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9 16:07:3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校在线教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材+黑板+试卷”的课堂模式已经难以满足高校工程学科的教学需要,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利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快速获取最新教学资源,掌握更多新知识、新技能,将学习过程在线记录并进行在线交流与分享,已是当前高校教学的必然需求和发展趋势。[1]
基于这种现状,我们对高校在线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运用前沿的WEB前端开发技术和后台服务器端开发理论,包括HTML5、CSS3、AJAX、Bootstrap等WEB前端技术[2],ASP.NET三层架构[3],C#程序语言,ADO.NET与LINQ数据访问框架[4]等后台服务器端开发技术,构建集教、学、测一体化的WEB在线教学与评测平台,为高校的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二、ASP.NET三层体系架构
三层体系架构是指WEB项目开发的一种项目代码组织方式,一般包括表现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图1是ASP.NET 三层体系架构示意图。三层架构层次清晰,功能上分工明确,需求上互不干涉,每层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分别如下所述:
(1)表现层(UI)是把各个需求功能展现给用户,同时接受来自用户输入操作的数据,再将处理完的结果显示给用户。
(2)业务逻辑层(BLL)是连接表现层和数据访问层的桥梁。实现业务逻辑――验证、计算、业务规则等。
(3)数据访问层(DAL)主要是对用户输入进来的数据进行处理,体现是增删改等操作,同时将业务层处理的数据保存到数据库。
本项目采用ASP.NET三层架构进行开发,在Visual Studio IDE中根据三层不同的功能分别创建了多个工程项目,极大地便利了开发过程及后期的维护。图2是本项目在Visual Studio 2013中的解决方案视图。
三、系统分析
1.平台设计
本平台分为四大模块,分别包括基本数据维护模块、基本业务模块、数据管理模块、信息查询模块。
2.系统功能需求
根据系统需求分析,系统的角色应该包括学生用户、教师用户、管理员三种角色。图3是本项目的系统用例图。
3.学生功能需求
根据对学生用户的需求进行分析,学生用户用例包括订阅课程、课程学习、查看学习状况、讨论区提问、我的答案、我的笔记、提交作业、在线考试等功能。图4是学生角色的用例图。
学生用户只有加入该门课程学习才可以拥有观看课程视频、查看课程教学PPT的功能,同时学生有浏览学习状况的功能,可以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为了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学生还可以在线参加考试,此功能更能帮助学生清晰地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本系统提供讨论区的开放功能,方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教师功能需求
根据对教师用户的需求进行分析,教师用户用例包括新增课程功能、修改课程内容、管理上传资料,查看学生学习状况、讨论回复、查看作业等,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开课程供给学生学习,新开课程后可以上传跟课程相关的?频或者演示文件,也可以上传作业的内容以便学生在线提交作业。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可在相应的作业功能区查看学生的作业提交情况并对其进行评分。教师可以在线编辑测试题目,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供给学生在线测试自己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可以对测试题目进行编辑,测试时间结束后,教师可以在线查阅学生的试卷和给出适当的分数。教师有权限查看学生的学习状况,更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图5是教师角色的用例图。
四、系统设计
在该系统中,需要用相关数据库来存储用户相关数据信息,使用到的数据库主要有 SQL Server 2012。用实体-关系图(Entity- Relation Diagram,E-R 图)进行数据库设计,该设计模型提供属性、实体性和实体型,用来描述相关概念模型。[5]图6是本系统的高层E-R图。
各个实体之间的关系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三种。一对一实体关系是指实体间的关系是一对一;一对多是指第一个关系实体中从属于第二个实体,然后第二个实体塔又包括第一个实体;多对多是指实体间的关系为多对多。
根据实体-关系概念,对学生用户、教师用户及用户所操作的功能,在各个实体和实体间设计实体-关系图,在数据库中创建数据表。
数据库表包括用户登录表、权限表、学生笔记表、课程表、课程章节表、课程评论表、课程分数表、课程子节表、课程视频表、课程文件资源表、用户关注表、学生作业表、学习状况表等等。图7是本系统的数据库部分表结构示意图。
五、WEB程序的具体实现
前台WebUI与后台数据库间的交互:使用JQuery、AJAX和一般处理程序(ashx)的方法,将客户端用户提交的参数值以“Post”的方式回传到服务器,服务器验证逻辑或与数据库交互后返回给客户端的浏览器,最终以HTML形式呈现给用户。
课程多媒体视频的播放:PC端Web程序使用了HTML5技术来实现Flash视频的播放。使用轻量级的标签,让Flash的播放效率更高,更加容易掌控。
课程多媒体文件的浏览:PC端Web程序采用了来自GitHub的组件――“JS For PDF”配合后台的PPT转PDF技术来播放多媒体文件。此技术需服务器端安装有MicroSoft的Office操作软件。“JS For PDF”插件增强了用户体验感,同时提供了更多操作给客户端的用户。
六、结论
一、高校国际合作教学模式及技术平台现状
(一)高校国际合作教学模式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高校国际合作教育教学模式,笔者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检索分析,并对北京、上海开展国际合作教育较好的几所大学进行了重点调查。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对外合作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中外联合培养项目。该合作模式的根本特点是学生需要到国外学习一段时间。合作的双方院校可以是签署合作协议的院校,也可以是某缔约联盟或跨国学术合作组织中的成员。该模式实施中包括:(1)互认学分,两地培养,双授学位。我国院校单方或与国外院校双方互认学分,学生毕业后可分别获得双方院校的学位证书。目前我国高校有“3+2”、“2+2”等合作项目,一般学生需先在国内学习2至3年基础课程和语言,然后赴国外合作院校1至2年学习专业课程。(2)交流生或暑期海外学习。合作双方互派学生到对方院校学习,一般学习时间较短,多为6个月至1年;或者学生暑期到合作院校交流学习,一般2个月左右。(3)海外实习。此类项目我国目前多见于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中外合作工程师的联合培养。
二是引入外方师资力量。该类合作模式不需要学生到国外学习,而是由外方教师到国内授课或培训中方教师。具体包括:(1)师资交流。主要是指中外合作院校的教师互访、教师互换项目、邀请外方教师对国内院校教师进行培训等。(2)引进师资。包括邀请外方教师到国内院校开设专门课程或讲座等。 (3)聘任客座教授。国内院校聘请在专业领域享有较高声誉和一定造诣的国外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客座教授不定期开设讲座或对学术活动进行指导。(4)暑期研习班。邀请外方教师开设暑期课程,一般暑期课程可以计入学分,使学生不出国也可以短期体验国外院校的教育方式。
三是建立中外合作大学。与其他模式不同的是,中外合作大学具有独立法人地位,一般由外方派师资讲授部分课程,外方人员参与教学管理,学生只在国内培养。
四是开设网络公开课程。近年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相继宣布加入世界最大在线课程网络教育联盟“MOOCs”。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网络平台上国外院校的公开课程,学习资源主要包括文字资料和外方教师授课视频。目前我国院校尚未签署合作协议,因此网络公开课程不能计入学分。全球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这种网络教育方式,推动着教育改革和教学模式的转变。但这种模式并不能实现在线实时交流和互动。
