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6 10:20:3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影响农业的社会经济因素,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要点分析】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科技因素。
(一)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光照 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热量 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栽培方法等。
土地 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不同位置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价值;土地本身的肥力不同,其生产力也不同。
水分 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没有水就没有农业,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地形 影响农业布局,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18°的宜发展牧业或林业。(1)地形的高度。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会使得水热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产类型。(2)地形的坡度。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不适于发展耕作业,而应该植树种草发展林业等。(3)山脉的坡向。迎风坡和背风坡,向阳坡和背阴坡的不同,水热条件也不同,从而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
土壤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不同的土壤类型、土壤成分、土壤质地、土壤层的深度以及土壤肥力的差异,都会影响农作物的种类。例如我国东北的黑土、华北的黄土、南方的红壤等的不同,也是影响农作物种类的因素之一。
(二)人文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市场 市场需求量的多少影响着农业经营规模的大小,当农产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经营规模扩大,反之则规模缩小。
交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交通运输条件对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对商品农业的影响最显著。例如产品易腐烂变质等一些对运输迫切的农业(如乳畜业)对交通条件的要求较高。
政策 国家政策和措施,如鼓励性措施(提供农业补贴、免征农业税、提高产品价格)或限制性措施等会对农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1)通过科技对自然因素的改造。如、宁夏平原加强灌溉改造水分条件,发展种植业;针对三江平原沼泽地过湿,通过排水改造水分条件,发展种植业;东南丘陵通过修筑梯田改造地形条件,发展种植业;针对沿海滩涂土壤含盐度高,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排盐改造土壤条件,发展种植业等。(2)通过科技改变社会经济因素。如科技的进步改善了运输条件(空运、大型船舶等),加上保鲜技术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地分离,从而促进跨地区以至世界性的农业区域专业化的发展。
其它因素 农业基础和工业基础、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风俗习惯等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思维拓展】
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做是相对不变的,而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而对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的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例如,近些年来,大庆的周围形成了以生产蔬菜、肉、蛋、奶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基地,就是市场需求的结果;南方的柑橘、荔枝大量运往北方市场,主要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发展;荷兰的鲜花远销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是因为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发展农业必须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因时、因地制宜,使人的主观行为与自然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科学合理地作出农业的区位的安排与决策。农业区位分析的思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明确农业活动的主要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与劳动力)。
2.结合试题提取区域(或材料)相关区位信息。
3.运用正确的观念分析农业活动的合理性或偏差性评价农业区位因素优势。
4.全面分析、综合判断,并应该用动态的眼光来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从而抓准主导因素,全面回答问题。
【试题分析】
材料一、美国东部农业区的分布图一。
材料二、东北平原图二。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A、B、C是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区,简述其农业发展的有利社会经济因素。
(2)分析我国东北平原成为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有利自然条件。
高考命题的趋势在于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运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点,探究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一、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
自然因素分析:要从当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入手,逐个分析哪些是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因素,哪些是限制因素,并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最主要的自然因素,确定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农作物。
社会经济因素分析:着重考虑市场和交通运输等社会经济条件,最终确定比较合适的农业区位。对局部地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从社会经济因素入手,并着重考虑市场和交通运输这两个最富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最终确定比较合理的农业区位。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农业发展的对比(表1)。
■
区域内部差异分析:如我国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得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区域特色农业形成条件分析:一个区域的农业,必须依托当地的自然背景、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而发展。在诸多因素中,还有主导性因素,这是促使其形成特色农业的关键。
