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1 16:54:4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课程培训体系建设,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目前一般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培训课程体系,即使已经建立的企业,还停留在根据课程名称做些简单的归类,因此,课程所针对的培训对象、内容和目标之间均缺乏科学的、符合成人认知规律的递进性、层次性与系统性。
为此,笔者在多年研究和培训实践的基础上,从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概念出发 ,提出以“三类培训对象、三个培训层次、三项培训目标”为三个维度的企业三维培训课程体系模型。下面对该体系进行简要阐述。
该体系由培训对象、培训层次和培训目标组成一个立体的培训课程体系空间(如图1)。通过梳理企业人员的特点,一般企业将员工分为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培训对象维即为该三类人员;企业按照专业技术职称系列或行政级别系列,将上述三类人员的资格区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培训层次维即为该三个层次;三个层次三类人员的培训目标,均可围绕学习知识、提升技能和提高能力进行设置,这三个目标即为培训目标维。
图1 三维培训课程体系模型图
上述三维坐标系中的任意一个点均与提升企业某个层次的某个培训对象的知识、技能或能力的课程系列一一对应,反之,所有培训课程系列均可在这个空间里找到对应的点。这里所说的课程系列是指为达到对某个层次的培训对象的培训目标,而设置的课程大纲,教材课件、师资力量、课程题库、课时安排、效果评估方式等。如图中所标注的点即为针对提升高级管理人员能力的课程。
在上述体系中,每个维度都有逻辑顺序,如层次维度,一般先从初级发展到中级、再从中级发展到高级,因此,他们的培训课程体系也应该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解决企业一般生产经营管理问题到协调处理生产经营或管理上的重大决策层层递进建立。同时,三个维度之间是有机联系的,设置任何一个课程体系都必须考虑三个不同的维度。
下面,从培训目标维出发,通过实例说明如何将该模型应用到企业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之中。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一般企业中,无论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还是技能人员,他们要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本职工作,就必须掌握本岗位所需要的各种相关知识。因此企业为使各层级各类人员顺利完成本岗位工作而进行培训所形成的课程,构成企业知识课程子体系。如岗前培训课程包括新员工入职培训、特种(设备)作业取证培训和岗位任职资格培训等所构的知识课程子体系。
技能是通过训练而获得的顺利完成某种工作任务的动作方式(包括心智活动方式)和动作系统。各层级技能人员的技能是通过训练而形成的,因此企业为提升各层级各类人员岗位技能进行培训所形成的课程,构成企业技能课程子体系。例如,企业针对技能人员职业技能鉴定所设置的训练课程即构成该企业的技能课程子体系。
[关键词] 邮政企业;职业教育;远程培训课程体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07. 127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7- 0256- 01
随着全球技术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从行业角度来看,邮政业务、市场环境以及技术都发生着快速的更新与变革,想要实现邮政企业职业教育的服务发展,就应该构建远程培训课程体系,做好邮政企业的远程培训。
1 构建远程培训课程体系,建立胜任能力模型
作为邮政企业,就应该根据自身的业务,在对各个岗位进行描述以及岗位能力明确的基础上,对能力项目进行更进一步的细化,从而对具体的能力项目提出相对应的能力指标,然后再结合能力指标和具体的能力项目,将本岗位上岗人员需要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以及应该达到的程度一一确定下来。通过层层的深入,就可以形成包含岗位名称、能力分类、能力明证、具体能力标准为主要的岗位胜任能力模型。通过岗位胜任能力模型的结合,就可以制定岗位能力培训的课程目标,形成模块化的岗位能力培训内容,也就是按照计划来开展邮政企业岗位培训课程体系[1]。
2 模拟现场内容,让员工“身临其境”
在网络课程开发的组织与实施环节,应该避免死板单一的专家讲座或者是教授讲课等“满堂灌”的授课模式。邮政企业应该结合培训对象的学习习惯、认知心理以及目标要求,利用三维动画、现场视频或者是系统仿真等主要的表现形式,创造一个实际的工作场景,让员工产生出“以假乱真”的感觉,进而通过在具体授课环境中的自主操作来完成理念的传导和技能培训能力的提高。将原本“满堂灌”的教育式培训模式转变成“干中学”的体验式培训模式。也就是通过网上拉力赛、兴趣游戏、智能冲关等网络形式,提高网络课件的趣味性,提升邮政企业员工的参与性。
3 开发通用课程体系,逐步完善课程体系
对于邮政企业而言,远程网络培训已不是“新鲜”的事物,中邮网院的建设发展也得到国际的认可,2012年、2015年两次获得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STD)、人才发展协会(ATD)“卓越实践奖”,国际教育培训权威机构对中国邮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持续开展大规模教育培训取得的成绩的充分肯定。集团培训中心对新课程的开发、旧课程的更新等已经形成了常态化,但是在机制、技术和师资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建立完善的远程培训课件体系,要结合邮政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以企业岗位体系为基础,构建“岗位+专业”培训课程资源建设模式,推进针对多层次受训对象的培训资源开发,建立集团牵头、各省开发、共建共享、持续发展的岗位培训课程资源建设机制。为了扩大远程培训在邮政企业内部的受众面,就应该发挥远程培训课件的实际作用,能够在开发课件工作中,抓住重点,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普及性的教育课程、通用专业、邮政企业文化、安全规程以及资格取证教育等课件,需要优先开发、随时更新;对于受众面小、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可以结合邮政企业各专业的实际情况,依次逐步投入开发,遴选对口专家,严格把控课件评审程序。同时,对于课件,要持续性的积累,才能健全邮政企业网络培训课程体系。
4 把好课件关,多出“精品”课件
对于课件生命而言,培训课件质量是“百年大计”。如果课件质量太差,员工不喜欢,那么课件也只有沦落到“冷宫”里,无人理会,就会成为占据系统空间资源的垃圾。开发远程培训课件与一般性教材的编写存在不同,其最大特点在于涉及面广、投入大,一次性开发可重复多次进行使用,属于一次性投入就能够终生受益的资源[2]。但是,如果出现理论、观点或者是动作方面的错误,就会带来不可预计的负面作用,甚至还可能对邮政企业运行的平稳性或者是工作效率的提高带来影响,做好课件开发质量的控制,就显得异常的关键。开发邮政专属课件,应该把好立项关、方案关、脚本关、制作关以及审核关,并且审核至少需要进行两次审核。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及时做好修改与完善处理,力求不会留下任何的瑕疵,这样才能确保每一门课件都可以满足邮政企业需求,并且每一件都是精品。