(二)高校国际合作教学信息技术平台分析从已有文献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中至今并没有应用信息技术平台进行在线实时教学的案例。当前各高校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只限于本校使用,很少用于校际间合作。已有的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传统网络教学平台。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出现网络教育,目前使用较多的有vclass、nclass等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完成教学资源库管理、流媒体授课、师生互动等功能。部分平台还可通过SNS、微博等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但不能实现视频实时互动教学。二是远程教育平台。近年来国内有些企业和培训机构开始试验性地将视频会议系统引入教学会议、学术交流和远程教育培训中,弥补了传统教育平台交互不足的缺陷。
二、在线国际合作教学需求与认识调查:以高校学生为对象
(一)问卷设计为了了解基于Internet的在线国际合作教学平台构建的必要性和学生对此的认识,以北京市属高校注册会计师、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会计四个专业大学一、二、三年级的在校学生为例,进行了在线国际合作教育需求和认识的随机实地问卷调查,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48份。其中男生111人,占24.78%,女生337人,占75.22%。一年级学生153人、二年级148人、三年级147人。在被调查的学生中81.24%的人没有海外旅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经历,22.25%的学生家庭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家庭年收入在3万到9万元的学生占39.23%,家庭年收入9万到15万元的学生占25.84%,12.68%的学生家庭年收入超过15万元。从学生家庭收入分布看比较符合北京市属院校学生实际情况。问卷设计了8个与此相关的问题,见表1。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中的数据),60.9%的学生对基于Internet的国际合作教学模式有所了解;67.81%的学生希望通过网络平台学习国外大学课程;59.38%的学生期待和很期待“学校开设国外院校在线教学课程”,只有3.57%的学生认为无此必要。在“选择在线国际合作教学项目主要考虑的因素”方面,师资力量和国外学校品牌是学生最为重视的因素。关于“采用在线国际合作教育平台上课你最感兴趣的方面”,73.44%看重其课程安排灵活,45.98%认为可以学习专业知识,35.49%认为费用低廉,增加培训经历也是23.21%学生对在线国际合作教育感兴趣的因素之一。在“通过网络进行国际教学合作可能遇到的问题”上,60.94%的学生担心课上与外教的互动不畅,41.96%担心有可能听不懂,分别有38.17%和36.38%的学生担心课后遗留问题缺少解决途径或网络平台不稳定。被调查者对“在线国际合作教学可采取的评价方式”的建议相对较为平均,其中有22.54%的学生建议采用两种以上的评价方式。而对“在线国际合作教学可采取的考勤方式”,45.54%的学生建议以在线时间统计,并且其中只有5.58%建议采用两种以上的考勤方式。财会专业在线国际合作教育需求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学生对基于互联网的国际教育合作是感兴趣、有需求的,同时对教学中的交流和考评等问题也有担心。
三、在线实时互动国际合作教学平台理论架构
(一)在线实时互动国际合作教学平台及其特点 在线实时互动国际合作教学平台是基于高速互联网通讯技术建立的能够完成具备面对面交流体验的在线实时交互国际合作教学活动的系统。在线实时互动国际合作教育与传统国际合作教育相比,存在着虚拟化、实时性和灵活性三大特点。其中,虚拟化表现在国际合作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处在不同时空,国际合作教育需要借助互联网和计算机系统开展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活动;实时性表现在处在不同时空的教学活动双方可以隔时空实现面对面交流以及更多途径的教学互动;灵活性一方面是指完整的课堂教学内容可以不受次数、人员限制重复课后点播,而且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观看的时间、地点和教学内容;同时也指教学工具和手段更加灵活和多样。因此,为了实现在线实时互动国际合作教育目标,需要建立在线实时互动国际合作教学平台,该平台需要具备如下特点:(1)教学活动场所能够满足跨时空的无障碍互动交流的教学活动需要。在线实时互动国际合作教学平台应该使教师和学生如同置身同一教室进行面对面交流,可以完全捕捉对方肢体语言传达的信息,实现无障碍教学互动。(2)技术上易实现。为了能够使课前花尽量少的时间调试系统,及时达到在线实时互动授课的条件,以及实现教学活动中各种教学媒介的无障碍切换使用,在构建在线实时互动国际合作教学平台时应尽量选择技术上易实现的信息化系统。(3)教学平台性能要求高。课堂教学时间是固定的,不容分秒浪费,不可随便中断。这就要求在线实时互动国际合作教学平台必须具备良好性能,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在线实时互动国际合作教学平台的构成 国外网络教育平台发展早、应用也更为成熟,类似的Blackboard、Moodle、Virtual-U等开源学习管理系统和高校使用网络教育平台等都更为普遍。但这些系统只是网络教学平台,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时互动平台。从总体上,在线实时互动教学平台由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和安全保证系统三部分构成。硬件系统包括教室、教学设备和辅助设施三部分。(1)在线实时互动教学平台的教室应该是布有满足位置需要和数量需要的摄像头、音响系统及投影仪的小型标准化配置教室。(2)教学设备包括教学活动需要的编解码器、全景摄像机、超大显示屏、自动翻转屏、麦克风、高保真音响、专用触控屏、液晶电子白板,以及存储录播设备、通讯设施和接口等。如果在线教学的课程需要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则还需要有服务器、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通讯介质等设备。(3)辅助设施包括满足教学活动需要的圆形会议桌、椅子、照明设施,以及保证硬件设备长久正常运转所需要的空调、加湿设备等。软件系统主要包括视频会议系统、WEB会议与协作系统、录播系统和液晶电子白板系统几部分。通过视频会议和WEB会议与协作系统,实现不同国家间在线实时互动教学活动的开展;录播系统实现教学音、视频和课件的全高清录制,以及实时直播和课后点播;液晶电子白板系统,可以实现观点随写、随改、随存,书写内容随时发表到投影和远程教室。为了保证在线实时教学活动的正常、顺利进行,还需要考虑建设安全保证系统,如制定相关的规范制度和安全机制,教学平台的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价、安全保障技术和控制措施,以及经过认证的安全产品的选择使用等。
四、在线实时互动国际合作教学课程分析
(一)在线实时互动国际合作教育课程的选择标准 由于受国际教育合作中中外教学理念和方式的差异、授课和听课主体之间距离远、采用英语语言交流限制、实时互动式网络教学平台的技术因素等影响,国际教育合作中,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采用在线实时互动教学。对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建立在线实时互动国际合作教学课程选择标准。
(1)基础或原理性的课程。以财会专业为例,目前我国财经专业的基础性、原理性的学科知识,如经济学、金融学、金融市场学、会计学、审计学、公司理财学等都是建立在西方相关理论和方法之上的,甚至有些大学的相关课程,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等本身就采用经典的外文教材。这些课程如果由国际合作院校外方教师授课将有助于学生更全面、重点、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内容。
(2)合作院校的经典课程。对我国高校来说,国际教育合作的目的之一就是利用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国外先进的知识体系,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因此,合作院校的经典课程本身是外方院校已经过时间和教学实践检验的,教学效果好、受欢迎程度高的课程,这些课程由国际教育合作中外方教师授课无疑更有助于我国高校国际合作目的的实现。
(3)教学人数少,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互动为辅的课程。在线实时互动教学对基于Internet的软硬件环境都有一定的要求。为了能够使授课教师和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虽远隔千里却如处一室进行现场式沟通的感觉和效果,限于目前远程在线实时软硬件系统条件的限制,在线实时互动课程选择时,应尽量选择教学人数相对少,如控制在32人以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互动为辅的课程。而教学中需要教师和学生频繁互动的案例课、大班授课等课程并不宜采用在线实时教学。
(4)计算机类基础性课程。由于我国高校计算机类基础性课程讲授和使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工程、办公工具软件系统、统计软件等系统本身就是Windows、Internet、SQL Sever、ORACLE、Office、SPSS、MATLAB等英文软件或其汉化版,这些课程讲授的基础知识和操作中外没有差别,甚至掌握原英文系统更有助于学生未来在此基础上的深入开发、应用,因此计算机类基础性课程适于国际在线实时互动教学。
