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对体育锻炼的认识8篇

时间:2024-01-12 15:37:1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篇1

关键词:瑜伽体式;女生;柔韧素质

     瑜伽(Yoga)这个词来自梵语词根yuj,意为联合、加入、结合和束缚,即把人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加以引导、运用和实施,也有结合或交融的意思。瑜伽集医学、科学、哲学之成,是一门内容广泛的科学,其神奇的效果,超凡脱俗的感觉和无限的魅力,一次又一次的得到了人们的验证。瑜伽的第三阶段asana,即体式。瑜伽体式能带来肢体的稳定、健康和轻盈。一个稳定而愉悦的体式可以带来精神的安宁,防止浮躁。瑜伽作为一种时尚的健身方式走进大学校园,以其较好的减压与锻炼方式深受高校女生的喜爱。瑜伽体式的练习不但可以使高校女生享受到运动健身的乐趣,还可以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南京工业大学瑜伽俱乐部女生60人(新招成员,无瑜伽锻炼史)。平均年龄20.2±1.1岁。采用实验前后自身指标对照的方法,入学时和瑜伽体式练习一学期后,各进行一次实验指标(坐位体前屈)测试。

1.2 实验指标测试方法  以坐位体前屈测试仪测试实验前后60名女生的体前屈成绩。

1.3  实验内容设置  受试女生每周进行三次瑜伽体式的练习,每次练习时间为60分钟,实验内容:10分钟热身:以缓慢,温和的方式进行从头到脚的活动身体的各个部位,并结合瑜伽特定的热身体式:向太阳致敬式。中间部分40分钟:以英国诺娃贝林编排的瑜伽体式为主要内容。结束部分:以瑜伽的休息和放松姿势为主。

准备部分

向太阳致敬式

中间部分

前倾式:钻石式、束角式、骑跨式、单换伸展式、伸展式、牛面式

后仰式:猫伸展式、骆驼式、眼镜蛇式、弓式、狗伸展式

脊椎弯曲式:脊椎扭曲式、坐扭曲式、新月式

站姿:蹲伏式、弯腰伸展式、侧面弯腰伸展式、战士一式、 战士二式、三角伸展式、旋转三角式、侧三角伸展式

平衡练习:树式、鹰式、战士第三式、半月式、舞蹈式、平衡式、支架式、斜支架式、乌鸦式

倒立的姿势:肩倒立式、梨式

结束部分

休息和放松的姿势

1.4 数据分析 实验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以X±S表示,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瑜伽体式练习前后柔韧素质的变化

表1 实验前后的坐位体前屈对照表N=60

指标

实验前

实验后

t

P

坐位体前屈(cm)

8.66 ±4.23

15.28±4.47

6.62

P<0.01

坐位体前屈是用于反映人体柔韧性的测试项目。柔韧性是指人体完成动作时,关节、肌肉、肌腱和韧带的伸展能力。柔韧素质的好坏,取决于关节的解剖结构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体积大小及韧带、肌腱、肌肉及皮肤的伸展性。柔韧性程度越好,表示其关节的活动幅度越大,关节灵活性越强。柔韧素质与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柔韧性的提高,对增强身体的协调能力,更好地发挥力量、速度素质,提高技能和技术,防止运动损伤等都有积极的作用。

表1显示:经过18周的瑜伽体式锻炼后, 受试者的坐位体前屈的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明显提高(组间方差p?0.01)。 这说明瑜伽体式练习对女大学生的柔韧素质改善具有明显效果。

2.2 瑜伽体式练习前后女生柔韧素质明显提高的因素分析

2.2.1 瑜伽体式练习对大学女生脊椎柔韧性的影响

     瑜伽体式的练习能给身体带来积极的影响和变化,在练习过程中对身体各部位的挤压、扭转、弯曲、伸长和平衡都具有针对性的练习效果。大学生正是身体发育的巩固期, 通过瑜伽体式中后仰式和脊椎弯曲式的练习,如猫伸展式、骆驼式、眼镜蛇式、弓式、狗伸展式、坐扭曲式。 以坐、跪,、站、躺、倒立等各种姿势等练习方式进行弯曲、伸展、扭转、平衡的运动, 对脊柱进行全面的调养。在18周后,参加实验的瑜伽俱乐部女生的脊椎灵活性和弹性明显得到了加强, 改善脊椎的供氧状况,加快血液对其细胞的滋养,从而增强了女大学生的脊椎柔韧性。

