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6 10:20:3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畅通反馈渠道,实现信息回流
首先是要了解学生,了解体育。一是要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要充分认识“逆反心理”的心理实质,认真观察学生“逆反心理”的诸多表现形式和不同表现程度,及其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分析学生心理行为变化;二是要掌握扎实的教育学知识。要充分认识体育教学规律,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教学事端,科学地设置教学内容,准确地操作教学程序;三是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独特的人格魅力,平等的教学态度,赢得学生的青睐、敬佩、尊重,从而消除隔阂,进行互动交流,不断增强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二、正确的心理指导,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一,通过对学生心理和生活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二,树立体育教师的崭新形象:不仅懂体育,而且懂生活;不仅会技术,而且会做人;不仅四肢发达,而且头脑也不简单。只有教师威信建立起来了,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第三,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课前激发体育兴趣。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学生自然会尊敬、拥戴老师。师生相互信任,相互吸引,教师就更能够在课堂的组织上得心应手,使之从容地开展教学。第四,要给予学生能充分利用整堂课的时间和空间、场地和器材,有计划地自我表现机会,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和锻炼。
三、抓住榜样。树立典型
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有一些体育拔尖的学生;同时,也有一些不拔尖能吃苦耐劳的学生,教师这时就要抓住机会,将这些学生请出来给全体学生做示范,让学生来讨论评价,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体育并不一定要拔尖,而是参与的态度,以及完成任务的精神,这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
四、针对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具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思维特点,巧妙的让这些处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往往希望在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学习情景里,倘若教师制定的学习计划超出其能力太多,学生就会畏难发愁,根本无兴趣可言。如果学习目的与其能力相符,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学生就会享受到自己通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喜悦,这种内心成功喜悦的体验积累就会逐渐动力定型为体验的兴趣。如学生性格开朗和性情内向不同;调皮捣蛋和遵守纪律不同:男生和女生不同;初中生和高中生不同;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不同。一般说来,在体育课上,当教师确认学生的某些行为是由于“逆反心理”而造成的,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注意场合,不当众批评,个别交换意见,严格要求;二是多诱导,多耐心,多用情,莫粗暴;三是对小事不过分追究,使学生产生“这么做老师不屑一顾”,不使其逆反心理得到满足;四是多与学生交心,做良师益友,但不干涉学生内心“秘密”,五是要区别情况,酌情解决。如:有的女生胆小,怕羞,不敢跳马,那就应该降低器械高度,降低教材难度,耐心指导技术,加强保护措施。对待新生应该体贴关心,亲切和蔼,平易近人,注意交流思想感情。应该照顾并善于利用女生爱干净的心理特点,可以事先请她们帮助把器械垫子抹擦干净。
五、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体育课程的吸引力
1、教学方法力求新颖独特。要以学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要根据学生好胜和兴奋易转移的特点,不断创造性地运用新颖灵活地教学方法,富于变化地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与手段。如中长跑教学,采用变换队形跑,不同形式的接力跑、追逐跑、赶超跑、分组对抗赛等,也能使学生兴趣增强,情绪高涨。总之,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较强的吸引力,使学生在体育课中充分体现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2、课堂语言力求幽默激励。在课堂上教师要用亲切的教态、幽默、风趣、激励、期待、具有个性的语言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即原始性的科学发现和原始性的技术发明,是指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领域取得前人所没有的发现或发明。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源头。我们已身处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创新,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取向,全面推行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为创新教育有效的推进奠定了基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相比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以及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一、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在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费赖登塔尔说过:“数学知识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教学即研究,而不是现成知识技能的传递,哪怕所传递的知识是很好的,教学的核心就是催生学生新观念的产生,学生不是装知识技能的“容器”,教师也不是“填装人”,更新了教育观念,教师才会从“指挥者”走向“引导者”,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施以引导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各种观念、思想、规律、方法的发生成长过程,(简接的)体验数学家是怎样发现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新问题、归纳总结成一般规律,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影响、引导学生,而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二、数学学科的创新教育要突出在创新能力训练方法的引导上
需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但在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方法上加以引导是十分必要的,我的做法是:
1、努力提高自学能力
阅读自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有教师辅导的,很多知识还是靠自己钻研,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不断积累得来的,所以我们的老师应鼓励学生自学,并给予必要的指导,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表明,自学能力强的同学,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强,学习的深度,广度就强,学习悟性就强,学习技能就强。
2、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指采用与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 。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新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得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3、旁敲侧击、引发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获得新的结果,产生新的创造。画家齐百石说过:“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道出了他作画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数学亦然。引导学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学生运用侧向思维。
