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9 11:14:5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智慧校园在教学中的应用,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微课概念及特点
微课最早出现在美国(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学者McGrew所提出的60秒课程是目前公认微课的雏形),传统的微型教学并不是我们现在所探讨的微课,这里我们所讨论的微课是指建立在网络信息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利用信息技术而进行的在线学习或者利用移动通信平台进行的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是以阐释答疑某一知识点和技能点为目标,以简短“微视频”为核心(大多控制在1分钟到10分钟之内),并整合了“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等内容,以提供自主学习或辅助教学为目的的视频教学资源。
微课将教学视频以短小精悍、主题突出、目标明确的教学资源形式展现并结合学科特点把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涉及到的重点、难点、考点、书上例题、课后习题、实践操作等问题进行整理设计。因此,每个微课都演绎着独特教学设计,它将教学内容进行高度的浓缩和简化,提取其中最为精华的部分,突出核心理论的学习。使学生在目标明确、主题突出的情况下利用课内课外个别化学习和掌握性学习,消除课堂集体学习的急促和压抑心理,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简单的方法来学习解决工作任务所必需的知识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生产费用之原材料费用”微课制作过程
《成本会计实务》这门课程之所以适合制作成微课是由于当授课教师在每一次新授课教学结束后,总有学生在重点和难点问题上没完全掌握或存在疑惑,教师有必要对这些重点问题或学习难点,精准切分知识点,精确设计知识点的教学方案,然后以图片、文字、动漫、语音等不同的形式,配以深入浅出的讲解,录制视频,做成微课并传给学生。笔者选择《成本会计实务》中“生产费用之原材料费用”教学内容制作成微课进行日常教学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选题设计
《成本会计实务》作为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以产品制造业生产工艺流程及其在具体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费用为主线,整个课程知识体系完整连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分割性,适合制作微课。因此,我们选择产品生产工艺过程的起始阶段即原材料费用的生产消耗内容进行选题和教学设计。选择本部分内容制作设计微课,可以让学生通过微课程的学习对构成产品的成本费用有较为直接感观认识。在每次上课前要求学生借助其他教学资源(网络平台)完成与本次课相关的学习任务,包括:构成产品成本的费用要素有哪些?原材料费用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如果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同一种原材料被几种不同的产品所消耗,则如何将这部分原材料费用在不同种产品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将解决本次学习任务的途径和方法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上,帮助学习者抓住本教学单元的学习重点,突破难点,辨析疑点,通过学习者自主学习或相互交流,达到对知识点(教学任务)的完全掌握。
(二)撰写教案
在选题设计的基础上,根据选题内容进行“微教案”的撰写。“微教案”是微课程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授课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微课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微教案”是以文本文档的形式将微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具体呈现的过程。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及授课对象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目标、教学步骤、考核评价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包括传统教案所包含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及巩固练习、课后反馈等内容,但课时一般控制在10分钟之内,以学习者为中心,主题鲜明、内容精练、导入快捷、方法多样。
以产品生产所消耗原材料费用归集与分配为例,微教案撰写如下:
1.教学内容。原材料费用归集与分配。
2.教学目的。掌握应计入产品成本的原材料费用归集并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分配,登记账簿,进行相关业务处理。
3.教学目标。遵守企业成本核算制度,正确确定应计入产品成本的材料费用,掌握计入产品成本的材料费用分配方法,能够在规定时间内依据材料发出汇总表正确核算应计入产品成本的原材料费用,能够根据分配结果编制正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
4.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重点,产品成本的直接材料费用构成,材料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难点,材料定额消耗量比例法与定额费用比例法的具体核算及区别;解决方法,通过案例由授课教师引导学习材料费用定额分配法并以分组形式由学生完成学练任务,同时布置课后作业实现任务考核。
5.教学材料。①原材料发出汇总表;②原材料费用分配汇总表;③记账凭证;④账簿;⑤计算器,红蓝水性笔。
6.教学步骤。①课程引入;②任务告知;③教师任务示范;④学生操作任务;⑤授课小结;⑥学生考核任务;⑦单元总结;⑧课程拓展。
7.考核。考核项目具体包括考核项目、评分内容、各项分值、评分标准。
8.课后反思和总结。
(三)准备教学素材和练习小测
根据之前的选题内容和微教案设计的思路所要达到的效果,准备相应的素材资源和“练习小测”。不同类型的微课,选择不同的设计方法(微课设计主要方法见(五)教学实施与录制),准备不同的教学素材和不同的制作工具。授课教师在每次上课前都要充分准备本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教辅资料和教学用具,如:授课教案、任务与案例、PPT课件、原材料费用分配表、通用记账凭证、会计账簿、计算器、水性笔等。如《成本会计实务》原材料费用这部分内容所讲授的主要内容是有关计入产品成本的原材料费用如何在各种产品之间的合理分配,属于推理演算性质的内容,则需要准备教师演算过程所需的大白纸和水性笔;如所讲授的课程是某项实践操作(企业纳税申报)就需要在教师机上安装相应的教学软件进行演示。如此之外,在讲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例题、巩固练习题、授课教案、PPT课件等教学资源最后要以微课件、微练习等形式上传到微课程平台上供学习者进行个性化辅助学习。
(四)脚本编写及课件制作
微课之所以能走进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并吸引更多人的接收,其核心就是脚本的设计与编写。脚本的编写是微课视频制作的基本依据,具体而言在脚本设计过程中应体现两种能力:一是标准;二是创意。创意部分需要融入教师的授课经验和实战演练,标准部分更多的是微课所应具备的流程和方法。因此,拍摄人员要根据脚本的设计来制作微视频。
微课脚本的设计通常情况下有四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第一,提出问题。微课主要是基于工作任务的布置,通过布置任务让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因此,能够提出一个吸引学习者的任务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提出问题的思路有很多,比如说我们要把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原材料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设计成微课,就不能把它当作一个大课或者是当成一堂精品课程的思路去设计,设计微课的思路就是通过碎片化的场景入手,当学习者看到这个场景时,立刻能想到这个场景中能引出的某些问题,那么我可以通过一个策略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形成一系列思路:问题——场景——问题--策略,这样再去开发相应的课程,这就成了微课脚本编写的第一个思路,也就是问题的提出。问题提出有三个比较重要的思路:案例的萃取、提出问题、发现策略。
第二,选定主题。提出问题,把问题归类,确定一个架构,架构图可能会由于知识体系繁多而比较庞大,或者内容比较多,此时我们就需选定一个小的内容,时间控制在三五分钟时间内讲完的内容,这就是微课选题。同时,在选题过程中我们还要考虑时间、重要性、对接受对象的重要意义等问题。而微课内容涉及到的一点,不一定代表一个技能点,可能是一个流程,是一个综合的或者组合的技能点。
第三,优化主题。为了吸引学习者,明确主题,微课的名称也要去优化。主题需要突出新颖性、想象性、工具性。微课要足够新颖,比如《产品成本中的原材料费用》、《原材料费用如何转化成产品成本》这就不一样,后者比前者好一点,取一些新颖性,让学习者一眼就能看得出所讲内容。
第四,脚本的编写。脚本在形式上、语言上一定要有创意,从某种程度上刺激人的听觉、感官,让他们能够愉悦的很有兴趣的继续听你的微课,学习你的微课,这就是创意。
(五)教学实施与录制(或拍摄)
微课视频的拍摄和录制的主要方法有:外部视频工具拍摄(录像机+白板);便携视频工具简单拍摄(手机+白纸);屏幕录制(屏幕录制软件+PPT);新型屏幕录制(录屏软件+手写板+画图工具)。
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于PowerPoint(2010及以上版本软件)就可以轻松实现简单的“微课”录屏制作。此外还可以下载Camtasia Studio,安装上摄像头,来实现教师出镜的效果。
当然,为了达到更好的微课视频制作效果,还可以采用前期先行摄像的方式进行拍摄,后期委托专业的视频制作公司根据课程特点将摄像、图片、背景音乐、动漫等资源进行添加以完成后期制作。针对《成本会计实务》这门课程,我们采用的就是校内先行拍摄与委托专业视频制作公司后期制作的混合方式。
