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1 16:54:4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全科医疗质量的概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1日本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日本的医学教育有3种: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及继续教育[1,2]。在校教育学制统一为6年。虽然,家庭医学在日本还没有得到广泛认知,但早在1981年,日本就已经在医学院校开设了综合/家庭医学课程,目前全日本过半数的医学院校都设立此课程。综合/家庭医学课程主要包括家庭医学的理论课程(家庭医学概述、医学伦理、以家庭及社区为导向的看护、医疗决策等)及基础临床技能的教学课程(基本临床技能、应诊能力、循证医学实践等)。综合/家庭医学教育和实习在临床医学最后一年(第六年)开设此课程,但没有全科医学专业[3]。自从2006年日本家庭医学会制定了规范化的家庭医学后期培训项目,在临床医院及社区诊所开展相应的培训计划项目,为期3年[4]。要求培训人员在各个科室门诊及病房按照规定时间轮转。3年培训后,通过出诊时间及次数,接诊录像等方法作为回顾学习和考核的依据。考核评价方法有:培训医生的自我评价、指导老师的评价、以及终期的综合考核(理论及技能考试),考核合格后认定为家庭医生。全科医学继续教育包括学会认定的继续医学教育(Japaneseboardofmedicalspecialties)以及进入研究生院继续博士课程的学习。日本的全科医学虽然起步较晚,目前也处于发展阶段,但已有约半数以上的医学院校建立了综合/家庭医学系,并形成了连续、系统的全科医学三段式教育。
1.2日本全科医疗服务特点
日本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建立了覆盖全体国民的医疗保险制度,为日本国民提供了便捷、高品质、价格便宜的医疗服务[5]。日本医疗服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日本社区医疗服务体系。日本社区医疗服务有以下特点:一是小而专的专科医院多,专科诊所聚集在社区并配备齐全,基本代替全科社区医疗,提供专业水平的社区医疗服务。二是社区卫生服务法律体系完善,国立、公立医院参加指导社区卫生服务,健康保险制度与社区卫生服务有机结合。三是日本的老龄化严重,老年保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尤为重要,极其重视老年人保健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家庭医疗在日本尚未得到社会普遍认同,家庭医疗的概念及范畴界定还不严格。不过,随着近几年家庭医后期研修项目的规范化,日本家庭医学会的会员人数逐渐增加,年轻的家庭医人数也在不断增加[3]。日本的家庭医服务对象包括成人、老年人及儿童,但不包括妇产科的医疗服务内容。在待遇方面,家庭医的收入不低于甚至超过某些医院的其他专科医生,但社会对其的尊重度远低于医院的其他专科医生。
2中国全科医学的教育模式
全科医学的概念从20世纪80年代末正式引入中国后,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1999年卫生部召开的全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正式启动。现阶段我国全科医学的培养模式主要方式有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岗位培训(转型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几种模式。在医学院校发展全科医学教育,既可促使更多的医学毕业生去从事全科医师职业,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数量,又能提高现有全科医师的质量,是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安徽医科大学属于全国成立全科医学系、培养全科医生较早的高校之一,省、校两级高度重视全科医学专业学科的建设,2011年,学校根据安徽省的实际情况和相关国家的政策,招收86名全科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免费的“订单模式”培养,并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希望这种订单模式能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出一批“上得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全科医生,解决目前全科医生紧缺的困境,早日实现新医改所提出“小病进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标。
3思考与建议
由于我国和日本日均面临日渐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在基础卫生服务改革及发展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有诸多相似之处。在日本和我国,全科医学起步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晚,属于新兴学科,探索和发展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建立达到全球标准的全科医疗服务。分析我国与日本的全科医学发展过程,可以借鉴以下几个方面。
3.1提升全科医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
近年,随着日本政府的大力倡导,规范化的培训,涌现越来越多的年轻的全科医生。此外,公众逐渐对全科医疗服务的理解,意识的转变,全科医疗服务逐渐被更多的专科医生和公众所接受[7]。因此,要切实发展全科医学,必须提升全科医学的地位,强调公众对全科医学认识的重要性,以提升医患两个群体对该学科的理解度为立足点。
3.2改进全科医学教育与教学方法我国可引进
社区导向医学教育(community-orientedmedicaled-ucation),在医学本科教育中促进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将基础课程与临床科学有机整合、安排社区见习或实习。其目的不仅在于增加医学生社区医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便于运用整体医学的临床思维模式解决健康问题,能更好地适应卫生保健服务[8]。
3.3加强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直接影响着全科医学的教学质量,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日本国内大中型医院及大学附属医院均设立综合诊疗科,除提供综合的医疗服务外,还承担当地社区医疗的协调工作和对全科医生的培训。而我国目前医院中集医疗、教育和培训于一体的全科医学科仍然很少,特别是师资结构和质量上的缺陷、理论教师和专科专家为师资队伍的主体、经过长期历练经验丰富的社区医生很少的现象,已经成为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一个严重的瓶颈问题[9]。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该推动全科医学教育由“学院式”向“学徒式”过渡。以培养临床技能为重点,提高全科受训学员的实践能力,以适应全科医疗服务的需求。
3.4制定有效的职业相关政策保障全科医学人才
现实社会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急剧下降,医闹也越演越烈,医生越来越难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科医生培训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全科医师培训心得体会一
有幸参加了xx市举办的全科医师骨干培训。此次培训的目的是培养全科医师的全科医疗思维和社区服务理念、管理经营技巧和应变能力,通过对学员进行系统的现代全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提高了全科医师的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沟通技巧,塑造和谐、向上的全科团队精神和工作氛围。培训内容从全科医学概论、全科意思实践等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提出的观点清新隽永、思维的触角纵横腾跃,以浅显而富有说服力的举例和互动教学。让学员真正参与并积极思考,使这次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使我受益匪浅。
一、明确了全科医师的位置和任务
全科医师、全科医学、社区中心在以前,对我来说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我以为全科医师只是在基层看看小病,开开药品的低水平医师。但通过了近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我对全科医学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全科医学和临床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一样,都是临床二级学科;社区服务中心同样也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地方,而且是更具有人情味、更尊重人的卫生服务机构。社区的服务对象不仅是病人,而且还有没病的健康人群。
全科医师不单要会高超的医术,还要懂得与患者沟通,进入患者的世界,不能像临床专科医师一样以被动和以疾病为导向的诊疗模式开展工作,而是要主动对社区居民开展卫生服务、进行健康教育,更重要的是树立以预防为导向的诊疗理念。通过这半个月的培训来,我对全科医师的理解从当初认为的:只要会看“发烧、感冒”就可以的赤脚医生,提高到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人性化、持续性与综合性医疗照顾、健康维持和预防服务的经过专业医学训练的高素质医师。
二、提高了医患沟通的能力的认识
现实社会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急剧下降,医闹也越演越烈,医生越来越难当。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是医生与患者在沟通方面出了问题。20XX年恩格尔(G.L.Engel)首先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人不仅是一个生物体,更重要的是一个具有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特征的综合体,因此,以“医疗为中心”的服务模式逐渐被“以病人为中心在培训中,通过授课老师不断给我们灌输“以病人为中心,健康为导向,加强沟通”的社区服务观念。