5 结 语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远程网络课程体系已经出现在人们视野之中,并且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对于邮政企业而言,做好远程培训网络课程体系的构建,就成为邮政企业发展的核心。笔者坚信,远程网络培训课程体系必定会支撑邮政企业的持续发展,为后续综合性人才基地的建立,为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最终推动中国邮政又快又好发展下去。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 商科应用型;通用商科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创业教学实践;创业实训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3?0081?03
在本科教育中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实践,如何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摸索出具体的人才培养途径来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迎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在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直接面对全球技术、信息和资本市场的竞争和挑战,是商科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者面临的首要问题。近年我院通过融入商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创业实训课程群建设,探索出一条较为成功的路子。
一、创业实训课程群建设的背景和人才培养定位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及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对服务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我院依照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目标和本院“十二五”内涵建设―全球通用商科人才培养本科专业建设项目的要求,学校积极探索将创业教育融入到商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格[1]的通用商科人才。
在我国高校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环节多数以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创新项目临时性安排和短期社会实习实践等形式开展,停留在创业计划竞赛指导层面,没有一个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规范的课堂模式;而一些高校的创业教育实践中,缺乏清晰的课程体系层次,强调重基础、宽口径,创业教育中缺失实践性特征。
在创业教育开展实践中结合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我们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体系的建设完善是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重要实施载体,并应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在课程组织及师资辅导等方面能形成科学有效的制度性安排,使创业教育成为真正的成为人才培养体系中有机的组成部分。我们借鉴国内外创业教育开展的先进经验,积极摸索学习,强化了三层次由浅入深,由面到点,倒金字塔结构的收敛式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使创业教育既包含针对全体的普及教育,又包含针对特定学生侧重创业实践实训的重点教育,第一层次:普及性的创业教育,以讲座形式开设;第二层次:渗透性的创业教育和创业的专业教育,以专业课形式开设;第三层次:提高性的创业实践能力教育,以实训课和创业实践形式开展。
二、创业实训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 中荷合作《创业计划与实践》课程的开展
作为我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第三层次实训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2009年我校引入欧洲高校中非常活跃的模拟公司概念与鹿特丹商学院合作开设了《创业计划与实践》课程,首期针对我校经贸学院的国贸、国商和物流专业背景的学生开设,30名我校经贸学院大学生通过运营与鹿特丹商学院学生共同在荷兰注册的模拟国际贸易公司,将经贸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性指导实践工作的应用能力,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中荷合作的《创业计划与实践》课程的创新式
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体系激发了了我校学生的强烈兴趣,在随后的2010年、2011年报名参加此课程的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学生模拟公司的业务范围也从单纯的国际货物贸易扩展到了为海外企业作市场、管理咨询等服务贸易范畴。
从2012年,按照我校全球通用商科人才培养本科专业建设项目的总体建设要求,中荷合作的《创业计划与实践》课程以提升大学生的通用商科知识、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及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和自学与管理能力为培养目标,课程授课对象扩展到了经贸学院、金融学院和管理学院的所有专业学生。通过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国家文化的背景的学生参与到项目中,使得学生在国际化的商业文化环境和交叉学科的合作环境中专业知识得到巩固、通用的商科知识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及国际合作能力得到提升。创业实训课程有机的融入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中并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将创业教育由创业精神塑造、创业知识传授进一步向提升通用商科人才综合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延伸。
在教学中我们创新性地完善了教学内容和方式、考核指标和师资建设,同时也推进了教材及其它基本文件的建设和课程延伸建设。
在课程运行中,我方学生每5人一组形成项目小组,与来自荷兰鹿特丹商学院的学生小组配对,组建跨国创业团队运营国际贸易或国际商务咨询。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在两个学期内完成,课程总计4个学分。第一阶段为市场调研和项目策划书的编写,两校学生跨国创业团队成员合作开展市场调研和产品调研,分别就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物流运营等方面撰写研究报告,完成《项目策划书》并做演示汇报;第二阶段为商业实战,在此阶段中,运营国际贸易公司学生创业团队成员需共同出资(每人100欧元起),在荷兰正式注册实体公司;国际咨询模拟公司则承接荷兰企业的市场或管理的具体项目,为在真实环境下从事进出口贸易或国际商务咨询业务的实际商务演练,对其策划书进行实施,就业务运行总体状况和营销、财务、人力资源分职能的绩效进行汇报,项目结束时要提交年度业务总报告。
