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实用的化学知识8篇

时间:2024-01-16 16:10: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实用的化学知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实用的化学知识

篇1

【关键字】化学知识;应用;贡献

【中图分类号】G633.8

一、什么是化学

很多学生学了很多年的化学确还没有真正的了解到到底什么是化学,他们一谈到化学无非就是原子、分子、离子、元素周期表、化学方程式等等。其实化学从深沉一点思考无非就是变化二字,化学就是用地球上已有的且数量较多的物质通过各种化学变化产生出地球上数量较少的或者是暂时还没有发现但是能够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物质。我们所学习的化学知识就是化学变化的过程中所要满足的条件和一些守恒的原理。我们在拥有了化学知识和化学原理的时候我们就必须把它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实现这些知识所具有的价值。

二、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多如牛毛,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化学的世界。当我们学过酸类物质可以和碳酸化合物发生反应时,我们就不会再为热水壶或者热水器低下的那一层白色的垢物而感到烦恼了,用日常生活中用的醋酸就可以很好的解决。当我们学过化学之后就不要再为蒸馒头时加入小苏打粉而感到奇怪了,因为小苏打的成分就是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在加热的时候会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能够使馒头膨胀,所以蒸出的馒头又软又甜。还有我们如果散步最好选择是在傍晚的林荫道下而不是在清晨的林荫道下,虽然这被归纳为生物学科的范畴,但是生物学科只有应用化学的知识才能够得到很好的解释,这体现了化学为其他的学科发展提供了发展。上面所举用的例子只是生活中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很多学生有时感叹化学中有时候出题太怪,其实这些所谓的“怪题”都是来源于生活中,在生活中很好的应用化学也是一种去学习化学知识很好的方法。

三、化学在医学上的应用

提到化学就不得不提它在医学上所起到的贡献。在化学不发达的年代,很多疾病对人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灾害。在近代,有机化学迅速的发展为这些珍贵的药物进行批量的生产提供了可能。有机化学首先是对这些药物的成分进行分析从而得到这些药物所具有的所有的成分,再通过实验来分析这些成分的有效部分和这些有效部分的化学结构。当知道了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后就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来生产出具有同等效果的药物,从而大大降低了这些药物的价格使平常的人们也能够用得起这些药品。更重要的是近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一些疾病通过预测的结果来分析出治疗疾病的药物的分子结构,通过化学反应来制造出这一些医疗领域从不具有的新的药品。这不得不说是医学领域里面的惊天变化。化学也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的疾病。化学为医疗领域做出的这些重大的贡献保证了人类的身体健康,让人们能够安居乐业不再害怕一般的疾病。

四、化学在农业上的应用

毫不夸张的可以说化学的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想想过去没有化肥和农药的时代,农民只有通过人畜的粪便和焚烧树木枯草作为肥料,这种耕种方式的收成当然是及其低下的,可以假象一下这种耕种方式如何来养活如今地球上这个数量及其庞大的人类。化肥的使用使农作物的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农药的使用保障了农作物的良好生长。可是现在的人们却对这种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农产品产生了抵触的心理,他们都向往着那些不使用这些化学产品的农产品。他们认为化肥的使用改变了土地原有的成分,这些观点是正确又可以理解的。但是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因为人们为了增加农场品的产量过度的使用这些化学产品,过度的依赖这些化学产品。这些生产化学产品的厂家也不愿意花费钱财提高和更新这些农场品。因为害虫对一种药物产生抗体时农民就使用更多的药物,害虫的抗性就越强从而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所以我们在使用这些化学产品时应该正确有度的使用,不能够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要有长远的发展眼观。即使这样,化学产品对人类作出的贡献依旧不可磨灭,只是我们在使用这些化学产品时一定要进行深深的思考。

