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3 16:27: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作用
1生态文明的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资源的共享,生态环境建设已成为当国际社会,每一个国家所肩负的重要任务。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既然生态文明在如今的生活中如此重要,那么我们首先来对生态文明的定义与建设来逐步进行解。
1.1生态文明的基本定义
对于生态文明而言,准确是是指人类在不断遵循着自然界、人类生活社会之间的秩序进行相应建设,并保证和谐发展从而不断获取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不仅是人与人更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整体的和谐共生,是一种现代化的文化伦理形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仅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应该从意识上尊重环境,并建设新的可行性生态平衡。
1.2生态文明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要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仅要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更应该保证整个社会的和谐相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如果没有生态文明,那么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难以维持一个平衡框架。因为在经济化的世界里,能源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框架。如果生态系统遭受到破坏,那么整个能源系统也会遭受到破坏,而且如果没有完善的能源系统,那么生态文明将无法为我们这整个和谐社会提供能源支撑。既然生态文明在我们的人类社会中占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努力创建一个和谐的生态文明呢?
2林业对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林业在解决气候问题上有着显著的作用。因为森林可以说是地球上最大的储碳器,它可以极好的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等众多温室气体,从而可以有效的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林业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缓解荒漠化。因此无论是对于哪个国家,防沙任务是任重而道远的。而且研究也证明,林草覆盖在沙漠地区是防止土地沙漠化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此外森林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在提供着可再生能源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发展林业这类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可以降低我们对于煤炭和石油的依赖程度,对于发展和开发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清洁能源有重要意义。此外森林在某种程度上自成一个复杂的小型生态系统,对于保护物种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
3有效的发挥林业产业对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建设作用
在生态文明不断演变与发展的过程中,林业产业建设对于生态文明体系来说,是与整个人类发展历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充分有效的发挥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呢?
3.1从安全隐患上减少林业的破坏
森林害虫和害虫以及森林火灾是影响林业发展的两大难题。如果要有效的保护林业,那么科学的杀灭这些害虫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国家可以在积极寻找和开发科学的灭虫剂时,专家也应该随时根据空气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随时对森林进行监测,避免因温度等原因造成森林安全隐患,此外也要加强对守林人的教育,要随时关注森林中的火灾问题。
3.2减少砍伐,增加绿化
只要经过合理的开发和有计划的抚育,可以将森林资源无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下去,但是商业的采伐,开垦,砍伐等行为使得森林的消耗量远远高于森林的生产,而有数据曾显示如果按照现在的速度对森林进行开采和破坏,那么在几年内全世界的生产性森林面积都将要被迫减少一半。也有数据显示现在全世界每分钟要破坏1100万公顷的森林,如果任由现在的消耗量让她一直这么下去,那么在不久的未来森林将消失,而森林中的多样性物种也会随之消失。而国家可以加强林政管理,制止乱砍乱伐,对于毁坏森林的行为加强惩罚力度。而除了要减少森林林木的砍伐行为外,国家也可以要求多植树造林,以减轻商业性采伐和乱砍乱伐对林木的压力。同时国家也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以此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保护丰富的物种资源。国家与人民要以复活岛为警戒,复活岛原本森林茂盛,构成一个复杂的小型生态系统,里面物种多样化。但是随着最后一棵树木被砍到后,复活岛如今呈现给我们的是一派荒凉。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林业对人们对治理水土流失,促进降雨,净化空气以及维护物种多样性都有着重大作用。因此国家与人民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旨,全面去推动林业的改革,创新林业体系机制,全面提升林业发展水平,为建设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做出贡献。
作者:段燕玲 单位: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大兴镇林业环保站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景观功能;原则
城市水景观主要是视觉水域及与其连接的植被、岛屿及建筑等构成的水域景象。水景观是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也是水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的关键环节。要想实现科学合理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必须对现阶段我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了解,从而制定出科学的方法优化与改善。
一、我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很多城市对水域自然景观的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很多滨水区的自然要素更是受到人为因素的强烈干扰,破坏现象可谓越来越严重。
1、掠夺化侵蚀。过度开发的城市建设使得水滨绿地占据的空间受到严重压迫,许许多多的自然水滨环境被人工铺装环境所取代,这无疑严重破坏了水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同时,人为侵蚀造成城市水土的严重流失,从而加剧了城市身边态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问题。掠夺化侵蚀造成的严重后果主要有河流湖泊、水库工程的淤塞,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生态失衡以及地质灾害频发。
2、景观功能单一。以往的城市雨水排放规模较小,水资源能够得到很好的循环利用。然而现在的城市水泥地面与屋面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这使得雨水径流系数不断增大,加上 雨水汇流与流程的周期很短,从而导致城市排水流量急剧增大。所以,城市每年遭逢特大暴雨之后,就会产生严重的积水现象。同时,硬质路面与屋面的不断建设,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城市水体面源污染。城市建设中为了提高人造景观效果与水库泄洪能力,强行拉直河道,从而导致河道景观过于呆板,并且很多自然景观的土壤截污功能也逐渐弱化。
3、过度硬化问题。虚假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建设数目不断增多,城市附近河流湖泊逐渐被固定的建筑取代。很多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兴起,不但减少了绿地面积,还是水环境遭到进一步恶化,甚至生物多样性也在此过程中迅速减少。而在城市内部建设过程中,由于植被与绿地面积的缩减,以及自然环境与居民需求之间矛盾的恶化,政府又不得不被迫将旧建筑拆除进行绿地建设。
4、水环境污染严重。随着城市硬质地面的增加,降落的雨水难以渗透到地下土层中,只能通过城市排水管道进入地表水源系统中,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地下水循环,对雨水利用也造成严重影响。此外,很多城区河道周围都采用堤岸加固的方法,这使得河岸植被与河道的水汽循环减弱,造成很多植物生存空间消失,从而使水环境污染现象更加严重。
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所需把握的原则与方法
(一)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所需把握的原则
首先,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坚持生态设计的原则。随着景观生态学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将景观艺术性的传统观念过渡到景观生态价值观念,生态设计思想也由此产生。对城市水景观进行生态设计,能够有效减少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现象,对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应当坚持水资源创造性保护原则。对水景观的创造性保护主要是指对地域内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充分尊重城市水环境中物种多样性。在设计时要充分保证水与影响的有效循环,进一步降低资源剥夺,全面维持动物栖息地与植物生存环境的质量,从而在根本上提高生态系统健康与人居环境质量。再者,还要坚持重视人本理念的亲水原则。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利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建设水景观工程,并进一步减少污染问题的发生,提高生态环境的总体质量。最后,应当充分坚持功能对尺度的决定原则。城市水景观不仅是为本地居民提供服务,更是为外来游客与其他迁移人口共同使用与欣赏的。因此,在进行水生态文明中水景观的设计时,要始终坚持超常规与超大尺度的原则,并充分重视自然空间与设计理念的有机结合。在如此广阔的空间中进行设计,自然要令尺度空间设计比局部空间的设计优先进行。与此同时,水景观设计时还要对传统的城市文化精神与园林风格进行保存,可以在整体上采纳传统的园林格调与布局规划,从而实现对文化的传承。在城市水生态景观设计时,尽量提取城市人文精神中的精华部分进行现代化设计,做到现代化水景观设计与建设时,时刻透露出城市历史的气息与文化的价值与内涵。
