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知识管理策略8篇

时间:2024-01-16 16:10:0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知识管理策略,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知识管理策略

篇1

[关键词]管理;组织;创新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可以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动力源。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知识将成为核心和具有柔性特点的生产要素,而对知识的管理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组织而言,知识和信息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最主要的资源,知识经济迫切要求管理创新。适应此要求,近几年来,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念——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正在国外一些大公司中形成并不断完善。其中心内容便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组织创新和集体创造力。总结和研究知识管理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将有利于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引导我国企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一、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知识管理?一个定义说:“知识管理是当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着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及组织的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这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笔者认为,知识管理虽然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的实践,但作为具有一般管理的共同性质的公共管理同样也面临着知识管理的问题。对于公共部门而言,知识管理的目标与核心就是通过提高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来实现组织创新。

知识管理为组织实现显性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是则难以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所取得经验的体现。知识型组织能够对外部需求作出快速反应、明智地运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环境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虽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组织的发展方向和领导方式,但是其潜在回报是巨大的。要了解知识管理,首先要把它同信息管理区分开来。制定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战略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知识管理,这正如不能单纯从一个组织的设备硬件层面来衡量其办公自动化水平一样。要想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库珀认为:“正是由于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才导致了知识的产生。它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这正是知识管理的目标。”实行有效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的培训。它要求组织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如果组织中的雇员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而隐瞒信息,如果组织里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常常是为了鼓励保密而非信息公开共享,那么这将对组织构成巨大的挑战。相比之下,知识管理要求雇员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且要求管理层对那些做到这一点的人予以鼓励。许多成功的知识型组织都建立了对积极参与知识链的雇员进行奖励的激励机制。库珀解释说:“雇员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断创新和创造新的有用知识的能力。”以此观点来分析现在某些猎头公司的做法,他们追寻的目标往往是人才的固有能力,即“已经掌握的某些秘密知识”,而不看重其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短视行为。

任何组织要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但决不能将知识管理简单等同于信息管理。二者的关系体现在: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信息管理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把信息作为资源从技术、组织、人力三种因素的结合中进行管理,则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新事物。美国1979年《文书削减法》最先提出联邦政府的信息管理问题,并在联邦机构中设立政府信息主管。企业的信息管理则是在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并在企业首席执行官(CEO)之下增加了企业信息主管(CIO)的职位。其后,信息管理经历了实物管理、技术管理、资源管理三个时期。按照美国学者马夏德(D.A.Marchand)与霍顿(F.W.Horton)的划分,信息管理的发展有五个阶段:物的控制、自动化技术的管理、信息资源的管理、商业竞争分析与智能、知识的管理。由此可见,知识管理在历史上曾被当作信息管理的一个阶段。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管理实践的发展,知识管理逐渐从信息管理中独立出来,从而形成一个崭新的管理领域。此时,知识管理已有了不同于信息管理的内含和外延。可以说,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人的管理。知识作为认知过程存在于信息的使用者身上,只有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才能创新。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管理主线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员工创新能力相互结合,进而增强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还在首席执行官与信息主管之间设立了知识主管(CKO)的新职位,并作了适当的分工,信息主管把工作重点放在技术和信息的开发利用上,知识主管则把工作重点放在推动创新和培育集体创造力上。

二、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创新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球化以空前未有的速度推进。这一切都改变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

在知识社会,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远胜过原料与厂房。美国微软公司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淘汰自己的产品”。1997年3月3日美国《财富》杂志定期评出美国最受推崇的企业,创新精神正是其评选标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就必然体现为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已有的知识要素与/或新的知识要素的新组合,它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彼得·德鲁克则将“创新”概念推广到管理,提出“社会创新”概念,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OECD1996年发表了《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innovationsystem)的文件强调指出了以往的创新都集中于投入—产出分析中,那是一种静态的线型模型,而在当今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系统的平稳运作依赖于知识流的流动性(ThesmoothoperationofinnovationsystemsdependsonthefluidityofKnowledgeflows)。它强调“国家创新系统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地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创造与扩散新技术,创新是这个系统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创新主要体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之间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即知识的流动。知识流动的类型有:人力资源流;机构链;产业群;创新公司行为。知识管理正是要确保知识流动渠道的通畅。

知识管理、创新行为都不单纯是一种技术过程,人文因素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创新总要依靠人的创造性和想像力。对于政府而言,要为创造良好的新环境发挥重要作用。企业要在竞争中获胜,则必须不断改变自己的战略策略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这一切都离不开知识管理,因为其实质就在于充分发挥人文因素的积极作用。

知识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和重要资源。在当今的许多行业例如金融服务、咨询和计算机软件等部门,知识正在作为创造价值的必要前提而发挥作用。然而许多企业并不善于管理知识。具体表现在:有的企业低估了产生和获取知识的价值,失去或放弃己经拥有的知识产权,有的管理措施阻碍了知识的交流及共享,对已有知识的使用和二次开发的投入不足等。

不少企业在吃了不重视知识管理的苦头之后,对知识创造价值的巨大潜力的认识逐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实施知识管理计划,将知识列为一种资源纳入管理体系。

以知识的视角,组织可被看成是一个对知识进行整合的机构。人类的全部生产力都离不开知识,机器只不过是知识的体现而已。因此,要真正实现知识管理,首先必须实现观念的创新。即将传统的工业管理观转变为现代的知识管理观。

工业管理观与知识管理观的主要区别如下:

1、用知识的观点看组织,就会把人们看作是收益的创造者,其首要任务是把知识转化为无形的结构,而在工业时代的组织内,人们时常是被更为简单的看作是生产成本和生产要素。2、在知识组织内部,学习的目的是创造新的资本和程序,而不仅仅是运用新的工具和技术。

3、在知识组织内部,生产流程是由观念驱动,并且有时是混沌不明的,这与工业时代生产流程中严格的前后次序和机器驱动形成鲜明的对比。

4、工业时代的收益递减规律让位于知识递增规律,工业组织中的规模经济(economicsofscale)让位于知识组织中的视界经济(economicsofscope)。

5、管理的权力基础取决于他们知识的相对水平,而不是他们在组织中的等级职位。信息流的传递是通过可以分享信息的网络,而不是通过组织的等级机构。在现在的企业管理制度下,各部门都保有自己的知识并需要发展知识,但是并没有一个合适的知识管理制度以及更高层次的协调机制,知识管理的内容日益复杂化和重要化,导致公司高层管理者产生了设立CKO职位的动机。为了搞好企业的知识管理,CKO应运而生。

CKO(ChiefKnowledgeOfficer),一般译作“首席知识官”或“知识总监”,是企业专职负责提出、推进和协调各种知识管理计划或方案的企业高级管理职位。其具体的职责包括:

1、创设知识管理的基本框架。知识管理要求CKO就知识(包括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等)的分类基于知识的工作体系、与知识密集型业务相关的管理过程保护知识和防止外溢等问题从组织机制和技术手段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2、协调部门之间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不是企业某个部门独立行为所能控制的而只能通过企业整个部门之间的共同行为来协调控制。CKO对要获得的知识知识的开发和保有方式尤其是知识的交流和共事等问题需要有清晰的理解和解决办法。这项工作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具体工作有建立知识目录、开发知识共享的群件,或建设企业内部网,再造知识密集型管理过程等。

3、营造知识创新和交流的内部环境。CKO要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适合知识创新与交流的环境,如提供各种便利机会使得平时接触不多、但是对某一方面有共同兴趣的人们能够通过会议、社团活动等方式相互沟通。相当多的知识是通过适当的、非正式的交流环境得到的,尤其是隐性知识,因此有CKO指出知识管理工作“20%是技术成分,80%是文化成分”。也就是说,CKO作为环境营造者的角色要比他们在技术方面的角色重要很多。

4、防止知识外溢。企业和其合作伙伴、中介机构、供应商以及客户之间共享知识同样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对企业竞争优势也有重要影响。对于那些有知识资本形成意识的企业来说,防止知识外溢已成为一大问题。

西方企业高度重视知识管理工作独立设置与“首席经营官”(COO)、“首席财务官”(CFO)等并列的“首席知识官”(CKO),这足以证明西方企业对于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前进的不竭动力。国有企业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高度重视对知识的开发和利用,注意发展并保护好自主知识产权,把经济增长的方式真正转移到领先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三、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