4、纵横驰骋、引发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它发散形式的综合,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
创新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21世纪的通行证。我们教学时,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就能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三、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创造新思维的环境
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为此,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型结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既要学习和实践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实践学习等学习方法,又要吸收传统的教学学习方法,针对具体探索问题的特征,将其综合应用,灵活恰当应用。
充分应用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素材,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创新能力常常是在探索实践过程中习得的,靠背诵和记忆是学不到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统计知识时,让学生调查统计本校学生周体育锻炼时间的分布情况,本班同学家中每月开支情况。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道德。
四、爱护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症结 对策
[作者简介]郭玉江(1979- ),男,河南新乡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心理学、养生文化。(河南 郑州 450044)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088-02
一、引言
当代大学生身处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使他们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复杂的情况,因此他们所要承受压力、遭遇的困难和挫折要大得多,加之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从小在两代人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无论是抗压能力还是社会适应能力上都显得相对薄弱,所以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和障碍较为严重。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心理素质将影响他们未来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如何提高大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水平,增加他们抗击压力和处理危机的能力是大学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门直接培养学生生活和生存技能的课程,其针对的是大学生的心灵,着眼的是他们的长远发展。自1986年全国高校心理咨询委员会成立至今,心理健康教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在各高校落地生根并已经得到了广泛开展。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原因,迄今为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未形成一个完整、科学和高效的教育体系,工作中仍旧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造成这种现状的症结,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症结
1.对心理健康普遍认识不足。当前,虽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各个高校都有相应开设,但是并没有引起高校教育者的真正重视,甚至有些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认为这门课程可有可无,只为应付评估检查而被动和临时设立,因而常处于一无专门教师、二无专门机构、三无管理人员、四无教学方案的状态。另有一些学校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和技能课程等而视之,并没有予以特别重视,更有忽视其特殊性的倾向,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思政课、德育课或者学生的自我疏导完成。教学条件较好的高校虽然意识到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性,但并无系统的课程设计和完整的心理干预体系,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往往羞于启齿或者求告无门。这种情况从本质上来看是由于高校教育者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
2.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把握不清。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处理模式呈现出“三重两轻”的状态,即“重诊治、重障碍咨询、重事后处理,轻心理预警、轻发展咨询”。时至今日,全国约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类似咨询服务机构,不可不谓重视。然而,在此表象下,事实却不容乐观。古之上医者擅治病于未发,心理预警是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手段,通过心理测试和跟踪关注,预防大学生可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在心理疾病产生前就予以消除,是心理上治病的良方。而等到学生心理出现问题再去应对,则为时已晚,这种消极的应对方式会导致教育者从根本上忽略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而发展恰恰是大学生心理成长中最重要的阶段,他们不断与外界交互,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忽视这个阶段就是从根本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把握不清。
3.教育课程和内容设置不合理。心理健康问题受到教育界广泛重视以来,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事实上,大多数开设该类课程的高等院校都没有专门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计划,大多只作为选修课让学生自由选择,也不列入教学计划,还有的学校将其列入思想道德课程中。虽然也有学校开设了一定课时量的心理教育必修课,但常常局限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内容单调无趣,考查方法单一,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4.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在很多西方国家,高校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人员有很高的要求,评审制度也非常严格,这其中包括要求教师必须拥有相关专业的硕士及以上学位,必须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心理学训练,包括基本心理知识的课程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在我国,目前承担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从业人员主要由普通的心理辅导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高校辅导员和其他兼职人员组成。这些从业者中,很大一部分没有经过专业的心理学训练和心理咨询的学习,甚至对心理学知识知之甚少、对心理测试方法和辅导方式不甚熟悉,往往不能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准确的归因。事实上,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学人员并不一定能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他们没有接受过心理学训练,容易受到德育工作方法的影响,做出违背心理咨询规律、原则和方法的决断。即便是普通的心理辅导教师,由于对教育理论和大学生个性了解不深,也不能完全承担心理教育工作。有些本科毕业后专门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从业人员,由于只懂理论、实践经验不足、专业基础不扎实导致教育效果不如人意。所以在当下的高校心理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教育资源不足和师资力量不强、专业化水平较低的现象。