(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所需把握的方法
1、合理布局滨水空间。城市中较为开敞的地带就是滨水区域,对滨水空间进行合理布局,首先要对视觉通透性进行保障,全面利用城市滨水地带的空气环流效应。同时,合理降低滨水地带各种建筑物的分布密度,尽可能使城市内部空间与滨水空间达到一种通透和谐的地步。设计者可以对自然地形优势进行深入挖掘,科学引导水陆风,以此实现城市通风自然的目的。同时,还要对河流沿岸的湿地与溪流进行保护,充分开放植物群落于水面资源,最后构建出一个郊野连接城区的带状空间,从而充分利用这个空间将凉风与自然空气引入市区,以滨水空间的合理布局改善城市整体的大气环境。
2、硬质规划与改造。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显著标志就是原有的自然植被逐渐被建筑与水泥路面所取代,这改变了土壤含水层与土地植被景观之间的水分渗透性,不利于城市的水循环。传统的广场硬质路面与城市道路的设计主要追求其美观与耐久性,所以在铺装结构中广泛使用一些透水性能一般的材料。但是这种材料具有一定的生态缺陷 ,并且产生的生态效益也不高 。因此要使用透水性能良好的材料,以此来实现硬质路面与建筑的规划改造。和一般材料相比,透水材料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能够发挥城市水体与绿化建设的综合生态效益,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重要方法。
3、软质改造与设计。一方面,设计者要进行生态驳岸设计。生态驳岸不仅具有良好的渗透功能,还有存进生物过程与水文过程的功能。另一方面,要大力建设人工湿地系统。人工湿地系统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且出水水质好、成本较低以及抗冲击能力较强等优点。该系统在对污水进行处理的同时,还能有效改善水生态环境,同时还有效节约了资源。人工湿地系统是水生生物与人类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其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
结语:
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要首先对城市水景观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基础上采取正确措施,对水生态景观进行正确的建设与发展。此外,除了以上三种方法外,还可以对城市水景观资源进行深入调查,合理开展水景观建设工程,并且借助城市水资源的独特优势,借水造景,从而全面推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詹卫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景观建设应把握的原则和方法[J].中国水利,2013(15)
[2] 朱洪,孙伟丽,王子金等.德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初探[J].山东水利,2013(6)
[3] 游洋.我省四个市列入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J].江苏水利 ,2013(8)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和社会生活所能发挥的积极的有利的作用和或影响。[1]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功能,就是使人们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思想品德,从而推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生态文明建设的素质和能力,激发生态文明建设的兴趣,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 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是通过培养、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来实现的。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十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2]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承担者和实施者,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享用者,生态文明建设能否顺利推进和完成,关键在于“生态人”的培养问题。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以培育更多的,能自觉承担生态文明建设责任的“生态人”。
(一)树立生态文明建设观念与思想
只有让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深入人心,才能调动人们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人们的主人翁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和作用,就是培养受教育者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来传播符合时展的思想和观念,以此来系统地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进而形成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思想观念。生态文明建设虽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课题,但要使生态文明建设转化人们内心的驱动力,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一致,还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生态价值观。从社会学角度而言,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了解自己的责任,可以归结为价值上的导向。通过对人们进行生态知识的教育,引导人们加深对自身在整个自然界中的地位以及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意识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从而使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内化为人们稳定的心理结构,外化为一种现实的行为,进而维护生态平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思想,教育人们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决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忽视自然的运行和发展规律,不能过度开发自然,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必须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做到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人们从思想上认同是关键。因此,首先必须解决好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宣传,让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走出课堂、走出书本,走进社会,可以使生态文明建设知识实现大众化,在各种场合、各种人群中间,广泛地得到普及和推广,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践行科学发展观、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有利武器,最终帮助人们形成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思想,弘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负面影响,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素养
一个人的生态文明建设素养只有表现在他为社会创造生态价值的能力时才能被社会认可;一个人的价值也可以在他为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的过程中得以体现。
第一,培养生态道德素质。生态道德素质是“生态人”的基本特质,它是一个生态社会对人的德性要求的高度浓缩和期望,是社会利益和意志的体现。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法律、制度、政策的约束,更需要用道德规范来调节人们的日常行为。生态道德素质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人们应有的崇高道德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提高人的生态道德素质,才能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才能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人们对生态知识的学习,使外在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规范逐渐内化为人们自身的一种理想和信仰,促进生态道德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产生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人翁感和自豪感,产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陶冶的驱动力,不断增加人们遵守生态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形成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和思维习惯,同时,使人们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生态道德的知识,从而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
