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西方经济学研究方向8篇

时间:2024-01-18 14:42:5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西方经济学研究方向,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西方经济学研究方向

篇1

肖瑶(1987.10―),女,河北保定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

摘要:西方经济学研究自学说创立之初就有两种根源,一种是对增加人类财富的关注,一种是更深层的精神价值的追求。因此,梳理古典经济学中的伦理思想脉络能够有效弥补高度数理化的经济学研究的偏颇之处,使经济学发展步入更为平衡与健康的轨道。本文将归纳和总结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流派与经济学家的经济伦理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伦理研究对我国现阶段研究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古典经济学派;理性经济人;公正旁观者;经济学伦理

一、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及政策建议。近年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逐渐出现高度数理化和“工程学”方法泛化的发展趋势。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为总结人类社会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往往采取高度抽象概括的数学模型,通过设定苛刻的假设条件来研究某些要素变动对总体经济规律产生的影响。从而,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把亚当・斯密提出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进行了延伸,认为人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属于纯经济动物,因此在经济学研究中无需重视道德关怀和伦理价值,企图从工具主义的角度对经济现象进行解读。然而,如果对经济运行规律的研究需要运用逻辑推理等工程学原理,那么基于客观经济规律基础之上的政策建议往往要考虑更为复杂的伦理因素与道德因素,从而使经济政策能够促进更广大意义上人类的福祉,而不是沦为扩大贫富差距、引发社会动荡的推手与帮凶。

二、古典经济学派伦理基础

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主要探讨了国民财富的基本性质及产生根源,并提出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形成的基本假设:即理性经济人假设。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懒惰而利己的,每个人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理性经济人在市场经济中是各经济主体人格化的体现,即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要素所有者追求收益最大化,政府追求目标决策最优化等。亚当・斯密同时推断出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下,市场将通过‘看不见的手’推动社会改进,市场主体在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对社会福利的增加也做出了更大贡献,而这种社会贡献虽然不源自市场主体的初衷,但客观上往往比源于单纯的利他性动机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然而,斯密的论述并没有从结论上或道德上肯定了功利主义乃至工具主义的观点,即人可以在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不加任何限制于道德约束,而任何一种自我利益最大化的追寻都在客观意义上导致了社会整体福祉的增长。斯密在道德上并没有对人类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加以否定,而是一定意义上肯定了其正当性。但同时斯密也指出,这种正当性不是自发的,而是需要靠一整套伦理机制加以制约。而斯密将这种机制称为‘公正的旁观者’,而其内涵又是极为丰富的:包括理智、原则、良心,内心的仲裁者以及由此建立的一系列政治制度、法律制度、道德体系、伦理体系等,并同时强调这一整套机制对理性经济人自利行为的引导约束作用。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曾在他的《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到“有两样东西,我思索的回数愈多,时间愈久,它们充溢我以愈见刻刻常新、刻刻常增的惊异和严肃之感,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其中,我们也能体会到康德对源自人类内心深处并且与生俱来的道德律的敬畏与尊崇。这与亚当・斯密在其另一部伦理学经典名著《道德情操论》中也表述了与康德类似的观点,并在其经济学论述中强调了源自人类自身道德律、良心、理智乃至由此建立的政治、法律、道德、伦理等上层建筑对人类自利本性的约束与制约。

三、国富论中的经济伦理思想辨析

亚当・斯密提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表示在市场经济运作中存在一种凌驾于其上的力量,推动人类在主观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客观导致了社会整体效用的最大化。然而,斯密并未对何谓“看得见的手”做出明确解释,后世经济学家将其理解为源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本身的力量,即客观规律本身。但根据《国富论》中对这一规律的描述,不难发现斯密本人对“看不见的手”的概念内涵具有更宽泛的理解,其中包括源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中源自利己性的利他行为,例如鞋业生产者为了降低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必然要采取提高生产效率、改进工具、改善经营管理方式等行为,这一定意义上就促进了整个制鞋工业生产力的提升,从而给消费者乃至整个社会带来福利。其次,除了市场经济自身的运行机制外,“看不见的手”还包括源自人性深处的理智、原则、良心、道德等利他主义倾向,以及由此衍生的道德、伦理、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的制度约束机制。这些都有利于把理性经济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过程中对他人及社会的破坏性因素降到最低。关于此种机制的解释,斯密在其《国富论》中称之为“公正的旁观者”或者“理智、原则、良心、胸中的栖息者、内心的人、我的行为的大法官和仲裁者”。在此种意义上,斯密的经济学原则与伦理学原则出现了重合与统一。由此可见,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以及“理性经济人假设”并未给市场经济及资本主义制度歌功颂德,也没有从功利主义的角度过度提升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重要性。而是希望通过能够促进社会正义的一系列制度设计及诉诸人类内心深处的理性与道德对人类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的本性加以约束限制,从而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提升。

