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8篇

时间:2024-01-10 10:29:4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篇1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衔接;江苏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4-0051-05

一、现代职业教育问题重拾

纵观世界,职业教育与一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日本视职业教育为“一个民族能否存在的基础”,德国将职业教育比作“经济发展的柱石”和“秘密武器”。对照我国,当下正处于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的阶段,新的经济增长点业已出现,加之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诉求渐强,这些都增长了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尤其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然而,在总体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形势下,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却供给不足,表现出结构性短缺、失衡的特征。

作为全国经济大省的江苏,近年与全国一样,经济亦处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期,江苏对高素质、高技能的“双高”人才需求也颇为旺盛,江苏的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江苏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成为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承担起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调整优化教育结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和时代责任。但由于目前江苏职业教育学历通道短、学历层次低,以及固有的文凭观念和学历情结,导致职业院校普遍面临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不高,教育教学有难度,结构不尽合理,体制机制不够顺畅,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诸多现实瓶颈。

一方面,高技能人才需求倒逼职业教育发展;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在各种障碍因素的牵绊中发展受阻。从职业教育发展的视角来看,完善畅通的职教体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促使我们研究破解上述尴尬局面之法,不得不思考职业教育内部衔接以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衔接关系,同时激活职业教育之诸多构成要素,进而构建开放的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现状与问题:江苏职业教育衔接的失调表征与问题诊断

职业教育衔接,即学校教育制度以及学校体系的衔接,包含纵向和横向系统间的比例关系与衔接关系,具体而言,包含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职业教育与其他社会教育类型之间的有效衔接,以及各种教育类型内部的横向衔接,这里主要指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各教育类型的纵向衔接。就江苏职业教育而言,准确把脉江苏职业教育之失调之处是破解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难题的关键。

(一)职业教育孤立发展问题及诊断

江苏省和全国一样抓住了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2013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33.8万人,高于普通高中招生的33.3万人,并实现连续5年保持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方面,高职高专院校83所,招生人数25.0389万人,在校生68.3635万人,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民办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机构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职业教育虽然在整体数量上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各层次职业教育仍是孤立地发展,完整、畅通的职业教育体系仍待完善。这和“应急性”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有关,改革开放以降,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换代,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需求缺口增大,为尽快解决技术人员短缺问题,就需要发展职业教育,由于发展快,需要应急的发展措施来培养大量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我国出台的一些相关文件以及江苏省职业院校的招生和培养人才的数量急速扩张可以证实这个问题,这是违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

(二)“终结性”教育结构问题及诊断

目前,江苏已率先进行的中高职衔接试点工作在具体实践运作过程中显现出了一些问题,职业教育仍未形成联动协调发展态势,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囿于专科教育层次和少量“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试点项目(目前仅有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大学、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工程学院两家专科院校进行试点),尚未形成本科、硕士乃至博士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尤其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还基本上处于探索阶段,一些地方本科高校还没有真正转型为地方应用型院校,还称不上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终结性”断层教育仍是职业教育的主流形态。因此,当前江苏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还未能有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诉求。原因在于,在普通民众中,重“学术性”、轻“职业性”的情结仍“固执”地存在,普通教育热、职业教育冷的现象对照鲜明。从一定意义上讲,这和国家、地方政府的招生、人事、资金等诸多政策密切相关,以招生制度为例,中考时,考分高者入高中、乃至重点高中就读,反之,则入职业学校;同理,除联办高职本科教育和民办应用型本科教育外,本科层次几乎不设职业教育,被高职专科录取实为无奈之举。

(三)专业结构课程体系趋同滞后问题及诊断

专业结构设置趋同且调整缓慢是江苏职业教育发展不容回避的难题,“江苏省超过半数的高等职业院校重复开设的专业有 14个,招生规模比例高达34%,超过2/3 院校重复开设的专业,如物流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设置重复率和招生规模持续处于高位,与逐年增大的就业难度形成巨大反差”[1]。在南京、苏州、无锡等人才供求比例超过全国平均值的苏南城市,人才市场中,中、高层细分专业营销人才紧缺,高级技工人才需求旺盛,但求职者却多持一般经济、管理专业专科文凭,这种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短缺,说明专业、学科之间以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间的关系需在毕业生供需矛盾运动关系指导下进一步动态调整。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不一,设置盲目、混乱是江苏职业教育面临的另一难题,行业协会未能真正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未能成功扮演伙伴助手、指导专家与监督者之角色;课程标准未能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内容未能随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是导致这一难题的重要原因。

三、比较与借鉴:职业教育衔接的国际视角与经验移植

美国、德国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显然都与其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有密切关系,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这方面,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卓有成效的衔接模式,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先进的发展思路和管理理念,有助于江苏加快推进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践。

(一)美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美国现行学制属典型的单轨制普职融合的教育制度,其职业教育并无单独之体系,“生涯与技术教育”(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CTE)为美国职业教育的名称,可以说,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美国工农业、经济社会发展对工农业专门技术人才、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相一致。中等职业教育(Secondary CTE)依托综合高中、全日制CET高中以及区域CET学校或中心实现,高等职业教育(Postsecondary CTE)依托“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技术学院以及少量的“企业大学”实现,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一是发展了本科层次的社区学院,融通了其与专科职业教育的衔接;二是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均以技术应用为主、以学术教育为辅,且授予相应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美国学分认证系统使得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完美衔接,让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之间得到了良好沟通。美国的现行教育制度如图1所示。

