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6 16:14: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分析心理现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学生心理反思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160-02
一 学生心理失落现象与解决对策
“陈老师,我女儿玄×回家总是闷闷不乐,无精打采,才一个月整个像换了个人似的,据她自己说,她在班上一点地位也没有,虽然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关心她,就是找不到小学时候的骄傲和快乐,请你和她谈谈心好吗?”电话放下了,我的心泛起波澜。于是我对玄×同学的现象在班上展开了问卷调查,问卷的结果让人震惊,56名学生中有24人有与玄×相同的心理,所占比例为42.86%。我对这些学生进行了入学档案查询(家庭状况、性格特点、学生来源、小学成绩等),分别与之交流谈心,问题的结论是学生的一种心理失落现象。问题的原因:我校初一“特色班”学生来自我县各个乡镇、各个层次的小学,有些是来自非本县区域的。他们中的大部分怀着喜悦的心情来到完全陌生,但令他们向往已久的学校。他们对周围的一切感到新奇,为能进入这个崭新的学校学习而庆幸。但很快新奇感没了,喜悦的心情消退了,取而代之的是渐渐加重的失落情绪与思乡情绪。(1)这些孩子在家是娇生惯养,没有离开过家独立生活,来到新的学校,生活一切都要靠自己,出现不适应现象;(2)这些学生在原来的学校可能是佼佼者,来到新校后与众多佼佼者比较有了从“白天鹅”变成“丑小鸭”的失落情绪。
针对这一现象和原因,首先我对学生在学校的生活进行了细致的指导与帮助,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地球村”意识。其次针对“丑小鸭”现象,我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水平没有降低,只是比较的范围发生了变化,“丑小鸭”现象是正常的,要重新尽快给自己定位,为自己定一个循序渐进的目标,为自己选定一把“椅子”,用一个个小小的成功去激励自己不断进步。最后,这些学生渐渐地开朗了,逐渐找回了自信,觉得自己就是班级的主人,并且积极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
二 学生畏难情绪现象与解决对策
初一新生入学以后,经过一个月的学校常规训练和对小学与初中教学的衔接指导,学生之间的差异逐渐显露出来。尤其是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差异相当明显,表现在学习习惯的差异、行为习惯的差异、意志品质的差异、良好情操的差异、自主合作学习的差异、探究创新能力的差异等各方面。第一次月考下来,我对本班学生的月考成绩进行了系统分析,21人月考成绩与入学相比有明显下降,占学生人数的37%;四门学科有92门次单科成绩下降明显,占总学科门次的41%。就学科而言,英语成绩普遍下滑,有的学生还不及格。“现象源于本质”,通过深入分析不难发现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基础层次、智力开发和发展的不平衡,更主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畏难情绪。由于小学阶段学生所学学科少、难度小、要求低、没有升学负担,所以他们就觉得学习轻松、愉快。由于大多数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没有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性格情操没有形成,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淡薄、探究创新的能力还很缺乏,因此当他们升入初中后,学科增多、难度加大、作业量相对多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希望也高了,学校的管理规范了,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之下,使得有些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本届“特色班”初一年级学生是电脑派位产生的,生源来自各个地区、不同层次的小学,他们中的大部分英语基础薄弱,有些学生基础还特别差,要他们学习当前使用的牛津英语教材确实有相当大的困难。
针对学生的畏难情绪现象,我首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特别是就如何预习、如何听课、如何作业、如何复习、如何自主合作学习等环节进行有序的强化训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便尽快完成从小学到中学学习的过渡。至于英语学习上的困难,作为英语教师的我一面鼓励学生要不怕吃苦,一面帮助学生踏踏实实地学习,打牢基础,并不时地让学生在学习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增强他们学好英语的信心,经过一年的努力,绝大部分学生畏难情绪有所好转,英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其他学科的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 学生对立情绪现象与解决对策
升入初中的学生一般在十三四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进入如同精神分析理论家所称的“仇亲期”。在家里,他们往往与家长“对立”,在学校容易与同学“对立”、与老师“对立”。这一现象的出现,表明这个年龄期的学生们身上虽然尚存有幼稚性、依赖性和认识上的片面性,但他们的自我意识正在增强。因此在家父母常觉得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在学校会出现对老师的教育软“对立”――口服心不服,与同学相处“不顺”后会出现硬“对立”――从口头上的争吵到行动上的“施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生理与心理也在变化,由“依赖”型、“服从”型逐渐向“独立”型、“自我”型发展。在与同学的交往、家庭成员的相处、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他们的这种意识已有意显现,与同学之间的矛盾、与家长之间的矛盾、与老师之间的矛盾也随之出现,一旦处理不好,往往会造成各种“对立”局面的产生。
针对学生的对立情绪所产生的种种表现,我与家长积极联系、相互配合,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契机和方法,让学生感觉到家长、老师对他们从学习到生活的关注,让学生感觉到虽然自己在长大,大人们能把自己当“大人”了,但是自己更需要家长、老师在心理上的疏导、思想上的教育、为人处世上的指导,做到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理解。“身教重于言教”对学生中产生的各种矛盾的处理要耐心、细致、冷静,避免做出过分反应而人为激化对立,因为青少年时期是容易犯错误的时期,要指导学生尽量避免犯错误、勇于改正错误。在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要让学生感到你对他们真正的爱,这样才能做到“亲其师,信其教”。
以上不良现象的解决,需要一线教师深入孩子的心灵深处,悉心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从学习到生活、从身体到心理、从学校到家庭和社会的全方位的关注,共同来探讨和研究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心理现象,寻求科学有序地解决这些不良心理现象的方法和途径。我相信,如果教师能给学生一个“支点”,那么他们一定能够撬起“地球”!
