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8篇

时间:2024-01-14 15:54:2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篇1

一、用形象感染学生,激发其道德感。

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感,必须以完整而鲜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形”诱情,使形象完整鲜明地展现出来,通过形象的感染作用来陶冶学生的感情。我根据不同的教材科目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以叙述典型事例为主的,就以生动的讲述为主。另外,通过表情朗读和生动的讲述或描绘、背诵的教学手段,使形象完整鲜明的展现出来,既发挥了形象的感染作用,同时有能够达到提高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情理结合,使学生在动心动情中受到教育。

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既要诉诸感情,也要诉诸理智,将以情动人和以理服人结合起来,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潜移默化。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对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尤其重要。由于语文课具有丰富的感情因素,因而教师的思想感情应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情境,对学生动之以情,使学生在动心动情学习课文。特级教师于漪认为:“教师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饱含的真挚感情,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的感情上的共鸣。教师钻研教材时必须沉进去,披文以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体会作者的感情波澜。教学时教师要紧扣作品的文字,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澜,激发起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这种情应当是高尚的、健康的、向上的、火热的,能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激发学生憎恨敌人,憎恨剥削,憎恨侵略。”这些经验之谈道出了语文课中的思想品德必须诉诸感情的真谛:教师必须动情,真正融及学生的感情深处,才能丰富学生的感情体验,使他们在人类的高级感情,道德感、美感上受到深切影响。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所编教材课文的思想内容,积极贯彻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对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思想教育,寓情感于教学之中,力求做到“润物细无声”。例如:在教读经典散文――朱自清的《背影》中,让同学们依据该文所凝聚的感人肺腑的至真至情,从课堂情境设置内容分析,情感体验,去感受那种深沉的文字间的相连相爱,这对于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培养,无疑起到了潜移默化、巩固、发展、提高的作用,效果显著。

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语文训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必须落实到学生的自我教育上。人和动物不同,具有自我感觉、自我意识,能认识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使个性品质得到完善。也就是说,自我教育就是自己努力获得良好的思想品质,它以自我意识为条件,通过自我努力来实现。

学生的自我教育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由语文课的特点可以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1.自我积累。古人云:“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的课文,其思想教育也有所不同,或公德、或积德、或法纪,不一而足,零零总总。为此,我在教学中,研究教材,本着方向性原则,将正面的乃至方面的材料或个案,当作一面面镜子,让学生朗照自己,形成一条主线延伸到内心深处,从而积善成德。

2.自我倾吐。言为心声。在教学中,我除在课堂上运用教材作道德教育依托外,还充分开拓其他途径,如,数年来,我一直要求所教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把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种种感受记下来,定期收交,从中来窥探此时彼刻的心理,“善”则倡,“恶”则改。和风细雨,因人施教。这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写作能力,而且也净化了灵魂。至于作文教学,我除了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单元的教学目标布置练习外,还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课外练笔,如,《我好后悔》《我真不该》《我错了》等可写性很强的作文,让学生去解剖自己,则善而从。

3.自我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语文课上,有许多古今中外的人物、事例值得学生借鉴,如果教师运用发挥的好,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不失宝贵作用。例如,我在教《乐羊子妻》一文中,运用文中的“乐羊子”与其妻比较外,还让学生设身处地横着比,竖着比。于情于理,充分认识到“拾金不昧”的“益”,“半途而废”的“害”,从而见贤思齐。

4.自我实践。实践出真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乃至一时难以收效的东西,我在语文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到社会上体验。利用节假日,倡导学生到敬老院送温暖;教师节向老师送贺卡;向贫困学生献爱心,让他们把活动中的感受、认识写成材料,用作文形式反馈到教学中,通过评比表彰,这对中学生的身心卫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教育也起到了自省、自重、自我挑战、自我完善的作用。

四、语文课堂渗透思想品德的方法。

1.背景渗透。通过对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或反映的时代背景的介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

2.题目渗透。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解题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知识,同样也是思想品德渗透的突破手段。

3.文眼渗透。应该说,好的诗文最能提神的文字一般只有那么几句甚或一句,而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人们所誉之文眼(诗眼)。