MortenT.Hansen等人提出了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即法典编辑策略和人格化策略。所谓编辑策略是指知识与知识开发者的剥离,以达到知识独立于特定的个体或组织的目的;而后知识再经仔细地提取进而汇编成法典关存储于数据库中,以供人们随时反复调用的策略。Ernst&Young公司企业知识中心的主任拉尔夫·普勒曾如此描述法典编辑策略:在剔除掉客户敏感信息后,通过将文档中零碎的关键知识,如面谈指导、工作日程和市场划分分析等加以汇总并储存在电子知识库中从而创造出“知识客体”。这种方法使许多人可以搜寻和提取经过编辑的知识,而无需与最初的开发者接触。这就开辟了知识的反复使用,促进了企业的成长。

人格化策略指知识与其开发者紧密地联贯在一起,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来进行共享。计算机在这类组织中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知识,而不是储存。采用人格化策略的Bain公司、波士顿咨询集团和麦肯锡公司致力于个体间的对话,而不是数据库中的知识客体。在这些公司中,知识并未被编成法典、知识是在运用头脑风暴法的研讨会中和一对一的交谈中发生转移的。为了使这一策略行之有效,象Bain这样的公司都重金注资于建立人员网络系统。知识不仅仅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还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和视频会议等形式进行共享。

遵循法典编辑策略的公司依赖的是“反复使用的经济学”。一旦知识资产,如软件编码或手册开发出来,且每次使用时又无需大的修改的话,就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反复多次地使用。

与此相反,人格化的策略依赖的是“知识经济学”的逻辑。战略咨询公司向客户提供的建议是那些丰富的、难以言表的知识。共享深层次知识的活动是极花时间的、昂贵的和缓慢的,而且不能够被系统化,因而效率较低。

若想正确地选择知识管理策略,主管或经理必须先回答如下问题:(1)为什么客户会购买本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向竞争者购买?(2)客户期望从本公司得到什么利益?(3)蕴藏于本公司的知识如何能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在明确了这些问题之后,应进一步考虑如下问题:1.公司提供的是标准化的产品还是用户化的产品?如果是前者,那么主导知识管理策略就应是法典编辑策略;如果是后者,则人格化策略更为有效。

2.公司拥有的是成熟的还是新颖的产品?如果企业的策略是基于成熟的产品,那么企业将从反复使用的模型中获得丰厚的回报,例如微软的产品;反之,如何拥有的是新颖的产品,则对知识进行管理时应以人格化策略为主。

3.公司的员工在解决问题时依赖的是明确的还是难以言表的知识?明确的知识是可以被编辑的,如简单地软件代码和市场数据。当公司的员工依靠明确的知识去完成工作时,人-文档的方法最有意义;而难于言表的知识由于很难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是通过个体经验获得的,包括科学知识经验,操作性的“Know-How”(知识如何),对行业的洞察力,商业判断和技术经验等。对此,采用人格化策略是明智的选择。

4.两种知识管理策略的共存。由于企业开发多元化经营和知识的商品化,知识管理策略的选择有时变得十分复杂。两种策略共存的前提,是采用不同策略的单位彼此独立运作。例如,在通用汽车公司,小轿车部与财务部没多大关系,因此不同的模型可以存在于不同的单位中。但如果是高度一体化的企业,则需选择一种作为主导策略,以另一种作为辅助。至于何者为主,何者为辅则取决于公司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方式、企业的经济状况及企业所雇佣的人。正如一些咨询公司所发现的:强化错误的策略或试图同时使用两种策略,将会迅速地损害本企业;80/20法则是实际决定主辅关系的一个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卷首语.与“狼”共舞管理制胜[J].管理科学,2000,(4):1-1.

[2]维高.知识的革命[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209-215.

[3]跃清.知识资本的测量与管理[EB/OL]www.chinajournal.net.cn/

indexqkw.htm,2000-6-18.

[4]魏蜀明.CKO:知识管理拍岸来[N].中国企业报,2000-06-13(3).

[5]杨杰.知识管理的策略[J].IT经理世界,2000,(2):48-50.

篇2

事实上,知识管理作为一项管理活动,并不是近几十年才有的,而是伴随着人类生产活动而诞生的。从狩猎种田到钻水取火,从家庭作坊到兴修水利,从埃及的金字塔到中国的万里长城,无木蕴涵着大量的知识创造和传播活动,许多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也得以在子承父业、师传徒受的方式下代代相传,只木过那时的知识管理是一种无意识活动,还没有概念化,更没有专门技术来强化这一过程。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知识管理概念的深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相关技术,如LothsNotes、Internet、Intranet和Extranet等,才逐步应用到知识管理领域,不少企业投人大量资金开发基于知识的信息系统(4),信息技术成为一些企业,特别是西方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主要手段(5)。有人甚至预言,到2100年98%的知识将由计算机产生,而人类产生的知识只占2%。

然而知识管理是一项相当复杂的活动,信息技术对知识管理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最近20年美国工业界在信息技术上的投资超过1万亿美元,而这一切对知识工作者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的改进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多数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片面强调“技术”的作用,而忽视了“人”的因素。因此,平衡“技术”与“人”的因素,选择有效的知识管理策略,已经成为当前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紧迫问题。本文从知识创造过程和知识管理的内涵分析入手,探讨了知识管理两个维度的作用,提出了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三种策略。

一、知识创造与传活过程

知识是指专业智能,也就是组织成员所拥有的know-what、know-how、know-why,以及自我激励的创造力。在组织机构中,知识除储存于员工的大脑中外,还根植于组织机构的文件、日常工作、程序、惯例及规范中(7)。组织中的知识可以分为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两种(8)。隐性知识是指难以表述清楚、隐含于过程和行动中的知识,如员工拥有的know-how。know-why等;显性知识是指可用语言、文字、数字、图表等清楚地表达的知识,也叫编码知识(codifiedknowledge),如计算机程序、设计规范、操作规程等。隐性知识具有高度个人化和难以沟通的特征,因此不易实现个人间的共享;而显性知识由于其易表达、可编码特征,因此很容易在个人间沟通和共享。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组织中的知识创造与传播就源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不断汇谈(dialogue)”[9]。

Nonaka和Tadeuchi将组织中知识创造与传播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l)社会化(socialization):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2)外在化(externalization):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3)组合(combination):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4)内化(internalization):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社会化是一个个人间共享隐性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隐性知识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得以传递,师传徒受就是个人间共享隐性知识的典型形式。由于新知识往往起源于个人,因此社会化是知识创造和传播的起点。外在化是对隐性知识的清楚表述,并将其转化成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这个过程依赖于类比、隐喻和假设,倾听和深度汇谈(dialogue)是推动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重要工具。由于显性知识可以借助通讯、网络、出版物等先进技术和媒体进行传播,因此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是促进隐性知识大量传播的关键性步骤。组合是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复杂化的过程。经过社会化和外在化过程,员工头脑中的显性知识还是一些零碎的知识,也没有变成格式化的语言。将这些零碎的知识组合起来,并用专业语言表述出来,这就完成了组合的过程。在组合的过程中,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电视会议、电话。E-mail等是组合的有效工具。内化意味着新创造的显性知识(组织知识)又转化为组织中其他成员的隐性知识。经过组合过程,新知识得以在组织成员间传播。组织中的成员接收了这些新知识后,可以将其用到工作中去,并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团体Xi作(teamworking)、干中学(learningbydoing?┖凸ぷ髦信嘌担╫n-the-Jobtraining)等是实现新知识内化的有效方法。

个人的隐性知识经过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和内化四个阶段,实现了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知识的传递,并最终又产生了新的隐性知识。这个过程中,知识的转化、传递和创造是一个动态的、递进的过程,因此被Nonaka称做知识螺旋。当个人的隐性知识完成一次知识螺旋运动、转化为新的隐性知识后,新的知识螺旋运动又开始了(见图1)。

二、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就是组织开发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来推动组织中知识的创造和传播过程,使知识螺旋不断地向前延伸。知识管理既包括将组织中现有的显性知识编码化,也包括发掘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使其转化为可编码的显性知识,或者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由于显性知识容易沟通和共享,因此也极易被竞争对手学到。对于组织来说,显性知识显然不可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构成组织核心能力的知识基(knowledgbase)是建立在隐性知识基础上的,所以知识管理的核心内涵是发掘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10)。