2.2.1 瑜伽体式练习对大学女生腿部柔韧性的影响

瑜伽体式练习通过对腿部的肌肉提拉伸和静力性控制等练习,均衡发展肌肉力量, 消耗多余脂肪和赘肉,雕塑出修长匀称的肌肉线条。如三角伸展式、树式、舞蹈式等。通过平衡练习中的树式、鹰式、战士第三式、舞蹈式、平衡式、支架式、斜支架式、乌鸦式对身体肌肉和韧带具有抻拉舒展作用,使学生不但体会到身心的放松,还会逐步体验到从未有过的柔韧与灵活, 同时还大大提高了身体稳定性和本体平衡感,减轻了疲劳, 提高了学习效率。虽然大学生的骨骼、韧带等发育基本趋于成熟,但运用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进行规律的周期性的锻炼,学生的柔韧素质还是可以提高的。在60名参加实验的青年女生中有43人腿部柔韧性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 其中效果很好的有27人,较好的有20人。

3 结论

     瑜伽体式在经历了数世纪的发展演变后,更加注重身体各部分在姿势中的精确整齐的位置和细节,现已能够使身体的每一块肌肉、每一根神经及每一种腺体都得到锻炼,使练习者肢体平衡稳固、头脑清晰,促使内在能量的流动和觉醒。这种练习均衡地发展身体的每一部分,同时增强身体的耐力和柔韧性,更培养了对肢体和微能量之间关系的敏感度。身体的柔韧性也是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反映在关节及相关韧带、肌腱、肌肉及其他组织的弹性和延伸能力。良好的柔韧性能确保机体力量和速度,还能减少意外伤害。瑜伽体式练习的特点是动作具有针对性,学生在舒缓的音乐声中运动着自己的肢体,在静止过程中对身体有意识的刺激,寻求身心交融的感觉,以此改善身体各部位的机能,提高身体自我控制的能力。极大地增强身体的柔韧性,使身体柔韧素质得到了较好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印度B.K.S艾杨格.瑜伽之光(light On Yoga) [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19

[2] 印度B.K.S艾杨格.瑜伽之光(light On Yoga) [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34

[3] (英)诺娃贝琳;索娃编译. 瑜伽手册[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46—139.

篇2

一、中学生体育认知与体育锻炼满意度调查

自制调查问卷(见表1),从6所中学(3所高级完全中学、3所初级中学)中随机选取300名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先对问卷调查意图进行讲解,然后向学生讲解填答要求及注意事项,问卷填答完成后当场收回,问卷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273份,有效率为91%。

以上问卷主要调查了中学生体育认知和体育锻炼满意度两大方面的内容,目的在于通过了解中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情况掌握体育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通过了解中学生体育锻炼满意度情况来分析中学生体育需求,明确今后体育教学的工作重点和方向。中学生体育认知是指中学生对各种运动信息的接收、储存、概念形成的过程,以及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程度。这个过程包括运动感知、注意;也包括加工处理,即表象、想象、思维、记忆;还包括输出反应、反馈评价,即运动情感和意志的动作或言语表现。中学生体育锻炼满意度是指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实际感受与其期望值比较的程度。体育锻炼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体育活动达成中学生需求方面的实际结果,通过对体育锻炼所感知的效果与学生的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感觉状态,是中学生对其体育需要已被满足程度的感受,分为超出期望值满意、达到期望值基本满意、低于期望值不满意三个程度。本次调查问卷每个题项提供5个选项:A非常符合、B符合、C不确定、D不符合、E非常不符,调查结果统计见表2。

从调查结果来看,对于规律性的体育锻炼与不规律性的体育锻炼哪种方式更有利于身体健康这个题项,还有超过30%的中学生在认识上比较模糊;关于参与体育锻炼是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方面,还有多达46%的中学生持否定态度;而关于什么是适宜运动时间和适宜运动量,以及怎样达到适宜运动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87.1%)的中学生表示并不知道。同时,调查结果反映出中学生体育锻炼满意度水平在总体上较低。

二、中学生体育认知与体育锻炼满意度相关性分析

在关于中学生体育认知的调查中,虽然多数的中学生知道体育锻炼有利于身体健康,但只有少数学生知道或能意识到体育锻炼能够增加人际交往机会;只有少数学生知道通过群体性的体育活动,具有提高身体心理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对于规律性的体育锻炼与不规律性的体育锻炼哪种方式更有利于身体健康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认识模糊。从学生对体育锻炼认知各题项的回答情况,说明中学生体育锻炼认知缺乏全面性。调查同时发现,中学生对于体育锻炼对人体各器官机能的影响认识还不够,只有少数的学生基本知道体育锻炼是通过增强人体器官机能来增进健康的,说明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通过对中学生体育认知与体育锻炼满意度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体育认知与其体育锻炼满意度存在正相关关系,体育认知水平越高,相应地体育锻炼满意度水平就越高,进而直接影响体育锻炼方式、行为的选择。事实上,体育锻炼内容、方法不同,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不同的内容和方法具有各自的特征,有的可以提高某项运动素质、增进健康;有的可以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形成良好的体型;有的可以强身娱乐、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有的可以防病、治病、消除生理功能障碍;有的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有的可以增长肌肉力量。深化中学生体育锻炼认知,让学生全面认识体育锻炼对个体身心各方面的作用,有助于在体育锻炼中有意识地充分发挥体育锻炼的价值,使体育锻炼选择与个体身体更好地契合,防止体育锻炼中“工具”与“目的”的偏移或偏差。因此,体育教学中的第一环节就应该是让学生对不同体育锻炼内容、形式、强度、节奏具有不同锻炼价值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