四、启示

西方经济学作为研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学科,为探索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推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古典经济学派经济伦理根源的探究,不难发现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伦理源源主要建立在三大思想体系的基础上:其一、以性恶论为基础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其二、产权界定的基础为私有制,并进一步重申了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根基,是神圣不可撼动的。其三、强调以自由竞争为基础的市场运营机制,主张应将政府干预限制在最低水平。基于上述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伦理思想确认了以追求个人权利、财富最大化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并得出结论:只有确保充分的市场竞争及降低政府干预才能导致社会福利的普遍增加。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开始揭示古典经济学派的伦理学弊端,并指出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伦理思想在社会财富急剧增加时,将无法达到福利经济学理论指出的社会福利普遍增加。相反,容易导致社会风气的普遍下降以及社会大众对财富占有欲的无限膨胀,从而把整个社会拖入经济危机的谷底。因此,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强调古典经济学派的经济伦理缺陷,充分融合政治经济学中政府干预、道德约束等基本思想,最终引导社会风气更加趋向公平正义。(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施蒂格勒论文精粹》,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386页

[2] 维克多・J・范伯格:《经济学中的规则和选择》,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8页

篇2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改革;应用型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就成为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的专业核心课程,它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概括,所涉及的理论和定律能够系统的反应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重点研究在资源稀缺性的基础上如何合理配置,应用到实证分析、规范理论分析和现代数学方法,里面特有经济数量关系分析、数学模型、图表和文字理论对大学生的分析推导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求甚高,这种能力的训练也是其他课程不可代替的。它也能够解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和新现象,成为西方经济学研究的趋势。西方经济可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通过学生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价格理论、博弈论、经济增长及波动等知识,为学习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的消费、生产和宏观经济政策等一系列经济管理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清晰的教学理念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高校更多的是在意识形态领域考虑《西方经济学》课程传授给学生的具体内容。现在,我们已经普遍接受《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大部分观点,但由于教学理念不明晰,仍然存在着一方面强调“中国特色”,另一方面又直接照搬方的教科书,过分强调掌握每个原理、图形、理论模型,忽视了《西方经济学》课程本身的精髓和教学价值,也忽视了教学对象――本专科学生的真正需要。因此,明晰教学理念,贯彻现代教育的素质教育要求,是进行《西方经济学》教改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才选择不尽合理

目前国内高校教材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应用较广,此教材是教育部推荐的财经类核心教材,教材本身的内容选取是优质的,但不一定是适合的。目前国内西方经济学教材更侧重理论介绍、相关定理证明缺乏相关经济现象的解读与分析。使学生普遍感到《西方经济学》内容庞杂、理论深奥,造成学生学习感觉枯燥的情绪,进而影响了学习的热情。 如果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动力,可以选用高鸿业主编的教材,但是目前大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动力明显不足,此教材不一定是最合适的。另外,该教材强调模型,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是完成现代经济学知识普,相对来说,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更适合学生。

(三)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老师习惯使用填鸭式的灌输方法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缺乏对于相应理论分析工具的经济学含义的解读。在有限的课堂上多是对理论进行抽象分析和解释,描述或描画经济图形与模型,尤其是本科生自身缺乏社会经验,只能死记硬背、囫囵吞枣,随着课程内容的增多,往往造成前后无法融会贯通,很难理解其内涵。另外缺乏必要的现代教学手段,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以学生专业为基础调整教学内容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我校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背景不同,经济学理论的实用性就不同,启发学生的比较研究兴趣。另外应根据不同学历层次和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教学要求,开设“重点各异”的系列《西方经济学》课程。联系各专业学生已有的基础、课时量等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给学生留出自由考量和解决问题的空间,引导他们自己去拓展相关内容。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完善已有的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开景教学、模拟教学,形成完善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案例库和情景教学与模拟教学的设计模型,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正如刘金石、刘方健认为应在教学过程中熟练运用经济学的“三种语言”(生活语言、经济语言和数学语言)葛造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课堂,引导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手段上鼓励采用多媒体教学, 引入课程网络互动式教学组织教师在线答疑搭建第二课堂提高教学效果。进行互动教学,个性化的学习和分组教学,组织老师在线答疑,通过网络建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之外的沟通。传统板书能够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图形和数学的演绎步骤更好地理解经济模型背后的含义。因此应综合运用多媒体课件及板书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三)改进考核方式

目前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都是作为专业基础课,多以期末闭卷考试方式为主,考评方法太过单一,学生多是考试前几周集中复习,难以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考核,试卷内容也以知识要点考核为主缺乏联系实际的案例分析,阅卷过程也以标准答案为主旅考核方式注重的是学生知识记忆能力。难对发言、讨论、实践所表现出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考核。建议在试卷设计环节应设计现实案例分析类题型,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平时课堂参与成绩,不仅能够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也给教师一定的自由教学和学术讨论的空间。笔试仍然是考核重要的形式之一,为了保证笔试考核的科学性,应建立大容量的、规范化的试题库,每张考卷设置标准化题型,合理确定主观性和客观性试题的比重,注重试题的认知层次和难易程度的协调搭配,准确考评学生的学习情况。

