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2 16:02:4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首先,发展农村林业产业,能够有效引导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丰富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对于提高农民自身收益,以及加快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而言都具有着十分积极地作用。其次,通过加强农村林业产业链建设,还能够有效的推动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吸引林业资源深加工企业入驻农村地区,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此外,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通过农村林业产业发展能够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林业生产及以林业资源为基础相关工业领域转移,解决了农村劳动力闲置的问题,也为农民职业化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贵州农村林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林业产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
贵州省有着占全国总量1.8%的森林资源,在全国各地区森林资源占有量中排名第十六位,但在林业产业的发展水平上却相对较为落后,尤其在农村林业产业方面,不仅产业规模普遍较小,极少有规模型的龙头企业,同时在林业生产技术水平上也相对较低,工艺技术更新缓慢,林业产品缺少技术含量,深加工企业匮乏,产品附加价值低,对林果等产品的价值挖掘不够深入,且名牌产品数量不足,整体市场竞争力较弱,也无法有效的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2.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限制林业产业发展
贵州农村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观念落后以及对短期效益的盲目追逐,导致在林业栽植过程中不注重混交林的培育,并且普遍选择易成活、易管理、生长周期短、效益回收快的林木品种,导致林业结构较为单一,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林业病虫害大面积爆发的隐患。同时,从产业结构来看,林业第一产业所占结构比重始终较大,第二产业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且第二产业仍以木竹加工等初级阶段为主,技术水平落后,第三产业虽然生态旅游业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但与之配套的服务业发展仍旧较为缓慢,整体来看林业产业结构存在较大的不合理性。
3.融资渠道狭窄,行业管理与服务水平较低
贵州农村林业产业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还面临着融资渠道狭窄和行业管理与服务水平较低的困境,一方面,国家及地方政府在对农村林业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方面仍然较为乏力,所能够投入的资金有限,而作为农村林业产业经营主体的农民由于对市场化环境下融资意识较差,以及缺乏科学的信息指导,通过社会金融手段获取发展资金的能力也相对不足,导致农村林业产业资金链普遍较为薄弱。另一方面,针对农村林业产业相关的管理与服务体系仍然不够完善,许多地区甚至未能建立针对林农的信息服务机构,加之林农在文化水平偏低,对现代信息获取渠道了解运用较少,使得林农在市场信息的获取上存在很大的滞后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更加制约了农村林业产业的发展水平。
三、促进贵州农村林业产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1.加强技术改造,扩大农村林业产业规模
当前贵州省农村林业产业规模小、发展缓慢与林业技术落后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应在着力加强农村林业产业的技术改造,通过更加科学的生产技术的运用,充分挖掘疏林地和宜林地的生产力潜力,同时加大力度改造低产低效林分,以适应林板、林纸等工业用材林的需要。此外,还应鼓励广大林农大力种植当地珍贵树种,在增加林农收入的同时,提高贵州省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此外,还应加强对林业产品深加工技术的发展,吸引高新技术型加工企业到农村建厂,运用新型加工技术,深入挖掘林业产品的深层价值,增加最终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并着力打造名优林业产业品牌,同时扩大产业规模,增加规模型龙头企业数量,全面推动贵州农村林业产业的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林业产业科学化发展
基于贵州农村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应进一步加快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一方面,应针对第一产业发展中林木种类单一的问题予以改进,加强混交林的建设与树种的改良,降低纯林比重,同时兼顾短期效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合理选种栽培,提高林业结构的合理化水平,降低林业病虫害大面积爆发几率,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协调好林业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在发挥贵州林业第一产业优势的同时,加强对第二三产业重视与投入,多渠道着手提高林业产品加工的技术水平,以技术创新为推动力,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从林业资源的初级加工向高级精深加工方向迈进,使林业加工产业向科技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此外,还要充分发挥贵州省农村地区自然环境、植被景观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打造森林生态旅游及配套服务一体化的第三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旅游业带动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并以服务产业满足旅游业发展的各方面需求,从而实现林业产业的科学化发展。
3.加强对农村林业产业融资指导与信息服务
贵州省应在农村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加强针对林农市场服务与技术服务,可在农村设立专门的服务网点,给与农民融资方面、市场信息方面以及林业生产技术方面的指导,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帮助农民利用社会金融机构等渠道进行融资,为林农提供新鲜准确的市场信息,并指导农民如何应对和化解市场风险,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有力的支持农村林业产业的发展。总结:农村林业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以及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都具有着积极的作用,当前时期贵州在农村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对现代林业科技与生产工艺的运用,并结合实际与市场变化趋势,对贵州农村林业产业就够进行科学优化,同时做好对林业产业融资、市场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指导工作,激发农村林业产业发展的潜力,为新时期贵州经济的全面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作者:杨清群 单位:沙包堡办事处林业站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现状;问题;对策;浙江云和
