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历史成本原则论文8篇

时间:2022-11-22 12:30: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历史成本原则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历史成本原则论文

篇1

随着经济发展和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化,计量属性的运用已经呈现多样化。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基本准则对会计计量属性做出了统一规范,现值计量就是其中之一。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一、影响现值计量的相关因素

在进行会计计量时,必须解决计量的目的和计量属性的选择问题。按照传统的会计惯例,会计计量通常是采用某种可以观察到的并由市场决定的金额,比如实际收到或支付的现金、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但是当我们无法获得这种可以在活跃市场观察到的金额的信息时,只能转而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值来计量某项资产或负债。由于未来现金流量通常发生在未来的期间里,因此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捕捉和反映各种不同类型的未来现金流量之间的经济差异。由于现值计量能够容易区分出那些看似相同而实际上不同的现金流量,所以比未折现的现金流量能够提供与决策更相关的信息。

从新准则中我们可以看出,使用现值的唯一目的是估计公允价值,即公允价值的各种要素需要用现值来计量,这些要素包括五个方面:(1)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或者在更复杂的情况下,估计发生在不同时点的一系列的未来现金流量;(2)预期这些现金流量在金额和时点的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动;(3)货币的时间价值用无风险利率来表示;(4)包含于资产或负债价格中的不确定性;(5)其他难以识别的因素。

二、现值计量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运用

在2000年以前的会计制度和相关准则中未使用现值计量属性。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分行业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主要确定了两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现时成本(重置成本)计量属性,其中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处于核心地位。在以后的几年中又引入了现行市价和可变现净值两种计量属性,而现值计量属性在2000年前基于很多原因而未曾提及。而在2006年新颁布实施的会计准则中,现值计量的运用则体现得非常明显。

1.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八条规定: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按照《企业会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

例如,某企业采用延期付款方式购入不需要安装设备一台,该设备无现款价格约定每年末付款100000元,分10年付清,共付1000000元。购置该设备时的市场利率为10%。经计算该设备共10期递延付款的现值为614460元(查普通年金10年10%的现值系数为6.1446,100000×6.1446=614460),所以该项设备的入账成本为614460元。具体会计处理是:

取得该项设备并交付使用时,按入账成本614460元,借记“固定资产”户,按实际支付的价款1000000元,贷记“长期应付款”账户;按二者之间的差额,借记“未确认融资费用”账户。未确认融资费用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进行分摊。即

借:固定资产614460

未确认融资费用385540

贷:长期应付款1000000

2.资产减值。《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六条规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这里两者中的前者可称为销售净价,后者可称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的运用就是现值计量属性的体现。

3.租赁。《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第11条规定:在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这里一旦出现后者较低的情形,就意味着资产计价在一定程度引入了现值计量属性。

4.﹚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42条规定: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应当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应该注意的是,这里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不包括尚未发生的未来信用损失。在预计该现值时,应当按照该金融资产的原实际利率折现确定,并考虑相关担保物的价值,取得或出售该担保物发生的费用应当予以扣除。短期应收款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与其现值相差很小的,可不对其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

该准则第45条规定: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或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应当将该权益工具投资或衍生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类似金资产当时市场收益率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确定的现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需要强调的是金融资产发生减值后,利息收入应当按照确定减值损失时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采用的折现率作为利率计算确认。

三、对我国运用现值计量的思考

1.采用现值计量属性的意义。

(1)对历史成本原则的修正。历史成本原则要求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除法律、法规和我国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从这一原则已经被公认为传统会计计量的核心。但是,这一计量属性也带来了一定麻烦:一是有悖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因为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总是面向未来的,所以历史成本计量有时甚至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二是有悖于资产的定义,因为资产是“能够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但历史成本原则强调的是过去。而现值计量属性主要是根据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资产或负债的计量,它既符合资产的定义,也有助于信息使用者面向未来进行决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历史成本原则。

(2)使财务会计从面向过去转变为向面向未来发展。传统财务会计主要提供的都是面向过去的历史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财务会计的发展。人们难以通过财务会计资料直接获得有关企业未来价值方面的信息,当会计信息使用者有这方面的需要时,只能借助于其他的学科或自己的主观预测。而引入现值计量属性就能更多地提供有关未来现金流量的信息,这对信息使用者来说有时比已实现的利润更为重要,因为现金流量才是投资者的最终目标,从而使财务会计在面向未来方面大大的前进一步。现值计量所提供的未来现金流量可以给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3)提高财务人员的理财意识。现值是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是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的价值量。我国目前的财务人员很少关注时间价值,这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日常理财活动,尤其是在通货膨胀较高、企业风险较大时,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采用现值计量属性可以使财务人员加深对货币时间价值的认识,提高自身的理财意识和水平。

2.我国推行现值计量的障碍。要想在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中广泛采用现值计量属性还不太现实,就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值计量属性自身存在不足。现值计量属性的致命缺陷是主观性强,并因此影响了它的可靠性。在确定某项资产的贴现值时,必须先确定以下四个因素:资产尚可使用年限、某资产可能产生的预计净现金流量、净现金流量流入企业的具体时间以及折现率。这些因素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通常只能靠主观预计。预计净现金流量是多少以及何时流入,很难找到客观的、令众人信服方法,因此主观随意性可想而知,而且不同的会计人员的主观估计也会产生很大的差异。另外,由于现金流量事实上都是在未来期间均匀地发生,而计算现值时预计净现金流量又只能按照时点来表述,于是通常只能假设净现金流量发生在期末,从而导致现值偏小。正是由于以上原因,使得那些已经在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被规定可以采用现值计量属性的经济事项,也多数停留在理论上,在实际计量中运用很少。

(2)传统会计与现值计量属性在某些方面还不能融为一体。现值计量作为一种尝试与以历史成本计量为核心的传统会计的调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用现值计量所得的收益与传统会计收益是不一致的;现行会计原则诸如客观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等都不能接纳现值计量属性;现值计量的主观性导致其不宜用于对外披露的财务报表。凡此种种都影响现值计量的广泛运用。