二、不同区域气候、地形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华北平原广阔平坦,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农作物一年两熟。但因涝洼地和盐碱地面积广大,旱涝和寒潮等气象灾害多发,中低产田广布。加上人口密度大,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而水资源紧缺,从而严重地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每年秋末到次年的春初,华北平原经常遭受寒潮的侵袭。寒潮造成低温冷冻天气,秋末常使庄稼减产乃至失收;春初则使返青作物遭受严重的冻害。
南方地区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贫瘠的酸性红壤广布;地势高低起伏,耕地面积狭小。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水条件优越,农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但广大的丘陵、低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不利于发展种植业,而利于发展多种经营。由于夏季风不稳定,该地区经常遭受洪涝、伏旱的危害;东南沿海省区还经常遭受台风的侵袭,往往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青藏地区由于海拔高、气温低,“热量”成为该地区的限制性因素,因此种植业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热量较丰富的河谷地带,被称为“河谷农业”。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加上纬度较低,白天多晴天,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白天,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地面增温快,近地面气温迅速上升,有利于农作物和牧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较多的营养物质;夜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农作物和牧草的呼吸作用减弱,消耗的营养物质少,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因此,青藏地区的青稞、小麦、豌豆、牧草等品质优良且高产。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保持合理的强度,农业土地等资源就可以为人类持续利用。以无限地获取农产品为目的,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违反自然规律,单纯谋求短时间内农业的高产出,则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引起多种问题(图1)。
【考点整理】
【方法点拨】
进行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思路如下:
1.从自然因素角度分析农业区位。首先,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从当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入手,逐个分析,并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其次,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选择适宜种植的地区。
2.从社会经济因素角度综合分析农业区位。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也很大。在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从社会经济因素入手,并着重考虑市场和交通运输条件这两个最富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最终确定比较合理的农业区位。
【典例导航】
(2012年高考海南地理卷)下图中甲地出产的小枣因核小肉厚、含糖量高而成为优质红枣品种。据此完成(1)~(3)题。
(1)甲地因地制宜种植该品种枣树,主要是因为其
A.耐旱 B.耐涝
C.抗病虫害D.占耕地少
(2)对甲地枣树生长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A.干旱B.洪涝
C.台风D.冻害
(3)甲地小枣品质优良,主要是因为该地
A.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
B.气温日较差小,降水多
C.降水少,地形平坦
D.绿洲广布,土壤肥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和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根据经纬度可以大致判断出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北的河西走廊,甲地年降水量为100~150mm,气候干旱,所以要考虑农作物的耐旱特征。甲地位于河西走廊,由于其特殊的地形与位置(是冬季寒潮南下的通道),所以对枣树生长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冻害。甲地小枣品质优良,主要是因为该地气候干旱,降水稀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光照强,便于作物的光合作用,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气温低,导致气温日较差大,便于作物养分的积累。
答案:(1)A (2)D (3)A
易错点击:易误认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就是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与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是有区别的,如影响河西走廊农作物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水源(甲地有河流水),而非光热条件。光热条件优越是河西走廊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而气候干旱、水资源不足是其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进行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二、农业地域类型的种类
【考点整理】
【方法点拨】
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称为农业地域。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由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如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形成是因为降水、温度、水源等自然条件为发展小麦种植业和牧羊业提供了必要条件,并在早期形成了以牧羊业为主的农业,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又逐渐演化为以小麦种植、牧羊为主的混合农业。因此,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是当地居民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适应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逐渐发展而来的。自然条件是基础,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起了主导作用。
【典例导航】
(2012年高考福建文综卷)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下图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
C.地形因素D.海陆分布
(2)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
A.≥10℃积温B.日照时数
