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经济学常用原理8篇

时间:2024-01-11 16:54:4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经济学常用原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济学常用原理

篇1

关键词:园艺专业 人才培养 应用型创新性人才 模拟承包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01

长期以来,我国园艺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量”的变化上,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也给园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1]。这主要体现为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园艺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呈现出观光农业、旅游观光农业、采摘农业和精准农业等多样化的消费方式[2],同时消费者对园艺产品“质”的内在要求也更加凸显出来[1]。此外,随着园艺产业的不断发展,园艺植物的种类和品种更新也更为频繁,野生类型的开发与利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些现实问题为园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实现园艺产业“质”的飞跃,必需培养产业发展相应的高质量应用型创新性人才。

然而当今普通高校园艺本科毕业生不具备系统的、完整的园艺专业基本理论,对园艺专业的基本技能理解不够透切,很难掌握并真正地将所学技能应用于园艺生产工作中,也谈不上为园艺产业贡献力量。虽然,近几年来普通高校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研究较多,但这些培养模式多侧重于教学内容的改革,都是在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目标,以及“拓宽面向、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更新内容、整体优化、重视实践、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培养原则[1, 3]。虽然强调了实践,也一定程度地增加了学生参加各项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的学时,但基本上都处于被灌输的状态,学生自主独立操作的时间相对较少,独立主动发现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机会少之又少;加上园艺作物生长的周期长、季节性强,实践效果不能及时客观地反映出来,大部分学生仍未能进入主动接受知识和训练的状态[4],更谈不上主动学习与探索。这反映了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未从根本上解决教和学的统一,尤其在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还急需加强[5, 6]。

因此,如何把应用型和创新性培养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较为完整的适合本专业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性”人才,是本专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7]。为此,探讨和研究如何加强园艺专业学生的教育与培养,提升培养质量的意义重大[8-9]。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在校相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笔者在《园艺场地经营与管理》课程的教学工作中,从培养高质量“应用型创新性”专业人才的要求出发,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当前园艺产业发展现状,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对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通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教改内容

1.1 课程设置的由来及构想

园艺专业是种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果树、蔬菜和花卉等方面,《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和《设施园艺学》等为专业主干课程,而这些课程的内容基本都是在学习园艺植物相关生物学习性的基础上加以应用,包含的内容应用性极强。然而,长期以来普通高校园艺专业学生进入专业知识学习的时间较晚,一般大三才开始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能,并且基本都是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对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时间较短,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也较少,因而使得对知识理解不透切,技能掌握不够牢固,更不用说在生产中加以利用,这些现状极大地影响了园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此外,笔者经过与多届学生交谈发现,多数学生认为由于接触专业知识的时间较晚,使得很多学生对园艺专业的认识不够深入,对专业兴趣不浓,在学习生活中很难找到学习目标,如此恶性循环,当进入专业知识学习时已全无兴趣,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园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为此,凯里学院园艺专业教研室结合单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人才的办学理念和园艺专业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从进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开始,每学期均开设了《园艺场地经营与管理》课程,该课程是使学生在参加园艺产品生产、评价和销售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提出解决办法的能力,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基础理论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将逐步获取的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应用于园艺生产各个环节,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转化为自我专业素养的实践平台。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虽然在学生对专业知识知之甚少时就让其参加专业实践可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但由于园艺专业技能的极强实用性,及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园艺产品的观赏性等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之主动地去获取一些简单的专业基础知识,这也使得学生在后期的学习中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对培养应用型创新性园艺专业人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1.2 教学内容系统化、实用化和阶段化

园艺专业的相关基础理论和技能极其丰富,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学习、了解及掌握这些知识一直是园艺专业人才培养值得探索的问题。长期以来,多数普通高校园艺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学时相对较少,《果树栽培学实验》和《蔬菜栽培学实验》等课程开设的实验内容相对有限,同时为了满足“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目标,这些内容的系统性和延续性不强。此外,大多实验内容仍以十年前,乃至二十年前制定的内容为主,这又使得很多内容与目前园艺产业发展的需求有一定的差异,造成实用性不强的状况。为此,在综合考虑上述背景和《园艺场地经营与管理》课程的设置情况下,我们对其教学大纲进行了系统化、实用化和阶段化修订。

例如大一学年第一学期主要围绕“建园”开展教学工作,主要内容由园艺场地参观,园艺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园艺场地的规划与设计,山地园艺场梯田修筑,改土和定植前准备,及冬季果树苗木的定植组成;第二学期则以“桃”为中心,主要内容包括桃树物侯期观察及相应管理和记录,桃树生长结果习性观察,桃树花果管理,桃果实品质评价、分级和包装,桃树夏季修剪。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该课程内容的系统化、实用化和阶段化修订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作用。首先这一修订可以使学生在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如以学期为单位)围绕某一核心内容进行学习,由于内容的系统性和实用性较强,使学生更容易将所学内容联系和运用于实践,同时所学内容相互交错使得所学内容不断得到巩固加强,最后转化为自身的专业能力。

1.3 教学形式问题化、探索化和物候化

园艺专业应用性与实践性很强,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利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备开展实践操作的能力并进行实际生产体验,以及能结合各种园艺植物树种的特点,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2]。然而园艺产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是多样化的,并且这些生产中的问题与园艺植物特别是果树的物候进程密切相关,虽然解决这些问题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基本一致,但这恰好给任课教师提出了建设性的教学思路,即教学要有问题意识与教学过程要问题化,开课时间物侯化。例如,桃树物侯期观察及相应管理和记录的教学,首先提出什么是物候期?记录物侯期在生产中有什么指导意义?然后结合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侯期的概念,接着再结合生产过程中开展常规管理各个环节时期的选择讲解记录物侯期在生产中的指导意义。