五、憧憬将来化学为人类带来的变化

人类现在最担心的是能源能的问题,如果将来的石油、天然气等等这些能源都用完了的时候人类又应该何去何从,我们是否能够通过化学来生产出大量的新能源。我们都憧憬着将来这一天的到来。化学是否能够合成新的材料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和合成出一些现在还不能够治疗的疾病的药物。化学是否能够解决现在一些化学产品对现在自然造成的这些问题。这一切我们都积极的憧憬着,我们都应该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扎扎实实的去学习化学已有的知识和大胆的去运用和创新。我们相信我们现在所想象的这一切都会变成现实。

上文中谈论的只是化学领域中的冰山一角,化学为人类做出的贡献让我们的生活受益无穷。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应该好好的去运用这一些知识,在运用中去好好的学习和掌握着这些知识。如果自己对化学有兴趣就勇敢去化学的领域去开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篇2

【关键词】中职院校 化学教学 以人为本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保持“以生为本”的基本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并发挥教学的课外拓展思路,凸现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意义,带来了改变现状的新思路、新方法,因而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一、改善师生关系

要实现中职化学教学“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就要获得学生的主观认可,而这种认可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注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善师生关系,透过师生关系的改善来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首先,要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模式,强调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明确认识到师生平等和学生人人平等;要因材施教,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潜力,积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其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师的情感传递给学生,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化学知识的探索研究将情感与知识的传授融合起来,并透过情感教育改善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态度,要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化学知识,并实现知识的主动输入和输出的探索。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将情感传给学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融情于学习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二、拓展实验创新

化学教学模式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实验教学能够使得学生应用探索化学的能力有所实践,实现全面化的知识探索。而中职教育过程中“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要求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性。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要加强实验探索。常见的方法有: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变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设计贴近课本与学生基础的研究性课题,其中重要的措施便是变常规注入式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探究而对于专业化学实验而言要进一步夯实基础,在应用化学专业的专业实践中包含光化学分析、电化学分析、分离科学、分光光度分析、工业分析、色谱分析、综合实验等,在每门课程中采用专项实验一综合实验一设计实验一开放实验等阶段进行循环实践,以实践环节的形式培养学生,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与巩固,更有利于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之中。

三、课堂启发教学

启发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要保证学生的主体思维获得开发,并引导学生考虑影响问题解决的各个要素例如,讲到CH,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要联想到Hz,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么处理。保证学生的思维启发有一定的整合作用。其次,要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在选定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之前多想几种办法,同时向别人说明要解决的问题,这样能得到有用的启示和建议;鼓励学生在小组情景中利用集体资源来解决问题。同时,要启发学生对任何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验证要求,培养学生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

四、人本化教学拓展

“以生为本”的化学教学模式不能只是以传授化学知识为主,要以化学为依托,开展多方面的教学拓展。首先,中职化学教材的体现方面就不只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更加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符合素质教育理念。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新科技、新技术、新成果的同时,还应当提醒同学们注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学生节水、节电、节约粮食、少扔垃圾、废品回收、使用绿色商品等。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以探索为主的教学模式,要保证学生在化学知识学习的同时发展自主研究能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请同学们组成科学探索小组,对当地的水资源情况进行化学研究,并形成课题报告,总结水资源的污染和再利用情况。如,了解长江历年的水质变化情况,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最后学生合作写出了“长江野生回鱼资源现状的分析和对策”的科考论文。最终得出结论:长江沿岸有关地区要推迟捕捉野生回鱼的时间,这样就既满足了人们吃鱼的需求,又避免了野生回鱼出现生态危机。总之,这样的考察结果能够凸显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而且能够使得学生在考察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并对化学知识进行实践性的类别、迁移、重组,设计出更为简单、实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做出合理的判断评价,最终实现中职化学教育的实效性

五、小结

中职化学教学要实施“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并在这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引人创新教学、主体教学的模式,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能力,就必须改善师生关系,拓展实验创新,开展课堂启发教学,实现人本化教学拓展,使得中职化学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探索空间。

【参考文献】

[1]贺文建.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高职项目教学中的运用[J]. 课程教育研究,2013(03).

[2]张梅秀. 浅谈“以人为本”的高校生物化学教学探索[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02-15 .

[3]丁雪琴. 以人为本的中小学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J]. 山东师范大学,2006.