参考文献
[1]韩绍欣.中小学生问题行为及其矫正[J].河南教育,2004(7):10
关键词:车辆交通事故 不良习惯 思绪漂浮 应对策略 心理学技术
一、车辆交通事故的概述
据各国事故数量统计的报告:全世界平均每年发生的交通事故约在5500万起,其中死亡30万人,受伤800万,其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疾病而位居第二位。从国内外专家对大量交通事故的分析研究中发现,因驾驶员的原因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占80%已上,而在人的因素引起的交通事故中,有40%是由于驾驶员的心理素质不良所导致的,所以说,驾驶员的心理素质对交通安全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造成车辆交通事故的心理现象分析
2.1侥幸心理。其是指在开车过程中遇到可能发生车祸的情况,驾驶员不是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而依赖偶然因素的出现而消灾免祸的心理。它是由于驾驶员对个别经验的不正确的总结而形成的。
2.2逆反心理。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一些现象:当用一定的准则和规范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引导、控制或偏离目标的行为进行纠正、限制时,有人就会从心底产生一种自发的反向力,并在心理身上构成障区,形成一种对抗情绪。这种逆向思维和反抗控制的情绪,就是逆反心理。
2.3恐惧心理。驾驶员面对实际的或想象中的危险时所体验的情感。这种心理往往使驾驶员的手和眼不能敏捷精巧的配合,难以做到眼明手快,驾驶操作容易出错,也易发生交通事故。
2.4消极心理。其是车辆驾驶操作优化的大敌,也是发生事故的祸根。有些单位的统计资料表明,由于驾驶员消极心理造成的交通事故约占半数以上。
2.5利弊心理。驾驶员遇到事关利益的情况时迅速权衡利弊,采取相应措施的心理称为利弊心理。正确的利弊心理能够在权衡利弊后遵纪守法,顾全大局,先人后己,公私分明,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行车安全。
三、不良驾驶习惯的表现
3.1疲劳驾驶。长时间驾驶会造成驾驶员身体机能和心脏活动能力的降低,头脑反应迟钝,产生厌倦心理。
3.2随心所欲。随心所欲是“无所谓”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
(1)拐弯、并道、起步、停车时不打转向灯。
(2)强行插队。
(3)夜间不按规定使用灯光。
(4)乱停乱放。
(5)慢车占用快车道。
3.3自我控制力差。自我控制力差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3.1侥幸。人往往存有侥幸心理,总觉得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不幸不一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3.3.2赌气。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很容易为了一些让自己烦心的小事情赌气。
3.3.3英雄主义。有的驾驶员自觉技术高明、头脑灵活,开辆好车就感觉“高人一等”。
3.3.4慌乱。出现异常情况时,表现惊慌失措。
四、对于不良驾驶习惯的应对策略
如果能意识到这种恶性循环的危害,建议试试以下几种应对“思绪漂浮”的策略。
4.1重视交通法规的学习和培训。
4.2合理安排安全教育。
4.3把心理疏导引入安全例会,引导大家如何面对种种压力,让大家各自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压力管理模式和应对策略。
4.4做好包括单位、家庭、社会各层面人际关系的交流沟通工作,让自己处在一种和谐、温情的氛围中。
4.5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车习惯。充分休息好,吃饭要定时,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保持身心健康。
五、预防车辆交通事故的心理学技术
驾驶员心理素质的高低与心里选拔有着直接的关系,心理选拔是保驾驶员具有较高心理品质的重要步骤。因此,对驾驶员心理选拔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选拔过程中,往往采用多种方法综合应用。
5.1情景测试。情景测试主要是模拟现实交通中的情况,测定驾驶员的心理状态,并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评价。
5.2心理测试。心理测试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也被普遍重视的方法。在心理选拔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是与其自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5.3面试法。面试法对于选拔者有较高的要求:一是选拔者要经过必要的训练。二是要形成详细的询问计划。
参考文献:
[1]宋传平,刘军民.驾驶员心理训练与事故预防[Z].
[2]胡智庆.汽车驾驶员安全防护与保健[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3]公安部交通管理局.2008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情况.2009-01-04。
[4]韦德,塔佛瑞斯.心理学的邀请.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03。
[5]金会庆,张树林,戴平,等.机动车驾驶员心理素质综合评价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5):369-371.
