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刑事科学技术的作用8篇

时间:2024-01-12 16:02:4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刑事科学技术的作用,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刑事科学技术的作用

篇1

关键词:新课程 改革 科学素养 生物学 实验

Speciality and function of biology experiment in new courses reformation

of high schools

SUN Yong

Abstract: At present in new courses reformation of high schools, we should change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des to cultivate new type persons with science culture, adapting to society development. Speciality of biology experiments not only embodies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to physics and chemistry experiments, but also the special position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the important function in diathesis education. We can pay more attention to experiment teaching, improve experiment teaching quality and exert important function for cultivating persons with high diathesis and synthetic development only when we think much of the speciality and importance of biology experiments .

Key words: New course Reformation Science culture Biology Experiment

在美国2061计划主持人,F•詹姆斯•卢瑟福的《2061计划实施10年回顾》中指出,只有那些有科学这素养的人才能分享到我们是谁、我们在哪儿、我们如何与所有生物和睦相处以及如何与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睦而居时产生的愉悦之感。这就是说,有科学素养的人应该认识自己,认识环境,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过去的教育模式太重视知识的教育,然而科学教育应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本身,还有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的思维习惯(含思维的态度、思维的技巧和思维的方法)、科学精神和态度、科学蕴含的价值规范等极为重要的内容。科学知识的教育,对形成人的科学素养来说它是一种载体,而不是全部。多年来的生物科学教育过分强调了作为一个学科的生物学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实际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已经演变成,掌握哪些知识点、理解哪些知识点、了解哪些知识点,这必定排斥、削弱了生命科学能给予学生的全面的科学素质的营养。以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人才为重点的新课程改革,就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性是生物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充分体现生物学实验的特殊性,如何充分发挥生物学实验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当前生物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值得深入研究和努力探索的课题。

一、生物学实验的特点

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也是实验科学,但同物理学实验和化学实验相比,生物学实验有其独特之处,具有以下特点。

1.实验场所灵活多样

生物学面向广阔的自然界,自然界中的大小生命系统都可以成为生物学实验的对象,不同的动、植物生命活动都可以用来达到同样的教学认识目的。由此可见,生物学实验比起物理、化学实验,条件显得更为优越。除了充分利用生物实验室外,校内的生物角、生物园,校外的农田、山林、江河湖海、动物园、植物园、自然博物馆自然保护区等,都可以用来做生物学实践活动的实验室。在目前我国中学实验条件缺乏的情况下,更应发挥生物学实验的这一优势。根据自己学校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结合教学实际,有创造性的开展实验,这不仅让学生能更好的学好知识,同时让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思维和对社会、自然有科学的认识;学会如何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

2.实验周期一般较长

生物的生命活动,一般都要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因此,生物学实验的周期往往较长。如繁殖极快的果蝇,繁殖一代也需用十几天时间。杂交育种实验从制种到育成新品种,在正常情况下至少也要经过两三年的努力。根据这一特点,中学生物学实验应注意周密计划,统筹安排,让学生共同来参与完成。

3.实验大都是综合性的

生命是比物理、化学等运动形式更高级的物质运动形式。这种物质运动形式的复杂精细的过程,既呈现出生命的本质特征,又受非生命变量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生物学实验大都是综合性的,既要突出生命性,又必须运用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判断标准。如在高中生物学中所列举的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里,除考虑豌豆种子的质量以外,还必须顾及土质、肥料、温度、湿度、杂交技术等非生命因素。生物学实验的综合性,为培养学生的准确操作能力、综合观察能力及多学科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机会。

二、生物学实验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生物学实验作为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有助于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原理和掌握规律。

从新教材来看就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最后得出结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观察、分析、怎样根据实验目的和限有的条件科学地设计并完成实验;怎样收集科学资料、分析资料并得出科学的结论。只要做好了这些环节,学生就能轻松地学习和掌握生物学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2.能帮助学生检验和巩固生物学知识。

生物学实验(如实验习题、实验测验、实验复习、实验操作)是检验和考核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考核实验操作技能的最好方法。

3.是训练生物学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

技能可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生物学基本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看,应属于动作技能。技能有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前者是初步学会阶段,后者是实验技能形成阶段,即形成熟练技巧的阶段。不论是哪一阶段,都必须经过亲自操作训练才能形成。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手脑并用,也就是说,不仅要求学生在实验操作的基本功上、技术上做到学会乃至达到灵活、准确、协调的程度,还要让学生动脑思考问题,要明了实验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使积极的思维渗透到基本技能训练的全过程中去,这才是主动的训练,才有利于基本技能的形成。