篇2

【摘要】笔者采用规范性研究方法,结合我国现行资产减值会计准则,较为系统地探讨了资产减值会计的经济实质和理论前提。

【关键词】资产减值会计;未来经济利益观;理论前提

2008年是中国经济变幻莫测的一年,上证指数、BDI指数、大宗商品价格、油价无不以离奇的走势骇人耳目,跌幅乃百年未遇。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尤其是企业资产所面临的减值风险在不断加大。企业的存货特别是大宗商品存货的价值首当其冲地受市场价格因素大幅下跌的影响而贬值,企业的应收款项也因为债务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成为坏账,房地产市场大量商品房闲置和烂尾楼工程造成的固定资产减值、在建工程减值问题也日益突出。面对这样的客观经济现实,信息使用者要求会计做出反映,以增强企业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因此,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研究日益引起多方关注。

一、资产定义及资产减值会计的经济实质

会计要素的定义是对要素经济实质的表述,而要素的经济实质则体现着经济环境的影响和会计目标的要求。

(一)资产定义

资产是会计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自20世纪以来,许多会计学家和主要会计文献都试图对资产加以定义或诠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人类对资产的经济实质、特征、存在形态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刻和完善。关于资产的定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

1.未消逝成本观。1940年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佩顿(W.A.Paton)和利特尔顿(A.C.Littleton)在《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中明确将资产定义为“未消逝成本”。他们认为:“存货和工厂设备不是‘价值’,而是处于尚待转化为费用的累计成本,成本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已经消耗的成本为费用,未耗用的成本为资产……。”这种观点侧重从会计计量角度来定义资产,它强调资产的经济实质是收入和成本费用的配比过程。在这种观点下,资产负债表面目全非,沦为成本摊销余额表,无法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和真实的财务状况,更不能提供对投资者决策有利的信息。未消逝成本观是对资产经济实质的早期描述。

2.经济资源观。1957年,美国会计学会发表的《公司财务报表所依恃的会计和报表准则》中明确指出:“资产是一个特定会计主体从事经营所需的经济资源,是可以用于或有益于未来经营的服务潜能总量。”这种观点第一次将资产与经济资源相联系。1970年,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第4号公告中提出:“资产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企业经济资源。”这一定义明确了资产的经济实质是经济资源的新认识,经济资源观是对资产经济实质颇具影响的一种观点。

3.未来经济利益观。1962年,穆尼茨(Moonitaz)与斯普劳斯(R.T.Sprouse)在《会计研究论丛》第3号《企业普遍适用的会计准则》中明确提出:“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已经由企业通过现在或过去的交易获得。”FASB在1985年《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6号“财务报表要素”中提出:“资产是指某一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获得或控制的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未来经济利益观科学地揭示、概括了资产的经济实质,符合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资源的有用性在于它有未来经济利益,如果未来经济利益已经被企业所享有,或因不可抗拒的原因而丧失,则该资源即丧失了作为资产的资格。

(二)资产减值会计的经济实质

未来经济利益观从资产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发挥的功能和资产在企业周转中的动态表现出发考察资产的经济实质,它认为资产的经济实质在于其蕴藏着未来经济利益。按照FASB观点,资产的基本标志是看它能否有助于企业在未来期间内获得或实现经济利益,而不是其他什么标准。

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未来经济利益也就具有了不确定性。当资产被定义为未来经济利益时,资产的价值就存在了变化的前提,减值的发生也就变得理所当然。在未来经济利益观下,历史成本只是在发生的那个时点人们对未来经济利益的“最佳估计。当依据历史成本对未来经济利益的估计高于根据现时情况(包括现时市场状况、现时资产状态、管理当局的意图和对风险的态度等)所作出的最佳估计时,其差额所能获取的未来经济利益就会为零或负值,这时就应该对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以符合未来经济利益观对资产要素的要求,这就是资产减值会计的经济实质。资产减值的经济实质是由经济环境决定的。经济环境的变化使资产价值发生了减损,信息使用者要求会计对这样的经济现实作出反映,资产减值会计就承担起了这个使命。当资产价值发生了减损时,资产减值会计能够客观地反映资产价值的减少,全面公允地反映企业资产的现时价值,避免了因资产价值虚增而导致的企业利润虚增。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可以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予以充分的估计,降低或转移潜在的风险,同时还可以使企业在当期获得纳税上的收益,从而增加其自身积累,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前提

(一)资产减值会计是会计目标的要求

关于会计目标是什么的问题,理论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会计的目标就是向资源使用者(股东)如实反映资源的受托者(企业管理当局)对受托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它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对资产的计量倾向于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决策有用观认为,财务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他们进行决策有用的信息,而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主要是关于企业现金流动的信息和关于经营业绩及资源变动的信息,这种信息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这种观点在计量上要求使用有别于历史成本的多重计量属性。

决策有用观是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资产减值会计是决策有用观提出的要求。资产减值会计用价值计量代替成本计量,将账面金额大于价值的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或费用,揭示了企业资产的现时价值状况,释放了潜在的风险,体现了企业资产实际的未来盈利能力。这些信息关系到企业当期和未来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正确决策的相关信息。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资产减值的因素广泛存在,如果不披露这些减值信息,必然会影响到经济决策的作出。

(二)资产减值会计与相关会计原则的关系

1.资产减值会计是稳健性原则的运用。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亨得里克森将谨慎性定义为:“会计师对于资产和收入具有几种可能价值的话,应按其最低的价值来陈报,而对于负债和费用具有几种可能的价值的话,则应按其最高的价值来陈报。”资产减值会计是谨慎性原则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对资产计价的具体运用。资产减值会计以谨慎的态度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并将资产账面价值高于可收回金额的排除在资产价值之外。虽然资产减值会计源于谨慎性原则,但仅用谨慎性原则来规范和指导资产减值实务又是不足够、不充分的。因为在非专业人员的眼中,谨慎性是“任意低估”的代名词;即使是专业人员,从谨慎性原则的角度来考虑资产减值,往往也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科学性。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主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些主观色彩,极端的谨慎就会导致“秘密准备”和“隐匿资产”的出现,从而也不能准确地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而损害报表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2.资产减值会计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突破。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会计人员对资产按照初始取得时的原始交易价格入账,不考虑资产的现时成本或变现价值。由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具有以实际交易为基础、为交易双方所认可、成本数据容易获得且可靠性较大等特点,所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长期以来在会计计量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资产面临着很多价值损耗的风险,如通货膨胀的存在,科技的飞速发展等,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受到了严峻挑战,而计算机和会计电算化的出现又为其他计量属性提供了操作上的可能性。因此,资产减值会计是对历史成本原则进行的一种改良,它不否定历史成本原则,而是在它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即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资产的价值时不高于其现时价值(以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公允价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来反映)。

