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1 15:55: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土资源保持能力,保障粮食稳定增产增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战略基地,农田水利建设的完备与否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对辖区农田水利建设基本情况开展调查,结果显示:龙江部分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十分突出,已对粮食稳定增产造成严重威胁,需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一、基本情况(以某市为例)
(一)农田水利设施设备基本情况
某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辖内面积16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11万公顷,现有28处高效节水工程,总设计灌溉面积为10.4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为5.53万公顷,占耕地面积总量的8%。采用喷灌、微灌技术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控制的灌溉面积为2.4万公顷,占有效灌溉面积的43%,旱涝保收面积为2.34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6%。
(二)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和管理情况
2009年初,为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保障粮食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水务部门以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开展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并积极探索非经营性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办法。于2003年6月,启动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几年来陆续完成了多个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体制改革任务。组建了农民用水协会参与管理的试点工作,通过发挥其中介作用,理顺了灌区的管理单位与用水户之间的关系,提高了灌区管理单位的管理能力,节水能力和经营效益。
(三)农田水利工程发挥作用情况
黑龙江省春季受困于低气压影响,“十年九旱”,春旱状况十分显著,是影响龙江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每年因干旱而减产的粮食幅度在都在20%以上,严重时能达到近四成,农田水利工程作用仍不够显著。
2005-2009年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情况表
二、存在问题
(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现存水利工程大部分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工程普设计普遍存在标准低、设施少、质量差、不配套等问题。灌溉输水基本是土渠,没有防渗措施,存在渠道坍塌、渗漏、跑冒等现象,直接导致水资源的损失,存在较多病险隐患。各渠系建筑物不配套,渠系水利用系数低,配套率仅45%,服务功能退化,节水效益不明显,控制面积少,只能勉强维持现有灌溉水平。因此,急需对现有水利工程设施进行配套改造,新建一批水利工程设施,满足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
(二)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农田水利工程投入严重不足。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投资,地方政府和乡镇政府财力有限,拿不出更多资金来维修加固小水库和堤防。虽然每年都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必要的维修和加固,但只能解燃眉之急,而且投入资金与实际需求相差较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加之农田灌溉面积逐年加大,现有水利工程设施满足不了农业发展需求。另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贷款额度大、周期长、见效慢,不能产生稳定的现金流,资金回收慢,不符合银行信贷资金投放条件,因此农田水利建设贷款缺乏可行性。由于投资项目公益性强,对社会其他投资者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三)管理体制不够理顺,配套政策滞后。首先是管理责任难落实。其次是配套政策滞后。需要各级财政解决的范围不明确,致使跨乡跨村的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主体不清,水利建设和管理的主要资金来源被切断。第三,资金分级投入机制未建立。国家和省级水利工程建设专项资金到位后,还应配套市、县资金,但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很低,使农田水利T程建设一直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
三、对策建议
(一)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保障机制。一是切实增加各级政府资金投入,加大资金匹配力度,形成稳定的农田水利投入形式;二是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通过小台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三是充分调动农户积极性,按照“需要、自愿、量力”原则,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资投劳数量。发动群众以集体股份的形式投资,本着谁投资,谁受益原则,使其得实惠。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在农村经济发展及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与农业生产、农民收入以及农村稳定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特别是在中央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和寻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制中存在的不足,并探讨合理有效的对策进行完善,充分发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各方面功能,对农村健康发展起到了极大帮助。
关键词:
新形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制;问题;对策
0引言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在农村发展中承担着许多职责,包括农田灌溉、生态环境改善等,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经济水平以及农业健康发展,所以,做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十分重要。但是,由于重视程度不足、历史遗留问题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当前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制难以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因此,为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必须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制展开相应的探讨。
1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明确的责任主体