在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并非传统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扮演项目导师的角色。课程教学采用学生主导模式,教师只是定期检查其项目进度和进行必要的指导与答疑。课程的考核由学生之间的相互评分与指导教师的评分相结合,每周每个创业团队都要向指导教师上交一周进程汇报,与项目策划书和演示汇报一起构成学生考核的主要依据,同时学生项目的定位、核心竞争力及团队构成和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是考核的重要内容[2]。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不但得到了创业实践训练,而且对自我特性有了更清醒的识别,并提升了英语水平、跨文化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软能力和获得了全球化视野。
《创业计划与实践》课程团队成员分别来自于金融管理学院、国际经贸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学位后培训基地和鹿特丹商学院的教师,有着各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和文化背景,这样的团队构成对解决学生创业实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创业教育对教师有着特别的要求,除了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了解与创业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我们也非常重视给教师提供这方面的交流和培训的机会。从课程建设至今,共7人才参加国内外的创业师资培训,极大的促进了创业师资队伍的素质建设,为我校其它创业教育基础课程和实训课程的开设做了很好的人才铺垫。同时课程教学团队完成了从教学方案、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到案例集以及指定相关参考书目的一整套教学资料和课件。
课程进入第二轮起,为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国际环境,增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拓展视野,中荷双方组织了学生互访。我校学生两次赴荷兰进行了为期2周的学习和考察活动,参加了相关课程讲座的学习,参观了鹿特丹商学院科技创新孵化基地、欧盟总部和荷兰海牙议会,极大的开阔了国际视野。
2. 中、斯、美合作《创业计划与实践》课程的开设
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我校通用商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涵。 两年前我校与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和美国雷鸟大学共同引进斯坦福教学模式开设的一门创新创业类实战项目《Design School》课程,学生以项目小组形式进行学习。2012年是第二轮运行,共招募26名学生,每3人或4人一组,与斯洛文尼亚和美国方面的各2名学生组成8人跨国项目团队。课程教学模式采取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辅导下的项目研究与方案设计。根据给定产业和产品并围绕:第一,新的设计是否会得到消费者认同?第二,新的设计从技术角度而言是否可行?第三,新的设计从成本角度考虑是否具有经济实用性?等问题进行产业调研和产品研究[3],并对产品设计提出改进性思路,最终形成商业计划书。
这个项目不仅提升了大学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也提升了他们的在国际商业文化背景下运作具体项目的能力。
3. 其它创业实训课程的建设
同时我校在商科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系下积极开拓其它的国际合作的创业实训项目,丰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使得更多的大学生在创业实训课程中,国际化的商科人才素质和能力都得到大幅提高,使他们成为具有真正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全球通用商科人才。
目前我校正在积极完善与美国Ithaca College合作的Business Idea Competition项目,开发与英国East London University共同开发的Global Scholars创业实训项目等国际合作课程。参加Ithaca College项目的我校学生这样评价合作项目“Business Idea Competition”:“真正授课只有10分钟不到,甚至都没有翻开教材,但是在实践后结合老师的讲解能醒悟自己缺少的一块,然后老师会要求回去复习书本的某几章节后完善小组的计划,并且在预习指定新课时完成一项与已学和自学知识相结合的作业”。学生们在实践中不仅完善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这就是创新创业精神的核心所在。
三、创业实训课程建设的创新点
1. 引入了中外合作实训课程,摸索出了创新式的任务驱动教育与项目驱动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学生创业的实训类项目主要是创业大赛,但学生的创业计划书只是为了参加比赛,比赛结束后创业计划书往往被束之高阁。而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应用技能的传授与辅导,关注学生创业计划书的形成过程和质量,更强调创业计划书的实施,在真实环境下从事进出口贸易或国际商务咨询业务的实际商务演练,这样就形成了沟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教学模式;而且对于《创业计划与实践》课程中的运作相对成熟的学生公司也被推荐至我校校外创业实践基地进行孵化,延伸了实训课程的内涵,使创业实训课程不仅仅是门课程,也是创新创业项目有可能成为商业实体的一个预孵化平台;同时在整个教学组织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具体各个学生小组中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创新式实践了当今高等教育中大力推广的教学模式。
2. 依托创业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平台,引领学生参与国际化商务演练
借助我校创业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平台所带来的海外优质合作伙伴和教育资源,在创业教育的理念上紧跟国际潮流和形势变化,在创业教育的实施上走中外合作的道路,通过引进国外高校的先进创业教育模式与课程体系,而且使学生得以在一个真实的国际化团队中亲身体验国际商务活动和创业过程。通过中外合作的创业实训课程群的建设,从学生得以在国际化的氛围中开展创业实训,锻炼了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并通过中外学生的互访,使学生在课程实训过程中得以走出国门,走入国际市场,对全球化商务环境中的挑战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同时为未来在国际化、开放环境下的就业与创业提前做好了准备。
参考文献:
[1] 顾骅珊,汪浩鸿.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5):55-58.