C.太阳辐射量D.年降水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环境与玉米带分布的关系。读图可知甲地区等值线向北凸出,又根据等值线分布与变化的规律可知甲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说明生产条件优越。玉米气候生产潜力要根据光、热、水等要素综合分析。结合该地区地形分布对气候的影响可知,甲地区为平原,相对于东、西两侧的高原与山地来说热量充足。在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变化规律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且同纬度平原比高原和山区高,这一变化与≥10℃积温变化规律相似,所以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10℃积温。
答案:(1)C (2)A
易错点击: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自然条件,因此考生易误认为自然条件是影响农业区位的决定性因素。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条件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自然条件是农业区位选择的基础,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人类可以利用技术条件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是决定性因素。
三、农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考点整理】
农业生产涉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循环。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而这些方面又是相互联系的。
对气候:农业生产对气候有利有弊,过度开垦、盲目扩大耕地面积会破坏气候,但合理耕作有利于气候的保持。
对水文:为满足农业生产用水,人类建设了很多水利工程,改变了径流的时间与空间分布,这往往对水文和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破坏。另外,农药与化肥的大量使用也可能导致水污染,围湖造田等也会破坏水域环境。
黄土高原曾是我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秦、汉、唐等兴盛的朝代都建都在黄土高原,但是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变率大,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化和土壤荒漠化问题日趋突出,气象灾害尤其是旱灾频繁,加之长期不合理开发,区内各地农业生产差别很大,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政府和农业部门在进行农业发展规划时需要了解当地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及其可能的响应程度,以便有的放矢,合理安排开发资金,防患于未然;同时也可为当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低产田改造、推广生态农业和精准农业以及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再建设工程提供科学的参考。根据IPCC和FAO有关脆弱性的定义[1,2]及已有研究成果[3~7],本文认为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问题,即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可能响应问题,主要关心的是农业生产过程对各种气候因素变化反应的敏感性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程度。也就是说,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是指某地区农业生产过程对各敏感气候因素变化的可能反应,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生产、生态环境要素对气候变化可能适应的综合响应程度。
2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评估方案
本评估方案首先确定了敏感性和适应性评估指标,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分配指标权重,其次根据有关研究成果确定单指标评估标准和敏感性、适应性计算方案,最后给出了脆弱性计算方案和等级划分标准。
2•1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本文农业生产气候脆弱性研究指标体系的确定,是在参考已有生态脆弱性研究和有关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成果及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研究区域内的实际生产状况,选取和农业生产条件密切相关的气候、生态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因子,采用数学分析和专家推荐相结合的办法,分别选取敏感性指标和适应性指标组合,根据专家打分结果,利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8]。
2•2敏感性指标分级及计算方案
敏感性各指标的评判标准主要参考了有关文献和前期科研成果[9~11],各指标值具体分级及相应敏感性程度等级划分。
2•3适应性指标分级方案及计算方法
根据各地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各种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有关科研成果[12~14],可确定适应性各指标判别标准及适应性程度等级划分方案。
2•4农业生产气候脆弱性分级及计算方案
综合考虑上述两方面的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Vp可由式(3)计算得出,并由式(4)作归一化处理,具体等级划分方案。
3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现状评估
本文选取的研究区域为黄土高原地区陕西、甘肃、宁夏3省区内130个县市。鉴于收集到的1990年和1997年资料最全,故本文以这两年作为现状研究个例年。根据前文介绍的评估方案和收集到的初始资料,可以估算出每一个县市相应的敏感性Vp1、适应性Vp2和脆弱性Vp,从而确定研究区内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分布现状。
3•11990年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分析
1990年各县市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适应性和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估算结果。研究区内1990年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陕北东部、关中东南部、陇东北部和宁南地区。适应性较好的地区主要是在陕西关中地区渭河流域,兰州市附近和宁夏引黄灌区等工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较差的地区主要集中陕北大部、陇东北部和宁夏南部。综合两个方面的结果可知气候脆弱性程度最高的地区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中部黄土丘陵区和东部水土流失严重区。
3•21997年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分析
同上可以得到1997年研究区内130个县市敏感性、适应性和脆弱性等级分布情况。从图2来看,研究区内1997年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响应最为敏感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东部、陕北大部、陇东和陇中西部、宁南地区等。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影响响应的敏感性较高的县市增加,说明1997年的气候条件更不利于农业生产。适应性较好的地区仍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渭河流域和兰州附近一带,宁夏引黄灌区适应性有所下降,榆林市及附近有所增加;适应能力较差的地区主要集中陕北部分、陇东、陇中大部和宁夏南部。综合两个方面的结果可以发现气候脆弱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陕北中部、陇东、宁夏南部和陇中南部一带。
3•3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变化分析