(5)不存在意识形态差异、与现实环境结合不多的课程。由于我国文化、意识形态、市场化环境等与西方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那些受文化、意识形态等影响大,应用性强,与我国经济、法律、金融现实环境结合紧密的课程,如政治经济学、税法、金融、财政、中高级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不宜作为国际在线实时互动课程由外方授课。
(二)在线实时互动课程适应性分析 按照上述标准,笔者以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为例,对国际教育合作中适于在线实时教学课程和适于传统方式教学的课程进行了划分,如表2。
五、在线实时互动国际合作教学需关注的问题
(一)教学活动设置方面的问题 (1)在线实时互动课程的选择。由于在线实时互动教学平台在人数方面的限制和对教学效果的考虑,我国高校国际合作教育中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进行在线实时互动教学。因此应该建立适合在线实时互动课程的选择标准,合理确定在线实时互动的课程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首要基础。 (2)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方面的问题。在线实时教学与传统教学不同,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即使同样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实施上也存在很大差别,大到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的引导,小到板书写什么、每次内容保留多长时间等都需要仔细分析;教学评价对作为教学活动主、客体的教师和学生,以及改进教学至关重要,如果教学评价方法不当、教学评价标准不明确,不仅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还可能影响国际合作教育的持续进行。
(二)信息技术平台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1)在线实时互动教学平台本身的问题。首先,在线实时互动教学平台最可行的构建方式是引入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并做局部改变。为了使所有参与者都能够全程清晰地显示在画面中,达到全面面对面仿真的效果,目前在线实时互动教学平台对参与人员数量等有所限制,所以选择在线实时互动合作课程时需考虑学生是否全部同时显示在画面上,以及参与人数为多少。其次,在线实时互动教学平台必须购买特定的软硬件,针对具体系统的使用必须对教师、学生进行相关培训,这无疑增加了国际合作教育的成本和工作量。(2)教学平台基础环境的问题。首先,要进行在线实时互动,教学平台对教室、网络带宽等基础环境方面都有所限制和要求。如必须设置专门的教室,为了尽量避免网络阻塞、延迟等发生,必须保证足够的网络带宽等。其次,是各种设备、软件系统、网络的稳定性、可靠性问题。基于课堂教学特点,在线实时互动教学平台对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设备、软件系统、网络的稳定性要求很高。然而由于设备和软件性能、网络基础架构的复杂程度高、教师学生实时互动造成的瞬间有限IT资源上负荷的明显增加、由合作双方院校距离带来的信息传递的时间延迟等问题对在线实时互动教学中网络性能提出了考验。因此,确定适合的国际合作教育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标准、选择什么样的在线实时互动教学平台软硬件产品、建设什么样的备份机制成为必须关注的问题。(3)在线实时互动教学平台的安全性问题。在线实时互动国际合作教学的优势和特点之一就是提高了合作教学的灵活性,但灵活性提高的同时必然带来对教学平台安全性的考验。教学的在线实时互动本质上是教学信息的实时加工、传递和存储,信息在各处理环节的安全对整个在线实时互动教学的实现变得非常重要。信息流加密、媒介流加密、线路加密、硬件加密、身份识别、制度规范等必不可少。(4)其他方面的问题。除了上述问题外,国际合作教育双方教学平台的维护问题、合作中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如“课件、教学视频的复制”)、双方院校的时差问题等也会对在线实时互动国际合作教育产生影响,需要实施中给予关注和明确。
[本文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校级教学改革立项项目“财务管理专业实时互动式国际合作综合教学平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熊华军、闵璐:《解读美国网络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中国电化教育》2012年第12期。
【关键词】高校;初级财务会计专业;在线课程;教学
在线课程教学是当前高校运用的一种主要教学手段。就高校初级财务会计专业而言,在线课程教学途径的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高校学生灵活安排自身学习时间,同时不必拘泥于短短的课程时间,对相关知识随时学习与了解的需求。但是,当前这一教学手段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挖掘,继而给予改善。
一、高校初级财务会计专业在线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
在高校初级财务会计专业普通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实时观察,进而不断对课程内容、讲课进度等进行随时调整。例如,在讲授财务报表的填写内容时,一旦教师发现学生存在疑问,就会给予必要的举例说明以及深入分析。但是,在线课程教学中,仅仅依靠视频画面,难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教师只能掌握学生在线学习的人数,对于学生在知识接收上不能得到客观的反馈。虽然,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邮件等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就课堂教学内容以及相关问题展开探讨,但是,这种文字形式的交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达到面对面交流的效果。总之,在线课程教学无法使教师全面、客观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积极性以及接受程度,故而难以不断对课程加以优化与改进,从而降低在线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2.网上课程教学枯燥、僵化
就当前大多数的高校初级财务会计专业在线课程教学而言,普遍存在着教学单一、枯燥的问题。这可以从教师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上体现。首先,在教学方式,教师主要以口述结合PPT展示为主。这种形式较为枯燥,主要以语言与文字形式呈现,缺乏立体感与灵活性,往往导致学生滋生倦怠感。其次,在教学内容上,一味将课程说明、教学大纲以及教学方案上传至在线教学平台。这种方式呈现出大众化特色,毫无个性化,也难以区分教学重点,不能满足高校初级财务会计专业学生的需求。总之,当前单一的高校初级财务会计专业在线课程极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丧失学习积极性。
3.对学生学习过程缺乏有效的反馈与评价
在高校初级财务会计专业课程中,传统教学方式上,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时,往往根据学生统考的成绩、平时的作业成绩综合表现状况以及平时的课堂纪律等。当实施在线课程教学后,难以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反馈与评价,同时不能全面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在评价上,除了学期末的终结性考核,没有相关指标来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
二、高校初级财务会计专业在线课程教学的措施
1.借助技术手段,尽量增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
针对当前高校初级财务会计专业在线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难以充分互动这一问题,需要借助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不断优化在线课程教学平台。在平台设计上加上视频互动、信息交流等相关支持软件,同时可以借鉴当前企业应用的视频会议形式,开启在线的视频教学。通过上述技术创新,能够强化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实现通过视频的“面对面”教学。
2.促进学习的多元化发展,提升教学趣味性