(六)视频后期技术处理
微课质量的高低不仅与前期选题及设计密切相关,后期编辑制作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程序。后期编辑就是授课教师与制作团队人员根据课程特点对前期所搜集整理的所有素材进行选择整理,对拍摄画面和声音进行剪辑播放,删补镜头,切换画面,并将片头、片尾、提示性画面或音频信息等媒体资源添在录制好的微视频上形成。字幕清晰、主题明确、结构完整连贯的可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视频资源。
(七)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微反思”,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要想达到最优配置与传统教学有效结合相互补充需要一个磨合过程。如何根据选题内容设计制作微课及对微课使用后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整理,就是教学反思的过程。教学反思与修改是个动态过程,在微课程设计与制作过程中要贯穿始终,并通过不断反思进行总修改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为以后微课的制作程积累经验。
三、结语
数字化和网络新技术正在快速改变大学校园和课堂教学。微课正是顺应这种时代而产生并逐步发展完善的新兴学习模式,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本着求真务实,积极探索,精益求精的态度来面对微课这种新兴资源,充分把握和利用微课的优势应用于教学实践,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使广大教师和学生在微课中受益,逐渐构建起微课在身边,人人可学、人人能学的浓郁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高校 物联网 技术特点 应用研究
现阶段物联网技术是基于无线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以及激光扫描器、全球定位系统,依照物联网信息交换协议和通信要求,来实现智能化的识别、跟踪、定位、监控与管理功能。对于物联网技术,其基础是互联网,并从物与物之间的信息通讯中来完成交互与识别。高校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主要以IP/CDMA为接入手段,从满足师生对校园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功能服务上来实现数据传递、信息交互。如RFID射频技术,可以从一卡通功能上来满足学生身份识别、饭卡扣费、学生签到等。
一、物联网技术内涵及特点
从概念来看,物联网是物物相联的互联网络,能够从信息技术上来实现自动识别和信息共享,并在相应协议下进行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从系统架构来看,物联网技术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感知层,作为物联网的最基础层次,主要通过传感器来对周边现实生活或虚拟生活的识别和感知,并搜集相关信息和数据,为系统识别和数据分析提供基础;二是网络层,作为物联网的中间层,主要从网络传输环境中满足信息的精确、安全、准时传输;三是运用层,作为物联网的最高层次,能够从数据分析中来与用户终端进行信息沟通,并依据智能化软件来实现对某些管理或操作的授权。从物联网技术的特点来看,智能化、自动化,共享性和连通性是其主要特点,也是确保物与物、人与物之间信息交流的基础。
二、物联网在高校校园中的应用
物联网是基于特定终端的现代信息交互技术,在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在教学中的应用
物联网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从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来优化教学环境,提升教学资源的有效性。如物联网与课堂教学的衔接,将虚拟学习环境与现实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关联,来实现人机对话,并从人与物之间的交流中来实现知识的呈现与传递。特别是在网络化、数字化教学环境中,学生与教师在智能化物联网平台中,将所学知识与课程资源进行拓展,丰富师生之间的交互,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手段上,特别是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物联网技术有助于拓宽学生实验渠道,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如物联网的介入可以为师生实验教学营造安全、智能的教学环境,学生也可以从物联网中进行远程控制实验器材,便于从信息实时采集中来呈现和汇总实验数据,提升实验的真实性。
(二)在学生管理上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与学生管理工作进行衔接,有助于提升学生管理水平。如在校园考勤管理上,利用RFID技术可以从学生跟踪服务上,来进行自动侦测和统计学生的考勤情况。如在校园的道路、走廊、教学楼入口、地下室、图书馆、楼顶等地点安装RFID识别感应器,通过学生佩戴的学生识别卡来进行位置跟踪,教师可以通过物联网快速查询班级出勤情况,以及各位学生所处的位置及状态。同时,在学生安全管理上,学校通过对校园环境进行分级管理,通过设置不同区域的感测器来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如在楼顶或校园工程施工等不安全区域,当学生距离较近时发出危险报警,并利用语音警示和通知相关人员到场进行处理,增强了安全管理准确性、及时性。另外,在高校门禁系统设计上,利用校园学生一卡通来进行学生身份识别,提高了学生管理的效率。
(三)在后勤服务上的应用
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较为广泛,特别是对于后勤工作中较为繁琐的环节,物联网技术能够从管理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上提升管理效率。如校园一卡通技术,最初在后勤食堂管理中应用于消费刷卡,从而便于学生与后勤餐饮服务之间建立快速结算,提升了学生就餐管理水平。
三、物联网对构建智慧校园的积极作用
物联网技术在高校校园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有助于打造智慧校园。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改善了传统教学方式。物联网技术所搭建的智慧校园,首选转变了教学方式,也为广大学生学习创造了条件。物联网能够将教师的教学案例和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做教案,而是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声音指令、触控等方式完成教学设备的操作,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同时物联网技术在优化学生学习环境上,学生可以利用自助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连接到物联网中,对所感兴趣的资料进行下载和分享,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再者,物联网可以拓宽教学资源,利用物联网的传感技术,融入教学理念,帮助学生从直接视觉感知、听觉感知、触觉感知中来拓宽学习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二是有助于创建灵活多样的教学环境。物联网技术在多媒体教室的应用,可以实现对教室多种环境的智能化控制,如利用光线传感器来调整教室窗帘的开合,也可以根据光线亮度来调整教室的灯光,利用声音传感器来完成对相关多媒体设备的操作和控制,为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营造便利、快捷的学习氛围,增强人性化教学。三是有助于促进师生间的教学互动。物联网与智慧校园的衔接,在学校校园网基础上融合物联网,从而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特别是在智慧校园中,物联网可以通过教学资源的合作与互补来优化师生间的交流,教师也能够从物联网技术中吸收其他院校的优势资源和教学方法,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四是有助于简化校园生活,在校园一卡通的应用中,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学生、教室、宿舍、餐厅、图书馆及其他周边设施资源的全面整合,利用RFID感应系统,持卡来完成多项应用功能,简化了日常生活。五是有助于提升校园管理水平。物联网技术下的智慧校园,利用设置的RFID感应设备,从校园的安全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信息共享和服务中来实现校园管理的自动化,如利用图像识别技术来对校园进行全面监控,保障学生安全,利用学生标识牌来进行校园定位、跟踪管理,设置安全隐患监控,为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营造了便利的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智慧校园;智慧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应运而生的智慧校园力求利用信息技术变革师生教与学的观念与方式,培育智慧型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智慧教育的能力,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什么样的校园称为智慧校园
所谓智慧校园,指的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智慧校园是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信息终端高度感知、学科与技术深度融合的信息化校园,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高级阶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
智慧校园兼有技术、教育和文化等多重属性,具有以下特征:融合的网络与技术环境,广泛感知的信息终端,快速综合的业务处理服务,智能的管理与决策支持,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泛在的自主学习环境,智慧的课堂,充分共享、灵活配置的教学资源平台,蕴含教育智慧的学习社区。