此外,园艺专业所学知识大多不仅为前人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技术,然而随着园艺产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仅依靠继承和传播,或者说简单的复制和重现是很难满足园艺生产要求的,这些经验和技术也需要不断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和转化发展,以此来适应园艺产业的需要,这就要求从事园艺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应该有较强的探索能力。普通高校本科生是园艺产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生力军,这就要求普通高校在培养园艺专业学生时不仅要注重应用型的培养,而且也要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桃树生长结果习性观察的教学,首先结合实例,提出桃幼树和成年树的主要差异是什么?结果的基础是什么?生长结果的能力与那些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如何利用生物学特性促进桃树实现早结丰产?这系列问题的提出和回答不仅使学生积极思考,而且也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系统地理解了桃的生物学特性,也了解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最后在要求学生围绕促进桃树早结丰产拟定幼树管理方案。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园艺场地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形式的问题化、探索化和物候化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培养主动学习的态度,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1.4 校内实训基地施行“模拟承包制”管理

为了培养毕业后就能为企业所用的专业人才,在经过前两年一些基本理论和技能,及常规管理的学习后,从大三开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组合成立兴趣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对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模拟承包制”管理,使学生获得相对独立管理和自主经营的机会。这一教学的改革不仅可以很好地检验每个同学前期所学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是学生更系统地理解园艺场经营与管理需要考虑的各个环节,包括成本预算、产品定位、市场需求、生产管理及产品销售等,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加生产实践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组织、协调和管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具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 教改效果

2.1 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加强

通过《园艺场地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了生产实践的各个环节,从园地的规划与设计、梯田修筑、改土和定植、物侯期和生长结果习性,常规管理,果实采收、分级和包装等。这使得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与勤奋的精神。通过教学内容系统化、实用化和阶段化,教学形式问题化、探索化和物候化,及校内实训基地 “模拟承包制”的实施,使学生跳出了前人经验的束缚,在学习过程中带着问题去思考,及时发现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探索与创新的能力。

2.2 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提高

园艺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注重应用性,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是技术知识和基础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但这种传播并非简单的“复制”和“重现”,而是要进行创造性地加工和转化[2],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紧密联系实际,应将基础理论知识结合实例进行教学,并通过实践活动丰富教学内容。长期以来很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重理论,轻实践,或者是实践经验不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参加生产、实践不仅可以增加自身的实践经验,而且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起到良好的潜移默化作用。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已学的知识更新,掌握行业前沿最新的科研现状和技术,同时可以在生产中找到科研的切入点,从而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清西,李冬香,关夏玉.试论导师制与园艺本科人才培养[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1):78-82.

[2]秦栋,李兴国,霍俊伟,于泽源.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以农业大学园艺果树专业为例[J].教育探索,2011,244(10):94-95.

[3]徐呈祥,朱士农,催群香等.我国高等学校对新时期园艺专业教学的改革和实践[J].南京农专学报,2001,17(1):68-74.

[4]韩浩章,王晓立,王彰明.应用型本科院校园艺专业模拟承包制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9):164-165,177.

[5]邹佩文.园艺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07,(1):42-44.

[6]胡繁荣.园艺技术专业“生产过程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7,(35):5-8.

作者简介:杨芩,凯里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贵州凯里 556000

李性苑,凯里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贵州凯里 556000

篇2

《曼昆经济学原理》很意外的想法,老师为什么推荐这本书,其实经济学的书很多,以前本来选择学金融。但是我想教科书,我是没法看的。因为那是枯燥无味的,但是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被书吸引了。给我的结论就是这本书让人很轻松快乐的接受他,不像其他经济学的教科书充满了哲学的味道,读来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讲述人身的道理。学经济的同学,在课堂上听得像一个机智善辩的老师滔滔不绝地步道,让人有着醍醐灌顶的新鲜感,但总担心老师咄咄逼人的提问。但是《曼昆经济学原理》则是用例子说话,像年轻的老师谈吐风趣,总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讲课一样,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让我们愿意去接受他。曼昆在书里有说过:本书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帮助你学会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并且本书通过把理论、案例研究和新闻中的经济学事例结合起来,将给你提供充分发展和实践这种技能的机会。在深入了解经济学的本质和细节之前,概述一下经济学家如何研究这个世界是有帮助的。

本书第一章就有十大原理:前面七大原理阐述了人们如何做出选择,以及人们之间如何相互贸易。像这样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的领域叫微观经济学。而接下来的三大原理描述了整个经济运行的轮廓,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原理九: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在这是个原理里,就有内容、体系结构到表述、体例都体现了经济学学生的入门教科书的定位。给读者很大的吸引,对一些不是学本专业的学生和看者来说,是个很好的入门教材。让人懂得生活中学经济,这本书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我不需要把他全部看完。书是要慢慢的琢磨,不是把他读完就可以了,而是读出他的精华,那样只是一点,你也受益匪浅。然而这十大原理,让我明白经济学的博大精深。在各个领域中,经济运行特点,对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带来的影响。小到我们家庭琐事,大到国家经济实力。从简单的例子到复杂的,在此期间,你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辨别经济力度。这本书的内容侧重于应用和政策,而不是象同类教科书那样侧重于正式的经济理论。作者试图使读者通过这本书的学习,在将来读书看报、经商或从政时都能够应用经济学知识。但是这不意味着这本书没有提供系统的经济学基本理论,事实上这本书包含了经济学初级教程所有的中心论题和基本原理。