第二,培养生态消费习惯。当今社会,到处物欲横流、充满虚荣心的,很多人以我为中心,过度追求物质消费,肆意挥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改变这种不良的心态和习惯,树立生态消费观念,节约资源,保护自然。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塑造人们美的心灵,使人们的心理结构、道德境界得以完善和提升,引导人们养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习惯,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观念,从而避免出现“灵魂异化”的现象,教育人们自觉处理好人、自然、社会的关系,达到人性提升和自我完善的目的,最终使人在生态消费习惯的培养与实践中寻找到自我价值存在的意义,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当代利益和后代利益的关系。只有培养人们的生态消费习惯,才能使人们的消费方式以维持自然的生态平衡为准则。
第三,培养生态理性。生态理性是指人类在对待生态环境时,其推理方式和行为方式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来是理性的、明智的。在生态理性的支配下,人们可以平等、正确地评估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中,生态理性以其独特的生态标准和生态原则的形式出现,开始引导并支配人们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理性评价经济效益。生态理性告诉人们,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力,保持生态平衡,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共生、统一发展的观念。生态理性不仅支配人们的生产方式,同时还支配人们的消费方式,可以促使消费者对消费品进行绿色评价、反馈绿色信息,刺激绿色生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生态理性,促进人们选择绿色消费方式、消费绿色产品、养成绿色消费习惯,反过来又可以促进绿色对生产,最后形成良性循环。这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二、激励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掘人的内在潜能,鼓励受教育者向“生态人”的目标迈进。
激发精神动力。所谓激发精神动力,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多种手段,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起人们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和兴趣。人的活动的积极性主要来源于需要以及活动对象对个体需要的满足程度,需要越强烈,活动对象对需要满足的程度越高,人的积极性就越高。人的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应地,激发精神动力就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大类。每个人都有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和权利,那种忽视或轻视甚至否定物质利益,不注意发挥物质力量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但是完全依靠物质的力量,主张“金钱万能”,忽视或否定精神力量的作用的做法也是错误的。因而应该充分考虑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把物质激发与精神激发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人们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物质激励靠经济手段,而精神激励,则主要靠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可以促进人们对自己主体作用提高认识,调动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和兴趣,激发人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机,充分发挥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主人翁精神。片面夸大物质利益,忽视精神的作用;或是片面强调精神的能动性,忽视物质利益造成的不良后果不胜枚举。无论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都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引导下才能实现。
营造生态文化氛围。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宣传,可以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可以激发人们生态文明建设的兴趣,有利于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习惯,影响或教化人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观念,提高和保证人们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可以转变人们的生产观念、消费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最终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和教育,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 激起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形成打击各种与生态文明建设相悖的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的氛围,使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与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相适应。
三、保障功能
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客观上需要有政策、法律和制度等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制约,同时,也需要从思想上对人们进行引导,促使人们提高思想认识,从思想上或内心深处认可或者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即提供思想上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障的根本途径。
(一)唤醒人们对发展道路的反思。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人们对人、自然、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深刻反思,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既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伙伴,人必须与自然和谐发展,否则人类终将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人们意识到,当前因为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错误造成的环境资源问题和生态危机,然后领悟到人类不能过度地向自然索取物质资源和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要尊重自然的运行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对科学技术进行反思: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得当它可以为人类造福,使用不当则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人们对当代利益与后代利益进行反思,在解决当代人的利益的时候,还必须考虑后代人的利益,为后代人着想,为后代人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做到代际之间永续发展。
(二)规范和调控生态文明建设行为
生态文明建设也必须在一定的规范调控下进行,这种规范除了法律制度和纪律约束即“刚性”约束之外,还有道德方面的约束即“柔性”约束,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自觉地调控自己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任务就是使人遵循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用以规范和调控自己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掌握和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向人们传导生态文明建设规范,通过肯定、褒贬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规范的行为,否定、批评背离生态文明建设规范的行为,来实现对人的行为的约束和规范。它使人懂得怎样正确处理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进行,有利于自然和社会的有序发展。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法制纪律观念,法制纪律观念是人们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观念,是保障社会有序的根本条件,也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的根本条件。健全的法制和严明的纪律,是保障全体人民为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奋斗的坚强后盾。可以说,没有完备的法制和严明的纪律做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就难以顺利进行。而法制和纪律的制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秩序的建立,都离不开具有法制观念的人;只有使全体公民都具有高度的法制纪律观念,具有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社会才会安定有序,生态文明建设才能顺利完成。