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6 16:14:3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意义,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活动中领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的学习方式,“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应考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呈现出的活动效果及活动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的契合度。本文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五种教学活动为例,浅谈本人在设计和使用中的点滴体会,与同行交流、探讨。
【关键词】
阅读;游戏;收集资料、观察、调查、访问、交流;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学习。
【正文】
与以往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课不同,《道德与法治》课程将“在活动中领悟”作为教材的主要道德学习方式,《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则建议我们“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活动性”是德育课程的第二大特点,经过多年实施,“在活动中明理导行”已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共识。课标中还详细列出了课程可采用的教学活动形式,如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阅读、辩论、游戏、角色扮演、模拟活动、两难问题辨析、撰写报告书、制作图表等,活动的形式可以说是丰富多样,但究竟选择何种活动形式,除考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呈现出的活动效果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活动能否有效地体现出这节课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目标。
下面就常用的几种教学活动浅谈我在设计和使用中的点滴体会。
一、阅读
现在很多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课堂活动也是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又唱又跳,又说又演,却连书都没翻过一下。诚然,教材只是课程资源中的一种,教材中提供的活动也不是非用不可,老师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拓展教学内容,创新活动形式,但我们的课程内容中,还有一些常识性内容需要学生学习,还有的地方需要学生静心思索才能消化吸收,我认为,阅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仍不可少。比如,在教学《我的邻里乡亲》一课时,很多老师会找来《六尺巷的故事》的动画让学生观看,学生的注意力在精美的画面和生动的故事情节上,对其中蕴含的“宽容、礼让”这一邻里相处之道会关注多少呢?此时,不如让学生静静地阅读,边读边思考: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它对我们今天处理邻里矛盾有什么启发呢?学生通过阅读,知道了这是一个关于“退让”的故事,“明理”的活动目的也达到了。在执教《祖国的宝岛台湾》时,同样可以采用“阅读”这一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学课本P59的内容,并填写表格,理清三次台湾开发史,使学生对之前交流的台湾美丽富饶的原因是千百年来人们辛勤开发、经营的结果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也为后面教学“根脉相连,不可分割”进行了铺垫。
二、游戏
学生都喜欢游戏,听到做游戏再调皮的孩子也能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老师们却担心课堂上一做游戏学生就“散”了,“放”出去就“收”不回来了。其实,只要设计巧妙,组织教学得当,游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更可以起到教育效果。我在执教《规则有什么用》时,就和学生玩了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课前我让学生调查了学校有哪些规则,在之前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按照“课堂”“课间活动”和“放学”对这些规则进行了分类,这其实就是一个汇报、交流的活动。但我将传统的汇报形式改成了“击鼓传花”,鼓声停时花传到谁就由谁来代表本组汇总一种学校规则。而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在代表汇报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一直强调的“遵守规则”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规则意识渗透进了每个学生的心里,并规范着他们玩游戏、发言和聆听的行为。
三、收集资料、观察、调查、访问、交流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课程,它的教学不仅仅在于课堂上的40分钟,很多时候,学生需要在课前课后进行大量的收集、观察、调查、访问等活动,才能顺利地开展课堂交流。而这需要教师对活动内容的精心设计,对学生进行明确细致的指导。在《交通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中,为使学生了解“我们的衣、食、用、行都离不开交通”,我设计并使用了一个调查活动,让学生自己到生活中去查找。同时,我给每个四人小组分配了各不相同的调查任务,有的组调查服装,有的组调查日用品,调查食品类的有不限食品种类的,也有专门调查江西特产的,还有的组只调查一样物品——水笔。我还设计了一张汇总表,并规范了学生的交流流程:先每个人分别说明自己调查的商品及产地,再小组进行汇总,并谈谈各自的感受。学生说:“我在南昌就能吃到新疆的哈密瓜,山东的苹果,海南的香蕉,这些全国各地的水果都是交通运来的。”“我的衣服是上海生产的,裤子是浙江生产的,鞋子是妈妈在网上买的外国货,它们也是交通带来的。”“我们组发现我们用的水笔,有的产地是北京,有的是河北,有的是福建,它们都是我们在学校门口的小商店里买到的,是交通把它们集中到南昌的。”……实现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衣、食、用、行、购等方面了解和感受交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一教学目标。这需要教师对学情的准确把握,对活动内容的精心设计和对学生的细致指导,只简单布置一句“调查XX的情况”只能是使活动流于形式。
四、体验
“体验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官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体验学习的种类多种多样,大体可以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这是课标中对于体验活动的详细解释。它告诉我们,体验是一种基于学生自身的活动而获得感性认识的学习方式,是对具体的社会事物或情境的亲身经历,在体验背后,往往有某种模仿榜样,从一定意义上说,体验学习活动是社会生活中各种活动的模拟活动。德育课程以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为核心,明理是为了导行,而体验活动恰好为学生提供了“践行”的机会。在教学《家人的爱》时,我组织学生开展“保护鸡蛋”的活动,在教学《伸出爱的手》时,我让学生单手收拾书包、蒙眼走上讲台,这都属于直接体验。在执教《我是谁》时,在学生明确了“不论在什么场合,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后,我设计并使用了一个模拟体验活动,设置了家庭、公园、超市、剧院(电影院)、公交车五个场景,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各组抽选一个场景,分工扮演其中的不同角色,演出各自对“怎样做才是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体验活动往往与角色扮演分不开,如果要求不明确,情境创设不到位,学生就会仅仅将其当作一种游戏来看待,无法很好地达成体验的目标。比如前面讲到的残疾人生活体验,设计的本意是让学生从亲身体验中,更深刻地了解残疾人的疾苦,引发他们对残疾人的尊重、友爱和同情。可我就曾亲历过课堂上蒙着眼睛的同学磕磕绊绊地走向讲台时,台下的学生并不是报之以理解和同情,而是爆发出阵阵笑声,究其原因,学生以游戏心态对待体验,关注到的只是同学笨拙的样子,并没能真正体验到残疾人在生活中可能面临的困难、痛苦与不便,当然也就不可能激起他们内心的同情和关爱。因此我在第二次教学中,在体验活动之前,先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课前让学生对残疾人的生活情况进行调查;看视频,了解残疾人的不便;听故事,走进残疾人的内心世界;用音乐渲染温情的氛围等,用情境激发起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由知生情后,再进行体验,而且,是全体参与的体验。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了真实感受,才能触发他们的关爱情感和助残行为。再如《我是谁》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模拟体验活动,我给每组学生都准备了一份详细的表演提示,对角色、场景设置及表演要求进行了明确的指导。学生有了设计和表演的方向,才能更好地进行模拟体验。在表演展示时,我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再次转换的新角色(演员或观众)进行自评和互评——有没有扮演好各自的角色,使模拟体验和真实体验相结合,再次强化了“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角色,遵守要求,当好自己的角色”的认识。