刚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很好奇这是一本什么书。可是网上的评价让我匪夷所思,在我觉得一本写理论的书,是乏味的,但是我却看到了这本书的影响力不是一般的大,让我很有兴趣去看他。并且看了后也没有失望,这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在每阐述一个经济学原理以后就尽可能地回到与这种原理有关的应用和政策上来。例如,这本书在第4章到第6章阐述了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以后,紧接着在第7章至第9章把这些原理应用于市场经济社会所面临的三个重要问题:为什么自由市场制度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的途径?税收是如何妨碍市场机制运行的?谁是国际贸易的赢家和输家?案例研究原本是工商管理课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现在曼昆把它运用于经济学原理教科书,来说明如何应用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原理》一书的绝大多数章节都有相关的案例研究。除此之外,这本书的大多数章节还设有新闻信箱,引用报纸上的新闻来说明如何运用经济学思想来阐述当前的社会问题。最后,这本书的体系结构也不同于流行的经济学初级教程。它不是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或经济学研究什么开始,而是在开篇第一章集中概述了经济学的十个基本原理,这使初学者一开始就能抓住经济学的精髓。这本书也没有严格遵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传统二分法,而是尽量模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界限。第一章的经济学的十个原理既有微观经济学原理,也有宏观经济学原理。国际贸易这个宏观经济学内容现在被曼昆放在了供给和需求

篇3

1、经济统计学专业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经济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2、经济统计学主要研究统计分析原理和统计分析技术在国民经济领域的应用,通过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养成良好的数学和经济学素养,掌握常用的数据统计和分析的方法及相关软件的使用技能,具备在政府部门、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处理,管理与咨询、经济分析预测等工作的能力。

3、主要课程: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高等代数、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现代回归分析技术、抽样技术、市场调查与分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投入产出分析、时间序列分析、运筹学、统计分析软件(Excel、SPSS、SAS)、计量经济学及计量软件(Eviews)、会计学、管理学、国民经济核算、统计预测与决策、经济博弈论、风险管理、投资项目评估与管理、金融统计学、货币金融学、证券与期货投资分析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说:“如果亨利・斯皮尔曼(《夺命的冷漠》中的主人公)不曾存在,上帝也必定会创造出一个来。不过马歇尔・杰文斯做到了,读者们也就跟着受益匪浅。”

马歇尔・杰文斯正是《夺命的冷漠》的作者,这其实是美国经济学杰出教授威廉・伯烈特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经济学教授肯尼斯・艾辛格两人创作小组的笔名。然而,在这个笔名里却结合了经济学界两个伟大人物的名字: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威廉・杰文斯。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是继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之后又一位划时代的经济学大师。至今我们学习的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仍是以马歇尔经济学理论为核心的。而威廉・杰文斯则是“边际三杰”之一,有“边际效用理论之父”的美誉。

1870年代,英国学派杰文斯、奥地利学派门格尔、瑞士洛桑学派瓦尔拉斯几乎同时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虽然这3个学派的学说并不完全一致,但是他们具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放弃了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来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相抗衡。

到了1890年,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正式出版。马歇尔综合了“边际三杰”的成果及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些其他的理论,如供求论、生产费用论等,提出了系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广泛流行于西方。

二人小组取笔名马歇尔・杰文斯可见其宏图壮志。事实上,这本书的故事的确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塑造的人物也栩栩如生,打动人心。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亨利・斯皮尔曼教授受人之托,来到英国剑桥帮助收购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的故居。没想到,他的朋友费恩遭到来路不明的袭击,斯皮尔曼与夫人利用游览剑桥之机进行调查。马歇尔故居的卖主有意把房子卖给另一位知名人士――剑桥大学主教学院院长哈特。但出人意料的是,哈特此时突然遭人谋杀。斯皮尔曼决定要查个水落石出。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最后的凶手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作者将经济学原理巧妙地用到了破案的过程中,使读者在“悦读”中感受到经济学的魅力。经济学大师弗里德曼曾经说过:“经济学很简单,难就难在对它的运用。”奇案中的经济学系列为我们开启了一扇运用经济学的大门,开辟了一条激发学习经济学兴趣的新路。

人们时常把经济学想得很神秘,认为那是经济学家的专利。事实上,各种经济学现象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常常听说“谷贱伤农”,但不知就里。为什么会出现“丰产不丰收”?降价可以促进销量增加,国家却为什么要出台粮食最低收购价?我们时常说资本主义腐败,宁肯把牛奶倒进大海里也不给穷人喝!是资本家头脑缺根弦,还是我们忽略了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价格战是商战中常用的武器。在很多人眼里降价是促销的灵丹妙药,于是价格战漫天飞舞、昏天黑地,结果几败俱伤(两败俱伤已不足以说明竞争的残酷和伤害的广泛)。如何脱离价格战的苦海?殊不知,涨价也可成就一番伟业。那么,又是什么样的商品适合涨价销售呢?这些均可在经济学原理中寻找答案。