二、智慧校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一)智慧校园呼唤智慧教育和智慧型教师
智慧教育不仅仅是智能化电子产品在教育中的应用,其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祝智庭等研究认为,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运用智慧教学法(Smart Pedagogy),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Smart Learning),培养具有高智能和创造力的人。
智慧教育使得学生的学习突破时空限制;教育目标由以往的注重读写算的3R教育转变为培养21世纪学习者所必备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创造性和创新、协作和领导能力、跨文化理解、沟通、信息和通信技术素养、职业与生活技能等7C品质;教师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充当学生学习的设计师,由以演完“教案”预设为特征的“演员型”教师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导演型”教师转型。
教师必须深刻理解智慧教育的内涵,提升自身智慧教育的能力,顺应信息时代智慧育人的要求,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二)智慧校园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有组织、为了实现改善教师教学实践和促进学生学习之预期目标的努力。智慧校园中新的教学技术和手段的引入,使得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不断丰富,不仅包括了教育理念、学科专业素养、教学能力,还包括信息素养和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等。
在这个信息触手可得的时代,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的方式更加多元化,碎片化学习、泛在学习成为与正式学习互补的重要学习方式。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是基于移动终端进行的,可实现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建构性和社会性。泛在学习意味着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学习信息和学习支持,是一种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学习,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认知目标,积极主动地、随时随地利用易获取的资源来进行的各种学习活动。
智慧校园对智慧型教师的新要求是教师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不竭动力;智慧校园中无所不在的无线网络覆盖,为教师的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提供了硬件支撑;智慧校园开放的在线资源平台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学习资源,以及可通过移动终端下载阅读的电子图书为教师随时随地的学习提供了资源。
三、智慧校园建设推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一)智慧校园建设促进教师智慧教育理念转变
智慧校园不单纯是硬件环境的智慧化,它包含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智慧校园建设也不仅仅是信息化部门的专利和职责,它需要全校师生共同营造和构建。很多教师对此存有偏见,“等相关部门建好智慧校园之后告诉我们该怎么做”类似的想法层出不穷。因而学校在智慧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应自上而下全面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通过专家讲座、优秀课例观摩、外出学习等途径让所有教师认识到智慧校园建设的必要性,让所有教师主动参与到智慧教育的变革中。学校要敦促教师紧跟时展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拒绝故步自封。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智慧校园是时展的必然产物,智慧教育是时代赋予教师新的使命,教师有义务了解智慧教育、不断提高自我实施智慧教育。
(二)智慧化环境促进教师智慧教学能力的提高
智慧校园将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营造了智慧化的教学环境。智能机器人数字化创新实验室、数字仿真实室、探究实验室、VR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各学科的多媒体资源不但能再现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开展实验研究,真实地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开展创客研究。智能化环境中教学活动如何开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智能设备和环境与教学融合的方式方法。
智慧校园所构建的在线学习平台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延伸到课外,各种移动终端的使用将教学的互动从课堂扩展到网络,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断拓宽,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为此,教师不仅要熟悉在线学习平台的使用方法,还需要学会录制微课,学会映客平台直播等。
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学习的效果,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在设计教学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教学能力。
(三)在线平台智慧研修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智慧校园依托各级教学资源云平台,为教师编写教案、制作课件、批改作业、辅导答疑和在线教研、培训等提供智能化服务。提供备课和教研数字资源服务,支持教师开展网络协同备课,支持教师自主学习和协作研究。提供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培训资源和供教师开展教研的各种数字化资源,包括网络培训课程、专家报告、公开示范课等,支持教师在线互动、交流、资源分享、案例研讨等为教师个性化发展提供指导。
学校在推进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积极采用由多机构、多用户协同参与编辑的“群建共享”模式,广纳各方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数字资源的可持续生产、传播和共享。
(四)智慧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师信息能力和素养
智慧校园所营造的智慧化教学环境推动着教学方式的智慧化,同时对教师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学校要不断加强教师信息能力建设,努力让教师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和能力;能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获取、加工和集成教学资源,支持课堂教学;能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对象、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和评价等。
中小学教师要主动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熟知并熟练使用各种新技术、新设备、新平台,研究它们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更好融合的方式方法,让技术真正成为促进教学的手段。比如教师要在教学中使用各种数字化、智能化设备,首先自己必须学会使用并熟练掌握,进而通过教学不断探索在什么时间使用、怎样使用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探索让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和移动终端开展学习时,怎样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设置哪些学习活动、提供哪些资源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探究合作等等。
(五)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完善而良好的教育评价体系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正面效应,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表现,保证教师专业发展的品质。智慧校园在建设过程中要建立教师专业成长评价系统,整合教师成长档案记录和多元化评价功能,从基本信息、教育教学成果、教科研成果、学习培训、信息素养等方面进行全面记录和分析,对教师进行多元化评价。同时结合评价体系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鞭策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反思和提高自我,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规范化,推动教师的长远发展。
中小学在建设智慧校园的过程中应以转变教育理念为先导,以在线资源平台、备课授课系统、多元评价体系建设为抓手,全面、持续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杨俊锋.智慧校@: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
[2]蒋家傅.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园系统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3(2).