员工的知识可以被形象地比喻为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露出海面的可见部分为员工的显性知识,而沉入海水中牟豢杉糠治惫さ囊灾丁O匀唬杂诒嚼此担渎冻鏊娴牟糠种皇瞧涮寤囊恍〔糠帧M惫さ囊灾兑苍对洞笥谄湎孕灾丁6遥诒降母浇腹K箍梢钥吹胶F矫嫦卤浇牒K械囊恍〔糠郑庖徊糠窒嗟庇诳杀蛔孕灾兜囊灾叮庑芄槐蛔囊灾兑步鼋鍪窃惫と恳灾兜囊恍〔糠郑?)。

发掘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员工自己将一部分隐性知识清楚地表达出来,转变成显性知识,经过组合过程将其系统化后,通过某种技术平台(如网络、程序、出版物等)与组织的其他成员共享;另一种模式是员工的隐性知识首先通过社会化过程将其传递给组织的其他成员,然后经过外在化和组合过程将其显性化。在后一种模式中,最终实现显性化的隐性知识也仅仅是传递出来的隐性知识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的隐性知识经过社会化过程后,只是变成了其他员工的隐性知识,无法实现显性化(见图3)。

可见第一种模式传递的隐性知识非常有限,通过第二种模式能够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也仍然是冰山一角,大量的隐性知识必须通过社会化的过程进行面对面的传递。因此,组织中知识管理的中心任务是:(1)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鼓励员工自己将其所拥有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或者经社会化后进一步显性化,然后经过组合转化为系统化的显性知识,通过某种技术平台实现显性知识共享;(2)创造必要的组织环境,促进面对面的隐性知识共享。

三、知识管理的维度

在知识创造与传播过程及知识管理活动中,有两个因素至关重要:一是人;二是技术。这两个因素同时构成知识管理的两个维度。

人之所以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因素之~,是因为人(的大脑)不仅是隐性知识的载体,而且是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内生力量。在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人的参与,特别是社会化和内化阶段,几乎完全是人的因素在起作用。在社会化阶段,人们通过师传徒受的方式传播隐性知识,人的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起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阶段技术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在内化阶段,人们通过团体工作、于中学、工作中培训消化和吸收新获取的显性知识,进而创造新的隐性知识。因此可以说,人是知识创造与传播的决定性因素,也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维度之一。

技术主要是在知识创造与传播过程中的组合阶段起作用,同时也支持外在化与内化过程。在组合阶段,知识的编码、存取完全依赖于信息技术,西方的许多公司甚至片面地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进行编码,并能通过信息技术方便地存取。在外在化阶段,电视会议系统、电话、E-mail等通讯和信息技术能够强化和方便人们的沟通和交流,因而也促进了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在内化阶段,计算机仿真、虚拟现实等技术可以向人们提供实时的(just-in-time)培训,MIT组织学习中心开发的微世界(microworld)就是这方面生动的例子。因此,技术在知识创造与传播过程中也起着关键作用,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维度之一。当然,与人相比,技术只木过是一种使用工具[“],并不能成为知识管理的内生力量。

组织可以通过创建适宜的组织环境和加大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力度来强化知识管理过程中两个维度的作用。项目团队、特别任务组(worbforces)等正式团体由于其良好的沟通性能,被西方学者认为是组织中最佳的学习单元,因而也被西方企业广泛采用。这种正式的工作团体鼓励面对面的交流,促进知识创造与传播过程中社会化和内化两个阶段的知识转化与吸收,因而在知识的创造与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西方企业在积极完善正式工作团体的同时,又开始着力培育象实践社团(communities-of-practice)这样的非正式团体,使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成为组织中两个互为补充的知识创造与传播系统。非正式团体成员来自相同的专业领域,使用相同的专业术语,因而更容易交流,可以促进外在化过程,同时也有助于社会化和内化过程。有的学者调查后发现,员工在工作场所获取的知识中,有70%来自与非正式团体成员的交流和沟通。因此,创建正式的工作团体,培育非正式的学习团体,使二者互为补充,是知识管理过程中发挥“人”的因素的组织基础。信息技术不仅支持显性知识的快速存取,而且支持人与人之间的快速沟通,因而也支持知识管理过程中“人”的因素的发挥。不少公司投入巨资建设基于知识的系统。在这样的系?持校犊饪晒┤嗣谴嫒”嗦牖南孕灾叮兜赝伎晒┤嗣茄罢疑形幢嗦搿⑷源⒋嬗谌嗣峭纺灾械囊灾丁4送猓褂蠩-mail系统、电子图书馆、网上论坛和虚拟会议室等。

四、知识管理的策略

人和技术是知识管理活动的两个主要维度,无论强化哪个维度的作用,都可以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推动知识螺旋运动的发展。但是,人和技术在知识螺旋运动的各个阶段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对于特定的组织来说,在实施知识管理战略时选择哪个维度作为重点,亦或是两个维度同时兼顾,是一个两难的选择。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社(EIU)和IBM公司对北美、欧洲和日本的38家公司的调查表明,每一家公司的知识管理策略各不相同。Hansen等人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之后也指出,一些公司依靠计算机管理知识,而另一些公司则以传统的方式使员工之间共享知识。公司应该选择正确的知识管理策略,任何错误的选择,或者是试图二者兼顾的策略必将给公司以致命的打击。本文以知识管理的两个维度为出发点,将企业的知识管理策略分为三种:信息化策略、人性化策略和综合化策略(见图4)。

信息化策略是指单从技术一个维度管理知识的策略。这类公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主要依靠显性知识,很少依靠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那些提供标准化产品或服务的公司,提供成熟产品或服务而不是依靠创新的公司,如管理咨询公司、设计事务所、传统的制造业公司等,大多采用信息化策略。由于这类组织主要利用原有的知识进行重复性的生产或经营活动,因此快速获取知识是企业制胜的关键,而信息化策略正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美国的Andersen咨询公司、Ernst&Young咨询公司主要为客户提供成熟的、标准化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或知识管理系统方案,使用的主要是显性知识,因此公司内部的知识管理系统对他们的成功非常重要。这两个公司分别投资500万美元用于建设知识管理系统,并采用“从人到文档(people-to-documents)的方法将员工所拥有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从而使全体员工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公司的知识管理系统为客户创造价值,这两个公司为此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另外企业的经营战略也决定其知识管理策略,如一家癌症研究中心将自己的经营战略确定为“利用原有的知识而不是创造新知识为病人服务”,他们开发了一个专家系统,将500多种疾病的症状和专家建议的治疗方案输入系统,医院只雇佣那些资历较?车囊缴蛘呋な烤涂梢晕∪颂峁詈玫姆瘢∪松踔镣ü缁熬湍艿玫阶蚁低车闹瘟啤>萃臣疲飧鱿低持械拿恳恢旨膊∑骄磕甑氖褂么问?000次,因而大大降低了医院的服务成本。

人性化策略是指单从“人”一个维度管理知识的策略。这类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依靠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而不是公司现存的显性知识,公司的经营战略也是以创新产品(或服务)而不是成熟产品(或服务)获取市场价值,公司更多地生产定制化而不是标准化的产品或服务,如战略咨询公司、维修公司和餐饮公司等。美国的HP咨询公司主要是为客户提供经营策略等服务的战略咨询公司,它的经营主要依靠咨询人员的隐性知识而不是公司现存的显性知识,这家公司的知识管理策略就是~种“从人到人(people-to-people)的人性化策略。HP公司的部门分布在世界各地,公司的咨询人员和工程师经常穿梭于各个部门以交换看法。公司规定所有人员必须乘座同一架飞机旅行,以便增加员工之间交流的机会,公司甚至不限制旅行的预算。公司还鼓励员工成立跨部门的“学习社团”(LearningCommunity),以共享最佳工作法(bestpractice)和实践技能,这种学习社团与上文提到的实践社团相似。施乐公司起初希望为其维修人员建立一个知识库,以便帮助维修人员寻找最快和最佳的维修方案。但这个想法最终失败了,其原因就是维修人员之间的知识传递主要依靠面对面的交流,通过“讲故事”(storytelling),而不是计算机网?纭U飧龉窘铝τ谖奕嗽敝渑嘤钦窖巴盘澹构镜木铰曰竦昧顺晒Α?BR>信息化策略与人性化策略都是在一个维度上管理公司的知识,实际上更多的公司是在两个维度上管理自己的知识,我们把这类公司的知识管理策略叫做综合化策略。根据在两个维度上的侧重点不同,综合化策略又可以分为以人为主的综合化策略和以技术为主的综合化策略。以人为主的综合化策略强调人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作用,知识管理的手段以“从人到人”的共享隐性知识模式为主,但同时又开发虚拟会议系统、网上论坛以及知识地图以方便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这种形式中,技术是作为一个辅助工具而不是一个主要因素。而以技术为主综合化策略则强调技术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以“从人到文档”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模式为主,技术是该策略的主要因素,而人只不过是辅助因素而已。人的作用就是将自己头脑中的隐性知识用专业语言表达出来,从而能够输入计算机系统供其他人分享。实施综合化策略比较成功的公司都是那些在两个维度上有侧重点的公司,而不是两者同时并进。