5.教学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触及心灵、感染心灵甚至震撼心灵,应当说,这门课程对其教学人员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但是我国高校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大多是知识灌输式、理论说教式、课堂教学式,这些方法枯燥乏味、缺乏感染性,难以适应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征。虽然现在某些高校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例如强调使用案例教学、互动教学,但在案例选取时没有注意其感染性、生动性和故事性,使得教学内容仍旧比较呆板。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与方法
1.科学评估,认真对待。在心理教育实施过程当中,首先应当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作为参照系,对大学生的各项心理指标予以科学的评估和诊断。参照系的科学性会直接关系到测试的准确性,因此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标准是首要的任务。笔者认为一个合理和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应具备三大基本特性。第一,普遍适用性。该测试标准应具有普遍性,能够反映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基本心理状况,使其能够通过自我调整和外界干预较为轻易达到,不能盲目按照高标准、高要求进行指定。第二,时代性。该标准应当符合当前社会和人性的基本现实,一切标准都是一个社会时期的特殊产物,大学生处于这个时代,就要按照时代性来制定标准。第三,针对性。该标准应当考虑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包括其所处的人际关系环境、网络环境、学习空间等,根据差异性原则进行编制。
2.认清实质,防患未然。高校领导层和教育者应当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摒弃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的错误认识,改变消极和被动的事后处理策略,重新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对全体大学生实施普遍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认识到教书育人的本质,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问题的发生,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3.建立制度,优化环境。高校应设置专门的心理教育委员会和教研室,定期召开大学生心理教育研讨会议,负责组织和协调全校心理健康教学和咨询工作。设立相应的监督主管部门,对教研活动实施监督和审查,确保教学、科研和咨询工作的有序运行。为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和其他从业人员制定严格的认定和审查制度,同时创造更多的专业进修和学习机会。
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导向作用,充分利用宣传板、校刊、校内网络等宣传媒介和各种媒体形式(拍摄校园励志短剧、话剧演出、放电影等活动),宣传同学之间的真善美,提倡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公平竞争,潜移默化地把良好的生活态度、积极的心理应对方式植入大学生内心深处,让学生学会感知人间真情、集体温暖,在熏陶和感染中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
4.建立师资队伍并提升水平。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门简单的课程,其复杂性、多元性、多层次性决定了心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对从业者的个人素养、责任感和事业心有着很高的要求。因而,必须建立一支具备相当专业素质和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以具有较高专业水准和职业素质的教师为骨干,德育教师、高校辅导员为辅,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上形成专业互补、教学生活相结合的综合立体系统。这支队伍除了具有高专业水平、高责任心、高素质等特性以外,还应当保持相对稳定,让相应教育方法、政策得以持久性进步。首先需要扩充心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数量,逐渐达到每百名学生有一名专业心理教育教师,每千名学生有一名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水平,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其次要加强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的密度和强度,把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教师纳入高校重点师资培养计划中,通过培训不断提升从业教师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职业责任感。
5.改变方式,灵活教学。摈弃灌输式和理论说教式的教学方式,注重“案例教学”“实践体验”“情境融入”等。对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问题不是一个纯粹的知识问题,也不是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能否切身体验的问题。因而在教学设计上应选取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的内容,而不能把他们作为一个纯粹教学对象或客体,并且要设计和营造一定的情境,开展富有启发性和体验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我认知的冲突中觉醒,如此不断地唤醒增强他们的心理体验感和真实感,以达到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目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活动应当针对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设置,教师应注意发现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心理困惑,通过开展各种心理训练活动将生活中典型的情境引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效果。
6.自我引导与自我调适。从本质上讲,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就是让大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通过自我的回归,使他们学会调控和把握自己,使他们在面对人生抉择或遇到心理困惑和冲突时能够用更加积极冷静的态度去应对。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帮助大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正面的自我教育、自我引导,只有学会主动正视现实、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才能做到有效控制自我,逐渐形成自知、自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生活观。良好的校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学校可利用各种契机开展色彩纷呈的文体活动、竞赛、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体验,在实践中增强心智和才智,从而获得健康向上的心态。
[参考文献]
[1]仲稳山.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运行与评估[J].职业教育研究,2010(2).
[2]金鑫,甘雄.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构建[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6).
[3]贾玉霞.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7(8).
