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2 05:06: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师去极端化剖析材料,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复习方法
思想政治复习课作为政治课堂教学基本课型之一,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率和效益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复习课教学的信度和效度,打造乐学课堂、善学课堂、高效课堂,本人经过多年尝试探究,对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为高中政治课同仁共鉴。
一、以课本为本法
学生开始高三政治总复习对,手中往往已有很多复习资料,这些资料上一般都有复习提纲,提纲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综合概括、系统归纳所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往往将这些复习资料视为高考的灵丹妙药,把课本丢弃到一边儿。事实上,这种做法是极端错误的,同学们必须认识到提纲仅是复习的工具,课本才是复习的依据。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呈现出题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但是题目设计始终不离课本。因此,在政治总复习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熟悉各部分知识,并从更高层次上加深对各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二、强化读书引导,夯实知识基础
读好教材是一个高中生学好政治的基本功,这在复习课中尤为重要。我在充分肯定和尊重学生特色选择的前提下,对学生读教材的方法做如下要求,以期提高学生读教材的兴趣和实效性。
(1)熟记目录,理清板块。复习课学习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整体把握教材知识,反复浏览进而熟记目录,使学生对教材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学生可以通过比对目录,将教材知识划分为若干板块(如《生活与哲学》可分为四块),从而在脑海中初步形成知识体系。
(2)做好联结,深化教材。第一,前联后挂读教材。学生读教材时,不能像初学时那样就一个部分去读一个部分,应有意识地、能动地前联后挂知识点,找出共通点,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记忆教材。第二,结合实际读教材。联系实际读教材不仅会使学习有兴趣,还能加深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联系的实际应尽可能具有典型性、时效性。第三,联系考纲读教材。考纲对各知识点有明确的考查层次要求,要求不同读教材的方式方法也应不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第四,联系考题读教材。坚持要求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随时联系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和平时比较规范的训练题,做到能熟知近些年各知识点的考试命题情况,并大致预测未来考查方向和考查方式。
三、紧跟时代,关注热点,让课本知识生活化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出现,高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利用所学基本知识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中,让学生使用课本的基础知识去解答、探析所遇到的难题,把课本基础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相结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时,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扎根于课本外,还必须要求他们把课本知识理论应用于生活实践中,用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理论融入生活是思想政治课复习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也是高考政治考查的重要原则。政治学科高考命题十分重视基础知识和热点问题的融合,为此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将时事与思想政治课本有机地结合起来,争取让学生在高考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取得好成绩。
四、优化答题技巧,提高考试效益
关键词:阅读教学 合作学习 创新
一、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不少农村语文教师感觉阅读教学效率低下,其主要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过程上,仍然存在着语文实践活动不够丰富的问题。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时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教师放任自流,教师只管 提出问题,对于学生如何讨论,如何合作则不管不问;二是教师收得太紧,课堂气氛过于紧张、严肃,缺少合作讨论的氛围。由此,合作学习就只能流于形式,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其次,课堂中,师生的交流比较肤浅,停留在表面上,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指名回答。这样,使交流局限于师生的单项交流,不够深入,不够全面,教师往 往关注学生是否能说出自己心中的预想答案,而容易忽视学生的表达中是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使课堂上许多精彩的生成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开拓。
再次,阅读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兴趣、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特别是不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听、说、读、写,应该作为语文课堂上教师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或者说基本上没有对学生朗读指导的过程。
二、有效阅读教学实施的策略探讨
(一)通过合作学习,交流互动,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讨论,有利于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学生人格、品质和心理的健康成长。阅读能力的提高,又反过来加深了学生阅读对话的深度和广度。
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我们应该注意:一是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与任务;二是教师要把握好合适的时间和适当的时机;三是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适时点拨非常重要。
(二)引导想象,丰富体验,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拓。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 维。为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些基本理念,《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要扩大阅读面的要求,在“大语文”教育观下,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但决不能禁锢 于课本。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加速学生的拓展阅读,能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宽加厚。
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活动中,一方面学生受文本的客观制约,另一方面学生又不应该是简单的接受文本内容,而是自觉地参与对文本内容的补充完善和发展思维,特别 是对文本内容中由于省略号或空白等造成的悬念,更会做出种种补充和拓展。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课合理的 续想,从而开拓学生思维,产生更有新意、更独特的语言,使学生充分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转换角色,平等宽容,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教师角色应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由“导师”向“学友”转变、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把学生学习的课堂“放心”地交给学生。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转换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 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地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 挖掘创新的潜质。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质疑解疑的能力。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在小学阶段,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那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
参考文献:
[1]吴玉花.阅读课教学初探[J].教育革新,2007(07).
[2]邵琴.批注式阅读初探[J].考试周刊,2001(47).
追求观赏性本无可厚非。但是,语文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不仅需要轰轰烈烈的表演,更需要扎扎实实的训练。和观赏性相比,实用性更能反映语文课堂教学的本真,更能达成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因此,我们有必要一起剖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片面追求观赏性问题的表现、根源及对策。
一、语文课堂教学片面追求观赏性的表现
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我们可以观察到片面追求观赏性的种种表现。我们不妨从教师角色、学生作用、环节设置三个方面的异化谈起。
1、教师的角色被异化。
这里讲的异化,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教师的角色被极端强化,二是教师的角色被严重弱化。前者导致教师成为课堂唯一的主角,学生成为“配角”式的“群众演员”,整堂课成为教师展示个人才艺的“梦想剧场”、“星光大道”;后者导致教师成为课堂上的傀儡与摆设,让学生牵着鼻子。
2、学生的角色被异化。
就课堂教学而言,师生之间的“异化”是相对的。教师被弱化的课堂,学生必然被强化;反之亦然。教学是一项双边互动的活动,但是真正实践起来,往往并不容易。
3、教学的环节被异化。
语文,顾名思义,语是以听说读写为主,文是以字词句篇为主。文是材料是基础,语是方法是关键。无语难成文,无文难成语,语文教学的环节一旦被异化,它就不再是纯正的语言文字训练课,它在导入、过渡、拓展、总结等环节就被异化成了音乐课、美术课、舞蹈课、物理课、化学课……学科渗透的泛用和电化手段的滥用是语文课堂教学被异化的罪魁祸首。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确实是包罗万象,语文也应该呈现丰富,但千万不要忘记语文“语言文字训练课”的本质,不要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学术课、杂谈课。如:一位教师在讲《范进中举》时直接播放相关的电视剧片段,教师和学生一起成为观众。另一位在执教此课时则安排学生演课本剧,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成为观众。这样的课堂偶尔为之,以达激发兴趣、调节气氛之目的是可以的,但若长此以往,教学效果恐怕难以保证。
二、语文课堂教学片面追求观赏性的根源
我们惯用的思维方式是先找客观原因。造成语文课堂教学片面追求观赏性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大众媒介强势影响。时代飞速发展,大众媒介铺天盖地,它的强势影响使得不少执教者和评教者迷失了方向,形成了一种“越娱乐越好”的错误评价观。
二是专家引领推波助澜。一部分专家、学者、名师不仅在理论上倡导观赏性,而且在实践中运用观赏性原则组织教学,导致一线教学盲目跟风,东施效颦。以观赏性为主导的评价潮流使得语文教育重蹈形式主义的覆辙,而且与以往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是学生好恶雪上加霜。不少学生沾染了社会上的不良习气,浮躁有余,沉静不足,偏爱形式花哨的课堂,一些教师无奈之下投其所好,改头换面地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成了片面追求观赏性的“奴隶”。
“观念决定方法,思想指导行动。”不管怎么说,客观原因毕竟是外因,不通过内因的作用,外因是无能为力的,这个道理人所共知。片面追求观赏性大量泛滥的根本原因是教师主观认识上的偏差,也就是说,教师在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课程观、教材观、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甚至是教师观的转变方面,还赶不上课改的步伐,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观念的偏差只是外壳,境界的缺失才是内核。当一个人把工作当成事业,把生命当成使命,把学生当成儿女的时候,他一定会少些浮躁、少些急躁、少些毛躁,多些扎实、多些踏实、多些诚实。在这一点上,当代教育大师魏书生倡导得最好,实践得最好,坚持得最好。魏书生老师在解释自己成功的原因时说过一句发人深思的话:“我教书就像有人打麻将一样,一走进课堂,精气神就来了。”要论他成功的原因,我想最根本的一点最关键的一条,恐怕应该说是他当初就根本没有冲着成功成名去教书。可见,追求越高,境界越高,成就越大。