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而言,无论是建设还是管理,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保证建设质量,提高管理效率,首先要明确建设与管理的责任主体,也就是有具体的负责机构。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责任主体并不十分明确,在经过改革开放前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从集体变为地方政府、农民,但是地方政府与农民之间对自身责任的认知并不够清楚,具体表现为大多数农民并没有主人翁意识,普遍认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责任在国家,自己只是使用者,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地方政府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没有足够的重视,为了局部利益而忽视相关的政策,没有给予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充足的人力、物力等有力支持。
1.2建设管理资金不充足
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中,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资金不足,就会造成建设中断或者建设质量不可靠、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等,进而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灌溉、防洪、排涝等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就实际情况来说,为减轻农民负担,在农村实行了税费制度改革,农业税费取消,是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失去的主要来源,虽然通过“一事一议”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问题,但此制度的实际执行水平相对较差,无法保证资金投入的稳定,导致建设管理资金缺乏日益严重。此外,政府财政支出作为建设管理资金的另一大主要来源,虽然其投入额度逐年增大,但是也难以满足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管理的需求。最后,社会资本也是融合建设管理资金的有效渠道,但并没有形成健康、合理的投入机制,建设管理资金短缺的问题较为严重。
1.3缺乏有效管理的体制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效果与管理体制间有着密切联系,有效的管理体制能够使建设、管理工作实现预期的目标,减少基础设施质量问题,避免管理中出现混乱无序的现象。然而,随着“两工”(义务工和积累工)的取消,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都需要由专门的岗位、人员来负责,虽然国家有相关的水利、建设等部门或机构,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市管局、乡镇之间由于彼此权利、义务以及责任等划分不够清晰明确,存在交叉或者模糊不清的情况,经常出现令出多门或者无人管理的情况,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敷衍了事现象较为普遍,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导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无法正常使用,给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等造成极大不便。
1.4缺少规划与技术支持
合理规划和技术支持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当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中,规划混乱问题较为严重,直接表现有:分布不均、功能之间存在冲突、重建多建、协同性较差等,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财力,也无法充分发挥农田水利设施的作用;在技术方面,主要体现在建设水平低、各种水利设备落后、管理粗放等,导致农田水利设施功能低下,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均不理想。
2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制的有效对策
2.1依法确定责任主体
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中,责任主体问题是重中之重,因此,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确定相应的责任主体。根据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实际情况,政府作为各种基础设施的公共财政支出方,应
当是农田排灌工程的投入主体;而对于田间工程,其投入主体应当有政府、农户共同组成;在管理主体方面,政府依然是需要促进“一事一议”制度执行的落实,加强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自主管理,农民作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主要使用者与受益者,通过“一事一议”制度来激发其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积极性,使其充分参与到管理工作中,可以有效弥补政府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监督政府管理中存在的缺陷,相辅相成,从而提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整体水平。
2.2加强资金投资支持
针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资金不足的问题,首先,应当根据相关政策、法规,积极争取各项补贴以及资金,扩大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其次,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水利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重视,合理预算,建立专门的专项资金;第三,充分利用社会与民间资本,拓展资金来源渠道,通过拍卖、租赁以及合作等方式,将各种市场资金纳入到建设管理当中,扩充建设管理资金体量;最后,还需要提高对各种水利建设专项资金(比如土地整治、以工代赈等)使用效率,通过统筹安排、严格执行等方式,避免出现资金挪用、滥用等问题,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2.3创新建设管理体制
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体制方面,纯粹依靠政府行政管理是难以保证建设管理工作取得良好工作成效的,创新建设管理体制十分必要。首先,在建设体制方面,将行政命令任务方式改为工程项目方式,设立项目责任人,由专门的建设队伍、施工队伍来负责,加强工程质量的验收,可以有效预防建设质量问题的发生,减少非必要的建设支出,提高建设效率、效果与质量。其次,在管理体制方面,针对当前农田水利设施产权不清晰的现象,根据“谁投资、谁受益、谁拥有”的原则,对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将小型、微型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产权划分给农户个人,小型工程产权划分给有受益者组建的合作组织,经营性工程则可以通过法人负责、企业化原作方式来管理,减少管理工作流程与环节,明确具体管理者,从而使管理工作更加有序、高效、规范,极大地提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水平。
2.4加强规划与技术指导
首先,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组织、指导职责,详细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灌溉区域,计算合理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规模、类型,充分满足农田灌溉等需求,减少非必要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其次,加大技术引进,掌握先进技术与设备,将性价比适宜的技术、设备(比如滴灌、渗灌等)应用到建设与管理中,提升整体的建设质量与水平,减少管理工作难度,实现可靠、有效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农村建设发展的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已经成为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建设管理机制在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充分了解这些问题,积极探讨有效合理的解决对策,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制,是具有极为重要现实意义的。
作者:明星 单位:北仑区大碶街道办事处
参考文献
[1]刘石成.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1(8):40-44.