毋庸置疑,从破案小说的角度讲到、用到经济学原理,奇案中的经济学系列是成功的。在《夺命的冷漠》中就运用到了马歇尔的经济人假设、信息不对称等经济学原理,而该系列著作也陆续讲了边际、均衡这些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但是对于既想轻松阅读,又想系统学习经济学体系的读者而言,本书总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具体说来,就是经济学的信息量仍显不足。

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非常畅销的《我在美国当律师》(张晓武、李忠效著)一书,虽然该书也涉及了一些美国的移民法律,但只是些支离破碎的内容,人们真正感兴趣地是张晓武如何在美国奋斗成功的故事,而不是要在此书中系统地学习并掌握美国移民法体系。因此,将此书归为励志书而非专业法律书是恰当,事实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该书成了畅销的励志书。

篇5

【关键词】 药物经济学; 医院临床药学;合理用药;治疗方案

【Abstract】 Medical treatment cost’s,how rational hospital economy medicines and chemical reagents controlling one of focal point is right away, but rational economy of hospital uses medicines and chemical reagents to be clinical pharmacy of hospital major task then. The hospital chooses the right therapeutic schedule from medicine economics point, use medicine economics to guide clinical pharmacy of hospital service, economics brings medicine into function of clinical pharmacist range.

【Key words】 medicine economics;hospital pharmacy;uses the medicine;schedule rationally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费用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远远地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10%左右的增长速度,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增长已成为大

家所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药品费用是医疗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医疗费用急剧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医院的业务收入中有50%左右来源于药品,因而医疗费用的控制焦点之一就是

医院如何合理经济的使用药品。医院合理用药重点是在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的基础上控制药品费用上涨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核心是合理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特需性。目前国内外医院合理用药方面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如药物利用评价[1],制定医院基本用药目录以及职业道德教育。这些方法对控制药品费用的上涨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一是它更多地考虑药品的价格,而忽视了药品的成本效果,因而可能带来药品费用的长期上涨;二是它对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和需求方的控制

带有一定的强迫性,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药物的经济学评价可弥补这一缺陷,它从药物的成本和治疗效果两个角度出发,综合评价药物治疗的成本效益。在我国由于卫生属于福利性事业单位,卫生费用十分有限,且药费所占比例又特别大。在医院进行药物经济学的研究有其特别重要的地位。

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PE)是药物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它将经济学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应用于评价临床治疗过程,分析各种药物治疗模式的成本和效益情况,为临床选择有效、安全、经济的药物方案提供理论依据,以此指导临床医师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优化卫生资源,在使患者得到优质服务的同时得到政府和社会保障机构的承认,同时,可作为报销和临床经济合理用药的依据之一。

1 药物经济学常用分析方法

1.1 成本-效果分析(CEA) 成本-效果分析(CEA)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最常用分析方法,成本用货币单位,效果用临床医学或生物学单位。CEA是通过成本与效果的比值来表示获得一份效果所需要的净成本。所以,比值越小越好。在一系列同类效果的药物治疗方案比较中,当其最终效果相同或相近时,选择一个成本效果比值最小的药物治疗方案是合理的。例如应用头孢噻肟、青霉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效果基本相同(分别为85.37%和81.58%),但头孢噻肟的治疗成本高达3749.52元,而对照药仅为2558.73元,其CEA分别为44.07和30.81元,两组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下呼吸道感染治疗应首先选用青霉素[2]。

CEA的一般公式为(C1+C2-B1-B2)/E,这里C1与C2分别代表直接与间接成本,B1与B2分别代表直接与间接效益,均以货币为单位,E代表效果,以临床或生物学单位。

在药物经济学中,成本可分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无形成本。直接成本是直接应用于医疗所需的一切费用,即用于治疗方案所耗的医药资源,非直接医疗成本为与病人治疗有关的一切支出,包括病人的伙食、病人的运输、家属照顾等,一个癌症或精神病病人的非直接医疗成本往往远超过直接医疗成本。间接成本因疾病而导致的早亡、伤残、劳动力丧失等而致的工资或收入损失等。

1.2 成本-效用分析(Cost-utility analysis CUA) 药物经济学显示,资源的合理支配与应用,才可能获得最大效益。应用CEA和CUA方法可较全面的分析临床治疗结果与经济效益间的关系。当治疗结果与生命延长有关,应用QALYS能较客观地评价一个治疗方案的优劣,这就是CUA的应用。成本-效用分析是一种既考虑效果,又考虑病人对健康的欲望和满足程度的方法。侧重生存质量的改善,而不是延长生存时限。生存质量的改善用评分表法计算。采用生命质量调整年(Quality-adjusted life-year QALY)作为相互比较的基础,多用于慢性病的研究。用这种方法在评价结果时,不仅分析有关的货币成本,而且分析病人因功能改变或不适或对健康状况不满意而附加的成本。通过效用调查确定成员对各种健康状况的相对赋值。效用值取值范围通常在1.0(健康)~0(死亡)之间,比死亡更差的健康状况可取负的效用值。

合理用药是指药物治疗符合安全、有效、经济的三项要求。具体内容是:治疗药物必须符合临床指征且功效明确;其价格是患者有能力支付且能保证市场供应;治疗药物的调配如剂量、用法、用药天数应准确无误;其质量要保证安全和有效。在以往的临床工作中,合理用药比较重视药物的“安全和有效”,而对于国家或患者是否有能力支付药费等“经济”问题考虑得较少。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应用经济学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评价临床治疗过程,是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做好药品资源优化配置、做好临床药学服务、使药物治疗达到最好价值效应的重要内容。

