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2 15:37:2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病理学教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统的病理学课程学习安排在大二基础医学知识学习阶段,教学模式包括理论课教学、实验课教学等两部分。病理学学习尤其是个论学习,病理临床联系为学习重点,传统课程体系割裂了病理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学习及理解相关知识,无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教研室首先在课时安排上,与传统的教学体系相比,新的教学模式对课程学时数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尤其是削减理论课及实验课中基础知识教学的学时,增加临床病例讨论的时间,每学期实验课安排4次课(共12课时)进行综合病例分析[8]。其次,适当开展临床见习,包括实验课的临床病例见习及假期临床病理见习等。通过临床见习强化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临床诊断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并发挥学生团队合作精神[9],如在进行肝脏疾病的教学时,课堂上先讲授重点内容,待学生初步掌握后,可插入典型或疑难临床病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其进行思考分析;同时在相应内容进行实验课教学,积极与临床医师联系,适当选择典型病例并邀请临床医师共同带教,采用临床表现-病理临床联系讨论-诊断-治疗的模式介绍典型病例:临床医师带领学生进行临床资料收集,然后与病理教师参与学生的分组讨论分析,适时引导讨论方向,解释疑难[10]。在理论课中学习临床知识,在临床病例讨论中理解基础理论。新的教学模式中,通过提出问题,将基础与临床有机结合并联系起来。同时重新整合教学内容,集理论学习、实验课的标本观察和解决临床问题为一体,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病理学对临床医学的重要性[11]。
2建立病理亚专科教学团队,结合师资专长合理安排教学任务
本教研室在负责教学的同时也承担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的诊断工作,与临床科室联系紧密,协助临床诊断及治疗。随着临床各专科诊疗规范的出台以及个体化治疗的展开,临床对病理诊断要求更精确,因此病理亚专科的建立是当前病理诊断的趋势及要求[12]。本教研室亚专科建设已经启动,目前已建立女性生殖及乳腺系统、消化系统、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淋巴造血系统以及骨与软组织等病理亚专科,在满足临床需求的同时也建立了一支临床病理知识扎实的亚专科教学团队。在分配教学任务尤其是个论课程的安排上,根据授课内容安排相应的亚专科成员担当任课老师,尽量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及业务能力,体现教师的学科优势,教授该领域相关疾病的最新进展,补充教材内容滞后的不足,尽量缩小理论学习与临床应用的差距,为学生即将进入的临床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多种教学手段应用,提高教学效果
制作英文多媒体课件,自己编写英文教学大纲、实习指导、复习资料、习题集[7];以章节为单位将教材分解,每位教师负责制作所分配授课章节的多媒体课件,并准备该章节的教案、讲稿,编写英文实习指导、复习资料、习题集。这样可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使其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充足的精力进行较少内容的准备。写英文讲稿时查阅大量英语原版专着,同时将经典的病例讨论翻译成英文,通过对临床知识的联系,提高留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改革运用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提问式教学方法
印度教学条件有限,普遍缺乏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例如在印度学习病理学,几乎所有的切片都要求绘图,学生几乎天天要去实验室。而且印度教育普及程度较低,留学生们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学生之间知识水平差异较大。所以改革教学方法,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8]。传统的教学方法为灌输式讲解,并不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授课[9]。而现代教学强调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提问式教学方法”无论对中国学生还是留学生都显得尤为重要。病理学作为一门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既要综合基础理论,又要联系临床知识。而且病理学各个章节间相互都存在着承上启下的联系。在实践中发现,教师一味的讲解往往使学生昏昏欲睡,而通过一个个问题启发教学,学生则有较高的学习热情。而且提问式教学还可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一个问题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就可以直接转到下一个问题;相反,如果大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回答,则会做详细讲解。这种方法在实验课中尤为适用,先问学生观察到了什么,出现了怎样的病理改变,正确的病理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然后再系统讲解。尤其使用2个貌似相同的标本为例,要求留学生做出正确的鉴别诊断并陈述依据时,他们也像中国学生一样,争先恐后地回答,正确的一方欢呼雀跃。留学生纪律性差,如果他们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会中途退堂。全英语教学中又不可避免地涉及大量比较生僻的专业词汇。教学中尽量将相关内容和临床病例相结合,留学生课堂思维较活跃,习惯于和教师有积极的互动,教学效果较好。而且,开始上课时专门抽出一定时间讨论复习前次课的内容,解决学生的困惑;快下课时,针对下次课的内容留些与本次课有延续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10]。另外,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对传统教育而言,医学专业和其他专业的课程安排从开始学习到最终可以学以致用大约都分别需要4-5年的时间,而医学相关专业的课程安排时间也大都是四年。从学习时间上讲,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学习时间短、学习任务重。因而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就成为此类专业学生的授课重点。此外,医学相关专业人才主要是指既具有医学专业知识,又具有一门其他专业技能的人才。其培养方向与传统的临床专业有明显差别。现有教学大纲一般都是针对传统的临床专业制定,主要是为培养临床相关职业的人才而设定的。