使我在潜移默化中对医患沟通有了新的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患者在工作、生活都可能存在各式各样的压力与问题,躯体的疾病只是患者健康问题的一部分。目前大医院的门诊医师的每日诊疗工作十分繁重,每天可能需要看30-40位病人,试问大医院的门诊医师怎么可能花大量时间与患者交流,倾听患者的心声。而全科医师则不同,全科医师管理的病人数及范围相对专科医师少且固定,可以有较多的时间与患者进行交流,同时方便对病人的预后进行跟踪随访,甚至可以让患者主动参与自己诊疗方案的制定或调整,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主”的服务理念。这些都可以大大改进医生与患者的沟通。
三、增强了对全科医学的未来的信心
只有通过政府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社区群众提供方便的就医场所,才可能解决社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全科医师骨干培训心得体会二
有幸参加了重庆市举办的全科医师骨干培训。此次培训的目的是培养全科医师的全科医疗思维和社区服务理念、管理经营技巧和应变能力,通过对学员进行系统的现代全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提高了全科医师的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沟通技巧,塑造和谐、向上的全科团队精神和工作氛围。培训内容从全科医学概论、全科意思实践等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提出的观点清新隽永、思维的触角纵横腾跃,以浅显而富有说服力的举例和互动教学。让学员真正参与并积极思考,使这次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使我受益匪浅。
一、明确了全科医师的位置和任务
全科医师、全科医学、社区中心在以前,对我来说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我以为全科医师只是在基层看看小病,开开药品的低水平医师。但通过了近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我对全科医学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全科医学和临床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一样,都是临床二级学科;社区服务中心同样也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地方,而且是更具有人情味、更尊重人的卫生服务机构。社区的服务对象不仅是病人,而且还有没病的健康人群。全科医师不单要会高超的医术,还要懂得与患者沟通,进入患者的世界,不能像临床专科医师一样以被动和以疾病为导向的诊疗模式开展工作,而是要主动对社区居民开展卫生服务、进行健康教育,更重要的是树立以预防为导向的诊疗理念。通过这半个月的培训来,我对全科医师的理解从当初认为的:只要会看“发烧、感冒”就可以的赤脚医生,提高到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人性化、
持续性与综合性医疗照顾、健康维持和预防服务的经过专业医学训练的高素质医师。
二、提高了医患沟通的能力的认识
现实社会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急剧下降,医闹也越演越烈,医生越来越难当。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是医生与患者在沟通方面出了问题。20XX年恩格尔首先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人不仅是一个生物体,更重要的是一个具有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特征的综合体,因此,以“医疗为中心”的服务模式逐渐被“以病人为中心在培训中,通过授课老师不断给我们灌输“以病人为中心,健康为导向,加强沟通”的社区服务观念。使我在潜移默化中对医患沟通有了新的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患者在工作、生活都可能存在各式各样的压力与问题,躯体的疾病只是患者健康问题的一部分。目前大医院的门诊医师的每日诊疗工作十分繁重,每天可能需要看30-40位病人,
试问大医院的门诊医师怎么可能花大量时间与患者交流,倾听患者的心声。而全科医师则不同,全科医师管理的病人数及范围相对专科医师少且固定,可以有较多的时间与患者进行交流,同时方便对病人的预后进行跟踪随访,甚至可以让患者主动参与自己诊疗方案的制定或调整,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主”的服务理念。这些都可以大大改进医生与患者的沟通。
三、增强了对全科医学的未来的信心
只有通过政府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社区群众提供方便的就医场所,才可能解决社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全科医师培训心得体会三
经过一年时间的全科医的转岗培训班的学习,本人对全科医学知识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悉知全科医学的含义:是一个面向社会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学术专科。将各科相关知识机能有机的融合为一体,从而服务于社区和家庭维护与促进健康的需要。同时熟悉和了解了全科医疗是一个对个人和家庭提供持续性与综合性保健的医学专业,又整合了生物医学、临床医学于行为医学的宽广专业。
在一年的学习时间里,老师给我们传授了社区医学、全科医学、社区预防与保健、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康复医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区常见病症的中医药照顾、急症与急救、物理性诊断、心理障碍与精神卫生等学科,从中了解了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为了实施六位一体化服务体系的所需要掌握的广泛的全科医疗知识,尤其是突出社区卫生医疗健康、疾病、保健等特点的医学知识理论受益匪浅。
全科医师的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训全科医师,提高医疗质量极为重要,是医学临床专家形成过程的关键所在。我科在陈启松院长的领导下,结合院内的实际情况,对院内全科医师进行了比较规范的一系列培训。
1、高尚医德及责任意识的培养:
医德观念模糊影响医生的进步及行业发展,即损害了卫生行业的形象,还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问题。而医生的技术水平与其责任心呈正比,没有责任心的医生不可能用心观察病人、处理病人,故其技术水平也不会很高,甚至引发医疗纠纷。我院在全科医师培训中强化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的培养,督促带教老师以身作则树榜样,潜移默化感染规范化培训医师,同时带教老师需结合工作中所遇到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讨论,抓住典型,深入剖析,培养规范化培训医师抵制非道德行为的坚决性和长期性。
2、强化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融洽的医患关系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而沟通障碍是导致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和医务人员信任度下降的重要因素,也是引发医疗纠纷的潜在危险因素。因此,我们在培训过程中提倡“多作换位思考,真诚关心患者”。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动作可以换来病人高度的信任,比如查房时与病人握握手,晚上查房时帮病人掖一下被角等。规范化培训医师要从细微之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这对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参与临床研究,开拓科研思维:
我科在全科医师全面素质训练中还增加了临床科研能力培训和专业外语阅读项目,要求培训人员在接受培训期间参加科里科研工作,从中培养研究思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目的是让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以及新知识、新技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4、基础理论培训以集中授课为主:
每月定期召开全科医师例会,并请医院外出进修回来的医、技师授课一次。临床实践培训,全科医师深入科室后由科主任指定主治医师、副高或以上职称的指导教师负责,实行指导教师与上级医师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5、加强评估和考核:
建立、实施质量评估及考核制度,包括培训质量及组织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评估、检查,认真组织出科考核。评估、考核的目的是对临床医师参加培训的情况进行检验,同时也能发现培训中存在的不足,使之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
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存在的问题:
全科医师轮转不能达到要求、指导老师的质量和数量不能满足培训要求。临床技能考核中普遍认为尽量利用真实病人或标准化病人、模拟病人或虚拟病人,尽量客观设计考核方案、内容,流程和时间,并应增加了人文、伦理、法律等方面的内容。
全科医师培训正在从无到有走向逐渐规范的过程之中,带教老师对全科医师培养工作要高度重视,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使命,我们要用十二分的热情,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而努力!