素养不高,外强中干是一些教师热捧观赏性课堂的又一诱因。这好比初练武术的人,经不起真招、真式、真功的考验,只好用一些花拳、绣腿、怪样装点门面。这种情况下,敢不敢讲,会不会讲,能不能讲出个性,一系列问题考验着不少语文教师的能力,也左右着语文教师的抉择。讲得太“实用”了,学生不欢迎;讲得太“观赏”了,效果没保证。游移在两者之间,弄不好落得个“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三、语文课堂教学片面追求观赏性的对策
实践出问题,归根结蒂是理论出了偏差。我们为片面追求语文课堂教学观赏性把脉,则其病因明显,对策可出。我认为,克服片面追求观赏性,应从如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要扣紧语文的根。要立足高层次解读语文教学。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生命、意识、灵性等多方面的文化观照,而不是对文字、文章的分解与组合。从某种意义上说,特别对语文教育而言,育人重于教书,做人重于求知。语文课如果把“考”当作老师的法宝,把“分”当作学生的命根,那将是整个教育的不幸与悲哀。教语文,只有站在“着眼终身发展”的高度,才有可能“培养创新人才。”
其次,要立稳教师的身。育人须有基本功,其一是德,其二是才。德为才之基,人乃才之本。只有具备高尚的师德修养,才可能练就精湛的教学技艺。才无止境,学无止境,艺无止境。教师的学养、才能不设上限,也没有上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是古人对教师示范作用的生动阐释。
最后,要抓牢学生的心。要抓住心,得付出心,真诚的慈爱心、淡泊的平常心、强烈的责任心、执着的事业心等,缺一不可。想抓住学生的心,就得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支持学生、把学生当人看,当朋友看,当孩子看,当儿女看。如果师生双方都发自内心地“爱你没商量”,则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走上民主、科学、高效的“快车道。”
关键词:动态研究 多元互动 动态教学 行为评价与激励 成长需求 趣味性 实效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的品德状况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任务的实现。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思想品德教育的功利色彩浓厚,很多学校为了提高中考或高考的成绩,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经常采用静态教学模式,教学中以讲授法为主,过于注重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片面强调知识的理解、记忆及题型的归纳和总结,悖离了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难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思想问题,导致思想品德课失去了感染力和吸引力,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很难内化为学生的品德。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和价值也只有在动态教学中才能实现。通过动态教学,可以更好地捕捉学生的内在道德需求,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感并帮助学生体验和感悟所学习的内容,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我们必须扬弃传统思想品德课的静态教学模式,代之以动态教学模式,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始终能与时俱进,不断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
一、全方位开展动态研究,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提供信息和智力支持
影响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因素又时刻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学生品德因个性及成长环境的不同也存在着较大差别。因此,我校成立了德育信息研究部,主要负责通过网络、电视、各种平面媒体、专题会议,学校各部门全方位收集整理校内、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德育信息,深入挖掘典型案例中的德育因素,动态地研究德育的社会要求和学生成长中的德育需求,及时地追踪各种先进的德育理念和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德育方法,为学校政工主管部门和思想品德课教师提供信息支持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深入钻研思想政治教材的基础上,依据信息研究部提供的信息和建议,大胆探索、实施各种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二、积极开展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实施以“动”为主、三维目标层次推进的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质量标准的基本要求。在制定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案时,应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经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循序渐进的多层次目标结构体系,而每一层次中均包括知、情、意、行的分目标及其结合途径和方法,增强教学的可操作性。
三、正确认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作用,重视“结点化”的动态教学策略。
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的重要阵地,应是实践―课堂教学―再实践这样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只是其中的一个“结点”。在课堂教学前,不仅需要教师备课,还要求学生动起来,围绕某个或某类主题广泛搜集实践资料或归纳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上课时可依据教材并结合这些实践材料或问题引导学生剖析现实,体验和感悟所学知识。在课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践行道德,透过各种渠道获取反馈信息,必要时,教师可再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澄清、升华。
通过思想品德课这个“结点”,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双向延伸,思想品德课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学得更好,做得更积极,悟得更深更透,大大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四、自主探究、多元互动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旋律
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大量信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信息严重毒害着青少年,教师不可能杜绝所有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德育教学中,应坚持生本意识,重视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列举实例、回忆经验、资料演示、小组讨论、分组辩论、合作探究等方式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学自练、自得自悟、互动交流、自评自纠,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去陶冶情操并获取独立的分析、鉴别、体验、评价各种信息的技能技巧,最终实现学生良好品德的自主生成。
五、实行教学与学生的成长需求动态结合的教学策略。
教材不会经常发生变化,学生的成长需求却因人因时而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行为记录法、作品分析法、访谈法、事件剖析法等方法了解学生的成长需求,并根据其所揭示的实质不同分别归类,
教学时,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成长需求,组织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社会调查、搜集资料、辩论、讨论、征文、现场体悟、实例分析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信息量,避免了学生因信息的局限性造成对事物的认识以偏概全而走向极端。学生原有的品德结构、品德误区、思维方式、真情实感等在互动中得到自然的抒发和暴露,并与教材及其他主体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发生共鸣和碰撞。教师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对这种共鸣和碰撞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对其进行分辨、总结、积累、升华,鼓励学生践行自己总结出的结论,解除成长中的困扰,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六、建立以“动”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评价和激励机制,重视养成教育。
持之以恒的行动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环节,是道德内化为品德的必备条件,是知、情、意、行的“融合点”。只有通过道德行动,道德认识才能付诸实践,道德情感才能受到陶冶和深化,道德意志才能得到锻炼,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总结的写作过程,既是对自身社会实践活动的回顾过程,又是人们思想认识提高的过程。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数学教师教学心得体会,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高三数学教师教学心得体会一
总的说来,我是在忙忙碌碌地充实工作中度过这一学期的。我在工作的磨练中逐渐走向成熟。在加强自身政治修养的同时,我更从小事出发,时刻铭记自己是一名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作为一名高考把关的数学教师,要全面理解教学大纲,熟悉全部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并通过教学实践逐步制定出双基训练与能力培养的纲目,要把握住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单元备课要高瞻远瞩;每课时备课要落到实处;课堂教学则付诸实施,并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辅导要有针对性;认真批改作业,力求全批全改;辅导与作业是检测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应随时记录在案,积累资料。所以我每天早起晚睡,争分夺秒的抢时间。虽然孩子很小,总是缠着妈妈,但是每天早上七点一刻我准时到校,晚上六点以后我才回家。有时问题的学生多,我就耐心地给他们解答,做到了让学生高兴而来,满意而去。可回到家,爱人等我回家的饭总是热了再热,孩子也总是说:妈妈你明天早点回来,妈妈明天接我。对于孩子来说,妈妈能接一次那该有多好,想着女儿看到别的孩子被妈妈接走的羡慕,我总是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妈妈明天一定接你。
在教学上我立足于全局,让学生各有所得。适应课改要求,把握高考特点,进行有效教学。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到了高三,复习资料多如牛毛,如果陷入题海战术,势必”事倍功半”。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教学特点,对资料作出恰当的、独到的二次加工;能够根据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对教案作出及时的、灵活的调整与改变。也就迫使我实现从教材到教案,从教案到教学的两个创新。
为了适应要求,我努力做到:不急于求成,从课堂教学点点滴滴的改进做起。课改要求我们“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无形中给高三的老师带来很大的工作量,上网,泡图书馆,查阅参考书……真可谓披星戴月,有时为了一道例题,刚躺下,灵感一来又爬起来……
对学生,我坚持从严要求,讲求复习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众所周知,高三数学练习测试几乎每周一次,利用好这些测试机会可以发现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很多不足,教会他们分析试卷:将存在问题分类,总结经验教训。
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应及时发现自己在业务上与教学上的空缺与弱点,有的放矢地参加业务进修。区里和市里的进修我都积极参加,并且在听课的过程中认真听讲。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学的需要,我又参加了北京教育学院的计算机二学历大专班,并顺利地结业。对于我以后的教学中计算机的应用帮助很大。
“学然后知不足”,通过教学,我更加清楚教学相长的意义,更加清楚教师的“一碗水~和一条溪流的辨证关系”。在今年的高考中,一班的数学平均分和及格率均为第一,我一定要加倍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更上一层楼。
高三数学教师教学心得体会二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数学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而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又不对教学做认真的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数学问题的空间呢?所以,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一、教师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数学知识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外来物”而是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引入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使他们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从而增强学生探究欲.