[2]乔娜.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困境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23):14425-14426+14428.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3.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2-60-1
1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灌溉渠系老化,灌溉面积萎缩
我国农村的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兴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经运行50多年,虽然每年各地都会组织劳力清淤、修补、加固等进行补救,但农田灌溉主、支两渠全部处于漫流状态,宝贵的水资源一半以上都流失掉了。
1.2 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许多干部和群众对发展水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大兴水利、主动参与水利建设的意识没有高度统一,对水利的基础地位认识不深,许多干部开展水利建设只是被动应付。不少群众对水患存在麻痹思想,开展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水环境保护意识较差。
1.3 劳动力缺乏,群众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农田水利建设往往是被动进行
外出务工、经商现已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从事第一产业生产的劳动力不仅数量锐减,且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农村耕地丢荒现象严重。我国改革开放前,农业生产以生产队为基础,农民种粮与兴修水利利益一致,故积极性高;改革开放后,土地承包到户,加之种粮效益比较低,农村劳力缺乏,农民对兴修集体所属的农田水利工程积极性不高,农田水利建设往往是被动进行。
1.4 农田水利设施投入不足
由于农田水利工程具有跨区域的特点,目前镇村一级经济薄弱,资金匮乏,大多数投向大型骨干水利项目,对小型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补助项目少,补助资金少,争取项目比较困难。同时,对地方政府配套资金的严格规定,给政府资金增加巨大的压力。由此造成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滞后,这是农民群众最密切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基层干部最操心、最难搞的“心病”。
2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事业功在当代、利泽千秋。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和发展一系列文件精神,加快蛟河市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灾减灾能力和服务民生能力,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和发展精神,破解历史难题,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可持续水利灌溉保证。
2.1 创新工作思路,确保农田水利建设有序进行
相关部门和领导要充分认识农村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任务来抓,列入重点议程,切实加强领导,尽快研究制定和完善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要进一步加大农村水利建设的考核力度,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乡镇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利用新闻媒体和舆论工具加强宣传,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营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全民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2.2 创新投资方式,建立农田水利多元化投资机制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政府和社会合办水利的新路子。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建立政府、农民、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新机制,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的总投入水平。一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要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千方百计做好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重点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小农水“民办公助”、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重点项目,对上争取工程项目资金;二是积极推进农村经营组织创新,加快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在这一前提下,通过国家投资的积极引导,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速实现农业水利化进程。
2.3 创新管理办法,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利用率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TV 文章编码:
众所周知,农业大国的背景下,其农业人口规模大,比重高,农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促进农业发展,不仅仅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将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健康发展的政策与法规,尤其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加大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审视目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保证合理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成为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
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发展之间关系
毫无疑问,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也渐渐的显现出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的地区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过低,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全,相关的资金投入难以到位,工程耗时太久,缺乏相应的维修体系等。由此角度出发,注重理解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争取合理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1.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业发展起着保障作用
我们知道,农业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比较高,无论什么时候,农业的发展,其前提就是需要健全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古时候的都江堰,现代的云南梯田。其都是水利工程,在区域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更加需要我们去健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使之最大限度的去服务于现在的农业发展。其基础性的保障作用,将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对于农业结构起着调整作用