本着有效提高病理学教学效率与质量,实现素质教育,为培养高质量“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做贡献的目的,我们首先修订了针对这些专业的教学大纲,修改了教学计划。根据教学大纲,进一步我们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优化、合理取舍。例如对于某些机制性内容(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病因、发生机理或组织修复的分子机制、各种炎症介质的特点等),传统教学大纲要求是掌握或了解内容,对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授课中我们将这些内容的地位降低,只要做到了解相关内容即可;再如对于肿瘤章节的授课,要详细讲解肿瘤的命名、分类、分级、浸润与扩散、对机体影响等,还要对送检要求、病理报告书写格式及诊断术语的使用等进行适当介绍,而对于过多强调显微镜下的改变没有太大意义,授课时一掠而过。通过对课程内容的优化、合理取舍,进一步明确了培养目标,减轻了学生不必要的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为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改革、实施奠定基础。
2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改革理论课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病理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学习起来相对枯燥,再加上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一个普遍观点认为病理与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无关,因此对病理学毫无兴趣。当然一个人的学习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就病理学教学而言,则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对医学专业学生的授课方式上,我们针对教材的具体内容采用多种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学习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时,采用“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课堂上先选择性地讲授教材内容,介绍重点和难点后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由先导入病例入手:孕妇赵某某,因产程异常作剖腹产,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当天下床解大便时死亡,家属认为是医院的手术过程有问题导致的产妇死亡。教师提出问题“这是否是医务人员的责任为什么”,学生纷纷讨论,形成不同的观点,课堂气氛活跃。然后向学生展示尸检左骼总静脉血栓和肺动脉主干栓塞的大体标本,随后将学生分组,组间的同学相互提问回答问题。此时教师必须作引导、点拨,控制整体局面,避免学生偏题、跑题,成纯粹的辩论会。讨论完毕由教师统一总结、归纳,形成正确的理论。
这种方式在完成教师的“启发、点拨、引导”和学生的“自思、自问和自答”中,实现了教学相长。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科学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大为提高。这种“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中的“问题”的提出我们是针对不同专业而设定的,往往与他们将来从事的职业有关。像特别针对法学专业学生的与医疗纠纷有关的问题再展开讨论;医学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与心理障碍有关的问题展开讨论(如肿瘤病人的心理)。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娴熟的教材内容把握和灵活的课堂提问、诱导等课程协调、控制能力。再如学习“妊娠滋养层细胞疾病”时,采用了“读书指导法”先给学生讲授“葡萄胎、绒毛膜癌”,然后提出问题“侵袭性葡萄胎与葡萄胎、绒毛膜癌的联系”,随后学生自学“侵袭性葡萄胎”,找出三者的异同,在这期间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循环播放课件专为学生自学制作,作为他们自学指导。然后由学生到讲台参照多媒体课件专为授课制作叙述,其他同学可以提问、质疑,最后由归纳总结。通过这些形式的采用,学生感觉上课自己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不仅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大为提高,而且学生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锻炼、提高了能力。这些形式培养了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病理学 教学法 教学质量 探索
【中图分类号】R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238-02
作为连接基础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病理学在医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中职卫校《病理学基础》包括病理解剖学与病理生理学两门学科,涉及专业术语多、与其他基础及临床学科联系广泛、学科纵度和深度较大,学生反映学习难度较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人才,探索适合中职卫校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学科及不同章节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取得良好成效,同时也增进了师生间的教学相长。
1.讲授法
讲授法以教师系统连贯的讲授,配合板书、演示,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获取知识,是最常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其优势是直观、系统、适应范围广[2]。针对中职卫校学生多为初中毕业生,自学、理解、抽象思维能力均较弱,但对知识的接纳、记忆能力较强这一特点,对《病理学基础》中理论性、抽象性强的章节如绪论与疾病概论、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等总论部分,采用讲授法,使学生对病理学相关概念、学习任务、研究方法等有系统的了解,为各论部分的学习打下牢固基础。同时,现今在中职学校中,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拓视野,增设了许多公共科目,病理学课时相应缩减,普遍存在课时紧张、学习难度加大等问题,采用讲授法正有利于在课堂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知识。然而,讲授法多为教师“填鸭式”教学,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维,容易感觉枯燥乏味。