3.资产减值会计是确保可靠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可靠性原则,是指会计信息应如实表达所要反映的对象,它包括如实反映、可验证性和中立性三个要素。如实反映要求会计信息应能恰当地反映其所要表达的现象或状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市场因素的影响,资产价值出现下跌后,继续使用历史成本就不能“如实的反映其所要表达的现象或状况”。当资产价值发生减损时,资产减值会计就要比历史成本会计更能如实反映资产价值的实际情况。可验证性是指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重复验证的特征。即对同一会计事项,由不同的人依据相同的信息输入、遵循相同的会计准则,可以得出相同或基本相似的结论。资产减值会计是对历史成本的突破,在资产计量属性选择上也应尽量符合可验证性。但是由于资产减值会计需要根据市场信息作出大量的预测和估计,不同的会计人员在计量时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中立性是指会计人员在选择会计方法和程序时,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不偏不倚,不能根据个人偏好或为了其他不正当的目的,故意选用某些会计方法来歪曲会计信息。由于资产减值会计预测面较广,受限于所掌握的信息程度,并带有较多的个人主观判断,从而削弱了会计信息的中立性。虽然由于资产减值会计在确认、计量上具有不确定性,使其在可验证性和中立性上欠准确,但却是实现资产价值“如实反映”的重要一步。因为如实反映是可靠性的重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资产减值会计不仅不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反而会提高其可靠性。因为当资产发生减值时不予确认,不仅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也会使其失去相关性。“与其让‘不实资产’充斥报表,搞虚假繁荣,还不如剔除水分来得真实。”

4.资产减值会计是确保相关性原则的必然选择。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信息应同决策相联系、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决策能力。它一般包括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三个要素。资产减值会计具有较强的预测价值功能,当预期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明显低于历史成本时就要对历史成本提供的信息进行修正,从而把未来流入经济利益低于历史成本的风险在当期披露,这样的信息将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从投资决策的角度看清现状并预测未来。在历史成本下,反馈价值是很少的,当企业资产存在重大减值时,以不变的历史成本计量资产账面价值显然是不能验证以前的信息。会计信息应在失去影响使用者的决策能力以前予以提供。如果会计信息提供得过晚,失去了决策的时机,信息的相关性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完全没有用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资产减值会计则在资产发生减值的当期就及时的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较好地满足了及时性的要求。

篇3

传统成本会计与现代成本会计之比较分析

成本会计是指为了求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核算全部生产费用的会计。成本会计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混合物,是计算及提供成本信息的会计方法。成本会计的一个中心目标是计算产品成本,为对外财务报告服务。产品成本的具体含义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管理目标。现代成本会计拓宽了传统成本会计的内涵和外延,其涉及的内容广泛,以我国会计界目前的共识来看,现代成本会计的基本内容是: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成本检查等。

一、成本会计的职能

计划与预算职能:主要包括全部商品产品的成本计划、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计划和生产费用预算。

3、控制职能:包括投产前的成本控制和投产后的成本控制。

4、分析、评价职能。成本原则是传统成本会计理论的基础之一。在物价不变或基本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历史成本的会计计量模式因其可验证性和有利于反映资产经营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而被各国所广泛采用。然而,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出现,引发了传统成本会计下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与此同时,在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大规模企业购并的出现,高新信息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人力资源概念的兴起,以及其他新兴经济资源的出现,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和充分披露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历史成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也显得越来越束手无策。

二、传统成本会计的弊端

传统的成本会计,可将实际发生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而在新制造环境下,这一控制系统将产生反功能的行为。例如,为获得有利的效率差异,可能导致企业片面追求大量生产,造成存货的增加;为获得有利的价格差异,采购部门可能购买低质量的原材料或进行大宗采购,造成质量问题或材料库存积压;为获得有利的原材料数量差异,生产者可能将不良质量的产品转入下一工序,使废品损失进一步扩大等等。

3、传统成本会计在计量模式上采用的是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对比现代成本会计以现行成本为基础的计量模式而言这一模式存在着以下缺陷:

三、现代成本会计之优越性

会计假设方面会计假设是指对那些未经确切认识或无法正面论证的经济事物,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所作出的合乎逻辑的判断。会计假设揭示了财务会计同其所处的不确定性的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是财务会计系统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其客观现实基础正是环境的不确定性。现代成本会计根据环境的变化大量采用了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

3、会计原则方面会计原则是具体确认和计里会计事项所依据的规范概念和规则。现代成本的会计模式就根本否定了历史成本的计价原则,而代之以现行成本为计价基础,它完全否定了历史成本原则。

四、结论

现代成本会计是顺应经济发展,企业生产环境、市场环境、管理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它是传统成本会计的发展,它具有不同与传统成本的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而传统的成本会计以历史成本为核算基础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财务管理的要求。现代成本会计中,持产损益的核算是其核心和关键。在会计处理中必须强调以现行成本为基础进行,其符合当前企业经济运行的条件。

参考文献:

〔2李洛嘉.成本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3〕仇俊林.成本会计论略〔J〕. 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3).