中图分类号 F32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328-01
云和县位于浙南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2012年被列为国家级生态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发展衍生了大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近年来云和县特色农产品产业初具规模,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作用显著,但产业附加值不高,极大地制约了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发展与效益提升,亟需加强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1-2]。
1 云和县特色农产品现状
1.1 食用菌产业
食用菌是云和县传统产业,早在1 800年前先人们就采用“砍花法”种植香菇,通过千百年的技术革命人类已撑握食用菌的人工种植技术,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代料香菇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使食用菌成为云和县农业的支柱产业。2013年全县食用菌总产量为6 440 t,产值2.8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4.2%。并已成功研发了杏鲍菇、茶树菇、金福菇、滑子菇等10余个珍稀菌品种[3-4]。
1.2 茶叶产业
云和茶园主要集中在石塘镇朱村一带,全县20年前茶园面积仅有400 hm2左右,现在发展到2 533.33 hm2,增长了约6倍;全县从事茶产业的有6 000余人,有10余家茶叶加工企业;同时该县还积极打造“云河绿羽”“仙宫雪毫”“金枝玉叶”等品牌,茶叶产业对云和县的农业经济发展发挥了较强的推动作用。2013年全县茶园总面积为2 533.33 hm2,总产量805 t,总产值达1.10亿元。
1.3 雪梨产业
雪梨为云和县名果,至今已有540余年的栽培历史,在全国市场都有较好的口碑,销售业绩高。云和雪梨作为浙江省的三大传统名梨之一,具有果大汁多、肉细味甜、爽脆美味等优点,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在各大超市卖场广受欢迎。目前全县栽培面积已达1 440 hm2。
1.4 板栗产业
板栗产业发展势头较好,以科技示范园为引领,带动全县板栗产业发展,由于经济效益高,全县合力推动产业发展、品种开发,板栗经济逐渐成为推动云和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尤其是近年来由于食品基地项目的建设、无公害板栗标准的制定与推广,云和板栗的质量及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据统计,目前全县有板栗2 000 hm2以上,从事板栗种植的农户有5 000余户。
1.5 有机鱼产业
云和县是渔业大县,水域面积3 466.67 hm2,水域范围内水质优良、光照充足、水面开阔,适宜于渔业生产。2013年,全县水域养殖面积达2 733.33 hm2,其中水库养殖2 233.33 hm2,各类水产品产量4 050 t,实现渔业产值5 800万元。近年来,云和县大力发展渔业品牌,不断提高有机鱼的知名度。
2 云和县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龙头企业与合作社规模小,数量少
目前,云和县共有10余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其中食用菌类加工企业有13家,茶叶类加工企业有10余家,水果生产销售企业有7家,有机鱼类加工企业有3家,禽类养殖销售企业有3家,蔬菜加工销售企业有5家。但经营规模较小,品牌效益不高,并且生产成本较高,竞争实力不强。
2.2 加工技术与装备落后,增值水平不高
云和县农产品加工还停留在贮藏、保鲜和初加工,深加工产品少,深度开发的产品更少。农产品附加值不高,不利于提高农产品经营效益。
2.3 品牌建设混乱
如茶叶产业,全县就有天恩、仙宫雪毫、云禅、梅之源、山里人、天成、高山阿婆等企业、合作社,创建有“金枝玉叶”“秀山翠羽”“云河绿羽”“山里人”“仙宫雪毫”等多个品牌。同类型的产品品牌多且杂,品牌定位不高,难以推广,不仅不利于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且会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资源[5-7]。
3 云和县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对策
3.1 推进资源整合
一是加速品牌整合。加快品牌整合步伐,将全县同类型农产品繁杂的多种品牌进行整合,确定全县统一的品牌定位,形成产业发展规模,同时制定统一的生产加工标准规程,并完善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在做强农产品品牌的同时,可适当开发同一品牌不同系列的产品,以最大限度地增加产品附加值。二是整合研发力量。农产品深加工由于涉及面较广,需全面统筹发展,例如云和雪梨酒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铜奖,市场前景广阔,但目前仍未有雪梨酒的规模化生产。应积极与科研院所联合研究,借助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开发经济效益高的新型雪梨酒产品,必能提升雪梨的经济价值和保健价值,为云和县经济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3.2 招商引资,加大投入
要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招商引资力度,力争使更多的外来企业和商人参与农产品加工业,提升产业化水平。依托本地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引进一批加工技术成熟、实力强大的企业进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鼓励企业、大户、经营能手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农产品产业基地。
3.3 加大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
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在财税政策上扶持。对于示范引领作用较强的龙头企业,给予一定的企业所得税减免。二是在贷款政策上扶持。目前许多龙头企业由于资金匮乏而难以扩大规模、发展自身实力,因而也不利于其示范带头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应设立农业产业化项目专项贷款,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3.4 积极推动地方特色农产品向旅游商品深层次开发
特色农产品是旅游资源的一部分,是旅游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特色农产品开发力度应集中于与旅游文化主体相吻合的产品,这样既可借旅游地名声为农产品宣传,又有利于旅游地的推广,是一个双赢的开发项目。推动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向旅游商品的深层次开发,既能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又能推动该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
4 参考文献
[1] 陈月玲.我国农产品深加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233.