可见,培养一代新人具有高度的法制纪律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迫切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所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途径,通过道德方面的约束,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法制、纪律意识,确立法律至上、依法治国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民主和法制、权利和义务的辩证关系,树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观念、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观念,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纪律和自由的辩证关系,引导人们坚决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严格遵守各项纪律,做到令行禁止,以维护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秩序,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化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矛盾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入了一个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也充满着矛盾,而且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复杂、更加突出。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妥善应对这些矛盾和挑战,有效调节社会关系,整合各种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良性互动,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的基本前提。生态文明建设己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用思想引导、政治优势、法制规范、道德力量化解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冲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明显优势。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化解很多矛盾,思想政治教育针对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矛盾焦点,准确地摸清人们共同关注和议论的问题,通过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引导、感情交融、人际沟通等方法,运用道德力量及时疏导、化解矛盾,有效地使矛盾不至于转化为冲突,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功能很多,远不局限于上面的分析,而且功能发挥的方式、途径多样,需要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不断发掘其功能、运用其功能、体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7。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20121108。
[3]谢晓娟,孙承鹏论生态文明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7)。
[4]刘 云,姚珍珍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J] 知识经济,2010,(08)。
[5]刘杨杨,孔德瑞浅析生态文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J]学术探讨,2013,(10)。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明;农民;参与
党的十报告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国家战略,充分显示出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对提升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是传统农业国家,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首要问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总体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所在。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2015年我国农村常驻人口占总人口43.9%,我国农村面积占全国面积80%以上。由于多年来我国只是重视农村的经济建设,忽视农村生态建设,导致现在农村整体上处于环境较为落后的状态。
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而农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和参与者。农村人口数量巨大,如果农村人口素质全面提升,积极参与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去,就能大幅度减少生活垃圾排放,节约资源,从而提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反之,如果农民对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漠不关心,就会导致截然相反的现象发生。可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提升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能力,对于提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有重要意义。
二、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障碍
近几年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水平有了一定程度提高。但是总体上看,我国农民在农村生态文明中的主体地位尚没有得到体现,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一些障碍。
(一)农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处于较为贫困的状态。改革开放以后,农村逐渐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多年来根植于农民头脑的小农意识还根深蒂固。这种意识主要表现为只重视财富的积累和创造,不重视创造财富过程中的环境改善。
农民生态建设意识淡薄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忽视生产生活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比如农村很多地方的养殖户,在饲养的动物死亡后为了图省事省钱,不经过处理乱扔死亡动物尸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每年长江下游江面、河面上总会漂来数百具甚至上千具动物尸体,这些动物尸体严重污染了水源,给下游地方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灾难。农村地区垃圾乱扔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有些地方随处可见成堆垃圾。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化肥使用后的残留物随处乱扔的现象也很普遍。这些都说明许多农民生态建设意识淡薄。他们不太关心自己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缺乏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实现了集中居住。许多新建的住宅小区实行规范化管理,对居民应该承担的环境责任进行规范。但是仍然有部分农村居民忽视这方面的宣传,对于农村基层组织号召居民参加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置之不理。比如有的农村居民甚至在自己的住宅小区里饲养家禽等,这些做法都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背离。可见,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意思淡薄已经影响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
(二)农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较低
受到长期以来城乡教育水平差距的影响,多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由此导致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不高。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能力较低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生产的科学化水平低。许多农民科学素养较低,看不懂农药使用说明,不知道每亩地科学使用化肥的数量和种类。结果是造成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也造成了土壤和水体污染,甚至导致悲剧的发生。统计表明,每年我国每公顷土地施用的化肥数量是美国的4倍以上,每年都有一些因为不会正确使用农药而导致的伤亡事故发生。
二是不能有效行使农村生态建设的相关权利。有些地方遇到农村环境污染严重问题时候,当地农民要么选择默默忍受,要么以非正常的手段抗争。前者如河北省部分农村地区因为周边钢铁厂粉尘污染严重,造成当地农户庄稼绝收,水体污染严重,本地农民正常生活受到限制,当地很多人患上癌症。当地人有条件的都搬走了,没有条件的只能默默忍受。后者如许多地区因为环境污染严重,当地许多民众自发起来围攻当地政府,要求政府出面解决问题,或者直接与造成环境污染单位发生冲突。这些现象都表明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能力的缺乏。他们缺乏通过正当渠道反映自己的诉求,争取自己应当的权利的能力。结果是许多地方农村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此外,由于相关能力的缺乏,很少有地方农民自发组织起来,成立相关环境治理自治组织,履行当地环境治理职能,也很少有农民能够严格督促农村基层组织承担相关环境治理责任,督促地方人大代表通过正式会议提出相关农村环境治理的议案。
(三)农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渠道狭窄