还有一种体验活动,不是角色扮演,也能给学生以深刻的感受。在《小水滴的述说》一课中,我设计了“切苹果”的体验活动,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切苹果,直至最后只剩下一丁点的苹果皮,使学生了解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学生从资料、调查中得来的,只是一个个抽象的数字和比例,对淡水资源的匮乏状况缺少直观的认识。而“切苹果”活动让学生切身体验到淡水资源的匮乏,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
五、探究和问题解决学习
【关键词】初中生;道德与法制;法制意识;对策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施行,初中生法制意识建设被摆在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无论老师和家长都开始关注对初中生法制意识的培养。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校在知识学科方面投入较大精力,但是针对学生的道德和法制教学仍旧停滞不前。根据新课标的道德与法制教材的编写内容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实现学生能够懂法、守法和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初中属于人生观与价值选择、道德意识等个人品质正在形成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如果不能对初中生的道德和法制教育加以很好的引导,则容易出现性格孤僻、自私、意志力薄弱,不能以法律来要求自己等问题,轻则影响初中生个人的学习生活,不加以控制可能会触发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对学生进行道德和法律教育,培养出一批具有法律意识的有为青年。
一、初中道德和法制教育研究现状
虽然目前国家已经加大了对道德与法制教育教学的力度,但处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初中生的道德和法制教育也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加以重视和解决,会影响教育改革的目标与成效。本次研究针对温州市某初中的学生与家长进行了调查,累计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8份,主要调查内容为道德与法制课中法制教育研究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与接纳程度。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有86名同学对学校目前的道德与法制课不满意,112名同学表示道德与法制课的进行与否对自己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只有70名同学对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表示满意并受益匪浅;只有89名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在接受学校的道德教育课之后有不同以前表现,而另外的家长则认为自己的孩子进步不明显或者根本没有进步。根据进一步的调查,目前的道德与法制课中的教育研究主要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
(一)教师对法制意识教学停留在表面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师们对于道德与法制课的教学尤其在法制意识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着两种极端现象,一方面,有的老师仍然采用以往教学方式来进行法制教育。例如:放放视频,看看课件,对学生进行法制意识教育停留在表面。这就会导致学生对法律意识培养重视程度不够高,没有很好摆正学习法律的态度;另一方面,有的老师只是单纯对法律知识进行简单介绍,没有深入去讲解拥有法制意识对学生自己的帮助。并且,这些教师讲解内容晦涩难懂,导致学生对学习法律、培养自己的法制意识没有落到实处,影响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造成初中生法制意识得不到很好建立。
(二)法制意识教学素材缺乏没有很好切合实际
目前大部分学校采用的都是的《道德与法制》教材,作者在对初中的《道德与法制》教材进行梳理之后发现,教材所展示的内容都是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介绍,而没有结合具体的案例来体现法制意识的重要性。例如:在教材中,篇幅少,只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对于什么时候用、怎样去运用缺乏讲解,因此,需要教师收集整理素材。在课本当中,教材没有给学生提供相应建立法制意识的步骤和对策,让学生缺乏正确的思想引导,导致很多学生特别渴望树立法制意识,但是苦于没有正确指导,法制意识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建立。
二、加强法制意识培养的对策
(一)创新新型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法制意识的认识
单一的教学模式必然会被学生和社会淘汰,法制意识的培养作为道德教育上重要的一部分,必然要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不能将教学禁锢在教室内、课本上。在实际的道德与法制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展示自己的创新水平,给学生发挥主动性的机会,尽一切可能的为他们寻求实践的可能性。如在学习《与法同行》一单元时,就可以由学校负责联系当地的法律部门,为专业的法律人员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深化培育法制意识,强化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在《在集体中成长》时,就可以利用诸如拔河比赛、运动会等活动,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沟通。
(二)丰富教材中法制意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道德与法制》的教材虽然内容和形式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但教师可以针对实际情况来丰富法制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具体法制意识对学生的帮助,在生活中怎样去运用学到的法律。并能够采用学生喜欢的、可以接受的方式传达给他们。在课堂上,可以加入辩论会、情景剧、集体活动等等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传达正确的法制意识,鼓励学生按照法制教学内容来要求自己,促进他们成为一名具备法制意识的好学生。
(三)注重在生活中运用法制意识
道德和法制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初中生形成良好的法制意识,懂得在生活中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所以,道德和法制教育最终落脚点,应该体现在社会行为而不是口头甚至是考试。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树立法制意识,把法律思维运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生活中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受到侵害时要选择拿起法律来捍卫。切不可采用暴力行为,通过武力方式来解决问题。例如:当自己购买到伪劣产品,要及时跟工商局、消费者协会联系,通过法律来保障自己合法权利。同时,学生在享受到自己法律权益时,也要注意不去损害他人合法权益,避免给他人带来损失。
初中生正处于人格培养的重要时期,这个时候能否培养一个正确、健全的道德r值观对学生以后的成长至关重要,这也是课程改革对《道德与法制》教学内容提出的新的要求。教师需要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通过初中生喜欢的多种多样的授课方式,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并最终教育学生将法律意识践行到社会中。
作者简介:曾晓(1985.5-),女,籍贯(精确到市):浙江省温州市,职称:中学二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道德与法治,历史与社会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新初.浅谈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的情感教育[J].2016,12.