参考文献:

[1]年四敬,赵鸿雁.基于应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改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8(6),149150

[2]汤向俊.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改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2),5758

[3]赵栋强.“西方经济学”教改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8687

[4]易杏花,刘云忠 .让“沉闷”的经济学生动起来――《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篇3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 教学改革

一、西方经济学的性质和特点

西方经济学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其特殊性在于提供给学生与实际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大量的概念和理论模型,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对基本经济现象有比较透彻的认识。作为分析经济领域内具体现象和事物的工具,反过来又可以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毋庸置疑,西方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学生最需要掌握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把理论知识系统地介绍给学生。二是要把传授学习方法放在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地位。三是要把理论知识很好地与现实经济问题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经济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教学思路不清晰

目前国内高等财经院校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只是将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全部,不清楚甚至不知道西方经济学还包括很多其他的流派。而经济学专业的同学虽然知道西方经济学有许多派别,但是因为教师教学中只专注于某一课程而忽视了与其他经济学课程的联系,使得很多学生概念不清,没有经济学思维。

2.教材定位不准确,教材内容陈旧过时

西方经济学教材的使用定位不清【1】,不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本科院校,虽然版本较多,但是内容大同小异,缺乏针对性。甚至出现了很多直接照搬国外教材内容的现象。另外,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出现很多新的现象,而现有的教材并未体现出来,这些必然影响教材的质量,不能及时反映新理论、新案例,影响了教材使用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3.数学模型占主导,限制一些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数学的重要性,使得很多经济学教学看起来更像是数学课程,很多文科学生在数学方面不是很突出,学习起来困难,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考核方式缺乏灵活性。【2】

当前考核方式普遍为闭卷考试,阅卷过程被要求客观化,甚至连主观性考题也要求按标准答案的考分点给分。这种考核方式对死记硬背的学生来说,容易取得高分。但对平时认真听讲,善于思考,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得不到高分。

三、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1.适当增加一些其他流派的介绍

高校经济学教师应该适当增加一些其他学派的介绍,使得学生对经济学有个完整系统的认识。对这些学派的概括介绍不但可以扩展上课的内容,而且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其对经济学在有个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对经济学有个更深层次的认识。

2.正确认识数学模型的作用【3】

数学模型只是研究经济学的一种方式而已,它不能作为研究经济学的唯一方式。对于想进一步深入研究经济学的学生,可以深入研究数学模型并试着尝试自己建造模型,对于那些数学不是很突出的同学可以另辟蹊径,用其他独特的视角来研究,这不仅使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也丰富了经济学理论。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应该结合更多像是生活中的实例去研究,用抽象的经济学理论去解释现实问题更具有意义。教师还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中融入最新的案例,使案例教学成为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师应该采用更多的公司或者个人案例来开展辩论课,让学生自有分组,去代表不同的利益方,事先准备资料去为课程做准备。

4.提高教师的素质并增加课时【4】

双语教学成为现在高校经济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这一方面克服了翻译版教材表达不清晰的地方,也避免了学生学习原版图书的阅读困难的情况。这一教学方式无疑会发展成为未来的教学主要方式,以与世界接轨。但是这也迫切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英文水平,没有很好的英文读写能力就不能承担起这样教学。为了使得高校教师尽快的提升自身的英文水平和专业素养,很多大学都外派经济学教师去国外的知名大学进修或者做访问学者,这样不但使其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提升了自己的英文,而且使其与更多的世界知名的经济学学者进行探讨和交流,这也无疑成为提升教师素质的主要方式。

5. 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

科学的考核方法能够有效检验教学的完成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灵活地选择合适的考核方式。如在考试形式上,可以变一次闭卷考试定终身为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考核可以采取平时考核和期终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平时的考核可以根据上课发言的情况,写小论文的情况等进行考核,闭卷考试不要一味考死记硬背的内容,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主观题,如增加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国内外热点问题的分析,来考核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书目]

[1]郑美华.论《西方经济学》教与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3):201-202.

[2]崔木花.《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探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160-161.

[3]王海侠.对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认识与思考[J].中外企业家,2007,(10):65-66.

[4]谭建新.影响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今日南国,2009,(10):49-50.