【关键词】 新课改 地理教育 理解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a)-0151-01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地理环境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此基础上,高中阶段的地理学科可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教育是以地理学为知识载体,培养受教育者应具备的基本地理素养、地理技能和地理情感。因此,地理教育既要体现地理学科的本质属性,又要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均衡性。基于此,笔者从地理学科属性、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和高考地理考试大纲三个方面理解高中地理学科教育。
第一、高中地理教学目标方面,教育部2004年修订的《高中地理教育新课程标准》将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与传统课程目标下的教材相比,新课标教材更多的是以问题情境和活动探究的形式呈现地理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更多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更加关注学生的地理感情教育。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以下问题值得关注:①教学方式的选取,地理学科各章节之间,特别是自然地理各章节之间,地理原理和规律的难易程度不同,选择规范划一的教学模式势必很难较好的达到课标要求。笔者认为教学设计不能死套模式,要先对各章节的知识点从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状况出发作分类评估,弄清哪些内容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如何探究、探究多深,哪些内容应以教师讲授为主,然后选取学生熟悉、感兴趣,较新颖的问题情境作为教学内容承载体进行教学。②教学进度和分量的选择,一般来说,新课标教材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分量、重难点都有相应的指导和建议。但在实践教学中可发现,学习能力和学科基础水平不同的学生对完成规定学习任务的效率是不同的。教学不能以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教学内容为依据,而是要以学生能否掌握知识和技能为依据。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把充分考虑学生的学科基础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作为选择教学进度和分量的依据至关重要。③注重地理学科情感的培养,在这一点的认识上,许多教师存在误区,认为以高考为导向的学科教学,地理学科情感教育没有太多实际意义。其实不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本门学科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学科情感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现行高考试题特点看,试卷多以当前社会热点以及现实生活、生产中的实际例子为题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有用性。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学设计中的问题情境应多以学生身边生活、生产实例为主,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地理问题,从身边地理实例中培养学生地理情感。这样做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有用性。
实验比较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资料统计法、材料分析法。
1.1实验比较法:对象我校高一一班52人和三班50人。对这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观察,对有心理障碍倾向的学生进行标记。在接下来的两个月课程中一班使用正常教学模式(平行班),三班使用既定的策略进行教学(实验班)。得出结果:
1.2对比分析法: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解析心理障碍的表现
2.1.1焦虑。由于某些体育运动项目或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学生会因此产生焦虑心理,若焦虑心理不能得以及时排除,则会转变为对体育训练的恐惧。出现恐惧心理的学生,他们害怕上体育课,上课前会找各种借口和理由逃避上课,课堂上不敢正视教师,一旦教师提问或是组织课堂活动,他们总是担心自己会完不成动作出洋相,无论何种测试来临,他们不是积极参与练习,而是想方设法躲避考核,以免考核结果令他们难堪。这种心理在对一些技能要求较高的体育考核中出现的最多。此类心理障碍对学生学习的影响非常严重。
2.1.2羞涩。有的学生甚至由于某次示范或提问而弄得面红耳赤。在中学阶段的女生中,对体育活动“心动”却不“行动”的现象非常普遍。虽然这种心理障碍后果不是特别严重,但如不能及时排除,则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
2.1.3厌恶。受恐惧心理的影响,学生的体育兴趣会迅速下降,以致厌恶体育学习。当这种心理障碍形成后,学生对参与任何体育活动都毫无兴趣可言。他们会讨厌与体育有关的一切,包括体育教师、那些体育成绩好的学生,甚至会完全放弃参与体育有关的活动。
2.1.4逆反。逆反心理是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出现心理障碍的顶峰。对体育持逆反心理的学生,已不像以前那样只是对体育的恐惧和厌恶,而是经常出现“顶牛”现象。在课堂上,他们会故意扰乱课堂纪律,影响他人学练。课堂上顶撞老师成为他们的乐事。在课外,他们会有意破坏与体育有关的环境,有意损坏其他学生的体育活动器材等,对整个班级乃至整个学校的体育活动氛围都会造成较大影响。
2.2体育课堂中学生心理障碍排除的对策
体育教师应该深入解析和研究学生的心理,合理选择和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及时地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增强学习动力,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发展创造条件。
2.2.1.对策1――怡情策略。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身心正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在心理上表现为半幼稚、半成熟状态。他们的成人感增强了,且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但他们往往又不能很好地实现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表现在学习方面即使不能持之以恒。又由于他们认识的局限性,所以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因此,对在体育学习上已经形成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要特别注重尊重他们,信任他们,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在教学实验中有这样一个案例充分说明运用情感策略对于消除学生的焦虑心理有很大帮助,A学生是高一一班的一名男同学,由于协调性偏差在高一田径必修1(跳远项目共三课时)的教学中不愿意参加练习,原因是动作僵硬而引起其他学生嘲笑。教师采用普通的集体示范法和个别指导纠正法希望让A同学改正动作问题。三节课后测试中A同学没有参加考核。B同学是高一三班的一名情况相似的男同学,不同的是该同学体重偏大,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提前对该学生的状况进行了第一手的了解,在后面的跳跃练习里教师同样采取集体示范和个别指导纠正,只是在练习中不断鼓励该生,同时给了他一个不可能立刻完成的目标,但告诉他一定行。B同学在考核中达到了全班的平均水平,比刚开始的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2.2.2.对策2――分层策略。在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就群体而言,存在着个性差异。就个体而言,存在着自身差异。在教育过程中,处理好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自身差异是消除学生羞涩、恐惧、厌恶等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
分层策略就是根据学生心理障碍发展的程度和个性差异,对全体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实现 “跳一跳,够得着”把学生分为A、B、C、D四类。在教学方法和要求上分别对待,以使优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够得着”。让他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学习前景。反观平行班内容结束后成绩差异还是相当大且平均成绩低于实验班。(100米平均成绩实验班14秒6,平行班15秒4)证明有效的分层教学有助于提高学困生的成绩,还可以进一步提高中等学生的水平。