2.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重能力培养胜过传授知识,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向新型的“能力培养型”教育方向转化。PBL注重把学习任务设置在相关的情境中,利用问题诱导学生学习背后的理论知识,培养独立解决问题及自主学习的技能,从而对病理学产生浓厚兴趣[3]。
2.1 激发学习兴趣,带着问题学习
课前可举以下例子:赵某,男,36岁,建筑工人。某日收工后被老板盛宴招待后返家,突感左上腹部及后背疼痛,遂卧床休息,表情痛苦,妻子见状过来为其捶背,待其收手询问时,发现赵某已不能动弹。随即拨打120呼救,紧急送至医院救治,但经检查,证实赵某已死。此时可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一个貌似健康的青壮年会突然死去,赵某死亡的原因估计是什么呢?通过这一例子,学生普遍将产生好奇感,从而注意力集中,迫切想要进入本课学习,接着教师自然导入新课,带着以上问题听课中学生逐渐明白赵某死因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并血栓形成导致心肌梗死造成的。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由课堂上传统的一味听、看、记,口袋式地接收信息,变成主动寻求、获取知识。
2.2 促进与临床课的相互结合
针对病理学与临床知识的紧密相连,教学中注重两者相互渗透,搭起互相联系的桥梁。如在讲解完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后,可提问:根据以上条件,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如何有效地预防血栓形成?接着让学生自由讨论后,将认识到静脉输液中,应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穿刺或使用留置针,且应尽可能选择上肢粗静脉,防止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血栓形成;同样,对于长期卧床或手术后的病人,在不影响伤口愈合情况下,应帮助和鼓励患者尽早离床活动,避免因血流缓慢而形成血栓。在讲到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时可提问,如果患者三天不能进食,又没有及时补液,将会发生什么?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对于休克患者都会认真观察脉搏、呼吸、尿量、血压等,其意义何在?学生通过对此类问题的推导、思考,了解病理学与临床实践之间的联系,从而对理论知识产生深刻印象、记忆牢固,这对学好病理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但PBL教学法也有其局限性:由于病理学在一年级下学期开课,学生尚处于基础阶段学习,缺乏临床知识,授课时临床举例不宜过多,且应点到为止。同时,该教学法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综合能力,针对整个班级学生存在的层次差异,全面推广、实施将有一定难度。
3.病例教学法
通过病例分析,可以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增强病理学知识的实用性。病例教学法先由教师给出一个典型病例及针对的数个问题,提前一周,将资料印发给学生,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习、搜集、分析资料,课堂上学生围绕病例,结合课本内容,展开自由式讨论,再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此法将枯燥的理论与鲜活的病例结合起来,教学内容形象、生动,趣味性和科学性强,可增强学生对病理学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培养自主阅读、表达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恰恰是中职生所普遍缺乏的能力。同时,学生早期接触病例,也有利于学生科学诊断思维的形成。
但是,该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此法要求学生抽取业余时间提前预习和准备材料,对于基础较差、缺乏主动性的学生而言,会觉得难度较大、无从入手,反而可能产生厌学心理,影响学习效果。二是因为加入讨论环节,所需学时相应增加,而病理学课时本身极为有限,可能使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因此只能在抽取部分章节实施。
4.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法
理论课由于涉及知识点多,覆盖面广,理论性强,常有学生反映枯燥乏味,实验课则以观察和动手为主,学生的兴趣浓厚、主动性强。病理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一门学科,通过实验,形象地将各疾病的病理变化直观展现给学生,学生根据现象加深对课本上病变描述和术语的理解[4]。如讲解“槟榔肝”时,为了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可将“槟榔肝”标本或一块槟榔带至课堂让学生观察,这比任何文字描述更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同样,一些操作简单、现象易观察的动物实验,也可与理论教学一并进行。比如:讲解空气栓塞时,可将空气快速从家兔耳缘静脉注入后观察其呼吸、嘴唇的颜色。家兔一经确认死亡,快速剖开胸腔,取出心脏和肺脏,此时,学生将发现:家兔心脏仍在跳动。可据此提问并诱导学生思考,联系生理学知识,掌握心肌细胞的特性。然后,将解剖出的心脏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为何会飘起来,再让学生思考家兔死亡的原因。另外,还可引导学生打开腹腔,观察肝脏、肠管的颜色、体积、形状等,将课本对肝淤血时体积增加、颜色暗红及肠梗死病灶呈阶段性等文字描述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这种从理论―实验―理论的有趣实验过程,将枯燥晦涩的病理变化描述进行巩固、验证,并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建立主动学习意识,进而开发其潜能,明显改善教学质量。
5.多媒体教学法
病理学注重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真实、直观性在教学中尤其重要。多媒体以形象逼真、图文声并茂、真实感和表现力强,受到越来越多师生的青睐。静态图像有利于病变细节的讲解,通过图像的展示,可给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动态视频则有利于理解病变过程,避免了枯燥的平面教学[5]。如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栓子运行途径、血栓形成过程、炎症的渗出过程、炎细胞的吞噬过程、肿瘤的转移途径等等,通过动态画面,模拟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调动学生的视听,以此来克服学生的“心理疲倦”,给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形象记忆法、联想法、启发式教学法、比较法等等。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上述各法均有其优缺点,课堂上,通过将上述各法相结合,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将原本枯燥晦涩的病理学知识以各种生动形式向学生展现,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意识和求知欲望均有显著提高。病例教学法和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法更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以及动手能力,符合职业学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的办学理念,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玉林.病理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2]周玲生.病理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7):59-60.