篇4

论文摘要:公允价值、历史成本作为两种重要会计计量属性,它们各有优劣。本文在比较分析它们异同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我国的会计实践中运用两种计量属性的意见建议。

一、历史成本计量的评述

历史成本是指取得资源时的原始交易价格。在直接现金交易时,历史成本表现为付出的现金或承诺付出现金;在非现金交易时,历史成本则表现为被交易资产的现金等价物。历史成本作为机器工业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约发展,逐渐步入了鼎盛时期。建立历史成本的假设前提有两个:一是币值稳定假设,二是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假设。二十世纪初期,由于货币基本稳定,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较慢,历史成本原则得到了很好发展,开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计量模式并沿用至今。历史成本计量主要有以下特点:

历史成本会计的最大特点是面向过去。从确认的基础看,历史成本会计是建立在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基础上的。不论权责发生制还是收付实现制,都是针对已发生的过去交易而言的。前者指因过去交易而引起的权利和义务;后者指因过去交易而引起的现金收付。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建立在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基础上。因此,历史成本具有客观可靠性、可检验性等特点,同时,会计实务中,历史成本最容易取得,而不像其他计量方式获取的成本较高;无须经常调整账目,可防止随意改变会计记录,维护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评述

《企业会计准财——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熟悉情况和自愿的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能够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另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 我国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解释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这一解释是基于“公允价值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是公平交易”来作出的,强调的是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公允价值是在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科技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明显,伴随着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变动显著而出现的。我们知道历史成本计量的两个前提假设是:币值稳定假设和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假设。但是后工业时代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通货膨胀也成为一种常态,这就对历史成本计量提出了挑战。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投资者认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不仅未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误导了投资者对这些金融机构的判断。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公允价值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公允价值直接客观的反映企业资产的价值,并保持“随行随市”保证企业会计信息有用性。第二,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企业利润计算是通过收入与相关成本、费用配比进行而实现的,收入按现行价格计量,而成本、费用则按历史成本计量。这样由于收入和费用计量属性不同从而造成利润的虚高,不利于正确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如果对收入和成本、费用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则可以更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利润。第三,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资本是企业的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或取得这些能力所需的资金或资源。企业的生产过程就是消耗这些能力的过程,为了扩大再生产,就必须购回这些能力。如果企业耗费的这些生产能力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则计量得出是过去交易的金额。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将购不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相反,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不管何时消耗的这种能力,均按当前的市场价值进行计量,这样就能很好的对已消耗的能力进行补充。

三、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的联系与区别

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的两种属性,都是对资产、负债的一种衡量、评价,它们必然有相同的地方。但是它们又是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应对不同的情况产生的,又有所区别。

两者的联系在于:在初始计量日,两者是一致的。如果市场不发生通货膨胀,币值保持稳定,社会平均生产率保持不变,那么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相比就不会产生严重的背离。这样,在对资产负债项目进行初始计量或物价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后续计量时,由于历史成本符合公允价值的基本要求或在价值上接近公允价值,因此,可以直接以历史成本替代其公允价值。

两者的区别在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反映的会计目标是受托责任观。在受托责任观下,可靠性重于相关性。由于历史成本是基于过去的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市场价格,所以具有可靠性。又由于历史成本能得到原始凭证的支持,因此具有可验证性。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历史成本的可靠性也是相对的。历史成本只能反映过去交易或事项发生时点的信息,不仅不能反映未来而且同市场价格的变动毫无联系。这样.历史成本不再可靠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反映的会计目标是决策有用观。在决策有用观下,相关性重于可靠性。公允价值反映的是特定时点和经济状态下,市场对资产负债的定价,极大地提高了会计的相关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更能满足决策有用观的要求。但是。公允价值在具体运用中存在一定的斟难。由于公允价值的取得涉及到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从而导致可验证性和真实性被削弱。

四、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在理论上是先进的、可行的,但在实际应用中虽然遇到了很多问题。目前,由于公允价值是建立在比较发达、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但我国市场化程度还较低,会计人员素质不高,这些都限制了公允价值的大范围推广与运用,也导致了我国新修订的准则中,很多地方也尽量回避了公允价值的使用。此外,由于不同的会计要素本身就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建议在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的基础上,适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比如,在会计报表编报中,为简化会计核算可仍以历史成本反映,但对于重要的项目可在报表附注中列示反映其物价变动情况的物价变动指数或单独编一个物价指数变动表,以供信息使用者参考。我们相信,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完善、会计人员及单位领导素质的提高,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计量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论文摘要:公允价值、历史成本作为两种重要会计计量属性,它们各有优劣。本文在比较分析它们异同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我国的会计实践中运用两种计量属性的意见建议。

一、历史成本计量的评述

历史成本是指取得资源时的原始交易价格。在直接现金交易时,历史成本表现为付出的现金或承诺付出现金;在非现金交易时,历史成本则表现为被交易资产的现金等价物。历史成本作为机器工业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约发展,逐渐步入了鼎盛时期。建立历史成本的假设前提有两个:一是币值稳定假设,二是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假设。二十世纪初期,由于货币基本稳定,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较慢,历史成本原则得到了很好发展,开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计量模式并沿用至今。历史成本计量主要有以下特点:

历史成本会计的最大特点是面向过去。从确认的基础看,历史成本会计是建立在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基础上的。不论权责发生制还是收付实现制,都是针对已发生的过去交易而言的。前者指因过去交易而引起的权利和义务;后者指因过去交易而引起的现金收付。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建立在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基础上。因此,历史成本具有客观可靠性、可检验性等特点,同时,会计实务中,历史成本最容易取得,而不像其他计量方式获取的成本较高;无须经常调整账目,可防止随意改变会计记录,维护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评述

《企业会计准财——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WWw.133229.Com”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熟悉情况和自愿的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能够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另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我国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解释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这一解释是基于“公允价值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是公平交易”来作出的,强调的是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公允价值是在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科技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明显,伴随着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变动显著而出现的。我们知道历史成本计量的两个前提假设是:币值稳定假设和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假设。但是后工业时代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通货膨胀也成为一种常态,这就对历史成本计量提出了挑战。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投资者认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不仅未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误导了投资者对这些金融机构的判断。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公允价值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公允价值直接客观的反映企业资产的价值,并保持“随行随市”保证企业会计信息有用性。第二,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企业利润计算是通过收入与相关成本、费用配比进行而实现的,收入按现行价格计量,而成本、费用则按历史成本计量。这样由于收入和费用计量属性不同从而造成利润的虚高,不利于正确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如果对收入和成本、费用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则可以更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利润。第三,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资本是企业的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或取得这些能力所需的资金或资源。企业的生产过程就是消耗这些能力的过程,为了扩大再生产,就必须购回这些能力。如果企业耗费的这些生产能力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则计量得出是过去交易的金额。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将购不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相反,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不管何时消耗的这种能力,均按当前的市场价值进行计量,这样就能很好的对已消耗的能力进行补充。