(二)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与美国的单轨制教育体制不同,“双元制”模式为德国职业教育之最独到、最有特色的内容,“双元制”是一种经实践检验的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模式,是为两种教学方式、两个教学场地,即一元为学校,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教育,另一元为企业,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训练,其还包含两种证书、两个经费来源等,因此,“双元制”课程体系之主要特点在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过程注重行动能力之培养,而考核却由独立于学校和企业的第三方行业协会和考试委员会进行管理和实施。德国现行的双元制教育制度如图2所示。

(三)日本的职业教育体系

自明治维新始,日本视教育为“立国之本”,着力发展职业教育,藉此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旨在实现从“资源小国”到“经济大国”的转变。毫无疑问,二战后的经济形势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倒逼日本恢复建立职业教育体制,受美国教育使节团的影响,日本建立了单轨制的“6334”学制,开始从小学高年级增设实业科,进行简单的职业训练,初中增设有关职业教育的必修或选修课程,高中单列职业科,高等专门学校、专门学校、短期大学等,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横向融通和职业教育内部的纵向贯通,日本针对上述各类职业院校设置了不同的获取学位的资质条件。高等专门学校设置了专攻科并建立准学士学位制度。同时,还对其不断进行完善,最终确立了中、高等职业教育融通、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地位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日本的学校教育制度,见图3。

四、路径与保障:推进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到2020年,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紧密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江苏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2],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服务江苏地方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发展的需要,是践履科学发展观、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需要。

(一)保持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良性互动

发展职业教育当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需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相适应,其中,尤需与社会、经济有更直接的联动,换言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要处理好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关系,更要真正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职业教育之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与产业升级、行业标准、企业需求的对接。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最能体现其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程度高低是衡量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根本标志。就专业结构而言,其一,虽职业院校的专业与社会所能提供的职业不可能做到一一对应,但总体上一个专业应能覆盖若干个类似的职业群,即达到大致上的对应衔接;其二,三大产业结构的比例变化因就业结构的传导而影响职业院校专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当下,一些旧的职业岗位的消失,新的科技园区、企业学院的大量涌现,均为二者交互产生影响之例证。如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对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打造的产教深度融合的苏州现代服务业产教园、苏州经院大学科技园;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对接盐城地方行业产业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江苏悦达合作成立悦达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为江苏对接“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与企业合作组建江苏远洋学院、金陵船舶学院、新东方学习中心等企业学院(中心)。

(二)推动职业教育内外体系横纵联动

江苏于2012年2月出台的《2012年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中职、高职到本科的贯通衔接模式,率先从学制改革着手,探索建立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职业教育学制体系,着力推动学制体系由“h”型向“H”型转变。现已由2012年60个项目、招生人数2881人发展至2014年278个项目、招生11284人,涉及34所本科、50所高职院和119所中职校,其中一本院校有7所[3],形成了多样化学制贯通模式:中职与高职“3+3”分段培养,中职与应用型本科“3+4”分段培养,高职本科“3+2”分段培养等,高职院校与参与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应用型本科的联合培养,开放大学与中职学校分段培养[4]。江苏在不断完善普通高校对口单招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注册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的学习制度,2011年以来江苏中职毕业生注册入学1.48万人,2014年46所高职院校共注册1.8万人。江苏创新了职业教育之内部贯通的人才培养“直通车”,搭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的“立交桥”,树立了江苏大职业教育观。通过对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现状的分析,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欲构建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除目前已经存在的中职、高职、少量本科外,还应积极向应用性本科、专业研究生延伸,建立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链条,如图4所示,促进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社会教育的联通,形成技能技术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为学生继续深造提供绿色通道,践行终身学习理念。

(三)构建贯穿职业教育全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课程层面不能体现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设计、分段培养,就很难依托中高职衔接,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5]。江苏把对接产业、任务导向、衔接贯通、统筹兼顾、协同开发作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构建贯穿职业教育全程的课程体系,使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实现在教学上的衔接,最主要的前提是要实现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上的对口衔接。专业是中高职衔接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因而中高职专业衔接可以说是中高职衔接的基础内容。中、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不同,如前文所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需以市场行业需求为依据,行业分类是专业设置的来源,职业分析是职业教育设置的基础,因此,国家教育部门根据社会需求制定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结合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和专业结构布局,选择和增设专业。各中、高职业院校依据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优势,结合专业设置“门槛”条件,选择专业设置方向,中、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需遵循技术层级,避免中职学校设置的“高职化”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中职化”,同时兼顾专业设置契合“市场性”和因应“教育性”。但实际上,职业教育的专业种类较多,且层级分类较多,在专业对接上不能达到完全对接,可在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上实现宽基础的专业培训,再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再细化、专业、深入的学习。是故,中高职衔接专业知识能力正三角形结构模型与中高职衔接专业数量倒三角形结构模型较好地反映了高职学生在专业知识、能力方面要具有比中职学生更全面、较高的技能;而划分较细的中职教育专业应归拢和衔接于高职教育专业大类,提高专业衔接适应度,见图5。

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在其城市化进程中,均毫无例外地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首选战略,均把建设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结合自身国情、省情,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之成功经验,继续优化江苏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充分激发职业教育构成体系之各构成要素之最大效能,把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建成一个学历层次完备,与普通教育、其他社会教育类型平等、纵向顺畅、横向联动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而撬动职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杠杆。

参 考 文 献

[1]邓光,傅伟,杨晓燕,王伟.江苏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状况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2(6):7-8.