在高校初级财务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理论知识。为了有效避免枯燥感的产生,在相关在线课程教学中,应当从在线学习材料上着手,提升其吸引力。设置在线教学内容时,尽量避免应用篇幅较长的文本叙述形式,适应融入一些较为灵活的教学元素,如案例演示、动画设计等。即借助科学手段来适当增加课堂教学中的动态资源,丰富学生的感官,提高其学习兴趣。此外,在设计课程时,应当突出个性化。通过个性化的在线课程教学方式,能够提高不同的学习环境供学生选择,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再者,可以增设评论板块,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3.着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反馈与评价
不管任何专业,评估考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是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提升,是否促进了学生的综合发展。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创造机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最终的考试成绩以及作业完成情况并不能全面、客观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线课程教学中,为了有效地对学习过程加以反馈与评价,教师应积极开拓多种方式来对学习过程进行考核。
三、结语
在线课程教学为当前高校初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的一种主要手段。本文首先对这一教学方式中存在的诸多不足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例如师生互动性差、教学单一以及缺乏学习过程反馈与评价等。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够给与高校初级财务会计专业在线课程教学一定的借鉴与帮助,使得这一教学手段得到不断的优化与提升,培养出全面发展的财务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琬.在线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以重庆电大为例[J].软件导刊,2011,10:175-176.
关键词 混合学习;课堂;在线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0)18-0103-02
Blended Learning in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ourse Application//Yan Kun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ses the concept, proposes that class teaching and online learning could realize the teaching goal, expounds the application in such course learning strategies.
Key words blended learning; class; online learning
Author’s address Tangshan Industrial Vocation-Technical College, Tangshan, Hebei, China 063020
1 混合学习内涵
混合学习指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是人们把传统学习方式和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的学习方式,既重视教师主导作用,又重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主要思想是把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两种模式有机整合,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对媒体适度地选择和组合,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2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现状
2.1 教学内容庞杂但课时不足
目前各高校开设的该课没有统一标准、材,且本身存在许多问题。面对知识点多、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在有限课时内很难保证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2.2 实验教学不足
由于扩招,学生人数激增,使实验设备更显不足。为克服困难,许多院校或增加实验小组人数,或使课程演变成理论讲授为主、实验演示为辅的教学形式,甚至省去实验。没有了实验教学,学生信息素养和能力培养只能是“纸上谈兵”。
2.3 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脱离
该课现有教学或偏重理论讲授,使学生仅停留在对本学科粗浅认识上;或偏重技能层面的培养,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只停留在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上。学生即使掌握了技能,也难实现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优化促进作用。
2.4 学生能力差别显著
学生在专业、能力水平、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教学既要考虑不同专业学科特点,又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得到最大发展。
3 课堂学习与在线学习优势互补
课堂学习以教师为中心,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利于知识系统化,师生面对面交流能发挥情感因素作用。但师生间交流在时间、量和度上受到局限;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利于创新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此外,课堂教学进度统一、内容一致,教师难以顾及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通过网络资源丰富性、交互性等特点正好解决课堂学习中内容多课时少、实验多设备少等问题,利于实现个性化学习。但完全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师生间缺乏情感交流,基本知识原理以及动作技能类教学效果不好。
总之,只有通过混合学习能实现各种学习方式互补,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为学生创造自主协作、探究学习的机会。
4 面向混合学习的课程教学实施
设计混合学习时,需考虑学习者特征、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等因素,合理安排学习的内容和时间。
4.1 针对不同学习者特征的设计
学习者原有知识水平、学习风格、兴趣等不同,导致对教学形式、教学媒体、教学策略存在不同的适应能力和选择倾向。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提供多样化认知工具;提供针对多学科的案例等资源,满足学生不同需求。
4.2 针对不同学习目标的设计
学习目标分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不同领域和层次的教学目标宜采用不同教学策略和方法,组织合适的学习活动。
4.3 针对不同类型学习内容的设计
不同特点的内容有其适宜的教学策略,应针对学习内容的类型设计合适的教学媒体、方法和学习活动。
1)认知类知识分言语信息、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宜采用讲授、阅读等方法,使学生在感知基础上获得大量信息。智力技能宜采用讲授、协作、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习得概念与规则。认知策略可通过计划、讨论等方法来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2)动作技能类知识需在实践中学习。可开发虚拟实验平台,弥补实验多、学生多而设备少、教师少的不足。平台上提供实验讲义,允许学生交流协作。学生可随时多次重复实验,彻底打破时空等条件限制,尽可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情感类内容可通过网络平台的交互功能,设置讨论话题,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实现同异步讨论,再通过课堂进行总结点拨;也可上传优秀视频,让学生在声像并举的案例熏陶下端正态度,培养情感。
5 结束语
总之,通过混合学习,既拓展了学习的应用领域,又正视了学习的传统本源;既有效地解决了教师资源与学生时间资源紧张的矛盾,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传统高校教学结构改革提供范例。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
关键词:成才;互联网;新技术;教学改革;现状研究