篇3

论文摘要:根据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分析研究,在教育知识管理和知识管理策略阐释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维的教育知识管理策略,并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教育知识管理是运用信息技术对来自教育资源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序化,通过知识的获取、存储、共享和应用,提高知识的使用率,实现知识创新,在价值上实现个人和组织的提升,以促进教育的进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目前,在知识管理领域根据知识管理的两个维度:人和技术提出了两种策略,分类编码策略和个人化策略。事实,知识管理的组成要素:KM=(P+K)S,包含有四个内容:人、技术、知识和分享。因此,在现状研究基础上笔者把教育知识管理的维度扩充为四个,即:人、技术、知识和文化,由此构建了四维的教育知识管理策略

一、以技术为主的策略

技术在教育知识管理整个流程巾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知识的编码、存取依赖于信息技术,知识的获取、共享和交流也要借助技术手段和工具进行设计实现。因此,技术是教育知识管理的重要维度之一。以技术为主的策略主要体现在编码上,因此也称为编码化策略,它是指利用一定的信息技术把知识与知识开发者分离开来,使知识独立存在,再按照一定的标准编码并存储于知识库或资源库中,以实现人与编码知识的连接,便于组织成员的共享或随时反复调用。具体策略如下:

1、制定编码标准

编码标准便于对知识进行统一编码,给知识的存储和访问提供方便。如:对知识的编码格式做统一的要求。使不同的知识工作者在编码时都能做到有据可查,有椐可依。

2、建立分类标准

教育知识的范畴很大,因此应该对此进行非常详细的分类,按照类别进行编码存放,以便实现快速访问。

3、编码简洁化

在对知识进行编码时,力求做到剔除多余信息,将关键知识经过精心编码储存在知识库中,使教育组织中的成员能够方便的获取并利用这些精简的知识。

4、促进隐性知识交流

隐性知识的转化需要借助一定的信息技术,适度投资于信息技术,用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便于组织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以技术为主的策略使所有成员可以搜寻和提取经过编辑存储的知识,而无需与最初的知识生产者接触,使得知识可被反复使用,不受任何限制。

二、以人为主的策略

在教育知识管理中,人是最关键因素,不仅仅因为人是知识的载体,是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内生力量,更重要的是教育组织产品本身也是人一人才。在知识的转化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在社会化阶段,人们通过师传生受的方式传播隐性知识,人的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起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阶段技术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在知识的组合阶段,人们应用知识进行知识创新和教育创新,这一阶段人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人为主的策略是指知识与知识生产者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进行共享,信息技术的作用只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知识,而不是储存,具体策略有:

1、提供多种交互方式

知识与知识生产者不分离,为进行知识共享必须和知识生产者进行交流,因此要提供交流的环境。目前常见的有面对面交流,还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实现在线交流,如聊天工具、论坛、留言簿等。

2、交互工具简单实用

交流工具应该是给人带来方便,如果过于复杂无论是教育者和学生都可能对此失去兴趣,造成交互不利,影响教育知识管理的实施。因此,在交互工具设计时应以简单实用为准则,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促进知识的流动。

在这里知识并未被编码,知识是在交流与实践中发生转移的。为了让该策略行之有效,需要建立网络系统,扩大交流的范围,使知识不仅仅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还通过电话、电子邮件、视频、论坛、博客等形式进行交流与共享。

三、以知识为主的策略

知识是教育知识管理的客体,也是一个重要的维度。教育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促进知识共享和创新,知识创新就是知识转化的螺旋上升过程。因此,以知识为主的策略就是促进知识转化的策略,具体有:

1、从教育行政的角度促进知识转化

通过教育行政引导资源积累和配置,它可以从激励、培训制度以及设立教育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及知识资本的有效互动,提升知识的价值。建立平衡高效的组织激励机制,一般从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对那些为知识转化作出较大贡献的个人、团队和部门进行相应的物质或精神激励,促进知识的流动和转化。切合需求的高质量培训,可增加成员的知识存量,提高成员的经验技能,因此组织必须为成员提供持续不断的培训和学习机会,让他们有能力不断获取知识并创造新知识,丰富组织知识资源。同时设立以知识校长为首的组织结构,各负其责,实现合理、有效的知识转化。

2、构建知识转化的价值和规范的组织文化

“认知影响行为”,组织要想鼓励成员进行相互之间的知识转化,就要从整个组织的认知入手,建立支持知识转化的价值和规范的文化氛围。组织文化和知识转化联系得非常紧密。组织文化是决定知识转化是否能够有效运行的重要因素,同时文化问题也是教育知识管理中最难处理却又必须处理的问题。建立有利于知识共享气氛的组织文化,由文化驱动知识转化。

3、加强合作与科研兴教的意识

知识经济时代,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开展科研活动,它不但代表了组织的科研水平,也意味着组织的知识水平。科研活动不是一个人来完成的,一个科研任务需要多种不同的技能,围绕每项任务建立相应的科研团队。在团队内,各种具有不同技能的教职员工被组织起来,运用各自的特殊才能完成特定的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成员要分工合作,完成共同的项目。通过合作研究一方面可促进组织向民主、合作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组织成员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有效地实现知识的交流、共享、转化和创新。因此,合作与科研兴教可以有效促进知识的转化,特别是隐性知识的转化,而且更有利于实现知识的创新。

四、以共享文化为主的策略

在知识管理要素中,知识分享处在指数级的位置,表明了分享型的组织文化的重要性,组织可以通过创建适宜的组织文化来强化和推动知识获取、分享、应用和创新的程度和速度。因此,在教育知识管理过程中,共享的组织文化也是重要的一维,经研究笔者认为构建共享文化的策略有:

1、创建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就是通过组织成员不断学习而达到改革组织本身的目的,学习和工作同时进展,且两者统一。教育组织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可以促进内部知识的流通、隐性知识的外化、知识的共享,从而提高教育者和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形成有利于知识共享和创新的组织文化。

2、建立教育知识管理系统,营造共享环境

面对面的交流非常有局限性,为不受时间、空间和人员的限制,教育知识管理系统是一个最有效的工具。因此,建立教育知识管理系统,提供多种知识获取和交流的方式,不但可以实现显性知识的共享,还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交流工具,实现异地、异步,与陌生人的知识交流。

3、简化教育组织结构。使共享渠道畅通

传统的组织管理结构等级分明,信息传递慢,在低层和高层人员沟通上存在很大弊端,无法真正实现共享。因此,设计简单的组织层次结构,利于教育组织中成员的沟通,从而形成开放型的组织结构。

4、建立激励机制。促进隐性知识共享

篇4

【关键词】医院管理;知识管理;档案管理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管理也随之产生,它是通过日积月累的时间来增加相关的经验,有利于企业在做出不偏离中心的决策,它还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在市场发展的同时更能有利融入进去适应其自身发展需要,对个人以及企业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档案管理在医院管理中是一个复杂的项目,因为其包括大量患者及医护人员的信息管理等,在这种管理当中离不开内部之间的交流,尤其是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将知识管理应用到档案管理过程中,可以对信息进行快速的搜索,并且将信息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使档案管理的科学性得以提高。

一、医院档案管理的现状

就现在来讲,在医院的档案管理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存在,很多医院在档案管理时还没有摆脱传统的模式,但是在传统的模式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包括在获取信息方面速度很慢,在员工交流方面障碍多,内部交流之间不够团结等,这些问题都会引起医院工作效率下降,而且在个人的信息方面不够完善,例如在病症的治疗方面,某些患者想要通过查询医护人员,想要知道主治医生有哪些,这时这些医院里边将会出现大量问题,如有些医院还不知道医生当值与不当值的名单,让患者等待时间长的问题。由于其内部缺乏交流,医生的进步很小,因此医院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不利于医院快速的进步发展。