[2]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Z].苏政发[2014]109号.

[3]尹伟民,张跃东,张S.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策略与成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0):82-86.

篇2

摘要:我国现阶段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工作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呢?本文从高职教育的视角,通过分析最新的政府政策文本,认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存在三个困惑需要进一步厘清:体系导向――就业还是升学?体系内涵――高等职业教育还是应用技术教育?体系主导――市场还是政府?并提出相应建议:坚持就业导向、强化高职教育内涵、突出市场机制作用。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层次;市场2014年无疑是我国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元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相继出台,吹响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改革号角。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本文在学习《决定》和《规划》的基础上,试图从高职教育的视角作批判性思考,以期更好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提出与表述

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提出。在上世纪,我国一直沿用“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直到2002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才首次提出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和特征没有过多表述,仅提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以及“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和特征有了明确表述: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了更多的表述: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加强职业教育内部的有机衔接,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相互沟通。归纳起来,核心要点就是完善层次和多元立交。[1]

2.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最新表述。2014年的《决定》和《规划》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表述和构思无疑是最新颖、最全面、最详细的,并对完善层次和多元立交提出具体落实措施。首先,明确提出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决定》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并“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第二,明确提出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由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后承担。《决定》提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第三,明确提出横向和纵向的学生成才的“立交桥”。《决定》提出,“适度提高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规划》也提到,“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可以开展课程和学分互认”,“学习者可以通过考试在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转学、升学”。

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困惑――高职教育的视角

1.体系导向:就业还是升学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种”,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方针,经十多年的努力,取得辉煌成就,人才培养规模与服务社会能力取得新突破,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尽管“以就业为导向”这一方针存在一定的争议,认为不能简单地把职业教育完全变成了就业教育,过分重视招生和技能教育,从而忽视对学生的以职业素养为重点的全面素质教育。[2]但对于高职教育应该是就业教育还是升学教育的问题,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者,政府行政机构还是各个高职院校,都是形成一致的共识: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导向是什么?是继续坚持就业为导向呢,还是升学为导向?解读《决定》和《规划》,笔者发现,在指导思想的表述中两个文件都明确“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但在具体措施上,却转而鼓励升学。《决定》和《规划》提出“提高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可以开展课程和学分互认”,“学习者可以通过考试在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转学、升学”。由此有充分理由可以预见,不管愿意与否,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社会声誉的核心指标将由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转向升学情况。相对前者,后者评价更加直观、更加快捷、更有吸引力。面对生源竞争不断加剧的高职院校,在日后的办学过程中将更加困惑和迷茫:办学理念应该是就业为导向,还是升学为导向?专业设置标准应该是满足市场需求,还是对应普通院校招生?人才培养体系应该是满足岗位技术技能需求,还是对应普通院校招生考试科目?师资队伍建设标准应该是“双师型”,还是侧重普通院校招生考试的辅导教师?等等。

2.体系内涵:高等职业教育还是应用技术教育

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层次还是一种类型,近年一直都在争论之中。层次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高职院校只有“安心其位”,才能办出特色,才能有发展,而不应一味盲目追求“上位”,从而丧失特色。类型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它应该有其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大专、本科、硕士、博士。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第一次在政府政策文本中确认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3]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如何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呢?《决定》和《规划》对此没有明确的表述,反而给人增加一种困惑: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技术教育究竟是什么关系。《决定》明确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并明确发展路径:“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按此理解,高等职业教育无疑是一种类型,它不仅有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也应(将)有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承担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院校将是由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而来的高校,它们从普通高等教育转型为高等职业教育,理所当然成为职业院校中的一员,只不过办学层次是本科而已。但事实并非如此,《规划》明确划定职业院校仅是“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统称”,并不包括承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院校。后者不属职业院校,而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普通本科学校具有平等地位”的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并且,《规划》在 “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基本原则中进一步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推动学校面向社会需求办学,增强职业教育体系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也即说,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的办学自及其“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都不列入职业教育范畴。这样人们就困惑了: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承担的是应用技术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分别是什么关系?

3.体系主导:市场还是政府

美国伯顿・克拉克创立的“高等教育协调三角”模式一直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研究者采用的主要范式。该模式认为高等教育发展主要受政府、院校及市场三种力量同时影响,这三种力量可以整合成一个三角形,每个角代表一股势力的极端和其他两股势力的最低限度,三角形内部区域则代表不同程度的结合。[4]有学者认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的重大创新都不是依靠政府强化管制取得,院校的自生秩序和宽松的环境才是高等教育重大创新的必要条件。[5]

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如何协调政府、院校和市场三者的关系呢?《决定》在指导思想上就明确“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并把“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列为第一个基本原则,同时强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市场机制的内涵是什么?笔者认为,主要包括需求平衡机制和公平竞争机制。需求平衡机制是指提高高职院校的市场敏感度,加强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公平竞争机制是指营造院校之间的公平竞争环境,促进其提高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的自觉性。“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作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无疑更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也即说,谁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谁具有承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能力,谁就可以(应该)承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这应该通过公平竞争而定,市场筛选而定,而非由政府“钦定”。然而,《决定》却明确规定“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或并入本科高等学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只能由从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而来的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承担。这不得不让人们困惑: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究竟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还是直接由政府“钦定”?