全科医师培训心得体会四
有幸参加了xx市举办的全科医师骨干培训。此次培训的目的是培养全科医师的全科医疗思维和社区服务理念、管理经营技巧和应变能力,通过对学员进行系统的现代全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提高了全科医师的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沟通技巧,塑造和谐、向上的全科团队精神和工作氛围。培训内容从全科医学概论、全科意思实践等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提出的观点清新隽永、思维的触角纵横腾跃,以浅显而富有说服力的举例和互动教学。让学员真正参与并积极思考,使这次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使我受益匪浅。
一、明确了全科医师的位置和任务
全科医师、全科医学、社区中心在以前,对我来说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我以为全科医师只是在基层看看小病,开开药品的低水平医师。但通过了近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我对全科医学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全科医学和临床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一样,都是临床二级学科;社区服务中心同样也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地方,而且是更具有人情味、更尊重人的卫生服务机构。社区的服务对象不仅是病人,而且还有没病的健康人群。
全科医师不单要会高超的医术,还要懂得与患者沟通,进入患者的世界,不能像临床专科医师一样以被动和以疾病为导向的诊疗模式开展工作,而是要主动对社区居民开展卫生服务、进行健康教育,更重要的是树立以预防为导向的诊疗理念。通过这半个月的培训来,我对全科医师的理解从当初认为的:只要会看发烧、感冒就可以的赤脚医生,提高到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人性化、持续性与综合性医疗照顾、健康维持和预防服务的经过专业医学训练的高素质医师。
二、提高了医患沟通的能力的认识
现实社会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急剧下降,医闹也越演越烈,医生越来越难当。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是医生与患者在沟通方面出了问题。xx年恩格尔(G.L.Engel)首先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人不仅是一个生物体,更重要的是一个具有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特征的综合体,因此,以医疗为中心的服务模式逐渐被以病人为中心在培训中,通过授课老师不断给我们灌输以病人为中心,健康为导向,加强沟通的社区服务观念。
使我在潜移默化中对医患沟通有了新的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患者在工作、生活都可能存在各式各样的压力与问题,躯体的疾病只是患者健康问题的一部分。目前大医院的门诊医师的每日诊疗工作十分繁重,每天可能需要看30-40位病人,试问大医院的门诊医师怎么可能花大量时间与患者交流,倾听患者的心声。而全科医师则不同,全科医师管理的病人数及范围相对专科医师少且固定,可以有较多的时间与患者进行交流,同时方便对病人的预后进行跟踪随访,甚至可以让患者主动参与自己诊疗方案的制定或调整,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主的服务理念。这些都可以大大改进医生与患者的沟通。
三、增强了对全科医学的未来的信心
只有通过政府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社区群众提供方便的就医场所,才可能解决社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全科医师培训心得体会五
经过一年时间的全科医生的转岗培训班的学习,本人对全科医学知识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悉知全科医学的含义:是一个面向社会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学术专科。将各科相关知识机能有机的融合为一体,从而服务于社区和家庭维护与促进健康的需要。同时熟悉和了解了全科医疗是一个对个人和家庭提供持续性与综合性保健的医学专业,又整合了生物医学、临床医学于行为医学的宽广专业。
在一年的学习时间里,老师给我们传授了社区医学、全科医学、社区预防与保健、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康复医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区常见病症的中医药照顾、急症与急救、物理性诊断、心理障碍与精神卫生等学科,从中了解了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为了实施六位一体化服务体系的所需要掌握的广泛的全科医疗知识,尤其是突出社区卫生医疗健康、疾病、保健等特点的医学知识理论受益匪浅。
全科医师的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训全科医师,提高医疗质量极为重要,是医学临床专家形成过程的关键所在。我科在陈启松院长的领导下,结合院内的实际情况,对院内全科医师进行了比较规范的一系列培训。
1、高尚医德及责任意识的培养:
医德观念模糊影响医生的进步及行业发展,即损害了卫生行业的形象,还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问题。而医生的技术水平与其责任心呈正比,没有责任心的医生不可能用心观察病人、处理病人,故其技术水平也不会很高,甚至引发医疗纠纷。我院在全科医师培训中强化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的培养,督促带教老师以身作则树榜样,潜移默化感染规范化培训医师,同时带教老师需结合工作中所遇到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讨论,抓住典型,深入剖析,培养规范化培训医师抵制非道德行为的坚决性和长期性。
2、强化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融洽的医患关系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而沟通障碍是导致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和医务人员信任度下降的重要因素,也是引发医疗纠纷的潜在危险因素。因此,我们在培训过程中提倡多作换位思考,真诚关心患者。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动作可以换来病人高度的信任,比如查房时与病人握握手,晚上查房时帮病人掖一下被角等。规范化培训医师要从细微之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这对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参与临床研究,开拓科研思维:
我科在全科医师全面素质训练中还增加了临床科研能力培训和专业外语阅读项目,要求培训人员在接受培训期间参加科里科研工作,从中培养研究思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目的是让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以及新知识、新技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4、基础理论培训以集中授课为主:
每月定期召开全科医师例会,并请医院外出进修回来的医、技师授课一次。临床实践培训,全科医师深入科室后由科主任指定主治医师、副高或以上职称的指导教师负责,实行指导教师与上级医师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5、加强评估和考核:
建立、实施质量评估及考核制度,包括培训质量及组织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评估、检查,认真组织出科考核。评估、考核的目的是对临床医师参加培训的情况进行检验,同时也能发现培训中存在的不足,使之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