教学实践证明,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如下的基本技能:①收集、培养和处理观察实验材料的技能。如采集植物、制作腊叶标本和浸制标本,制作装片和徒手切片,采集和培养小动物,制作小动物标本,解剖动物等。②使用实验仪器进行观察和实验的技能。如使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生物的行为和微观结构,使用理、化及生理仪器进行生理实验等。③观察、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的技能。如编制观察记录表,进行观察和记录,绘制统计图、表,绘生物图,进行生物摄影,统计分析实验结果等。④对简单的生物群落,对生态系统或其他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调查和作初步分析的技能。

4.是培养生物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能力是指完成一定任务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任务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任务所必需的心理特征。能力是同活动密切联系着的,离开活动,能力就不能形成,也无从表现。生物学实验是生物教学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通过这种学习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对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生物学实验过程中,实验、观察和思维三者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彼此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①观察能力。观察是认识事物、获得知识、发现问题的源泉。许多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都是经过观察现象,比较异同,从中得到启发,再深入研究而得出科学结论。因此在中学阶段,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生物学观察能力是指善于观察生物体和生命现象的细微变化及其本质特点的能力。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具体指导观察方法,训练观察技能,启发学生善于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用思维指导观察。②实验能力。生物学实验能力是诸多能力因素的综合。在实验过程中,既需各种认识能力、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又需情意方面的能力。应特别注意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实验操作的协调性和准确性,实验观察的深刻性和准确性,实验结果分析的客观性,情意方面的兴趣性和意志的培养。③思维能力。观察实验离不开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是诸能力的核心。主要表现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连动性、多问性、跨越性、综合性等。④自学能力。也是多种能力因素的综合表现。学生自学生物学,首先要借助于观察、实验和思维,在教师启发点拨下,能够自己动手、动脑去思考和探索,学习和发现,理解和掌握。

5.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培养学生重视生物学理论知识对实验的指导作用;第二,在实验中,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严格按照规律操作,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作科学地分析和解释;第三,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如实地反映实验的真实情况,即使实验现象和结果与预期的有出入,也不能随意臆造。

6.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生物学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认识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在生物学实验过程中,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主要表现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过程的操作、实验结果的分析解释等方面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兴趣。中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实验的成功会给他们以激励,带来极大的学习兴趣。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的稳定兴趣,并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成为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巨大动力。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整合;形式;作用

新课标明确要求:要让先进的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上的有效辅助工具,促进学生提升学习效率。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简要介绍一下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形式。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整合的形式

1.在课题导入中的应用

课题导入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比如,在教授“有序数对”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趣味电影,然后要求学生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看电影大家是怎样根据电影票上写的排数和座位号找到座位。然后,教师就可以说看来我们已经开始和有序数对接触了,因为它就可以解决我们在电影院找座位的问题,那么,我们就开始这堂课内容的学

习吧。

2.在例题讲解中的应用

采用多媒体这一技术可以让例题的讲解更加接近实际生活,帮助学生创设相关的学习情境。如,在教授“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海上日出”的视频,搭配灵动的轻音乐,这样一来,学生会进入一种轻松美好的情境中,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学生对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也会产生好奇,慢慢地会觉得数学是贴近生活的。

3.在课外拓展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应用在课堂上们还可以应用到课外。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这一课时,传统教学中,教师要有大量的画图工作,浪费课堂上的宝贵时间。借助于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课外将绘画通过动画来呈现,学

生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很快地消化新知识。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整合的作用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思维能力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在课堂上通过图像、声音等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发散思维。

2.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通过应用信息化技术,教师节省了板书的时间,改变了传统落后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全线的学习平台,鼓励学生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在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后,能够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对初中数学教学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在日常教学中,要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教学中,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篇3

关键词: 数学活动课教学 地位 作用 训练形式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施行以后,改革了过去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的单一课程结构,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课程的加强内容,改变了人们对数学活动课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由此可见,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可以弥补数学学科课程的不足,加强实践环节,重视数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发展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一、正确认识数学活动课的地位与作用

人们对数学活动课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以前,学校课程以升学为唯一的价值取向,教师的教学也围绕考试、升学这根指挥棒,往往忽略了活动课的开展。其实数学活动课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我认为,新增实践活动课内容,改“学数学”为“做数学”,对于扩大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是外来信息与学生原有知识和思维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数学能力是通过活动作为中介形成的,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创新,在活动中得到发展。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情感、观念及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同时也为活动课程的实施指明了方向,即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活动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充分而各有特色地发展,而不是片面地强调为活动而活动、为竞赛而竞赛、为发展特长而发展特长。