[2] 朱维军.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业化[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7):71-73.
[3] 刘春泉.江苏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江苏农业科学,2007(5):22-25,99.
[4] 章杏杏,路建忠.浅析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绩效、存在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25):69-70.
[5] 王俊平,王硕.我国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前景与措施[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4):32-34.
一、永川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永川耕地面积101.2万亩,其中,基本农田87.9万亩。现有农业人口75万人,农村劳动力42万人。是传统农业大区,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产粮大县、生猪外调大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区”,重庆市最大的“早熟梨”、“晚熟龙眼”、“食用菌”生产基地,重庆市城市发展新区,重庆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区县之一。有市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圣水湖、黄瓜山、八角寺)。 “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认证100个,“永川秀芽”、“黄瓜山梨”、“永川莲藕”、“永川豆豉”等获得国家地理标识认证认证的农产品品牌7个。茶叶产业,全区现有茶园面积达6.2万亩,茶树无性系良种化率达43.5%,茶叶年产量4400吨,年产值2.2亿元。水果产业:全区现有水果总面积21万亩,年总产量14万吨,年总产值4.2亿元,其中名优水果面积8万亩,年总产量7万吨,产值2.6亿元。粮油产业:全区粮食播栽总面积104.07万亩、粮食总产50.26万吨,基本建成绿色无公害优质稻生产基地20万亩,全区50亩以上规模种粮大户达到139户、规模种粮面积2.37万亩。水产产业:全区现有各类宜渔水面(含稻田养鱼)308305亩,已养鱼水面187245亩,30亩以上规模化养殖大户(不含稻田养鱼)626户,养殖面积42465亩。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服务功能不完善。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为了保障园区今后能够平稳快速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不可缺少的;此外,服务功能的完善也将是园区发展的助力之一,但部分园区只看到眼前利益,放弃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园区服务功能的完善,使得园区发展根基不稳,为今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与此同时,各类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甚至包括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发挥不足。在基层虽有各种协会,近年来又成立了100余个专业合作社,也有数量不少的龙头企业,但其作用发挥不足。
(三)由于受资金政策等因素制约,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还需加快步伐。与渝西地区其他区相比较来看,我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力度还需加大。如用电、用地、用水等优惠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地方税收优惠、财政资金扶持、金融服务等措施难以到位,企业负担过重。
(四)发展不平衡,休闲农业档次低。近年来,我区突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各镇街因地制宜地发展“一镇一品”特色农业,取得了显著成就,镇街特色农业纷纷崛起。但我区发展极不平衡,地理条件较好的东南部发展较快,龙头企业也多(如朱沱、松??),而地理条件较差的西北部,发展缓慢。没有形成整体发展效应。
三、几点思考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园区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从园区的建设初期抓起,它是园区发展的物质根基,各园区应充分重视其基础作用,务必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督与管理,为园区今后的发展夯实根基;同时,园区应该具备齐全的服务设施,可为园区内工作人员提供完善的服务,为其解决工作中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园区的建设当中来。
(二)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力度。通过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并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集中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改善基地水利、交通等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扶持龙头企业,扶持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良种工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示范等环节;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集中投入协调机制。
(三)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力度。一是发放农业产业化财政贴息贷款。制定统一的产业化贷款贴息标准,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商业银行参与产业化贷款的发放,给与同等的政策待遇。二是加大农户小额信贷的发放力度。制定小额信贷相关法律和法规,确立民间专业小额信贷机构的金融机构地位,逐步建立由商业银行以外的专业小额信贷机构为主的小额信贷发放体系。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问题;发展对策;安徽合肥
中图分类号 F3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298-01
近年来,合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呈现出龙头集聚加快、合作组织提档、园区承载增强、加工加速发展的强劲态势,农业公司化、园区化、合作化、产业化发展持续加快,培育壮大了一批“效益百万、经营千万、服务万户”的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产值5年来始终位居安徽省第一,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1 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虽然合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虽然合肥市龙头企业种类多,数量多,但规模小,档次低,加工能力弱,带动力不强,科技型、创新型龙头企业较为缺乏,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尤其是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偏少,实力偏弱;二是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与农户分散经营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三是农村政策政出多门,投入分散;四是村企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有待进一步强化;五是企业融资难,银企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