2.2.3.对策3――激趣策略。要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首先要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让他们树立自信心,树立克服困难的意志。要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养成与他人合作、积极向上的品格。其次,要创造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气氛;组织各种适宜所有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和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在愉快中学习、锻炼。让良好的学习氛围逐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2.2.4.评价策略。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没有达到和谐统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加速了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首先评价是为教育服务的,新课程改革以及选项教学的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过程评价,反对硬性的“一条线”、“一刀切”的评价方法,只要学生有进步、有兴趣,就给予其积极的正面的评价。承认个体差异,鼓励学困生进步,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最终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其次评价应具有指导性,不是一味的降低难度和水平,而是结合个体差异进行的分层次比较。这有利于同一水平上的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
在试验教学中,实验班的田径必修1的三个内容中三项运动技能(100米、实心球、跳远)的及格水平均比平行班设定的要高。
在成绩评定中,平行班和试验班均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评结合考核成绩评定,排除教师评价和考核成绩评价,我们发现实验班学生自评和互评平均分低于平行班,说明实验班学生能更加客观的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目的。而教师评价的尺度主要以课堂表现和出勤状况为准,实验班明显要优于平行班,结合考核成绩评定总分平行班和实验班所差无几,但是笔者给出的结论是实验班整体教学效果优于平行班。
2.燕山大学 河北・秦皇岛 066004)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2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观察法、谈话法、心理暗示等方法,阐明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利用体育实践类课堂教学对学生良好心理健康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 体育锻炼 身体健康 心理影响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目前在我国还属于新兴的教育领域,并未形成一个有效、易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具体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行为异常、缺乏心理承受能力,还有抑郁、孤独、恐惧、厌学、自杀等现象,这些问题对于学生健康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以至于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与学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的程度涉及甚少,导致缺乏积极健康的心理,学生心理期待得不到满足,达不到身心两健的教学效果。本课题组通过借鉴文献资料,在日常体育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观察、运用谈话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来研究,以便在体育教学中积极地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健康的发展。
一、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
(一)锻炼意志、加强意志品格的培养
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需要表现出一定的意志品质,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又能培养出一定的意志品质。体育锻炼的特点在于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变化、运动强度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畏惧、紧张等)。体育教学中的一些锻炼内容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学生要经过反复的练习过程,在反复练习过程中,学生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将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得到了相应的磨练以致逐渐形成坚韧的意志品质。球类运动能够培养学生机智、灵活、沉着、冷静、顽强拼搏的良好品质及要求队员相互依靠、相互支撑、彼此之间依赖的程度高培养集体协作精神;武术项目对学生增强自信克服自卑感,面对挫折、失败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及自我效能的提高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中长跑对于学生在艰苦的环境下能够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培养及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增加战胜困难的决心。体育锻炼过程中对人的意志品质培养与提高所产生的影响是积极有效的,是历练品行、磨练意志的有效途径。
(二)宣泄情绪,缓解压力,调节心理平衡
现在的学生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及学校等多方面过重的压力。家长报以过高的期望,升学、就业等竞争力的逐渐增大给多数学生心理、生理造成了极大负担。导致焦虑、孤独、抑郁、紧张等消极情绪状态,假如这些不良情绪任其发展下去不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健康成长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一些体育锻炼,出去打一场篮球、踢一场足球或进行远足,这样心境状态就会得到改善。研究结果表明,跑步、散步或一次功率的自行车练习能使忧愁、恐惧、焦虑、抑郁和憎恨等不良情绪状态得到显著改善,同时使精力状态达到最高水平。50min步行也有助于提高心境状态,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体育锻炼是改变心境状态的有效技巧,是保持良好心境状态的手段。这些研究支持了通过体育锻炼使得情绪转移,从而达到缓解心理压力的目的。
(三)发展个性,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体育教学具有强烈实践性的突出特点,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练习中每个学生都知道只有通过自己亲身主动的反复练习活动,才能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最终变成自己的行为方式,经过反复练习过程中技术、技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以后,具备了创新活动的基础,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同时不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重要的是自我意识得到提高,个性得到优化,对于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合作学练,养成良好的合作品质
体育作为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项目的特点要求,大多数体育项目要求在合作的条件下完成。全体队员对完成目标认同的基础上建立合作意识,合作行为也被称为是有价值的一种行为。在合作的情形中,个人与他人一起合作时获得的社会效益体现出了合作的优越性,也就是说,个人所得有助于团体所得的效益,表现在增加交流、沟通、相互信任等方面。进行排球、足球、篮球等集体项目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合作意识。游戏性的体育活动,需要个体与他人的通力配合,以各自不同的角色达到协调合作的目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集体项目是培养合作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体育教学中,在集体练习或分组练习时,同学间的协作学习、相互配合的互补性学习,导致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提高,促使个体之间的理解和协调。使个性更加活跃和开朗,积极主动,充满自信,合作品质得到了培养。