【关键词】烹饪课程 实践性教学体系 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179-02
一 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思路
1.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第一,针对性。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必须紧扣酒店行业发展脉络和烹饪课程的整体定位,确定烹饪课程对学生整体知识培养的目标,通过构建完善的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来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即必备的烹饪课程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促进学生练就“能力”,即在酒店从事烹饪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烹饪“素质”的培育,即对烹饪质量和技术过程的烹饪素质锤炼,培育良好的烹饪道德素质,同时,构建完善的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也有助于提高整个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适应行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
第二,科学性。构建完善的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将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强化学生对烹饪基本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构建完善的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过程中实现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的良好嫁接,在校内建立设备先进的烹饪专业实验室,在校外建立一些校外烹饪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发挥学校实训室和学校外实训基地的良好功能,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从业素质。紧紧围绕“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中心,立足酒店烹饪行业需求为目标,紧扣烹饪专业理论热点,实现烹饪专业教学效果。
2.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创建的思想
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以人才培养工作为着力点,以现代旅游和酒店业发展和技术进步为引领,通过培养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重要目标,实现与行业需求的高度吻合,同时通过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来推动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扩大社会服务功能等各项工作效能的发挥,全面推进中职教育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促进技术和管理创新,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以广西为例,中职院校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应抓住我区走旅游强省道路的有利时机,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一批共建共管共享示范实训基地的新格局。面向市场、服务社会找入口。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以获得企业和地方政府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坚持产学研结合、校企互动机制,实现产学研“深度”结合,形成“产学研结合,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路。以项目驱动、工学结合为重点突出范例,找准中职旅游教育与酒店行业企业需求的差距和突出问题,共同实施项目建设。
二 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创建的选择与定位
1.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创建的目标选择
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将围绕深化“企业全程介入2+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现代酒店烹饪类职业岗位的技能和素质要求,构建酒店烹饪类新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同开发酒店烹饪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由企业投资共同建设酒店烹饪实训基地,由此探索酒店烹饪类课程产学合作教育新模式,引领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创新发展。
2.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的阶段划分
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思路,争取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建成集烹饪课程实训教学、酒店烹饪员工训练、酒店烹饪操作训练、烹饪系列服务训练功能于一体,形成一个多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除满足自身实践教学和各类培训的需要外,还可以经营一些社会培训业务,最终使之成为集科研、教育、酒店烹饪培训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性教学实体。
三 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的功能定位
在中职教育中,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技术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占主导地位。因此,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基本功能是:完成烹饪类课程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养成、烹饪类从业人员职业技能训练与技能鉴定的任务,并逐步发展为培养中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和烹饪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服务,满足酒店烹饪类各工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体现现代服务业的特色,产学结合,资源共享。
1.教学功能
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将建成更高质量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教学提供全真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从而把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锻炼落到实处,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培训功能
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能力体系和学习材料。课程的实践性教学除满足学生实施上岗前的职业培训外,还可以为酒店烹饪类员工在职培训提高、转岗培训提供优质的培训,同时,还可以满足旅游管理类专业辅助人才培养目标所需的各类综合职业技能训练的功能。
四 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的重点定位及方案
1.烹饪课程校外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重点定位及方案
烹饪课程校外实践性教学将加强与酒店为重点合作单位,使合作酒店成为学生进行烹饪实践、烹饪技能强化训练和职业道德培养、操作能力提高的基地。根据学生整体规模,选择就近和科学的原则形成区域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一方面体现了实训基地的全面性;另一方面,体现了专业化,共同打造高素质的酒店和烹饪类专业人才。
2.烹饪课程校内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重点定位及方案