2 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2.1 拓宽思路,提升产业带动辐射力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大力度拓宽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与模式,提升产业带动辐射能力。继续探索产业化构架模式。不断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新的运作模式。要不遗余力地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纽带作用,坚持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主体地位,拓展服务模式。探索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定向投入、定向收购、保护价收购、订单农业、定向服务等新形式,与农户构成相对稳定的供销关系,同时为农户提供农资、信息、技术、购销等服务。拓宽互联体制机制,指导农民以土地、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入股,形成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打造互利共赢的共同体,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真正的实惠,促进农民实质性增收[1]。
2.2 以科技创新为导向,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产业化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并完善高水平的研发机构,继续充分发挥企业主体的创新作用,从政策、资金等各种途径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和扶持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龙头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要平台和载体,进一步加强其在政、产、学、研对接中的责任,充分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在科研机构院所、企业、高校等主体在自主创新中的统筹引领、宏观协调的主导作用,有效集中财力、物力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机构尽快建立自主创新机制,吸收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机制,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名牌企业与农业产品,攻克一批农业生产技术核心难题,努力打造符合合肥市实际的农业产业化自主创新的新标杆。出台鼓励和支持政策,积极引导省市农业科研机构院所与高等农业院校适应市场需要,主动与企业接触,将科研成果通过企业平台进行有效转化,从而不断激发各类主体的自主创新活力[2]。
2.3 以宣传推荐为平台,推动企业交流合作
充分发挥各地区农业综合信息网、农产品交易网等网络的作用,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宣传推介力度,支持鼓励龙头企业通过网络推广,宣传名、优、新农产品,交流市场信息,拓展供销渠道。积极探索搭建农业产业化主体的合作平台,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上参与国际、国内的交流合作。积极利用合肥市的地缘优势,支持和鼓励引导农业企业与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开展业务,大力支持农业企业做强做大。积极探索发展会展农业,加大力度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走出去”参加国内展销会,宣传推介本地区、本地域的名、优、新农产品,充分利用上海、北京等平台,大力推进合肥市农业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拓展合作范围。
2.4 以政策体系为保障,加强整合资金支持
政府主管部门要广泛深入地开展调研,对目前农业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要积极完善、充实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用水、用地、税收、财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并切实贯彻落实。在经济下行、银根紧缩的情况下,要着力协调农业融资困难及企业投入不足的问题。力争持续增加用于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的规模,加强与财政、金融等部门的沟通力度,争取更多的金融机构实施倾斜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发展[3]。
2.5 加强招商引资,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充分发挥合肥市政策、区位等比较优势,紧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合肥、上海、北京农交会等各种平台,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思路,放眼长三角、珠三角、山东、河南等先发地区,务求在农产品精深加工、高端产业、规模化种养、林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瞄准世界500强、“央字号”、国家级龙头企业,着力引进产业关联度高、自主创新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行业骨干和领军企业来肥投资兴业。
2.6 以内部管理为基础,统筹农业园区发展
一是新方式管理,建立和完善园区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带动园区发展;鼓励农民以土地股份合作、生产合作等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参与园区建设;以企业管理模式建立园区用工制度、生产标准、工作流程与制度、工资制度、财务会计制度等,实现农业园区的工业化管理。二是高起点定位,制订和完善园区规划。树立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坚持前瞻性和现实性的统一,示范性与效益性的统一,在规划层面就要注重现代生产要素的集成与扩展。要以产业为基础,突出区域特色,充分考虑生产布局、产业衔接和循环发展,真正使农业园区成为推动农业增效的载体,带动农民增收的平台。三是高水准集成,打造和培育园区品牌。四是全方位服务,为园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和项目资金,完善园区道路、电力、灌渠等基础设施[4]。
3 参考文献
[1] 程志强.农地流转形式和农业产业化垂直协调的契约安排研究[J].中国市场,2012(46):83-89.
[2] 郭文宝,叶良均,戴元坤.当前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合肥三县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5):29-31,60.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0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2-09-1
1 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重要内容,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经过近20年的探索实践,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组织实力不断增强,带农惠农能力不断提高,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机遇期。到2012年底,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断提升,呈现产业升级、质量提升、效益增长的良好态势。
1.1 带动型龙头企业达到一定数量规模
带动型龙头企业是带动农户增收致富、解决就业和发展地方经济的主要力量。近十年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增幅都在10%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1.2 龙头型企业集群集聚发展
龙头企业立足我省资源优势,确定发展方向,吉林省围绕优势农产品基地已形成了粮食加工业、畜禽加工业和特产加工业三大主导产业。
1.3 科技支撑作用明显
科技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如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走科技兴企之路。
1.4 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2年底,仅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获得的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农产品等国家级品牌就达90多个。
2 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