二、数学活动课的训练形式

数学活动课,突出表现为数学教学在活动中进行,即“数学+活动”。活动是载体,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必须贯穿始终。活动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动(动手),又包括观念性活动(动脑),学生通过“做一做、议一议、读一读”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导、学、做三合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实践与自主是数学活动课的精髓,因而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是上好数学活动课的核心要素。在数学活动课的设计中,注重形式的多样是必不可少的。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实际,采用多种多样的为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形式。

1.寓教于乐,增强趣味性。

以富有趣味性的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到在数学活动中能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笔者设计了一节《24点游戏》的活动课,要求学生分别抽取四张1(A)—13(J表示11,Q表示12,K表示13)的扑克牌,其中,红色扑克牌代表负数,黑色扑克牌代表正数,请先算出±24点的同学任意抽出四张扑克牌,然后当众公布,想好24的同学立即到黑板写出过程。也可组织活动比赛,如:可以是二人或四人进行小组比赛,也可进行面向全班、全年级的擂台赛,学生经常玩这种游戏,对他们运算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在游戏过程中,快乐、竞赛的气氛使他们觉得乐趣无穷,学得轻松,玩得愉快,同时还可以满足他们的好胜心,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精选内容,注重普及性。

数学活动课既然列入了课程计划,就应当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因此所选的活动内容既要拓宽知识面,突出重点,又要结合学生实际、注重普及性;内容既要有科普知识方面的,又要有科技活动方面的;既要突出操作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动手做一做,又要有阶梯性,以利于因材施教。例如,在教学《正方形》这一节时,安排了《巧拼正方形》的活动,正方形有相等的角、边,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的对角线,它的对称轴比其他四边形都多等,这些特点使正方形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和应用。正方形还有许多有趣的性质,例如:给定长度的围墙围成面积最大的四边形区域,那么我们应该选什么样的四边形?由于同学们对正方形的知识有充分理解,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接着,我出示了两个大小不一的正方形,让同学们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每个同学自己动手操作,充分发挥想象力,很快把它拼出来了。由于材料好找,参与面广,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精心设计,渗透创新性。

“思维就是操作,思维是内化的动作——在头脑中进行”。思维的发展必须通过有效的训练和实践操作,才能树立清晰明确的具体思维形象,使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发展。例如:我在教《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时,精心设计,力图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创新意识。如:

问题:从一个多边形的同一个顶点出发,分别连接这个顶点与其余各顶点,可以把这个多边形分割成多少个三角形?本环节设计三道思考题:1.通过动手,你得到了怎样的规律?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发现了几个规律:如①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分割成的三角形越多;②多边形的边数增加一边,分割成的三角形就多一个;③分割成的三角形个数=多边形边数-2,等等。2.引申:从一个圆的圆心出发,引n条不重合的半径,圆被分割成多少个扇形?学生通过上题的活动经验,很快得出结论。3.动手设计、创意:用圆、多边形等你所熟悉的图形拼成一个漂亮的图案,并写出贴切的解说词。学生想象丰富,设计作品多达30余幅,解说词更是各有千秋,如:“宁静的夜晚”“鱼儿你慢些游”“争分夺秒(没有时针的闹钟)”等。整堂课,学生学得既活跃又有创意。因此,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既要重视抽象思维的发展,更要重视形象思维的发展和深化。

当然对于数学活动课还可以安排大量的思维训练内容和动手操作内容,通过这些充满了数学逻辑的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励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勤思、善思,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刑事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169-01

一、刑事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势

(一)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我国的刑事科技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为可观。尤其是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后,刑事科技发展更是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司法改革背景下,现代刑侦科技不断突破,发展势头良好。

(二)刑事科学技术得到高度重视

刑事科技的发展,促使司法取证质量不断提高,对案件侦破成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司法取证必须有完善的刑侦技术作为支持,由于该技术应用范围广阔,因此在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受到高度重视。由于社会关注程度的提高,刑事科技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研究应用空间。

(三)刑事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交互渗透

提高在刑侦案件中,利用技术手段可以获取相应的证据,但是证据认定阶段,则需要大量样本作为对比支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刑侦人员多面对的证据采集更加繁琐,因此需要建立相关数据库。相对于传统的纸质数据保存,电子数据库具有方便存储、灵活查阅、取证快速的优势。此外,由于信息技术的在刑侦科技中的英语,是办案效率得到明显提升,为司法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更多便利条件。

