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血压三级治疗措施8篇

时间:2024-01-13 08:18:4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血压三级治疗措施,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血压三级治疗措施

篇1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尿毒症; 血液透析; 心肌梗死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而血液透析是糖尿病肾病终末期的主要治疗手段[1]。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期患者生存率普遍低于其他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糖尿病肾病终末期患者并发冠心病时,主要以心绞痛发作为主,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比较罕见[2]。笔者对本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尿毒症血液透析并发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并给予综合治疗措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3年2月~2011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肾病终末期患者118例,符合“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及疗效标准专题讨论纪要”诊断标准,其中并发急性心肌梗死21例,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52~74岁,平均(64.21±9.02)岁;糖尿病病程为5~20年,平均(7.12±1.85)年;均有高血压病(160~230/100~130 mm Hg,属于三级高危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前均有感染病史,其中肺感染15例,急性胃肠炎6例。均无明显胸痛表现,其中合并心源性休克6例,主要表现为血压明显下降(<90/69 mm Hg);心功能不全18例,主要表现为端坐呼吸,双肺布满湿音;心律失常7例,主要表现为室性期前收缩。

1.2 治疗方法 (1)吸氧和休息。(2)镇痛。有心力衰竭及兴奋、烦躁、濒死感患者给予吗啡5 mg皮下注射或杜冷丁50~100 mg肌注。(3)溶栓治疗。尿激酶100~150万U/d静滴,连用5 d,并使凝血时间保持在正常值的1.5~2倍。(4)抗心律失常、休克、心衰。(5)抗感染。(6)控制血压。选用钙通道拮抗剂或β受体阻滞剂。(7)血透。血液透析每周3次,采用碳酸氢盐透析液,血流量200~250 ml/min,体内肝素化。

2 结果

21例患者中1例放弃抢救自动要求出院,死亡9例,其中3例死于心室颤动,4例死于心衰并心源性休克,2例死于多脏器衰竭(呼吸衰竭、心衰、肾衰);抢救成功11例。从出现临床症状到出院或死亡时间为1~18 d,平均(5.22±3.48) d。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尿毒症血透患者发生AMI的可能原因及诊断:(1)糖尿病患者约半数以上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患者常并发植物神经功能异常,血管反射功能低下,血管顺应性降低,血透时常需要超滤脱水,透析过程中易引发低血压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因此,患者在血透时发生心脏缺血缺氧从而导致AMI的可能性明显增加[3]。(2)尿毒症患者存在高血压、钙磷代谢紊乱,可致血管钙化和尿毒症心肌病变,易并发缺血性心脏病。(3)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期,在心肌毒素如甲状旁腺素、中分子物质、酚、胍基琥珀酸等以及缺氧、酸中毒等参与心肌病变的发生[4]。(4)血透穿刺血管部位疼痛,精神紧张引起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因此,糖尿病肾病尿毒症血透患者可在透析中或透析间期发生AMI,应引起足够的重视。(5)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期患者营养不良,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低血糖及感染,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心肌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肌缺血。

本研究采用碳酸氢盐透析液,透析中保持低血流量,应用生物相容性好、预充量小、超滤率和溶质清除率高的透析器或血滤器,采用隔日短时血液透析或隔日延长的床旁血滤治疗以尽可能减少对心脏的影响。文中对糖尿病肾病尿毒症血液透析并发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并给予综合治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总之,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期并发急性心梗时,积极的内科治疗配合恰当的透析治疗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

[1] 高岩红,陈兴祥,王全华,等.1例糖尿病肾病并发心肌梗死患者在血液透析滤过中的急救护理[J].临床医药实践,2009,18(6):451-453.

[2] 纪文英,郑爱英,郑雪瑛,等.5例糖尿病肾病行血液透析诱发无痛性心肌梗死的早期监护[J].现代医院,2009,9(8):83-84.

[3] 耿晓仲.46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28(1):28-29.