【关键词】声乐演唱;紧张心理;现象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066-01
在声乐演唱或学习中,人们往往关注演唱技能和技巧,却常常忽视心理对于演唱者的重要作用。心理状态是人对内外环境因素的反映。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除了应当具有美妙的声音和扎实的演唱基本功外,还要通过大脑和耳朵对自己的声音进行判断调整。演唱者在演唱时一旦出现紧张心理,其音准和音色都会出现问题。在声乐演唱中,只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与高超的演唱技能相结合,才能共同完成一次完美的演唱。
一、演唱者表演缺乏自信,实践经验不足
紧张心理是影响表演者声乐演唱良好发挥的重要因素,特定条件和环境下紧张心理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找到产生不良心态的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才能消除这些影响发挥的紧张心理,使声乐演唱达到良好的效果。造成紧张心理最重要的原因是演唱者准备不充分。仅依靠天赋和兴趣的演唱和经过严格规范训练的演唱具有很大的差异。歌唱能力和技巧的欠缺,会使演唱者对自己演唱的歌曲没有充足的把握,从而造成心理负担,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致使神情恍惚,产生紧张心理。许多演唱者基本功不扎实,在高音处理上声音控制无法达到要求,产生演唱心理负担。这些问题在演唱初级阶段比较常见。另外就是演唱者缺乏演唱实践经验。有些声乐演唱者,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较好的先天条件,但是缺乏舞台表演经验,在舞台上表现紧张呆板、慌乱无措。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要多参加一些比赛或演出活动,有了丰富的演出经验就能做到轻松自如的演唱。
个人的心理素质也会对声乐演唱造成影响。如果演唱者过于在乎演出效果,急于成功,就会产生浮躁紧张的心理。如果现场有专家或同行,演唱者的心理压力更大,越是担心和恐惧,在演唱中就越容易出现问题。还有一些演唱者过分强调细节,分散了注意力,从而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唱中,影响演唱的正常发挥。
二、消除演唱中紧张心理,丰富舞台经验
增强演唱自信是在声乐演唱中获得成功的保证。演唱者要想在声乐演唱中消除紧张心理,达到一个满意的演出效果,首先必须练就扎实的基本功。过硬的演唱技能和自如的演唱技巧是出色表现演唱作品的基本要求。只有熟练地掌握演唱技巧,演唱者才有足够的信心,轻松自如地演唱,酣畅淋漓地表达歌曲中的情感,这是经过长期基本功训练才能达到的效果。声乐训练中的要素,都是要经过刻苦训练和长时间积累才能练就的。
其次,演唱者在表演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要演唱的歌曲进行认真仔细的研究,对歌曲内容和表现形式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做到演唱时成竹在胸。演唱者要保证足够的时间进行歌曲练习,认真对待每一个音符和旋律,注意节奏、音准和速度的把握,对歌词要做到烂熟于心,脱口而出。演唱者只有对歌词含义和思想情感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才能对歌曲的情感进行准确地表达。演唱者还要注意与伴奏的配合。伴奏能够烘托演唱气氛、丰富和声效果,对演唱者的演唱情绪也有一定的提升作用。演唱者在选定歌曲时,不要单纯追求高难度、大曲目,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嗓音特点,以及演唱风格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易于把握的演唱曲目。
声乐演唱要求演唱者有较为丰富的舞台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在舞台上尽情歌唱、轻松演绎。因此,演唱者在日常生活中要踊跃参加各种比赛和演出,从中获得一些经验教训,为以后的演出积累经验。演唱者还要尽力为自己创造演出环境,要尽量争取比赛和演唱的机会。演唱者只有适应舞台,习惯并乐于与观众进行交流,逐渐积累舞台经验,才能消除声乐演唱时的紧张心理。
声乐演唱的过程时刻受到心理因素的控制,舞台演出的心理因素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而逐渐加强。演唱者在注重技巧练习的同时,要有意识地训练心理素质,注重心理因素对演唱效果的影响。演唱者只有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和熟练的演唱技巧,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完成一场成功的演唱。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选择困难;成因;应对方法
一、案例呈现
学生:老师,我也不知道我现在该怎么做。想留在北京,又想回老家,总是在纠结这个事情。我面试了北京一家公司的行政职位,已经通过了,可以签约了。
老师:你以后最希望做什么?
学生:我想要开一家自己的服装店,开成连锁的那种。
老师:想法很好啊,你为此做了什么吗?
学生:我家是做生意的,我跟我爸妈说了我的想法。他们愿意给我出初期的投资,帮我租店铺。
老师:听起来你很清楚自己的需要,而且有人来帮助你。那么你现在的困难是什么?
学生:我也不知道我要不要回去,我觉得做行政也挺好的。
老师:可是刚才你说最想做的是开一家连锁服装店,而且有人愿意帮助你去实现理想,让这个事情很具有可操作性。
学生:是。
老师:那你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学生:(困惑,思考,没有回答)……
老师:是你不愿意做出决定?