三、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的联系与区别

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的两种属性,都是对资产、负债的一种衡量、评价,它们必然有相同的地方。但是它们又是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应对不同的情况产生的,又有所区别。

两者的联系在于:在初始计量日,两者是一致的。如果市场不发生通货膨胀,币值保持稳定,社会平均生产率保持不变,那么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相比就不会产生严重的背离。这样,在对资产负债项目进行初始计量或物价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后续计量时,由于历史成本符合公允价值的基本要求或在价值上接近公允价值,因此,可以直接以历史成本替代其公允价值。

两者的区别在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反映的会计目标是受托责任观。在受托责任观下,可靠性重于相关性。由于历史成本是基于过去的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市场价格,所以具有可靠性。又由于历史成本能得到原始凭证的支持,因此具有可验证性。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历史成本的可靠性也是相对的。历史成本只能反映过去交易或事项发生时点的信息,不仅不能反映未来而且同市场价格的变动毫无联系。这样.历史成本不再可靠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反映的会计目标是决策有用观。在决策有用观下,相关性重于可靠性。公允价值反映的是特定时点和经济状态下,市场对资产负债的定价,极大地提高了会计的相关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更能满足决策有用观的要求。但是。公允价值在具体运用中存在一定的斟难。由于公允价值的取得涉及到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从而导致可验证性和真实性被削弱。

四、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在理论上是先进的、可行的,但在实际应用中虽然遇到了很多问题。目前,由于公允价值是建立在比较发达、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但我国市场化程度还较低,会计人员素质不高,这些都限制了公允价值的大范围推广与运用,也导致了我国新修订的准则中,很多地方也尽量回避了公允价值的使用。此外,由于不同的会计要素本身就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建议在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的基础上,适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比如,在会计报表编报中,为简化会计核算可仍以历史成本反映,但对于重要的项目可在报表附注中列示反映其物价变动情况的物价变动指数或单独编一个物价指数变动表,以供信息使用者参考。我们相信,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完善、会计人员及单位领导素质的提高,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计量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传统财务会计;理论;实务;影响

引言

电子商务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其出现和发展给传统财务会计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电子商务环境下,社会要求会计手段不断更新,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基于此,论文从理论和实务两个角度出发,分析电子商务对传统财务会计的影响,旨在不断提升我国财务会计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电子商务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一)电子商务对会计目标的影响

电子商务所依仗的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能够适应社会需求,提供多样、及时的会计信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决策有用观”下的“披露责任”以及“受托责任观”下的“报告责任”都得以实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平衡了会计信息中“财富分配的可靠性”与“投资决策的相关性”之间的矛盾,实现向利害关系人提供预期相关经济信息的会计目标。

(二)电子商务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

会计基本假设是根据当前社会经济环境做出的推论,该推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由于判断的片面性和实施的局限性,会计基本假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提升会计信息质量,需要不断修改会计基本假设。

第一,对会计主体的营销。会计主体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前提。传统会计理论中,企业法人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但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人们只要拥有一个服务器就能够造出一个虚拟企业,即虚拟主体,然后在网上建立网站,进行产品交易。电子商务环境下,服务地点、销售地点都可以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就像凡客诚品和众多只针对线上销售的企业。从世界范围来看,每年的电商TOP500企业中,10%左右是只进行单一线上销售的。第二,对持续经营的影响。电商背景下,虚拟企业大行其道,网络域名、服务器自由切换,经营内容不断更新,这种不稳定性给会计主体是否持续经营的判断带来一定难度。虚拟企业短暂的经营活动超出假设范围,持续经营的假设严重受限。第三,对会计分期的影响。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会计分期可能会被完全淘汰,企业会计核算逐渐从静态开始走向动态,企业发生交易的信息会在网上展现出来,同时,企业可以在任何时候根据企业需求进行财务信息的传递,并且能够从网上获得第一手资料,另外,电子商务背景下,网上交易较为迅速,一项交易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可以完成,完成交易后,虚拟公司网可以立即解散。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分期显得无足轻重。

(三)电子商务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资产、收入、负债、费用、所有者权益、利润”定义为会计六大要素。通过分类,财务报表的结构一目了然,同时,会计信息相对使用者而言,变得更加易于掌握。然而,电商时代,复杂的经济活动反映在其所承载的信息上,使得当前会计要素不能展现经济活动全貌,造成不相匹配的经济信息与会计信息。因而,会计要素分类深度和广度的挖掘是大势所趋。

(四)电子商务对会计职能的影响

随着会计职能又有了新的拓展,为了保证企业电子商务的顺利开展,为了保障产品情况、交易信息、有关数据等信息安全,必须进行有效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二、电子商务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一)电子商务对会计原则的影响

第一,电子商务对会计原则造成了较大冲击。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交易对象为金融工具,这些金融工具具备活跃、价格波动较大的特点,因此,历史成本不再能够代表其会计主体的经营效益以及财务状况。而且,历史成本原则基于持续经营假设,而电子商务否定了这一假设,因此,历史成本原则就失去了意义。第二,对重要性原则的影响。在电子商务的时代,电子信息系统已经把会计人员从繁杂的账务处理中解脱出来,所以信息技术条件下重要性原则已然淡化。

(二)电子商务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第一,会计核算方法信息化。以往非电子化的记账方法会存在一定时间上的延迟,工作量大并且繁重。在网络经济时代,这种方式将逐渐被会计电算化所取代。第二,企业会计信息公开化。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充分支持将会计报表电子化,大大节约了公司财务报表的形成时间与使用时间,提高了透明度,一方面共享会计信息,另一方面也控制了其失真的现象,信息的披露也更为充分,形成社会化监督,大大提高了信息质量。

(三)电子商务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第一,对财务报告编制形式与内容的影响。電子商务时代,信息使用者已不满足于单纯用货币计量的会计信息,企业需要根据不同使用者的需求,提供灵活多样的内容。第二,对反映内容的影响。“动态实时报告系统”,源于当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综合应用,它可随时随地满足不同层次的财务信息使用者对于会计信息多元化的需求。

三、结语

总而言之,电子商务给传统会计理论实务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也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因此,会计相关人员要抓住机遇,在电子商务迅速普及的环境下,不断改进传统会计模式,确保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段海燕.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6,31(12):87-92. 