二、我国刑事科学技术面临的困境

(一)自身特色不明显

刑事科学技术并不是一门孤立学科,需要法学及自然科学进行辅助,尤其是自然科学的进步,对刑侦科技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是从现阶段国内发展情况来看,刑事科技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极端性倾向,或者注重法学元素,或则侧重于自然科学。法学研究者提出刑事科技的发展应当具备立法高度,而自然科学研究者则以科技元素作为行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这些学术观点对争论造成现阶段我国刑事科技附着于自然科学或者法学基础上,缺乏自身特色。笔者认为,刑事科技的发展不是自然科学与法学的机械累加,而是建立在这两项学科之间的独立科学体系,在自身发展中体现出独立学科特色,

(二)轻理论而重应用

刑事科学技术的发展要体现出理论与应用之间的有机结合。但是在实际发展中,对于刑事科技的应用研究要远远高于其理论研究。一般思维认为,刑事科技中应用研究才是“有用”的部分,由于功利思想的渗透,一些人单纯将刑事科技定位于工具范畴,如果实践效果难以立竿见影,就会对这门学科表示质疑。因此,公众更需要对刑事科技的发展有客观认识。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刑事科技的发展同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转型过程,并与应用需求相匹配。这就需要在学科研究中有完善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持,因此要改变当前轻理论而重应用发展弊端。

三、刑事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一)积极发挥刑事科学技术特色

刑事科学技术的有序发展,必须保持和发挥自身特色,不能仅依附于其他科学寻求发展途径。刑事科技的发展是以满足公众需求和司法需求为基础的,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这门科学也将会呈现出持续发展更新的趋势,进而与时俱进,为司法工作和社会公众提供更为完善的技术服务。司法科技的发展主要服务与司法实践领域,因此在注重科技发展的同时,还需要对法律法规有深入了解,在应用刑事科技的同时,要结合法律法规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技应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并促使刑事科技不断升级,体现出更为鲜明的自身特色。

(二)加强刑事科学技术理论研究

在刑事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中,由于应用领域较广,因此需要在技术研究的同时根据理论指导。如果理论研究不能同步跟进,仅凭个人经验或直觉进行活动,就会有效降低这门学科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实际工作中,丰富的实践案例为刑事科技的理论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根据真实素材进行理论论证、实践分析,就会有效避免研究中的空洞说教,为实践活动的开展和高新技术的应用起到指导作用。

强化理论研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首先,对于理论来源需要具备客观把握并,以实践为基础。理论研究与案例素材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案例素材为理论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更多有效实践支持。其次,理论研究应当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以此验证理论研究成效,并对实际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保证刑事科技与实际应用不致脱节。由此可见,刑事科技的研究发展,必须有完善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此创造更为清晰的思维构架,促使理论指导作用转化与实践工作中。

(三)刑事科学技术将向标准化方向发展

刑事科学技术有着极强的专业性,技术含量较高,在某些层面上能够对涉案当事人形成决定性影响。因此,更需要建立严格规范的执行标准,以促进技术研究的科学化发展。统一标准的建立需要有大量案件素材作为评价指标,从中界定客观的执行标准,对素材标本进行综合评价,找到其价值特征。在广泛总结归纳基础上,建立科学化的评价制度,并在实践中广泛应用这一标准,在形式科技的发展中进行统一规制,从而促使这一学科的发展更加客观严谨,更具实际应用价值。

结语

从我国形式科技的整体发展趋势来看,发现速度由慢到快、由弱到强,表现出强大的发展动力,并且取得了引人关注的发展成果。但是当前刑事科技的发展有激进倾向,在理论研究方面还需进一步夯实。因此,刑事科技工作中需要保持客观认识,对当前刑事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清晰认识,对其发展方向进行积极思考,从而避免在科研应用中走弯路,促进刑事科技健康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烨.刑事科学技术在刑事侦查中的地位和作用[J].公安教育.2012(10)

[2]庄琳.对我国刑事技术发展的若干思考[J].森林公安.2012(04)

[3]程宏斌.关于加强我国刑事科学技术工作的思考[J].求实.2014(S2)

篇5

关键词: 典型工作任务 《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 课程开发

1.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数量和规模。在全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2006年教育部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并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及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旨在探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下“软件开发工程师”职业的学习领域课题的开发,以《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学习领域为探索课程,构建以“能力”为出发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开发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方案开发是面向21世纪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这种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是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代之以与企业实践密切联系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高度统一的按照典型工作任务顺序的“综合性”和“案例性”教学项目。