学生:是吧。
老师:是你害怕做出决定后带来的一系列结果。
学生:是。
老师:所以你现在的问题不是要做什么,回不回老家,而是要有勇气承担你的决定带来的一切的结果?!
学生:(思考一分钟左右)嗯,(恍然大悟状)谢谢老师。
案例中的学生来自南方,有明确的生涯规划,并且已经为她的目标寻求到了帮助,但是她仍然走进大学生招聘会现场,多次投递简历并且面试。在实际就业心理咨询中,这类问题占比较大:学生不是不知道想做什么,而是不能做出选择。
二、“选择困难”心理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趋避冲突
趋避冲突(Approach-avoidance conflict),指个体对于同一目标同时具有趋近和逃避两种心态,从而使个体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面临多种选择,每个选择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方面。案例中的学生虽然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也知道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而且有家庭给予的支持让这个愿望得以实现,但是她的想法一旦付诸实践,她将面临很大的挑战和压力。一旦失败,会损失资金、就业的最佳时机等,这些消极的方面让她害怕,以致迟迟不能做出选择。另一个选择,公司行政的岗位是她完全可以胜任的工作,没有风险,没有压力,问题在于不是她想做的,因此也迟迟不能下定决心。自己看似在两个选择中纠缠,实际上是没有做好准备接受、承担选择的结果。
(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焦虑
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谁也不知道做出选择后得到的会是什么。在做出选择时,内心自然充满了对未来的思考和担忧,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会帮助个体进行充分的分析,以便做出尽可能符合自我需要的决定。
(三)职业生涯目标不明确
认识自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学生受到知识结构、生活阅历、自我成长速度、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的影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往往不够明确,也会带来就业选择上的困难。
(四)责任意识不强,害怕承担责任
大学生是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尤其是独生子女。在过去的生活中,他们得到家庭、学校、社会众多的照料和保护,没有机会为自己的言行承担结果,也缺乏机会做出关于自身的重要决策。毕业季到来,学生意识到找工作是自己的事,一旦做出选择就会影响深远,因害怕做出错误的选择,从而拖延、避免甚至拒绝做出决定。
(五)比较的心理现象
比较是社会判断的核心过程。学生在做出选择的过程中,会自发、自觉地进行社会比较。社会比较会带来威胁效应。大学生在做决定的过程中,虽然以自己想要做什么为主要选择标准,但是难免会受到同学工作的收入、福利待遇、社会地位、发展前景等的影响,尤其是身边有这样的人存在时,这种比较会更加明显,也更容易引起困扰。
(六)个体面临困难时的应对策略
当个体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例如解决问题、自我增强、自我提升来处理困扰时,个体会从中成长,明确目标,增强自信心,勇于、敢于承担责任,从而做出选择。如果个体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例如回避、发泄、拖延等,反而增加了压力,降低了自我效能感,更难做出决定。
三、“选择困难”心理现象的应对
(一)全面的自我提升
学生恐惧做出选择,实际上是缺乏自信、自我效能感偏低的表现。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从内外两方面全面提升个人素养。一方面,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充分储备。另一方面是心理品质的提升。乐观、自信、韧性、自我效能感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个体成功应对工作生活的基础。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抓住一切机会进行自我提升。
(二)认R自我,明确目标
哈佛大学关于目标的研究指出,有清晰且长远目标,并能坚持不懈的人才更可能成为社会各界的精英。大学生需要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特点、优势,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坚持不懈。个体目标越明确,面临选择时才更容易做出适合自己的决定,不会轻易从众,也不会轻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三)实践中成长
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实践不仅能检验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技能,而且能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岗位、工作、职业的过程和意义,反思自己的行为及感受,从而能够做出更加适合自己的决定。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在广泛的层面上给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四)合理运用周围环境
比较的心理现象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是如何运用比较,和什么样的人进行比较,如何看待比较的结果。例如,同样是上行比较,对有的人会是“威胁效应”,对有的人会形成“可能自我”表征,从而提升自我价值感。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0―0084―01
足球运动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是因为足球比赛的激烈程度、比赛过程的千变万化以及许多不可预测因素作用的魅力。中学生足球联赛同样深受广大中学生的喜爱和着迷。要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足球运动员的专项智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尤其重要。而赛前情绪是影响运动员训练水平和比赛水平关系的重要中介变量。
有研究表明,足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越高,职业经验比赛越丰富,心理方面的适应和自我调控能力越强。而对绝大部分中学生足球运动员来说,他们的身体条件、心理、足球专项技能都比不上专业足球运动员,但中学生有其自身的优点,他们的可塑性和发展的空间很大。心理训练追求迁移的效果,即不但使运动员对某个具体的处理和调节能力提高,而且对其他问题的应对能力也会得到增强,这使他们在今后从事其他工作中同样受益。