篇3

由于多种原因,不少教师未能充分重视家庭小实验的教学,所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重视化学家庭小实验。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的演示实验为主,霍姆林斯基指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其核心是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接受性学习改为主动学习。所以化学家庭小实验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做好家庭小实验,或适时的布置一个家庭小实验,可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长久不衰。这样,对教和学都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了酸的性质后,布置一个家庭小实验――“巧除水垢”,这个简单而又实用的家庭小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有用的,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激发了他们学好化学的愿望,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许多家庭小实验均为探索性实验,如九年级化学中的“自制简易净水器”“调查家庭用水情况”“调查空气质量”“铁的锈蚀”等。这些实验需时较长,无法在课堂实验中完成,所以安排为家庭小实验。家庭小实验不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那样有规范的仪器用品等,学生在家里没有实验室里的优越条件,要做好每个实验,就必须积极动脑思考,找出可以利用的实验用品。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管理,亲自观察、记录,并且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最后,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在完成这个实验的同时,一个创新成果也就诞生了。也逐步养成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对于学生的学有裨益。

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演示实验,学生只看不做,没有动手的机会;对于学生实验,因为条件所限,学生也得不到大量动手的机会。这对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大的缺陷。但是家庭小实验是在课堂之外进行的,所以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器材使用、实验对象管理、实验现象观察和实验结果分析、整理等环节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需要学生独立解决,所以与课堂实验相比,家庭小实验更能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例如在“测定雨水的pH”的小实验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制雨水收集器。

四、有利于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

家庭小实验,既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巩固,又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延伸。经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讲解,学生已基本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但可能还存在着不少疑问。因此,指导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一是可以验证自己对所学知识掌握巩固情况,二是可以发现更多的疑问,促进自己进一步的学习。例如在讲完“乙醇”后,指导学生自己完成课后的家庭小实验――“自制甜酒”,学生通过自己动手,验证并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也可能发现新的问题。

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学会共处、学会合作是21世纪教育的新命题。当今社会竞争与合作并存,具备积极合作的精神和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是现代人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开设的家庭小实验的方式就是小组合作,这种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诸多益处,他们在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努力、制订方案、收集信息、寻找答案、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与别人达成一致,如何分享共同的成果等等。从而合作能力也提高了。例如,学生提交的家庭小实验的各种成果中,很多是难以独立完成的。

由此看来,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分析,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而且在每种能力的培养中,又都包含着其它能力的发展,它们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如何充分发挥家庭实验的作用,有效地组织家庭小实验,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此问题进行以下的讨论:

首先,我们要明白家庭小实验的实施过程大概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师拟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动员和组织培训学生,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明白课题内容及其重要性。

第二阶段: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学会联系学科知识和生活实际、具有初步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第三阶段:老师布置任务,学生分组自行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实验的设计以及实验分析,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通过实验探究或查阅资料解决问题。

第四阶段:学生以实验论文,图片、新颖实验装置等的方式展示实验成果。教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进行测试分析和评价。

篇4

关键词:化学史;课堂教学;运用

素质教育,既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又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要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中学化学教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之一是化学、化学史和化学教育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原则。

化学教学中运用化学史实到底有哪些好处?这是我们必须正面回答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下是我的一些观点。

一、运用化学史实,可培养学生怀疑的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认知心理研究表明,一切思维活动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化学史对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在课堂教学中适当渗入了下列事例,近代科学家的奠基者、怀疑派化学家波义耳如果没有强烈的创造愿望和敢于怀疑的创新精神,便不可能促成化学从医药和炼金术中分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英国化学家雷利、法国青年化学家巴拉尔如果没有对研究中的异常现象产生怀疑,就不可能分别发现氩、溴元素;这些真实生动的事例,不仅使学生认识到“怀疑精神”在科学发明、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也使他们自觉养成科学的怀疑精神,同时,还为学生如何质疑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二、运用化学史实,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如果教师在课堂中能充分抓住这些心理特点,注意教学方式,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职校生虽然表面上讨厌学习,但从内心来说还是希望接受一些新鲜事物。而化学史上关于化学家的趣闻轶事、重大发现、著名实验等都能创设愉快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三、运用化学史实,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整个化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化学先驱们创造、发明的历史,创造推动了化学知识完善的进程。没有化学家的不断创造,就不可能有现代化学的辉煌成就。化学史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如有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两度荣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就是很好的例子,也有帮助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的,一些现代社会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淡水资源的危机、主要能源(煤和石油)的危机、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等),让学生明白必须保护环境。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化学史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由上可知,在课堂中穿插化学史的教学,确实大有好处。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化学史,可以使教学不只局限于现成知识的静态结论,还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使学生受到教益。