三、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高职教育的视角

1.坚持就业导向。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新“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快速发展壮大,成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并在一定程度上赢得社会的认可。这与其倡导“就业导向”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的培养目标、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等有着紧密关系。当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坚持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并在措施上落实到实处。笔者认为,提高“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推动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的课程和学分互认以及转学、升学,与“就业导向”的指导思想不符,只会把高职教育演变成普通本科教育的“预科班”,极大弱化高职教育本应具有的本质特征,甚至把这几年高职教育所取得的成果毁于一旦。因此,此举应该慎行。

当然,上述措施慎行,并不意味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依然是“断头路”。笔者建议,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及每个行业不同需求,积极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市场需要本科层次职业人才,高职院校就不应仅限于专科层次;专科层次职业人才能满足市场需要,高职院校也不应一概升格为本科层次。此举既继续坚持“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又满足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个人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

2.强化高职教育内涵。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经多年发展,已形成一定的社会认可度和社会声誉。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无疑应该进一步强化高职教育的内涵,改变人们高职教育等同专科教育、低等教育的印象,从而进一步提升其社会认可度和社会声誉。因此,笔者认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前提,是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一种类型,它包括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甚至更高层次。承办各层次高职教育的院校都统称为职业院校,而不应另起炉灶,再增加“应用技术类型”一类的名称。对于由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而来的高校,一概改称为职业院校。通过“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探索本科层次职业人才,只会进一步弱化高职教育内涵,只会进一步强化高职教育等同低等教育的社会印象,严重阻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当然,职业院校也有不同层次之分,负责专科层次职业人才培养的院校统称为专科职业院校,负责本科层次职业人才培养的院校统称为本科职业院校。

3.突出市场机制作用。众所周知,高等教育的数量扩张往往可以由政府通过政策扶持直接推动,但高等教育的质量则更多依靠院校自身的竞争进行提升。当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对政府来说,关键是维护和鼓励职业院校的自生秩序,营造宽松的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各职业院校通过公平竞争,努力提升其在高职教育系统、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因此,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政府应放弃“钦定”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举办的办法,改为允许有条件的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一并参与竞争。我们相信,通过院校之间的充分竞争,一定能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加科学和合理,一定能使职业教育更加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邹 忠.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管理,2013(4):97-100.

[2] 冯胜清. “以就业为导向”切莫走偏[N].中国教育报,2012-03-21.

[3] 陈宝华.比较视角:单轨制还是双轨制有利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J].江苏高教,2010(1):134-136.

篇3

【关键词】构建 现代职业教育 要求 体系

1.中国高职教育的背景

我国目前劳动力密集,急需劳务输出,而国际市场需要的劳动力为高端技能型人才,这样对我国职业教育就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我国的现代产业包含了第一、二、三产业,因此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不同产业有不同的要求。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承接的外包业务也要求高端技能型人才来完成。

2.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时代要求

2010年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未来10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和核心任务,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的外部要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需求也就越多,要跟上国际发展步伐,就要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必须破解原有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终结式教育”的教育模式,构建适合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要求。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中的需求状况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结构,因此职业教育结构受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在工业化阶段,主要需要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制造业技能工人。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社会对服务业和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3)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客观要求。根据职业人才成长的过程,职业教育必须形成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高端应用型人才的理念,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遵循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规律。

3.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论、建立国家和地方相关制度,这就需要国家、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等大力支持,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健康、稳步发展。

(1)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论。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应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按照技能型人才成长过程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模型,包括职业教育的架构、层级划分;清楚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定位、模式、质量评价标准等;建立具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位制度。制订设置高职本科及专业硕士点、专业博士点的具体办学规范和具体指标,以此提高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改变人们偏重学历教育的传统观念。

(2)完善支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规章制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将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产教对接落到实处,就必须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加以保障。第一要完善和推进校企合作的规章制度,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模式,加快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第二,成立职业教育统筹协调机构。从中央到地方均应成立各级“职业教育委员会”,对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及其他方面的合作进行统筹协调工作。第三,完善就业准入制度。第四,建立职业教育经费保障制度。经费是职业教育的保障,在政府投入经费的政策下,鼓励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企业、个人等投资职业教育,形成多渠道的投入机制。探索学生人均使用经费保障机制和长效发展机制,实现职业教育学生人均经费的公平性。第五,改革职业教育招生制度。应以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需要为出发点,改革招生制度,探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建立多样化入学选拔录取方式。

(3)规划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发展。构建科学的、具有发展前景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积极开展职业教育体系改革试点,一方面实践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指导试点院校的建设,检验理论的正确性、科学性;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论,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积累经验。

第一,协调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中职、高中毕业生注册入高职院校学习制,探索五年制高职学习制,稳步发展三年制高职;初步形成中职、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第二,积极扶持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第三,建立一套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的课程衔接体系。搭建学生终身发展的“立交桥”,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环境。

结束语

高职教育对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历史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把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重要任务,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推进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自身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郑耀民.对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EB/OL].http:

//.cn/web/articleview.aspx?cata_id=N195&id=2011

1215115854781.