2.1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开发思路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方案与我们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方案――由专业学科构成的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的学科体系全然不同,它是一种强调在实践情境中通过学生自我构建知识而形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

2.2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开发流程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高职课程开发流程一般是:确定专业的职业培养目标召开行业专家访谈会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其难度等级学习领域开发设计形成学习领域课程大纲。

①确定专业的职业培养目标。通过对《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专业目录》等相关职业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召开行业专家访谈会等方式确定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及职业岗位,明确专业职业培养目标并填写《专业及其面向的职业岗位对应表》。

②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通过召开“工人专家访谈会”,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本专业20个左右的典型工作任务,填写《典型工作任务汇总表》。

③确定典型任务难度等级。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成长模式理论,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类,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难度,填写《典型工作任务难度范围表》。

④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通过由专家工人、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训教师组成的专家小组,对15―20个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并进行描述,并填写《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记录表》。

⑤设计学习领域。在职业描述和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本专业的学习领域,填写《学习领域设计表》。

⑥编制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计划。填写《完整的学习领域表》。

⑦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的不同难度等级,编写学习领域课程大纲、《项目类型和实施步骤分析确定表》、《学习资源汇总表》、《学习领域课程大纲》。

3.教学过程的项目化

本课程以项目小组的形式组织教学,每个项目都要设置项目组长,注重团队合作能力的锻炼,使学生不仅能够较好地掌握专业技能,而且能够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本课程通过选用企业实际应用的经典案例,科学编排,项目内容从浅到深,从基础到综合,从小规模到大规模,逐步深入。

3.1教学目标

《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是一门理论实践一体化、工程实践性较强、符合软件开发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的学习领域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数据库开发和应用能力培养。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内容是在企业工人专家访谈及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的,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体现“工学结合”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实现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

3.2教学内容及组织

为提高课程教学及学生学习的效益,在课堂教学外还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扩充性资料和参考教材作为学生拓展性学习。

3.2.1实践教学采取“任务驱动,巡回指导,现场考评”的实践教学理念。本课程所有教学内容全部在数据库实验室现场进行。指导老师要提前给每组发放任务书,明确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演示内容及时间安排,学生应准备的知识、讨论内容及时间、完成的训练内容,等等。

3.2.2对于实训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采用课堂讲座的方法进行解决。

3.2.3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要教会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免费资源,遇到问题要想到借助于网络去解决,借助网络获取知识。

3.2.4在课题设计时,以学生为本,以引导和启发为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动手能力,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策划者、组织动员者和咨询者。

3.3教学评价

学习领域评价方式采用组内分工评价+分组评级的形式,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先由项目组长根据各小组成员在调研中的工作表现和工作量进行打分;再由教师根据各小组提交的文档,以及项目完成情况对各小组进行评级。

学习领域的评价采用答辩方式,项目组成员以答辩的形式向教师汇报项目实施情况。教师根据各组的项目实施完成情况及其提交的《软件项目实施竣工报告》进行评价。

评价项目分为出勤率、劳动纪律、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基本知识技能水平、方案设计能力、任务完成情况、项目完成情况演示等。

4.结语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是现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培养生产、管理一线和企业“零距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课程创新符合“工学结合”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展现了职教校企合作的新空间。

参考文献:

[1]丁怡心.SQL Server2000数据库的教学内容选取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0.6.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6

操作型课堂的教学现状

由于学科的特点以及长期以来人们思想观念等因素的作用,信息技术课一直被外界甚至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误认为是电脑课,即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单一方式,并以训练软件操作技能为唯一的教学内容。其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如下图所示。

在操作型课堂中应用这种教学模式,会出现许多问题:首先,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操作,使学生养成了不去思维的惰性,只会重复教师所教的步骤,被动地学习。其次,造成了学生只会模仿教师制作出的那个作品,不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再次,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教师的演示很难兼顾所有学生,一到学生自己练习的时间,就会出现学生拼命举手请求教师帮助的现象,教师只好对同一个问题反复强调,忙得不可开交。通过课后与学生交流,我发现,多数学生都反映上课就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那个作业,所以教师演示的时候,勉强跟着教师操作,下课就全忘记了。