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冠脉内支架术(PCI);ICPC-2;SAS/SDS;PSQI;LVEP;全科医疗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088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5-1119-01
目前我国冠心病患者达6000万以上,其发病率据预测,今后10年我国发病率男性将增加26%,女性将增加19%。冠心病介入治疗变得越来越普遍。PCI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其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显著降低了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但其狭窄率仍高达20~30%,再狭窄问题极大地限制了PCI的获益,针对再狭窄的药物和机械干预手段收效甚微,我社区医疗管理中心对2006年1月~2010年1月,对所接诊的19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PCI)术后患者实施全方位立体的全科医疗,并与随机抽取的19例未在我社区全科治疗的PCI患者进行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
1.临床资料
选择同期收治的实施PCI术后患者38例,男27例,女11例,年龄43~77(59.3±12.4)岁。随机分为全科医疗组、非全科医疗组各19例。包括年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梗死部位、Killip分级、吸烟、饮酒、胸痛史、干预前的SAS/SDS值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2.方法
对属于我社区的19例PCI术后的患者,采用ICPC-2基层医疗国际分类标准来记录日常诊疗日志,对患者进行全身/局部身体检查/健康评估(A30~31),其中包括定期检查血压、血脂、血糖、肝功、肾功,心电图监测,还有SAS/SDS心理测量和家庭、社会支持系统评估;定期让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建议/观察/饮食(A-45);给予治疗性的咨询和倾听(A-58);非特异性的随诊(A-63);口服及静脉药的日常监测与指导;家庭成员的心理援助服务等等,经过一系列全方位立体化全科医疗后,比较两组PCI手术一年后左心室收缩功能情况,再狭窄发生率、无重要终点事件(死亡、非致命性梗塞、冠脉搭桥及目标血管在成形术)生存率进行分析。
3.结果
38例中,全科医疗组19例,非全科医疗组19例PCI术后临床观察。(见表1)。0~3个月,两组的k01、k02发生率、SAS/SDS及PSQI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3~6个月、6~12个月,两组出现显著差异(P
表1 两组PCI术后三个时间段内诊疗情况比较(x±s)
观察项目时间全科医疗组(n=19)非全科医疗组(n=19)P值
K-02发生率(%)0~3个月42.147.3P>0.05
3~6个月26.342.1P
6~12个月10.557.8P
K-24 SAS/SDS异常率(%)0~3个月52.7±9.853.6±8.7P>0.05
3~6个月45.4±7.751.7±8.5P
6~12个月42.8±2.550.3±6.4P
睡眠质量(PSQI)较好率(%)0~3个月52.647.3P>0.05
3~6个月89.478.9P
6~12个月94.784.2P
备注:K-02:心前区不适/胸闷;SAS和SDS标准分≤50为划分界,总分均大于50,表明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恐惧的心理,SAS、SDS评分显著增高,焦虑、恐惧程度加重;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包括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安眠药物的应用和日间功能7个成分共19个项目,每个成分按0、1、2、3计分,累积各成分得分为PSQI总分,总分范围0~21分。PSQI总分≤7分睡眠质量较好,总分>7分睡眠质量差,总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
此外,一年后复查LVEP%、再发心绞痛率及无重要终点事件率比较,两组出现显著差异(P
表2 两组一年后诊疗情况比较
观察项目全科医疗组(n=19)非全科医疗组(n=19)P值
医嘱依从率(%)92.6859.42P
左心室收缩功能(LVEF%)64.18±3.2952.34±3.12P
K-01再发心绞痛率(%)5.2615.78P
无重要终点事件生存率(%)94.773.6P
备注:ICPC-2表K-01:出现心脏疼痛;无重要终点事件指无死亡、非致命性梗塞、冠脉搭桥及目标血管再成形术。本次统计医嘱依从率主要以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为主,不包括运动康复依从性、生活改善依从性,因前者差异性最大。
4.讨论
早期多项临床研究证实PIC术后再狭窄率可高达20~30%,常表现为再发胸痛,出现新的部位病变和支架内再狭窄是支架植入术后再发胸痛的最常见原因。研究发现,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亦与多种因素有关,糖尿病、高LDL/HDL、高胆汁酸、高尿酸、长病变是再狭窄的危险因素(P0.05),原因有四种可能:1、全科医生与患者之间密切信任的医患关系的建立需要一定时间;2、患者不良生活习惯的纠正需要一定时间;3、出院后适应离开24小时医护人员的陪护需要一定时间;4、手术后的3个月正是炎症修复期、缺血后适应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感等[2]首先提出后适应的概念。但从3~6个月到6~12个月,两组SAS/SDS、PSQI都出现显著差异(P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全科医生;糖尿病;社区防治
1 全科医生的概念
全科医生(General Doctor)是执行全科医疗的卫生服务提供者[1]。美国家庭医疗学会(AASP)称其为"家庭医生(Family Doctor)",并给出了如下定义:接受过家庭医疗这一范围较为宽广的医学教育培训的医生。通常情况下,全科医生是以门诊的形式对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等进行诊治,而社区全科医生还有上门服务的特点。社区全科医生除了可以为社区人群组织专家会诊、协调转诊和体检等,还可对社区人员进行健康教育,从而提高社区人员的健康防范意识。
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全科医生占医生总数的30%~60%的情况相比较,我国还相当缺乏全科医生。而老龄化社会带来的老年人口保健和医护照顾等问题,更加大了对全科医生的需求。建立健全全科医生制度,形成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医疗队伍,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2 在社区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种因血液中葡萄糖过多堆积而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Yang等[2]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糖尿病前期的人群已接近1.5亿,患病率已达9.7%,中国已是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糖尿病患者并没有得到及时和较好的治疗,有数据显示,只有12%的患者能得到较好的治疗[3]。
糖尿病一直是社区防治工作的重点。人们生活习惯的难以改变,使得糖尿病预报工作的难度加大。因此,应重视全科医生在社区糖尿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也表明了全科医生的确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如:曹静等[4]通过对65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证明了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糖尿病管理模式在降低患者死亡率、并发症、致残率的高效性和在降低医疗费用等方面的发展前景。李苑红[5]通过对接受全科医生系统管理的87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3 如何更好地发挥全科医生的作用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全科医生在糖尿病社区防治中有着重要作用。但现实中,全科医生的作用并没有被很好地发挥出来。如何更好地发挥全科医生的作用呢?