比如在上指数函数单调性这一章节的时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杰米的百万富翁,一天他碰到了一件奇怪的事,一个叫韦伯的人对他说,我想和你订个合同,在整整一个月中,我每天给你10万元,而你第一天只需给我一分钱,以后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杰米非常高兴,他同意订立这样的合同,如果是你们,你们是否愿意订立这样的合同.学生刚开始都很高兴地说愿意,看到我笑后又想想可能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于是齐声说不要这样的合约,那么到底谁更为合算,能否用我们的数学知识来进行探讨,此时学生的兴致达到极点,并由此发现其实际为一个“指数爆炸”的现象.
二、重视课本概念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学生往往缺乏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这除了数学难以读懂外,另外一个原因是许多数学教师在讲课时,也很少阅读课本,喜欢滔滔不绝地讲,满满黑板的写,使学生产生依赖性,数学课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不仅可以正确理解书中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以从书中字里行间挖掘更丰富的内容,此外,还可以发挥课本使用文字、符号的规范作用,潜移默化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说练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重视阅读数学课本,首先要教师引导,特别在讲授新课时,应当纠正那种“学生闭着书,光听老师讲”的教学方法,在讲解概念时,应让学生翻开课本,教师按课本原文逐字、逐句、逐节阅读。在阅读中,让学生反复认真思考,对书中叙述的概念、定理、定义中有本质特征的关键词句要仔细品味,深刻理解其语意,并不时地提出一些反问:如换成其它词语行吗?省略某某字行吗?加上某某字行吗?等等,要读出书中的要点、难点和疑点,读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内容,读出从课文中提炼的数学思想、观点和方法。教师在课堂上阅读数学课本,不仅可以节省不必要的板书时间,而且可以防止因口误、笔误所产生的概念错误,从而使学生能准确地掌握课本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为了帮助学生在课外或课内阅读,教师还可以列出读书提纲,以便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高一下期平面向量中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一节,笔者拟了以下读书提纲,让学生阅读自学: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是怎样进行的?
起点在原点的向量、起点不在原点的向量、相等的向量,它们在坐标系中是怎样表示的?两向量平行时,它的坐标表示是什么?
通过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挖掘课本隐含知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高中数学新教材中知识点的抽象性和隐含性比其它学科显得更为突出,数学中的知识点
要通过思维和逻辑推理才能揭示,由于学生受思维和推理能力的限制,以及没有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许多学生对数学教材看不懂、不理解。为了完成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那些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和掌握教材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例如,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等式f(-x)=f(x),f(-x)=-f(x)就隐含着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这个前提,而学生往往忽视这个重要前提而导致失误。
又如学习数列通项公式时,就应注意(1)不是所有数列都能写出它的通项公式;(2)同一数列的通项公式不一定;(3)仅由前几项可以归纳出无限多个“通项公式”;(4)对某些数列,通项公式可以用分段表示。
再比如平行向量的定义中就隐含两个零向量不是平行向量这一知识点。经过教师对教材隐含知识的挖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四、剖析课本例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中所选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是经过精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例题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搞好例题教学,特别是搞好课本例题的剖析教学,不仅能加深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而且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等方面,能发挥其独特的功效,例题的剖析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1、横向剖析
即剖析例题的多解性,课本上的例题一般只给出一种解法,而实际上许多例题经过认真的横向剖析,能给出多种解法。如果我们对课本例题的解法来一个拓宽,探索其多解性,就可以重现更多的知识点,使知识点形成网络。这样,一方面起到强化知识点的作用,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课堂上剖析例题的多解性,还可以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培养学生“目不旁骛”的良好学习习惯。
2、纵向剖析
即分析这个例题从已知到结论涉及哪些知识点:例题中哪些是重点、难点和疑点,例题所用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是什么等等,甚至哪一步是解题关键,哪一步是学生容易犯错误的,事先都要有周密的考虑。我们以新教材第一册第62页例5为例:已知函数f(x)是奇函数,而且在(0,+∞)上是增函数,求证:f(x)在(-∞,0)上也是增函数。这个例题难度虽然不大,但对于刚步入高中的高一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其解法的。本例涉及的知识点有区间概念,不等式性质,函数奇偶性,函数单调性;本例重点是比较大小,难点是区间转化,疑点是变量代换;本例所用数学方法是定义法,数学思想是转化思想。本例的成败关键,也就是防止学生犯错误的是如何突破难点和疑点。因为转化思想和变量代换是高中数学的一个质的飞跃,对于高一学生是很陌生和不习惯的。如果数学教师能把课本中例题剖析得透一些,讲解得精一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真正领悟,则必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摆脱题海的困境。
3、“变题”剖析
即改变原来例题中的某些条件或结论,使之成为一个新例题。这种新例题是由原来例题改编而来的,称之为“变题”。改编例题是一项十分严谨、细致而周密的工作,要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因此,教师如果要对课本例题进行改编,必须在备课上狠下功夫。“变题”已经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热点,每年的“高考”试题中都有一些“似曾相识”的题目,这种“似曾相识题”实际上就是“变题”。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如果也能象高考命题一样去研究“变题”,那么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当然,在研究“变题”时,除了上面所述的严谨性、科学性以外,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要与“主旋律”和谐一致,即要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展开,防止脱离中心,主次不分;(2)要变化有度。即注意审时度势,适可而止,防止枯蔓过多,画蛇添足;(3)要因材而异,即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变题”,防止任意拔高,乱加扩充。
五、改变固有的评价模式
原有的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只是对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品质的评价,评价方式呆扳,不利学生的发展,打击了一批学生的积极性.新课改后在评价学生时,不是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更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评价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一次考
试的成绩论成败,评价方式更科学、全面、客观,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比如对模块的综合评价成绩采用如下计算公式:
W=平时×20%+单元测验×15%+实践与探究活动×15%+学段考试成绩×50%
充分提高自身素质,投身新课改,作为当代新形势下的教师要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以新理念新观念,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驾御课堂的能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及时汲取营养,丰富自身的素质,提高自身能力,力争在新课改中有所作为。
六、归纳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师在授完教材一节或一章内容后,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有重点的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浅出地归纳,这种归纳不是概念的重复和罗列,也不同于一个单元的复习,而是一种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一种知识概括。“概括”需要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不同于其它思维能力,它是通过对众多事物的观察,以及对许多知识的提炼而得出的条理化、规律化的东西,经过概括的知识易记、易懂。
例如,对三角函数中sinX>cosX的判断求解时,就可通过作平面直角坐标系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区分,在角平分线上方有sinX>cosX,在角平分线下方有sinX
对适应知识的归纳、概括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乃至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这种概括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我们都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这种能力,以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
总之数学教学中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才能与时俱进。愿我们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紧跟时代的步伐。
高三数学教师教学心得体会三
在刚刚结束的20_届高考毕业年级工作中,我担任高三理科班1、3两班的数学教学工作,这是我自2008年调入以来95中第一次教高三,也是我担任年级组长带的第一届,因此我也有些诚惶诚恐。因为我很怕自己能力不足,辜负了学校的期望。幸好在备课组同头授课中,我遇到超强亲和力、知识渊博的老教师陈伟和干劲儿十足的年轻教师张健,我才有了一些底气。
一、我的高三复习作法:
1.加强集体备课,优化课堂教学
由于九十五中学历年高考上线、各科成绩均不错,所以从我自身不想拖其他老师的后腿,因此针对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制定了严密的教学计划,提出了优化课堂教学,强化集体备课,培养学生素质的具体要求。即优化课堂教学目标,规范教学程序,提高课堂效率,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集体备课前我们先选定复习材料——金版教程(和学校提供的世纪金榜),针对我校20_届高三理科班学生的特点,我们确定以金版教程为主的,世纪金榜为辅,并适当补充全国近几年一些典型高考题的教学策略。即使这样,对金版教程上的题也不是照抄照搬,我们亲自试做相关的习题,再从中筛选些典型的例题和习题,或进行改编,或给出更好的解题方法,以适合我校学生认知水平。同时我们还打乱了编写者的顺序,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整合,选用了适合20_届学生的顺序,我们把高中复习内容分为了1.不等式;2.集合与函数;3.三角函数;4.平面解析几何;5.数列;6.排列、组合与概率;7.立体几何;8.复述;9.平面几何证明选讲;10.程序框图;11.平面向量11部分.