2.1 原料基地建设相对滞后,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近年来,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加工转化能力和水平逐年提升。但是,与企业加工配套、衔接紧密的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发展壮大,已成为制约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的主要瓶颈。
2.2 融资能力较弱,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命脉,吉林省部分龙头企业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过程,规模相对较小,资产总量相对较少,可抵押物品少,加上企业实力相对较弱,融资渠道单一。企业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积极扩大规模,谋划项目,但融资难问题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障碍。
2.3 科技研发能力较弱,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科技创新是提高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选择。而吉林省龙头企业中民营企业居多,松散管理比较普遍,高科技人才短缺、科技研发投入有限、研发能力不足,致使加工的产品科技含量较小、附加值较低、产业链条较短、市场占有率较少。
2.4 品牌创建意识不够,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品牌是企业开拓市场的利器,是企业占领市场的关键,品牌代表着企业的信誉和产品的质量。而吉林省多数龙头企业仍然属于粗放型和人员密集型加工企业,产品也只是简单的粗加工。品牌培育和创建意识不强、品牌建设投入不足、品牌经营战略不深、品牌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普遍存在。
3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措施
3.1 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原料基地
加大配套基地建设力度,搞好规划布局。鼓励支持龙头企业通过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和订单等形式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优质原料生产基地。
3.2 积极搭建融资平台
充足的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要积极沟通协调各金融部门,为龙头企业广开融资渠道,设立贷款担保机构和产业发展基金等,逐步建立和完善中介服务体系,搭建银企对接服务平台,鼓励企业走多渠道多形式融资并举,加快发展企业资本市场,积极推进已上市公司做大做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进而推动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
3.3 提高科技研发能力
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元参与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加工程度深、产业链条长、增值水平高、出口能力强、符合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要求的产品和产业。支持企业吸引高科技人才、开发新产品、引进新成果、谋划新项目,不断延“深”产业链条。
3.4 强化政策扶持
刘连根 陕西省紫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摘要:本文从体制、机制、农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农村金融配套政策入手,全面分析了县域农村金融主力军农村信用社支持农
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五点建议。
关键词:农信社;支持;农业产业化;问题与建议
党的十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
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
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根本途径就是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进程,而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在于:培育壮大农业龙头
企业、规划区域化产业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
组织、发展外向型农业经济、创新金融投入机制等。为此,笔者
对紫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金融支持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
行了调查,以寻求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切入点。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金融支持情况
紫阳县位于陕西南部,汉江中上游,大巴山北麓,属亚热带
湿润季风气候区,境内万山综错,河溪密布,从而形成了“三山
两水一川”的地貌特点。紫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茶乡、
歌乡、桔乡、板石之乡”和“笔石圣地”之称,被文化部和省文
化厅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陕西省民歌之乡”,
紫阳民歌还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自 1998 年
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及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加
大信贷投入,强化信贷管理,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通知》
等一系列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农业和农村经济
获得信贷服务的面有所拓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贷款难”
问题得到缓解。重点支持了我县茶叶、畜牧、药材等支柱产业的
发展,并带动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有力地推动
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产业化“链条”运行。
二、制约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程度与效能,离不开农村金融整
体所处的发展水平和阶段。当前,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困难和障碍,其根源既在于农村金融体制、机制内部因素制约,
也与农村金融市场环境、配套支持体系等外在影响密切关联。
(一)从体制方面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功能性障碍
一直以来,部分国有商业银行追求利润的目标与农业高风
险、低效益特点的不对称性及经营战略的不同,使其对农业发展
的支持没有太大的积极性;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刚刚拓展对农业信
贷支持, 但相对于其资金流出总量, 支持农业发展力度明显偏弱;
作为主要服务“三农”的农信社由于受县域资金总额被多家金融
机构“瓜分”的影响,其自身资金规模受到限制,无法提供更多
的金融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求。
(二)从机制方面看,信贷资金管理与农村发展资金需求存
在矛盾
一是经营决策和管理权逐级上收;二是内控机制趋严,贷款
发放除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外均强调抵押担保;三是信贷责任与信
贷考核制约了农贷投入。为规避信贷风险,金融机构对信贷人员
实行贷款“三包”责任制,即包放、包收、包效益。基层信贷人
员往往采取宁可少放或不放的作法来避免风险,使有的农户正常
资金需求得不到及时解决。而同时信贷人员所承担的风险与收益
不对称,影响了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四是小额信用贷款额度控制
与农户资金需求存在矛盾。金融机构按照等级条件给予农户的资
金额度不能满足规模种养殖农户的需求,导致农户发展受限;五
是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脱节。由于现代农业已打破传统农业
的春种秋收模式,向反季节、长周期发展,一些特色农业生产周
期延长,而目前金融机构仍采取传统的农业贷款发放办法,无论
贷款种类、用途均实行 1 年以内的贷款期限,已不适应现代农业
经济的发展模式。