2 药物经济学应纳入医院临床药学服务项目

随着我国药品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医院药学工作无论其管理模式或服务职能都将产生重大变化。药学管理从传统的保障供应型转向技术管理型,由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从注重“药品”的管理转向注重“病人”的合理用药管理。医院药师的服务职能也由传统的“发药、配药、管药”转向临床药学,转向临床药师的服务职能。他们直接为病人提供咨询服务,参与用药决策,提供药品和用药知识,监护用药后的疗效、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保证药物治疗安全、经济、有效,最大限度地降低卫生资源的消耗。药物经济学正是将经济学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应用于评价临床治疗过程,通过优化治疗成本与效果的结构,使药物治疗达到最好的价值效应。药物经济学解决的问题也正是临床药学工作中的“安全、有效、经济”中的“经济”问题。所以,用药物经济学指导医院临床药学的服务,将药物经济学纳入临床药师的职能范围。

3 开展治疗药物监测与监护,提高药物治疗的价值效应

治疗药物监测(TDM)是通过测定血液中药物浓度或研究基因序列变异对药物作用相关位点的不同反应结果,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由于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在分子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一部分药物的常用剂量,对某些患者疗效甚微甚至无效,而对另一些患者则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甚至中毒。有时标准给药方案对一些病人不能产生足够的药效,以致被认为该药无效,而另一些人在治疗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又被认为是剂量过高所致。因此实施TDM有助于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可充分发挥药物的药理作用,减少不良反应,提高药物治疗的价值效应。

实施TDM监测可显著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减轻病人的痛苦,同时也节省了治疗药源性疾病所需的巨额费用,有效利用药物资源。另外,当前医院抗菌药用量占药物用量的1/3~1/2,抗菌药不合理使用不仅影响药物本身的费用-效果,而且还导致院内感染发生率的上升。如某医院统计分析了1998年12月应用抗菌药的501例外科病历,其中手术治疗用抗菌药171例,有效率为89.03%,预防用抗菌药330例,有效率为97.88%。参照《新编药物学》第十四版、《临床抗菌药物学》等文献分析,其中25.05%(126例)的不合理用药病例消耗了39.7%的成本。手术中预防用药的不合理用药比例(29.09%)明显高于治疗用药(16.8%)。院内感染率为18.4%,治疗费用平均增加1367.43元,住院天数平均增加5.8天[3]。当出现ADR后,须谨慎处理,及早控制患者ADR症状,使之尽快康复有助于明显降低治疗成本。由此可见,滥用抗生素不仅延长病人住院时间和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而且还增加了疾病社会性预防和控制的难度,其经济和社会损失是巨大的。所以,开展TDM和临床用药监护(PC),搞好合理用药,不仅保障了药物治疗符合安全、有效、经济的三项要求,而且对优化治疗成本与效果的结构,使药物治疗达到最好的价值效应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4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合理化用药

从药物经济学角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医疗卫生中的经济问题,特别是有关药物治疗的费用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有助于合理分配、合理使用医药卫生经费,提高其费用-效果。目前,我国在合适的防治方案的选择方面已做了一些工作。如健康人群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研究发现,乙肝疫苗在皮内接种与皮下接种可获得相似的免疫效果,小剂量皮内接种能让更多的人接受疫苗的有效接种,且能减少费用[4]。

5 医院临床药学环境下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其他几个方面

(1)不同治疗方案的经济学评价,如加配伍用药、给药途径的改变。(2)不同治疗方案对病人预后的经济学评价。(3)临床药学服务的经济学评价,如药物监测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住院费用、临床药师对治疗方案的干预减少药费开支等都可以作为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内容加以研究。(4)个体化给药方案的制订和比较。(5)药物治疗与其他疗法的经济学比较如肾衰贫血时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与输血治疗的比较。(6)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对专组病例作经济学回顾分析。(7)医院处方集药物评价由多种药物可供选择,应择优,可用经济学评价加以论述。(8)协助编写治疗学或药物治疗指南对多种疾病都应该用基本的药物治疗指南来加以规范医生的治疗行为,避免个别人由于利益的驱动而采用非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增加费用的支出,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在我国现阶段更有现实意义。

在临床药物治疗中应用药物经济学方法制定合理的成本效果处方,可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提供决策依据。对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评价,只考虑效果,不顾成本消耗是不可取的,只考虑成本,不考虑效果也是无意义的,问题关键在于平衡成本与效果,寻求一个最佳点。在多个治疗方案中,一个治疗方案即使成本较高,但临床效果显著,仍不失为较佳的治疗方案。成本效果最佳的治疗方案未必是实现特定治疗目标费用是最低的。所以我们在选用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法时,要综合考虑效果与成本在临床治疗方案评价中的作用,使成本效果分析更加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宋秉鹏,丁玉峰.药物经济学概念.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6,5(3):179.

2 陈征宇,祝汇江,何志高.头孢噻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经济学研究.中国药房,1999,10(4):163.