(2)集体备课中研究《考试说明》中对本章内容考试的性质、考试的要求、考试的内容、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各方面的要求,并以此为复习备考的依据,也为复习的指南,做到复习不超纲,同时,从精神实质上领悟《考试说明》,具体说来是:
1)细心推敲对考试内容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准确掌握哪些内容是了解,哪些是理解和掌握,哪些是灵活和综合运用。这样既明了知识系统的全貌,又知晓了知识体系的主干及重点内容.
2)仔细剖析对能力的要求和考查的数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有哪些?有什么要求?明确一般的数学方法,普遍的数学思想及一般的逻辑方法(即通性通法).
3)把考试说明中的要求分配到每一周的课时中,在细分到每一节课中,尽量做到每一节课都贴近高考、适应高考、体现高考.
(3)在集体备课中,注重充分发挥各位教师的长处,集体备课前,我和张健老师都准备一周的课,集体备课时,每位教师都进行说课,然后对每位教师的教学目标的制定,重点、难点的突破方法及课后作业的布置等逐一评价。集体备课后,我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自我调整和重新精心备课,这样,总体上,集体备课把握住了正确的方向和统一了教学进度,对于各位教师来讲,又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因材施教。同时对于我们理解不到位的地方积极向陈伟老师请教,他也不厌其烦的给我们进行指导。
2.安排好学习进度,重视基础与落实
(1)2013年高二暑假我们进行了为期5周的补课,在补课期间由于班主任的课前教育到位、假期补课的全程陪同在补课期间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效果很好。20_届的学生在高一入学时大部分学生入学分在450分以下(当时市内六区平均分490)比同类学校张家窝中学平均低30分左右,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生的总体特点就是吱吱动动、波波转转,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学校孩子们还学点,到家基本上就不学了。由于我校2013届高考成绩显著(95中学历2本以上学生首次过百),它的成功经验是——高三晚自习上到9点半,所以学校决定20_届高三从开学第一周开始每周周一至周六均上到晚上9点半。所以我们整整到20_年2月份完成了高三数学的第一轮复习,由于复习时间比较充分,每堂课的充分准备,每堂课问题提出的精心设置,都使得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比较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来,因此取得的效果也比较显著。在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和后面的两次12校联考中,我校的理科数学成绩基本上与兄弟校张家窝中学的成绩持平。2月至4月进行专题复习,实际上这是第二轮知识的复习,也是对前一学期第一轮复习的补充与提高。我们主要针对高考考试中的6道解答题,我们分了6个单元进行练习,分别为①三角函数,②概率统计,③立体几何,④解析几何,⑤数列不等式,⑥导数及其应用。再加上此时校领导决定实施午辅导、边缘生弱科包干制,这样使得部分学生的数学复习的针对性较强,从高考成绩来看效果还是挺好的。4月至6月高考前进行综合训练,主要就是做各区模拟试卷、2009——2013天津理科高考数学试卷,并对每套试卷进行归纳、整理,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在这期间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2)每一次的月考试卷我们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出稿,难度上略低于高考(因为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试题的结构跟高考完全一致,并注意题目的典型性和层次性,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出难题、偏题、怪题,保持学生情绪稳定,建立学习自信心。每个月的月考试卷我们两个人轮流出题,目的是防止试卷总是一个人出,一个模式。月考后统计每个学生的得分率,并进行分析,从中找出本班同学的漏洞,发现本班的差距。为精心设计典型题目的错音分析、减少学生此类题目的再次错误打下了良好基础。
3.重视答题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答题习惯
天津高考考题的方向是基础与全面,考试的知识点覆盖面比较广,难度不大,一张卷只有2-3道难度比较大的试题。高考试题中选择填空比例占到了47%,为此我们在综合阶段特别强化了对选择题、填空题解答方法的指导和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教会学生一些技巧解法,如排除法,特值法,代入数值计算,从极端情况出发,等等。除了选择填空,学生成绩的好坏最终还取决于前4道解答题,平时做太多太难的解答题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侧重前4道解答题的教学,用较多的时间分析讲解解答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做解答题。并要求学生做到规范做答,努力作到“会而对,对而全”,再引导学生考试当中怎么去争分,怎么样书写不丢分,怎么去得步骤分等等,强调良好习惯的重要性,重点在速度、计算、表达三个方面加以训练。考试的时间紧,复习时特别强调要有速度意识,加强速度训练,不断提醒学生,对于有些题,用时多即使对了也是“潜在丢分”,要避免“小题大做”,学会取舍。
二、针对20_年天津理科数学高考试卷,分析自己复习的优点与不足
从20_天津理科数学高考试卷情况看:天津试卷的整体结构没有变化。依然是延续8道选择题、6道填空题、6道大题,选择填空每题5分,大题前4个每题13,后2个每题14分。从命题风格角度看,填空、选择和前三个解答比较常规,考察的也是高中教学中重要的知识点、注重通性通法。后3个解答,第18题椭圆第一问考的是离心率问题,而20_各区模拟的第一问基本上都是求椭圆方程,学生不太习惯;第19题数列是一个与集合联系的创新题,学生读不懂;第20题导函数第一问求参数的取值范围而20_年各区模拟基本上都放到第二问,起点高。
优点:只要耕耘就有收获,天道酬勤。学生的基础题目答得较好,成绩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不足:我所教的两个理科班数学分118,没有优秀率。因此学生的计算能力、审题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例如:
1.第7选考的是条件问题,这类题不论是从20_区模拟还是以往教学中所做过的题,基本上答案都从充分不必要和必要不充分两个选项选,而此题的答案是充要条件,所以学生感觉不适应;而且总我自身解题来说也更重视的分类讨论,而不是树形结合;
2.高三一班的郭雯、孙琪琪,等同学前3个解答做的不好,准确率低,对于必须拿分的没有拿着。
3.20_高考学生都反映后3个题难,尤其是第19题——数列,绝大部分学生没有读懂题,因此在复习中应设置一些创新题目。
通过我们全组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20_届最终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也算是给学校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回首期间还是有很多的缺憾和不足,也衷心的希望20_届的师生能够弥补我们的遗憾,取得更加骄人的成绩!