(三)从环境方面看,农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缺位制约金融
服务
一是农业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农业保险面临供给和有效需求
的双重制约:一方面,农民普遍对农业保险认识不够,参保积极
性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回报率低,各保险公
司不愿涉足农业领域,即使有开设的,险种设置也不尽合理,农
民选择保险品种的余地很小;二是农业信用担保机构缺位,致使
涉农小微企业受信贷瓶颈制约。紫阳县仅涉农企业就达 67 家,
这些企业很难办理符合要求的抵押担保,而能够有效解决其融资
难担保难的农业信用担保机构还仍处于缺位状态,造成大企业贷
不足、中企业难贷款、小企业贷不到,其信贷需求满足程度较低。
金融部门对涉农民营企业投入不足,减缓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四)从政策方面看,农村金融配套政策不齐,激励不够,
滞缓了创新步伐
由于政府部门在农村金融体系和农村金融市场建设中的巨
大能动性,其提供配套政策的种类、方向与力度对农村金融创新
有着很大影响。但目前农村金融相关配套政策存在以下几方面问
题: 一是外部环境不够宽松, 政策扶持和风险规避机制相对滞后。
地方政府总体仍停留在撮合贷款、“口头契约”等指令式阶段,
未能在市场风险补贴、信用建设、融资中介担保、农业保险等方
面为金融安全运行提供支持;二是政府配套措施明显滞后。如林
权抵押因采伐政策过严,商品林采伐指标偏少,加之一些地区林
业部门对采伐指标分配不透明,容易造成抵押贷款林因无采伐指
标而拖欠银行贷款现象。一些中介评估机构对抵押物的评估价值
尺度不一,难免出现评估失真或人情评估的现象,不利于银行合
理掌握贷款标准。 由于缺乏有效的信用担保体系, 农村种养大户、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微小企业贷款办理抵押的评估等费用还比
较高。同时,林权抵押品变现涉及诸多手续及交易费用,处置到
位存在较大困难;三是对农村金融创新的鼓励不够,部分银行业
机构在创新活动中放不开手脚。
三、推动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一)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的有关政策。
全面落实农村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投放的考核机制,启动《县级
财政专项资金存放商业银行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对设在农村的
各类银行应确定一定的比例发放农业贷款,加大信贷的支持力
度,缓解农村资金严重外流的局面;其次,要改进信贷管理体制
和抵押担保方式,增加农户贷款品种。要根据农村金融需求的多
元性,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满足农户除存贷款业务以外的金融服务需求。要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金融服务,切实提高服务水
平,让农民真正得到金融服务的实惠;再次,农村金融机构要扩
大和延伸支农服务领域的宽度和深度。 一是变 “等贷” 为 “引贷” ,
变小农业为大农业。金融机构应树立市场营销理念,改进支农服
务水平,变小农业为大农业,对符合农村产业政策、资金投放安
全、还款有保证的都要予以积极支持。二是积极引导,加快农村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把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业综合效益放在重
要位置,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为其想点子、找路子,让
市场农业、科技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避险农业成为当地
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农民致富的好法宝。三是培植农村产业
化龙头企业,培养优良的信贷载体。积极寻找和培植高效金融载
体和生息源,优先支持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发展,逐步
壮大龙头企业群体,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
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新格局。四是加快城镇
化建设。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
(二)构建风险补偿机制,合理分散支农贷款风险
一是借鉴国家助学贷款财政贴息的办法。对农业贷款也实行
财政贴息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逐步引导银行信贷资
金向农业领域配置;二是通过制度和财力扶持,培育一批专业性
的农村信用担保组织。通过多种途径筹集农村担保基金,积极拓
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并完善农户联保制度,切实解决农
民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如可以县、乡(镇)两级政府财政出资为
主,以龙头企业等经济主体筹资为辅,组成农业贷款担保基金,
主要面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服务,解决农户及农村个体私营经
济大额融资担保难的“瓶颈”问题。这同时也使金融机构信贷资
产得以有效保全,免除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农的后顾之忧;三是
建立农村支农贷款保险机制。农业保险同样大有潜力可挖。针对
农业投资风险较大的现实,由农户、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三方协
商,在农户贷款时向保险公司投保,试行农业保险贷款,既拓展
了保险业务领域,又消除了农民投资和银行贷款的后顾之忧。
(三)搭建信贷支农信用平台,降低农业融资成本
一是营造信用政府。政府应加速实施信用环境建设,将信用
建设的目标、步骤分解细化,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内容,与政
绩挂钩,形成强大的压力和促动力。司法部门要公正审理金融债
权纠纷案件,不偏不倚,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以自身的公信
力带动全社会的信用建设;二是创建信用金融。各农村金融机构
要牢固树立“信用立行(社)”思想,严格规范经营行为,遵守
信贷合同;三是培育信用客户。客户树立“信用为本”的观念,
切实履行合同条款,按时还本付息;此外,为降低农业融资成本,
改善农业融资软环境,着重解决贷款中介收费门槛过高问题,建
议政府专门就此作出规定,根据各农村经济主体的承担力制定与
之相关的抵押、评估、公证、登记程序和收费标准,减轻融资双
方成本负担。
(四)营造良好的金融创新外部环境,完善配套政策,激发
创新动力
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的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配
套政策的支持和外部环境的完善。为此,一要大力发展各类中介
组织。政府部门应积极培育社会化、竞争化的中介机构,在贷款
抵押物价值评估、登记、过户、资信证明、信用评估等方面发挥
与银行业机构的衔接作用。同时,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府和中介服
务,切实降低确权、登记、过户等中介服务成本,以有效降低金
融产品创新成本;二要建立有效合理的经营管理及监管机制。各
银行业机构上级行应制定更加灵活的信贷管理、责任考核措施,
在落实信贷风险控制责任制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基层银行业机构
信贷产品与服务创新权限;三要进一步发挥监管部门对金融创新
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稳步推进农村金
融产品创新业务的健康发展。
(五)切实发挥农信社支农主力军作用,全面启动实施“金
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富民惠农金融创新”三
大工程,助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农信社与“三农”同根、同源、同成长的鱼水关系,无疑使
农信社支持“三农”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精耕“三农”
市场,实施“三大”工程,就是要构建与“三农”紧密互动,互
惠共荣的新型客户关系,全面支持“三农”科学发展。一要把富
民惠农作为实施“三大工程”的根本出发点;二要通过推动服务
网络多元化、手段多样化,使金融服务触角延伸到乡村、社区、
贴近到农户;三要通过全面实行信贷过程公开化管理,提高信贷
业务透明度,提升贷款公平性和可得性;四要通过建立全面的创
新体系,顺应市场变化和“三农”需求,开发“量体裁衣”式的
金融服务产品,提高客户需求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安翔.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浙
江大学,2004年.