篇6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因此在西方经济学通识课中仅传授知识是不够的。通识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分为三个层次: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思维方式的培养、引导学生对人与社会的经济关系的深层次思考,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思维方式探索人与社会、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在探索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在教学目标的三个层次中,了解专业知识是培养科学思维方式和完善人生观的基础和载体。从学生的角度看,课程的内容与形式以及教师的授课水平等因素都会影响教学的最终效果。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仅可以用来做学问,还可以用来指导做人,帮助学生完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是通识课的最终目标。西方经济学通识课教学目标具有以下特点:

1.基础性。西方经济学通识课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其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两个方面。由于选修西方经济学通识课的学生来自不同院系、不同年级,教师的授课内容就不能太深奥,甚至要寻求深入浅出的方式授课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2.逻辑性。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实证分析的方法是当代西方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分析方法,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都是以实证分析为基本的方法。许多经济理论需通过经济学特有概念、大量图形和数量实证分析去理解,很多经济变量之间有很强的逻辑性。比如微观经济学是以经济中的个体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消费者、生产者、资源拥有者的决策规律。

它通常要利用数学模型推导演绎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形象地解释经济现象,即对经济个体的基本假设、对所研究的问题和给定的条件有明确的定义,从而证明结论的推论过程符合严格的形式逻辑规范。针对通识课的教学对象,教师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要有的放矢地交代模型或理论的来龙去脉,适当进行逻辑推导和分析,注重对学生经济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3.互动性和多样性。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说过,经济学理论并没有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它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结论。由于西方经济学应用性很强,一些原理需要在运用中加以体会,互动式教学必不可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更能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通识课学生的专业背景多样,教学方式也要多样。基于上述特点,西方经济学通识课的教学目标应为兴趣、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统一。通过经济学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常用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并能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和原理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的经济问题。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经济知识、探索经济活动规律的兴趣,从事经济活动的能力。

西方经济学通识课教学方法探析

鉴于以上对西方经济学通识课教学现状和教学目标的分析,该课程建设的教学理念应为,在教学目标上坚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与运用经济常识的意识,促进学生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经济生活经验,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经济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使绝大多数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体会学习经济知识的乐趣,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思路。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西方经济学通识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收到了很好的实践效果。

1.案例教学法。由于课时所限,西方经济学通识课不可能有太多时间深入社会参观实践,从某种程度上案例教学正好可以弥补其不足。案例教学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它要求依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要求,以案例为基本教学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问题和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发现知识掌握的不足或知识薄弱环节,进而及时弥补,促使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相互提高。

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通识课的教学中,首先可以选用西方经济学的经典案例。如:公共物品可以通过“灯塔”和“搭便车”的故事来阐述;外部性原理可以通过米德的“蜜蜂和果园”的例子来阐述;科斯定理则可以通过“牛群到毗邻的谷地里吃谷”的故事来阐述。这些经典的例子具有不可替代性,使经济学不再是一门“沉闷的科学”。但是,仅分析这些经典案例是不够的。还必须开发与我国市场经济相融合的案例。例如在讲外部性原理时,可以用“退耕还林”的案例,在讲授通货膨胀理论和宏观调控政策时,可以借助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CPI数据予以分析。此外,还要选用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讲解机会成本的概念时,可以结合当今大学生是选择就业和还是选择上学这个实际问题来说明。教师选择案例时应考虑到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宜过分复杂,要做到少而精,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参与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是源于欧美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交流,使学生由教学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参与者。从教学的基本规律说,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不是消极和被动的过程,而主观能动性需要教师启发和引导。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提供资料,就学生的推理过程进行引导、启发和点拨,对学生的认知做出经常性反馈,鼓励学生对信息进行批判性评价,帮助学生在问题的交流和讨论中协调、整合基本知识与实际技能。

参与式教学适合运用在社会经济热门话题的讨论课中。学生对于社会经济热门话题的讨论往往最为感兴趣,最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欲。比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美国的国债到底该不该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出路在哪里等。在这些话题的讨论中,学生可以分为若干讨论组,每组讨论的切入角度各不相同,通过广泛深入的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这种授课方式不拘泥于形式,不局限于书本,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多媒体教学法。其一,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通过插入生动的图片、安排适当的经济资料、使用讲授内容动画播放等,增强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其二,可以利用多媒体平台承载综合案例,以动态形象的画面直观演示或智能化模拟特色案例,有助于学生理解和领会教学上的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思维创造力。例如在讲授通货膨胀的理论时,可以用视频或图片展现俄罗斯、德国等国的例子,使学生对通货膨胀产生感性和理性的双重认识。其三,多媒体教学能提高知识的传递质量和教学效果,在黑板上讲解经济模型中的曲线位移费力费时,改用课件加以描述不仅可以节省作图和板书的时间,还能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加大传授的信息量。如讲均衡价格波动时可以选中曲线并移动,用不同颜色区分短期成本曲线和长期成本曲线等。

篇7

【关键词】药物经济学 药事管理 医院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费用正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远远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10%左右的增长速度,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据调查,目前我国许多医院的业务收入中有50%左右来源于药品,医院医疗费用偏高已成为当今人们最为关注和政府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之一,因此合理使用药物,控制药费过度增长无疑成为医院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PE)是近一二十年新兴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是应用经济学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评价药物治疗方案与其他治疗方案(如手术治疗),或不同药物治疗方案间的相对经济学效果,以及对比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所产生的经济效果的相对值,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物资源的配置效率,控制药品费用的增长,虽然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还没有开展PE这项工作,应该认识到,在医疗体制改革的形势下,PE原理在医院管理中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运用PE研究指导临床用药,对提高医院在今后医疗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将起积极的作用。

一、药物经济学原理的应用于医院药事管理的重要性

在医院管理者和药学人员的传统思维中,药品的研制、开发和使用首先考虑的是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而对其经济性则较少顾及,但在医疗费用越来越成为社会和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的情况下,不得不重新审视过去的观点。比如,在医院药事管理中引入PE的概念可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及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使医院的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1、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

