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8篇

时间:2024-01-13 08:18:5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

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梳理探究;分析

1.什么是“梳理探究”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第二个理念就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材中“梳理探究”共有15个专题,每册安排三个专题。这些专题有的侧重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

2.“梳理探究”的内容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梳理探究”部分具体包含的内容是:第一册包括“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第二册包括“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第三册包括“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第四册包括“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进文学大师”“影视文化”;第五册包括“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其中,“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交际中的语言文字应用”“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这七个专题侧重于梳理,其他八个专题更倾向于文化探究。这十五个专题都很注重知识的传递性,因为几乎没有一个专题对高中生来说是很陌生的新知识、新概念。

3.“梳理探究”的设计

其源于《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课程目标中的几项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如:第一,积累。整合是“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过程中,注重梳理。”例如教材中“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修辞无处不在”“古代文化常识”等侧重于积累、梳理、整合,同时在整合中能够训练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第二,应用。拓展是“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例如“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等都有利于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第三,发现。创新就是“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4.“梳理探究”分析

刚开始分析“梳理探究”中的专题,可能会进入一个误区:“梳理探究”就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写照,比如“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等,以为大体上就是汉字、对联、词语(成语)、修辞等生活中常用的语言文字与必备常识。仔细研究一下,其实,人文性的“语文味”是很浓厚的。“梳理探究”不完全是人们想象中的“综合实践”或是“课外活动”课程,它是和“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名著导读”相并列的。“梳理探究”中的专题牵涉到语文学科的几大方面如语言学、文学、文艺学等。就以小专题“奇妙的对联”来说,分别从对联的常识、对联欣赏、对联作法三个方面去分析。在对联常识和对联作法上介绍了上下联的平仄、字数要求,同时还列举了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实例;在对联欣赏中还运用了写意、锤炼等一些文艺学方面的知识来说明。

5.“梳理探究”考题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高考语文要求考察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都有难易不同的考查。考试范围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必修一至必修五这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无论是必考题还是选考题,都涉及到“梳理探究”这个大专题的内容。例如必考题“现代文阅读”中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和分析概括内容要点等类型的题目都与“逻辑和语文学习”这个小专题有关;古代诗文阅读中的理解、翻译、文言句式等题目都与“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专题有关联。而必考题中的大类型“语言文字运用”与选修课本中的一本书的书名相似,其实是与“梳理探究”中的知识一脉相承的。

从课程标准开始分析,到教材、高考考纲、试卷的大致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梳理探究”这个专题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它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突出了语文的实践应用。所以,如何开展、组织“梳理探究”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在人教版必修五册“梳理探究”中,每册都包括三个小专题。第一册中的三个小专题主要是语言文化常识,第二册是语言积累应用,第三册是语文学习方法,第四册是语文学习空间拓展,第五册是文言文能力提升。特别是三、四册说明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是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所以,语文学习要注重趣味性,学会自主、合作、探究。

总而言之,在“梳理探究”中,如果教师让学生亲身体验有趣的学习过程,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将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正吻合了新课标的精神,语文老师可以大胆尝试,勇于实践。

【参考文献】

[1]李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梳理探究”刍议――以人教版为例[J].语文建设,2013年12期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梳理研究;反思;自主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053-01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增加了"梳理探究"模块,这是一项全新的内容,属于开创性的工作,所以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借鉴。它既给语文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又给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完成、梳理探究、任务,需要我们语文老师不断探索。

1.注意梳理探究的统整性。

语文梳理探究的统整性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的系统性和学习功能的整合性。要强调语文梳理探究的统整性,要力避语文梳理探究活动中的惟智主义,要突破传统狭隘的语文课程观,防止语文梳理探究"惟语文"倾向。