[3]谢青路.手术室护理带教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35):263.
[4]付涛.循证医学与经验医学临床决策的对比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2009,32(15):1-5.
[5]吴晓岚. PBL联合多媒体技术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5):582-584.
关键词:护理学病理学思考
护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分为护理基础课与护理专业课。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微生物学等为基础课;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等为专业课。其中专业课自课程出现起就带有明显的护理学的特征是紧紧围绕护理学的需求展开的,而其中的基础课课程最开始都是起源于临床医学带有明显的临床医学的特征。所以在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怎样将带有临床特点的基础课进行改革,更好的为护理实践是护理专业教师一直在认真思索的一个问题。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桥梁课,是护理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在国内外的护理学教育中,在不同层次的护理学教育中,都开设了病理学这一专业基础课程。在我国2015年护士执照考试中更是加大了病理学的比重,凸显出病理学这一学科在护理学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下如何改进护理学专业中病理学教学。
1教材方面
如上文谈到的,很多护理专业基础课最开始都是为临床医学服务的,教材也是按照临床专业的需求来编写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都是使用临床医学专业的教材,在教学中未突出护理专业的培养需求;在护理学实习中病理学与护理实践脱节。因此想要改进护理学专业中病理学教学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对护理专业的病理学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进行改革,根据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及改编,突出护理专业的需求和特色。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的病理学知识,观察及分析病情变化,推导病变可能会引起的身体反应和情绪变化,借此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进入临床后能够更自觉地与医师配合,指导和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在教材编写中注意以下原则:①简化病理变化的镜下所见部分,突出大体表现;②简化病因和发病机制,突出临床与病理联系,并相应增加与护理专业有关的内容;③强化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突出病理变化与护理实践的联系。
2课程设置方面
在护理教育改革中,护理人文等学科的比例提升,基础医学的比例下降,同时将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合并为1门课程,病理课课时大量缩减。改革以后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方面现代护理模式要求专业知识更趋完善;另一方面要求增加新课程,削减原有课程学时。如何解决这对矛盾以满足教学需要,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校重新设置和组织了课程,将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内容穿插安排,合理利用学时;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坚持一个原则——突出总论,精简各论。总论部分介绍的内容是后面所有疾病学习的基础,所以总论部分应多占课时重点讲解。各论部分与后期开设的内科、外科的内容有一定重叠,可适度精简。同时取消了部分实验课,将有关内容利用录像、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加以弥补。
3教学内容方面——突出临床病理联系
医学
【关键词】病理 教学 方法
医学
病理学是一门由基础医学跨入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不仅在整个医学和医学教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是一门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学科,为人类认识疾病、防治疾病开辟了新的前景。因此,如何学好病理学,将直接影响到临床课的学习。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背景下,病理学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向前,这种发展对病理学的教学方式、方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在病理学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病理学教学效率是我们共同探讨的问题。笔者谈几点看法:
医学
1 教师注重自身素质
1.1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使课堂教学淋漓尽致 教师应具备无私的奉献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最重要的是具备较高的综合业务水平。教师不仅要有精湛的医学理论和专业实验技能,同时要有人文社会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在当今知识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还应学习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等,使自己的综合业务水平提高一个新档次,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完整性。当一位病理学教师有了牢固的基础知识,丰富的专业知识,实践的临床知识,多彩的社会知识,在授课中会胸有成竹,应用自如,信手拈来,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神圣的崇拜之情,也是能够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的。