随着国家对于城镇化建设的重视,要求我们现在的农业发展做出实时的改善与调整,尤其在农业结构方面。我们知道在城镇化程度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农村人口势必会渐渐的融入到城市中去,由此导致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这就要求农业的产业结构做出实时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其二,农业规模化的形成。这两者的顺利完成都有赖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就是说,农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
1.3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村消费起着激发作用
显然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激发农村地区的消费,从而扩大内需,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微观上来讲,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源,使得农村地区的资金需求不断增加,另外一方面基础设施的完备,势必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得以显著提高。
二.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通过对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发现,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取得重大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首先表现为,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质量处于低下水平,难以保证长期的服务于现在的农业发展;其次,国家对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不大,在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所需的资金来源于人力来源有限,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其三,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意识差,难以保证水利设施能够长久的服务于农业发展,这主要是因为维护体制的不完善。其四,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工程的融资问题明显,一时之间难以得到解决。若果上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将导致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滞后,难以适应现代市场对其需求,不利于农村地区的稳定,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策略
综上所述,关系到我国农业发展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系列问题与缺陷,由此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归纳经验,总结教训,保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效机制,使得其充分的服务于我国的农业发展。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几个角度出发:
3.1加大对于农田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我们知道,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隶属于公益性质的基础工程范围,需要公共财政给予大量的支持。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每一户,其经济效益低,却能够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对于农田基础设施的受惠者来说,其是弱势产业,是弱势群体,需要公共财政予以扶持;综合历史来说,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期到了,加大对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其应尽的职责。由此三个角度来讲,从各个方面加大对于农田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使得其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充分的发挥作用,这一点是很明确的。也应该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将其纳入到公共财政的支出范围,是现实需求。
3.2加强对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力度
以良性的工程管理制度去促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成果,这是是整个建筑过程中的关键点。对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视:其一,重视工程建设的质量,对于使用劣质材料,违规操作的建设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惩罚,保证整个工程开展的顺利,从根本上保证农田基础设施的质量;其二,不断总结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工程管理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相关的调整与改革,明晰工程的所有权,强化其责任意识,保证工程建设的正常运行;其三,结合国家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规定,开展全面深刻的改革,实现办事效率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其四,建立责任体制,以此来管理与维护农田水利工程,坚持谁投资,谁治理,谁负责的原则,使得工程所有权进一步明晰,保证其长期的运行下去。
3.3保证对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职权分明
长期以来,小型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都处于资金缺乏的局面,主要原因是其筹资主体涉及面太广,相关的部门太多,其中甚至出现了很多的交叉行使职权的时候,这不利于其资金的有效使用。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不断加大对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的同时,明确其各个职能部门的权责,保证其能够合理的分配其专项资金和其他方面的资金,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保证整个农田树立基础工程的顺利开展。
3.4建立以政府为主多元化的农田水利筹资渠道
在农田水利的资金问题上,需要以多元化的角度来审视问题,积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筹资体系,使得农田水利的筹资渠道进一步扩展。对此我们需要从以下角度出发,其一,对于政府来说,应该积极创造有利于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发挥其招商引资的作用,使得资金流融入到农田基础设施上;其二,对于农户来说,积极引导农户以投资主体的身份进入到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去,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能量,从而保证农村地区经济内需的扩展;其三,积极鼓励金融机构进入农田基础设施领域,在筹资贷款的时候,以担保人的身份去协助农业获取资金来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与缺陷。对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与发现,实时总结目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问题,在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发展关系的研究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争取在科学策略的引导下,能够促进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健全,从而充分发挥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毫无疑问,这将有利于极大程度的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农户生活水平与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覃桂鹏,蒋志胜,谢俊莹.浅谈办工自动化系统(OA)在测绘生产管理中的实践应用[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23)