科目:道德与法治
教学对象: 五年级
课时:第1课时
提供者: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一家亲》是教材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主题中第二课,本课有三个板块:“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互相尊重
守望相助”。本课对应的课程内容: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民族团结关乎着祖国的发展和统一,而孩子们对于其他民族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并不是熟悉的,他们的视野与经验仅存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如何让孩子们以开放的心怀认识、重视、接纳各民族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团结意识,携手各民族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梦想,培养和激发他们的正确民族观和爱国主义情怀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了解中华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
2.知道国家保障少数民族利益的相关法律法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资料、归纳分析等方式,初步感受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2.多角度地分析民族交往事例,明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学生热爱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美好情感。
2.培养正确的民族观。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通过三年级的学习,学生知道我国是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对于各民族有个自己的民族节日、特色活动、民族风情有初步了解,而对于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守望相助,共同创造中华文化了解不多。根据平时观察,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查阅资料与探究的能力,我们可以让学生自行搜集,再帮助他们了解一些国家政策法规,引导他们进一步了解各民族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感受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理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分割的血肉之情,明白祖国的发展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本课教学,我着重抓住教材中的范例和空白,先引导学生“入伙”教材,同时在课堂上拓展的事例,如:接地气的家乡高邮菱塘的回族人,也
“入伙”学生,在充分“接童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经验。在儿童当下的课堂生活中,过去的经验被唤醒,被梳理,被反思,伴随着儿童丰富情感体验的发生。儿童的社会情感得以培养,实践智慧得以提高,引领未来生活的课程价值得以实现。
本课中的法治教育,我力求让学生自己读中说,读中悟,帮助学生从法律法规的习得状态从对老师权威的依从变成对法律法规意义本身的认同,从刚性的外在约束转化为柔性的内在自觉。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归纳提升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歌曲导入,经验回望
1.
同学们,今年10月1日是祖国70岁的生日,在那天大街小巷都会响起了一首经典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吧。
2.
播放《爱我中华》。
3.
这首歌的名字叫什么(《爱我中华》),听了这首歌,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4.
小结: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华民族一家亲”,感受大家庭的温暖。(板书:中华民族一家亲)
1.学生跟唱《爱我中华》。
2.学生齐说歌名。
3.学生交流。
课伊始,用学生耳熟能详的经典音乐烘托氛围,回望学生的生活经验,了解我国是个有着56个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共同建设国家,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了解特点,政策优待
1.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五十六朵花装点着这个大花园,这56朵民族花,你能叫出多少名字来?
2.
和老师一样属于汉族的学生起立。你们看,班级大多数学生站起来了,汉族学生真不少呀,究竟有多少人呢?看看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出示饼形图,你想说什么?
3.
其他55个民族由于人口少,所以我们统称这些民族为少数民族。也就是说,少数民族有多少个族种?
4.
这些民族花分布在大花园的什么地方呢?出示民族分布图。看到这个分布图,你想说什么呢?随着学生的交流,引导板书(大散居
小聚居
)
5.
正因为少数民族人口少,有着大散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国家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利益,制定了一些政策法规。
1)出示小知识:国家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在少数民族人数较集中的地方成立了民族自治区,这些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除了自治区外,在一些少数民族比较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建立了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
2)
目前,你们知道全国已经建立了多少个自治区,你能从地图中找出来吗?引导学生认读这五个自治区。
3)
除了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也明确规定,出示第四条内容。学生认读,说说看了这两个资料,你想说什么?
6.
国家的法律法规尊重了少数民族,保障了的权利和利益,除了这些,国家在教育、经济上也对少数民族有了些政策照顾,有谁知道有哪些政策照顾?(随着学生的交流,着重讲讲精准扶贫、兴边富民行动等方面的政策)
7.
这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更加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出示人口调查图,从这个图中你看出来什么?(板书:交错杂居)
8.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的保障,各民族之间流动更加频繁,看,我们同学中也有少数民族的学生。少数民族的学生请起立。你们能说说生活在这里有什么感受吗?
1.学生回忆,说出民族的名称来。老师适时表扬。
2.学生交流,汉族人数占全国人数的百分之九十一点五,其他民族人数占百分之八点五。
3.共有55个。
4.学生交流民族分布的特点。
5.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五大自治区,认读自治区。学生交流感受国家政策法规对少数民族的尊重。
6.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针对少数民族的一些优惠政策。
7.学生交流,感受民族交往交流频繁,趋势明显。
8.学生交流,让少数民族的孩子感受来自大家的温暖,让汉族的孩子明白更要关心身边的少数民族同学。
通过对图形、法律法规等小常识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站一站、数一数等方式充分调查学生的经验,感受民族构成的特点。
三.
互帮互助,和谐相处
1.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扬州就有个自治乡,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2.
扬州高邮菱塘,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请看视频《爱驻菱塘》。从这个片段中,你知道了什么,我们将进行知识问答。
1)
江苏省有几个少数民族自治乡?
2)
菱塘在我们扬州的什么地方?
3)
在菱塘,主要生活着哪族的人?
4)
在菱塘,回族人和几族同胞共同生活着?
5)
在菱塘,回族人生活得如何?
6)
回族人和其他民族相处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7)
回族人的服饰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8)
回族有个代表性的建筑是什么?