梳理当前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文件和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农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渠道依然不够畅通。当前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基本上还是处于一种散乱状态,缺乏完善的体系支撑。随着农民生活的逐步改善,许多地方农民越来越重视当地环境治理,但是苦于没有完善的渠道,这样就影响了农村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影响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如农村环境出现问题谁负责?如何负责?向谁反映?如何监督相关机构是否履行了职责?这些问题的界定都比较模糊。众所周知,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中滥施农药、化肥等造成的污染,二是农民生活垃圾随处排放造成污染,三是养殖业造成污染,四是农村周边工厂造成的污染。现在对于周边工厂造成的污染可以向环保部门进行举报,但是前面三类污染由谁来治理,农民反映的渠道是什么,在许多地方无明确答案。
(四)缺少相关法律制度支撑
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是宏观性的规定,缺乏微观性和可操作性的针对性规定。还没有专门的法律和制度对农民参与农村生态建设进行规定。如农村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是什么?农民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有哪些权利?有哪些义务?该如何行使这些权利,承担这些义务。这些都缺乏系统化的法律和制度支撑。
三、农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
农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要充分发挥这个群体的积极性,提升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应该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多管齐下,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宣传引导,提升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意识
农村基层政府相关部门要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极力提升农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一是利用社区报栏、宣传栏等方式进行宣传。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当地农民群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当地群众有什么样的影响,每个个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以此提升农民的生态意识。二是由地方政府部门牵头,组织相关人员,利用农村村级管理组织的平台,进行宣传。地方政府应该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宣传规划,利用村级组织召开会议的时间进行宣传,或者在适当的时候集中宣传。三是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进行宣传。近些年来的电视公益广告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目前电视公益广告基础上,还可以创作更多的适合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特点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资料。通过经常播放,让农民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垃圾集中分类堆放,采取家庭节水节电措施,不乱扔农药化肥包装物等。只有大力提升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才能够保障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培训,提升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能力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要靠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既有各级政府部门,也有社会组织,还有广大的农村居民。其中农民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力对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有重要的影响。针对当前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应该进行系统培训,有效提升农村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培训应该集中于几个方面,一是提升农民生产能力的培训,比如如何正确施用化肥、农药,如何灌溉、播种,才能达到资源节约、减少环境污染的效果。相关农技推广人员可以订立计划,集中进行培训。由于许多农民文化素质不高,这种培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最通俗易懂方式进行,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二是提升农民生活素质的培训。包括生活中如何节水、节电,如何减少生活垃圾,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和集中处理等方面的培训,让农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实现低碳生活。三是提升农民参与社会监督和建言献策方面的能力。可以印发相关宣传手册,内容涵盖农民遇到相关的环境问题时如何监督、举报和处理的程序,如何行使民利,选取代表民情民意的人大代表,如何通过人大代表反应相关农村生态问题等。可以将这种宣传手册发给每家每户,并对内容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和指导,让农民真正理解宣传资料的内容,这样可以大大提升农民参与社会管理监督的能力,有利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进行。
(三)建立完善相关机构,为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途径
当前可以通过几个方面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机构进行完善。一是成立农民自治组织。各个农村地区可以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实际,自发成立相关组织,职责是维护本地环境良好,监督本地生态建设的具体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二是充分依靠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村一级的村民自治组织。在现有的村级组织框架内,可以设立专人负责本地生态建设方面的监督和联系,也可以由村委现有成员兼任这项职责。主要是负责接受本地农民关于本地生态问题方面的举报,协调相关问题的解决。三是上级相关结构应该开辟专门渠道,方面群众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如在现有的地方政府热线基础上,增加农村生态建设项目,方便农村参与当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四)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农民参加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和法律支撑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有关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定很少,对于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门规定几乎没有。现行《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主要着眼于各级政府方面环境污染的治理责任和义务的规定。相比之下,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参与权的保护。如美国政府在《应急计划和社区知情法》中作出专门规定,要求环境信息及时向公众公开。这些规定极大地调动了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防治环境污染的积极性。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0-0015-02
1 引言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点方面之一,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关键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水资源合理利用、水生态保护中占据重要地位。就我国当前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来看,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关键性问题丞待解决,水生态明文建设还需加快脚步。因此,为了达到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采取有效策略实为必要之举。
2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特征
在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特征进行了解是该项工作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做好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必要条件。根据现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及已有实践管理,目前对于水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理解是:通过采取工程性(技术、机械设备、水处理工艺等)和非工程性手段(政策、方针、制度等)措施,对水生态系统进行建设,使其在满足社会发展、人类发展需求的同时,形成一种完善的、可自我更替的、良性演化水生态系统过程。从水生态文明建设内涵中可以理解到,水生态系统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对象,而形成良性演化的水生态系统则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1]。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方面:①多学科交叉性。水生态文明建设囊括了一切水生生态系统,包括自然水生生态系统、城市水生生态系统、与水力相关的陆地生态系统等,是所有水生生态系统一个治理、改造、建设和适应的过程,涉及内容广泛,需要多种学科提供理论支持,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地理科学、化学、经济学等,具有非常显著的多学科交叉特征。②主观意愿性。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和需求是随着社会生产力与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并经历了一个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改造,再到适应与主动相结合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这样一个发展历程[2]。回顾这一发展历程,其中无处不体现着人类的主观意愿性,人类希望对水生态系统进行良性改造,通过人类活动来完善水生态系统建设,希望水生态系统生生不息的良好发展下去,这些都是对人类主观意愿直观充分的体现。③符合全球未来水资源管理理念与发展趋势。在全球水资源匮乏的形势下,世界各国水资源管理工作被提上日程,水资源管理越来越强调文明和谐,许多国家开展的水生态系统改造工程、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超前,与未来全球水资源管理理念和整体发展趋势一致。