在学习内容上,不再拘泥于语文学科,而是要在广泛的应用实践中关注科学、人文、自然、艺术、社会和人生等各个领域。如人教版必修二语文梳理探究《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所涉及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语文学科,还涉及科学艺术、人文景观、民间文学、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礼仪习俗、衣食住最好先让学生从先秦诸子典籍中搜集成语,理解其含义,并梳理编辑成册,引导学生从中学会对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从而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设计"成语与文化"这一板块,点拨学生理解成语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成语具有传统文化百科全书的特点,从而丰富了梳理探究的文化内涵,这是新课改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

首先是充分认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语文学习实际上就是学习我们的母语。语言是民族的命脉,是民族的凝聚力,是民族独立的象征,一个民族的语言如果消亡了,那这个民族就永远无法在世界上找到立足之地。而汉语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文化的首要载体和有机组成部分,理应受到我们的重视和传承。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也是联合国六种语言之一,而且是最经济的语言。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提升,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汉语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许多国家的中小学课堂都开设了汉语课,用于测查外国人汉语水平的"汉语水平考试"(HSK)已被国际认可,被称为"中国的托福"。

可是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汉语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在国内却普遍被忽视。举国上下一片"英语热",从小学开始,家长就忙着请英语家教给孩子补英语,而大学则有英语等级水平考试,拿不到英语四级证书就不能毕业,可是汉语水平低却照样拿文凭。很多大学非中文专业不开设语文课,很多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只考英语和数学。很多大学生写文章错字连篇,理科生写文章"一逗到底",文秘毕业生不会写公文,医学毕业生写不明白病理""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不热爱母语。据说,法国规定法国人在法国本土上举行的任何国际会议都不准讲外语。不由想起都德的《最后一课》,难道我们要像小弗郎士一样,等到没机会了,才来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学习语文吗?

2.创设优美的课堂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造诗意的情趣氛围――这是吸引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先决条件,是让学生产生学习期待的必需,这种情境驱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一节语文课学生只有在和谐诗化的氛围中才能产生身心的愉悦和学习的冲动,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所以语文教师要特别要注意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情境体验的互动平台,让学生在诗意的氛围中轻松快乐有兴味地学习。那么如何创设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氛围呢?

2.1优美的导语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语文课堂的导入是一种精彩的开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导语激趣煽情,形成课堂的势能。精彩的课堂导语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不可企及的范本,又能起到唤醒学生潜能的作用。

2.2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现代多媒体手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听感觉,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辅助,合理地利用它可以为语文课堂创设诗情画意的美学氛围,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全新的手段,为语文教学创设情境。

2.3巧妙设问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爱因斯坦说过,"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善于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用精、少、实、活的提问将学生吸引进课文,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从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活动。

2.4生活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 生活是五光十色的,生活中有诗质,教师要动脑子,让生活走入课堂,让课堂进入生活;让语文贴近学生的感性实际,在课堂上让学生动乎情,悦乎心,用生命去诠释语文。

3.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的践行者,这是做好梳理探究的关键。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践行者。以"优美的汉字"为例,课前要组织学生安排一定的时间,搜集有关"汉字"的资料,思考筛选,再经过个人或小组梳理整合,在课堂上汇报展示,从而让学生领悟到汉字的音、形、意的优美。这样就能使学生养成动手、动口、动脑的习惯,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能力就会日益提高。在开展"修辞无处不在"教学活动时,要以修辞活动为纲,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使用修辞的各种例子串联在一起,比如初中、高中课本以及课外阅读中所积累的优美语句、广告语、歌词、日常生活用语等等,长期以来,学生对修辞的学习更多地停留在辞格学习的狭小圈子里,导致学生对修辞的理解很片面,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早就指出:"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是为着情和意,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要通过对以前学习和接触到的修辞的梳理,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包括我们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都是在进行修辞活动,使学生感到"修辞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至必修梳五梳理探究内容(人教版2007年4月版)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93-02

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主要侧重的是对学生基础语言认知能力和语文欣赏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们需要在语文教师的系统教学中,逐步学习高中阶段的各类语文知识点,包括对散文、说明文、诗歌等类文体进行不同程度的解析和意义情感的欣赏。