[3]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
一、教育信息生态观与智慧校园体系框架
教育信息生态观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促进人和实践的和谐”。这里的“人”包括我们每位师生,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则是实践。技术进入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技术的消融”,明确教育信息生态观的核心,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才能避免成为技术的奴隶。
从以往强调没有生命的“物”到现在的以“人”为中心,是一种认识上的进步与飞跃,为智慧校园构想与建设的探索打开了新思路。现阶段珠海一中的智慧校园是以软硬件设施、无线网络设施等为基础,以管理应用中心和教学应用中心为重点,以实现智慧教学、智慧科研、智慧管理、智慧生活为出发点的。其目的是创建智慧教学环境、打造智慧教学资源中心、培育信息化教学队伍、升级信息化教学制度体系,最终实现资源数字化、传输网络化、终端智能化、管理规范化、工作效率化、校务公开化。在先进的硬件保障与优秀的软件资源基础上,珠海一中的智慧校园建设已形成一套独特的、可操作的系统框架,并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二、智慧校园的基础建设
任何体系、框架都需要有一定的硬件与软件基础作为支撑。在教育信息生态观的指导下,珠海一中从设备、人力、技术与制度等多方面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便利,确保了智慧校园框架体系的成长动力与操作基础。
在基础设备铺设方面,学校在原有校园信息设备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规划财政,实现了信息终端覆盖校园生活学习各功能区的每一个角落。学校千兆校园网出口链路连接教育城域W,无线网络覆盖全校园,学生可通过互联网在家里访问学校资源;建设了演播室、微格教室、微课堂制作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等各种功能场馆,实现了微课辅导终端进课室;校园一卡通覆盖教学、生活、考勤及安全各领域。随着学校发展脚步的加快、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还将进一步完善校园信息网络,全面实现校园内部资源共享,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对人、财、物的管理,提高办公效率、降低成本消耗,实现办公自动化、网络化、无纸化。
在人力培养方面,学校优化师资、管理服务团队,力求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信息化素养较为深厚、能够满足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具有奉献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智慧型校园人力资源队伍。在教育信息生态系统里,“人”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智慧校园建设需要实行全校总动员,人人做技术的主人。学校组建了建设领导小组,统一组织筹划并全面监督各项工作;师生通过锻炼提高信息素养,改变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
在技术探索与制度完善方面,学校聘请了专门的研究与服务机构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并把智慧校园建设作为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一方面,构建了学校各级领导、广大师生以及技术专家的高效合作模式,由学校实施全校系统建设总体规划,分管部门确立系统建设方案,由各年级师生充分表达实际细节需求,由专业的研发团队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从而确保了每个系统功能明确、反馈及时、操作便捷、技术成熟。另一方面,建立了智慧校园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制订了网络安全、信息安全、设备使用与管理、资源建设与使用等制度,各种设备设施使用、保管、维护均有专人负责,为智慧校园建设稳步有序地向前推进提供了保障。
三、智慧校园的科研纽带
学校的一大特色是“课题起步”,借助课题研究手段在实际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创新探索。“十一五”期间,学校申请了大量的国家级课题,包括全国教育科学的规划课题“珠海一中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创新育人模式的研究”、中央电教馆的专项课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研究”等。“十二五”期间,学校又成功申请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微课堂’的教学信息化创新实践研究”。
截止目前,学校教师已制作多达4300个微课,总时长350小时,累计播放超过25万次,总时长3000小时,等效于4500节常规课,实现了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教学效率的显著提升,研究目标也均已达成。除了积极建设微课堂外,学校还积极推进数字图书馆、精品课程资源、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四、智慧校园的应用实践
学校坚持以“应用”为目标,基础建设、科研纽带最终都要通过“实践见真知”。信息化系统的功能设计不仅覆盖了教与学的全程管理,而且涵盖了学生思想素质发展的动态过程以及人文关怀等重要方面,为多元化的学习和优质环境的打造带来了效率上的显著提升,充分贯彻和体现了学校多年来追求的优质化、特色化、现代化的教育发展思路。
第一,在基础学科教学方面,规范各类教学信息的收集和输入,通过标准化技术形成测评、题库、数据、个人成长四大数据库,最终服务于四大应用范畴――整体宏观教学管理、学生的个人学习管理、基于知识点的微观教学管理和动态的素质教育管理。除了不断深化微课堂课题研究与成果落实外,还设计了成绩单、错题本系统,统称为珠海一中的信息化教学“三大系统”,辅之以选课系统,全面倡导学习中的个性、高效和整体思维。
成绩单系统自动完成每次考试的成绩分析,提供多角度的解读,并引入动态视图。而且通过人性化的设计,使多次考试之间的趋势分析完全自动化。从年级整体数据到学生个人单科数据都实现了自动跟踪管理,教师可以了解各班级在考试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与隐藏的问题,从而有效调节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重点;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些图表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劣势以及应该注重改善的科目。
错题本系统实现了错题的自动化管理(包括各科目每一道错题的题目、答案、统计数据),并提供了自动的数据统计分析,帮助学生从难度、类型、错因等多个层面来分析自己的能力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后续的复习内容。这些因学生而异的个性化功能通过大幅减少错题收集的时间成本,从而使学生们能够贯彻“错题复习”这个极为重要的学习方法。
“校本课程选修系统”进一步加大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创新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文化类、科学类、德育类、艺体类、社会实践类、特色活动类等六十多个特色课程,形成了素质均衡、架构完整、特色多元的“创美育人”新课程体系。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都能利用网络资源,找到适合自己兴趣和特长发展的校本课程,突显了课程实施的基础性、选择性、有效性、方向性。