3.1重视改变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通常与生活方式有关,因此,全科医生将改变患者的生活方式作为工作的重点内容。在对患者教育的过程中,既要让患者不断强化糖尿病防治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让他们逐步改变不好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更有效的防治目的[6]。当然,这样也就对全科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糖尿病方面的病理知识,还要了解非药物治疗方面的知识。
3.2提高全科医生的专业素质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使得糖尿病的极难诊断。梁万年[3]的研究表明只有30%的患者能被诊断出,其余70%患者则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李哲等[7]通过对48名全科医生的测试,认为他们对糖尿病综合防治知识的掌握还有欠缺。程然等[8]通过对117名在职全科医生的糖尿病诊断知识问卷结果分析,发现对糖尿病诊断认知优秀的全科医生仅占总人数的2.56%,良好的为5.13%,一般的为13.68%,而差的则多达78.63%,这些数据说明了全科医生糖尿病诊断认知现状令人担忧。因此,全科医生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才能充分发挥出自身在社区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
3.3应对全科医生进行定期测评 全科医生在社区糖尿病防治中肩负着预报和控制的重任,不仅能向患者讲授糖尿病的防治知识,还能引导和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使得患者有效地改善身体机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最终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然而,如果全科医生自身对糖尿病防治知识掌握不够,就无法向患者做清晰的说明,也就无法达到上述效果。因此,可以通过定期测评来督促全科医生不断学习,从而更全面了解和掌握糖尿病防治的有关知识。
参考文献:
[1]胡娟.全科医生在糖尿病社区防治中的作用[J].当代医学,2012(25):27-28.
[2]Yang W, Lu J, Weng J,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0,362(12):1090-1101.
[3]梁万年.全科医学概论[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67.
[4]曹静,徐崇凯,顾芙蓉,等.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糖尿病管理模式[J].中国医药导报,2010(17):113-114.
[5]李苑红.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糖尿病管理模式探讨[J].吉林医学,2013(25):5216-5217.
[6]李桂雪,刘惠敏,张凤华,等.如何发挥全科医生"守门人"的作用[J].黑龙江医学,2010(03):221-223.
一、 全科医生学产生的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老年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成为日益迫切的问题;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战略的实施,人们对卫生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高科技检测、治疗手段的应用,医疗费用不断上涨,但对改善人类总体健康状况却收效甚微,成本与效益严重失衡;随着医学专科的不断分化,对疑难重症的解决不断有所突破,但医患关系淡漠却成为越来越普遍的问题。在应付这些全球性的挑战方面,全科医疗与全科医生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世界全科医生组织著名专家。DICON教授总结说:“任何国家的医疗保健系统若不是以受过良好训练的全科医生为基础,便注定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二、 全科医生概念及其现状
经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全科医生将向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集预防、保健、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连续、方便、及时、有效和经济的、以健康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是与各种专科医疗服务相互配合的,把社会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保健医学融为一体的新型医生。全科医生是一类重要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病及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其培养目标要求职业操守、人文素养、学科综合、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能力要素有机融合全科医生国内外医疗卫生实践表明,能否培养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建立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基层卫生服务团队,提供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特征的基层卫生服务,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协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将直接关系到重大疾病的有效防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医疗费用的合理控制,真正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公益性。
从2010年起,教育部、卫生部、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实施了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连续3年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本科毕业生。目前,中西部22个省份66所高校已招录免费医学生1万余人,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承担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的高校要深化教育改革,突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免费医学生解决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等临床基本诊疗能力。目前,在我国,合格的全科医生十分匮乏,注册全科医疗科的执业医师仅有8万余名,占执业医师总数的4.3%。在重视基层卫生的国家和地区,全科医生一般可占到医师总数的1/3甚至1/2以上。
三、 当前我国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现阶段没有全科医学师资的认证制度,师资队伍管理混乱,各地师资缺乏,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素质不高,尤其是专职师资缺乏,大部分临床兼职师资以及社区基地师资未经过正规的培训,缺乏全科医学教学能力。师资本身存在的问题! 高等医学院校的师资在理论和科研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对全科医学了解不多,特别是对全科医学临床和社区实践经验缺乏,难以在授课中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将实际的案例贯穿在教学中。其次,师资培训中的问题,当前,我国在全科医学发展过程中已认识到师资建设的不足,然而如何建设师资队伍,其中师资队伍的组成、培训方式、培训时间、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等探讨得还不十分清楚。有些地方急于求成,教师只培训几天或只参加了一两次短期培训即成为师资,这样的师资无法保证教学质量。而且在师资严重不足、质量难以保证的情况下,还有经过培训的全科医学师资流失的现象。据对曾经接受过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培训的全科医学师资的问卷调查显示,经过卫生部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的学员,只有经过培训后仍从事全科医学教学与培训工作。那么如何保证培训质量及培训后的人员不脱离师资岗位是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最后,其他因素对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师资建设的问题除本身因素外,国家的政策、环境等都对全科医学师资建设、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如现阶段国家在全科医学师资的学历、个人发展等政策上没有一定的优惠,各种待遇不如专科医师的高,而且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尤其是社区基地教师的工作环境较医院条件差,因此大多数医师不愿意做基层师资。同时相对于医师工作来说,如果没有一定的制度对医师的制约,他们更愿意从事医疗工作,而不愿意带教。