[2] 励剑. 秦山三核GIS系统的建立及完善[J]. 中国核工业. 2010(06)
一、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财税政策的重要意义
财税政策作为国家进行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能在很大程度上通过税种、税率的相应变动,去给予不同的群体部门,不同的财政补助。以此来帮助经济的稳定增长以及资源的合理的优化配置。而水利作为农业的重要命脉,对于农业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则是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其农业自身受天气等多种因素影响较大没并且发展不够稳定,利润较低,所以完善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维护其发展的稳定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完善的建设体系,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不仅仅是前期建设需要资金支持,后期的监管修理以及配套制度体系建立都需要财政支持,所以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相应的财税政策就极为重要。
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财税政策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现状
目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最大的问题就是前期投入较大,前期施工时也比较重视,但是后期的监管和管理上却往往较为轻视。而在财税政策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村税改的问题,农村进行税改及地方税体系改革等一系列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税负负担,但是同时也造成了政府的税收减少和财政的减少,当地政府往往很难下拨专项资金进行吸纳供应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收支缺口加大,加之筹资渠道较小,在资金筹措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农村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不是十分完善,往往农民都不愿意自己出资或是提高自筹比例及投资比例。种种的问题都能显示出目前农田水利机车设施建设的财税政策方面的发展现状,如何对这一现状进行转变,这是每一个当地政府都要思考并且攻克的重要难题。
三、如何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财税政策的选择
(一)调整税费、税率,并且进行新型的税费改革
上文提到了目前的税收制度不能够支持当地政府基本的财政支出,不能够满足目前农村整体的发展需求,所以我们必须要通过调整税费、税率的方式,进行新型的税费改革。在县政府、乡政府的财政收入上而言,往往使用的是分税制的手段。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财税政策的支持,鼓励当地居民自己开展相应的农田水利项目,县政府及乡政府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以此来促进财税政策的落实,并且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二)完善专项资金管理方式
通常乡政府、县政府在进行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拨款上是没有专项资金的设立的,完全凭借着当前政府的财政情况而决定,无论是财政厅还是水利厅,对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而言其拨款是分割式的,缺少一个完整、科学、系统的资金管理体系。所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以通过完善专项资金的管理方式,促进其资金的统一规划,将各个组织及部门单位投入的资金进行整合,统一预算及统一规划,促进财政资金的专项使用,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基础,从而促进其发展建设。
(三)明确资金投入来源,完善财政报账制度
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应用财税政策的过程之中,一定要对资金来源及资金使用方向予以明确,通过完善财政报账制度,加强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从而帮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发展。一般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资金投入不外乎有以下几种情况:发改委、水利局及相关水利部门、扶贫开发部门及财政部门、证券融资部门等部门会对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在此基础上,不仅仅应该明确资金投入的来源,也应该给予这些资金一个统一的规划,以此促进资金的使用,避免款项使用动向不清的状况发生。
(四)加强社会保障筹资机制的改变
可以通过建设筹资筹劳的机制去丰富投资渠道,利用财税政策的手段,鼓励农民进行项目参与,并且积极投身于投劳建设之中,充分利用好当地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进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同时也要给予农民相应的补助措施,明确农民自筹比例与政府及地方单位的投资比例。立足于现实实际,以此加强社会保障筹资机制的改变。
(五)促进农田设施产权制度的完善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范围很广,其包括的内容也很多,无论是水库还是灌溉设备等,都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可以通过促进农田设施产权制度的完善,促进当地居民进行相应的承包工作,与银行及保险公司建立相应的沟通机制,给予其贷款优惠,及农业保险等,使得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仅能获得劳动力,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取社会上的融资,帮助当地居民增加收入,加强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理解。在营业税方面也可以适当给予入股农民一些优惠,还可以联系保险公司,帮助其落实农业保险制度等。完善税收的调节方法,应用财税政策的手段,通过投资抵税、免税甚至是延期缴纳税款的方式,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之中,并且响应财税政策的号召,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六)以财税政策的应用带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因为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之中,往往过度注重前期施工建设而忽视了后期的修理工作与管控工作,所以应当合理利用相应的财税政策,带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加强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沟通,转变当地人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观念,从而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财税政策的选择与发展。
为从根源上解决全办农村群众吃水问题,全面满足今冬明春人畜吃水和农业生产需求,当前急需采取以下措施:
一、饮用水方面