研究区内1997年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最为脆弱的县市有9个,与1990年持平;最不脆弱的县市有22个,比1990年增加4个,说明有所减轻。综合两年的估算结果可以发现,农业生产气候脆弱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陕北中部、陇东、宁夏南部和陇中南部一带,主要是由于当地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反应比较敏感,而当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状况也不利于减轻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这与当地农业生产现状基本一致。应该指出的是,影响农业生产气候敏感性和适应性因素很多,相互关系也十分复杂,限于资料和种种原因,本评估方案仅选取了若干主要的因素,设计了一个比较简单的评估方法,与实际相比是不够完整的,还存在着许多科学上的不确定性。但上述分析可以反映出黄土高原农业生产气候脆弱性现状的一个大致轮廓,以供进一步研究借鉴和参考。
4未来农业生产气候脆弱性的可能演变
4•1我国西北地区未来气候变化情景
为了了解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可能变化,本文采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IPCC推荐的5个最新GCM模式(CGCM、CSRIO、DKRZ、GFDL和HADLEY)模拟结果[15]来确定未来气候变化情景。根据5个模式平均的模拟结果,我国西北地区在未来50年内温度和降水均有增加的趋势,其中温度增加的幅度比全国平均大,降水增加的幅度与全国平均持平。表5给出了西北地区未来50年温度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可以看出,温度和降水在春、冬季增加的幅度比夏、秋季大,可以认为我国未来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作物越冬和春季生长有利。
4•2基于1997年适应性情景的未来气候脆弱性可能变化
采用上述气候脆弱性现状评估方法,在上列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基础上,估算了有关敏感性指标的未来可能变化(图略),结果表明未来敏感性将呈波动型变化:2010~2020年增加,随后减小,2040~2050年又稍微增加。为了解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影响,首先假定以1997年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的适应性情景为基础,分析脆弱性的可能变化,结果如图3。从图3可以看出,在只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影响下,研究区内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一直较高的地区集中在研究区中部,呈东北-西南向一线,其中2010~2020年脆弱性程度有微弱的增加趋势,其他年份变化不是很明显。显然,这与未来气候变化引起的敏感性波动趋势有关。
4•3基于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情景的气候脆弱性可能变化
为了检测环境治理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脆弱性的影响,本文首先根据现行国家有关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16]、五年计划发展纲要等[17,18]、西部大开发政策[19]和近期生态环境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情况,初步设定有关环境治理指标变化如下:水土流失面积以1%a-1递减,森林覆盖率以0•2%a-1增加,需退耕还林还草的≥25°陡坡耕地比例按5%a-1递减,土壤侵蚀模数按1%a-1递减;进而设定了一个简单的社会经济发展情景(表6),用上述同样评估方法模拟研究区内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适应性及其脆弱性的未来可能变化。脆弱性变化总的分布趋势为:2010~2020年有增加趋势,随后逐渐下降,高脆弱性的区域逐渐从研究区中部向中西部转移并呈减少趋势,脆弱性较高的区域逐渐缩小。2010~2020年有增加趋势,与同期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较高相一致,同时相应的环境治理、社会经济发展还不足以抵御较高敏感性的影响。综合以上结果可以发现,最为脆弱的县市主要集中在六盘山西部会宁—武山一带以及陕北中部、宁南和陇东部分县市。
4•4未来气候脆弱性的可能变化分析
综合以上两种方案,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果:在不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情景下,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主要受气候要素变化影响,2010~2020年有增强趋势;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措施下,未来脆弱性的变化在2010~2020年虽有增强趋势,但总体上脆弱性的变化逐渐减弱,高脆弱区向研究区西部转移。这说明东部水土流失区和中部黄土丘陵区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实施一定的环境治理情景下比西部地区更快地减轻,因而在这些区域增加投资,加大水土流失和环境治理力度,推广农业综合开发的潜力比西部大。研究区内西部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缓慢,加之受到西北部沙漠化和荒漠化的影响,近期内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还会维持较高水平,很难降低,在以后的规划中应综合考虑有关对策,增强适应能力,抵御气候变化的可能不利影响。但是由于本评估方案与GCM模式本身存在科学不确定性,上述模拟结果也只是一种初步的探讨,仅给出了黄土高原农业生产气候脆弱性未来变化的可能趋向和概貌,供讨论。
5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讨论
黄土高原有着特殊的地理地貌,水土流失严重,气象灾害频繁,同时长期以来农业的过度开发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面对现实,采取积极的适应措施,防御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促进地方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决策者需要认真考虑的重大问题。本文仅在此提出能提高当地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若干对策措施建议,以供各级决策者讨论参考。
(1)防御与治理并重。调整现有农业结构、改变种植制度和耕作方式,采用农业高新科技,主动防御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趋利避害,以降低当地农业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性;同时加强对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生态环境恶化的治理,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提高当地农业生产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适应能力,实现发展农业与保护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2)合理有效地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保障农业生产稳定、持续发展。研究区内人均耕地较我国东部地区多,但区内东部坡耕地多,水土流失严重,西部土壤贫瘠,自然条件差,造成农业生产的后劲不足。在适宜的地方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减少坡耕地,改造中低产田,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光、热、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现有耕地的生产力,以降低遭受不利气候变化影响危害的风险,减弱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反应的敏感性,促进农业自然资源合理高效的可持续利用。