三、对策与建议

对中学生体育认知与体育锻炼满意度的调查,在总体上反映出多数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全面的认识,而体育认知不仅会影响体育锻炼动机和体育学习情感,还会影响体育锻炼满意度水平。通过调查发现,中学生体育认知水平和体育锻炼满意度水平都还有待于提高。体育认知的不足还有可能导致体育锻炼选择的偏差。因此,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首先应该通过体育知识教育,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知,告知学生要采取合理的体育锻炼方式,使身体各部位得到均衡发展,使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其次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需求设置体育项目,因为体育锻炼感知作为一种身体和情绪体验,会影响直接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所以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喜爱的体育项目和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使其在体育锻炼中有愉受;再次要对学生体育锻炼给予指导,并帮助学生制定体育锻炼计划和方案,增强体育锻炼的规律性,让中学生感受体育快乐,进而提高体育锻炼满意度,积极主动地投入体育锻炼实践。

参考文献

[1] 顾兴全.体育教学中的先决体育认知行为和运动情感特点.浙江体育科学,2004(6).

[2] 杨忠伟.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肖建忠.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与身体健康、心理品质关系.中国学校体育,2006(11).

[4] 季浏,汪晓赞.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邱裕良.中小学体育(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设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 沈艳莉.培养学生兴趣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成才之路,2008(6).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锻炼 体育意识 认知

1.前言

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的高低,而大学生参与锻炼的实际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着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体育意识的形成。随着社会科技文明的发展,国家现代文化建设的根本是高素质的人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身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身体素质的好坏关键在于其运动习惯的养成与否。因此,认真研究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发挥高校体育的作用,努力培养他们形成健康体育意识和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并使之始终伴随其一生,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资源工程系、管理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基础科学系在校生随机抽取的400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生各200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到了关于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开展现状的论文数篇,并且通过Internet网搜集了我市及我省关于高校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各种政策和文献。

2.2.2问卷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并按照问卷设计原则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信度为88.75%,效度大于4.5。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55份。

2.2.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并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情况

据调查得知,我院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认知方面认为体育锻炼对自身毫无意义的仅为2.1%。体育作为一种融健身、娱乐、学习于一体的综合性手段已经他们接受,并同时感受到了体育对自身的重要性。

当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动机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化的格局,并从单纯地追求身体健康逐步转向达到生理、心理、社会价值的统一。在价值的取向上主要集中在运动娱乐、增强体质和应付考试三个方面。从表1可以看出57.75%的学生认为运动娱乐最重要,说明起价值取向是正确的,但仍有近一半的学生还没有摆脱体育应试教育的影响。

表1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体育锻炼价值取向调查一览表(%)

大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参与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思想基础,从表2可见男、女生都有97%以上认为参与体育锻炼是重要的,可见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无明显差异(通过卡方检验<0.05)。这一结果表明: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的认识是良好的,已经具备了形成体育锻炼的认识基础。

表2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情况调查一览表(%)

3.2参与体育锻炼的状况

参与体育锻炼状况主要指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形式、时间、知识来源、制约因素等方面的情况。

3.2.1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分布特征

从表3可见,男生大多喜欢对抗性强、活动量大、能够体现个人魅力且有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女生喜欢具有一定运动量且动作轻盈、对抗性弱的运动项目。这也反映了男女生在项目上选择的差异。

表3 体育锻炼项目分布特征调查统计一览表(%)

3.2.2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主要为个人或与同学在一起,教师的指导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也是一个主要部分。从表4可见男生在和同学在一起、教师指导下这两项调查之和为55.89%,而女生则为61.62%,可见男生的自主锻炼意识强于女生,女生习惯于群体活动。

表4 参与体育锻炼形式统计一览表(%)

3.2.3参与体育锻炼的频度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反映了其参与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程度。学生对体育的重要性认识处于良好水平,但是从表5可见其参与锻炼的实践却处于低水平。体育健身是一种长期坚持才能出成效的健身方式,机体只有在长期的适应与提高的相互作用下才能得以提高。

表5 参与体育锻炼的频度调查统计一览表(%)