二、医院档案管理中知识管理的应用意义

(一)有利于更好呈现医院档案管理中的知识。

医院的档案包括很多的方面,其产生于医院各种各样的实践中,包括医院学术之间的交流,医院的病历,科研成果,每天的经营活动等,是医院内部之间的一项真实的日常记录。在医院的档案中主要有隐性的知识与显性的知识这两种知识。其中隐性知识主要是指档案所处的社会与时代背景以及一些还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的一些信息等;显性知识主要是指一些实在可见的东西,如视频、声频、书籍、杂志等。然而知识管理可以使医院档案管理里边的一些隐性知识进行显性的转化,使显性的知识得到更好的挖掘,从而更好地将其利用,这样对于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医院的综合服务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二)有利于完善健全医院档案管理流程。

大多数的医院因为受到传统的医院管理理念的影响,而对医院的档案管理进行错误的理解,认为档案只是患者用来登记的相关凭证,没有什么大的作用,严重忽略了档案本身所具有的记录重要科研成果的作用。其作为医院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资源,如果缺乏科学与规范性的管理,医院很难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发展。档案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档案内的隐性知识进行挖掘,对各种信息应用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技术进行整理,最终增加档案管理的科学性,增加其完善程度,从而提高对档案的有效利用率。

三、医院档案管理中优化知识管理应用的措施

(一)转变思想意识。

为了使现代化的知识管理在医院档案管理中发挥更好的作用,第一应将传统的档案管理意识进行转变。在现今的医院发展中,有些现代化的知识管理概念也会不自觉渗透到管理模式中,使医院得到了进步与发展,使患者对医院的服务感到更加满意。在进行知识的档案管理时应该坚持以服务为中心,应该将知识的真正价值发挥出来。为此管理人员也应该具备更高的思想意识,尤其是创新意识,能够在以实际发展情况为依据的基础上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合理创新,对于原来的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弊端进行消除,不断形成新的知识管理方式,将医院中知识管理模式效率进行有效的提高,从而为医院中的每个人提供更好的、更全的服务,对医院自身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提供契机。

(二)创新档案管理模式。

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在实施时缺乏力度,档案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其原因主要受传统的思想意识影响。造成这种现象不断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管理模式上存在严重的制约性,人们没有正确认识档案的管理工作。并且作为一个医院的附属管理部门,它与医学专业等联系不是很密切,所以,一直以来很少受到医院领导的重视,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有所降低。医院没有足够重视对档案管理部门中的人才管理工作,从而使该部门缺乏必要的人才培养方案,使管理人员由于缺乏流动、竞争、激励机制而缺乏必要的创新性。因此在医院的知识管理机制中,应该改变原有的传统管理模式概念,在对医院的总体发展规划上结合现代知识经济背景制定应有的规章制度,并对知识管理中的各种机制进行完善。具体如对员工采取激励的机制,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各项知识的创新能力进行不断的提高,从而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有利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完善医院档案管理体制。

梳理医院的优势,对医院的档案管理模式要进行不断的改变。医院的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知识管理人员制度,加大对人员的管理力度,营造出浓厚的知识氛围,对有名的专家、医师建立专门的管理档案。为了使该项工作有效开展,医院应当利用现代的信息化技术,建立完整的数字管理信息化系统,并对其进行简单的模块设置,主要包括一些规范、主题知识、知识产权、期刊书籍等,将医院的资源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在医院中专家和名师是主要的人力资源,医院应当对其提出的观点、技巧、经验等进行详细的整理,做好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工作,从而促进其他医护人员的不断发展与不断提高。对各种各样的知识进行模块化的整理,能显著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为使用者增加方便快捷的途径,有利于医院当中各部门的资源共享实现。

四、结语

总而言之,知识管理在医院的档案管理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在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后,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对档案的管理工作进行不断的完善,对其体制进行不断的改革,对医院的档案管理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在医院的档案管理中,充分发挥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不断促进医院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参考文献】

[1]彭淑珍.以知识管理为导向构建医院档案管理体系[J].现代医院,2013,8

[2]李新友,吕庆锋.以知识管理为导向构建医院档案管理体系[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4,43

[3]高毅远.基于知识管理的医院档案管理体系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5,5

[4]王兵.医院档案管理中知识管理的应用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5,15

[5]艾绍艳.知识管理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办公室业务,2012,5

篇5

    关键词:知识管理 隐性知识 知识共享

    知识管理的重要意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它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长时期忽视知识管理,产生了三方面不良后果:大量无形知识资产白白流失。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知识产权,通过人员流动跳槽而白白流失;大量资源投人到互不联系的知识研究领域,这也是大量“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许多知识研究没有系统性,没有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本身没有可应用性,根本无法转化。这是我国知识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之一;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脱节,忽视人才与知识的关系。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不能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在宏观上人才短缺的情况下又存在大量人才积压,没有很好发挥作用。上述三方面问题在国有企业尤其严重。因此,加强知识管理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尤其重要。我们必须借鉴国外经验,切实重视知识管理。

    确立知识资产价值观

    国有企业,甚至包括一些非国有企业在内,对知识资产的认识程度非常低,过度重视“硬件”资产,严重忽视知识资产。这一点无论从企业投入结构来看,还是从企业利益分配结构来看,都是十分明显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树立知识资产的观念,就无法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任何优势,只能出卖劳动力,获取一些就业和工资收入而已。因此,在我国普及知识管理的知识,树立知识资产的价值观,是加速创新的基础。增强创新能力是知识资产的归属,认识无形资产的价值还不够,还要增强知识资产转化的能力。这也是知识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构建知识传播与共享的环境

    知识的载体包括两种,各种软硬设备和信息知识资料和掌握了知识的人才。前者是显性化或可编码知识的载体,后者是显性化和隐性知识的双重动态载体。人才个体作为隐性知识的载体是创新的最活跃的要素,是知识创造的巨大源泉。因此,培养、引入和留住人才,并创造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知识管理战略的重要一环。但是,一个组织的知识资源并不是个体知识资源的简单集合。一个灵活机动的创新组织必须具备在组织内部传播知识的能力,使个体知识能够为整个组织所共享,才能形成组织的整体优势,保持整个组织的竞争优势。这就要求组织应该促使知识在内部扩散。

    个体知识的隐性特征和私有性阻碍着知识的转化和传播。隐性知识是一系列关于个人信仰和个人价值方面的东西,具有思想继承性和知识从浅到深的纵向联系,即使具有隐性知识的人员愿意将其知识传授给他人,由于每个人的价值观存在着差别,隐性知识也远不如显性知识那样容易被第三者获取。作为组织,必须有目的地对组织内部的隐性知识进行显性化处理,使更多人掌握少数人具备的隐性知识。个体隐性知识扩散必须克服三个障碍:信息和隐性知识的拥有是某种特权和优势的象征,而与其他人共享会使隐性知识拥有者丧失在组织内部的竞争优势,因此,具有隐性知识的个体可能不愿意扩散他的知识;与第一相反,其他人可能因缺乏信息,认识不到作为无形资产的隐性知识的真正价值,从而不愿意投入精力或资本去争取那些虽然十分重要,但自己没有认识到其价值的知识;作为知识的接受方可能会在没有给付的情况下获得相关知识信息,这将进一步促使具有隐性知识积累的个体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可见,作为一个组织,为了促使组织内部个体隐性知识在内部的传播,应该采取一系列长期战略,克服将隐性资产有形化存在的困难。方法之一是建立一个大家对内部知识共享共有的环境。例如,让各个部门共同参与组织的任务设计;工作人员在不同部门轮流工作,执行不同的任务,这将有利于一个部门人员的经验与知识传播到其他部门,提高组织内部知识传播的效果;其次是对拥有核心隐性知识的人给予最高的承认,这种承认既有物质方面的,也要有精神方面的。尤其要使具有隐性知识的人感觉到,将自己的知识传播给适当的人,是自己的责任。