4.人物渗透。这里的人物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本人,二是文中人物。通过简介作者进行渗透。

5.事件渗透。事实胜于雄辩。利用课文记叙的事件,让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6.意境渗透。诗词创作讲究意境。学习诗词,进行思想品德渗透,便可在意境上大作文章。

7.析理渗透。即在分析道理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渗透。

8.设身处地的渗透。让学生进入角色,设其身处其地,进行心理体验,利于思想教育。

9.小结渗透。就每一课,到了小结阶段,学生便比较容易从宏观上把握课文。应该说小结阶段的思想品德渗透相对完整有力。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关注学情;贴近需求;真实呈现

近年来,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的大讨论中,有一种声音一直十分高亢,那就是:以人为本。课堂中的“人”包括两种,一指教师,二是学生。实际的教学中,仍有许多教师习惯于忽略学生,以自身为本。这也难怪,也许对教师而言,以教师为中心设计教学,具有步骤明晰、评价方便、易于展示、利于掌控等多种课堂操作“优势”。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必须关注学生。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发展的过程不是教师灌输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学会任何东西,都是在外界媒介的作用下通过自身内化过程达成的结果。无数的实践也证明:不是教师愿意教好学生就能主动学好,教师好教并不等于学生好学,有时候教与学的两个主体甚至还会相对立。只有那些真正关注学生需求,遵循学生规律,真正让学生亲历过程的教学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

1. 立足学生读教材、做预设,把准教学出发点

很多时候,因为各种原因,我们的备课和上课是油和水两张皮,互不相融。这是因为教师备课时往往难以设想上课时可能遇到的复杂状况。其实,读懂教材,了解学情,这是大多数经历过新课改的教师在备课时头脑中都有的备课理念。但是,在具体的备课操作中,如何读懂教材,如何了解学情,教师如何将读懂的教材和了解到的学情有机地整合起来为学生学习服好务并非老师们轻容易做好的事。

首先,解读教材需要顾及学生的视觉。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也时尚着深刻、独到,还有文采飞扬。许多语文教师随着文化功底和自身素养的不断提高,喜欢对文本进行十分深刻和独到的解读,也有不少教师喜欢在课堂上演绎和把玩这些个深刻和独到。其实,即便是文学的作品,一旦选入了教材,其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不是教师,而是学生;不是阅历丰富的成人,而是6-12岁的孩子。孩子有孩子认识世界的规律,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知强加给他们,或强引着他们向前。为此,解读教材不只是教师站在自身立场上与文本的单向对话,而是要经历“作者、编者、教者、学生”的多重角色转变过程,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以学生的视角来解读文本。以学生的视角看教材,读文本,我们就会考虑儿童的已有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情感诉求,他们哪些地方可以自己读懂,哪些地方会有疑惑?哪些地方会受到感动,哪些地方会产生多元解读?我们就会斟酌,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引领孩子求解作者所寓,将作者所寓求解到何种程度我们更需考虑如何以其为凭借让孩子促成学生的言语发展、文化熏陶,实现知识、情感素养的提升……有了这样的童心解读,我们的教学设计才有可能真正贴近学生。

其次,了解学情也不仅仅是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同一年级的学生知识储备虽然大致相当,但是,不同学生个体是一群有着不同成长经历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着各式各样的思维方式,在同样一个文本面前,学生们的反映很可能是千差万别的。有了这样的学情了解,教师对教学进程与教学方式的预设才不至于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一厢情愿。

2. 真实教学重生成、善调整,发掘教学生长点

生本的语文教学有着真实的教学过程。其真实体现在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亲历学习、亲身体验,从中收获知识和体会。