3.3制约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从调查情况显示影响学生个体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12.53%)、体育意识和价值观(8.40%)、体育态度和习惯(7.13%)、运动技术水平(4.72%)等。客观因素主要有学校体育场地设施(18.13%)、学校运动氛围(2.9%)、空暇时间(2.33%)、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2.51%)、就业压力(24.2%)、缺乏技术和方法指导(17.15%)等。可见场地设施的缺乏与学业负担成了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已由单一地追求生理价值向生理、心理、社会一体的价值功能转变,由原来的追求增强体质转向健康体育、快乐体育,同时用来交流情感。

4.1.2在其参与运动项目上主要集中在实用、娱乐、健身项目上,同时在选择项目上性别差异明显。

4.1.3认识上的提高并没有带来行动上的提高,60%以上的学生在每周运动次数不足3次,需要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4.1.4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以及场地器材的缺乏等。

4.2建议

4.2.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其终身体育观,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社会需要,在认识与实践学中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愿望,同时注意加强引导学生自我体育知识的学习。

4.2.2完善学校体育设施,为学生的体育锻炼创造良好的运动氛围;提高现有体育场地、器材的利用率,根据学校的特殊情况制定指导方案。

4.2.3加强学校领导的思想教育,提高领导对体育工作的认识,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参考文献:

[1]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2]钟振新,姚蕾.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J].中国科技,2003,(3):27-29.

篇4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283-01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高校对于学生来说,是接受在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对于学生体育意识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也是对学校的素质教育的一种完善。

一、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特点以及形成规律

(一)定义

在我国,对体育锻炼习惯有明确判定指标,即每人每星期参加三次或者是三次以上,并且每次都在三十分钟以上的行为就可以称为是体育锻炼习惯。

(二)特点

1、后天性,也就是说体育锻炼的习惯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经过一系列的长时间行为的一种养成,这种行为具有高度的自动化与生活化。

2、稳定性,也就是说对于每个人来说有稳定的体育锻炼内容与体育锻炼方式,要保证每星期锻炼的时间与次数。

3、指向性,也就是说每个人对于自身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都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对体育锻炼有着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与参与性。

(三)形成规律

从心理学中我们可以知道,任何习惯的养成都需要一个过程。形成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也需要一定的阶段,从被体育锻炼吸引到活动意识的形成,再到产生体育锻炼的欲求,再到形成动机,最后到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我们可以将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形成的一般规律这样概括:第一,其形成过程是由外部支配到内部控制,也就是说体育锻炼习惯的引起是在外部因素的作用下,随着过程的逐步发展,锻炼行为的主体从中获得了良好的体验与感受,并且逐步转化为内部动机,从而形成了对体育锻炼的内部控制。第二,其形成过程是行为自动化逐步加强的过程,也就是说,可能在行为习惯养成的最初是需要靠意志力来坚持,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不要意志力就可以自觉维持行为的持续进行。第三,其形成的过程是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最开始的时候还是不稳定的,这就需要不断重复加强稳定性,最后成为稳定的、自觉的行为习惯。

二、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因素

(一)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1、健康因素。根据相关的调查,健康状况不是影响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只有个别的学生因为健康状况不佳而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相对于很多女大学生而言,改变体型的愿望是她们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之一。

2、性别因素。据有关调查的数据表明,男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要远远高于女大学生,男女学生之间体育锻炼习惯上有明显的差异。所以,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形成与性别有着很大的关系。

3、兴趣因素。很多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没有很大的兴趣,而兴趣又是积极参与的主导因素,是对某事物进行探索与认知的一种心理倾向,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越浓厚越容易形成体育锻炼行为习惯。

4、遗传因素。对于每个人来说,先天的遗传因素是大不相同的,像运动能力、身高体重等,这些也影响着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身体特征,也就有参与不同体育项目的优劣之势的区别,所以先天的遗传因素也是影响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一个因素。

5、认识因素。这里所说的认识,是指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因素,而认知因素对于习惯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个人对其行文的认知程度与方式将直接影响个人的行为习惯。虽然没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大部分,虽然能够对其有认知,但是却没有形成行为能力。

(二)外界因素

影响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体育锻炼的场地、器材等的缺乏;或者是大学体育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疏于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形成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因素。

三、对增强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建议

(一)学校要为学生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环境条件,比如说充足的体育锻炼场地与地狱锻炼设施,增加学生培养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客观条件,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锻炼基础;加强大学体育教师的思想认识,使其充分认识到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重要性。

(二)充分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只有学生能够积极进行参与,才有助于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形成,比如可以增加一些体育比赛项目,经常组织一些体育活动等,积极鼓励学生参与。

(三)学校要对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进行干预,因为仅仅只是依靠学生的自觉性是不够的,高校要对学生的体育锻炼进行适当干预,可以对大学生的一些体育活动采取强制性措施,比如对大学生的体育课程采取强制性,从客观上要求那些不积极参与的同学。

很多大学生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最主要是学生主观上不积极,当然也有部分外界的影响因素,所以高校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措施,以培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

四、结语

笔者通过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相关介绍,并论述了影响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因素与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一些建议,加强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可以使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增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段艳平,刘立凡,韦晓娜.一项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意向的干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2).

