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0 10:29:4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传媒行业就业形势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美国是世界最发达的媒介传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市场、也是最大的电影出口国家、音乐产业也比其他发达国家发达。传媒业作为当今世界增长最快的行业,报纸、电视、网络、广播、多媒体、影视公司都是传媒专业大学生的主要需求源。根据麦可思研究院(MyCOSInstitute)独家撰写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可以看出,2011年度主要本科专业就业率前十排名中并没有传媒类专业,排名依次为学前教育(97.5%)、热能与动力工程(96.4%)、物流工程(96.1%)、给排水工程(96.1%)和审计学(95。9%)等专业。而在2011年度主要本科专业失业率排行榜的调查中,动画属于传媒专业的领域,失业率达到12.6%,排名第八。特别是在半年内离职率较高的主要本科专业排行榜中,前三位依次为动画(37%)、艺术设计(37%),广播电视编导(37%),这三个专业中的动画与广播电视编导是传媒专业的主体。在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较低平均月薪调查中,动画专业排名第十,仅有2546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851元,但高于排在第一位的临床医学专业305元。虽然传媒创业有些领域待遇比较低,但在毕业半年后高于平均月薪的主要本科专业调查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达到3542元,排名第8,远远高于平均水平。传媒业具有知识、管理、资金、任成才、技术等方面的密集型,任何的传媒企业,成功的前提就是人才高度密集为基础的,都要依赖于一个优秀的、高效的、新锐的智力密集性团体去提供密集的知识、技术和管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传媒业最大的挑战就是人才。媒体的多元化和全球化导致了更加严重的竞争格局,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媒业不仅需要专业型的传媒人才、也需要职能类的管理人才,更需要职业经理人才。传媒人才的需求正在成为职场的领军职位,如广告传媒界的职位需求以15个指数的平均速度在增长着,虽然对传媒业人才需求的增长有20%左右,薪资增长有30%,但越来越多的传媒机构却在感叹找不到合适的传媒人才。最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专业培育和需求严重的脱钩。
传媒专业大学生就业特点分析
1.传媒学科在高校中一般处于边缘性位置除了一些传媒大学外,很多综合性高校都开设了传媒专业,这些专业一般都在学校合并、扩招以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多的。这些高校一般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其特定学科都拥有比较雄厚完备的师资力量、深厚的教学科研积淀和一大批各级重点学科。因此,高校一般都很重视自身的主打专业学科,在对传媒专业的投入相对要少很多,致使传媒专业经历了一定的发展,但教学科研积淀还不充分,综合实力不高。更为严重的是,在高校投入偏斜的情况下,传媒专业在高校整个学科体系张处于“非主流”、“边缘化”的劣势地位,无法与主干学科相媲美。2.传媒专业对口就业率低、就业选择多样化在国内传媒业较为发达的北京、上海等地,传媒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单位的比例逐年下降,对口就业率也呈逐年下降趋势。如某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生从2007—2010年的媒体就业率分别为30%、25%、23%、21%。同时大部分传媒专业毕业生更关注的是能够顺利就业、就业单位是否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个性是否可以得到舒展,因此对专业是否对口要求的愿望并不高,可见大部分学生对专业不对口具备比较理性和务实的态度。如很多大学的表演、播音与主持、戏剧影视文学等传媒专业毕业到对口单位的并不多,相当一部分从事了房地产开发、金融业、以及物流业等领域的工作。3.学历、成绩因素淡化,性别差异突出按照常人的观点,学历越高,就业率就越高,学历越低,就业率就低。由于办学层次的不同,传媒专业有本科、专科之分,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和用人单位择人的标准差异,很多本科传媒专业甚至还不如专科专业。本科层次的传媒专业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专科层次的传媒专业则更加重视实践操作能力。这除了本科生的就业期望要高于专业生之外,还与用人单位用人标准上比较注重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关。同时,在传媒专业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男性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明显高于女性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在就业中普遍存在就业不平等的现象,女性毕业生不管是在就业率还是在就业质量方面都明显低于男性毕业生。4.就业较为理性,就业目标明确传媒专业大学生一般在大三阶段就确定了自己的就业目标,对自己的职业理想、就业准备与就业低于选择等问题都进行过思考。他们认为大学只是自己人生道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已,仅仅是起点,表现出了较强的自我规划意识。在就业目标方面更加趋势务实、更加理性,许多大学生在大一大二阶段就比较重视到电视台、电台、平面媒体或广告策划公司等传媒业进行实习,积累自己的实践经验。5.传媒专业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强化社会关系的运作大部分传媒专业学生一般都愿意留在北京、上海、各级省会城市,期望在发达地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自身价值。在找工作时出现“挑地方、挑单位、挑行业”的趋向,在社会和家庭的因素下“心高气傲”,选择了超乎自己水平能力的高薪资、高福利岗位。但是这些地方虽然是传媒专业毕业生的最乐意的就业地域,但这些区域就业竞争相当激烈,即使是优秀的毕业生也会动用一切资源,寻求关系,走后门等方式进行择业,因为社会关系是传媒专业大学生增加就业成功率的重要筹码。6.传媒专业大学生就业条件逐渐恶化随着我国传媒业的无秩序竞争,成本呈现上涨、收入呈现下降的趋势,传媒工作的条件逐渐恶化,传媒单位对大学生的就业要求也越来越苛刻。首先,一般会要求学生在自己单位进行实习考察,实习期间不支付报酬,而且实习期限比较长,一般都在半年以上,同时存在着不被传媒单位签约的可能性。其次是录用后没有正式编制,工资水平相比老员工想去甚远,但工作量极大,因此辞职率较大。
传媒专业大学生就业困惑的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首先是高校扩招,增加毕业就业压力。自从1999年国家实行扩招以来,毕业生数量剧增,虽然国家有所控制,但扩招影响依然存在。据数据显示,我国2005—201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任338万、413万、495万、559万、611万、630万,毕业规模逐年增加。传媒专业也不例外,近年的毕业生持续增长,但我国传媒业对传媒专业的有效需求增速远远低于毕业生增速,导致了传媒专业供大于求的矛盾,致使传媒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其次是传媒专业和我国产业结构之间的对接存在矛盾。传媒培养的就业去向一般集中在我国的第三产业,但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比例仅为4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5%的水平,国家将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上。因此,合理调整各产业的比例,将更多的资源配置到第三产业的发展中去,将有利于缓解我国传媒专业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再次是国家就业政策的实施效果不好。国家颁布了许多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但国家服务部分由于人手短缺、资金匮乏,政策的执行力严重不足。同时就业指导与服务标准比较低下,信息不畅,就业政策的文件解读没有进入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这就导致了毕业生对国家政策知之甚少。再次是就业市场不够完善。一些不法企业和中介机构利用优厚条件签约毕业生,收取各种保证金和服务费后,降低毕业生待遇,甚至将毕业生无故辞退,严重打击了毕业生求职的积极性,也使得岗位人才的流失现象严重。最后是社会需求的变化。随着传媒业的飞速发展,传媒业更需要既懂专业业务,又懂经营的综合性人才,传统的工匠性毕业生已经不符合当代传媒的需要,招收日趋多学科方向,如金融、经济、法学、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受欢迎。2.学校因素首先是我国学校的体制问题。由于我国大学一般都是严格的行政化体制,普通教师和学生都只是高校的附属品,学校的决策缺乏合理性,一般都是领导决定即可。这种家长式的体制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如边缘化教师的决策权力等。其次,传媒专业的学科设置和培养模式缺乏合理性。如在扩充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方面不遗余力,学科和专业结构的合理性缺乏有效的论证,导致了招生规模扩大后,师资力量难以跟上。再次是我国的传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现象严重。有些学校沿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等方面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一些与市场脱轨的专业难以被淘汰,导致传媒专业学生毕业出口不畅,综合能力欠缺,加大了就业压力与难度。最后是学校的落后的就业意识问题。一些学校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业指导观念落后,没有认识到学生择业不仅仅是学校、学生的具体问题,更是一个关乎社会进步与稳定的社会问题,不能提供一流的就业服务和就业平台。3.学生因素首先是传媒专业大学生观念比较落后,对社会认知程度不高。很多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并不喜欢,在目标和角色定位上比较模糊,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致使自己毕业不能顺利迈入职业生涯。其次,学生不愿意将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缺乏毕业的思想准备,生活在幻想之中,对自身和社会期望过高,对到基层就业持保留和官网态度。最后是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够。在现代传媒业呈现双重专业化的趋势,媒介的小众化趋势对传媒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好的素质要求,部分学生对知识能力的获得及储备不够,具体表现在不能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互结合,基础知识不牢固、专业素质低下,知识面比较狭窄缺乏,缺乏实践的锻炼,不具备就业的竞争优势。
传媒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育研究
关键词:技工学生; 就业指导; 创业教育