3 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3.1 顶层设计不明确、不科学
目前,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政策制度方面还是技术标准方面都研究的比较多,并形成了大量的研究资料,但有关具体的实践探索和建设实施研究却相对较少,缺少实践性指导经验与方法[3]。即使一些地区、区域流域将水生态文明建设付诸了实践,但也多为当地自发开展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依据当地实际需要所进行的活动,由于缺少实践经验与相关理论作指导,导致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出现了“各自为战”的局面。在顶层设计上,还不够科学明确,现行水生态文明建设技术标准与政策体系还不够系统全面。
3.2 监督工作不到位
诚然,目前我国在水利工程建设、水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中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理论与技术水平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两者之间的差距依旧较大。这表明技术、管理手段仍旧是制约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技术、管理手段的限制,加之工作人员本身专业能力与认识的不足,造成了监督不到位,监督管理不完善等问题,给一些工厂污水、废液的排放提供了便捷通道,加剧了水资源的污染,增大了水生态文明建设难度。
3.3 思想认识不统一
长期以来,以自身利益为中心,不注重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不顾虑自然有限承载能力的人始终大有人在,并且这种思想观念影响着每一代人,使得水资源等各种自然资源遭到持续性破坏,并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而破坏程度在不断扩大。受这种思想观念支配的人们,对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战略指导思想缺乏足够的认识与理解,未能形成这种执政观,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阻碍作用[4]。虽然随着社会文明程度和人们文化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在国家政府的大力宣传倡导之下,一些人们的节能减排意识、低碳环保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有了一定提升,但整体上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认识尚未统一。
4 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展,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重大发展成果,水利工程规划、施工、设计、运行、管理理论与技术日益成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且不管是建设理念还是建设技术都在不断更新,不断向着更先进、更和谐、更文明的方向发展。现阶段,我国以环境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作为民生水利的主线,以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用水需求为基础,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水利科技的更快发展,提高了水利技术水平。为了加快推进我国水生态系统文明建设,解决具体落实过程中出现的关键性问题,将理论与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依据理论指导,运用先进技术,相信可以进一步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
4.1 依据各种先进理论指导水生态文明建设
4.1.1 统筹兼顾理论
由于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多学科交叉性特征,为了保证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各种学科知识的应用和各方面建设整体协调统一,遵照统筹兼顾理论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在统筹兼顾理论的指导下,建设人员需要对水生态文明建设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学科知识,按照学科进行分类分级,将水生态系统改造工程进行项目分解,保持建设人员所学专业与其所负责项目相一致[5]。在此前提下,加强各专业队伍、各部门之间的联系,让各部门、各工作人员相互之间了解彼此的工作进度,提高整体工作的协调性与同步性,做到水生态文明建设分工明确、步调统一、整体协调。
4.1.2 “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
作为自然与人类发展和活动驱动的必然结果,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典型的“自然-人工”二元特性,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我们也可以说水生态文明建设是“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与生态系统紧密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在自然状态下,受太阳辐射、地势能及其他能量的共同作用,流域水分一直处于不断的转化和运移状态,在这一循环过程中,水分的内在驱动力表现为自然的一元特性。而人类活动的加入,人类活动对流域水循环影响深度与广度的不断扩大,直接或间接的改变了全球水生态系统循环方式,流域水循环内在驱动力从自然状态的一元特性逐渐转变为“自然-人工”状态的二元循环结构,且人类活动频繁地区,这种影响和改变更加巨大[6]。二元水循环结构含有水量、水生态、水化学和水沙耦合的伴生过程,这一伴生过程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更加巨大深远。
基于这一理论分析,在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可以利用“自然-人工”的二元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作用,对流域的布局、结构和功能进行人工改造,提高流域布局与结构合理性,强化水生态系统功能。
4.2 综合运用各种关键技术
适用范围广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给水资源管理带来了变革性意义,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不断更新则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用到的关键技术主要有智能技术、水生态修复技术、云技术、3S技术、物联网技术、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度技术、远程监控技术、评估补偿技术、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模拟技术等等。依据二元水循环理论运用智能技术构建智能水网,构建无线网络,让水生态系统工程覆盖在无线移动网络之下,对水系统进行在线监测、远程监测[7]。利用基于低碳模式的水资源配置技术、复杂水利工程群联合调度技术等多种调度技术,对水网内的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与调度,加强水网内各水生态工程之间的联系,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利用除藻技术、水污染处理技术、水污染防治技术、富营养化处理技术等多种水生态修复技术对污染水源水域进行处理,降低水源污染程度,减少水中污染物含量。以二元水循环理论为基础所开发的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模拟技术,包括流域分布式产沙模拟技术、多源复合水污染模拟技术、水文生态耦合模拟技术、多源数据同化技术等。利用这些模拟技术开展一系列模拟实验,得出水循环最佳处理方式,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度。利用水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技术、生态评估与补偿技术对水生态文明建设阶段性工作成果进行评估评价,找出当前文明建设工作存在不足,为区域水生态目标的合理设定,生态服务功能需水和水生态系统需水的精确核算,流域、区域生态需水的有效整合等提供所需数据支持。
5 结语
水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水利事业、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不言而喻,水生态文明具体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关键性问题不容忽视,水生态文明建设所需支撑技术不可或缺。在明确水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前提下,相关建设人员应加强对其中关键性问题的思考与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综合运用各种先进技术,统筹规划,努力加快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孙 宇. 生态保护与修复视域下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2]罗增良,左其亭,赵钟楠,等. 水生态文明建设判别标准及差距分析[J]. 生态经济,2015(12):159~163.