支架式教学的理念

支架式教学能够为学生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生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在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有策略地给予帮助和支持,并随着学生自身能力的增强而逐渐减少支持。通过这种类似脚手架的支撑作用,逐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根据支架式教学的理念,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个需要学生探究的大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再将这一大问题转化为若干层层递进的子问题,学生解决一个子问题所取得的成果能够为解决下一个子问题服务,当学生解决了所有的子问题时,就可以得出本课的探究结论。在学生解决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除了依靠其自身原有的知识框架外,还必须由教师为其搭建脚手架,借助这个框架来慢慢解决探究问题,直至最后脚手架完全拆除时能够自主地解决本节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量的帮助和引导,这种引导可以是辅助的教学材料,也可以是启发性的问题或者适时的提醒等。我认为,必要的操作演示也是支架中的一种,但更应当是必要的操作演示,而不是全程的操作演示。

支架式教学以解决大问题为核心。学生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得到讨论结果,再由教师进行综合、归纳,最后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其教学流程如下图所示。

我将操作型课堂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归纳为以下四个模块。

“问题导入”模块。教师可以采用十分明显的效果对比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并且提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引导探索”模块。这是支架式教学的重点,也是支架的所在。在这里,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支架问题、必要的操作演示或者提供一些探索素材等方式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建立概念的框架。

“自主探究”模块。这是支架学习的升华阶段,在学生不断解决支架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慢慢地拆除脚手架,由引导探索变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最终完全拆除脚手架。

“交流评价”模块。操作型课堂虽然有一定的教学任务,但最终的目的并不在于任务或者作品的完成,而在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所以,最后的这个环节十分重要,是学生分享思路和操作过程的环节,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支架式教学在课程中的应用

现以“Flash遮罩动画”的教学为例,来说明支架式教学在信息技术操作型课堂中的实际应用。

1.“问题导入”模块

我先让学生上台演示动作补间动画的操作,并提出问题:这个简单的动画由几个图层构成?每个图层放哪些内容?两个图层的内容可以调换吗?为什么?以此带领学生回顾了上节课的教学内容――Flash动作补间动画。接下来,我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图层的特点,即上层不透明的部分会遮挡下层对应的部分。紧接着,我又展示了一个与该简单动画相近的动画(设置了遮罩效果,但没显示出来),让学生观察是否有区别,从而引出教学课题,同时也抛出本课的大问题:如何自主实现遮罩动画效果。为了解决这一个大问题,必须解决的支架问题有:遮罩动画由几层构成、遮罩动画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如何、遮罩动画的基本操作步骤是什么、遮罩动画每一层实现的功能是什么。

2.“引导探索”模块

我利用教学道具演示了遮罩动画的原理,引导学生总结出遮罩动画由两层构成,上层通过开启一个视窗,让下层原本被遮盖住的内容显现出来。通过讲解演示,建立了本课的第一个学习支架。接着,我通过课堂演示,制作了一个简单的静止遮罩动画,演示遮罩的关键步骤,这就建立了第二个学习支架。此后,进入第一个探究任务,我提供了学习资源包(三个圆形,分别是红色、黄色和蓝色,一个红色五角星和一个红色正方形),让学生练习简单的静止遮罩动画,同时解决三个子问题:遮罩层的颜色会不会在遮罩效果中显现、遮罩层的形状会不会在遮罩效果中显现、遮罩效果实现后能够看到的内容源自什么层。通过学习资源包以及引导问题建立了第三个学习支架。当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解决了三个子问题后,进入第二个探究任务,即分别观察两个遮罩动画,其中一个是遮罩层运动,被遮罩层静止,一个是遮罩层静止,被遮罩层运动。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主实践这两种动画效果。

在这个环节中,学习支架被渐渐拆除,我不会在学生自主探究之前给予任何引导,但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操作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提醒。学生完成作品并形成“应如何设置遮罩动画”的认识。通过这个探究环节,解决最后一个支架问题,即遮罩层决定看到的形状,被遮罩层决定看到的内容。

3.“自主探究”模块

最后,教师给出一个设置多层遮罩效果的综合探究任务,让学生根据这节课所掌握的内容,自主实现这个综合任务。

4.“交流评价”模块

教师请完成任务的学生上台演示或者讲解设计思路,与其他学生分享交流。

我在信息技术操作型课堂上运用支架式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基本上摆脱了操作型课堂普遍存在的教师不断演示、学生不断模仿的枯燥局面。我认为,今后在运用支架式教学的过程中,要细化好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有方向地引导学生去解决一个个问题,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帮助他们逐步达到最后的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廷刚.基于问题的支架式教学设计案例[J].技术物理教学,2009(4):2-3.

[2]张霞.建构主义教学观下的支架式教学实证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4):150-151.

[3]王志忠.“支架式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7-8):15.

[4]冯永晋,陈娇,黄小明.“支架式教学”法探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232.