学生从进入技校学习起,就带有明显的职业倾向和就业的愿望,学生毕业时能否被顺利推荐就业,找到比较满意的单位并安心工作,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它将直接影响学校声誉和招生任务的完成,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工作,许多国家在劳动用工部门和教育部门及相关领域都引入这项工作。不难看出,它是联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就业、学业与择业、立业、创业的桥梁。
国内外就业指导研究的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从目前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分析,大体可归为四类:一是研究个人择业倾向问题;二是研究职业发展和职业成熟问题;三是研究职业决策过程;四是研究作用于个人职业发展和职业选择的社会因素。强调学校就业指导应视为系统长期的教育过程,强调应结合日常教育工作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这些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发和教益。
因此,立足职业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迎接新时代的呼唤与挑战,充分考虑职校生个体发展的内在需要,来研究和探索技工学校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就业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内涵
1.职业指导的内涵。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我们这里所说的职业指导是指技工学校根据社会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依据行业对人才规格的不同需求,针对专业实际和学生个性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择业、从业、立业、创业等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教育、指导和帮助。其核心是做好技工学校学生的职业辅导工作,社会服务工作,以缓解就业形势,实施职业指导问题。
2.创业教育的内涵。我们这里所说的创业教育是指依据社会需要和个性特点,有目的、有步骤地对技校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知识和能力、创业思路、策略等的教育,以提高学生创业综合素质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其目的是为国家和地方培养适应各种需要的创造性人才,为技校生的择业、就业、创业奠定基础,从而实现国家和地方对中、高级技术人才的合理配置,使他们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点在于对学生进行创业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否则就谈不上创业人才的培养和造就。
3.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关系。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创业教育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且为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缓解社会压力提供了条件。由于创业教育最终须根据社会需求和个性特长得以实施,因此,要充分发挥创业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我们必须进行就业指导,为创业教育提供专业,调整专业结构,培养人才规格及人才素质要求的依据。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是一项综合工程,它既包括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变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及习惯;还包括职业指导的理论基础、教育思想、指导效用、指导原则、指导方法、途径等;也包括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原则、方法、模式、途径、价值等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强调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是本课题的重要特征。
二、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建议分三个阶段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
1.刚入学的学生对自己、社会、职业等方面知识的了解是极其欠缺的,对其应着重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的教育,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和学习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从学生入学起,就向他们灌输竞争择业的意识,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性格、气质、兴趣、专业及社会需要,确定就业的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将来实现就业目标铺平道路。同时,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系统地、扎实地学习专业知识以及与就业目标相关的其它知识,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学能力。
2.对二年级的学生着重进行专业技能和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此阶段的学生主要以学习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为主,并完成所有项目的技能考核。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围绕专业技能的需要,自学辅修旁系专业,使自己成为一专多能、一身多证的技能型人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注意培养自己的社会活动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承受挫折的心理调适能力。
3.对毕业班的学生着重进行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分析以及就业定位、择业技巧和面试心态的调试。毕业前,就业目标是学生的学习动力。毕业时,就业目标就表现为就业定位,如果当初确定的就业目标与毕业时的就业形势不一致,就业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在劳动力市场竞争激励的环境下,技校生能否获得一席之地,这就要求他们从实际出发,根据就业形势和自身的能力水平,进行就业定位,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不要盲目等待。并且要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艰苦创业的思想,帮助学生冷静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趋势,鼓励学生了解到劳动力市场用工状况,为成功就业谋得更广阔的空间和机会。要建立自信心,学会推销自己、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及应有的礼貌和言行举止,以最佳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就必然会取得成功。
三、探索就业指导、创业教育途径
就业指导的途径多种多样,经过近几年实践得出的效果良好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设置就业、创业课
⑴课程内容上要有针对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很多实际问题,在课程内容上就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比如:①如何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念;②客观地认识自己,建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实现就业的愿望和要求;③怎样作好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④怎样增强自己在择业中的自信心;⑤如何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己,找准自己合适的位置;⑥掌握面试的技巧与艺术。这些抽象的问题通过教师通俗化、具体化的讲解,从而帮助学生认清目前就业的现状和了解国家有关的就业政策,树立科学正确的择业观。
⑵教育形式活跃,内容要丰富。就业指导不能只靠毕业前来开设,从入学教育起就融入教育教学过程,让他们通过了解认识理解正确把握这样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来产生作用。从形式上可以采取如下方式:①聘请就业指导方面的老师就该方面问题做系列讲座;②请本校近年成功就业的学生回校作现身说法;③聘请与学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代表来介绍用人情况和面试技巧问题,消除学生对就业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为多渠道就业打下基础。
2.重视学科教学。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的内容,在备课中处理好教学内容,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及时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具体实施,在内容上寓就业指导于学科教学之中。具体的措施是:①召开全校教师会议,统一认识,明确目标与内容、重要性与必要性。②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经验,灵活取舍教材内容;在备课中精心设计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渗透内容,处理好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内容的完成与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渗透内容的关系;适当增加渗透内容,彼此兼顾,各有侧重。③将学科知识考核与就业指导教育内容的考核有机结合,比例由各任课教师自己掌握。
我们要求教师平时多多收集和积累资料,主要是国内外,校内外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有益的方法、途径、技巧、失误等。将这些经验和失误以案例的形式写进教案,用小故事、小专题的形式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学生的心田,为学生所喜爱和乐于接受。
重视课堂教学操作管理。积极探索“在教中学,在学中悟,在悟中创”的方法:①在教师的带领下,尤其是在实习教师的带领下,引导学生在“模仿中创造”,如数控车工、模具钳工、双电维修、计算机网络、会计等专业性项目;②在相互质疑中明确择业、创业的方法、技巧。讨论、质疑有利激活思维、活跃思维,开发创新思维;③在生产实习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方法、技巧,更要为学生铺设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的途径;引导学生发现创新的新途径,逐步形成创造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大胆细致、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
3.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
⑴通过班会、团委、学生会、文学社组织的各种活动,开展就业指导、模拟创业情景训练。