1.2教学中注重语言的艺术性 使课堂教学形象生动 对于病理学这门涉及相关知识较广的学科来说,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自身内在素质的培养,不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精炼性及艺术性,而机械地将书面上的语言搬到课堂上,对大部分的学生来说,既枯燥又难以理解,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学生会心生厌烦,势必给教师的教学增加难度。病理教学中,将病理学中一些枯燥无味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的变化通过形象的比喻、生动准确的描述,严密的逻辑推理,巧妙、灵活、形象的表现出来,使课堂生动活泼,最大限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比如:在讲血栓形成的原因时,可以把血流速度的缓慢比作一个水流缓慢的水渠,血流缓慢或涡流形成就容易血栓形成。在讲炎症时,可以把细胞渗出过程比作穿过铁栅栏围墙的小孩,白血细胞穿过血管壁时作变形运动。 2 尊重学生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1尊重每一位学生,使课堂教学平等互助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以学论教”,全面改进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创设有效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纳,民主、平等、协调、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和观察学生全方位情况的眼睛,留心学生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教学过程,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丧失自信心,学生主动性会大大削弱,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课堂上获得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2.2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课堂教学生机勃勃 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通过这种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课堂教学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教师讲课时随时注意学生的情绪和反应,及时调整讲课方法,补充相关知识,使讲课更有针对性,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 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3.1重视实验教学 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科学,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现实性,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重视大体标本、病理切片、动物实验的观察,力求融会贯通,使学到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为步入临床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巩固、验证理论知识。
3.2重视实验过程 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理论知识需要在实验中得到验证和充实,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能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重视实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有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善于总结和改进实验方法和结果,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方法、能力和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多在学生的立场上,换个角度思考,换个角色感受,从自身和学生两方面找原因,从多方面、多渠道加以改进,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五彩斑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相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基础更扎实,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参 考 文 献
病理学是医学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同时又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阶梯课。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如何上好病理实验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对促进学生对病理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加强素质教育都有重要作用。要上好病理实验课,必须做好如下几点。
1 加强实验室建设,不断丰富病理实验教学资源
上好病理实验课必须不断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不断丰富病理教学资源。我们学校病理学实验室配置了显微摄像闭路电视系统,实验开始,可以播放教学录像片,复习与实验相关病理学理论,并且可以把教学切片经显微摄像输入电视,教师辅导学生边看边听。形态学教学,如果只靠口头讲,学生还是不认识病变。随着教学现代化手段
的应用,边讲边看,大大提高了实验质量,受到学生的欢迎。
2 上好病理实验课,必须不断丰富病理学教学资源
多年来我们坚持从日常病理外检、尸检的标本中,并且自己动手,制作有机玻璃标本缸,标本制成教学标本,目前总计已达1100余件大体标本,造出典型病变蜡块,制病理教学切片,达到病理教学切片学生人手一盒,教师辅导后,学生自己观察,找出典型病变,并完成课堂作业。为辅导学生对病变特点辨认,我们已从教学切片中选择典型图像,经拍摄制成《彩色病理图册》,对每种病变或疾病拍有低或中、高图像,并注有文字说明。这些教学资源的充分运用,为上好病理实验课提供了根本保证。
3 严格实验程序,加强实验课指导
3.1 教师要思想上重视实验课,课前学好实验授课教案,确定实验内容、目标及实验步骤,并且提前将教学标本、切片等教学资源挑选准备好,检查实验设备,做到万无一失。