近几年来,我国药物的总费用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各种规模的医院药品收入占医疗业务总收入的比例尽管有所下降,但绝对数仍呈上升趋势。过去由于我国的卫生补偿机制不合理,普遍存在着以药养医的现象,有些医院甚至把药品收入作为临床科室的经济任务指标,造成了不合理用药。同时,医生的技术水平和行业不正之风问题,临床医生拿药品“回扣”以及所谓的科研协作费等现象依然存在,其结果是既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也增加了病人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在临床药物治疗中应用PE原理制订合理的成本-效果处方,可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提供决策依据。对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评价,只考虑效果,不顾成本消耗是不可取的,只考虑成本,不考虑效果也是无意义的,关键在于平衡成本与效果,寻求一个最佳点,也就是说用比较少的费用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综合考虑效果与成本在临床治疗方案评价中的作用,使成本―效果分析更加科学化。天津市南开医院运用PE指导高血压病人的用药,根据成本-效果分析,筛选出适合各种不同高血压病症的最佳治疗方案,从而提高了疗效,降低了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减轻了病人和社会的经济负担,起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用PE原理对3种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方案进行决策树分析,也得到了最佳治疗方案。

另外,对于药物血药浓度的监测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个体差异,一部分药物的常用剂量,对某些患者疗效甚微乃至无效,而对另一些患者则可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中毒。有时标准给药剂量对一些病人不能产生足够的药效,以致被认为该药无效,而另一些人在治疗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又被认为是剂量过高所致。因此,进行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可充分发挥药物的药理作用,减少不良反应,提高药物治疗的价值效应。这样即可节约相关费用,又可使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充分地融合在一起,使药物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广大患者服务。

2、提高医院药事管理水平

以前,由于缺少客观性控制规范(如本院的基本用药范围),许多医院的药品应用都存在盲目性,药品布局随意性大。医院在进货时可能更多的是考虑利润而忽视了药物治疗的成本;贵重药,大处方不合理地运用增加了患者的负担的同时医院还要负担可能发生的毒副作用。要制定科学的规定,依据是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将PE引入到医院药事管理中后,可以使这种盲目性、随意性改变,帮助医院建立适合本院的客观性控制规范,从而大大提高医院的药事管理水平。

二、药物经济学在医院药事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医院药事管理仍然沿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采购与供应职能。受计划经济思想意识的影响,存在着“管、产、供、购的四平八稳、旱涝保收、唯我独尊”的思想,形成只重采购、供应、调配,而轻实际效益、整体效益、科研协作、临床药学,这种“半市场”的模式,不能适应医药改革的市场竞争机制,更无法适应入世后医药行业调整的冲击和压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自由创收、靠医嘱与处方强行推销药品的日子不会长期存在下去,医院药事的被动型管理及“供应保障型”的高价格、高风险等状况都将改变。医院高投入-医疗高成本-病人高费用-医院高收益-增长速度快的这条表面闪光实际扭曲的链条被打破了。随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健全,医药费用的支付将由公共支付为主向公共支付与个人支付和社会保险公司支付的共同支付模式转变,人们的医药支付费用意识将得到增强,而医疗市场的竞争又使得医院必须在价格竞争上形成自己的优势,因此,如何真正做到以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服务将成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策略之一,医院管理者和药剂人员不仅要有药品质量意识,同时还要有药品费用意识。

目前我国许多省市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上涨,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政策。对医院的药品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医院尽可能使用疗效好、价格低的药物,即使用成本-效果较好的药物,并将其纳入医院的用药目录中,以便使药物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结果促使医院将那些成本效果好的药物遴选到医院的用药目录中;与此同时,医院用药目录的制订也规范了医生的用药行为,大大减少了不合理用药的现象的发生率。同时结合药物经济学原理,药事委员会对价格昂贵、疗效一般、副作用大的药品,实行淘汰制;对疗效确切、价廉、副作用较小的药品,优先鼓励使用;为实行医院处方管理,处方点评、药效评价等提供了依据,防止大处方、滥用药等,进一步规范了药品采购、使用的行为准则。

三、将药物经济学原理运用于医院药事管理时的局限性和需注意的问题

虽然药物经济评价已被广泛地开展和运用,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1、疗效问题

在研究设计中选择不同的病人,或不同的疗效标准都将会对研究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那么在临床使用中的疗效就得不到根本的保证,所以首先要对各种不同的病症制订一个科学的疗效标准,然后在科学辨证的同时要按照药物经济学的原理施与适合的救治方法。

2、数据可靠性

由于较难获取成本数据,实际成本、间接成本和无形成本较难测量,所以在实际研究中进行成本测算时,一般都用医疗费用和药品费用来代替成本,这种选择可能会给研究结果带来一定的偏差,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理论结合实际,使药物经济学原理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3、研究角度单一

研究表明,药物经济评价应从广泛的社会角度进行,但由于医保、医险、药厂更多的是考虑自己的利益,都以其自身的角度来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因此药物经济学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一定的可信性。

4、个体差异性

各种病症虽一致,但由于不同病人体质等因素的不确定性,这也使得药物经济评价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的差异,有时甚至出现一些不具备成本-效益的情况,所以评价的结果,个人不能代表群体,评价的时限性、地区性不能代表全国、全球。