篇2

【关键词】 慢性肾功能不全;高血压;感染;心衰 作者单位:678000 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肾内科 慢性肾功能不全一般呈不可逆性缓慢进展,如果短时间内迅速加重,除了考虑原发病加重外,还应特别注意是否存在着使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加重因素,及时发现加重因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减少病死率均有指导意义。现收集我院2001年1月至2011年10月有慢性肾功能不全伴有明显临床加重因素的106例病例进行分析,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加重因素及其治疗措施对预后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有明确加重因素的106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女42例,男64例,年龄30~67岁,血尿素氮9~305 mmol/L, 血肌酐143~8754umol/L, 1例表现为高钙、高磷血症, 二氧化碳结合力455 mmol/L, 其他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低钙血症、高磷血症、高尿酸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尿比重1010~1020, 双肾大小最小的为763 mm×32 mm×29 mm, 最大的为893 mm×379 mm×379 mm, 皮质厚度66~88 mm。12 诊断标准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慢性进行性的肾实质损害,致使肾脏不能维持其基本功能,诸如排泄代谢废物、调节水盐和酸碱平衡、分泌和调节各种激素代谢等,从而呈现氮质血症、代谢紊乱和各系统受累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1]。在病程中,若血肌酐水平短期内急剧超过其基础水平的50%,则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加重。13 加重因素 尿路感染44例(其中尿路结石的28例),呼吸道感染23例,高血压30例(合并尿路感染5例、合并心力衰竭9例),慢型心力衰竭的12例,相对血容量不足的8例,X线造影剂5例,氨基糖甙类药物3例,喹诺酮类药物的3例,高钙高磷血症 1例,随访6月至9年,治疗后尿比重1018~1025,血生化尿素氮65~152 mmol/L,血肌酐115~2149 umol/L,尿酸正常的有85例。14 治疗方法 141 去除所有可能促使肾功能恶化的因素 感染(尤其是尿路感染);血容量不足;尿路梗阻(最常见的是尿路结石);心力衰竭和严重心律失常;肾毒性药物,如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奎偌酮类药物、糖尿病肾病患者使用照影剂等;高血压,如恶性高血压或高血压的降压过快过剧;高钙血症、高磷血症或转移性钙化;妊娠(肾衰者不宜妊娠)。142 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可使尿毒症症状改善。1421 食用高生物价优质蛋白如鸡蛋、瘦肉和牛奶等,尽可能少食植物蛋白的物质,如花生、黄豆及其制品等。每天给予06 g/(kg・d)的蛋白质,既可以满足机体生理的基本需要,而又不至于发生营养不良。1422 高热量饮食可使低蛋白饮食的氮得到充分的分解,减少体内蛋白库的消耗,摄入足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以供给人体足够热量,这样就能减少蛋白质为提供热量而分解。1423 必需氨基酸疗法 此疗法的适应证仅为肾衰患者,不宜用于慢性肾脏病无氮质血症者。每日蛋白摄入量减至20 g,则会发生营养不良症,必须加上必需氨基酸疗法或必需氨基酸及a酮酸蛋白质混合剂疗法。a酮酸在体内与氮结合成相应的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在合成蛋白过程中,可以利用一部分尿素,故可降低血中尿素氮的水平,改善尿毒症症状,低蛋白饮食和极低蛋白饮食加必需氨基酸和/或其酮酸疗法可减轻残余肾单位的破坏,延迟尿毒症的发生。143 并发症的治疗:1431 钙、磷平衡失调的治疗 积极限磷饮食和使用肠道磷结合剂,如口服碳酸钙,既可降低血磷,又可供给钙,同时还可纠正酸中毒。1432 水钠平衡失调的治疗 除有水肿、高血压和少尿要限制食盐外,一般不宜过严限制,在氮质血症期就应开始给予低磷饮食,每天不超过600 mg。有少尿、水肿、心力衰竭,应严格控制进液量,但对尿量超过1000 ml/d而又无水肿者则不宜限制水的摄入。1433 代谢性酸中毒的治疗 口服碳酸氢钠1~3 g,3次/d。144 中医药疗法 大黄能延缓肾衰的进展,剂量随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剂量调节,一般剂量为10~20 g务使每日排软便2~3次为度,1剂/d,水煎服。或大黄20~50 g、蒲公英30 g、煅牡蛎20 g,煎水200~300 ml,置温凉保留灌肠30~60 min排便,1~2次/d。145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应用:ACEI最主要的作用是通过扩张全身血管和肾小动脉使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Pgc)趋于正常从而防止肾小球硬化。2 结果

106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有加重因素的患者,经治疗后,96例肾功能明显好转,临床症状不同程度的缓解,其中82例肾功能恢复至加重前水平。5例作维持性血液透析,1例死于严重感染,4例自动出院。3 讨论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展一般是缓慢的,如在短期内迅速加重,除了考虑肾脏疾病本身有发展外,还应考虑是否存在着使慢性肾功能恶化的加重因素。由于大多数加重因素具有不同程度的可逆性,故又称可逆性加重因素。在各种加重因素中,以感染居首位。本组资料中各种感染占414%,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兔疫机能低下,易合并感染,以尿路、呼吸道感染常见。尿路感染以尿路结石、尿路梗阻常见,尿路梗阻后,常使上端尿路内压增高,尿液反流,导致肾单位减少,肾功能损害而致尿毒症,及时去除尿路梗阻是治疗的关键[2],高血压、心力衰竭、血容量不足、严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使用肾毒性药物均是肾功能不全的加重因素。寻找和纠正某些使肾功能不全加重的可逆因素,这可使肾功能获得改善,如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特别是水,钠缺水;及时地控制感染;解除尿路梗阻;治疗心衰;停止肾毒性药物的应用等。总之,肾储备功能差,对感染、药物、缺血等因素敏感[3]。

慢性肾功能不全是一缓慢的、持续进展的、不可逆的过程,患者最终进入维持性透析或死亡,诱发因素能加快此进程。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治疗目的,主要是延缓病程进展,降低尿毒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为了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进展,不仅要积极控制、治疗原发病,还应该注意加强肾功能损害因素的清除。

篇3

关键词:农村居民 两周患病 慢性病 就医方式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Prevalence and Treatment for Rural Residents

Pan Yu-jia, Jing Lin, Lai Qian, Yu Wei, Hu Jun-qin, Li Jia-wei(Management School,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Sichuan 611137)

Abstract: Using a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 2159 sampling households (6700 people),the research explore the current prevalence rate and treatment ways for rural residents. The result shows the prevalence rate of two weeks is 17.49%, prevalence rate ofchronic disease 24.36%. 51.71% of elder people suffer from chronic disease; 55.21% of people pay most attention to convenience when choosing medical institutions. Lastly, the paper gives 3 suggestions to improve health level for rural residents.

Key words: rural residents; prevalence of two weeks; chronic disease; treatment ways

居民健康水平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提高居民健康状况能够有效提高社会生产力[1]。党的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于“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居民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由于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长期存在城乡和地域差异,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的缺乏相对更严重,农村居民获取卫生服务可及性方面难度更大[2-3],本文通过调查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和治疗选择情况,获取了农村居民患病就医的第一手材料,笔者希望,这些材料能够为卫生政策的制定与领导层的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2013年5月~6月,课题组调查人员对四川省郫县农村地区居民开展调查,共抽样2159户家庭(6700人),对不能正常回答者由熟知情况的亲属代答。调查对象中,男性3294人(49.16%),女性3406人(50.84%);年龄最大者103岁,最小则不满1岁,平均年龄36.9岁;已婚者4872人(72.72%);学历以初中和小学及以下者最多,其中初中学历2564人(38.22%),小学及以下3129人(46.70%);在业者3726人(55.61%),无业或失业1679人(25.06%);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见表1。