(一)建设饮用水应急水源项目。丘陵山区的地势决定了人畜吃水、农田灌溉多采取打井措施。结合我办地形现状,拟在由家河滩、、西庵、南唐、朱塘、南石、黄家河滩等村建设七处饮用水应急水源项目。项目建成后,可分别以七个党总支为单位集中向各党总支所辖村庄供水。此项目共投资140万元。
(二)我办70个行政村中至今有21个村未安装自来水,一直采用联户或单户供水方式取水。大部分村自来水井、农业灌溉用井因受技术及资金等因素制约,井较浅,井位不佳,随着旱情加重,各村原有水井水位下降严重甚至出现干涸,急需新打机井满足人畜吃水和农业生产需求。70个行政村中除未安装自来水的21个村庄计划打深机井21眼外,其它村庄也因受供水井浅、井位不佳等因素影响不同程度的出现供水量不足现象,计划打深水机井40眼。
二、农田灌溉方面
我办农田灌溉山区大部分采取水库、塘坝灌溉。近年来天气干旱少雨,蓄水工程干涸,地下水下降较大,农田灌溉水量严重不足。
1、水库治理项目。水库位于街道办事处西赵村南,属流域,上游是杏林水库,因杏林水库多年未蓄水,此流域无蓄水工程,水量失衡,客水严重流失。水库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库容12万立方,灌溉面积5000亩,供水人口5000人。工程估算投资300万元。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多元化
从2005年水利部开始启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专项投资建设以来,贵州省结合全省实际情况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全面实施抗旱应急、重点水源、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农村安全饮水、农业节水灌溉等重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抗御水旱灾害、发展粮食生产、推广节水灌溉、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持续稳定发展等方面,均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1]。但由于受到传统建设管理理念、运行维护意识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影响,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权责不明、投入不足、管理不善等问题依然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步伐,亟需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完善建设管理制度,以适应新农村体制改革的发展。
1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现存主要问题
1.1 设计施工标准偏低,工程技术质量较差
现有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绝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相当部分属于“边规划、边设计、边建设”的“三边”工程,设计施工标准偏低,工程技术质量不完善。几十年运行后,先天技术质量不足加上后期运行维修配套没有及时跟上,导致工程出现老化、退化、失修等问题非常严重,工程正常性能得不到有效发挥,经济效益日益衰减,有的甚至出现报废不能运行等问题[2]。据一些统计资料表明,很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其干渠水利用系数仅有0.3~0.4,水的有效利用率还不到40%,不仅导致大量水资源浪费,同时严重影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惠民、利民”性能的发挥。
1.2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改革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尤其在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规划布局、项目审批和资金配备等方面,均给予非常大的倾斜。但对于一些偏远、欠发达地区,地区财政收入较少,难有较多配套资金用于农田水利重点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基本全靠国家财政支出,导致工程建设规模、建设进度和项目管理难以达到工程高效优质建设和管理要求。一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由于投入渠道多、资金分散,各部门间沟通不畅难以形成整体合力,不利于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另外,一些农村经济开发区和新区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整体保障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亟需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的增效扩容和新建,以匹配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1.3 工程建设管理主体缺位、管护权责不明
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及检测手段滞后等,导致工程施工建设和后期养护过程中得不到有效的动态质量监管,存在质量问题严重影响工程性能和效益的正常发挥[3]。目前,集体经济退出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后,农民分散经营和农田水利设施集体受益间的矛盾日渐加剧,工程后期运营管理难度大大增加。虽然管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乡(镇)水利站历经多次改革,也基本将权责落实到具体人员,但由于部分管理人员经费因水费收缴量少且征收困难等,导致乡(镇)水利站人员的经费缺口非常大,很多管理人员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不安心、勉强维持等管理意识占据主导地位,“责、权、利不明,建、管、用脱离”现象普遍,严重制约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发展。
2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有效措施
2.1 做好农田水利建设管理规划编制工作,确保工程建设管理质量水平
严格按照“全面规划、整合项目、统一安排、分期实施”的原则,结合区县现有水利基础设施现状,编制好全面完善的县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整体规划。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与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直接利益关系的工程区居民意见,确保工程建设具有较高的科学性、技术性、合理性和经济效益。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按照“科学规划、适度规模、整村推进、成片治理”的建设管理原则,实现建设好一片、管理好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的大局效果。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规划,要符合国家及水利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工程勘测设计规程、技术标准等要求,同时要加强设计、施工和后期养护等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健全设计、施工和养护管理文件资料的审核、会签、批准制度,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强化规划落实,确保其指导作用的正常发挥。
2.2 建立稳定、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
通过项目整合资金,严格按照“统一规划、项目管理、渠道不变、各计其功”等资金管理原则,以规划整合项目,以项目整合资金。通过建立稳定、多元化投入机制,合理将“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整理”等专项中有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统筹起来进行统一规划安排、集中使用。区县级水利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科学合理对现有水利设施进行全面维修改造和技术升级。同时要结合城乡整体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建设新水利基础设施,以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水利基础设施容量要求。在努力争取和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和水利主管部门还应加强对小型农田水利基础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和建设管理,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合理使用引导和群众参与积极性与大众监管作用。