篇7

一、电子商务对会计管理环境的影响

纵观会计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体会到会计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二是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这两个方面构成了会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会计管理环境,前者不断要求会计将新的经济业务反映出来,后者则要求会计努力满足信息使用者不断变化的需要。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会计管理环境发生了变化。

1、管理对象的变化

由于电子商务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的重要性正随着信息技术的重大变化而日益明显,由此引来了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变革,信息化社会浪潮扑面而来。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客户需求日益多元化,企业间的竞争焦点由原来大量生产转移到如何通过多品种少量生产的方法来满足顾客的需要,企业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人员培训、研究和开发新产品、市场调查、计划、设计、广告营销和内部沟通等信息活动上。这些信息活动所创造的价值在企业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中的比重日趋上升。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企业管理活动更多地集中在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管理上。

2、管理组织结构的变化

现代企业是基于亚当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建立的,通过其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来达到分工与协作的管理,借以实现标准化的大量生产,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一直是我国企业运营的构架,这种层层分级的管理模式在传统的经济环境下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时至今日,企业经济活动量大大增加,所处经济环境变化加快,所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原有的管理模式抑制了企业的快速反应及决策能力,同时可能导致企业整体目标次代化和各分部目标相冲突等问题。个别集团企业为了整合财务资源,提高竞争力,往往采用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然而,在电子商务概念出现之前,集团企业集中式管理是很难实现的。

电子商务支持在线管理和集中式管理模式,消除了物理距离及时差概念,高效快速地收集和处理数据。电子商务的应用使得会计部门内部、与其他部门之间及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十分便捷,财务部门的很多工作均可由其他部门完成。企业集团可以利用基于电子商务的网络财务软件对所有分支机构实现集中记帐、远程报账、远程审计、集中资金调配等处理。下属机构成为一个财务报账单位,可以减少基层单位财务人员和节约会计费用支出,集团企业总部可以对数据进行及时的处理和分析,使企业实现决策科学化、业务智能化,并能充分利用集团内部信息资源,实现真正的信息共享。

二、电子商务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任何会计理论总是建立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与实务基础上。电子商务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会计的管理环境,也必然对会计理论带来影响。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将导致会计的内涵和外延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1、电子商务对会计对象的影响

会计对象,传统意义上指一个独立的核算单位。传统会计只需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内部的经济活动,无需反映和监督与其相关的客户、供应商等单位的经济活动,更没有考虑电子商务时代虚拟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管理要求。

会计发展的原动力是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和信息需求的变化。电子商务时代,企业的经营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客户、供应商和行业经济、区域经济甚至全球经济的变化,虚拟企业将成为常见的企业组织形式,如果会计不能向管理者、投资者、甚至政府部门反映上述各方面的重要信息,将使会计的基本原则——全面性和重要性原则受到亵渎,管理者、投资者也就无法依据会计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和投资活动。

2、对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

会计后期假设的本意是使企业可以定期(通常一年一次)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报告。在传统会计理论下,由于提供会计信息的方法和技术受到限制,所以报告的编制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和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一年一度的会计分期有其合理性。在电子商务时代,就是在任何时候,信息使用者都可从网络上获得最新的财务报告,而不必等到一个会计期间结束才可获得。这样,是否规定会计期间不再重要。在电子商务时代,会计分期假设将被淡化。同样,在电子商务时代,通过货币反映的价值信息已不足以成为管理者和投资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诸如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虚拟企业创建速度等表现企业竞争力方面的指标更能代表一个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这些因素正是今日风险投资方兴未艾的重要根据。因此,是否应继续把货币计量假设作为一项会计基本假设也应受到质疑。

3、对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影响

与会计分期假设相伴而生的会计原则是权责发生制。既然会计分期假设被淡化,那么是否仍有必要在电子商务时代运用权责发生制原则理应受到质疑。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将成为交易的主要形式。网络上的电子货币支付方式将使现金流量大大加快;信息使用者更关注现实和未来的信息,而有关现金流量的信息对于企业未来的经济活动更为相关,所以在电子商务时代出具的时点报告似乎采用现金收付制更为合理。

4、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影响

历史成本原则是关于货币计量属性的规则,它要求按历史成本来计量会计要素的价值,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是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已越来越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在价值信息方面,公允价值信息比历史成本信息对于决策的相关性更强。在传统技术方法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虽然可以提高信息的相关性,但可靠性却很难保证。而新的技术方法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最新的资产成交价格信息,从而保证了信息的可靠性。

5、电子商务对会计基本方法“借贷记账法”的影响

会计的基本记账方法是“借贷记账法”,其局限性表现在:(1)它只反映价值信息,而无法反映非价值信息;(2)它只反映与资产负债表相关的经济活动,不能充分反映其它重要信息,例如证券价格信息;(3)它只反映会计对象即企业内部有关的信息,不反映电子商务时代供应链上的其它重要信息,例如供应商的原料信息、客户需求能力信息等。而“借贷记账法”无法反映的信息恰恰是电子商务时代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需要的重要信息。因此,必须探索新的方法来弥补借贷记账法的不足。

电子商务的应用使现行会计理论面临挑战。随着会计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和电子商务的全面应用,人们会重新审视“会计对象”这一理论的基石,并有充分的理由将传统的“资金运动论”变更为“经济信息论”,籍此重塑会计理论框架,用以指导会计实践。