烹饪课程校内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将承担四大功能: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甚至对外经营。教学功能指的是利用学校建立的烹饪实训室满足学生的烹饪教学实训需要。培训功能指的是利用学校建立的烹饪实训室对内对外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功能指的是利用学校建立的烹饪实训室对内对外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当然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通过让学生开展实训一定过程后上岗对外经营,提高实训的效果和学生自身的体验满足感。
五 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运行模式与运行机制
1.实训基地管理与合作
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涉及多个主题,主要包括学生的管理、烹饪人力资源的投入(以学生参与为主体),酒店投入硬件建设(教学的客体),与酒店的管理思想与理念相结合进行运作,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采用合作形式多样化,为区域类大型酒店培养适合的技能、应用型烹饪人才;提供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题研究、技术开发等;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运营和社会服务等。
2.产、学、研“三合一体”运行机制
酒店在全程参与烹饪课程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分包出了自己的部分实体或功能,分散了经营的风险,增加了经营利润,提高了管理效益,其次得到了符合自己要求的人才,同时也得到学校科研、培训各方面的智力支持;学生在学校与酒店的深度合作中,学到了酒店的企业文化、提高了操作技能,可考取上岗的证书,成为“企业全程介入2+1”模式中最大的受益者,学校则可以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增加科研机会,还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六 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对策
1.酒店全程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酒店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市场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全程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如为满足酒店对烹饪管理能力的要求,增加烹饪课程管理方面的内容;按照酒店对烹饪能力的特别要求,增加特殊菜类烹饪的技术讲解等。因此,酒店烹饪人才培养方案应体现市场的需求,培养的学生符合合作酒店的需求。
2.酒店全程参与教学评价
突出酒店和旅游管理岗位技能培养,注重实践教学,与行业需求紧密联系。因此,教学评价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企业是否全程参与非常重要。酒店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评价标准参考企业的用人标准,引入职业技能考评标准,实现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考证接轨。
3.酒店全程参与课程体系开发
通过与知名酒店紧密合作,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的烹饪课程体系,酒店和烹饪课程教学体系体现酒店烹饪岗位技能要求,以课程形式实现了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4.酒店全程参与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校企共同合作培养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一方面,从合作酒店聘请专家、高级技师做酒店烹饪课程的兼职教师,同时还请他们参与制定师资培养规格和引进师资的方案;另一方面,酒店烹饪专业教师到酒店轮岗和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实战水平。
5.酒店全程参与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建设
合作酒店可以接纳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并与学校一起制定出相关的实习管理办法,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实现学生实习、就业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电网企业 培训体系 难点 对策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人力资本的提升被重视,培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成为所有企业改进和提升单位整体绩效的一个有效途径和手段。由于电力行业本身特点,校园学习知识与实际工作技能有一定差距,生产业务又属于高危作业,同时,培训作为实现企业目标的人才智力建设保障,电力企业对培训体系的建设也愈发重视。随着企业对员工高素质、高技能需求的提升,培训体系规划建设仍面临着一系列难点。
一、昆明供电局培训体系现状
昆明供电局秉承“上承战略,下接绩效”原则,在培训课程、师资、基地建设、信息化、实施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才培养能力逐步显现。根据培训体系发展阶段理论,电网单位大多数处于第二阶段,昆明局作为云南省教育培训先进单位目前已处于第三阶段精致型向第四阶段动态型过渡,培训系统性、计划性等方面都处于相对较高水准(见表 1)。昆明局在保持以往优秀做法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培训整体系统性、培训理念与文化、管理流程制度以及资源配备等方面。
二、电网企业培训体系规划设计
关于企业培训体系建设,学者多从胜任力模型出发建立能够清晰定义目标和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达到的能力要求的培训体系,部分企业从战略、知识管理层面、个人-组织价值观匹配等层面着手进行培训体系规划设计。彭剑锋认为培训体系包括两大核心、三个层面和四个环节,两大核心指公司战略和员工职业发展需求,三个层面包括制度层面、资源层面和运营层面,四大环节则指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实施和培训效果评估。基于彭剑锋提出的“两大核心、三个层面和四大环节”结合学习地图理论,昆明供电局从培训体系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建设策略、内容主体和核心基础等方面搭建培训体系规划总体框架(见图1),致力于搭建一个“覆盖全面、动态匹配,资源共享、平台共建,闭环运作、持续改进”的培训体系。
三、电网企业培训体系建设难点
虽然电力体制改革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但几十年的大型国有企业外部机制和管理体制加剧了电力企业培训体系建设的困难程度。
1.培训文化与理念认识存在误区
目前有些电力企业内各部门对培训重要性较为认可,但往往基层部分员工对培训工作的认知存在一定的误区。广泛存在“培训万能论”“培训是教育培训工作人员的事情”“培训能立刻见效”等认知误区,由于这些认知误区,员工培训心态往往过于放松,导致培训效果欠佳。
2.员工参与培训积极性不高
目前有些电力企业内各层级员工对培训工作重要程度认识较高,但落实到个人,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工学矛盾突出,员工工作量较大,造成培训时间与工作时间冲突;二是培训针对性不足,导致员工参与培训意愿不强;三是培训费用报销流程复杂,导致员工培训心理懈怠;四是培训考核与员工岗位晋升关联不大,导致培训积极性不高。
3.培训针对性不足
目前有些电力企业内培训项目计划设置针对性不足。在计划制订过程中,很大程度站在企业发展角度,根据组织需求制定培训项目,然后确定参与课程人员,对员工岗位胜任能力的差距分析偏弱,课程与员工个人需求有差距,降低了员工培训积极性。
4.培训需求收集有效性不足
目前有些电力企业内部分员工缺乏对培训需求的思考,出现班组需求与岗位职责和工作能力不相关的情况,员工个性化需求与岗位胜任能力契合度不高。培训需求收集形式与渠道不够多样,反馈机制不完善,使得需求分析缺乏有效的来源。
5.培训相关激励不足
部分企业内由于考核激励未能和员工绩效、薪酬、晋升紧密结合,人力资源各模块未能有效联动,导致很多工作有要求无考核、有考核无激励或是激励措施太少、效果不足。此外,员工培训与绩效晋升无关联导致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6.培训评估难度大
培训结束后,多数企业主要开展一级评估、二级评估,虽然可以通过培训前与培训后的测试,观察员工培训后的成绩改善,但对实际工作的指导缺乏有效的观察手段。三、四级评估在开展过程中,没有一定的标准,跟踪时间长,投入的人力较多,存在一定人为主观性,很难持续开展。
四、电网企业培训体系建设难点对策分析
针对培训体系建设难点,昆明供电局从分析原因和探索新方案两个方面执行对策,为电力企业培训体系建设献招献计。
1.落实培训文化,提升培训认知水平
做好培训文化与理念的建设工作要让全局充分认识到培训文化与理念建设的重要性,打造为企业战略服务的培训文化与理念。通过制度流程巩固,将培训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内化在所有相关联的培训环境、培训活动以及设施的建设中,采取合理有效的宣传和激励方法,制定制度强化培训文化的价值理念,促使培训文化的逐步巩固,提高各基层单位部门/班组参与培训积极性以及其培训工作职责的认知。
2.提升员工参与培训积极性