9)
回乡民族体育项目邀请赛中有哪些你最感兴趣的节目。
10)回族伯伯资助了汉族孩子上学,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
在祖国这个大家庭里,像菱塘这样各族人和谐相处,紧紧依靠着,互相帮助的事例还真不少呢,观看录像:庄仕华《爱洒边疆
肝胆相照民族情》。
4.
像这样画面你还知道哪些,课前大家也进行了搜集,来我们一起交流下。
5.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要携起手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着一起,共同创建这美丽的祖国,把祖国这个大花园打扮得更加漂亮。
1.学生猜猜扬州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乡。
2.学生看视频,交流获得的信息。
3.学生从故事中感受回汉和谐相处的民族关系。
4.学生交流民族情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搜集身边不同民族学生之间故事、不同时代各族帮助的故事,多角度去搜集。)
以身边的事例拓展开来,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不同人物感人的故事,感受民族和谐相处的情感,实现教材语境与生活情境的有效链接。
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
评价指标
优秀(8-10)
良好(5-7)
需要努力(1-4)
自评
互评
师评
加分
资料搜集
能根据要求广泛搜集各种资料,并将资料进行有效整合。
能进行资料的搜集,能熟悉自己搜集的资料
搜集资料马虎,不能全面将资料搜集齐全
课堂听讲
认真听课,积极思考,课堂上无走神、讲闲话现象
听课比较认真,偶尔能思考下问题,偶尔有走神、讲闲话的现象
听课不认真,不思考问题,走神,讲闲话现象比较严重。
发言情况
积极举手发言,并有自己的见解
能举手发言,答案中自己的思想较少
很少发言,不表达自己的观点
小组合作
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够耐心倾听、尊重其他组员的观点。
能参与小组活动,基本能做到倾听别人观点,简单发表自己的观点
参加小组活动时不能耐心听取其他组员的观点,很少发表自己的观点。
课后作业
积极认真按要求完成课后作业
能马马虎虎地完成课后作业
不能全部完成课后作业
积极实践
能积极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在行动习惯中体现出来
能将部分学到的知识在自己的行为习惯中体现出来
不能或较少地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行为习惯中体现出来。
八、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
7.中华民族一家亲
汉族
人口众多
和谐相处
少数民族
人口少
大散居
关键词: 《学记》 教育法则 优质课堂 五环教学法
随着时展,语文教学在不断改革。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了高效五环教学法,给一直困惑不知道如何教语文的老师指明了道路。如果追本溯源,我们就会在《学记》中找到教学法则支持教学改革,更坚定前行的步伐。下面我仅就对《学记》“善喻”、“善问”、“尽其材”、适“时”、“比物丑类”法则在语文优质教学中的指导意义,谈谈认识。
一、《学记》概说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体系极为严整的教育专著。全文虽然只有1229字,但是比较系统地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原则、教学法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几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其中,《学记》中关于教学法则的论述,对后代历史上的教育进行了很好的指导,对现今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二、语文优质课堂的建构
语文优质课堂教学,我们可以从五个环节来审视。刘清法在《高效课堂五环节高效教学法》中提出了在新课标旗帜下的教学模式――五环高效模式。此模式的提出,改变了原来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形成了“启发”式教学模式。“注入式”教学,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满堂灌”,不考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况,效率低下。“启发式”教学中老师不再是学习课堂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作为引导者出现。课堂是围绕学生的学习体验设置的。五环高效课堂模式,包括创设情境―自主预习―合作交流―展示点拨―练测反馈五个环节。每一环节我们都能从《学记》中找到理论依据。
三、《学记》中的教育法则在语文优质课堂中的指导意义
(一)优质课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善喻”法则
《学记》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也就是说引导而不逼迫,才能使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和谐融洽;鼓励而不压抑才能使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和谐融洽;鼓励而不压抑,才能使学生不会产生畏惧情绪;开启学生思维,点拨学习门径,不代替下结论,才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
语文课是最生动最富有生活气息的课。我们要运用诱导启发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如何做到“善喻”?这就需要老师运用心向诱导术。学生上课前已经处于一定的心理准备状态,老师就需要在这种准备状态下,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指向准备要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中来。这就需要多样化课堂导入方法,创设不同情境,启发和诱导学生关注课堂所授知识。创设情境的方法包括:利用实验、问题、故事、漫画、冲突、导语、音乐、视频、游戏方法。
例如:创设视频情境法。我在讲授《高三成语复习之成语辨析》一课时,播放相关视频,让同学们在笑声中,知道了成语误用带来的严重后果,体会到了成语的重要性。高三复习是以大量做题为主,学生很容易觉得学习枯燥。用当苗阜、王声的相声《满腹经纶》的视频进行导入,学生从短短的几分钟的相声中就了解到学习成语不仅仅为了高考,成语的运用还和人们的生活实际联系很紧密时,学生们就大大提高了学习成语的兴趣。
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在老师的诱导下,主动发现问题、探究新知,从而快速进入到学习所授知识的氛围中。老师要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二)优质课堂第二环节:自主预习――“善问”法则
本环节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顺序设计习题。
1.注意习题的顺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知识到能力,由课内到课外有序排列,便于学生有序获得新知识。
《学记》中“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老师既要善于向学生提问,又要善于对待学生的提问。善于发问的人,就像砍削坚硬的木头,先从较容易砍的部位下手,再着手于较难的结节部位,等到时间一长,木头自然脱落砍开。不善于发问的人却与此相反。善于对待发问的人就像撞钟一样,撞得轻就响得小,撞得重就响得大,要等到撞钟的人从容不迫,然后才会余韵悠扬而尽。不善于对待发问的人是与此相反的。这些都是使学业有进步的方法。
老师对于学生问题的设置应“善问”。“善问”之后才可以“进学”。
“善问”体现在习题的设计中。习题的设置顺序应该遵循《全国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版)》2011卷,里面对三维目标的设置层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设置习题。让学生先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再思考难得的地方,学业才有进步。
例如,在《有效读懂诗歌》高三复习课中,我设计的同学们自主预习的学案,按着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了如下习题。
《有效读懂诗歌》一、温故知新:
