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8篇

时间:2024-01-16 10:20:3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人居环境科学概论,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

篇1

关键词:人居建筑与环境;“精准性”;精准建筑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22-0212-01

高品质的生活能给人们精神的享受与安慰,但现代建筑往往不够重视人居建筑与环境设计的关系,不能满足现代人对生存环境质量的期望。同时,不能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生态学和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相结合的人居建筑很有可能带来诸多消极影响及危害,如环境污染、空调的大量使用等,进而引起臭氧层破坏、建筑材料的有害元素和氡辐射、生活垃圾等等问题。因此,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居建筑与环境的模式,使人、建筑与环境和谐相处,改善生态环境、减小环境污染以及节约各种资源、使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达到对大化已经成为现代建筑设计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各国建筑师对人居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做了深入的研究,认为上述问题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人居建筑与环境的复杂性认识不全面,对产生影响的各要素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机理了解不多,对其关键作用的要素的控制不够准确。所以,我们只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尊重客观规律和自然法则,用渐进的方法揭示问题的内部规律。尊重地域的自然气候环境和生态环境,进行生态设计。

本文认为人居建筑与环境设计中应增加“精准性”,提出了并提出了它的设计原则与对策。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1精准性的内涵及属性

1.1“精准性”的内涵

“精准性”内涵是指在设计过程中准确精细的确定相关决定因素,准确分析各决定因子之间的互动程度以及相互作用机理,巧妙综合诸因子,提出精确的设计要求和目标,选用优质的建筑用材、设备、绿化植被等等,精心策划并且运用精致工艺制造,达到节省各种资源,建造舒适优美的生存环境,使人居建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品的目的。并且设计应成为管理加工过程中实施的统筹管理和总分量的有效控制提供前提和基础。各地区也应根据自身的地理、环境、经济和人文特点设计精确的准则、标准以及实施方案。

1.2“精准性”的属性

1)整体性。精准性和“标准化”不同又高于标准化,标准化的特点有:固定性、单一性和同一性。其局限于中间产品,对尺寸的协调、产品的标准化和集成化生产要求很高。精准性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强调动态同一、最终产品以及整体的一体化协调,将产品置于更大的环境来进行整体性思考。

2)可控制性。精准性能适时、适量、适地控制,以实现设计

目标。

3)灵活性和多样性。精准性经过不用因素、不同质、量的优化组合,形成不同特点的设计方案,同时还可以形成在某些特点方面具有高度集成化的方案。

4)可匹配性。精准性的最终产品匹配准确并且性能十分可靠。

5)明显的目标。精准性设计的方案具有很明显的目标性和多目

标性。

5)可度量性。精准性可以增加产品量化的指标的透明度,可用于评价、购买、租用等的依据。

2精准性的设计原则和对策

2.1设计者要具有精巧整合各种影响因素的能力

精巧整合和综合不同,应突出互补整合,得出最佳的因子匹配和

方案。

2.2实现精准性设计要拥有充分、大量、可靠的基础

“精准性设计”应依赖于科学和高新技术手段,例如:IT技术、监控、监测、全球定位系统、数据信息处理、人工智能和气象卫星系统等;应以人本需求为目标,并且依赖人居建筑和环境创造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要依靠充分的信息含量;依托合适的传统技术、工艺和材料的升级;依托不同个性、知识和专长的人的汇集;要依靠人类自身知识系统的提高和完善。

2.3各学科、学者之间要加强联系与合作

精准性设计不仅仅是建筑一个专业所能完成的,需要多个专业以及众多学者之间的配合,需要加强各工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设计者要善于开发大家的智慧,善于组织,融合众合作者的奇思妙想,创造新的思维模式和创新方案。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筑和环境设计与传统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当其中某个方面的基础条件增强了,则该方面的“精准性”就会产生一定的进步。设计者面对人居建筑与环境的设计目标的某些精准性新要求,应通过运用科学发展观及精确的设计理念和现代化的研究方法,尽力做好基础研究工作,从而实现精确的设计目标。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全球范围内人居建筑与环境的“精准性”设计方面的基础仍然不够完善,这主要是长时间的专业划分、单一知识层的掌握、传统科学和技术的制约以及思维模式的固定等等因素造成的。很难对精准性的各决定性要素进行有效的控制。

3结束语

人居建筑与环境是可以有人们有效控制的。随着网络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精准性设计可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建造有效、合理、可持续发展、舒适、可调的居住环境已经成为可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精准性的设计观念,通晓精准性的设计原则和对策,科学严谨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本文提出精准性的内涵、设计原则和对策,希望可以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促进精准性设计技术的提高,使人类的居住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在21世纪,人们建造美好家园的同时,既满足人们对面积、造型、环境和空间布置的要求,又建造自然和谐的生态建筑,已经成为今后住宅设计的总方向。增加人居建筑和环境设计的精准性在缓解环境污染、节能、节约、满足人类精神需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夏云.生态建筑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J].建筑学报,1995,6:6-9.

[2]李桂文,周淑萍.住宅科技概论[M].哈尔滨:黑龙江民族出版社,1999.