[2]阮小莉.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体制创新问题研究[D].西南财
经大学,2000年.
[3]张汝安.从农村经济工作的全局引导农业产业化的发展[A].
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
会文集[C].2000年.
[4]罗南旺.论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与发展方向[D].湖南
大学,2001年.
目前,天柱县的农产品加工业产业主要有粮食类(优质米、普米、粉条、面条、糕点、甜饼、薯类食品等)、油料类(茶油、菜油等)、豆类(干豆腐、水豆腐、发豆腐等)酒类(葡萄酒、高粱酒等)、肉类(烟狗肉、腊猪肉、香肠等)辣椒类(干辣椒、酸辣椒、油辣椒、辣子鸡)等、中药类(中药、中药饮片、中药养生组合等)、竹木材类(竹器、木板、房屋建材、家具)、鱼类(腌鱼、干鱼)、蜂蜜、蜜饯等。规模以上的加工企业主要有天柱县森源米业有限责任公司、贵州贵丰食品有限公司、贵州同源中药发展有限公司、天柱县老本家具有限责任公司等近二十多家企业,2016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3.36亿元。
二、主要做法
1.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按照省、州文件规定和州级重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认定与运行监测办法有关要求指导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引导其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并指导申报州级重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如天柱县森源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天柱县民族特色商品发展有限公司、天柱县扬扬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天柱县蓝莓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为企业做大做强设定目标和方向。现正在培育贵州同源中药发展有限公司、贵州贵丰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
2.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和商标注册引导工作
引企业通过开展无公害产地、产品论证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论证,指导注册农产品商标,以拓展了农产品销售市场,如:天柱县森源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了“黔丰保”、“天质米”,并开展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天柱县蓝莓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十万杉”,并开展“有机产品”认证,贵州省天柱县民族特色商品发展有限公司注册了“山茶油” 商标、贵州贵丰食品有限公司注册了“贵丰”。
3.实施农业“三小”工程
通过实施农业“三小”工程,对生产经营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农业经营主体实行年终一次性奖励,从而培育了一批小企业、小基地(合作社)和小农场等新农业经营主体,同时,也推动了一些农产品加工小企业的向前发展。如:天柱县“茂源”竹器加工厂、天柱县大塘村竹器加工厂、天柱县侗家葡萄酒坊、天柱县蓝莓种植专业合作社等。
4.发展电子商务业
我县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电商业务,大力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电商产业园免费展示农产品,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农产品销售信息,以拓展我县农产品销售渠道创造条件。如:贵州同源中药发展有限公司、天柱县民族特色商品发展有限公司、天柱县森源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天柱县东方蜜蜂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等。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1.资金紧缺、规模难以扩大
我县大多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小,每年所创造的利润用于支付员工工资和家庭各项支出后剩余不多,发展资金紧缺,难以扩大再生产,从而导致一些企业难以达到申办农产品中工生产经营许可证的规模及必备的条件,更不可能进行“三品一标”认证了。如:天柱县原粮白酒厂、天柱县侗家葡萄酒坊等。
2.人才缺乏,管理跟不上
大多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招聘得到了技术、生产、销售方面的人才,但很难吸收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企业聘请的会计人员只为企业记帐和完成有关部门所需提供的各种报表,基本不进行会计核算。由于企业主需同时抓技术、生产、销售和管理等诸多事项,难免出现顾此失彼状况,致使企业发展潜力难以挖掘。
3.加工原料不足、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由于本地农产品加工原料供给不足,企业只能从外省采购原料,导到生产成本增加,利润下降。如贵州贵丰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贵丰”牌辣子鸡,风味鱼仔,风味豆豉,豆豉肉丝,牛肉丁,香五仁、油辣椒;豆豉辣子鸡,五仁辣子鸡、油豆豉、酸辣椒等产品20多个品种,现拥有加工干辣椒和生辣椒的生产线各1条,可日加工农产品超10吨,但因我县目前没有足够规模和与之相匹配的辣椒基地,企业只能去河南、河北等地采购干辣椒、因我县目前没有家禽屠宰场及配套的冷冻库设施,企业只能去福建等地采购经严格检验取家得合格证的冷库鸡;贵州同源中药发展有限公司拥有中药饮片生产线和保健食品生产线各1条,可日加工产品超10吨,由于我县目前没有足够规模的中药材基地,企业只能面向全国各地订购中药材。
4.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企业发展较慢
目前,我县还没有出台从实质上能够大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强做大的优惠政策,微型企业政策和农业“三小”工程的实施对确实对小型的种植、养殖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成本大、利润薄、经营收入超500万元的加工企业来说尤如盛夏飞毛雨,微乎其微。
四、政策建议
1.建议各级政府尽快出台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的实施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大力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政策,对确实能带动农户发展种植或养殖产业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针对性培育。如根据企业需要支持企业建立(或全县统一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家禽屠宰场及配套的冷冻库设施等。
2.建议各级财政设立一定的农业企业发展滚动基金。一是对有发展潜力、有市场、前景好、能带动发展种植业生产基地或养殖生产基地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扶持;二是对农产品进行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地、产品论证和注册商标和的农产加工龙头企业实行按比例补贴(或奖励);三是对农业投资较大的龙头企业实行50%的低息放货,放货的资金实行到期收回,滚动使用。
3.建议各级政府或有关业务部门特别是县、乡两级要配备适量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专业经营管人才,以指导当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健康发展,并引导其逐步提升为县、州级、省极乃至国家级的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此同时,监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范运行,并监督和管理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国家扶持资金的规范使用与专项专用。
