,高经济增速与高通货膨胀率同时回落,并不是单一回落。因此,判断高通胀的背景下经济增速是否停滞,即经济是否出现滞涨,应采取比较静态分析法,分析一定时期内经济的整体运行情况,而不是单凭某一时点的经济状态武断地认为只要通货膨胀的影响未消除,就认定经济出现了“滞胀”。

通货膨胀对资金积累的影响。在通货膨胀持续升温的情况下,为了不降低消费者的实际生活水平,政府往往要进行相应的大量消费物价补贴;在企业组织中,为了降低通货膨胀对员工生活的影响,稳定职工情绪,企业在利润分配过程中,也往往要将消费基金向员工倾斜。这些行为的发生必然会降低国家和企业的投资能力和投资水平。同时,在持续的长期的通货膨胀阴影笼罩下,群众的恐慌情绪和强烈的保值愿望,不仅会造成储蓄不如消费的畸形货币心理,导致银行的储蓄存款余额的下降,甚至抢购、挤兑风潮也会时有发生,这就将银行的既定工作和正常运营拖向困境甚至绝境。此外,“通货膨胀时期货币政策中的利率上调幅度,也可能会因物价水平、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预期失去可靠的调整依据,并使利率政策也陷入两难的境地。”②而在通货膨胀的进一步加剧、在可预见的将来看不到可以扭转的迹象的情况下,还必然会对社会资金的有效管理和使用、资金投向的优化和调整带来消极影响,对资金积累产生严重阻碍。

遏制通货膨胀的宏观政策调控

财政政策方面。长期以来各级政府财报中的维持性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比例较高,社会性支出所占比例较低,这就导致能够真正体现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性质的财政支出在支出体系安排中存在明显偏颇,致使公共事业的发展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也被极大地削弱。因此,完善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是促进消费增长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即从扩大消费需求的角度来讲,优化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重点内容,应以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和解决“民生”为重中之重,把本就稀缺的公共财政资源向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倾斜,逐步形成完善健康的覆盖全社会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并以政府供给为主的模式实现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从根本上改变维持性支出和社会性支出失衡的状况,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根据世界银行的调查统计,发展中国家的个人所得税额约占税收总额的11%,亚洲发展中国家占15%左右。而我国个人所得税目前实行的是分类征收模式,该模式的弊端非常明显,就是收入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群体反而会缴很少的税。这既体现不了社会的公平,也与“税收量能负担原则”相悖。解决的办法是不断完善税收制度,发展综合所得税制模式,该模式税基宽,能够调节纳税人之间的税收负担,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纵向的再分配。所以,加快个人所得税税制的良性转变,提高和加强个人所得税在税制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有利于社会公平和改善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货币政策方面。为了有效遏制通货膨胀,在货币政策方面应与当前经济的发展基调进行有机结合,及时调整信贷投放结构,使信贷投向和规模符合经济增长的需要。因此,在当前情况下,就要求将货币资金调配到急需资金或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或产业。比如,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扶持力度、增强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广度、落实灾后重建的资金保证,还要特别支持绿色经济的发展,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创新型民营企业和低碳经济的相关产业,为实体经济最大程度地复苏提供准备,同时避免投机行为所致的经济泡沫的产生,真正实现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经济的恢复和增长服务。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注释

篇7

关键词: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对经济体的影响不同,对有些经济体来说,通货膨胀会给他们带来有利的影响;而对有些经济体来说,通货膨胀会给他们带来福利损失。不同类型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也不同,了解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治理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1.通货膨胀的投资消费效应

当通货膨胀发生时,物价全面上涨,居民的消费会受到极大地刺激,从而居民的消费和投资决策也会随之受到影响。通货膨胀意味着纸币贬值,货币的购买力下降,此时居民收入的增长跟不上物价的上涨幅度和速度,居民实际收入下降,人们为了不让自己的收入贬值,宁愿把货币在预期物价上升之前花掉,从而刺激了消费的增加、储蓄的减少,投资也会随之减少,经济的增长率下降。

2.通货膨胀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通货膨胀会引起收入再分配的改变,使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通货膨胀的发生不利于靠固定收入维持生活的人,比如领取救济金、退休金的居民及工薪阶层等,他们的收入都是固定的,通胀时期工资的上涨速度落后于物价的上涨速度,使得他们的实际收入减少,购买力下降,进而影响到消费的增长。相反,那些靠浮动收入生活的人,则会在通货膨胀中获得收益,他们会通过资产的保值增值来弥补通货膨胀造成的损失,使得他们的收入随着物价的上涨而提高;而靠固定收入生活的人则没有资产或者其他财富存量来实现保值增长,这样以来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被扩大了。