二、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体育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体育课堂上,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练习过程,对于学生提出的正当要求要认真对待和设法满足。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要认真思考,耐心回答。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时间及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优于其他课堂教学。学生在进行练习、比赛、游戏等活动时,教师主动参与,积极融入学生中增加与学生共处时间,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锻炼扮演好组织者与参与者的角色。增加学生接近教师的机会,提高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地位 ,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打下基础,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地位相处,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成为朋友形成共同体,课堂成为乐园。学生在轻松愉快地体育环境中锻炼,就会产生激动、愉快、自豪、跃跃欲试的心理,从而乐于参与体育活动,防止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倾向,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与养护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优化体育教育环境
1.体育教学物理环境及其优化
体育教学物理环境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互动的物质基础,是学生进行一切活动的物质条件构成的整体。体育教学活动进行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体育教学的物理环境影响,身心活动、认知活动的效率都有赖于适当的物理环境,场地设施、运动器材及场馆的温度、色彩等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体验。体育教学场所的色彩运用、空间、造型设计、通风等对于学生的生理、心理活动有着十分重要影响。良好的体育教学场馆可以使学生心情愉悦,提高体育锻炼的效率。体育教学活动大部分是在户外进行的,从内蒙古中、西部气候特点来看,户外体育教学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很大,我们期盼将来体育教学都能够在合理的体育场馆内进行。在创设体育教学物理环境时,丰富多彩的教学物质条件和科学的教学手段,是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积极体育学习活动的基本条件。在良好的体育物理环境中积极学习,学生的体力和智力得到了明显的锻炼,不仅培养审美能力而且陶冶情操,达到身心两健的效果。
2.体育教学心理环境及其优化
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手段等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它们之间既包括物质联系,又包括心理的相互作用,这种心理的相互作用就构成了一定的体育教学环境――心理环境,体育教学活动的效果有赖于良好的体育教学心理环境。体育教学信息的沟通,思想交流,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心理相容程度和交流情感,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乐观豁达、积极向上,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克服和消除学生生理和心理疲劳,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条件下,心里期待得到了满足,有成就感,促进了心理健康的发展。结果表明:暗示教学法是优化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心理环境的关键途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为积极健康的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形成提供了保证。运用心理学原理在贯策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下,体育教学中以情感沟通为桥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积极健康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必要条件。
三、体育课堂的心理气氛
(一)体育课堂心理气氛的作用
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是在和谐性的体育课堂气氛条件下产生的,大脑皮层在兴奋状态下锻炼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体育学习情绪状态高涨,产生良好的体育学习兴趣。体育课堂心理气氛学生表现出情感体验的表达方式是对体育课堂教学和人际关系态度的评价,传达出体育课教学状况的信号作用。体育教学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程度及心理动力。教师在体育课堂中善于观察课堂心理气氛的状况,及时了解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反应,以便在教学内容上、手段、教学评定等方面做出及时调整,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使学生思想上产生共鸣,营造催人向上具有一定感染力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这些都是在和谐的心理气氛下完成的,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课堂心理气氛对学生的思想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品德的形成、身心的健康发展都需要和谐的体育课堂心理气氛,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起着激励、维护和调控的作用的条件是良好的体育课堂气氛。
(二)和谐体育课堂心理气氛的创造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技巧的运用,选择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等,就会对整个课堂的学生情绪状态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采用分组练习、比赛、提问、交流等教学形式,观察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变化,根据教学任务、教学进度、任务要求、场地设施和学生表现出的体育能力等情况及时变换场地,恰当的进行示范、组织或调整练习的方式、方法。通过动作、表情、语言等手段活跃学生的情绪,达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同时使某些枯燥的体育教学内容力求新意,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活动。将创新式、开放式的体育教学取代练习式、封闭式的体育教学。例如,在耐久跑教学中可采取追逐跑、间歇跑、接力跑、运球跑等多种形式,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其学习达到入趣、入情、入境的心理状态,培育了学生积极健康的阳光心理,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自八十年代后期,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显著的正面影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心理处于动态中,教师利用教学艺术,满足学生生理、心理需求。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改善学生心理效益,更好的为学生身心发展服务,既是现代学校体育教育功能的体现,同时也拓展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2013年高等学校公共课程教学改革科研课题《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心理调节机制》课题研究成果。编号:2013NMJG080。
参考文献:
[1] 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2] 张勇等.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3] 韩永昌.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1997.5.