网络新技术是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最新出现的技术手段。近年来,网络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大学教师的工作方式。他们用电子信箱和即时通讯工具传递信息,建设课程网站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一些思想前卫、较早接受新技术的教师已经开始运用博客、微博、微信等各种网络社交媒体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更好地帮助学生成才。
一、可在教学中应用的网络新技术分析
(1)课程网站。网站是指在互联网上根据一定的规则,使用HTML等工具制作的用于展示特定内容的相关网页的集合。网站是一种方便的工具,人们可以通过网站来自己想要公开的资讯,受众通过网页浏览器来访问网站,获取自己需要的资讯。课程网站是最早应用在高校教学的网络新技术,具有信息迅速、广泛的特征,是教师课程内容网络传播的基本工具。
(2)即时通讯软件。即时通讯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即时交流消息的终端服务,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络即时传递文字讯息、语音与视频交流。飞信、QQ、阿里旺旺、微信等都是国内较为成熟的即时通讯软件,使用人群庞大。年轻人使用即时通讯软件的频率甚至高于电子邮件和手机,这为教学中的应用创造了基础条件。
(3)社交网站。社交网站也叫社会性网络,是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系统思想的网站,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通过社交网站人们可以与朋友保持更加直接的联系,扩大交际圈,方便地共享信息资源。国内的社交网站和服务以人人网、新浪微博为代表。在社交网站上,每一个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者,网站上的每一条信息都由用户直接参与生产,每一个人都是社交网络的一个频道,都是一个向外传播的自媒体。社交网站为大学教学中以课程为核心的信息传播和话题讨论提供了可能。
(4)云计算。云计算是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的一种模式。目前与普通用户息息相关的、应用较为广泛的是云计算中的云存储技术。网络用户可以把文件存储在云服务器上,而不必放进本地硬盘或其他存储设备,只要在接入互联网的环境中就能随时调用和查看云中的文件,并且能够方便地与外界分享。互联网上提供云存储服务的运营商越来越多,像360、百度甚至提供2TB以上的免费云存储空间,这为高校教学中大型文件的共享和传递创造了条件。
二、网络新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课程网站。大学课程专题网站一般采用静态网页的方式构建,一般包括课程简介、教学讲义和课件下载、课程教学视频在线播放等功能,各类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均采取建设课程网站的方式参与教学。课程网站以提供信息为主,与学生的互动渠道较为单一,一般采用搭建论坛的方式,个别网站可以让学生在线答题、测验、与教师实时互动,在引导学生在线学习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课程网站是展示高校课程网络资源的窗口,是学生获取学习信息的重要渠道,在课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即时通讯软件。即时通讯网站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和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几乎在每个学校都存在各种各样的“群”,这种虚拟的“群”可能是一个班级、一个学院,或者以一门课程、一个教师的名义建立。无论是QQ群还是微信群,都起到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充分信息交流的作用。这种沟通方式成本低廉,随时随地,“群”内成员平等沟通,容易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对于深化和拓展教学内容大有裨益。
(3)社交网站。新浪微博、人人网、QQ空间等社交网站为高校教师与学生搭建了全新的网络信息沟通平台,实现“教”与“学”的无障碍双向交流。目前高校中采用社交网站作为教学工具的大多为年轻教师,他们通过创建人人网课程专用账号、建立新浪微博和QQ空间的方式将学生汇聚在一起,形成松散的网络课堂,定时有关课堂的教学内容、行业动态以及与课堂相关的拓展资料,吸引学生浏览和参与互动。社交网站具有自由、平等的特征,更容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云计算。云计算,尤其是云存储的发展将给高校教学带来无比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便捷的信息分享方式。为避免将数据存放在个人计算机上可能造成的数据丢失问题,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开始采用云存储服务来备份保存自己的教学资料,同时教师也把云存储当作其他网络新技术的有益补充,用来给学生共享图片、文档、视频等课程资料,与其他教师交换教学资源等等。未来云计算将在更多方面改变高校的教学模式。
三、网络新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网络新技术条件下教师的观念和角色转换。传统的教学中,语言表达清晰、生动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逐步推广以后,教师辅助计算机、投影等技术手段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大大提升。计算机及网络新技术普及又对教师对教育技术的学习和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善于利用新技术,以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展示学习材料,以最能增加教学效果的方式进行师生互动。网络新技术的应用同时要求教师由知识传播者变为学习指导者,对教师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的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大量的知识,但也容易面对庞大的信息资源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取舍,或被错误信息引入歧途。因此,网络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民主的学习环境,努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其运用恰当的方式深入学习内容。
(2)网络新技术条件下的学习策略。传统教育讲授的是知识,而网络时代中知识只是一种运用方便的技术手段就可以获取的信息,教育的功能主要应表现在促进信息的共享与增值,引导每个学生在某一个领域和课题深入钻研,创造性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利用网络新技术进行教学,各种教学形式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实现。教师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参与教学互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够得到充分展示。课堂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一间物理意义上的教室,教学资源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共享,使教学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3)教学内容的革新策略。网络把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整合在一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使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能更逼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认知和学习,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同时,网络教育资源的丰富和共享是任何文字教材不可比拟的,这对素质教育的推广将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为适应这一变革,传统的教学内容也要相应调整和革新。
网络新技术对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滞后,基于新技术的教学内容必须紧跟社会步伐,吸收最新的资讯。此外,网络新技术提升了教学内容的交互性。通过交互,学生能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教师能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式和计划,更好地帮助学生成才。
参考文献:
[1]司存瑞,苏秋萍,黄希敏.网络新技术对教学系统的影响研究[J].