真实的课堂一定是满足学生认知需求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深知学生的实际基础和认知水准,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制订三维目标,做好多重预设,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的情况随时调整预设,达成教学目标,让课堂呈现真实的状态。例如一位教师公开教学《尊严》一课,当发现学生课前已有了充分的初读感知,这位教师迅速将自己原有的“故事导入,引出课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等环节更改为“谈话导入”并“质疑摸底”。他是这样做的:首先以谈话的方式问:知道我的一些什么情况?(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补充自我介绍并引出今天要和大家一块儿学习的课题)接着让学生全班交流自己在初读的过程中都有哪些收获,从中引领学生归纳了主要内容,梳理出了文章脉络,初步理解了一些字词。然后进一步让学生质疑: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从而进入到精读课文,品词品句,领悟精髓的多重互动环节。其课给人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感觉。

可见,真实教学是基于学生学习起点的教学。教师有责任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做到“心中有教案,眼里有学生”,而不是不管学生的感受,一味按自己既定的设计教学实施。如果一个阶段的目标已经基本达成,见好就收;如果学生还有弄不明白的地方,需要改变方法,努力达成目标。这是一个好教师应有的“课感”。

真实的课堂一定是观照全体学生发展的课堂。当教师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课堂成为了学生的广阔天地的时候,教师引领的视觉尤为重要。我们不难看到一些课堂上,教师为了给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表现才华的空间,往往喜欢将问题设计得“简单而明了”,导致学生们情绪高昂,举手发言此起彼伏。

殊不知就在这种看似“热闹”的背后,学生的“独我”意识潜流也在悄然流淌——往往教师一抛出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无须深思熟虑就争抢着:“我来!我来!” 有时当一个同学争得发言机会时,其他同学不是认真倾听,而是有的像泄了气的皮球,无精打采地坐在座位上;有的举着小手继续争抢着下一个发言的机会;有的甚至迫不及待地在不断地打断发言同学的思路。如此课堂,只顾创造 “热闹” 的情景而忽视了对“热闹”背后学生们的思维与心智发展,这是浮躁而且低效的课堂!

真实高效的课堂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吐露真情,而且要教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吸纳。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减少那种低效的提问和讨论,既要让学生有时间交流分享,更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细细读书,静思默想。

3. 平等和谐,有效管理,激发教学共鸣点

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并非简单的“控制”二字,因为单纯控制的后果是不仅控制了学生的身体也控制了学生的思维。

高效的课堂管理首先是建立在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基础上的多向沟通,这种沟通是一种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流,精神的升华过程。师生在沟通中互相了解,互相支持,互相影响,共同建立一个和谐的吸引力场,将师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在课堂上,为进一步的有效指导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是要善于倾听与发现,要听清学生的语言,更要听懂学生的语言,并能体会出学生语言背后的情感诉求。这样,教师才能把握稍纵即逝的教学良机,并把它作为最宝贵的教学资源转化成课堂中最鲜活生动的环节。这样的课堂管理靠的不是制度的结束,而是共同的学习追求,共同的学习享受。教师与学生逐渐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课堂管理就会变得不着痕迹。

4. 用心理解,智慧评价,引发学生成长点

评价是一件需要教育智慧的事。适时而精当的课堂评价是教师文化功底、教学思想和教育智慧的综合体现。现实的课堂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生精当、准确、干净利落的理想回答而迫不及待地打断学生、纠正学生;我们也时有听到“对、不对、好、不错”这些简单的评价语言,而至于为什么对,为什么不对;好,好在哪里,不错又不错在何处,只有靠学生去揣摩。或许聪明的学生慢慢会摸索出:和教师预想一致的答案就是好答案,和教师预想不一致的答案就是错答案。慢慢地,学生不是在思考问题,而是在揣摩老师的心思,课堂变成了一个变相的一言堂,也就索然无味了。

诚然,教学的任务是学会让学生们学习,教师“该装傻时要装傻”,以教师“示弱”激励学生“逞强”,这是教师的教学技巧的高明之所在。但这高明的背后更隐藏着肯定、激励、点拨、引导、纠偏……这就是评价。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仿佛是一节课的指南针,又是剂、催生术。

生本的课堂少不了生本的评价。以生为本的评价首先来自于的教师倾听——认真而有耐心地倾听完学生的回答,然后是理解——顺着学生的思路去理解学生为什么有这样的回答,他是从怎样一个视角去思考问题的,然后是发现——发现学生认知过程中的闪光点、疑惑点、谬误点。