一、中学生足球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的作用
心理训练是现代运动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影响、制约着运动员身体、技术、战术水平的提高和体现,可促进训练者心理过程的不断完善,形成专项运动所需要的良好个性心理特征,获得高水平的心理能量储备,使训练者的心理状态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要求,为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和创造优异成绩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中学生足球运动员心理训练在培养和提高良好动机、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消除各种心理焦虑和提高自我效能感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中学生足球运动员赛前常见的心理现象分析
1. 自我效能。(1)成功体验。建立自我效能,中学生足球运动员必须有成功的体验。而在任务特别艰巨的情况下,这个目标就不太现实了。因此,教练要主动降低比赛难度来保证运动员成功。在集训初期找一些水平相对比较低的球队打比赛,让队员品尝赢球的感觉,从而获得成功体验,否则运动员就会丧失信心。(2)感应性实验。中学生足球运动员也都需要有一个模仿的模板或模型,这可以通过去观看关于一个优秀足球运动员表现的录像获得,这一点对激励新队员很有帮助。成功的感应式经验将会为真正比赛中的成功体验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3)言语说服及自我暗示。(4)情绪唤醒。
2. 身体焦虑。赛前的身体焦虑主要表现在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性过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常超负荷工作,汗多,呼吸紧张,心跳过快,经常伴有低烧,甚至影响睡眠。学校足球比赛一般情况下分成两个组,专业组和业余组。专业组的运动员比业余组的运动员运动专业技能和心理技能相对比较高,赛前身体焦虑也相对较弱。
3. 个人失败焦虑。中学生足球运动员在赛前对失败的焦虑有他们位置上的区别。比如,前锋队员害怕他们无法进球,甚至怕遭到对方后卫的粗野的拼抢,后卫队员又害怕他们的防守不到位被对方进球,而守门员害怕自己犯低级失误。特别是以前受过伤的运动员又害怕比赛再次受伤等等。个体的失败焦虑会影响到整个队伍的焦虑,为此,教练或教师一定要及时地对运动员加强引导和加强运动员对比赛的理解。
4. 社会期待焦虑。中学生足球比赛不仅仅是代表个人,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他也代表着整个集体,比如说学校、班级、整个球队甚至是家庭。不同的个性特征对运动员赛前焦虑状态的影响也不同。自卑、自信心不足、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的运动员其竞赛特质和竞赛焦虑状态均高于性格活泼、开朗、豪爽的运动员。前者往往害怕辜负学校,辜负班级,辜负家人和教练对他的期望,他们更会表现出焦虑状态。为此,教练和家人甚至是学校的领导都要做好运动员的思想工作,比如赛前的动员大会,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大学生足球运动员焦虑的问题。
现今的生活环境日益复杂,现代文明势不可挡的改变着人们的一切,传统的观念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了冲刷,孩子们在充分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无限美丽的同时,也不得不忍受着心理健康的恶化。电脑时代的到来,使部分孩子沉浸于虚拟的时代之中而不能自拔,“麦当劳”、“肯德基”潮涌而来,使孩子们越来越热衷时毫无营养价值的速成食品。
当我们静心审视这一切的时候,我们不禁发出阵阵的颤栗,做为未来主人的孩子们,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那日渐敏感的心在思考着什么?如果,教育者还一如既往地把目光定格在孩子的分数上,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忽视其潜能的开发,忽视全面素质的培养,那么我们给予孩子的将不是理智的爱。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培养合格人才所必需的一环,现代教育模式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是为塑造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健全人格。
处于成长关键的小学生面临着太多的压力和太少的理解,他们被过早地烙上了社会的印迹,纯朴、天真的心灵被抹上了一层阴影,一方面,他们冷漠、孤僻、自傲、缺乏同情心,一方面他们又自卑、自恋、害怕挫折、缺少毅力。对于这些学生,如果教育合理,引导妥当,是完全可以避免发生心理障碍,从而发挥出其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分析我校学生后认为,现今小学生(高年级)存在以下几种心理问题或称心理现象。
(一)自我中心
该种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去考虑问题,坚信自己的判断,往往不 屑考虑别人的意见或做法,对自己不善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
我班某位同学在班中成绩属于中等偏上,有一次讨论一道数学题目,几个同学都不约而同想到了这题的一个简便方法,老师请她讲解,她在讲解后他补充了一句:“老师,这题的解法是我先想到的。”同学们在课后指责她抢功,可她却说:“没有我,凭你们怎么会想到。”
分析该学生就属于典型的自我中心者,这种自我中心危害很大,它会蒙闭孩子的双眼,会让孩子无法看得更远,严重者会导致矛盾的恶化,具有攻击性。
分析该学生就属于典型的自我中心者,这种自我中心危害很大,它会蒙闭孩子的双眼,会让孩子无法看得更远,严重者会导致矛盾的恶化,具有攻击性。
(二)自私利已
在现今经济的冲击下,人们更看重实惠和物质利益,这种心态通过家长的和社会传媒的作用影响着我们的孩子,使一些孩子把享受、金钱放在首位,他们做事从不考虑别人的需要,总把别人当作自己的对手,看到别人有困难,不愿伸手援助,还暗自得意,心里等着看别人的笑话。
某位同学平时成绩不错,学习也很用功,可从不愿帮助别人,老师有意安排他和一个成绩一般的孩子同坐,希望在学习上能帮助后进生,可他总是敷衍了事,同学来问他题目,他显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有一次,同学打电话问他索要一些关于数学方面的复习题,可电话里他很干脆地拒绝了他,说他要用。