[3]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篇2

关键词:公选课;教学实践;探讨

作者简介:冯伟(1977-),女,安徽宿州人,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黄建恩(1970-),男,山东临沂人,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

(江苏 徐州 221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00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111-02

通识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其目的在于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管是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主要探索的本质内涵是人类精神的自由、心灵的满足、生命的尊严、生活的价值、资源的善用、宇宙的和谐等。”[1]在当前快速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界,通识教育理念被借鉴并得到大力推广。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高校很难自主设计通识教育公共必修课,因此,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成为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方式。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面向全校各个专业学生开设,涉及的知识领域广、课程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因此,能满足学生广泛的兴趣需求,对拓宽知识面、开阔眼界、促进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必修课无法替代的作用。笔者四年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从事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人居环境与通风”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一些教学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一、明确教学目标与定位

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内大量新型建筑材料、装潢材料、家用电器设备以及清洁剂、杀虫剂、除臭剂等日用化学品被广泛使用,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日益增多。同时,采暖、空调设备的逐渐普及和建筑节能的发展使得建筑物的密闭程度提高,通风换气量减少,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进一步增大,加剧了室内空气污染程度,室内空气污染已成为对公众健康危害最大的五种环境因素之一。要解决室内空气环境问题,除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采取有效的净化措施以外,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也是重要举措之一,这也正是开设“人居环境与通风”课程的目的。

高校公选课设置必须定位准确,需要将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理念三者相结合来定位。[2]由于公选课的选课学生来自全校理、工、文、管等不同学科领域,课程基础差异较大,学习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有一定差别,因此,学生的学习重点并不是要求掌握人居环境的构成要素、作用原理及改善措施和技术,而是使学生了解人居环境污染的产生、发展、现状和趋势,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人居环境问题涉及面非常广,在很多产业都不同程度存在影响人居环境质量的问题。那么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来讲,“人居环境与通风”课程的学习,将使他们今后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内有意识地减少和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并且尽可能地采取不污染环境的工艺和方法。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大多会在不同行业或部门成为不同层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另外,这些学生若干年后也会为人父母,他们自身的环境意识也会直接影响下一代的观念。[3]因此,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端正环境保护态度,具备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知识成为“人居环境与通风”公选课教学的核心目标,依据目标对课程进行合理的定位,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

二、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当前,中国矿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公选课“人居环境与通风”为32学时,2学分。由于人居环境的范畴非常广泛,不可能在课内一一讲到,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基于教学目标和定位,侧重于建筑环境与建筑通风。选取“地球绕日运动规律,太阳辐射,建筑物的配置和外形与日照的关系,室外气候要素”作为第一章的内容;选取“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治理措施”作为第二章的内容;选取“建筑围护结构的热湿传递和冷热负荷,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反应”作为第三、四章的内容;选取“建筑光环境和建筑声环境的基本知识”作为第五、六章的内容;选取“建筑通风系统的构成、原理和措施”等有关知识作为第七章的内容。

作为一门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以知识普及为重点的公选课,在教学内容的难度上要适当降低,知识面上要增加宽度。根据学生特点修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实用性。例如,在讲述第二章的内容时,并不要求学生掌握污染治理的机理、技术方法和装置,而是要向学生介绍导致室内空气污染的成因,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当的装修材料、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不正确的日常处理办法会加剧室内空气的污染,使学生理解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简便的措施减少和减弱污染。再比如,讲述建筑热湿环境负荷时,不是向学生传授负荷的计算方法和过程,而是让学生知晓哪些因素会导致建筑负荷增大,今后在学习和工作中可以从自身考虑采取哪些办法降低能耗,实现节能和环保。

教学过程中,以实际发生的室内空气污染事件、建筑火灾事件,如“军团菌病”事件、幼儿白血病发病率上升、克拉玛依剧院大火等作为题材,并辅助相关的视频录像资料,从直观易懂的角度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把国内外建筑环境与通风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相应实例引入课堂,进一步充实、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由于公选课学生的来源、知识背景不同,公选课的课时少、标准低,学生容易轻视,上课热情不高。怎样让学生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并融入其中,激发热情,提高兴趣和乐趣,是公选课授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与探索中面临的问题。笔者经过四年的公选课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在公选课教学活动中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当前,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技术具有传统黑板授课所不具有的一些优势。但在利用幻灯片时,如果有过多的文字,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注意力不能集中,身体感到疲惫,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授课教师要多投入一些时间和精力,广泛搜罗相关素材,以大量生动形象的图片、动画和视频内容充实课件,图文并茂,提高直观性和生动性,使学生乐于接受、了解和掌握。视频的一次连续播放时间也要合理控制,不宜过长,以15分钟左右为好。例如,在讲述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时,通过世界各地,不同年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特色的有关建筑的图片,直观地反应出人居环境的发展过程和现状,相比于传统的单纯的文字介绍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再比如,讲到建筑通风内容时,以知名的英国BRE绿色环境楼为案例,将其有关的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并在播放过程中加以讲解,使复杂抽象的原理变得生动、形象且易于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问越辩越明,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中小型讨论活动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利用15~20分钟的时间,就学生们普遍比较关心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展开讨论。例如,在讲述“采暖、空调等热湿环境调节方式”内容时,就环境的改善与因采用人工调节方法而对环境构成的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等危害的关系进行讨论,分析因果和利弊,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在“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反应”这一章,安排讨论,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从性别、年龄、着装、肌肉活动强度、周围环境、心理等因素来了解人体的热平衡,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对于课堂讨论提出的一些不同的见解或分歧,要求学生课后到图书馆或者上网查阅相关文献和报道,加深课堂讨论内容的消化和理解。