语文教师通过日常的课堂教学,一方面会在课本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完善和丰富教学资料,指导学生对语文文化常识的积累;另一方面还需要明确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完善课堂教学的形式,在调动语文课堂教学范围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改变对语文学习的不重视态度,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考虑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高中语文教师往往需要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巧妙结合,并借助外在的教学环境或教学资源,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积累,笔者认为,针对如何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

1.以课本教材内容的教学促进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根据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安排,语文教师往往会对学生进行课文中字词、语句的梳理和讲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和赏析课文中的相关主旨和意蕴。学生们在语文教师的课堂指导下,一方面会不断拓展对语文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够不断提高自身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文本解读的能力。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合理安排课时进行语文课文的教学,指导学生们在课文的学习中了解每位作家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意义。学生们在此过程中,既可以体会到作家对各类文体的情感表达方式,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语文课本内容的综合把握。例如,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人教版第一单元的内容时,针对单元中的《沁园春・长沙》、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四首诗歌,语文教师除了向学生们讲解现代诗歌的不同派别特征和风格,还应该进一步指导学生们深入诗歌内容,学习和了解诗歌中的各个意象涵义以及诗歌的绘画美、建筑美以及音乐美,感受中国现代诗歌的新特征。

其次,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本教材内容的教学时,还应该注意对学生文本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前任务的形式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查阅资料达到对课文背景和内容的简单了解。与传统的单一教学不同,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和网络资源,了解到所学课文中作家的生平、代表作及作品的写作风格,并对文中的重点生字词做出标记。最后可以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文中细节问题的疑问或思考。这是对教师课堂教材教学内容的细化和延伸,能够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同时也实现了集思广益,调动学生解读文本的自学能力。

2.利用语文写作教学锻炼学生思考和创作的能力

高中生在教师的教材内容的教学指导下,往往会了解和掌握到一些基本的文体风格和作家写作范式。而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语文教师除了调动学生自主解读文本的能力以外,还可以通过语文写作教学的方式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从而推动他们语文综合修养的提高。针对高中生的语文写作教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实施。

首先,语文教师可以安排一定的课时向学生们讲解高中语文作文的写作要求、写作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学生们只有在明确要求和注意事项的基础上,才会在将来的高考中避免达不到要求而造成作文走题或跑题的写作失误。所以,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在写作的伊始,指导学生明确了解高考作文的写作范式,在字数、错别字、文体以及主题方面尽量达到标准。

其次,高中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语文写作训练,在高中阶段进行写作的时候,往往是对作文思想和表达方式的拓展和升华,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做好引导和批改建议的工作。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安排一定的作文任务,鼓励学生阅读和学习优秀作家的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构思和创作能力,做好对话题作文、命题作文等形式的语文写作。这种类型的写作教学,既能丰富和深化学生的阅读视野,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学生对语文写作创作的兴趣。

3.通过语文课外活动调动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除了上述教材内容的教学和语文写作的教学,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的形式调动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丰富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效率,从而极大调动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兴趣。

首先,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可以鼓励有不同兴趣的学生投入到校内或校外的语文活动中,这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既是对学生专业兴趣的调动和锻炼,同时也能够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例如,书法类比较优秀或擅长的学生,可以在活动的参与中,拓展语文学习的视野,并进一步认识到不同层面的书法写作特色,从而激励自己的书法写作向着更加完善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语文写作能力比较突出的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活动,进一步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并结交到志同道合的写作朋友,拓展自己的写作视野;语文表达能力突出的学生可以参加相关的语文辩论类的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到丰富的中国和外国的语文常识,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语文修养。

篇4

课改以后,语文教学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学生主动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的机会多了,教材也由原来6册变成必修和选修两类。我今天要解说的是必修教材2。

1.说课标

高中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发挥育人功能;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人教版教材的编写原则、教材特点:编写原则包括守正出新的编写原则 和构建立体化 语文学习系统; 教材特点包括强调审美教 和注重探究 能力培养。