[2]李建国.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性[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03).

[3]任立峰,郝云鹏,刘烁.论如何改善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5).

篇5

【关键词】:中学生 体育锻炼 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141-01

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确立终身体育的基础。现代人把从事体育锻炼作为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必然。终身体育是贯彻人一生的体育,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作为体育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时间,不失时机地对中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使之终身受益。为此本文对体育锻炼习惯作了调查研究。

1、 调查对象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获得调查对象的样本。调查对象为某市某中学学生95名,回收92份,回收率97%,有效问卷92份,有效率为100%。

2、 调查方法与调查内容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设计了初二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及体育锻炼的参与情况”问卷调查表,问卷内容有十个。

3、 调查结果分析

本文调查结果归纳为“认识理解”、“锻炼情况”、和“影响学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4、体育锻炼和终身体育意识的认识理解

中学生的锻炼习惯是养成终身体育的基础。调查结果表明:无锡市滨湖中学的学生知道终身体育的人数占24%,知道一点的占40%,不知道的占36%。这表明中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程度不是很高,主要原因可能是没有抓好体育锻炼有利于健康,得益一生的宣传。同时也说明了大多数中学为了应付考试,学校教学计划忽视了对中学生终身体育的教学。

4. 1学生参与锻炼情况。统计表明:有94%的学生都说父母支持自己参加体育锻炼。确实由于体育中考的施行,绝大数的父母对孩子的体育锻炼已经相当重视了。也充分意识到了体育锻炼确实能促进身体健康。有35%的学生认为自己是经常锻炼的。有55%的学生认为已经掌握了多种锻炼身体的手段。有38%的学生能坚持每天1小时左右的体育锻炼。通过这些也反映出了大多数中学只注重智育教育而忽视了体育锻炼。这样的结果原因可能是:一是中学领导及有关部门对实施全民健身的宣传工作没及时做好有关,致使学生对健身的认识不够;二是中学生体育活动的组织安排不够;三是学校体育活动场地不足,未能满足健身活动的需要。

4. 2中学进行体育活动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统计表明中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愿望和要求比较强烈,有46%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坚持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有72%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会提高学习效率。反映了目前中学生学习任务重,健身活动少,有的甚至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从上述3个方面调查结果分析表明,绝大多数学校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及体育锻炼的参与情况是差强人意的。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已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日本,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逐步被发展为学生自主能力和乐趣为主的新方法所取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有必要贯彻到实践中,也就是要培养学生规律性锻炼的习惯。

5、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不仅是一般的体育过程,而且更要强调这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因此,不仅要求在体育课中进行教育,而且,应课内外结合,校内校外配合,共同实现。为此,首先应树立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要求和促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5. 1养成锻炼习惯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

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工作很多,但养成锻炼习惯却是关键。体育锻炼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生理学角度分析,体育锻炼习惯实质上就是巩固的条件反射,每次锻炼之前,都会产生生理、心理反应。

(2).从心理学角度讲,习惯是不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作为模式。

(3).锻炼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和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

(4).养成锻炼习惯,体育锻炼可以增强锻炼者的体质与调节身心状态。

由于锻炼习惯有以上特点,因此它在体育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在新课改的指导下,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因素,大胆改革课堂教学,使体育改革深入发展、良性循环,学生对参加学校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形成是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综合表现,是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重要标志之一。

培养学生锻炼习惯。采用的方法:(1)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2)激发学生科学的锻炼方法。(3)制定严格措施,保证持之以恒,养成规律性体育锻炼的习惯。

5. 2 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首先让学生真正明白“终身体育”的含义和意义(一生体育从而获得健康的体魄)。其次是提高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

(1).用典型的事例进行教育。要解决学生的“终身体育”的认识问题,关键在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真正地懂得体育的人生意义。

(2).明确体育锻炼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作用。取得较好成绩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体育运动可以使大脑获得积极的休息,同时改善大脑的供血情况,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使头脑保持清醒,工作、学习效率得以提高。从思想上认识体育是树立终身体育观的基础。