四、改革考核方式

课程以课程论文结合平时成绩作为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40%,具体根据学生的课堂出勤情况、课堂讨论表现等方面综合确定。对平时缺勤或迟到次数较多的学生及时了解情况并进行教导,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避免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课程论文成绩占60%~70%,要求学生围绕课程内容,从建筑热湿环境、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反应、建筑声环境和光环境、建筑通风等方面选择某一主题内容,通过文献查阅、检索和上网搜集资料进行分析和论述。论述要求具有一定的深度,内容要较为丰富和充实,字数要达到3000汉字以上。学生根据授课教师要求的统一的文本格式对论文进行编排,编排质量作为成绩评定的一个方面。四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发现,课程论文的撰写,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拓展了学生在人居环境与通风领域的知识面,并初步掌握了论文撰写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

通识公选课教学相对于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通过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参与和共同努力,教学目标与定位的明确、教学内容体系的更新和完善、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的改进,可以不断使学生开阔思路,拓宽视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成为人居环境品质改善和提高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参考文献:

[1]黄坤锦.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J].北京大学教育论坛,2006,(3):31.

篇3

关键词 环境设计 理论研究 实践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环境艺术又称为环境设计,它借助于多学科的理论,以艺术设计为根本,进行理论分析和专业设计。艺术设计的目的是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前提下,遵从提高环境质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提高感官,视觉享受,可持续化,以满足人们的各项行为活动舒适性和便利性。针对人们对生产生活环境的需求和生活状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生产生活环境进行科学,专业,艺术的规划与设计,最终创造一个生态良好,可持续的人居环境。

1环境艺术的概念

按照空间来界定的话,环艺设计分为内部环艺设计和外部环艺设计。其中内部环艺设计主要以室内的家具,空间,主题为要素进行设计,而外部环艺设计主要以建筑,环境,生态等要素进行设计和规划。我国的环境艺术现状如下:

传承与发展:环艺设计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的精神状态和文化素养。环艺设计既要对历史文化传承和延续,又要与时俱进,满足当代社会的行为模式和审美观。

动态与可持续:环艺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随着人们对艺术追求,欣赏风格的改变而改变。因此,环艺设计者在进行创作与设计时要考虑到可持续性,循环性,可变性。协调社会、人工、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秉持动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环艺设计涵盖的内容

环艺面向了心理学,建筑学,社会学,行为学,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是跨越多个学科的系统工程。环艺设计原理包含的内容大致如下:

2.1景观与环境

美好的环境设计不仅能够给人带来视觉的享受,同时也直接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类型特点,结构形式,经济状况,以及文化特征。环境艺术往往指的是环境与艺术的结合,主要通过园林,街道,雕塑,绿化,广场等元素互相联系,将这些元素优化组合起来从而整体展现出一个城市的景观之美。

2.2人居环境

人们随着环境的改变,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与环境融合的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逐渐形成了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和互动关系,然后创建出自己的领域。使用环境资源来改造和加工自己的居住环境,最终创建出了居住空间和人居环境。

2.3建筑设计

建筑空间展现了一座城市的物质形态,是一座城市最为直接的表现。一座城市的建筑设计,有旧的更替,也有新规划的诞生。因此,建筑文化和建筑设计需要扬优弃弊,需要优化的设计和组建,展现设计之美。

3制约环艺设计理论理论研究的因素

3.1研究的区域性和主观性

目前,环艺设计分为两个派系:绘画派和制图派。虽然两个派系的理论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自成一体,但研究成果并没有得到很好学习与交流。由于这两个派系是由美术设计和建筑设计不同专业的人员参与的,其研究方向不尽相同。并且因其区域性和主观性的差异,在知识传播与交流上也存在一定的障碍。

3.2教学体系不完善

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环境艺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艺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虽然开设环艺相关专业的高校和培训机构随之增多,但不乏是为了抢占就业市场而开设的新专业,教学力量和师资设备相对欠缺。

3.3创新意识不够

盲目地追求现代化或者西方化,违背了科学,环保,循环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会对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造成资源的浪费,削弱城市特色。环艺设计定位不够准确,盲目跟从,只求发展不求长远使得环艺设计很难得到创新。

4新形势下环艺发展的思路

4.1加强专业理论建设

基本的环艺设计理论知识主要有:艺术设计概论,中外美术史,工艺美术史,人体工程学以及环境行为心理学等等。我国的环艺设计在理论建设上起步较晚,发展相对薄弱。因此,专业学会要积极关注环艺设计的发展,增强支持力度,鼓励不同设计专业的学生展开深入研究。专业学会要起到统筹指导的作用,规范制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投入师资力量建设。逐步建立成熟的理论基础,不断完善学科框架。

4.2教学改革新思路

环艺设计跨越多个学科领域,涉及到文化,历史,宗教,民俗,政治,同时还有多种设计方法,内容和表现形式,单一的思维模式面对复杂的审美需求显得力不从心。环艺设计者不仅要求有严密的抽象思维,还要有丰富的形象思维。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可以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为切入点,广泛开设课程,让学生从不同的知识和艺术领域获取知识,开拓创造力。

4.3注重创新与实践

创造性是对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与统一。创新就是在学习了现有的知识与技术后,突破常规,创造出新的事物。然而不是任何新的事物都可以称之为创新,创新不仅仅是有所改变,改变必须是对现有的优化。在教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注重细节,避免采用标准化的尺度去评判学生的成果。

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实践与理论互为依托。艺术设计流于理论的话,只是纸上谈兵。环艺设计最终会以实体的形式展现出来,唯有在实践中不断验证,理论才能得以完善和发展,然后更有效地指导实践,从而避免理论研究中的盲区。

5总结

从城市建设,园林艺术,室内设计到人生活所处的所有空间,都有环艺设计的踪影。环境艺术将艺术融入到生活中,有利于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关注和发展环艺设计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时代背景下,环艺设计教育同样也要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杜异.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系统的基本理念[J].装饰,2005(11):10.