    营造知识创新的文化氛围

    创新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环境来讲,政府应该创造全社会崇尚创新的氛围。在价值认同上,在分配机制上,在资源分配和制度安排上,都要向创新倾斜。作为一个组织,应特别注意营造一种具有下列特点的内部环境:在组织的所有层面上建立获取、创造、积累、保护、探索知识的机制。 在这方面,建立一种组织知识评估机制,对知识对组织业绩的贡献进行科学评估,在此基础上对知识人才的贡献给予合理的回报。这是最重要的创新环境,表明一个组织对知识的认知水平。鼓励工作人员的能动性,使每个员工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他人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 这个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这对充分发挥每个组织成员的积极性确实很重要。任何一个组织,只有得到成员的充分认可,组织成员才会有归属感,主人感,才能为组织的发展毫无保留地奉献聪明才智。建立良好的交流条件,使员工之间能够具有充分交流的机会,加深相互理解的程度。 这方面我国与国外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员工在组织内的交流机会很少。缺乏交流场所和交流气氛,是国内各种组织的弊病。我们更加重视政治学习,轻视员工对组织内部事务的讨论。在一个非民主的氛围下,决策的完全不透明性使得成员难以对组织表现出忠诚,知识和信息扩散必然缺乏基础。

    经常让员工分析组织内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特别要使员工理解本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差别,认同组织的管理。这是建立组织隐性知识体系的有效途径。 培育和产生知识专门人才的组织应是充满关爱的组织,它应能激发员工对知识的渴望,具有获取知识的途径,能够允许在创新过程中发生错误与失败。这是营造一种值得信任、有同情心热心帮助的组织文化所必须的。过去企业管理强调科学管理,将对人的管理,看成是生产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机器部件。这种管理在一定时期内起到过很好的作用,但它抹煞了人的主动创造性和能动性。后来的行为科学注意到人的需要与行为的层次性,并据此开发了管理的新理论,改变了科学管理的死板性。但是到了知识经济阶段,人们的情感需要日益上升,知识创新具有相当的情感成分,因此,知识管理需要更多的情感管理和交流,情商已经成为一种时髦的词汇,得到越来越多的注意。

    建立高素质知识管理专家队伍

    培养知识管理的专家队伍,尽快研究知识管理的系统理论与方法,是我国的当务之急。应该像对待传统产业中的技术管理一样,高度重视知识管理。创新型组织应该建立知识管理机构,至少是扩大技术管理机构,设立知识主管职位,负责知识资产的管理。知识管理人员的职责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考察和研究组织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分析哪些知识已经存在于组织内部,哪些知识组织内没有但可以从组织外获得,哪些知识需要进行新的研究才能获得;对已经有的知识,应该分类理清是谁、在哪里、什么时间发明的,它是如何保持下来和进一步创新的。这是寻求知识发展规律的基础,是加快知识发展必经途径;严格控制信息和知识外流,并对形成组织竞争优势的知识通过专利或内部严格的保密措施等加以保护。尤其要采取切实的措施防止核心人才外流,因为人才外流是组织隐性知识外流最主要的渠道;制定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对知识创新人员,尤其是关系到组织核心隐性技术的人员的招聘、选择、培训、工作评价和制定分配政策等工作时,要有知识管理人员参与评估和考察;为组织各部门之间建立知识沟通与传播渠道,负责内部通讯设施和信息网络的建设和使用。在这方面,组织的知识管理人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他们自身也要提高知识素质,拓宽知识领域。也许他们并不需要在各领域内都具有研究与创新能力,但需要知道每个领域的核心知识是什么;规划和实施组织知识库,决定组织内部知识的输入与输出。

    知识管理对于国人来说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国外也只有少数大型知识密集型企业设立了知识主管机构或知识主管人员。因此,加快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是我国加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的一条途径。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策略性知识 知识管理 方法

一、教师策略性知识的内涵

教师知识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申继亮教授根据其功能出发,将教师的知识分为四个方面:① 即文化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知识即教师需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博采众长,以实现教育的文化功能。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的策略性知识一般具有以下4点特征:1.情境性。教师的教学策略知识是在问题中产生的,并且比其它知识更能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每个问题都是特殊而具体的,教师在判断教学问题的性质和结构、考虑问题相关因素、整合教学内容、选择和运用方法技术、制定计划等都很难再沿用原有的方法和策略。2.导向性。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需要,甚至不同的时间、场合、条件的教学情境都需要不同的教学策略,以及不断地进行调整。但策略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依据学生特定的需要并面临具体的情境而产生的。3.个性化。就知识的主体而言的,教师策略性知识是为教师个人所享有的,它与“公共知识”有所不同,是与教师个体无法分离并且难以经阅读与聆听习得的一种知识。它与教师的经验、教学观念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它一旦脱离了某个特定教师个体而成为外化的知识后或被公众所共同享用的知识时,要重新发挥策略性知识的作用就要考虑它的普适性。4.内隐性。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使用的策略,常常是“无意识的”或者是“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教师教学策略的元认知水平都很低,常常不习惯思考策略的由来、体验策略的依据和构建个人策略的体系。这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知识,正说明教师策略性知识的内隐性。

二、教师策略性知识的管理

策略性知识在教师的教学专业知识结构优化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针对策略性知识的特点,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它在促进新手教师成长、养成教师智慧方面的作用,就有必要加强对它的管理。教师策略性知识管理就是教师个人有计划地建立自己的教学策略知识体系,高效地获取和利用教学策略知识,实现教学策略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提高教学绩效和创造性,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教师策略性知识管理的内涵十分丰富,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策略性知识管理对个人而言实质上是教师对深植于个体内部的教学策略性知识进行反思、总结、提炼,使策略性知识“浮出水面”,便于解决教学问题时提取和利用。对教师群体而言,教师策略性知识管理通过知识的共享使个人知识扩散到教师群体,为学校教师所广泛共享,从而实现教师策略性知识的创新和增值。二是教师策略性知识管理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策略性知识累积或是将他人的教学策略移植到自己的课堂中,而是更侧重于将所学得的知识和技能经过个人的反思和“改良”,在教育教学场景中运用并产生新的知识,从而不断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

三、教师策略性知识管理的方法

依据教师教学策略知识的特点以及个人知识管理策略,教师可以采取如下一些方法来管理教学策略知识,以促进其专业发展。包括反省札记法、经验学习法、建立教学档案、“新老结对”法等。

1.反省札记法

反省札记法就是教师个人在教学结束后,通过撰写日记、周记或日志,记录教学时的行为、相关感想、心得或某一教学事件的得与失,将教学过程作不同深度的描述与剖析,探寻、反思经验中所蕴藏的丰富的知识与意义,是教师进行策略性知识管理的重要途径。

在使用反省札记法时,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教师的教学策略知识带有很强的情境性,每个教学策略都是和当时的情境镶嵌在一起的,教师对激发策略产生的教育教学问题、当时的所感所想、选择的方法、具体的行为等等进行系统的记录,才能使教师对自身经验有更深刻的反省,积累更多所需的策略性知识。札记中对教学策略产生的情境描述越是详尽,就越有助于自身和他人了解策略产生的条件和内涵,并且对所隐含的条件以及内涵的认识、归纳、分类和诠释。

2.经验学习法

经验学习法是当事者(教师)通过文字叙述个人所认定的一连串重要经验及发生的情景,可供他人借鉴,也可进行集体合作讨论,由经验撰写者、参与事件的发生与受到事件直接影响的人、学者专家以及经验丰富的局内人一起参加讨论,从而共同寻获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且从历史事件得到教训,避免重蹈覆辙②。教师应主动撰写个人的经验所得,同时也积极参加他人的经验讨论会,对所获得的经验进行重构,更新自己的知识库。

3.教学档案法

教学档案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将各种描述性资料,包括教学设计、班级活动、师生互动、教学情况,用相片、录音带、录像带或他人书面记录等形式,收集、整理成“个人档案”,作为教师建构个人知识与理论的发展轨迹。主要通过个人对档案的反省以及与同行对档案的对话,使个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同时也可以借助参与他人教学档案内容的观摩与讨论,快速习得好的观点、经验与做法,使他人好的个人知识内容很快地为自己拥有,这样能使许多蕴涵其中的具有高度情景性且不易言传的知识加以扩散,让个人知识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4.“新老结对”法

所谓“老”是指有经验的教师,“新”是指初任教师或者师范生。这种方法是指几位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引领新手进行学习,通过“老”教师的示范和讲解,以及新手的观察与主动学习,在一个真实的社会情境脉络下,通过彼此的社会互动,让新手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是“知识的主动生成者、拥有者及使用者”,教师经验是建构教学策略知识的主要成份。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合作的形式下,通过对专家型教师教学实践的观察、模仿和专家型教师的具体指导,逐渐地体悟运作教学策略时的隐性经验,不断地掌握技能和智慧的培育方式。

注释:

①辛涛,申继亮,林崇德.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师范教育的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06).