篇7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 刑事科学技术 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56-01

1.前言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涉及领域广,学科内容复杂,知识点相对分散,比较注重实践实用。因此,此专业的教学方式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进行设计。传统的教学方法偏重于基本理论的系统掌握,实践课时安排较少。PBL教学模式是在掌握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认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教学方式,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并积极应用于未来的工作中。

2.PBL教学法的介绍

PBL教学模式针对教学对象来适当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训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形式开展实训项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实训项目中了解并把握项目中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以及整个项目涉及到的重点难点。学生在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验了创新的艰辛和乐趣,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PBL教学法以学生的自主研究、探索性的学习为基础,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来分析解决实际案例,是一种新型的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生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在PBL教学法中,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参加真实项目的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脱离传统死板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案例实施过程中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3.刑事科学技术课程PBL教学法具体应用的对策和方法

3.1 PBL教学法中实训项目的设计

PBL教学法中实训项目的设计是PBL教学法的关键。任何专业的实训项目都应围绕教学大纲进行设计,PBL教学法也不例外。项目的设计要以公安部门实际的案例作为教学素材,并要紧扣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学校是否具备所需的教学资源。保证项目涉及到的知识点要做到难度适中,最好能涵盖所有最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扩展。教师在安排项目任务时要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充分的分工任务,以此来调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并激发其对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学习兴趣。教师设计具体的项目任务要注意项目要具备实际可操作性,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注重贴近实际生活。例如,以客体上痕迹显现为例,每个学习小组通过选择不同的客体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重点研究客体的分类和特点,科学合理地分析客体的条件,一切准备就绪后在进行设计合理的实训方案。注意实训方案要反映学习小组对实际案例问题具体的探究和实验内容,或者是在传统研究方法基础上的改进和优化处理。最至关重要的一点: PBL教学法实训项目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联系今后的实际工作,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难度的设计要在学生承受能力范围内。

3.2 PBL教学法要规范实践教学方案及实施程序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教学主要由项目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两部分组成。在PBL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为项目实践教学提供理论基础,项目实践教学缺少了理论基础是无法正常进行的。因此项目实践教学不能忽视课堂教学的基础部分。另外,传统教育模式中项目实践教学课时安排较少,刑事科学技术课程教育脱离了公安刑事技术的实际工作。所以在PBL教学中要对这一现象加以改进。

在PBL教学模式中,教师安排学习小组进行模拟犯罪现场的勘查实习训练时注意训练内容的实践性和仿真性的互相结合。训练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布置真实案件的犯罪现场,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模拟勘查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团结协作能力来解决预设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案件的过程中掌握正确受理报案的基本要领,学习小组成员要按照理论所学的犯罪现场勘查的程序分工进行勘查模拟犯罪现场。这种PBL教学模式对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与个人更进一步的发展影响深远,甚至对于提高公安部门工作质量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3 PBL教学法中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的引导作用在PBL教学法的实训教学中很重要。在进行项目实训时教师应密切注意随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利用教学资源中的实际案例做到因材施教,并细化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各实训项目的具体要求对学生的操作手法给予及时的辅导,帮助学生发现并解决在实训项目进行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并根据进行情况及时调整实训项目中不合理的实施方法。

学生通过教师的适当指导会有效减轻在进行实训项目时因为太多的困难而导致产生的畏难心理,以致学生逐渐失去对实际案例学习探究的兴趣。教师在 PBL教学法中的指导作用能够让学生在能力范围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团结合作,用于挑战自我,并在小组解决实际案例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师生的共同努力会充分发挥PBL教学法的优势,尤其对于刑事科学技术实训教学来说,教师一定的表扬和认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较高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并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引导小组成员充分发挥其作用,对实训中遇到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4.总结

PBL教学模式是我国刑事科学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方向。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目前PBL教学模式还存在不足和缺陷,但是随着我国教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PBL教学模式会越来越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出适应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发展的具备较强专业技能的人才,为社会的治安稳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宁军丽,娜晟东,王海荣.项目化开展实训教学探讨――以刑事科学技术课程为例[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2,27(01):198-199.