高三数学教师教学心得体会四
新年将至,一学期就要过去,因为带的是高三学生,真正觉得紧张忙碌。总体看,能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我校“两课七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大学生自主和探究的步伐,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方面
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从不迟到早退,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学习和活动,并认真做好笔记,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标准,学习其新的教学理念,使自己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新形势。在教学中,我始终能以满腔的热情去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不对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使他们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下学习成长。
二、教育教学能力方面
我担任高三文科数学教学,文科生普遍数学能力差。为此,我平时认真备课,努力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班级中成绩较好的学生,我尽量出一些思考题,以便他们积极思维,开拓他们的解题思路,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对于差生,我从不气馁,总是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利用课余时间,耐心的帮他们补课,不厌其烦地教,鼓励学生不懂就问,端正其学习态度,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在教学中,遇到难题,我总是及时的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学习其优秀的教学经验,取长补短,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始终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形成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学生知识,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向45分钟要效益;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期中质量检测。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总之今年我的教学工作苦乐相伴。今后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励,把工作搞得更好。
高三数学教师教学心得体会五
在本学期中,本人担任了高三(23)班和(24)班的数学教学工作。还记得当初学校通知我连任高三的时候,觉得压力还是挺大的。作为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对高考的把握始终不够。特别又是高三(23)和(24)班都是文科班,学生的基础普遍是偏差的。高考数学试卷的特点是难度大,区分度大,高考所占权重大,数学也是高三学生最重视的学科。高三数学的教学直接关系着考生高考的成绩,数学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下面是我对这学期的具体做法与体会。
一、时间进度的安排。
在高一、高二时完成了整个高中数学的新课教学工作,所以高三从前一年的7月就开始复习,这样的安排是完全合理的,我们第一遍复习用了高三的整个第一学期,应该是比较充分的,效果也比较显著的。第二学期前一个月作专题复习,主要是知识专题,实际上是第二遍的知识的复习,是对前一学期第一轮复习的补充与提高。从第二学期刚开学时的第一次考试和一个月后全市第一次模拟的考试成绩对比来看进步是显著的。4月初第一次模拟考试后我们安排做综合练习,我们安排就做前一年即20_年的高考数学试卷,这也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最后一个月,从四月底到五月中有2到3周的时间,这段时间很关键,我们安排解答题的专门练习,针对高考要考的6道解答题我们分6个单元做练习,分别为①三角函数,②概率统计,③立体几何,④解析几何,⑤数列不等式,⑥导数及其应用。该部分的习题的都是自己组卷,这样针对性较强,难度适当,学生反映也较好。最后在学生自主复习的两周,学生自主复习时我们要求学生做一些做今年当年的模拟试题,主要是今年安徽省省各地市的模拟试卷,这些试题的水平比较高,高考的方向掌握的比较准,难度不大,正适合这时的需要。
二、复习一定要把握好高考的方向。
我省的高考命题水平逐年提升,质量逐年提高。而他们命题的样板就是前一年考试中心的试卷,他们也在努力学习考试中心的命题思想,所以只要充分研读前一二年考试中心的试卷就能摸准当年高考命题的脉搏。实际情况也是如此,高考试卷的型式:21道试题,10道选择题,5道填空题,6道解答题,各题的得分比例都与去年的考试中心的命题试卷雷同。各章考查知识点在试卷中的比率与6个解答题的考查方向,都与去年考试中心的试卷的相似。我就是以这样的思想来指导高考复习。也就是说以去年的考试中心的6道解答题主要考查方向是我们复习的主攻方向。
三、重点内容重点复习。
前面已经提到6个解答题是我们高考复习的重点,所以尤其要重点复习,在第一轮复习时,函数部分不要花费过多时间,集合与简易逻辑,向量部分,连续与极限,统计部分都不是重点,不必做过多过难的题。在第二年的5月份,也就是高考的最后阶段,这时的时间最宝贵,我们针对高考的6个解答题安排了6个专题复习。现在看这样的安排是完全正确的。在具体复习中教师要对习题试题进行指导性的选择。
在过去这一学期里,我们努力了,我们奋斗了,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工作成绩得到了学校的肯定。今后,我们将更加努力工作,以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无限负责的精神,做好本职工作,为学校建设多作贡献。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 反思 命题建设
多年来,对于现代文阅读测试一直研究、探索得不够深入。本文试图汲取教育测量学、思维科学等学科的理论,系统剖析与批评中、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中的相关问题,以期利于未来的命题建设。
一、测试重心不准,语文本味淡化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高考语文试卷中现代文小阅读题总是以社科文、自科文的内容理解为测试重心,实际上完全淡化了语文学科的本味,偏离了语文学科的本体与实质。比较明显的是自科文阅读题,混淆了普通阅读和专业阅读的界线。这种只有相关专业人员才能阅读和只有他们才可能读到的文本,拿来给我们这些可能一辈子都在进行普通阅读的考生进行阅读,有什么阅读价值?让考生到完全缺乏经验支撑的构不成对话关系的阅读沙漠中去找寻答案,除了发挥他们那种本能的“求生意识”,还有什么意义?此题背后的支撑性知识应该首先是读懂文本的经验性知识,然后是有关阅读的知识和技巧。但历年此题所选的文字几乎都是深奥的专业研究。阅读这样的文章,只有识字量这一种语文知识在支撑着,而由这些汉字所组合的话语系统对考生来说却完全是陌生的,学生们固有的语文知识和语文经验并不能为阅读这样的自然科学论文进行支撑,所以说这不是语文试题,倒是自然科学试题。考生完成这样的题目,不是在调动着他十几年中渗透在他们脑中的语文知识和语文经验,而是在扮演着儿时捉迷藏时那个“捉人”的角色,在一个非常低的甚至是本能的层次上进行信息的搜寻。因此,答对了题目并不见得这个考生的语文水平就高,答错了也不见得他的语文水平就低。
再说试卷中的文学作品阅读,不少考题裸指向于文章的主题。这样的试题也是只注重选文的内容而忽略其言语形式。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一个显著的特征是言语形式的重要性。其他学科通过言语形式掌握了内容之后,就可以得鱼忘筌,把言语形式抛在一边;语文学科正好相反,它是通过理解文章内容来掌握表达特定内容的特定的言语形式。文本的言语形式是阅读测试的重心,可是上述考题对言语形式的考查几乎是一片空白。
不仅考试如此,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也不乏这样的设问:“这篇课文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意思?”“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一些新编的语文教材,更是设计了大量的主题活动,围绕自然、社会、科学、艺术等话题,要求学生走入社会,走进大自然,了解社会,感悟人生,体验自然,贴近艺术。虽然这些活动,也要求学生查阅文字资料,有的也要求写出调查报告或进行口头演讲,但活动设计的重心,并不在母语教育本身,而在了解社会、感悟人生、体验自然、贴近艺术这些主题。有人批评这种貌似语文但其指向却在语文之外的语文教学为“泛语文”、“反语文”。这种不良现象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与语文阅读测试之间相互影响,恶性循环,且愈演愈烈!
二、信度效度不高,内容分布偏颇
教育测量学告诉我们,考试需要讲究测试信度,中、高考更需如此。测试信度也叫测试的可靠性,即测试结果是否稳定可靠,测试成绩是不是反映了受试者的实际语文水平。测试信度取决于试题本身的可靠性和评分的可靠性。试题本身是否可靠主要取决于试题的范围、数量、区分度等因素,评分是否可靠则要看评分标准是否客观和准确。中、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在这两个方面,又做得如何呢?
2009年福建卷选用《中国青年报》《寂静钱钟书》一文作为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材料。该文作者周南试做了一遍题,在总分15分中只拿了1分。尤为荒谬的是,一个被作者认为“说出了我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答案居然是错的。诚然,阅读是一种二次创作,读者可以对作者的原意进行超越和拓展;命题者需要结合很多客观因素的实际进行拟题,最终形成的考题可能超出作者最初的创作思想或意图。但是文本作者与命题者之间的认知差距怎么这么大呢?退一步说,既然出题者可以完全超出作者最初的思想或意图作自己的“另行理解”,那么,考生同样有充足的理由完全否定阅读题的标准答案。因为考生同样首先是作为读者出现的,他们有权以自己的思想观念对作为阅读考题的文章进行二次创作,也有权做出自己“另行理解”的答案。但是,阅卷老师偏偏把命题者提供的答案奉为圭臬,其考查信度到底有多高呢?2009年湖南卷散文阅读最后一题:“紧扣《云南看云》一文中的‘看’字,赏析该文主题的表达,300字左右。”连阅卷教师也非常无奈地说:“这道14分的赏析题是湖南卷的鸡肋,阅卷时已经难见区分度。”
一些语文行家做不好中小学生的语文作业题,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主要原因在哪?不是试题的范围、数量、试题的区分度等因素出了差错,就是评分标准不准确。2007年,四川一所重点中学20多位中学语文教师做高考语文试题,居然许多答案与命题者提供的答案不相符合。重点中学的语文教师都是大学本科毕业生,不少还是资深教师,怎能如此出错呢?很简单,其答案并不准确。这一年四川卷散文(赵丽宏《烟火的变奏》)阅读15题中问:为什么说“战争的‘噩梦’与眼下的美妙火焰没有关系”?这话在文中并无深意,“烟火”是眼前景象,“战火”是联想情景,一实一虚,两者“没有关系”。但其命题者的答案却说:“炮火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和平、欢乐、繁华的象征;它们分别指向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这样的回答真是答非所问。人类生活的两个极端就必然没有关系吗?“焰火”的和平环境可以是“炮火”的战争代价换来的。测试信度如此之低,那些语文教师怎么能够“考正确”呢?