②陈美玉.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专业发展.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

参考文献:

[1]陈美玉.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专业发展.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

[2]衷克定.教师策略性知识的成分与结构特征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4).

[3]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01).

篇7

一、图书馆馆员知识管理概述

图书馆馆员知识管理是指图书馆馆员应用知识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通过信息搜集、选择、分析、分享、创造等活动,让组织成员能不断分享、转化、扩散和创造知识的过程。早在1998年,RobertJ.Boeri和MartinHensel指出随着电子媒体的兴起,图书馆馆员应为服务对象提供特定的信息管理服务,如文献分类、设计并找出特定文献的关键字、利用在线服务进行信息检索等。这些服务活动与目前组织的知识管理活动有着高度相关性。美国专门图书馆学会认为图书馆馆员应扮演致力于将知识融入工作中的信息资源专家角色,他们除了提供服务对象所需的检索业务外,美国专门图书馆学会认为图书馆馆员还应提供评估、为组织创造检索内部信息的数据库等业务活动,而这些活动与组织的知识管理方案是紧密结合的。尤其在知识信息激增的今天,能否对知识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已成为影响图书馆服务质量和知识创新效率的关键。

二、图书馆馆员开展知识管理活动的必要性

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创新传播机构,其丰富的馆藏资源、最佳的服务与有效的知识管理策略,是提升组织知识管理能力的最佳渠道。通过图书馆馆员知识管理活动的有效展开,可促进图书馆对不断变动的社会、产业、经济以及读者需求的环境有所准备,让知识工作者能够更好地面对变化,推动创新,不断解决适应环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价值。然而,知识管理在实施上要成功的前提是组织分享的文化和气氛,通过一些诱因来激励知识管理工作者,建立开放性系统以分享经验,这样知识管理的实施将会较为容易。而图书馆馆员在图书馆扮演着知识管理员的角色,其最终目标是帮助组织成员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知识的环境,为其做好各项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保障。这也是图书馆服务的核心所在,图书馆服务的功能应该由静态被动的方式逐渐转换为动态主动参与的形态。图书馆馆员应加强图书馆自动化服务,并运用知识管理来促进知识资源的使用,并推动图书馆成为知识资源中心。

三、图书馆馆员开展知识管理活动的策略

知识管理的主要价值在于知识管理的实践,而实践的策略和方法则是落实知识管理的重要途径。在图书馆中知识管理其实是早已存在的事实,例如将工作经验记载于工作手册中,或通过各项研究活动来传承。知识管理主要是针对组织成员所拥有的知识,通过适当的方法加以取舍、分享并应用于创新。信息科技的进步为图书馆馆员知识管理实践提供了最有效的工具和方法。

1.知识取得策略

知识的取得往往依赖过去的工作经验或通过学习从外界获得所需要的技术。在知识取得的同时,组织应有良好的沟通机制,使知识能够有效地转移并加以运用,以促进组织的学习。知识的获取能力,包括收集、搜索、采取、获得、储存、分类、整理、累积等内涵,知识整理的目的是将组织成员的经验以及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以具体化的方式组织成为有用的知识。知识是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如研讨会、专题演讲、专业课程研究、阅读等。另外搜索引擎也是知识取得的工具之一,其最基本的功能在于搜索文件,帮助使用者找到所需要的知识。知识获取的具体策略为:第一,将记忆转换成意义,让知识的记忆转换成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第二,将间接经验转换成直接经验,让他人的经验转换成对自己有意义的直接经验。第三,将自己直接经验中的隐性知识转换成显性知识。第四,将个人式的学习转换成团队式的学习。

2.知识分享策略

知识的取得是知识管理的起始点,也就是通过过去的工作经验或通过外界引进的技术,来获取的所需要的知识。而第二代知识管理的内涵更重视组织内部非正式的沟通,强调通过直接的人与人的接触建立互信的环境,提供学习的空间,以分享并创造隐性的知识,但必须有强烈的动机才能促使知识分享行为的发生,因此,组织中可以通过奖励的方式来强化。例如:通过面对面地研讨交流等方式建立关系与信任;提供知识分享的平台,对知识分享活动进行表彰与奖励;对组织成员有创意的错误进行鼓励;鼓励组织成员学习吸收新知识等方式,来促进组织成员的知识分享行为。对图书馆而言,无论是内部或外部知识的汲取,建立有效的知识分享渠道是组织实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具体而言,图书馆对于知识分享的类型,可能更偏向于工作导向的知识,针对职务,通过成员与成员、部门与部门间的协调、书面文件、相关简报说明会等方式将内隐知识外显化,至于外部资源则可结合馆际合作单位取得。作为图书馆馆员每天都可能在工作过程中,进行知识增长的学习;但是如果不能进行知识调整,心智模式便无法随工作经验的累积而产生成长和改变。此时如果加上自我反省或是与同事间的经验分享,知识调整的可能性便会大大提升。因此职场学习最好能够提供建立知识增长和调整的机制,要求每位馆员记下当天的工作记录与心得,每天有三十分钟的时间让同事间进行经验分享,都是较为可行的做法。具体而言可采用以下四种知识分享方式:第一,对话。对话是进行知识分享最简单并且容易实施的策略之一,根据互动的程度可分为主动、被动和互动三种类型。以对话的方式进行的知识分享,其先决条件则必须有进行对话活动的时间与场地。第二,文字。知识可以通过文字加以保存,其优点是可以长久保存并传播;但知识的快速发展使得印刷品大量增加,增加了搜索的难度,因此必须通过信息科技来解决这样的困扰。第三,信息科技与网络。通过信息科技与网络的应用建立学习资源中心,使得知识分享层面更为广泛,并且能更快速达到知识分享的目的,例如部分大学院校图书馆在网页上设置馆员充电区等。大部分的知识可通过分类与编撰转换至信息系统,通过网络传递,使知识的传播数量与速度大量增加。第四,成立“知识社群”。知识社群就是因为具有共同的专业知识并且对于共同组织具有共同的热情而非正式地聚集在一起的人群。组织可以提供相关的信息,促进成立‘知识社群’,一方面有利于营造开放的组织气氛,塑造知识分享的学习文化;另一方面给予部分相关活动经费、提供会议场所、网络以及相关设施的支持,让馆员们能够通过开放、便利、互动和虚拟社群的方式,彼此分享专业知识,从而达到发挥管理组织内隐知识的最佳效果。

3.知识应用策略

知识管理不仅能提升组织内部创造性知识的质与量,而且可强化知识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挥知识价值的最大化,使知识产生综合有效的应用价值,这才是知识管理的重要核心。知识的分享虽然是知识管理的重要流程,但是仅有知识分享,无法提升组织的知识与个人知识的质与量,所以,必须将所有分享的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之中,才具有意义和价值。知识的选取、知识的分享以及知识的创新,在知识管理过程中虽然都非常重要,但上述任何一个过程最终的目的都是知识的应用。知识的应用不仅可以改变个体的思想、观念、态度、行为、习惯以及性格,增进社会适应能力,而且可以改善组织的作业流程,提高组织的整体效能,促进组织的变革与发展,强化市场竞争的优势。组织的变革与发展,虽然可以通过人员、技术、结构、策略等层面来达成,然而,无论思想观念、组织制度或者技术的改造,必须应用现代化的创新知识与科学技术工具,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4.知识创新策略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日新月异,图书馆与其他行业相同,在学习与创新知识的速度上要求更为紧迫。彼得•德鲁克认为知识创新的来源有以下几种:出现不协调的情况、工作程序的需要、认知的改变以及出现新知识等情形,都会促使知识创新。德鲁克提出因为知识本质上的差异,例如内隐知识可能与个人自我实现需求,在创新的过程中互为相关。外显知识会与某件具体的作品,在创新的过程中结合,会有不同的知识创新形态产生。而知识创新的目的,使整个组织环境达到完美。知识创新的方法如下:第一,共同解决问题的团队。团队通常由知识工作者组成,知识工作者有接受多元意见、贡献自身专业以及投入团队的特质。知识在众人的脑力激荡之下,除了能共同解决问题,创新活动也会有更高的效率。第二,简化流程。有效创新能针对某个特定需求,只需掌握简单原则进行改善。如建立扁平式的动态开放组织架构,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工作效率,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以发挥信息分享、决策参与的功能。第三,自学方案。拟定馆员“自学方案”,让馆员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通过反思的过程,在旧经验的基础上,进而创造有益组织进步的新知识。另外应规划并鼓励馆内员工进修学习,吸取新知识。除了参与跟图书馆相关的学习外,也应涉猎不同领域的学科,学习不同的思考模式,来获取更新颖、客观的理念作为提升改进的依据。