篇8

(一)根据气味特征进行人身的同一认定气味是人身上挥发的一种味道,因为人的体质和饮食习惯的不同,每个人身上散发出的气味是不同的,利用人体的气味是人身同一认定的主要方式之一。

(二)根据手印和指纹进行人身的同一认定手印和指纹进行人身的同一认定已经广泛的运用在刑事案件侦查中,而且在科技发达的今天,通过指纹的人身同一认定已经相当成熟。在大部分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很难在犯罪地点不留下任何线索,所以在大部分犯罪现场经常会有犯罪人遗留下来的手印和指纹,这就要侦查人员在现场勘查时进行仔细地勘查。世界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只相同的手,每个人的手都是不一样的。首先,每个人的手的外形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的手上有缺陷,有的人的手粗壮,有的人的手很纤细等等,通过对手的外形判断,能够进行人身认定。其次,每个人的掌纹和指纹也是不一样的,通过对掌纹和指纹的提取进行鉴定,能够对人进行统一认定。

二、昆虫学在刑事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在杀人案件侦查中,昆虫对尸体的作用是判断死亡时间的重要标准之一。在人死亡之后,尸体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首先是肌肉松弛、出现尸斑等一系列反应之后,尸体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昆虫。尸体上常见的昆虫有5目67科之多,尸体上的昆虫不仅仅是蚕食尸体,而且还能带入更多微生物进入尸体内,这在有很大创口的尸体上表现的尤为严重。蝇类是尸体上最为常见的昆虫,通过对蝇类在尸体上的繁殖程度可以判断人的死亡时间。比如,在常温下,卵期的发育时间是1-2天,蝇类幼虫可分为三个成长期,一般要6-10天。当然,不同种类的苍蝇的发育情况也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而且在判断尸体死亡时间,要根据周围的环境、温度、湿度等情况判断,不然的话,盲目判断就会存在偏差,给侦查案件来带困恼。对于一些死亡时间很长才发现的尸体,用昆虫来判断死亡时间更显得重要。因为尸体在死亡超过3天,法医很难通过普通的病理学知识来判断准确的死亡时间。而通过昆虫的繁殖等情况却可以判断超过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尸体的死亡时间。所以,昆虫学的发展给刑事案件侦查提供了更加科学可靠的依据。

三、分析技术在刑事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物证是证据学里面的最重要的证据之一,在中国封建社会就讲究在人证物证俱全的情况下才能定罪。而现代化学、物理学、仪器分析技术的出现,更是广泛引用在物证的检验鉴定上。

(一)在司法化学里面,运用薄层分析,紫外光谱等分析仪器,可以检验各种成为的化学物质,为提取有机物质提供了方便。

(二)物理和化学在刑事技术上也广泛应用,例如提取指纹的方法——硝酸银法,就是利用硝酸银与潜伏在指纹中的氨化钠发生反应,从而让指纹显现的更加清晰。

(三)仪器分析法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很高,现在很多勘查车上都配备了很多分析仪器,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充分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刑事案件侦查中。

四、高新科学技术在刑事技术中的应用

(一)DNA指纹技术对人身的同一认定自上世纪末发现可以检验DNA以来,DNA检验指纹的技术不仅已经广泛的应用在刑事案件侦查,而且范围不断扩大,现在DNA检验技术已经具有了很大的权威性。DNA检验的范围非常广泛,比如通过DNA我们可以检验人体的唾液、头发、精斑、尿液等,然后通过检验的结果进行人身的同一认定。不仅如此,DNA检验还具有非常大的可靠性,其检验的出错率非常低,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现在DNA已经广泛的应用在侦查案件中了,这对侦查犯罪案件的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DNA检测的出现,还对犯罪分子起到了威慑作用。因为在案件中,犯罪现场都留有犯罪分子的DNA,而案件中累犯很多,很多犯都是多次作案,这在减少犯罪起到了很大的威慑作用。

(二)自动化技术在刑事技术中的应用随着近年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未来产业自动化已经不仅仅是节约劳动资源,降低成本这样的简单了。“科技创安”是我国建设新型警察队伍的重要要求,在最大限度预防犯罪活动的情况下,警力资源也越来越紧张,警察队伍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利用先进的自动化科学技术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已经成为了当前的不二之选。

(三)纳米技术在刑事科学技术中的应用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纳米技术在我们的科技领域起到了指导作用,曾经有人大胆预言,未来很多高端的科学技术都要需要依靠纳米技术来革新和发展,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纳米技术的发展给科学发展带来很多便利,纳米技术的发展方向是把各种仪器设备小型化,在欧美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让纳米技术为科学技术服务,比如用纳米技术生产抗菌、抗水等仪器。然后又通过纳米技术制造出小型仪器,把这种仪器设备利用在证据的检验上,不仅使得在侦查案件中携带方便,而且有很大的灵敏性,便于侦查人员的操作,从而减少了人力物力,提高了侦查效率。

五、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