例1:春风又绿江南岸
例2: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例3: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方法总结一:?摇?摇?摇 ?摇?摇
二、小试牛刀:
例1:《临行与故游夜别》何逊:“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例2:《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三、沙场点兵:
出塞(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问题:赏析“乱斫胡兵缺宝刀”中的“缺”字。
这三步,在学生学习新知识和已有的旧知识之间先建构一个桥梁,温故知新。让学生更好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更好地复习旧知识,掌握新知识。
2.习题的梯度,及时检查。
《学记》中“不陵节而施之谓孙”,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超过节度等次去施教,这叫做“逊”。“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是说杂乱的施教,而不按节度等次,就会弄坏搞乱教育的条理而不能教学好。设置习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学习水平、学生的层次设置。由易到难,设计一些选做题,让优等生吃饱,中等生吃好,潜能生吃了,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例如有的老师在设计《荆轲刺秦王》的自主预习习题时,根据学生层次设计的导学案。
如首先是汉字注音。其次找出通假字并解释,再次翻译句子,
最后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例题如下:(1)从文中找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把握文章基本思路:
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首先介绍了盛会的时间、地点、事由,其语句是?摇?摇 ?摇 ?摇。接着记叙了到会的人面:?摇 ?摇?摇?摇。再介绍了盛会所在地的环境:?摇?摇 ?摇?摇、氛围:?摇 ?摇?摇?摇、天气:?摇 ?摇?摇?摇,最后记叙了与会者的行为和心情:?摇?摇 。
第二段在第一段的基础上进行议论,交代了这场“诗会”中诗的由来。先由社会人事的应酬周旋谈起,其语句是?摇?摇 ?摇?摇,指出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其语句是?摇?摇 ?摇?摇,爱好不同、性格不同,其语句是?摇 ?摇?摇?摇,但是“情随事迁”的感慨相同,正是这种共同的感慨,引起人们写诗的欲望,用诗记下这种感慨,其语句是?摇?摇 ?摇?摇。
第三段,交代诗作汇成集的目的。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抒发看古人之诗的感受及受到的启示,其语句是?摇?摇?摇 ?摇。第二层交代将诗成集之目的,其语句是?摇?摇 ?摇?摇
这个设计考虑了学生知识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知识到技能,让学生自己解决了比较容易的问题。对课文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优质课堂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尽其材”法则
《学记》中“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是说教学生不竭尽自己的忠诚,又不量度学生材性的高下。那么他施行的一套是悖谬的,他要求的那些也是不合理的。这就指导我们在分组中,要根据优等生和潜能生(待优生)的实际情况,给予他们不同的目标和任务,因材施教。鼓励待优生要自信,不自卑;要坚毅,不放弃。告诉优等生,不仅自己优秀,还要乐于助人。培养互助精神,培养互助友爱。而且优等生在帮助待优生的同时,自己更优,待优生得到帮助,缩短优等生和待优生的差距。
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在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爱德加・戴尔告诉我们,应该注重优等生对待优生的指导和小组间的合作。通过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参与学习,才能让学生高效掌握知识。
例如有的老师在《虞美人》(教案)设计中[合作交流]部分如下:(3+3分钟)(每小组5个人,组内分为小组长、督导员、记录员和发言人,小组长全面指挥,记录员归纳总结,发言人最后发言,角色轮流担任。)题一:这首词在表达忘国之思、亡国之痛的时候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具体的诗句加以分析。题二:古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有人说“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的“应”很妙,你认为呢?
这个设计很好体现了小组合作的理论,发挥了每位同学的积极性,让教学最优化,学习高效。
(四)优质课堂第四环节:展示点拨――适“时”法则
高效课堂首先决定于老师的“度”和“时”,就是学生课堂上疑惑生成后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必须运用教学智慧守住教师活动范围,不能出现“越位”形象;所谓“时”,就是指教师要科学掌握点拨的时机,做到适时而点,合时而拨,恰到好处。“当其可之谓时”正当他可以教育时教育他,这叫做“时”(适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适当的学习时光已过去然后才学习,再勤苦用功也难有成就。
所谓点拨,即“点化”和“拨正”。点化,就是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利用旧知识无法建构新知识,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要给予及时指点化解,间引思路;拨正,是指在学生思维方向偏离文本主线,游移三维目标时,教师须引领学生回归教材重点,使学生自悟正道。
老师讲清楚问题要有启发性,不是老师自己挖个坑、种颗种子,自己浇水、除草、施肥等果子成熟摘下来给学生。如果学生还不会吃,就掰开了、揉碎了、一点一点喂学生吃。而是,给学生智慧的种子,教会学生种种子的方法,当学生在种的过程遇到了问题,老师适时点拨,让学生自己收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是引导者、启发者,不是包办者、替代者。
(五)优质课堂第五环节:练习反馈――“比物丑类”法则
《学记》中说:“古之学者,比物丑类。”意思是从各个事物的比较中,找出内在的联系,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说要举一反三。老师在课堂上教授一种方法,一种知识,在练习反馈中最能体现这种方法,这种知识、技能的迁移。老师不在于课堂上讲了多少,而在于课堂上教授的方法、知识,学生们能不能寻找到规律,能不能举一反三地运用。把课内的学习主动迁移到练习中和课外,并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于解决新问题,加以创造性发挥,从中获得学会学习的满足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我们要重视练习反馈中的习题设置,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得到知识迁移,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以《虞美人》教案为例,此教案在练习反馈部分。选取李煜的另一首词,《浪淘沙》让学生们思考:《虞美人》和《浪淘沙》同样是表达了亡国之痛,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让学生把本课对《虞美人》赏析的手法和情感,进行知识迁移,也会赏析《浪淘沙》,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综上所述,《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今天所实施的语文优质课堂教学中,一直在沿用《学记》中的教育法则。语文老师应追本溯源,回归经典,把经典与现代教育相结合,遵循教育规律、教育法则,构建科学、优质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定能有很大收获。
参考文献:
[1]刘清法.高效课堂――五环高效教学法.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6.