四、结语

篇8

关键词:知识管理;战略意蕴;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0-0182-02

收稿日期:2010-02-04

作者简介:孙永林(1983-),男,河北秦皇岛人,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从事经济管理、教育管理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知识管理概念的提出及其在企业生存发展实践中的作用水平的不断提升,学术界开始将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到与企业知识、学习等相关的战略管理理论方面,并形成一道风格迥异、姿态万千的知识管理战略观。知识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的成败兴衰、实力强弱,已经不再单单取决于它所拥有的物质和资本,而更多地取决于企业对知识的拥有程度和创新能力。以人本性、市场性和动变性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功能地位和适应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一、知识管理的概念内涵及战略意蕴

知识管理源自于信息时代背景的知识经济体系研究,其核心是对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应用和知识消费如何有效链接起来,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知识管理强调知识在企业管理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企业对知识的开发、利用、研究和共享。知识管理不仅继承了人本管理的精髓与本质,而且也结合了知识经济形态的内容与特征,由于知识管理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彰显“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因而也成为诸多学者竞相研究的理论焦点。目前,关于知识管理内涵的理解呈现多样化特点。卡尔・弗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是适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日本学者Hivoyuki认为,知识管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如何使用不见的资产―知识。在Allee・Verna看来,知识管理是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组织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取知识来源,促进他们之间进行知识交流。尽管不同学者对知识管理内涵与本质的认识不完全相同,但都强调知识资源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知识管理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知识管理的内容体系,试图从影响知识管理过程的内外因素中概括出知识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及其实现技术。陈建军认为,知识管理的构架模式应该包括五个基础,即围绕系统管理目标而进行的企业价值观和环境因素分析、实现知识整合和扩散的知识管理理论、灵活的流程管理、支持人员关系和任务管理的组织管理、应用于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1] 。杨阳和张新民构建了知识管理的内容框架,提出知识管理行为、知识处理行为、知识资源和知识管理影响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知识管理理论层面的结构平台与实践层面的评价框架[2] 。已有研究成果表明,知识管理既离不开企业员工对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与研究共享,也离不开企业对开放信任的内外环境的合理建构,可以用“四个恰当”来概括知识管理的基本目标:在最恰当的时间,将最恰当的知识信息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使之做出最恰当的决策。不同行业、性质和类别的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环境条件相差有别,知识管理对象不尽一致,其实施者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也高低不一。所以,知识管理是企业以自身实际为出发点,以校容巨大、无限多变的外部环境为着眼点,以知识信息的敏锐捕捉、系统分析、准确把握、合理应用和高效创新为突破点,不断实现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关系的动态调整与整合优化,促进企业持续发展演进。

企业生存环境的动变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促使企业为增强动态适应能力而进行战略管理转向。在战略转向过程中,人们逐渐将研究焦点锁定于能够有效支持组织战略体系、切实提高竞争优势的知识管理方面。知识管理由此也被上升到战略管理高度,成为决定组织战略管理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3] 。知识管理战略研究最早是基于资源观的框架展开的,突出强调新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对于组织创新的意义。在国外,有学者从动态过程角度提出知识管理战略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是企业内外知识管理战略、策略和管理方法形成的有机整体,其目标指向在于提高组织的知识创新能力,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也有学者从实现手段角度提出组织成员的知识储存、知识获取和知识创新是知识战略管理实现其内在价值的根源所在[4]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知识管理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组织结构设计、组织文化构建、工作流程再造、管理制度完善以及员工素能训练等工作的合理规划。也有学者认为,知识管理战略是组织为了实现塑造核心竞争力和提升竞争优势的目标,而采取的知识管理规划与行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知识管理战略是企业通过对组织内外部知识及其相关管理活动的决策性规划,来实现知识的创造、扩散、应用和共享,最终达到竞争优势的塑造、获取和维持的目的。

二、知识管理实施的策略体系

知识管理基于知识、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通过内外环境要素的系统整合,旨在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与创造能力。提高竞争优势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根本出发点,知识管理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保持、创新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首先,要正确树立知识管理实施的价值性。知识管理不仅是知识收集和知识整理的过程,更是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的过程。充分挖掘知识潜能,有效利用知识资源,不断扩充知识库存,切实增加知识价值始终是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对企业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的关注提高也应该是知识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竞争优势开启着企业在所依存环境中地位优势保持的可能性,为企业参与竞争、获得发展提供意义标示和动力源泉。然而,竞争优势的塑造与提高既不能忽略企业动态适应能力的养成,也不能缺少企业内外知识信息的积累。否则,就不可能实现企业竞争优势、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强化,竞争优势价值性的保持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企业从市场占有、产品性能、技术特色等方面来关注竞争优势的价值性无疑非常重要,但忽视源自竞争优势生命机体的内蕴性支撑――各种知识信息的积累,就极易导致竞争优势的丧失。因而在提高竞争优势价值性过程中融入知识管理就显得尤为突出与重要。

其次,要合理处理知识管理实施的层次性。知识管理是一项内容丰富的系统工程。要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提高知识管理实施的绩效水平,需要我们合理处理知识管理内容的层次性。提升内容的层次性与整体性并不是矛盾关系,二者实际上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忽视提升内容的层次性,就不能有效把握提升内容的整体性,进而影响知识管理实施的价值性。知识管理的实施内容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类型要素纵横交错形成的有机整体,要素之间彼此并不是简单叠加、机械联系,而是错落有致、联系紧密的整体。要促进知识管理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关系的发展,需要在有机结合多种要素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管理实施内容的层次化处理。在知识管理实施内容体系中,实施主体对于知识管理内容层次性的把握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实现实施主体与实施内容的有机结合。一般而言,实施主体主要指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和广大员工。对于多数企业而言,现在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尽快改变知识管理实施主体不明确的状态,给实施主体以必要的地位和空间,同时要注重在实施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调整知识管理的内容和层次。

再次,要准确把握知识管理实施的趋向性。准确把握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在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居于重要地位,忽略对知识管理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知识管理的价值性就无从谈起,企业竞争力提高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管理水平的逐渐提高以及管理实践的深入发展,信息化、民主化、柔性化和细致化日渐成为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取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实施知识管理的模式。民主化是以人为本思想在知识管理实施过程的集中体现,是企业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其真正参与到提升实际过程。柔性化是传统物本管理向现代人本管理发展转变的能动反映,是一种基于理性管理和非理性管理相结合,具有智能化、人本化和虚拟化特征的知识管理特征。细致化是企业进行精确高效、持续有效和广泛深入的知识管理模式。在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只有准确把握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才能合理有效地解决不同快速敏捷地完成不同提升阶段的目标和任务。

最后,要切实增强知识管理实施的系统性。在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与知识管理相联系的环境因素,这些环境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对知识管理实施起着影响。知识管理实施及过程所体现的更多的是一个复杂的、涉及许多环境因素的生态系统的整体运行状态及结果。作为一个复杂有序的有机系统,知识管理实施需要处理好“局部提升与整体提升”、“讲求速度与注重效度”、“快速递进与秩序稳定”之间的基本关系。(1)局部提升与整体提升的关系。知识管理内容的整体性要求必须注重知识管理实施的系统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体提升可以全部代替局部提升和部分提升。只有将局部提升和整体提升有机结合起来,以局部带整体,以整体促局部,才能真正实施好知识管理。(2)讲求速度与注重效度的关系。速度是衡量知识管理实施水平的重要标志,速度的提高能够加快知识管理与企业竞争优势提高之间的催化互动态势,促进知识管理实施方式的转变,提高知识管理实施的绩效水平。效度是判断知识管理实施效果的标尺。(3)快速递进与秩序稳定的关系。秩序稳定是知识管理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实施过程越快,涉及的要素和层面越多,知识管理实施的稳定系数越低。要求把系统稳定提到整个提升知识管理实施战略高度来认识,以渐趋递进、科学发展来实施知识管理。

参考文献:

[1]陈建军.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架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3):128-132.

[2]杨阳,张新民.知识管理的四维分析框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22-2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