关键词:轻松;开放式;教学实践
新课程改革在我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了三年,对于新课程改革教师要理性地看待,既要从中学习新的、适合我们课堂的教学理念,又要对一些不适合我们课堂的思想进行摒弃,同时,还要及时对我们的教学活动做出反思。也就是说,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课堂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也不再是只注重学生的分数,更重要的应该是深入挖掘语文教学的价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放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进而逐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
有人说: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也就是说,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兴趣,促进思维的敏捷,从而更容易接受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于学习语文充满兴趣的时候,我们的教学质量就会事半功倍了。比如,在学习口语交际《春天是我们的朋友》时,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课外活动,去寻找春天。学生们要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春天,从花草树木中寻找春的痕迹,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营造出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
二、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以前的语文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根本没有适当的交流。开放式教学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同时能增强师生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比如,我们在学习《风姑娘的照片》时,就可以给学生们观看不同风级带来的不同效果,可以有微风拂面的温柔,可以有秋风的萧瑟,也可以有冬风的凛冽,也可以有暴风及龙卷风的破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表现自己印象或想象中的风,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快乐学习。
三、注重教学实践
单一的课堂讲解模式不能使学生们更好地学到知识,应当给学生们实践的机会,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在学习《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时,可以鼓励学生们阅读课外材料,了解关于太空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太空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课上朗读课文,配上音乐及图片,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想。
四、鼓励式教学
鼓励式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爱上学习,而且能增进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教师的一次鼓励、一句表扬,可以使学生产生不断上进的信心和动力。在这种得到肯定后的成功喜悦中,学生们的思维变得活跃,兴趣更加浓烈,为更好地教学奠定了基础。在课堂上,我们要注意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不偏爱优等生,不放弃后进生;批改作业时,写上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在课余与学生聊天时,要适当表扬有进步的学生。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句暑天寒。”鼓励、肯定性的话语不仅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良好心理,还能使学生逐渐建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育的几点理解和认识,在这里将我的想法抛出,希望能为各位教学同仁在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上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总之,在我们教学中,按照新课标要求,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们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让学生们拥有快乐学习的时光。
参考文献:
[1]陈洁.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J].课外语文,2013(14).
Abstract: Connectionism theory i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cognitive psychology, is a subject of study on simulation of neurons in the brain and its connection intensity unit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based to explain human cognitive ability. The connectionism theory has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university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This paper briefly explains the basic meaning of the connectionist theory and main feature, and the learning and memory of this theory, an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implications of connectionism on university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关键词: 认知;联结;词汇教学
Key words: cognitive;connection;vocabulary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0-0283-02
0 引言
20世纪中期,认知心理学在西方流传起来,认知心理学的目的在于研究和揭示人的认知过程的本质。联结主义(connectionism)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国内有些学者称之为连通主义,连接主义,联接主义,但笔者认为“联结主义”能更好地反映这一理论的特征。联结主义理论在其发展初期曾经陷入过低谷。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理论得以复兴并迅速发展。从此联结主义模式开始在语言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多个科学领域广泛应用。
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威尔金斯曾说:“没有语法,人们可以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没有词汇,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词汇在语言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词汇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联结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有很大的启示意义,能够极大地推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1 联结主义理论的基本涵义与主要特征
联结主义是研究建立在模拟大脑神经元单位及其连接力度的人工神经网络基础之上来解释人的认知能力的一门学科。联结主义理论 “以心理活动像大脑”作为其隐喻基础,把认知过程类比为神经网络的整体活动。
在联结主义看来,认知其实就是由相互联系的具有活性值的神经单元构成的网络的动态整体活动。运用这种网络时,大多是选择一些单元作为输入单元,这些单元都具有由环境赋予的活性值,其他一些单元则被选作输出单元,网络的任务就是计算与每一输入单元对应的输出单元数值,这些数值通过联结在单元之间传递。在联结主义模型里,单元里不包含任何信息,信息贮存在加工单元的联结或权重里,通过调整权重就可以改变网络的联结关系并进而改变网络的功能,这就是联结主义的基本内涵。联结主义理论被称为当代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方向,是因为它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1 平行结构和平行处理机制