[2] 张绮曼.当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现状与发展[J].科学中国人,1998(z1):39.

[3] 杨文会.环境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篇4

关键词:街道改造;城市设计;胜利大街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1. 沈阳市胜利大街简介

沈阳胜利大街位于沈阳市中心域区,南北连接沈阳皇姑区和浑南新区以及苏家屯区,东西紧靠太原商贸区和铁西新区。

胜利大街经过百年的历史已发展成总长4.4千米、宽280米的商贸物流产业带。内有五金机电城、塞隆眼镜市场、塞隆纺织市场、南二中国小食品城、沈阳温州城等市场。随着沈阳站改造、沈抚城际铁路、地铁工程、SK客运站等工程的实施,胜利大街沿线改造势在必行,而且要进行高目标高起点规划,在几年时间内将它打造成辐射东北地区的电子商贸物流产业带。

2.现存问题分析

通过多次现场调研,笔者发现该区域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① 建筑风格差异较大

由于历史原因,目前胜利大街两侧环境差别较大,有的地块高楼林立,更多的地块房屋低矮破旧,沿街立面混乱,严重损害了城市形象。

②市场类型单一、分散

市场分区不明显,商品的分类混杂在一起,没有明显的区分。

③ 交通系统混乱

由于人流、车流量较大,交通系统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出现交通堵塞、人车混行、马路货场等现象。

④ 街道绿化缺失

区域内建筑密度较大,没有考虑到空间层次,道路绿化。没有规模较大的城市开放式绿地,缺乏明显的场所感。

⑤ 夜间亮照明不佳

由于临近沈阳站,到了夜间还有较大的人流量,但区域内的照明不能满足要求,却街道整体亮化没有重点,呈现纷乱的效果。

对以上五点问题的解决将是本次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3.街道改造的目的与原则

3.1街道改造的目的

① 完善旧街道功能

通过对街道的改造,有针对性的完善原有功能性缺陷,以满足当前或今后的使用的需求,如:交通、游憩、绿化、市政、绿化、商贸等功能的完善。

② 改善人居环境

由于街道历史久远,很多城市基础设施都已陈旧,通过改造可以针对人居环境较差的制约因素予以重点改造。

③ 提升城市品质

街道改造既完善功能,也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提供更加舒适、美观的城市环境,增加人文内涵和城市特色,有效提升城市品质,从而成为沈阳市对外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3.2街道改造的原则

① 保护历史风貌

沈阳站地区是沈阳最重要的历史建筑和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之一。本次改造要充分体现沈阳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和沈阳的地方建筑特色。根据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空间环境采取保存、利用、创新等途径,承续城市历史文脉,塑造独具特色的历史景观。

② 合理分区改造

笔者参与设计改造胜利大街的范围为从南五马路至北二马路之间的区段,鉴于本次进行改造的街道长度近1400多米,跨度较大,其中的建筑功能、风格不一,应该在考虑整体的同时分区进行设计。在空间上把胜利大街分为三个区,分别为:核心保护区、建筑控制区、环境协调区。核心保护区:主要包括沈阳站、沈阳铁路宾馆、沈阳饭店、沈阳医药大厦四幢历史优秀建筑。

建筑控制区:主要包括沈阳温州城、沈阳铁路物资交流中心、沈阳SK长途客运中心、沈阳和平宾馆等建筑风格和核心保护区较接近的建筑。

环境协调区:主要包括沈铁家园、东北礼品城、中铁九局总部大厦等新建建筑。

针对这三个区域的建筑,在改造中尝试在胜利大街发展成东北最大的电子商务中心的同时,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改造方式,对于核心保护区尽量保持原来街道的影子,保留沈阳人记忆中的“沈阳南站”;对于建筑控制区,努力让控制区和核心保护区在建筑形式和建筑色彩搭配上形成呼应,以防出现建筑风格“戛然而止”的现象,形成胜利大街对外的统一街道风貌。

4.改造中的城市设计实践

沈阳胜利大街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使得在改造时要有针对性,改造强调旧城空间延续可更新的城市设计理念,主要基于城市街道整体风貌与空间,结合规划发展,进行重点改造。

4.1确定街道个性,保留街道风貌

沈阳胜利大街尤其是沈阳站对沈阳人来说有着独特的历史记忆。对于历史建筑,尽量恢复原样,在环境控制区的建筑应在色调上保持和核心区的建筑一致或者相近。新建建筑裙房部分可建骑楼和沈阳站的拱廊保持联系,高层和裙房的色调也应与沈阳站的砖红色有呼应,街道对外的整体风貌得到统一,城市的形象也会得到提升。