陕西教育,2012(12).
[2]洪岩,董虎.社交网站对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的影响[J].教育与职
业,2013(36).
关键词:高校教师;ICT;在线学习环境;角色定位;能力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3)02-0042-06
一、研究背景
目前关于高校教师职能问题的探讨很多,具体还没有一个一致的说法。尽管在高校课程改革中,对高校教师行为有明确的表述,但在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即信息和通信技术)支持下如何构建高校教师的能力却没有直接可行的阐述。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职责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传递知识转变为激励思考,从课堂主导转变为学习顾问,从问题讲解转变为鼓励创造。因此,学习环境的变化对教师职责提出了新的要求,很多教师认为他们的工作也会随之变得复杂。总的来说,在线学习环境下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有了全新的变化,因此,目前很多教师培训侧重于细节情况信息处理能力的开发,如认知工具或教育资源的使用等,这与高校教师内在需要的变化不甚适应。在线学习环境下教学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并努力逐步达成共识,本研究旨在明确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角色及职能的分配。
二、研究思路
“能力”一词因语境的不同使语义亦有所区别。我们试图通过分析相关文献,找出最具普遍意义的概念,以帮助我们找出高校教师最关心和最需要的能力要素。同时,也有必要阐述清楚高校教师专业能力、个人技能等与行动有关的概念,辩证地讲,当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做出适当的反应时,行为能力可被认为是教学策略的保证。从技能的角度考虑,能力是指角色表现力及根据目标提出合适的学习任务。鉴于在线学习环境的复杂性,根据该定义可以理解为,教师只需要知道做什么而毋需弄清怎样做,比如当某一专业领域的教师面临非本专业的内容及情境时,该教师无法做出及时、有效的回应。关于“能力”的第二个观点集中反映在教师的交流沟通能力上。与上述能力表述不同,本定义热衷于能力的社会属性,要求教师在其专业领域中表现自如。
将研究视角放在与能力有关的培训上时,能力就是教师的专业认知结构,这对教师的专业教学将很有帮助并且可以通过培训不断加以完善。教师不仅仅是专业研究者,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避免要面临一些复杂的情境,这就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全面、更具体化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第二个观点更关注有效的学习行为,如“做中学”、“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这种观点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在线学习环境下教学的本质以及教师培训活动的设计。教师培训的目的是发展教师的能力,因此培训必须以发展教师的具体能力为核心,因为这关系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去完成各种角色和任务。如何理解基于发展教师具体能力的培训?这就需要我们深入了解与教师能力密切相关的教师角色,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在线虚拟环境下的教学,而且有助于我们设计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总体而言,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的角色是从传统教师职能中派生出来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在线学习环境下,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决定了在某些特定的任务领域中必须具备特定的能力。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如图1所示。
基于该研究思路,我们认为,在线学习环境下的教学变化意味着教学组织特别是教师职能上的变化,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是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和指导者。从这一方面来讲,在线学习环境的特殊性要求一定的信息技术支撑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职能,这与教师在该环境下制定的学习任务有关,同时也对其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培训教师和研究者一致认为,在培训过程中必须在对教师职能或潜在职能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努力给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校教师能力一个准确的定位。鉴于近几年来关于这一主题研究数目来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本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目标:
一是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
二是通过文献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活动,总结在线学习环境下教师能力的构建。
三、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的能力和角色定位分析
可操作性定义有助于我们为专业发展的设计制定出一个概念框架,促使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对在线学习环境下教师角色和能力的定位上,并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对其理论本质做了初步研究。
(一)国外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培训项目简述
本研究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及国外的ERIC、ICYT和ISOC三大数据库的检索开始,这些数据库包含了来自科学期刊的主要文章,特别研究了有很高科学声望的杂志,例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中国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欧洲教师教育杂志》、《公开评论季刊》、《远程教育学习》、《美国远程教育杂志》和《英国教育技术》等。在线环境下的学习逐渐成为现代学习培训的主角,从理论的角度厘清教师的职能及能力要求迫在眉睫。通过检索国内数据库,研究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的能力和角色的论文很少,也就无法进行对比和总结,这对于本研究的参考价值不高,本文把主要视角放在国外的相关文献上,总结了欧洲高校16项不同类型的高校教师培训任务的设计方案,分析了这些高校教师培训是如何选择培训内容的,同时还分析了这些高校对教师在在线学习环境下进行专业发展的研究活动。从每个高校教师培训项目中选出2―3个设计项目,这些设计从信息到过程的描述都遵循同一标准。16个专业发展培训活动中有7个为初始培训,9个是后续培训。半数培训内容都通过网络环境展开,剩余的则通过混合学习的形式展开。
在此,我们特别关注这16个培训项目的设置,即这些培训项目都指向哪些高校教师职能和能力,如表1所示。教师能力分类则遵循威廉姆斯分类标准。在线教师职能的详细分类及与之相对的能力需求同样遵循威廉姆斯的四个分类法,即技能分类、管理分类、组织分类和交流分类。需要指出的是,威廉姆斯分类标准同其他专家分类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认同他所提出高校教师能力的分类系统。通过对这些培训项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项目重点培养或提高高校教师在线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技能,如在线教学设计技能、激发在线学习者学习需求的技能、增强在线学习者之间交互的技能、融入在线教学进程的技能等。这些项目还强调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的操作技能,如应用在线资源和工具的能力,设计在线学习材料的能力,如多媒体素材、基于网络的资源、资源检索等。另外,还重视了培训类型的需求(对培训的建议)以及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等。详见表1所示。
与面对面的传统教学相比,在线学习环境是教师职能的延伸或转化,与自然情景相比,环境的变化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线学习环境下,教学不仅仅局限在知识和经验等方面的传授,教师将面临网络环境下沟通和交流方式特殊性的挑战。在线环境下高校教师成功实现教与学角色转化,交际能力是关键,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协调者。教师将在教学、社会、管理和技术领域中承担不同的角色,高校教师在在线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掌握ICT在每一个领域中的运用方法。