第二,在德育管理上发挥信息化资源优势,开发了综合素质发展系统,对每位学生的德育操行、社会实践、文体素养、学业学分、社团活动等各方面进行动态管理,把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活动和获得的相关奖项等列入德育评价量化内容,实行学生填报、同学监督、教师检阅的审验模式。这一运作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地关注自己的求学履历,主动地表述自己获得的成就,教师也能够及时了解本班学生综合发展的动态,并给予必要的指引和帮助。在学生毕业之际,系统将能够自动汇总信息,并以省教育厅要求的档案格式自动生成及打印。学生高考档案的生成过程完全实现了自动、精_、标准、高效,不但减少了人工制作的错漏和繁琐,更充分展现了学校“师生为本、规范高效、追求卓越、共同发展”的管理作风。
第三,在校医室建设方面推陈出新,研发了校园医务管理系统,包括就诊系统、医务流程、数据统计三个主要模块。就诊系统完全替代了传统式手写登记,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辅助校医了解患者既往病史与诊疗记录,以务实的态度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医务流程能够及时有效地联系校医、学生、班主任、家长,更好地沟通学校各个部门,排除了校园卫生安全的隐患,共同为建设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努力。数据统计模块能够帮助校医根据数据的异常变化做出预警,采取措施,提前应对,防患于未然;对校外则配合珠海市疾病控制中心工作,进行数据统计上报,有效开展预防保健工作。
五、智慧校园的根本核心
学校始终坚持“师生为本、服务至上”的原则,努力打造优质高效的智慧校园平台。
学校汇聚全体师生智慧参与校园建设,在全校范围内举办教学应用设计创意大赛;各部门的教师团队出谋划策,参与需求分析;定期进行问卷调查,精益求精,持续改善。例如,学校建立了技术支持快速反馈改善机制,当师生在使用信息系统时发现问题或待改善之处,该机制确保技术团队能够在1小时内确认问题,3小时内出具解决方案,95%的问题当天就可以得到解决。
学校信息化系统使用方式的设计力求满足教师的教学发展需求,而且切合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客观考虑使用情景的时间和地点;使用了超过30种数据图表持续跟踪使用状态,不断调整以完善用户体验。
关键字:互联网技术;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动态网站;生活管理
1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往往呈现片面性,用自己所熟悉的方面去认识网络。其实互联网技术已经设计到各个领域,产生不同的应用。例如在工业领域、航天领域、城市智能化管理领域等等,都有互联网的应用体现。从技术种类角度来讲:数据库技术(例如分布式网络数据库)、动态网站制作技术、云计算技术、系统开发技术、嵌入式技术等等,若干个技术种类发挥着则身的作用。其实,互联网技术可以为教育教学贡献很多力量,但是却总是被单纯的认为是资料下载、网页浏览的工具。这是对互联网技术的漠视,也是对互联网资源的浪费。
2互联网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展现
2.1互联网能够提供更新更全的数据与资源
互联网的重要功能是资源共享,这点想必大家都很清楚,而且下载资料不也是获取数据资源吗?是的,下载资料当然是互联网功能之一,但绝不仅仅是这一种功能。而且在资料的获取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就是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或者简单的门户网站去获取。这显然没有发挥互联网数据功能强大的作用。很多数据资源是存在于互联网当中的,但是却不能够通过搜索引擎获得。这就需要使用者具备专业知识和互联网知识。这样才能获取更新更全的数据。例如:一些专业文献,在不断的更新当中,这些文献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有时候是不能通过引擎免费获取的,这时候可以通过动态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找到最新的数据资源,进行阅读。当然这类文章不一定是中文的,可能是英文或者其它外文编写的。因为最新获取,没有现成的翻译资料。这对阅读者的外文掌握水平也有较高的要求。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可以第一时间获取开源的代码,对于代码开发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2互联网技术能够实现网上考评,节约人力与物力的资源
利用网络中的动态网站开发技术,可以研发在线考试系统。这样就可以用服务器控制考试,让学生通过登录客户端的形式,参加考试。同时实现在线的阅卷。大大节约了教师人力资源同时也节省了纸质的试卷印刷与保存存档等工作流程。网络考试系统还可以拓展功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打破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就通过网络传送问题,在教师应答后,第一时间获得解答。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更进一步。
2.3利用互联网功能,实现智慧校园管理
教育教学离不开学生,学生在学校中的生活可以用互联网实现智慧校园,让学生通过身份认证,以智能卡为体现方式,无论去食堂、图书馆、游泳馆、甚至是签到、考试身份认证,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进行智慧校园的管理。教学中的教务管理的相关功能也会在智慧校园中体现。
2.4打造过硬的教学实验环境
教学过程中,某些课程应该侧重于应用,满足这些课程要求,就需要完善的实验设备与实验场所。互联网对计算机专业,可以提供实验环境。以互联网为背景,全面实现实验一体化。对于自动化、电子等专业,还可以利用仿真功能,运用仿真软件,进行实践操作的模拟,降低了实验室建造的成本,同样可以达到实验的效果。对于一些需要引进真实设备的学科,又可以从互联网获得产品的销售信息,相关参数,便于购置设备,建造实验场所。
2.5丰富教师互动,促进教师间的进步
利用互联网,教师可以把自己的心得以文字的形式体现,这些并不新奇。但是互联网可以从教育教学的说课、精品课环节入手。建立精品课的资源网站。制作教师的讲课和操作视频,在教师闲暇时候,可以通过阅览视频,互相学习,提升教学能力。
2.6互联网最直接的教学手段—远程教学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远距离传输教学(是指师生凭借网络终端所进行的非物理上面对面的、超越了时空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是一所学校教室与教室之间的教学;也可以是本地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学,还可以是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之间的教学,可以是正式的课堂教学,也可以是学生的课余生活;可以是系统的教学,也可以是专题式的教学,还可以是有共同兴趣的学生之间自发的组织形式。目前许多大学的网络教育学院和以前的电视大学就属于这样的性质。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学习也属于远距离教学,现在的网上学校、网上答疑、网上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网上交流、网上游戏等基本上都是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的。远程教学成为了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