二、调查结果

(一)农村居民两周患病情况

两周患病是评价居民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需要测量的核心指标之一,它的根据是调查对象自我报告身体健康状况及自我感受。调查的6700人中,有1172人两周患病,两周患病率17.49%;男性518人(患病率15.73%);女性654人(患病率19.20%)。从表1可知,年龄越大两周患病率越高,65岁及以上老人两周患病率最高;在学历方面,文化程度越低患病率越高,小学文化及以下群体的患病率最高;在就业状况方面,离退和无业(失业)人员的患病率较高;在婚姻状况方面,丧偶群体患病率高于离婚人群和已婚人群,而未婚群体最低。不同人口特征下,居民患病率的差异可能与年龄、身体素质以及健康意识有关,这需要进一步探索分析原因。

(二)农村居民两周患病不适症状及疾病构成情况

两周内出现不适症状的1172人中,前三位症状依次为咳嗽(489人,41.72%)、头痛(240人,20.48%)、腰腿痛(110人,9.39%),其余依次为发烧(7.42%)、腹痛(6.57%)、心慌/心悸(4.27%)、腹泻(3.67%)、胸痛(1.71%)。所患疾病前三位依次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39人,45.99%)、高血压(176人,15.02%)、糖尿病(60人,5.12%),其余依次为支气管炎(4.61%)、急慢性胃肠炎(4.44%)、类风湿性关节炎(1.02%)、胆结石(0.94%)、腰椎病(0.60%)。

(三)农村成人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分析

慢性病患病率是另一个反映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需要的重要指标,通常有两种计算方式:一种是调查的患病人数与调查总人数之比,另一种是调查居民患病的病例数与调查总人数之比(因为部分居民患有多种慢性病)。本次调查慢性病患者1364人,患病率为20.36%(按人数计算);总病例数1849例,慢性病患病率27.60%(按病例数计算)。

绝大多数(97.36%)慢性病患者集中在成年人(18岁及以上)群体,为准确了解慢性病患者疾病分布特征,调查组对成年人(5451人)进行了专门分析。

从表2可知,成人慢性病患病率24.36%,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前三位是高血压(612人,11.23%)、慢性胃炎(258人,4.73%)、糖尿病(145人,2.66%),其余依次是慢性阻塞性肺病(2.40%)、慢性咽炎(1.47%)、心脏病(1.17%)、风湿病(0.94%)、胆结石(0.94%)、脑卒中(0.72%)、鼻炎(0.57%)。调查显示,成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学历越低的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越高,小学及以下群体患病率最高(36.64%);丧偶群体(59.39%)高于其他婚姻状况群体;离退休人员患病率(54.71%)和无业人员患病率(37.66%)高于在业者和学生群体。

调查发现,65岁及以上老人有497人,其中有257位老人至少有一种慢性病,慢性病患病率51.71%(按人数计算);部分老年人患有多种慢性病,病例数共388例,平均患病1.51种,按病例数计算则患病率则高达78.07%。

(四)农村居民两周患病治疗方式调查

1.农村居民患病治疗方式选择

两周患病治疗情况包括去医疗机构看病、自我治疗处理和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本次调查有1172人患病,治疗方式如下:(1)739人(63.05%)去医疗机构就诊;(2)321人(27.39%)自我治疗处理(但未去医疗机构),他们采取了自服药物(包括药店购药)或其他理疗等方式;(3)112人(9.56%)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

2.居民选择医疗机构类型及其选择原因

去医疗机构看病的739人中,选择村卫生室的265人(占35.86%),排在首位;选择其他机构情况如下:私人诊所204人(27.60%),县级医院107人(14.48%),镇卫生院83人(11.23%),三级综合或专科医院36人(4.87%),职工医院/保健院36人(4.87%),其他机构8人(1.08%)。

选择原因:有408人(55.21%)是因为距离近,排在首位;133人(18.00%)是有信赖医生;96人(13.00%)是因为技术好;38人(5.14%)由于价格低;30人(4.06%)是态度好;19人(2.57%)因为有熟人;有15人(2.03%)是因为定点医疗机构。

3.居民未就诊分析

未就诊人群指两周内有不适症状但未去医疗机构找医生看病者,此次调查共有433人,未就诊率36.95%。它包括了两类人群,一类是采取自我治疗处理,但未去医疗机构就诊,有321人属于此类;另一类是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者,有112人。未就诊原因排在首位的是认为“自感病轻”(84.76%,367人);其他依次为:有7.39%(32人)的是因为“没有时间”;5.31%(23人)的是因为“经济困难”;2.54%(11人)的认为“无有效治疗措施”。

(五)农村居民住院治疗情况分析

在接受调查的6700人中,641人在过去一年内住过院,住院率9.57%,其中男性231人,住院率7.01%;女性住院379人,住院率11.13%。住院原因排在首位是“疾病”(481人,75.04%);其他依次是:77人(12.01%)因为“损伤或中毒”,71人(11.08%)因为“分娩”,8人(1.25%)因为“计划生育”,4人(0.62%)因为“疾病康复”。居民住院疾病前十位依次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74人(占住院居民的11.54%)、分娩53人(8.27%)、胃肠炎49人(7.64%)、妇科病47人(7.33%)、呼吸道炎症45人(7.02%)、骨折34人(5.30%)、胆结石30人(4.68%)、高血压22人(3.43%)、肛肠疾病22人(3.43%)、糖尿病10人(1.56%)。

居民选择住院机构方面,近一半(49.45%,317人)居民选择“县医院或二级医院”,其他依次为:选择“三级综合或专科医院”有145人(22.62%)、乡镇卫生院103人(16.07%)、职工医院/保健院40人(6.24%)、其他36人(5.62%)。住院患者中,一年内住院次数最少为1次,最多的有8次,平均1.29次;住院天数最少为1天,最多三个月,平均9.25天。住院费用最少200元,最多20万元,平均6886.86元;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为41.7%。