三、电子商务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

1、电子商务为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了新的输入方式——无纸化输入

电子商务的应用将改变传统输入方式,采用更加高效、先进的无纸化输入方式。无纸化输入又称联机输入系统(On-lineInputSystem),在该系统中业务活动从开始到最后都不会受到人工的干预,即完全自动进行交易处理输入,使得企业供、产、销有关的合同、提单、保险单、发票等书面记录被计算机存储设备以相应的电子记录所代替,商业运作的整个过程实现无纸化、直接化。

2、电子商务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并使会计数据处理更具有协同性

电子商务支持企业内部、BtoG企业与消费者、BtoG企业与政府、CtoG消费者间等应用模式。通过企业内部网络(INTRANET)、企业间网络(EXTRANET)以及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使得会计信息系统的处理具有以下特征:

(1)内部的协同,即对于企业内部信息可以通过企业网络传递实现内部的协同。采购和销售部门的业务员可以使用手持信息设备输入各种商品/劳务数据,并实时或批量传送给财务系统;公司职员可以借助联网的信息终端进行考勤、申请借款、填报各项收支;财务人员可以坐在计算机前等待各种经济数据传人,自动生成各种账表,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

(2)与供应链的协同,即通过商际网络和国际互联网实现供应商、客户和企业之间的协同。网上订货、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的物流信息和资金流信息瞬间传递到会计信息系统;网上服务、网上咨询使供应链的协同更加默契。

(3)与社会有关部门的协同,即通过国际互联网实现企业、银行、证券公司、海关等的协同。与银行联网,可以随时查询企业最新银行资金信息,并实现网上支付和网上结算;与海关联网,实现网上报税、报关;与证券公司联网可以实现在线证券投资等。

3、电子商务使电子联机实时报告输出方式成为可能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一方面,企业的生产、销售、财务、人事等业务部门在网络环境下协同工作,所产生的各类信息存储于集成的数据库中,信息用户可以通过对数据库的实时访问,获取自己想要的数据;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系统也可主动通过Intranet把会计信息实时向企业的内部网页上,通过Internet把信息向企业的外部网页上,甚至会主动把会计资料通过网络传至税务等政府部门,替代传统的纸面或软盘报送的方式,从而使电子联机实时报告成为可能,并使会计信息输出方式呈现崭新的面貌:

(1)信息量大,成本低。由于采用超文本文件和信息链接技术,有效地改变了传统的财务报告结构,把有顺序的线性结构变为相互交叉的网状结构,信息使用者可以获得大量有用信息。同时,由于会计报告采用的是电子数据,可以大大减少企业的印刷费用和报纸版面费用,也使企业能够在花费不大的情况下披露更多的信息。

(2)传递迅速,更新及时。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一直是信息用户关心的问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直接影响决策者的判断。传统会计报告按每季度或每年公布一次,而“决策需要信息”不是每季度或每年进行一次,它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发生。电子联机实时报告可以通过联机方式实时获取决策者所需的信息,满足了信息用户长期以来的对信息及时性的渴望。其次,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由于采用的是联机方式,各种信息可及时更新,商品的最新市场价格和有价证券行情可以从网络中很容易得到,使企业用多种计量属性编制会计报表成为可能。例如可以同时提供基于历史成本、公允价值、成本与市价就低等多种计量属性编制的财务报表,会计报表的阅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毫无疑问,这将为解决当前会计领域内金融衍生工具的信息相关性问题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

篇8

一、电子商务对会计管理环境的影响

纵观会计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体会到会计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二是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这两个方面构成了会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会计管理环境,前者不断要求会计将新的经济业务反映出来,后者则要求会计努力满足信息使用者不断变化的需要。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会计管理环境发生了变化。

1、管理对象的变化

由于电子商务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的重要性正随着信息技术的重大变化而日益明显,由此引来了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变革,信息化社会浪潮扑面而来。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客户需求日益多元化,企业间的竞争焦点由原来大量生产转移到如何通过多品种少量生产的方法来满足顾客的需要,企业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人员培训、研究和开发新产品、市场调查、计划、设计、广告营销和内部沟通等信息活动上。这些信息活动所创造的价值在企业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中的比重日趋上升。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企业管理活动更多地集中在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管理上。

2、管理组织结构的变化

现代企业是基于亚当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建立的,通过其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来达到分工与协作的管理,借以实现标准化的大量生产,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一直是我国企业运营的构架,这种层层分级的管理模式在传统的经济环境下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时至今日,企业经济活动量大大增加,所处经济环境变化加快,所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原有的管理模式抑制了企业的快速反应及决策能力,同时可能导致企业整体目标次代化和各分部目标相冲突等问题。个别集团企业为了整合财务资源,提高竞争力,往往采用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然而,在电子商务概念出现之前,集团企业集中式管理是很难实现的。

电子商务支持在线管理和集中式管理模式,消除了物理距离及时差概念,高效快速地收集和处理数据。电子商务的应用使得会计部门内部、与其他部门之间及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十分便捷,财务部门的很多工作均可由其他部门完成。企业集团可以利用基于电子商务的网络财务软件对所有分支机构实现集中记帐、远程报账、远程审计、集中资金调配等处理。下属机构成为一个财务报账单位,可以减少基层单位财务人员和节约会计费用支出,集团企业总部可以对数据进行及时的处理和分析,使企业实现决策科学化、业务智能化,并能充分利用集团内部信息资源,实现真正的信息共享。

二、电子商务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任何会计理论总是建立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与实务基础上。电子商务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会计的管理环境,也必然对会计理论带来影响。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将导致会计的内涵和外延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1、电子商务对会计对象的影响

会计对象,传统意义上指一个独立的核算单位。传统会计只需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内部的经济活动,无需反映和监督与其相关的客户、供应商等单位的经济活动,更没有考虑电子商务时代虚拟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管理要求。

会计发展的原动力是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和信息需求的变化。电子商务时代,企业的经营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客户、供应商和行业经济、区域经济甚至全球经济的变化,虚拟企业将成为常见的企业组织形式,如果会计不能向管理者、投资者、甚至政府部门反映上述各方面的重要信息,将使会计的基本原则——全面性和重要性原则受到亵渎,管理者、投资者也就无法依据会计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和投资活动。