[2]李丽.对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点思考[EB/OL].http:

//.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11218152228046

篇4

一、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模糊,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遭遇尴尬

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复杂性增加了中职学校教育的难度。第一,文化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及实习的双重要求,在有限的学时下很难把握比重适当,二者的关系始终困扰着职校,畸轻畸重在所难免。第二,升学与就业两个目标、两种标准,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如何兼顾,难免此消彼长。第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获得,孰轻孰重?中职教育在与高职教育衔接中暴露了诸多的不适应。

二、用心经营中职教育,夯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根基

1.增值资本

政府通过中职教育助学金制度,对中职学校的资源配置从分配性转为竞争性,哪个学校办得好,对生源有吸引力,就能得到更多的政府投入。中职学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办学质量,增强生源吸引力,扩大办学规模,实现学校的“资本增值”。

2.抢占市场

中职招生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必然促进中职学校要树立品牌意识,扩大社会知名度,增强社会影响力。通过开展招生宣传、校企结合订单式培养、参与公益事业等形式,可以使中职学校形象深入人心。因此,要紧贴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各中职学校之间要相互竞争,中职教育与普高教育之间也可以竞争。

3.管理改革

一要更新观念,调整培养目标。要把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中级技术人才和为高职输送合格生源作为中职的两大培养任务,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要在资金投入、师资配备、生源质量、教学管理上紧紧围绕中职培养的两个任务,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二要“宽进严出”,严把质量关。中职校应对“宽进”的学生,加强基础文化知识的教学,强化学生管理,加强学习指导,严格考试制度和学生学籍管理,把他们培养成有继续学习能力的合格的中级技术人才。中职教育不能为追求升学率而照搬普高教学模式,它要求中职教师刻苦钻研、积极探索适于中职教学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中职教学模式。三要改变传统的评价办法,健全质量评价机制。转变以专业知识考试分数为唯一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教育质量的观念,建立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实操技能与大型考试(阶段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有机结合起来,采用更灵活的评价机制,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加强中高职衔接,扣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螺丝

当前虽然中职教育向高职升学的机制平台已经搭建,但两者间的联系并不畅通有序,要加强该体系建设,就必须加强两者间的衔接。

1.专业设置的衔接

中高职教育衔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衔接,中、高职在专业设置上要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专业,使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专业上较好地衔接起来。

2.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

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有许多共性,例如,两者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培养目标都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3.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

聘请中职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

①课程体系的衔接

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②课程内容的衔接

与高职合作制订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③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

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进行初级培训,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培训,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④教学模式的衔接

无论是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在培养模式上都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色,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双证书”毕业要求、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等等,都是共性特点,哪个阶段缺少哪个环节都会使衔接出现故障。

总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是基础、是蓄水池,抓好中职教育,理顺中高职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篇5

关键词:中高职 衔接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163

自从高职院校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实行对口单招这一政策以来,对口单招依然成为高职院校招生的一个重要途径,各高职院校也在积极地探索这一招生模式,努力实现中职和高职教育的对接。当下,虽然对口单招实现了中高职专业的衔接和学制的接轨,但是在中高职课程体系的对接问题上尚未解决。要知道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问题,是实现中高职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键。也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因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就变得刻不容缓。

1 构建中高职一体化的教育体系

1.1 中高职衔接由于欠缺课程设置的综合考虑,弊端凸显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不管是对于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都较好的高中毕业生,还是文化底子和专业基础薄弱的中职毕业生,采用的都是三年制学制,教学内容也大体一致,这将会导致一:由于中职和高职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的简单重复,既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也浪费了相应的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二:中职学生相比高中毕业生而言,语数外等文化课程的基础比较弱,难以适应高职文化基础课的学习,这将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他们对高职专业理论的深入学习,甚至会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毕业和进一步升学。

1.2 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置应综合考量,构建成系统的课程体系

1.2.1 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先决因素

国家对中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与课程设置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应以建设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根本,以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为前提。中职教育的重点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中等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培养重点则是塑造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根据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采用模块式教学,力争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实质性衔接。

1.2.2 采用模块化的课程模式

课程模块化是教学机构和组织教学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在充分考量课程编制和课程实施要求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将课程内容编排为有针对性的课程模块。课程模块,可以是针对某些特定专业开发的(如专门化模块),也可以是根据多个专业的需要开发的(如公共基础模块和专业基础课模块)。相较于过去中高职教育“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模块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最大的优点在于它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来设置专业和课程,强调能力培养,实用性、针对性更强。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要求和体现职校特点,一般设置五大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专门化模块、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模块、综合实训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

2 科学制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指导纲领,是保证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应考虑如下一些问题。

2.1 以服务当地区域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审时度势,关注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和趋势,特别要重视本专业技术领域的发展动向,力图使教学计划跟上时代步伐。同时根据市场对专业岗位群的特定要求和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的要求,充分考虑学校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明确中高职专业培养目标,并将其进行合理衔接。当然各大职业院校还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施行毕业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并行的双证书制度。

2.2 积极推进校企一体化的融合与发展

校企一体化合作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着力点。广大职业学校要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加强和企业的广泛联系,将校企合作落实成为一种教学机制和联营机制,逐步完善学生顶岗实习的制度,使行业、企业和学校都参与到培养、教育学生的体制中来。实训基地体现院校在职业基础能力教育的水平,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是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办出职教特色的关键所在。职业院校要不断改善实训基地的基础条件,一方面要推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满足日常教学需要,另一方面要紧紧依托行业,加强校企、院企合作,利用企业成熟丰富的资源,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能更好地顶岗实习打基础。职业院校要根据市场变化需求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依据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3 平稳过渡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实现中职课程和高职课程的科学衔接

在制定中高职衔接教学计划的时候,既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升学问题,也要照顾中职与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如果处理好这两个问题,便能处理好中、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工作。中职升学牵涉到对口单招考试,也就牵涉到中职阶段语、数、外语等公共基础课程,而中职学校为了照顾学生的深造需求,会有意加大公共基础课程的课时比例,这样就会弱化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从而影响到就业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院校在协调好中、高职各专业各阶段的模块设置,最大化地利用好院校、企业教学资源,衔接好中职和高职的专业技能课程的同时,还要紧握职业资格考证这一抓手,将考证和学生的升学就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对学生实行硬性要求,确保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共同实现。

参考文献:

[1]秦文伟.浅析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J].中等职业教育,2012,(8).