2.说教材

高中语文教材分为2大部分:必修和选修 , 这两部分是互相联系的, 必修课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均衡性,选修课体现选择性。必修是选修的基础,选修是必修的延伸和提高。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本册必修教材的内容和其他四册一样,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模块。前三个模块纳入课内学习计划,名著导读可以安排学生寒暑假进行。

在这四个模块中,阅读鉴赏是本册书的主体。它分为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兼顾了文体和人文内涵,但每单元又各有侧重点。第一单元,写景状物散文:体现了情趣和理趣的结合。第二单元:先秦到南北时期诗歌,它包括诗经、楚辞、汉魏南北朝诗歌。本单元侧重阅读、理解、背诵、鉴赏,全面提高学生的文言基础知识,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民族精神。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散文,这些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我们在教学时侧重让学生感悟情、景、理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第四单元:演讲辞,侧重于对话与交流。

表达交流是本册书的第二个模块。他包括写作和口语交际2个部分。.写作部分主要从写作方法的角度进行记叙文的训练。写作专题分别是①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②直面挫折,学习描写。③美的发现,学习抒情。④想象世界,学习虚构。口语交际专题为演讲。

梳理探究是第三个模块,它设计的专题有:①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②修辞无处不在③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第四个模块则是名著导读,它介绍了《家》《巴黎圣母院》

本套教材是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而必修2 以“过程和方法”为主线,把审美教育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文学作品占选文的四分之三,而且重视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注重传统文化,文言诗文和传统寻根内容。

3.说建议

3.1教学建议阅读与写作有机的结合

阅读鉴赏第一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文章。展开想象,感受作者心灵,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进入审美境界。

第二单元 学习唐前诗歌(从先秦到南北朝)。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

第三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体验古人倘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培养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3.2评价建议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包括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技能,学生评价包括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整合信息能力 应用审美探究能力 团队精神 合作意识。它们体现了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综合素养。在本学校可以通过写读书报告、读书札记、评论鉴赏文章来考察学生的阅读兴趣、文化视野及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鼓励学生创作,以此考察学生的参与态度和创作水平。

3.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5

长文短教中的“长文”是指字数多、篇幅长的必修课文,并非是拖慢教学进度、难以理解的课文。“短教”不是粗略的讲解甚至不讲解,而是抓住课文中的重点,有选择性的为学生进行精讲。长文短教并非是绝对的,而是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教师要切实根据文章的内容,科学合理的选择精讲部分,使学生能真正从中了解到相关的语文知识。

2.实施长文短教的策略

2.1整合资源,分层引导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对长文的预习十分重要。在以往预习过程中,学生通常仅是借助工具书,对文中的字词和写作背景进行简单了解,致使学生逐渐养成惰性思维。在长文短教教学方式下,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深入挖掘课本及参考书,对教学资源进行科学整合,为不同层次学生设定分级导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挖掘课文内涵。教师采用这种方式,不但有助增加课堂知识容量,而且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探究学习,利用有限课时,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2精设问题,启发思索

新课程教学要以人为本,加强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意识。提问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思维,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参考标准。在学习高中语文长文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能够更好的实现短教的目的。

首先,要设计一个与课文谋篇布局相关的问题。教师要针对教材的内容,设置提问点。在深入分析教材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清楚课文的构思方式与写作思路。

其次,要设计一个课文主题的文眼。教师要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依据教学目标,精心设置汇集重点难点的题眼,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思想、突破课文重难点。使学生能以更加直接有效的方式理解长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内容。

最后,要设计一个以新颖角度出发的问题。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工具,在长文教学中,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观念,设计新颖的课程问题,使学生能够从多方面对文章进行解析和思考,减少对辅导资料的依赖,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

2.3联系实际,强化能力

新课标强调高中语文教学应当与实际生活、社会现状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联系。以往教学模式,教师在传授的过程中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在高中语文长文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符合的作业练习,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开放的思维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延伸对长文知识的理解,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联系,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更新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此外,教师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的认真点评,给予对学生感情的尊重,拓宽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中语文课程。