4.2合理分布市场,有效疏导交通

街道市场群的合理布置,对于聚集和疏导人流有重大意义,也为商业活动提供便利。胜利大街主要商业活动多种多样,在规划时根据同类商业活动合理分布。

胜利大街改造过程将经纬客运站的运输压力转移到新建的SK长途客运站,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这样从沈阳南站下车的旅客不至于直接涌进本来就并不宽敞的经纬客运站,而是沿街道步行一小段路程到达SK长途客运站,这样对于三条街道交汇处的交通拥挤情况有很大的改善。(图5)

新建的温州小食品城对于站前人流的集散也起着作用,改变了以往人群沿街道一边行走一边购买商品的情况,并且提供了一个更为良好的购物环境。

4.3控制建筑高度,营造宜人气氛

胜利大街街道全长4400多米,交通流量大,由于城市发展速度迅猛,道路目前显得不堪重负,尤其是沈阳站正对面有中华路、中山路与民主路三条道路的车流汇集,因此对交通的重新疏导显得尤其重要,方案采取将中华路、民主路和中山路段建成完全的步行商业街,把车流分到邻近的其他支路,缓解沈阳站出战旅客和胜利大街交通的压力,同时增添了商业氛围。

对于街道空间的感受,根据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提出的理论,如果建筑的高度为H,人行道的宽度为D,D与H的壁纸不同的情况下可以得到不同的空间感知。

当D/H

当D/H=1时,即人行道宽度于沿街建筑高度相等,场所空间就会给人以内聚,安定和不压抑的心理感受。这种空间尺度能够吸引并鼓舞人们进行良好的户外活动。

当D/H=2时,场所空间带来开阔和空旷的空间感受,围合界面的后侧建筑成为组织空间的一部分。

当D/H=4时,场所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对单纯的物理空间,围合感消失,人们只是其中的过客而不会停留。

胜利大街核心保护区的建筑高度已定不变,因此对于不同空间感受的获得,关键在于限制新建建筑的退后或裙房高度,根据建筑的功能和性质相应的调整裙房高度H,与街道宽度D获得理想比值。街道改造要尽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打造有特点的空间风貌。在延续、保护、更新思路下的改造,重点整合空间形态,使街道景观质量

得以提升。对陈旧的外墙进行重新涂装,注重了建筑原有体量、风格、尺度,形成整洁美观的街道。注重建筑与外部空间的协调。

4.4加强节点建设,丰富绿化方式

街道改造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改造并提供人性化的活动空间,为市民丰富的活动提供空间载体,形成为城市中移动功能活动服务的集中场地,精心配制文化休闲,体育健身设施,为市民休闲健身等活动提供开放活动场地。

加强绿化建设是解决城市绿地少,人居环境质量低劣等问题的有效方法。城市中的绿地面积有限,为提高绿化质量,可多利用立体绿化,尽量“占天不占地”,留足街道的功能空间和活动场地,结合各建筑的入口广场进行植物搭配,获得良好的绿化效果。

4.6改善亮化工程,提升整体效果

亮化工程的原则也和街道分区相同,对于核心保护区,建筑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目标都是在保持街道统一风貌的前提下突出重点。

首先将核心保护区定位为高亮度区,建筑控制区次之,作为过渡连接环境协调区。对街道亮化制定统一规划,合而不同的原则。对三个区域再次进行细分,针对居住、商业、办公等分别制定具体的亮化原则和照明方式。分别彰显各个区域特色,突出重点。

5.结语

街道改造无疑是旧城更新中的重要内容,与建设新城相比,改造的投资省钱见效快,社会综合效益高。而且对街道功能调整与完善、历史的

继承与延续、人居环境的提高等有着重要意义,但对于旧城复杂与新的城市功能发展需要的设计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日本土木学会.道路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Kevin Lynch.项秉仁,译.城市意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4]邹德慈.城市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5).

[5]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6]熊广忠.城市道路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7]齐康.城市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8]刘滨谊.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篇5

>> 煤炭企业内部审计转型发展研究 浅谈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如何适应企业快速发展 煤炭企业内部市场化精细管理模式浅析 增强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绩效的合理化模式构建 煤炭企业内部市场化物资管理模式探讨 浅析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试论如何加强煤炭企业内部控制 煤炭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研究 煤炭企业内部资金管理 浅议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浅谈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审计 对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如何加强煤炭企业内部控制 试论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浅谈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煤炭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研究 浅议煤炭企业内部控制 浅析煤炭企业内部审计转型 浅析煤炭企业内部审计转型问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1997.

[29] Koenig HE,CantlonJE.Quantitative Industrial Ecology[M].IEEE Trans On Sys.Man&Cyb Part C:APP.&Review,1998.

[30] ChalierA,PaekerJ.The Economic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Recycling[M].USOregon:ReedCollege,1998.

[31] 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2] 张宏伟,杨 凯,王 震.城市包装废弃物减量化及回收体系构建的国际比较[J].世界地理研究,2002(6).

[33] 毛文永.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34] 顾春林.转型期的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3.

[35] 潘 岳.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几点看法[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19).

[36] 章 波.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及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

[37] 吴春梅.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及评价体系探讨[D].济南:山东科技大学,2005.

[38] 迟春洁,蒋景楠.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内容和构建思路仁[J].技术经济,2006(2).

[39] 钟 霞.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7).

[40] 李彩红.化工行业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及效果评价[J].工业技术经济,2007(4).

[41] 向来生,郭亚军,孙 磊,等.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2).