⑵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是实施就业指导的辅助手段。每学期必须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下企业、公司、旅游点,赴劳务市场、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中介机构等开展调查、实习锻炼、试聘应聘等活动,以便了解社会需求、认识职业特点、提高求职能力。
⑶学校要充分利用宣传媒体及校园文化如校园计算机网络、校园广播、电视、校黑板报、宣传橱窗、校报、教科研文摘、自制小报等开展就业指导。另外,学校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优秀艺术作品展览、各种操作技能比武、文化娱乐活动,不仅可丰富学生的闲暇生活,展示他们的个性和特长,还可提高交际能力、合作能力,达到陶冶情操、全面发展的目的。
4.建立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开展咨询中介服务。从1998年开始就组建了企业与学校联合咨询委员会,学校通过对各类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把用人企业按其性质、类型、规模、经营状况、用工种类、用工时间、对员工素质的要求及员工的待遇等进行归档管理,及时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并通过劳动力市场调查、供求分析、问题咨询、信息、指导报名等多种活动,有效发挥了学校就业指导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就业中介机构在毕业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学校与职业中介的联系,与各地的劳动力人才市场、职介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架起与职业中介机构的桥梁,多渠道地做好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
总之,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创业观、价值观、人生观;具有开拓创新、不怕挫折、吃苦耐劳、敢于创业的精神;可以使学生能正确对待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并善于将目前的学习与远大理想有机结合;促进了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努力挖掘自己的潜能;促进了学生明确所学专业与职业就业竞争形势,产生紧迫感,激起奋进与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促进了基础薄弱的学生重新点燃勤奋学习、奋力拼搏的火花;促进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掌握了职业知识,求职方法和技巧,提高了识业、择业、就业能力,为社会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尹凤霞主编.学生心理保健手册.北京:华艺出版社,
论文摘要:就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就业指导活动中存在的一些现状和问题,阐述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些有效途径,提高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培养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
0.引言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从政府、社会、高校、家庭等多方面着手。随着目前社会经济市场发展,高职院校除了要使自己的办学更加符合社会需求、提高教学质量之外,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措施。就业指导的核心内容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职业胜任能力,帮助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所以高职院校要努力寻求就业指导工作的新对策,采取求真务实的新举措,不断提高就业指导工作质量和效率,积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正确就业、成功创业,达到企业与学生的“人职匹配”。
1.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l.1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与高职大学生就业需要还不相适应
为了解和掌握我院09届学生择业思想及学校开展就业指导服务等工作情况,对部分学生进行座谈和问卷调查。在“对自己的就业信心”回答中,52%的学生对自己成功就业比较有信心,6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有竞争优势,66%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了规划。在“理想的择业目标是什么”的回答中,46%的学生选择了自主择业,68%的学生希望在江苏省内的沿海发达地区工作,49%的学生希望到中外合资或外资企业工作,90%的学生希望从事的岗位是行政管理、生产技术管理或开发研究人员,但也有24%的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看重待遇、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在调查中有74%的学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应主动参与竞争,有26%的学生存在等待学校推荐或希望自己的父母亲友为自己联系工作等依赖思想。在对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评价中,有46%的学生认为做得比较好,有54%的学生认为学院就业指导工作还缺少针对性,需进一步加强。在就业指导内容上,有35%的学生表示迫切需要就业咨询,30%的学生表示迫切需要就业信息指导,27%的学生表示迫切需要就业求职技巧的指导。
从以上高职学生择业的思想状况可以看出,一是高职毕业生的择业心态是复杂的,表现出多元化的择业取向,他们迫切需要学校在就业咨询、就业信息、求职技巧等方面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二是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还存在空泛化和形式化,指导内容理论性太强,不注重实际,缺乏模拟性的求职面试等训练,指导过程缺少互动性,过于呆板;三是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四是在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创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重视还不够。
1.2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高职毕业生就业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长期以来,高职教育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二是由于人们对职业院校的传统偏见造成一些用人单位不敢大胆使用高职毕业生,认为他们高不成、低不就,跳槽现象严重,诚信观念缺乏。因此,高职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就业形势的教育和指导。而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缺乏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缺少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的体系,往往停留在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宣传的层面上,缺少适合高职大学生特点的手段和方法,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1.3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培养和高职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
目前高职院校领导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基本上都设立就业指导机构,但由于人手少,忙于应付大量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研究。而且由于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无论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缺乏对当代高职学生职业意识和能力发展状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人才的要求、高职学生就业的特点和规律以及高职学生就业原则和政策保障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因此,高职院校需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队伍建设和就业指导的学科建设,逐步使就业指导工作正规化、科学化、系统化和专业化。
2.探索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
(1)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就业指导工作当务之急是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相对稳定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通过引进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专职从事教学工作;另一方面,邀请校外各方面的专业人士、成功人士、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等作为兼职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更重要的是加强对现有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进行系统培训,鼓励和要求他们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并取证,不断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水平。
(2)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自身的工作范畴、规律和模式,又与学科及专业建设、教学与课程改革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联。同时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们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能真正使就业指导工作从关注“出口”转向专注“过程”,分年级、分阶段、有侧重地进行就业指导,让学生尽早做好科学的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力求使学生从观念、心态、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全面准备;其次应把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重视学生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对职业选择和成长道路的指引作用,积极推动学校教职工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管理体系,并在共同营造毕业生就业工作良好环境中发挥积极作用。