(3)因地制宜,走综合开发道路。研究区内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差别很大,农业比重也很大,不可能采取统一的农业经济开发模式。节水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方式或模式,都可以因地制宜地借鉴采用。尤其是针对研究区内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特点,应特别注意加强这些资源的有序开发;将矿产、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扶持农业、增加农业投入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协调统一起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开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走工、农业和农、林、牧、副业综合开发道路,提高各地农业和地方经济适应气候变化的经济实力,为降低其气候脆弱性提供有力的经济基础。
(4)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广农业高新科技。研究区内农业人口比重大,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农业高新科技和新品种的推广很不利。应大力推广文化扫盲和科技扫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同时建立健全农村高新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鼓励发展资源节约型和高附加值农产品深加工的乡镇企业,增强农民集体或个体经营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一、明确区位含义,掌握区位定位的一般方法
在读图为主的试题中要明确区位分析的对象;在区位条件分析过程中,要掌握区位分析的各种因素、要搞清区位分析的具体要求:是全面分析还是只分析有利条件或不利条件,是比较分析还是主导因素分析。
二、整合主干知识,完善知识体系
各种区位问题所要考虑的区位因素总体上大同小异,但也各有不同的的侧重点,知识方面涉及到高中地理各章节,分布在教材各个部分,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难于做到面面俱到,关键要整合主干知识,夯实基础,构建区位问题的知识体系,从而才能从主干知识的基本规律中升华和归纳,影响区位问题的因素的主干知识主要有:见如表1。
三、重视分析方法,形成思维方式
在有了必要的区位知识储备以后,可以分析高考中区位问题常见的设问角度,归纳得出一些分析套路进行建模,将是非常有益的。概括来说,区位问题考查主要有以下设问类型:
(1)判断影响区位布局的主导因素
(2)评价某区位布局是否合理
(3)分析影响某一区位的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4)分析某类最佳区位的选择
(5)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在回答上述各类型区位问题各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套路,但同时必须考虑其它全面性、主导性、动态性等特征。
在进行区位因素分析时,一定要弄清问题要求:
1. 若问题要求“分析”、“评价”或“说明”某地的区位因素时,一般情况下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作答。
2. 若问题强调的是某地的“区位优势”或“有利条件”,则只需从“有利方面”作答,但一般情况下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分析。
3. 若问题强调了“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则只需从“自然因素”或“社会经济因素”单方面去分析即可。
例如2012大纲全国卷36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近年来,每至棉花收获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
(1)推断并说明这些国营农场的分布规律,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
分析题目时,需注意的是这里要求回答的是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种植的区位条件”,从农业区位切入,进行分析其有利因素。
(3)说明该区域商品棉生产的限制性因素。
地理教学区位考查交通运输区位是人文地理的核心概念。某事物的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空间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的空间联系。
一、农业区位的考查
近几年的高考,从内容上看,侧重考查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形式上看,多以区域图、柱状图为背景,以综合题形式呈现,从能力考查上看,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农业区位理论分析典型农业区域的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区位因素,限制性因素的能力,根据这些命题方向,学生必须要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一般思路。
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2.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条件在不断变化中,其将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间接或直接影响农业发展,具体分析如下:
二、工业区位的考查
近几年的高考,以世界热点区域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工业的区位因素及变化,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布局,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生必须掌握并分析影响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理解各区位因素对工业生产的影响。
1.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土地、水源、原料、能源。
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的数量和成本、科技、交通运输条件、市场、政策和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环境质量。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主要变化有:随交通和科技的进步,对原料的依赖性减弱,对市场的依赖性增强;对劳动力的数量要求减弱,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增强;信息网络的通达性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影响增强;环境质量日益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三、交通运输网中线、点的区位考查
近几年高考,以热点交通线(点)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因素,与区域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河流)结合起来考查,学生要掌握分析交通运输网中点、线分析的一般思路。
1.交通运输网中线的区位分析
(1)自然条件
地形条件、平原地形对交通线路的限制较小,选线时要注意少占耕地。山区地形起伏大,对交通线路的限制很大,应尽量避开陡坡,山地可修建盘山公路和隧道。
地质条件:从地质构造和地质灾害两方面分析考虑,考虑地质构造,应尽量避开断层地带,经过山区尽量经过背斜成谷的地区。考虑地质灾害,应尽量避开滑坡、泥石流、地震多发区。
气候条件:要从暴雨的强度、冻土层的厚度、风速等方面考虑。
水文条件:尽量避开沼泽地、湖泊、河流等水文复杂的地区。
资源条件:丰富的资源对交通运输具有很大的潜在需求,资源的开发需要便利的交通作保证。
(2)社会经济条件
应从人口城市分布,科学技术、经济发展水平、政策等方面分析。其中自然条件再复杂,只要有先进的科技做保障,难题是可以克服的。
2.交通运输网中点的区位分析(以港口为例)
(1)自然条件
水域要保证水深港宽、港湾避风,陆域要保证沿海地区地形平坦。
(2)社会经济条件