[42] 胡安水.生态价值论视野下的循环经济[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43] 王海龙,赵光洲.循环经济对资源环境外部性的作用及问题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7(2).

[44] 陈 勇.基于循环经济的钢铁行业资源利用效率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45] 申富光,杨民政,田文新,等.着力调结构、抓改革为新发展做出新贡献[J].中国集体经济,2010(5).

[46] 张鸿莹.对煤炭行业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煤炭,2010(2).

[47] 高长宏,屈 武,陈秀文.谈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5).

[48] 于励民.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49] 陈世元.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及应用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

[50] 张 圆,周 滨,赵 杰.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及天津发展循环经济概况分析[J].青年科学,2010(11).

[51] 沈 默.逆向物流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贡献[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2010.

篇6

景观设计师的职业定义是运用专业知识及技能,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和室外空间环境创造等方面工作的专业设计人员。他们从事的主要工作包括: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室外空间环境创造;景观资源保护。它的专业及核心是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及设计,其相关专业及知识包括城市规划、生态学、环境艺术、建筑学、园林工程学、植物学等等。其实在国外,景观建设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设计已成为人居环境科学的一部分,形成了教育、注册、培训、执业和继续教育等一系列完整的职业制度,也聚合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优秀的领军人才。而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城市建设方兴未艾,而物质生活日渐富足的普通老百姓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极大地促进了景观建设的蓬勃发展。

我国的基本建设工作程序,明确了景观设计的企业资质核准制度,有力地保障了景观建设的健康发展。我国的大部分景观建设项目的设计也由相应的设计单位完成。由于设计单位的人力资源需要,促使我国的大专院校纷纷成立了景观设计专业,而该专业又长期包含在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诸专业设计之中。好话不多说,既然有这么好的就业平台,那么现在我国大学里的景观专业是否能为我们提供足够的专业技能呢?那就让我们走进两所大学,去看看他们特色的景观设计专业吧。

同济大学 景观学系

同济大学是国内最早开设风景园林课程、创办风景园林专业的高校之一,该系隶属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前身为风景园林系,1990年代曾更名为风景科学与旅游系,2005年正式命名为景观学系。现设有景观学本科专业及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

景观学系具有48年办学积累,与建筑学、城市规划构成三位一体的学科优势,形成以国际现代景观学为办学核心导向,融合建筑工程、农科、管理的独树一帜的景观学教育体系。2005年,在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师联盟(IFLA)等学会组织的协助下,景观学系主办了有99所院校机构参加的首届国际景观教育大会。

为了培养中国景观规划设计人才,为培养面向整个国土、城乡生态保护与人居环境建设,培养掌握生态与环境保护建设、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景观生态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景观建筑设计、景观资源保护、旅游开发管理等方面知识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该系已形成围绕景观资源、规划设计、工程技术三大领域的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包括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景观规划设计、景观资源学、景观生态学、风景区规划原理、建筑设计、中外园林史、园林植物应用、城市绿地规划、种植设计、城市规划、景观建筑与园林工程学等。

景观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形成了围绕景观资源规划设计、工程技术三大领域的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包括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景观规划设计、景观资源学、景观生态学、风景区规划原理、建筑设计、中外园林史、园林植物应用、城市绿地规划、种植设计、城市规划、景观建筑与园林工程学等。

南京林业大学 风景园林学院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前身可追溯到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造园研究室。创始人陈植教授是我国杰出的造园学家和现代造园学的奠基人,1956年城市居民区绿化专业创建,1980年园林专业恢复招生, 1999年4月,风景园林学院正式成立,是我国南方地区第一所风景园林学院。

风景园林学院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本土行动、现代思维”的规划设计人才为办学理念。目标定位为建成以风景园林为优势,景观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院。目前学院设有风景园林系、城市规划设计系、景观建筑学系等三系及五个研究所和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办公室。其中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学院现有园林、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景观建筑设计、景观工程五个本科专业和方向,园林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据《2010中国大学评价》,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在全国110所开设园林本科专业大学中名列第二。景观建筑设计专业为江苏省高校首设专业,景观工程专业方向为全国首设专业方向。

风景园林学院的办学特色是以园林专业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从事景观建筑设计、景观工程设计以及相关管理和研究工作,并具有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场地规划与设计、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景观建筑设计专业将对全国的城市和环境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可持续发展的城乡环境建设做出贡献。

本科阶段重在培养掌握景观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获得景观设计师基本训练,具备基本的设计能力和初步的研究开发能力,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景观工程技术人才,也是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型人才。以景观建筑设计系列课为专业主干课程。其中包括:美术、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景观设计初步、建筑学概论、景观生态学、建筑技术概论、城市规划原理、中外建筑史、中外园林史、景观设计初步、景观规划与设计、景观艺术及设计原理、景观规划设计I、II、III、IV等。

看到这里,或许是第一次听说景观设计专业的同学,是不是也略懂一二了呢?最后,还是找个业内人土聊一聊吧,欢迎笔者的神秘嘉宾张同学:

笔者:毕业院校?学历?是否有美术功底?