(3)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部分学校已经在师资、教材、实施和教研等方面强化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但需要根据高职教育的实际和社会形势发展,编写出适合高职学生自身特点的教育教材(讲义);改革就业指导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吸引力强的就业指导形式,增强课堂与学生互动的实践教学,提高就业指导效果,有效地开展个别辅导、座谈、讨论、模拟洽谈会等各种形式,例如对高职大学生进行形势分析、当前就业方针、政策,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的基本条件、不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毕业生特征、毕业生求职的基本职业技能,介绍求职知识,培养高职大学生的求职能力和技巧等内容。激发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提高学生接受知识、培养能力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重视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健康向上和自我心理调控能力。
(4)推进“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择业策略现在学生求职过程中,很多人不知道自身具体适合什么职位、行业,求职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岗后学生工作不稳定随意跳槽等现象。一方面运用职业测评的科学手段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实施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对所希望涉及领域内的行业和地域内的用人单位进行对比和分析,作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让学生真正找到与自身特点、兴趣相匹配的工作,解决学生择业的盲目性,为学生提供理性的职业规划,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参加单位招聘时能够理智地进行职业选择;另一方面建立毕业生咨询接待制度和大学生择业心理接待制度;同时,可以利用现代的传媒手段,在网上开通就业指导和就业座谈,使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得到最方便、最快捷的就业指导,确保毕业生在择业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在第一时间得到答复。
(5)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和社会实践,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当今在校学生,是在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对社会知之甚少,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挑战。系(院)可针对高职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的某些模糊观念和高职学生普遍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进行专题的社会调查和参观学习,从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并充分利用休假时间让他们走出校园到社会参加社会实践,然后加以理性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这样通过对社会接触和磨练学生能收到课堂上难以达到的效果。
(6)加强校企合作、实施“工学交替”、“预就业制”,营造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为体现高职特色,高职院校可实施把毕业实习与推荐就业相结合的“预就业机制”,也可以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实施“工学交替”,让学生直接到生产岗位,了解现代企业的管理和生产技术,了解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感受企业文化,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
关键词 行业期刊;发展机遇;路径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5-0010-03
目前,在出版领域对行业期刊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基于其与大众期刊的不同,可以大致定义为:以特定行业的专业知识、政策信息、发展动向等为报道内容,主要面向行业关联者的期刊。我国种类繁多的行业期刊在促进行业交流、推有幸捣⒄菇步的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崛起,以及国家出版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行业期刊的生存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行业期刊如何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改革大潮中树立自信,逆势而上,是关系行业期刊及其从业者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
本文对当前行业期刊的发展机遇进行分析,并探讨行业期刊良性发展的思路和策略。
1 行业期刊将死是个“伪命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层出不穷,并且迭代时间越来越短。传统媒体中的行业期刊,由于内容单一、读者面狭窄等先天劣势受到了比大众期刊更强烈的冲击。
另外,伴随着国家出版体制机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很多行业期刊正经历着或已经经历了由行业主管部门输血到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痛苦转型,失去财政资金的支持,行政摊派的发行渠道也不复存在。
从旱涝保收的温室走向竞争残酷的市场,很多行业期刊明显准备不足,受原有体制影响,不能在变化的媒体格局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调整自身,导致规模萎缩,发展缓慢甚至被淘汰出局。然而困难与希望相伴,挑战与机遇并存,行业期刊依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不可取代的价值。
1.1 专业、优质的内容是行业期刊制胜的关键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不仅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还带来了信息传播和媒体格局的深刻变革。
每个人都可以借助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就成为信息和传播的主体,并形成一定的影响。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更倾向于轻点鼠标、滑动手机屏幕来获取需求或感兴趣的信息,而不是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去阅读书籍、报刊。因此行业期刊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行业期刊依附行业发展而生,这使其有渠道、有能力对行业专业领域内的某一选题进行深入挖掘,这和网络上碎片化的信息有很大区别。
行业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独家、专业、优质的内容。摒弃追求快速、吸睛的浮躁和对技术手段的迷恋,专心做好行业新知识、新信息、新思想的者,行业期刊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1.2 权威的信息渠道和丰富的行业资源是行业期刊的独特优势
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缺乏的不是获取信息的渠道,而是真实有效的信息。前段时间网络热炒的武汉面馆杀人案件,各路媒体和网络评论员蜂拥而上,各种爆料,各种解读,最后被各种“打脸”。这反映了现有媒体生态的结构性问题:真实有效的信息生产能力不足,具有专业能力和公信力的媒体缺乏。而行业期刊与行业主管部门、专家学者、从业人员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使其拥有新媒体和其他大众媒体不具备的独特优势――权威的信息渠道、专业的办刊队伍(编辑队伍和作者队伍)。行业期刊能够从政府主管部门得到第一手的权威信息,从而掌握行业宣传的主导权;能够组织行业内专家对某一现象、趋势做出专业的分析,拥有一支专业素质较强的原创作者队伍;此外,行业期刊的编辑也往往是既对行业知识有较深了解,又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编辑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在专题策划、组织稿件、编审把关等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
1.3 稳定而忠诚度高的读者群体是行业期刊盈利的基础
行业期刊有特定的读者群,大多为行业的研究者、从业者、服务对象等关联人员。虽然范围限定,但能够形成稳定的阅读需求,尤其是一些在行业处于领导地位、有较好口碑的行业期刊,更是拥有一批死忠“粉丝”。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对专业性较强的行业期刊需求越来越大,行业期刊的受众阶层迅速壮大,也为其走向大众化、市场化提供了无限可能。
比如一些汽车、金融、IT等领域的行业期刊已伴随着行业的风起云涌转型为大众消费类期刊。有需求就有市场,行业期刊是可以通过培养固定收费用户而达到盈利的。
行业期刊将死是个伪命题。无论是传播介质的变化,还是体制机制的改革,都是时展的必然,但人类对知识的向往和追求却是不变的。行业期刊不会在变革中走向灭亡,而是会通过整个出版市场的重新洗牌、优胜劣汰走上更科学、更健康、更强大的发展之路。
2 行业期刊实现良性发展的路径
2.1 细分市场,精准定位
只有明确了办刊定位,才能准确捕捉到读者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编辑和和经营活动,打造适销对路的期刊产品,办出自己的特色、优势,从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传媒市场占领一席之地。
所谓期刊定位,一言以蔽之,就是要解决“期刊为谁办、办什么、怎么办”的问题。行业期刊相对于大众期刊,其读者定位必须是瞄准行业关联人员这个细分市场,办出个性化的特色和风格。《人事天地》杂志创刊于1984年,为原广西人事厅的一本内刊,2000年取得正式刊号,凭借原人事系统的资源和渠道优势,发行量一度攀上高峰。
2010年,随着原广西人事厅、广西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合并为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杂志宣传涉及的业务面扩大,杂志面临新一轮改版。围绕要不要改刊名的问题,编辑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沿用“人事天地”的刊名是否会让人产生杂志只是刊载有关人事方面信息的误解?改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类的刊名,可以直观地点明杂志所属领域,但是否会丢失杂志在行业内积累多年的品牌优势?经讨论研究,编辑部决定沿用《人事天地》的刊名,并在杂志封面用一行字对刊名进行重新注解――“关注你身边的人和事”,将杂志涉及的内容由人事领域扩大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的各大板块业务,包括人事管理、人才工作、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劳动维权、工资福利等。这些很多是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也很切合“关注你身边的人和事”的主题。改版后的杂志以“服务人才、服务民生、服务社会、服务大局”为宗旨,以“积极打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的宣传阵地、理论高地和精神家园”为目标的办刊理念和方向,努力把杂志办成宣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策法规的主阵地、传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部署的重要渠道、交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理论和经验的重要载体、服务各类用人单位和人才的重要平台。读者群体一下从相关从业者、研究者变为各类劳动者和人才。