[2]殷海华,刘经华主编.《学记》教育智慧品读.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3.
[3]陈浩淼.试论《学记》对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学的启示.湖南师范大学.
[4]夏竹.《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西南大.
[5]王新娟.浅析《学记》启发诱导、学为主体的思想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启示.语文教学研究.
[6]刘义民.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生成研究.西南大学,2013、11、20.
[7]余文森.有效教学三大内涵及其意义.中国教育学刊,2012、05.
[8]吴雪,汪莉.浅析《学记》中语文教育的师学之道.西南师范大学,2013.09.16.
[9]那朝霞.《学记》对语文教师内在素质的要求.高教前沿2011.04.
[10]缪春蓉.《学记》审视下的语文新课程改革.教材课程.
一、遵循儿童逻辑,建立规则认知
认识规则是培养规则意识的前提和条件,让受教育者形成规则意识,这是所有教育的基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很明确,以基础性的行为规则和法律常识为主,侧重法治意识。对于刚接触小学生日常行为规则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规则意识的培育重点首先应该是建立正确的儿童观,在此基础上引导儿童形成对规则的认识和发展。
例如在执教《上学的一天》第二课时,笔者以本校学生上学路上每天会看到的交通标志入手,让学生说一说,这些标志都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这些标志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有些家长并不能做到遵守规则,比如看到禁止停车标志仍然停车、随意闯红灯、进入学校区域不减速慢行等等。接着,笔者又安排了一个讨论环节:“这样做对不对?”我们以学生的问题引出主题,列举在上学途中儿童最容易遇到的问题,如:“过马路的时候,遇红灯但没有车,妈??一定要拉着我过马路,对不对?为什么?”让儿童展开讨论,判断是非。最后归纳出过马路要注意的事项。由学生自己碰到的生活问题入手引出话题,开展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明确规则。学生在已有的交通安全规则的经验上,进一步形成正确的规则认知,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可以让我们的上学之路更安全。在教学中,笔者呈现的是儿童亲历的生活场景,这些场景是来源于生活的,而且是需要在生活中寻找解决方法的。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遵循儿童逻辑,建立规则认知。
二、注重价值引领,深化规则认同
我们在规则意识教育中,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学生牢固树立规则意识、诚信观念等核心价值观,懂得尊崇公序良俗。《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法治教育必须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注重以法治精神和法律规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良法善治传导正确的价值导向。规则意识的培养不靠一朝一夕,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手段,我们在课堂上努力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让他们认同规则,并在此基础上使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和谐发展。
以《欢欢喜喜过新年》的教学为例,了解当地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内容。除了吃年夜饭、外出拜年收红包,还有很多其他的庆祝活动。教材中呈现了“中华好传统”: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起身迎;长者与物,双手奉接。春节拜年的传统文明礼仪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虽然拜年方式与时俱进,现在有微信、电话、视频、聚餐等拜年方式,但是拜年礼仪的重要性和作用不能忽视,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在家个个都是宝,过度的溺爱,导致有些孩子外出时在长辈面前不懂礼貌。基于此,笔者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些小组活动,表演各种拜年方式,来强化拜年礼仪,课堂展示的时候重点评价一般礼貌用语的使用,向他人道祝福,说吉利话等。
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一项很有特色的庆祝活动。人们在每年春节、元宵要燃放烟花爆竹,如果自家有喜事,如建房开业、婚嫁等都喜欢用这样的庆祝方式。但是新教材第54页的“法治墙”上明确写着:燃放烟花爆竹,要遵守当地的法规。我们的学生原来已有的生活经验是:过年了可以放烟花喽!在他们的心目中放爆竹代表喜庆,特别是男孩子最喜欢放小鞭炮了。但是事实上这一项有特色的娱乐活动在逐年减少,所以在课堂上笔者用漫画的形式呈现,县城区对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然后抛出问题:我们的家人是否遵守当地的法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和家长一起遵守今年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同时发放学校少总部发出的倡议书。
三、注重实践参与,促进规则养成
有效的学校德育强调体验重于知识,践行重于言说,过程重于结果,隐性重于显性。规则与法制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求教师要从儿童生活出发,使儿童在体验中感受规则和法治,而且要让儿童加以应用,知行统一,才能真正促进儿童法制意识的养成。作为一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活动可以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
【关键词】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occupation morals and law” of the occupation school lesson teaching Chu argument
Zhu Xiao-yun
【Abstract】“Occupation morals and law” lesson is medium etc. occupation school new one after being virtuous teach a lesson course reform set up of a new lesson.Accurate confidence new course content of course design of way of thinking and inside logic relation, fitting processing teaching material contents, aim at current medium the job living a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dopt valid of teaching measure, reform evaluate student a way, ability make this course of teaching can smoothly progress.