3.通货膨胀的资产价格效应

在我国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通货膨胀使得投资者更倾向于股票、房地产等投资品。通货膨胀高涨时,居民在持有货币带来的损失和实际利率为负的刺激下,处于规避通胀风险和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将资金大量投入股市或房地产等领域。房价和股价的上涨,可能会制造出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虚假繁荣,从而吸引大量的资金从实体经济进入虚拟经济,使房价和股价的供需严重脱节,最终造成资本市场的泡沫。

二、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1.减少政府干预发挥市场机制优势

我们俯瞰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这一阶段最明显的特征便是经济发展对政策驱动的强烈依赖。国民生产总值大部分的贡献度归功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但一个受到外部病毒侵袭的经济体可以靠药物刺激渡过一时之难,却无法终生依靠外力存活与发展。经济内部的复原力与活力的恢复,往往要依靠自身的调整,在时间的作用下慢慢驶向新的均衡。这个过程需要市场机能的逐步适应与消化,虽然效果与进展不及政策刺激显著和及时,但经济体的抗压和抵抗力却在严重危机的洗礼下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考验,而一旦经济体从危机中最终复原,便标志着整个国家的产业调整与经济结构升级的目标趋近实现。这时的经济体也更接近于健康、有序的状态。危机中有“危”更有“机”。在这个特殊节点,中国更应该把握住这次经济全面调整的契机,更大地让利于民,推进市场化机制的完善。

2.完善收入分配制改革

在改革进程中,首先便是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经济总体的比重。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高最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加快对国有垄断企业改革,完善价格听证制度等;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财税体制改革,调节过高收入者收入,创造条件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发放财政补贴,加强对基础公共设施投入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私人慈善事业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3.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显然政府对存贷款利率的管制将逐步解除,银行风险敞口也会愈加扩大,因此,为锁定并尽可能地平抑风险,存款保险制度与经营业务的扩大化、金融工具运用的多元化将是其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就通货膨胀治理问题而言,纵然利差收窄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但其倒逼机制会迫使商业银行更加拓展自己的盈利范围和业务模式,表外业务的扩张,不仅会增加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更会为风险平抑与分担提供巨大的支持。而就企业与公众而言,获得资金的成本愈加低廉,银行的金融服务与软件建设更为其自身业务开展提供了便利。同时,存款利率的提高也增加了企业与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在开源节流的效应下,企业与个人会有更多的资金与抵抗力去应对价格波动。

4.汇率市场化改革

一国的价格水平与本国的汇率水平波动息息相关。他们之间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本国货币升值,该国的物价水平下降,即汇率升值对于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起到了一个无形的屏障作用。而当人民币的汇率水平升值之时,其货币购买力也逐步增强,对于以美元计价的诸多能源、黄金等进口品购买而言,不得不说是一种福音。纵然人民币升值会对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形成了一定的挤压,但单纯依靠贬值而创收的企业,实际上是在依赖本国的通货膨胀支撑企业业绩。自身产品竞争力薄弱的弊端,会在人民币升值的现实下依靠市场力量最终显现。这种倒逼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剔除落后产能,真正地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配置与发展转型。未来只有适应市场需求,生产具备异质性与创新性商品的出口企业才能得以立足。

自信用货币产生以来,通货膨胀就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难点和热点问题。每轮通货膨胀的表现和产生的原因都有差异,因此政府不能简单的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而需要了解引起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针对不同类型的通货膨胀,取相应的政策,从源头上遏制住物价的持续上涨。

参考文献:

篇8

2010年延续至今的通货膨胀已经促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频繁举措(如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行政干预措施等等),但在惯性、预期、春节等因素的作用下,通货膨胀仍在维持并时有强化。事实上,抗通胀并非政府面临的惟一难题。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政府还面临着一系列重要任务,如保增长、促就业、防止国际热钱流入、控制国内流动性过剩、加快经济转型、打击房地产投机、避免贸易摩擦升级、理顺资源定价机制、改革收入分配体制等等。其中一部分任务之间似乎还存在着相互矛盾,更是加大了政策调控的难度。例如,提高利率与吸引国际热钱、经济减速之间的矛盾;控制农产品价格与农民增收、扩大内需之间的矛盾;控制能源资源价格与理顺要素价格体系、加快经济转型之间的矛盾;从紧的货币政策与保增长、促就业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等等。因此,协调矛盾、治理通胀,需要政府高瞻远瞩地做出全面安排。笔者以为只有结合宏观经济形势,系统分析并厘清通胀的主次原因,分清轻重缓急,才能对症下药,采取富有成效的调控措施。