经济腹地和城市依托影响很大,另外,还需要完善的配套设施和高效率的运作服务。
总之,区位条件的分析应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都很重要,工业区位因素分析侧重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交通运输网中线、点的区位因素分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都很重要。不同的题型,不同的材料,不同的问法,答案都会有很大差异。学生要掌握一般思路,但更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四、典例分析
(宁夏卷,200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钢铁企业众多。近年来,钢铁出口量增长较快;所需铁矿石从澳大利亚、巴西、印度等国大量进口;钢铁企业布局呈现由接近煤炭、铁矿石产地向沿海转移的趋势。
右图示意甲、乙、丙三地的位置。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在甲地建设大型钢铁企业(M公司),所需铁矿石依赖进口,但限于港口条件,大型货轮无法直接停靠,进口的铁矿石部分需在乙地港口转运。近期,M公司并购了乙地的钢铁厂,并计划在丙地建立大型钢铁厂。
(1)简述我国在沿海港口建设大型钢铁基地的有利条件。
(2)根据图示信息说明甲地港口难以营建深水泊位的原因。
(3)说明在丙地建大型钢铁厂相对于甲地应具备的有利区位条件。
答:(1)便于利用进口铁矿石,降低铁矿石运输成本;便于钢材出口,降低出口钢材的价格;(临近市场)沿海地区经济发达,钢铁消耗量大。
(2)甲地位于长江口附近;长江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附近持续大量沉积;导致甲地沿岸地区水浅且水深不稳定。
(3)丙地应具有深水良港(深水停泊条件,可停泊大型货轮);原料(铁矿石)运输路线短,运价低;建设成本低(地价低)。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关键词 数理统计 社会经济领域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数理统计学的快速发展,数理统计在社会经济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数理统计能够有效地预测和把握工农业生产中的经济状况,及时了解和应用经济变化的规律。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可以通过运用数理统计知识与方法有效分析经济问题,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从而作出正确的经济管理决策,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风险,使经济效益最大化,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数理统计概述
数理统计是数学学科中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随机现象中的统计学规律,利用相关的统计学规律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受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理念的影响,数理统计在社会经济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如今,在社会经济领域通过分析抽样数据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方法,数理统计学的知识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数理统计学以其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特殊的研究课题,逐步拓宽了数理统计的应用领域,并与其他经济研究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是数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在社会经济中的工农业、科学技术、军事等领域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与推广,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利用数理统计学相关的知识和方法时,我们要认识到很多社会现象并不存在确定的规律,要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出发点运用数理统计的知识进行观察和研究,在认真分析相关数据和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例如在产品销售领域中,我们可以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一些商品的销售情况进行分析,进而预测这个商品行业的整体销售情况及未来发展前景,或者根据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推测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为制定出合理的经济发展计划提供依据。除此之外,数理统计在应用范围还有很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成为解决经济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此外,利用数理统计对社会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还具有科学、便捷、实用等特点,能够为社会经济领域的研究和预测提供数据支持。
二、数理统计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应用
数理统计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差不多所有的社会经济领域都与数理统计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联系,只要在一个领域内需要和各种数据信息打交道,在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方面,都可以利用数理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具体说来,数理统计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在工业生产领域中,可以通过收集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及时预知工业生产过程中一些潜在的问题,从而及时进行纠正,保证工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此外,在工业产品的抽样检验等问题也需要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
第二,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数理统计可以有效解决农业生产领域中耕种条件、选种、选择肥料等方面的问题,为促进农业生产提供数据支持。很多重要的数理统计方法和措施都是根据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出来的。例如,著名的数理统计学家费歇尔就曾在农业试验站工作时,通过进行田间试验,得出一些有重要意义的数理统计设计与分析方法,推动了数理统计学科的发展。
第三,在医学与生物学领域中的应用。在医学与生物学领域中,数理统计学知识已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数理统计学可以通过一些有变异的数据中发现重要的统计学规律,对研究人体的变异情况有很大的帮助,也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对一种治疗方法和药物的效果作出评价。
第四,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如上文所述,数理统计可以通过研究一种商品的销售情况,预计整个行业的销售情况,甚至可以对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分析和预测。