1 米东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4年,米东区将投入20亿元用于农牧区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3亿元用于六大基地产业的发展,目前,已新建完成百亩以上设施基地8个,开工建设食用菌大棚100座,蔬菜春提早育苗2500万株,40个规模化养殖小区已经全部动工建设,8个肉菜保鲜库已开工建设两个。根据米东区农业发展规划,将形成长山子镇、羊毛工镇、三道坝镇重点发展“优质水稻产业带”;以古牧地镇、三道坝镇、柏杨河乡山区逆温带和春提早为重点,建立“无公害、有机、绿色蔬菜产业带”;以长山子镇、三道坝镇、羊毛工镇为重点,建立天山菌草产业区;城市近郊主要发展都市农业,建设都市农业精品区。种植业在长山子镇、羊毛工镇、三道坝镇,建成以“秋田小町、昌优、选珍”等名、优、特品种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10万亩;在古牧地镇、三道坝镇、柏杨河乡、芦草沟乡,建成名、优、特高档蔬菜生产基地7万亩;在长山子镇、三道坝镇、羊毛工镇,建成名、优、特食用菌生产基地414万平方米。
2 米东区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2.1 农业身生产基础条件较差,生产能力不足
最近几年,米东区利用国家项目加强了对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对产量不高地区进行的工程改造,使得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目前,米东区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依靠自然条件下生产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农民在施肥管理过程中,重施化肥,轻施邮有机肥的观念没有被彻底改变,导致了农田的土壤肥力不断下降,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变差,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生产环境中。
2.2 农业产业发展规模较小
因为重量补贴政策,农民群众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较高,米东区的很多乡镇的农业生产方式多是都以家庭生产为基本的单位,土地资源零星分散,产业规模较少。此外,在一些地区中,虽然发展了较大的规模的产业,但是产业化程度较低,在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漏洞,导致了产业在发展过程十分缓慢,经济效益低下。此外,乡镇和村落之间产业化基地建设存在严重不平衡的现象,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健康发展。
2.3 农民缺乏正确的农业产业发展观念,产业发展程度较低
在米东区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都舍弃了农业种植,而外出去打工,这时遗留在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就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力量。这些老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一直采用传统劳作方式和种植理念,一些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接受能力和操作能力较差。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撂荒的土地不断增多,导致了地区的农业总产量不断下降,再由于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偏大,缺乏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农业使用人才带头人,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后继乏力,导致了农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发展程度低下。
3 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分析
3.1 强化基地建设,突出规模效益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建设农业生产基地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势必备条件。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守合理规划、统一布局、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加紧少原则,全面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和进步。首先,要加大蔬菜大棚重视和畜禽等几个产业基地的培育和扶持,而畜禽类产业由于米东区的回民居多,所以主要养殖大多是牛羊。通过尽力发挥这些基地的示范带头作用,从而保证全面促进整个米东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其次,要积极的开发业主经营,从而形成业主加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在米东地区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些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带头人,这些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人在米东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带头作用。
3.2 增强农业产业化科学技术水平,发挥科技的作用
现阶段,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农民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小农意识,在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我们想尽办法及时改变这种现状。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地开展科技致富典型宣传工作,从而切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意识,积极的开展各种形式的科学技术讲座,从而培养出一批新型的农业生产实用技术人才。
3.3 加大财政局支持力度
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农业产业化格局形成的一个关键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之下,自治区应该通过多种体制构建全新的资金供给制度,加大地区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不管是在收税支持,还是在金融支持方面都应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通过多种渠道最大程度的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建设。此外,我们还需要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的提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农业产业化先进地区和乡镇的评选方式,在本地区内部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进而全面提升农业产业整体的经营水平。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制度不断对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进行规范,不断加强对对本地区龙头企业的监管力度,最终全面提升整个产业发展的效益。
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产业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虽然发展中还存在不足,但有国家政策的扶持,政府的扶助,农户的努力,米东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一定会更快更好。
参考文献
[1]宫银峰.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运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