3.“长文短教”的效果

3.1授课时间的变化

对高中语文长文的教学,长教方式与短教方式在用时上体现了很大的差异,实际调查显示,短教要比长教节省近一半的授课时间。对高中阶段的教学而言,时间是非常宝贵的。教师运用短教方式进行长文教学,一个学期能节省大量的时间,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最大限度利用节省的时间,开展各种与语文相关的学习活动,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

3.2授课效果的变化

实际调查结果显示,对高中语文长文进行长教与短教的教学效果相比较,学生单篇课文的测试成绩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短教方式在教学用时上明显短于长教方式,这就说明短教方式对于高中语文长文的教学更有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短教的方式,能够很大程度提升课堂效率,使学生在一定课程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自身能力得到更显著的增长,继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但教师在实施长文短教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在授课时,具体采用哪种教学方式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合理选择。

4.结束语

篇6

摘 要: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又不能流于形式,或走入只重开发而不注重实践意义的误区。要想让校本课程能有真正的实用意义,就必须让它与日常的课堂教学融入,让校本课程真正根植在课堂。

关键词: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体系构建;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以后,课程资源的开发被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而目前,校本课程的开发大多“昙花一现”,很难有它的延续性。如果要达成深化课程改革的“愿景”,在校本课程的开发热潮之后,深入思考校本课程建设的突破已势在必行。在我看来,要想让校本课程真正实施起来,就必须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日常课堂教学有机融合,而一旦有了融入课堂的根基,校本课程才能真正迎来自己的“春天”。

让校本课程根植在课堂,校本资源的开发就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基础之上,围绕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关注学生所需知识能力,依托学生探究精神,既关注必修课程的体系,又对其进行挖掘、延伸、拓展与提高,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厚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拓展文化视野,丰富人文底蕴,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从而构建出更有实效性的、多层次的语文校本课程发展体系,从而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条件。余应源先生就曾睿智地指出:“新百年语文教育的前程就是要通过有序的科学高效而规范化的言语活动技能,包括言语习得活动的技能训练,来推进言语习得,提高言语活动水平。”具体来讲,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上,要特别关注四个方面:

一、校本课程特色化,注重有机融合

将必修内容的拓展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机结合,即使“必修”教材成开发、灵活状态,又使校本课程和必修课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具备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与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的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针对语文学科这一特点,语文校本课程要以弥补工具性、技能训练的不足和强化人文熏陶作为原则与目标。因此,我们先把目光集中在“名著导读”“梳理探究”上。“名著导读”“梳理探究”两部分没能真正成为独立的整体,它们知识杂乱,缺少系统,需要师生自行从中寻找和归纳。如此大的“开放性”造成学生不知道这部分内容该如何去把握,无所适从。另外,无论是单篇依次学习,还是专题整体探究,师生均需要具备很强的文本转换与适应能力,这样的编排也似乎并不完全符合师生的认知规律,既不利于学生语文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也不利于学生形成完善的语文素养体系。校本课程特色化,注重有机融合,就要在整合必修课本资源的基础上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使校本课程更具根基性。

重新建构“名著导读”“梳理探究”课程,可把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分为这样三个类别:文学欣赏类、文化解读类、鉴赏评价类。

1.研发文学欣赏类课程

开设这一类语文校本课程的目的多是希望把语文从工具论的“泥潭”中拉出来,还原一个文学欣赏层面的语文课。

2.研发文化解读类课程

开设这一类语文校本课程,为了引导学生从欣赏层面进入对文化现象的理性思考,为培养鉴赏能力奠定基础。课程的设置可以是《中国文人》《金庸小说中的侠义人生》《唐代传奇与研究》《中国酒文化》《唐诗文化解读》《漫谈名家个性语录》《孟子的论辩艺术》《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汉字中的文化》《左传外交辞令赏析》《从边塞诗看唐人心理》等。