张同学:2007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园林专业,2011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园林设计硕士专业,上大学前没有学习过美术,上大学后课程设计中有美术课程。

笔者:本科期间的课程让你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

张同学:本科期间课程学习主要围绕风景园林理论与技术和园林植物展开。并且由于学校地处东北,所以我们学校的园林专业还特别注重寒地城市环境特点及植被特点,注重多学科理论与技术的交叉融合。但是这些课程都以基础知识为准,培养专业基本素质还是足够的,但若要学到更专业更前沿的知识,我认为研究生的阶段的教育很重要。

笔者:毕业后就业情况如何?你对目前的工作满意吗?觉得未来发展潜力如何?

张同学:本科毕业的时候我们班就业率有80%以上,另外选择出国深造或读研,本科生大多去房地产企业,研究生毕业以设计院居多,我现在就职于深圳一个甲级设计院,外企。现在每天的工作很充实,压力也很大,主要是不断地学习国外的新思路新设计,因为毕竟这个行业在国内还是较新,国外有很多可以参考的东西。当然这份工作收入尚可,在深圳硕士毕业的话一般设计院底薪都有6000以上,目前来看发展前景不错。

篇7

关键词:绿色建筑、可行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绿色建筑是基于人与自然持续共生原则和资源高效利用原则而设计建造的一种能使建筑内外物质、能源系统良性循环,没有废弃、没有污染、能源能实现一定程度自给的一种新型建筑模式。绿色建筑充分利用建筑场地周边的自然条件,尽量保留和合理利用现有适宜的地形、地貌、植被和自然水系。在建筑的选址、布局、朝向、形态等方面,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征和生态环境。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和废弃物的排放,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1、绿色建筑的特色

1.1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起源于 1970 年代初期能源危机的“节能建筑”风潮,后来结合“风土建筑”、“生态建筑”的环境设计理念,现在更融合了最新的地球环保评估与生命周期评估 LCA(Life Cycle Assessment),而成为崭新的建筑科学体系。今天的绿色建筑,与过去的“节能建筑”、“风土建筑”、“生态建筑”,在环保尺度上已是截然不同的层级。它已经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浪漫诗歌,而是彻底从地球温暖化、臭氧层破坏、热带雨林枯竭、资源短缺、生物多样化环境等地球尺度,来塑造整体建筑文化的环保生活哲学。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与建筑及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绿色建筑的建造特点包括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绿色建筑还要根据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

1.2绿色建筑的特点

建筑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随后的施工建设、运营管理及最终的拆除,形成了一个全生命周期。关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意味着不仅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和自然因素,而且确保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低、尽量就地取材,运营管理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低耗、无害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并使拆除材料尽可能再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浪费。

绿色建筑优先考虑使用者的适度需求,努力创造优美和谐的环境。同时,要保障使用的安全,降低环境污染,改善室内环境质量。此外,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同时为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条件。通过优良的设计和管理,绿色建筑要采用适用技术、材料和产品。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利用本地材料与资源。增强耐久性能及适应性,延长建筑物的整体使用寿命。尽可能使用可再生的、清洁的资源和能源。

2、绿色建筑发展的多元化

2.1绿色建筑开发的可行性探讨

我国目前绿色建筑发展缓慢,开发商是绿色建筑的创造者,消费者是绿色建筑市场的创造者。他们构成了绿色建筑发展的两大主要推手。开发商在开发绿色建筑时,会考虑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会从自身角度考虑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再做是否投资的决定。消费者在购买绿色建筑时会从自身角度考虑成本效益,再做是否购买的决定。因而很有必要为开发商和消费者开发出关于绿色建筑成本效益的可视化系统,给出绿色建筑直观的成本效益信息,为其决策提供数据基础。此外,可视化系统提供的绿色建筑运营使用阶段带来的效益,还能为政府制定相关补贴激励政策提供依据。

2.2绿色建筑发展趋势

从长远来看,未来绿色建筑的发展要把最大程度的能源节约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结合起来,实现自身产生的能源要大于所消耗的能源,把建筑创造成一个生物体,可以借助阳光、风和雨满足自身对水和能源的要求,使其具备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和再生能力。理想的绿色建筑不仅不会损害环境,还会致力于改善环境,也就是说,不仅可以减少水的消耗量,还会对水进行收集和处理;不仅不会影响空气,还会过滤空气;不仅会节约能源,还会创造能源。

绿色建筑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化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并采取多元化的政策和措施。这其中既包括通过法律和政策手段制定和实施技术援助、信息交流、资金资助、税收优惠、简化程序等措施强制或鼓励绿色建筑的开发及推广,也包括各行业协会组织通过制定自愿遵守的绿色建筑分级、评估及认定标准等积极推动其发展。

积极发展和推广绿色建筑,是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从而应对全球性环境危机的必然要求。克服绿色建筑发展面临的诸多障碍,顺应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不仅要确立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绿色建筑发展中的指导性地位,还要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绿色建筑的深刻内涵,致力于创造真正舒适、健康的理想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李湘洲.谈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几个问题[J].建筑学报,2007 (5).