篇4

关键词:经济学 教学 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前经济类专业的教学中,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等理论课程,构成了大学本科院校经济类的核心结构,这些学科的教学也一直是国内外财经类高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对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在国内外一直不乏研究者,目光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的改革,或者课程的设置上。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多种多样,就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分为:来自教师方面的因素、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来自社会、来自教育部门、教育政策等因素。本文着重从学生和老师的角度出发,结合实际教学体会,分析了如何合理的调整学习,以便提高诸如西方经济学之类的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问题。

二、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定位

西方经济学专业主要研究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西方主要国家流行的经济理论以及根据这些理论制定的经济政策。在西方国家,该课程是经济类相关专业的必修课,是学习相关课程的基础。相应的,在国内的高校中经济类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中,西方经济学也已经占据了专业必修课的基础地位。

(一)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简介

经济学是一门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变换的学科,西方经济学也不例外,它的主要内容基本是统一于现代主流的经济学之下。包括全面深入的研究考察各个市场主体的决策性质和规律,以及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等问题。从目前的教学安排来看,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在本科教学中,通常分为两个学期进行学习,作为经济类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之一,有一定的难度系数。

1.理论和实践密不可分

西方经济学源于对经济现象的诠释,经济学理论从经济实践中抽象和分离出来,而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加入了一些前提条件、假设和假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学家认识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理论与经济实践背离的瑕疵被发现出来,于是对条件假设和假说重新认识和重新设定,这是经济学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可见西方经济学从起源到后来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从没有离开过经济实践活动。

2.图形和数学模型结合

为了更为透彻的分析经济问题或者预测经济发展趋势,西方经济学经常运用数学工具建立经济模型,运用模型中参数的变化说明经济趋势或者经济原理。但是数学类的经济模型只能从数值方面考察经济运行的结果,难以解释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于是西方经济学常常辅助以图形或者单独运用图形来说明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图形与数学模型的结合,要求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中既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又要有较好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西方经济学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在我国,大多数本科高校,尤其是独立院校,在制定经济类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通常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具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西方经济学最重要的功能应定位于服从培养应用本科人才的专业知识基础,并由此来组织教学的各项工作。

三、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高

由于课程安排西方经济学作为专业必修课,通常是在大学一年级或者二年级进行学习。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学科。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的西方经济学理论,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理论体系日益庞大,授课内容覆盖面广,涉及知识多,课程难度较高。除此之外,对逻辑推理的要求也较高。由于此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由几百年来无数的西方经济学家在经济理论上的杰出贡献综合而成,理论体系宏达,并且不同的章节中理论之间存在递进性,推演性强,因此对学生要求高,需要始终全神贯注。因此课程本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高。

根据在教学过程中的观察,真实情况并不理想。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课前没有预习,或者课后复习时间不充足,在某章节学习中产生了困难,继而会选择放弃或者跳过。当前面的理论没有学习好时,后面的理论因为前后理论的依次递进关系,就会变得更难理解和掌握。久而久之,无法理解的东西会越来越多,便在学习上失去了信心。

(二)课程的实用性相对缺乏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西方社会的市场经济,其教科书上讲述的例子大多是西方社会的经济现象。而我国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之中,许多现实的经济现象不同于西方社会。因此,许多学生觉得西方经济学离我们很远,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另外,作为纯理论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对于刚进大学的学生来说显得有些抽象,尤其是在微观经济学部分,大量的经济模型与理论部分,相对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难以协调应用教学手段

传统的理论性课程主要以老师讲解为主,由老师帮助学生树立规范的学习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帮助学生后期的学习,以及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按照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难免会出现沉闷的状态,学生也会表示需要加入应用型的知识以更好的理解知识与活跃气氛。

伴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改革,经济学的课堂也加入了多媒体的使用。根据前面的介绍,西方经济学的课程除了重要的理论模型之外,还需要大规模的数学推演。如果把全部过程都通过多媒体展示,优点是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教学产生兴趣,随之而来也有难以避免的缺点,即没有老师亲自示范理论的分析与公式推导过程,学生通常无法很好的理解经济理论的形成思路。因此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中,需要做出协调。

四、提高目前教学应用性的几点设想

(一)介绍经济学的最新发展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最根本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活跃程度,“兴趣是最大的老师”,如果学生对目前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驱使他们自觉地学习和研究自己的专业课程。经济学又是一门理论与实际联系相当紧密的科学,并且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的演变,并随之产生一些新的理论和词汇。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介绍经济学的最新发展,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另一方面可以保持与前沿科学的紧密性,从而扩展教师队伍自身的素质。例如当一些经济学的学生或者当今的年轻教师群体,在他们学习GDP这一概念的时候,还没有提出绿色GDP这一概念。随着社会发展,这些学生己经毕业进入社会,环保问题越来越重要,并且逐步进入了经济研究者的视野,绿色GDP概念就自然而然的被提出来。如果在学习期间教师用了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入介绍这些新的进展,那么接受过这样的训练的学生将更容易理解GDP的概念,并且很快地、自然而然地学会在考虑经济问题时加入环境保护这一因素。如果只是靠知识的灌输,那么学生在遇到新问题目的时候,往往对如何解决这些新问题上显得茫然不知所措。