四、对药物经济学原理在医院药事管理中应用的展望

我们将药物经济学应用到医院的药事管理,其实质就是提高药品的效用,即以最小的药品支付获得最好的医疗效果。而这并不是少开药或者开便宜药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临床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因此,医院的管理者和药事人员一定要创新思维,不断拓展医院药事管理空间,让药事管理活动渗透到医疗服务中应该渗透到的环节。药师要参与临床医师治疗方案的制定,保证病人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探索建立临床用药指导或咨询师制度,药师直接面对病人,进行药品疗效、服用方法和各种副作用与禁忌的指导;建立药学情报网,交流信息,既为临床提供药学资料,又不断从临床获得信息,增强医、药、护、患之间的整体联系;开展药物监测,通过药物浓度测定,应用药物动力学原理及微机处理系统,针对不同病人实施个性化给药治疗;进行药物的经济学分析与评价以及药物之间的配合使用研究等。

在美国,医院用药目录的制订及医生用药均有非常严格的程序,往往需要经过全国性的抽样调查,以了解药物的社会经济价值,包括临床有效性、安全性、治疗费用、费用及效用、生命质量等,这也给我们的医院管理带来的很多启发和可以借鉴的东西。

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变化和现代医院的不断发展,对我们的药事工作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在医院的药物使用中,仅仅重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是远远不够的,还必要考虑其经济性以及对病人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所以药物经济学原理在医院药事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 孙利华:药物经济学[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

[2] 宁洁:4种高血压治疗方案的药物经济学分析[J].天津药学,2007(3).

[3] 张海波:3种方案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决策树分析[J].中国药房,2007(32).

[4] 李景梦:入世后军队医院的药事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5).

篇8

【关键词】经济学基础 手段 教学效果

《经济学基础》是一些管理类和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分析方法,提高学生利用经济学的知识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供大家分享。

一、要做到了解学生

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现在的高校教学中,无论是大班教学还是小班教学,几乎没有教师能够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但是虽不能做到针对每个人的因材施教,却要能照顾到大部分的同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属于管理学科,但是该专业在我校被设置在信息工程学院,学院的整个学科大环境是偏工科的,总学时为32学时,学生录取批次为本科第三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同学们的数学功底不是太好,很多同学都不爱听大段的数学公式的推导与应用。所以在与教学目标不冲突的情况下,笔者尽量不讲或少讲数学知识,尽可能用文字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一些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另外由于课时所限,不可能将经济学基础中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点全部讲全讲透,所以在课时分配上面,应尽可能地拓展每个章节,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继而引导学生在课后学习感兴趣的知识。

二、修炼内功,拓展知识面

(一)要吃透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教师只有对自己所讲授的课程做到不仅宏观上掌握好整体脉络体系,同时微观上熟知每一个知识要点,才能在授课时突出重点、抓住难点,也才能让易于学生接受。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使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搞好课堂教学。

(一)要完善知识结构,加深理论功底

要学习与该课程相关的学科,“ 要给别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只有专业精深、学识广博,在教学中才能居高临下,得心应手。

(二)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

经济学的知识涉及面非常的宽泛,小到生活的点滴,肉价菜价的涨跌,大到宏观经济、世界风云,大量的知识需要任课教师信手拈来,合理的分析与思考,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上课兴趣,又能很好地提升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业余多关注经济热点话题和新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三、多种手段提升课堂的吸引力,促进教学效果

在本科教育中,大多数的经济学教师普遍感觉到这门课上的越深,教学效果反而越差,甚至有人戏言,经济学教师的优劣,与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成反比,与课堂教学的沉闷程度成正比。教师们怎样让经济学的课堂教学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除了传统的教师讲授之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种手段提升课堂的吸引力,促进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

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单纯的理论教学,使得课堂教学非常的枯燥,经济学有大量的案例可以值得应用,这些案例的应用既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又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组织好相关案例,课间要引导好学生进行案例讨论,课后要让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另外,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能够融入讨论过程中,并且很多的见解都很独特,给教师也带来了很多的思考。同时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日常的考核,让一些优秀的、有思想的学生脱颖而出。

(二)经济热点话题的研讨

当今时代,经济热点频发。教师要能够多关注社会中的经济热点,把这些热点话题带到课程中来,引导学生利用经济学的原理来分析这些热点话题。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可以增加课堂的吸引力,第二可以学以致用,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力。但同时要求教师对话题的研讨要有控制,做到“形散神不散”,不能漫无边际的随意发挥。

(三)多媒体教学

(1)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多媒体课件教学在现代的高校教学中已经成为主流,正成为现代教学的趋势。它能够图文并茂,清晰地呈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知识;它能够极大地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能够做到重复使用,知识共享;它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经济学基础》的课堂教学里面,由于要涉及大量的知识点、案例、热点话题,所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否则一些案例及知识点的呈现单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不易记牢,靠纸质材料,又不环保。

(2)多媒体视频的应用

数字化资源是信息化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视频资源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资源形式,其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已被广为认可,然而,视频资源在课堂的应用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从使用出发点看,视频资源作为一种单纯的辅的资源加以应用,表现单一;另外部分高校对视频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存在着一些反对意见,普通教师对视频教学的应用非常的谨慎,因而,视频资源本身的教育能量没有实现最大化。在《经济学基础》的课堂教学中合理的使用一些视频资源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获得一些有益的思考。

四、结束语

任何学科的知识都是在不断发展的,经济学也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它的时代性体现的特别明显,在这个经济热点频出的时代,学习好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对任何人都是有益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紧跟时代的脉搏,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