2.2 内容为王,提升品质
信息传播的介质会变,但人们对优质内容的需求是不变的。如果把网络比喻成信息的高速公路,纷繁芜杂的信息就是高速公路上面跑的车,汽车的质量要看汽车制造商,信息的品质则要看信息的生产者、加工者。行业期刊要想在飞速发展的传媒业中领跑,还得坚持“内容为王”这条铁律,提升刊物自身品质。
《人事天地》杂志改版后,延续自身的系统资源优势,在主管单位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指导下,围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中心工作,加强与相关业务部门的联系,获取第一手资讯,权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策并进行解读;定期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人才供求情况分析报告、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供求情况分析、薪酬报告、广西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广西就业形势分析等统计分析报告,成为广西就业市场的晴雨表,为广大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此外,编辑部还加强与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研究中心、武汉工程大学人才资源开发研究所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国内顶级的科研院所的联系,聘请33名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员,约请他们为杂志撰稿。如在2016年5月1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强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一时间引发社会热议。编辑部独家开辟“苏海南谈‘扩中’”专栏,连载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苏海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系列文章,很好地切合了社会热点,回应了读者关切,在读者群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在栏目设置上,杂志逐渐淡化机关刊物色彩,减少领导讲话、会议精神的全文照搬,增加了“特别关注”“专家视角”“实践与探索”等关注时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热点的栏目、“政策信箱”“以案说法”等指导性、实用性较强的栏目,“八桂英才”“寻找最美人社干部”等可读性较强的人物故事栏目以及“八桂文化漫谈”“文苑”等文化性、趣味性较强的栏目,满足读者不同层次的需求。
2.3 多元发展,打造品牌
在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和传媒业竞争白热化的大背景下,行业期刊要想实现良性发展,显然不能只靠发行量和广告两条腿走路,而要多元化发展,打造自己的品牌。
2.3.1 策划有影响力的活动,密切编者、作者、读者的联系
行业期刊对作者、读者的吸引力、号召力既来自权威、专业、实用的内容,也得力于策划和开展有影响力的活动。
行业期刊可以通过策划论坛、培训、讲座、会议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加强编者、作者、读者的联系,通过三者的互动,更准确地了解读者的需求,凝聚一批高水平的作者,增进彼此的感情,并使他们不自觉地转换身份,从被动接受者或部分参与者转变为主动为期刊发展出谋划策,为办好期刊尽心尽力,为扩大期刊影响奔走宣传。
《人事天地》杂志在经历了发展的辉煌后,由于自身办刊品质停滞不前和期刊市场化竞争加剧,曾一度走向衰落,发行量急剧萎缩,影响力逐渐减退。2010年7月,借着杂志全新改版的东风,编辑部组织召开《人事天地》杂志创刊十周年座谈会,与读者、作者、发行人员畅谈交流杂志十年的发展历程、成功经验、存在问题和发展策略。整个活动组织有序,务实又不失活泼,在场许多老作者、老发行、老读者都见证过杂志的成长发展,对杂志有很深的感情,纷纷表示会继续为支持杂志发展尽自己的力量。
活动还凝聚了一批新的系统内通联人员和读者,一下子提高了知名度,并为杂志在基层找到了一批“义务宣传员”。此后,杂志还陆续举办书法、摄影、诗歌散文大赛和征文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力。《人事天地》通联人员培训和表彰活动,更是成为通联人员一年一期欢聚一堂、交流学习、增进友谊的盛会。
2.3.2 拓展发行渠道,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立体化的发行市场
新时期,依靠行政摊派就能躺在发行量上睡大觉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行业期刊也要和其他大众期刊一样在市场化的大潮中接受检验。拓展发行渠道,实行多元化营是行业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行业期刊,《人事天地》杂志充分利用自己的系统资源,并广泛挖掘社会读者,建设和开发自己的读者数据库,综合运用系统内自办发行、邮局征订、发行机构等多种渠道,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赠阅渠道、各地通联人员的发行网络、行业协会的会员资源等多种优势,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立体化的发行市场,杂志发行量节节攀升。
2.3.3 借力新媒体,与新媒体共融共生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行业期刊不应消极退守,而应在保持自身权威性、专业性优势的同时,借力新媒体,与新媒体共融共生,以此在时效性、传播面和影响力方面有更大的突破。可以尝试创办电子期刊,扩大读者面;建立专业网站,增强影响力;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热点信息,引发受众关注等。
一、经济运行基本特点
1.二、三产业保持较快发展。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为1530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6%,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4.1个百分点。农业生产基本稳定,第一产业增加值685.6亿元,增长2.9%,增幅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粮食生产略增,晚稻种植面积与去年持平,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基本稳定。畜牧业生产增长较快,渔业生产基本稳定。第二产业增加值8279.5亿元,增长10.6%,增幅同比回落4.3个百分点。工业增幅明显回落。全部工业增加值7474亿元,增长11.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954.7亿元,增长11.6%,增幅同比分别回落4.4个和5.8个百分点。服务业较快发展,但房地产、旅游等行业景气回落。第三产业增加值6336.8亿元,增长11.5%,增幅高出GDP增幅0.9个百分点,比工业增幅高出0.1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同期仍回落4.4个百分点。
2.投资增幅趋缓,消费增幅回升,出口增长较快。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3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1%,限额以上投资5834亿元,增长16.5%。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4.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401亿元,增长2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名义和实际增幅分别比上半年提高1个和1.4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市场零售额增长20.6%,农村市场增长18.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562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101元,分别增长8.2%和12.9%。进出口总额为1637.4亿美元,其中出口1178.9亿美元,进口458.5亿美元,分别增长25.7%、24.3%和29.4%,出口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263家,合同外资109.8亿美元,下降16.6%,实际外资79.3亿美元,增长11.4%。
3.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减缓,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增长。前三季度,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3003.9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66.7亿元,分别增长20.3%和23.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186.6亿元,增长4.8%。如扣除镇海炼化和杭州炼油厂这2家企业的影响,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增长1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22元,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8845元,分别增长10.3%和13.7%,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4%和4.7%。农村居民来自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的现金收入增长26.5%,增幅分别比上半年和去年同期提高3.8个和7.9个百分点。
4.消费价格涨幅明显回落,生产价格涨幅高位趋降,房价涨幅逐月回落。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6.4%,涨幅比上半年回落1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涨幅(3.8%)为今年以来最低。8大类价格五涨三跌,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6.8%。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分别上涨5.6%和12.8%,进出涨幅差为7.2个百分点,同比扩大5个百分点。9月份两项价格指数首次出现回落,涨幅分别为6%和14%,比上月涨幅回落1.3个和1.8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5%和0.7%。前三季度,农资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21.1%,继8月份环比价格下降0.2%后,9月份继续下降0.1%。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0.2%,涨幅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各月涨幅分别为12.4%、11.9%、11.6%、11.4%、11.3%、11.0%、9.2%、7.5%和5.6%,呈现逐月回落态势。土地交易价格仍居高位,上涨29.2%,涨幅同比回落17.2个百分点。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9月份杭州、宁波、金华房屋销售价格涨幅分别为4.3%、6.7%和7%,高于3.5%的全国平均涨幅,分别居第30位、15位和12位,温州上涨1.8%,居53位。