关于在线学习环境下教师角色定位的探讨,大多来自于对教师在线教学的观察和分析。威廉姆斯(2003年)定义了教学环境中教师的四种角色定位,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ICT在在线学习环境中的应用:一是交流和互动;二是引导与学习;三是管理和组织;四是技术的使用(覆盖所有领域)。该研究以实践过程中教师能力需求为依据进行教师角色的定位。科波拉等人(2002年)将研究重点集中在在线环境下高校教师能力的转化,这项研究最重要的成果是引起了教师对其在教学环境中自身能力重要性的重视。该研究指出,高校教师认为教师角色从“领域专家”向“学习导师”转变,此理念的变化与师生的互动模式、教学设计的改进,尤其是与教学组织、管理、控制和评价密切相关。因此,高校教师角色定位与在线学习环境中的角色认知、情感渗透及教学管理密切相关。值得一提的是克莱因等人发表的研究报告(2004年)设计的高校教师能力量表包括18项指向与教师职能绩效相关的五个方面,即专业基础、规划和准备、教学方法、策略与教学评估和教学管理等。本文通过对全球超过1300万的高校教师从业人员样本进行分析,详细描述了每个领域所需能力及其有代表性的98种表现形式。除以上3项外,其他相关研究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所需教师角色和能力,但都认识到在线环境中交流沟通能力的重要性,教师应尽量鼓励学习者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学习策略的灵活运用及知识的有意义构建。
(二)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能力分析
总的来说,在线学习环境中高校教师的角色扮演应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规划和设计;
二是社会交往;
三是教学指导。
需要指出的是,各个角色之间并不排斥,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会交叉重叠。依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规划设计是指规划教学所涉及的任务、教学过程的组织以及预期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相沟通的教学行为等;社会交往包含高校教师干预教学过程,通过营造沟通氛围来激励对话的生成以及知识的构建所需的能力等,因此,教师在社会活动中的角色应是主动的适应者、社会文化的引领者;教学指导角色是指高校教师对本专业知识的认知程度,能否实现高效的信息处理及促进深入复杂的以及关键性学习发生的能力。这个角色与教师使用信息和ICT的能力息息相关,但在以协作学习方式为主的环境中,技术的使用将变得更加复杂。
上述定义的高校教师在线学习角色,都或多或少需要一系列能力来履行这些角色,但在这个问题上学界并没有达成共识。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必须认识到从教学的组织到过程都有其特殊性,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必须强调的是,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所完成的社交功能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功能。特别是在在线协作学习过程中,社交功能通常与几个常用角色相关,如调解者、引导者、主持者等,通过这些角色扮演,我们期望能更好地促进和调整在线学习过程。大部分教师的社交功能都是通过角色扮演以促进在线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教练、导师、顾问、评估者、研究者、管理者以及资源提供者等。而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对高校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线环境下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包括设置有效激励激发学习、交流沟通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以及促进有意义的知识建构等。
四、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角色和能力需完成的基本培训项目
对于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的角色和能力,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研究进行了质的研究并努力得出结论,希望构建或验证完整意义上的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角色和能力。我们对欧洲高校教师16个培训项目设定的目标及高校教师对教师培训的期望做了深入分析,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活动的目标与教师对培训的期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从彼此之间的联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培训受到了技术的严重制约。在线学习环境下阻碍有效教学的因素主要同该环境下的有效交流以及教学内容相关,如如何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有效利用ICT的支持、学习者在线学习期望的交流、学习资源的及时更新等。
在线学习者意识到培训过程中获得有效指导的重要性,教师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而是主导。在教师培训过程中,与学习同伴之间的经验交流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同伴之间的支持是远程教学的重要学习手段,因为实践证明,同伴和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是有效的。因此,高校教师认为良好的交流是促进在线学习发生的重要因素,高校教师分清课堂教学与远程教学之间的责任也是同样重要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在线学习环境中教师的培训任务分别按照不同的专业展开,一个高校教师毋需扮演所有的角色,但需要同其他专业教师展开正常的交流。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培训过程中高校教师所需的能力不仅取决于所扮演的角色,而且与学习任务密切相关。从这个角度来看,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角色之间存在着交叉区域。根据这一原则,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能力的划分取决于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及所属领域,表2给出根据教师专业发展所属领域所设计的相应的培训项目。
一、教师备课提纲应侧重“导向”,以学定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备课提纲内容决定了整堂课的主题。传统的教学教师在备教案时,以“教”为主线,整堂课大多数时间都是教师灌输着知识,学生被动地听讲和吸收,课堂效果不明显,学生课后容易遗忘。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由整堂课“教”转变为学生“自主学”,教师在备课内容上必须要有根本性的转变。教师首先考虑的不应是我该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而应是学生会学什么,会怎样学的问题。对新教案的准备,教师必须围绕学生自主学习而认真钻研教材,精心构思教学流程。新教案要对学生的学习发挥“导”的作用,而不是“牵”的作用,要着重点拨关键、启发问题、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能进入自主的、探究式的学习状态。“先学后教”减少了教师讲课授业的时间,但这并不表示教师可以轻松一点了,相反,对教师要求更高。如何将新教案准备得短而精,有针对性,更好地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起到“导向”的作用,是对教师更大的考验,也是今后教师为之研究、奋斗的目标。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先学后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先学后教”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育重“教”轻“学”的做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高效课堂上去自学、去尝试、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由于学生学在先,学后发现问题,会感到困惑,这样学生可以带着目标、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对未知的知识渴求欲望会增强。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自主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共同进步。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学习可以放任自流。教师应积极地参与其中,给予必要的引导与指导,形成师生间双向的、互动的交流,保证自主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同时,教师从中能及时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脉搏,为确定和调整“学后教”的教学方案提供丰富、可靠的依据。
三、“学后教”力求教师讲课灵活,以教导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
关键词:地方院校;线性代数;应用能力;数学软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274-02
一、引言