1.模拟化学家的实验

并不是所有化学家的实验都能被简单地模拟,也不是所有的化学原理都能被学生完全理解。教师可以选择那些原理和操作方法较为简单的实验,组织学生按化学家的方法重新演示;对于比较复杂、难度较高的,可以只做其中一部分,或利用多媒体进行原理模拟。

2.运用多媒体,再现历史

多媒体教学,是目前应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教学手段,尤其是影视素材的运用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可以用电影的片断再现当时的历史背景。

3.组织自由多元的讨论,融合科学与人文

当化学家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被深深打动时,课堂的讨论才会活跃而深入。但是,要使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力,不仅要充分尊重学生,给予他们自由而开放的空间,教师更需要精心地准备,敏锐地捕捉讨论的切入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和讨论。

让化学史走进职教化学课堂,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会被化学家在发现和发明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态度、高尚情怀,以及他们追求真理的精神境界所感染。这种感染又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结果、思想品质乃至他的整个人生都会产生深远影响。试问,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A・J・Ihae.近代化学的发展,1964.

篇5

关键词:高职;化学;实验;教学;发展;提高;融合

一、引言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一门科学。这句话奠定了化学学科的基础地位,那么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呢?当然是化学实验,我们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手段是什么呢?当然也是化学实验,组成的确定或分析,结构的研究或推测,性质的发现与验证,变化规律的探究,都离不开化学实验。人们习惯上把化学分为五大块: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与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计算、化学实验,除了化学基本计算对化学实验的依赖性不大之外,可能肯定地说,无论哪一块都离不开化学实验这一工具。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在高职院校化学专业的教学与发展中,应该顺应社会的需求和企业的发展,让化工专业的人才能够学以致用。简单的说,学以致用就是要把理论的知识和实际的应用要联合起来,由浅入深、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学到的东西要经常揣摩,真正地理解其含义(包括使用的方法,注意的事项)然后按照理论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再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新的知识来解决,就这样相互促进学习,逐步加深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在高职的化学教学中,应该以实用和发展为基础,提高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与实验实践相结合。

二、“学以致用”推动高职院校教学与实验相结合

1.推动课程教材知识与实验相结合

高职院校的化学教师在开展专业课程的教学时,应该把重点的理论和内容通过实验的过程相结合,提高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高职院校化学专业中的《高分子化学》为例,课程内容在于自由基的聚合、共聚、在聚的过程,这些内容对于生源相对较差的高职生来说很难理解和吃透其内在的知识,难于理解和贯通。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仔细研究和吃透课程理论基础之上,进行相关的实验课程演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每个与理论知识相关联的实验内容结合子在一起,通过一步一步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由浅入深、让学生深入体会基本化学理论在实验配方设计、实验操作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巩固化学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

2.融合实验过程、方式与理论的结合

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高技能的应用人才,所在高职院校在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比如要充实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以致用”,毕竟未来的就业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基础设施和管理模式上付出更多的财力和物力。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有的高职院校配备的实验器材和耗材与企业相比的话,较为落后,无法满足日益变化的社会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多元化的开展校企合作模式,让学生在学校进行化学课程的理论学习后,到企业中运用先进的实验器材来增加自身的学习理解。此外学校还可以创新其教育方式,通过从一些高新企业或者较大的化工企业中选聘一些高级技术人才,辅助学校培养化学专业的人才,全面的优化化学教育与实践课程,引导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并能够用化学理论来解释生产过程,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盲目操作的现象,使学生真正为企业服务。