(二)联系实际,引进案例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案例是不可或缺的。实际上,各类经济学教材或专著中也不乏非常经典的案例。有些原理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变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例如,著名的科斯定理,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牛群到毗邻的谷地里吃谷”的故事来阐述;外部性原理则可以通过米德的“蜜蜂与果园”的例子来阐述;公共物品则可以通过“灯塔”的故事来阐述。这些例子已成为经济学中经典的例子,具有了不可替代性,给经济学留下一个永恒的传统,使经济学诗意盎然。但是,仅仅分析这些经典案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把西方经济学与中国本土经济相融合,适当地引进一些现实中的案例以及贴近现实生活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解释,例如引用“谷贱伤农”的现象来解释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不同弹性的商品产生的不同供求变化。这是因为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来分析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并帮助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或者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政策建议。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针对西方经济学中不同的原理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的则可以从现实情况着手,一步一步分析,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这种过程可以由老师和学生一起互动完成。有的则可以先阐述原理,然后让学生分析现实案例,这样通过从具体到一般或者从一般到具体的演绎与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合理调整考核方式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仍然为应试教育,对于从中学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这种应试感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另外,大学中现有的考核方式,期末卷面考试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现行考试方式仍然以开卷和闭卷考试为主,尤其是闭卷考试,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学习过程的考核,使学生的学习目标产生扭曲,为了考试而学习,而忽略了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和吸收。

西方经济学核心理论课的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的基础,所以应该重视这些课程的学习,更应该重视教学与考核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闭卷的考试方式侧重于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尤其是重视基础知识,让学生熟记知识点,为以后学好专业课打下基础。但是,教师也应重视学生的平时成绩,认真记录学生的平时的表现,并实施教考分离,合理分配平时、期中和期末分数的比重。

参考文献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杜,1996

[2] 张丽华.甘理案例教学法[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杜,2000

[3] 张红岩.《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 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11)

[4]吴方.例教学在产业经济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 池州学院学报,2009(2)

篇5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现代化发展趋势研究

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化发展趋势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善乏可陈,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势头不减,经济社会现代化步伐逐步加快,如何才能更好的做好对政治经济学现代化趋势的研究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笔者结合所思所想对政治经济现代化发展趋势得出了以下研究成果。

一、政治经济学现代化发展趋势研究

1.1 政治经济学随着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而逐步走向国际化

政治经济学在上世纪绝大部分时间里由于国际政局的原因被隔绝化,没有能够充分的的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随着冷战的接受、东欧剧变,加上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逐步提高,政治经济日渐走向世界,在丰富世界政治经济学说的同时也给政治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政治经济学现代化也是一个国际化的过程,走向国际化的政治经济学从经济理论上极大的丰富了我国思想,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有裨益。。随着中国长期经济发展奇迹的出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相对优势的确立,尤其是中国经济在西方金融和经济危机爆发后的优异表现,中国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日益得到国际知识界的关注。

1.2 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化也是走向服务于实践的经济理论工具的探讨过程

现代政治经济学理论应当更多地被运用、拓展到部门经济、应用经济和专题经济的学科中去。从近年的情况看,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广泛应用是经济学发展的主要趋势。比如,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和分析方法等,都渗透到了金融、贸易、产业经济等学科之中,体现了理论经济学对应用经济学的引领作用,这一点是值得经济学借鉴的。正是因为政治经济学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和机制,而经济系统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其他系统存在一定联系和发展的某种共性,因而它对于其他相关学科往往具有渗透和双向借鉴的意义。

1.3 政治经济学逐步走向现代化也使得其逐渐数学模型化

经济学研究中的模型,除了文字模型和图表模型以外,数学模型是重要的表达和分析方法。当前政治经济学的数学化,已在以下方面促进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新的数学应用模型的研究和数学研究成果在政治经济学中的运用,丰富了解释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化理论的工具,对政治经济现代化带来了很大后备支撑。随着政治经济学通过数学模型焕发新的活力和生命,越来越多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通过数学工具、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创新,助推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化。

1.4 政治经济学现代化发展使得政治经济学研究也越来越细致化,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围也逐步精细化

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不同,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学派化,不是为了代表劳动阶级不同阶层的利益,而是都应站在劳动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整体立场,都应遵循经济学的方法论和理论精神,都应尽可能地全面系统掌握实际经济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理论及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并由于认识上的不同或不能完全做到“三个都应”而形成各自的学术流派。我国经济体系分工日渐精细化,经济是文化好政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社会分工的细化也使得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化发展研究领域越来越细致,研究分工也越来越明确。研究分工的细致化给整体政治经济学研究带来繁荣的同时,也使得在宏观上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人才越来越少,但凡事物都有两面性,研究范围日渐细致也势必会使得宏观研究被人为摒弃。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趋势逐步明显,我国经济正大踏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也给我国政治经济学现代化带来了新的活力,注入新的生命力,助推政治经济学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能够更好地实现现代化将成为我国马列主义研究学者的重要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于金富:努力实现经济学的现代化[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2] 赵学清.:论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化问题[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9(03)

[3] 洪远朋: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学[J]. 研究. 2009(07)

[4] 赵学清:论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现实走向[J]. 中州学刊. 2008(04)

[5] 胡钧: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J]. 甘肃社会科学. 2007(01)