作者:杨文 曲慧丽 刘立栋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学校环境雅致,文化内涵丰厚,结合宁波市地区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需要,构建了信息技术类、加工制造类、经贸类和交通运输类四大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体系。其中,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是国家级示范专业、宁波市重点发展专业,数控技术应用是省级示范专业、宁波市品牌专业,轨道交通专业是浙江省特色新兴专业、宁波市重点发展专业;计算机及应用和数控技术应用实训基地是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
向信息技术要“红利”
任课老师一点鼠标,白板画面上便出现站在大型机器前的工程师,学生可以向他提问;老师打开“桌面云”系统,可以远程备课与办公;家长进入智慧校园管理平台,孩子最近表现一目了然,还能与老师在线沟通……
该校以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课堂为核心内容的智慧校园建设,不仅使师生工作和生活更高效,而且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智慧教学和智慧学习中去,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走出校门时紧跟时代步伐,实现和社会的无缝衔接。
“向信息技术要‘红利’,把智慧校园建设作为学校新的生长点。”宁波市职教中心学校校长张国方说,以前学校各部门信息化系统基本上仅从满足本部门需求出发设计,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学校有桑田路和姚隘路两个校区,“信息孤岛”给学校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教师们常因“信息孤岛”不得不频繁奔波于两个校区之间。
2012年秋天,学校启动智慧校园建设:着力构筑“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即以应用驱动为主线,实现教学智慧化和管理智慧化两翼齐飞。
“智慧校园的终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课堂三者是相互联系的,智慧服务和智慧管理让师生们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智慧教学和智慧学习中去,教学智慧了,学生学得更快更深入了,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张国方说,智慧服务就是让校园服务更智能,让师生生活更方便;智慧管理就是开发各种管理系统,对学校的教学等工作进行智能化管理并根据形成的大数据进行科学决策;智慧教学就是为师生提供智能学习资源,自动记录学习过程,科学评测学习成果。前两者为后者打下了基础。
在他看来,智慧校园的核心不是硬件设备,而是教师的信息素养,而信息素养与其说是专业工具,不如说是思维模式,未来教师在使用信息资源时要像运用粉笔和黑板一样自然。
智能分析为学生成长领航
宁波宁波市职教中心挖掘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信息化需求,量身定制了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校园智慧管理。
据介绍,在这个平台下,该校成功开发了移动OA应用系统,利用该系统,校内的通知公告、文件传输、公文轮阅、流程审批等可以在手机端进行,实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实时动态管理,极大提高了办公效率。
“比如,有份新草拟的文件需要校领导签字,以前必须打印出来,送到领导面前才行。现在,这个文件可以通过手机发送、收看,即使人在外地,也可通过手机实现移动办公。”副校长傅卫东说。
“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全校资源、数据的融合和共享。选课管理、成绩管理、竞赛管理等系统可以实现数据智能化处理,自动生成各种数据分析报表,为科学决策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从起点看发展,使学校对学科、班级和每个学生的评价更为科学,也使一些入校时基础差的学生更有信心。”傅卫东说,以前,只能等到期末,才能总结一个学生的学业成绩,而现在有了这个平台,老师和家长不仅能看到其学习现状,还能看到其入校以来的成长轨迹和进步速度,能对每个学生的发展进行动态分析,提供个性化指导。
智慧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该校有一间智慧教室。这里课桌可以自由组合。在教室后的角落,一个半米高的黑色箱子里,50台平板电脑规整地插在一个个小格子里。平板电脑、双屏投影、手写白板的组合实现多屏互动,是这间智慧教室的精髓所在,教师在教室里可以开展多屏互动教学。
“比如在工业产品设计课上,多个屏幕同时播放老师的课件、学生的设计作品,使课堂更直观、更有效率。”该校教师伟说,智慧教室还可以进行实时直播,现场直播企业工程师在车间的讲解,学生还可以和工程师“隔空喊话”。
实际上,智慧教室只是该校智慧教学的一小部分。目前,该校正在探索实景课堂等辅助教学新方式,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这从该校教师仲爱萍执教《莲花的意蕴》阅读指导课可见一斑。首先,学生通过平板电脑上传自拍的荷花图。接着,通过网络查找有关莲花的诗歌和散文,将讨论在空间上展示。然后,用电脑自绘一幅莲花图,配上古诗。最后,分析莲花的文化意蕴。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内,迅速完成拍照、绘画、写作、图文编辑等一系列丰富的学习活动,并将生成的作品进行分享,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据介绍,实景课堂、虚拟在线实训系统在该校的轨道交通、机械、汽修、贸易等专业课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轨道交通实训系统”、“欧特克数控仿真软件”、“汽车故障诊断虚拟实训软件”等10多项实训软件配合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有效解决了真实环境中难以呈现的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实效。
抽象概念具体化
“有了智慧的系统,没有可以驾驭这些系统的人,也是徒劳,学校在上硬件的同时,要求老师要学会应用这些硬件,使自己的课也‘智慧’起来。”张国方说,学校请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化培训,还开展了微课比赛、智慧教室公开课等活动,倒逼教师的课堂“智慧”起来。
一、电子书包智慧课堂教学模型的建立
“课前预习,课中带着问题学习,课后作业高质量完成,及时复习巩固,自我诊断及时解决”是教育界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型。应用了电子书包的智慧课堂系统,并没有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在公认的教学模型基础上,提高“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传统的教学中课前预习主要让学生看课本或学案,难以监控学生的学习效果。应用了电子书包的方法,课前给学生提供多媒体微课程电子教材进行预习。融合了丰富的多媒体、动画、音视频的电子教材,针对青少年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特点,把整套课本分解为多个5~10分钟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可以用很短的时间来学习一个知识点,非常适合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花80%的时间用于讲授基础知识,解决“是什么”的问题,20%的时间讲“为什么”“怎么样”。而应用了电子书包,通过实时的课堂互动,教师可以准确地了解学生预习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可以用20%的时间讲“是什么”,80%的时间讲“为什么”“怎么样”,实现了“颠倒的课堂”。