关键词:社区首诊制;社区医院;双向转诊制度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1(C)-0314-02
一、社区首诊制的基本概念
社区首诊制度(the system of the first treatment in the community)是指规定居民在患病需要就诊时,须首先到社区卫生机构接受全科医生诊疗的一种制度。除非急诊,居民若要去医院寻求专科医生的服务,必须要经过社区全科医生的转诊[1]。通俗地说,社区首诊制度就是排除急诊的情况,居民生病后应先到社区医院看病,如果在社区医院治疗不好,才能转到大医院治疗、康复。
在我国,关于“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的概念界定都是基于国外相关研究的。国外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只有“守门人(gate keeper)”制度,它包含2个层面:(1)全科医生对病人进行首诊;(2)由全科医生承担对病人的转诊。所以“守门人”制就是我国首诊制,它包含双向转诊的内容[2]。
而从社区首诊制的起源来看,社区首诊制1948年起源于英国,目前,国外的很多国家普遍实行了社区首诊制。在我国,为了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国务院于2006年3月在《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院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探索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3]《指导意见》出台后,深圳、南京、广州等地纷纷开始社区首诊制的试点工作,标志着社区首诊制在我国正式开始实行。
二、社区首诊制发展存在的困难
(一)从政府的角度看,主要存在以下4方面问题
1、经费补偿机制的不完善
由于政府对社区医院的经费补偿机制不完善,导致社区医院的设备仪器比较落后,硬件设施比较差。根据“马太效应”,医院规模越大,硬件设施越完善,盈利能力越强,就越能吸引人才,患者也越愿意到此来就诊,反之亦然[4]。因此,政府对社区医院经费补偿机制不完善的后果,不仅仅是直接导致社区医疗机构投入严重不足,还导致了医院医生的素质较低,缺乏工作积极性,最终导致了医疗机构之间严重的两级分化,大医院病患满员,社区医院无人就诊,甚至造成了关门的现象。
2、社区就诊政策的缺失
在英国,每位年满16周岁的社区居民均有资格选择1名社区全科医生进行登记注册,16周岁以下则由其父母或监护人代为注册。每名全科医生可接受1800到3200位居民的注册。已注册的居民与全科医生之间是一种固定的契约关系。[5]居民就诊时须找自己的全科医生,由全科医生提供免费诊疗服务并决定是否向专科医生转诊,而不能找专科医生。而在我国,政府卫生部门现在并没有这样的政策规定与限制,缺少一种外在的驱动力迫使患者到社区医院就诊,这是使社区首诊制不能很好地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3、双向转诊制度的不规范
所谓双向转诊制度,就是让在社区医院看不了的疑难杂症的病人在第一时间转诊到大医院;而在大医院确诊后的慢性病治疗和手术后的康复则转回到社区医院。从定义上看,双向转诊制度包括了向上转诊和向下转诊两方面。而在我国,在向上转诊方面,对社区医院到底在何时、何种情况下将病人转入上级医院及病人康复到什么程度就可转回等系列问题尚无统一的管理规范与监管;在向下转诊方面,由于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技术水平、设备质量等不信任,不愿被转回社区治疗,使“双向转诊”变成单向转诊,转下不转上[6]。总而言之,“向上转诊”、“无序转诊”、“被动转诊”是我国目前大中型医院转诊的普遍特征。
(二)从社区医院本身的角度上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社区医疗服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偏低
从我国社区全科医生的数量上来看,呈现出数量不足,分布结构不合理的特征。据了解,我国社区医生虽然有10万多人,但是经过正规培训的全科医生只有几千人,而全国已经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000个[7],这说明社区全科医生严重供不应求。
2、社区医疗设施设备简陋或配置不足
目前,在我国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城市卫生资源80%集中在大医院,但大医院门诊患者中80%解决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优质资源浪费严重[8]。在社区医院存在医疗设备、仪器较落后、房屋面积低于标准,科室划分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社区医院难以有效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三)从居民的角度上看,主要有以下两点
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认识还很模糊,造成了一些观念上的错误,居民对社区医院存在认识错误、信任危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认为社区医院是小医院,条件差、技术差、药品不全、在社区看病不放心,只要看病都跑大医院,就要找知名专家,以为只有这样才能看好病;第二,社区居民对转诊制度缺乏了解,他们担心在遇到疑难杂症时社区机构不能及时转诊,延误治疗,因而宁愿直接到高级别的医疗机构就诊。
三、发展社区首诊制的途径
(一)加强政策引导,完善相关制度规范
1、完善社区医院的筹资和补偿机制
政府应当完善社区医院的筹集和补偿机制,履行政府的财政投入职能,加大对社区医院的投入力度,地方政府更要为社区医院提供必要的房屋和医疗卫生设备等设施,改善社区卫生服务环境,为社区首诊制度的开展提供条件。与此同时,政府应该鼓励社会、集体、个人投资于社区医院,鼓励投资渠道多元化。
2、制定实施社区就诊政策
制定社区就诊政策,使社区全科医生与居民形成一种固定的契约关系,一名社区医生分管一定数量的居民,居民在患病后必须先到注册的社区医生就诊,由社区医生依照患者的状况决定是否转向专科医生。
3、规范双向转诊制度
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视双向转诊工作,卫生部门要制定出双向转诊制度的规范,包括转诊标准、转诊制度和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等[9]。其次,合理调整转诊机构之间的经济利益,转诊机构之间要建立能够接受的转诊利益规范,如签订转诊合同、转诊协议等,合理分配大医院和社区医院间的利益,最终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社区首诊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
(二)改善社区医院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首先,要按照国家制定的社区医院的建设标准建设,严格准入制度,加强机构自身建设。其次,社区医院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服务模式和服务理念,走进社区,进入居民家庭,了解居民的生活,与居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彼此之间的信任。还要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居民健康档案,这样,无论病人何时患病、在何处接受治疗,健康档案中都有记录,社区医生了解病人既往病史、健康状况,有利于病人在以后的就医中选择对自己比较了解的社区进行首诊。
(三)纵向整合医疗人力资源,加强全科医学教育
要强化“人才强医”的观念。加强社区医院卫生人才储备,加大对社区医院全科医生的培养,增进各级医院之间的人才交流,鼓励和引导卫生人才向社区流动,并在社区发挥积极作用。在全科医生的培养上,一方面,要通过医学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全科医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全科医生的行列。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社区现有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鼓励和引导社区医生向全科医师方向发展。
(四)加强宣传力度,改变居民对社区医院的偏见
强化宣传,为开展社区首诊制提供舆论保障。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率和认可度是开展社区首诊制的前提,只有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认可度才能真正实施社区首诊制。通过医务人员下社区宣讲、咨询、板报以及公益广告等形式,改变居民对社区医院的偏见,让老百姓对社区医院和社区首诊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使老百姓认识到社区首诊制是一项既利于医院又利于自身的政策。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管理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2006-02-23.