2、对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

会计后期假设的本意是使企业可以定期(通常一年一次)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报告。在传统会计理论下,由于提供会计信息的方法和技术受到限制,所以报告的编制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和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一年一度的会计分期有其合理性。在电子商务时代,就是在任何时候,信息使用者都可从网络上获得最新的财务报告,而不必等到一个会计期间结束才可获得。这样,是否规定会计期间不再重要。在电子商务时代,会计分期假设将被淡化。同样,在电子商务时代,通过货币反映的价值信息已不足以成为管理者和投资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诸如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虚拟企业创建速度等表现企业竞争力方面的指标更能代表一个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这些因素正是今日风险投资方兴未艾的重要根据。因此,是否应继续把货币计量假设作为一项会计基本假设也应受到质疑。

3、对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影响

与会计分期假设相伴而生的会计原则是权责发生制。既然会计分期假设被淡化,那么是否仍有必要在电子商务时代运用权责发生制原则理应受到质疑。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将成为交易的主要形式。网络上的电子货币支付方式将使现金流量大大加快;信息使用者更关注现实和未来的信息,而有关现金流量的信息对于企业未来的经济活动更为相关,所以在电子商务时代出具的时点报告似乎采用现金收付制更为合理。

4、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影响

历史成本原则是关于货币计量属性的规则,它要求按历史成本来计量会计要素的价值,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是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已越来越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在价值信息方面,公允价值信息比历史成本信息对于决策的相关性更强。在传统技术方法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虽然可以提高信息的相关性,但可靠性却很难保证。而新的技术方法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最新的资产成交价格信息,从而保证了信息的可靠性。

5、电子商务对会计基本方法“借贷记账法”的影响

会计的基本记账方法是“借贷记账法”,其局限性表现在:(1)它只反映价值信息,而无法反映非价值信息;(2)它只反映与资产负债表相关的经济活动,不能充分反映其它重要信息,例如证券价格信息;(3)它只反映会计对象即企业内部有关的信息,不反映电子商务时代供应链上的其它重要信息,例如供应商的原料信息、客户需求能力信息等。而“借贷记账法”无法反映的信息恰恰是电子商务时代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需要的重要信息。因此,必须探索新的方法来弥补借贷记账法的不足。

电子商务的应用使现行会计理论面临挑战。随着会计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和电子商务的全面应用,人们会重新审视“会计对象”这一理论的基石,并有充分的理由将传统的“资金运动论”变更为“经济信息论”,籍此重塑会计理论框架,用以指导会计实践。

三、电子商务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

1、电子商务为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了新的输入方式——无纸化输入

电子商务的应用将改变传统输入方式,采用更加高效、先进的无纸化输入方式。无纸化输入又称联机输入系统(On-lineInputSystem),在该系统中业务活动从开始到最后都不会受到人工的干预,即完全自动进行交易处理输入,使得企业供、产、销有关的合同、提单、保险单、发票等书面记录被计算机存储设备以相应的电子记录所代替,商业运作的整个过程实现无纸化、直接化。

2、电子商务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并使会计数据处理更具有协同性

电子商务支持企业内部、BtoG企业与消费者、BtoG企业与政府、CtoG消费者间等应用模式。通过企业内部网络(INTRANET)、企业间网络(EXTRANET)以及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使得会计信息系统的处理具有以下特征:

(1)内部的协同,即对于企业内部信息可以通过企业网络传递实现内部的协同。采购和销售部门的业务员可以使用手持信息设备输入各种商品/劳务数据,并实时或批量传送给财务系统;公司职员可以借助联网的信息终端进行考勤、申请借款、填报各项收支;财务人员可以坐在计算机前等待各种经济数据传人,自动生成各种账表,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

(2)与供应链的协同,即通过商际网络和国际互联网实现供应商、客户和企业之间的协同。网上订货、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的物流信息和资金流信息瞬间传递到会计信息系统;网上服务、网上咨询使供应链的协同更加默契。

(3)与社会有关部门的协同,即通过国际互联网实现企业、银行、证券公司、海关等的协同。与银行联网,可以随时查询企业最新银行资金信息,并实现网上支付和网上结算;与海关联网,实现网上报税、报关;与证券公司联网可以实现在线证券投资等。

3、电子商务使电子联机实时报告输出方式成为可能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一方面,企业的生产、销售、财务、人事等业务部门在网络环境下协同工作,所产生的各类信息存储于集成的数据库中,信息用户可以通过对数据库的实时访问,获取自己想要的数据;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系统也可主动通过Intranet把会计信息实时向企业的内部网页上,通过Internet把信息向企业的外部网页上,甚至会主动把会计资料通过网络传至税务等政府部门,替代传统的纸面或软盘报送的方式,从而使电子联机实时报告成为可能,并使会计信息输出方式呈现崭新的面貌:

(1)信息量大,成本低。由于采用超文本文件和信息链接技术,有效地改变了传统的财务报告结构,把有顺序的线性结构变为相互交叉的网状结构,信息使用者可以获得大量有用信息。同时,由于会计报告采用的是电子数据,可以大大减少企业的印刷费用和报纸版面费用,也使企业能够在花费不大的情况下披露更多的信息。

(2)传递迅速,更新及时。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一直是信息用户关心的问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直接影响决策者的判断。传统会计报告按每季度或每年公布一次,而“决策需要信息”不是每季度或每年进行一次,它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发生。电子联机实时报告可以通过联机方式实时获取决策者所需的信息,满足了信息用户长期以来的对信息及时性的渴望。其次,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由于采用的是联机方式,各种信息可及时更新,商品的最新市场价格和有价证券行情可以从网络中很容易得到,使企业用多种计量属性编制会计报表成为可能。例如可以同时提供基于历史成本、公允价值、成本与市价就低等多种计量属性编制的财务报表,会计报表的阅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毫无疑问,这将为解决当前会计领域内金融衍生工具的信息相关性问题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