三、结论和建议

通过以上调查,得到以下结论:(1)农村地区居民患病率和医疗卫生服务需要量维持较高水平。居民两周患病率17.49%;成人慢性病患病率24.36%;过半(51.71%)老年人慢病缠身,平均患病1.51种,按病例数计算患病率高达78.07%。居民两周患病不适症状前三位为咳嗽、头痛、腰腿痛,疾病前三位依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血压、糖尿病;成人慢性病患病前三位是高血压、慢性胃炎、糖尿病。(2)农村居民两周患病就医机构选择最注重就医的便利性。63.46%的农村居民首选村卫生室和私人诊所,超过一半(55.21%)的居民选择机构首要考虑“距离近”;两周患病未就诊率36.95%,未就诊原因前三位依次是认为“自感病轻”、“没有时间”和“经济困难”,经济因素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3)选择县级医疗机构住院者最多。近一半(49.45%)农村居民住院选择“县医院或二级医院”,其次是三级综合或专科医院(22.62%)、乡镇卫生院(16.07%)。住院原因前三位依次为疾病、损伤或中毒、分娩。

根据调查结果,调查组提出以下建议:(1)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巩固和发展农村地区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为农村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低价、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提升居民就医可及性。(2)强化政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引导居民采取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以健康为中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让居民少生病、晚生病甚至不生病。(3)加强农村地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管理体系建设,将慢性病防治纳入政府民生工作目标,形成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参与的慢性病防治机制,切实降低居民慢性病发病率和患病率。

参考文献:

[1] 王曲 刘民权. 健康的价值及若干决定因素:文献综述[J].经济学季刊,2005,5(1):1-3.

篇4

【关键词】 高血压 心理 诊疗 护理

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发病率高,并残症多,病死率高。特别是高血压晚期的靶器官损害及其合并的冠心病、脑卒中、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 及引起死亡的重要疾病[1]。高血压属慢性疾病,多数病人需长期终生治疗。采用药物控制血压,尽管能产生持续、可靠的降压作用,减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但常因药物的副作用及长期服药的经济负担而影响对高血压的有效治疗。研究表明,非药物治疗措施(改善生活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控制高血压方法。

1 一般资料

我科2008年06月~2009年08月间,共收治高血压梗死患者68例,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男38例,女30例;平均年龄 62 岁。经过治疗和有效的治疗护理均好转出院。

2 护理体会

1.心理护理

正确的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人在长期精神紧张、压力、焦虑或长期环境噪声、视觉刺激下可引起高血压。焦虑、紧张、膀胱内充满尿液、室温过热或过冷、疼痛、昼夜变化都影响血压 的变化。据研究,暴怒、激动时,人的血压可急升30mmHg左右。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行为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改善了治疗效果。将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行为干预应用到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中,通过影响患者的人格、应对方式、认知模式和情绪,增加患者对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2.诊疗护理

2.1 急症高血压的护理急症高血压包括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及恶性高血压,病情凶险、变化极快,如不及时有 效的控制血压,常导致脑出血、脑梗塞、心衰、肺水肿甚至心 肌梗塞等并发症。此类患者常需快速降压,如用硝普钠降压 治疗,但此药若降压过快也会引起心血管并发症,因此,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特别是血压、意识状态的变化。例如患者出现头痛加剧、恶心、呕吐、燥动不安、抽搐、意识障碍等,应立即报告医生,即予吸氧、镇静等。加强治疗时护理:①用药期间注意药物浓度、滴注速度、持续血压监测,根据降压疗效 调整硝普钠或其它降压药物的用药剂量。②观察尿量、尿液颜色、血压、意识状态、心率及心律的改变,做好记录,尽早发现可能的并发症,早期对症治疗。③注意硝普钠代谢物的蓄积中毒,静滴6h应更换,并避光,必要时监测硫氰酸盐浓度。 本组患者挽救过程中,未发现药物中毒及其它并发症发生[2]。

2.2 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的护理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高血压病是一代谢疾病,多合并肥胖、高血脂、高尿酸、高血 糖、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其核心是胰岛素抵抗。对于高血压的诊治、护理有指导意义巧。因此治疗上应该检测血尿酸、血胰岛素、血糖、血脂,评价胰岛素抵抗程度,选用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制剂,如ACEI,有高血糖者宜用二甲双胍,以上药物都有较好的降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护理上密切观察血糖变化,及时发现无症状的低血糖,指导患者血糖控制不宜过低过快。强调饮食指导,每日碳水化合物以半斤为宜,减轻体重,适量运动。

2.3 降压药物合理给药的护理,正常人血压24h呈动态变化,清晨即刻升高,6~10点为第一高峰,之后渐下降,至下午17~20点出现第二高峰,午夜降至最低。部分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变化呈非杓形改变,因此降压药的选用应以长效、能24h稳定降压为宜。对于减轻靶器官损害至关重要。短效药物,药物半衰期短,降压幅度变化大,容易引起靶器官损害,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应尽量避免。护理上根据血压变化特点及药物降压的T/P比值(谷-峰比)或患者血压测定结果指导用药,说服患者充分合作,定时定量长期服药,更必须按医生定期检查并调整药物的药量。动态血压的应用,家庭电子血压计的广泛应用对于指导服药及给药时问十分重要,应指导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测量血压方法,每日定时测量血压及调整药物的药量。一般以清晨给药为宜,若清晨血压很高,下午及傍晚不高,则提倡晚上服长效药或者在原服长效制剂的基础上于清晨加服一次短效制剂。部分患者服用小剂量阿斯匹林,有益的二、三级心脑血管病预防作用[3]。

总之,高血压是危害健康的常见疾病,应及早发现和治疗,护理上加强宣教力度,提高患者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及自护能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残率及死亡率。

参 考 文 献

[1] 伏虎,刘国树.高血压病的诊断及治疗新观念[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9):1178—1179.