从提高培训感染力、提升培训动力、优化培训流程和增加培训压力四个方面提升员工培训积极性。在培训感染力方面,加强培训文化与培训认知的宣传灌输,通过健全制度流程将培训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内化在所有相关的培训环境中,贯彻在培训活动和设施建设中,强化员工对培训价值理念的认知,建立培训交流机制,提升培训信息的交流以提高培训文化的感染力;在培训动力方面,加强培训计划制订合理性,缓解工学矛盾,同时,增加微课程体系利用员工碎片化时间提升员工操作技能水平,提升课程针对性、实效性以提升员工培训动力,昆明局通过微课引入已经实现部分设备操作指引介绍扫描二维码即可在线学习;在优化培训流程方面,梳理相关培训制度流程,识别冗余节点并优化,提升流程运行效率;在培训压力方面,将培训与绩效奖惩挂钩,建立培训回炉机制,增加培训压力。
3.提升培训针对性、有效性
从管理体系、资源体系和运作体系三方面规划建设提升培训课程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管理体系方面,完善管理制度,优化流程环节,规范实施过程,清晰划定管理职责界面,提升培训针对性、有效性。在资源体系方面,加强课程实操性,提升实际操作培训内容比例,根据工作内容分解建立岗位技能课程表单,对培训课程进行分层分级,按照培训对象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实施培训项目,采用多样化培训方式。在运作体系方面,加强需求收集有效性,开通多种培训需求收集渠道,提升需求分析水平以提升培训针对性。
4.健全激励机制
通过组织学习加强直线管理人员在教育培训工作中职责的贯彻宣传,明确直线管理人员职责与工作标准。针对性开展培训提高直线管理人员培训管理与支撑能力,建立直线管理人员培训管理监督机制,促进直线管理人员履行相关职责,并将培训工作完成情况与绩效挂钩,激励直线管理人员履行培训相关职能。
5.建立全方位评估机制
严格做好一级评估,加强学员对评估的重视程度,组织学员认真填写评估问卷。针对专业性培训、安全培训、重要规章制度宣贯的培训组织二级评估,整体把握对培训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或态度的变化情况。各单位对具备条件的培训开展三级、四级评估,探索经验。同时加强内训师及培训管理评估,多维度评估培训效果。在学员评估方面,建立培训评估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的培训内容提炼针对性指标,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多角度、全方位评价培训效益,并形成科学的培训效益评价工作方法和模型。比如,针对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可采用考试、现场测试、网上测评+现场检验、知识抢答、知识竞赛、学习心得感受展示等形式进行学习层评估;针对培训对学员行为改变造成的影响,可采用绩效评估、访谈调研、行为观察等方法进行行为层评估。在内训师评估方面,从课程内容、授课方法和技巧等几个方面,进行全方位效果评估。在评估渠道方面,通过上级、学员、内训师、培训管理人员多渠道进行反馈,针对不同评估对象进行不同评估指标侧重的选择,尽量简化各评估人员指标数量,提供评估标准。
五、总结
随着电力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愈发重视,培训体系建设成为企业战略任务。但大多数企业由于培训思想陈旧、培训制度缺乏、员工对培训理解存在误区等方面,培训体系建设面临着诸多难题。本文通过先进单位昆明供电局培训体系规划建设中存在难题的分析以及对策的制定,总结优秀做法,以期为电网企业培训体系建设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参考文献
[1]Dianne Mulcahy Turning the contradictions of competence: comperence-based training and beyond[J].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2002(5):45-57
[2]刘颖,钱永坤.基于胜任力概念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构建[J].企业管理,2006,4(2):207
[3]崔馨予. 基于企业战略的培训体系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
[4]刘琳. 基于知识管理的知识型中小企业培训资源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关键词]课程体系建设;职业(行业)标准;智能焊接技术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持续深入推进,以轨道交通、工程机械为典型代表的焊接制造行业机器人焊接比重不断提升,进而对智能焊接专业人才需求大大增加,因此,探索如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智能焊接人才非常必要。目前,我国已形成涵盖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的焊接高等教育体系,如何确立高职智能焊接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结构,课程教学内容如何与职业(行业)标准相融合,使该类型的人才培养满足智能焊接制造的需求,支撑行业的转型升级,其意义重大[1]。本文以智能焊接技术专业为载体,探索了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的路径,形成了职业(行业)标准对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和方法。通过职业标准融入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同时通过对智能焊接专业技术岗位(群)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科学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创新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对接的课程建设理念,综合优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实现学历教育与技能等级教育的深度融合。研究结果为其他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及教材的开发提供借鉴。
一、建设目标
通过对专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的分析,明确智能焊接技术专业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理清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融入课程内容的途径和方法,开展智能焊接技术专业对接职业(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探索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的路径,形成职业(行业)标准对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和方法;同时以GB/150等国内标准和ISO15609、EN287、ISO9606、ASME等与焊接领域相关的国际标准等为突破口,重构课程体系基础技能模块,理清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焊接制造行业的智能焊接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逐步把机器人焊接相关标准GB/T19867.4、CWA1.5、ISO14732等融入机器人焊接高端模块,形成以岗位为主导、标准为主线的“一高两基”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建设思路。创新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对接的课程建设理念,总结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在规律及建设方法、途径和实施策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为其他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建设思路