6、教学改革的深化

联邦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展了旨在实践全民终身的《黄金计划》。80代以后提出了体育行为能力的培养。到了90年代,开发体育行为能力已成为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学校体育以教学和运动学习相结合方式展开,将学校体育融入社会体育的洪流之中,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既是学校体育走向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体积极性,是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学会有“一技之长”,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体育,从而使他们逐步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爱丰、王正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与应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6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意识;调查研究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指人们对体育的总体的认识,是人们对体育的整体认识体系在头脑中的反映,其外部表现是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等。由于意识自身的特点和作用,体育意识也就在根本上决定了人们的体育行为。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抓得好坏,关系到学生终身体育的开展、高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在济源职业技术学院随机抽取2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在中国期刊网上收集近几年的有关篮球运动开展的论文。

1.2.2问卷调查法:本研究向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发放问卷为200份;回收2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90份,有效率为95%。

1.2.3数理统计法:在计算机上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检验和运算。

2结果与分析

2.1通过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认识的调查

从调查可以看出,其结果显示: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非常不重要的仅为0.56%,所占比重很小;认为体育锻炼非常重要和重要的为总体的66.93%,占相当大的比重(表1),这显示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出现了时代性的转变和进步。体现了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现代传媒的影响,大学生逐渐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和作用。

2.2体育锻炼的参与意识

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条件,而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一般是在体育教育中获取体育知识过程中所产生的意识,是形成兴趣的基础。

研究表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普遍缺乏兴趣,其很喜欢与喜欢的分别占3.50%和18.74%。对此研究,访谈与问卷的情况基本一致,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普遍缺乏兴趣的原因概括起来大体是:从小学到中学的体育教育没有产生应效作用;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本身不爱活动的惰性,很难建立起良好的体育情感,致使一部分生对体育的厌学;现阶段的体育教育(包括场地、器材设施、教师队伍素质、教学模式等)存在着不相适应的诸多问题。

2.3体育锻炼的参与动机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价值取向排在第一位的是增强体质(健美),占36.91%,这说明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他们所接受的体育教育对其体育锻炼的认识程度和层次在加深,从内心到行动都已经深刻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但是31.94%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拿学分应付考试,这说明学校的学分制度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有一定的约束力,改革体育考核办法是各高职高专院校面临的一个课题。

2.4体育活动对心理调节作用的认识

随着社会竞争日渐剧烈、就业压力的增加以及英语、计算机通级等,大学生承受着心理压力,尤其是大学生面临着与男大学生一样的竞争。

调查显示大学生18.85%有压抑感,12.87%的学生有焦虑感,20.88%的学生自信心不足,4.96%的学生悲观失望,42.44%的学生心态平和自我感觉良好。对此,大学生从思想上更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环境,去克服学业和就业上的压力。根据对三所院校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4.3%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心理上的压力、减轻学习压力,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

2.5大学生课余时间的意向

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安排,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上网54.97%,自习50.9%,逛街40.97%,娱乐40%。而课余时间安排体育锻炼的位列第五位,占16.14%。说明了大学生虽然由于多年学校体育的教育,社会大文化的影响以及体育媒体的传播宣传,使他们对体育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并没产生有效的体育活动。主要原因是如今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大学生只有使自己学习成绩更加优秀,使自己专业知识更扎实,才能在就业中具有竞争力。

2.6影响大学生体育意识的调查

研究表明54.97%的大学生认为他们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是没有锻炼器材和场所。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的体育场地设施近几年得到了一些改善,但由于各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多,使得原本紧张的体育场地设施更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尤其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已不在满足三大球和田径等运动项目,学生所喜爱的运动项目因场地器材缺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使部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不高,影响锻炼的自觉性。调查结果发现,怕苦、怕累、意志差已成为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

3结论

3.1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原因主要受我国现行的体育教育制度、办学条件、经济环境、社会对人才需要及自身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3.2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呈现出时代性的转变和进步。

3.3大部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健美的价值认同较高,36.91%大学生能以增强体质、健美为动机参加体育锻炼;但是31.94%的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动机是应付考试、获得学分,这说明学校的学分制度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有一定的约束力。

3.4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主要受到体育教学、场地、器材、意志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郑贺.浅谈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分析[J].体育科研

[2]洪卫星,张兆才.学习动机对建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影响[J].鲁东大学学报

篇7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 体育锻炼 高校 华北地区

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但硕士研究生的健康却令人担忧,多数硕士研究生体质都不理想,身体健康状况不尽如意,在心理健康方面,30%多的硕士研究生有心理问题,且随年级的升高,表现出的心理问题越多,抑郁症状越明显。这些心理问题轻则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重则导致休学、退学及自杀等恶性事件发生。而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与人类身心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可见加强高校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是当务之急,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本文以华北地区高校为例,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从硕士研究生不同性别、专业的角度探讨了高校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的问题,为高校硕士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目前华北地区高校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

本研究调查问卷的发放工作从2007年2月至5月进行,调查范围覆盖华北地区5个省市,共调查能招收硕士研究生的高校30所。在这项调查中,按性别、专业选取样本,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问卷910份,有效问卷863份,有效率为94.84%。在有效样本中,男生442人,女生421人;文科185人,理工科176人,医学164人,农业170人,财经168人。