分析该生的行为,我们认为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进步程,高度分工的时代不需要人们什么都亲自掌握,现代人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必须学会与人相处,只有从内心深处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这样才能在现代社会更好地生存,像上面的那位同学不愿帮助别人,什么也不愿与别人分享,长此以往将会失去朋友,别人也不愿与他沟通,有什么复习资料自然也不会与他共享,他当然也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缺乏同情心
同情心是保证人与人交往的感情基础。孔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总是感到十分伤感。心理学认为同情是由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情绪、情感状态所引起的与之一致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它使我们有能力置身于他人境地,与之同哀乐、同甘苦。可我们身边的部分孩子就十分缺乏同情心。
班上两位同学总是让老师和同学头疼,因为他们总是在别人犯错批评的时候幸灾乐祸,体育课上有一女同学在参加跑步时摔了一跤,脸上擦破了一块,同学们都围上去表示安慰,可他们却哈哈大笑,还一个劲地说:“活该。”有一次,在校外看到一位盲人,他们故意引盲人到一个石头较多的地方,害得盲人摔跤,旁边的同学都指责他们,可他俩却笑着跑了。
分析以上两位孩子的行为,我们在气愤之余,更多的是感到悲哀。当今的世界仍存在着太多的苦难,我们的孩子们都不能去感受它,关注它,那么当苦难降临到他们头上时,他们又将如何去承受这一切呢?
(四)脆弱的心理承受力
人的成长是无法离开挫折的,有人说:没有被拍打的皮球,算不得皮球,没有经过挫折的人生,就不能算真正的人生,也不可能真正走向成熟。可观察身边的有些孩子,他们在面对挫折和不顺心的事时,缺少自我调控的能力,觉得世界都在他眼前塌了,他们那脆弱的心理承受力甚至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
五年级的某位同学一直在班中担任要职,五下年级班委改选,他落选了,他一下子对前途失去信心,成绩直线下降。四年级的某位同学因一次考试成绩下降了许多,挨了老师的批评,逃学在家,经老师、家长多方做工作,才到校上学,可每次考试,他诉说总觉得头痛。
分析以上的几个同学,缺乏耐挫折力,在他们的过去有了太多的一帆风顺,一旦遇上磨难,哪怕是极其细小的事,也变得手足无措。这样的孩子又怎么指望他们将来搏击风浪呢?
做为教育者面对孩子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该如何处置呢?我们在分析了以上的几种心理问题后,将不得不慎重考虑其解决方法,虽说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都应是浅层性的,但处理不妥当将会造成心理障碍的发生。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笔者认为应教会学生以下几点,这样才能有效地构筑学生健康的心理防线。
(一)教会学生心中有爱
“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世界失去了爱,世界将一片灰色,歌中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片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这爱就是宽容、理解、关心。学会爱人,就不会以自我的好恶来评判这世间的一切。教师可组织学生多参加各种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用自己的真情去爱自己的亲人、朋友、同学乃至陌生人。
(二)教会学生心存感激
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对方产生好感,这是感激。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在别人的帮助下生活,有些体会出来了,心存感激,有些体会不到,也许还会产生各种报怨。教会学生对周围的人们常存感激之心,那么他们就会与周围的人们和睦相处。教师应多组织学生思考:在你觉得轻松时,说不定有人在为你负重;在你学习取得进步时,说不定有人在为你祝福;在你享受生活的快乐时,说不定同时就有人在为你付出辛劳……教会学生心存感激,那么孩子们就会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自律,多一份热情……
(三)教会学生坦然面对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每个成才的人都经历过许多的苍桑和磨难,只有坦然面对,笑对人生,才能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从容地去克服困难。教师应教会学生辩证地分析不合人意之时,相信这是对自己的磨砺。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参加远足、军训等专题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坦然面对困难,同时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学会达观大度。
Abstract: In order to display the power supply enterprise's profession advantage, organization advantages and talent advantage, drive the surrounding villages and towns grass-roots group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enhance the cohesive force with organized force driving the balance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Suichang Power Bureau launched a "ChuanBangDai" activity of "power handshake small-town regional co-construction". Through this activity, each unit of co-constructing vitality and youth exchange are enhanced, forming an active work and study atmosphere of competition, study and drive, promoting the attraction and cohesive force of member youth. Suichang Power Bureau's "ChuanBangDai" activity widened thought of rural and urban areas development, providing a new alternative way to accelerate urban and rural cooperation and narrow gap.