3.研发鉴赏评价类课程

《余华优秀小说研究》《我看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唐诗宋词名家欣赏》《戏剧研究》,这些课程从时间的跨度上看是由古至今,从体裁上看是包括了小说、戏剧、诗歌等主要的文学体裁。这些课程能帮助学生学会深层地剖析,提高思辨能力,同时兼顾文学理论阅读指导。一般来说,学生对这类文学理论著作不是很感兴趣,教师也不重视,但文学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别是在高中阶段以文学作品为主的名著阅读教学中,文学理论可以为阅读者研究和创作文学作品提供了理论支撑。适当地选择一些作品介入鉴赏评价,会加深学生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

在校本课程的具体实践中,可在分类的基础上,列举典型的课程纲要,并展开这种类型校木课程的课程目标的分析。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引导学生:一是广泛阅读,即读的数量多,涉及面广;二是“专门”阅读,可以对某作品、某作家进行“专读”;三是创造性阅读,即研究性阅读、“二次创作”,侧重于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读出”作品的新意、深意。

以上三种类型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语文校本课程的目标与功能。虽然这三种类型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设置还不足以组成一个完整的语文校本课程体系,但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的,尽管各有侧重,这三种类型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又能整合成一个整体,它们既体现了学科基本知识结构的建构,又能够把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兼顾起来;既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出发点,更能诱发学生产生发现、探究、实践的冲动,并由此激发学生产生学习语文校本课程的需求,帮助学生掌握好的语文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21-01

所谓课堂教学目标一般来说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可以根据语文教学的不同层次进行分类,从大到小一般可以细分为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这几方面并不是分裂开来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认清这几个方面的不同关系,从而更好的去完成语文课堂教学。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方面,也是需要在教学中用力最多的地方。笔者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不断地总结,认真的分析,此进行了相关探究,以便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能够少走弯路,更好的展开语文教学。

1.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现状分析

就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制定的情况来看,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比如第一,很多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方面存在着随意性,在进入课堂之前并没有很强的目标,在课堂上任意发挥,使学生不能够抓住老师的教学主线,导致了学习的盲目性和无目的性。

第二,语文课堂教学制定的目标过于笼统,不能够细致的剖析语文课堂的细节所在。比如很多语文课本中的阅读文本,其背后有许多深厚的思想内涵需要学生去挖掘,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做好引导,但是很多教师在设计这些课堂教学目标时,往往不会在意这些细节,只是把很多空泛的目标定位其中,使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变得模糊,把学生引导到空洞的说教课的圈子内,这样的话也就失去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落实其中。

第三,还有一些语文教师在制定课堂目标的时候过于单一,不能够很好的让语文课堂更加具有立体感,使学生不能够得到综合的锻炼。这种目标的定制往往只盯住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而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是不全面的,不能够让学生把不同层次的语文学习有机的融到语文课堂之中。

以上是典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的案例,我们必须剖析其问题所在,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更好的去完成高中语文课堂目标的设计。

2.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原则

我们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中可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既要结合高中语文自身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又要体现高中语文课堂的综合性,还要细分每个不同的方面,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让学生在课堂之上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首先,坚持整体性与部分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就是要考虑到高中语文教学的各个细节、各个方面,这不仅是对于提升学生自身能力的要求,更是高中语文课堂自身的要求。在新课堂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双重培养,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这些特质去设计一个整体的教学计划,在教学中能够有一个宏观的把控。

部分性原则是相对于整体性原则而言,因为高中语文自身就可以分为不同的板块来进行教学,比如字词、阅读、作文等等,这些不同的板块教学目标是不一样的,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在设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方面,从每个板块的不同方面出发,进行明确的目标设计。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的明确不同板块的学习目标,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更加有方面感,在课堂上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更能够让学生增加学习的自信心。

其次,坚持明确性与模糊性的原则。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很多客观存在,也有很多需要主观发挥的东西,因此根据这样的特点就必须进行不同的课堂内容的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就是教学目标要集中,要精练,而且课堂实施比较具体,学生比较容易完成。教师对于这种明确性的课堂目标要始终牢记在心中,并且在教学中去不断的实施,一步一步的去接近教学目标。