篇5

关键词:社区高血压;控制效果;影响因素

高血压属于病程长、发病率高的慢性疾病,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不仅仅在精神上承受压力,更在经济上承担负担。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我国社区高血压控制现状及影响高血压控制的相关因素,并最后对社区高血压控制效果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提高控制效果的措施。

1我国高血压的防治、进展情况及对社区高血压管理的展望

1.1我国高血压防治现状及进展 高血压属于慢性疾病,发病率高。目前我国高血压的控制呈现"三高三低"的趋势,即患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知晓率、控制率及治疗率低的情况。我国长期使用的高血压的管理办法有社区综合防治、三级管理以及自我管理。近来规范化管理正在兴起。社区综合防治出现的较早,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但是社区高血压的综合防治存在着具体措施和方法不够明确,工作不细致等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容易产生困惑。高血压的三级管理指将社区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类,不同级别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更具有针对性,但是仍旧是一种被动的管理模式,许多措施和建议患者并没有贯彻执行,影响了控制效果。自我管理主要通过健康课程教育以及医生建议等措施来进行血压的控制[1]。

1.2社区高血压的管理展望 近年来,社区的卫生服务不断发展,加上新医改的执行,高血压的社区控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患者数量仍呈现上升趋势,更多的挑战也随之而来,管理人数增加、管理效果的要求提高、管理深度的进一步深入都带来了更高的要求,规范化的社区高血压管理为社区高血压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何建立健全规范化体系,发掘规范化管理的方法称为今后的社区高血压控制管理的重要议题。

2社区高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2.1高血压控制单因素分析

2.1.1管理方式影响高血压控制效果 社区对高血压的控制管理可以分为规范化管理与非规范化管理,通过对这两种管理的对比可以发现接受规范化管理的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的控制合格率明显高于非规范化高血压控制管理的患者控制合格率,说明规范化的管理更有利于稳定并进一步控制患者的高血压水平。

2.1.2年龄和性别的影响 研究表明,血压控制水平合格的患者平均年龄大约在67岁左右,年龄越大的患者高血压的控制效果反而越好,而性别则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没有明显的影响。

2.1.3不同的类型的高血压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水平效果的影响 高血压根据其严重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轻度高血压、中度高血压和重度高血压三种不同的类型,本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的级别越高其血压的控制水平越好,合格率越高,血压的级别与血压控制的合格率成正比。

2.1.4并发症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有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比没有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更容易控制血压水平。

2.1.5高血压患者的行为对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高血压患者的吸烟情况、饮酒以及锻炼情况的调查研究对其行为对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些因素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并未产生显著影响,经常吸烟和饮酒的患者与不经常吸烟饮酒而经常锻炼的高血压患者之间并无在血压控制方面的显著不同,两类患者之间的差异不明显。

2.1.6干预措施对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的降压药物和降压的措施并未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产生明显的影响。

2.1.7患者应就诊或住院而未就诊住院对血压控制的效果影响。高血压患者会对药物产生依赖性,一旦病情需要,患者就应该及时就诊或者住院,否则就会影响血压控制的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血压控制合格组的曾就诊和住院人数明显高于血压控制不合格组的人数,这说明高血压患者只有在病情需要时及时就诊或者住院才会更加有效地控制血压,降血压水平控制在较稳定的范围之内。通过对患者的咨询发现,性别、年龄以及高血压病程和饮食口味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水平及效果尚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血压的控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

2.2高血压控制多因素回归分析 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可能与患者个人的因素及防治措施有关,此外还要同时考虑到患者的用药习惯及生活习惯等差异,逐步回归,进而筛选出影响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因素。在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将城市的类型、性别、年龄、规范管理、并发症的种类与类型以及患者的吸烟史和饮酒史、锻炼的次数等因素纳入分析范围,制作出回归模型,从回归模型反映的信息可以看出城市类型影响程度最高,其次是年龄和血压管理,而饮酒与就诊住院的次数也对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产生影 响[2-3]。

3社区高血压控制效果的分析及研究

3.1社区高血压控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需加强监测 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90%以上的患者认为服药对于血压的控制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坚持通过服药来控制血压在一个稳定的范围之内。这一结果说明,社区血压控制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控制病情、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水平方面患者的评价是肯定的,但是,随着高血压患者人数的增长,35~44岁的青年人群患者逐渐增加,高血压的患病率增高,但社区高血压管理尚未涉及青年患者的防治及控制,而仍旧集中于老年患者,所以社区高血压控制在干预力度以及定期测量上仍旧存在着不足。

3.2加强规范化管理,构建规范化管理平台 各地在高血压的控制中一般采取规范化管理及非规范化管理两种形式,本研究表明,接受规范化管理的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明显好于接受非规范化管理的患者的控制效果,因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逐步将社区的高血压患者纳入规范化管理之中,让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及生活习惯,将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使用,合理饮食,适当锻炼,坚持规范用药,定时监测血压,提高生活质量。还应该构建规范化高血压管理平台,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大人力与财力投入以保障社区工作的稳定开展,以便有效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区高血压控制规范化宣传及教育,通过规范化的社区高血压控制管理,不仅可以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及时治疗和控制,还可以减少高血压带给社区患者的经济与精神负担,适合社区的高血压控制。

3.3加强健康教育和管理 研究结果显示,年龄高的高血压患者更为注意控制血压,其控制血压的效果明显好于年龄低的患者,这说明,年龄低的患者可能对自身的健康状况关注不足,近年来我国高血压患者有年轻化的趋势,患者的年龄越来越低,所以,在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及防治过程中要同样重视这些年轻的患者,加强对年轻人的健康教育宣传和管理,消除年轻人不重视自己健康状况的思想,使得年轻的患者配合控制血压以及疾病的治疗[4-5]。