篇6

【关键词】成本分析边际分析国防费

一、问题的导入

成本分析和边际分析是西方经济学和由西方经济学所导出来的其它相关学科常用的分析方法,这两种方法正式由经济学大师们提出来以后,其运用迅速普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涉及到了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在这个以经济利益为主要追求目标的社会和世界大环境下,这两种分析方法是衡量一个大到国家中到企业小到个人是否获得利益的主要方法。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在其所创作的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此之前也使用了生产成本这一概念,可见顾及成本和未来可获取多少利益的“理性经济人”是我们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的主要方法。

二、对成本分析和边际分析的科学性的理解

通俗点来讲,所谓的成本就是某某人在某某时间去做某某事情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分析就是利用这些人力物力财力去衡量做这件事在当前和长远上来看是否值得,满足执行者目标的程度。程度越低,就说明耗费的成本越大;程度越高,就说明成本越低。在成本的家族里面成员很多,根据经济学家的不同需求和数学方法的应用分类,有机会成本、沉没成本、显性成本、隐性成本、边际成本、长期成本、短期成本等等。这些成本都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的,就拿机会成本来说,经济学家是这么给它定义的: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指把该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它用途中所获得的最大利益。就是说一个牧民拿一块草场去(一种资源)养100头羊或养50头牛(两者只能选一个),选择养100头羊,50头牛就是他的做出选择养100头羊的机会成本;选择养50头牛,100头羊就是他选择养50头牛的机会成本,他还有一个前提:只有这一块草场(资源的稀缺性)。从机会成本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因为它确实遵守了自然界的规律和提出了人们所面临的问题:一是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二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需要理性的(经济人)选择。其它的成本也有它的科学的定义和假设,他们的逻辑结构都是严谨的,所以成本分析是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

边际分析是一种积分分析的方法,它在函数式中的数学的表现是某一个函数的相关变量的导数,即对函数的相关变量求导。它是一种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在经济学上的含义就是某种资源或要素(货币、劳动、土地等)的使用者每增加一单位这种资源或要素(拿去消费或投资等)所引起这种行为在所产生的效果总量上的增量。简而言之就是某人正在做某事,他做这件事的下一个分量动作或单位的更深程度的去做这件事对整件事所产生的效果,即增加一单位的资源使用对整个投入资源的使用效果所产生的影响。它的种类也是繁多的,如边际成本、边际效用、边际产量、边际效益、边际技术替代率等等,与成本相比它更有可量化性,因为它是建立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来分析的,只要数学模型设的对,数学函数选择得当,它的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

三、成本分析和边际分析在国防费研究中的作用

马克思曾经说过:国防费等于国家安全。国防费是一个国家用于国家防务的一项支出,每个国家都或多或少的有这种支出,这样看来国防费是这样一种资源:它是用来产出“国家安全”这种特殊的公共产品的,而这种公共产品平时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才会显示出来。那么就有人说了,平时我们用成本分析和边际分析都是看到实实在在的产品,实实在在的效益,实实在在的产量,而生产“国家安全”这种似乎虚无的产品还用这两种方法有什么意义呢?其实不然,先别说有没有意义,但这两种方法确实已经在国防费研究中大量应用了;那就也有人说了,既然都已经用了再讲有什么意义呢?那是因为有些人虽然用了,还顾忌这不是的东西,存在用经济学研究国防经济和用西方经济学来解决国防经济的争论。所以,论述这两种方法在国防费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是完全有必要的。

第一,国防费是一种被利用的资源,是被利用的资源就有投入和产出。就这种资源的投入数量而言,其也是有限的。虽然和平时期和战局紧张时期国防支出数量不同;平时和战时的国民经济运作不同。还是可以以数量来衡量的,如用国防支出占一个国家的gdp百分比来表示成本分析和边际分析的方法适用于一切有投入和产出的资源运用模型。而且通过这种方法的运用,可以触类旁通的将西方经济学其它的研究和分析方法运用到国防费的研究甚至其它有关国防经济研究的运用中去。国防费和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以及《现代资方国防经济学》就是很好的例子。

第二,国防费虽然是生产国家安全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产品,但生产产品的中间过程是物质的,比如说飞机、大炮、导弹等。这些产品为创造国家安全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而这些产品是由国防支出的一部分即武器装备采购费的购买和装备保养维护费的维护而产生作用,它们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就有其实际的成本和效用。所以成本析和边际分析在这些领域是可以尽情的合理加以利用的。

第三,成本分析和边际分析有利于准确的计算国防费的合理投入数量。国防费的支出是有国家财政预算的一部分,每年各个国家的国防费支出都被其潜在的敌对国家或敌对国家密切关注着,比如说经常有国家说我国的国防费不透明、实际国防费比公布的要高等等。国家根据财政收入的多少和国家所面临的潜在威胁来决定国防费用占国家gdp的比重的,这样生产国家安全这种产品的成本是必须计算的,高了,由于国民经济建设投入少了,可能影响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低了,不利于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没有保障,反过来还是影响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同时投入就得讲求效益,就得讲求边际成本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等一系列的实际指标,这为国防费的合理投入比例提供了数字计算上的方法和途径。