篇3

关键词:教育;教学;人文思想;观念

一、更新教学观念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参与者,改变由教师满堂灌,垄断课堂的局面,让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策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并成为一个“会学习”的学生。比如我在英语教学中,注重预习教学,每节新课授课之前,我都要把本节课的知识点书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记在笔记本上,并用手头的学习资料查找知识点,进一步充实知识点,然后让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讲解知识点,其他学生补充,并对重要的短语和句型进行造句练习,所有这些活动完全由学生自己包办,老师对疑难点、出错点进行点拨,在探究、合作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创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 要有耐心,学会尊重每一个学生。课堂教学对学生有耐心是教师的第一要义。师生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不会很快地领悟教材、教师的用意,常常东拉西扯讲不到正题上,这时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知识、信息和技能进行内化,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想象、思考和实践。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越慢越好,教师要有耐心,要快慢相济,教学的节奏感同样不可忽视。教师不要轻易地打断学生的思路,要尽可能地点拨学生思维的火花。新课程标准实施之后,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想法可能与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教师要善于接纳学生各类符合实际、合情合理的想法。在尊重学生的问题上,我们不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被动的容器。在教学行为中,我们应经常反思,看自己有没有无视学生的现象。比如学生默写不出的生词,我们要了解学生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去背,没时间去背,还是不懂背单词的技巧?我们不能简单地采取一些惩罚措施,这样会严重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利益,从注重学生的统一性变为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对学生的尊重就是对教师自己的尊重。

其次,要学会赏识,让课堂充满温情。赏识学生就是承认学生的进步与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它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能激发学习的愿望。”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其闪光点,教师应具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并抓住时机予以表扬,让每个学生都有被肯定的、成功的体验。乐学是一种情绪;乐学是一种动机;乐学是一种精神势能。因而我们英语教师要通过赏识教育让学生感觉学习英语是种幸福,是种享受,从而做到乐学且善W。

三是要师生合作,共同成长。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要素,即真诚、接受和理解。罗杰斯认为,教师的态度,即在师生人际关系中教师对学生所持的态度,即在师生人际关系中教师对学生所持的态度,决定着学生是积极的学习者,还是被强制学习的“囚徒”。为了创造具有真诚、接受、理解三要素的师生人际关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自由表达”与“自由参与”中,逐步达到自我实现,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澄清他们想要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意义;维持一个健康的学习过程的心理氛围。因此,教师应多与学生合作,分享学生成长的过程并与学生共同成长。只有通过教与学的合作,师生才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学生才能在一个宽松的氛围和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一个合作的集体中,互相学习,互相沟通,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每个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三、善用情感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情感既是英语教学的手段,也是英语教学的目的,起着激发、定向、推动、引导和调节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认识过程。在课堂上,促使学生良好反应和保持学习动机的最好策略,就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如:对表现好的,别忘了用“Very good!” (很好!)、“Excellent!”(好极了!);对表现一般的,也可用“Good”(好)、“well-done”(不错)来表扬,让他们品味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培养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对表现欠佳的,切不可加以斥责或冷嘲热讽,可以用“Take it easy.”(别紧张)、“It doesn’t matter, just have a try”(没关系,来试一下)、“Try it again.”(再试一次)、“I believe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我相信下一次你一定能做得更好)等这类鼓励性的话,使他们感觉到自己也在不断进步,从而消除惧怕紧张情绪。课堂上被提问的学生回答不出时,应该想到这是学生对外语中某一部分知识点没有内化为内在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需要教师重新解释一下,决不应露出不满,甚至连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都不应发出。越是对理解力差、成绩不好的学生,越要考虑令其回答那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以此不断增强其成就感和自信心,尊重、维护其在外语学习中应享有的平等地位。教师的一个点头或微笑,一句赞赏的话,一声亲切、热情的指导,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在积极互动中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愉快的教学氛围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新过程。教师则首先是这个过程的设计、建筑师。搭建出一个能顾及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的多重关系,顾及学生多方面成长发展需要的舞台,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舞台上主动、积极、全面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展示自己的生命活力。要综合英语的实践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根据不同的课型,引导学生创设许多闪耀生命光彩,童趣昂然的英语情景,学生在情境中学会交际,学会合作,学会竞争,学会迎接挑战,承受挫折,不断完善和超越自己。

如在教学《Gerogia plays basketball》时,为了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作为导入:

Step 1.Some basketball stars’pictures.