3.4重视防治,关注并发症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血压的升高,血压控制的合格率也同时在升高。因此,血压级别越高的患者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其血压还是会得到很好的控制,而血压级别低的患者如果不注重自身的健康状况不积极配合治疗,其血压也不会得到很好的控制。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该更加注重对血压级别较低的患者的血压控制与防治。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要定期对患者其他相关指标进行检测,以便及时发现并发症,采取措施,提高防治效果。

3.5建立健全随访制度 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的文化程度、近1个月的随访及控制不良行为对于血压的控制产生影响,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社区对高血压控制的必要手段,可以针对发病的原因及危险因素的控制展开,所以基层医务人员应该对社区患者有针对性的进行随访和宣传教育健康知识,建立健全随访制度是对患者进行管理的一种重要的社区管理手段,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把握随访的频率和次数及时间[6]。

3.6减少应就诊或住院而不就诊住院的情况的发生 及时就诊与住院对于患者的血压控制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患者对卫生服务资源的利用,所以基层医护人员应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获得患者的信任,同时还要加强宣传,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知晓率,适时就诊,积极主动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从而减少患者不及时就诊于住院现象的发生。

影响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要过的因素多种多样,为了提高社区高血压控制效果应该要在社区实行规范化社区高血压控制管理,制定相应措施,建立健全随访制度,加强宣传健康知识教育,提高患者的认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取得较好的血压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杰,高霞,乔国良.社区高血压细节管理血压控制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12,(2):90-91.

[2]丁俊华.社区医院高血压控制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4,(4):34-35.

[3]谢庆堂,陈开,郑荣阳.社区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3,(19):78-79.

[4]戴俊明,卫志华,高义阔.社区高血压病人药物治疗依从性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06):253-255.

篇6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诊疗护理

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发病率高,并残症多,病死率高。特别是高血压晚期的靶器官损害及其合并的冠心病、脑卒中、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及引起死亡的重要疾病。高血压属慢性疾病,多数病人需长期终生治疗。采用药物控制血压,尽管能产生持续、可靠的降压作用,减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但常因药物的副作用及长期服药的经济负担而影响对高血压的有效治疗。研究表明,非药物治疗措施(改善生活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控制高血压方法。

一、一般资料

我科2008年06月~2009年08月间,共收治高血压梗死患者68例,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男38例,女30例;平均年龄62岁。经过治疗和有效的治疗护理均好转出院。

二、护理体会

1.心理护理

正确的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人在长期精神紧张、压力、焦虑或长期环境噪声、视觉刺激下可引起高血压。焦虑、紧张、膀胱内充满尿液、室温过热或过冷、疼痛、昼夜变化都影响血压的变化。据研究,暴怒、激动时,人的血压可急升30mmHg左右。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行为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改善了治疗效果。将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行为干预应用到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中,通过影响患者的人格、应对方式、认知模式和情绪,增加患者对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2.诊疗护理

2.1急症高血压的护理急症高血压包括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及恶性高血压,病情凶险、变化极快,如不及时有效的控制血压,常导致脑出血、脑梗塞、心衰、肺水肿甚至心肌梗塞等并发症。此类患者常需快速降压,如用硝普钠降压治疗,但此药若降压过快也会引起心血管并发症,因此,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特别是血压、意识状态的变化。例如患者出现头痛加剧、恶心、呕吐、燥动不安、抽搐、意识障碍等,应立即报告医生,即予吸氧、镇静等。加强治疗时护理:①用药期间注意药物浓度、滴注速度、持续血压监测,根据降压疗效调整硝普钠或其它降压药物的用药剂量。②观察尿量、尿液颜色、血压、意识状态、心率及心律的改变,做好记录,尽早发现可能的并发症,早期对症治疗。③注意硝普钠代谢物的蓄积中毒,静滴6h应更换,并避光,必要时监测硫氰酸盐浓度。本组患者挽救过程中,未发现药物中毒及其它并发症发生。

2.2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的护理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高血压病是一代谢疾病,多合并肥胖、高血脂、高尿酸、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其核心是胰岛素抵抗。对于高血压的诊治、护理有指导意义巧。因此治疗上应该检测血尿酸、血胰岛素、血糖、血脂,评价胰岛素抵抗程度,选用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制剂,如ACEI,有高血糖者宜用二甲双胍,以上药物都有较好的降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护理上密切观察血糖变化,及时发现无症状的低血糖,指导患者血糖控制不宜过低过快。强调饮食指导,每日碳水化合物以半斤为宜,减轻体重,适量运动。

2.3降压药物合理给药的护理,正常人血压24h呈动态变化,清晨即刻升高,6~10点为第一高峰,之后渐下降,至下午17~20点出现第二高峰,午夜降至最低。部分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变化呈非杓形改变,因此降压药的选用应以长效、能24h稳定降压为宜。对于减轻靶器官损害至关重要。短效药物,药物半衰期短,降压幅度变化大,容易引起靶器官损害,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应尽量避免。护理上根据血压变化特点及药物降压的T/P比值(谷-峰比)或患者血压测定结果指导用药,说服患者充分合作,定时定量长期服药,更必须按医生定期检查并调整药物的药量。动态血压的应用,家庭电子血压计的广泛应用对于指导服药及给药时问十分重要,应指导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测量血压方法,每日定时测量血压及调整药物的药量。一般以清晨给药为宜,若清晨血压很高,下午及傍晚不高,则提倡晚上服长效药或者在原服长效制剂的基础上于清晨加服一次短效制剂。部分患者服用小剂量阿斯匹林,有益的二、三级心脑血管病预防作用。

总之,高血压是危害健康的常见疾病,应及早发现和治疗,护理上加强宣教力度,提高患者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及自护能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残率及死亡率。

参考文献:

[1]伏虎,刘国树.高血压病的诊断及治疗新观念[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9):1178—1179.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招募高血压患者749 例,其中管理组(金山卫社区)549 例和对照组(吕巷社区)200 例。纳入标准:新发现的或纳入社区管理不超过2年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诊断符合 2005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简称“指南”),至少有一个可改变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体质指数(BMI)、腹围、血脂或吸烟],按指南标准分级为中危或高危的患者。排除标准:收缩压(SBP)高于 180 mm Hg、舒张压(DBP)高于 110 mm Hg 的患者;分级为低危或极高危的患者;血清肌酐升高(男性>133 μmol/L,女性>124 μmol/L),尿常规蛋白≥(+);伴有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患者;需住院的患者;有心血管、肝、肾、肺的严重疾病[3]。

1.2方法 两组患者的基线管理情况和治疗情况相似,具有可比性,两个社区相距较远,可以有效避免地域沾染,实施过程均不主动更改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现行的管理办法,开展第0(基线)、3、6、9、12(末期)个月共 5 次随访,无其他干预措施。管理组采用细节管理方案:(业务培训,由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对参与项目的健康管理专员和社区医生进行有侧重点的业务技能培训;(2)设立 2 名健康管理专员,负责制定项目计划,组织和协调项目工作,在医患之间起桥梁作用;(3)随访管理,对管理组和对照组患者均开展5次随访,即第 0(基线)、3、6、9、12(末期)个月随访;(4)干预活动,①为患者制订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②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讲座 37 场,受教育患者 2 228 人次;③开展 5轮高血压自我管理活动:以 15~20 名患者为 1 个小组,以讲座和患者互动等形式,定期开展饮食、运动、控烟、规则服药和自我效能等内容干预,患者在医师的指导下制定阶段控制目标,患者覆盖率≥80%;④为患者发放高血压宣传资料 6 200 份;(5)信息管理,开发高血压疾病细节管理软件系统,将高血压诊疗、随访和干预活动的信息录入软件系统。

1.3 观察指标及其定义 检查指标:体格检查(血压、体重、腰围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尿常规、血糖、血脂);健康知识行为指标: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和健康行为的发生情况;满意度指标;经济学指标。危险因素指吸烟、少动、高盐等行为因素;并发症指心脑血管疾病;正确行为指药物和非药物等治疗行为。

1.4 诊断标准 高血压和血脂的诊断标准依据 2005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3];超重和肥胖的定义依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节录)》[4];吸烟:调查前3个月平均每天吸烟不少于 1 支;饮酒:调查前 3 个月平均每月饮酒≥2 次。

1.5 质量控制 采用三级质控法,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督促进度、现场抽查和数据复核;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现场指导和质控、数据质控,包括健康体检、干预活动、问卷填写、信息录入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质控小组进行自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1.6统计学分析 从项目软件系统导出信息,在Excel中对数据进行整理,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整理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 χ2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结果

2.1一般人口学资料 基线患者 749 名,管理组 549名,其中男性 218 名(39.71%),女性 331 名(60.29%),平均年龄(56.33±11.21)岁;对照组 200 名,其中男性96 名(48.00%),女性 104 名(52.53%),平均年龄(61.72±8.85) 岁。完成 12 个月随访管理的末期患者742 名,其中管理组 545 名,对照组 198 名。

2.2 管理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血压、BMI、腰围和血脂的比较 两组基线指标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末期管理组 SBP 和 DBP 分别较基线下降 3.94 和 1.7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围、LDL-C 较基线下降,HDL-C 较基线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末期对照组腰围、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LDL-C 较基线上升,HDL-C较基线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3管理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的比较 对 7 个高血压危险因素指标进行比较,管理组末期血脂异常率上升,其余各指标比率均较基线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脂异常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4管理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高血压知识知晓率的比较 管理组患者末期的高血压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基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除高血压标准的知晓率末期高于基线外,其余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2.5 管理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高血压相关行为的比较 管理组服药规范性和采取非药物治疗措施的比例较基线上升,对照组增加蔬菜摄入、在意服药的比例较基线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余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2.6管理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的满意度比较 将患者对医生的满意度由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分为 5 个级别,分别赋值 1、2、3、4、5 分。管理组的 3 个满意度指标得分均较基线上升,其中“认为医生对自己病情的了解”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满意度指标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5。

3 讨论

篇8

【关键词】农村高血压;综合干预;依从性、知晓度、满意度

高血压是当今世界上流行最广泛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其患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因此,高血压已成为农村地区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高血压既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又是引起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却很低。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切实有效的农村高血压综合干预模式,适合农村开展高血压综合防治的有效方法,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知晓率及依从性。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罗店镇辖区内,从12个村居委随机抽取405名符合WHO诊断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189人,女性216人,年龄30-90岁,平均年龄57.5岁。随机分组为管理组183人和对照组222人。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组和对照组高血压患者基本情况见表l

1.1.2高血压诊断标准按照1999年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诊断标准:未服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另外,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正服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已低于140/90mmHg,亦诊断为高血压。

1.2研究方法

1.2.1在罗店镇辖区内,对门诊中就诊的12个村居委高血压患者建立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卡,并进行干预前及干预后的效果评估。

1.2.2体检:干预前和干预后分别进行2次体检,内容包括血压、家族史、吸烟、饮酒、体重指数等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检查包括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尿素、肌酐等。

1.2.3根据血压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水平,参照《上海市社区高血压防治工作指南》要求,对纳入管理的患者进行高血压分级评估,确定管理组别。把高血压患者分为4组,进行三级管理:极高危组和高危组(三级管理)1个月随访1次,中危组(二级管理)2个月随访1次,低危组(一级管理)3个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血压、自觉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药物及非药物治疗情况,测量血压和空腹血糖等。

1.2.4干预方法: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职业、年龄、教育、经济、高血压患病情况、身体其他状况、生活习惯以及危险因素水平等),制订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主要指: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方案。前者包括降压药的选择、剂量的调整等;后者是指改善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