最后,成本分析和边际分析有利于提高国防费的利用效率。国防费是一个综合性的大项目,其包括武器装备采购费、军人工资、军人福利、武器装备维护费、军人转业安置费、大型军事活动和训练费等等。这些费用之间也存在一个比例关系,如何合理的处理它们之间的这个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利用成本分析和边际分析能很好的解决它们各自在军费中所占的比例问题或是为更深一步的研究提供方向、方法和途径。

四、在实用领域借鉴西方科学的研究方法

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在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研究方向上产生了分歧,政治经济学以研究商品的价值为目标,而西方经济学以研究商品的实用价值为目的。其实二者对市场经济来说都是适用的,没有本质上的对立,所以我们在平时的运用方面两者皆可,但有些人认为那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在意识形态领域排斥它,而忽视了它的科学性这一面。把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暂时抛开,大胆借鉴西方经济学的以成本分析和边际分析为主的等一系列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对我们研究军费和有关国防经济的一系列问题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能力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253-02

辽东学院地处鸭绿江畔,与朝鲜新义州毗邻。通过对丹东地区外贸公司的调查,丹东从事对韩、对朝贸易企业占全部贸易企业的2/3,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作为辽东学院的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韩朝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地方,突出特色,所培养人才要具备较强的从事外贸业务的实践能力以及所需要较好专业英语和初步朝鲜语应用能力。这种“三位一体”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反映了地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意愿,也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鲜明的地方行业特色,与其他院校同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了错位竞争。

一、实践教学研究的背景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身特有的实践性和涉外性特征,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要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以及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教学的实施与开展。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韩朝贸易方向)实践能力体系构建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将人才实践能力体系设置为三大模块:双外语应用能力模块、专业实践能力模块、综合能力模块。“双外语”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具有较强的专业英语背景,运用英语进行国际商务活动交流、谈判等,二是具备基本的朝鲜语听说能力,用朝鲜语完成一般的商务接待工作;实践能力是指适应外贸实际工作需要的各种应用能力,主要是具有较强的从事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的能力,包括贸易实务的操作能力、各种单证的使用能力、市场营销及开拓能力等;综合能力是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观察国际市场形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是高层次的实践能力,它无法通过某门或几门具体课程的教学而获得,只能通过各种知识技能的积累、综合、升华而逐步形成,需要在贸易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概括而提高。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韩朝贸易方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按照人才实践能力体系的要求,构建了较为完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下页图所示):

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了以下特点:

(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整,强调国际贸易应用能力培养

1.实践教学环节完整,强调连续性和层次性。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利用课内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校内综合模拟实训、毕业实习各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注重各实践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校内我们建立了具有鲜明特色、针对性强的高效仿真国际贸易模拟实训中心。采取“学员操作为基础,教师指导为辅助,网络通讯为途径”的全方位开放实习模式,培养了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我们还与丹东太华电热材料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安排学生不定期到实际工作环境进行短期见习,感受实际业务的操作流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习专业的热情。

3.提高学生的职业资格能力。国际经贸人才的主要从业资格证书是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等。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制定出获得相应专业资格证书的时间表,并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同时,获得必要的就业条件,提高就业能力。学生普遍反映,在获取这些证书的同时,自己的专业能力也有所提高,为将来的就业提供了条件。

(二)语言实践教学体系创新适用,能有效提高“双外语”应用能力

1.采取多种渠道和形式,提高朝鲜语口语交流能力。(1)针对人才培养特色要求,合理设计实践课程及内容。除了开设基础朝鲜语外,设置了大量的实训课程,如听力、会话、口语交际等多种实训课程,并设置了朝鲜语实践学期,在实践学期中采取与外教面对面、演讲、竞赛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2)利用校内校外第二课堂,提高学生朝鲜语口语交流能力。一是在校内外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实训实习基地。校内的朝鲜――韩国文化苑集语言学习和体验韩朝文化功能为一体,利用各种先进的视听设备,为学生语言训练提供了良好环境;在校外建立了三个朝鲜语实习基地,以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需要,让学生实地感受朝鲜的风俗文化,锻炼交流能力。二是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建立了朝鲜语(韩国语)俱乐部。定期开展韩语角、影视时间、韩文写作大赛、韩语系列技能大赛(演讲、打字、情景会话)、 “疯狂韩语课堂”等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扩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2.创新教学方法,创造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熟练的英语运用能力。首先,创新英语教学方法,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形式如角色扮演、采访、辩论、短剧表演等,提高学生口语交流能力;其次,利用课外活动,创造语言训练环境。定期举办英语角,锻炼学生的英语沟通和应用能力;同时不定期举办英语讲座、演讲大赛等,采取多种渠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习英语的热情。