再说测试效度,即测试的有效性,是指一套测试对应该测试的内容所测的程度。也就是说,一套测试是否达到了它预定的目的以及是否测量了它所要测量的内容。一个测试即使对某个目的具有一定的信度,但它不一定是有效的;而一个测验对于某个目的是有效的,那么它一定是可信的。现代文阅读测试更要保证较高的测试效度,其内容的分布更要体现全面考查语文素养的要求。然而,不少现代文阅读题却不能做到这一点。如2010年四川泸州中考阅读题《雪地里的迎春花》,10分考查对内容的理解,4分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一道14分之多的小说阅读题,考点局限在两个方面,而典型化的环境、个性化的语言及相关词语、句子都没有考到。与之相反,2010年四川眉山中考试卷《父子应是忘年交》四道阅读题基本都是考查词语、句子。其中,第25题解释题目中“忘年交”这个名词,第28题中有三小题考查语句作用,而27题、30题都在围绕“忘年交”设题,要么回答“父子之间成为‘忘年交’后,‘我’与儿子是怎样相处的”,要么“探究你与你的父母是忘年交吗”?中考卷其测试效度如此之低,它们会给今后中学生阅读产生什么影响?
三、能力层级模糊,探究试题失真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语文新课标对探究性、创造性的重视,中、高考更加注重考查阅读过程的积累,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重视学生知识的迁移拓展,其中,现代文阅读能力层级的考查即确定了“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四项。基于此,一些中、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便常常在题干中直接使用“理解”、“赏析”、“分析”等词语,以示紧扣《考试说明》的能力层级。其实这些所谓层级是“胡子连着辫子”的,不能清楚地分开,以致陷入模糊状态。比如2008年天津卷散文(《敦煌》)阅读三道题:
19.综观全文,如何理解“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
20.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如果把三道题中的能力层级动词互换一下,好像也不会影响命题意图与答题内容。命题中的能力层次含糊不清,主要源于《考试说明》界定不清;《考试说明》界定不清,主要源于它照搬与沿袭了上世纪50年代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系统中的一个维度分类――“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到了本世纪初,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系统已经发展到“知识”和“认知过程”二维框架。其知识是指学习时涉及的相关内容,包括从具体到抽象四个类别――事实、概念、程序和元认知;其认知过程则包括六个类别――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总计有30个具体类别。运用洋人的东西本不是坏事,但要注意人家扬弃的过程,应当吸收人家更新后的成果。
再说“探究”,虽不是布卢姆等人的东西,但还是名不副实。2009年扬州语文中考试卷第23题,2010年江苏、安徽、福建三家试卷第14题,题干中都标明“探究”一词。但是,若把三道题中的“探究”字眼换掉,改为“写出”、“理解”等动词,好像也没有什么异样。题干中写有“探究”,不代表考生会去“探究”,因为探究的价值在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方略与过程,而不在于简单地呈现结果。所以,探究题一旦放到考试卷中,就不是探究题了。如果一定要说这也是“探究”,那么考生每一道题目的回答都是在进行一种探究,都是在和文本、试卷命制者、阅卷者进行对话。
还有,有些所谓探究题难度也太小,如2007年宁夏/海南卷要求“探究”林冲的身份、性格和心理就比较浅,只要写出人物身份、性格和心理就可得满分。这种非常容易的考题不仅失去了探究的价值,还会造成考生在未来真正探究中的浮躁心理。
四、批判思维欠缺,多元解读消弥
“批判性”这个词源于希腊文“kritikos”,意思是辨别力、洞察力、判断力,引申义有敏锐、精明的意思。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理智的怀疑和反思的态度”。综观多来的中、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似乎只有两题有一点检测考生批判思维的味道。其一为2009年扬州中考试卷23题: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少年”,有人认为是“老人”,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内容说说理由。其二为2009年宁夏/海南卷11题第(4)题: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地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其实,无论中考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文本中有不少可供我们测试考生批判性思维的资源,只是命题者还不善于从中挖掘。如2009年试卷,其中属于主旨值得反思的,有全国卷《孕妇和牛》一文中的虚假牧歌;属于思维单向缺陷的,有四川卷中《抗生素滥用》;属于论证逻辑欠严密的,有福建卷中《尺度》的随意发挥;属于言过其实的,如江西卷中《木车的激情》关于对木车的赞美、对现代交通的贬斥……如果我们有这方面的意识,考查批判思维的题目是不难命制的。
本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无论中考还是高考《考试说明》根据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空间较大的特点,明确提出“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然而,在控制误差、弥补主观题目比重增加对高考选拔性损害的观点影响下,文学作品阅读题中多元解读基本消弥殆尽。教育部考试中心对主观题提出“在开放性的前提下尽量客观化”的要求,即“主观题目客观化”。这类试题的评分标准美其名曰“意思对即可”或“根据答案酌情给分”;然而,实际阅卷过程中仍是“采点”不“采意”。这类考题,其答案排斥多元解读,不能真正考查学生的个性体验与切身感受,不能鼓励考生的创造性解读。另外,多年来“阅读题答案在文中”一说被奉为经典的答题绝招,考生更不会大胆想象与向文外拓展。所以,考生在答题上没有什么发挥的余地,倒有点像做变相的填空题,根本谈不上多元解读。
五、文体测点不准,阅读习惯异化
虽然中、高考试卷现代文阅读题中的文体是丰富多彩的,但是,一些考题忽略了文体的测试要点。
社会科学类文章的主要特点是有客观的研究对象、严谨的思维、独到的观点以及严密的论证过程;因此,其测试要点不应在词句意义的辨析与理解上,而应该专重于核心概念的界定及其表述上,对主要观点的把握以及对论据、材料的判断上,对逻辑思路的明晰上。如2009年全国卷Ⅰ中《释“王”》一文,要读懂这篇文章,这样几个问题是必须回答的:(1)甲骨文的“王”字本意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述的?(2)甲骨文“王”的释义经过哪些阶段?(3)说甲骨文“王即斧钺”的理由有哪些?其中最充分的理由是什么?如果能回答这几个问题,这篇文章便全部读懂了。可是,这份试卷的题目,对上述问题很少涉及,相反,只考了一些段落和词句的理解,显然是抓小放大,测点不明。再如2009年上海卷《专家与通人》,首选测点应该是“文章认为专家与通人的区别在哪里”,或“现在不能成为通人的原因是什么”;但是,五道测试题总是在句子解意、语句填空、“太专”原因、“通人”重要性等方面做文章。
不仅是社会科学类文章有着非常重要的测试要点,其实,人类创造和使用的每一种文体都有其各自的测试要点。对有的文体来说,形式上的特征甚至更具有本质性,更值得考查。例如,新闻报道文体着眼于最快、最简洁地把新近发生的重要的信息传递给受众,它的“倒金字塔”式结构就满足了这一需求。因此,若是考查学生阅读新闻报道的能力,不仅仅要考查学生是否读到该新闻报道里的事件等信息,更需要检测学生抓住新闻报道的文体特征、恰当运用相应的技能快速、高效地阅读新闻报道的能力,否则,选择新闻报道的价值就不大了。
【关键词】赞科夫的教学原则;中学数学教学论;应用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关注难度的容量
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的涵义,一是指克服障碍,另一个是指学生的努力。教学内容要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利用学生认知的可能性,用稍高于学生原有水平的教学内容来教学生。其理论基础是“最近发展区”理论,按此原则进行教学模式:设置困难障碍激发学生的智力情绪学生通过自我努力排除障碍、解决疑难。赞科夫认为,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地地位,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高难度不是越难越好,要注意掌握难度的分寸。“只有这样能为紧张的智力工作不断提供丰富营养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对于中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应理解数学区分于其他学科的明显特征有三个:第一是它的抽象性,第二是它的精确性,第三是它的应用的极端广泛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难度的教学与发展的要求。在实际运用中,如在高中数学中我们探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一些关系的时候,就很好地运用到了高难度的教学原则的方法,我们让学生思考指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是怎样的集合?接着让学生思考对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是怎样的集合?并且把这两者的定义域和值域进行对比,看它们具有怎样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看看还能不能找到具有这种微妙关系的函数,最后,教师很自然地给出反函数的定义,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对问题的解答有了很好的印象,这种印象是极深的,不易遗忘的,这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高难度教学原则也是其他四个教学原则的核心,在掌握难度的分寸的情况下,什么样的难度才算适当,很难有固定、确切的标准,主要靠教师自己把握,这是需要教师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当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确定适当超过现有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难度。例如,在中学数学教材中,每个章节后面有一个阅读材料,这些是对本节知识的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教师可以适当给予引导性的讲解,开拓学生的视野。
2. 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关注效率效果
赞科夫说过,“只要学生掌握了已经学过的知识,就向前进,就教给他们越来越新的知识”大量的时间花在单调的重复讲授与练习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以高速度进行教学,不是在课堂上匆匆忙忙把尽量多的东西教给学生,而是保证课堂效率的关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精讲精练,精讲精练不是减少练习,更不是无效的重复练习。
例如在初三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上更是很好地运用到这一原则,我们首先认识了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最高次数是二次的等式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在理解了概念的同时,教师认真指导学生如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应用韦达定理来做,一种是应用公式法来做,在利用这两种方法做的同时,让学生记住公式,并且记住其内涵,再给学生给任意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学生就很容易算出结果来,像这种利用公式求解的习题,我们只需练习经典题型就可以了,不必题海战术,浪费学生时间,剩余的时间,学生可以留下来学习新的知识,从而也使学生更好更强的发展。在课后,教师应思考:一节课我给了学生什么?学生得到了什么?真正的知识得到了吗?