5.存款增长较快,贷款增长回稳。9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462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8%,增幅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储蓄存款13674亿元,增长21%。本外币贷款余额28578亿元,增长15.7%,增幅同比回落5.5个百分点,比6月末回升0.5个百分点,新增贷款3603亿元。从人民币贷款投向看,工业、商业和农业短期贷款分别增长19.3%、14.7%和16.5%,私营个体短期贷款增长16.4%;个人消费贷款增长18.5%。
二、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
1.结构调整升级取得新的进展。工业结构得到优化,装备制造业逐渐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动力。前三季度,装备制造业增加值2040亿元,增长13.8%,增长贡献率达40.1%;实现利润515.6亿元,增长21.6%。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等行业经过改造提升后生产稳步增长,增加值分别增长13.4%和9.9%。高耗能行业生产减缓,比重降低。纺织、造纸、石油加工、化学、化纤、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和电力等8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增幅比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别回落0.7个和1.5个百分点,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幅低1.2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为36%,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投资结构继续改善。一产投资增长21.6%;制造业投资2439亿元,增长16.2%,增幅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2.2%,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45.7%;三产投资势头良好,投资3019.2亿元,增长20.2%,增幅同比提高10.8个百分点,占限额以上投资比重为51.8%,信息、卫生社保福利、租赁和商务服务、科技务、水利环境和公共管理、文化体育和娱乐等行业投资增长20%以上。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机电产品出口增长26.8%,占出口总额的43.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回升,增长7.4%,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引进外资快速增长。新批高技术产业企业109家,合同和实际外资分别增长26.1%和75.6%;交通运输、信息、科研、教育等服务业合同外资成倍增长。
2.科技创新取得积极进展。科技投入力度加大。前三季度,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增长41.6%,增幅同比提高15.1个百分点。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36.2%,增幅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投资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594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57.4%。创新成果进一步体现。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43.0%和20.9%,其中发明专利分别增长23.8%和54.2%,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专利授权总量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4.7%提高到6.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增长27%,增长贡献率达22.4%,新产品产值率为15.7%,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
3.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前三季度,预计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3.9%左右,降幅比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6.0%,降幅比上半年提高1.4个百分点。耗能千吨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6.8%,降幅比上半年提高1.3个百分点。1311家重点用能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7.8%,降幅比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进展顺利。据省环保局初步预测,前三季度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分别比去年同期削减3.3%和5.9%左右。
4.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地区经济保持较快增长。舟山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发展船舶制造等临港工业,在全省经济增长趋缓的形势下,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前三季度,舟山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46.2%,利润增长77.9%,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9.9%,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32.4%和28.4%,出口增长71.6%,增幅在全省均居首位。衢州和丽水也显现出强劲的追赶势头。前三季度,衢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8.6%,增幅居全省第2位,利润增长35%,限额以上投资增长21%,均居全省第3位;丽水出口增长43%,利润增长40.3%,增幅均居全省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5.6%,居全省第3位。
5.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民生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前三季度,地方财政支出1418.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其中,城乡社区事务、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支出分别增长26.1%、38.5%、29.9%和71.3%,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公共安全分别增长18.4%、38%和15.5%。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三季度末为3.23%,比去年同期下降0.03个百分点。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9月末,企业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去年末净增186万人、173.6万人、185.3万人、101.4万人和157.8万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比去年末净增88.2万人和92.2万人。
三、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工业生产和效益增幅明显回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从一季度的13.5%回落到前三季度的11.6%,利润增幅从18%回落到4.8%,这既是企业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主动收缩生产规模的结果,也是我省工业结构层次较低和企业素质总体不高的综合反映。主要原因:一是资金、土地、煤电油等资源要素制约。二是盈利空间在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减少。工业品“进出”涨幅差进一步扩大、劳动力和资金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使企业成本压力加重。三是外需拉动减弱。全球经济增速下滑,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需求明显下滑,我省前三季度出口累计增幅(24.3%)同比回落4.9个百分点,若扣除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因素,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仅增长13.3%,增幅同比回落10.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出货值增长12%,增幅同比回落8.7个百分点,出口对销售产值回落的影响近40%。四是工业投资增速连续下滑。2004年,我省限额以上工业投资增速一度达到35.3%,2005年回落到22.4%,2006年回落到13.0%,2007年依然低迷,增长12.1%,今年前三季度虽然有12.7%的增幅,但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幅仅为1.4%。
2.投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减弱。前三季度,虽然全社会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名义增幅分别达到16.1%和20%,但若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影响,实际增幅仅为4.5%和11.6%,同比分别回落2.8个和1.4个百分点,土地、资金、节能减排、企业家投资意愿等多重因素制约下阶段的投资增长。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房地产市场又受全球金融动荡及对后市的不乐观影响,市场观望气氛较浓,而开发商受资金压力影响逆市推盘,供给短时激增,存量市场又不能理想消化,成交量萎缩,前三季度,全省房屋竣工面积增长18.6%,但销售面积下降33.6%,销售额下降24%。在居民收支增长趋缓和收入差距未能缩小、物价上涨带来刚性支出增长较快、社会保障尚未健全、股市大幅下跌、房地产市场观望气氛较浓等背景下,扩大消费需求任重而道远。