【Key words】Medium occupation school;Occupation morals and law;Content of course;Teaching method
从2009年秋期开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按照《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的要求,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课。该门课程是由原来的的中职德育课程《职业道德》和《法律基础》合二为一的一门新课程,是中职学校德育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职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德育课。如何把这门课程教好,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的任务,是承担该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亟待探索的课题。笔者于2010年春期参加了该课程的教学,现将从事教学工作的一些体会和收获总结出来,与各位同行交流。
1. 准确把握课程教学内容及内在的逻辑关系 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大纲和教材,领会大纲精神,把握教学内容体系。
1.1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了五个专题――习礼仪,讲文明;知荣辱,有道德;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依法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维护公平正义。
1.2 以上五个专题分立,前2个专题主要讲道德,后3个专题主要讲法律。但它们有内在的逻辑:由礼仪入手讲道德――由一般道德讲到职业道德――由道德规范讲到法律规范――由法治理念讲到依法律己――再讲到与学生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民法、经济法等相关内容。
2. 正确处理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教学是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的超越。教学内容既要充分体现教材的逻辑结构和主旨内容,又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可理解性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将教材内容主体化、情景化、信息化,进而转变为能动的教学内容”十分重要。因此在对教材内容体系进行探索后,还必须正确处理教材内容,科学地组织教学。
2.1 将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结合起来,实现德与法的和谐统一。新课程的创新之一,就是贯彻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把“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合二为一,实现了道德内容与法律内容的有机融合。因此教学中要把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看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进行,对教材中的某些内容进行整合,如将家庭美德教育和婚姻法、继承法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社会公德和治安处罚法相关规定结合一起;职业道德中的办事公道与职务犯罪的规定结合中在一起;诚实守信与合同法、民法的基本原则结合在一起进行讲解等。通过这种结合,既体现课程的鲜明特点、讲清了道德的要求和法律的规范,又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并在思想道德层面受到更深的教育。
2.2 结合学生实际,突出重点内容。按照大纲“淡化传统的学科体系,精选教学内容,教授必要的知识”的要求,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因此,道德部分中的职业道德、法律部分中的民法、合同法、治安处罚法、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危害与预防、劳动合同法等“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内容应是教学重点内容。
2.3 按照“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教学原则,筛选、补充教学内容。由于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两门课合二为一,因而面广量大,内容繁杂且较为抽象,而中职生又大部分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较低,因此教学中必须 针对学生的这一学情和实际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补充。如“习礼仪、讲文明”部分,中职学校一般都开设了“礼仪课”,这部分内容可不讲;“宪法”部分因初中已学习过相关内容,只需讲解“公民意识、人民原则和保障人权原则”即可;第八课的诉讼程序内容,因涉及的法律专业性太强,只需给学生讲解“程序的作用、意义和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即可;刑法中的“职务犯罪”可省略。但是对于大纲规定的而教材没有的,要根据学生专业适当补充。如道德部分中的“遵守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这是更有针对性、更有意义、更贴近学生的内容,应补讲。又如法律部分中的“遵守行业法律法规”,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所属的行业,进行相关行业主要法律法规的教育,以提高学生依法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
3.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课程教学实效性
3.1 尽量运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古代教育学家曾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人未见乐趣,必不乐学”。从事任何活动都需要兴趣,否则活动的效率则难以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也是如此。教学的案例,应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学生,来源于现实生活,切忌“假、长、空”。案例教学的方式,可由教师在案例演示后,说明基本原理,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或由教师根据案例内容,提出要求和讨论题,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再由教师总结评析,或由学生参与“现场”,再现案例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共同研讨交流。总之,教师要“以案创境,因案成趣,以案激情”,使学生“以案引思,据案论理,依理导行”。
3.2 结合运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启发式、讨论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一般可采用下列步骤:首先,教师提出研究的课题,并作必要的启示或指引,让学生思考以寻求答案;其次,让学生回答思考结果,师生共同讨论答案的正误;最后,教师作出确切的结论,并总结建立概念过程中的经验。
(2)讨论式教学:主要是以专题讨论形式进行。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组织一些专题讨论或专题发言,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社会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表达能力。如在第二单元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讨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还要不要勤俭?”讲“职业道德形为养成”时,组织讨论“如何看待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半/准军事化管理?”等等。
(3)合作探究式教学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有效引导,指导学生相互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心理品质和学会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注意教学过程中的民主化、多元化和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亲密合作的教学观和师生观。因此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中,要将这一理念贯穿其中。
3.3 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教学。“枯燥”、“单调”、“呆板”等是学生不喜欢上德育课的原因之一,因此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教学中,要实现教学手段由“传统单一化”向“现代多样化”的转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电视视频教学、观看影视音像资料等,使学生耳闻其声,眼观其形,身临其境。
3.4 加强实践性教学。本课程仅仅停留在帮助学生掌握道德与法律的相关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无论是职业道德修养还是法律素养,最终都要体现和落实到行动上,为此,教学中应当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性教学。组织课堂讨论是最简单易行的实践性活动,教师可选取一个典型事件,让学生对此事从道德或法律方面进行充分讨论,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体验到道德、法律是与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开展更多的实践性教学,如在道德部分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到社区、敬老院、福利院、公共场所做些公益事;在法律部分教学中,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审判、参观看守所、少管所,组织学生看道德与法律的电影、录像、电视、展览等。
4. 改革评价方式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应按大纲要求,从日常表现、学习成果、纸笔测验、学期评语等方式进行,即改变现行片面依赖笔试成绩的评估模式,将学生的平时操行考察、作业评价、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等,按照客观、公正的原则,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根据中职生认知能力实际情况,可考虑按20%、20%、60%的比例,从平时表现、作业完成、笔试成绩三个方面对学生成绩进行鉴定。
总之,笔者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教学中深深感到,把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从学生实际出发,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方式,就能使该门课程教学取得实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2009年09月11日;
[2] 扈文华 《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的体会
[EB/OL]http://省略/p-54851870.htm