[2]张东放.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5).

[3]霍骁象,赵哲,许俊峰.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体系;教育资源

为了满足我国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需求,构建一项具有开放性、周密性、规范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刻不容缓。要想构建符合现代法治理念的职业教育体系,首先要对职业教育的本质进行深度的研究,时刻关注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建立和完善社会所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实现学习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合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如何合理有效地优化和重组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从而实现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全面改革,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思考的问题。

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协调发展职业教育的前提条件。要充分利用社会现有的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职业教育资源,调动我国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尽力改善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中心以及其他一切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和环境,有效地缓解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资源缺乏的实际情况,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以就业为方向的全面改革。

二、对技能教育与技术教育等值的追问

1.技能与技术的关系

从形态上讲,技术分为空间形态的实体性技术、时间形态的规范性技术和时空形态的过程性技术。其中,实体性技术是可以脱离个体而独立存在的。对于这一特点,规范性技术同样具备。而过程性技术却必须依靠个体而存在,即实体性技术与规范性技术是基于“物”载体的技术,多以“结果”形态出现;而过程性技术是基于“人”载体的技术,更多以“过程”形态出现。而技能就是一种基于“人”载体的过程性技术,即人所掌握的一项应用专业技术。通俗点儿讲,技术是一种知识,是身体认知,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技能则是人们在熟练掌握了某项技术后,在长期的实践练习中加以运用的。

技能是“人化”的技术,通过“人”这个载体实现“物化”技术的价值。换句话说,就是技能可以使形态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技术。技能与技术两者是伴生的、等值的。

2.技能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关系

技能教育是指采用教育手段来开发挖掘人自身的潜能,从而使潜伏的一些实体性技术和规范性技术变成实在的技术,以此来为人类创造真实存在的价值。技术教育是指由于对知识思考的增加而产生的更加复杂的技能教育。

通过技能教育培养出的技能型人才具有工作过程难度大的特征,而通过技术教育所培养出的技术型人才具有工作过程知识含量高的特征。

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

1.两者的主要区别

判断教育类型是否相同的第一个标准就是看其培养的目标是否相同。职业教育所要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其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而普通教育则是以培养学生自身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为目标。

判断教育类型异同的第二个标准是教育内容的异同。职业教育要遵循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强调的是对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着重体现在制订工学结合的培养方案上,包括专业职业分析、学习及工作导向和对师资培训的要求定向等。普通教育则是对学科知识的系统化的基础教育为主,强调培养适应企业发展和社会变化的人才。

2.两者是平等的关系

由“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有关规定可以看出,从中学教育开始,教育便可分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两大类型,由此可见两者并列平等的地位。

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需要关注职业与教育的相互融合以及职业成长规律与教育认识规律的相互渗透。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已跨越传统学校的界限。普通教育是定向于学校的思考,而职业教育已然有跨界的思考。职业教育的跨界思考体现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

根据对技能掌握程度的不同,技能可分为经验技能与策略技能。经验技能指的是个体在经验学习中通过观察学习对其进行信息加工的技能,即解决“怎么做”的技能;而策略技能是个体在学习中通过观察反思逐步建立的操作系统,具有迁移运用特点的技能。所以,经验技能与策略技能可以说只是对同一技能的不同层次的掌握。

综上所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社会发展的一项历史使命。要想完成这一使命,要求我们必须把握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从而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的教育机制。同时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和融会贯通,以满足社会发展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孔源.山东省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篇7

[关键词] 产教协同;外部适应性;内部适应性;系统协调性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4-0006-02

一 河南省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一)河南省三大产业的发展现状

根据历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可见,河南省的产业一直在向上发展,且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在逐渐向第三产业偏移。2014年河南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1.9:51.0:37.1,第三产业比重比2013年提升了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了1个百分点;但是第二产业的比重仍然高于第三产业。这说明河南省的产业发展仍以第二产业为龙头,但已表现出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这既反映出近10年河南省经济产业发展的一种现状,同时也要求我们的职业院校在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加大第三产业的产业发展所需人力资源的力度,从而在软实力上支撑全省的第三产业稳定发展。

(二)河南省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河南省承担了三大国家战略任务: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原经济区。今年,河南省又获批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

河南省经济社会“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要“做优农业、做强工业、做大服务业、培育网络经济新业态,推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二 河南省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

(一)河南省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规模的需求

《河南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中确定了人才的培养目标。到2020年要培养1160万人左右的人才,增加应用型人才的数量,技能劳动者中技师、高技能人才要达到55万人,占比达到28%;专业技术人才要达到450万人。

初、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技师、高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对职业教育的规模提出了要求,也对职业教育的层次协调提出了要求。

(二)河南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需求

河南“十三五”期间,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那么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适应“十三五”对经济发展的规划。专业设置上要关注四大行业:先进制造业、高成长服务业、现代农业、网络经济。