3.推动理论与实践考核和评价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发展

传统的高职院校在对实验能力的考核中,往往局限在对学生是否通过理论知识获得相关的实验数据,这样的过程相对单一和粗狂。按照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应该切实的转变考核和评价的模式,把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能力与实验教学中的仪器操作、器具归类与收纳等一些列的过程统一起来,进行综合的考评,推动现代化学专业人才的创新发展。

三、结语

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的不仅仅专一型的人才模式,而是专业与管理相结合的综合性人才模式,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上要秉承“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原则和理念。充分的把化学专业的学习与实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在实验实践中提高学生对于实验能力的积累和培养。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要积极的落实教学与实验的过程,并且把两者有机的统一在一起,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打下建设的基础。同时还要转变传统中简单、粗暴的人才考核和评价模式,积极用新方法、新内容、新体制、新思维来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言林,房成飞,金思慧,蒲绪凤. 高师“化学教学论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 化学教育. 2006(08).

[2] 蔡成翔,谢宇奇,谢复清,钟福新. 定性分析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化学教育. 2005(12).

[3] 植中强,吴燕妮,胡鹏,杨海贵. 无机化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 广州化工. 2016(22).

[4] 郑永军,牛永生,侯绍刚. 应用型本科高校有机化学开放实验教学绿色化探索[J]. 广州化工. 2016(22).

篇6

关键词: 化学与文学 课堂教学 运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讲究严谨扎实和一丝不苟;文学作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思想自由、浪漫,二者似乎是永远走不到一起的平行线。其实不然,仔细分析一下,化学和文学两个迥然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少相通之处。文学作品和化学公式、定律都是从纷繁复杂的社会、自然现象中提炼出来的。事实上文学作品中常常会用到化学知识进行比喻来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或者隐含着某种深刻的化学道理。

一、利用诗歌辅助化学教学

如明代民族英雄于谦曾作《咏石灰》一首:“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不但是于谦忠烈清白一生的真实写照,还精辟地阐述了生石灰的生产过程。先挖掘石灰石矿,然后将其高温煅烧,最后生成白色的生石灰。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能适当应用与化学有关的文学作品,能使课堂气氛妙趣横生,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所学知识,又受到了文学艺术的熏陶;引用名诗,使学生在学到化学知识的同时,受到诗的熏陶,培养了学生的高尚情操。

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当学完这个微观规律,可引用:“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北宋王安石《梅花》)让学生指出其中的道理,使学生直观、愉快地理解了枯燥、抽象的知识。又如没有新生成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或化学反应。让学生举例说明这两种变化后,还可补充的著名诗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和广为传诵的名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护花”、“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让学生辨别它们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学生的热情很高,基本上都能辨别出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学习过程中身心愉悦,受到了诗的艺术感染,于不知不觉中加强了文学修养。

在学习石灰石这节课时,一开始可引用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客从南溟来,馈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这首诗一下子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再与学生一起探究碳酸钙的性质。最后让学生解释这首诗,诗中说从南方来的客人送给诗人一颗珍珠,珍珠上好像有花纹字迹,诗人珍藏在箱中。过了好久,开箱寻看,珍珠不翼而飞,只剩下一些红色液体。原来珍珠是贝的外套膜中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分泌物聚积而成的,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钙,还有少量的有机物质。碳酸钙难溶于水,在酸性条件下能转变为酸式盐而溶解:CaCO3+H2O+CO2=Ca(HCO3)2。杜甫居室漏雨潮湿,竹箱无防潮性能,遇到水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珍珠发生了化学反应变成了红色液体。因为杜甫当时还不具备这些化学知识,所以迷惑不解。