篇8

【关键词】节能建筑;保温建材;太阳能沼气

1. 建筑节能的背景

(1)节能建筑是探讨以满足建筑热环境和保护人居环境为目的,通过建筑设计手段及改善建筑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充分利用非常规能源,使建筑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应用研究科学。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居住质量(建筑功能合理,建筑设备齐全,室内外环境条件舒适等)越来越重视,要求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艺术创作的同时,更应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建筑节能成为世界建筑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并由此形成关于“建筑节能”定义的争论,一般来讲,其概念又三个几本层次:最初仅强调“节能”,即为了达到节能的目标可以牺牲部分热舒适的要求;后来强调“在建筑中保持能源”,即减少建筑中能量的散失;目前较普遍的称为“提高建筑中能源利用效率”,即积极主动的高效用能。我国建筑界对此节能概念又较一致的看法,即在建筑中合理的使用和有效地利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2)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对环境保护、节约能源、改善居住条件等问题愈加重视,法制逐步健全,相应制定了多项技术法规和标准规范。这些标准规范的颁布实施,对于改善环境、节约能源、提高投资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

(3)近年来,我国平均每年新建采暖居住建筑约1亿m2。如果这些采暖居住建筑都按新建筑标准建造,节能率50%,则每年可节约采暖用煤150万吨标准煤,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2.7万吨、烟尘6550吨、灰渣217万吨。可见,推行新的建筑标准,推广节能建筑的概念,对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环境保护以及居住质量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4)就目前而言,针对城市建筑结构的调整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在加快,社会的能源的供应面临潜在危险,城市建设毁坏了自然资源,带来了污染及噪音,垃圾包围城市在一些地方已到达难以容忍的程度。这些问题都在迫使人们开始正视那些曾经被忽视的问题。然而,仅仅这样丢失了羊才想到补牢的举措是不够的,为了防止农村的发展也遇到这样的问题,及早进行以农村建筑为对象的建筑节能方案设计就显得很有必要。

(5)广泛的来讲,实现建筑的节能,大体有两大途径:改善建筑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和非常规能源的利用。

2. 建筑节能的实现途径

2.1 改善建筑维护结构的热物性。主要的突破点是建筑的技术设计。

(1)通过建筑设计手段,根据地方气候特点及房间使用性质等对墙体、屋面、门窗进行具体化设计。例如保温层的设置,实体材料保温隔热屋面,双层玻璃窗等等。

(2)这种方法由于对建筑细节要求比较高,设计成本较大,目前在城市建筑或某些特殊建筑的设计中见得比较多。

(3)另外可以采用新的节能建材。有一则消息,目前已有一种新的承重保温砌块能使建筑节能达到50%以上。“采用承重保温砌块的房屋,较之传统建筑节能50%以上;这种砌块的制作原料30%为粉煤灰,株洲华银火电公司每年由此减少排放粉煤灰2.5万吨。”(株洲网)。相信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与成熟,这类材料会在将来的民用建筑中得到采用与推广。

2.2 非常规能源的利用。 这里的非常规能源指的主要是太阳能,风能以及沼气能等。

2.2.1 对于农村而言,沼气是一种最为有利用价值的能源,从而也是农村建筑节能的关键所在。沼气,顾名思义就是沼泽里的气体。人们经常看到,在沼泽地、污水沟或粪池里,有气泡冒出来,如果我们划着火柴,可把它点燃,这就是自然界天然发生的沼气。沼气,是各种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还原条件),并必适宜的温度、湿度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一种可燃烧气体。在我国的广大农村,沼气技术已相当成熟,广大用户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相对于常规的应用而言,目前有人提出了太阳能沼气的思想,讲两种能源联合起来,实现更大意义上的节能。

2.2.2 太阳能沼气。这是指利用最新的生物能恒温干式发酵技术,借助太阳能集热器来吸收太阳光,在把太阳光转换为热能,此装置适用与罐体沼气池并且需要做好密封处理,通过沼气罐内置的PVC导热管和池内的空气形成一个热气循环,以次来提高罐内的发酵温度;以此保证沼气罐可以一年四季可以正常产气!

2.2.3 这种新型沼气再生资源干式发酵具有七大成功优点:

(1)干发酵技术 改变了传统的地下池水压式温发酵,只能靠增加池的体积来提高产气量。

(2)生物过滤膜生产快速高效发酵技术,在这一点我们借鉴了大型工业沼气工程中的厌氧生物过滤膜生产方式。

(3)高温高效启动技术,传统的沼气池由于埋在地下,靠地温产生的热能,因而造成夏季产气用不完,冬季产气不够用的现象。而我们的干发酵技术一年四季产气平衡,使用正常罐内温度平均比地下池高出15度左右,自然产气就高。

(4)自动稳压低压安全储气技术,传统的沼气池由于设计上的原因,在夏季温度高时易涨坏池子,而我们的储气囊是分离装置,并具有自动排气功能,使用十分安全。

(5)去除二氧化硫技术可以极大的提高甲烷纯度,使热值增高(约8000大卡/立方米,纯甲烷8625~9500大卡),完全与液化气效果一样。

(6)防结壳技术,传统沼气池必须靠人工搅拌防止料液结壳,而在此由于厌氧罐体的巧妙设计,不再让人费心。

(7)精密配方技术,这是一项关键的技术革新,沼气快速高效产气与配方有关。

2.2.4 不过,目前而言我国太阳能沼气池建设技术尚不成熟,离在农村的推广使用可能还会有很长一段距离。

3. 总结

(1)总而言之,在能源危机愈演愈烈,节能已逐渐成为人民共识的今天,在农村进行节能建筑的宣传和实践是很有必要,很有实际意义的。

(2)以上所提出的仅仅是我从事建筑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及阅读专业书的一些浅显的见解,所涉及的内容可能有许多遗漏甚至错误的地方,希望各位专家和同行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 孙宝樑. 简明建筑节能技术.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