现代产业体系决定了经济社会对人才结构的需求,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需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对人才的需求,改进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优化设置专业课程,为支持河南产业发展培养一批优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教育目标

在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职业教育的目标:“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据此,可将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分解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政策目标

职业教育直接针对社会岗位需求进行人才培养,为社会输送大批的技术技能服务型人才,这些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则现代职业教育要为新形态下经济产业发展服务,培养的人才要符合经济、产业发展的要求,要为社会培养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知识劳动者。

(二)人才目标

培养的人才需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应具备三个基本的素质能力: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一,综合素质是指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有道德和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在工作中有爱岗敬业的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团结协作的意识,及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第二,职业能力是指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相应工作岗位的基本思想和技术技能,能高效高质完成自身岗位职责;同时对自身学习的技术技能能够融会贯通。第三,可持续发展能力。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未来的工作中、生活中能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的知识,提升自身的技能。

四 构建产教协同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对策

(一)建O开放性职业教育体系,增强外部适应性

现代职业教育应与经济发展密切关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来进行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课程内容等方面的改革,提高职业教育对经济的贡献。那么,就应当加强职业教育与外界的联系,建设开放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其外部适应性。

1 强化校企合作

一是要引导企业意识到职业教育与企业战略发展高度相关,提高其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职业教育为企业提供的人力资源的质量,决定着企业的战略眼光,影响着企业的战略实施。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可对职业教育提出自身最真切的需求,对职业教育进行最直接的指导,使职业教育根据企业需求来开展,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二是国家应为校企合作提供宏观制度保障和政策措施。职业教育的相关法规应尽快得到完善,明确职业教育参与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对学校、企业、社会各方进行统筹管理[1]。

2 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课堂设在企业办公室或工厂车间。传统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枯燥难懂,改变这一现状的方法,就是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指着真实的机器、工具,来讲授运用于实际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亲身体会、亲眼所见,提高课堂教育效果。

二是“学”与“工”相间。就如同德国的教育,学生2~3天的理论学习,紧随的是3~4天的实务工作,这样可以使理论知识及时内化为学生的实务能力,也可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3 成立行业技能委员会,开发国家技能标准

可借鉴英国,成立行业技能委员会这样的社会组织,负责开发国家技能标准,作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该社会组织,能够联合政府和教育机构,又能够联合企业和行业,在职业教育与企业、行业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使企业更好地参与到教育中来,使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做贡献[2]。

(二)建设延展性职业教育体系,增强内部适应性

1 创建与基础教育融合的职业教育环境

一是在幼儿园时期开展职业岗位了解教育。学生6岁前,幼儿园和家庭可适时、适度地进行职业岗位的了解活动,让孩子知道自己身边、社会中有哪些职业岗位,对岗位的大概工作内容有简单的了解。

二是在小学阶段开展岗位职责认识教育。小学阶段的职业教育,是让学生对职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可在小学阶段开展岗位职责认识活动,让学生知道每一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

三是在初中阶段开展职业属性理解教育。初中阶段的职业教育不仅让学生知道存在着不同的工作岗位以及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还应该让其对每一个职业岗位的权利、义务有更深的了解和认知,能够理解每一份工作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

2 搞好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

一是倡导企业为职工提供系统地更深层次的职业继续教育。企业应将职工的职业继续教育纳入到战略发展中去,留住人才,提升人才质量,是企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驱动因素。

二是社会教育机构组织职业教育培训。国家也应出台相关的法规政策鼓励社会教育机构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中来,它们可根据市场机制进行运作,根据市场需要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教育服务。

3 建设学习型社会

一是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老旧观念,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一视同仁。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经济发展需要大批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提供人力支撑,只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等同看待,职业教育才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发展。这对职业教育的生源问题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是营造社会学习氛围。应引导成立一些组织读书、学习的公益性组织,时常进行一些学习思想、作品成果的宣传,组织读书、学习活动,营造社会学习氛围。

(三)建设互通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系统协调性

职业教育在内部层次的衔接上,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的衔接上,尚有待改进,以进一步拓展个人进修的道路。应建设互通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的系统协调性。

1 建立职业教育“立交桥”

一是在横向维度上铺建启蒙阶段、准备阶段、学习为主阶段、工作为主阶段的职业教育康庄大道,循序渐进,力求满足个人要求,符合个人特性,实现终身教育。

二是在纵向维度上垒砌初级、中等、高等、本科、研究生的职业教育层级,使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系y关联,由低到高发展,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向上的空间。

三是在空间上将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与不同层次的其他类型的教育勾连起来,在学习内容上、学制上进行有机调节,实现空间上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之间的衔接。

2 建立学历与证书互认体系

建立学历与证书互认体系非常关键,可拓展职业教育的形式,为个人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提供更多的路径。职业教育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等同。那么就需要有一些行政或社会组织,能够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可观的具有价值含量的职业培训和教育,组织具有含金量的职业资格考核工作,对考核合格证发放相关的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和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13(1).