通过对包括轨道交通、工程机械在内的焊接制造行业的调研,解决专业定位问题;按照GB/T29824(工业机器人用户编程指令)、GB/T19867.4(激光焊接工艺规程)、CWA1.5(弧焊机器人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规范)、ISO10218(机器人与机器人装置)、ISO14732(金属材料机械化和自动化焊接操作工技能评定)、ISO15609(国际焊接工艺规程及评定)、ISO9606(国际焊工资格认证标准)等国内外标准要求,解决典型工作岗位及其能力要求的问题。基于机器人弧焊操作员、机器人激光焊接操作员等新岗位的人才需求,按照手工焊接技术—焊接工艺技术—机器人焊接技术的技术升级路径,借鉴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协同典型企业(中车集团、迪森〈常州〉锅炉有限公司等),重构“智能焊接高端技术技能课程模块(一高)、焊接操作基础技能课程模块、焊接工艺基础技能课程模块(两基)”的“一高两基”课程体系。具体为:根据《焊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TSGZ6002《特种设备焊接操作人员考核细则》、EN287(国际焊工资格考试)标准要求,把以持证项目为教学内容的技能类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结构(基础技能课程模块)[2],根据ISO15609等标准要求,将焊接工艺编制、产品质量检验和现场生产管理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工艺结构(焊接工艺基础技能课程模块),根据GB/T19867.4、CWA1.5、ISO14732标准要求,以机器人焊接操作、编程、工艺以及质量检验作为课程体系的高端结构(智能焊接高端技术技能课程模块)。校企共同制订课程标准,重组课程教学内容,重整课程项目,解决教学内容更新以对接产业升级对人才需求升级的问题。根据国内外标准和职业资格要求,将符合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焊接制造的焊工持证项目作为课程主体内容,以焊接方法为主线,由易到难排序教学内容,解决技能类课程建设问题;按照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焊接制造标准、工艺流程,设计培养学生工艺评定、工艺编制、质量检验和现场生产管理能力的教学项目,解决技术类课程开发问题。校企行合作,按照TSGZ6002、CWA1.5、ISO14732的要求,建设集特种设备焊工培训考核,机器人弧焊操作员培训考核,国际焊工培训考核以及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智能焊接实训平台,产教深度融合,时刻保持教学内容与生产需求对接,解决专业教育与行业需求一致性问题。
三、建设路径与方法
1.对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及焊接专业对接职业(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回顾和梳理,分析本研究所需的理论支撑以及在本研究中的具体运用[3],在此基础上明确本研究的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2.从智能焊接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和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开展广泛的职业岗位调研,进行岗位(群)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梳理本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明确智能焊接专业人才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将本专业的职业技能面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专业人才培养关键要素,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职业人才的具体岗位需求,进行综合梳理和科学定位,以高技术技能人才的育训并重新理念,将职业(行业)标准贯通,综合优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实现学历教育与技能等级教育的深度融合。3.从智能焊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际出发,理清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融入课程内容的路径和方法,探索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的途径和实施策略,开展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设。以《焊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基础,将ISO9606、EN287等国内外标准融入,培养手工焊接技能扎实的学生,并结合“1+X”技能等级标准、机器人焊接相关行业资格标准、国际标准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培养能进行机器人焊接操作、能进行机器人焊接编程、能制订机器人焊接工艺以及能进行机器人焊接质量检验的“四能”智能焊接人才,使人才培养更具有职业特征,更能做到与产业需求相一致。4.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通过智能焊接技术专业对接职业(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探索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的路径,总结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在规律及建设方法、途径和实施策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其他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和实际应用提供借鉴。
四、建设成效
1.创新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的途径和方法,构建了“一高两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TSGZ6002、EN287标准要求,把以持证项目为教学内容的传统手工技能类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结构(基础技能课程模块),根据ISO15609等标准要求,以焊接工艺编制、产品质量检验和现场生产管理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工艺结构(焊接工艺基础技能课程模块),根据GB/T19867.4、CWA1.5、ISO14732标准要求,以机器人焊接操作、编程、工艺以及质量检验作为课程体系的高端结构(智能焊接高端技术技能课程模块),构建“一高两基”的专业课程体系,满足焊接制造岗位对从业者手工焊接能力、机器人焊接能力以及焊接工艺制订能力的需求。(见文末图2)2.创新了以标准为主线的课程开发模式,建设优质“项目化”课程和教材。以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焊接制造行业标准要求为主线,根据焊接方法的分类特征,按照持证项目技能等级,从简单的平焊到复杂的全位置焊,再到机器人编程及焊接递进,开发技能类课程;根据技术类岗位能力需求,以典型生产案例为载体,设计教学项目,并把能力要求分担到多门课程中,开发技术类课程,校企合作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教材。3.创新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相结合的实训中心建设模式,打造“多位一体”实训平台。省产教深度融合智能焊接实训平台包含省人社厅认定的焊工高级技师统一鉴定机构、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认定的特种设备焊工考试中心,与中国焊接协会共建的全国机器人焊接培训基地,与德国手工业协会共建的中德国际焊接技术培训考试中心。作为第三方培训与鉴定机构,为企业进行焊工培训及考核,同时利用平台资源集聚优势,更有利于校企合作,提高教学团队对标准的理解与应用,为教学内容的持续更新提供条件。
五、结语
智能焊接技术专业经过几年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形成了职业(行业)标准对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和方法,探索了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的路径。创新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的途径和方法,构建了“一高两基”专业课程体系,满足了焊接制造岗位对从业者手工焊接能力、机器人焊接能力以及焊接工艺编制能力的需求;创新了以标准为主线的课程开发模式,建设了一批优质“项目化”课程和教材;创新了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相结合的实训中心建设模式,打造了“多位一体”实训平台。同时通过对智能焊接专业技术岗位(群)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科学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创新了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对接的课程建设理念,总结了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在规律及建设方法、途径和实施策略,形成了可复制、可应用、可推广的经验。同时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组织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理实一体”“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使学生获得与企业相似工作岗位要求相一致的职业能力,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培养的人才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胡秋.基于一体化教学过程技工院校焊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6):128-129.
[2]姜泽东,史维琴,陈保国.特种设备制造标准融入焊接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3(15).