二、适当运用成语中的化学知识,激发兴趣,加深理解

炭是一种无机物,能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大量热量。“雪中送炭”这个成语就是借助炭的这种化学性质表达在他人危急之中给予帮助。在学炭的知识时,引用这个成语,让学生从所熟悉的成语中加深理解,激发兴趣。讲硫化物硫化砷(AsS3)性质时,可引用成语“信口雌黄”,这“雌黄”乃天然的硫化砷(AsS3),俗名鸡冠石,橙黄色,可作黄色颜料用。古字多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抹后再写,由此而沿用的成语“信口雌黄”意即不顾事实、随口乱说。类似这样的成语还有冰清玉洁、铜墙铁壁、一诺千金等。

三、引用名言中的化学

化学知识繁多,难免枯燥,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名言,学生精神往往为之一振。比如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些知识有点琐碎、单调。让学生分析法国著名幽默家拉罗什非科的一句名言“风可以把蜡烛吹灭,也可以把篝火吹旺”。学生眼睛一亮,精神一振,认真思考。篝火是用含碳量多的树枝等和氧气发生反应,风就是空气流动而形成,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能助燃,所以风可以把篝火吹旺。但风太大带走燃着的蜡烛上的热量,使蜡烛温度下降到低于着火点而熄灭。

四、文学作品中化学知识的引用

文学作品经常用化学知识譬喻,如“可能流行的胡思乱想猜忌病菌传染你的大脑神经,引起你的酸性反应,如果是这样,请用大量的洗衣粉冲洗一下你的每一个细胞吧,酸碱中和,也许可以使你过多的酸性小到最低程度。”酸碱中和反应是一个重要化学反应类型。家用洗衣粉呈碱性,它的主要成分是碱性物质。学完这节课,介绍这个譬喻,学生高度紧张后,能放松一下神经,张弛结合。

《冰是睡着的水》,主要讲述的是情报干部与众不同的一生。他们在黑暗中是为了守卫光明。“那是水,那是冰,冰是睡着的水――你是问水,我也是,但我是睡着的。”水在零度到一百度之间是液态的,在零度以下结成固态冰,他们是同一种物质,但存在的状态不同。作者借助于水和冰的关系比喻普通人与情报干部的关系,情报干部都是普通人,但他们又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他们一生充满误解、恐怖、艰苦,他们渴望但无法像常人那样无忧无虑地生活。学习水的三态时,介绍这篇作品,学生饶有兴趣,紧张学习之余,能巧妙地休息一下,又能加深理解。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可以阅读这篇作品。

长篇连载奇幻小说《化学召唤师》题材新颖,构思巧妙,把很多化学知识融进奇幻情境中。小说中召唤师惊奇地发现,召唤兽的构型,全都是有机化学结构式。召唤法师,完全是有机化学。元素法师,完全是无机化学。所谓的魔法元素,不过是元素周期表内某些元素的集合体。主角手中的《有机化学》,在这个世界,竟然是“召唤师的天书”。

有机化学结构式是有机化学中的基础和重点,课堂中利用多媒体适当放一点片段,肯定能使沉闷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综上所述,文学与化学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经常互相渗透,与化学有关的文学教不胜举,在这就不一一赘述。或于知识点前,激发置疑;或于知识点后,加深理解。在化学都学中适当加以应用,能帮助学生轻松地学习理解严谨、抽象的化学知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兴趣;又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普遍联系规律的教育;还能加强学生的文学素养。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是以前教学中被忽视,而现在化学新课标中很重视的不可缺少的一方面。

参考文献:

[1]钟祖荣编.现代教师学导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2次印刷.

篇7

一、指导学生观察实验

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如果教师指导不明确,学生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

1.全面观察

具有代表性、典型的物质性质实验,往往需要学生全面而系统地观察,以便他们能较全面地了解物质的性质。若教师在实验前给学生进行明确的指导,列出观察提纲,就可避免观察的片面性。

2.重点观察

有的实验现象不很明显,有的实验现象稍显即逝,教师应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准确捕捉瞬间变化。为此,教师在实验前,务必把观察重点指明。

3.对比观察

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比较什么?从中使学生找出两者的差异。

二、指导学生研究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若能及时指导学生研究实验,启发思维,就会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