3.经济增长减缓的影响有所显现。财政收入增幅回落。前三季度,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增幅(20.3%和23.2%)分别比去年同期回落6.9个和5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3.2个和3.7个百分点,其中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增长20.1%和15.4%,同比分别回落8.8个和23.6个百分点。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新增就业人数逐季下降。三季度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仅增长0.7%,增幅在全国各省市中居末位;规模以下工业从业人员同比减少2.9%,减少18.9万人。三季度全省城镇单位新就业人员为23.7万人,比二季度减少4.5万人,比一季度减少8.6万人。劳动力需求景气指数为110.7,比二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回落4.3点和11.4点。企业景气下滑。据企业景气调查,三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24.3,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12,同比分别回落26.6点和34.2点。与全国同期相比,我省两项指数分别低4.3点和11.8点。产品订货、盈利状况也不景气。三季度,企业产品订货景气指数为111.7,比二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回落12.8点和18.1点;企业盈利景气指数为99.6,是自2001年二季度以来首次跌入不景气区间。
关键词:华中农业大学;现代信息技术;图书馆网站;就业信息;高等院校
一、引言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硬件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基本上都建立了图书馆网站。“高等院校图书馆网站延伸和拓展了传统图书馆业务,已成为高等院校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的重要手段。”①利用图书馆网站提高网络信息应用检索能力,已成为高校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三大支柱”之一,如何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站、网络等信息技术自身优势,积极配合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努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高校图书馆一项重要的特色信息服务工作。
高等院校图书馆网站丰富的信息资源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了广泛的文献信息保障和选择,而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为学生搜索信息提供了便捷支持,宽敞的场所则为就业洽谈、招聘等提供了方便。各学科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和畅通的网络资源,迅速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动态、各地就业(创业)政策、各个人才网站的就业信息等。用人单位也可以通过各高校图书馆网站了解不同专业毕业生的求职意向。这大大方便了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避免了就业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不仅拥有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先进技术设备,而且还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管理队伍,他们具有熟练的、专业的文献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存储和利用等科学管理方法和技术,能就某一专题迅速地找寻、组织相关资料,这些为不同年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开发信息资源保障。
现在高等院校都非常注重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包括就业信息检索能力),深深懂得学生实验(实践)动手能力是走向社会(用人单位)获得职业机会的核心竞争力,因而既重视生源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强调毕业生的就业率,这是衡量一个大学高层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同样也是检验毕业生能否适应市场需要的一个重要硬件。②但是具有这种信息资源优势的高等院校图书馆网站,在为不同专业、层次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特色服务方面还为数不多。以下就我校图书馆在这方面开展就业信息特色服务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对策及对全国高校图书馆的启示逐一论述。
二、我校图书馆以网站为平台,大力开展就业信息特色专题服务现状分析
在高等教育扩招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规模的增长幅度大大高于我国GDP的增长幅度,呈现出扩招起步快、增长不平稳、大起大落的态势。毕业生出现了总量供大于求,即就业中的“卖方市场”,在就业机会一定的情况下,不仅研究生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就是研究生和本科生之间竞争也白热化。③因此,随着我国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高等院校各层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矛盾问题已经呈现出来。网上调查:“毕业生就业信息来源呈多样化,如学校就业指导中心(61.90%),校外招聘会(61.30%),校内招聘会(50.60%),……就业网站(30.60%),……人才中介机构(1. 90%)。”从中可看出,大学毕业生通过就业信息网获得的就业信息服务就占了将近1/3。④说明网上就业越来越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这对具有普遍上网能力和网页制作水平的毕业生来说,无疑是非常受欢迎的,并显示了高等院校图书馆网站开展就业信息特色服务专题工作是多么的重要。在此背景下,我校图书馆在这个就业信息革命中不可避免地要走进网络时代、数字时代,迎接就业网络环境新挑战。
具有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的高校图书馆,在面对我国大学生(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全面比较、系统整理和分析研究今后毕业生不同就业行业的就业前景、社会对不同专业之间的人才供求比例和地区高层次人才需求的比例,即:一份适时高质量的就业前景分析和预测报告,对于政府、用人单位、高等院校、毕业生、高层次人才市场及家庭和有关专家学者,都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⑤
因此,我校新图书馆建成后,根据学校教学科研和新时期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发展以及需要大力进行文献资源建设,创建了特色馆藏(包括就业信息资源建设),文献资源综合总量已达250余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10余万册,纸质期刊10万余册,电子图书90万册,数据库(含电子期刊)68个,自建特色数据库5个,文献资源涵盖农、生、理、工、文、法、经、管等学科,形成了以农业与生命科学文献为特色,传统资源与电子资源互为补充,多学科文献协调发展的多元化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在丰富馆藏的基础上,我馆为了更好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读者就业信息服务工作,从2004年开始参与了我校《毕业研究生就业现状调研与近期就业前景预测》《湖北省不同专业毕业研究生就业形势比较研究》、《湖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和《网站(页)上大学生就业信息应用研究》等5个不同层次毕业生就业课题的就业信息专题服务工作。⑥根据不同阶段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将不同调查表挂在图书馆网站,对校内外广大毕业生进行了广泛调研,以便开展就业信息服务工作更有针对性。同时又为了方便读者,基于网络的就业信息服务延伸了图书馆工作,图书馆网络每天24小时开放,校园网用户可自由地利用电子文献信息,访问校内外各相关就业网站就业信息数据库,虚拟参考咨询服务(E-mail,QQ,BBS,FAQ)应用广泛,已有部分就业信息特色数据库使用,并且建立了配套的就业专题阅览室,按照某一专题组织资料,有利于学生读者的阅读查找,避免了读者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专题性收集相关就业信息,无形中给学生读者指明了目标,减少阅读的盲目性。同时我馆情报人员开展校内外就业情报对口服务,在就业网站导航、就业课题信息跟踪、网络就业信息资源利用培训、就业书刊推荐等方面为校内外开展了更为广泛深入的服务。
这些做法,说明了我校图书馆网站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深层次就业信息服务工作中,不是就业信息的简单传递者或使用者,而是开发具有较强信息意识和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大量支离破碎的就业信息与数据进行归纳、综合、分析,使之条理化的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就业信息咨询人才。而且我校图书馆网上就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和就业信息的开发利用相比其他图书馆,有自己的特色,与我校学生工作处(部)开发的就业网站既有区别又相互补充、各有特色。我们认为学生就业工作,同时也是一种就业信息检索及咨询教学实践活动,⑦更是毕业生利用现代技术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其开展大学生就业信息开发和利用的思路和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开发校内外就业网站就业信息数据库,提高就业信息资源建设的数量和质量,促进毕业生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网站网络就业信息资源。就业信息资源是高等院校图书馆网站建设的基础,也是大学不同层次、专业毕业生得以利用的必要前提。我们图书馆网站在信息数据库建设之初,就非常重视这一点。因为学生读者上网若没有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就业信息资源,就会对上网大打折扣,也会影响他再次踏入这个网站。所以,必须提高网络就业信息资源建设的数量和质量,以促进学生读者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网络就业信息资源。
2.我校图书馆就业信息数据库建设,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与校学工处建设的就业网站数据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即各有侧重。因此,我们图书馆网站大力开发了这方面的数据库,与维普、中国期刊网等同视之。这实际上也是完善图书馆数据库类型,使图书馆网站更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并在此基础上逐渐使我馆就业题录+就业文摘库向就业信息全文库过渡。而且我们图书馆网站还尽量定位在权威的就业信息平台及专业的就业机构上,尽量与政府部门网站、可信度高的企(商)业网站、私人网站和有关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网站链接,以便学生了解整个就业市场高校的就业情况,至少同一学科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做到知彼知己;⑧同时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实现微机信息联网,达到了就业信息资源共享,并逐步实现了就业信息化。