[2]李成山.关于实施社区首诊制的探讨[J].内科.2008.4(4).
[3]李娇月,景琳.关于我国社区首诊制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9年8月第26卷第4期.
[4]李跃平,钟春英.社区首诊制实施的基础条件分析与对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3年1~11月确诊为高血压的患者100例,其中男48例,女52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66.25±10.23岁;对照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62.48±9.6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1.2研究方法
1.2.1常规健康教育方式
一般包括个体的健康教育方式和机体的健康教育方式,其中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方式采用的一对一的访谈式教育,针对患者出现的高血压问题进行用药的指导和定期检查血压的指导,给患者发放《老年性高血压健康教育手册》;集体健康教育针对老年高血压普遍存在的问题由医院举行集体的高血压知识讲座,让患者了解该病的危害和如何防治,包括饮食指导等,并邀请血压维持良好的老年患者现身说法,介绍治疗的经验,老年高血压患者之间相互讨论,提出问题,并现场解答,达到互助学习的目的。
1.2.2全科医学管理模式的干预方式
采用全科医学管理的复合干预模式:对老年性患者的个人和家庭进行高血压的医疗保健的咨询服务,进行全程个体化的健康疾病负责式管理,每个患者有相应的医生全程病程指导;另外需要有心理医生的配合,涉及到社会各个层面的健康问题管理;对每位老年人进行全面的监测、分析和评估,给老年高血压患者提供指导。
1.3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中位数表示。遵循正态分布而且方差齐性,故两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分类变量服从正态分布,用字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干预方式对收缩压的影响
观察两组患者通过不同的干预方式在干预前及干预后3、6个月的收缩压的情况,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后6个月收缩压与干预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3个月的收缩压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降压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两种干预方式对舒张压的影响
观察两组患者通过不同的干预方式在干预前及干预后3、6个月的舒张压的情况,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后6个月舒张压与干预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3个月的舒张压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降压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3干预后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两组患者通过不同的干预方式在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6个月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情况,干预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关键词:全科医师;培训;综述
全科医师[1](GP)的工作负责全科医疗卫生服务,属于健康指导服务的提供者,因此全科医师应具备独特的专业知识、专业态度,提供专业化及持续性的医疗卫生服务,从而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全科医师通常是通过门诊的形式处理居民中的常见疾病、多发疾病以及一般急症。随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的不断拓展,社区对具有全科意识和综合服务能力的社区医生的需求不断增加。以往曾采用定向免费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在职继续教育、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带班模式等大多采用脱产、集中授课等方法取得的一些经验,但也有一些不足,培训模式有待进一步改善。
由于全科医学涉及的领域比任何其他的专科都宽阔,需要掌握的医学发展新动态也更多,培训全科医生要特别关注他们如何建立良好的终身、独立继续学习的能力与习惯,因此培养方法要更注重"授人以渔"的概念。国内学者也对全科医师的培训需求和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效果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与探讨,综述如下。
1 我国全科医师培训的模式
近几年来,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开始研究全科医师培养制度与模式,我国以往较常见的全科医师培养模式取得了一些成绩,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1全科医师转岗培训 为了提升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选拔符合一定条件的在职医师,按需进行1~2年分程培训。通过转岗培训,培养一支符合城乡基层全科医疗服务岗位要求的全科医师队伍。培训根据各地情况,采取脱产、半脱产或业余学习等方式,教学以授课为主,适当结合案例讨论、小组讨论、较色扮演、示教操作、模拟训练。
1.2全科医师在职继续教育 为在职的全科医师提供具有全科医学特点,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这种模式能让已经工作与基层的社区义务人员更新医学知识,提高临床工作质量。
1.3毕业后规范化培训 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的"5+3"模式,医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培训项目,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即全科医学相关理论、临床科室轮转、门诊社区实习,培训总时间为36个月,中心指定专门教师实行一对一带教,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全科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毋庸置疑,规范化培训应该是最标准的全科医师培训模式,但由于培训过程中医师的待遇等问题愿意接受规范化培训的生源欠佳。
2 全科医师的在岗培训
2.1在岗培训现状与困惑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起步较晚,从社区人力资源配置情况来看,国内学者看法比较一致,普遍认为全科医师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2],我国社区医师大多是基层岗位上的医务人员逐步向全科医生转化而来,对全科知识技能掌握程度不平衡[3]。目前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医师尚有一半以上未接受全科医学培训[4];而人员素质的提高是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5]。