(1) 向全班同学展现一些球星的精彩图画:

I’m a fan.I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best. These are my favourite basketball players----Yao Ming,Yi Jianlian.……

(2) 说起球星,同学们情绪激昂,教师趁机提问学生:

Who are your favourite basketball players?

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them?

Step 2. Playing basketball.

教师提前准备好一个篮球,做出各种打篮球的姿势,并用英语复述这些动作。教师提问:Can you play basketball?let’s have a try.

尽管学生知道这是老师创设的语言环境,但由于大多数学生都喜欢打蓝球,并对球星非常感兴趣,所以他们的表现欲非常强烈,活动中,学生积极主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Step 3. Introduction to Gerogia.

篇4

现;做法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2―0061―01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理论形态。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与此同时,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能源危机等全球性问题也日益突出。我国生态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使我们深受其害。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融入到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部决定将生态文明教育正式纳入中小学课程,这一举措为生态文明教育在中小学的开展提供了机制上的保证,有助于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

一、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四个模块中的体现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包括《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生活与哲学》《文化与生活》四个模块,在教学活动中都能体现和落实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例如,在《经济生活》模K教学中,教师应重点挖掘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当讲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引导学生对学校部分同学有违环保理念的消费行为进行点评,促使学生自觉反思自身习以为常的消费习惯,形成“科学消费”、“绿色消费”的观念;当讲到“全面发展我国经济”时,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在《生活与哲学》模块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物质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等观点。当讲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时,可通过学生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也应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在《政治生活》模块教学中,当讲到“政府职能”这一内容时,要使学生深入认识政府的社会建设职能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职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做法

1. 加强宣传。教师在课堂上应以改变全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为着力点,大力向学生宣传国家关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加强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理解,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与自己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要让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篇5

主体多元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个体之间智能组合的差异,强调设计出针对性的课程方案。从而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其创造性才能。可见主体多元理论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对于我们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学生具有很高的价值。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具有多元性、文化性、差异性、实践性、开发性的特征。各种智能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也没有好与差。每个学生都有可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这一理论给教育提供了新的理念,评价学生不再以传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和能力作为唯一的标准与尺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

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的教学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方法更应是多元的。下面我就通过古诗《春日》一课的教学设计,谈一下自己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主体多元理论的。

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反复品尝。教学这首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古诗三步曲:读――释――背。课堂教学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于是,我就想,我要让学生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享受春日,从诗句中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我打破了常规教学方法,采用多元智能模式教学。

首先,我运用媒体的视听欣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和欲望。在优美的音乐中,一副“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美丽景色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们的眼球。音乐、图画与文字的完美结合,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动机,。而且轻而易举地就理解了“ 无边光景一时新”的含义,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加深对美的熏陶,促进学生视觉空间智能的发展。

接着,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分组合作,选择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古诗。于是,有的小组内擅长绘画的同学,根据诗词的意境,给诗词画上简笔画,擅长书法的则用书法艺术将诗词原文写在画上,擅长表达的同学则代表全组向其他小组的同学汇报这样创作的构想。更有配乐朗诵、拍手歌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小组合作学习中轻松自如的学习气氛,使更表达自己的真实的思想感情。同时,每个孩子都可以在自主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分享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可以对小组指导和帮助,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还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

篇6

在倡导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从七年级开始,就接手了一群懵懂但接受能力和可塑性很强的学生,教师肩负着培育他们的任务。不仅给予他们知识,同时也要指导他们成长,在初中的这些学科中,语文教学在德育方面兼有义不容辞的任务。丰富的语文课程教育,比简单的说服性教育容易让学生接受,比粗暴的棍棒教育让学生驯服。这种教学方式,不但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审美情绪,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语文教学中,大多是教师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巩固,经过一次次的检测来把握课堂的内容。或者是按大纲要求,渗透法制内容,念一下某条某款的法律知识。这些当然是教学中的必要环节,但对于思想教育,有些教师好像认为,那是班主任和政治老师的任务,与其他学科教师关系不大。