(一)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人数

调查发现,硕士研究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29.73%,偶尔参加的占64.86%,有5.17%的硕士研究生从不参加体育锻炼,这说明高校硕士研究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少。男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相比,男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要高于女生。

(二)每周体育锻炼次数及每次锻炼时间状况

1. 对硕士研究生每周参加锻炼次数调查发现:每周参加体育锻炼2次及以下占70.39%,这一结果表明高校硕士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少,达不到《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的要求。对不同性别、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调查结果获悉:不同性别的硕士研究生在体育锻炼次数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男生参加体育锻炼每周3次以上(包括3次)的占40.90%,明显高于女生(10.84%),而在每周参加0次的选择上,女生(38.50%)却高于男生(10.25%);不同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锻炼次数上也有显著差异,在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选择中,医学(36.46%)、农业(30.01%)专业的学生经常锻炼人数高于财经(2.19%)专业。

2. 对硕士研究生每次体育锻炼时间调查发现,大多数硕士研究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每次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占80.40%,这远远低于教育部规定的学生必须每天锻炼1小时的要求。调查还表明不同性别硕士研究生在锻炼时间上也有显著差异,在1小时以上的选择上男生占29.61%,女生占7.28%,在15分钟以下的女生(50.87%)却高于男生(11.62%)。

(三)体育锻炼方式

调查发现“个人自由锻炼”(占51.41%)是高校硕士研究生的主要锻炼方式,由于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等多以个人为主,偏重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喜欢独立行事。调查还发现有13.8%的硕士研究生选择了在教师或教练指导下有组织地锻炼,这说明部分硕士研究生在锻炼时急需得到有效的辅导和科学的锻炼方法。

(四)体育锻炼项目

在喜欢的体育锻炼项目调查中,排在前四位的是羽毛球、乒乓球、跑步、篮球,表明球类项目以其特有的趣味性和良好的健身价值,深受硕士研究生的青睐。调查发现跑步和游泳是提高有氧耐力的最有效的锻炼项目,也深受硕士研究生的喜爱。

男女生在喜欢的体育项目上的选择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男生多选择身体接触多、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如篮球(49.30%)、足球(27.60%)等,而女生为了满足健身的目的,选择了运动量较小的跑步、羽毛球等项目。这种无身体接触、运动量较小的项目适合女生的身心需要。另外女生还多选择富有韵律、节奏感、协调的运动项目,如健美操、体育舞蹈。

不同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喜欢体育锻炼项目上的选择有差异,文科学生喜欢平和、娱乐性、欣赏性强的项目,如乒乓球;理工科比较喜欢竞争激烈对抗性强的项目,如篮球;财经、医学、农业专业比较喜欢无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如羽毛球,财经占70.25%,医学占69.81%,这可能与他们所学专业特点有关。由于他们所学专业不同,造就了他们的性格特点不同。

(五)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硕士研究生在体育锻炼认识上比较全面,都把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放在了首位,这说明体育锻炼的作用已在硕士研究生中达成了共识,但对体育锻炼深层功能与作用的认识不够深刻,所占比例较少,如促进政治、经济发展(占9.80%)、传递人类文化(占7.79%)。男女生对体育锻炼功能与作用认识上呈现出性别差异,在对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休闲娱乐、健身悦心、调节情绪和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的认识上女生明显的高于男生,而在培养社会竞争意识心理素质以及更深层功能认识上男生明显高于女生。

(六)对体育锻炼知识的掌握

在“你具有体育锻炼知识”的回答调查中发现,回答“有”的占统计人数的19.39%,其中男生占25.51%,女生占12.86%,这说明男生掌握体育锻炼知识的情况比女生较全面,在“几乎没有和没有”的选择上女生却高于男生,这进一步说明女生体育锻炼知识的贫乏,“有但不充分”的占61.93%,这一结果说明大多数研究生掌握体育锻炼知识不够全面。在对“你认为有无必要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的问卷中,回答“很必要和必要的”分别占调查人数的38.01%和43.42%,但仍有18.7%研究生认为没有必要上体育课。

二、华北地区高校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影响因素分析

(一)惰性是影响高校硕士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

硕士研究生虽然经历了从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体育教育,但受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升学成了主旋律,所以造成研究生对体育锻炼不重视,没有养成锻炼的习惯;加之高校没有开设硕士研究生体育课程,他们没有体育课的约束,惰性自然形成。

(二)科研任务繁重,缺少时间影响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

调查结果表明硕士研究生在余暇时间用来学习的占到45.1%,他们每天学习一般在10小时以上,虽然双休日的实施,课时数和学分数的减少,给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了必要的时间,但是这些时间并没有充分利用在体育锻炼上,大部分时间用在学习或实验研究。