二、此轮通胀的原因分析

(一)首要原因

此轮通胀产生的首要原因还在于货币供应量过多及流动性过剩。国际方面,美日等主要经济体“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了国际热钱涌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加剧了流动性过剩。国内来看,长期依赖出口、投资拉动GDP的格局导致了我国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和信贷增速过快,在国内汇率弹性不足以及对冲不完全的制度下,会形成外汇占款的大量增加,诱导货币超发和流动性过剩。目前,对冲外汇占款已经成为了我国货币超发的主要原因之一。2010年11月,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达到70万亿元,已成为世界上广义货币供应量最大的国家,而我国经济的货币深度也到达了一个非常危险的高位。

(二)长期上涨的根本原因

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的转型期,各类要素乃至货币的价格(包括资源价格、工资、地租、利率、汇率等)都面临着重新估价的局面。换言之,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阶段,成本推动物价上涨的压力趋于加大,这也是我国长期物价上涨趋势的根本原因。例如,中国低端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形成机制正从传统的“生存工资定价法则”向“保留工资约束下的市场议价法则”转变,必定引起工资的补偿性上涨、保留工资的提高以及工资与劳动生产效率的同步提高。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在未来五年仍将面临持续的、加速性的市场化工资上涨。同样的,土地、能源、资源价格的上涨也推动着各类商品价格的走高。

(三)导火索及维持原因

2010年,国外部分农产品及大宗商品涨价,其中不乏我国对外依存度比较高的原油、大豆和棉花,从而向国内输入了通货膨胀。而国内则面临着频发的恶劣天气,从早春持续低温阴雨到夏季的洪涝灾害,以及后期的持续高温酷暑天气,严重影响了当季农产品生产,也拉动了农产品价格的上扬。特别是作为重要蔬菜水果供应地的海南,频繁遭受强降雨袭击,导致洪灾频发,对食品价格的上涨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两个因素都是通货膨胀发生的诱导因素。

而通胀的发生更是强化了人们的通胀预期,形成惯性通货膨胀,整个社会的投机炒作风气也日渐浓厚。受制于投资渠道的限制,大量资金涌入楼市、股市、农副产品市场、奢侈品市场,所到之处无不拉高了金融资产和实际商品的价格,部分领域甚至呈现出泡沫迹象。在通胀预期下,囤积居奇、哄抬价格、变相涨价、串谋涨价等投机炒作行为也不时涌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见,通胀预期及投机炒作是通胀持续乃至强化的主要推手。

三、治理通胀的对策建议

(一)根治当前的通货膨胀,最直接的方法便是釜底抽薪,控制货币供应量,紧缩银行信贷,因而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是一个必然选择,央行可以继续通过准备金率、利率、央行票据等手段遏制贷款扩张、抵御热钱。对于加息可能扩大中美利差,吸引更多热钱流入的担忧,笔者以为,加息仍不失为一条有效措施。此轮通胀与宽松的银行信贷助长房价上涨有着直接联系,而低利率也助长了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投资过热、产能过剩的局面,因而适当提高贷款利率有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抑制民间资金的投机炒作行为。相关数据显示,与利差交易相比,国际热钱更加热衷于短期套利,与国内的资产价格关联度比较高。因此,尽管提高贷款利率短期内可能使经济增速放缓,但是符合资本价格的回归趋势和要求,有利于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挤压资产泡沫,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我国经济长远健康发展。当然,为了减少负面冲击,建议还是采取不对称、小幅加息方式,存款利率上调幅度可以略高于贷款利率上调幅度,并依据政策效果斟酌操作频率。

此外,还要注意对存量流动性进行疏导泄洪。在笔者看来,流动性过剩之所以泛滥成灾还在于投资渠道的匮乏,换言之,缺乏充分吸纳流动性的投资“低洼”。这个低洼,既要门槛低,又要容量大,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吸纳过剩的流动性。因此应大力发展国内金融市场,推进金融深化与广化,积极修建债券、股权、保险资产的“金融资产池”以吸纳流动性。也要努力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鼓励民间流动性向创业投资、产业投资集聚。既可以促进居民储蓄转化为实业投资;也有助于支持国内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培育国家核心竞争力,打破垄断、调整收入差距,以及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可谓一举多得。

(二)应对中长期成本推进型通胀的治本之策,还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产品供给。企业应对成本上升的主要办法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更多、更高质的产品和服务,将增加的成本消化吸收掉。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又有赖于推动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将我们以往的低成本竞争优势转变为新的依赖自主创新、知识产权打造精品名品的竞争优势。配合以有效的政策组合,在产业政策上开放民间投资、打破垄断来提高企业效率;财政政策上加大研发投入和教育投入,通过税收优惠鼓励技术进步和创新,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推进手段便是要素和货币价格改革。惟有逐步取消外汇管制,实施浮动汇率制度、推进利率市场化、各类要素资源市场化定价,才能够体现出资源的真实价值,避免低价下寻租、滥用、结构失衡等一系列不合理现象的发生,中国的经济转型才可能真正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