[3]吴兆丹,王张琪,赵 敏. 科技创新支撑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机制研究[J]. 水利经济,2015(6):40~44.
[4]张 诚,严登华,秦天玲. 试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内涵与支撑技术[J]. 中国水利,2014(12):17~18.
[5]陈 进,李伯根,许继军. 水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及在云南省的实践[J]. 水利发展研究,2015(1):14~18.
【关键字】水生态文明;生态保护;水资源;生态文明
一、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1.1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深化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态文明是指水资源与人类和谐发展,水资源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应该节约用水,大力保护水资源。
1.2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践难题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是水,但是我国目前水资源污染较为严重,淡水资源中,部分地表水受到轻度污染,部分河段受到重度污染,在我国无论是河流还是湖泊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海洋的水资源质量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导致水质极差。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成为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应该将水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位,对水资源进行深层次的管理,将水资源的利用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相结合,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对生态问题的思考和对自然界潜能的意识
自然界蕴藏着无数的资源,壮丽山河、崇山峻岭、广阔草原都展现出自然界独特的魅力。但是人类为了经济的发展,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对自然资源无限制的利用,对森林进行大面积砍伐,严重破坏空气质量,造成水土流失,工业生产排出大量废水、废气、废物严重污染环境,在人类的生产建设中缺乏对生态文明的重视,对于自然界蕴含的巨大潜能不能合理的利用,导致出现了严重的生态问题,给水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不利的影响。
2.2水利工程建设没有合理运用自然界的修复和调蓄功能
如何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是当下人类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需要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使经济和自然共同进步。改变传统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模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寻找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结合的切入点,将生态要素融合于水利工程建设当中。自然界的水资源具有调蓄和修复等功能,将这些功能与水利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努力将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已经意识到了水资源不足和水土流失等问题的严重性,对于水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但是由于宣传和管理的力度不够,导致部分企业对生态文明建设不够重视,任意地浪费破坏水资源。
2.3没有真正贯彻落实人水和谐思想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人与水资源和谐发展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思想,并且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水生态文明建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也为水生态文明的建设献计献策,但是由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没有被贯彻落实,人们对于水生态文明认识不足,导致人水和谐的思想未能被落到实处。加大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贯穿于国家的发展建设当中。
三、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3.1始终贯穿生态文明理念,服从生态文明建设大局
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大力宣传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理念。水利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水利工程的方方面面,服从生态文明建设大局。
3.2 主动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好服务,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水资源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水资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替代的,积极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每一个人都有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积极参与到其中,生态文明建设速度将更快。
3.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人水和谐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并且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功能,树立人水和谐的思想理念,推动社会发展与水资源保护相协调。
3.4应用技术、基础研究、软科学研究和谐发展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而且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多方面内容,包含一些基础科学问题,水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水资源保护理论方法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一些对应的技术手段,污水处理技术、水资源优化技术、工业节水技术等。另外,还可以加强对水资源的使用管理,制定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体系,促进人水和谐发展。
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五大目标
一是认真落实党的十精神,制定规范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并且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资源的开发和治理中,使水资源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保护。
二是构建节水型社会,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严格控制用水总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杜绝浪费水的现象。政府可以通过电视新闻、报纸报刊、互联网络、宣传画册等途径向社会大众宣传水资源的重要性,呼吁大家节约用水。每年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在这一天可以举行节水活动,唤醒公众的水意识,加强水资源保护,使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三是形成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对于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活动,很多人存在侥幸心理、不自觉。政府应该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对于违法乱纪的行为,加大处理力度,可以对他们进行罚款处理或者通报批评处理,对他们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有效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改善水生态质量。
四是建成水资源保护与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修复脆弱的污染河段,政府可以拓宽投资渠道,对水资源管理加大投入,建立长期有效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增强防洪保安能力,提高水资源监控预警能力,保障水资源不受污染。
五是理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体制,使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建立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机制,建立有效的水资源保护机制,合理控制水土流失现象,强化水污染防治,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目标。
结语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将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高社会大众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树立水资源节约和水资源保护的思想意识。建立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速度。
参考文献
[1]左其亭.水生态文明建设几个关键问题探讨[J].中国水利.2013
[2]张建云、王小军.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水利.2014
[3]姜善立.浅谈我国的水生态文明建设[J].科技致富向导.2014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策略
水是生态之基,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也是重要组成和重要标志。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建设过程中,将会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永葆生机。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重要途径。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和重要成果的取得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建树。在生态文明的推动之下,中国将会建设的更加美丽和富饶。