四、打造“双师“型和中外融合的实践教学师资团队

1.鼓励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兼职外贸企业,使专业教师打破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锻炼业务能力,提高授课的说服力,现我系有两名教师长期在外贸公司从事业务及管理,有四名教师有双师资格证书;同时不定期从社会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资深人员到校兼职授课或与老师座谈,形成一支熟悉社会需求、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2.充分利用韩朝学院资源优势,打造中、朝、韩融合的语言实践师资团队。一是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创造机会让教师到国内外进修深造,现有五位教师都已从韩国攻读完硕士学位;二是利用现有的韩国、朝鲜外教,开设大量的口语交际课程,强化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了解不同区域的语言使用技巧;三是利用我校留学生资源,开展课外交流活动,创造语言学习环境。

五、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1.人才应用能力日渐明显。通过近几年对本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施,人才培养特色日渐明显,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明显提升。二是英语和朝鲜语的交流沟通能力有所增强。在英语方面表现为函电往来和商务谈判的能力不断提升,很多外贸公司负责人对本专业的毕业生的英文函电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还有一些学生已成为公司谈判的主力。而朝鲜语的听力和会话水平也有所提高。

篇8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应用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计量经济学上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开始应用于管理、会计、教育等研究领域,为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就我国计量经济学研究工作来看,经过30多年的研究,虽然取得了瞩目成果,但是与国外研究成果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研究方法和水平上,严重影响到计量经济应用研究的科学性、可靠性。因此,相关部门必须深入研究,不断提高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二、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主要问题

1.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理性认知问题

虽然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取得了瞩目成果,但是,对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缺乏理性认知,在应用研究中还是停留在表面。一方面,对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分析中扮演的角色的认知不到位,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一种数据分析方法,主要是围绕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对经验数据的深入分析不足,这种错误的认知直接制約了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另一方面,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量化”发展,认为计量回归的技术先进程度是衡量文章学术层次的重要表征,在这种人之下,研究学者的研究倾向、方法选择上很容易进入“量化”误区,造成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发展可能产生“非理性”导向。

2.计量经济学研究模型的不合理

在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中,模型设定是该学科的核心内容,合理、正确的模型设定是其应用研究科学性的保证。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许多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中存在模型设定不合理的问题。在模型设计中,不能有效地结合理论与数据,有的建模理念脱离了实践,有的建模理念单纯的以经验数据为主,这种片面性的建模,很难发挥出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模型的真正作用。以经济理论为导向的建模范式为例,这种模型主要根据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来建模,然后进行回归分析,这种以单纯的经济理论为导向的模型应用性效果比较差,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3.模型应用研究的技术问题

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技术水平还比较低,受技术因素的制约,计量经济应用研究发展比较缓慢。以时间序列为例,就目前来看,时间序列模型设定时,为了获得更好的统计效果,会在模型中添加滞后项或移动平均项目,然而这种行为是没有经济学理论依据的,当时间序列模型中添加这些项后,回归模型的残差就可能存在时间序列相关,进而使得模型难以准确的反应时间序列动态变化,难以对变量作出准确的评估。另外,在时间序列模型中,误差的计量方法比较落后,在模型计量误差的时候是直接应用DF或ADF一般单位根检验临界值作为残差检验临界值,这种方法可能导致本来不具备协整关系的方程残差通过检验,进而影响到应用研究的科学性、可靠性。

三、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科学性的建议

1.正确看待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局限性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型学科,在现代社会经济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要想发挥其作用,就必须正确看待计量经济学。首先,要认识到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理性看待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只有正确认知计量经济学,才能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其次,要认识到计量经济学的局限性,深入研究计量经济学理论,全面了解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领域,从而更好地发展计量经济学,推动社会经济的更好发展。

2.提高计量经济学研究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可靠性

经济社会里,计量经济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工具,而要想推动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就必须合理、科学设定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首先,在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设定中,要有效结合理论、数据,遵循理论和数据相结合的“关系导向”范式,设定合理的模型,保证模型、理论、数据三位一体,确保模型能够全面地反映经济规律;其次,要确保计量模型与经验显示相符,在模型设定的时候,要根据数据生成过程来建模,从而保证模型设定经济意义上的有效性,确保模型本身与理论、数据相一致。

3.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技术性

提高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技术性是推动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发展的关键,以先进的技术为载体,可以提高计量经济学模式的应用效果,从而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首先,要正确设定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进而最大限度地保证误差项的源生性,模型设定过程中,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以相关数据为依据,以理论为指导,从而保证应用模型的科学性;其次,要加强模型协整关系的检验,明确数据生产过程,采用科学、先进的计量软件来完成计算过程,保证计算结果的科学性,进而推动计量经济学研究的科学发展。

四、结语

综上,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加大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现阶段,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水平还比较低,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方法比较落后。因此,必须深入研究计量经济学,提高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水平,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艳. 一部深度反思计量经济学科之作——《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研究》评介[J]. 财经问题研究,2016,(10):129. 

[2]刘丽艳,朱成全. 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问题探讨[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46-5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