在这几年的教学中,发觉现在的学生大多越来越自私。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独生子女等客观现象,使这些学生的思想行为可谓花样百出。要想扶正这些思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语文教学能在给予学生趣味无穷的课文内容的同时,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共鸣。比如,《童趣》这篇课文,作者把蚊子比成仙鹤,把青烟比作白云,学生就会想到自己玩的许许多多有趣的活动。

语文教学中有些事例,有助于学生是非观念的树立。在进行“让世界充满爱”的一次综合性学习中,给学生讲了一个事例:中央电视台有一个节目叫作“开心辞典”,在一次节目中有三个学生去参加。有一个女孩的心愿是全家旅行,有一个男孩的心愿是希望还在住院生重病的爸爸能有钱医治,有个男孩的心愿是要帮助需要得到帮助的人。前两个都没有答完所有的题来完成自己的心愿,而第三个男孩答完了所有的题目。问学生怎么办时,一个男生说,我愿意帮助这个女孩完成心愿,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说,应该帮助那个医治爸爸的男孩,因为他的爸爸很需要这笔钱,这关系到人的生命呀!而旅游什么时候都可以去。当然,答完题的这个男孩帮助了这个需要帮助的男孩。这个简单的选择题,学生却有不同的答案。因此在生活中处理一些琐事时,有的人常常说“枉自是读书人”,就是因为有的人虽然饱读诗书,但对书中的道德素养不去吸收。只汲取知识,在生活中处理琐事时,就可能让人怨声载道。

要渗透思想教育,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说到做到的事情。不是因为在这里说了,就会做得很好。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承担语文教学,还会担任班主任工作。学生平时犯的错误,就可以在教学中联系教学内容,来给学生做思想工作。记得有一年有一个班,其他班的老师对班主任说:“你们班的女生真不像话,下自习了,还在教室里点着蜡烛唱歌,很晚了还从楼上洒水下来,泼在物理老师的身上。”班主任听了很气愤,回到教室批评了一通,那些女孩一句话也没有说。但班主任觉得这群女孩应该不会这样荒唐,私下问了问参与的个别学生,后来终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原来,那天晚上是一个女孩的生日,她的母亲白天给她送来一个大蛋糕,她想白天大家都在学习,就等晚自习之后叫寝室里的同学一起在教室里分享。去寝室又不允许,只能选择那个时候,那个地点,同学们留下来之后才知道那天是她的生日。吃人家的东西总要有点表示,然后就给她唱生日歌。结束之后打扫教室,不小心把水洒到物理老师的身上,吓得洒水的同学缩成一团,当时全体向老师道歉过了。班主任听了心里很痛,也很内疚,那些没有吃到蛋糕的同学,也许会因为班主任对她们的批评幸灾乐祸。于是在那节“让世界充满爱”的综合学习中,就举了那次生日事件。班主任首先给那群被批评的学生道歉,然后说:“说到世界太大,但我们的同学能让我们班充满爱,有东西吃大家能够分享,犯了错误大家一起承担,我很羡慕我们班同学的这种团结精神,这就是‘爱’。”

思想道德的渗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质,同时也成了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

篇7

论文摘 要:本文介绍了儒家思想和中学语文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儒家德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扬儒家的德礼思想,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出具有人文道德情怀的全方面共同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引言:语文教学大纲中曾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说明了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人文教育包括很多方面,但是就中学生而言,语文的学习是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熏陶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所以,文以载道,语文学科不仅肩负着传授学生知识的重担,还要努力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中学语文的教学不仅体现了人文教育,而且毫无疑问,在语文学习中传统文化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和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首推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教育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经历几代人的传承后,儒家思想总结出了一系列的学习和教育学生的方法,对语文的学习,语文的教学,都有着极大的帮助和深远的意义。