关键词:遂昌电力局;城乡统筹;传帮带
Key words: Suichang power bureau; rural and urba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huanBangDai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6-0120-01
1遂昌电力局“电力握手城乡区域共建”工作简介
1.1 遂昌电力局“电力握手城乡区域共建”推进方案原则上,此次的“电力握手城乡区域共建”活动要有机的结合遂昌电力局与遂昌县妙高镇团委的团建特点,尊重结对双方的意愿,坚持从实际出发。要充分的发挥遂昌电力局在人才、信息、管理、物资等方面的优势,帮助和带动妙高镇基层团组织建设,同时妙高镇也积极为遂昌局开展联谊活动提供场地、人员等保障,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城乡携手的良好局面。结对双方通过互相沟通,了解双方所长和所需,制订共建方案,引导双方互帮、互学、互惠、互促,达到双向融合互动。
本次活动按照“一团一品”的要求,根据市局团委的“九个一批”的内容,坚持党建带团建,以活跃基层团员青年文化为着力点,以团活动覆盖全体团员青年为目标,切实提高基层团工作能力,提高自身内在力,提高服务青年水平,扎实推进试点工作的开展,助推妙高镇基层团建工作。
1.2 遂昌电力局“电力握手城乡区域共建”工作效果在本次的活动中,遂昌电力局把当好参谋助手作为共建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深入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情况,把许多新理念、新知识带到了乡镇,为乡镇团建提供了许多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
遂昌电力局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深入基层开展富有专业特色服务活动,为基层团员青年解决了一些实际难题。通过电顾问,遂昌电力局与一批“好青年”结对,积极开展电力春风“助企惠农”服务活动,全力保障“好青年”创业生产用电。为“好青年”创业提高全方位的电力便捷服务,送政策、送实惠,为投资办厂的“好青年”提供用电优化方案,节约用电成本,并提供免费线路、工器具检查等帮助,发挥专业特长,解决实际难题。
总之,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各共建单位团组织的活力;增进了各单位团员青年的交流;形成一股比、学、赶、超的积极上进的工作、学习氛围;提升了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遂昌电力局“传帮带”现象分析
2.1 统筹城乡发展思想的体现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和城市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要实现农村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要推动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因此,必须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以及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从理论上来看,遂昌县电力局相比较遂昌县妙高镇在人才、信息、管理、物资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而妙高镇在场地、人力和环境方面有自己的优势。通过“电力握手城乡区域共建”,遂昌县电力局可以与妙高镇共享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从实际来看,通过这次“传帮带”活动,遂昌县电力局确实为妙高镇的发展带来了实际的好处。通过与一批“好青年”结对,开展的电力春风“助企惠农”服务活动,对于保障妙高镇青年创业者的供电和用电成本的节约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遂昌县电力局还结合团县委培训计划,积极主动地为亟需帮助的“好青年”电工培训免费提供场地和师资力量,可以有效地帮助妙高镇解决一部分青年就业问题。
总之,遂昌电力局的“传帮带”体现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思想,同时该活动的开展确实也在实际上带动了城乡的统筹发展。
2.2 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的表现基层团组织是团的工作和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共青团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它担负着直接联系、凝聚和组织青年的重要职责,承担着团结教育青年的历史重任。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活跃基层共青团工作,是共青团完成各项任务的根本保证。
首先,遂昌电力局这次的“传帮带”活动体现了创新基层团组织的活动方式。遂昌电力局的团组织和乡镇团组织联合,通过一系列颇有成效的活动带动了城乡团组织的协同发展,是对基层团组织活动方式的一种大胆创新。其次,遂昌电力局这次的“传帮带”活动创新了基层团组织的发展方式。基层团组织除了不断地自我提高之外,还可以通过与其他的团组织联合,通过优势互补,带动各个联合组织一起发展。最后,遂昌电力局这次的“传帮带”活动创新了基层团组织的发展方向。基层团组织的发展方向不仅应该是搞好团务工作,同时还应该和当地实际相结合,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
总之,遂昌电力局的这次“传帮带”活动不仅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思想的体现,还是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的表现。该活动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带动妙高镇的发展上,而且还体现在拓宽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为加快城乡合作、缩小城乡差距提供了另一种可供借鉴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赵保佑.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与科学评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铁明太.中国特色统筹城乡发展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关键词】卫生人力资源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334-02
卫生人力资源是指受过不同教育与职业培训,能根据人民的健康需要提供卫生服务并贡献自己才能和智慧的人[1],乡、村卫生院(室)是我国农村实施初级卫生保健,是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球目标的基层卫生组织[2]。为了解同心县乡、村卫生院(室)人力资源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于2010年2月25日-3月7日对同心县10所乡镇卫生院和42个村卫生室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2010年2月25日-3月7日对同心县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同心县10所乡镇卫生院和42个村卫生室作为调查对象。