传统的课后作业环节,学生对困难问题有时会“回避”或“抄袭”,作业情况“难监控”,批改作业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而且难于统计。应用电子书包方法,通过智慧教学云平台实现网上收发作业、自动批改和统计,大大节省了教师的时间,实现作业情况“可监控”。对于学生的个性化辅导,传统方法是对同样问题反复讲,辅导面小,造成教师累、效率低,学生不情愿、有阴影。应用电子书包方法,用“微课大师”作业微课程辅导系统对困难问题及时辅导,学生可“反思并建立错题本”,随时随地进行个性化学习,还可以反复听,增强自信心,教师省力又省心,师生关系融洽。
二、电子书包智慧课堂教学模型的实现
智慧课堂系统构建了科学的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整个教学过程构成了一个改进过程循环:
图1
(1)教师备课,推送学生预习内容,同时推送预习检测的内容。
(2)学生预习,并通过预习完成教师推送的预习题目,同时记录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3)教师授课,通过学生预习的情况授课15分钟,讲解新课,亦可先测试,后授新课。学生上课,学生重点听取在预习过程中理解不透的知识,同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将自己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让教师辅助自己学习。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课堂练习、学生提问等各种互动手段授课30分钟,解决学生在预习、听新课及拓展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教师课后布置作业给学生,同时将作业每道题目的讲解过程给学生。
(5)学生完成作业,提交给教师。客观题直接出结果,主观题等待教师批阅,同时可以将作业错题加入错题集,并查看教师的讲解过程。
(6)教师完成学生作业批改,同时批改结果自动给学生。
(7)学生查看作业批改结果,同时开始下节课的预习。
(8)教师根据收集到的四类数据(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课堂及单元测试、课后作业),分析成绩中下水平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帮助这部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
(9)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改变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陋习,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三、电子书包智慧课堂教学模型首先需解决的问题
1.稳定的教室无线环境
无线(Wi-Fi)的不稳定是造成电子书包应用障碍的一大难题。通常无线终端超过30个以后就达到了无线路由器通信的瓶颈,大量的数据碰撞造成无线环境的不稳定。现需要针对高密度Wi-Fi环境做优化,支持60个以上Wi-Fi用户不掉线,为电子书包应用构建稳定的无线环境,保证正常一个班的应用,成为无线网络厂商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2.电子白板等设备需无缝对接
传统课堂教学软件和电子白板兼容性不够好,教室使用电子白板时需要切换到电子白板的功能菜单界面,使用教学软件时需要切回,来回切换造成教师操作效率的降低。智慧课堂系统需与电子白板无缝对接,在智慧课堂系统软件中可直接进行电子白板书写,无需复杂的界面切换,所有功能一键操作,所有软件尽可能让教师无需说明书,这样大大降低了教师操作的复杂性,增强设备的可用性,为计算机水平较低的教师打开使用的大门,扩大使用范围。
3.Pad受控
新技术的引入不能影响课堂教学秩序,传统的电子书包往往不能解决Pad受控的问题,教师上课时学生可以自由使用电子书包的各项功能,甚至玩游戏。智慧课堂系统需通过电子书包的底层开发技术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控制学生电子书包,教师讲课时学生的电子书包处于锁定状态,无法操作,只有互动时或教师允许时,学生才能进行相关操作。学生的上网也是在教师的监控之下进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保证课堂教学秩序。
4.Pad电池电量使用时长的问题
目前各个厂商生产的Pad电池电量一次性充满电后使用时间都较短,开始在6~8小时,用到半年到1年后,每次充电只能用2~3小时,这样无法满足正常教学的需求,直接导致Pad的推广使用受限。
5.基于移动互联网开发的教学应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呈现方式也越来越多样。传统的网络教学模式已慢慢改变,在教学中运用智能终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方式开始普及。借助移动终端和移动网络,开发移动学习平台成为必要。
6.微课程学习应用的开发
采用微课程方式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和作业辅导。教师将知识点或者题目讲解过程录制成微课程,上传到移动学习平台,学生可在平台上完成知识点的学习与作业,对于不懂的知识点或做错的题目,可自行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点播微课程进行学习,这将成为未来学习的一种趋势。
7.知识管理系统及诊断评价建立
电子书包作为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工具,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及时将所思所想记录下来,能够进行学习分享和合作。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抓手,为此学校应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并作为今后数据分析的依据之一。
诊断评价是以知识结构为基础的适性测验(Knowledge Structure based Adaptive Test,KSAT) 系统,它可以减少学生的做题数量,并诊断出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所在,同时教师可通过微课程方式及时给予补救教学。学校需在推行电子书包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工具的同时进行教学实验尝试,积累经验。实验班学生可在做题数量相对对照班学生较少的情况下,自我诊断发现问题,并通过微课程视频学习补救方式提高。
四、建设设想
(1)通过系统的作业辅导,建立校本作业辅导系统和诊断学习系统,并研究利用智能手机学习的可能性。
(2)建立适合学校本身的多媒体教学导学本,实行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中通过“智慧课堂”问题引领、课后微课程作业辅导的电子书包课堂教学模式。
(3)通过自主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让学生学会共建共享,让学生及早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4)建立学校数字化校园一卡通系统,记录每个学生从进入校园到离开校园一天的学习生活轨迹,为数字化校园管理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虹波,申军霞.中小学数字校园内涵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7):56-59.
[2] 阮滢.为了高水平高质量的数字校园建设: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培训工作会后纪实[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1):69-70.
[3] 夏雪峰.建设常态数字校园 助推学校内涵发展[J].研究探索,2011(4):4-9.