当今世界各国加大力度争夺人才,而与国际形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特别是今年全国有高校毕业生七百万左右,面对用人单位日益苛刻的人才需求,地方院校培养的人才要想在各用人单位占有一席之地,就不得不改变当前的教育模式。目前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各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线性代数》是一门具有抽象、推理严密、逻辑性强等特点的课程,是高等院校非数学类理工科以及经济管理等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该课程不仅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而且是实现理工、经济类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另外,对于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有较大影响,同时《线性代数》内容一直是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数学考试的基本内容之一。所以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地方高校来讲该门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线性代数》中行列式、矩阵、线性变换等知识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但是大多数的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学校建校历史短、学生整体水平不高、课时较少等情况,所以在讲授《线性代数》时基本上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应用的加强。最近几年,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方向的转变,许多学者都对《线性代数》的教学及方法进行研究[1-6]。本文根据作者的教学经验,结合所在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分析当前地方高校《线性代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所在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对《线性代数》的教学方法做了相关的探讨。
二、《线性代数》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现状
由于《线性代数》课程学时少,内容多而抽象,多数教材基本保持理科教材框架,部分章节很难自学,学生学习该教材困难很大。当前多数的《线性代数》教材大多数包含以下内容: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二次型、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内容的结构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矩阵的理论知识;另一部分是线性空间及线性空间上的线性变换的理论知识。教材模式相对单一,基本上不同的教材只是在上述内容的安排顺序上有所变化。教材中对行列式、矩阵的基本运算及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等内容都花了大量的学时进行细致的讲解,而对难懂的、教师不好讲的核心理论知识——空间和变换的理论往往只是点到为止,有些高校甚至根本不讲,这样无法达到对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培养。另外,现行的教材基本是重视定理、结论的推导,而忽视了概念、定理和模型出现的实际应用背景;同时多数教材都重公式推导而忽略了《线性代数》是进行数值计算的一种工具的事实。由于上述原因,学生对此门课程不感兴趣,总是觉得学而无用,或者在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中手足无措,甚至对于摆在眼前的线性代数问题视而不见,直接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线性代数》课程的基本内容是对线性方程组求解,核心内容是线性空间和变换,强调以矩阵为工具,在线性空间内,利用线性变换解决问题。根据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目标以及本课程的特点,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探讨:
1.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在《线性代数》课程中“主”是矩阵、解线性方程组以及向量空间的结构,而行列式理论与线性关系的讲解是《线性代数》课程的“次”。为了适应地方高校的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关改革,减少“次”内容所占的篇幅,对矩阵、线性方程组解、空间等理论进行重新组织,加强了矩阵与空间理论,并在每块内容的后面增加相应的数学实验。
2.以基础知识为基点展开教学。线性方程组的求解问题是本课程的最基本问题,而对矩阵实行初等变换是解决线性方程组问题的最有效方法。改变传统的以行列式理论为基础展开课程,从学生熟知的消元法解方程理论展开课程,通过对利用消元法解方程组的讲解,让学生很清楚地认识到引入矩阵的必要性,加强了学生对基本内容与解决问题基本方法的了解与掌握,也使矩阵、初等变换等概念的引入更加自然。
3.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粉笔加黑板,教师上课直接讲解涉及章节的定理、概念,很少涉及相关知识的背景。同时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做书面作业,对于很多烦琐复杂计算学生还是用笔计算,完全忽略培养学生通过计算机利用数学软件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为了改变上述情况,充分利用计算机,使用MATLAB数学软件解决《线性代数》问题,把MATLAB渗透到《线性代数》的各章中去,方便检验运算结果的正确性,节省讲解例题的时间,把主要精力放在概念、定理的讲解上去。另外,提高学生对《线性代数》课程的兴趣是上好这门课程的关键。教师要了解所上专业的情况,知道《线性代数》的知识将在该专业的哪些方面、哪些后续课程中被应用到,这将对学生从心理上接受这门课程很重要,但是切忌让学生感到该课程很难学,产生畏惧心理。《线性代数》概念抽象,如果仅仅采用定义、定理加上推导的方式上课,学生很快就会厌烦并失去兴趣。《线性代数》基本上是在非数学理科、工科、经济类等专业中开设,在这些专业中开设《线性代数》的目的是利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也就是说《线性代数》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学习它并不是进行推导和证明的,所以应该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的原则进行教学,遵循“实际问题数学模型数学解答应用于专业”的教学过程。在不增加课时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可以在教学中增加大量信息的优势,有必要在课堂上讲解一下《线性代数》的相关发展史,对知识的背景和发展现状进行介绍。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便于加强对定义的理解。
4.分类教学。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对计算机、信息工程、自动化等专业实施45学时教学计划,对其他工科专业实施36学时教学计划;对经济、农村区域等专业实施54学时的教学计划。实行分类教学可以加强教师对不同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加强学生学习的适应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改革考核方案。以往的考核方案是以闭卷考试为主,该方案的弊端是:重记忆、重理论推导而轻理解、轻实践,不利于地方高校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适应以培养具有应用能力人才的目标,考核方案的重点应该放在实践应用,力求在知识记忆、技能技巧掌握、综合分析能力和后续专业课的应用等方面都有体现,各种题型在考试中都应占有适当的比例。平时分数的分成以下方面:(1)实验报告(选择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题目,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利用数学软件解决问题);(2)平时作业;(3)课堂练习。这种评分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便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根据目前就业情况和社会发展趋势,对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是当今人才培养的关键。本文提出了多数地方高校在《线性代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该课程关于培养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加强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符合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今后将数学软件MATLAB引入《线性代数》课程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用数学知识结合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以后的学习、科研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杰.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25):21-22.
[2]刘三明.以创新应用能力为核心的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2:545-546.
[3]王圣祥.新建本科院校线性代数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2010,2(12):109-110.
[4]刘娟,崔润卿.《线性代数》应用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教改创新,2013:36-37.
[5]王颖.探析多媒体在线性代数教学中的正确使用[J].信息技术,2013:199-200.
[6]贾云涛,伊波,张勇.独立学院线性代数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