3.开发和利用就业信息可以广泛宣传自己的图书馆网站。我们图书馆将网站作为就业信息活动的传播者,吸引学生读者首先做好网络就业信息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网站各类宣传媒体,如图书馆主页、校报、宣传栏等,同时发挥学生图工委骨干作用,增强学生读者就业信息观念,培养他们网络就业信息意识,及时了解网络就业信息资源的动态。
4.注重对学生读者网络就业信息资源检索能力的培训,是提高学生读者利用网络提高就业信息资源利用率的有效办法。我们图书馆网站配合学校有关部门从大学生入学的第一年起就对学生读者进行职业信息检索教育,开始帮助他们对就业市场的状况进行接触和了解;第二年帮助学生读者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质、专长和兴趣,参加相关活动,进而选择专业;第三年帮助学生读者了解用人单位资料、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利用就业网站开展的网上就业信息咨询服务活动,使他们对选择职业有直接感受;第四年开始对毕业生进行如何写简历、参加面试等有关信息进行专题训练,帮助毕业生了解需求信息,参加无形就业市场活动实践。这些已是高等院校开办就业网站的共识,于是我们图书馆网站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每年对大一到大四的学生读者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就业信息资源系统培训,年年递进,这样每个年级段的学生都能接受网络就业信息检索能力的培训。从事图书情报检索教学的教师更是作为教学重点来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信息检索能力。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深入开展对学生读者的信息导向教育,才能使他们了解和认识网络就业信息的类型、特点、功能和作用,并掌握有关网络就业信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检索方法,这对于提高他们的网络就业信息获取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我们图书馆网站创造条件不断改善各种设备,使学生更方便利用网络就业信息资源,比如我们新馆建设提供了足够的公共检索机,连接学生宿舍的网络设备等。与此同时,我馆具有网络专业知识的图书馆咨询馆员更是积极对学生读者开展就业信息咨询服务,并设立了指导站,做好了网络就业信息查寻后的服务工作(即“售后服务”),帮助和指导学生读者有针对性地利用图书馆网络就业信息资源,使他们遇到问题时能得到具体帮助,增强了他们利用网络就业信息资源的信心。
5.图书馆网站拓宽了就业信息服务领域如就业信息传递、代查和代检等。这类服务不但能充分利用网络就业信息资源,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还可解决大学生就业信息查找中的许多实际问题。避免大学生因查找不到图书馆网站有特色的就业信息资源而放弃利用图书馆网站和查找的就业信息目标。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图书馆网站在无形就业市场中配合学校其他部门进行网络全程就业指导远远不如有形就业市场。我们图书馆面对就业网站巨大的学生人力资源信息数据库,虽然提出就业信息指导要全程指导,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就业信息资源优势,从学生一年级开始到毕业,每个年级分别有不同的指导目的、内容设置和培训技巧,甚至把网站作为一个平台,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项教学内容。⑨但图书馆网站在就业信息资源开发上不如传统信息咨询服务工作,有些人认为毕业生就业只是少数人的事情,并作为一种行政事务性工作来处理,与图书馆无关,图书馆只要搞好教学、科研文献保障就可以了。所以网站上进行全程就业指导没有充分利用丰富的图书馆网络就业信息资源,来开展深层次的就业信息咨询服务。没有与校内外就业网站、用人单位广泛联系,更没有多种形式的合作,其就业信息咨询服务和指导往往只是一般化,不能根据用人单位进行有针对性指导。
2.图书馆员全员关注就业的氛围没有形成。在就业市场中的网络就业信息越来越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图书情报人员作为具有较高素质的信息人才参与学生读者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规划,是较有优势的。可是我们图书馆还没有形成这样的就业工作氛围,图书馆内部有些人认为,这应该是学校职能部门、领导和就业课指导老师的事情。所以就业信息资源开发工作的效果受到影响,图书馆网站在就业信息数据库开发和利用上也得不到持续发展。
3.图书馆网站就业信息定位不明确。图书馆情报人员尽管掌握了信息服务理论知识,但缺乏相应的网络管理技能,仅仅认为网络就业信息服务工作只是一些简单的数据统计和相关政策的解释,重复一些已有的就业方法、技巧知识和心理咨询理论。因此,图书馆网站上就业信息内容服务的层次还比较低,没有明确图书馆网站的定位――以学生读者的就业信息服务为本,对高等院校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要有深刻的理解。
4.图书馆网站就业信息软硬件环境有待完备和完善。我们图书馆网站在就业软硬件环境信息宣传上还不能够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即:没有将农业院校图书馆网站重点突出农业部门如农科院、农业局、农科所、乡镇农技部门人才需求信息。只有善于宣传和突出自己的特色,才能使图书馆网站吸引用人单位和学生读者,并立足于无形就业市场,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其实,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相当于企业的产品,是产品就要宣传和推销。图书馆网站是为学生读者服务的,一个网站建设得再好,如果没人访问将没有任何用处。
5.图书馆网站的管理维护、安全和内容的更新得不到重视和保障。图书馆网站需要信息的不断传递,各大高校图书馆网站都是建在校园网上的,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网站的维护管理、信息内容的实时更新及拓展、往来信息的安全性及识别性等还难以做到。可见,通过图书馆网站搜集新就业信息还有一定困难,这除了支撑就业信息数据库网络技术设备更新较慢外,还与我们图书馆情报人员自身的现代信息技术有关。
四、结语及启示
以上现状和问题对我们高等院校图书馆界的启示是:高等院校图书馆网站已经成为网络就业信息环境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平台,如何借助这个平台有效开发高等院校丰富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克服图书馆网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大学生(研究生)就业群体成为用人单位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其图书馆网站在大学生(研究生)高层次人力资源信息开发中要有所创新和发展,具体如下:
1.高等院校图书馆网站已经成为大学生(研究生)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平台,其发展道路不是孤立的,必须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即高等院校图书馆网站之间要加强联系,广泛形成各种形式的就业信息数据库网站(如以上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不同就业信息数据库和挂在网站上的调查表,然后有中国高校就业联盟网站、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就业网站和中国研究生人才网站先后链接了这些调查表,为我校多个就业课题获取了大量样本数据,取得了较好服务效果)。同时还要与政府部门人才网站、用人单位人才网站紧密合作,在大学生(研究生)就业信息服务中要努力借鉴传统的有形人才市场、媒体市场(信息杂志、报纸广告等)成熟的人力资源开发经验,在他们相对完善的人才信息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图书馆网络就业信息环境下大学生(研究生)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的市场化服务,深入开拓网络就业市场服务和就业信息服务功能,打造高等院校图书馆网站多样化的发展思路,使丰富的毕业生就业信息互为利用,进一步发挥高等院校图书馆网站的特点和优势,“使之成为吸引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优势。”
2.高校图书馆实现高素质人力资源信息开发的网络化要全面建设以采集大学生(研究生)信息为主的“人力资源信息库”,构建教育部、各省(市)、全国高等院校图书馆网站三级人力资源开发的信息网络。要在合理定位各自信息采集重点的基础上,依托互联网等各类传媒、人才市场、中介组织,相互形成优势互补,汇集一股合力,全面的、深层次和持久性地开发丰富的高校大学生(研究生)人力资源库,向用人单位提供优质人才信息服务,实现有效就业信息覆盖。
3.“全员关注就业”的氛围从图书馆就业情报科研这一角度实现高等院校图书馆网站的发展创新。图书馆全员关注就业应该包括图书馆领导、各个部门负责人、经验丰富的就业情报咨询服务人员、学科馆员、教学一线的检索课教师(包括吸纳思想政治、人力资源、网络信息、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心理、法律、艺术、英语、计算机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和图书馆一般人员组成网络就业信息科研队伍,开展图书馆网站就业信息特色服务工作机制建设、网络就业信息指导理论研究、职业发展体系建设、网上职业素质评估咨询等网络就业信息环境下的就业科研工作重点,形成这样的氛围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研究生)就业理论、就业观念、就业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向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层次和各个专业的深入。
4.有资料数据支撑的就业形势分析和就业前景预测。高校图书馆每年应该要有这方面的调研,因为有数据的就业前景指导才更有说服力,其调查数据可以在各高校图书馆之间相互共享,使其就业信息服务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吸引力。所以高校图书馆有了翔实的资料数据就可以向大学生(研究生)介绍当前的就业形势,分析用人单位需求状况,各地接收大学生(研究生)的相关政策及优惠条件以及当地的经济、社会状况等。还可以预测今后几年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研究生)充分认识到就业现状,职业目标准确定位,减少就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5.条件成熟的高校图书馆可尝试设置专门就业指导管理机构。高校图书馆相对于其他部门具有现代信息技术情报人员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专业人才优势,顺应就业形势需要,设立就业指导咨询专门机构,深入开展就业信息咨询服务指导工作,让专业人员搜集、整理、加工相关的就业信息资源,使之具体化、专题化。这样可以弥补学生工作部门深层次就业情报的不足。
注释:
①尹宁园等.高等院校图书馆网站开展就业信息专题服务的现状及思路[J].现代情报,2006,(2)207-208.
②尹发跃等.高院就业网站成为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开发平台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2)168-170.
③尹发跃等.我国研究生就业趋势研究[J].中国研究生,2008,(1)44-47.
④⑧尹发跃. 高校就业网站(页)管理创新服务探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5,(4)100-103.
⑤尹发跃.我国研究生就业前景预测思路探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8,(1)9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