1.指导学生研究概括性实验

在进行这类实验时,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寻找实验所显示的共同点,从不同的表象中找出相同的本质,这对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有明显作用。

2.指导学生研究推理性实验

在这类实验的教学中,教师要避免用传统的“灌注”式解释了事,应指导学生从多方面考虑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推理。

3.指导学生对实验误差的研究

在学生做定量实验时,往往会出现实验结果的较大误差。对实验误差的分析,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以便学生能及时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并使学生在寻找产生误差原因的过程中增强对实验操作规范化重要性的认识。这样能逐渐养成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4.指导学生设计实验

篇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别是在初中化学中,许多概念和原理是建立在非常抽象的微观层次上。只靠讲解进行知识的传授,这对初中生来说难以做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从微观角度科学地认识和研究物质及其化学变化,是化学学习的基本学习方式。学生能够感知到的是宏观的实验现象和变化的事实,而这些客观事实的实质却是肉眼和显微镜看不到的微观世界的变化。如何化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突破难点,进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呢?

1 注重实验资源的开发 拓展学生微观想象能力

中学化学中,能很好的架构微观过程与宏观现象的实验很多,只要用心,总能设计出效果良好的实验。

有时为了强化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日常现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假设、归纳、演绎等思维活动来剖析宏观的现象,获得对化学微观粒子的科学认识,推动微观想象模型的建立。比如在教“分子”这一知识点时,可让各小组的学生打开事先准备好的酒精试剂瓶塞,闻一闻酒精气味,从而去想象看不到的微观分子从酒精瓶中扩散出来,了解分子不断运动的特点。还可以将一滴红墨水滴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让学生观察红墨水的扩散过程,充分体验微观层面的运动、变化引起的宏观现象。

2 创新可视性探究实验 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知识

化学学习中,常会出现有些学生由于缺乏想象力,对微观世界认识不足,造成微观理论知识学习较困难,出现认知上的分化。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主动、独立、独特的经历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可视性实验,帮助学生克服微观想象能力差的困难,以达到增加学生感性认知的目的。运用微粒观改进教材实验,突破学生缺乏微观想象力的瓶颈。

化学教材中“分子和原子间有间隔”的理论知识的学习,采取了讲解知识,摆事实的方法,展示了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拍摄的“苯分子和硅原子”的图片,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分子和原子间有间隔”的微观概念。但是学生仅仅通过观察图片,依然觉得抽象,难以理解,还是无法从直观的角度建立这一微观理论。为此有的教师采取的是举例子、打比方的教学法,以补充教材的不足。例如,有的教师把“西瓜”看作一种分子,“芝麻”看作另一种分子。首先讲解在一个袋子中装满“西瓜”分子,西瓜与西瓜分子之间有间隔。为了更加形象地说明这一间隔的存在,这时再加入一定量的“芝麻”分子,“芝麻”分子又被装下了,从而形象地说明了分子之间有间隔这一理论知识。笔者的做法是在此基础上,改进微观实验,变微观为宏观,创设可视性实验。首先准备好一支细长的一端有孔的玻璃管,另外准备好酒精和滴有红墨水(增强可视性)的蒸馏水各一小烧杯,先在细玻璃管中用注射器小心地加入约半玻璃管滴有红墨水的蒸馏水,再用注射器加满酒精,然后用手指堵住管口,上下颠倒两次。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惊奇地发现玻璃管中的液体变少了,在玻璃管中的液体没有洒落的情形下,玻璃管中的液体竟然出现了1+1≠2的神奇效果,从而有力地突破了“分子之间有间隔”的这一微观知识难点。

3 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 变微观为宏观 突破教学难点

采取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闪烁、同步解说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化学变化一直是化学教学的重点知识,从宏观上观察到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的生成。但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感到有些困惑,不能理解——一种物质到底是如何变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从化学变化的实质人手,化学变化的实质就是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若将该过程用动画模拟出来呈现给学生,学生就会茅塞顿开。例如,在讲解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时,就可以拿大家熟悉的水的电解为例,通过动画模拟把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氧分子,氢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氢分子,非常直观。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