篇8

关键词:大职教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215-02

现如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出现了很大的不同。素质教育要求我国教育体系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以及文化素养,打造全方面、综合性的人才。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职业教育体系一定要走出传统教育理念的瓶颈,从大职教观的视野角度出发,深入了解新时期我国进行职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找到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作出改良和改革,找到我国构建新时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为我国的社会发展与建设提供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一、大职教观的基本教育理念

大职教观是一种更加广泛的职业教育理念,它将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立足于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在透彻分析当前国际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形势后,结合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和走向,判断当前社会中所需要的职业人才类型,以此确定我国新时期内职业教育培养的核心理念和方法。总的来说,大职教观非常注重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课程构建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外部条件的适应性。因此,大职业观最突出的特点表现为它的适应性,它可以确保学生所学的内容与社会的需求相一致,为学生的就业和将来的发展提供保障。可以说,大职业观所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它可以同时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群体以及职业个体这三个层面的需求,因此大职业观视角下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可以培养出技术能力高、工作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二、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策略

(一)对现有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全年的改良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与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式相互适应,实现职业教育与社会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合作。现阶段想要满足经济发展的形势需求,确保我国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经济转型,就必须要充分地明确当前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透彻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的人才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调节。现如今,我国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阶段,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一定要掌握比较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从简单的办公自动化操作,到复杂计算机工程的处理。可见,当前在我国各项产业不断优化升级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体系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技术和高端科学技术,在课程结构中适当地增加理论知识的教学,实现学生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共同进步,有效缓解当前我国存在高尖专项人才不足的问题。同时,随着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以及服务类产业必定成为将来我国民众消费的主流,而该领域内的专项从业人员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稀缺。为此,现代化职业教育应该逐渐放开传统学历教育的局限,满足广泛群众的需求,进一步扩充教育的内涵,实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的相互协调。

(二)注重强化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便利的同时,也给学生造成了更加巨大的心理压力。以高职院校的学生为例,经过专业职业教育之后,虽然学生们掌握了较高水平的职业技能,但是在就业的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专业与就业目标不相符等问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之路并不平坦,因此学生们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健康层面的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种问题,大职教观视野下的职业教育体系,一定要注重强化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引导,积极开展与学生的实际状况相符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此外,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适应社会生活的节奏,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学校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进行合理地协调和融合,开展适当的职业启蒙教育。并且职业人对职业的感情、认识和态度等基本素质的培养不仅要在启蒙教育阶段进行,还要在其他层次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中进行融合和训育。职业启蒙教育是指学生在接受普通教育的过程中,融合职业教育课程以及劳动实践课程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在入职工作之前提前明确工作的主要意义和目的,及时地发现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加以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培养其正确的职业感情、认知、态度。

(三)构建完成的职业教育体系

第一阶段是要进行职业准备教育,也就是为学生提供直接面向就业的教育和培训,使学生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学有所长,并保持这种长处的优势,增加就业的筹码。为此,我国要建立与初中以上普通教育相对应的职业准备教育。将职业准备教育划分为:初等、中等、高等、应用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教育这几个等级。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我国偏远地区的职业教育大部分为初等职业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处在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位置,应用本科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教育正处在起步阶段,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与发展。

第二阶段是要进行职业继续教育,它是指在学生就业之后进行的职业培训、就业培训等非学历职业培训内容,对就业人员而言这属于再教育。现代社会发展快速,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职业人员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技能,加强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此外,转岗和失业人员更加需要对新岗位技术有所掌握。职业教育需要对自身进行突破,改变原有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措施,将准备教育与继续教育进行有机结合,进而为职业人提供专业的短期培训。根据不同的培训水平,职业继续教育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培训,但是在职业继续教育之中所包含的问题不止这些。比如,各个阶段的继续教育与准备教育沟通不畅、职业培训层级衔接不畅等。为此,需要更进一步地发展职业教育,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资源优势,将职业院校作为参与主体,使其与社会上的培训机构进行有机融合,使两者之间更进一步地衔接和互助,进而使职业继续教育能够满足更多人的多元化需求。

(四)注重强化职业教育的理论培训

首先,职业教育依稀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让学生了解学习技术的目的和意义,并了解技术的应用理念,增强知识应用的有效性,实现职业启蒙教育与普通基础教育的相互结合。一方面,新型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学生在启蒙阶段对职业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以此培养学生对知识技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正视所学习的技能。另一方面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文化基础,以保证使用技能的准确性,因此职业启蒙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融合是必不可少的。在进行普通教育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科应该承担相应的职业启蒙教育内容,根据不同的侧重点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意识和价值观。

其次,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需要以高等预科教育为基础,并全面融合中高等普、职教育的教学理念和内容。目前我国的传统教育体系并没有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普及,因此中等教育结束之后,学生或是展开职业生涯,或是选择高等教育,这极容易导致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出现断层,为此我国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高等预科教育,将其面向具有叙述深造需求的中职毕业生,使其在进入普通高校前得以过渡,进而更好地适应高校教育。同时,大职教观视角下现代化职业教育体习的构建,需要以院校联合为基础,实现高等普、职教育的相互联合。这种途径有利于职业教育与企业进行集团化合作,进而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更好地开展职业教育。现阶段,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实行院校联合则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职业院校和普通院校要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经验,从而更为有效地培养出新一代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结语

总而言之,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将全面提高职业人才的适应能力和个人素质,将我国的职业教育带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高的复合型人才。文中以大职教观角度出发,提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相关策略,希望与相关工作人员共勉。

参考文献:

[1]杨慧,吴国伟.基于职教集团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J].交通职业教育,2013,(04).

[2]孔源.山东省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陆俊杰.职教教师标准中的技术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4]闫智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研究[D].天津大学,2013.

[5]孙翠香.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焦点――兼论博士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目标定位与课程体系构建[J].职教论坛,2014,(32)

[6]杨鸿飞.江苏省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制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