3.2 多年来,我们坚持分小班,有2名教师辅导实验,每小班20余名同学,便于教师指导,随时解答实验中碰到的问题。
3.3 设置合理的实验课程序:(1)组织教学,指出实验主要内容及目标。(2)观看与本次实验内容相关教学示相片(可灵活掌握、复习与实验有关理论或组织病例讨论)。(3)分小班辅导病理大体标本,辅导教师指出病变标本的特征,启发学生用所学理论解释病变,联系临床,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教学切片辅导,利用显微摄像系统或多媒体投影设备,边观察教学切片边讲解组织学特点,指出观察重点,布置课堂作业。(5)学生自己观察,完成作业,教师巡回指导,以随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6)课堂小结,总结实验基本情况,表扬好的同学,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法或意见。(7)完成课堂实验资源的使用检查及登记,整理好实验室卫生及善后工作。
4 加强合作探索
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自主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自己的小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让学生学会互相帮助,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为将来进行医学研究打好基础。例如,在炎症实验过程中,可以分发给学生不同的组织切片,让学生分别从显微镜下找到不同种类的炎细胞,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再让他们彼此进行互相比对,最终熟悉各种炎细胞的形态。
5 掌握实验教学的方法
按照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的原则重组学科结构,更新病理学教学内容。对于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把握好“必需”、“够用”的尺度,把知识传授型内容限制在“够用”范围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授课涉及教材的各个章节,课时基本平均分配,其结果表面上学生对每一种疾病都有所了解,而实际上对一些重要疾病并没有牢固掌握,所以讲授病理学必须有针对性,重点突出病理学总论内容,让学生充分认识和掌握各种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重点突出病理学各论中与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联系比较密切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等,而对与临床联系较少的内分泌系统、某些传染病等章节删繁就简。对于实验教学,巩固学生今后就业中对于实验内容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尽量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增加能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分析能力的实验内容。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重视基础,强调知识的连续性:病理学以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为基础。病理组织都是由正常组织转变而来。有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因而对病理学知识难以深刻认识和理解,渐渐地知难而退,丧失了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知识的反复性和连续性,指导学生课前预习,不仅要了解下节课要讲的内容,更要复习与内容相关的基础医学知识。在讲授时老师以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掌握组织的正常形态、功能及代谢等情况,必要时在黑板上简单图示,让学生标明相应的结构名称等。比如,下节课要讲“肾小球肾炎”,老师应该指导学生预习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了解尿的生成与排泄过程等等,在掌握了器官组织的正常形态、生理功能、代谢特点后,再将已学知识逐渐导入新学内容,阐明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等。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达到掌握知识、强化记忆的目的。
2形象比喻教学:病理学是一门以形态学为主的学科,学生对一些病理形态变化难以得到直观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可以采取形象比喻方式讲解。比如,讲授肝组织损伤后的再生修复可以用旧式民舍的屋顶结构(网格状支架与凹状方形瓦片的关系)比喻说明肝小叶网状支架与肝细胞的关系。当肝组织损伤后(如病毒性肝炎),如果肝小叶网状支架完整,再生的肝细胞就会沿网状支架延伸,而达到完全再生(即如用瓦片以网格状支架为基础加盖房屋屋顶的形式)。反之,若网状支架破坏肝细胞则形成结构紊乱的结节状再生,这一形象比喻也可为以后讲解肝炎向肝硬化演变发展过程作铺垫。
3启发式教学方法:改变教学内容的顺序,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讲授“大叶性肺炎”时,先从该病的临床表现入手,讲解发热、咳嗽、咳铁锈色痰,再讲授大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当讲到红色肝样变期病人肺泡腔中出现的大量纤维蛋白和红细胞渗出,导致痰液中含有大量红细胞的分解产物(含铁血黄素)后,学生很快就明白了痰色变成了铁锈色的原因。利用疾病中的这种因果转化规律进行教学,能增强课堂效果,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加深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使教学内容更为生动,易于理解和掌握。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分析能力: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医学基础学科,病理形态变化是认识和分析疾病的重要依据,实验教学是病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课中要求学生将形象观察与抽象思维相结合,由大体变化联想到它的镜下结构,由微细结构联系大体的病理变化。从病理变化联想到它的病因、结局、功能、代谢变化,会出现哪些临床症状等。比如,对病理组织切片“肝脂肪变性”的观察,当学生观察到肝细胞内出现大量脂肪空泡时,老师应启发学生思考大体标本的体积、重量、颜色等的病理变化,由大体病理变化又会引起哪些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果造成肝脂肪变性的原因不消除,病变继续发展,将给机体造成怎样的严重后果。因此,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可加强形态变化与疾病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改变考试内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