3. 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关注学习过程
该原则要求学生注意学习过程本身,让学生留心应该怎样进行学习,把学会变为会学。我们也应采取多种方式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把学生前后所学的知识进行必要的联系,了解知识网络关系,使之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对于教材来说它是一节一节编写的,课是一堂一堂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局限于本节课的知识点上,把着眼点、着力点放在了知识的局部和具体问题上,学生看不到知识的背景和各点之间的联系,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的迁移,扩充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不忘把以前学习的知识融合起来,找关联。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很好的认识学生、研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熟悉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熟悉他们产生思维障碍的根结,对症下药。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学的高度。教师自身的素养也要提高,教师首先要对问题能够举一反三,这样给学生讲解起来才能更加深入,否则,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也是模棱两可的,不深入不具体不深刻的。
例如,在高中数学讲解数列这一节知识就很好地运用到这一教学原则。在进行等差、等比数列的授课时,教师首先对等差、等比数列就应该有一个能举一反三的深刻认识,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把前一节普通数列的知识应融会贯通到本节课的知识学习中来,这样就达到了知识的迁移效果,学生就理解了等差、等比数列不是凭空出来的,而是在普通数列的基础上延伸出的两组具有特殊结构的数列,从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更加顺手,学生学得也会更加深入。
4. 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关注概念理解
这里所强调的理论,是区别于实践而言的,是泛指规律、概念和原理等一类抽象的知识。这项原则并不贬低学生掌握技巧的作用。赞科夫说,“理论知识是掌握自觉而牢固的技巧的基础,技巧的形成是在一般发展的基础上,在尽可能的深刻理解有关概念、关系和依存性的基础上实现的。理论知识可以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后能够把握事物规律,然后展开思想,实现知识的迁移,调动思维积极性,促进发展。掌握理论知识对于事实材料和技能的规律能加深理解,使知识结构化、整体化、方便记忆。
教师的教学一定要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入手,把握各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知识的整体结构搞清楚了的同时,自然也就明白了新旧知识点的认知水平有多大的距离。该原则主要是针对旧的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感性认识和理想认识是交织在一起的,相互作用,不断促进,这样才能更清楚地理解问题的实质。
例如,在高中学习立体几何这一章时就很好地运用到了这一原则。教师先介绍了立体几何的一些知识概念,让学生在对立体几何有了一个初步认识的同时,进行对特殊的立体几何的认识,具体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三棱柱、正多面体等的一些特殊的立体几何图形,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进行了对图形的分解与剖析,理解它的各点、各直线、各面之间的关系,并且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践,诸如在建立三维直角坐标系的大背景下,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与结构,这样,学生在对理论知识有了很深的了解以后,自然就能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5. 使全体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关注全体学生
赞科夫认为后进生有以下心理特点:一是自我中心主义;二是求知欲较弱;三是观察力薄弱。他提出的转化方法是“花力气在他们的发展上不断地下功夫”。具体的做法有:尽量设法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逐步让他们对学习树立信心,利用一切机会引导他们观察事物并产生兴趣,要耐心等待不能着急,吸引后进生参加他们喜欢的班级或小组活动等。
尤其针对数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备课,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取得班级学生的信任,热情奉献精神会感染学生,这是做后进生工作的基础。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特别的关注,每节课能够做到“听懂书中内容、独立完成例题、能够模仿练习”不至于累计更多的疑难问题。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要促进差生的发展,教学要以实验为基础,多做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用知识本身吸引学生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体会到克服学习困难后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喜悦,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是能使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质疑;二是能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例如,在应用到中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也是如此,在进行每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做到兼顾到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的思维都能很好地进行开发,拓展他们的能力,不歧视差生,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更应该做到多关注差生,上课经常让他们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通过考试和作业取得信息,及时对他们不足的问题进行补习,共同分析错误原因。并开展对每一位学生的评价,且让学生自己进行互评,从而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标。
6. 小结
赞科夫的五条教学原则应该很好地被我们实施并尝试应用到教学中去,这五条教学原则因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动态性而有些操作上的困难,「3但它的基本精神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符合现代教学论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借鉴它的可取之处,来适当地改革我们的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赞科夫.教学与发展[M]. 杜殿坤译. 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2]孙名符,郑素琴,王晔,孙杰远,董小平, 数学教育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3]钟富良.赞科夫的高难度原则在解剖学中的运用[J].教学探讨,2006,(24):64―68.
[4]马翠萍.赞科夫的“高难度教学原则”及其对数学教学的启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05.
[5]徐利治.数学方法论选讲[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07.
作者简介:
范力允:(1989―),女,甘肃兰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数学教学论方面的研究。
夏吾才让:(1963―),男,藏族,青海尖扎人,教授,主要从事数学教育、藏族历算理论与实践研究。
拉毛草:(1989―)女,藏族,藏汉双语数学本科专业,研究数学教学论。
【关键词】雅思;高等院校;培训机构;教学模式
1.雅思教学的研究现状
1.1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雅思考试,以其考试内容的多样化、实战性和应用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逐渐为海外高等院校所接受,成为出国留学的必要条件之一。雅思考试成绩不仅反映了考生是否具有赴海外高校学习的资格,更直接的体现了考生能否适应在英语国家的社会生存和生活。目前,越来越多的英联邦国家高等院校为中国巨大的留学市场所吸引,纷纷与中国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其合作办学的模式多为3+1和3+2的模式,俗称专升本和专硕连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种雅思培训如雨后春笋般扩展壮大着,或设立雅思考试课程、或建立雅思培训班。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研高校雅思教学的方法和特点,显得尤为重要。其实,上述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的雅思培训中教师大多未有参加雅思考试的经历,对雅思考试的熟悉和研究不够,将普通英语教学的方法复制到雅思的教学上来,过于强调对于英语基础的教学而忽略了雅思考试的性质、内容和模式、学生的需求和考试技巧的培训等三大因素。
首先,雅思考试性质决定了它是考生赴国外留学和移民的敲门砖。雅思考试分为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四大模块,且所考内容灵活多变,极为贴近现实且应用性极强。以听力为例,录音中说话者的发音和语速与现实生活和学习毫无差别,丝毫没有刻意或呆板;而听力的场景和内容更都是以现实生活场景为材料,来源于并反映现实生活和学习。这使得雅思考试能够真实、有效的反映一位考生真正的英语水平。此外,雅思考试考点虽然较CET-4,CET-6等考试少,但考试周期短,几乎每半个月都有一次考试。这也就决定了雅思的报考和备考周期都更为灵活。