一、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作为对初中生活开端的理性阐述,具有统领全套教材的意义,既是学生整个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起点,也是全套教材建构的逻辑起点。对于刚刚步入中学校门的学生而言,中学时代是一个全新的人生阶段的开始。面对生活和学习的变化,学生会有各种感受,也可能有各种困惑和问题。教材不是让学生被动去适应这些变化,而是把变化看成是生命成长馈赠给自己的礼物,认识到新的阶段意味着新的机会和可能,接纳变化在积极面对中学学习、自我探索等课题中中成长。本单元以“成长的节拍”为主题,体现了学生初中生活的基调,映射出全套教材的青春文化底色。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明白自我方面:涉及怎样尽快适应初中生活。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如何设计树立梦想,如何对待学习,如何勇敢地展示自我风采。
三、教学措施
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案,备好每一节课。
2、多样化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更多地进行讨论、分析、探究活动和主题班会等形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一定的效果。
3、教学中多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实例,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自身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云南省禄丰县猫街初级中学 韩云刚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是以初中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普遍实施,以及课改的推进与发展,广大授教《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作为一线教学的实施者、实践者、组织者,对如何利用好新教材、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如何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等问题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惑。笔者就如何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进行小议,希望对上《道德与法治》课的广大同仁有所帮助,同时,若有不当之处,也请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新课改、课堂教学、运用策略
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2016年9月,笔者参加了《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培训;2017年9月至今,参与了州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多次研修活动。通过学习、研修,提高了认识,并得到很大启发,再经过这三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我们广大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如何上好《道德与法治》课这一课题作一些反思、思考、总结。笔者现把自己的一些肤浅的心得、教学经验与广大同仁分享、探讨,以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教学。那么,什么样的道德与法治课才是一节好课呢?笔者认为,有趣的、自然的、简洁的、朴实的、和谐的一节道德与法治课,就是一节好课。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也不例外。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高,学习效率也高,成绩自然不差。那么,如何激发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兴趣呢?教师的人格魅力、诙谐的语言、情感丰富、表情丰富;有趣的故事情节;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巧思答辩;表演、歌唱;多媒体展示;知识点分化、简单化、趣味化等都是提升学习兴趣的好方法。以上这些方法可适当穿插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二、巧构一节自然的课。所谓自然的课,笔者认为是这样的课:新课导入自然,不突兀;知识点上下衔接自然、过渡自然;学生获取新知水到渠成、知识自然生成等。
1、导入自然。在新授课中,导入部分须受到重视。导入做得好,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较容易进入学习状态。要做到自然导入,语言要精炼、设问要简洁、朴实、贴近生活,时间控制在2—3分钟。导入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如复习导入、设问导入、视频导入、情景导入等。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一框《尊重他人》时,设问“刚才我们起立时师生相互问好体现了什么”(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从而很自然地引入新课。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时候,导入部分,教师的巧问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探究。
2、知识点之间上下衔接自然。我们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中,基本上一个课时就上一个框题,而一个框题下可能会有几个知识点。如何做好知识点之间上下自然衔接,是我们道德与法治授课教师应掌握的技能。我们研究教材不难发现,专家在编写教材时,基本上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来编排教学内容的。所以,我们教师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设问,做到知识点之间的自然衔接。例如,在讲授《尊重他人》这一框时,认识了“什么是尊重”这一知识点后,课设问“我们为什么要尊重他人”,从而很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为什么要尊重他人”。
综上所述,要巧构一节很自然的课,教师的巧思设问很重要。并且,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学生回答,教师循循善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能水到渠成,同时也容易使学生达到新知识的生成。
三、设计一节简洁的课。简洁,在这里指的是学习目标简洁、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简洁。在目前《道德与法治》课的评价制度(在中考中及格分以上以10分计入中考总分)的大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的周课时不足、偏少、学校不重视、学生不重视、家长不重视是普遍现象。导致我们《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教学任务重、成绩难出。所以,怎样向40分钟的课堂要质量、要效率,是我们每个《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而设计一节简洁的课就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问题。
1、适当运用好教材中的课程资源。现目前,一课时40分钟,在这40分钟当中,需要完成新授导入、目标展示、自主预习、自主学习探究、课堂小结、知识巩固等过程环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前精心备课、设计,方能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就涉及到怎样利用教材中的课程资源问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单元导语、课题导语、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拓展空间、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等备课资源,怎样有效利用这些课程资源、用多少、怎样用,是我们《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在备课、课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的因素。笔者认为,这些课程资源在一节课中没必要全部用到,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可以选择性的使用2—4个,特别是小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一节课中设计2—3个就足够了,多了就完成不了教学内容。
2、学习目标、教学过程尽量做到简洁。在课堂教学中,简洁可使学生清楚明白的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要做什么、怎样去学、怎样去做;简洁可使教师对课堂易于把控、可操作性强。一方面,学习目标要简洁。我们在课堂设计时,学习目标尽量简洁、具体,情感价值观等目标可省略。另一方面,教学过程要简洁。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思路清晰,把握好教学节奏,完成教学内容。
四、打造一节朴实的课。朴实,就是在教学中踏踏实实、朴实无华、不花里胡哨,知识点能落实、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落实、学生的情感能受到感染和升华。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朴实,我们要有对知识点的把控能力,对知识点做到细分细化、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获取知识;通过故事情节、设置情景体验,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和升华,形成初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五、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谐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放轻心情、快乐学习,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1、师生关系和谐。民主、平等、和谐是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的进步和表现、诙谐的语言、面带笑容、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等都是拉近师生距离、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手段。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的关键。
2、同学之间关系和谐。和谐的同学关系是打造团结向上班集体的基础。在课堂上,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相互交流、合作探究、推选发言人等,促进同学之间的情感思想交流,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团队意识。和谐的同学关系使课堂学习效率高效。
在氛围和谐的课堂上,学生在发言、答辩、自我展示等过程中,认识了自我、提高了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同学之间的情感思想交流,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前面,笔者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如何上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笔者是从怎样的道德与法治课才是一节好课来阐释这一问题。笔者的观点是,一节有趣的、自然的、简洁的、朴实的、氛围和谐的道德与法治课,就是一节好课。限于笔者的学识、教学经验,分析不够深入、语言不够精炼是难免的。在这里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望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有所帮助、有所启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