2 结果与分析
2.1 卫生人力现状 本次调查10所乡卫生院,42个村卫生室,共有卫生人员229名,其中乡卫生院在岗人员(包括编内和编外)185名,村医44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93名(乡卫生院149名,村卫生室44名),占总卫生人员的比例为84.28%,其他人员36名,占总卫生人员的15.72%。
2.1.1 卫生人力的年龄、性别分布 卫生人员小于25岁组者较少,占13.10%,25-至45-岁居多,占75.99%,55岁组以上占10.91%。其中村卫生室人员小于25岁组者占11.36%,25-至45-岁占61.36%,55岁组以上人员占27.28%;乡卫生院人员小于25岁组者占13.51%,25-至45-岁占79.46%,55岁组以上占7.03%。(见表1)
表1 卫生人员年龄分布
本次共调查男性111名,女性118名,男、女性分别所占比例为48.47 %和51.53%,女性多于男性。其中村卫生室的卫生人员男性高于女性,乡卫生院卫生人员以女性较多。(见表2)
表2 卫生人员性别分布
2.1.2 卫生人力的学历分布 在所调查的229名卫生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有32名,高中生有21名,中专生有98名,大专生有69名,本科及以上有9名,学历构成比依次为13.98%、9.17%、42.79%、30.13%、3.93%。(见表3)
表3 卫生人员学历结构分布
本科生及以上学历全部集中在乡镇卫生院,中专生在乡镇卫生院所占比例较高,为45.95%,而村卫生室初中及以下学历为主,占54.55%。
2.1.3 卫生人力的专业分布 将所有卫生人员按照临床(西医)、护理、中医、检验、药学、药剂、口腔、公共卫生、其他(包括中西医结合、社会医学、中药学、会计、财务管理、无学历人员、非医学类中专毕业生)大体分类,其比例分别为41.92%、17.47%、2.62%、3.06%、1.75%、1.75%、0.44%、2.62%、28.37%。卫生人员以临床为主,公共卫生专业比例较低,为2.62%。(见表4)
2.1.4 卫生技术人员现状及其职称分布 调查的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93名,占全部卫生人员的84.28%。其中乡卫生院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49名,占其卫生人员的80.54%。在调查的193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待聘(无职称)所占比例分别为1.55%、12.44%、29.53%、56.48%。高级职称偏低,无职称人数最多,其次是初级职称。其中44名村医都无职称。(见表5)
表4 卫生人员专业结构分布
3 讨论
3.1 年龄、性别分布较合理 卫生人员的年龄呈宝塔型分布,以25-至45-岁组居多,占75.99%,结构比较合理;总体上性别分布女性多于男性,亦较符合行业的特点。但村卫生室的女性明显少于男性,可能是同心县是一个民族聚集的地方,农村居民传统的宗教观念深刻,还有教义上对女性的一些限制,使女性从医行为和动机减少。因此政府要加强农村卫生知识的宣传,运用相应政策鼓励农村女性从医,让农村女性担当村卫生工作的重任。
3.2 学历分布不合理 本科及以上卫生专业人员所占比例太低,本次调查,大专以上学历者共占34.06%,仍不到现有卫生人员的一半。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仍有23.15%的无学历或非正规学历人员工作在卫生战线上,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似乎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一结果提示我们在用人上应加大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工作;同时创造条件提高现有无学历或低学历的学历层次,加大对他们在职医学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政府应建立待遇从优的激励机制,向艰苦边远地区倾斜,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城市在职或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工作。
3.3 专业分布失衡 在调查的229名卫生人员中,卫生人力主要集中在了临床专业,其比例为41.29%,其次是护理,占17.47%,而公共卫生只有2.62%。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人们对疾病观念的改变,对公共卫生工作越来越重视,因此做好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领域的工作已成为首要任务,而现有的公共卫生专业的人力远不能满足所肩负的任务。因此要加大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强化公共卫生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卫生人员的福利待遇,稳定发展卫生人员总体数量,提高整体素质,提高服务效率。
3.4 职称分布不合理 在调查的193名卫生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仅占1.55%,中级职称占12.44%,初级职称和无职称人员分别占29.53%、56.48%。高职称人才严重缺乏,无职称人员过多,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明显不合理。调查的44名村医全部无职称,其中95.45%的资质为乡村医生,有4.55%的资质为妇幼保健员。造成职称分布不合理的原因与卫生技术人员学历低、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等原因有关。这一局面的扭转,首先要加大农村的卫生投入,改善农村卫生基础条件;其次应放宽职称晋升条件,加大农村卫生人员技术培训力度,为农村卫生人员提供更多的进修、深造的机会,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
在调查的乡卫生院185名(包括在编内和编外)卫生人员中,在编人员有113人,占61.08%,非在编人员72人,占38.92%。有执业医师或注册护士证人员80人,占43.24%,105人无执业医师或注册护士证,占56.76%。无证上岗人员过多,对此应加大对在职卫生人员的培训和考核,鼓励他们参加在职医学教育、执业医师或注册护士考试,对无证人员更应加大专业技能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效率。
总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开发和建设一支稳定的人才队伍是乡镇卫生院(室)发展的关键环节。要积极探索并完善人才培训、引进和用人的激励机制,畅通人才进出渠道,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加大农村卫生投入,深化职称评定体制改革,营造良好待遇、制度留人的氛围,才能最终有效解决乡镇卫生院(室)人才短缺的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