其次,雅思考试的性质决定了考生们以出国为导向,目的性更强。他们迫切需要的不是长期的知识的灌输和分数缓慢的提高,而是短时间内对雅思成绩的提高,这也就是为何学生宁愿掏更多的钱去培训机构补习的原因。但是这样的功利培训也会带来副作用,他们的分数可能会有提升,但是他们的英语却原地不动,甚至变得更差了,因为培训机构更多的是注重考试技巧,如何解题而不是真正的去提高学生们的英语水平。相反,高校的雅思教学培训大多是以高校固有的英语教学模式为基础进行的适当改变,但其教学周期长、解题技巧的缺失以及教学模式和内容与学生需求不相符合的特点,导致了高校雅思教学毫无吸引力和针对性可言。
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雅思教学中抓住雅思考试规律性强的特点,注意对雅思考试解题技巧的训练。但高校亦有培训机构所不具备的优势、特点和资源,只量这些优势和特点以及资源比如:高校的图书馆,高校的英语基础课程,英语角,外教等资源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
正是基于以上的考虑,探索和研究出符合高校出国留学生雅思教学的模式就显得格外紧迫和重要。
1.2 当前对高校雅思教学的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出国留学生雅思教学方面的论文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微观方面的研究主要为雅思教学对传统英语教学的借鉴和意义等,宏观方面的研究为雅思怎样作为一门课程贯穿到大学三年教育中。
1.2.1 微观研究--雅思考试与传统英语教学和考试之间的研究
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雅思考试的四大模块进行单独分析或者研究其考试模式,找出值得国内传统英语教学和考试借鉴的地方。邢亮和汤孝妹(2011)通过对雅思考试听力模块的研究,对真实语言听力资料的选择的必要性和其应用语境的理论进行了探索。他们认为通过情景文化和语言背景分析真实语言资料对学生理解听力材料会有很大的帮助。而陈立新(2009)从高职院校的角度出发对雅思考试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模式的关联和对比性上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雅思考生共同存在的一些问题,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和测试的变革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1.2.2 宏观层次的研究
这一方向的研究主要是对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雅思教学的研究,分析当前雅思教学的各种弊端和不足,然后提出相应的宏观的改进方法。王晓明和孟春国(2009)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江苏省12所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雅思课程建设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些高校的雅思课程贯穿大学三年的学习,并且在课程管理、设置、规划、教材的使用、授课材料和授课教师的资质上存在着缺陷和不足。针对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的建设需要多方协作共同推进和加强课程的实践和研究。李勃和陈艳龙(2010)从雅思测试的特点、中外合作办学的雅思教学大纲和理论等方面探讨了雅思教材选用所面临的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雅思教材和辅助教学材料等选用的标准和建议。
2.雅思教学模式的对比和发现
鉴于在前一章节中的分析, 本文的研究重点将放在探索听、说、读、写这一新的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对天津市多家主要培训雅思的培训机构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同时对一些高校的雅思教学培训进行了研究和总结(以天津天狮学院为例),结合笔者所在高校多年雅思教学的实际经验以及在培训机构学习的经验,以及对两者在教学模式的异同点及优劣性,从而探索出双方互可借鉴和利用,并切实符合高校的雅思教学模式。
2.1 培训机构雅思教学模式
通过笔者的走访和切训学习,了解到天津市主流培训雅思的教育机构,其雅思培训的定位十分清晰,即:通过短时间的集训,帮助希望出国留学的学生短期内在雅思考试中取得理想的分数。培训周期一般为一个月、二个月和三个月,而雅思课程则根据雅思考试的听、说、读、写四个模块进行课程设置。此外,课程内容的针对性极强,像雅思听力会围绕十大场景和十大题型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练习,阅读则围绕十大题型解题技巧进行讲解和练习,写作则以图片类和议论文类分别进行模板和套路的讲解和练习,而口语则是对4个步骤的各类话题及应答套路进行讲解和练习。而所用的教材则是剑桥雅思3-8册,其中的试题不论难度、题型皆出自历年考试;此外,还有一些内部资深讲师撰写的培训教材,这些都是其内部人员通过不停的雅思测试回忆的题目和总结出来的出题的趋势和重点。至于讲课形式,更是丰富多样,绝不拘泥于书本和形式。各模块讲师讲课极具个性、激情和幽默感,风趣且信息量大,互动较多,能够使学生较长时间内集中精力,且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的水平进行差异化教学和辅导。此外,培训机构对学生学习状况掌控较强,通过与学生及家长课后和测试后及时沟通和反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问题和不足并予以改变。再加上学生的成绩一般与教师的工资水平直接挂钩,使教师在课堂上和课堂下均能保持较强的责任心和认真态度,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但由于每次课一般持续在2-3小时,使得学生难免会出现走神、知识吸收率不高等问题。此外,由于课程周期较短,加之雅思考试四个模块进行分开教学,使得学生很难在学习各模块的同时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而且即便分数有一定的提升,但往往是听力和阅读的分数提升明显而口语和写作却很难得到提升,而且英语水平实质并未得到有效的提升。
2.2 高校雅思教学模式
高校雅思教学模式主要呈现以下几种模式,以天津天狮学院为例。07年该校开始进行雅思教学培训,培训的对象为大一和大二学生,但授课老师却没有雅思考试和培训经验,所用教材为新概念,培训时间为晚间培训,培训周期为一年,两年内学生雅思成绩最高分为5.0分。直至2009年,建立国际雅思班,面向社会招生,培训周期仍为一年,所使用的教材多是市面上常见的培训雅思的教育机构出的书籍,师资力量中只有两名教师有雅思考试经验,两年间13名学生雅思成绩的最高分仅为5.5分,但英语基础却有了实实在在的提高。然而其雅思教学仍是照搬高校基础英语的教学模式,讲授课本上的内容且并无针对考试的技巧和解题讲解,课程的活跃度、互动性、针对性和趣味性都偏低。除了听、说、读、写四门课程之外,还加入了一些外国文学和文化等与雅思考试并无相关性的课程,以及英语语法,英语词汇等基础性的课程。除此之外,在持续一年的培训周期中,学生每天的上课时间有限,且学生的休息时间与高校的休息放假时间保持同步,这使得学生们前段时间的学期在长假、寒暑假的间隔下大打折扣,而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也会降低。此外,高校雅思教学教师的课时和学生成绩并无关联关系,无法对教师的雅思教学产生一种激励效应,使教师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雅思教学和考试解题技巧。教师对学生状态和学习效果的掌控较差,并且沟通较少,使得教师无法及时掌握学生在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学习状态的变化。
2.3 比较和发现
雅思考试对学生的应变、反应、推理、归纳、总结、灵活运用等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如果只有良好的英语基础而缺少解题的技巧是无法取得高分;反之,如果只有有效的解题技巧而无扎实的英语基础,雅思分数虽高,却极端化明显,一般呈现听读分数高而写作和口语分数低的现象。此二种情况均不足以解决学生们的问题和需求,学生虽需要在短期内提高分数,但亦需要将自己的英语基础得到有效提升。但是如若高校能够借鉴培训机构的相关教学模式,增强课程的针对性,课程设置更加明确,教材的选择更具时效性和实战性,课程周期缩短为一学期,教学更加灵活多变,实行差异化教学,并对教学效果加强控制,加之高校的图书资源、英语角、基础英语课程和外教等资源,亦不失为一大变革。
笔者通过总结在高校雅思教学的经验以及在培训机构访谈和学习的心得,做出以下大胆探索,是否可以实行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在维持原有的听、说、读、写四门独立课程的同时,另将其余课程消减,同时增加新的课程即:将听力和口语课程合二为一形成听说课,阅读和写作课程合二为一形成读写课,从而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我们在进行雅思听力十大题型、十大考试场景讲解之后,可以将十大考试场景中的词汇、短语和经典句型用于我们的口语和写作,而这些场景和雅思口语考试中的话题又有一定的重合性。而雅思听力中的十大题型的解题技巧虽不能用于其他模块,但是雅思听力中找题目中的关键词的方法、以及录音中的信号词和关键词定位的技巧却可以完整的转移到阅读的解题技巧中去。此外听力录音中相关信号词,即:表转折、递进、强调、对比、结论等词汇却可以完整的应用到我们的口语和写作中,以使我们的句子更加顺畅。而雅思阅读和写作作为书面语,亦有可通之处,在阅读中学习到的推理、总结和归纳能力以及图表题型的解题技巧和出题特点亦可用于写作中图表作文中。而阅读题型中的list of headings(找标题)等题型及解题技巧和词汇给了我们现成的模板,即:段落的首句或者尾句点出段落中心和大意。
通过以上对比和分析以及探索实践发现,虽然高校雅思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弊端性,但是通过对培训机构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加以学习和改进,同时充分发挥和利用好高校所拥有的资源并在课程定位、课程设置、教材选择、课程周期、师资力量、教学风格、效果控制等方面予以改变,亦可让雅思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杰克曼.剑桥雅思考试题型透析[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2.
[2].雅思考试与外语教学中的反拨效应[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2).
[3]刘洪波.最简化雅思写作[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48-58.
[4]李勃,陈艳龙.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雅思教材的选用[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23.
[5]王晓明,孟春国.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现状调查与分析[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