2.3 明确权责,加强后期运行管护
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按照整体规划要求,严格履行各项基本建设程序。在建立项目建设管理机构的同时,严格执行项目四制,即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安全责任制,并明确各责任人的权责,将相关工作落实到具体人头,严格执行“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谁管理”原则,确保工程高效优质的施工建设。按照相关标准严格执行竣工验收制度,抓好项目竣工验收管理工作。严格执行项目验收程序并组织参建各方和检测机构进行全面验收,确保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达到“建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的优良效果。建立完善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后运行养护管理体系,确保区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性能的正常发挥。应建立全面系统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后管护评估体系,实时对工程管护质量进行评估,确保工程各项指标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同时,搞好管护人员的技术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管护人员的业务水平。
3 结束语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科学合理管理模式下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从项目论证、设计、施工建设和养护管理等各环节充分落实,才能确保工程高效优质的施工建设和后期“惠民、利民”性能的正常l挥,使农田水利工程发挥其长远、持续和稳定的利国利民的作用,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治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探讨[J].价值工程,2010,29(8):103.
【关键词】农业水利;基础设施;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V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171-0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田水利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主体和中心环节。长期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乃至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防洪能力低,洪涝灾害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70%的固定资产、44%的人口、1/3的耕地、数百座城市,以及大量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工矿企业都位于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受洪水威胁严重。现有防洪工程体系仍然较为薄弱,江河防洪标准仍然偏低。拦蓄洪工程建设不足,且有40%的水库带病运行,非工程措施体系不健全,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严重滞后,缺乏灵活运用的基本条件,启用困难。
(二)设施老化失修,配套设施不完善
我国大部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于20世纪50~70年代兴建,一些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设备破损、效益衰减严重。许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标准低,配套不全,技术落后,其服务功能严重退化,部分设施原有功能基本丧失,再加上灌区建筑物不配套,分配水制度不健全,造成有效灌溉面积大幅减少。
(三)资金投入不足
这些年来,水利投资更偏重于投向大江大河治理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农田水利工程倾斜力度不够。小农水建设因资金投入不足、配套资金匮乏、历史欠账较多而缺乏基本的维护。由于农田水利工程大都具有跨区域特点,镇村级经济基础薄弱,缺少资金无法独自实施,而地方财政困难,配套资金无法完全落实,造成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
(四)农田灌溉技术落后
当前我国主要农田水利灌溉技术仍然停留在传统农业管理水平,大部分农田仍然采用落后的大田漫灌的方式,灌溉水利用系数十分低,造成了农田水资源的极大浪费,而灌溉水利用率较高的滴管、喷灌、渗灌等节水技术还未普及,实施节水灌溉科技兴农措施未能得到有效推广和应用,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农田缺水现象。
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当前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而导致问题发生的具体原因就是在建设管理上不够细致,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已无法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度相适应。所以,我们应借鉴一些成功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事例,将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制度。
(二)加大资金投入
对于农田水利工程,应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拓宽投资渠道,保障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各级地方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责任,建立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纳入年度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中。此外,拓展社会、企业和群众投入,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工程基本建设。
(三)加强现有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与养护
水利工程的建设没有主要与次要之分,每个环节部分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对于设备的质量方面一定要得到全面保证。其次,必须要有齐全的工程管理标准与规定、法律等相关资料。另外,应制定完善的工程维修养护方面的费用规范标准,按照受益程度的大小以及各个区域的实际情况,向受益人与收益企业收取一定的资金费用,并将收取来的费用作为工程的后期养护,并且还要大力推广工程建设的新技术,以此确保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能够与日渐发展的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的生活相适应,从而让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将自身的效益充分的发挥,以此对农民进行良好的服务。
(四)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由于灌溉技术落后,我国农业用水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因此要通过引进先进节水技术,积极推广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发挥农业水资源的作用。同时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强化用水户的节水意识,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