第五,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现阶段,数理统计的方法已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企业的加工、生产、销售等各环节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数理统计可以通过研究企业管理中的相关数据,在产品开发、市场分析、质量管理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数据支持,帮助企业及时了解产品的动向以及市场的发展趋势,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结语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很多领域都需要通过分析相关的变量因素,掌握经济发展的规律,从而为经济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因此,数据统计在社会经济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够有力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和数理统计学知识的不断完善,数理统计的知识与方法也在不断地充实与完善,借助现代化的数据处理工具,数理统计必将在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2013Y097)
(作者:丽江师专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金融数学、金融统计)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经济环境 市场营销 企业
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复杂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当今经济飞速发展、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贸易趋向自由化,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分析经济环境的构成、特点和影响,对于企业抓住市场机会,避免环境威胁,趋利避害的展开营销活动有着巨大的作用。
一、经济环境的构成和对企业营销的影响
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能力和支出模式的因素,它包括收入的变化,消费者支出模式的变化等。在市场营销管理中,我们把经济环境定义成企业营销活动的外部社会经济条件,它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市场的规模、市场的吸引力及企业的营销活动。
1.经济发展水平、GDP。经济发展水平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所达到的水准。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国民收入、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增长速度。
(1)消费者收入 。消费者的购买力来自于消费者的收入,因此消费者收入是影响社会购买力、市场规模大小以及消费者支出多少和支出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消费者收入可分为“可支配的个人收入”和“可随意支配的个人收入”。其中可支配的个人收入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和消费者支出的决定性因素。进行经济分析时,还要区别“货币收入”和“实际收入”。
(2)消费支出模式。消费者支出模式受到消费者收入的影响,可以由恩格尔定律来表示,从而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分析市场的购买力水平和需求结构的未来发展趋势等,以作为选择目标市场和制定产品策略的依据。
储蓄来源于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消费。但是,在一定时期储蓄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力和消费者的支出。
(3)通货膨胀、紧缩与失业率。通货膨胀会降低货币价值,随着价格的持续上升,货币购买力下降。价格上涨会增加营销者的成本,从而增加产品的价格,对销售产生不利的影响。
通货紧缩会形成经济螺旋向下的破坏力,引发经营利润的直线下降,投资回报的降低和普遍失业。
2.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中不同的经济成分、不同的产业部门以及社会再生产各个方面在组成国民经济整体时相互的适应性、量的比例及排列关联的状况。社会经济结构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即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其中最重要的是产业结构。
(1)收入分配。各个国家在收入水平和分配上有很大的差异。同时各国内部不同地区也存在收入差异。
(2)工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农产生产及加工状况,是我国基本消费品供应的决定性因素。农业丰收,就能保证当年和次年的消费品增长快,供应充足。反之,农业歉收,就会使供应偏紧,影响市场供应和消费品物价的基本稳定。农业生产形势,对我过市场营销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极为重要。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地位,他关系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农业生产发展的比例以及工农业生产布局也是影响经济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3.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指国家经济组织的形式。经济体制规定了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各经济部门的关系,并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调控或影响社会经济流动的范围、内容和方式等。
4.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政党制定的一定时期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实现的战略与策略,它包括综合性的全国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国民收入分配政策、价格政策、物资流通政策、金融货币政策、劳动工资政策、对外贸易政策等。
5.国际经济环境。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使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影响,并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经济行为规则和运行规则,使得生产要素和各种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合理配置,形成全球统一的大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舞台的支柱和核心,改变了世界经济的竞争格局,使每个国家的企业都面临更加严峻和激烈的实力较量和市场竞争。
二、经济环境的特点
1.不均衡性。经济环境的变动和影响是不均衡的,各种有利与不利的经济环境,不同的经济环境交织在一起,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和企业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因此,经济环境表现出不均衡性。
2.变化性。无论宏观的经济环境还是微观经济环境,都在时刻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企业的构成。
3.客观性。企业营销的经济环境的客观性,首先表现为它的存在时客观的。企业营销的经济环境的客观性还表现在企业的外部环境为营销提供市场机会,制约着企业目标市场的选择。
4.不可控制性。企业无法控制宏观经济的发展情况,但有些经济因素是可以通过企业的努力的到改变的。
5.有限性。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经济环境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地域性。
6.相关性。构成企业市场营销的各个要素之间有着一定的相互关联性。一个因素的变化可能导致其他许多因素发生变化。特别是间接环境因素的变化尤为突出。
参考文献:
[1]王秀村,王月辉.市场营销管理(第四版).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
[2]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