联结主义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简单加工单元相互联结构成的高度平行的非线性网络,网络的所有运算在同一层次内的所有加工单元都是同时进行操作的。网络采用的是平行分布的信息加工模式,信息或知识分布储存在各个神经单元之间的联结权重中。无论是单个神经单元还是整个网络,都同时具有信息储存和信息处理的双重功能。
1.2 分布式表征
在联结主义网络模型中呈现的是高度分布及维度——转换表征特征,这意味着信息的很多项目是存储在特意安排的联结权重集之中。因此网络可以在输入信息的激励下采用“联想”的方法提取已经储存的信息,同时,采用分布式表征的方式来加工知识信息。
1.3 浮现特征
联结主义模型一个核心的思想就是语言学规则具有浮现特征,而浮现特征强调的是特征的获得是通过一定的输入浮现出来的。浮现特征代表了人类获取知识并进行分类储存的认知能力。
1.4 自适应、自学习、自组织
联结主义理论认为当神经网络面对一个全新的输入模式时,可以达到某种预期的效果。而训练是网络学习的重要途径,神经系统能在外部刺激下按一定规则调整神经单元之间的突触联结,逐渐构建起神经网络,这一构建过程就是网络的自组织过程。
2 联结主义理论的学习与记忆观
联结主义理论区别于传统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独特的学习与记忆观。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将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分布储存在联结权重变化上,这种分布式储存使网络能够储存较多的复杂模式和恢复所记忆的信息。因此,网络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储存记忆的过程。
3 联结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在语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词汇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统的词汇教学过于注重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但拥有大的词汇量并不等于具有较强的词汇能力。只有当学生对词的形式、意义、搭配、语法、语用、社会文化内涵等都有所了解后才称得上真正掌握了这个词。笔者认为联结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有如下的启示意义。
3.1 加强词汇输入
联结主义理论的浮现特征所强调的是特征的获得是通过一定的输入浮现出来的。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真实的情境,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而忽视了听力技能。
笔者认为,听是一种比读更为有效的词汇输入手段。在听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已学单词的理解,还能够接触到大量的新词汇,并能够增加语感,促进其它语言技能的提高。教师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原版的听力资源,比如BBC,VOA等。
3.2 加强词汇搭配和词块教学
语言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习惯地一起连用或共现的现象叫做搭配。英语词汇搭配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惯性或常规性的词语运用方式。所谓词块就是词与词的组合,是一个多词单位。长久以来,无论学习者学习词汇,还是教师讲解词汇,多数情况下学习者能了解和为他们提供的都是孤立的某个词汇的知识,词汇搭配知识非常有限。而联结主义的学习观为我们了解英语词汇搭配的学习过程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实际上,英语词汇搭配的学习过程就是发现新输入的词汇知识和已掌握的词汇知识之间的固定或半固定的关系并建立适当权重的联结,然后在构建或调整新的联结关系的过程中,使正确的词汇搭配得以输出,以此提高语言输出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3.3 构建语义网络
联结主义理论指出新的信息与我们脑中已存在的信息有一定的联系。有生词出现时,相关的己知信息将会在分析与记忆处理中被激活。一般来说,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所学单词可以激活的节点就会相应增多,它自然就会嵌入到节点组成的网络之中,从而形成了知识加工所需要的最佳神经网络。
通过一词多义、上下义、同义、反义等这样的语义关系很容易就可以把孤立的词联结在一起,建立词汇语义网络,这使得单词与单词之间的权值加大,联结更加密切。以多义词教学为例,具体来说,我们在所有相关的词义中总会找到一个最核心或最中心的意义,即所谓的“原型”,其他词义则在这样中心词义的基础上衍生而来,从而构成词义的辐射范畴。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多义词词义的深层关系,那些过去看似互不关联的词义其实是以语义网络的形式彼此连接的,且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系统性。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一切可能创建新学单词和已学单词之间的语义网络,设计能够加深学生新旧知识联结的练习。通过给出一个词的派生词、词性变化、同义词和反义词、通过词根词缀联想等方式来扩展学生的词汇知识,或利用树形图表明词义的上下关系和并列关系等方法构建语义网络。联结主义理论使得词汇学习变得更加生动而且有效。
3.4 创建网络自主学习模式
联结主义模型具有自适应、自学习、自组织的特点,因此,构建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用网络环境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依据网络的资源进行交互学习、超文本链接等特征,能够自主性、探索性以及有主见的学习。因此,如果教师为了影响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就需要在课堂上尽心设计词汇网络课件,根据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来激发、维持学习动机与自主学习的策略,使学习者能够真正获取自身所需的词汇知识。
3.5 加强历史文化知识教学
联结主义理论主要是通过研究人类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学生如何运用先前掌握文化知识的方法来学习新的知识。因此,为了让学生掌握词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英美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运用这些所学的新知识来对新词汇进行掌握。因此,在外语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就需要教师在教课中导入历史文化内容,训练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感知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化因素的兴趣和跨文化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文化素养。
4 结语
在外语教学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培养与发展都离不开词汇的积累和运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词汇能力。本文仅仅初步探讨了联结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几点启示,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笔者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促进大学英语教师对词汇教学工作的思考,使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变得更加合理、高效!
参考文献:
[1]彭建武.认知语言学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2]贾林祥.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葛鲁嘉.联结主义:认知过程的新解释和认知科学的新发展[J].心理科学,1994(4):237-241.
[4]李平.语言习得的联结主义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2(3):164-175.
[5]邢红兵.基于联结主义理论的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框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5):66-73.
[6]曾凯.联结主义理论对学习英语词汇搭配的启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64-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