1.水生态文明建设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文明阶段。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下,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同时也限制了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一现况要求人类对自己的生态破坏行为进行反思,要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才可以实现人与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的要求是尊重自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
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与水发展过程中达到的文明和良性发展的状态。所以,要把水生态文明建设做好,就要把生态文明的观念应用到各种治水活动中,尊重自然和水生态平衡,对水进行利用和治理,使水更好地造福社会,保护水生态系统,真正实现水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把握好水生态文明的内涵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正是水生态文明要坚持做到的准则。科学发展观是最根本的思想指导,也是社会发展必须要遵循的准则。第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是和谐公正。和谐的意思是说水利建设和发展要做到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统一,不可以忽视任何一个方面。公正是指要尊重人类和生态环境,既要考虑好当代人的利益,也要努力维护后代人的环境。第三,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实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促进我国水利建设的发展,进而保证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第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设手段是思想和行动一致。在进行水生态文明建设时,一方面要让人们树立水利发展要兼顾自然环境的思想,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另一方面要通过实际的行动,积极投身水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水利建设时要尊重自然、尊重社会,要保障当代也要保障现代。
2.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
2.1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治水理念
进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阶段就是要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治水理念,要实现人类和水的和谐统一,将河流的社会和生态功能都要照顾到,要提高对水资源的保护、节约和恢复利用,将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危害降到最低,让水资源可以为人类永世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治水理念需要实现巨大的转变,人与水的关系从斗争走向和平,对水的管理从供水变成需水,对水资源的开发从种种利用高注重保护,从水的利用上从工程利用到现代可持续利用发展。要做好水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就要在思想升提起重视,用正确的指导思想认真建设水生态文明。
2.2实行水资源管理制度
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具有强制和规范的制度的指导,因此实行水资源管理制度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和发展必须,也是建设的关键内容。水资源管理制度要将取水、用水、节约等环节的注意事项和规范写入水资源管理制度,并且不断完善,满足水资源管理的要求,为水生态文明建设夯实基础。
水资源管理要设定红线指标,也就是水资源利用总量线、水资源利用率线和治水区纳污线。
这三条红线必须要严格控制,对于水资源的控制目标要形成体系,上下级要进行任务的分解,并且共同贯彻控水目标,将体系建设的更加完善。
水生态文明建设要严格贯彻和执行好四项制度,并且将制度的作用最大化和效益化。一是,用水量控制制度,这一制度将重心放在了水资源的取水和用水的规划和管理上面,做好水资源的治理保护、调用和用水总量的控制。二是,水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制度,它的工作重心是建设水资源节约型社会,有计划地用水,提高用水效率,促使产业升级,摒弃而实行强制的节水措施,将水资源的浪费降低。三是,治水纳污制度,它主要是控制好污水排放,做好污水的管理,对污水处理中的错误行为进行严格的治理,对于饮用水源要加强保护。四是,水资源管理责任考核制度,这一制度是要将水资源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实际,提出和确定适宜的考核标准,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考核,贯彻责任制度,将责任制度化,提高重视和执行力度。
2.3鼓励生态水利建设
要完成水生态文明建设,在进行水利建设时就要鼓励生态水利。生态水利建设主要是指在进行河流的开发和水利工程的建设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降低工程建设对环境的破坏,使建设好的水利工程发挥好经济、社会 和生态的效用,推进工程水利过渡到现代水利的步伐。
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准备工作就要把生态保护理念融入到各个环节,提高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生态节水技术的应用,将工程建设的破坏作用降到最低;用生态建设的标准要求设计方案,协调和处理好防洪、发电和生态的利益冲突,减轻移民的受灾情况;在建设生态水利过程中要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保护沿岸的制备和设施,保护河岸的生态环境;在进行河道的治理工作时,要注意从生态的角度出发,不能盲目治理,侵占河道;加强水库的联系,促进水体的交换,一高水资源的质量。
2.4提高水利发展技术和信息化建设
水生态文明建设要以科技技术为依托偶与条件的限制我国在水里开发和建设方面缺乏专业的科技技术的指导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到位,因此必须加强水利建设的技术建设,惊醒技术的创新和改革,满足水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科技的需求。
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不断完善水利信息化建设,加强对水文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水文监测;加强水资源的总量监控和管理,对水资源的质量和总量进行实时监测;建立自然和社会相统一的流域模型,用先进的数字信息模型为水利建设提供指导;加强水利建设的信息库的完善工作,加强数据的分析和监测。信息化建设使水生态文明建设更加具有实践保障。
2.5凝聚社会力量共同建设水生态文明
水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一个行业就可以完成的,它要求的是整个社会的倾力合作和广大人民的参与。水生态文明的意识要在社会范围内传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保护的意识,这样才能够为多部门的合作和协调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全社会共同合作,水生态文明建设才会真正实现跨越性的进展。
3.总结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将会大大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而建成生态文明社会。为了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我国必须要在水资源管理理念、水资源管理制度、生态水利建设、科技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做出努力,践行水生态文明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詹卫华,邵志忠,汪升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水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水利,2013,7(4):89-93.
关键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3-0164-01
党的十以来,新一届领导集体坚持问题导向、运用战略眼光,擎画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深入发展做出顶层设计。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部分,要发挥生态文明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需要加强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战略研究。
一、着眼战略目标,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战略目标,对三个战略举措具有引领作用。“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是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科学原理。要求我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还要以五大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核心引领地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并深化对“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认识,积极承担起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国际责任,实现共享发展。
二、涵蕴发展动力,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领域的改革需要其他改革的协调推进和配合,因此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自有其必要性。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着眼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树立六个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原则。特别要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体系,“把资源节约、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不再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实现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新跨越。
三、打牢制度基石,以全面依法治国规范生态文明建设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实现生态良好,必须发挥法治引领和规范作用。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依法治国的系统化建设。尽快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体系和体制机制,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切实推进绿色发展;提格执法和公正司法的水平,对环境执法司法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现状加以惩戒;还要形成社会合力,加强人民群众“知法、懂法、守法”宣传教育和指导,加快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积极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