关键词:教材;建设;对策
教材作为“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桥梁,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何编写和完善职业培训教材,已成为新时期职业人才培训教育中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职业教材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任职教育与训练改革中,由于职校对任职岗位的内涵、特征缺乏深刻、全面的理解与把握,投入和重视相对不足,在教材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教材内容陈旧,体系不完备;实践性教材严重不足;各门课程内容缺乏沟通衔接;教材品种相对单一;教材编写所需资料筹备困难等。
二、完善职业教材体系建设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教材工作的组织与领导
教材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教材质量反应训练水平,是训练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必须提高认识、深入研究,同时更要做好统筹规划,明确任务。应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建立健全教材各项工作制度,有章必依,违章必究,保证教育训练的正常进行。
2.建立和完善联合编写的组织结构模式
当前职业训练教材的信息资料拥有者不是编写者,编写者往往不是使用者,即拥有者、编写者、使用者三者相互脱节。因此,要建立和完善联合编写,使信息资料的拥有者参与并领导编写工作,使信息资料迅速转换为教材,缩短编写时间,提高编写质量。
3.建立和完善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内容体系
教材内容体系建设要紧紧围绕士官教育的基本特征,突出教育的特色,按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突出针对性。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培训层次、不同培训形式,依照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科或课程的具体要求来组织编写教材,要,科学设计和精心选取教材内容。
4.建立和完善教材竞争的激励机制
1.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人才培养
泸天化是有着50多年历史的国有企业,随着社会变迁与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公司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为实现公司的长远发展目标,打造一流的员工队伍,将人才培养作为支撑和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之一,泸天化公司“金字塔”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于2009年正式启动。“金字塔”人才培养体系从培训组织体系、培训课程体系、讲师队伍体系、培训支持体系方面着手,建设人才梯队,提升员工队伍,有力支撑企业发展。
1.1 培训组织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组织体系,组建了公司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组织构架。人才培养中心定位为公司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中心,全面负责人才培养工作,各职能部室负责归口管理专业的培训项目实施,人才培养实现分层次、分专业精细化管理。公司设有专职的培训管理员3名,在各单位设1名兼职的培训管理员,培训管理工作职责明确。
1.2培训课程体系建设
建设并搭建内训课程体系,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初步对企业知识和能力进行盘点和评估,建立公司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库。建立公司内训师课件库,收入核心课程16门、专业课程库70门,共计86门内训课题,把标杆人员经验提炼出来,使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结构化,结构知识数码化,形成标准化课程,将泸天化50多年的深厚技术积累固化下来,传承发扬并不断发展创新。
1.3讲师队伍体系建设
(1)公司领导成为推动企业讲师文化的带动者
内训师队伍建设是企业内部进行大规模培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的重要保障。公司领导带头担任资深内训师,引领教学活动的开展,讲授企业文化、核心管理理念等课程。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下,各单位中层干部也积极承担起传、帮、带的责任,积极担当内训师、讲师,在企业内部传播和共享先进理念、知识、经验,为员工积极参与培训活动树立了榜样,吸引了许多技术骨干、技能人才加入到了内训师队伍中。
(2)形成内部讲师文化
吸引一批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和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的业务、技术骨干人才成为内训师的中坚力量。他们能够结合自身经验及企业实际情况开发内部课程并进行讲授,在公司内部进行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化工、电气等各领域的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在教案编写、课件开发、课件制作、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中,实用性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逐步形成了内部讲师文化。
(3)建立外部讲师和专家联系库
对一些高端和专业性极强的培训项目,公司采取了引进课程的方式,建立了外部讲师库,在外部讲师的选择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源。
1.4建立完善培训支持体系
(1)制度化建设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好与不好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于是否实施了制度化管理。为建设标准化、流程化、制度化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公司并实施了《培训管理制度》、《泸天化内训师管理办法(暂行)》、《新员工培养管理办法》、《专业人才帮学制度》等制度,颁布并实施有关培训管理的流程,从策划、组织、实施、检查、效果评价、改进一系列过程,建立了制度化、流程的规范管理体系,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体系的运行质量。
(2)建立培训效果评估和分析系统
人才培养是个长期的、效果不立竿见影的艰辛工作,但我们在培训效果评估和分析方面仍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建立了培训数据统计分析库,包括《培训简报》、《具体项目培训效果评估报告》、《各单位培训计划实施情况分析》、外培数据库、执业资格数据库、培训费用数据库,及时掌握全公司各单位的培训计划的实施情况、培训的质量等动态信息,分析和研究公司主要培训项目的实施效果并不断改进培训的立项、策划、组织、效果跟踪各环节。
2.抓好基础培训,建立多层次、多专业的人才培养
2.1抓好中层干部建设,打造卓越的干部队伍
公司先后并实施《领导力培养办法》、《领导力培养计划》《中干及后备干部培养计划》,邀请国内一流的专业讲师到公司授课,举办战略执行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专题培训,提升领导干部的战略执行能力。在培训效果评估中,重视实绩考核,对领导干部培养过程的评估不但重视过程中的每一次学习表现(包括学习成绩与学习态度),同时也重视将所学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表现,真正的促进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提升。
2.2抓好技术骨干培养,建设技术人才梯队
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实施技术梯队建设,进行有针对性的一对一培养,严格管控帮学过程,对帮学过程进行全程评估,保证帮学计划的实施效果。在培养中使用人,在使用中培养人,通过专项培养,帮学人员参与的技术方案编制、技术攻关、技改项目、QC课题的培养实践。
2.3抓好新员工培养,强大新生力量
建立系统的新员工培养机制,实施了系统化、标准化、制度化的员工培养。通过实施新员工培养规划,员工表现出了高成长率,90%的员工在两年时间内能顶1-2个岗位,比原来4~8年的成长周期缩短了一半,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
2.4抓好岗位的常规培养,夯实基础
在岗位培训的建设中,实施APDIE的培训标准模式,加强培训需求分析,制订针对性强的培训计划,督促和指导各单位制订合理的培训计划并认真实施,对计划的实施进行抽查和效果评估,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并跟踪。
3.结束语
只有建立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搭建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促进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四年来,公司大力建设有利于形成泸天化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创建学习型组织,全面展开技术梯队、新员工、内训师等六大规划的建设工作,建立并打造了制度化、标准化、流程化的泸天化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具有泸天化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多层次、多专业、多梯队的集群式人才队伍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力地支撑了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孙成志、孙天隽,组织行为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余凯成、程文文、陈维政,MBA人力资源管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