一、儒家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的文化集大成者,它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和成就,而且在政治、文化、军事中都影响了一代代的人民。众所周知,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其思想内涵讲究的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等。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始祖,也是我们国家私学教育的开创者。他的教育是以仁爱为主,提出在教育中要重视六艺,并且开创了一些列的教育学生的原则和方法,乃至现在,还深受教育家、语文老师等相关专家学者的支持。而孟子和荀子则在孔子关于德礼思想方面做了拓展延伸,孟子注重对士的培养,提出要把道德思想和意志结合起来,注重教育的系统化方法。荀子则提出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不稳而和,一定程度上体现在了当今的教育中。

(二)中学语文教学:如今的中学语文教学随诊新课程改革纲要的实施,逐渐的有所改变,开始慢慢注意起对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教师也不再简单的对学生只是传授知识,减少了枯燥的文字的学习方式。而且新教材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对语文的学习有了一些变化,更加注重道德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使学生能体会到教材中的人文道德情怀。

(三)儒家思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儒家德礼思想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影响是源远流长,首先,儒家的德育思想仍然体现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儒家思想提倡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养成,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和情感培养。我们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就提出了除了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情况下,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与人良好沟通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道德素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儒家的教育方法在现在的语文教育中也是经常使用的教育教学方式。最后,不仅学生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教师也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教学态度,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教师学生都能得到共同的进步,教学也就更加有意义。

二、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扬儒家德礼思想

(一)依附课本进行儒家思想的渗透。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都是相关专家学者精心挑选的,因此非常具有代表性,是进行儒家德礼思想熏陶的不可或缺的好的作品。当教师在进行一节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在教学目标中要体现道德培养的目标。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相关的儒家德礼思想,去引导学生去思考,提升其感情的升华高度,教育学生如何做人。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合理安排和有意识的深入德礼思想,使学生得到全方面多层次的人文道德关怀,不仅学习到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道德情操,学会如何做事做人。

(二)学生动手进行儒家思想的渗透。学以致用,就是学习到的知识要学会去合理的使用,才能体现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学生们在课本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培养了思想道德,就要有一个方式让其得到展现。因此,作文课的设置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因为通过学生自己的比写出了东西才是真正经过他自己学习收获的东西,是学生对不同事物态度的真实感受和反应,同时也能看出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所以,在作文课的教学中使学生融入德礼思想的内涵,才能不断修正学生的态度和观念。通过让学生自己体会思考,让学生明白老师的爱,得到文章情感的升华,这样不仅写出了好的作文,还能使学生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对其思想道德进行了潜移默化的熏陶,又把儒家的德礼思想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渗透。

(三)拓展活动进行儒家思想的渗透。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沿,因此,除了重视课堂的教学内容外,还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与人的交流互动过程中,明白做人的道理和人文道德的重要性。儒家中的礼讲的是要使人们明白和周围的人事物的关系,在与人的相处中要谦虚,互相尊重,能正确真诚的和人打交道。只有通过课外的活动,比如做些义工工作,和同学共同参加一些比赛等等,这样,在一起工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会怎样与人打交道,如何与人沟通交流,还能无形中学习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因为这都是与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使儒家的德礼思想得到更好的发挥。

结束语:综上,儒家德礼思想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更是得到了人们的世代传承和继承。如今,儒家的德礼思想还能与时俱进,适应世展的需求,是我们不得不珍惜的宝贵财富。而且,儒家思想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也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儒家思想与中学语文的融合是源远流长的。在语文的学习中可以体会儒家思想的精髓,儒家思想通过语文的教学得以很好的传承,二者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相辅相成。因此,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语文教材的特点,科学合理的从不同角度渗透儒家的德礼思想,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为国家培养有用的栋梁之材。

篇8

关键词:政治思想教育 体育教学 观点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234-01

1 当代中学生的思想特点

当代中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他们很少参加劳动,较普遍存在怕苦怕累,意志薄弱,对社会,对他人,对长辈要求较高,自尊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他们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可他们社会经验不足,观察和思考问题缺乏客观、全面的认识。可见,现今的中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都与社会要求有相当的距离,这要求我们的体育工作者要加以引导,使他们健康成长。