(三)组织管理的缺少影响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

目前,国家教育部研究生司没有负责主管体育的部门,在研究生体育管理机构处于空白的情况下,全国各高校普遍没有开设研究生体育课,体育竞赛无人关注,造成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力受挫。由于没有合理的引导与正确的指导,研究生体育锻炼表现出随意性、无序性、无系统性和无科学性。另外,缺少体育锻炼氛围也成为组织管理因素中的一个方面。这些结果说明我们在加强对研究生的组织指导和健全管理制度的同时,要全面了解研究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加强对研究生的指导和培训,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使研究生有足够的热情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三、结论与建议

(一)硕士研究生对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有着一致的认识,但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次数较少,锻炼时间不足,男生锻炼情况普遍好于女生。不同专业研究生在每周锻炼3次以上(包括3次)的选择上有显著性差异,医学、农业专业的学生锻炼次数高于其它专业。要加强教育,特别是对女研究生和文科、理工、财经专业学生的教育,缩小体育认识与自身惰性之间的距离,正确认识体育锻炼与学习、科研的关系,处理好二者之间的矛盾。同时要加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及终身体育等政策的宣传,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二)硕士研究生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方法普遍较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是个人自由锻炼,项目以羽毛球、乒乓球、跑步、篮球为主。不同性别、专业在体育项目上的选择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男生多选择身体接触多、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而女生多采用无身体接触、运动量较小且有韵律、节奏感的项目为主;文科学生喜欢平和、娱乐性、欣赏性强和无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理工科学生比较喜欢竞争激烈且对抗性强的项目。建议高校开设硕士研究生体育课程,提高硕士研究生集体体育锻炼的意识,在课程设置上要根据不同性别、专业区别对待,加大选课的自由度。

(三)国家教育部研究生司要设立负责主管体育的部门,组织健全研究生体育管理制度。建立研究生体质监测制度,定期体质机能测定。要根据不同性别、专业制定研究生运动处方,使研究生的体育锻炼能够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进行。

参考文献:

[1]陈小华,徐彩桐.高校在读研究生生命质量和体育投入研究.体育科学,2005.2.

[2]周晓东.高校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3.

[3]王文忠,林杰.我国理工科硕士研究生体育态度与行为的现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

篇8

在校大学生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对象,他们对待体育的态度是怎样的,对体育的认知、兴趣爱好、行为意向等体育锻炼行为有何特点,对以上问题的洞察和了解,有利于进一步有的放矢地落实我校体育各项改革措施,满足大学生的体育需要,确立和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有必要深入调查了解高职高专类及我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并以此寻找我校体育改革的方向。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浙江省四所高职高专类院校的在校男大学生(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共480人。

发放调查问卷共480份,收回有效问卷445份(有效回收率为93%)。

1.2 研究方法与工具。

1.2.1 文献资料法:查阅并分析与本文研究内容有关的文献资料。

1.2.2 问卷调查发:根据研究的目的要求,走访了一些有经验的专家和同行,征求他们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的看法和意见。在吸取多为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并结合自己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实际情况的了解,设计了《高职高专类男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调查表》。

2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的认识情况分析。

通过表1可以看出,前面五个选项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同,这说明高职院校的男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有一定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们对体育的认识程度。但是后三个选项并没有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如:积极性休息反映了体育的生理学知识;结交朋友,增强交际能力,培养组织能力反映了体育的社会功能,这三项指标反映的是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综合认识,可见学生对课余体育的认识还存在明显不足。

2.2 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的参与现状情况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到,有56.9%的男大学生愿意主动参加,35.7%是被动参加,只有7.4%不参加,因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从意愿上还是愿意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但是从表3又可以看到,只有18.6%的学生每天保证一定量的锻炼时间,大部分学生对锻炼时间没有保证,甚至有38.9%的学生根本没有参加课余体育锻炼。

综合表2、表3可见:男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的认识与行为之间从在这明显不一致性。学生们自身知道体育的重要性,也深知体育对身心健康发展的价值,但实际行为表现出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差。

2.3 影响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

有部分的男大学生认为影响自己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的因素是场地不足。

认为课程过多影响课余体育段练的学生有20.7%,可见学校课程安排比较合理,学生有比较充足的锻炼时间。同时,有32.8%的学生因为缺少锻炼同伴而影响了自己的课余体育锻炼,原因是在高校校园生活中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锻炼氛围,而一个良好的课余体育锻炼氛围对参与者的积极性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3建议

3.1 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养成需要学校体育教育的积极正确引导。学校体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指导,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会加深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良好的体育认识会引导学生积极的参加课余体育锻炼。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