另外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存着一些模糊性的东西,这种往往是提升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地方,但是这种目标的实现不是明确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并且每个学生所接受的信息是不同的,再加上学生自身的性格原因,学生自身所收获的东西是不同的。因此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模糊化的目标设计,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整体目标的框架下,去完成高中语文素养的提升。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则,比如系统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等等,这些是在高中语文设计中必须坚持的,有了这些原则,才不会在高中语文课堂设计中犯下以往的错误,走向更深的误区。

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策略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对于教师而言,应该不断的研习高中语文教材和最新的教学大纲,不能随意的进行课堂设计,教师必须从教材自身出发,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源于教材,同时也要高于教材,这样才能够在掌握好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去获得更大的提升。另外教师对于整个高中语文体系,以及教材中每个单元、每篇文章都要熟悉掌握,这样才能够从宏观上去完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并且能够做到目标的科学性和连贯性,顺利地完成高中语文教学。

其次,在制定目标的时候,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合理地进行目标分配,这样课堂目标才能够更加细致,不至于让学生抓不到学习的重点。因为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往往是多样化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不同的目标设计,从不同的方面去完成高中语文知识的梳理,让学生够找到一个课堂中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教学目标中,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篇8

目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景教学;应用

语文课是一门艺术性较强的学科,通过情景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将其艺术性很好地展现,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学习效果。所谓情景式的教学方法可以理解为通过营造具体而且生动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方式。老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分角色扮演,加入音乐画面等方式营造场景,实现学生与教师的互动。

一、情景教学的意义

情景教学作为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和情感活动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所学知识的印象,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跟老师进行互动,老师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共同制订讲课的方案,共同选定主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情景教学在应用中的原则

情景模式固然有其优势,但也容易出现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学科特点等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教师应当在应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1.趣味性原则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在高中语文课的过程中培养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增强课堂内容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对课堂呆板无趣的印象,增强学习的动力,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来。情景教学法可以让学生置身于生动的场景中,引起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增强语言交流能力和情感感知能力。

2.与课程紧密结合的原则

高中语文情景式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和吸引人,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应该忽略学习的科学性。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水平和知识程度,选择合适的文章进行合理地创作情景,使学生在快乐学习的同时学到有益的知识,得到一些教育和启发。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抓住教学的重心,在情景模式的教学中也要保证教学的质量。

3.针对性原则

高中语文情景式教学的运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提升语文的教学质量。应当注意的是,教师要始终明确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全面的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活跃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发言。

三、情景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实践应用

1.充分利用多媒体条件

现在很多高中学校配备了多媒体,这使得语文教学趋向多元化,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方法更为多样。多媒体可以更便捷快速地展示更多样更丰富的内容,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例如,在学习高中课文《雷雨》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插播一段《雷雨》的话剧,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社会环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2.进行细致准确的语言描述

语言其魅力有一部分就在于其可以通过描述来营造一种意境,让人感知到某种情感或者环境。好的语言描述能够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体会文章的情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描述相应的场景,让学生发挥想象,体验美丽的画面和感觉。如,在散文《荷塘月色》中,可以通过老师细致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体会美妙的荷塘美景,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3.发挥学生创造力设立情景

在学习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教学来将课文进行情景再现,这不仅能加深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白毛女》一文中,教师可以先将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梳理,之后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将课本内容以短剧的形式呈现。在短剧表演的过程中,学生更能充分地体会文章的语言魅力,体会剧中人物的情感历程,把握人物的特点。使学生更加喜爱学习语文。

新课标中明确了要增强学生的语言技能,进行情景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侧重于学生的课堂反应。情景式教学法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个体差异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合理恰当地运用情景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能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丰富课堂内容,使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加强,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加显著,从而进一步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殿堂.情景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青年文学家,2012(11).

[2]张莉.情景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11).

[3]黄银.巧用情景,提高高中语文课堂趣味性[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3(0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