2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具备的条件

2.1 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中学时代的学生们都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无形之中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内心有自己的定位,希望自己能像教师一样,德才兼备。因此在实践中,体育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小到自身仪态,大到课堂教学,时刻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也感到朝气蓬勃,充满生机。对于一些规则,教师首先要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好榜样,才能要求学生也做到。

2.2 认真的态度和广阔的胸怀

随着中考对体育的重视,广大教师在教学中要保持认真严肃的态度,不能采取传统放羊式的教育模式,要针对体育课程标准和中考体育内容,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同时,教师要以博大的胸怀对待每一位学生,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有时教师把握不好情绪,批评学生时言词过于偏激,过后教师应及时地和学生交流,消除学生心里的恐惧和障碍。只要教师对工作一丝不苟,心胸坦荡,就能备受学生的尊敬,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才有份量。

2.3 知识广博,业务精通

新时期的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备。除了掌握基本的体育学科知识以外,还要掌握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在内的广博知识。教师必须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提高政治、文化、业务水平,教师知识掌握得越多,工作起来越应付自如,就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技术和知识,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服,在工作中就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一个知识贫乏,专业技术不过硬,说话词不达意,没有说服力的教师,是不可能得到学生的信服的,更难于完成思想教育的任务。

2.4 对学生有爱心和责任感

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应该体现在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上,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但决不姑息迁就和放纵。体育教师应对每个学生负责,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善于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帮助其改正。如有的学生素质差,完成动作的质量很低,这时教师就应该耐心帮助他查找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取得点滴成就及时鼓励。只要教师发自内心地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是关心自己的,那么师生关系就会非常融洽,就会在师生中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政治教育才可能找到最佳契机。

3 思想教育渗透在中学体育中的对策

3.1 教学中要始终贯彻理想和道德情操,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发挥班级中的政治骨干作用。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有特长的学生,并注意发挥他们的模范作用,对他们要求较高一些,完成动作时要给予表扬。对于那些身体素质不太好的学生不要放弃,可以发挥这些骨干的力量加以指导,学生和学生之间相对好相处一些,这样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初中生都生活在一个集体环境中,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采用比赛的形式,无论集体或个人的对抗,教师要强调,竞赛不仅仅是比技术和成绩,更主要的是通过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顽强意志等。特别是集体对抗项目,赛前教师要强调集体观念。教育大家,使学生懂得个人只能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通过集体的配合才能发挥个人的才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讲评体育发展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并掌握当代世界上一些体育时事及运动竞赛中的拼搏精神和为国争光的事例,利用课堂教学及时地向学生介绍,例如,在第二奥运会中,中国健儿经过顽强拼搏,为国家争得了荣誉的事迹,教师如能及时地运用到教学中,不仅能保证教学,而且能有效加强体育课的思想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

3.2 狠抓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1)善于发现和培养典型。在体育教学中,有的教学内容难度很大,需要学生花很大力气反复学习,而那些体质较差的学生吃不消,在这时教师应注意典型人物的发现和培养。对那些肯于吃苦耐劳,积极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的学生,应加强指导,以使他们能尽快掌握动作。并培养他们成为体育骨干。另外,采用一些游戏或比赛的手段,如强对强,弱对弱,弱强相配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笑声中忘记疲劳,同时也培养了意志和毅力。

(2)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往往教师一个漂亮的动作示范,会使学生羡慕、振奋,从而产生学习的激情。当学生练习时,教师最好能融人学生中,这样能激励学生。特别是一些比较枯燥的项目,运动负荷较大,教师除了讲清楚它的健康价值外,如能与学生一起练习,就能起到鼓励的作用。在这一点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光说不练,尽管说得天花乱坠,学生也是口服心不服,很难使学生接受。优秀的教师善于与学生打成一片,充分发挥教师的典范作用。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同时,必须加强体育教师自身的政治修养,努力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有的放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教书育人的工作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融合在体育课中,这样才能提高体育教育教学的质量,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勇,杨琳琳.论竞技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2(2):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