我国全科医师培养体系不完善[6],在岗培训过程中工学矛盾比较严重;沈沁[7]等研究显示,对于培训方式的选择上大部分选择了半脱产和不脱产,这可能是因为全科医师平时工作已经非常繁忙,不愿意培训过多的影响工作。对培训形式的偏好方面,朱福[8]等研究显示,大多数医师(74.84%)选择了半脱产在岗培训形式,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训与工作时间的冲突(65.07%),另外多数问题则是培训内容,深度等问题。谢庆文[9]等提出全科医师可以根据自身学历和工作的实际情况灵活培训,选择合适的培训项目内容。也有学者认为,社区卫生人才培训方面,能力培训是核心[10];以胜任为基础的培训模式,由指导医院根据国家对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的工作任务拟定工作项目,列出知识目标及技能目标,学员在工作中伴随指导、监督有利于社区全科医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2.2在岗培训需求与内容 沈国星认为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的内容范围很广,为适应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需要,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既要重视经典性和系统性,又要注重实用性,使学员犹如在接触患者一样;在课程的设计方面提倡"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杨玉涛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还是以防治常见病、慢性病为主,在教学方法上,应克服封闭式教育,扩大开放式教育,以问题为中心,加强实践教学。
朱福等培训需求研究提出,"社区应根据自身情况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方法、新模式"。需求方面的调查显示,被选中最多的三类知识或技能依次为:①临床实践技能(69.97%);②临床理论知识(42.32%);③社区工作经验(41.64%);社区全科医师自己提出的知识或技能需求分别为:①科研能力;②心理问题的诊断和识别能力;③全科知识最新进展和有关政策等。并主张参与式培训过程中学员应进行讨论和交流,培训内容方面多开展贴近临床实践的应用培训。
2.3在岗培训形式 以往采用脱产方式对社区医师进行培训,工学矛盾相对突出,这种情况下各种形式的在岗培训应运而生。社区采用在岗培训的方法,能使全科医师尽快适应和胜任全科医师的岗位,承担起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有研究显示,对具有中级及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全科医生,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以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为内容的多渠道培养模式为社区卫生服务的深入发展提供人力和知识上的保证。目前国内在岗培训的内容多样,形式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2.3.1实用型培训 王纯等自行摸索了一套"转换理念,以人为本,共同参与"的实用性培训方式,即转换理念-根据社区全科医疗的特点强调了"全"科的观点;培训内容方面,以人为本,界定了5个重点培训内容:①建立正确的态度及价值观;②锻炼较全面的管理协调能力;③加强团队合作意识;④学会有效的医患沟通;⑤培养人文情感;教学方式上,共同参与;全科医师到各科室轮转,针对性开展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疾病防治的培训。最后,考核方面,采用带教老师会议评定和填写测试问卷的方法进行评估,结果显示,通过培训,学员的全科理念、工作态度、团队意识、医患沟通等方面均有较明显改善。
2.3.2能力型培训 认为在社区人才培养方面能力培养是核心,以胜任为基础的培训模式可以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廖伟华等,根据社区工作任务组成了健康管理、疾病防控、家庭病床管理、重点人群保健等4个小团队;培训内容方面分为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两大类,知识目标以各种指南为蓝本,技能目标以带教老师为负责人;考核方面,分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分成优、良、差三级;结果显示胜任为基础的培训模式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社区医师的综合素质。
2.3.3阶段型培训 分阶段进行,逐步递进。余良仁讨论和分析了三阶段式在岗培训模式,即培训分自学阶段、集中授课阶段、实习阶段;每个阶段结束后进行考核,考核合格之后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培训内容根据《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大纲》的要求,有全科医学基础、全科医疗、社区预防、社区保健和康复等四门;考核分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试,此研究还进行了在岗培训后行为层评估,使用了360度绩效反馈评价法,对培训对象从培训开始到现实行为转变进行了评估值得借鉴。
2.3.4全面型培训 此类培训内容覆盖广泛,涉及培训时间也较长。马维红 "以需求为向导"的培训模式培训学员"全方位"的服务理念,培训内容方面,重视内、儿、妇产科、门诊外科、皮肤科等等常见问题;临床基本技能方面,通过模拟培训,反复训练,提高熟练度。培训结束时,对培训学员进行培训效果评价,即理论考试和技能操作,基本技能包括全科医学基本技能和心肺复苏技能考试,内科外科基本技能随机抽题目操作考试,考核后将情况反馈给学员,纠正不足,提出注意点。
2.4在岗培训效果 考核是培训效果的评价措施,也是促进培训工作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许廉认为培训结束之后应认真考核,杜绝走过场现象。多数学者认为,影响培训效果的最主要因素还在于学员自身对培训的关注和努力程度。
3 讨论
3.1在岗培训是社区人才建设的主要途径现阶段,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培训的需求比较强烈,当前应大力推进全科医师在岗培训工作,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在岗培训,鼓励其参加培训提高全科医师的工作能力。
3.2培训过程中应强化全科医疗理念 全科医师除了行使普通社区医疗服务的功能之外,还应对健康档案,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与促进等公共卫生工作方面进行了解,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服务到位。
3.3培训模式、内容、时间方面可以根据自身社区的实际情况灵活培训。从以往培训的分析来看,社区全科医师的培训模式应以在岗培训为主;课程的设置上由于各地区学员之间差异较大,应根据本社区具体问题具体安排,比如可以设置必修、选修课;培训结束后的考核根据参与培训的具体内容进行书面考试,技能操作等多种形式。
3.4师资方面,临床医师在理论上不熟悉全科医学的思维方式,对全科医学定位不准确,全科医师的培养应逐步由全科医师自己来担当,故应加强全科学科建设,应从学科建设角度不断完善全科医学,把全科医学作为重要的学科来发展。
全科医疗是一种服务模式,全科医师的在岗培训是医学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经过培训的合格的医师才能满足社区居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社区全科医师的在岗培训应结合社区问题,走出适合自己的培训之路。
参考文献:
[1]孟群,解江林.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现状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06,9(3):175-176.
[2]昆仑.人才队伍建设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关键[J].中国社区医师,2006(11):3-4.
[3]董燕敏.我国全科医师队伍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7):529.
[4]尹文强.三城市社区全科医学培训现状与需求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3):183-186.
[5]尹文强.社区卫生服务情景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135-138.
[6]任伟.国内外全科医生制度现状及启示[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4):509-510.
[7]沈沁.北京市城市社区医生全科医学培训需求调查[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2):1515-1518.
[8]刘向红.社区全科医生最需要的教育与培训[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