设立健康管理专员,协助社区医生根据患者的高血压分级评估结果及其管理组别,确定随访的方案包括频度、时间、内容,手段等,并通过电话访问、在线咨询以及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面对面访谈等多种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同时督促患者遵从随访管理。

建立高血压的自我管理及其家庭支持系统。①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技能培训,向患者提供各种管理工具,让患者承担一定的预防性和治疗性的保健任务,并在社区医生和健康管理专员的协助和督促下完成任务。②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对家属进行家庭急救的重点培训,建立家庭支持系统,协助患者进行自我管理;设立呼叫中心,应对高血压突发事件的处理。

实施双向转诊机制。根据双向转诊的原则,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角色和职能。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相关医院签署双向转诊的协议,对符合转诊要求的高血压患者进行转出和转回。

1.2.5效果评估分为:满意度、知晓率、依从性3方面。满意度包括是否离家近、等候时间短、服务态度好、取药方便、诊疗技术与大医院没有太大差别、药价比大医院便宜、挂号费便宜。知晓度包括知道患高血压、目前服药情况、知晓何谓高血压。依从性包括是否有时忘记服药、是否有时不在意服药、自我感觉好时,是否曾自行停药、减药、换药,自我感觉不适时,是否曾自行停药、减药、换药。

2统计学分析

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对调查问卷及干预资料进行计算机双人录入,并进行逻辑纠错。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均数与率的差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分析。P

3结果

3.1一般状况:管理组:总人数183人,平均年龄57.95±7.63岁,年龄分组

3.2研究对象干预后的满意度: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管理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后满意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 研究对象干预后的知晓率: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管理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后知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农村社区405例高血压患者知晓率干预后知晓率情况表2

3.4研究对象干预后的依从性: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管理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后依从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农村社区405例高血压患者干预后依从性情况表3

3.5 研究对象干预后的依从性: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干预前后管理组依从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农村社区405例高血压患者干预后依从性情况表4

4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在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心脏和肾衰竭的发生中又起了主要的病因学作用,常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从全球范围来看,心脑血管疾病在世界上致死的人数超过其他任何病种,疾病负担迅速增加。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有效的血压控制可以减少40%的卒中危险,减少15%心肌梗塞的危险。上海作为一个工业发达,经济发展迅速,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城市,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农村高血压,近年来一直有增多趋势。

针对农村地区高血压患者管理工作量巨大,现有的社区医生数量有限,信息系统尚未成熟,在社区实践中高血压管理尚未充分体现个性化的特点,血压控制的效率不高;农村患者依从性、知晓率较差,患者家庭支持资源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等问题已经发展成为影响社区高血压防治效果的重要因素。针对以上诸多问题,本项目提出了高血压社区防治的综合干预概念,即在现行的管理模式基础上,对各个管理细节进行完善。具体包括:

4.1健康教育干预措施针对不同个体,有针对性的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高血压病的基础知识、危险因素、血压的正常范围、高血压的主要症状,坚持服药和治疗的重要性,不良服药习惯的危害,服药误区的教育指导,如何进行血压的自我监测、有利的日常生活行为对控制血压的作用等。健康指导形式采取集体授课、个别指导、发放卡片等。

4.2用药指导高血压病用药原则为长期甚至终身服药,且这一过程多在院外进行[1]。故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和经济能力按个体原则合理选择用药,尽量减少用药种类及药物更换次数,避免多次用药的麻烦。根据病情合理选择不良反应少、廉价、长效的药物。[2]因此,对所服降压药物的认知情况,须耐心进行相关的指导,包括药物名称、剂量、服药时间、作用、副反应等,以强调服药的必要性、重要性、安全性和不规则用药的危害性,也可以提供服药提示卡,教会使用并提醒服药的各种方法,使病人养成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的习惯,强化病人对服药方案的认知。

4.3 通过设立健康管理专员岗位,协助社区医生加强和完善高血压患者的管理;加强医生培训,提高医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发疾病管理软件,建立信息工作平台,提高整体管理效率和水平;采用综合患者自我管理和家庭支持等多样化的管理方法,引入多方参与管理;强调个性化的诊疗管理方案,提高高血压控制效果;通过加强双向转诊的实践,有效控制高血压危重情况及合并症的发生。

4.4定期监测血压:患者每天自我监测血压有助于提高服药的依从性[3,4],因此医务人员教会患者及家属在家中自我监测血压,通过测量血压所得的客观结果促使患者采取依从行为,是简单、可行有效的方法。

4.5饮食与生活指导:戒除烟酒,控制体重,摄入低盐,低糖,低脂饮食,维持足够的钾,钙,镁摄入,根据病情及自身的活动能力,选择适合的活动或运动,保持乐观平稳的情绪规律作息,避免劳累。

4.6电话随诊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包括患者姓名、文化层次、家庭状况、家庭住址、电话号码、主要疾病诊断、病情、用药情况、主要家庭成员姓名及联系方式等。让患者与医务人员有着紧密的联系,随时咨询。定期随访护理,以了解患者用药依从性和病情变化,及时给予处理及帮助。患者中途停药最易发生在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无自觉症状时,自认为病情稳定而停药,随访发现后,应及时对患者加以劝导,使其按医嘱顺利进行治疗,提高其对治疗的依从性。

本方案作为目前管理模式的一种补充,着力于社区管理尤其是农村地区各个环节的细节指导,期望通过对管理细节的探索和实践,完善和推动高血压社区管理工作。从而有效地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高血压患者知晓度、满意度及服药依从性。

参考文献

[1]左玉兰,席鸿霞.中青年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的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189-190.

[2]黄仕青,杨衬,侯灵红.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效果评价[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6):65-66.

[3]卢云娟,梁春丽,苏晓莹,等.监测血压有利于提高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5,11(4):227-228.

[4]朱大乔,毛红娟,何丹丹,等.高血压患者自我检测血压对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8):581-583.

上海市宝山区科委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09E-38 )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