关键词:智慧学习环境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改革
1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革应用中的瓶颈
1.1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与特性难以发挥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各族人民生活和生产过程,与娱乐、宗教、斗争、劳动等活动的漫长历史演变密切相关,在从中汲取养料逐步形成自身特色后,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存在多样化、竞技性、浓郁的民族色彩,融娱乐与健身于一体的特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优势,使之利于解决目前传统体育被推广、被挖掘不足,西方主流体育形式及精神冲击高校传统体育教学现状的问题。但是同样也受到此类因素的影响,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不甚理想,很多原有的本质与特性表现形式和功能难以得到发挥。比如受到场地限制,赛龙舟、舞龙舞狮等体育形式难以引入高校课堂,再比如受到资金、重视程度等的影响,诸如木兰扇、铜鼓舞、秧歌舞、滚铁环等民族体育项目很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常见。目前很多高校体育引入民族传统体育时大都以太极拳、初级剑术、长拳、跳绳、抛绣球、跳竹竿等强身健体的武术形式作为重点,对其他各类项目的忽视导致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中,只能按照“嫁接”“变异”“简约化”等方式呈现。事实上,少数民族体育存在文化内容与运动形式双重融合性。其表现出的形态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均需要与其他体育节目进行区分,但是教什么、如何去教等问题始终没有被彻底解决,尤其是少数民族之间沟通交流的不顺畅等,更容易导致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核心难以完整的继承与发扬,教学中难以形成模式化、系统化、标准化的状态,且缺乏专人指导,导致其教材稀缺,教师与学校难以合理定位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1.2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与学生需求错位
学生和教师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认可度偏低的问题,与大学生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构建时难以参与其中,且在选课阶段只能在已经成型的项目中选择密切相关。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创造主动、活泼、生动、和谐,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课堂为基点,其开设自然需要以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期待、好奇心和兴趣为依据,如果让大学生自行选择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男女生的侧重点不同。从主观意识和个人体育锻炼需求层面出发,女生有可能侧重艺术性和技巧性的项目而男生有可能侧重于难度性与力量性的项目,如角力、摔跤、舞龙舞狮等。但是,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也存在“不成形”的教学原则,即教师必须学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动作示范,才能设定此项目,即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被界定为规定型选择,而并非大学生可任意性或者自主选择的类目。此种设置方式就会导致大学生感兴趣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未必被选上,而开设的项目却不一定符合大学生及教师的兴趣,使大学生体育需求与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当前活动方式中间存在错位。
2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革与智慧学习环境融合的可行性
2.1基于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创新要求
随着“互联网+”与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融合,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形式也逐步增加了信息化的特色。如教师和学生可利用移动客户端、电脑PC客户端等在网络中搜索与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密切关联的内容与信息,从而丰富教学素材、资源。智慧学习环境作为一种可感知学习情境、提供适宜学习便利与资源的互动工具,其具备自主记录、评测、识别学习者学习成果及特征,敦促学习者有效学习的能力。在智慧学习环境塑造的要求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开发及改良,势必需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项目的特质与传承要求等为基础。但是考虑到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电子教材梳理与种类较少,大多需要教师自行设计与制作。如此,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与智慧学习环境融合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就需要考虑如何使用现实技术为学生呈现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所需的各类真实场景,以便于在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兴趣的同时,增加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个过程,恰好是教师重新学习、了解、研究、理解、创新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如果教师可以真正抓住智慧学习环境构建的要求,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下加大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创新与传承力度,那么在实践应用中,教师方面“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与特性难以发挥”的问题很有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2.2基于学生自主探究兴趣培养的要求
目前很多高校在开展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时,需要教师预先学习,继而传授给学生,并非是学生真正参与到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与创新中。然而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存在诸多的特殊性,比如不同的项目都需要与之匹配的体育器材,表现技法等,这就要求教师不但需要掌控每个项目的体育运动技能,还需要了解该项目的民族文化内涵等。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与学生需求错位意味着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际兴趣和需求还需要进一步被重视并切实应用在项目选择和创新设计中。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基础。尤其是在“教师+讲解示范+练习”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找到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面对此种情况,智慧学习环境要求教师使用集成化课堂控制系统来控制学习终端,为学生推送学习资源。学生使用便捷的交互学习工具,在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互动沟通的同时,可及时反馈自己的学习成效、成果,以及在学习感悟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存在的问题等。智慧学习环境所提供的虚拟学习社区、微博、QQ、MSN、微信等同步沟通通讯工具,能很好地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程把控不足等问题,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继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基于此,结合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需要和学生需求创新开发的要求,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选择和教学中建立智慧学习环境,可利于教师将智慧性的学习与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等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反哺学生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学习与探究。
3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改革智慧学习环境构建途径
3.1“教学社群+学习社群”开发构建项目内容体系
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需要包含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社群、学习社群、智能工具以及学习资源几部分。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改革创新中引入智慧学习环境,首先就需要在教学方式与学习资源两部分进行调整。当前国内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应用比较广泛的地区,大多为少数民族聚集、聚居较多的地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在引入高校后,高校所选择的项目大多表现为可有机补充高校课程,利于提升高校体育专业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利于帮助高校拓展多元化、特色的教学活动。比如根据学生所在民族地区的习性开展相近的民族体育项目,如壮族的抛绣球、跳竹竿、板鞋竞速运动、各类民族舞蹈以及汉族的扭秧歌、花样跳绳、拔河等。在着手于学习资源和教学方式开发与创新时,教师可利用互联网与学生一起筛选可引入的本土民族体育项目,对学生感兴趣的民族体育项目的进行排序遴选,再结合学校的硬件设施及资金情况,选择出符合教师实践教学、学生智慧学习的体育项目及配套资源。有效学习是群体与个体共同构建的产物,按照目前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改革需求以及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将教学社群与学习社群结合,共同开发符合学生兴趣爱好和研究探索要求的体育项目内容体系。比如太极系列有太极推手、太极剑、简化的太极拳,木兰系列有木兰双圈、木兰扇、木兰拳,武术系列有鞭、棍、刀、剑、拳等,其他如抛绣球、滚铁环、踩高跷、跳竹竿、板鞋竞速、珍珠球、秋千、放风筝、八段锦、民间舞等都可作为高校开设民族体育课程特色内容体系的选择对象,供给教学社群和学习社群共同研究、分析和选择。此过程中,按照弘扬民族文化,开发现有资源的目的,教学社群与学习社群可利用自然资源、校内外资源以及媒体资源等,改造和开发本土民族体育项目,将其渗透到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等,通过改造和利用来提升教学社群与学习社群的合作能力、创新开发能力。
3.2丰富互动研讨模式搭建网络互助平台
智慧学习环境在实践应用中,需要教师与学生在学习管理系统中充分利用好其他积累要素。从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改革的视角出发,建议教师充分利用好微信APP、QQ软件等社交工具,作为时时“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研究课题、项目和课程相关信息、布置作业,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平台。微信群、QQ群的视频上传功能,可作为教师与其他学生共同分享和评估上传者动作练习情况的渠道。从“互联网+”层面着眼,有条件的学校可探究具有校本特色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搭建项目教学网络互助平台,制作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虚拟教学模型。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增加理论课节数,并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与其他高校体育教师共同在互助平台中为学生在线答疑解惑、教师之间随时互动探讨,甚至在网站平台中增加典型的民族体育优秀教学视频,便于学生和教师随时观阅与学习。此种操作方式一方面可作为“教学社群+学习社群”研究模式的补充,另一方面有利于丰富民族体育教学模式、内容、评估体系等。